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01 09:55: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對學前教育的展望,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1世紀,"知識經濟"、"網絡經濟"、“3G”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最搶眼的詞匯。而互聯網正像一個不斷生長和擴展的大網,伸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據統計,我國互聯網使用者的平均年齡為35歲,上網人數中的45%為25歲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學生又首當其沖地成為網絡沖浪的主力軍,隨著在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上的量變引發了大學青年在認識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質變,已給高校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給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和陣地。
一、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教育提供了嶄新的機遇。
(一)網絡為高校教育開辟了新的空間,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互聯網使用的普及性,將社會、家庭與學校對學生的教育連為一體,通過網絡,黨和國家的聲音、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家長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學生主體,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對狹小的教育空間變成了全社會的、開放性的教育空間,為全社會育人創造良好的網絡系統環境和育人模式。網絡信息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教育的資源,網絡媒體在傳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時、大量、交互等優勢,在時效性、連續流動報道、廣為集納相關信息、提供多種信息形態上優勢明顯。網絡可以極大地豐富教育工作的資料,使我們的教育工作具有了豐富資料的來源。
(二)網絡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特點,使高校的教育更具有及時性和廣泛性,使教育更直接、更深入
以往,教育以課堂傳授或一對一的形式開展,通過促膝長談,可以很好地解決個人和少數人的思想問題,但這種交談的內容無法廣為傳播,對其他有類似問題和疑惑的人無法產生影響。為了擴大宣傳,也只能采用作報告、印材料、印報紙等形式,但這些手段因為要受制于場所和時間等因素,覆蓋面也有限。巨大的速度優勢,是信息網絡最重要的特點,信息高速公路所架設的四通八達的方便快捷的網絡,使高校學生不必按傳統方式在規定的時間到規定的場所接受教育,可以在任何一個設有終端的地方隨時獲取所需的知識,"聆聽"老師的教誨,迅速了解國內外正在發生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信息。同時正面的聲音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增強了影響力。
(三)網絡使高校教育工作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傳統的教育,大多采用課堂講課的方式,教育工作者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精力去查找資料、撰寫講稿,學生則是被動地在一個封閉的空間接受"灌輸"。網絡的運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傳播效率,"3G"多媒體和共享技術使大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感知學習的效果明顯優于單一感官感知的學習效果。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為大學生提供了色彩艷麗的圖片、悅耳的音響、活波的三維動畫及其它多媒體仿真畫面,猶如身臨其境,其效果是傳統教育方法所無法比擬的。
(四)網絡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對象——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是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獨立意識的發展。網絡上的雙向或多向信息傳遞方式,使得學生可以獨立地參與討論,自由地訪問所需要的站點,主動了解各種信息資源使大學生接受來自不同角度的建議,經過自身的判斷整合形成自己的觀點。二是促進學生開放精神的樹立。網絡突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以先進的電子技術手段向學生適時地傳播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及價值觀與行為規范,使青年人在一個比以往更加廣泛的社會環境中積累社會知識,發展和形成自己的個性,順利參與社會生活。三是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網絡上豐富的信息資源使學生從中獲得養料,完善知識結構,學習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管理模式和先進經驗,并借助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甚至普通人的力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網絡這一虛擬現實又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舞臺,在這里可以大膽嘗試、不斷開拓。四是網絡有利于促進學生民主意識的提高,有利于促進學生道德法制意識的健全。
二、網絡浪潮給高校教育帶來的挑戰
(一)網絡文化的多元性給教育理念的主導性帶了新的挑戰
由于網絡文化來的太迅猛,農耕時代和工業文明滋養至今的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對它的"應對"、"銜接"和"包容"發生了某種逆轉或倒置,結果導致了當今文化中的一些消極狀況。基本的一點就是: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精神富礦并沒有很好地借助網絡文化整體充分地展示,也沒有很好地統攝網絡文化的表現形式。相反,網絡文化的快餐化、工具化致使傳統文化發生了某種失范和滑坡。首先,過度商業化了的文化,金錢文化、黃色文化、封建迷信、反對言論以及西方哲學、社會政治和文學藝術的各種流派多渠道的滲入。
(二)網絡成員溝通的交互性給現有教育方法的機械性、靜態性、單向性、帶來新的沖擊
互聯網是開放的,微博、微信、QQ里,你可以不動聲色地"呼風喚雨",你可以從容不迫,甚至毫不負責任的說三道四,揮斥方酋;所有的網絡成員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選擇交流方式,自主決定行為模式;溝通方式的變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個上網者可以與大學教授交流也可能與罪犯溝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溝通,也相互感染;既可以張揚個性也可以縱揚激情;既不擔心無人喝彩,也不擔心罵聲如潮。面對這樣一個四通八達的交互式網絡平臺,傳統教育的課堂傳授、談心、寫思想匯報、評先進樹榜樣的方法已顯得過于機械和單調。
(三)網絡技術發展的創新性與現有教育模式的滯后性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網絡時代大學教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戰是新的。因為網絡是創新的產物,是創新的形勢,使信息的傳輸過程變成參與者主動的認識過程。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把真實世界和虛擬時間變得界限模糊了,把實體的現實與創造的現實連接起來,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認知方式。正如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唐所說:網絡虛擬性的危險在于,它以一種更具欺騙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沒有意識到時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懷、痛苦和樂趣,它利用所有人類交流的欲望和行為,構筑起她撲朔迷離,常開不敗的青春。
面對著網絡的挑戰,我們的教育在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師的自身素質等重要環節上,自身改革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網絡技術的發展步伐。空泛的高談闊論與媚俗的市井傳聞都在我們的教育中并存。教育主體:學生與教師以及他們所依賴的原有教育制度環境已嚴重滯后,特別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面對網絡帶來大學教育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要嘗試利用網絡加強對學生的管理;通過建立心理咨詢站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數據庫,開辟教育的新路子;利用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庫的超信息量、立體化的特點,突出正面引導的作用,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
總之,伴隨著越來越猛烈的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關起門來進行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代之而起的應該是開放的教育觀念,既要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又要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既要增強教育對象對多種意識形態、多元價值取向的辨別能力,又要使他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必要的張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參考文獻
[20] 教育部關于印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通知[J].幼兒教育,2012,( 31):4.
[21] [美] 格斯特維奇.發展適宜性實踐——早期教育課程與發展[M].霍力巖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1:1(譯者序).
[2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印發本市托幼園所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配置要求的通知.[EB/OL].[2012-12-10]. .
[27] 姚欣林,華薇娜.國內外兒童搜索引擎比較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1,(3):66~71.
[30] Chien-Heng Lin.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Kindergarte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aiwan[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12,40(1):5~17.
[31] 學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網[EB/OL].[2012-12-28].http:///Item/Show.asp?m=1&d=1262.
郭福昌的主題報告首先概述了當前全國學前教育發展的基本狀況:“幼兒園規模持續增長”“在園幼兒快速增加”“學前教師隊伍不斷擴大”“學前3年毛入園率大幅提高”“全國推進‘學前教育3年行動計劃’進展情況良好”等。然后較為全面地論述了民辦學前教育的歷史貢獻。最后,他對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前景進行了展望,認為“大力發展公辦園、積極扶持民辦園”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計。并對中國特色、國際視野的學前教育理論體系進行了構想:要在使學前教育成為國民教育體系的獨立組成部分的同時做好頂層設計,盡快建立健全與學前教育地位、性質、職能、任務相匹配的法律法規體系,以保證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如,學前教師編制標準、學前教師職稱評定標準、學前教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標準、各級專管學前教育的機構設置、學前師資培養與培訓體系和實驗實習基地的設置、一體多元的課程教材體系的編制等。
關鍵詞:農村學前教育 農村幼師 學前教育師資
一、當今農村學前教育的政策背景
在中國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幅員遼闊,可是,這塊土地的三分之二的是農村地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恰恰相反,這占了中國絕大多數面積的農村地區竟是教育最薄弱的環節,尤其是學前教育。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之基礎,龐大人口的農村地區的學前教育毫無疑問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提出: “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2010年11月3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當前學前教育的政策措施:“中央財政設立專項經費,支持中西部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學前教育和學前雙語教育”。2010年11月21日,國務院了《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十條)提出:“努力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的投入,國家實施推進農村學前教育項目。”“依法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的公辦幼兒教師,按國家規定實行工資傾斜政策。”
由此可見,政府正逐漸認識到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的重要性。然而,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現狀令人堪憂。最突出的還是農村學前教育師資的嚴重匱乏。教師是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教育發展的主力軍,是制約園所發展質量的瓶頸,它直接影響著農村學前教育的質量。高素質的師資可以保證因材施教順利實施,可以保證學前兒童不會“千人一面”地發展,可以保證學前兒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潛能。本文討論的是在“國家十二五”和“國培”計劃實施、國家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出有關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師資的問題。
二、農村學前教育師資發展現狀
各級政府已經開始重視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政策相對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初步建立,部分鄉鎮、村對學前教育已有持續性經費投入,農村幼兒園布局正在進一步調整,學前教育資助制度正在構建,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漸入決策層視野。據調查,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多數教師不清楚幼兒教育規律與教學方法,極少教師能夠依據《幼兒園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不能從滿足幼兒發展需求出發,制定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教育目標,并且不懂得結合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及其生活環境,設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布置情景,開展教育教學工作。[1]
三、相關研究表明農村學前教育師資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村幼兒教師數量少,素質低,待遇差
在農村學前教育師資隊伍中,取得幼兒教師資格證的比例很低,待遇一般很差,其月薪通常在500—1000不等,師幼比例失衡,農村地區許多幼兒園都是兩教無保,而且,教學條件相對較差,工作壓力大,流動性大。[2]
2、農村幼兒教師專業化成長空間狹窄
促進在職幼兒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手段與形式主要是培訓和園本教研。當前各種“國培”“省培”幼兒教師計劃開展的如火如荼,但這些培訓機會只屬于各地優質幼兒園的骨干教師,與農村幼兒教師無緣。并且,農村地區的園本教研幾乎是天方夜譚,農村幼兒教師基本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在這方面又是死胡同。[3]
3、農村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淡化
許多農村幼兒教師長期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卻得不到承認,體驗更多的是職業疏離感,從而否定自我,導致職業認同的淡化。在農村幼兒事業不景氣的狀況下,農村幼兒教師遇到報酬更高的工作,便換工作。[4]
四、促進農村學前教育師資發展的對策建議
教師是教育質量的保證,依法保護農村幼兒教師的權益,讓他們享有教師的基本待遇,讓他們感受教師的專業尊嚴。
1、確保財政投入,切實保障農村幼兒教師的待遇,消除教師后顧之憂。[2]
2、加強政府對農村地區幼兒教師培訓的專項投入和相關制度管理。[5]
3、采取有效措施,增強農村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
五、反思與展望
對于農村學前教育師資發展——這一項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幾乎所有文獻都把責任歸因與政府。確實,長期以來,政府對學前教育欠賬太多,學前教育的基礎較薄弱,全社會發展學前教育的基本認識還沒有形成。沒有政府積極主動的投入,學前教育的發展基礎就難以得到鞏固。但是,這只是客觀的影響因素,還有教師本身這一主觀因素。極少文獻從這一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樣,外在的培訓也只是一個手段,未必能內化為教師的職業發展需求。要知道,農村幼兒教師對教育教學知識的掌握很不充分。她們沒有也不懂得把利用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知識進行教學和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觀念,在教學中遇到困難,習慣于通過與同伴交流來解決問題。農村幼兒教師對教育科研嚴重認識不足,從不參與科研。所以,農村幼兒教師的自主式學習是接下來有待研究的方向。或者,她們有沒有進行自修,自我充值,自主撰寫讀書心得,教案以及活動策劃,培訓小結等。內動力是促進個人發展的根本原因,諸如政府投入等外動力只是農村幼兒教師的一個推力。研究如何促進農村幼兒教師的自主式學習無疑是促進農村學前教育師資發展的重要舉措。
另外,在對培訓現狀的研究的文獻中,一個培訓案例都沒介紹,更不用說成功的案例了。對具體培訓案例的分析,可使研究更具針對性,實踐性與有效性。分析已有培訓案例,為接下來的培訓提供借鑒與實踐指導可事半功倍。
最后,可以加強對國外農村學前教育師資的發展研究,雖然也有一些專家對此有研究,但畢竟還是很少。對其加強研究,借鑒改革完善我國師資標準。“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取其精華,洋為中用,借鑒適合我國國情的做法,這也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石陽.青島農村集體幼兒園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學前教育研究,2012.3.
[2]劉曉紅.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發展中的問題困難及發展路向. 學前教育研究,2012.3.
幼兒園集團如果要實施優質教育與特色教育發展的戰略,就需要依托一支具有相應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研究和實踐表明,打造一支優秀教師隊伍則是教學改進之本,因而也是學校創新之本。隨著集團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師人數的急劇增加以及幼兒活動的多樣化設計,教師培訓將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專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幼兒園集團的教師隊伍可分為兩個基本層面:各園園長(包括主要領導)與廣大教師。因此集團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包括3個部分構成:園長專業化發展、全員教師專業發展與專業發展的制度保障等。
一、學前教育集團的資源保障作用
運作與開發集團優質教育資源。幼兒園集團要實現優質教育規模和質量的進一步提高,需要強大的資源。幼兒園集團一方面需要努力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學校自身,依托教育集團體制創新所生成的資源增效和資源再生機制,將傳統的幼兒園管理轉變為卓有成效的“幼兒園經營”。“經營”就是要盤活教育存量資本,搞活增量資本,激活無形資產。例如,可以根據不同區域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合理調配師資,把教師安排到最能發揮其優勢的位置上,使教師人盡其才;統籌集團的物質資源,實行內部流動,保證物盡其用;凝聚優質課程資源的精華,建立集團教學資源庫,實現優質師資的共享,使集團各園齊頭并進。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中心園和子園之間的和諧發展,形成集團強大的品牌優勢。同時應該積極開展“以園為本”的教學研究,例如,采用名園長工作室、名教師工作室、中心園集體備課、教師工作坊等方式促進幼兒園課程活動的實施和教師專業的成長,為集團后續發展奠定強有力的優質人才資源保障。
二、學前教育集團的品牌效應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終身教育的起點,在素質教育戰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的落實,學前教育將在政府管理、教育公平、質量提升、機構改革深化、中國特色理論體系形成和國際融合等多方面呈現出發展趨勢。把握學前教育未來發展前景,順應其發展方向,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意義重大。
一 政府對學前教育的管理力度將進一步加強
學前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戰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事關民族素質的提高,政府對幼兒教育發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學前教育立法層次偏低的狀況對保障學前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依法治教要求加快學前教育法制建設,通過學前教育立法,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學前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學前教育的責任、領導體制、管理體制、辦園體制、經費投入、教師的權利、責任、待遇和辦園條件改善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協調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幼教發展的方針、政策,切實加強對學前教育的管理。在實現學前教育公平中,政府通過采取相應的經濟、法律與政策手段予以保障;在促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中,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在學前教育改革中,明確政府責任,進一步加強指導、監督的職能等。
二 學前教育公平的大趨勢與局部兩極分化并存
1.推進學前教育公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學前教育的政策以教育公平為原則,更多地傾向于“弱勢群體”,改革中將進一步突出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通過政策調控,縮小城鄉間、區域間的差距。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重視學前教育,視其為民族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實行免費,如加拿大,有的公立幼兒園收費低廉,日本積極推動學前教育免費化進程,英國學前義務教育工作也已啟動。借鑒西方先進做法,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應是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而學前一年義務教育逐漸過渡為學前義務教育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較理想模式。
2.學前教育的均衡化
學前教育的均衡化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前提,《綱要》指出:“教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可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努力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普及程度。”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目標的落實,城鄉間、地區間的學前教育發展將進一步均衡化。
為了滿足社會不同層次對學前教育的需求,多元辦園體制在實現學前教育均衡化發展的大趨勢下,局部兩極分化的現象將不可避免:一是有良好師資和基礎設施的貴族化。二是體現教育公平的平民化。兩極差距相對縮小的矛盾運動既是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又是學前教育質量得以提升的必然形式。
三 學前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1.幼兒教師專業化前提下的學前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是學前教育師資水平提升的必然結果,我國獨生子女特殊地位,加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思想觀念的影響,使得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斷上升,隨之,家庭和社會對學前教育投入的加大,在逐漸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量的擴張過程中,學前教育質的提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這種現象在兩極分化較大的機構中顯得尤為明顯,由此產生的輻射功能在諸如信息化等現代高科技的輔助下直接導致整個學前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在整個提升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直接從事幼教事業的幼兒教師,社會對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渴望要求學前教育必須專業化,專業化需要的是從事學前教育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盡管曾一度出現學前教育發展落后于社會要求時專業化受忽視的情況,但質量要求下的專業化必然趨勢是學前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
2.體現在幼兒園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前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等一系列變革帶來的水平提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是新形勢下為了推進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而制定的,其指導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
包括了課程指導思想、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形式、課程評價等多方面的改革。幼兒園新課改把促進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以奠定素質基礎作為學前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的重點,教師在新兒童觀和教育觀的指導下,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尊重幼兒的興趣,視幼兒為積極主動探索者,為幼兒提供自主活動的環境條件,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展需要,讓幼兒通過自然經驗、社會交往和游戲等方式自主地學習,尊重幼兒的興趣和個性,提供適合幼兒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挖掘潛能,培養幼兒自尊、自信、積極的情感和創新能力等。新課改的實施對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無疑起到了推進的作用,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推廣,將對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產生積極影響。注重幼兒整體發展基礎上的個性發展趨勢,將使幼兒智能優勢開放其潛能的特色幼教機構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 學前教育機構改革不斷深化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將加快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的步伐,在市場機制下,多種形式的學前教育機構將不斷涌現。
1.積極穩妥地推進幼兒園辦園體制改革
“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積極發展公辦幼兒園,大力扶持民辦幼兒園。”要實現2020年學前一年毛入園率95%,學前三年毛入園率75%的目標,單靠正規的公辦幼教機構是不現實的,因此,在辦好公辦幼兒園,使其成為示范的基礎上,依照公辦的標準大力扶持民辦幼教機構的建立,形成公辦與民辦相結合、正規與非正規相結合的社會參與多元化辦園體制,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需求,將是未來學前機構體制改革的趨勢。
2.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多種方式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
隨著國際合作的擴展、深化,吸引境外學前教育機構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參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國際化需求的良好途徑。
五 中國特色學前教育理論體系的國際融合進一步加強
隨著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具備先進理論、科學精神和文化素養的學前教育實踐者,通過不懈努力確立學前教育的發展地位,增強學前教育內涵,提升學前教育的發展層次,建立在本土豐富實踐基礎上的學前教育理論體系將得以成形、完善,逐漸形成中國特色。同時,國際化背景下的學前教育國際融合也將進一步加強,通過學前教育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拓展學前教育視野,增強學前教育發展動力,從單純注重引進外國理論轉向借鑒適合中國幼教的西方先進理論和經驗,為創新本土理論服務,為提升中國特色學前教育發展水平服務。
參考文獻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終身教育的起點,在素質教育戰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的落實,學前教育將在政府管理、教育公平、質量提升、機構改革深化、中國特色理論體系形成和國際融合等多方面呈現出發展趨勢。把握學前教育未來發展前景,順應其發展方向,對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意義重大。
一 政府對學前教育的管理力度將進一步加強
學前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戰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事關民族素質的提高,政府對幼兒教育發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學前教育立法層次偏低的狀況對保障學前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依法治教要求加快學前教育法制建設,通過學前教育立法,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學前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學前教育的責任、領導體制、管理體制、辦園體制、經費投入、教師的權利、責任、待遇和辦園條件改善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協調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幼教發展的方針、政策,切實加強對學前教育的管理。在實現學前教育公平中,政府通過采取相應的經濟、法律與政策手段予以保障;在促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中,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在學前教育改革中,明確政府責任,進一步加強指導、監督的職能等。
二 學前教育公平的大趨勢與局部兩極分化并存
1.推進學前教育公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學前教育的政策以教育公平為原則,更多地傾向于“弱勢群體”,改革中將進一步突出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通過政策調控,縮小城鄉間、區域間的差距。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重視學前教育,視其為民族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實行免費,如加拿大,有的公立幼兒園收費低廉,日本積極推動學前教育免費化進程,英國學前義務教育工作也已啟動。借鑒西方先進做法,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應是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而學前一年義務教育逐漸過渡為學前義務教育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較理想模式。
2.學前教育的均衡化
學前教育的均衡化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前提,《綱要》指出:“教育公平的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可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努力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普及程度。”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目標的落實,城鄉間、地區間的學前教育發展將進一步均衡化。
為了滿足社會不同層次對學前教育的需求,多元辦園體制在實現學前教育均衡化發展的大趨勢下,局部兩極分化的現象將不可避免:一是有良好師資和基礎設施的貴族化。二是體現教育公平的平民化。兩極差距相對縮小的矛盾運動既是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又是學前教育質量得以提升的必然形式。
三 學前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1.幼兒教師專業化前提下的學前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是學前教育師資水平提升的必然結果,我國獨生子女特殊地位,加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思想觀念的影響,使得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斷上升,隨之,家庭和社會對學前教育投入的加大,在逐漸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量的擴張過程中,學前教育質的提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這種現象在兩極分化較大的機構中顯得尤為明顯,由此產生的輻射功能在諸如信息化等現代高科技的輔助下直接導致整個學前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在整個提升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直接從事幼教事業的幼兒教師,社會對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渴望要求學前教育必須專業化,專業化需要的是從事學前教育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盡管曾一度出現學前教育發展落后于社會要求時專業化受忽視的情況,但質量要求下的專業化必然趨勢是學前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
2.體現在幼兒園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前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等一系列變革帶來的水平提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是新形勢下為了推進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而制定的,其指導下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包括了課程指導思想、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形式、課程評價等多方面的改革。幼兒園新課改把促進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以奠定素質基礎作為學前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把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的重點,教師在新兒童觀和教育觀的指導下,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尊重幼兒的興趣,視幼兒為積極主動探索者,為幼兒提供自主活動的環境條件,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展需要,讓幼兒通過自然經驗、社會交往和游戲等方式自主地學習,尊重幼兒的興趣和個性,提供適合幼兒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挖掘潛能,培養幼兒自尊、自信、積極的情感和創新能力等。新課改的實施對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無疑起到了推進的作用,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推廣,將對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產生積極影響。注重幼兒整體發展基礎上的個性發展趨勢,將使幼兒智能優勢開放其潛能的特色幼教機構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特色的學前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 學前教育機構改革不斷深化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將加快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的步伐,在市場機制下,多種形式的學前教育機構將不斷涌現。
1.積極穩妥地推進幼兒園辦園體制改革
“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積極發展公辦幼兒園,大力扶持民辦幼兒園。”要實現2020年學前一年毛入園率95%,學前三年毛入園率75%的目標,單靠正規的公辦幼教機構是不現實的,因此,在辦好公辦幼兒園,使其成為示范的基礎上,依照公辦的標準大力扶持民辦幼教機構的建立,形成公辦與民辦相結合、正規與非正規相結合的社會參與多元化辦園體制,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需求,將是未來學前機構體制改革的趨勢。
2.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探索多種方式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
隨著國際合作的擴展、深化,吸引境外學前教育機構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參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國際化需求的良好途徑。
五 中國特色學前教育理論體系的國際融合進一步加強
隨著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具備先進理論、科學精神和文化素養的學前教育實踐者,通過不懈努力確立學前教育的發展地位,增強學前教育內涵,提升學前教育的發展層次,建立在本土豐富實踐基礎上的學前教育理論體系將得以成形、完善,逐漸形成中國特色。同時,國際化背景下的學前教育國際融合也將進一步加強,通過學前教育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拓展學前教育視野,增強學前教育發展動力,從單純注重引進外國理論轉向借鑒適合中國幼教的西方先進理論和經驗,為創新本土理論服務,為提升中國特色學前教育發展水平服務。
參考文獻
在這個階段,臺灣學前教育的經濟來源,主要是依靠行政部門的介入投資,以及教育界與產業界的合作投資,但其資金監管與分配體系比較完善,權力主要集中于內政和教育部門。此時的臺灣高校學前教育師資職前培養模式是開放多元的,與西方頻繁的交流中積極地吸收了西方先進的做法和理念,這對我國大陸地區具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
大陸與臺灣學前教育政策比較
大陸地區學前教育也經歷了建國初期的研究少、人均投入少、重視程度不夠的階段,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之后,企業轉制,多數公辦幼兒園衰落。在臺灣迎來學前教育研究熱潮時,大陸一部分單位辦的幼兒園隨著企業的沉浮,或者解散,或者慘淡經營。民辦幼兒園的出現為大陸的學前教育帶來了希望,但是大陸學術界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上個世紀末,大陸地區高校的擴招與高收費,整體帶動了教育行業的高收費,民辦幼兒園跟隨優質的公立幼兒園一同進入高收費行列;體改幼兒園和合資幼兒園的收費也爭相提高。由此,大陸地區學前教育的“窘境”徹底進入公眾與學術研究者的視線,也步入了大陸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繁榮與高收費并存的階段。
(一)大陸地區學前教育資源投入不足與分配不均衡同時存在
如今,大陸地區高收費現象已經蔓延到了整個學前教育陣地。中國青年報的社會調查中心對三千多名受訪者進行調查發現,認為學前教育收費“非常高”的人占71%,認為“比較高”的人占26%。67%的人認為收費高是因為“政府對學前教育投入太少”,認為高收費是由于政府對學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的人占52%。
北京師范大學馮曉霞教授指出,大陸學前教育經費只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3%,大多數發達國家學前教育經費一般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例3%。而大陸地區的農村幼兒園的保障基本上沒有納入公共財政體系。華東師范大學朱家雄教授強調,長期以來,教育管理部門重點發展公立幼兒園,在這個歷史遺留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新的改革政策又帶來了新的分配不公問題。調查發現,64%的人認為大陸地區的學前教育問題是政府在體制改革中,未處理好政府投入、社會投入與市場投入三者之間的關系導致的。雖然現有的學前教育政策也推進了學前教育事業的公平發展,但是當已有的經費不能滿足現實需要時,地方政府對政策的解釋、操作與執行顯得相當無奈,“馬太效應”由此而生。越是質量優良的幼兒園,越是占盡了優質教育資源,盡管這種優質教育資源并不應該被質量好的幼兒園獲得。但現今的學前教育政策出于教育投入與產出比的考量,在導向和實際操作中都傾向于給予優秀幼兒園更多的資源和機會,以實現更大的產出。在現實面前,學前教育政策的可操作性與經費公平分配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改革開放后的20年間,政府開始重視民辦教育,并對其立法以促進教育的規范化。上個世紀末頒布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客觀上推動了民辦幼兒園的快速蓬勃發展,但這些并未改變民辦幼兒園享受不到公立幼兒園的優惠政策這一基本事實。在此種情況下民辦幼兒園只能按照現有市場的行情來自行定價,在辦出名氣后,自己也加入到高收費的行列之中。馮曉霞認為,“私人資本的逐利性質決定了它不可能給多數人帶來質優價廉的幼兒教育。如果學前教育被政府全部推向市場,低收入的弱勢群體的子女就只有鋌而走險選擇一些不合法的‘黑戶’幼兒園。”因此,大陸的學前教育資源投入不足,進而導致的分配不均衡在各種辦學體制的幼兒園市場內同時存在,惡性循環。
(二)大陸地區學前教育師資培訓政策可操作性不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規定學前教育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但未納入義務教育的范疇。有限的學前教育公共財政投入資源顯然不能滿足于家庭和社會的教育需求。《教師資格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幼兒園教師的學歷應在中等師范以上,這樣的要求在當時的社會背景條件下還算實際。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教師的質量和數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新的時代要求提升教師的學歷水平以及專業化水平,但是大陸地區除了一部分師范院校開設學前教育專業之外,民辦的學前教育師資培訓機構嚴重缺位,在大陸地區高校影響不到的地方,學前教育師資就是一片空白。
(三)大陸地方政府微觀幼教政策透明度較低
在管理體制方面,大陸學前教育以社會力量辦學為主體,鼓勵社會組織和公民依法開辦學前教育機構,少數政府所開辦的學前教育機構在提高教育質量方面發揮著示范和引導作用。除教育部門外,衛生、勞動、工商和社會保障等部門也對學前教育機構負有管理職責,形成了“政出多門”的環境。導致幼教機構審批效率低、經費來源復雜。相對于臺灣地域不大、政策的執行環節較少、人口少的情況而言,大陸省份眾多,地方政府管理層級多、環節較為復雜。底層微觀的幼教政策法規、經費狀態、辦學主體、地區發展情況等內容信息透明度較低。這造成了管理信息傳遞不暢,加劇了地方上發展的滯后。
學前教育政策的共有問題
臺灣的學前教育體制也不是完美的,在涉及學前教育的屬性和定位法規上,大陸與臺灣都沒有具體的政策解釋與細則出臺,過分強調教育屬性與意義,其他屬性定位模糊。學前教育事業屬性的定位不清晰,必然會影響政策制定者的理念。從學前教育產生的歷史來看,中國古代的家族式家庭教育中涉及學前教育時,光宗耀祖、天倫之樂都是重要的社會發展意義,但不是教育意義。工業革命之后,學前教育產生原因恐怕是解決家長工作的后顧之憂,是占用勞動者時間的需要。也就是說,東西方學前教育早期的發展動因都是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而非教育本身的需要。因此,教育資源投入不足,學前教育經費分配不均等問題都是過分強調教育性的投入與產出的經濟效益的結果。盡管本世紀伊始,學前教育進入迅猛發展階段,資本投入量大增,但越是在一片繁榮景象之中,我們越是應該重新審視學前教育在當前教育中的教育性、公共福利屬性與人性。
實際上多數國家注重學前教育的教育性的同時并不排斥其所涉及的社會公共福利性和人性,三者是相互關聯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強調學前教育的教育性,讓孩子脫離家庭,過早進入同齡群體學習知識,是經濟發展與盈利的結果。政策決策者應該從人性的角度看待學前教育的公共屬性和教育性,然后制定教育政策。首先,家長、家庭成員、長輩可以加入幼兒的學前培養與教育行列;其次,家族成員應該加強自己的教育理論學習,進行家庭式的言傳身教與養成教育,彌補現有學前教育制度的政府人力物力的不足。最后,長輩與子女和睦相處既是“人”性發展的需要,也是學前教育人性一面的體現。
教育制度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基于這樣的現象,我們在反思當前的學前教育現狀時,就更應該立足于實際,解決現實中的難點,而不是總去展望未來。家庭教育中的學前教育培養歷來有之,政府制定的政策應該將其順應下來,預留出一部分家長的工作時間作為職工福利(當然,這需要犧牲一部分經濟發展速度),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與子女共處,子女接受家庭的溫情教育,長輩享受膝下子女的天倫之樂。也就是說,社會福利屬性要求政府的投資占主導,市場應該彌補政府不足,但是在二者沒有就位之前,家族、家庭式的傳統學前教育恰恰是學前教育的人性與教育性方面最好的體現。這種格局不僅是兒童的需要,也是老人長輩與家長享受天倫之樂的需要。在陸臺兩地當前的學前教育發展體制中,教師、家長必須持有全面發展的科學教育觀,使學前教育回歸兒童本位,在培養兒童掌握一定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兒童情感、道德、社會性等方面的引導與培養,為其以后的身心健康發展和良好人格的養成打下堅實的無可替代的基礎。
學前教育理論的具體研究內容包括三方面:主體、客體以及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方式方法與手段。主體指的是那些從事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而處于學前教育年齡階段的適齡學童,自不必說,甚至連學前教育的規律都可稱之為客體。那研究最多的當屬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方式方法手段了。在何時何地設計什么課程,才能更好的作用于客體,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讓客體更好的成長呢?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于慧慧、王中華以宏觀的大視角解讀了國內學前教育理論中的具體內容,堅持科學發展觀,注意均衡發展,恰當增加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充分利用和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是實現國內學前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3]。而在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楊寧的《兒童早期發展與教育中的動作和運動問題—四論進化、發展和兒童早期教育》與河北大學教育學院張往穎、張世鋒的《英國開展兒童戶外游戲的理論與實踐》兩文中,則是以微觀的小視角具體分析了國內學前教育理論中對兒童教育的內容,楊寧認為兒童早期的動作發展不僅是其智力發展的重要指標,更是發展的普遍特征;除了對主體對客體的作用方式方法的研究外,也有研究學前教育理論中客體的文章,例如西南大學教育學院的張利洪、李靜在探討了學前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就是要回答學前教育學研究什么的問題。學前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經歷了“規律說—現象說—現象及規律說—綜合說”的轉變過程。他們認為從科學哲學、教育學與學前教育學的關系來看,把學前教育問題定為學前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比較適宜的。
1.2國內學前教育理論價值取向研究
所謂價值取向,是每一個主體對一件事物的帶有主觀色彩的判斷,在學前教育理論上各位學者也是如此。有學者認為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礎,有其獨立存在的必然性,這一必然性源自學前教育的獨立價值,即學前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不依附于其他層次和類型的教育而獨立存在的價值。田濤與吳定初指出,國內當前學前教育實踐中存在若干獨立價值失落的現象,如超前的教育與強化訓練,誤讀了基礎,因而必須加強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也必須強化學前教育政策與制度的保障,來促使其獨立價值的回歸。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的朱家雄則更加準確的指出自己在學前教育理論中的價值取向,認為當前國內的學前教育應該由科學主義走向生態,科學主義取向的兒童發展理論是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基礎,但如果陷于對科學主義的崇拜,將無法解釋和適應學前教育的復雜性。康建琴與李志宇則從客觀的角度分析了現階段國內學前教育理論與實踐層面在價值取向上沖突的原因,融合的方法。理論工作者不僅是理論的介紹者,更應該是理論的創造者、生成者;實踐工作者不僅僅是理論的踐行者,更應該是行動的研究者;管理工作者不僅僅是政策的傳話者,更應該是政策的研究者、理論的解釋者、地方課程建構的組織者和協調者。
1.3國內學前教育理論評價標準研究
教育乃是國民的教育,是一種公益性的活動,因此公平性成為了教育的根本屬性。在探討教育公平這個話題上,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什么是教育公共,相對公平與絕對公平的區別與聯系,如何實現教育公平,這些都是教育的評價標準上的問題,學前教育也是如此,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的基本價值訴求。蔡東霞認為質量話語曾長期在學前教育質量評估中占重要地位,對國內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近年來人們對以技術理性為基礎的評估提出了多方面質疑,認識到忽視差異、去背景性和去情景性的質量標準不僅不利于文化的多樣化發展,更會使實踐因盲目追求統一的質量指標而造成學前教育的不公平。學前教育應尋求建立更具適應性和包容性的質量評估體系,以最終實現學前教育領域的實質公平。總之,我們需要加以強調與權衡現階段國內學前教育理論中質量與公平的問題,要堅固學前教育中的公平與質量,不只是為每一個兒童提供優質的、科學的、統一的環境,還必須努力的根據每個兒童的差異提供合適的教育,在此基礎上建立一種有關學前教育公平的評價標準體系,來保證公平真正意義上的實現。
教育社會學究竟是一門什么性質的學科?關于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爭論主要在于:它屬于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還是屬于教育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教育社會學是研討教育與社會的基本關系的一門學科。有些學者根據教育學的觀點研究教育社會學;有些學者則利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這兩大派別進行了相當長時間的辯論。
我們認為,這種關于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的爭論是歷史地造成的,具有人為的因素。分歧的產生在于所強調的側重面不同。把教育社會學作為教育學科的一門分支學科,或作為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都是允許的,不能用一個來否定另一個。教育社會學是教育學、學前教育的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主要是運用社會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社會學層面,探討教育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條件及機制的一門社會科學,是社會學與教育學的中介學科。本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系統掌握教育社會學的基本知識、原理和方法,初步形成對教育現象或教育問題進行社會學研究與分析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教育適應社會的認識水平和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能用整體的、有機聯系的、辯證的與發展的觀點,科學地發現、分析和解釋各種教育現象,并培養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學習興趣和學術水平。
這樣一門學科究竟應該有怎樣的學科意識以及又如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審視學前教育中一些教育現象?
1、對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的認識
1.1 教育社會學是教育學的分支學科。美國的赫爾巴特主義者蘇則羅(henry suzzalo)認為教育社會學是對教育的基礎和實際加以系統的研究,闡明教育在社會中的重要意義,特別是將現代社會學的思想應用于教育問題的一門學科。
1.2 教育社會學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史密斯、韋伯等認為教育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而非教育學的分支學科。
1.3 教育社會學是教育學與社會學的中介學科。教育社會學的這種學科性質由上述兩種學科性質推導而來。
因此,教育社會學必須著眼于當代人類科學文化廣闊的有機整體,克服狹隘思維模式,按大教育社會學、系統教育社會學的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建構和發展自身學科體系,與相關學科建立起動態積極的開放式學科對話和交流機制。
2、對教育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認識
2.1 從認識論的角度講,教育社會學以教育社會現象為其研究對象。教育社會現象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內涵:一是指與教育有關的社會現象。二是指有社會學因素的教育現象。
2.2 從目的論角度講,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與社會互動的機制及協調發展的規律。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的進步走向精細化、學科化; 也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現今未被充分重視的或重視不夠的社科領域開始在教育社會學中出現。
3、教育社會學對學前教育的啟示
3.1 從社會學的角度,把學前教育看作一種社會現象、一種社會過程、一種社會制度來研究。
3.2 運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方法對學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有利于深化對學前教育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規律的認識。
新世紀以來我國教育社會學發展日漸趨向于成熟,理論的深入和對實踐的關注并進。因為學前教育學是揭示學前教育規律的一門學科,它以教育學、心理學為基本理論基礎,是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奠基作用。開設本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學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學前教育與社會及兒童發展的關系,明確學前教育的任務、內容,熟悉學前教育的基本組織與指導方法,了解學前教育與家庭及小學的銜接與合作,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培養學生熱愛兒童、熱愛學前教育工作的專業思想。
展望未來,我們相信教育社會學研究必將同時承擔起學術使命、道德使命和社會使命,在融合百家之說的基礎上立足于本土,在積極推進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同時,使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國社會和教育實踐的沃土之中。
參考文獻
[1] 魯潔. 教育社會學[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