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9 14:37: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海綿城市的內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城市建設經過數年的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在享受城市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不斷提升城市的發展質量和生態水平。近年來,隨著降水的增多,城市內澇愈發嚴重,我國城市不得不面對水災,為了應對這種局面,我們要建設海綿城市,緩解城市的內澇,提升城市的生存環境。但海綿城市建設畢竟才剛剛起步,人們對海綿城市的建設還不夠了解,因此,在建設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提出應對對策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為我國的城市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1海綿城市的內涵和作用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是指城市在面對環境的變化和大量雨水所帶來的自然災害時,能夠像海綿一樣具有一定的彈性,當城市的地面徑流豐富時,地面能通過吸水、滲水、凈水把這些水資源合理有效的儲存起來,當城市水資源缺乏時,能把水資源釋放出來,加以利用,滿足城市生態系統對水資源的合理應用,既緩解了城市的內澇,又有效保障了水資源的供給,合理有效地使城市的生態發展得以平衡。我們建設海綿城市的作用主要有幾點:第一,緩解了城市的內澇問題,海綿城市最初建設的理念是解決城市降水過多的問題為出發點,我們要改變單純靠市政排水管道和泵站排水的現狀,要更好地依靠城市生態系統存儲,排放降水,合理利用人為調節和生態調節兩方面來緩解城市的內澇問題。第二,形成良好的水循環系統,保持城市的水土,不僅有效緩解了城市的內澇,也能解決我國水資源不足、水質惡化的問題,為城市建立良好的水循環系統。第三,改善城市的綠化和自然景觀,在建設海綿城市時,要對道路及居住的小區道路進行合理分割,加大綠地的使用面積,在道路上采用透水式鋪裝的辦法,增加城市內部的水循環系統。此外,海綿城市的建設也會增加濕地、公園的建設,為城市增添美麗的自然景觀。
2海綿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2.1綠色海綿體的數量很少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開發商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不舍得在土地上開發公共綠地,建設園林景觀,這就使得樓房越來越多,而綠化園林幾乎沒有,街區瀝青路蔓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如果城市在多雨季節,就會發生內澇,沒有可以吸收多余水分的綠色植被,導致海綿城市中最基本的滲水功能得不到實現。
2.2海綿城市建設缺少國家政策法規支持
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今年我國提出的一個新的城市建設目標,只是在一部分城市進行實施和試點,還沒有實現全國海綿城市的統一要求。我國土地遼闊,跨度很大,每座城市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自然條件也不一樣,政府提出的關于建設海綿城市的法規政策需要一點點推行和完善,不斷總結和歸納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如果沒有國家政策法規的支持,海綿城市建設就沒有標準的硬性規定,還會因為無法可依出現管理的混亂,這樣使得城市建設也會受到影響。
2.3人民群眾對于海綿城市缺乏一定的認識
在遇到降雨或是內澇等自然災害時,人們的普遍想法是如何把雨水加快排出去,不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卻意識不到如果把這些雨水存儲起來會變成一種可以利用的水資源。政府部門依照上級的安排積極建設海綿城市,卻沒有讓老百姓了解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意義,這不利于創建海綿城市。
2.4科研水平和技術較為落后
在國外,海綿城市的建設是比較常見的城市規劃,且國外有建設海綿城市的一系列規劃,我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比較晚,在該領域的技術又相對落后,沒有相關的理論知識指導,一直是政府在不斷摸索和研究,因此,我們要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學習它們先進的建設思想,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更好地建設城市。政府部門對建設海綿城市的投入資金有限,這也對海綿城市的發展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3解決海綿城市建設問題的對策
3.1種植大量的綠色植物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城市的土地大都被開發商占用,可用的綠地過少,我們要想使城市更好的發展,就要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政府應減少城區樓盤的建設,不斷增加城市綠色植物的種植。可以在馬路上合理加大樹木的種植,擴大綠化帶面積,盡可能多創建帶有大量植被的公園和風景區,盡量減少不透水的瀝青路面,只有這樣才能在城市一旦發生雨水較大或是城市內澇時,城市里的大量植被可以滲透吸收雨水,把這些雨水吸收起來,進行水資源的再利用。如果城市的綠化不能利用,我們還可以進行屋頂的綠化,這也是我們推行綠化建設的關鍵,它能夠起到很好的蓄存雨水的作用,生態環保,節能減排,可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我們要大力推行,實現更好的綠化建設。
3.2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
我國政府在建設海綿城市的同時,要有章可循,要出臺相關的法規政策引導海綿城市的建立,使海綿城市的建立能夠比較正規化。政府要加強監管力度,出臺硬性的法律法規,使各個城市都能按照規章政策創建海綿城市,最終把創建海綿城市當成終極目標,更好地實現城市化建設。政府要鼓勵海綿城市的建立,緩解我國部分城市缺水的現狀,讓水資源能夠很好的得以循環利用。
3.3做好宣傳,讓群眾更好地認識海綿城市
人們習慣了城市發展的最初模式,思想上比較保守,這阻礙了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群眾對于海綿城市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到底什么是海綿城市,它有什么作用,它的實現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新的改變,這些問題人們還不是很了解,政府應安排專業的人員進行講解和宣傳,讓百姓充分了解海綿城市的定義、意義和作用。政府在宣傳時,要讓人們了解水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性,這對發展海綿城市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有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理解,海綿城市的建立才會更加快速實現。
3.4提高我國科研水平,加大資金投入
我國海綿城市的建立還處于初級階段,還要不斷學習和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政府在認識到海綿城市重要性的同時,要給予大力支持,在資金方面,要投入一定的研究資金,培養更多的專業人員學習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做好人才儲備。海綿城市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的努力。
4結語
海綿城市的建立從長遠來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是為子孫后代造福的好事,想要建設這種新的城市體系,就要更好地了解海綿城市。海綿城市的建立是城市發展的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迎難而上,做好各項工作,處理好水資源的循環合理利用,人們要從思想上轉變,國家要給予一定的財力、物力支持,社會各方相互配合,才能實現海綿城市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周建國.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6.
我國的城市經歷了許多年的發展,城市的面貌正在逐步的革新,城市建設內部隱藏的弊端也逐漸凸顯。在城市開發和建設過程當中對于資源的不當利用,城市生態環境每況愈下。海綿城市理念的興起正是可持續發展觀念指導下的新型產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文章首先分析了國內海綿城市建設過程存在的問題,隨后針對具體的問題提出相對的解決措施,以此為國家順利建設生態文明的海綿城市提供指導。
一、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海綿城市的建設關系到城市的生態建設,關系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每個城市自身自然條件的不同,在建設的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一)“綠色海綿體”稀缺現象嚴重
就當前我國許多大中城市現狀來說,都面臨著“海綿體”不足的現象。深究其原因,必然與我國當前過熱的房地產市場相掛鉤。出于逐利的本性,越來越多的房地產開發商加速了土地的地產流向,房地產自身的價格遠遠高于價值,土地價格哄抬而高。各種商業用房層出不窮,城市的綠地規劃正在逐漸的減少,硬質地面土地的數量正在逐步的增加,可以吸水的綠色海綿體嚴重稀缺,國內海綿城市的建設缺少了基礎性的保障。
(二)相關的法規政策支持不完善
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國家近些年來提出的一個比較新穎的理念,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很多城市當前還處在試水的階段。每個城市自然條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很多的政策法規的實行也需要逐步的推進,在建設的過程當中地方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對海綿城市的推進進行適時的調整。當前海綿城市的建設還缺少統一的政策法規的支撐和引導,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的制定和統籌,建設過程仍舊無章可循。
(三)社會公眾對于海綿城市的認知尚且缺乏
由于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利用不當等原因,我國長期以來都是一個嚴重缺少水資源的國家。在遭受雨水等自然災害的時候,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雨水泛濫所導致的災害,如何有效的將雨水變成進一步可以利用的水資源,人們對此的認知程度還不夠深刻。當前的海綿城市建設還僅僅局限在政府自身的觀念當中,廣大居民百姓對此認識仍然不夠深刻,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進程會帶來一定的阻礙因素。
(四)相關的科研支出和研發水平相對滯后
海綿城市是一個新型的觀念,我國對此的認識和利用起步比較晚,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發展模式可以加以推廣,對很多模式的利用也是借鑒國外一些城市的做法,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科技水平相對來說比較滯后,缺乏專業性的技術人才,與此同時,資金投入也不到位,融資渠道相對單一,這也給海綿城市的建設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的應對策略
(一)統籌規劃,加大“綠色海綿體”的建設
前文指出,當前我國商業地產開發過熱,“綠色海綿體”相對稀缺,給海綿城市的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困難。要切實的解決好這一問題,城市就要立足于自身發展的實際,做好整體規劃和建設,減少商業用房的建設,不斷的增加城市綠地諸如小公園、濕度面積。保障城市有充足的海綿體可以對雨水進行吸收,增強土地的滲透能力,實現雨水的再回收和再利用。
(二)加強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保障海綿城市建設有章可循
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國家應該加強引導,完善政策綱領的指引,對海綿城市進行規范化、合規化的設計,將城市建設納入綠色發展的戰略框架,保障海綿城市建立有章可循。政府可以適當的制定一些強制政策,指標化海綿城市的設計規格,引導海綿城市的建設走向規范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三)加大普及力度,增強社會公眾意識
長期以來固有的城市發展模式禁錮了城市自然生態的發展,海綿城市的推廣和普及迫在眉睫,但是當前我國社會公眾對于海綿城市的認知程度還比較低,很多公眾仍然沒有意識到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在海綿城市理念創立發展的初期,由于自身規模等原因的限制,經濟效益比較小,更多的是社會效益和一些生態效益,因此很難全面的調動社會全局的積極性,政府可以引入一些獎罰措施,增強海綿城市創立的效益。
(四)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切實提升研發水平
海綿城市在我國的發展還任重道遠,國家應該加大對其資金投入力度,加強政府補貼,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先進技術的研發,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加強對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同時我們國家應該積極的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海綿城市發展的模式,加以吸收和利用,建立示范性海綿城市工程,最大程度的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海綿城市的建立和發展是追求城市發展和自然和諧發展之間的一項平衡,是新興城市規劃的一項重大嘗試。要想真正的實現雨水滯納,實現雨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建設海綿城市,必須針對其存在的問題逐一解決,加大綠色海綿體建設,完善相對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加大社會普及力度,合理化資金融入渠道,切實推進好海綿城市的打造,利用好水資源,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高繼坤 單位:蕪湖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劉飛、王巖:海綿城市建設的難點與技術要點分析[J],園林科技,201(504)
【關鍵詞】海綿城市 排水 雨水 管網
1.海綿城市的概念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海綿城市,能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2.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
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城市不同,特點和優勢也不盡相同。因此打造"海綿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經驗做法,而應在科學的規劃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點的措施,才能真正發揮出海綿作用,從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
3.為什么要建設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根據《指南》,今后的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建設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建設海綿城市,關鍵在于不斷擴大“海綿體”的規模并提升質量。
原有的“海綿體”要有效保護。過去,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根據《指南》,各地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受到破壞的“海綿體”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等手段逐步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有條件的還應新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根據《指南》,海綿城市建設要以城市建筑、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比如,讓城市屋頂“綠”起來,“綠色”屋頂在滯留雨水的同時還可以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道路、廣場可以采用透水鋪裝,特別是城市中的綠地應充分“沉下去”。
海綿城市經濟效益不可小覷
海綿城市建設非常注重對天然水系的保護利用,大大減少了建設排水管道和鋼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調蓄設施又往往與城市既有的綠地、園林、景觀水體相結合,‘凈增成本’比較低,還能大幅減少水環境污染治理費用,降低城市內澇造成的巨額損失。
對于老舊城區占比較大的特大型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是否現實?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謝映霞認為,相對于新城區,老舊城區確實面臨空間條件有限、改造難度大等問題,但與建設大型地下調蓄池、大規模改造雨水管線等方案相比,多添置一些“海綿體”反而更具可行性。
在設計建設過程中,既有的老舊建筑可通過雨水管斷接技術,利用社區內部的花壇、綠地等空間布置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市政道路可結合道路綠化帶、樹池等綠化空間布置生態樹池、植草溝等低影響開發設施;也可將老舊社區雨水管線接入周邊公園、水體、集中綠地。
4.海綿城市的發展將會促進的產業
1) 園林、生態修復產業
根據各個城市特點進行生態建設和修復是海綿城市的核心之處,直接對園林和生態修復產業產生大量需求。
2) 管道、滲水材料
海綿城市的宗旨在于最大可能的吸水、蓄水、滲水及凈水,前三者需要城市小區道路盡可能采用透水鋪裝,并完善配套的管網設施,這直接放大了透水混凝土及管材市場需求。
3) 市政工程及污水處理行業
海綿城市的宗旨在于最大可能的吸水、蓄水、滲水及凈水,整個排水系統的建設直接拉動市政工程的需求,同時凈水部分有一定程度的進入門檻。相信現有水務環保公司會憑借其工程建設以及污水處理的經驗優勢切入該市場。
5.海綿城市的建設展望
(1)城鎮是水體污染最重要的源頭,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成為應對水污染的主戰場,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希望之地。
(2)海綿城市)概念內涵仍在發展之中,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理論、規范、標準任重道遠。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經頒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大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并適時修訂。
(3)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規劃與智慧水務是協調海綿城市各單元有效運行的兩大系統工程。如果說海綿城市規劃是“推”,海綿智慧則是“拉”,“一推一拉”能夠將整個海綿系統有效地協調起來,既不產生浪費,也不至于出現信息孤島。因此,“一推一拉”兩大系統是非常重要的系統設計。
(4)要把海綿城市系統從大到小劃成四個子系統,即區域、城市、社區、建筑,這四層次系統低影響開發的側重點不同,需要上下結合推進系統創新。
參考文獻:
一、海綿城市的相關概述
1)海綿城市就是將城市中的水資源像海綿似的,通過環境的變化和各種自然災害來的影響進行“彈性”利用,這是新一代的城市水洪管理的概述。在城市要想提高排水系統的作用,就需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從而利用自然排水的力量、建設中自然存水、自然地滲透來凈化的城市。海景城市的內涵是以景觀作為載體的水生態的基本設施建設,是通過景觀中的園林植物的種植建造出園林植物景觀,從而形成具有特點的景觀生態體系,更好的維護了城市中水的問題。當前,在海綿城市中,雨水花園是構建海綿城市的重要部分,雨水花園是生物的滯留區域,常把喬木或者灌木種植到低洼地帶,或者地被植物或樹皮等進行覆蓋到地表上。2)海綿城市的基本措施是水位為中心的,不同于傳統的工程系統的硬性或者沒有彈性的基礎建設,而是如同一個生命體,不是只有單一的功能或者目標,而是可以綜合的、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水飯來的諸多問題。城市的水問題主要指洪澇、水源問題、地下水問題、地下水不足、棲息地破壞,海綿城市可以把洪澇進行調蓄、水源保護、地下水回補、雨水凈化、棲息地修復、土壤凈化等等有效的解決上述水生態過程。
二、海綿城市的發展現狀
海綿城市的建設要以生態環境為優先的,利用自然和人工的方式進行結合的方式,在保證城市中的排水防澇沒有影響的狀態下,進行最大限度的進行城市的部分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從而利用雨水資源進行環境的生態保護。然而園林設計服務的對象已經擴展到整個大地上生物中,是多個生態的互相作用,形成了人類和生物的互相作用互相影響。
三、園林景觀在海綿城市中的應用
海綿城市,就是把水自如的調動在城市之中,遷移活動更加“自然”。海綿城市注重的就是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生態濕地、透水路面等措施進行排水徑流雨水,就可以達到緩慢排水和釋放雨水或者在源頭進行分流等控制,這些就是園林設計的建設理念。
(一)構建生態環境,綠地連接重組
海綿城市就是水基礎生態和景觀生態的建設,在景觀生態學理論知識中,城市中的水源和綠地是重要的部分,植被可以改善城市中的結構和氣候,也對保護物種多樣性是有重要作用的。比如,澳大利亞城市的就有很好的空氣過濾區,就是用斑塊進行重新組合進行保護的。波士頓公園、河道公園、富蘭克林公園等等將多個公園連接到一起形成景觀秀麗的公園。
(二)凈化水的質量,修復生物棲息地
水生態基地的建設在海綿城市中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是對污水進行處理。在以前傳統的污水處理只是單一的進行處理,不能對復雜的水進行治理,而且城市中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去,造成了再次污染。利用綠色基礎設施來處理污水,主要是通過植物進行凈化的,例如濕地、水質量的凈化、氣候調節、生物的保護等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國在七十年代中期就利用了水生植物進行水質的探究,主要是通過不同的植物對不同的污水進行水質凈化,通過多種植物的優勢、生長狀態、生長階段的不同,會比單一的植物更能長期的穩定的進行水源凈化。在濕地植物中可以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和各種元素,也減少有害藻類的進一步繁殖,從而保持生物的均衡。而高等的植物既可以凈化水源也可提升水體的自身凈化能力。
(三)利用雨水補充地下水,達到防洪防澇
濕地除了能更好的凈化水質之外還是更好的儲水基地。傳統的方式不能完全將水資源進行循環利用,大部分直接排入湖中,地面的不透水的處理使土地不能的儲水能力降低,徑流的增大就形成了洪澇災害。然而植物景觀就是利用生態環境合理的解決了超標準的徑流系統,和城市中的雨水罐渠相互配合達到控制水流的目的。植物的根和葉都是由儲水能力的,在經過道路兩側的生態建設,將多余的雨水進行蓄水達到降低徑流的系數,在干旱的天氣中可以通過蒸發作用把多余的水分釋放掉,從而達到不從地下水為和調節氣候的作用,也降低了城市中熱島效應的產生。植物的根系能夠很好的固定土壤,從而避免了泥石流災害的發生。
(四)植物的凈化空氣,以達到降塵降噪
植物總葉面積的多少就是綠量的多少,就決定了植物生態作用的大小,所以增加植物水量和層次就能形成喬、灌、草的植物群落,在增加綠葉面積的同時也更好的提高了光合作用。從而達到生態系統越來越完善。例如普通的草坪會比喬灌草結合的植物群落低四倍之多,植物群落的特點有結構復雜、植被穩定性強、防風防塵、降噪、吸收各種有害氣體等等。由于植物不同的生長狀態、不同的代謝功能,不同的階段,就會產生對于污染不同的吸收量。例如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有月季、廣玉蘭、石竹木槿等等,吸收氯化物的植物有紫薇、桂花、樟樹等等都有很好的吸收。再有,就是帶有絨毛或者粘液的植物可以阻隔或者粘附的作用,植物也可以進行聲波的吸附,例如4米款的植被群可以有效的減少交通帶來的雜音,達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建設海綿城市中,園林景觀的作用是尤為重要的。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個全面綜合性的問題,需要更好的解決方案。要把園林景觀的美學價值和海綿城市同時進行,達到吸引人們的眼睛同時也通過園林景觀對生態起到積極地作用,更好的提高了文化的發展和自身的關注度,從而也提高了經濟建設。海綿城市不單單是單一的建筑,而是通過海綿城市運用多種學科多個部門進行共同的投入,從而達到修復城市的生態,更好的改善了城市中人們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周延偉.海綿城市理論在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河北林業科技,2015(06).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時代的進步,應用更加先進的技術發展城市化建設是每個國家必須經歷的階段,之所以要重視我國的城市化建設,是由于我國的城市化建設一方面會促進國家經濟建設,還有不利的一方面是會阻礙國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尤其是城市化建設影響原本的地下滲水功能,從而嚴重影響國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因此,相關部門應該重視對海綿城市的改造,希望通過全文的論述,能夠得出有價值的觀點,從而可以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1.海綿城市的理念與內涵的提出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的城市化建設水平逐步加深,為了更好地保證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能夠在我國生活質量有所提升,最主要的就是提升城市化建設質量,從而可以為國民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但是,由于城市化建設越來越普遍,導致越來越多的地區出現土壤不透水情況,也就是說現代化建設阻礙了原本的入滲通道,以至于我國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常年累積的雨水徑流量以及洪澇積水的與日俱增,足以引起人們對于城市建設的關注,不得不重新開始審視城市化建設是否正確。因此,我國相關部門開展海綿城市的建設活動指導,希望通過提升海綿城市的建設水平,能夠避免城市化建設對國民生活的不利影響。
所謂海綿城市就是指在城市出現自然災害的時候,能夠有比較大的彈性來應對災難,比如在發生洪澇災害的時候,海綿城市具有更好的能力來儲水和凈水,這個時候,海綿城市的存在就是有利于城市化建設的體現。當城市需要水資源的時候,海綿城市就可以將之前儲蓄的水資源進行釋放,以保證城市的正常運行。之所以要根據海綿城市制定建設指南,是由于海綿城市的存在有利于提升城市化建設水平,以保證周圍住房居民生活質量能夠有所提升。在制定建設指南的時候,最主要的就是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保證國民和生態發展能夠維持一致性,這樣一來,就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國民在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可以保全自身,同時還能夠利用自然資源對其進行合理利用。
2.城市綠地土壤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2.1 城市綠地與海城市體系建設的相關性
所謂城市綠地就是指在城市管轄范圍內的所有綠地,主要是指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附屬綠地等不同類型的綠地。之所以要將綠地進行分類,是由于根據綠地對城市化建設提供的不同作用可以進行更加詳細的分類,以至于能夠根據不同的種類進行城市化建設,可以有效保證我國的城市化建設更加合理科學。而重視城市綠地建設主要是由于城市綠地是海綿城市的重要載體,也會直接影響海綿城市體系形成是否合理的依據之一。所以,城市綠地建設和海綿城市規劃之間是相互依存的,同時,兩者之間也有著相互指導的關系。而在制定海綿城市體系規劃的時候,其結果又會對城市綠地建設提出更加全面和系統的要求。要想城市生態能夠保持平衡,最主要的就是搞定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之后,海綿城市的生態體系才能夠穩定,以至于可以服務于海綿城市的規劃,以保證國民和生態之間的關系能夠平衡。所以,重視城市綠地建設不僅僅是重視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更是重視我國海綿城市的發展。城市綠地的建設成果非常關鍵,是由于植物的生長依賴于土壤,而土壤的好壞又會直接關系到海綿城市的功能作用發揮,因此,提升城市綠地的建設水平,才可以有效利用土壤進行污染物的分解,從而優化海綿城市的功能。
2.2 城市綠地土壤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在我國進行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城市綠地土壤質量不良。正是由于城市綠地中的土壤多是客土,所以說,受到人類的活動影響以及干擾是比較明顯的,因此要想保證我國城市綠地土壤質量能夠得到顯著的改善,首先應該重視人類的活動,拒絕長期使用和無序的挖掘,正是由于這樣的人類活動,才會導致我國城市綠化土壤受到嚴重的破壞,易導致原本的土層被移走或者直接成為僵土,使得土壤情況不利于種植。再加上過渡挖掘后土壤中的外來垃圾,導致土壤被嚴重污染,這樣一來就會使得原本的城市綠地變成無規律、無層次的不可種植和綠化的土壤。土壤受到破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類過分使用機械設備,導致土壤被嚴重碾壓,從而影響土壤的緊實度以及結構性,最終變成不利于植物生長的滲透能力弱的土壤。
3.城市綠地土壤物理性質指標與“海綿”吸水的相關分析
為了更好地檢測出土壤物理性質是否適用于綠地建設,首先應該明確土壤容重是否達標,所謂土壤容量,就是指土壤假比重,也就是形容田間自然壘結狀態下單位容積土體的質量或重量,之所以要重視土壤容量的測定,是由于土壤容量是衡量土壤物理性質好壞的重要指標。由于土壤容量與土壤緊實度直接相關,所以在測定土壤容量的時候,觀察土壤緊實度是最直觀的方式。其次,就是重視土壤結構、有機質含量以及土壤質地等不同的因素,是由于以上因素都會影響土壤含量,因此,應該重視以上因素的研究,以保證能夠明確城市綠地土壤含量的情況,這樣一來就能夠明確土壤的物理性質如何。
土壤孔隙是土壤物理性質之一,也就是土壤所占據土體容積的百分數,能夠很好地表達出土壤中各種形態的顆粒集合情況,同時還能夠表面土壤中的空氣和水分的存在空間,所以,明確土壤孔隙能夠很好地明確土壤中空間存在情況,有利于給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活動提供更寬廣的空間,使得城市綠地建設過程中能夠保證植物生長情況和物質交換效率。土壤孔隙的大小和性質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可以分類為無效孔隙、毛管孔隙和通知孔隙三種。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種類的土壤孔隙進行城市綠地的建設。
土壤質地也是衡量土壤物理性質的指標之一。所謂土壤質地就是指土壤中土粒組成的不同比列,對于比例進行綜合的考量結果就是土壤質地。城市綠地的土壤質地能夠很好地表面土壤的通氣性是否良好,與此同時,還能夠明確土壤中不同類型土粒的性質。如果通過測定土壤質地知道城市綠地中土壤主要是以砂粒為主,那么即使有利于滲水,也沒有足夠的有機質能夠保持土壤的肥沃度;而如果是土壤中含有粘粒比較多,保水能力比較大,但是會不利于雨水的滲透,這樣也是不利于植物生長的。因此,重城市綠地土壤質地,保證質地均勻,才能夠提升城市綠地有效利用率。
土壤飽和導水率是土壤被水飽和時,單位水勢梯度下、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水量,它是土壤質地、孔隙分布、容重特征的函數,其中孔隙分布特征對土壤飽和導水率的影響最大,即飽和導水率大小是由土壤質地、孔隙分布、容重以及有機質含量等因素綜合決定的。土壤飽和導水率是綠地土壤在計算土壤剖面的水通量、排水系統工程和灌溉設計的一個重要參數。通過調理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從而改變土壤飽和導水率,以達到符合海綿城市體系建設水文模型的參數。
4.基于海綿城市雨水滲透和滯留的綠地土壤改良思路
針對綠地土壤物理性質退化,各項物理性質指標的嚴重變差,解決好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土壤質地、土壤飽和導水率等物理性質指標的技術問題,才能使綠地土壤對雨水的滲透和滯留在海綿城市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因此,綠地土壤改良已經迫在眉睫,在具體的綠地土壤改良技術上,國內外關于城市綠地對水文的調節技術已有大量的研究,如綠地的匯流面積比、填料類型和填料層厚度的不同,對城市綠地的運行效果有明顯影響。通過提高綠化種植土壤的要求,而推動有機廢棄物的利用率,如農業廢料、畜禽糞便、工業廢料、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綠化植物廢棄物等的利用。有機廢棄物經無害化發酵形成土壤有機改良材料,將是接下來快速提高綠地土壤有機質的有效途徑。
結語
通過全文的論述,我們能夠十分清楚地看出我國城市化建設體系的建設以及管理現狀和問題,正是由于目前這種情況不利于城市化建設水平的提升,因此,相關部門更應該重視我國的城市化建設規范。尤其是應對海綿城市的改造,更應該提高重視,上文通過詳細論述我國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明確指出目前建設的不足之處,正是由于此,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客觀分析,意在指出我國海綿城市改造的最主要方式。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以及管理和海綿城市改造相互結合,以保證我國的地下滲透能力能夠得到改善,以至于可以在降低成本的情況下提升海綿城市的建設效率,這樣一來就能夠很好地保證我國經濟建設水平的提升,以至于可以保證國民生活質量得到更高的保障。
關鍵詞:海綿城市;市政供水;意義;影響
Key words: sponge city;municipal water supply;meaning;influence
中圖分類號:TV6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2-0033-02
0 引言
當前,隨著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日益嚴重,各方工程開始注重τ晁的利用與排放,因此海綿城市建設的新思路應運而生,它將城市雨水利用與市政供水工程建設有效地關聯起來。海綿城市建設的思路是利用“吸、滲、滯、蓄、凈、排、用”等多種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的雨洪管理體系,通過有效地利用和排放雨水,進而實現預防城市內澇、利用雨水資源、美化城市等效果。總地來說,海綿城市的建設除了能滿足城市的用水需要,還能使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得到緩解,市政供水壓力也會隨之減小,有利于現代化城市的持續發展。
1 關于海綿城市的建設背景
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因素的影響,城市出現了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洪澇以及生態系統退化等多種問題。城市的快速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都使得我國很多城市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市政供水壓力也就越來越大。有學者做了1997年到2050年我國城市化率、城市總人口、城市需水總量和城市雨水總量的數據對比,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變化,城市化率、城市總人口、城市需水總量和城市雨水總量都呈上升的趨勢,雨水的可利用量也在持續上升。除湖泊、江河的水資源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雨水作為城市第二水源,城市生態雨水系統的構造,不僅能減輕城市的供水壓力,還能使水體黑臭等問題得到緩解,同時在多雨季節有效地減輕了城市內澇,有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修復。
為了使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一連串負面效應得到解決,從20世紀90年代起一些發達國家就針對城市內澇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例如澳大利亞的水敏感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WSUD依據有關城市水循環系統的概念,對污水處理、水資源的再循環利用以及城市供水等進行了一個整體的綜合管理(圖1),推動了城市建造與規劃的改變,使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首次對水資源缺乏,洪澇災害,水體污染等問題,提出了海綿城市的理念:“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保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這使得海綿城市建設在我國城市建設中新興起來。
2 海綿城市理念
海綿城市理念是通過提高對城市建設方式和規劃設計的管理,使植被、水系和建筑等都能對雨水有著吸納、蓄滲和緩釋的作用,讓雨水不產生徑流,城市的發展能夠自然滲透、自然積存和自然凈化。海綿城市建設運用科學合理的平面和豎向設計對不同設施進行組合,綜合采取 “滲、滯、蓄、凈、用、排”等方式,最大程度上減輕了城市化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消極影響。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是一種對環保的、科學的、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的深入滲透,是貫徹落實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針的體現,它不僅能促進城市的可持續開發,還能使城市深入建設。事實證明,在市政供水中倡導海綿城市理念,能夠對各種水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減緩市政供水壓力。
3 海綿城市對市政供水意義
3.1 減輕城市供水的壓力
海綿城市對水資源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的能力,在現代化城市進程中,能使城市建設與城市資源的關系更加和諧。海綿城市的建設來不僅能提高城市水資源的利用率,還能有效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在城建中,要統籌兼顧雨水的開發、管理和排放系統,對于雨水的滲透、存儲、管理和凈化要進一步加強,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對水資源進行再循環利用,使城市供水的壓力得以緩解。
3.2 緩解市政供水管道網絡壓力
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應該將人工措施與自然措施合理地結合,盡量維護好城市建設之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涵養水源最好的方法是通過最初城市的生態系統來實現。另外,改造傳統的粗放型城市,離不開生態手段,例如多種植植被、修復已經被破壞的水體等。在城市建設中,提高植被覆蓋率,讓雨水能夠自然積存、滲透并凈化,進而滿足了城市生產生活中對水資源的多重需求,緩解了城市管道網絡壓力、提高管道網絡承載力。
4 海綿城市對市政供水措施及注意問題
海綿城市通過“吸、滲、滯、蓄、凈、排、用”七字方針加強了對雨洪的管理,下雨時采用吸水、滲水、蓄水、凈水、排水的方式,適當時可利用雨水,完成了對雨水的排放與利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以上七字方針的雨洪管理理念與市政供水規劃設計是緊密聯系的。為了實現傳統市政供水、排水理念的轉型,可以將海綿城市理論與現代城市市政給供水系統規劃設計相結合。根據海綿城市的理念,市政供水不再是單純地滿足雨水徑流排放和城市居民用水、排水的需求,同時也要包含綜合利用雨水、防止內澇、控制徑流污染等工作內容,規劃設計目標從傳統的單一化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模式。為了完成多元化模式的目標,需要適當的轉變市政供水系統規劃設計的標準和手段,從而滿足新時代下市政供水設計規劃需求。所以,應構建“大一統”的規劃設計思路,綜合考慮市政供水系統設計、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綠化設計和城市濕地景觀設計之間的有效結合。
根據“大一統”的規劃設計思路,市政供水系統可以采用結構性和非結構性兩種策略。每種策略所對應的措施也不盡相同,結構性策略可以采用建設雨水花園、蓄水池、生物滯留池、植被淺溝、干井、滲透溝、透水鋪裝等措施來實現;而非結構性策略可以采用主要措施為:合理設計道路布局、擴增可透水路面和植被的面積等。
在規劃設計城市供水系統時,應當合理優化配置水資源,實現對城市給排水系統的統一規劃設計。首先需要通過基本的調查預研,估算城市的用水情況。根據當前城市用水量的需求,可以從兩個方面設計規劃。一方面在保證未過度開發的情況下,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水,另一方面為了實現雨水資源的合理使用,可以在合適的場地修建蓄水池等基礎設施,下雨時在存儲水資源的同時也解決了部分排水問題。另外,通過優化城市污水處理機制,完成對水資源的多次循環重復利用,可以極大地提升水資源的使用率。在整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考慮城市的地形地貌、建筑的設計概況,盡量避免與給水系統規劃設計產生沖突,滿足因地制宜的規劃原則。特別在設計規劃給水管道系統時,必須根據當前城市的地質條件、地下建筑布列和障礙物類型等情況合理布置管道,以降低施工難度。
5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海綿城市理念,可充分利用城市雨水資源,解決了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為市政給排水規劃設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案和設計思路,是現代乃至未來城市發展趨勢之一。因此,在現代城市規劃中,合理建設海綿城市,發揮其優勢,打造一個全新的市政供水系統,將對現代城市建設將產生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章林偉.海綿城市建設概論[J].給水排水,2015(6):177.
2015年10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海綿城市建設中符合條件的項目列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范圍,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資產支持證券和項目收益票據等募集資金,用于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國家鼓勵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投資,為債券發行帶來新一輪契機。
海綿城市相關概念
(一)海綿城市的定義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海綿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2015〕75號),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其內涵是現代城市應該具有像海綿一樣吸納、凈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極端降雨的防災減災、維持生態功能的能力。
(二)海綿城市試點
海綿城市的申報有兩個要點,一是要求目標的合理性,二是要求投融資模式的創新性。主要考核以下內容:
1.是否以將城市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凈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為目標。試點城市年徑流總量目標控制率是否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要求,排水防澇標準、防洪標準是否達到國家有關技術規范。
2.是否有效整合現有資金渠道加大政府投入,是否客觀評價地方財力可承受度,建設和運營模式是否有效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采取PPP模式部分投資占項目總投資比例,是否充分體現“以地方及社會投入為主”,是否能夠實現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有效合作等。
2015年4月2日,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名單,共16個城市和地區,涉及16個省市;2016年4月22日公布第二批試點城市名單,共14個城市,涉及14個省市(見表1)。
國外海綿城市建設經驗及我國發展現狀
(一)國外海綿城市建設經驗
“海綿城市”的概念脫胎于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德、日對于雨水的管控、處理和英、澳對于城市內澇、水環境治理理念。國外對于雨水的處理態度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視同負擔,一排了之”,70到80年代的美國“就地滯洪蓄水”,再到90年代的重視水質管理的BMPs(最佳實踐管理)。
在典型的海綿城市模式中,美國提出了“強化建設水敏城市”概念,德國提出了“排水零增長”的水處理相關法案,日本提出了“雨水貯存滲透計劃”,英國建立了“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澳大利亞形成了“雨水源頭控制理念”,新西蘭建立了“低影響城市設計與開發體系”。
1.美國:水敏城市建設
水敏城市的建設內容與海綿城市基本相同,但更加側重于城市生態管理和城市景觀建造,綜合運用城市建設管理和可持續水系統管理方法,在生態機能的理念上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空間布局。
美國通過發行一般責任債、聯邦和州給予補貼與貸款等方式來鼓勵雨水的科學化處理。一般責任債屬于美國市政債券的一種,其發行獲得政府信貸及“征稅權力”擔保,而不是項目收入擔保。
2.德國:高效集水
先進的綠地管理水平和排水設施使得德國能夠有效的進行雨水收集,并同時進行污水和雨水處理,城市地下管道能夠有效地平衡生態系統,完成收集、中轉、儲蓄整個過程。
德國各城市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了不同的雨水費用標準,并將該項資金主要用于雨水項目的投資補貼,以鼓勵雨水利用項目的建設。
(二)我國海綿城市發展現狀
住建部部長陳政高表示,海綿城市建設投資約為每平方公里1億元到1.5億元。根據已海綿城市建設規劃的試點城市信息,2015到2017年每個城市的規劃投資平均規模約為 80億元,估算我國目前330個地級行政區未來五年內投資總額約為3萬億元。
1.試點城市初見成效,已有成功案例
首批試點的16個城市計劃建設項目993個,投資279億元,截止2016年5月已開工建設且形成實物工作量的項目593個,占比59.8%,完成投資184億元。1部分城市的內澇問題和水環境問題已得到一定改善。例如,作為海綿城市的項目試點案例,金華燕尾州公園的改造取得世界建筑節最佳景觀獎,該公園建成后經受住了金華市百年一遇的洪水;遂寧、萍鄉在治理城區內澇中取得較為顯著的進展。
2.建設因地制宜,各試點城市建設重點不同
試點的海綿城市中有地級市、縣級市、直轄市、單列市,地理范圍上涉及華北、華南、華中、西北、東北地區,囊括了中國內陸地區所有的有內澇、干旱等問題的城市及地區。在住建部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基礎上,各個試點城市又推出地方性政策來推進海綿城市項目建設進行。
3.摸索中前進,問題待解決
(1)巨額投資,回報機制不明。海綿城市的建設時間長,除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設資金外,后期的維護、運營管理還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政策的跟進。
(2)PPP撬動巨額資金,收益模式是關鍵。關于海綿城市的建設,國家政策要求是予以信貸支持,大力引進社會資本,將PPP模式資本的占比作為是否列入試點城市的重要標準。引入社會資本大力推廣PPP模式,具體來說就是采用基金、眾籌、資本證券化等金融組合方式運作。國外相關經驗顯示,海綿城市項目收益具有較強的外部性,主要外部收益包括減少地表徑流進而防治內澇、降低排水負擔、增加供水、改善供氣質量和增加房產價值等。在我國,如何發掘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收益點,多元化收益模式,是海綿城市項目建設和管理中的要點。
海綿城市建設相關政策
(一)國家層面政策支持
國家層面,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規范、指導政策陸續出臺。
財政政策上,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具體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中央支持有條件的城市政府對海綿城市項目給予貸款貼息。
在金融支持方面,國家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融資除了引入PPP模式外,還通過鼓勵債券融資、信貸便利和PSL支持等方式拓展海綿城市建設的融資渠道。(1)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資產支持證券和項目收益票據等募集資金,用于海綿城市建設項目。(2)農發行可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信貸便利,將在貸款期限、利率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期限最長可達30年;積極開展購買服務協議預期收益等擔保創新類貸款業務;還將開通綠色辦貸通道,提高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貸款審批效率。(3)對于符合使用抵押補充貸款資金條件的貸款項目,可執行人民銀行確定的優惠利率。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項目的購買服務協議預期收益等可作為農發行貸款的質押擔保。
(二)地方政府層面政策支持
在中央和各部委的政策鼓勵下,有17個省市相繼了地方對于建設海綿城市的相關政策。從內容上看,可以概括為5個規劃設計導則、7個推進意見、1個詳細方案。如鶴壁市出臺了詳細的海綿城市建設方案。在鶴壁市的3年投資方案中,總投資34.8億元,其中建設單位自籌0.1億元,占比0.4%,地方政府以財政收入支持16.6億元,占比47.7%,中央財政支持12.1億元,占比34.8%,社會資本6億元,占比17.1%。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投入基本比例為3:1。
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運作模式
海綿城市的建設有三種途徑,一是傳統方式,即各部門分段實施,進行碎片化管理來改造海綿城市;二是城投模式,即以城司為主來推進工程項目整體進行;三是PPP模式,即引入社會資本進行投資、運營,政府采取補貼和購買的方式進行回收。
PPP模式的應用條件強調四個要素,即界面、產出要求、績效指標、收益來源。2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來說,界面大概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和三個小類,一是蓄水、保水的綠地、濕地、流域,其中以城市園林生態修復為主;二是雨水、生活污水、工業污水的治理,包括管道、滲水材料的鋪建和市政污水的處理。第一類項目公益性較強,且沒有顯著的盈利模式和結構,對政府的補貼有很強的依賴性;第二類項目有較為清晰的收益結構,即政府付費、污染者付費、受益者付費,對于PPP模式來說較為合理。從統計的海綿城市計劃建設項目中可以看到,屬于第二類的項目為22個,占總數的18.8%,投資額為14.09億元,占總投資額的6.7%。
通過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模式的梳理,我們發現現有的試點海綿城市運營模式有如下特點:各個城市在海綿城市項目建設中都提出了引入社會資本拓展PPP模式,都有較為合理的政府出資和社會資本占比規劃。為引進社會資本的投入,地方政府除了采用政府購買、稅收優惠等措施外,最重要的是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收益模式進行詳解。在這方面,遷安市、廈門和鶴壁市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思路,遷安市將非經營性和可經營項目打包出售,讓社會資本獲得收益的同時參與公益性項目的建設;廈門市則將公益性項目和經營性項目區分開,社會資本只參與經營性項目的建設,公益性項目仍采取政府購買、付費的方式;鶴壁市則將項目進行細分,不同的項目采用不同的融資及運營模式
海綿城市類債券的篩選
我們對企業債、公司債和中期票據進行篩選,基于募集資金用途尋找具有海綿城市概念的債券,并從發行人所在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是否納入地方政府采購計劃、是否有國開行和國開證券參與、主體評級及債券募集資金項目的償還方式四個方面進行篩選。
海綿城市類城投債發行募集的主要用途為:(1)城市污水處理及配套管道改造項目;(2)水環境治理,濕地環境與生態保護項目;(3)河道治理及清淤。
我們統計出海綿城市類的債券,其中企業債72只,發行額920.5億元;中票3只,發行額23億元;公司債1只,發行額6.5億元。
從債券募集資金投入項目的用途上看,污水處理類債券最多,為60只,發行額744億元;生態環境治理類3只,發行額33億元;河道治理類10只,發行額117億元。同時包含污水處理和生態環境治理類2只,發行額46億元,包含三項內容的1只,發行額10億元。
(一)項目是否納入試點海綿城市地方采購計劃及中長期財政規劃
地方政府將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納入地方采購及中長期財政規劃,是對海綿城市類債券募集資金項目的資金支持。在30個試點城市中,除玉溪、大連、上海、青島、北京外,其余25個城市都將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納入地方采購計劃中。根據是否已經進行公開招標、完成招標,及政府性文件中是否明確提出將海綿城市建設列入地方政府采購范圍的標準,我們篩選出5只債券(見表2)。
上述債券發行人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如圖1所示。作為試點海綿城市,重慶市城投企業發行的海綿城市類債券數量最多,為3只,重慶市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在將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納入地方政府采購計劃的試點城市中排名第二。
在未將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納入地方采購計劃的試點城市中,有上海、青島、大連發行了城投債,共6只(見表3)。
(二)是否有國開行、國開證券參與發行
國家開發銀行及國開證券參與程度,從國家開發銀行或國開證券是否是債券的主承銷商、是否對債券發行進行擔保、是否是債券的監管人三個方面進行考量,篩選出以下債券。其中12遼源國資債、14嘉峪關債、15興瀘債的主承銷商為國開行和國開證券,并由國開行地方分行進行監管(見表4)。
(三)債項及主體評級
按主體評級和債項評級,進行如下分類:債項和主體評級均為AAA的債券,見表5;主體評級為AA+,債項評級為AA+和AAA的債券,見表6;主體評級為AA,債項評級為AA和AA+的債券,見表7。
(四)募投項目收益模式
本文為嘉興學院大學生研究訓練(SRT)計劃項目:“嘉興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問題研究”(項目編號:SRT2016C030)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29日
一、引言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的良好的“彈性”,亦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當今中國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水危機:水資源短缺、水質污染、洪水、城市內澇、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棲息地喪失等,水資源問題嚴重。為了解決水資源問題,國家開展了海綿城市建設工程,2015年4月嘉興市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海綿城市的建設,有利于協調社會、經濟、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因此我們對嘉興市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居民的參與度問題的調查研究不僅立足于推動嘉興市海綿城市更好更快地建設,更希望可以為浙江省甚至是全國范圍內建設海綿城市積累好的經驗,引導我國海綿城市的構建。
二、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現狀
(一)調查基本情況。對于嘉興市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問題的研究,我們小組分別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實地詢問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獻調查法這四種方法進行調查,首先我們分別對城東再生水廠濕地公園、煙雨小區、嘉興市體育中心等區域的居民和嘉興學院在校大學生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其次我們小組著重對范蠡湖公園和南陽新村的居民采取了實地詢問法的調查方式。此次我們小組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57份。
受訪者主要集中在18~25歲這一年齡段,為49.04%,而這其中有93.59%的人是學生;其次是65歲以上的退休老人,占22.29%;41~65歲占21.66%,其中大多數是上班族,占了52.94%,退休老人占了35.29%。此外,26~40歲占7.01%,并多為一般的上班族。(表1)
(二)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現狀。數據顯示,未參與到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受訪者達到了77.07%,這其中,有76.86%的人只是希望能夠配合工程建設,其余各有35.54%的人希望可以進行雨水利用回收或是向政府建言獻策;而有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僅占22.93%,其中有81.08%的人認為他們只需配合工程建設,有51.35%的人有向政府建言獻策,而有32.43%的人則表示他們有進行雨水的回收利用。(表2)
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當問及居民是否參與到海綿城市的建設中時,幾乎近80%的居民表示并沒有參與工程建設,有很多人表示平時上班或是上學很忙碌,并沒有太多時間參與工程建設,又或者是工程有建設要求,他們不能參與其中,也不知道有何參與方式,只能盡可能地配合工程建設。由此可看出,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居民參與的人數和參與方式很少。
三、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居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比例小。受訪者中對嘉興市海綿城市建設了解一點的占了近乎一半,為44.59%,這其中又以41~65歲年齡段為主;對此不是很清楚的占了38.22%,主要是18~25歲和65歲以上兩個年齡段;而對該建設非常熟悉的僅占17.2%,這其中絕大多數是41~65歲這一年齡段。(表3)
對于什么是海綿城市建設,絕大部分人只是了解一點,甚至有不少人只是聽說,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例如:在采訪過程中,有幾位受訪者向我們反饋,認為海綿并非天然材料,將海綿長期埋在房子底下,吸水儲存水,是否會對環境和他們的房子帶來不利影響。這顯然是對海綿工程片面的理解,從而體現出我們政府建設海綿城市的宣傳不到位、不徹底。
(二)居民對海綿城市的了解渠道少。了解嘉興市海綿城市的渠道占大多數的是其他,為66.74%,這其中主要以學生和退休老人為主;其次是政府宣傳,為38.22%,其中退休老人占了近一半;網絡消息為29.94%,其中大部分是學生和一般上班族;新聞播報為17.83%,其中以W生和退休老人為主;此外是雜志廣告,占7.01%。(表4)
在調查過程中,許多學生和老人表示是工程開始建設之后才知道的,說明政府宣傳工作不夠到位,以至于造成了許多人對海綿工程的不明白、不理解。
(三)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負面影響。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認為最無法忍受的問題是出行堵塞的人占了61.78%,噪音影響占44.59%,工期較長占43.95%,破壞原有環境占37.58%,幾乎沒有影響占29.3%。(表5)
海綿城市對小區的建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舊小區,而這些小區的主要居住人群是一些退休老人或是租住的上班族,因而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尤為明顯。而對道路的建設則使大多數人感到出行堵塞。而大多數工程都由同一個公司承包,造成了該公司的建設壓力較大,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嘉興市政府將海綿城市的一個試點放于南陽新村,但是南陽新村本身屬于舊的居民樓,據居民介紹,居民樓至少已有80多年的歷史,由此來看海綿城市在南陽新村的建設意義不大,反而破壞了以往的環境,甚至對居民樓的根基造成損壞。
四、提高海綿城市建設居民參與度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調查走訪,我們了解到很多人不了解、不清楚海綿城市建設,對此政府應該反思,并且加大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宣傳力度,通過報紙、廣播、網絡等各種可以利用的渠道進行宣傳告知,不論男女老少都要讓他們知道什么是海綿城市建設,同時一定要宣傳到位,不能讓他們片面理解,斷章取義,而要告訴他們海綿城市建設的真正內涵所在。
(二)減輕負面影響,增加參與途徑。走訪中聽到了不少反對聲音,歸根究底是海綿城市在建設中給居民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比如對原有環境的破壞、交通堵塞、噪音污染、工期太長等等。對此,政府應該選擇認真負責的施工團隊,盡量減少建設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同時成立督查考察組,監督工程建設進程,成立專家咨詢組,對施工建設給出最優方案,減少環境破壞,節約經濟成本;同時,政府也應該增加居民參與的途徑,使居民參與其中,既能減少居民的不滿,又能提高海綿城市的實際效用。
(三)借鑒國外經驗。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國外發達國家走在世界前列,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應該結合本國城市城情,借鑒國外經驗,比如瑞士政府采用稅收減免和補助津貼等政策鼓勵民眾建設節能型房屋,使雨水得到循環利用,節省了不少水資源。這樣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參與度,居民的熱情參與和積極配合是工程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主要參考文獻:
[1]吳丹潔,詹圣澤,李友華,涂滿章,鄭建陽,郭英遠,彭海陽.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新興趨勢與實踐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1.
[2]林傳統.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設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6.21.
[3]鞠茂森.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技術和政策問題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15.3.
[4]劉治彥.“海綿城市”建設的幾個要點[J].人民論壇,2016.S1.
[5]張鼎肅.美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文史博覽(理論),2016.7.
中圖分類號:TU99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1016302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部分城市出現雨季內澇的情況頻頻發生,由此引發了關于傳統城市給排水系統建設的熱烈討論。海綿城市逐步成為我國相關行業內的前沿思想和熱門話題。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提到了“海綿城市”,他指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在工作中提出了海綿型城市設想。2014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貫徹在講話中涉及到會議精神,證實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2014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以及水利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1]。
2 海綿城市的概念與意義
眾所周知,海綿有其獨特的物理特性。借助其獨特的物理特性來形容城市的某種功能,就出現了海綿城市一詞。海綿城市強調建立一個完善的“海綿體”城市,使水在城市中的運動和遷移實現“自然化”,以便有效緩解雨季城市內澇的壓力、提高雨水資源利用化水平、減弱河流污染、調節城市微氣候以及改善城市生態景觀等,最終實現城市水循環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2]。國外對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澳大利亞,用來比喻鄉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以及城市對鄉村人口的吸附效應[3,4]。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一書中,對海綿城市的概念做了如下定義: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當有需要時又可以釋水,從而具有良好的“彈性”來應對自然災害和適應環境變化[5]。
海綿城市也有著深層的意義:①具有彈性的海綿城市有著應對自然災害的思想,在面對干旱或洪澇時,能夠發揮其韌度來適應各種水環境危機;②海綿城市的開發中,前后的水文特征要求保持不變,這主要是通過降低影響的開發思想和技術來實現的;③海綿城市對雨水資源以及水環境有著綜合管理的可持續思想,要求城市儲存雨水,在急需的時候加以利用,從而保護水生態環境[1]。
3 海綿城市建設的方案編制
3.1 要收集材料做相關分析
海綿城市的建設與當地區域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地形、流域、水文、水質、地質等基礎情況,結合土壤、降水、蒸發量等規劃建設數據,來綜合分析當地年降雨量與平均徑流總量控制率之間的關系。
3.2 確定建設目標
在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建設需求,從人民生活、社會發展、經濟條件等因素入手,確定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建設的難易程度做長期規劃。
3.3 制定海綿城市建設的具體方案
從當地水流域治理入手,調整優化水系,利用水利工程綜合治理小流域,最終實現整體流域的控制。在對海綿城市進行分區建設的過程中,要結合植被、河流分布、土壤等情況進行重點問題突破性解決,對每個分區制定出具體的規劃指引方案,綜合利用多種措施來建設海綿城市的道路、綠地以及水系。
3.4 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方案進行優化
科學合理的對海綿城市進行指標評價,考慮經濟、科學、量化原則,及時調整方案,計算水文、水力時要充分考慮低影響開發設施的規模。總之,絕不能死搬硬套發達國家建設模式,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條件進行綜合規劃建設[6]。
4 海綿城市理論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海綿城市在規劃設計中,主要朝著削減徑流污染、緩解雨洪壓力、提高雨水利用、改善城市景觀等目標進行。城市在開發建設中,很可能對水質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控制降雨的徑流可以適當提高水質改善污染狀況。在園林規劃設計中,按照海綿城市規劃理論來建設,可以提高防洪要求,提升防洪能力,降低建設成本,簡化管理難度。
景觀設計與低影響開發結合起來,可以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理論在園林設計中的作用。在公園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景觀生態結構布局。具體包括土壤、水質、河流等基本狀況,保護現有生物物種,考慮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適當進行當地河道采砂、農田開發等,力求生態環境保持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尊重自然,運用“基質――斑塊――廊道”等景觀結構分析方法,來對整個園林設計進行生態學層次上的把握,將公園生態與城市生態一體化建設,以做到可持續發展[2]。
5 海綿城市建設的生態選擇
海綿城市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生態基礎建設。具體來講,典型的下凹式綠地生態設計模式、綠地植物的生態選擇、綠地土壤生態系統的選擇、降低空氣粉塵的生態選擇、透水硬化地面的生態選擇都是必須詳細考慮到位的理論建設基礎[7]。
對城市雨水綜合利用,可以達到最大限度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城市綠地在設計規劃過程中要做到分散性,也就是要分布在不同區域進行雨水接收,避免生態系統受損。綠地植物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較強的忍耐力,因此在選擇物種過程中,要考慮盡量選取耐鹽堿、耐干旱、耐淹耐濕的種類,并因地制宜的考慮當地土壤、氣候、水文以及管理等綜合條件,提高綠地的集雨時間和能力,從而提升生態空間的利用度。綠地土壤生態系統的適當選擇,為綠地生態系統充分發揮作用奠定了基礎。土壤是一個擁有巨大空隙的海綿體,具有強大的吸附和滲透能力,土壤較好的持水能力可以保證植物充分的吸收水分,最終做到調節綠地生態系統的平衡,進一步做到凈化水源、改善空氣以及改善環境等重要作用。土壤是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活動場所,為分解者提供充足的養分和有機物,土壤中的微生物還發揮著巨大的殺菌、拮抗等作用,這些都對城市居民的生活有著重要作用。透水硬化面作為城市建設中的鋪裝,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地的建設中,尤其吸水性較好的透水磚,可以較快吸收雨水,方便市民出行,但過量應用,會減少自然土地,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潛在危險。因此要做到適量發展,避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
6 結語
海綿城市的應用仍處在發展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理論與體系,仍然任重而道遠[8]。要從海綿城市概念的引入,到結合園林設計、引入碳排放測算、分區進行測評獎罰制度以及海綿城市建設的智慧化等多方面進行努力,以加快推動海綿城市理論體系的整體化發展,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楊 陽,林廣思.海綿城市概念與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
[2]唐正偉.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運用初探[J].綠色人居,2016(2):30~31.
[3]Neil Argent,Fran Rolley,Jim Walmsley.The Sponge City Hypothesis:does it hold water[J].Australian Geograhper,2008,39(2):109~130.
[4]T Budge.Sponge cities and small towns:a new economic partnership[C]∥M.Rogers,D.R.Jones.The changing nature of Australia’s country towns.Ballarat:Victorian Universities Regional Research Network Press,2006:38~52.
[5]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與水系統構建(試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號)[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4.
近幾年的快速城鎮化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全社會的進步,但是同時,快速城鎮化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尤其是水資源短缺。這種外延式的城市發展模式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創傷,所以必須改變城市發展模式,轉為內涵式發展和集約式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海綿城市是一項重要內容,它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功能。
1.2概念解讀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蓄水、釋水,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的時候具有良好的“彈性”。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應用低影響開發設施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低影響開發是指在開發場地時,為維持場地開發前后水文特征不變,采用源頭式、分散式的措施。其核心是維持場地原始的徑流總量、峰值流量和峰現時間等水文特征不變。
2.研究思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開展,武漢也遭遇著水污染和內澇的嚴重問題。建設海綿城市,制定相應的規劃設計方法,加快海綿城市的建設步伐,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文章從規劃角度出發,與城鄉規劃各個層級規劃相結合,為將來的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提出具備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海綿城市建設應具備的特色:1)保護性開發“海綿體”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應保護河流、湖泊、濕地等這些大的水生態敏感區,這些是大自然原生態的海綿體,理應保護不被破壞,并且結合區域及周邊有利條件進行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系統規劃設計。2)水文干擾最小化設置人工海綿體如植草溝、濕地、下沉式綠地等實現地區徑流總量控制、徑流峰值控制和徑流污染控制等,保護區域內河道不被污染,水體不被污染。3)統籌協調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內容應該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之中,且各規劃在編制和實施過程中,應相互協調相互銜接,做到多規融合,共同指導建設海綿城市。
3.海綿城市在城鄉規劃中如何實施
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項繁瑣又巨大的工程,武漢市人民政府理應作為責任主體,同時統籌協調規劃、國土、排水、道路、園林和水利等部門,在海綿城市相關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過程中,共同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詳細內容。
3.1總規定目標
在規劃編制之始,應優先開展相關專題研究,同時為了更準確的確定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和對應的設計降雨量目標,應結合武漢市的生態保護、土地利用以及水系綠地、市政環保等相關內容,最終根據設定的降雨量目標制定武漢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實施策略、實施原則和重點實施區,同時應在城市水系、排水防澇、綠地交通等專項規劃里納入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內容和要求。結合武漢市的現狀實際狀況,展開專題研究的同時,也要在綠地率、水域面積率等相關指標基礎上,城市總體規劃還應增加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峰值流量控制率等指標,具體要點如下:(1)優先保護水生態敏感區。水生態敏感區作為城市里的大的天然海綿體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河流、湖泊、濕地、坑塘和溝渠等在空間管制里應納入禁建區和限建區的范圍,嚴格劃定城市藍線范圍,城市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應于城市水體做好銜接,保護水體不被二次污染。(2)集約式城市開發。合理保障城市生態空間,提倡集約式開發,為防止城市無序蔓延,應確定城市空間增長邊界和城市的規模,避免開發造成破壞。(3)確保合理的透水面積。目前城市地面都是大面積硬化,影響雨水的滲透,因此要設定不同性質的綠地率和透水鋪裝率指標,確保透水路面的比例。(4)合理控制地表徑流。根據武漢的豎向分區,合理確定雨水的排水區,優先保護和修復自然徑流通道,建設植草溝、下沉綠地、雨水濕地等匯集分區雨水,控制地表徑流。
3.2控規定指標
海綿城市建設在控規層面應該與相關專業協調,通過土地利用空間優化等一系列方法,在控規內容里細化和分解總規以及上級規劃提出的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及要求。在建筑密度和綠地率等指標的約束下,應提出各地塊的單位面積控制容積和下沉式綠地率、透水鋪裝率和綠色屋頂率等控制指標,作為土地開發的規劃設計條件,要點如下:(1)地塊的低影響開發控制指標應明確。控規應該分解細化城市總規和專項規劃的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根據規劃用地分類的比例和特點對各指標進行分類分解。地塊的地影響開發控制指標看依據地塊的分區而定,比如已建區、新建區、改造區等。(2)地表徑流組織應合理。根據匯水區的劃分,協調地塊內建筑道路的布局和豎向,使得地塊內地表徑流有組織的匯入周邊綠地系統和城市水系,同時匯水區應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和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相銜接,充分發揮低影響開發設施的作用。(3)低影響開發設施應統籌協調。根據地塊實際情況,確定地塊內的低影響開發設施的類型及其規模,合理布局地塊內規模較大較為復雜的低影響開發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