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5 10:39: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移動通信基本知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高職高專教材考慮到學生基礎和理解能力較差的特點來編寫,所以教材一般只是闡述現代移動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術,包括:①主要概述了移動通信的概念、發展歷程、特點、組成、分類、工作方式、多址方式以及編碼與調制技術。②移動信道中的電波傳播及干擾,主要講述天線的基本知識、電波傳播特性以及傳播的路徑損耗預測、移動信道的特征、分集接收技術以及噪聲與干擾、組網技術。③GSM數字移動通信系統,主要講述GSM系統的組成、特點、編號計劃、傳輸信道的種類和幀結構、系統的接續和移動性、安全性管理、支持的業務以及GPRS系統。④CDMA移動通信系統,主要講述碼分多址在CDMA網絡中的實現過程、系統的特點、網絡結構和提供的服務、IS-95CDMA信道結構、移動性管理、呼叫處理和功率控制。⑤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主要介紹系統的特點、結構、網絡。實現3G的關鍵技術、三種技術標準(WCDMA、CDMA2000、TD-SCDMA)。沒有詳細的技術原理內容的介紹,這與實驗的理論出現了脫節。
(2)實驗課主要內容是學生在實驗老師的指導下動手做實驗。在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老師必須先講解實驗原理與及內容,并做一次演示。老師講解清楚實驗原理所須時間超出一半的課時,這樣就體現不出以學生動手做實驗為主了。學生也沒有耐心講解繁瑣的原理,做完實驗不會寫實驗報告,不知道做實驗的意義。
(3)使學生產生應付心理,實驗課變得多余,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教師所不愿意接受的結果。
針對以上問題,做出以下的教學改革方案:
(1)本課程理論課教案的編寫改革,按本院校本專業的學生的基礎和理解能力,主要介紹:①概述移動通信的概念、特點、組成、分類、工作方式工作原理、多址方式工作原理、組網技術。②GSM數字移動通信系統,講述GSM系統的組成、特點、編號計劃、GSM系統的接續和移動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支持的業務以及GPRS系統。③CDMA移動通信系統,講述碼分多址在CDMA網絡中的實現過程、CDMA移動通信系統的特點、網絡結構和提供的服務。④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介紹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特點、系統組成結構、網絡演進策略、實現3G的關鍵技術、三種技術標準(WCDMA、CDMA2000、TD-SCDMA)。⑤介紹LTE技術及我國的通信產業。
(2)實驗內容與教學方式的改革:按照理論課知識另編實驗題目個數及內容,實驗項目數適當的減少,內容發生變化不再按照實驗箱的實驗教材教學,實行實地考察的方式或者聯系日常生活所常見的通信知識開展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TN9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04-0018-01
本文從通信工程的一些基本知識入手,通過對通信系統的相關知識及現在流行的藍牙技術、3G技術等的介紹,對電子通信工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進行了說明,并展望了電子通信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除了加深我們對自己本專業的了解,對通信的前景展望,同時也希望能使讀者更多的了解通信的相關知識。
一、電子通信的基本知識
(一)電子通信的概念。通信是在人類實踐過程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傳遞消息的要求不斷提升使得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在各種各樣的通信方式中,利用“電”來傳遞消息的通信方法稱為電信,這種通信具有迅速、準確、可靠等特點,且幾乎不受時間、地點、空間、距離的限制,因而得到了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在現今因電波的快捷性使得從遠古人類物質交換過程中就結合文化交流與實體經濟不斷積累進步的實物性通信(郵政通信)被人類理解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阻礙。(二)通信技術的發展。縱觀通信的發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語言和文字通信階段。這一階段,通信方式簡單,內容單一。第二階段是電通信階段。1837年,莫爾斯發明電報機,并設計莫爾斯電報碼。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機。這樣,利用電磁波不僅可以傳輸文字,還可以傳輸語音,由此大大加快通信的發展進程。1895年,馬可尼發明無線電設備,從而開創了無線電通信發展的道路。第三階段是電子信息通信階段。
從總體上看,通信技術實際上就是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的技術。通信系統是指點對點通所需的全部設施,而通信網是由許多通信系統組成的多點之間能相互通信的全部設施。而現代的主要通信技術有數字通信技術,程控交換技術,信息傳輸技術,通信網絡技術,數據通信與數據網,ISDN與ATM技術,寬帶IP技術,接入網與接入技術。
二、現代通信新技術簡介
(一)藍牙技術。藍牙,是一種支持設備短距離通信(一般10m內)的無線電技術。能在包括移動電話、PDA、無線耳機、筆記本電腦、相關外設等眾多設備之間進行無線信息交換。利用“藍牙”技術,能夠有效地簡化移動通信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也能夠成功地簡化設備與因特網Internet之間的通信,從而數據傳輸變得更加迅速高效,為無線通信拓寬道路。藍牙采用分散式網絡結構以及快跳頻和短包技術,支持點對點及點對多點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即工業、科學、醫學)頻段。其數據速率為1Mbps。采用時分雙工傳輸方案實現全雙工傳輸。藍牙最多可同時連接8臺設備。如果將這8臺設備全部放到相同10米的范圍內,你可能認為它們之間會互相干擾,但事實并非如此。藍牙采用了一種名為“展頻跳頻”的技術,可最大程度避免多臺設備同時使用相同的頻率進行傳輸。使用這種技術,每臺設備都將使用指定范圍內79個單獨且隨機選擇的頻率,同時有規律地從一個頻率換到另一個頻率。如果使用藍牙技術,則發射器的頻率每秒變化1,600次,這就意味著更多的設備可以充分利用無線電頻譜的有限頻段。由于每個藍牙發射器都自動使用展頻傳輸,因此不太可能出現兩個發射器同時使用相同的頻率。因為在特定頻率上產生的任何干擾持續的時間遠不到1秒鐘,所以該技術還將手提電話干擾設備風險降至最低。(二)3G技術。1G(first generation)表示第一代移動通訊技術。如現在以淘汰的模擬移動網。2G(second generation)表示第二代移動通訊技術。代表為GSM。以數字語音傳輸技術為核心。2.5G是基于2G與3G之間的過渡類型。代表為GPRS。比2G在速度、帶寬上有所提高。可使現有GSM網絡輕易地實現與高速數據分組的簡便接入。3G(third generation)表示第三代移動通訊技術。面向高速、寬帶數據傳輸。主流技術為CDMA技術代表有WCDMA(歐,日)、CDMA2000(美)和TD-SCDMA(中)。是指支持高速數據運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服務相對于普通版本具有同時傳送聲音數據信息的功能,3G手機能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是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相對于第一代制式手機和第二代數字手機,3G手機將在全世界范日實現無線漫游,提供無線上網、視頻會話等多種服務功能。
目前國人對手機、電腦等移動高速上網的需求都在增長,相對于其它業務,移動寬帶很可能短時間內成為3G的主流應用。中國電信日前推出的“天翼”品牌,主打“互聯網手機”概念,就是充分利用目前CDMA網絡峰值傳輸速率能達到153.6KBps的優勢,為用戶打造高速率、全域覆蓋、使用便捷的手機互聯網體驗,滿足用戶互聯網商務、娛樂、生活、信息咨詢等需求。作為回應,中國移動大幅降低了手機GPRS上網費。很顯然,在3G時代,三大運營商在圍繞移動寬帶展開競爭的同時,也必將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更實惠的差異化應用。
三、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前景
在廣播電視領域,光纖作為廣播電視信號傳輸的媒體,以光纖網絡為基礎的網絡建設的格局已經形成。光纖傳輸系統具有的傳輸頻帶寬,容量大,損耗低,串擾小,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已成為城市最可靠的數字電視和數據傳輸的鏈路,也是實現直播或兩地傳送最經常使用的電視傳送方式。
另一非常活躍的通信技術當屬,無線通信技術了。無線通信技術包括了移動通信技術和無線局域網(WLAN)技術等兩大主要方面。無線局域網可以彌補以光纖通信為主的有線網絡的不足,適用于無固定場所,或有線局域網架設受限制的場合,當然,同樣也可以作為有線局域網的備用網絡系統。移動通信就目前來講是3G時代,數字化和網絡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更將超越現有3G概念,在TD-LTE時代提供適合上述融合業務應用的網絡支撐、終端、服務等等,引領人們進入真正的3G生活。另外,21世紀我們將進入信息社會――一個以人為本,更加注重精神食糧的社會,人性、環境和信息將作為社會的關鍵詞,因此在21世紀的通信系統將圍繞以人為本來進行研究開發。潛在的研究方向包括:如何通過智能化來補充人的能力;如何通過機器人和可佩帶設備來實現新的通信方式;如何克服通信質量的限制來擴大人的空間。
引言
從2009年以來,通信行業逐步經歷了3G到4G網絡建設,形成了包括信息運營服務,終端建設服務等業務的產業增長鏈。通信行業的迅猛發展也提高了對通信人才的需求。在此情況下,高職院校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的學生無疑迎來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同時,也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更好的使學生從《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這門課程中受益,逐步適應社會發展的各項需求,就必須以高職院校為改革的主體,以當前學校所擁有的一系列的崗位為出發點,對傳統的移動通信課程進行改革,以求使學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揚科學首創精神,同時也希望通過移動通信課程的學習實現學與做的一體化,著眼于解決現實問題。
1傳統的《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課程的弊端
傳統的《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這門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學過程中多采用按章節模塊化的教學。但是,這門課程沒有必要合適的實踐環節,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后基本不具備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雖然對這門課程已經有了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是在正式參加工作時仍舊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來專門進行培訓,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學習的效果,使得傳統的課程學習不能夠很好的滿足高職院校所制定的相關目標,不能培養出專業技能型的學生。
2傳統《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的改革思路
針對傳統的移動通信教學的弊端,著眼于當前各大企業對移動通信人才的需求,我們能夠看到,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他們大多會傾向選擇一些操作性的崗位,而企業對這些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他們希望學生在參與到工作時就能夠實現與企業的完全對接,能夠直接上手參加工作。因此,就這一情況,高職院校在改革過程中,應該主要還是讓學生對一些基礎性的理論進行了解,這些僅僅是屬于比較基礎性的,不必進行過于深的探討和研究。學生只需要對相關的理論進行認知即可,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對相關部分需要重點把握的,可以適當的進行深入說明。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大力加強介紹當今新興的前沿技術成果,讓學生能夠對移動通信這一行業進行了解,以便于加快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以此來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總體而言,對傳統的移動通信課程進行改革,就必須在基礎知識理論學習的中,不斷的提高實踐教學的環節,這樣有助于將課本學習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融入企業的能力。
3課程項目化教學建設方案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移動通信技術等相關專業的發展現狀,需要對《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這門課程教學制定相關建設方案。這些課程建設方案,有助于將這門課程進行清晰的定位,把握這門課程的發展目標,從而更好的進行教學。
3.1項目化教學定位
《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作為移動通信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要求這一專業的學生進行必修。這門課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主要起中間承接的作用,在這門課程之前,主要修學習的是通信原理、微波與天線技術、電路余電子技術等課程,后期主要學習無線網絡優化、光纖通信技術等。通過對這一課程進行學習,致力于構成全面的知識結構,學習基本的理論,把握好關鍵性的技術,提升自身素養,著眼于增強學生各項能力,包括對通信設備進行開發,工程設計以及系統進行維護等。這門課程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創新型的人才。
3.2項目化教學培養目標
在高職院校中,開設這門課程,主要是面向于相關崗位群,例如無線通信設備調試、工程安裝、移動通信售后服務等。通過對移動通信技術課程的學習,以及相應的實踐,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掌握扎實充分的理論知識,具備通信技術技能,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走向一線的操作性技術崗位,對通信設備進行專業性的維護,運營技術崗位,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方法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的各項能力。項目化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師生之間的共同努力,要求教師能夠把握好目標,指引學生,讓學生在大目標的前提下來學習,以使學生不偏離于目標。
3.3課程設計的思路
這門課程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主要是從移動通信這一總體性的視角出發,注重培養學生適應就業的能力,掌握專業崗位所需要的基礎性的知識,基本上沿著基礎理論、基本技能以及專業技能這三個部分進行逐步式的提高。教師要能夠與相關企業建立起聯系,通過不斷對企業的各方面需求進行了解,使得學生能夠對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把握所學知識的定位和目標,基本上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能夠以自己所學的知識為理論支撐,同時不斷涉獵相關的知識,盡可能的拓寬自己的視野。
3.4就業方向的教學設計
《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這門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實踐能力。以學生就業為實際的導向,通過學校和企業相結合,采用系統化和模塊化的方式來架構內容體系。這門課程在設計過程中,其思路主要是按照對社會性的需求進行分析,對崗位進行分析,設計教學情境以及評價體系這些階段來逐步實現的,而這一過程通常是合理并且良性發展的。
3.5教學項目設計
針對高職院校課程教學,可以從所給出的教學大綱出發,在設置板塊的過程中,采取由淺入深的方式來設置相應的模塊,而這一模塊應該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組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把握二者的比例,盡可能的設計為1:1。
3.6項目小組教學
采用項目小組教學,需要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這些小組模仿企業的運作模式,以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最終更好適應企業工作環境為目的,這對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各項的社會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性的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小組教學過程,離不開相關實驗操作。而對于實驗則與傳統的方式有很多的不同。傳統的實驗方式大多數都是先由教師進行講解,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實驗。而這樣的教學模式,實質上是學生在被動的接受著教師的引導,其所獲得的實際效果有待提高。而項目小組教學則不再是采用傳統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完成各個項目,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3.7多樣化的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可以盡可能的多樣化。考核內容包括了課堂上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生在課堂中的一些表現,作業完成情況以及最終考核成績。其中,考核應該注重于過程性評估和結果性評估,既要對學生平時的表現進行評價,同時也要通過書面考核形成評估。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方式,才會更好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促進教師改變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教學。
4結語
當前,高職院校在《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這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嚴重制約著高職院校的發展。新形勢下,只有把握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將其很好的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加快項目化課程建設,才有可能緊跟時代的腳步,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閆雪.高職《移動通信原理與應用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探索[J].信息通信,2013,(07).
[2]劉志鵬.移動通信數據挖掘關鍵應用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
0引言
近年來,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異常迅速,移動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顯著提高,從20年前大款用來談生意的大哥大,到10年前城市里開始普及的方便通訊用具,再到現在不論城鎮鄉村大批中青年甚至老年人都已經離不開的萬能信息平臺,移動通信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國龐大用戶群的潛力已經幾乎挖掘完畢,而圍繞著這些用戶,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隨著移動通信標準的更新和移動通信網絡的大規模建設,提高移動通信網絡質量和性能成為移動運營商增強競爭力的殺手锏,如何高效且經濟地滿足用戶對移動通信網絡建設和維護的需求,已經成為三大運營商急需重視的問題,移動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的工作變得更加炙手可熱。“無線通信網絡優化與優化”這門課程的設立,正是為了響應通信領域對具備移動通信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無線通信網絡規劃是根據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特性以及需求,設定相應的工程參數和無線資源參數,并在滿足一定信號覆蓋、系統容量和業務質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網絡的工程成本降到最低。移動通信網絡優化是通過對現已運行的移動通信網絡進行業務數據分析、測試數據采集、參數分析、硬件檢查等手段,找出影響無線網絡質量的原因,并且通過參數的修改、網絡結構的調整、設備配置的調整和采取某些技術手段,確保系統高質量地運行,使現有網絡資源獲得最佳效益,以最經濟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而無線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了培訓移動通信規劃與優化工程人員而設立的,是一門涵蓋知識面廣且相當復雜的專業課;并且需要將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首先從移動通信網絡的基本原理開始,然后引導學生了解和熟悉網絡規劃與優化的基本流程,使學生們從理論上掌握網絡規劃與優化的步驟與目標,在此之外再盡量從工程的角度,結合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與理論去解決實際網絡運行中出現的各種故障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我院從數年前就開始開設此門課程,也與企業進行過一些培養合作,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過許多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做了一些改進。從學生的成績、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問題歸納
在移動通信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網絡規劃與優化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很多問題存在著普遍性。下面將對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為后續教學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礎。
1.1課程知識面覆蓋內容太廣
無線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多而細,且較為復雜。學生首先需要掌握無線通信網絡的架構和組成、天線原理和結構、電波傳播模型、頻率分配、干擾控制等等,然后才能對網絡規劃與優化的具體步驟進行學習。在理論學習中學生會遭遇鋪天蓋地的知識點、縮寫詞、概念、公式等內容,對學生來說難免枯燥,也給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對于本課程來說,長篇大論地教授理論知識似乎不可避免,這樣往往會讓學生產生對立情緒,教學效果堪憂。理想情況下,先重點講解移動通信網絡的理論基礎,然后一步步介紹實際的網絡規劃和優化操作,會幫助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在學習系統的理論知識之后再進行實踐,可以更順利掌握網絡規劃與優化的技術。然而實際情況下,如此多的內容需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比如我校該門課程的學時數僅為32學時,理論知識學習時間有限,還要留出足夠的時間來講解案例和實際操作,這樣教師不得不把大量內容以“填鴨”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和動力。
1.2課程內容更新速度太快
移動通信技術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技術之一,不僅僅是3G、4G的技術在飛速發展完善,5G技術也已經提上日程。移動通信技術課程教材的建設往往跟不上技術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根據當前通信網絡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網絡規劃與優化實際操作的改變來修改教學內容。舊的通信技術逐漸被淘汰或改進,新的無線傳輸思想和概念不斷出現,并應用到新的系統中。在教學中需要使學生對現有移動通信系統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有較為系統和全面的認識,從而對網絡規劃與優化操作的變化能夠從原理上進行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們的教學內容必須及時更新,適應技術的發展,否則難以使學生學以致用,也勢必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教學質量。但如果不斷更新教材,對教師來說是比較沉重的負擔,因為每次更新教材教師都需要花較多的時間去閱讀和掌握,然后再重新編寫教案和講稿等等。另外,受限于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周期,即使經常更新教材,也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自行修改和補充,這也進一步增加了教學的內容和難度。
1.3授課對象對移動通信基礎知識的掌握有所不足
在過去與網絡規劃與優化相關的教學論文中,經常會提到這門課程由于應用性極強且涉及大網絡做背景,需求一定的實驗和實踐操作,才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而我們由于與企業進行合作,課程的對象不僅僅是本科生,也面向企業員工。過去的文獻指出,對一般高校學生來說,存在著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學校受限于資金和場地等原因難以提供相應的實驗和實踐環境,多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的方式,學生能接受的只有與網絡優化相關的一些原理性的方法、流程和算法知識,如果面臨實際的網絡操作就無從下手。針對這些問題,過去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有效改革手段,類似的手段我們也有所采用。另一方面,據我們所知,企業員工也存在著理論和實踐脫節問題,只不過和高校學生處于完全相反的方向。從我們對合作企業的了解來看,實際從事網絡規劃與優化工作的員工中有相當一部分并沒有系統學習過移動通信網絡的基礎課程。這些課程對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需求較高,要求熟練掌握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識,還要能用一定的電磁波、微波理論基礎來分析電磁波傳播特性。此外,相對有線傳輸方式,無線信號傳輸需要從時域和頻域的不同方面分析和理解信道、信號的特性。無線信號傳輸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采用的數學模型更加復雜,這樣就會有較為繁瑣的數學公式推導,要求學生有足夠的數學功底。學生必須先打好上述的這些基礎,再去學習通信技術的一系列基礎知識,才能達到對移動通信完全徹底的掌握。許多員工原本并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或是對專業知識掌握不牢,主要是從實踐中學習網絡規劃與優化的步驟、要點等,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導致事倍功半。對于這樣的人員來說,如果從頭開始對移動通信網絡的基礎知識進行系統的補充,則需要消耗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專門培訓,比較難以實現。
2無線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基于上述歸納的問題,本文針對無線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教學提出幾點改進意見。
2.1明確授課目的,改變授課重點
本課程的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企業預培養合格的網絡規劃與優化人才;二是,為企業員工補充必要的無線通信基礎知識。這兩個方面看似有所區別,實際上存在著完全相同的核心。作為企業,必定會對新員工進行實際工作內容的培訓,以及讓老員工帶領新員工盡快熟悉操作。因此對高校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讓學生在較大程度上掌握對網絡規劃與優化的實際操作過程并不是必需的,但如果讓學生通過本科課程牢牢掌握無線通信基礎知識和網絡規劃與優化原理,這樣的學生能夠輕易理解每一個操作步驟的意義,因此可以預見能夠在企業順利完成培訓。另一方面,對企業員工開課的目的是給他們補充移動通信網絡的專業基礎知識,而實際操作對他們來說也早已熟悉。因此,與著重加強實驗、實踐教學環節的常見教學改革方向相反,我們做出對基礎理論教學環節進行著重加強的決定。但這并不意味著放棄在實驗、實踐方面的教學,畢竟本課程注重的是實用性,并且單純的理論教學會讓學生感覺本課程是一門生澀枯燥毫無用處的課程。為了對這方面進行兼顧,我們選擇將日常網絡規劃與優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的實例進行拆分,把拆分后的適當部分加入到相應的理論知識點中作為例題,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對實際操作有一定的了解,避免理論脫離實際;又可以為理論教學添加必要的緩沖和總結,避免枯燥的理論教學。而這種做法的難點在于對實例的選擇和拆分有比較高的要求,需要花費較多的精力去解決,但好處在一勞永逸:一旦完成這方面的例題準備,哪怕通信技術再更新,也只需要在同一層次和方向上找類似的實例進行同樣的拆分。在此之外,我們也會請企業教師進行數個課時的授課,主要是在講解網絡規劃與優化的流程之后帶給學生更多實例,這些實例的復雜程度比理論教學中遇到的更高。
2.2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和改動
由于本課程覆蓋范圍太大,知識點太多,且授課時間有限,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和改動,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授課時間,以傳授更多實用信息。首先,盡可能避免把上課時間浪費在教授過時的或者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上。例如,在目前的課程內容中一般會安排天線原理、電波傳播模型等章節作為基礎知識進行教授,然而這些章節的知識點在微波與天線以及通信原理等前期課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授課時要注意避免知識上的重復,對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只需要進行簡單回顧即可,著重強調各章節之間的聯系,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比較不熟悉的領域,例如覆蓋、容量等等。然后,減少對掌握網絡規劃與優化具體操作來說沒有實際幫助的教學內容。例如公式推導過程,作為本科教材,經常會習慣性地將從已知公式推導得出新公式的過程放進課程中。這樣對學生來說固然容易加深理解,但對以實際應用作為目的的本課程來說其實意義不大。本課程的公式多且復雜,一一講解其來歷會占用太多時間,作為學生也很難全程都集中精力聽講,更何況很多公式都是從經驗公式推導而來,并沒有太多的理論意義。此外,根據對企業員工的調研,大多數此類公式只需要掌握其意義和用法即可,而且一些在本科期間學習過這方面課程的員工早已忘記公式的來歷,但并不影響他們的工作。
2.3承前啟后,兼顧不同的移動通信系統
目前運營商所服務的移動通信網絡是從2G到4G同時存在的,并且已經開始考慮5G網絡,因此我們的教學不僅需要兼顧歷代通信系統,還需要對它們之間的聯系進行承前啟后的分析講解。不同世代的移動通信系統之間有著非常多的異同,一一講解需要太多的時間,但因為課時的關系,我們需要在重點考慮網絡規劃與優化的層面上適當選擇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對其余內容只能一筆帶過。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實質是移動通信向更快數據傳輸、更好服務的不斷發展。歷代的移動通信技術都離不開蜂窩網絡的基本架構,雖然技術細節存在很多不同,但網絡規劃和優化就是針對構成蜂窩網絡架構的每一個節點進行的,在這方面可以說是萬變不離其宗。因此我們把蜂窩網絡、天線選擇、頻率分配、覆蓋和干擾分析等學習任一代移動通信技術都不可缺少的基礎內容在前半部分的課程中進行講解,然后在講解技術方案和通信標準這些存在代差的內容時,才對各代移動通信系統加以區分。把重心放在對于經典移動通信系統的介紹,通過對不同系統的學習去更好地理解它們之間的異同,從而更進一步地體會不同系統對于系統容量,位置更新方式,鑒權方式,越區切換策略,信道的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處理,并且,更重要的,網絡規劃和優化方面的異同。
3結束語
無線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的教學不僅需要教師隨著通信標準的變化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還要求教師能夠培養出適應這種變化的網絡規劃與優化人才。本文總結歸納了無線通信網絡規劃與優化在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常見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三點改進建議。這些改進要求任課教師相當程度的投入,因此最好是能夠組織編寫一部專門的教材,我們已經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相信能對這門課程的教學起到足夠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李汶周.淺議高職無線網絡優化課程的教學改革[J].卷宗,2014(8).
[2]余曉玫.移動通信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6).
在我國大學中,本科教育仍然是基礎,如何更好地改革和發展本科教育,立足于所教授的課程,深入開展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實踐,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切實問題[3]。
移動通信系統是電子通信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課,課程涉及電磁波/電磁場、概率論、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計算機網絡等多個領域。移動通信技術是近30年來發展最快的技術之一,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再適合這門課的教學[4]。本文結合課程教學實踐,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移動通信系統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精選、整合教學內容
《移動通信系統》課程特點:
1)數學性強。相對有線傳輸方式,無線信號傳輸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建立的數學模型更加復雜,而且需要從時域和頻域的不同方面分析和理解信道、信號的特性。這樣就會有較為繁瑣的數學公式推導。
2)專業性強。對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要求較高,要求熟練掌握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識,還要有一定的電磁波/微波理論基礎,來分析電磁波傳播特性。
3)物理性強。無線通信系統中的原理和物理量都有明確的物理意義,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仔細體會、深刻理解[5]。對于工科的學生,學習的目的是需要解決實際問題,所以需要引入實際的工程案例進行實際計算。
移動通信系統課程除了具有以上特點,還要根據發展情況,教學內容也要發生變化。尤其3G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并向4G發展,要使學生對現有移動通信系統及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方向等有一個較系統的認識,從課程教學來看,內容非常多,但這門課程需要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需要在課程教授過程中既要做到內容選擇適當、重點突出,又要保證知識全面。
在此基礎上,課程分兩大部分進行介紹:第一部分對移動通信中的關鍵技術進行介紹,要使學生分清無線通信和移動通信的關系,以及目前市場存在的一些移動通信系統和這些移動通信系統的主要技術指標和技術規范,讓學生全面了解移動通信系統的發展和用途;就目前移動系統所采用的數字調制技術進行介紹,讓學生掌握這些調制技術的理論基礎及應用在移動通信系統的優勢;通過對移動信道中電波傳播特性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移動信道在不同環境下的傳播損耗中值計算,大尺度路徑損耗和小尺度衰落損耗的計算方法,為后面章節組網中網絡設計打下理論基礎;移動通信系統中常用的抗衰落技術和組網技術,并以實際案例講解網絡設計。第二部分開始介紹這些技術應用的實際場景和具體系統,GSM系統、CDMA移動通信系統和第三代(3G)移動通信系統。學生不但加深了對以上關鍵技術的深刻理解,而且對實際系統有了宏觀認識,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對本門課的學習興趣。
二、改進教學手段
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內容的設置,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和傳統板書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對于數學要求較高的內容,如多徑衰落、調制解調技術等,采用板書為主的講解方式,給出例題講授求解過程,使學生有理解和知識轉化的時間和過程;對于前沿綜述的內容,如概述和新技術展望等,或者數學難度不大但規則性較強的內容,如系統結構、信道劃分、業務特點等,采用多媒體為主的講授方式。注重實例教學,在每年的畢業設計階段,有部分同學在通信實習單位進行設計,通過此過程,可以積累部分實例,在上課過程中給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無線網絡的分布設計, WLAN的設計,直放站覆蓋設計等等;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基于仿真軟件引入動態演示與分析,如移動通信系統信令傳遞的過程、蜂窩小區的分裂過程,以及移動通信系統性能仿真的過程,如移動衰落信道的模擬,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將《移動通信系統》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了學習印象,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圖1所示:幾個基于MATLAB的移動信道多徑信號仿真結果圖。
對于3G和4G等前沿的新技術,可以采用教師布置任務,學生課下查閱資料,交作業或者課上請學生上來主講,教師輔助講授的方式增加學生的能動性,真正做到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
三、認真做好實驗教學
傳統的移動通信實驗采用實驗箱來完成,內容大多是一些驗證性和基礎綜合性實驗,實驗內容功能單一,不夠直觀,這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沒有大型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就使學生失去了實際認識移動通信系統的機會,不利于對移動通信系統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所以實驗改革是必然的,在此基礎上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仿真性實驗,使用MATLAB、NS2、SystemView等軟件進行系統級組網仿真性實驗,既可以使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又可以使他們掌握一些常見的移動通信系統仿真內容,提高動手能力。
移動通信技術發展較快,而外出實踐可以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主流商用通信設備和技術。組織學生到電信公司和移動分公司等單位觀摩學習,還積極與一些通信行業培訓機構聯系實習地點,學習WCDMA以及網絡優化的培訓知識,為學生以后工作或學習打下基礎。
四、改變以往的評價體系
考試階段通常是筆試成績作為最后的評定總成績,在實行了改革以后,相應的評定的標準也需要變化,首先以筆試成績為主,相應的把平時討論或者作業的成績也算在內,占到期末總成績的20%,實驗環節占到期末成績的20%,期末筆試成績占60%;其次,期末試卷的出題要有部分設計考題,真正去考察學生的能力,考試的形式可以采用閉卷和開卷結合的方式。
由于通信領域的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快,陳舊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我們要吸收更先進的教學思想,把教學改革持之以恒的進行下去。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是學生所需要的,培養的學生才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戴翠琴,冉海霞,鮑寧海 移動通信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平臺建設[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2-2第29卷(144-147)
[2]李建東,郭梯云,鄔國揚 移動通信[M]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6年
二、通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通過調研通信相關企業,結合業內具有代表性的代維企業市場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報告,回訪畢業生并對其就業崗位進行歸納和分析,本專業就業崗位的主要定位在:基站運行維護、移動網絡測試與優化、基站勘測與設計三大職業崗位,另外還服務于通信設備生產、安裝及調測、電信業務營銷等職業崗位。通信專業培養目標應該是:符合通信行業企業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能吃苦耐勞、誠信求實、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具備通信設備的安裝維護、測試調試與工程施工能力,面向移動通信領域,能夠勝任通信設備生產、安裝和調測、基站運行維護、移動網絡測試與優化、基站勘測設計以及電信業務營銷等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
三、ICT人才培養模式內涵
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總結出了ICT人才培養模式,其內涵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1.以通信行業崗位技能培養為重點
將行業標準嵌入課程標準,將職業資格認證項目嵌入專業課程,將企業工程案例嵌入課程內容,將企業文化嵌入校內實訓環境。與企業、行業緊密合作,開發工學結合課程,實現“教、學、做”合一,以通信行業崗位技能培養為重點,培養貼近企業實際要求的應用型人才,體現高職教育的職業性。
2.以技能大賽引領
全國職業技能競賽引領了專業建設,將大賽新技術引入課程體系中,將大賽項目引入課程內容中,將大賽評價標準引入考核模式中。把賽場的高技能滲透到平時的教育之中,把比賽的內容融入到教學之中,最終讓所有學生具備較高水平、較高技能。
3.逐層遞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入學初通過與企業合作校企共同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讓學生在深入了解本專業的基礎上有明確的職業目標,第二學期通過模塊化教學、職場體驗進行基本素質訓練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第三學期通過項目化教學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第四、五學期通過現網情景化教學進行崗前技能培訓鍛煉學生的崗位能力,第六學期通過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層層遞進循序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四、課程體系與實施方案
針對通信綜合代維工作崗位技能需求,重構綜合代維ICT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課程內容的選取以滿足工作崗位技能要求為原則,既體現通信工程技術培訓要求的深度又兼顧高職教育特點,注重學生操作技能培養和職業素養培養,以全面提高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1.基礎能力的培養
通過通信行業職業規劃、職業素質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通信行業職業規劃課程的授課由經過系統、規范培訓的教師授課,使學生能夠客觀地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個性和價值觀,深入了解通信專業的職業、環境的需求趨勢,明確職業生涯的發展方向,促進職業知識、觀念、經驗、能力、心理素質等的培養與提高。職業素質課程由合作企業的工程師來完成,以保證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學生能夠掌握實用的職業技能。通過電子技術、數字通信技術等專業基礎課為專業課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結合通信企業生產實踐,對專業基礎課程內容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學生對通信常用工具的使用等基礎能力的培養。
2.專業能力的培養
通過移動通信技術與系統等專業核心課的前導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能力,使學生能夠理解掌握通信專業工作所需的基礎的、概念性的知識以及從事通信綜合代維所需的基本知識和原理,是學生具有扎實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知識基礎;掌握相關移動通信設備的性能和技術指標;熟悉通信常用線纜與接口的規格、標準與制作方法;能夠根據客戶需要對相關移動通信設備進行軟硬件配置,能夠排查和處理相關移動通信設備的故障;熟悉移動通信網的基本組成與常用設備;熟悉相關移動通信設備運行的環境要求與工作條件;熟悉移動通信工程施工的行業標準和規范。
3.崗位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通過專業核心課程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通過專業新技術課程注重崗位能力提升。以光傳輸網組建與維護為例,從教學與光傳輸崗位工作內容結合切入,從符合通信企業行業人才需求出發,將光傳輸真實工程項目作為基本內容,課程內容完成從職業崗位需求到教學實施的轉變,考慮項目先后邏輯關系,對知識和技能按項目任務重新進行整合,課程內容最后歸納序化為傳輸網規劃、傳輸網組建、傳輸網配置、傳輸網維護四個項目。在項目工作過程中導入光傳輸技術知識,項目載體跟隨光傳輸技術更新變化,以培養學生光傳輸網軟件調試、工程督導、技術支持和運行維護等崗位能力為根本目的。
4.職業能力的培養
第一學期通過通信行業職業規劃、職業素質課程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第二學期通過電子技術、數字通信技術等專業基礎課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第三學期通過移動通信技術與系統等專業核心課的前導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第四學期通過專業核心課程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第五學期通過專業新技術課程注重崗位能力提升。第六學期通過頂崗實習鍛煉學生職業能力。
五、教學模式改革
1.借鑒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內容,改革課程體系
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吸收了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起到了示范教學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職業技能要求和行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3]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參與2009年、2011年兩屆通信專業職業技能大賽積累豐富的經驗,并及時將競賽項目內容融入到課程設體系中,先后開發了“3G移動通信接入網運行維護”、“無線網絡規劃與優化”、“移動基站勘查與設計”、“室內分布系統設計”四門專業主干課程,增設了“TD-SCDMA業務配置”和“無線網絡規劃優化”兩門實訓課程,增加了“通信工程項目管理”、“EPON技術與應用”兩門專業拓展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借鑒了大賽的比賽流程,均為采用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化教學方法。
2.促進課程建設與改革,提高課程建設和實施的質量
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思想對專業核心課程進行了課程改革,從課程對應職業崗位的某個工作過程分析入手,進行課程的教學設計。在實施教改課程過程中,注重課程教學設計要素的普適性,為了確保教改課程實施的成功率,對教改課程實施過程進行精細化管理,設計了教改課程實施的過程資料,使教改課程有計劃、按步驟地實施。以工作過程和項目化教學作為教改的主線,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企業需求,教學方式趨于“教學做”一體,教學考核更注重過程考核,教學組織上讓學生分組學習等,多方面的改進措施提高了教學質量。
3.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通過企業合作辦學,構建通訊技術課程體系,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和完善的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使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有機結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
1完善通訊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在通信工程專業本科理論教學中,把企業面向市場運作的前沿技術和通信工程基礎理論教學結合,構建與當前通信技術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及配套教材,完成大學階段的專業教育與企業崗位需求知識背景的無縫對接.把電路理論與應用、計算機技術、信號與系統、電磁場理論、數字系統與邏輯設計、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通信系統和通信網建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等通訊工程基礎理論作為學生應掌握的基礎知識,使學生掌握通信領域內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光波與無線及多媒體等通信技術,掌握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的分析與設計方法,具有設計、開發、調測、應用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的基本能力,了解通信系統和通信網建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的同時,有選擇地把中國移動的TD-SCDMA技術,中國電信的CD-MA2000技術,中國聯通的WCDMA技術、中興或華為等通訊設備制造商用于3G設備的結構、使用、維護等知識編入專業教材,使畢業生進入單位就能熟悉3G通信相關理論知識,熟悉通信設備的使用與維護;同時選擇性開設“數據通信”、“GSM移動通信”、“3G網絡規劃與優化”等課程.
2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把企業中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能從事教學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學校專業教師隊伍融合,將企業人員和高校教師融合,教學活動和企業培訓活動融合,組建一支“雙師型”的師資團隊.“雙師型”師資團隊由系內專業教師及部分來自企業的一線技術人員和行業培訓師組成.這些來自企業的一線技術人員及專業講師,具有豐富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工程維護經驗,能夠結合通信行業人才在技術領域培養的規律,以及行業從業人員需掌握的技術方向,在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手把手的指導學生實踐操作.在達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理論素質,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本培養模式的師資隊伍既能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又能在通信企業中參與工程項目的實際運作.
3建設高水平實驗室
以與移動運營商的網絡通信設備一致的行業主流設備作為實驗平臺,以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面向通信行業的實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體系.即由學校提供場地房屋、3G運營商與設備制造商提供設備,建立DSP實驗室、程控交換實驗室、移動終端實驗平臺、現代通信技術實驗室、光纖通信綜合實驗室、3G通訊實驗室、工程實訓室等實驗室,學校、3G運營商及3G設備制造商三方協作編輯實驗教材,進行計算機網絡、光纖通信、數字信號處理、程控交換、通信原理、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單片機原理、網絡通信軟件設計原理、通信仿真、移動通信等課程的實驗教學,建立學生自學實驗教材、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教師示范實驗后學生再進行實驗的實驗教學模式,訓練學生自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進入實踐教學打好基礎.
4完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在合作企業成立“通信工程專業實習實訓基地”,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針對學生的實踐項目和實際動手能力進行企業化訓練,實現從原理驗證性實驗過渡到以掌握實際工程技術為目標的技能訓練,使學生畢業后具有較強的操作和應用能力,成為能夠從事通信設備制造、通信工程和系統運營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比如企業開放移動網及接入網寬帶通信機房,提供移動網和各種接入模式的寬帶設備供學生觀摩操作.在企業氛圍中,學生可以學習企業員工之間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等優秀文化價值理念,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組織領導、團隊協作等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辦學質量保證體系創新
《微波與衛星通信》是電子信息工程無線通信方向必須的一門核心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介紹微波與衛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微波與衛星通信技術以及電波傳播原理等三大部分的知識,具有極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通過本課程的系統學習將有助于移動通信、射頻通信電路、無線通信電波傳播與天線技術等后續專業課程的開展。為此,本文就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的聯合培養模式、專業知識銜接、多維立體互動教學和對分易教學平臺的應用開展探討。
一、理論與實踐聯合培養模式探究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通過對《微波與衛星通信》基本原理的剖析式分析,要求學生掌握微波與衛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系統結構,了解微波與衛星通信區別于其他無線通信技術的最基本的特點;通過學習微波與衛星通信的基本技術,要求學生掌握《微波與衛星通信》常用的調制與解調原理、信道編碼技術、多址技術;通過學習《微波與衛星通信》無線電波傳播原理,要求學生掌握電磁波的傳播特性、電波傳播鏈路的計算與設計。可以看出,《微波與衛星通信》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實訓課程,若學生僅限于學習書本上的基本原理、常用通信技術以及電波傳播等理論知識,并不能解決與《微波與衛星通信》相關的復雜工程問題。鑒于此,該課程需要開設一定課時量的實驗,學生可以熟悉微波與衛星通信的基本技術,掌握常用微波電路系統的測試方法和設計思想,實地測量并分析實用的微波電路部件,包括放大器、各種濾波器、混頻器和功放器等輸出的時域和頻域信號。通過使用衛星通信收發平臺、測試軟件及分析儀器,對微波電路系統進行測量和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知識的應用能力、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使學生對工程性實踐操作有更明確、更深刻、更直觀的認識,從而為學生的工程實踐應用奠定基礎。
二、專業知識銜接,提高教學效果
該課程需要扎實的數理基礎和抽象思維,因此在前期導向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比如大學物理、通信原理、移動通信等,應對相關的基本知識點做介紹。例如大學物理中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知識點在電波傳播中的銜接;地面移動通信中常用的調制解調技術與衛星通信背景下調制解調方案的指標差異。除了與前導向課程的銜接,還需要結合空天地海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增加該技術領域的發展前言,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比如增加衛星定位、導航、深空通信、臨近空間、水聲通信等相關背景和關鍵技術的介紹。
三、以學生為主體,激發能動性
近年來,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是在以往教育機制上做的延續,因而教育模式還存在弊端,這種弊端主要體現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為此,我們應該結合日常的教學活動,將創新性的多維立體互動式教學模式應用到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活動中[1][2]。《微波與衛星通信》課程中的重點知識點的理論性比較強,僅在有限的學時中,讓學生對微波與衛星通信的基本原理有深入的理解尤為困難。若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結合多樣化、多維度和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將會改變原有的一些固定教育方法。舉例來說,在講授衛星通信中的信道分配和多址接入時,可以等效為各樓層教室的使用時間、使用群體和群體語言等。
四、使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改革教學模式
隨著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先進的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應運而生。這些技術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再只強調教師對課堂的主導。對分易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平臺,適合多種教學模式,是一款服務于高校教師的技術平臺。在《微波與衛星通信》課程管理中,利用此平臺能夠將課堂教學中的框架、重點、難點和講解內容展示給學生,同時,學生課后也能自主性、個性化的獨立學習或者開展小組討論和交流。此外,在課程中,還可以利用平臺的靈活性、快捷性、實時性和可控性等特色進行作業批閱、課后師生互動、課堂反饋和課堂分組等管理。結論:通過以上對《微波與衛星通信》課程內容設計與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我們以學生為主體,結合電子與信息專業應用型學生的特點調整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重點開展理論與實踐的聯合培養。同時,采用多維立體互動的教學模式,以線上慕課微課、線下對分易平臺提高學生對課程的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管理課程教學,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通過前向與后續課程的銜接,使學生掌握電子技術基礎知識體系和信息通信領域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從而具有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無線通信技術的概念
隨著智能手機的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于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現如今第四代無線移動通信技術(4GLTE)也是更加普及。多種APP例如微信、QQ、支付寶等也非常普及,這些應用的產生離不開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為了更好的提高無線移動通信技術帶來的用戶體驗,了解無線移動通信關鍵技術也是非常重要。
2.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變革
第一代無線移動通信技術采用了創造性提出了頻分多址技術(FDMA)和蜂窩網絡,第一代通信技術是模擬通信技術。FDMA技術,其特點是不同的用戶在不同的頻帶上傳輸,同時也會在頻域上留出間隙,這種技術核心思想是頻域上隔離,從而減少了用戶間的頻帶干擾。但是無線電頻譜有限,從而導致利用頻分多址這種方法隔離的用戶數也是即為有限的。當使用者人數急劇上升時,這種方法局限性也就更為突出。
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中最重要的是TDMA技術,也就是時分多址技術。時分多址是指每個用戶在自己的時隙內通信,相當于用戶在一定的時間片中傳輸。這種方法可以避免同頻干擾,這樣便大大彌補了FDMA的不足。第二代移動通信開創性的從模擬通信技術過渡到數字通信,這也奠定了以后數字通信技術的基礎。時分復用技術是把時域信道分為若干片段的子信道,從而實現了一條信道上傳輸多個數字信號,解決了FDMA中可能出現的頻道混亂的問題,大大提高了信息傳輸效率。同時,由于時分復用時隙可以固定分配,也可以調節控制,適合于數字信息的傳輸。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主要承載的業務為數字語音傳輸業務。
第三代移動通信,新增加了多媒體業務。由于碼分多址技術(CDMA)的應用,使得數據傳輸速率大大提高。CDMA技術核心思想為:不同用戶傳輸信息所用的信號不是靠頻率不同或時隙不同來區分,而是用各自不同的編碼序列來區分,或者說,靠信號的不同波形來區分。如果從頻域或時域來觀察,多個CDMA信號是互相重疊的,從而大大提高了頻帶利用率。CDMA正是利用了正交碼字。正交碼字的特點,可以將信道中不同碼域的干擾信號置為零,從而減少了信道中的干擾。數字和擴頻技術的結合應用使得單位帶寬信號數量比模擬方式下成倍增加,CDMA與其他蜂窩技術兼容,實現全國漫游。
第四代移動通信(4G),相較于第三代通信技術,第四代通信技術的傳輸速度能夠比3G更高,理論上數據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0Mbps,可以支持更多的多媒體業務,使得用戶擁有更好的上網體驗。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主要為正交頻分復用技術(OFDM)和多輸入多輸出天線技術(MIMO)。OFDM將信道分為多個子信道,利用多個子信道的載波相互正交,其頻道利用率(單位帶寬上傳輸的速率,bps/Hz)提高成原來的兩倍。不但減少了子載波間的干擾,同時又提高了頻譜利用率。而多入多出天線技術,能夠改善信號質量又能夠增加傳輸容量,公式(1)為信道容量表達式,可以看出通過增加信道個數和增加系統帶寬都可以增加信道容量。相較于3G,4G用于更高的智能性,兼容性也更加平滑,能夠實現更高質量的多媒體通信。然而,4G也有標準難以統一,容量受到限制和設備難以更新等缺點。總之,4G還面臨很多的挑戰。
第五代移動通信(5G):隨著移動通信的不斷發展,容量不足成為了無線通信技術系統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根據預測,至2020年無線網絡容量增長,數據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Gbps。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研發了5G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主要的方法有3種,一是可以擴寬頻譜。過去通信的發展已經使用了很多頻譜,但可見光的使用可以為提高容量起很大的作用。二還可以提高頻譜效率,通過單一資源到多維資源聯合使用,來提高資源利用率。三還可以使用無線傳輸新技術,4G已經運用了MIMO技術,5G還可以使用3DMIMO和MassiveMIMO技術來進一步提高傳輸速度。表1為各代移動通信關鍵技術對比圖。其中由于第一代移動通信為模擬通信技術,所以未列明峰值數據傳輸速率。隨著無線移動技術的發展以及用戶對于移動通信技術的需求,從2G的數字語音業務到3G中出現的多媒體業務,在4G中信息傳輸速率得到大大的提升,使得多媒體業務速率也大為增高。然而人們對于高效率業務的需求也是源源不斷的,5G技術就規定了峰值傳輸速率,相較于4G,5G能夠在容量,信息傳輸速率上得到顯著提升。從表1也可以看出數據傳輸速率的提升對比。
3.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可以看出,各代無線移動通信技術都是伴隨著信息傳輸速率提升而進一步發展。當信息傳輸速率(以下行傳輸速率為例)難以支撐用戶對于各種多媒體業務需求時,人們總是致力于開發出從各個維度角度提高信息傳輸速率,例如增加傳輸帶寬,從時域、頻域和空域出發提高信息復用效率,提高信道容量,或者編碼角度出發,最終呈現給用戶的結果便是信息傳輸速率的提升。
3.1信息個人化
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無線通信行業中信息的個人化趨勢明顯。移動IP技術能夠推動信息個人化的發展。移動IP技術能夠實現手機上的各種應用,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的手機更推動了這一現象的發展。移動網絡技術和IP技術的結合應用既符合現代人對個性的追求,也有利于對于信息的保密。兩項技術完美融合必將推動全球的個人通信市場,加快信息個人化的進程。
3.2無線移動通信技術智能化
目前在國際范圍內,移動通信用戶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數量,在我國移動通信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10億,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增加。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有著較好的前景。第五代無線移動通信技術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全面推廣,這代表著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智能化的發張,從這個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規律可以看出,5G網絡通信技術比上一代具有更強的利用率在數據信息傳輸方面有質的飛躍,在不同層面上都使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發展上升了一個臺階。
3.3技術結構的變革
無線通信技術仍處在持續發展的狀態,所以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無線通信技術都處于持續變革的過程。其技術變革中主要表現在接入高頻譜等方面,通過提高速度、擴大容量和加強效率等方式,增加無線通信技術頻譜,最終實現運營商使用的無線通信技術效率的全面加強。當今4G普及度非常高,從用戶角度來說,似乎4G信息傳輸速率似乎已經可以滿足各種多媒體業務的需求。5G發展看起來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4G所代表的移動互聯網也僅僅滿足了人與人之間的互聯,為了使得現如今人們的生活的便捷程度,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便是人與物或物與物之間的互聯(物聯網)。可以想象的是4G無法滿足物聯網對于通信速率的要求。因此,5G中提出了多種提高傳輸速率的方法。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通信技術的更新使得人們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其中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實現了對信息和數據的實時傳遞,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無線通信技術發展狀況進行介紹,并從信息個人化、無線移動通信技術智能化、技術結構變革等方面,對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發展趨勢進行研究,望此次研究結果可以為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發展提供參考,從而為廣大民眾和社會提供更加高效的通信。
參考文獻
[1]謝顯中.第三代移動通信的長期演進計劃及比較[J].電信科學,2006,22(2):1-4.
[2]王軍選.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及其關鍵技術研究[J].電信科學,2009,25(3):90-93.
[3]劉偉,魏迎春.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及其關鍵技術研究[J].廣西通信技術,2011(2):34-37.
[4]屠子謙.未來無線移動通信前瞻[J].科技資訊,2014(31):21-22.
[5]吳淘鎖,鄔海峰.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與趨勢[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5(10):148-150.
[6]邱兵.TDMA技術以及應用特征分析[J].科技傳播,2012,04(15):216.
[7]于文科.淺談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無線互聯科技,2014(7):85-85.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35-8464-02
2009年8月7日,國務院總理來到中科院無錫高新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后,“物聯網”這一概念在中國迅速走紅。各地相繼成立了各種與物聯網有關的組織,目前在中國,物聯網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
物聯網是通過RFID、無線傳感器、GPS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通訊和信息交換,以實現智能化識別、監控、定位、管理的一種網絡。簡單地說,物聯網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體都聯接到互聯網上,形成“物聯網”。
1 物聯網技術
目前,物聯網公認為有三個層次,最底層是感知層,這里的感知主要就是指系統信息的采集,包括把物品通過射頻識別(RFID)、一維、二維條碼、傳感器、紅外感應器、GPS等信息傳感裝置自動采集到與物品相關的信息;第二層是網絡層,它是物聯網的網絡傳輸平臺,建立在現有的移動通訊網、互聯網和其他專網的基礎上,將從底層獲取的數據傳輸出去;最上面則是應用層,將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完成物聯網的“收集―傳輸―處理”三個步驟。
2 專業方向與課程體系
從技術上來分析,物聯網所涉及的核心技術有傳感器技術、RFID技術、無線網絡技術、云計算技術等, 這些技術覆蓋面廣,從專業建設的角度來說不可能全部涉及,要有專業的定位。從物聯網的主要應用來看物聯網專業至少可以有以下幾個方向:
2.1物聯網工程方向
1)培養目標:面向物聯網產業,服務區域與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創新精神,掌握物聯網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具備物聯網組建、管理、維護、應用,物聯網設備營銷與技術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專業核心能力:物聯網組網方案擬定及物聯網組建能力;物聯網工程施工組織及實施能力;網絡設備配置與調試能力;物聯網管理與維護及保障網絡系統安全運行的能力;網絡系統運行維護(監控、故障排除、網絡系統優化和升級)能力;物聯網應用能力;物聯網應用系統管理與維護能力;物聯網設備營銷與技術支持能力。
3)主干課程:物聯網技術導論、網頁設計與制作、電子技術、數據庫設計、嵌入式技術、編程與應用、綜合布線、C#程序設計等
4)核心課程:傳感器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RFID技術、短距離無線數據通信、網絡設備配置調試與管理、物聯網規劃與組建等。
2.2 智能建筑方向
1)培養目標:面向智能建筑樓宇智能化產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具有智能建筑樓宇智能化必備的專業理論知識,良好的團隊協作和創新精神,較強實踐操作技能,掌握樓宇智能化產品營銷運作、樓宇智能化設備的生產與維修、樓宇智能工程的設計與施工等方面技術,具備樓宇智能工程行業生產、服務、技術、管理等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專業核心能力:智能建筑及小區物業設備管理能力;智能建筑行業電氣方面的安裝、施工、管理和監理能力;建筑智能產品的生產、銷售及售后服務能力;建筑智能系統的調試、維護維修、設備更新能力;建筑智能化系統相關產品研制開發的能力等。
3)主干課程:電子電路技術、樓宇自動化技術、AutoCAD工程制圖、現代空調制冷與測控技術、建筑樓宇節能過程控制技術、PLC編程技術、綜合安防監控技術等。
4)核心課程:物聯網技術導論、RFID技術與高頻技術、傳感器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智能樓宇組態軟件設計與應用、網絡設備配置調試與管理、云語言信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
2.3車聯網方向
1)培養目標:面向汽車行業,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創新精神,掌握車聯網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具備車聯網組建、管理、維護、應用,車聯網設備營銷與技術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專業核心能力:車聯網系統管理能力;衛星定位系統應用能力;信號收集與利用能力,車聯網系統配置能力;車聯網系統監管處理能力;網絡設備配置與調試能力。
3)主干課程:網絡通信技術、車載技術、交通導航與信息服務、藍牙技術、智能軌道交通管理、無線網絡技術、微波技術等。
4)核心課程:M2M技術應用、RFID技術與高頻技術、傳感器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GPS定位技術/北斗定位技術、網絡設備配置調試與管理、云語言信息技術、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3G移動通信技術等。
2.4智能農業方向
1)培養目標:面向農業生產單位培養具有扎實的智能農業管理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具有創新能力和奉獻精神,掌握智能農業管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具備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信息獲取及處理、農業專家系統、農業系統模擬、農業決策支持系統、農業物聯網網絡技術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專業核心能力:信息存儲和處理能力、通訊系統應用能力、WSN網絡應用能力、地理信息系統GIS應用能力、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能力,遙感技術應用能力等。
3)主干課程:精準農業管理、地理地質信息應用技術、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設施農業智能化管理、精細化農業管理、種子儲藏加工與種子管理、WSN現代農業應用、灌溉技術等。
4)核心課程:物聯網技術導論、RFID技術與高頻技術、傳感器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無線網絡技術、網絡設備配置調試與管理、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3G移動通信技術等。
3 總結
物聯網專業的方向與課程體系的建設要依靠區域的物聯網產業,這樣才能為專業發展提供行業背景支撐,區域經濟發展建設,同樣也需要大量物聯網人才支持。一個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很多硬件或軟件的條件,只有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制定出合理的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更多的物聯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