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7 10:55: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石油化工市場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我國公路工程造價管理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公路工程造價管理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改進。但企業在實踐中,公路工程造價管理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首先,我國公路工程造價管理的觀念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其次,我國目前的公路工程造價管理更為注重對施工中的造價控制,而工程前期的投資和決策以及設計階段對工程造價的控制沒有得以重視;第三,公路工程造價管理通常被動的根據圖紙設計來進行預算,但設計階段的工程造價管理的優化設計、控制造價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最后,企業的公路工程造價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有待提高,難以滿足公路工程造價管理的需求,且企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
二、公路工程建設各階段造價管理的主要內容
(一)決策階段的工程造價管理
公路工程的投資決策階段,工程造價管理作為造價管控的源頭,是先決條件,對公路工程建設全過程的工程造價管理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公路工程的投資預算對項目的投資決策、建設的規模以及工程的設計方案有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對工程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公路工程的投資決策主要步驟分為項目建議書階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的評審階段。在各個階段,資料和條件存在一定的差別,對投資預算的精度也有著一定的影響,而工程造價管理的內容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二)設計階段的工程造價管理
公路工程的項目投資決策明確后,設計是工程造價管控的重要內容。設計階段的造價管控主要分為四部分內容,首先,工程設計中采取招投標制度,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設計單位的選擇主要包括兩種方式,分別是招標方式和委托設計方式。企業要根據公路工程的性質以及企業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式,但招投標制度可作為首選方式;其次,選取最佳設計方案,公路工程造價管理中,建設成本的控制包括設計等多個階段,設計方案是工程項目開展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控制施工投資和提高企業效益的重要內容;第三,公路工程項目設計時要嚴格按照限額,設計過程中,按照既定的設計任務書和投資預算對初步設計進行管控,然后按照初步設計書來控制設計圖紙,確保總投資額的限度不會出現超過的現象。限額設計能夠有效的控制工程造價,加強設計單位的技術與經濟管理;最后,要推廣標準化設計。我國關于公路工程的設計有標準版圖,設計過程中,可推廣應用標準設計,能夠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保證施工的質量的同時縮短施工的工期,優化公路工程的造價管理。
(三)實施階段的工程造價管理
公路工程的施工階段要加強對工程造價的管理,首先要加強對招投標階段的標底造價管理,通過對招標文件的管理,企業安排專業的造價工程師對工程造價的條款進行審核。而招投標結束后,企業要強化對合同的簽訂與管理。同時,當公路工程項目完成后,要對原來的項目的審定標底造價對比計算,加強復查和管理。
三、加強公路工程造價控制與管理的策略
(一)對工程造價實行全過程、動態管理
公路工程造價管理要以市場經濟條件為基礎,實現對公路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以設計為中心,加強對公路工程的整體過程進行全程管理。公路工程造價管理較為復雜,公路建設中要重視全過程的造價管理,從而動態的反映出項目的總造價。在公路工程項目開展過程中,自然條件等客觀條件對工程造價管理有著較為明顯的影響,尤其是設計階段的問題能夠明顯暴露出來,導致設計以及工程造價的變動。因此,企業的造價工程師要對造價計劃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仔細分析,并且及時的進行補救,實現公路工程造價管理的優化。
(二)組織、技術與經濟相結合
公路工程造價管理中,要從組織、技術以及經濟等角度進行造價的控制。首先,從組織方面進行造價控制,包括對項目組織結構的確定,明確造價控制人員以及其他造價專員的職責;其次,從技術方面進行造價控制,技術方面包括初步設計、技術設計以及施工圖紙設計等方面嚴格監督,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可觀的經濟效益;最后,從經濟角度出發,要對計劃值和實際值進行動態監督,對工程中各個項目的支出進行審核。尤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在確保公路工程質量、縮短公路工程的工期,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綜合評價,科學管理
公路工程造價管理中,還要注重綜合性的評價,加強對工程的科學管理。首先,企業要培養高質量的造價工程師隊伍,造價工程師不僅要掌握造價工程師本專業的知識,同時還要了解設計、施工、項目管理以及經濟法律等內容,他們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將知識與經濟綜合考慮。而隨著公路工程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對公路工程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因此,高質量的造價工程師對企業優化公路工程造價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其次,企業要從公路工程造價管理的基礎工作做起,加強對預算指標、預算定額、費用指標的制定,以及工程計算、項目的劃分等。企業在執行工程造價管理時,要嚴格按照法規、要求來執行,明確各項責任,從而將造價管理的基礎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最后,企業公路工程造價管理中要進入新興技術,計算機軟件系統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各項資料的準確性。
四、結束語
公路工程造價管理的背景復雜,且受到我國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因此,目前的公路工程造價管理難以滿足市場經濟的需求。公路工程項目存在較為嚴重的“三超”問題,而企業為了較好的解決公路工程造價管理問題,相關工作人員要根據公路工程項目的建設目的、項目的預期功能以及項目建設周期內的各種因素,進行仔細的調查和分析,從而在項目的投資決策階段對公路工程造價的目標和決策進行控制,并且以此為依據要求工程造價管理人員進行精確的投資預算。
參考文獻:
1低密度聚乙烯(LDPE)
目前,LDPE(含LLDPE)仍是世界上生產能力和需求量居首位的合成樹脂之一,1998年生產能力超過32Mt,消費量近26Mt,見表1所示。
*亞洲不含日本和中東,美洲不含中南美,歐洲不包括獨聯體和東歐。
1.1生產能力
1998年全世界生產能力合計為32906kt,其中美亞歐三地域分別占31.0%,25.3%和24.7%左右。自40年代出現高壓法生產LDPE后,由于技術不斷發展和創新,70年代中期開始,先進國家大量生產LLDPE。為了市場競爭,歐美一些國家以其技術、原料優勢大規模生產,發展到今天,他們打破世界地域界限實行收購、合并或重組,擴大裝置規模和產能,使裝置規模達到300kt,進一步擴大到450kt,如Mobil/Peguiven公司擬采用DSM技術,計劃2002年在委內瑞拉建成設備能力300kt的LDPE裝置。Elenac公司采用BASF技術將于2000年在法國建成320ktLDPE裝置。Exxon公司的LDPE產能現已達985kt,Dow化學公司LLDPE產能超過1500kt,達1715kt。LDPE和LLDPE合計產能最大的公司Dow已達2600kt,UCC1655kt,Exxon1480kt,Equistar1426kt,PolimeriEuropa也超過1000kt,達1110kt,Borealis和Elenac分別為960kt和925kt。在原料、規模、產能優勢方面,日本和發展相當快的韓國仍居劣勢。
90年代,世界一些大型先進的聚烯烴(PO)公司,在不斷開發雙峰PE和茂金屬催化劑生產LDPE和LLDPE,如Exxon、Dow等公司已走在技術發展的前沿。
1.2需求
1998年全球消費LDPE和LLDPE25767kt,其中亞美歐分別占30.0%,26.8%和26.2%左右,顯然亞洲需求量最大,居全球第一位,其次分別為歐美。亞洲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家仍為中國,美洲仍為美國。隨著泰銖和韓元升值及其股市轉好,東南亞開始走出1997年發生的金融危機,出現復蘇跡象。世界LDPE和LLDPE需求已開始出現增長。
1.3供需動向
盡管全球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世界LDPE產能和需求仍分別以6.7%和4.5%的速度在增長。估計到2002年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4.7%和4.8%。先進國家供需基礎大,今后主要集中發展茂金屬PE,裝置大型化;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工業國家仍以增建裝置為主擴大產能,需求也相應增大。
由于LDPE系高壓法生產,電力成本大,比之低壓氣相法LLDPE成本高。隨著在建450kt級LLDPE裝置投產,其成本比高壓法LDPE更低。
1997年上半年遠東LDPE的CFR(成本加運費)價每噸900~970美元,1998年年中已降到620美元。隨著亞洲經濟出現復蘇,1999年4月份后價格開始逐步上揚,到年末時美國薄膜級LDPE出口離岸價(FOB)已上升到580~610美元,丁烯基LLDPE上升到570~610美元。說明市場價格持續走高。盡管歐洲出口價格年內每噸一直維持在550~600美元(FOB)左右,但市場價格出現小幅上揚,由年初的每噸1270~1340德國馬克上漲到接近年末時1700~1850德國馬克。
2高密度聚乙烯(HDPE)
HDPE是目前世界上產能和需求量位于PP之后的第三大種類的聚烯烴品種,1998年產能接近20Mt,需求超過18Mt。
2.1生產能力
1998年全世界HDPE生產能力為19617kt,其中北美、亞洲、西歐分別占38.0%,27.6%和19.7%。
HDPE生產裝置分為HDPE專門生產和LLDPE/HDPE切換生產兩種類型,后者依市場需求變化情況,可多產LLDPE少產HDPE,或少產LLDPE多產HDPE。
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臺塑公司(FPC)、菲利浦石油新加坡化學公司(PPSC)、泰國聚乙烯公司(TPE)裝置延建,亞洲國家需求減少,能力增加,開工率降低,唯我國1998年新增能力100kt,能力增長14.8%和需求增長8%左右。
北美經濟連續5年景氣,加上中南美需求增長,北美開工率維持在90%左右。由于Equistar,Fina和Chevron公司等新建大型裝置,今后二、三年北美開工率有所下降。
西歐由于需求增長不大,部分裝置停產,改由中東進口低價HDPE,進口量有所增加。為了競爭需要,歐美一些生產HDPE的公司實行合并、重組,如1997年NesteOy、Statoil和PCD合并組建Borealis公司,Millennium和Lyondell合并組建Equistar公司,1998年由Shell、BASF和Hoechst合并組建Elenac公司,1999年由Exxon和Mobil合并組建Exxon/Mobil公司。當前世界HDPE產能超過1000kt的公司分別為Equistar(1519kt),Phillips(1378kt)和Solvay(1159kt),其次為Exxon,Elenac,Chevron,SABIC,Borealis,Fina及UCC,產能分別為984kt,965kt,745kt,610kt,600kt,540kt及454kt,全部集中在歐美,亞洲國家的日本或韓國望塵莫及,沒有超過400kt級的大廠,我國廠家規模更小。預計到2002年世界產能比1998年凈增2780kt。
2.2需求
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1998年亞洲需求出現負增長,而全世界增長約2%。1998年全世界實際需求量為18188kt,需求最多的地區為北美、亞洲和西歐,分別占32.3%,24.7%和23.1%。亞洲國家中,以我國、日本和韓國需求最大,分別為1382kt(不含中國臺灣省370kt),985kt和653kt,各占亞洲需求量4977kt的27.8%,19.8%和13.1%。隨著泰銖、韓元漸漸升值,東南亞國家經濟開始出現復蘇景象,估計到2002年世界年均增長率為4.2%,詳見表2所示。
*不含日本。
2.3供需動向
由于1997年年中,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世界HDPE需求增長速度變慢,以亞洲為中心的裝置設備過剩。但是世界HDPE仍在不斷的增長,產能年均增長率為3.1%,其中以非洲發展最快,年均增長率達18.3%。盡管如此,由于其基數小,到2002年總計才520kt,對世界產能影響不大。真正發展較快的當數亞洲和中東,到2002年年均增長率分別達6.7%和11.3%。1996-2002年產能增加最多的地域為亞洲、北美和中東,分別增加1685kt,1001kt和885kt。西歐停止發展,為負增長。
需求增長最多或最快的地域仍為北美、亞洲,1996-2002年分別增加1772kt和1567kt,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1%和4.9%,其次為西歐和中南美。日本為負增長。
價格方面,1997年后由于原油和石腦油價格出現大幅下落,致使HDPE價格降到15年來的最低水平,1998年3季度亞洲每噸不到500美元。進入1999年,隨著亞洲經濟開始出現復蘇,HDPE價格開始走高,接近年底,美國吹塑級出口價格每噸持續上揚到590~620美元,注塑級由年初的每噸出口價380~420美元(FOB)上揚到580~620美元。歐洲出口價波動不大,唯市場價格出現上揚,兩種級別的HDPE每噸由1250~1300德國馬克上揚到年底時1550~1650德國馬克。
3聚丙烯(PP)
1998年世界PP總的情況是,盡管亞洲國家韓國、東南亞、日本等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作為世界通用樹脂之一的PP產能和需求仍在繼續增長。大型石化行業競相進行PP裝置收購和實行重組,以利市場競爭。隨著亞洲經濟出現復蘇端倪,世界PP產能在增長,價格出現止跌回穩并逐漸上揚。
3.1生產能力
1998年世界PP產能合計超過28.1Mt,比1997年增長10.5%,其中亞洲(含日本)產能超過10Mt,占36%以上,其次為西歐占26.1%,再次為北美占23.7%。亞洲國家中,以日本、韓國和我國產能最大,分別占亞洲總產能的28.8%,23.1%和17.5%。世界產能最大的生產商為Montell公司,1998年PP產能達2520kt,Targor為1450kt,Amoco為1240kt及Borealis為1170kt。這四大PP廠商的PP能力均超過1000kt。產能超過400kt以上的其他大公司為Exxon865kt,DSM760kt,Fina730kt,Huntsman625kt,Appryl400kt。
由于世界一些國家仍在增建PP裝置,估計1999年產能接近30Mt,比1998年將增長6.3%,詳見表3所示。
世界PP廠商的新動向是,這兩年為市場競爭需要,歐美大廠競相進行收購和重組,如1998年BP和Amoco合并,年底Exxon和Mobil合并等。
3.2需求
由于亞洲遭受1997年年中發生的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等國,特別是韓國1998年出現負增長。盡管如此,北美經濟持續緩慢增長,市場景氣,因而全球PP需求情況仍維持良好狀態,總需求量超過23Mt,比1997年增長5%左右。需求最大的地域仍為亞洲(含日本)、西歐和北美,分別占37.4%,26.4%和24.8%。需求增長最快的主要國家或地域是我國、中東、西歐和北美,分別增長19%,12%,7%和6%。估計2000年世界PP需求將出現5%左右的增長。
3.3供需動向
世界PP產能和需求仍在增長,1998年新增產能2668kt,較1997年增長10.5%,預計1999年又新增產能1770kt,其中美國增加805kt,西歐555kt,亞洲290kt,合計比1999年增長6.3%。世界PP需求類似其產能情況,1998年比之1997年美國增長6.3%,西歐增長6.7%,亞洲(不含日本)增長4.5%,日本減少3.7%,韓國減少18%。相反,我國增長18%。估計1999年亞洲需求將出現微增。
近幾年世界PP價格總的趨勢是走低,如拉絲級的PP產品,1995年上半年遠東、美國和西歐,每噸分別為1100美元、1000美元和1800馬克;1996年同期每噸降低200美元左右,西歐降500馬克左右;1997年亞洲出現金融危機后,遠東每噸降低150美元左右,而歐美由于經濟仍低速持續增長,價格沒什么變化,但到1998年,遠東每噸普遍降到510美元,美國降到661美元左右,西歐較1995年同期降幅達50%左右,每噸為1070馬克。進入1999年,由于亞洲經濟出現復蘇跡象,世界PP產能維持增長,價格出現止跌回升,如美國均聚級每噸出口價(FOB)由年初360~400美元,上揚到年底時為610~640美元;共聚級出口價也相應上漲,由年初每噸430~470美元上漲到年底時為640~680美元(FOB)。歐洲PP出口價也相應上漲,但漲幅很小,如年初每噸450~490美元,接近年末時為490~500美元(FOB);但市場價格漲幅比出口價格略大,如年初均聚級每噸1050~1100德國馬克,到年底已上升到1250~1300德國馬克,共聚級每噸較均聚級還要高50~100德國馬克。
4聚氯乙烯(PVC)
1998年世界主要PVC生產地域或國家(不含中南美、加拿大和東歐,下同)生產能力超過22Mt,產能仍在擴增。全球需求近21Mt,受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價格一直處跌勢。預計1999年需求增長將超過6%,價格止跌回穩并出現上揚,詳見表4所示。
4.1生產能力
1998年世界主要PVC生產地域或國家生產能力總計約為22.685Mt,其中亞美歐分別占38.3%,34.4%和27.3%。另外,亞洲國家由于新建裝置增多,1998年產能超過8700kt,從1997年開始產量超過需求量。美國1998年產能達7793kt,由于受到1997年亞洲市場低迷的影響,產量比前年減少約7%。Geon/Oxy兩公司于1999年4月1日合并成立OxyvinylsLP公司,產能為2100kt,以其規模和原料優勢擬收購Drastic公司;年內路易斯安娜州新建600ktPVC裝置。盡管如此,總產能幾乎維持不變或略有下降。
歐洲產能僅次于亞洲和美國,1998年接近6200kt,估計1999年不會增長。1998年西歐有14個國家生產PVC,由于Dow化學、BASF和Shell/Akzo撤退,且其生產裝置分別賣給EVC、Solvay和信越化學,實際只有10家廠商生產PVC。
全球10家大PVC生產商,分別是中國臺灣塑膠(1405kt),美國Geon(1260kt),西歐EVC(1200kt),比利時Solvay(1100kt),美國Oxychem(770kt),法國AtoChem(730kt),美國BordenChem(690kt),日本大洋聚氯乙烯(630kt),德國Vinnolit(570kt),日本信越化學(550kt)。
4.2需求
PVC主要作管道、門窗、瓶罐等用。由于受到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年亞洲需求約減少9.1%,全球減少約3%。盡管如此,由于歐美經濟未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多大影響,仍持緩慢發展態勢,PVC需求小幅增長,其中美國增長4.6%左右,西歐增長0.4%。我國盡管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但經濟增長7.8%,對PVC需求增幅大,1998年實際增長22.3%,相反日本、韓國出現負增長,1998年日本遞減14.9%左右。預計1999年世界PVC需求將比1998年增長4.8%,其中亞洲約增長3.9%,美國增長5.6%,歐洲增長1.8%,日本減少0.6%,我國增長6.2%。
4.3供需動向
全球PVC主要生產國仍在擴增產能,采用乙烯法生產。據美國化工市場咨詢公司預測,到2001年全球對PVC樹脂需求量將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達27Mt,其中美國占27%,西歐24%,日本8%,亞洲、大洋洲及其他國家27%,中南美洲5%,非洲及中東地區4%。
據《亞洲化學新聞》報道,目前亞洲PVC總產能為12.5Mt,由于金融危機導致需求下降,產能大約過剩4200kt。到2003年,除中國外亞洲不需新增產能。東北亞和東南亞PVC需求疲軟,預計今后5~10年PVC需求將不會增長。
目前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國內需求量分別只為危機前本國產能的40%,50%,70%和80%~90%。
日本的PVC廠家非常依賴中國市場,日本供應中國的PVC量約占其總出口量的60%。東北亞新建的PVC裝置以中國的消費為依據。中國是亞洲唯一能吸收PVC新增產能的國家,如1998年進口PVC1600kt,超過了東南亞各國和印度的總消費量1500kt。預計1999-2005年,中國PVC需求年均增長率將從近幾年的10%~15%降至6.5%~7%。盡管如此,中國PVC需求年均增長率仍是全球最高的。
雖然亞洲(不含中國和印度)PVC市場前景暗淡,但新建項目計劃幾乎未完全撤銷,至少有5個項目延建。1999-2000年在建投產的項目也有5個。1998年中國PVC產能3422kt,今年可望達到3572kt,預計2000年將達到4132kt。
除中國外,印度也是亞洲PVC的生產和消費大國,目前其PVC產能已超過國內需求,預計到2000年供需可望達到平衡。
綜上所述,除中國外,亞洲PVC產能過剩,市場需求疲軟,預計到2003年前情況也難以好轉。
盡管目前PVC市場暗淡,但世界需求仍保持增長。據CMAI(休斯頓化工市場咨詢公司)預測,1997-2003年世界PVC需求年均增長率為4.1%,低于1993-1997年的5.5%。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亞洲金融危機所引起。
由于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地價格不盡相同,1997年夏天以后,西歐每噸上漲到1400~1500馬克,1998年跌到每噸1000馬克左右。1999年6月初美國通用級PVC每噸出口價(FOB)已升到450~500美元,西歐為950~1050德國馬克。亞洲國家PVC價格取決于我國進出口調控和緝私等,1998年6月份我國PVC價格跌到6200~6800元/t。與1997年同期相比,跌2000元/t以上,全國PVC行業全年減收30億元以上。原因是國際市場石油及其產品價格下挫,PVC進口成本降低,走私進口沖擊國內PVC市場。1998年底日本的報價由520美元/t降到500美元/t,韓國和泰國的500美元/t(CFR)報價也遭到拒絕。我國臺灣賣價為490美元/t(CFR香港)。隨著亞洲經濟出現朦朧復蘇,1999年下半年價格止跌回穩并逐步上揚,如美國每噸通用級(GP)出口價(FOB)由年初的400~430美元,逐漸上漲到6月份為550~600美元,時至年底價格仍末下跌。歐洲價格情況類似美國,且出現出口價一樣的情況,但市場價格逐步小幅上揚,由年初的每噸950~1050德國馬克上漲到年底的1450~1650德國馬克。
5聚苯乙烯(PS)
PS是由苯乙烯聚合而成的樹脂,全球當前產能約13Mt,需求約9.5Mt。同其他大類通用合成樹脂一樣,主要產銷地集中在美、歐、亞三大地區的發達或發展中國家。
5.1生產能力
世界PS設備生產能力,隨著亞洲地區不斷擴增裝置,1998年底已超過13Mt,達13025Mt,其中亞洲、北美和西歐各占39.1%,28.0%和20.0%左右。由于PS和EPS(發泡聚苯乙烯)是混同生產的,若不計EPS設備生產能力,世界PS產能實際為12.5Mt左右,較上一年增長9.5%。
一些PS大公司近年來隨著業務或市場競爭的需要,進行收購或兼并,如Dow化學和BASF公司走在前頭,極為活躍。世界大型公司排名順序為Dow化學,Nova,BASF,奇美和A&M,產能分別為1710kt,1470kt,1000kt,700kt和540kt。北美的主要廠商為Dow化學,Nova,Fina,BASF和Chevron;西歐主要為BASF,Ato,Dow化學和ENI;亞洲主要為日本的A&M苯乙烯、旭化成、電氣化學、日本聚苯乙烯、出光石油化學和大日本油墨化學,中國(包括臺灣省和香港)主要為奇美、奇美和Dow化學,韓國主要為錦湖化學和曉星BASF公司。
1998年世界PS產能增長最多的國家和地區是亞洲,分別為東南亞聯盟諸國(ASEAN)、中國、中國香港地區,依次增長34.2%,14.8%和26.7%。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產能減少最多的國家和地區也集中在亞洲地域,其中日本減少0.7%,韓國維持不變。
5.2需求
1998年世界PS需求總計為9.5Mt左右。繼續創歷史新高,增長率為1%,其中亞、美(全美)、歐(全歐)分別占37.5%,34.1%和27.1%(見表5)。全球需求低迷。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亞洲一些深受影響的國家需求嚴重低迷,不但不增長,反而出現負增長,如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中國臺灣、甚至發達國家日本需求也減少,分別比1997年減少,盡管我國需求增長達7.9%,也無濟于亞洲全域減少1.1%的局面。
1998年全球PS需求最大的國家為美國、中國、日本三國,分別為2424kt,1430kt和1001kt,西歐諸國合計需求合計為2064kt。
美國PS主要用于制造電器、電子及其機械機器設備,但用作包裝容器占53%以上,日用品、玩具和建材占31%。我國PS主要用于生產電視機、冰箱等,占世界第一,其次用于包裝、玩具、日用品等。日本PS主要用途同美國差不多,包裝容器占49%,儀表電氣占27%,日用品、玩具和建材只占24%。西歐國家也是包裝第一、日雜建材第二。儀表電器第三,分別占42%,38%和20%。韓國PS主要用于電器、電子和其他有關機器機械類,另外是日用品、玩具、建材等,這兩大類各占42%和43%左右,1998年共計內需213kt,比1997年減少21.4%左右。
5.3供需動向
當前世界設備生產能力過剩,一些大公司樂于收購、兼并和進行事業重組。估計1999年北美、西歐需求不會出現多大增長,但市場價格將有所上升。
亞洲PS嚴重過剩,目前生產能力超過5000kt/a,需求量約3500kt/a。今后兩年幾乎沒有新的生產能力投運。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的PS生產能力都過剩,其總需求量約為1500kt,為其產能的一半,需大量出口,使其產需平衡。
韓國自1998年初開始,需求量下降,與1997年年底同比減少22.1%,減至211kt,出口量上升。
我國臺灣1998年PS需求增長緩慢,島內實際需求270kt,比1997年減少10kt。
日本1998年需求下降3.4%,為1000kt,比1997年減少約30kt,出口猛降30%,降至170kt,產能1470kt。
過去幾年,泰國和新加坡竣工投產的PS項目使東南亞地區的總生產能力增至近800kt,而該地區的總需求量僅為其總產能的一半。因此,東南亞已變成PS凈出口地區。
泰國是東南亞PS的主要生產國。1997年TPR(泰國石化公司)的100ktPS項目建成投產,同年Eternal塑料公司的PS產能擴大30kt,達到60kt。PS公司于1998年建成一套120ktPS裝置,已投產。1998年夏天,三菱化學公司為主HMTPS公司也增加了60kt產能,使總產能共增加了310kt,而國內需求200kt。
新加坡也新建了PS項目。1997年7月,日本電氣化學工業公司(DenkiKagakuKogyo)的獨資企業在新加坡建成了一套60ktPS裝置,加上法國的埃爾夫·阿托化學公司的50kt裝置,新加坡PS產能已達110kt,而其需求僅40kt,余下的產品出路只有出口。
馬來西亞目前只有馬來西亞石油化工公司一家生產PS,產能130kt,全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此外,馬來西亞石油化工公司1997年春建成了一套200kt的苯乙烯裝置,計劃于2003年PS產能擴大200kt。
印尼的PS總產能約100kt,實際產量60kt,可滿足其國內市場需求。
我國是亞洲最大的PS市場,1998年消費量1430kt,國內能力不足,每年需進口PS超過1000kt,主要吸收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省和東南亞等地區的大部分PS產量。
我國一些PS廠規模均小。1997年后才有兩套大型裝置建成投產,其一是揚子巴斯夫苯乙烯公司在南京建的100kt項目,其二是與中國臺灣奇美工業公司合資建的鎮江奇美公司300kt項目于1998年已投產。這兩套大型裝置投產后,我國PS進口量相應減少。預計今后二、三年我國PS需求年均增長約6%~7%。因此,市場仍將改變不了供需緊張局面。PS價格方面,遠東地區自1998年年中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后,通用型PS(GP·PS)和高沖型PS(HI·PS)價格持續走底,分別由每噸640美元和700美元降到1998年同期的515美元和570美元。隨著亞洲經濟出現復蘇景象,1999年年中開始價格出現反彈,如美國GP·PS出口價漲到600~640美元;HI·GP出口價格也相應上漲,年初每噸580~620美元,年末為645~685美元(FOB)。盡管西歐出口價格(FOB)沒什么變化,但市場價格小幅上揚,GP·PS1月份每噸為1330~1400馬克,到年底已達到1650~1740馬克;HI·PS比GP·PS每噸高出100德國馬克左右。
參考文獻
1(日)化學經濟(化學工業白皮書),1999.3
2(日)化學經濟(化學工業白皮書),1998.3
3(日)化學經濟,1999.5月號
4(日)化學經濟,1998.1臨時增刊號
5Chem.Mar.Rep.1998.12.14;1999.4.15;1999.6.16等
6中國氯堿,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