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5 10:18: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學歷史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學校對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態度和定位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在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活動中,歷史教學模式也是隨時在發生著變化,多元教學模式的出現使得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活動有了更多的選擇,對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教學模式的內涵
教學模式是包含了教育教學中多種教育教學元素的概念,是教學目標、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等多個方面的集合體。美國學者喬伊斯等人認為:“教學模式就是學學習模式,一種教學模式就是一種學習環境”。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是運用教育教學的相關理念指導教育教學活動實踐的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固定性的、系統性的,包含了多個元素的一種學習環境。
二、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隨著義務教育和歷史教學新課標的,我國中學歷史教學模式也在逐漸的進行著變化,這些教學模式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活動的發展。
1. 向互動式教學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歷史教學僅僅是由教師單純的教授學生歷史相關知識,這導致中學歷史課堂顯得枯燥無味,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沒有很大的興趣,而隨著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和觀念的轉變,傳統的單純教授模式開始逐漸向互動式教育模式開始轉變。
2.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發展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赫爾巴特的授受式為代表的教學模式,另一種是以杜威的活動式為代表的教學模式。而我國中學歷史教學模式也沒有脫離這兩種基本的教育教學模式,而隨著教育教學理念和手段等的創新發展,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地位逐漸開始動搖,在歷史教育教學中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
3.學科化教學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將所有學科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的統一模式,但是隨著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所有學科的教育教學。在中學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根據中學歷史的教學特點,有針對性的學科化教學模式逐漸成為中學主導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主要模式,學科化教學模式的轉變在更大程度上貼近了歷史教育教學的特點,成為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模式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I
三、教學模式的基本類型
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經初步完成,新課改對中學歷史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隨即誕生了較多的更加符合新課標歷史教育教學的新模式,成為我國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和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指導模式,其目前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教學活動中主要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
1.信息傳遞教學模式
教育教學的核心是學生,而信息傳遞教育模式的宗旨是幫助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學生的認識要得到發展,基礎是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識,這就構成了教學活動的主要形態。通過教師的組織,使得學生掌握大量的歷史信息,在其基礎上指導學生對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進行認知是信息傳遞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
2.情景再現教學模式
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與學生的情感相互作用是情景再現教學模式的核心部分,這種教學模式是通過體驗式的教育教學活動來實現的,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對歷史的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對概念的認知方面。而應該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學生在情景中去感受和體驗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進行將自己的認知和情感相互結合,對歷史有更加深入的認知和理解。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對歷史情境再造、復現、模擬等方式,使學生近距離地感受歷史的真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引發他們進行觀察和思考,從而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并促進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種模式要求教師能夠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情景再現,引導學生在情景中去體會和感受。
3.問題探究模式
問題探究模式地以歷史問題的特征以及問題的起源為學習和教學特征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下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一種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在問題研究教學模式下,更多的要求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究,這樣才能使得學生能夠在歷史問題的探究和解決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小結:隨著我國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繼續推進,新的歷史教學模式必將層出不群,同時也沒有一種絕對的教學模式是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通用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中學歷史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根據環境的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設定,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同時在有可能的前提調價下,要積極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進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不斷隨著社會的要求而進步。
參考文獻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育者,如何做好當前背景下的素質教育呢?我認為關鍵在教師的觀念更新。那么在新的教改形勢下,如何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呢?下面就從幾方面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第一、提高歷史教師自身的素質。這是當前背景下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
提高歷史教師的素質,內容是相當廣泛的。如何提高素質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自身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是教學工作的落腳點,也是教師的服務對象。要做一位合格的歷史教師,就要首先了解學生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學生已經不是單純的從課堂汲取知識了。電視、雜志、電腦、家長、社會都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因此,教師要想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必須更新觀念,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教育思想;必須培養學生學會正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能夠站在理論和現實結合的高度觀察以往的歷史過程,給歷史科學以合乎客觀實際的評價,揭示歷史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揭示歷史的規律。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必須具備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學習教育學理論,系統地掌握史學理論,不斷吸取當今史學研究理論和成果來充實自己。當然,只有先進和教育教學理念是遠遠不能做一位優秀的歷史教師的。歷史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歷史知識的廣度。歷史是貫通古今,包羅萬象的一門學科。時空跨度大,知識內涵豐富,囊括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各個領域。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自然系統、社會系統、人造系統等不同的子系統構成的大系統。
2、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何兆武先生在《歷史與歷史學》中曾經提到:觀察歷史,我們總需戴上一副眼鏡,觀念就是那副不可或缺的眼鏡。”所以,在歷史教學中,不更新思維觀念,思想就難以突破邊界。我前面已經提到,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樣的。那么,教師淵博的專業知識、高深的理論修養如何“教”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學?那就需要較高的教育教學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是素質教育對新時代教師的要求。想想看,只有掌握了現代教育理念、并真正在教學中實施的教師,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才能“授之予漁”,才能體現素質教育的初衷。現代科學分工越來越細,但學科之間的聯系卻越來越緊密,掌握獨自一門學科的知識已遠遠不夠用了。同時,現代對人才的培養是多方面的素質要求,需要復合型的人才,科目學科之間逐漸走向綜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綜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學更需要復合型的歷史教師。盡可能地學習和了解其它學科的理論和實踐知識。除了要掌握本門歷史知識外,還需要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經濟、法律等知識,主動地實現學科間知識的自然交叉和綜合,從而成為復合型歷史教師。并且能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以學生的引導者、鼓勵者、合作者的姿態從教,最終成為一名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教師。
3、及時反思教學過程,積累經驗,達到教育教學觀念的內化。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是:成長=經驗+反思。經驗和反思都是在一定場景中發生的,場景的性質決定經驗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決定成長的速度和質量,經驗在富有挑戰性的場景中才會迅速發生,反思也只能在觀念的沖擊下才會更有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勇于突破教學常規,以史實為依據,對已形成定論的史實,運用悖逆法,設立新情境,啟發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挖出教學中的隱性問題,交給學生猜測、推導、反證,啟迪思維,使之得出富于創新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善于總結和反思,提升自己。
第二、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棄舊揚新,改革教法,加強創造教育的實踐操作 。
創新,已經成為近幾年中學歷史教學領域談論最多的話題。現在已經有很多歷史教師及時更新了觀念,大膽采用新的教學思維、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分汲取史學研究的新成果,使歷史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無定法,但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在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勇于揚棄舊的傳統教學模式,選用以適應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新教法,并大膽進行創新,以創造教育為主軸,帶動創造教學的研究與投入。
2、利用感性材料,交換思維角度,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
“開拓未來的學生的教育,必須立足于精選過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創造思維”。中學生心理學認為學生對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獵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充實新材料的同時,要抓住學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躍力,引導學生轉到“發散——集中——再發散——再集中”的思維運動軌道上來 。
因此,對于學生的“異端”聲音,言之有理的,歷史教師就要多鼓勵和表揚,千萬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將其打死。對于“異端”的聲音要以寬容來對待。一般每份教學資料都會為它上面的題目提供相關的參考答案,這無可厚非;問題在于我們教師常常陷入思維定勢,人為地將參考答案當成標準答案來向學生講授,只要學生意見與之相左,一概加以否定,長此以往,教師這種惰性與奴化的思想必然在不知不覺中帶出一批不會用腦,只會盲從的學生!這種學生怎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怎能擔起建設祖國的重擔?怎能參與國際社會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而立于不敗之地? 為了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不妨多聽聽“異端”的聲音。
總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歷史教學應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拓展歷史教學的思路,從而體現歷史教學的特色性和時代性。
(一)正確認識歷史教育的重要地位
各國教育界普遍認為,歷史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美國教育界認為,“歷史知識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沒有歷史,社會就不能分享如下的共同記憶,人們曾經在哪兒、人們的核心價值觀是什么,或歷史上哪些決定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沒有歷史,一個人無法明智地研究社會中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而且,沒有歷史知識以及它所支持的歷史研究,一個人就無法成長為見多識廣、獨特的公民。這恰恰又是有效參與民主制管理進程,以及所有公民履行國家民主制理念所必需的。”(引自《美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1996年版)
澳大利亞教育界認為,“歷史學習對于培養見多識廣且積極主動的公民是必需的。通過由歷史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學生將會主動思考其權力、責任以及在公民社會中應做何種貢獻。歷史提供了一個參考框架,學生利用它能夠進行批判性思考,而且能夠形成對于當今國際事件有見地的看法。”(引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歷史課程標準》(1998年版)
我國史學教育專家趙亞夫也認為,“歷史教育既是綜合的人類文化的‘傳承者’,又是人類文化的‘解釋者’。它面對人類的文化實施人類的有文化的教育……歷史教育與公民教育在傳承文化、發展文化方向相統一,形成了現代歷史教育的新動力,從而能夠幫助人們有智慧、合乎理智地解釋人類的文化影響與真諦,培養人們共同生存、共同發展的態度,涵養關心、寬容、反省、自主、公正和自由探索的品質,這便是新歷史教育的價值所在。”(引自趙亞夫《公民教育,新時期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
正是由于歷史教育中所包含的廣闊的視野、豐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社會經驗,使得它贏得了人文社會學科的核心課程地位。如今,各國普通把歷史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圖通過歷史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環境的各種形態,理解不同階段的人類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義,以及作為有形的和無形的人類文化遺產對現今社會發展的影響與價值,并由實際生活體驗群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以養成新時代公民的人類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參與能力和自信力。
因此,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將會影響到我國公民個體素質的提高和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影響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進程。
(二)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目的及其目標
在新的歷史時期,歷史教育的目的并不僅僅是指記住或懂得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產生的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內在的東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體地說,就是要讓學生養成責任心,樹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參與社會生活,有能力地選擇生活方式,解決現實中可能遇到的這樣那樣的生存問題、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等等。這就決定了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兩個目標,一是在歷史思維技能方面,使學生們能夠評價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歷史記載、創建合理的歷史論點和看法,并以之為基礎,在現代生活中做出見多識廣的決策,二是歷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學生了解本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包括社會領域、政治領域、科學與技術領域、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哲學、宗教、美學)中的抱負、成功與失敗的經歷,以便能在分析當今公民所面臨的問題和難題時作出明智的決策。
(三)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的改革
為了切實達到新時期歷史教育的目的和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中學歷史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應該著重突出以下幾點,
(1)強調歷史學習的體驗性。要求學生最大限度地迸人歷史情境,走進歷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歷史的的靈魂并與歷史人物的心靈溝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參與和體驗歷史真實,使自己融入整個人類的潮流中,從而形成與人類整體和諧持續發展相一致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實現人類理想和精神的傳承,實現人本身的健康發展。
(2)強調歷史學習的批判性。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于書本、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結合學習的實踐和對未來的設想,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積極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思路、新問題、新設計、新途徑、新方法。對歷史客觀事實的追求,有助于學生尊重客觀公正的思維品格的養成,對歷史現象的評析,有助于學生整體性、形象性、科學性等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批”與“判”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觀點或結論,將直接關系到學生歷史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3)強調歷史學習的反思性。現代社會要發展,要更和諧地全面發展,這就要求現代人具有縱貫古今的洞察力、對現實社會和生活特征與本質的準確判斷力。現實社會是過往社會的延伸體,對過往歷史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現實,可以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反之,對現實社會了解得越深刻,對歷史的洞察力和反思力就越精密。作為整體人類群體和作為個體的個人而畜,不斷地反思過去和現實,并能不斷追問我們過去或現實的生存方式、狀態是否合理,如何改善,這樣人類才能保持一種有活力的求真、真善、求美的精神,從而不斷推動人類在反思和剖析自我的基礎上實現自我超越。
(4)強調歷史與其他邊緣學科的聯系。歷史與許多邊緣學科如哲學、政治、經濟、法律、地理等有著密切聯系,這種聯系主要體現在歷史再現了這些學科的發展軌跡,在教學實踐中挖掘這種聯系,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綜合型人才具有重要價值。
(四)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
與中學歷史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改革相配套的教學評價,應以創新能力發展為基本點,以過程評價為重點,具體要求,
(1)教師對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隨時表現出來的創新信念和欲望(如好奇心、探究欲)、創新靈感(如新觀點或新方法)、創新意志品質(如獨立批判精神、嚴謹科學態度、自知自控能力)、創新思維品質(如思維的新穎性、發散性、獨特性),等等,應及時發現與評價,在掌握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同時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
(2)教師在以考試形式檢查學生學習結果時,應盡量減少記憶性和理解性題目,增加考查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題目,包括變封閉性題目為開放性題目,變常規性題目為變式題目,變脫離實際題目為著重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性題目等。
(3)教師在評價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時,應承認個性發展的差異性,不以統一的標準尺度抹殺和阻礙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
(五)中學歷史教育教學改革對歷史教師素質的要求
新時期歷史教育教學的改革,對中學歷史教師隊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廣博的知識。歷史學無所不包、無不涉獵,這彰,要求歷史教師知識面要廣,無論是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體育,還是天文、地理、時政,甚至民風、民俗等都要有所知曉,以便在教育教學中信手拈來、游刃有余。
(2)具有健全的人格、扎實的政治理論修養。尤其是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有關理論并自覺將之應用于日常歷史教學中,形成客觀、理性、全面的歷史觀。
(3)具有現代教育思想、教學方式。教師必須經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學方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索意識和責任感作為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切實推進素質教育。
大學歷史教師必備的思想素質
傳統的大學對歷史教師一般的素質要求是:對于所擔負的某一段歷史的教學,只要熟悉此段歷史的體系結構,和基本的歷史史實,給學生講清楚也就可以了。較為負責任的教師再深入地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增加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識也就足夠了。無論是中學教學適應大學教學,還是大學教學適應中學教學,都沒有考慮學生發展的因素。實際上,這種大學歷史教育是脫離中學歷史教育培養精英的一種教育模式。
如今,中學歷史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是以育人為主。新形勢下的大學歷史教師所具備的素質應作重大的調整。
首先,以較高的教師德性從事教學。實際上,高校教師德性是培養中學教師德性的關鍵一環,雖然不能說高校教師的德性決定了中學育人的水平及效果,卻可以對將來中學歷史教學的主體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大學教師的德性越突出,那么這種影響力也就越強大。
大學教師德性的構成可以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師心理上高度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包括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個人的高度負責精神。中學時期正是一個人內心世界形成的關鍵期,他(她)們所受到的影響主要來源于社會、家庭、學校和教師。社會的復雜性造成了對中學生影響的不確定性,面對正處于心理發育叛逆期(或逆反心理期)的孩子,家長對孩子的影響也主要以社會性影響為主,思想與品德的教育為輔,容易使中學生的心理產生偏差。學生一天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學校渡過,與教師接觸最多,教師也最了解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實施正面的、正確的國家觀、社會觀、人生觀及道德觀的教育。在這種教育過程中,除了歷史學科有其自身優勢外,歷史教師的德性就成為了關鍵因素。在現今,大學教師除了要擁有敬業精神及高度的責任認同外,還應具有平等精神、關愛精神、人格尊重等德性,把內在的善良動機和情感付諸教育活動之中,通過這種活動使學生感受到什么是教師之德,潛移默化,培養出德性較高的中學教師。
二、教師的公正德性。教師針對學生所體現出來的公正自古就有,孔子在教育實踐中對不同的學生所實施的教育方法,實際上就是教師公正德性的完美表現。首先,孔子倡導舉辦私學,使不同層次的人都能夠接受教育,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實現了一種社會性的公正,它是教師公正德性的最高層次。現今在許多大學里,許多貧困學生面臨的輟學、欠費退學或不能正常學習的情況,無疑是教育公正德性的嚴重危機。折射在教師身上是對物欲、金錢的狂熱追逐,從而多方面喪失了教師的道德和良心。雖然是少數現象,但是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是廣泛的。其次,是孔子在具體的教育實際中,因材施教,使每個受教育者得到合理的需要和合理的評價。這種教育可謂盡善盡美。所以,當代教師應該像孔子那樣,用心去體驗教育的公正性而不僅僅是停留在遵守教師的公正德性,把公正真正落實到不同材質的學生身上,正大光明、質樸、公道,把無私、關愛的“仁”的品德在教學中展現給學生,才能發揮教師德性的效力和作用。
其次,以職業為美點燃自己教書育人的生命之火。人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師來傳承的,特別是歷史教育,在知識傳承、文明傳承和精神傳承中居于主導地位。歷史教師職業不是熱門專業,但是它在社會精神文明及價值觀教育方面又是其他專業所無法取代的。因此,對于選擇了歷史教師這一職業的人來說,要建立以職業為美的心境,超越純粹物質欲望的追求,把自己所做的平凡工作與新一代的成長、人類生命的延續聯系在一起,與個人收獲的快樂、自我價值的實現聯系在一起,從而獲得心理上美的體驗與意識,形成以職業為美的內心情感。當達到這種境界時,就不再把歷史教師這一職業當作對社會的一種犧牲或付出,而是對社會的一種創造,它創造了年輕一代的靈魂,創造了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念,是人類美的最高境界。具備了這種情感,歷史教師職業就不再是枯燥的、貧窮的、冷門的職業,而是愉悅的、高尚的職業,是能夠體現自己生命價值的職業。
新形勢下
大學歷史教師專業結構必須發展
以往,大學歷史教師的專業性非常強,排斥了其他相關學科在歷史教育中的作用,對社會的解釋與理解是單線條的,無法發揮歷史學在認識社會時的優勢。自八十年代以來,大學歷史教師雖然在歷史研究方面拓寬了渠道,但在教學上變更較少。自上世紀末中學教學以面向生活為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以智力開發為主,使中學教材的內容失去了系統性,知識結構不再具有體系性,而趨向于知識以歷史為核心的綜合性。它基本涵蓋地理學科、政治學科、法律學科、心理學科、經濟學科、社會學科等多種學科的內容。雖然學生在校學習時接觸過某一單一學科,距離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的要求仍較遙遠。為培養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高校歷史教師在堅持本專業知識體系的同時,必須擴展單一的歷史知識結構為復合的知識結構,以便于運用綜合知識為學生做出認識社會、解決問題的榜樣,使學生逐漸地學會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實際上,在歷史教材內容中就已經包含了多種學科的知識,若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歷史教師,必然要對這些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其中幾種知識的體系,并將其融入到教學之中即可。這樣既可以增強教學的藝術性的吸引力,又可以使學生形成知識的綜合意識,而且為將來駕馭變化了的中學歷史教材奠定了堅實的意識基礎。
在知識結構之外,專業結構還包括能力結構、專業服務精神兩個方面。能力結構可以包括教師的審美能力、語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組織能力、與學生的溝通能力等等。教育與教學過程并非僅是用語言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需要達到多種目標的過程,并且每一種目標則需要一種或幾種能力來完成。專業服務精神是歷史教師對歷史專業的執著,包括上面所談及的思想素質和對社會價值取向的抵抗能力。
大學歷史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
中學歷史教育方式的變革開始極大地促進大學歷史教育方式的改革。在中學歷史教材變革的同時,其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大學歷史教學也不得不適應國家教育理念的發展和中學教師的需要而進行必要的改革。
教學觀念的改革。以往大學歷史教育和教學培養的目標是歷史精英型的人才,在歷史學科方面擁有完整無缺的知識體系和較深的歷史理論水平,也就是說是培養歷史研究型的人才。中學歷史教學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創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現代社會的公民,中學歷史教學實際上是大學歷史教學的縮影。大學歷史教育承擔著培養實現這一目標的教師隊伍,就要首先使這支教師隊伍具備民主平等精神、創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現代社會公民的素質、意識和能力。改變單一的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勢在必行,其培養方向首選復合型人才,其次為能力型人才,再次為觀念開放型人才。
關鍵詞: 教學改革 教師角色 定位
key wor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eacher role locates
作者簡介:周青山(1981――),男,江蘇邳州,中二職稱,學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育、現代教育技術、課堂多媒體技術。
中學歷史課所傳授的是最基礎的歷史知識,但是綜合性很強,對于引導中學生健康成長使其正確認識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斷增強中學歷史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說服力、感染力,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充實新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才能更充分的發揮中學歷史課的特有功能。
一、中學歷史課教學改革教師角色的定位
歷史教學如同演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演好這臺戲才能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然而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越俎代庖,把自己的思想和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強加給學生,直接代替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這不是中學歷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那么,什么樣的角色才是中學歷史老師應該扮演的角色呢?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談談幾點認識。
(一)教師要扮演好角色――做學生與教科書之間的橋梁
中學生是獲取歷史知識的主體,教科書是中學歷史知識的載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中學生從教科書中獲取知識,教師這座橋就是讓中學生走進教科書,與教科書交流,即解決中學生與教科書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引導中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知識。
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第一,要提起中學生對教科書的興趣,否則就是橋搭了中學生也不愿意走。這一點應從減輕中學生閱讀教科書時的心理壓力,提高中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中學生感受到閱讀教科書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教學時不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為了回答問題,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為了獲取知識,去享受閱讀歷史事件的樂趣。第二,我們要設計好誘餌,充分挖掘教科書中學生發現不了的歷史深層次問題,使中學生感到教材不是生硬的知識條塊而是思想豐富的知識寶庫,有其深刻的歷史內涵;要讓中學生萌發從教科書中感受到學習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科書的方法,教學生學會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二)教師要做學生的鑰匙――打開學生閱讀視野的大門
教材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也是有限的,然而歷史知識是無限的,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和歷史知識的普及,學生光學會教科書上的知識是不行的,也是不夠的,這就是要求中學生不斷發展課外閱讀,開拓閱讀視野,不僅要與黨的最新創新理論相結合,而且要與中學生實際心理情況相結合。中學歷史教師要做好打開中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鑰匙,就不能整天圍著課本轉,要給學生介紹合適的有意義的課外閱讀材料,讓中學生從課堂學習中走向課外學習最后到生活中去學習。
教師要做開拓學生閱讀視野的鑰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培養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要給中學生閱讀自由,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這樣有助于中學生更好的理解中學歷史課的文化內涵。二、注意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不能越俎代庖。中學歷史教師做好學生課外閱讀工作,不僅對課堂教學有幫助,而且對中學生自身發展和提高歷史素養也是個促進,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學歷史教師的這項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
(三)教師要做開路先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現代教育要培養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傳統教育上教師在教學中占有支配地位,其思想統治束縛著中學生的思想。教師的話就是真理,不容許學生對自己批判甚至一點點懷疑,這不利于中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勇于擔負起打破這種傳統教育思想束縛的開路先鋒。
要培養中學生懷疑、批判精神,敢于讓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教師也要超越自我,在教學當中和學生相互學習,敢讓中學生向自己挑戰,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有一首學校的打油詩是這樣的“現代教師武藝高,個個都會扔飛鏢,教學更是有法寶,不是作業就是考,班里紀律真是妙,不能說話不能笑,學生膽敢大聲叫,馬上把他家長找。”這首學校的打油詩表現了中學生對一些教師的諷刺和批判。因此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師要是從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評,不能因為顧及自己的面子而不讓學生去懷疑。
二、如何實現中學歷史課教學改革中教師角色的定位
隨著中學歷史課教學改革的發展,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對自己角色不斷有新的認識,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們都是為了提高中學生的素質。所以,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師要摒棄傳統思想,別讓“八股”式學教影響我們的教學。那么,作為中學歷史課教師,怎樣才能實現角色的成功轉換,從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呢?我認為,在國家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把中學生的個性,創造精神,良好歷史知識學習習慣培養起來,這才是我們中學歷史課教師的根本任務。
(一)在增強教學效果方面要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
中學歷史課教學方法單一,是制約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造成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動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改進中學歷史課教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改進中學歷史課教學方法,首先要充分發揮中學歷史課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教師探索適合中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要大膽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量大和生動形象的圖片和視頻資料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要采取啟發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中不但要學到了知識而且學會如何認識社會。第二,要充分發揮中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采取民主式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上關注每個學生基礎、智力和愛好特長的不同,使他們都能夠平等得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思考,要使中學歷史課努力貼近中學生實際,符合中學生教育教學規律和中學生學習特點。要認真探索專題講授、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要加強實踐性教學,建立和完善實踐性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把實踐性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結合起來,引導中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中去,到群眾中去,實現“兩個課堂”的有機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中學生的歷史素養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中學歷史課教育教學效果。
(二)教師要向創新型教師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8-0088-01
中學階段是人生中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段,而在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當中,大多數的教師僅僅只重視對于課本、教材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或是對于課標所要求掌握內容的講解,忽視了在中學教育,尤其是中學歷史教育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對學生公民素質的培養,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公民教育。
一 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公民教育的原因
在世界各國都普遍將公民教育作為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的情況下,如何發揮中學歷史課堂對于公民教育的巨大作用,成為了每一個中學歷史教師所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恰好歷史學科又是非常適合進行公民教育的學科,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歷史學習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環境的各種形態,理解不同階段人類歷史發展的時代特點,從而使學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本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來源以及其歷史沿革,更清楚地把握住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脈絡。
第二,歷史學習能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明之間以及文明內部結構的差異性,探究文明發展的結構和過程,學習各種不同類型文明的資料,從而對不同的文化現象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也能清楚地認識到本國特有文化同世界其他文化之間的優劣及區別。
第三,通過歷史教學能夠強化學生的公民權利意識,在對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進行學習的時候,了解世界先進民主形式,并掌握這種形式的來源及內涵,明確在發達國家中公民權的發展歷程,以及通過討論、交流、查證等手段,形成對現今國際國內重大事件的獨立看法,主動思考學生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
二 中學歷史課堂中實施公民教育的基本方法
第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課堂上切身體會到民主與公平。現代社會要求民主平等,而對學生來說,他所生活的最主要場所就是學校和教室,所以課堂對于學生來說就是社會的縮影,在課堂上營造出和諧民主公平的氣氛,也就是讓學生親身體驗這種社會公正帶來的影響。而要做到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一定要認識到在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要真正理解學生的個性,客觀公正地對待和評價學生,采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甚至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嘗試完成并解釋歷史課題,尊重學生的各種疑問,使學生在及時的肯定激勵中樹立信心,增強勇氣,敢于挑戰,善于創新。
第二,活用身邊的歷史,增強學生的公民教育現實感。在課堂中引入最近發生的,或是身邊發生的事件,能夠使學生感覺到歷史并不遙遠,歷史就發生在每一天,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那么對包含在歷史教育中的公民素質培養也會容易接受許多。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都可以拿來作為教材的補充和擴展,給學生帶來許多關于公共精神的思考,如自立、公心、寬容等。
1997年國家教委的《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對“素質教育”做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1]那么,怎樣在中學歷史課堂中開展素質教育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歷史教師要把握新教材的精神實質,更新教育方法。
人類進入21世紀后,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也日益明朗,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蕩。在這種文化國際化形勢背景下,如何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就成為歷史教學不能不思考的問題。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為了培養新型人才,新教材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實際和當前的社會實際,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通過對新教材的修訂可以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同時改變傳統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吸納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發展規律,激發受教育者創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形成教學相互激勵、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努力創造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良好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激發學習成長的主動性,實現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教師要認真地研究和構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營造歡快活潑、蓬勃向上的課堂學習氣氛。且要相信學生能力,挖掘學生潛力,關注學生認知能力的增強,讓每個學生在其天賦所在的領域內充分地展現自我,從而產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
二、歷史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并在教學中加以實踐。
唐代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說明教師的任務有三個方面,即“傳道”、“授業”、“解惑”。長期以來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一直根深蒂固,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正是在這個層面上教師在備課時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設計。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和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如何才能使學生在課堂內外更廣泛地接受新知識?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緊跟時代步伐,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具備健康而豐富的審美意識、扎實而精深的學科知識和廣泛而深厚的科學文化知識,嘗試運用全新的教育教學方法,熟知學生心理,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敢于教學創新和改革,培養教育科研能力。為此,傳統的“師道尊嚴”教育觀念已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步伐,更加跟不上素質教育改革的浪潮。歷史教師要及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積極倡導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讓每一個學生都自由自主地參與到歷史教學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提倡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索,從而在歷史教學中逐漸形成師生互教互學,平等對話,共同參與,教學相長的關系。
三、課內課外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主導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方法和手段過于單一化,造成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性不高。課堂是教書育人的主要場所,學生在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要把教學搞好,就要利用好課堂時間。因此,素質教育要想落到實處,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走進課堂。通過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激發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誘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指點和引導,使他們懂得如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主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3]例如我們在學習秦漢時期這段歷史后,可以開展一次“我評秦始皇和漢武帝”的主體活動,活動步驟: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查找相關資料,以組為單位開展課前預習;上課時,小組代表發言,陳述各種觀點,對自己贊成和不贊成的提出看法和認識,各小組發言完了之后展開討論;最后,老師作為評委,對各組所發表的觀點進行總結,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評價的一般原則和基本方法。這樣,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逐步形成了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模式,促進了各方面素質的提高。
四、充分運用現代教學媒體。
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課堂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多彩,如幻燈片、投影儀、電腦、網絡多媒體技術等普遍運用于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將各種圖片、音樂、錄像剪輯和文本資料呈現在課堂上,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趣和思維。通過多媒體教學能使學生對所學教材內容得到充分感知,能活躍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對所學教材內容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多媒體的運用,使課堂充滿了活力,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豐富歷史課堂教學,已成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一、“超越教育”對歷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人們過分強調教育教學的功利目的,只教(學)與考試有關的內容,把個人的發展局限在應試教育的范圍之內,忽視了教育還有其超越性目的,忽視教育自身還有提高和完善人格的任務。中學歷史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應摒棄功利主義教育,樹立“超越教育”理念。
超越教育以人的發展為中心,教學過程重視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強調師生雙方的共同作用,特別是著眼于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持續性發展。歷史教育過程實質上就是“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可以說,歷史是最具有超越教育開發潛質的課程之一。因此,不管是基于歷史學科特殊的人文教育功能,還是基于當前新一輪課改所倡導的新理念新目標,或者是我們教育的實質目的,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實施超越教育都已是刻不容緩的應悉心探究的重要課題。在教育過程中只要教師注意誘發、激勵受教育者,以積極、向上、關愛的心情架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就能夠使學生精神振奮,進而使學生深刻地內化所學的知識及其所蘊涵的情感,不自覺中學會用自己的心去體驗學習、體驗生活,最終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獨特的、健全的個性和人格。
二、“超越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歷史教學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樹立“超越”意識。重點把握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定位問題,也就是教師演什么角色。趙亞夫教授說過:最高級的歷史課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教師“導”出來的;最優秀的歷史教師不是表演家,而是思想家。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注重的是結果,在教學方法上大都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結果學生對歷史學習很厭倦,在大家印象中非常有趣的歷史故成了干巴巴的時間、地點、人物、背景、經過、結果,學生學得無趣,老師也教得無味。而“超越教育”理念中則是把學生看作是雖有許多不足和幼稚,但卻具有多方面發展需求和發展可能的人,把學生當作一支需被點燃的火把,加強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通過多方位激勵機制,用教師智慧開啟學生的智慧;教師的教學策略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緊密關切學生的人生,把“教學”升華為服務人生的“教育”。
其次,歷史教師要善于積累經驗。教師應當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必須要多讀專業類、心理學、教育學等書籍。 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發學生的探究超越欲望;教師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教師只有德才兼備,集導師、朋友、楷模于一身,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地熏陶感化學生,從而產生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第三,歷史教師要加強“超越教育”實踐。所謂“實踐出真知”。歷史教師有了強烈的超越意識,還要在長期的教學中不斷的嘗試實踐,積極的反思總結,才能逐步得到發展、提高,才能使超越教育真正成為一種教學過程。
三、“超越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歷史教學要創造條件讓學生不斷超越
1.“學貴有疑:激趣、質疑”。
激勵學生質疑就是培養學生勤學好問,分析問題的途徑。對于怕問的學生激勵他們認真聽,主動聽,積極說,大膽說,怕問的學生回答或提出問題教師應馬上給予肯定并表揚,使之增強自信。如“這位內向的同學有動腦筋,這種敢于超越自己的精神值得同學們學習,建議全班同學用掌聲鼓勵他。”對于敢問愛問的學生要培養他們會問、善問,認真傾聽他人發言又善于思考評價他人的發言。課上我努力做到善于設疑、啟疑、激疑,讓學生做到質疑、析疑、辨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將歷史結論、性質作為設疑的中心依據,針對學生水平,分層次設計一系列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形式多樣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動腦;教師可以用鼓勵的目光,信任的微笑,贊許的語言激勵學生進取,如:“還有什么不理解的”“你真棒”“沒關系,慢慢來” “你今天進步真大!老師感到特別高興!你能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很好,建議全班同學用掌聲鼓勵他。”這樣既可以史論相結合,也有利于學生在新的歷史情境下,積極思考,也可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超越性格的發展,并從中體驗成功的樂趣。質疑應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只有讓學生進入無拘無束的狀態才能激活思維,暢所欲言,輕松愉快參與課堂學習。
2.“人文關懷:批語、提示語”。
寓超越教育于歷史教育教學中,還可以通過作業批語、試卷提示語進行目標激勵,精神鼓勵,既讓每個學生既有目標又有壓力努力超越自身,完成任務。(1)針對性;針對存在的具體問題和不足,明確提出修改的要求、方法,尤其對基礎較差的同學,應引導他們做較容易的題目,肯定他們的些許進步,使他們得到滿足期望的鼓勵。在階段性檢測時,教師要把握好試題的難度系數,要讓學生能通過考試感受到自己一次比一次進步,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要出現“重做”“不及格”字眼,可寫:多思考,多看書,爭取下次考(做)好;你的卷面(作業)很整潔,但答題格式不規范,希望下一次作業(卷子)一定會比這次好。(2)啟發性;比如,你再想想這個句子符合史實嗎?(3)激勵性表揚: 應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多鼓勵,少批評,多肯定,不打擊,多發現閃光點。(4)試卷提示語:親愛的同學,這份試卷與其說是考試題,不如說是“超越”自我的舞臺,我們一直投給你信任的目光,請認真審題,看清要求,仔細答題,成功的快樂一定會屬于你……評語或試卷提示語宜幽默委婉,即體現師長的懇切又體現“朋友”的真誠,這樣學生就會從被迫式學習變為愉快的超越性自主學習、從而有利學生可持續發展。
3.資源共享:手抄報、讀書筆記展評。
心理學家認為: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努力。學生都渴望成功。進行手抄報、讀書筆記展評, 可以從閱讀、摘錄、分析、繪畫、編輯等多方面熏陶學生的思維,便于人人參與,可以資源共享,可以組間(個人)競賽,各層次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齊心協力為小組(個人)奪分,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探知欲望,使學生的學習信心、創造力充分釋放出來,又可激發后進生的上進心和集體榮譽感,讓各層次學生體驗成功樂趣;還可以提高學生歷史記憶、歷史知識的寬廣度,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超越教育”教育教學實踐幾個注意事項
1. 愛心滲透:愛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品質,是教師必備的修養,是教育成功的秘訣。所以,歷史教師應當盡力以“愛”為基礎在教學中滲透超越教育,以正面引導為主,多用積極的語言,表現出對學生的尊重與期望,以促進學生智力水平的發展。
2. 整體性:我們“必須承認學生的差異,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提問時要因人而問,所提問題要因人而異”。分層推進,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使每個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都得到超越。
3. 漸進性原則:超越教育不是一節課一句話就能夠完成的,超越教育目標的實現必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歷史教學中超越教育的目標應有清晰的層次性,每一層次內部又應該細化為哪些內容,應如何操作,都是值得我們歷史教師去研究的地方。
4. 適度性:即“在課堂上所講的歷史知識的難易的度要適合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水平”。 因此,在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必須是量力而行,難度不宜過大,以免學生喪失信心,導致課堂教學沉悶,應以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為佳。同時問題的量也應適度,以免影響進度,導致課堂教學任務難以完成,不能舍本求末。
5. 實用性:高考成績是檢驗每個學科教學效果如何的試金石,歷史學科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教師注意教學的實用性。
中學歷史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在“超越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歷史教學大有可為,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一切與歷史課程有關的素材來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給學生提供一個超越的機會”,使學生一天一個小超越,不斷超越自己。還應當以“超越教育”理念來指導和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使我們的歷史課堂充滿激情,使我們的教育真正“為人的發展而教育”,使歷史課程學習真正成為“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本載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任鵬杰等.全國中學歷史教學有效性研討會.《中國教育報》,2007年3月23日第6版.
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學 現代教育裝備 運用策略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裝備”在教育領域成為熱點。中國基礎教育裝備年鑒啟動會上,有學者提出教育裝備是為教育服務、促進教育發展的。什么是教育裝備?為什么要在歷史教學中使用教育裝備?歷史教學中的教育裝備如何應用?這些問題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面對的。
一、教育裝備的認識
國內學者艾倫指出,教育裝備的含義是指實施和保障教育教學活動所需的儀器、設備、資料、學具、設施及相關軟件的總稱①。一位學者提出,“除了人之外的東西都是教育裝備”。在我看來,教育裝備應該是以下媒介技術和教育技術為依托,以人工資源為形式,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學習和發展。現實中,從一根粉筆、一把尺子到現代化的信息設備都屬于教育裝備的范圍。
一般來說,歷史學科中的使用教育裝備分為傳統的教育裝備和現代教育裝備。傳統的教育裝備或教具包括筆(鉛筆、鋼筆、毛筆、粉筆)、黑板、紙張、圖片、電教館、留聲機、廣播、電影、教鞭、歷史掛圖、歷史遺跡、博物館、教材、照相機、電燈等。現代的教育裝備有電腦、投影儀、手機、電子白板、復印機、掃描儀、3D技術、空調、熱水器等。傳統的教育裝備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什么要提供現代的教育裝備來輔助歷史學科教學呢?
二、現代教育裝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1.是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歷史學科的過去性特征,導致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產生距離感。它無法像一些自然學科那樣,具有可操作性和試驗性,能夠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可以再次體驗,由此導致中學生難以對遠離現實的歷史產生很濃的興趣。現代教育裝備的出現使原有現狀得到改變,比較突出的就是歷史課堂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現代教育裝備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大量的與歷史內容相關的豐富材料。它復原歷史的原貌,“再現歷史的過程,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臨其境”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收集豐富的網上資源、制作歷史課件、展示歷史資料……使學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歷史,在更大的范圍內共享高質量的教學資源③。
2.素質教育目標的要求。現代教育裝備的運用改變了歷史教師傳授式的教學方式,使其可以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也改變了傳統的師生互動方式、生生之間互動方式。同時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例如,歷史教師在講授《》的時候,可以利用《晚清風云》的片段,讓學生對當時中國的社會情況有更好的了解和認識。有效的視頻和圖片的運用,可以使學生無形之中受到情景感染,得到啟迪,為歷史教學帶來新的活力,利于素質教育目說氖迪幀
3.時展的條件。信息化社會要求未來的人才具有創新精神。所以,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現代教育裝備的出現,能夠滿足這一要求。它不僅能夠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非常豐富多彩的歷史教育環境,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有用的歷史學習工具。其中,網絡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成為學生獲新知識的重要途徑。此外,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教育技術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因素,重新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各種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長處,采用多媒體的全方位教學,再現圖、文、聲并茂的學習環境”④。
三、現代教育裝備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中學歷史教學中現代教育裝備的運用是必要的、與時俱進的。那么,如何運用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議。
1.運用現代教育裝備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傳統歷史教育裝備的局限性,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也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因此,應該利用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裝備彌補固有的缺陷。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選擇那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有效教學內容,從而為學生創設歷史教學情境,使得歷史變得生動具體,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興趣。
歷史情境教學可以創設新的歷史教學情境,促進學生主動有效學習歷史、感受歷史、體驗歷史。對于中國歷史學習,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親自觀看相關的博物館和歷史遺跡。然而學習外國歷史,學生沒有這么便捷的學習條件,這個時候就需要發揮網絡的作用達到學習目的。互聯網上開設有許多外國的歷史專欄,里邊的資料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了便利,也激起了他們對歷史的興趣。例如,學生可以接觸文字、圖片、視頻等豐富的歷史史料,也可以進入免費的歷史博物館網站在線參觀。此外,可以利用先進的打印技術通過虛擬場景還原歷史人物的容貌和當時的社會歷史場景,使歷史課堂變得充實有趣。
2.運用現代教育裝備化抽象知識為直觀表現,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歷史學習中存在重難點知識,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感知。僅僅依靠教師的講授不僅不能滿足學生的歷史學習,而且會降低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現代教育裝備可以很好地改變這個問題,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觀的表象,從靜態到動態展示,可以有效解決教學難點⑤。現代教育裝備的直觀性能夠通過多種媒介的交替演示,通過多途徑向學生傳遞各種教學信息,使學生對新知識進行充分吸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從而強化教學效果。
例如,江蘇省吳中區蘇苑中學的張維老師在講授《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是本課的重難點,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是戰爭爆發的根源。該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這一問題,設計出兩份表格,一是《美德鋼煤產量增長示意表》,利用多媒體設計出柱型動態圖表,直觀演示1870到1913年美德工業增長速度之快,讓學生輕松理解。二是《英法美德實力比較表》,通過工業發展、所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值的比重、殖民地面積等詳細比較,揭示出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力量對比發生的變化。這樣設計相比之前傳統的教學效果有明顯的改變,學生樂于學習歷史,也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從而使歷史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運用現代教育裝備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評價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往,對學生歷史學習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似乎只是一份歷史考試卷子。現代教育裝備的應用使得歷史評價的方式多元化。南師大朱雪梅教授等人構建了“多元交互式”教學評價體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體系結合傳統手段與數字化平臺,創新評價工具,創建了包括信息技術支持的數字化平臺、學生學業成績觀察表、課堂教W行為觀察表三個成果,改變了以前傳統的評價表。
新的教育裝備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開始廣泛使用。隨之而來的是歷史課堂的環境、結構及教學交互方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因此,新型數字化課堂環境下的教學交互行為得到了學校和老師的重視。實踐證明,現代教育裝備的運用發展了歷史教學評價模式,促進了歷史教學的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現代教育裝備運用的反思
在如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及教育改革深入的情況下,現代教育裝備正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前所未有的優勢作用。教學實踐證明,現代教育裝備和歷史課堂的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歷史教學目標的落實和學科素養的養成。不僅如此,現代教育裝備的運用使得枯燥無味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活潑,能夠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求知欲,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的知識、拓寬新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素養等。所以,歷史教學中現代教育裝備的引進是與時俱進的,是必要的。
由于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教育裝備也越來越豐富多樣,但由于經濟發展的差異,裝備區域分布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在農村一些地方,不僅在裝備方面,還在教師等方面都形成了差距。那么當下通過年鑒進行理論研究和傳播,可以轉變人們的教育觀念,讓偏遠地區的教育也發展起來。除此之外,可以通過網站的建設、微信公眾號,迅速傳播教育裝備的理論與實踐成果。
此外,教育裝備在歷史教學的運用過程中要做到符合教學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等。不能偏離歷史課堂教學,選擇對學生有用的、與學生認知水平相符合的教育裝備。同時,運用現代教育裝備,也不能拋棄傳統的教育裝備。傳統的教育裝備并不是落后的、無用的,它也可以促進歷史教學,對歷史教學是有用的。二者結合使用的前提就是以有效性為基準,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為目標。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化的教育裝備不僅對今天的教育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對未來的教育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艾倫,等.教育裝備與裝備制品差異分析[J].中國教育源資源(設備儀技術裝備),2006(2):5.
②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多年來,雖然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涉及情感目標,但有些呈現為蒼白無力的說教。如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重視學生的心理發展等環節,往往被忽視。尤其是當前中學教學深陷追求中、高考成績的誤區,更是“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例證。
此種教學狀態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學生雖掌握了許多歷史知識,但審美情趣普遍不高,心理健康程度不高,以致存在信仰危機、道德失范、個性扭曲、自私自利、功利心強、自律性弱、責任心差、同情心淡薄等傾向。可以說,當下一些大中學生的不良品行,如不講文明、不守規則、不敬師長等行為與其在中學時代未能得到人文素養教育不無關系。
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上述諸多情況已有所改觀。歷史學科中的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因素仍未被發現和挖掘。中學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教育的嚴重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人格和心理結構的缺陷,給他們的成長和就業帶來嚴重的挫折、危機。
二、中學歷史教學進行人文教育的深遠意義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中學歷史教學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標。歷史教育真正的教育功能就是引領學生正確的方向、理想和信念。
1.培養人文素養是歷史新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說,今后的歷史教學,從初中起就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發揮歷史教學的人文教育作用。
2.人文教育是為了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和諧發展的人,人文教育在達到這一目的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歷史教學只有改變那種重知識傳授、輕素質培養的傾向,通過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健全人格,才能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3.人文教育能助學生樹立合理的價值觀。
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對中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讓學生在探討歷史事件、分析歷史人物的過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潛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養,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能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等各種基本關系,形成健全的人格,培養強烈的公民意識和法制意識,逐步形成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乃至對全人類的責任感。因此,人文素養教育能進一步幫助學生確立合理的價值取向。
三、中學歷史教學滲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如何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筆者認為,重點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充分認識人文素養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性。
人文素養教育是歷史教學發展的必然,是落實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目標的要徑。歷史學科的教育教學除落實教學大綱要求外,一定要重視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突破思維定勢,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在備課時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作為重要目標,重視挖掘本學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具體目標和要求。
(二)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因素。
歷史教師要從教材中充分挖掘人文價值觀、人文態度和人文精神等因素。如史學界認同的堯舜禹三代以文德治世,是中國人文精神的始創時期;孔子是中國的人文先圣,儒家思想是中國人文精神的基礎。后,在“西學東漸”過程中,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逐漸發展出具有近代中國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西方的天賦人權說、進化論等先進人文思想觀念,成為批判封建專制、喚起民眾的強大思想武器,等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進行整合,精心設計歷史教學的人文教育專題,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人文素養教育的學習。
(三)教學內容的安排著眼于學生素質的提高。
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應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充分運用豐富多彩的歷史資源,重組教學內容,以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形式,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由淺顯到深化,由感性到理性,品格與情操得到陶冶,達到全面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