時間:2023-11-01 09:55: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素質教育與教育考試的關系,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歷時八天的華東五市素質教育考察學習,在朱局長英明領導,陶主任 白科長的精心組織下,我們圓滿的完成了考察學習任務,于11月22日中午安全順利返回中國玉都——岫巖。期間雖然歷經冰天雪地,饑寒交迫,雨雪交加諸多千辛萬苦。然而諸同志在領導的關心愛護下,勇氣信心倍增,克服困難,破解難題,一腔熱血,只為求取先進真經。
收獲之豐碩,不可一一言表,只可以學海擷英。
一 南京百家湖小學 本真教育
師生之間平等對話,油然而生的是心靈碰撞,綻放出絢爛的火花。領導,老師都給孩子們以寬容和信任,由此而而產生的天真的心靈煥然出對父母,老師,親人,鄰里鄉親純真無邪愛戀。孩子們的世界充滿愛,這個世界的將來就是愛的海洋。
學校教育理念是友善教學,學生是天生的學者,教師教學方法就是交給學生自我學習。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相機結合,學生不會年年如一日的悶呆在象牙塔里。課堂教學的身本教學來自于精心備課的兩個環節:預習方案,基礎文案。教師之間合作協作減輕負擔,推陳出新,產生高質量的精品教案。高年級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合作探究詮釋了新課程改革的抽象的思路。
二 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我簡短的聽了英語,語文,又完整的聽了一節數學課,結合學術報告,有一下心得。
所謂先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上課伊始,教師直截了當展示本課的學習內容,目標任務,思考題。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盡興自主學習,然后完成目標自測題。這種學習模式是我們想到了以前貫徹的預習進課堂,其主要目的在于從根本上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從而達到真正的肩負的目的,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
所謂后教,是在先學過程中,教師的桌間親情巡視發現的,學生自學匯報上來的共性的具有一定普遍傾向性的問題。但是對于這類問題,教師也不是一言堂,而是通過學生的互動探究,完成這些共性的問題。
先學后教 ,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情決定教學的方式,決定教情。對癥下藥,只有學生學習了,才可以知道他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知識點沒有學習到。
以教導學,首先要解決需要教什么的問題。先學的環節,要給學生揭示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內容適當簡練,目的在于充分暴露學生的疑難問題。后教的環節,根據先學所暴露出的問題,明確教的內容,教的方式。根據問題的不同,可以采取“官教兵,兵教兵”的不同的方式。提出要求,引導學生找出共性的規律性的知識,上升到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這一點在數學課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注意點:實事求是,遵循規律。
1:備課的過程講求,“自備”,“研備”,“改備”有機結合。統一課時,統一流程,統一學習目標,統一自學指導。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種背景下,信息素質成為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而如何深入開展信息素質教育也成為高校圖書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將信息素質定義為:信息素質就是人們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獲取、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這也是目前普遍被認可的有關信息素質的定義。信息素質的內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個方面。信息意識指一種把信息作為資源的自覺性;信息能力指能夠獲取、利用、評價和創造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質的核心;信息道德主要指在利用信息的過程中,能夠合理、規范使用他人的成果,遵守學術共同道德準則與規范等。在信息時代,高校需要積極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1.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是信息時展的必然要求。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圖書館資源呈現多元化的特征,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快速發展。在此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是大學生能夠利用信息順利開展學習研究活動的有力保證,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2.信息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優化與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堅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改革發展”作為戰略主題。作為學術型服務機構,高校圖書館必須緊跟教育發展方向,深入開發利用圖書館的情報職能、教育職能,發揮圖書館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優勢。
3.加強信息素質教育是圖書館自身發展的必然舉措。作為高校的信息資源中心,圖書館擁有豐富的資源、先進的服務手段、良好的基礎設施和人才保障。積極開展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獲取、利用知識的能力,引導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是當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延伸之一,也是圖書館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舉措。
二、深化素質教育內容及方式的措施
大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高校圖書館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深入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高效務實的信息素質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信息意識、提高信息能力、加強信息道德修養。以許昌學院圖書館為例,目前主要是以開設文獻檢索課為主,結合入館教育、培訓講座、在線素質教育平臺和讀書月活動等多種形式持續深入開展信息素質教育。
1.改進新生入館教育。新生入館教育是信息素質的啟蒙教育。此項活動的開展,使新生能夠了解圖書館、初步學會利用圖書館的資源,為今后的學習研究打下基礎。
許昌學院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面對面授課。這種方式的弊端是:教師短缺,實效不強,易流于形式。于是,圖書館改進措施,在講課之外,采取多種形式深入開展新生信息素質教育。首先是把信息素質教育納入新生教育的整體計劃中,使入館教育走向正規化和制度化。其次是建立網頁版新生導航,內容包括讀者指南、借閱指南、各類資源使用指南、規章制度及新生入館教育培訓課件等。新生可以在網絡環境下接受圖書館初步信息素質教育。再次是組織新生參觀、學習,引導他們利用圖書館。新生入校后,圖書館會向他們發放《圖書館讀者手冊》。此舉有利于新生了解圖書館的作用,提高了新生的信息意識。
2.完善文獻檢索課內容與形式。文獻檢索課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信息素質教育形式,也是許昌學院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學校文獻檢索課以選修課的方式,主要針對高年級大學生開設,旨在培養大學生獲取、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讓他們學會使用檢索工具,增強自學與研究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文獻檢索課的教學也要與時俱進,進一步完善教學內容和形式。首先,課程內容要注重實用性,切忌華而不實。要著重培養大學生對各類檢索工具的使用能力,培養他們檢索、評價和利用各種信息源的能力。其次,重視對數字資源的利用。高校圖書館除實體資源外,各類數字資源成為重要信息來源,它們具有科學性、全面性、便捷性的特點。文獻檢索課要強化大學生利用數字資源的意識,增加網上信息資源、數字資源檢索和利用內容。再次,探索合作教育模式。要在實踐中探索以圖書館員和學科教師合作的信息素質教育模式,將文獻檢索課教學內容與專業課程結合起來,增加教育的針對性,使學生能夠充分運用信息技能進行學科學習與研究,促使信息素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3.持續開展專題培訓、講座。一是開展定期培訓講座。在每年的“讀書月”活動期間,許昌學院圖書館都會邀請人文學科專家為學生舉辦人文系列專題講座,邀請重點數據庫公司專家舉辦數字資源、網絡資源利用專題培訓,以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技能。二是開展培訓預約服務。許昌學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或研究的需求向圖書館預約特定主題的培訓講座,圖書館針對不同專業、層次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重點數據庫、大型系統的檢索工具方面的培訓,提高學生運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充分發揮讀者協會的作用,不定期開展讀者培訓活動。重點教授網絡資源的檢索方法、檢索工具的利用方法、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網絡數據庫的使用和評價等。
4.建立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是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圖書館工作中的應用而產生的,它整合了豐富的在線學習資源,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完成學習目標。同時,它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的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精神。高校圖書館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完善教學形式,促進大學生信息素質的有效提高。
5.以“讀書月”活動為契機,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素質。為響應河南省圖書館學會全民閱讀活動的號召,引導廣大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許昌學院圖書館近年堅持舉辦一年一度的“讀書月”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主要有人文系列學術報告會、數字資源專題培訓、“讀者之星”評選活動、征文比賽等。學校高度重視,圖書館廣泛宣傳,學生積極參與,取得了較好的反響。“讀書月”活動豐富了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也充分發揮了圖書館的情報職能和教育職能,推動了大學生信息素質的提高。
三、加強對信息素質教育活動的科學管理
1.重視開展用戶調查。開展用戶調查是圖書館了解服務效果、改進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的有效方式。主要形式有:網上調查,發放調查問卷,通過e-mail、電話和意見本收集意見和建議。
2.加大宣傳力度。首先是重視圖書館主頁資源服務功能的宣傳,要在主頁顯著位置進行各類資源、服務活動的宣傳,吸引更多讀者通過網絡環境了解并參與圖書館信息服務與教育。其次是通過學科館員加強與各院部的聯系。許昌學院圖書館已初步建立了學科館員制度,通過學科館員與某一學科或專業的師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宣傳、推送圖書館信息服務,為大學生查找、利用信息提供有效的指導服務。再次是打造立體宣傳局面。圖書館要優化網絡環境,重視校園、宿舍、休閑區域的整體網絡化建設,利用宣傳欄、電子屏幕、廣播等平面系統擴大服務信息傳播范圍。同時,通過多種渠道的有效宣傳將圖書館服務和資源滲透到學生生活學習的每一個空間,使其便捷地獲得圖書館服務信息。
3.加強圖書館員隊伍建設。高校圖書館員是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執行者,素質高、能力強、業務精的館員隊伍是順利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服務水平的根本途徑。高校圖書館要從實際出發,通過多種途徑對館員進行培訓。一是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根據圖書館發展規劃,合理引進其他專業人才,豐富館員知識結構。二是組織開展多種知識培訓活動。如加強館員的圖書情報知識、網絡知識、現代檢索技術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訓,鼓勵館員不斷更新知識。三是運用有效的激勵機制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促使其積極參與高校信息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TP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0423-02
Based on Inter-grid Resource Sharing-based Teaching Reform―About Suzho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ys? tem,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of the Thinking CRP
ZHUANG Che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uzhou Vocational-CRP system of agricultural building an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he integra? tion and sharing of network resources, the College’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t present,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sland stat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a large number of conditions caused by inadequat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waste in idle state. The grid structure used by the virtual mode of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 massive integration and unified management, the different lo? cations, equipment or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 of interconnection, virtual network build out the perfect environment to achieve massive re? source sharing,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This is through grid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 parts in the hospital or even in favor of business units to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vide a unified interface, greatly increased the level of school-enterprise resource sharing. A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grid-based resource sharing under the teaching patterns. Platform for students by sharing resources, capacity-building interac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ve teaching role in converting three aspects of inter-grid implemen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number of rela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grid; resource sharing; teaching
2011年10月,蘇州農職院正式啟動了校園信息化管理系統CRP的研發和推廣。該系統由門戶及各個管理子系統構成,涵蓋校園管理和教學的各方層面,具有透明、高效、自我驅動的管理特色。系統的建設將實現“現代管理”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并大大推動學校管理機制和教學手段的全面創新。這其中包含了教學信息資源的模塊,該模塊的建設,將能為全體師生提供一個新型的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系統互聯互動,甚至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和學習模式。
近年來伴隨整個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學院的教學網絡資源也在飛速的增長,基于資源共享的目的,學院的CRP系統教學信息資源模塊將構建面向服務的分層式結構和相應的尋訪機制,為全院師生提供統一化透明化的網格式教學服務。
1校際網格的設計目標
學院網絡資源的增長,已經逐漸形成了很多類似的“信息孤島”。一面是師生對資源的需求,另一面是大量資源無法高效利用。校際網格就是為了化解這個矛盾。因此,校際網格的實現可以使得學院的內部資源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多方共享,并將在更大的限度內改變現有校園網的應用現狀。
網格是一種將位于不同位置的、具有差異化的信息設備或終端通過各種介質實現互聯,從而虛擬的構建出一種更高級別和更加完善的網絡環境,借此可以實現海量資源共享的新手段。校際網格的信息和資源供體一般是各個系部,其中也包含有大量的信息群、數據庫、工作站、個人電腦、存儲設備、數據終端等。受體一般是學院的教師和學生,其中也包括一些通過對外接口訪問學院資源的校外用戶。
針對學院網絡資源眾多、差異性大、涵蓋面廣的特點,我們可以設計一種面向服務的網格式系統架構及服務訪問模型。在這種 網格模型中,把網絡中的海量資源處理成服務信息,并即時的轉化為為虛擬服務,使得校際網格具有更加晚上的虛擬性和統一的系統接口。在這種模型內,目錄服務是要實現的核心技術,它是用于把資源和服務的供體信息給終端的各個受體,供體和受體可以通過面向服務的網格式架構技術所提供的臨時虛擬環境,快速而有效的建立兩者之間的供求關系。
該系統的建成將實現以下目標:1)制式的訪問接口:校際網格將提供一個統一化的訪問手段;2)高效的訪問速度:利用復制在系統中生成若干個副本,以此減少數據訪問時間;3)統一的資源命名:采用統一的命名規則操縱數據,構造出統一化的數據檢索環境;4)較高的安全防護:利用防火墻等安全機制保障用戶信息和系統數據的安全。
2資源共享型教學模式改革
1)基于校際網格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交互能力
傳統模式下的教學手段一般都側重于書本知識的傳授,教師在課程的教學中單向的講解,盡管偶爾會有一些類似于提問、案例分析等的淺層次師生交互,但這種方法在整體上基本上淡化了對學生自學能力和交互能力的培養,由此帶來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缺失。通常學生進行了相應的專業學習后,并不能實際的將這些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應用能力。隨著網絡化時代的發展,學生的這種自我獲取后續知識和課外知識的能力越來越成為各行業的重要需求。
在校際網格的環境下,我們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途徑的知識共享和獲取渠道。例如在線多媒體教學可以以其特有的海量資源滿足師生的需求,也可以以其特有的交互方式吸引師生的注意。校際網格平臺通過整合全校甚至是同行業的學習資源,為學生搭建一個完全開放式的虛擬環境,有效的成為第一課堂之外的全天候多媒體第二課堂。一方面,對于教師的課程設計、資料查詢、課后輔導等,提供了一個可以隨時查閱的資源庫。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課后作業和思考、課程外延知識的查詢等,也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交互平臺。
2)校際網格的資源共享可以滿足學生學習中的個性化需求
一般的課堂教學通常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各種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教室上課,接受能力好的學生往往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掌握所授知識,而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稍弱的學生則希望教學的進度更慢一點。這種差異性在整體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對各個層次的不同學生都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特別是對于接受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由于受這種教學模式局限性的限制,如果在課堂之外又缺少相應的吸收和鞏固知識的有效途徑,那么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將無法進行吸收消化和鞏固。不但會形成教學過程中的興趣的喪失,也會成為整個課程和班級的教學的瓶頸。
基于校際網格的資源共享型教學模式,特別注重了教與學之間的互動。通過課堂上的個性化教學,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之外能夠通過自行的查閱鞏固和延伸課內的知識,特別是在拓展閱讀和理解這方面更加能夠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通過校際網格提供的豐富資源來加強自己對課內知識的理解,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查閱一些課程之外的信息和資料,使原有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把理論融合在更多的實用性能力中去。而接受能力稍弱的學生可以通過校際網格重新查閱和理解課內知識,及時的進行消化和吸收,從另一個角度來完善自己知識的系統化和全面性。
校際網格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模式提供了一個相對而言較完善的學習環境。目前整個教育界所推崇的教學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個性化的教學,這是一種以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手段的萌芽、形成和發展為目標,并且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科學方法。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校際網格的資源在設計課程方面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另一方面,校際網格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數量級的豐富學習資源。那些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較高層次的資料進行拓展學習,也可以利用校際網格平臺所提供的各種校內、校外的多媒體資源進行進一步的預習和實戰訓練。而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搜索適合自己的資源進行鞏固性的學習,并可利用平臺所提供的練習和測試系統對基本的知識進行反復的訓練,幫助自己形成最基本的知識結構。而且在這個平臺上,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完全自主的安排預習計劃、學習過程、復習測驗,只有全天候的校際網格才能完全實現這種可以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地點、自由選擇網上信息和資源的可能。最終可以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
3)校際網格的實施可以改變師生之間的角色轉變
基于校際網格的教學模式將把當前傳統的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變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先進的教學模式提倡的是“教學中教師只是主導,學生才是主體”。而我們學院目前大部分課程的日常教學中,大部分的時候學生都處在被動接收知識的地位,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基本沒有被調動起來,而且由于課時安排和教學資源的限制,各個層次之間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根本無法兼顧。這種狀況不光在我們學院,在整個中國的教育界都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根深蒂固的頑疾。這里面既有我國長期以來教育模式的固化,也有整個教育界對教育的認知和實施的片面性,從一個側面也影射出了我們現行教育體制的浮躁化和片面化……
基于校際網格的資源共享型教學模式,應該是明確的表現出只有學生才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所有一切的教學活動應該而且是必須是圍繞著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而展開,這其中教師的角色只是課程的設計者、教學的創造者、任務的實施者、結果的評估者。在這種模式的教學中,傳統的課堂教學將和網絡自學方式相結合。課堂教學的前期設計可以通過校際網格的海量資源,為每一堂課的設計提供豐富多彩的素材和借鑒,這樣可以更加好的對學生的學習和理解進行多方位引導。在這種具有海量資源的平臺上,教師可以自由的設計出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比如:在線案例分析、階段項目式研究,甚至可以通過校際網格的對外接口直接和相應的企業和單位進行在線平臺教學,類似于這種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全方位教學手段,將在一定的層面上徹底改變我們原先的教學模式和定勢思維。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在確立學生為主體地位的前提下,也必須要注重教師在整體教學中主導作用的發揮,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不是要拋棄原有的傳統模式,而是要更加合理的繼承傳統模式中的優秀部分,比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過程中節奏的實際掌控等,只有這樣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利用我們的網絡資源,以達到整體教學的最優化。因此,基于校際網格的網絡化教學模式會更好地幫助我們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由注重“教”變為注重“學”,這不僅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觀能動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在根本上體現出了我們國家對教育期望了很多年的“素質教育”的要求。
3總結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學院的教學中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而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校際網格的網絡資源也必將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技術應用。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更應該最快的更新原有的教學理念,探索先進的教學模式,創新有效的教學方法,改變高等職業教育一直以來的“理論不扎實、能力不實用”的狀況,達到較快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自學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目的。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動手能力強、企業能立即使用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級技術人才,更好地為我國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騰飛而服務。
參考文獻:
[1]南志濤,劉先華.信息化與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J].學理論, 2010(11).
[2]蔣文靜.構建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探索研究[J].成功(教育), 2011(10).
[中圖分類號]G632.4[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446(2013)1-2-0050-02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素質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素質教育發展,與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密切相連。素質教育決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綜合性、全面性和經常性,逐步建立和完善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考試評價體系。
一、正確認識素質教育與考試評價的關系
考試不僅是學校教學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學質量測定和檢驗方式,也是關系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并對人才培養產生深遠影響。考試考核作為教育評價的基本方式之一,作為教育活動的必要環節,既可以為應試教育服務,也可以為素質教育服務。素質教育并不排斥考試考核,而是主張科學地看待和實施包括考試考核在內的教育評價,通過改革使其更好地發揮其在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學改革和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的積極作用。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新的考試評價觀,不斷豐富考試評價的內容和方法。
二、目前考試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冷靜審視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普遍存在的考試現狀,不難發現考試制度存在以下問題。
1、夸大分數的價值功能
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現行考試制度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它引導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而這種考試是以獲取合格分或高分為終極目的,對分數的價值判斷上,過分夸大分數的價值功能,它不管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知識,更不問學生能否創造性運用知識。
2、考試偏重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測評,忽視能力的評估
學習能力包括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創造力、口頭表達能力、解題能力和應考能力等。傳統考試方式只考了學生的記憶力、解題能力和應考能力,這樣就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熱衷猜題套題,養成“死讀書”、“讀死書”的不良習慣,考試成績與學生實際水平相去甚遠,所培養的學生專業面窄、能力低、素質差,“高分低能”、“低分低能”,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競爭的需求。因此,傳統的考試制度必須改革,傳統的考試觀念也必須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3、考試內容教材化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課程的考試一般都是任課教師命題,任課教師往往是根據指定的教材所講授的內容出題。試題只注重考核書本中記憶性的知識,缺乏考核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實踐能力。事實上,有許多知識在實踐中更容易記憶和學習。讓學生在考前看筆記、背教材,加重了學生的記憶負擔,使學生缺少自主學習和自由支配的時間,讀書讀得乏味,更不能培養探索進取和創新的意識。
4、受長期的傳統習慣束縛
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考試模式,以一張試卷為標準衡量學生的學習成績,這種單元化的考試方法對教師來說,省力、省時、簡單、易做。久而久之養成了圖輕松、少麻煩、維持現狀的習慣。
5、考試形式過于單一
不同考試形式側重點不同,應用范圍有別。如開卷考試多用于創造性、綜合性項目的測試;操作考試一般應用于實驗技能方面的測定;口試可不受文字限制,學生能運用新學的知識抒發見解,展現才能。但現行考試形式和方法過于單一,基本上是以閉卷考試為主,而對于開卷筆試、半開卷半閉卷、口試、操作考試及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等考試形式采用較少,導致教師滿堂灌,學生死讀書,動手能力受到制約。
6、考試信息的反饋管理不完善
每個學期,學校按慣例組織考試、閱卷評分、試卷和考試結果分析、學生成績歸檔,整個教學過程就算結束了。由于教師閱卷只看重分數,學生考試也只看重分數,不論教師還是學生對試卷和考試結果分析都不重視。結果,許多學業考試只是給出一個成績就萬事大吉,而考試結果的分析并沒有反饋給學生,導致考試根本沒有發揮的監測和反饋作用。
三、考試評價改革在中等職業教學中的實踐
1、采用多種形式,突出職教特色
為了突出考試方式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考試不僅只限于閉卷筆試,具體考試方式還包括閉卷、開卷、討論答辯、口試、文獻綜述、小論文、實驗設計、實踐操作等。每種考試方式各有特點。單憑一種考試方式不可能全面反映職教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應采用其中幾種方式相互組合,以取長補短。
2、考試內容科學化
科學的試題注重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雙重考核,應加大想象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創造力、口頭表達能力比重,減少死記題份量。試題內容以基礎知識為載體,重在考查素質、能力、覺悟、創新實踐,把課外本學科相關的、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實踐納入考查范圍。試題形式上,注重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角色、參與意識,讓其更多地去感悟、總結、體驗,學會發散、思辨、創新和實踐。具體到命題上,多一些主觀題、一題多解題、綜合題,甚至沒有標準答案之類的題,避免過分側重對知識的記憶與再現,使學生有深層理解、分析比較、融會貫通的過程,鼓勵獨立思考,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
3、評價實行多元化
改變那種僅以一張試卷為標準衡量學生學習成績的做法,把一次性評價變為多次連續評價。重視平時學習的檢測,加大平時學習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可以使考試融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平時提問討論的內容、習題和作業都可以作為考試的一部分。
4、建立考試信息反饋制度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7C-0078-03
隨著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學生人數的迅猛發展,職業教育質量問題日益凸顯。教育質量的考核鑒定和提高需要通過考試來實現。職業教育考試本身不是最終目的,僅僅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助力學生更好地成人成才。
一、我國職業教育考試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多數是由原來的中等職業學校轉型而來,在考試制度和考試方法上大多沿襲原來的方法,與實現“培養與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的宏偉目標脫節,存在一些問題:(1)考試目的不明晰。考什么教什么,而非教什么考什么,考試在教學中的反饋作用發揮不明顯。(2)考試內容過于依附于教材。教材雖是教學的依據,但教材本身在編寫、出版、發行的周期諸多方面難以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知識更新的需要,有較大的局限性。(3)考試命題簡單標準化。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4)考試方式比較單一。仍以閉卷筆試為主,成績評定難以客觀評價教學效果。(5)考試時機過于集中固定,過于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6)考試評價方向存在偏差,考試利益過于功利化。(7)考試監督機制作用發揮不明顯。職業學校學生如期末考試不及格――新學期補考――再不及格――畢業之前再補考――還不及格――離校一年之后回校再考……這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大大降低了職業學校文憑的含金量。
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探尋適合我國職業教育考試的有效方法
(一)確立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職業教育考試理念,兼顧理論性考試與實踐能力測評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考試通常以能力為導向,兼顧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測評。澳大利亞TAFE職業教育考試就包括理論與實踐能力考試兩部分,實踐能力考試比重遠大于理論考試,理論考試要求相對較低,而實踐能力考試要求十分嚴格。英國打破了傳統的職業資格評定方式,不再限于知識與技能的簡單考試考核,而是一個以收集并判斷證據是否符合職業能力標準為主的考核。每一職業類型、等級都有十分明確具體的標準,要求考生按能力標準的每一單元和每一要素提供非常充分的說明材料,由考評員評定結果。需要考生提供的證據有:(1)工作能力證據;(2)輔證據;(3)以往學習成果證據。
職業教育在要求學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具有熟練的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這種強調能力的觀念與方式符合職業教育的特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強調要堅持能力為重,深化考試內容和形式改革,著重考察學生綜合素質及能力。并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生存生活、做事做人,進而主動適應社會。因此,職業院校要樹立以“能力測試”為中心的職業教育考試理念,兼顧理論性測試與實踐能力考核。應從理論考試向實踐考試轉移、從課堂考試向車間考試轉移、從試卷考試向作品(產品)考試轉移。
近年來,一些高職院校已在進行考試方法改革,如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進行的彎腰教育方法、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進行的五維素質教育,原江蘇省海門三廠職業高級中學(現已與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合并)采用的“項目合格證書”考試方法等,都取得了較好的實效。
(二)采用靈活的考試方法,實現考試方法多樣化、多元化組合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考試通常采取多種方法,并可組合完成。澳大利亞TAFE教育考試可采用12種標準測試方法(觀測、口試、現場操作等)中的某幾種組合進行,考核結果采用達到、部分達到和未達到3個等級。英國徹底改變以分數為主、以試卷定成績的傳統考核方法:課程成績采用等級制,成績分為優秀、良好、通過、不通過4個等級,成績的確定以任務的完成情況為主要依據,依據課堂專業知識和能力要求,通過設定某一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將學生完成的任務作為成果對學生作出評定。
我國職業院校也應采用多樣化、多元化的考試方法,根據各課程的特點選擇考試方法,由單一的閉卷筆試向多樣化的考試方式發展,以能力測試為主。理論測試可采用閉卷、開卷、論文、報告、案例分析等多種考試方法,能考出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理論掌握的扎實程度,是不可少的一種考試形式。不能因重實踐而輕理論,顧此失彼。實踐能力測試可采用操作考核、現場觀測和提交自制作品等多種方法,有條件的還可采用網上考試。多樣化的考試方法能更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成果,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與素質的提升。
(三)更新傳統的考試內容,建立以專業技術標準和職業素質為基礎的考試標準體系
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考試通常有著統一且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評價標準。德國《職業教育法》對各種職業培訓都規定了嚴格的評估評價標準、考試考核標準以及實施這些標準的嚴格程序。考試委員會根據這些標準組織實施考試。考試內容是相應職業所要求的技能、能力和相關的理論知識,有效保證了考核標準的統一和效果的公正。澳大利亞TAFE職業教育考核以國家統一的證書制度為標準,以各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為依據,在課程大綱和科目大綱中對考試的內容和要求有清晰準確的表述,考試規范,有法可依。加拿大CBE職業教育考核以DACUM圖表為標準,DACUM圖表由行業優秀工作人員根據本行業的職業崗位標準研討確定。這保證了學生考核標準和行業要求的一致性,保證了教學質量評估的有效性,符合職業教育特點。
職業教育考試是否有效首先取決于內容,科學的考試內容應基于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以及與之相應的課程目標,選擇能夠充分體現課程目標要求的具體內容,恰當確定考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以及技能與能力層次的要求,保證考試的全面性、客觀性和綜合性。盡可能選擇一些學生生活實際、實訓操作實際的內容,讓學生熟悉、觸手可得、心中有底。綜合考評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綜合素質,可保證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四)實現考試評價時機的多元化,注重過程性測評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加強過程性測評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考試多注重過程性測評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學生需通過兩次考試。第一次在學生學習2年左右,叫中間考試,即培訓畢業考試,學生可取得培訓畢業證書。第二次是在學習結束時,為結業考試,即職業資格考試,學生可取得職業資格證書。這種階段性考試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更具開放性、創新性和選擇性。加拿大CBE職業教育考核時間按需要隨時進行,由學生和相應的教師約定考試時間,學生的考試結果載入正式檔案。英國職業教育在資格認證中注重現場考評和形成性考核,有利于準確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學生,有利于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形成和提高。
學生的職業能力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國大部分職業學校課程考試多依賴于期末考試,對學生學習過程缺乏應有的考評。這種考試時機的選擇過于機械與片面,導致學生平時學習松懈,臨考前才突擊準備,考試成績并不能代表其實際能力,不能反映真實教學質量。只有注重過程性測評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通過過程性測評檢查和改進教學質量,才能使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問題與不足,督促學生加強平時的學習。因此,我國職業教育考試應采取過程性測評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法,并加強過程性測評。
(五)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采取“第三方”認證方法,實現“教考分離”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考試多采取“教考分離”、“第三方”認證的方法。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考試由行業協會承擔,行業協會設有專門的考試委員會來制定統一考試所用的試題試卷。考試委員會由雇主聯合會、工會代表以及職業院校的教師代表組成,與培訓機構無直接關系。行業協會從制定教學大綱到組織考核、發放證書全面介入。教考真正分離的考試方法以及嚴格統一的管理機制,使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得到了充分保障。澳大利亞TAFE職業教育采取“教考分離”的考試方法,TAFE學院只負責教學培訓,而教育考試由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成立TAFE教育專家委員會負責。這保證了教學質量評估的權威性、有效性。
“教考分離”的考試方法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更能客觀地評價職業教育的培訓質量,使崗位證書更具權威性。我國職業教育考試主要由職業學校自身實施,學校既負責教,又負責考,教師既是“教練”又是“裁判”,學生課程考核合格與否基本上就是由教師說了算,不能體現教學質量考核的客觀性、公正性。此外,僅由學校制定考核標準很難符合職業崗位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導致學生畢業后難以達到企業聘用人才的相關標準。由此可見,我國職業教育考試采取“教考分離”、“第三方“認證方式很有必要。學校只負責學生的日常授課和培訓,考核由教育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來組織實施,考試內容根據行業從業資格需求設計。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th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its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re is always a distance between value orientation and choice of practic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Key words】Exam system reform;The value orientation;Practice to choose
如何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層面真正厘清時代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之間的關系,進而形成主導教育考試改革的科學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對于我們今后積極、健康地推進教育考試改革,深入持續、卓有成效地開展考試理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關于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
所謂考試制度改革的價值取向,是指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考試制度及其改革實踐進行認識、評價和選擇所依據的價值準則與傾向,它既存在于人們推行的考試制度改革的現實進程之中,也體現在人們對于考試制度改革的認識、評價以及相應的理論研究之中。而考試制度改革的實踐選擇,則主要是指在人們推行考試制度改革的現實進程中,經過權衡、選擇而作出的相關的考試制度、方法和模式的設計與安排,它雖然也會受到主體的價值理念和價值取向的影響,但它畢竟不屬于人們思想意識活動的范疇。
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作為兩個概念范疇,有著其各自不同的內涵與特質。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問題,其本質內涵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所謂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反映的是人們在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一種主觀意識和態度,是人們從應然的角度去思考、衡量、評價考試制度改革的現狀、進程的一種意識活動,它是與人們在教育考試制度改革實踐中采取的實然的教育行動相對應的一個范疇。第二,所謂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反映的是人們在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所堅持的價值標準、原則,這種價值取向決定著人們在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態度與行為;而且,由于人們價值取向或理念的差異,還常常導致人們在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態度與行為的分歧甚至沖突。在現階段教育及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以人為本和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理念是主導我國教育考試制度改革的基本價值理念。同樣,作為關于考試制度改革的實踐選擇,也體現著兩個方面的本質內涵:第一,所謂考試制度改革的實踐選擇,是指人們在考試制度設計與改革的領域里的實踐活動,是一種已然、實然的現象,它與那些僅僅只是停留在理論思考、探索層面的人們的認識活動以及主體基于現實所產生的認識和評價之間的區別在于,二者分屬于人們的實踐活動和思維意識活動兩個不同的領域。第二,所謂考試制度改革的實踐選擇,是人們基于多重社會因素的影響而作出的關于考試制度改革的現實的抉擇,其中,既有人們關于教育及教育考試的價值理念導向,也有現實的社會和教育因素的影響與干預。從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之間的關系看,考試制度改革的實踐選擇,既受人們的教育價值理念與取向的指導、規范和制約,又與這些價值理念與取向之間保持著距離,體現著差異甚至存在著沖突。
二、對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沖突的認識
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之間的一定的距離與差異,是一種客觀、現實的存在,我們應當對這樣一種教育現實保持理性、清醒和科學的認識。這是保證我國教育考試制度特別是高考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向前推進的思想前提。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之間的沖突的必然性和一定意義上的合理性。我國現階段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之間的沖突,是由人們的認識與實踐活動的一般規律所決定的。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所體現的理論形態和理想性的特征,決定了它與人們所進行的關于教育考試制度改革實踐之間的距離、差異及沖突。
其次,要充分認識到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之間的沖突所造成的現實困境,特別是要對當前教育考試制度改革進程遠遠落后于人們的價值理念與期待的現狀保持足夠的認識。一方面,我們認為,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和張力,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合理的價值;但同時也必須強調,這種距離和張力應當是合理的,即應當能夠保持、維系二者之間的張力均衡,如果二者之間一旦出現張力失衡,那么,就意味著這樣的教育格局所呈現的必然是一種畸形、病態。當前,我國教育考試制度改革進程遠遠落后于人們的價值理念與期待的現狀,正體現了現行教育制度和格局的畸形與病態。現階段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的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之間的沖突,不僅為人們的認識與實踐活動的一般規律所支配,同時也受到我國現實的社會發展環境的制約和影響。
三、考試制度改革及理論研究中價值取向與實踐選擇沖突的應對與調適
正文:
一 素質教育的提出回應著知識經濟時代的最強音
在跨入新世紀的時候,一種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經濟在一些發達國家已逐漸取代工業經濟。知識經濟時代最大的特點是對知識的高度依賴。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就要培養一大批具有知識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創新,正像江總書記多次所強調的那樣“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
從宏觀上說,當前,創新能力在知識經濟中顯出獨特的地位和作用,這是由知識經濟時代的特殊的經濟增長方式所決定的,如果沒有創新知識經濟就會失去生命力。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創新,就很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日本為例,日本原來一直以“模仿”為主,高投入地購買高新技術生產線,利用別國的創新知識來開發,制造產品。雖然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曾一度迅速崛起,但是,當面臨以知識和技術創新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缺乏自身的創新機制,便失去了穩定的基礎,致使在亞洲經濟危機中遭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現在,日本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已經改變了教育和科研政策及體制,大力推行“科技創新立國”。
從微觀上說,實施素質教育,可促使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完善人格的發展,能夠讓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潛能充分地激發出來,并得到發展。
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內容.教育觀念.教育評價手段。素質教育的提出適應時代的要求,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只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適應時代的要求,為第三次人類文明一知識經濟的到來,培養大批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 應試教育在培養創新精神培養上的弊端
應試教育的教學活動是以追逐“升學率”而展開的,它強調的是知識的灌輸和獲取,概念的掌握,定理.公式的推導演算。考試中解題能力的訓練,考試方法和考試技巧的訓練。學生學的知識是“死知識”和僵化了的教條。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差,動手能力差。并且,應試教育的考試評價標準是以學生的考試分說的高低來評價的,這種評價標準的結果也必然導致學生 思維僵化,實踐能力差。而實踐能力是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標志。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學活動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的狀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消極的,毫無創造性的被動學習,沒有主動性。我們的教育是:讓學生適應教育,不適應這種教育模式的學生就會被淘汰,失去繼續教育,繼續深造的機會。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無機會自己思維,無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實踐自己的思想。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毫無創造性可言,導致學生厭學.棄學,對生活失去信心。另外,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缺乏民主.和諧。平等.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課堂氣氛沉悶,往往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從上課講到下課,即使這樣還恐怕沒給學生講明白,其實學生有多少知識是自己弄明白了的呢?
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創新教育,這一點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說認可,早在三十年代我國教育家陶行之就極力推行創新教育。現在我們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有很深的感觸,以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科技實力,創新實力的諾貝爾獎為例。在近百次千余人的獲獎名單中,歐美西方國家占了大多數,而占了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卻每一人獲此榮譽,這也正說明我國的現行應試教育,在創新精神培養上存在著嚴重弊端。
三 應試教育和考試的關系
應試教育和考試不是同一概念,考試是一種具體的方法,是檢驗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這種方法如同檢驗產品質量,是保證工廠生產水平和產品合格的必要制度一樣,教育教學效果必須經過考試來檢驗。而應試教育則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以應付考試作為教學的中心工作。應試教育把考試的地位提高到一個不適合位置,考試的意義在于,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如實地了解所處的狀態水平,獲得下一步教學和學習的信息資料。但是在應試教育中,考試成了教育教學的主宰,教學反而成了考試的附庸,考試服務于教學,變成了教學服務與考試。
應試教育中,考試的內容比較片面,形式單調,手段落后,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素質發展的水平。應試教育模式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講中考或高考的有關內容,中考或高考不考的內容與科目教師不教,學生也不學。這會造成學生知識面偏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差。另外,應試教育中,考試過于頻繁,期考、段考、月考、周考,三天兩頭考試,大大超出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導致不少學生厭惡考試,害怕考試,造成學生心理負擔過重,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總之,應試教育把考試和教學的關系顛倒了,把考試提升到一個不應有的地位。
四 考試和素質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而提出的,考試在應試教育中有很多弊端,有些人認為:實施素質教育應取消考試制度,這種認識有失偏頗。這是因為考試在應試教育中的弊端,不再考試本身,其原因是不合理的教育評價機制,考試的評價導向及評價標準的取向。素質教育否定“應試教育”的傾向,但不是不加區分的取消一切考試,而是通過改革考試的目的、內容、方法,健全和改善教育評價機制,更充分的發揮考試的正確效能,利用考試的導向和指揮棒的作用來指導教學工作。
再者,人類的學習和人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經受考驗和檢驗的過程,可以說人生就是一場不斷考試和檢驗。指望有不經檢驗的教學和學習,就像指望有不經檢驗的工廠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樣。素質教育反對把考試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唯一手段;反對以考試分數高低作為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反對以頻繁的統考及題海戰術作為對學生施加壓力,迫使學生應試的手段。 實施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而是更加重視改進和完善教育考試評價制度,完善各種形式的考試方法,考試評價標準取向的多樣性。所以,認為實施素質教育應取消考試,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五
利用教育評價手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發展應注意的問題
教育評價是對辦學水平的一種評估,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價值判斷,其目的是為了改進教學工作。教育評價對素質教育的實施具有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在教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育評價是素質教育的推進手段,也是素質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重要環節,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樹立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觀。那么,利用教育評價手段來推進素質教育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
首先,要把握教育評價的導向作用。評價的導向取決于評價標準的取向,素質教育的教學質量觀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即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這里所說的全面發展并不是平均發展,而是德、智、體、美協調發展和完善個性人格的統一。素質教育的評價標準是c教育教學能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在教育評價是讓教育評價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的發展,使我們的教育適應學生的智力和身心發展規律。美國教育評估家塔弗爾比姆曾說過:“評估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證明,而是為了改進。”通過教育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現和發展學生的各種潛能,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促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分析和反思,使教師教學誰拼不斷提高。
其次,充分利用教育評價的激勵作用,評價總是要區分出水平高低,評價等級,由于評價結果會影響到被評價者的形象,榮譽和利益。教育評價會激發被評價者的成就動機,激勵他們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進步。在教育評價中要提倡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改革傳統的考試形式,營造寬松的考試環境,使學生不再害怕考試,并樂意考試。命題的范圍應遵循大綱,以能力立意,試題應增加應用型和能力型題目。考查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考查跨學科的內容,注重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考查,試卷不宜過難。使學生的學業成績較好地體現出來,給學生以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最后,在教育評價中要體現創新教育的精神和宗旨,促進教育的整體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的標準應該是全面的,系統的,能促進受教育者的創新思維能力,健全人格,健康的身心素質的發展。
總之,在素質教育實施的今天,我們教師要正確處理好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及考試的關系,正確理解教育評價的目的。貫徹黨的教育指導方針,更新我們的教育觀念,全力推行素質教育,培 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并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人才。
素質教育在教學工作的開展中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素質教育考試的情況比較少,但是這并不是學生素質教育不達標的理由。在當前社會環境競爭狀況的影響下,學生若僅僅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識,而缺乏素質教育,那么在未來的發展中學生必然不可能走全面發展之路,也只能成為掌握文化知識的考試機器,最終一事無成。所以,為了提高初中化學教學的質量,在進行化學教學中要基于做好化學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完善對學生興趣、體制、創新等能力方面的培養,通過完善素質教育方式,提高素質教育成果,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完善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
在進行初中化學教學中應把握好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的協調關系,它主要是指學生在日常活動中變現出來的興趣、情感變化等。該因素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在教學中有些學生雖然不是很聰明,但是通過后天努力依舊可以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而有些學生雖然聰明過人,但是學習態度不端正最終考試成績很差,這主要就是受到了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絕佳成長階段,是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最佳時期。所以在進行化學教學的時候必須對學生的情趣愛好、情感等進行重點培養,并基于化學科目特點對學生非智力能力進行提升。
化學知識可以與大量學科進行聯系,在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就無處不存在化學知識,所以教師應時刻在生活與學習中為學生創造學習化學知識的機會,讓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化學的奧妙,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并理解化學知識的內涵,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由于化學實驗變化莫測、化學知識蘊含的思想豐富等,所以教師應做好課堂設計,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化學教學提高學生非智力能力,例如:在燒杯里,注入二之一的水,再向水里放入一只雞蛋,我們會看到雞蛋是沉在水中的,然后我們向燒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濃鹽酸,可以看到雞蛋浮出液面后,不停地上下翻轉。試請同學們解釋其現象,并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通過調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自主的進行思考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非智力及智力水平。
三、初中化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要點
首先要對化學教學中實驗操作予以重視。素質教育的第一大要求就是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進行科學的培養與重視,所以提高對實驗教學的重視力度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應摒棄單一的以試卷成績為最終教學結果的評價方式,應積極的引入實驗教學,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化學基本理論及相關素養。在進行實驗教學的開展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思維方式、創新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應基于新課標為基礎將學生設定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化學實驗實踐操作、教師從旁指導的方式去了解、熟練運用所學化學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學習意識。
一、我國考試文化的產生與發展
考試作為我國一種政治、文化、社會現象,存在并延續了千年之久,有其特定的歷史必然和時代意義。無論是作為古代的選官制度,還是如今發揮教育評價和選拔功能,考試已經形成一種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深刻地融入到社會之中,并根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變革。
隋唐時期,依治理國家、選拔官員的需要,科舉制應運而生。這是我國考試制度的誕生并正式成為統治者選賢任能的重要依據。以科舉制為核心的考試文化在封建社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觀念迅速深入人心,無數寒門子弟通過讀書、考試走上了仕途,改變命運。雖然,科舉考試作為統治者的工具,考試內容和方式具有狹隘性和歷史局限性,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考試文化發揮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引導大批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學習知識,傳播文化,推動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之后,隨著封建王朝的更迭與興替,科舉考試歷經調整與變化,但是作為古代社會考試形式的主導,其根本地位和作用未曾動搖。直到封建社會的解體,科舉制度方才隨之銷聲匿跡。然而,它本身所蘊含的考試文化的內涵與思想,無不影響著現代社會中的考試文化與現象。
在現代社會中,考試的種類、形式和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和豐富。從學校的教育評價、招生考試,到工作單位招聘錄用考試,從行業性執業資格、職業技能的鑒定到外語或計算機等級考試,其考試的測量、評價、篩選功能在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中占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與古代科舉考試相比,現代社會中的考試在內容、形式、功能和目的上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首先,在教育領域內,考試貫穿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始終。作為一種診斷性、評價性和引導性的檢測工具,考試是檢驗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是促使學生學習知識、提升素質的動力因素,是學校招生的標準和學生升學的依據。其次,在個人的職業生活中,考試是通向工作的途徑,是個人就業或擇業的渠道之一。在我國,考試在國家機關以及事業單位的招聘中發揮重要的選拔和任用功能。可以說,考試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走向。此外,通過相關考試,對個人專業技能和執業資格進行評判和劃分,這是非學歷教育中考試的另一項測量和評價功用。
總之,我國的考試制度和現象產生于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受社會環境、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考試已經作為一種文化伴隨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發展延續至今,并發揮教育評價、人才選拔、能力鑒定等重要的作用。然而,考試文化自產生發展至今,避免不了對其曲解利用之嫌,這樣就衍生了考試文化在當今社會下的應然追求與實然狀態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使得個人的觀念取向嚴重脫離考試的內在價值,從而折損了考試文化中的先進理念,也打擊了考試在整個社會中發揮的制度作用,割裂了考試與個人生活真實而密切的聯系。
二、考試文化的應然追求
談及考試文化的應然追求,關鍵是立足于考試的本質和目的,剖析考試在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考試應該而且必須發揮的功能。
考試于我國而言,最早是統治者為了治理管家而選賢任能的工具和手段,這從現存的公務員考試、企事業單位招聘中仍見端倪。隨后,作為學校教育評價的有效手段,考試與學生密不可分,如今考試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然而,無論考試形式如何多樣,考試內容如何復雜,考試目的如何豐富,從本質上來說,考試無疑是一種評價方法,通過考試檢測應試者自身的素質、知識和技能。其檢測和評價結果順應考試目的,在個人自身的成長發展和社會機構的運行以及人類其他活動中發揮作用。
考試的功能植根于社會土壤之中,是與考試的目的和本質相統一的。就當下來看,考試主要發揮篩選、診斷和評價功能。首先,考試通過對應試者進行知識、技能以及綜合素養的檢測,并依據一定的標準,選拔出符合規定和標準的應試者,進一步地給予開發和利用。這種考試主要體現在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的招聘以及學生的升學活動中。其次,就教育領域而言,考試主要發揮著診斷功能。通過考試內容和方式的設立,檢測學生的學業成績,評價教育教學質量,從而發現其中的問題并為解決問題作出進一步的努力。教育教學中考試的診斷功能有利于明確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否達成,對于接下來的前進方向具有指向性意義。此外,對于專業技能等資格認證的考試,其功能無非是對于個人的特殊能力給予專業認可和證明,這種承認度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廣泛性,是個人步入某行業或從事某職業的前提和基礎。
考試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歷經滄桑并得以延續和發展,有其一定的存在價值與合理性。無論何種考試,它首先信奉和堅守的便是公正、客觀的理念和精神。這不僅是實現個人價值的路徑之一,更是促進社會公平的保障。考試文化是彰顯公平、平等的文化,它以個人能力和素質為基本出發點,將應試者本身具備的、隱性的或顯性的、理論的或實踐的、抽象的或具體的等一切知識、能力、思想品質、個人特長等特質,清楚地展現出來,以此來更加準確、深入、客觀的認識被試者。任何人在考試面前擁有平等的機會和評價標準,考試文化是實事求是思想的另一種提升和運用,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他人的方法。這是考試最本真的面目。
在倡導權利與法制的環境中,人們傾盡全力追逐社會公平,而公平的實現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保障,考試文化不失為詮釋公平的一種社會現象,只要考試被正確合理的實施,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通過考試來獲得真實的承認和評價。正因為如此,考試本著為大多數人服務的精神和思想,能夠有效地檢測出差異而作出判斷,為個人的發展提供參考,為社會的分工合作提供有力支撐。
綜上所述,考試文化作為人類社會一個特有的現象,與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個人成長的聯系不可分割。從其本質、目的、功能上來看,考試文化本身附帶著應然追求,這種應然使得考試具有合理性與價值意義,在龐大復雜的社會系統內,考試作為一種質量檢測與評估系統,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準確的判斷和清晰的指導。這種應然追求如果遵循其特定的軌道而不偏離,注定為社會和個人帶來更多的收獲。
三、當今社會中考試文化的實然分析
縱觀當下的現實生活中,考試文化已經成為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維持社會運轉、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環節。考試通過檢測和評價實現個人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認知,進而優化社會人力資源的配置。可以說,考試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考試的應然追求及本質特征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為什么卻遭受如此多的爭議與詬病呢?尤其在當今社會中,考試文化正經歷著怎樣的扭曲與掙扎,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方面,考試文化在學校教育領域內呈畸形發展態勢。考試本來是檢測教育目的是否達成的方法,卻偏激地使教育淪陷為應試教育的模式。所有的受教育者或應試者為了考試而學習,并因此而產生了惡性競爭。考試似乎成為了人生的轉折點和決定因素,偏離常態的考試價值取向使得考試作弊現象泛濫,嚴重損害應考者的誠信素養。目的與手段本末倒置的思維和行動使得考試陷入尷尬的境地,在倍受苛責與質問的同時,考試又遍布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成為學生無法擺脫的負擔。考試功能和任務的扭曲與失真不僅是社會誠信教育的傷害,對學生的成長也形成阻礙,甚至成為整個教育事業的毒瘤。學生不能從科學、公正、合理的考試評價中認識自我,無法更好地面對學習困境、解決問題,甚至出現了“高分低能”的荒唐局面。教師在考試文化衰頹和沒落的過程中成為幫兇。處心積慮地為了應試而設計的教育教學技巧和環節,或者將分數作為評判學生優劣等級的標準,這是徒勞無功的嘗試,無法讓學生真正受益。總之,一切為了考試的“學”和“教”,都是忽視考試的初衷與歸宿的荒謬做法。考試文化在學校中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妨礙教育質量的提升,這是現階段不可否認的考試文化之實然常態。
另一方面,社會上興起的“考試熱”、“考證熱”是考試功能膨脹的另一種表現。當考試被當做一種選拔手段用于單位招聘時,其本身目的在于量才授職,人盡其才。在檢測與評估的基礎之上,為某項工作篩選出合適的從業者。然而,現實情況下這種考試卻演化成考試決定論、考試目的論,即考試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考試是就業升職的必然途徑。這種狹隘的考試中心主義觀念無疑是對考試價值的曲解與夸大。此外,專業資格的認證考試成為人們謀求職業的砝碼而非評價自身技能的尺度,投機鉆營的心態滋生,部分應試者會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獲取資格認證,卻不顧自身是否勝任考試的評審結果。這種“唯證主義”的理念葬送了通過考試證明展現自己的機會,也導致考試失真現象泛濫,使廣大應考者淪為考試的奴隸,考試文化的枯萎干擾社會文明的進程。考試的實質是對應試者具有的相關能力、知識等素質的再現,任何分數本位或形式主義的考試都應回歸考試的真實目的和應然追求。
四、素質教育下考試文化的重新定位
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內,素質教育隨著課改的推行成為新時期教育追求的目標和理念。“素質教育是一種過程性教育,它注重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因此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宗旨,是塑造品質和培養能力的教育。”立足于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需要,素質教育應該成為我們的堅定信仰和篤行的任務。就當下盛行的考試文化而論,受社會中彌散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個人的思維習慣影響,考試完全喪失了它應有的功能與意義。甄別和選拔成為應試教育的唯一目的,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分數而考試,這種偏頗的考試文化使素質教育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和牢籠。
從本質上講,素質教育與考試并行不悖。考試作為教育評價的一種具體而有效的形式,發揮重要的診斷功能,通過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并以此改進教與學的不足,推進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施。所以,素質教育是需要考試的教育。而樹立正確的考試觀,重新審視考試文化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回歸和發揮考試文化最本真的功能,縮小考試文化應然追求與實然效果之間的差距,是現今條件下最根本的任務。
首先,通過厘清考試的本質與目的,糾正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認識上的誤區。作為一種檢測評估手段,考試只能實事求是地給予應試者公正客觀的評價,并促使其改正缺陷逐步提高。引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成為考試的主導者而非受其奴役和驅使,考試可以當做“溫度計”而非“指揮棒”。在評估檢測的同時,發揮考試的教育作用,考試這項活動也是受教育者正視自我的鍛煉和體驗,以此為出發點,考試的額外收獲將會超越考試本身的價值。
其次,對考試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實施,是保證考試功能有效發揮、引導考試文化順利形成的有效途徑。考試是社會系統中關于人類質量檢測的一個關鍵環節,在考試目的和觀念明確的前提下,對于考試內容的篩選、考試標準的確定、考試方式的搭配等制度上的靈活設計和綜合考量,不僅關系考試本身的信譽和質量,更能夠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的良好狀態。
最后,素質教育下明確考試文化的能力本位取向,堅持考試形式與實質的統一。在素質教育不斷倡導和實施的環境下,考試文化觀也要與時俱進。考試是對受教育者能力的診斷和真實寫照,而素質教育要求尊重學生素質能力的多樣性和培養方式的靈活性。考試致力于檢測、考核教育教學效果,當然應該注重考試結構、內容、方式的創新。然而不論怎樣變化,考試以應試者能力素質為基礎,真實反映出學習現狀和問題的思想不能動搖,這是素質教育模式下考試文化的永恒追求。
考試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當代社會無論是教育考試還是勞動人事方面的考試,考試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無處不在。只有明確考試文化的應然追求,并合理分析其實然現狀,從而逐漸縮小兩者的差距,尤其在素質教育下發揮考試文化的功用,不僅是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繁榮與進步的要求,更是實現社會公平、促進文化建設的支撐和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后雄.論教育考試的功能性缺陷與價值沖突[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
[中圖分類號]:G42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6-0-02
一、考試作弊成因分析
1、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客觀因素分析
1.1評價系統不夠科學。盡管素質教育的呼聲很高,但是應試教育在當今社會仍然有非常廣泛的土壤。從小學到大學,老師對一個學生好壞的評定都和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有著緊密的關系。在大學中,能否入黨和當學生干部,其中最重要的參考標準就是該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不是非常優秀。甚至應屆畢業生走出校園找工作,學習成績成了企業擇優錄用的硬性指標。長此以往,錯誤認識便產生了:學習就是為考試,考試就是為了繼續學習。于是,一些同學通過一些不正當手段來取得高分就無足為怪了。
1.2監考教師責任感缺失。在當今中國每個學校都有一整套的完善的考試制度,如《考試守則》、《監考職責》、《違紀考生處罰條例》等,然而部分監考老師卻對考試的紀律和守則有著自己的理解和不同于相關守則的執行方式。考場紀律的松懈,就會使作弊者有機可乘;監考教師可能會按照自己的心情或者其他方式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一樣的監督標準,為個別作弊者提供了作弊機會;在監考中,監考教師的責任心不夠,發現學生作弊,卻不予理睬,甚至會“網開一面”。
這就產生了不公平,容易導致不作弊的同學也想投機取巧加入到作弊者的行列當中。
1.3當前需要陳舊的教學模式。目前各個高校基本上還是以往的學制和傳統的教學模式,集體入學,同樣的教學大綱,教材和課程以及標準和進度都是統一并且相同的,然后集體離校,并沒有考慮大學生原有的基礎差異。用相同的方法培養不同的學生,沒有將大學生本身的個性關注起來,造成了一部分學生不能跟上學習進度,并出現學習興趣的缺乏。還有專業知識的更新不及時,不能與社會環境掛鉤,造成學生存在“課本無用”“學不學一樣”的消極思想。作弊現象頻繁發生和教學模式有一定關系。
1.4客觀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表面上來看,考試作弊行為是一種校園現象,然而究其原因卻是一種社會行為,當前社會的不正之風與考試作弊有著或多或少的因果關系,商品假冒偽劣,官員貪污受賄等等各種現象都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2、學生考試作弊的主觀原因
1虛榮心。一些平時表現良好甚至優異的好學生,能夠經常獲得各種獎學金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并不需要作弊,但是虛榮使他們為了爭取評獎評優以及自身榮譽的攀比,出此下策;
2公平性。一些平時成績良好的同學看到在考試中作弊成功,并且取得了較好的分數,出現了努力的同學還不如作弊的同學的現象,使本身努力的學生認為考試成績缺乏公平性,造成心理不平衡而開始進行作弊行為;
3懶惰性。很多同學進入大學生活之后,自覺性大大降低,不勞而獲心理作祟,甚至沒有個人的目標。而長時間的松懈使其為了應付考試成績進行作弊。
二、針對教育考試作弊現象的對策
考試作弊現象喋喋不休,那么高校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應該如何有效開展呢?
1、著重加強誠信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到誠實和信用是做人的根本,是未來社會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