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2 10:23: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會計實操培訓實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我國高校會計教育存在的問題
1 教材滯后,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在教育當中教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工具,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教育質量。目前,隨著我國會計體制的完善和發展,使會計制度及相關會計處理方法都得到了不斷更新。可以說,我國的會計制度每年都有所變化,有的甚至是出現大幅度的變動。但許多大中專院校的會計教材卻并沒有跟隨會計制度的變化而進行更新,有的院校的教材還是多年不變。有的高校則過于重視對理論的闡述,而忽視了對會計實踐操作步驟的分解,更缺乏內容新穎形象生動的會計教材。這必然導致學生對所學的會計專業知識有所缺陷,影響了他們的專業水平的培養和發展。
2 會計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極其的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一方而,在課程設置上,缺乏針對性,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校套用其他院校的課程設置。另一方面,在課程體系的結構上也存在的不合理的現象。不少學校將會計專業課都定為學生的必修課,使得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深入學習的課程。還有就是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比例搭配不當。過于重專業輕基礎。
3 教師隊伍水平不高,缺乏專業教學和實物工作的經驗
在現階段,我國高校存在著很多從事會計教學工作的人員都不具有會計教學與實務工作的經驗,教學方法相當的落后,他們采取的都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要教學進度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這種教、學、用的嚴重脫節,導致學生只能紙上談兵,當他們面對實際賬務處理時就往往束手無策了。而會計工作是一門重理論也重操作的工作,會計教師如果缺乏實務經驗的話,其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只能是有理論而無實際操作技能。因此,如果會計教師缺乏這方面的實務經驗,會讓學生未能掌握這些實務工作,影響其工作能力,甚至會造成帳務及稅務處理的錯失。
4 過于重視理論輕視實際操作
很多院校在注重學生的會計理論學習卻忽視了對學生的實操培訓。一方面會計會計教師缺少實操經驗,不能做出比較切實可行的會計實操方案,另一方面,會計教育院校出于培訓成本及培訓環境的考慮,以致院校在整個會計專業教育過程中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和完善的會計實操。有限的實操培訓活動也流于形式和表面。據筆者了解,很多在校學生在完成會計實操活動后,只能得到一個“模糊”的印象。實操培訓完畢后,學生不但不能學到細節的操作,連整個帳務處理流程也不能理清。會計實操的收效甚微。
二、解決策略
1 學校應注重更新教材內容,課程設置也要作相應的調整
針對部分高校會計專業教材落后的問題,當務之急就是這些高校必須采取行動更新教材內容。比如,可以加強一些辦公軟件在會計中的應用的學習,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能夠獨立進行各種適用于企業電子會計表單設計的能力。另外還可以增加仿真實訓方面的教學內容,這樣可以將實際企業的經濟業務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相結合,能很好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應用能力,為以后的就業打下基礎。同時,隨著會計制度及會計處理的變化,校方也應對所設的會計專業課程進行更新。目的是能讓會計學生能學到最新最有用的會計知識,避免學生出現學而無用的情況,也避免會計教育資源的浪費。
2 會計教師應具有一定的實務操作經驗
現階段在我國的一些高校中,從事會計專業教育的教師大都具有豐富的會計理論知識,但是在會計實務方面卻缺乏相當的操作經驗。可以說,目前參與會計教育工作的教師隊伍中極其缺乏有從業經驗的會計實務工作者。實際上,會計工作的進步是離不開會計實踐的,離開了實踐工作所所制訂的會計方法或會計制度是難以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同樣,要培養出能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會計學生,我們的會計教師也應具有一定的實務工作經驗。當然,如果會計教師具備一定的實務經驗,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會計學生對會計專業課程的興趣和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更有歸屬感。
3 加強實際操作培訓,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各高校應盡可能與企業聯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操環境及實操條件,在實操過程中應向學生提供多一點的帳務處理操作機會。
4 對教師進行定期的會計專業培訓
引言
“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已在高職會計教學中得到推廣,就反饋的效果而言可謂喜憂參半。可喜的一面主要是:在教學形式上,會計教學做到了與“崗位工作過程”相融合;令人擔憂的一面是:當前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否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崗位動手能力值得商榷。實踐表明,建立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所依托的物理平臺較為容易,但在突破傳統會計教學模式所形成的思想束縛,以及培育滿足理實一體化教學要求的學習生態則存在著難度。不少同行將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單純理解為,將傳統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合二為一。然而,在消除時空維度下的割裂感所建立的新型教學模式,不能僅僅是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之間的板塊式銜接,而是作為統一課程體系下的教學資源共享和相互滲透的狀態。本文將在問題導向下,對高職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展開探究。
1當前高職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所存在的不足
1.1教師能力整合相對滯后這里的“相對滯后”是與理實一體化物理平臺的搭建速度而言的,隨著物理平臺的搭建形成,接下來便面臨著整合教師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能力的任務,然而任務的完成并不順利。具體表現在:(1)部分任課教師的會計理論水平與實操水平間存在差異,在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中會“就輕避重”。(2)部分任課教師習慣于傳統教學模式,在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時難以做到雙管齊下。所有這些都表明,教師勝任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1.2校本教材建設存在短板
目前,適應于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校本教材十分殘缺,這一現象具有普遍性。由筆者參編教材的體會可得,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下所開展的專業教材編寫工作,仍主要以傳統的“章、節”版教材為藍本,這就直接弱化了教材中的理實一體化教學要求。再者,即使有意將實訓版塊植入到教材中去,在教學實踐中仍難以做到將理論知識講授與實操能力訓練相融合,其主要歸因于理論知識與所對應的實操訓練要求之間缺乏緊密的邏輯關聯。
1.3教學組織過程較為隨意
這里將視角轉移到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現場,無論是筆者的觀摩體驗還是筆者的教學體會,都促使自身感知到:目前在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中的組織過程較為隨意。這一問題的形成需要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去解釋,教師因能力整合問題和可適用的教材殘缺問題所致,在教學方面難以將理論與實操知識自然連貫地融合起來,這就給學生形成了課程知識的雜亂感。受到這種主觀感受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方面便會因個體差異性而出現課堂參與度參差不齊的景象。
1.4教學效果反饋失真
教學效果反饋構成了會計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學效果反饋分別從理論測試和實操考核中獲得。隨著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融為一體之后,這就為教學效果反饋帶來了問題,即教學效果反饋面臨失真的危險。由于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不是板塊式銜接,而是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下的有機融合。那么,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下,傳統視域下的教學效果反饋機制顯然是難以適應的。
2完善高職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措施
2.1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建設
教師的專業能力構成了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中的主體因素,而且其作為“自變量”將直接影響到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效果(因變量)。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建設的關鍵在于,增強他們形成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并在該理念導引下整體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涵養和會計實操能力。從解決當前的教學短板入手,應重點提升任課教師的會計實操能力。提升途徑依次為:(1)依托理實一體化教學平臺,以課程標準為參照一一對應強化自己的實操能力;(2)在校本要求下對自身的會計實操能力實施精細化管理,即在熟練掌握會計實操能力的基礎上,能夠自由地將理論知識與實操能力建立聯系,最終從整體上把握好理實一體化會計教學的節奏。通過筆者的實踐可知,前者依賴于熟能生巧的原理,而后者則需發揮教師的教學能動性。這里筆者還需強調,在加強教師專業能力建設時需要把握好度,應從授業有專攻的角度去對待會計任課教師,應防止教師因依附于理實一體化平臺所帶來的“勞動異化”局面的發生。
2.2開展理實一體化教材編寫
教師固然存在著教學能動性,而且許多青年教師對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抱有極大的興趣,但從教學模式所要求的系統性和關聯性著眼,當前還需加緊開展理實一體化的教材編寫。筆者已經參與了該項教材的編寫工作,從中得出這樣幾點體會:(1)教材在編寫前需要明確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比傳統教學模式的優越性在哪里,只有明確了這種優越性才能為教材的編寫提供畫龍點睛之筆。(2)教材在編寫中時常面臨這樣的困擾,即為了防止出現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形成簡單的板塊銜接,在教材體例設計中過于糾結理論板塊與實訓板塊的排序問題。筆者建議,應以“點到為止”作為會計理實一體化教材編寫的原則,以基于工作過程為導線,以簡明的文字闡述會計理論知識,理論知識的容量以夠用為標準。因為以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所以理論教學應服務于實操訓練,這種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并不一定從各自排序中得到體現,而可以從理論知識闡述所依托的工作情景中得到體現。
2.3建立標準化教學組織形式
高職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建設正處于探索階段,隨著階段性教學成果的出現,便要求能為會計乃至專業群理實一體化教學提供參照。因此,目前還需建立標準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這里的標準化屬于程序標準化,意在解決當前在理實一體化教學中所出現的隨意性問題,而且該標準化分別存在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等兩個方面之中。就教師教學程序標準化而言,規定了教師會計教學理論教學與實操訓練之間的時間比例(建議:低年級為3∶2、高年級為2∶3),以及理論教學與實操訓練之間相互輪換的節奏控制要求。在學生學習程序標準化方面,主要規定了課前預習要求、課堂實操強度等內容。在具體執行標準化教學組織形式時,應將教與學作為整體去對待。筆者通過實踐上述標準化教學組織形式感知到,如何在理論教學與實操訓練之間進行合理切換,目前仍需花大力氣去思考和優化。畢竟,若是先理論教學、再實操訓練,這只是將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維度進行了轉換,卻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實一體化教學。
2.4創新和優化教學評價機制
高職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需要建立起首尾照應的閉環形態,所以創新和優化教學評價機制便成為應有之義。與工科專業的理實一體化教學相比,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為此,筆者嘗試從原則層面和整體視域下去探析教學評價問題。從目前與同事對該教學模式的理解入手,創新的重點應放置在評價模塊的增添環節,優化的重點應放置在已有模塊內部評價指標的調整環節。建議,在會計職教理念導引下可增添“任務驅動下學生實操能力”板塊,該板塊與傳統實操考核不同,該板塊更加突出學生圍繞崗位問題自主完成實操任務,教學評價的核心在于學生的理論知識遷移能力。對已有教學模塊內部指標進行調整的方向為,應提高學生評價所占權重,并配合以問卷調查去了解學生參與會計理實一體化學習的獲得感,以及對教師教學效果給予多維度考核。總之,在創新和優化教學評價機制時,必須與理實一體化教學目標形成照應,并能為今后助力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問題域。另外,還可以通過參加會計比賽去檢驗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效果。鼓勵師生參加會計技能大賽,以賽促教。會計技能大賽注重考核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技能大賽是對多門學科的綜合考核,內容包括多項實踐技能,比如點鈔、翻打傳票、會計電算化等方面,以大賽為引領,在職業院校中形成“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氛圍,有利于促進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理實一體化”教學達到良好效果。最后指出,在推動高職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發展中,還需要重視校企合作模式的應用價值。當然與傳統的校外頂崗實習不同,能否將理實一體化教學平臺遷移至企業內部,由企業兼職教師參與教學則值得嘗試。還有,在整合教師能力時企業財務骨干參與其中,作為培訓師去提升任課教師的實操能力,這也發揮著校企合作的優勢。因此,加強校企合作對于會計理實一體化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以校企合作為依托,以真賬實操為載體,由校外會計實踐專家親自指導學生進行會計實訓,開啟“真賬實做”會計實訓模式,把企業最真實、最具體的會計實務、電算化應用,移植到教學、實訓中,就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會計實務、會計信息化應用能力,為社會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
3小結
當前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否切實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崗位動手能力值得商榷。從現狀調研中可知,目前存在教師能力整合相對滯后、校本教材建設存在短板、教學組織過程較為隨意、教學效果反饋失真等4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之間或多或少形成了因果關系,直接影響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質量的提升。將會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看作一個系統,則在完善該系統時需要從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建設、開展理實一體化教材編寫、建立標準化教學組織形式、創新和優化教學評價機制這4個方面入手去破解現有的問題。本文也十分重視在校企合作辦學的基礎上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但該教學模式應區別于現行的頂崗實習。
參考文獻
[1]黃娟蜀.高職會計專業一體化教學模式探討———以《會計基礎》課程為例[J].財會通訊:綜合(下),2012(9).
我叫張紅燕,是和潤會計的實操學員,現在我成功的踏上了會計崗位。非常感謝和潤會計的老師們,算時間我從學校出來快5年了,我從事過很多的行業,用我家人的話說;我換工作就跟換衣服似的,總是跳來跳去的穩定不下來。。。我也反省過在眾多的擇業中,我想自己過得舒適點,生活更充實自信點,不想吃青春飯。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來自: 唯 才教 育 網:出納表揚信)了會計這個行業,且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此我在網上尋找蕪湖會計培訓機構,最后確定選擇和潤,主要是覺得比較專業、服務好,老師比較親切同時學習環境好,4月底在和潤萬達校區報名學會計證班,剛剛考試完我的一個朋友找到我、要我做他公司的兼職會計,我當時是又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我找到了相關工作,擔憂的是我只學了理論知識,并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我試探性的打電話到萬達前臺老師那里求助,沒想到他們很熱心的把馬老師的聯系方式告訴我,當時已經是晚上9點了馬老師正好在萬達上課剛剛下課,可是我那朋友從經開區開車把所有的票據和資料都送過來了。怎么辦呢,我撥通馬老師的電話,說明了原因,馬老師答應了幫我,整件事情辦妥已經是晚上11點半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馬老師的無私和責任心。馬老師:您辛苦了,謝謝!
8月底我報了和潤會計主管實戰班,由于工作關系我只能上晚班曹老師的課,曹老師的課講得通俗易懂,總是把理論和實踐知識結合,嚴厲要求我們登帳,自己動手操作,我上完一輪實操課就急于找全職會計,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找到了一份全職的會計工作,每次工作中遇到問題都是上課拿去學校問曹老師,曹老師耐心講解和指點,幫助我渡過的重重難關,現在我的工作很順利,贏得了老板的信任,我工作得很開心,也很自信,曹老師:真心的感謝您給予我的幫助。
在此,我要感謝萬達校區前臺的兩位老師-陳老師和黃老師,在我難以抉擇底氣不足的時候跟我打氣,我趕上了報會計初級職稱時間,衷心的祝福你們在20xx年生意紅紅火火,越來越多的學員選擇你們~!
蕪湖會計培訓學校,馬鞍山會計培訓學校-和潤會計教育整理
考證、職稱、實操、就業五星級一站式服務
出納求職信范文
您好!
感謝您閱讀我的自薦材料。我是xx大學xx校區的一名應屆畢業生,專業是財務會計,我希望能到您單位做會計及其相關的工作。
大學四年,我既注重基礎課的學習,又重視對能力的培養。在校期間,我抓緊時間,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基礎理論課的學習。同時,我也有計劃地抽出時間去閱讀各種書刊、雜志,力求盡可能地擴大知識面,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習之余,走出校門,我盡量去捕捉每一個可以鍛煉的機會,與不同層次的人相處,讓自己近距離地接觸社會,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使自己盡快地成熟。
現在我渴求能到貴單位去工作,使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能夠使自己的人生有一個質的飛躍。
選擇單位,工資和待遇不是我考慮的首要條件。我更重視單位的整體形象、管理方式、員工的士氣及工作氣氛。我相信貴單位正是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我很自信地向您承諾:選擇我,您絕不會后悔。
隨信附上個人簡歷表,盼面談!
此致
敬禮
致馬鞍山和潤會計的一封感謝信
我叫劉琴,是和潤會計的實操學員,現在我成功的踏上了會計崗位。非常感謝和潤會計的老師們,算時間我從學校出來快3年了,我從事過很多的行業,用我家人的話說;我換工作就跟換衣服似的,總是跳來跳去的穩定不下來。。。我也反省過在眾多的擇業中,我想自己過得舒適點,生活更充實自信點,不想吃青春飯。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了會計這個行業,且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此我在網上尋找錢鞍山會計培訓機構,最后確定選擇和潤,主要是覺得比較專業、服務好,老師比較親切同時學習環境好,3月初在和潤大華校區報名學會計證班,剛剛考試完我的一個朋友找到我、要我做他公司的兼職會計,我當時是又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我找到了相關工作,擔憂的是我只學了理論知識,并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我試探性的打電話到大華前臺老師那里求助,沒想到他們很熱心的把錢老師的聯系方式告訴我,當時已經是晚上9點了錢老師正好在大華上課剛剛下課,可是我那朋友從經開區開車把所有的票據和資料都送過來了。怎么辦呢,我撥通錢老師的電話,說明了原因,錢老師答應了幫我,整件事情辦妥已經是晚上11點半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錢老師的無私和責任心。錢老師:您辛苦了,謝謝!
5月底我報了和潤會計主管實戰班,由于工作關系我只能上晚班陳老師的課,陳老師的課講得通俗易懂,總是把理論和實踐知識結合,嚴厲要求我們登帳,自己動手操作,我上完一輪實操課就急于找全職會計,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找到了一份全職的會計工作,每次工作中遇到問題都是上課拿去學校問陳老師,陳老師耐心講解和指點,幫助我渡過的重重難關,現在我的工作很順利,贏得了老板的信任,我工作得很開心,也很自信,陳老師:真心的感謝您給予我的幫助。
一、我國會計行業的供需現狀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高校的傳統會計教學模式暴露出很多的弊端,出現了“兩缺”現象:各行業用人單位難找到馬上就能上崗的合格會計人員;高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又因缺乏實踐經驗找不到理想的崗位而犯愁。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原因無外乎高校的供方教育和企業需求的脫節。
(一)供方問題
一方面,供方高校會計實踐性教學環節薄弱、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教學內容相對于市場需要滯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后,更主要的是畢業生沒有系統的會計實踐經驗,由此也形成了應屆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各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大同小異,沒有形成多元化實踐教學環節和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機制。另一方面,學校實操只是模擬,缺乏最重要的會計實踐環境情境,無論學校怎樣改進方法,學生始終存在“紙上得來終覺淺”的感覺。目前各高校普遍只設置會計實操或會計實驗室作為實踐教學環節,教師也是平日任課教師,模擬內容也是出版社出版的實操教材或復制材料,模擬的對象基本是制造業業務流程。例如實操課程一般40-60左右學時,時間較短,模擬的內容雖然是企業賬目,但在模擬過程中,學生基本都是快速把有關憑證和賬簿、報表填寫完就算完成任務,而對于每筆業務在實踐中會存在哪些問題,有哪些相關規章制度等了解不到位(這些內容很多高校會計教師因為沒有實踐經驗也缺乏),而這又恰恰是不斷變化的實踐活動所必須掌握的,由此產生了會計模擬與實踐的距離或短板。
(二)需方問題
當前許多用人單位講究成本效益,在招聘人才時往往關注所需人才的自身價值和增值潛力的發揮,比如能否很快進入角色、勝任會計崗位(可以節約培訓成本)、堅守崗位、維護單位利益(降低企事業的人才流失成本)等專業素質;能否具備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等。對人才素質的過高要求,也與高校的培養結合不太緊密,導致難以招到合適的人才。
二、當前高校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高校這些年為了適應形勢變化,在教學等方面也進行了諸多改革探索,但總的來說改革只限于高校內部或與外部淺層次的合作,普遍沒有深層次突破。
(一)教學方式陳舊
在教學環節方面,細化學科課程建設,改革教學考核體系,改革教學效果評價方式,改革教學方式和手段等,這些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對會計知識的感性認識,但實際上改變的只是教學評價或考核過程,學生會計實務能力并沒有實質性改變,需要深化研究。
(二)校企聯合形式效果不好
近年來,各高校不斷努力探索會計改革,采取優化實踐方式,即建立實習基地與分散實習相結合方式。但讓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由于實習基地在時間和業務上沒有相應政策的支持和保證,很難有系統的培訓,更談不上形成系統會計業務能力,基本起不到什么實質成效。
現今的會計教育正面臨著新環境變遷的考驗,尋求正確的會計教育改革之道是大勢所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甚至成了社會問題。而企業所需合格會計人才又難求,中間最大的障礙和瓶頸就是學生缺少實踐經驗的系統錘煉,如若把該渠道疏通順暢,定會破解該問題,造福于高校會計專業。
(三)兄弟院校實踐嘗試難長久
當前,北京有些高校嘗試開展類似工作,如中央財經大學、首都經貿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和北方交通大學等高校等,多是高校教師的個人行為,盡管受到實踐單位與學生的廣泛好評,還缺乏學校政策的保證,很難長久開展下去。
三、發達國家會計實踐教學改革對我國的啟示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注冊會計師和管理會計師協會對會計師的能力框架、培養教育方式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近年來在美國高等教育倡導的“大學服務理念”影響下,會計教育部門積極地與企業建立聯系以提供學生實踐機會,讓學生深入到復雜的經濟社會實踐之中。美國高等院校聯盟(簡稱AACSB)規定:“大部分的大學教師,必須具有最近取得的相關會計實務工作經驗”,并且大學專職教師至少必須有40%,在最近5年內擁有60天以上的相關會計實務經驗。德國高校十分重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比重各占一半。澳大利亞的會計教育把實踐目標與注冊會計師協會(CPAA)的職業要求統一起來,訓練學生的協作能力、責任意識等,把實踐教學的目標轉為經濟管理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英、日等國的應用型大學大力創造條件開放會計專業實驗室,實驗教學時數比例高達50%。
四、會計實踐教學改革設想:3+1模式
(一)培訓理念重大變革――校企雙方調和供需認知
觀念指導行動,有相應改革觀念才能有相應會計實踐改革作為,探索企業與高校會計專業聯合的3+1模式,培養方式突破高校常規的偏重會計理論和考試,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需要學校和企業方面的思想觀念的轉換和政策上大力支持,這是會計實踐成功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二)構建會計實踐培養機制
1.培養模式:實施校企聯合培養的“3+1”模式。具體安排為:第1學年進行通識教育,第2學年進行會計基礎教育,第3學年進行會計理論和實踐訓練,第4學年進企業(或其他企業)完成以會計項目為背景的畢業設計。
2.培養內容:學生在企業環境中通過企業培訓、崗位實習和項目實踐等學習過程,培養運用會計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會計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會計實務操作能力,提高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經濟管理能力等綜合能力,以滿足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和不同企業的用人需求。以實踐為主的學習包括企業調研、企業實習、項目實踐和畢業設計等,進入每個企業的學生編成一個學習小組,由企業導師和學校教師共同負責,采用實踐操作、書面報告、口頭匯報等形式中的若干種方式組合,對學生進行聯合管理。
2014年6月國務院正式《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指出近些年來,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迅速,為社會經濟發展及就業作出貢獻的同時也需注意到目前的職業教育沒有完全適應社會就業的需要。
一、中國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存在的偏見和歧視
在中國,一般家庭把職業教育作為備選,由于高考分數沒有達到理想水平而無奈選擇的一條道路。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職業教育是國家戰略,高級藍領受到人們的尊敬。
(二)校企合作中企業配合度不高
在以往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決人才培養之后的出路問題,同時也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減輕其培訓的成本。但是,在中國企業參與教學的配合度不高,多方面的原因是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表層。
二、國際上經驗借鑒
(一)德國
德國的職業教育最開始是由企業運作的,由于企業的需求而成立一些“培訓班”,然后“培訓班”慢慢發展成為學校,再后來國家出臺一些法律保障。以德國為代表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雙元”的含義是指職業教育的地點,在企業和學校兩個地方進行的。德國是很重視職業教育的國家,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更注重對學生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這種模式下,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合作,學校主要以企業對人才需求來開展教學和培訓使得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熟練地掌握崗位所需要的技術,畢業以后很快能夠勝任工作。在時間的分配上德國的學生基本有百分之六十的時間是在企業實習,其余的時間是在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從而保證教學質量。(德國職業教育發展對中國職業教育的借鑒意義)德國的“雙軌制”有以下幾個特點:1.學校、政府、社會三個層面缺一不可中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的院校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是不同的,德國的校企合作是有制度保障的。但是在中國職業教育和企業的合作并不是十分自然,2.師資力量的準入制度明確且統一在德國要成為職業學校的一名老師不僅需要專業學位,還需要在實踐領域的工作經驗。同時與職業學校合作的企業里還要為學生專門的培訓老師,這種培訓老師也需要先通過由行業統一舉辦考試,然后取得資格證書。
(二)其他國家
加拿大、美國是CBE(CompepencyBasedEducatin)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是以能力培養為基礎。學生有學習過程中有充分的自,教師只是作為管理者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在澳大利亞主要是以TAFE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非常的靈活,可以在職也可以脫產,學習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最后,主要學生完成了評估,獲得了所需要的學分就可以拿到畢業證書。在澳洲TAFE的教學模式有完善的校內實習以及校外的實訓基地。綜合以上幾個國家,雖然教學的模式有一定的區別,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非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中國的高職教育
(一)現階段中國高職會計專業交運存在的問題
1.觀念落后
主要的高職教育還是停留在教學在主導地位上,老師只是機械式的傳授書本上的內容,導致學生只知道應該這樣做但是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即使是在實訓環節,要求學生按照要求要求完成從填制記賬憑證到報表編制一整套會計循環,很多學生也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并不真正理解每一個環節的意義所在,這種設計先不說是不是與實際脫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喪失了一種積極思考的能動性。
2.實踐教學環境
現階段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注重會計實訓的硬件和軟件設施的完善。也意識到校外實習基地的作用,但是由于提供崗位的限制,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到企業學習。
3.實踐教材設計
現階段我國會計實踐教材種類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各個院校自行編寫的教材,這些教材的往往都強調會計核算,由于編寫者實踐經驗的缺乏,使得教材和實際工作中的賬務處理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且會計實訓教材大部分都是采用工業企業的業務來模擬,對金融、物流、稅務、保險、房地產、海關等其他行業的活動涉及很少。在會計的實務操作中,很多沒有標準答案,需要依靠學生自己的職業判斷去解決問題,但是這些都么有在教材的設計中體現出來。
4.高職院校的師資問題
從目前的高職院校師資來源看,主要是從高校畢業生直接選拔,選拔主要看中畢業學校以及學歷是否符合招聘條件,而對是否有實踐經驗往往不太看中。而高職教師更重要的是職業技能的培訓,尤其是會計專業,所以導致在整個學校的會計教師隊伍中,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老師非常匱乏。現在高職院校的青年教師比重很大,一方面體現出教師隊伍充滿活力,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經驗的缺乏。
(二)解決對策
1.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觀念轉變
在德國,從小學后,教育開始劃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到底是接受職業教育還是普通教育是根據學生的特點來決定。職業教育并不是作為一種備選而是一種很自然的選擇,并且如果如果覺得自己并不適合職業教育又有多種方式可是實現兩種教育之間的轉換。(職業性德國職業教育本質特征之研究)
2.教學內容設計
高職的會計教育是理論和實踐并存,更需要的是突出實踐。對于高職的會計專業的學生,教學內容的設計應該是三方面的:一方面是會計的基礎理論知識;二是會計的實踐教學;三是會計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其中素質教育是貫穿其中的,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教學都需要對會計專業學生本身的素質教育加以強調。高職教育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而實操能力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實踐教學。所以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一定要以實務操作能力為核心,通過實際訓練,提高學生的能力。
3.創新教學模式
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實際工作需求為導向的課程設計。學生通過小組作業、案例研究、模擬實訓等方式互動學習。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模擬具體崗位,比如讓學生分別來擔任純愛、審計和稅務人員來進行實踐操作,可以使學生對這些崗位有更深刻的認識并且對辦事流程有了更直觀的了解。例如在《財務管理》中的籌資資金這一章節設計:
1)設計任務題目
教師可以采用問題的方式“如果大家現在合伙辦一個企業,你們要如何讓企業維持并盈利呢?”通過小組提問的方式讓同學都參與到思考的環節當中來。
2)項目分析
提出問題之后,學生們需要自己分析應該創辦什么樣的公司,主營的業務是什么。收集資料信息要了解到如何注冊以及需要的啟動資金是多少,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籌集。老師利用書本和自身的知識幫助引導學生們完成這個任務。
3)完成項目
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教師需要給小組制定一個“經理”來負責整個小組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們之間的互動,也需要老師從中給出指導方法及思路。
4)項目評價
完成項目之后,學生對自己的項目進行評價,教師提出可以改進的方法。
4.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
可以從幾方面來加強會計教師的時間技能,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積極為教師的實踐技能培養創造條件,定期或不定期的派優秀教師到企業去實踐鍛煉,提高教師的實務能力。具體的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1)調研。教師可以去企業對企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流程有更具體的了解并反饋到教學過程中來。(2)咨詢。當遇到了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定期可以向企業中有經驗的會計人員請教,提高教師的實操能力。(3)見習。具體到企業的會計崗位或者會計師事務所從事相關工作。(4)訪談。與在實際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經驗的會計人員進行交流,了解會計實操。二是聘請更有經驗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財務總監、注冊會計師、高級會計師等等到學校向老師授課。(借鑒“雙元制”教育構建我國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三是鼓勵教師參加學術研討會,與同行業人才多交流進一步提升會計教師的知識結構。四是鼓勵教師多接觸實務操作。讓教師參與到實訓基地的設計和建造之中,并鼓勵教師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兼職創辦企業或擔任會計工作。
5.實訓基地的建設(高職會計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模式新探)
在建設實訓基地的時候要按照下企業會計職業崗位的要求來建立,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要針對會計崗位不同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操作方法等進行教學。在教學選材上盡量采用接近真實賬務處理的材料。是學生在實訓中能夠有真實的直觀的感受,達到實訓的目的。
二、提高學生會計技能
會計教學的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會計技能。因此,我們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必須以提高學生的會計技能為核心。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著力培養和開發學生以下幾種賬務處理能力:掌握和運用經濟法規和財會法規的能力;填制、審核會計憑證的能力;建立賬簿、開設賬戶以及記賬的能力;正確編制會計報表的能力;會計核算程序的整體駕馭與協調能力;計算正確性和準確性的能力;書寫規范性和整齊性的能力;會計檔案的整理、分類、歸檔、裝訂及保管的能力;會計資料的檢查、分析和利用能力。要提高學生的會計綜合實操技能,就要加強作業練習、利用綜合案例模擬實操、促進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溝通,這是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環節。1.加強作業練習是提高學生會計技能訓練質量的基礎手段會計技能的提高,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來實現,加強作業練習是提高會計技能訓練質量的基礎手段。作業練習的特點是,簡便易行,及時性、活動性強。從內容上以會計有關理論法規、原則為主;從題型上有填空、選擇、判斷、簡答、計算、編制分錄等。通過作業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會計理論知識的理解,為模擬實操打下基礎。2.利用綜合案例模擬實操教學是提高學生會計技能的有效途徑會計教學過程中的綜合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會計教學過程中,利用企業的綜合財務案例讓學生進行模擬實操,通過處理復雜的經濟業務把所學的會計理論知識從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從而提高會計技能,縮短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的適應期,增強會計教學的實用性。以《財務會計》教學為例,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會計理論知識和簡單的實操技能,這時我們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提高學生的整合能力上。可以把企業從籌集資金到采購材料、生產產品、結轉成本、銷售產品、分配利潤整個過程的主要業務綜合起來,讓學生到會計模擬實驗室練習,模擬填制和審核支票、收料單、增值稅專用發票、發料憑證匯總表、工資結算等,并據以登記記賬憑證、過賬、更正錯賬、結賬、對賬,到編制會計報表,裝訂記賬憑證。這樣較為復雜繁瑣的過程都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教師在學生操作實習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給學生合理的提示、指導,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分析、糾正。最后組織學生相互交換憑證、賬簿等實習資料,彼此檢查對方的賬務工作,要求學生在校對時發現遺漏、不規范的操作方法作詳細記錄,并反饋給教師,教師再在課堂上綜合點評。這種模擬仿真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大大刺激他們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分析、判斷、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他們在學習中的主人公意識,培養他們嚴謹細致的工作習慣。3.促進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溝通是提高學生會計技能的重要方法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是一種“以人為本、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育。而職業能力的培養和習得,單靠學校傳統的灌輸式理論教學和簡陋環境的實習,無異于“癡人說夢”,是極不現實和沒有可行性的。同樣,會計技能的提高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實際會計操作和真實會計環境的訓練。企業既具備比較齊全的會計實習設施,能夠滿足學生實習操作的需要;又擁有大量會計技術人才,他們除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外,還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相關的職業能力和極強的技術操作技能。因此,學校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溝通,可以有計劃、有步驟地聘請企業高層會計人員到學校講學、指導,或者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了解、熟悉會計環境、會計工作,有機會可以讓學生參加企業的部分財產清查,并根據清查結果填制財產清查盤存單,也可以讓學生幫助企業財務部門登記日記賬、明細賬等簡單的賬簿等等。這樣,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手腦并用,既提高會計技能又能夠感受會計工作的艱辛和樂趣,增強他們的會計專業信心和確定今后的職業方向,培養他們集體協作的團隊精神、就業競爭意識和職業道德,促進用人單位和人才培養基地的相互信息反饋,實現職業教育與企業相互參與、相互滲透、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
1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特征分析
調查分析顯示,如今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方面呈現以下特征:其一,基礎知識偏弱,學習能力偏低;其二,對于知識、學習上進心不大,不少學生提到學習就深感厭倦抵觸;其三,學習上消極應對,投機取巧心理比較嚴重;其四,動手實操能力普遍較高。從這一角度看倘若能夠在教學中實行“實踐教學+理論教學”的方式,會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推動培育高端技能人才目標的實現。
從職校學生學習規律方面來看,職校教育的重點和核心應該在實踐層面上,糾正和摒棄錯誤的教學方式,改變理論教學,加強對學生技能、實操的重視和培養。依循“必須、夠用”準則,參考職業標準和課程內容相連接的要求,對成本會計實務課程內容進行變革,摒棄一些實用性低難度還偏高的理論知識,采用現代化新教學方式,加大實踐教學比重,不斷提升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主性。
2新課改背景下職校成本會計實務的創新教學研究
2.1教學內容的創新
首先,要以就業為導向,進行該門課程體系的重新創立,使之科學合理化。良好的課程體系、教學安排是教學活動有效進行、加快教學目標實現的最基本保障。為了促進教學活動的創新,使之真正地施力于學生崗位能力培育,符合用工企業的職位需求,筆者曾不止一次地展開過實際企業調研,以對企業所需的成本會計崗訴求進行全面了解。這里所指的企業大部分屬于中小型制造業。首先,依據調研結果,做出并制定了新的課程體系。該體系當中,中小型制造企業成本核算工作流程、任務是最核心的依據和內容,單項工作任務到總體成本核算為步驟流程,參照流程教學活動中要多增加關于成本信息加工、整理、提供、利用等方面的知識點、技能操作。特別是要加強對實戰模擬環節的重視和訓練,參照企業所提供的真實成本核算資料來展開對學生的實操訓練,幫助他們更多地了解企業和崗位需求。
其次,教學內容的選擇。會計成本實務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遵循制造業成本會計崗位工作需求的一些專業性知識、能力素質、計算制造業產品成本過程,來對課本內容予以調整。要將財務會計中和實訓課程中雷同性的內容相互并攏,同時增加一些可以促進學生崗位實操業務能力提升的一些知識。總的來說,可以把會計成本實務內容分做以下幾類:成本會計基礎理論、要素費用歸攏和配置、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在產品間的配置、產品成本核算方法、成本報表分析和制定等。最后,在教學內容方面的創新。教學內容組織層面上,要依循成本會計工作流程來對教學內容予以規劃。把實際性的工作流程和教訓內容互相整合搭配,內容組織上要不斷凸顯學生的實操力,把每一個基礎理論知識點和實操相互結合,實現教、學、做的合三為一。
2.2教學手段的創新
伴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進步,教學手段現已發展至多媒體網絡技術階段。現代化教學方式采用多媒體技術,把投影儀、計算機等設備運用到教學課堂中,實現教學內容的直觀化,令學生更易理解。成本會計實務這一課程實操性非常強,必須要采用電子課件來進行展示與呈現。通過這些方式把會計業務中需要的票據填法、會計憑證的制作、登記賬簿的過程等均明顯清晰地呈現出來,還可以借助于高科技設備來對課外參考資料進行演示,大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除此,還可以創建學院課程網站。把老師的諸多多媒體課件、影像資料、會計考試資料、政策信息等全部都放在網絡平臺上予以分享,學生在閑暇時間可以自行登錄平臺運用這些資料展開自主化學習,同時也能夠在網站上實現和老師的隨時互動溝通,及時提出疑問,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這些技術和平臺的發展和利用無疑對師生的教與學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3教學方法的創新
首先,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即將某一個具體企業的經濟業務當作教學案例,把成本會計實務的理論知識運用其中,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和記憶學習的知識點,而不僅僅是紙上談兵,使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目前企業、經濟發展情況,更懂得會計知識的運用。老師要定期組織展開成本會計實例的編纂,并將其納入教學活動中,培育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現實操作能力。
其次,采用情景教學法,該方法對于學生職業責任感、職業意識有很強的訓練性。把較為抽象化的知識帶入到現實化情景當中,更能賦予學生學習的真實感,容易有代入感,喚醒學生內在職業品格。學校也可以創建屬于自我的學習實訓基地,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校外實訓基地,在觀賞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理解,不斷提升自我實操能力。
再次,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方法。老師可以先設立一個個所需的情景角色,把成本會計崗位化作各類必備的角色,比如數據分析審核、賬簿登記員、原始憑證填寫人等,虛設一些與相關崗位相符合的工作內容,分派給不同的學生進行領任。在這種模擬化情景當中,每一個角色都會積極投身其中,在自己所屬的崗位上完成相關內容,領到角色任務的學生也要想象自己是一名真正的會計師,必須把所學的技能、知識運用起來,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學習性。而在這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會發生一些問題或者產生諸多疑惑,此時老師可以帶領大家一同展開探討,予以解決,并借助于反復演練的方式把問題徹底處理掉,令學生們掌握相關知識技能。
最后,采用六步教學方法。該方法的步驟分成了六大步,依次是資訊、決策、規劃、踐行、查驗、評測。成本會計實務教學過程當中,該方法極具可鑒性和實操性。老師為學生講解教學的要求,并將學生進行分組,給予他們一些基礎的企業材料,借助于多媒體技術把生產過程予以呈現和展示。組織學生們進行小組溝通,最終每個小組提交一個方案,該方案對費用歸集、賬簿設立作出安排。老師為學生派發有關業務數據,讓各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直至成員間達成一致給出方案。老師在演示時會以多媒體方式呈現出各類單、證、賬表等,同時對學生所作賬簿予以一一查檢,指出問題所在。最終依據考核指標要求來對各個小組進行打分,對每位同學予以評價。六步教學法實操時,學生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學習和實操,對企業的資訊有所了解,討論確立單據的傳遞方法,和其他同學一起來制作單據流程圖,訂立任務表,依據成本分析來給出相關建議。小組之間展開互動溝通,和老師的交流也逐漸增多。最后才是自我評價和梳理。這一過程對學生而言也是一次研究探尋的機會,喚起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投身于會計成本分析實操中,為日后走上工作崗位進行預先演練,鍛煉和培養自我實操能力。
2.4其他相關創新建議
課程改革當中,老師要不斷提升自我思想理念,以和時代相接軌的教學理念來進行教學活動,不斷學習借鑒全新的教學方法,提升自我的職業技能水平。老師還可以組織成立課改小組,一起來學習新課改的內容,摸清新課改要求,一起研究探尋新的符合課改要求的教學方法和路徑。課改小組成員也可以參與其他外出培訓活動,增強和其他學校的溝通,加快成本會計實務課程改革進度。
教學過程中,要對老師、學生的身份建立清晰的認知,還原學生主體地位,務必讓學生成為主體力量,敦促其展開自主探究學習,老師退居其后,做好一個輔導、引導者的角色,激發學生內在學習研究熱情,使其建立正確學習態度和習慣,綜合訓練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
最后,要不斷敦促學校加大投入,建立仿真實訓室,為學生提供一個實訓平臺,幫助學生真正地利用所學知識鍛煉職業技能水平。另外,與實際訓練關聯較大的設備等,也要第一時間進行查檢和采購,對學生學習的環境、條件不斷更新,使之和時展接軌。
二、“校企合一,產學一體”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質和量都有所提高。但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并不愿意錄用剛畢業的大學生。據調查發現,中小企業更傾向于招來就能上崗,上崗就能勝任的會計人才,而不愿意再花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剛畢業的學生。這一現象說明高職會計教育仍然存在著供需不符、理實脫節、實踐教學滯后等狀況。從各高職院校現有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來看,大家基本都采用了課內實訓、校內綜合實訓、校外頂崗實習等一系列實踐教學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由于會計的專業特性,實踐教學效果并不很理想,仍未很好地解決畢業生不能迅速適應職業崗位工作的問題。為解決會計實踐教學所面臨的困境,高職院校應改革并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積極開展真賬實訓教學,構建“校企合一,產學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工學結合”真正落到實處。
(一)真賬實訓的意義
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校企合作不順暢,學生實踐機會不多等問題。如何使學生有機會接觸真賬,掌握真實企業賬務處理,是高職會計教育必須思考的問題。真賬實訓是把各類企業發生的真實經濟業務作為學生實訓的資料,讓學生在身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按照實際工作崗位進行完全的真賬操作。與仿真模擬實訓不同的是,真賬實訓讓學生面對真實的會計資料,他們必須以認真的態度來應對該工作,并承擔相應的工作責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同時,它還將考驗學生及時解決真賬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行查漏補缺。因此,真賬實訓是全面提升學生會計職業技能非常必要的環節,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會計賬務處理、納稅申報等能力,縮短學生就業適應崗位的時間,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
(二)“校企合一,產學一體”會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要真正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技術、高技能人才,就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應轉變觀念,將計劃經濟時“企業辦學校”變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學校辦企業”,創新性地構建“校企合一、產學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具體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1.構建“崗位導向,課崗交替”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內涵,是當前形勢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但由于會計職業的特殊性,工學結合大多只是在課程體系中通過“頂崗實習”等課程來完成,沒有實現學校教學和企業培養的相互交替與融合,實踐教學效果收效甚微。高職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一線所需的高技能型財會人才。而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須在實際工作崗位中才能獲得,這就要求學校必須把學生安排到真實的工作崗位上去,使學生通過真實的業務操作明確未來上崗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真正做到校企的無縫對接。因此,高職院校首先應根據會計職業崗位的能力結構與素質要求,提煉出各工作崗位的所需知識和技能。其次,再以工作崗位為導向,對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進行整合,以確定各崗位的課程模塊,形成模塊化課程知識結構與各會計崗位技能的“映射式”關系。最后,在此基礎上,以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和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等為依托,形成“崗位導向,課崗交替”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所謂“課崗交替”指的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以校內實訓室、“校中企”——記賬公司和校外實訓基地為依托,按照會計崗位認知、會計崗位實習和頂崗實習這一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實踐教學融入到理論知識學習的各階段,真正做到“學、訓、做”一體化。學生通過市場化運作的記賬公司,能以各類企業真實的會計資料作為實踐操作的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能全面掌握會計核算技能,還能為公司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真正將產學融為一體。
2.構建“逐階遞升、角色漸變”的實踐教學體系傳統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已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在“工學結合”與“教、學、做”一體化模式的要求下,應不斷加強實踐教學內涵建設,構建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在“課崗交替”模式下,按“必備知識夠用,專業知識適用,實操技能過硬”的原則,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這一方式,使學生完成從“崗位認知課程實訓真賬實操頂崗實習”的專業實踐,最終實現從“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的角色漸變與塑造。在角色形成的過程中還同步實現學生的崗位認知與體驗到行業基本技能,再到崗位核心技能,最后到職業綜合能力的提升,形成“逐階遞升、角色漸變”的實踐教學體系。這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會計實操技能和職業能力,有效地保障學生的就業質量該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思路是:第一學期利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進行崗位認知實習和體驗,加強學生的崗位感性認知和專業認同感;第二學期依托校內仿真實訓基地進行會計專業的課程實訓,同步進行分崗實訓和綜合輪崗實訓,使學生從“學生”角色漸變為“學徒”角色;第三、四學期,依托“校中企——記賬公司”進行真賬實訓,同時還可依托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進行學期中崗位實習,加強學生真賬實操的技能水平,完成從“學徒”角色向“準員工”角色的漸變;第五、六學期,依托校外實訓基地,進行校外頂崗實習,在真實崗位環境中邊干邊學,頂崗實習完成后與實習企業或就業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最終完成“準員工”向“企業員工”的漸變。該體系能充分體現“分崗位、重操作、養角色”的實踐教學特點,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真正做到會計技能的訓練有計劃、有基礎、有層次、有提升。3.建立“校中企”、“企中校”,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實訓基地是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平臺,為實踐教學提供一定的硬件支撐。因此,必須加強和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目前,雖然高職院校通過與企業合作普遍建有校外實習基地,但數量有限,且每個基地能容納的專業對口學生人數更為有限,有一部分學生只能從事非會計專業的崗位實習,從而導致專業對口實踐程度不高,總體實踐效果受到影響。高職會計專業應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借助學校的資金、政策等支持,在校內注冊成立財稅記賬公司,即“校中企”,對社會開展服務、公開承攬業務,如公司注冊、公司賬務、納稅申報等。學生只需要在校內的記賬公司,就可以對不同類型企業的經濟業務與會計事項進行記賬、算賬、報稅、抄稅以及購買發票、辦理各種證照等工作。由于公司是獨立的經濟組織,須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因此,全部業務可交由能勝任此工作的部分學生完成,通過長期頂崗的方式來完成真賬實操,專業教師適當進行指導。這樣一來,還有大部分學生無法進入記賬公司工作,考慮到會計資料保密性等問題,教師可將公司的上一年或更早期的真實財務資料作為這部分學生的實訓內容,依托校內仿真實訓室,安排學生通過多次反復地輪崗來完成實操。此外,還可按照“合作、互贏”的原則,引進一些其他的會計服務公司,全面開展真賬實訓,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的結合。通過“校中企”、“企中校”的建立,還能引入企業文化,有利于加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學校在建設校內實踐基地的同時,還應合理開發并利用校外實訓基地。可邀請企業專家或經驗豐富的高級人才參與專業建設、實踐教學等,例如:將合作企業的會計業務應用于課堂教學,開設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的“學、訓、做”一體化專業課程;與企業合作選取有代表性的行業和典型的會計工作任務,共同開發并出版“工學結合”教材;安排學生去企業參加頂崗實習前的崗前培訓等。
一、引言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由快速發展轉為內涵發展,就業結構性缺口、產業升級導致的隱性失業、智能制造引發中低端就業崗位減少,矛盾凸顯。高職百萬擴招應運而生,重點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開展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服務于區域經濟需要。如何實現社會生源“規模擴招、標準不降、質量不減”的質量型擴招,是中央部署此項工作的要求,也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難題。
二、社會生源特點
相較于傳統生源,社會生源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理論基礎薄弱。一方面退役軍人學歷層次參差不齊,有些高中肄業即入伍;另一方面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離校多年,雖然要求具有高中畢業證或同等學力證明,但知識早已遺忘。生源總體知識體系不足。
(二)學習意愿強烈。社會人士已在社會摸爬滾打,或失業、或待轉型、或因崗位所需,相對于傳統生源,凸顯市場導向,發展訴求強烈,學習意愿更強。而這背后的動因是能實現其高質量就業。
(三)行為自主性強。社會生源受家庭羈絆,日常事務繁多,難以脫產全日制學習,且個體學習時間、習慣各不相同;行為自主性強,難以服從統一安排。社會生源的特點及發展訴求無疑會倒逼高職院校在發展定位、人才培養模式上發生顛覆性變化。高職院校應拓寬視角提高政治站位,深入領會擴招百萬的現實和長遠意義,與這項戰略部署同頻共振,以“學習者”為中心,辦學定位向就業導向型轉變,整合資源多方聯動,實現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的雙重任務,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轉型。
三、會計專業背景及現狀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創辦于1912年安徽公學商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辦學歷史。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先后總結和凝練出“精核算,善理財,能經營,懂公關”“教學做統一,崗證學一體,能力與素質并重”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及時把握行業發展動態,逐漸形成了以校內模擬為主體,以校外行業跟崗實習、“互聯網會計工廠”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式實踐教學體系。隨著招生制度的改革,生源層次多元,目前社會招生占比超過20%,且未來它在生源中將占據更加舉足輕重的地位。社招人員培養模式關乎質量型擴招能否落地,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圖1)
四、會計專業社招人員培養模式實施路徑
在堅持會計專業傳統辦學特色的基礎上,繼續改革與創新社招人員的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開發整合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和實踐體系,通過恰當的教學模式作用于學習者,質量保障機制貫穿始終。(圖2)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能工巧匠,引進來、走出去。師資隊伍是社招人才培養質量的支撐。而現實卻是:一方面教師學歷層次高,但由校到校的通道導致社會經驗不足、自身實操技能缺乏;另一方面擴招使得原本已經不足的教師資源更加捉襟見肘。快速有效實現合格教師的補給,是當前的緊迫任務。路徑1:師企對接,校企合作,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以社招人員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我校會計專業大賬房公司的先進理念、雄厚的軟件開發團隊、高水平的會計隊伍,采用“師企對接”、校企合作共育“雙師”等方式,以培養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核心,以“雙師”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穩定的專業教師團隊。路徑2:區域聯盟,人才共享,建造多元化人才庫結合我校自身的發展優勢,同周邊的企業機構、研究機構以及兄弟院校建立區域聯盟,以此構建相應的研究基地,進而形成規模龐大的教學合作共同體;并以區域聯盟作為依托,建立結構合理的人才智庫體系,通過教學培訓、專家講座以及引進教師等形式,構建交流機制。
(二)解構與重建教學資源,服務日常教學。會計專業教學資源庫豐富,主要用于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學生課堂外知識點的查缺補漏。社招人員基于其行為自主性強、難以集中授課的特點,教學資源庫作為其主要學習對象,需要對傳統的教學資源進行解構與重建、系統組織與設計,盤活教學資源,以滿足新學習主體的需要。路徑1:符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方位服務學習者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將教學資源庫有機整合,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習過程預設和學習指導與服務,讓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過程更輕松,進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路徑2:注重資源呈現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學習者有章可循將所有學習活動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課程內部的學習活動與學習活動之間緊密聯系、逐步推進,解決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性把握較差、學習時間不統一等問題,使學生學習過程有章可循。路徑3:資源深度開發、空白開發,對接專業前沿一方面會計專業緊跟財政和稅收政策,資源的深度與持續開發非常重要。除了建設新課程資源外,注重對已建資源的擴充和更新換代。另一方面新經濟形態下,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新要求層出不窮,符合現代技能型人才特點的全新課程,如《管理會計》等資源庫尚不齊全,進行“邊開發、邊使用、邊完善”的過程性開發,形成系列資源。
(三)創新教學模式,實現“理實結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傳統生源教學以實體課堂為主,翻轉課堂服務于課前預習、課后拓展。社招人員全脫學習可行性低,更多將采用突破時空限制的線上教學,線下則較少,主要集中于周末和節假日零散時間。為保證這類學習者便利靈活,會計專業對于專業課借助于SPOC在線學習平臺等實現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SPOC在線教學彼此都處于探索階段。路徑1:創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SPOC信息素養提升SPOC信息素養主要圍繞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和學生信息化學習素養展開。SPOC教學模式下,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學習具備SPOC課程的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能力。學習者的SPOC信息素養在于信息化學習能力,強化學習者的定期培訓。路徑2:創新教學模式,實現“理實結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社招人員教學模式實質上是一種“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方面理實結合。重視社招人員實操任務的安排和學習者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習者線上學習完成知識學習和內化、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后,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靈活地選擇和參與線下實操技能訓練。另一方面上下融合。線上和線下的教學統籌設計,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教師在學校SPOC平臺搭建學習資源,組織和引導學習者線上自主學習,并利用網絡和社會化軟件組建學習共同體,互動交流,保證線上學習活動有效有序開展;學習者在線自主學習,并參與師生線上討論和完成作業與測試。線下實操技能訓練,學習者接受面對面交流和輔導,根據教師或企業導師的實操示范,完成實操任務。
(四)深化多層次實踐體系建設,對接產業鏈需求。會計專業已建成“一模擬兩實操”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融入現代信息技術,發揮課程實訓資源優勢,融入課程教學;校企合作,開發多類型實訓基地;打造“互聯網+”會計工廠,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通過互聯網實現真賬真做。針對社招人員,在堅持已有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升級與改造,使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路徑1:實訓模擬軟件升級與擴容,追蹤行業發展動態及時對已有實訓軟件的知識更新換代,增加新業態下行業會計的實訓軟件,隨著建設的深入,引進新開發的如稅務申報等模擬軟件。路徑2:優化實訓基地管理模式,技能培養標準化引進“1+X”智能財稅職業技能等級考核的理念,對學生進入企業跟崗實習的內容進行模塊切割,針對細分工作領域、典型工作任務分別設定職業技能要求,技能培養模塊化、標準化、可視化。路徑3:深化互聯網+會計工廠模式,探索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突破會計專業難以大批量入企實習的瓶頸,繼續深化互聯網+會計工廠模式,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基于云平臺新型共享模式,打造兼人才培養和企業生產于一體的創新型實訓基地,把企業真實動態業務搬進校園、搬到社招人員家里。
(五)構建“科學規范、多元評價”的管評機制,為教學質量保駕護航。科學規范、靈活開放的管理機制是社招人員教育活動有序開展的前提,而強化管評是質量型擴招有效落地的保障。路徑1:構建管理機制一方面學校成立專職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管理機制。設立“學校-系部-教研室-輔導員/教師”四位一體的組織架構,從宏觀上建立課程管理、資源共享、懲罰獎勵等機制。另一方面利用SPOC線上教學平臺的教學功能建立監督和管理流程,加強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過程管理,給予師生間個性化指導和生生間互動。路徑2:在考核評價方面,注重學習者學習過程性數據的采集通過數據分析進行過程性評價,且在評價的權重分配上側重過程評價,給予學習者科學合理的評價結果,提高學習者在線學習和實踐操作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五、總結及展望
高職擴招后生源層次多元化,高職院校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生源擴張,緩解了招生難的困境;另一方面生源規模激增、生源層次多樣,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大融合大勢所趨,職業教育發展重新定位,倒逼高職教育大改革大發展。院校應順勢而為,在堅持和借鑒傳統辦學特色的基礎上,探索和完善社招人員培養模式,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主要參考文獻:
[1]袁鷹,劉竺云,李巖,殷甫祥.高職院校全日制社招人員問題預判及對策研究[J].安徽化工,2021.47(03).
[2]周劼.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與實現路徑———百萬擴招背景下[J].江蘇商論,2021(02).
*課題基金:本文系《基層三種遠程教育機構教學服務支持模式的比較研究》課題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全國社科基金“十一五”規劃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多元學與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學的研究》(批準號:BCA060016)子課題(編號:教科協[2007]D146)
一、傳統的電算化會計教學方法及其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電算化會計課程教學一般采用理論課與實操課分開教學的方式,教師進行教學時,往往針對理論課和實操課分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通常是理論課在普通教室進行講授,而實操課則在計算機實驗室進行學習。有時為了讓學生上機能夠比較容易上手,教師也會利用理論課的時間在多媒體教室上進行操作演示,然后在上實操課時再由學生自行練習。這兩種教學方法是目前電算化會計教學中被普遍采用的,后一種方法比前一種方法有較大的進步,教學效果也比較好,被大多數電算化教師所采用。但應該看到,如果所安排的理論課與實操課相隔的時間較長時,由于大多數學生已經把老師所講的內容忘記,使其在上實操課時往往會不知所措,學生的提問就會一個接著一個,一節實操課下來,老師就會非常勞累,課后學生卻仍舊一知半解。因此,這樣的教學設計運用在電算化會計課程的教學中是有缺陷的,對于加快普及我國的電算化事業已經是成為一個瓶頸。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學習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通過比較多種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認為“手把手”教學法最為可行。
二、努力實現“手把手”教學
中職學校電算化會計教育以培養初級電算化人員作為其培養目標,而初級電算化人才一般以實踐性教學為主,力求培養出能從事會計工作各個崗位的人員都能夠熟練應用會計電算化軟件,完成各崗位的工作。為實現這一目標,最好的教學方式莫過于“手把手”的實操演練教學方式。這里的“手把手”教學,與傳統的手把手教學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是傳統的手把手教學是一個師父帶少數幾個徒弟,而我們的“手把手”教學則是一個師父帶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徒弟”。然而,要想實現這種手把手的實操演練教學方式,除了必須有足夠的計算機設備以外,還需要在實訓場室安裝用于手把手演示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通常是多媒體教學網絡或投影儀。只要每個學生面前的電腦能夠與教師機正常連接,教師演示的每一步,學生都可以跟著練習,教師就可以一邊演示和講解,學生在練習中有不懂的問題只需用鼠標點擊一下“舉手”,用文字或聲音提問,教師都能即時給予單獨或面向全體學生進行解答,實現師生之間的無縫溝通,使學生在操作演練中盡快熟練掌握會計軟件的操作技術。
由于多媒體教學的迅速發展,我們有很多教師都熱忠于制作課件來進行教學。依筆者看,電算化會計課堂教學中只采用課件教學并非良策,應該著重采用“手把手”教學,即教師直接在多媒體平臺電腦室上對學生進行實操演示教學,老師邊講邊演示,學生邊練邊看邊聽邊思考,學生的問題教師只需通過實際操作就可以作答,這樣既直觀又方便,學生還能記得牢。當然,教師進行“手把手”教學時還應該對相關操作涉及到的理論知識解釋透徹,使學生真正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的原因,教師還需要布置適當的問題型課外作業來引導學生對課程進行總結,并聯系實際找出更加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加大對電算化教學設備、實訓場室的建設
由于“手把手”教學方式學校需提供充足的教學設備和實訓場室。然而,多數中職學校多媒體設備明顯不足,實訓場室也不充分,教師很難有機會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進行電算化教學。只能在黑板上進行敘述,既費口舌又無法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加之每周上機操作的時間又很有限,學生的學習往往出現不連續的情況。比如:由于對人員權限不熟悉,當去做其他一些還沒啟用的模塊時,學生可能根本不知道這個模塊還要啟用或應該由誰來啟用,使得后面的操作根本就做不了。這樣的教學方式,要想培養出合格的初級電算化人才是非常困難的,加之教師在學生上機操作時無法對每一個學生都進行輔導,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在得不到老師及時幫助的情況下,往往會產生放棄學習乃至厭惡學習的情緒,一旦有了這些情緒,無論是對教師的教學還是對學校的管理都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
筆者據此認為,要想切實解決電算化會計教學問題,中職學校應加大對電算化教學設備、實訓場室的建設,要將電算化會計課程全部安排在有局域網的多媒體電腦室上進行教學,在多媒體電腦室里配備多媒體教學軟件,安裝配套版本的會計軟件。
四、加強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
電算化會計要求從事會計工作各個崗位的人員都能夠熟練使用會計電算化軟件,否則,不僅難以發揮會計電算化的優勢,甚至還會會計工作帶來負面的影響。目前我國培養初級電算化人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中職學校和大中專院校,特別是中職學校,絕大多數的初級電算化人才都是由中職學校中培養,社會培訓機構則是對中職學校存在的不足進行補充,可見,中職學校在培養初級電算化人才方面所擔當的角色是極其重要的。眾所周知,社會的發展靠人才的培養,而培養人才的人正是教師,中職學校的電算化教師其會計專業知識一般比較扎實,對會計軟件的使用也比較熟悉,但是,要想實現高效的教學,教師還得加強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和學習。
目前,多媒體教學平臺教室的功能越來越趨于完善,特別是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教學平臺,越來越多的教師通過學習各種課件制作軟件,制作了大量用于課堂教學的課件,有的甚至將整本教材的內容都制作成了課件,采用多媒體平臺教室上課很是方便,收效也很不錯。但是,電算化會計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操作員身份感和分工協作的職責感,要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去感受電算化系統的內在數據流程,體驗作為各類操作員對會計業務的處理的真實感受,僅靠課件進行教學是無法收到最佳教學效果的,必須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術能力,恰當運用媒體,做到與課程特點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五、結束語
事實證明“手把手”教學在電算化課程的教學中是有效的。說明在實際教學中有效運用教育技術能力,針對課程的特點去組織設計教學,在課程涉及到相關實訓場所的時候,要做好相應的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的準備,包括授課教師的素質準備,教學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在日益繁重的教學中提高效率,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出色的電算化人才,學校的設備投資也才能收到超值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