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9 10:30:4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對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積極意義的實現途徑
2.1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塑造了優良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地方優良傳統文化進校園可以有效地塑造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現象。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校園文化建設要注意把學校所在地的優良地方傳統文化引進來,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識別度的校園和校園文化。以黃山學院為例,黃山學院分南北兩個校區,南校區作為新校園,其校園文化建設注意發掘徽州地域文化資源,把徽州文化引進校園文化建設。首先,黃山學院南校區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即在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中傳承徽派建筑風格,其南校區圖書館和教學樓、辦公樓系清一色的新徽派風格建筑,整個校園規劃也秉承徽州古村落規劃的理念,山水相依、富于美感。其次,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方面,黃山學院也充分利用徽州歷史文化資源。其校園內部道路命名蘊含人文精神,折射出徽文化屬地的特質,通過道路命名,把校園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體化,優化育人環境。
某校為了打造校園文化特色品牌,將地方戲曲劇種呂劇引入了課堂。但是由于缺少專業的呂劇教師,只能由學校的音樂教師和外聘的民間藝人任教。孩子們倒是對這種與眾不同的學習內容非常喜歡。可是音樂教師卻叫苦不迭,本來課時量就不大,現在又憑空增加了很多,而且還要現學現賣,況且這種戲曲唱腔的學習也非易事。再就是外聘的民間藝人來學校任教,學校要支付一定的薪酬。如果由學生來承擔,就違反上級某些收費規定;如果由學校來負擔,這確實又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去留之間,左右為難。
思考:有位校長說:“我們也想開設一些地方傳統文化課程,但沒有教師和教材,我們也無從下手。”的確,師資問題是制約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瓶頸。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學校要主動和社會上的一些文化團體建立合作關系,聘請一些傳統文化名家或者非遺文化傳承人來學校授課,以保證教學質量;其次,學校要深入挖掘本校的教師資源,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與培訓,逐步培養出一批校內的傳統文化教師,以滿足教學需求;最后,上級政府或者財政部門要給予學校對外合作與教師培訓以必要的資金支持,讓學校有更多的底氣和能力將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引入校園。另外,相鄰的學校也可以通過抱團合作開展活動,通過優勢師資的校際走教方式,實現師資的互補和資源的共享。
案例二:盲目引入,追風逐利
一次培訓會上,朋友談起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話題,朋友對他們學校的做法滿腹怨言。前幾年盛行經典古詩文進課堂,他們學校就轟轟烈烈地搞《三字經》《弟子規》……后來,周邊的很多學校又開始搞起了書法、戲劇什么的,于是,他們學校也不甘示弱地讓學生學起了圍棋;而今又開始醞釀著如何將中華武術引入課堂了。還不止如此,每換一種“文化特色”,學校都邀請各級領導到校“指導工作”,并且大會小會地宣傳學生獲得了什么等級獎勵,學校打造了什么文化品牌,傳承和發揚了什么優秀文化……
思考:傳統文化進課堂不是搞噱頭,更不是作秀。教育部語文出版社社長,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說:“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科學規劃、統一安排,讓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融合起來。”首先,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我們選擇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易于學生接受和學習。其次,要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地域發展歷史的縮影,選擇這樣的文化內容有根基,有資源,有氛圍,有利于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與拓展。最后,要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不管選擇哪種文化內容,其最終目標依然是育人。能夠培育學生良好品質、激發學生家國情懷、完善學生道德修養的文化內容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當然,傳統文化進課堂貴在堅持,切莫朝令夕改,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案例三:操作隨意,有形無實
在一次縣域校園文化建設經驗交流會上,某校長介紹說他們學校打造了“太極拳進課堂”的特色課程,在各年級都開設了太極拳課,學生人人喜歡太極拳,人人會打太極拳。現場參觀環節,該校確實隨處可見有關太極拳的知識圖片,學生也做了精彩的表演。但是在問及學校有沒有專門的太極拳課程教材、有沒有各年級段的教學工作計劃、有沒有指導學校太極拳課程實施的總體方案等問題時,答案卻都是否定的。所謂的“太極拳進課堂”,無非是體育教師學了套太極拳招式,然后學生照著學了學做了做而已。
思考:既然是傳統文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也一定有其深刻的思想內核,如果我們的工作有形無實,花拳繡腿,根本無法實現主席所提出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標。作為學校,首先要結合傳統文化的內容,按照學段或者年級段進行科學劃分和設置,從低到高,循序漸進,建立一套比較系統的教學流程。其次,要明確各年級傳統文化教學的目標計劃,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都要有整體規劃和階段目標,構建一套較為完備的目標體系。最后,要定期邀請相關名家或學者(而非領導)對學校的傳統文化課堂教學進行論證和指導,以保證我們的教學工作向著定位更準確和方式更科學的方向發展。
案例四:評價滯后,關注度低
某校在學生各階段的學業水平測評中,都把“傳統文化”這門地方課程定為開卷甚至是“免測”科目。本地中小學使用這一套必修的山東省地方課程“傳統文化”教材。這套教材涵蓋了國學經典、風土人情、民謠諺語等各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內容,可以說對于學生了解家鄉歷史,增強愛國情感,提升人文修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雖是必修課程,可很多學校實行的卻是“自修”甚至是“免修”,由于其不參與上級對學校以及學校對學生的學業考察,因此,這門課程一直未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與認可。
如何在中等職業學校廣泛地、深入持久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呢?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我認為,中等職業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自然承擔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為此,中等職業學校要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以此來影響教師的成長,進而影響學生的成長。
1.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
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是教師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前提,根據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大綱提出的德育目標要求,結合各地特點,可以制定相關的特色文化約定。比如江蘇省射陽中等專業學校就對教師提出了十二項內容:熱愛職教,勤奮工作;改革創新,民主和諧;團結協作,誠實守信;尊敬家長,熱愛學生;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心境愉悅,強身健體。通過對這些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挖掘,并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從而影響著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
2.充分發揮教師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1)中等職業學校要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包括輔導課、閱讀指導課等)。班主任、課任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滲透,強化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挖掘教材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點。
(2)利用各科教學。通過知識傳授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傳統文化觀念。
(3)通過各項活動深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通過主題班隊會、故事會、講演會、報告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專題性教育,也可以通過課外活動進行滲透教育。總的來講,要注意文化行為的引導,堅持明理,激情導行,使受教育者在較高的層次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使其形成比較牢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精神。
3.努力優化教育環境
(1)優化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環境。通過提高教師素質,擴大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影響,充分利用校內各種宣傳工具,大力宣揚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優良的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環境。
(2)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工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主要通過父母及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與家風影響來實現。因此,應通過開辦家長會等形式,提高家長的家教水平來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我國的家庭教育有著優良的傳統,像流傳至今的“岳母刺字”“孟母斷織”等。好的家教會使子女從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屬于中華民族的子孫,從而刻上民族的烙印,從小就接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陶冶,長大后,為振興中華作出貢獻。
(3)優化社會環境。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有區域性的,若沒有學校所在區域的家庭、鄰里、企事業單位組織的共同努力,是不能形成很好的風尚和傳統的。只有社會共建,創設良好環境,才能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4.切實加強養成教育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民族精神的培養,要在“化”字上下工夫。我們不僅要重視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觀念的培養,更要使廣大教師深刻理解并把這些知識、觀點化為自己的意志,進而體現到自己的言行和對這種言行的渴望和追求之中。簡要地講,就是要把優秀傳統文化落實到教師行為規范上,并針對性地圍繞“行為規范訓練要求”嚴格抓好養成教育,使這一要求逐漸變成絕大多數教師的行為習慣。
5.重視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展覽室、閱覽室、活動室等場地要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并辦好各類園地、圖書館、文化館、廣播等,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德育環境。
(2)引導廣大教師通過各種形式來實踐民族傳統文化。比如在清明節祭掃先輩,幫助孤寡老人,觀看革命影片,歌唱中華優秀歌曲等。
二、地方文化融入體驗式德育教育的價值分析
體驗式學習即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獲得思想或情感上的共鳴,具有真實性、持久性的效果。[6]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并將其轉換為德育教育資源,運用到地方高校德育教育教學與學生德育養成實踐中,是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的一種有益探索。將地方文化優秀精華與地方高校體驗式德育教育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可通過創設多元文化情景,如名景、名勝、名人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在親歷中引起思索,并與個人的修養、修身相聯系,從而上升為道德體驗,達到建構意義的作用。[7]
(一)地方優秀文化的形成和內涵特征
“地方文化”屬于文化地理學的范疇,但文化發展是一種歷史現象,地方文化形成便是歷史發展的結果。[8]一個地區文化特征的形成,也是該地區文化長期累積的過程,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蘊為基礎,對周邊文化的吸收融合的過程,是歷史發展的時間和地理環境的空間的結合體,是文化內在邏輯演變和文化空間形態變遷的有機統一。[9]以永州地方文化為例,永州地方文化作為區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大傳統文化指導下的個性文化,是個體與總體的關系。可以這樣比喻,中華文化是根,區域文化是葉,沒有根深蒂固,也就難有枝繁葉茂,沒有中華文化的傳承,就沒有地方文化。可以這樣說,沒有區域文化之一的永州地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就少了一份風采。因此,我們在深入解讀永州地方文化的同時,更應從地方文化的一般認識,升華到科學探索其他地方文化的特色文化現象中去。
(二)地方文化融入體驗式德育教育的價值分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10]中國現代德育理論構建不是憑空產生的,不可能脫離中國傳統德育的鏈條,相反它會以這一傳統為土壤,吸收其中合理的、先進的因素。因此將地方文化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意義重大,也是能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明確要求要把“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11]列為黨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工作。
1.地方文化資源為高校大學生體驗式德育教育注入了新內容。大學生道德素質提高重在引導和自我修養。如何提供一種切實可行的修養的資源與載體,供大學生學習、理解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十分必要。先進文化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是知識智慧的薈萃,更重要的是其精神導向作用。
2.地方文化資源為高校大學生體驗式德育實踐營造了新環境。傳統的道德教育是一種封閉式的灌輸教育,背離了個性的發展,與道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12]干枯的說教不應該成為大學德育教育的途徑,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吸引學生自發地走進現實,融入生活,特別是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地方文化情境中,或感受歷史的厚重,或追尋名人的足跡,在實踐中探尋人生的美德與真理,實現育人的目的。著名教育家朱小蔓教授認為“道德教育一定要讓學生走出課堂,進入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在其中感受生活世界的各種關系,踐履美德,選擇符合個性德性的行為方式,在實踐活動中發生道德體驗”。[13]
3.地方文化資源為高校大學生體驗式德育教育開辟了新路徑。在當前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學生德育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區分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如何鑒別腐朽文化與有益文化,不僅事關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三、地方文化融入體驗式德育教育的實現路徑
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上,離不開本土化的國情和人情。[14]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本地傳統文化中關于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以及人格修養的挖掘,要推陳出新,創造出立足現實、依托傳統、古今融合的德育教育資源。
(一)注重理論挖掘與研究
對地方傳統文化的研究,一是要注重挖掘與整理,要對質樸、粗獷的地方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整理和整合,精選出適合教育教學的內容,提升地方傳統文化的引領力、影響力、生命力,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功效。二是要深化研究,探索弘揚傳統文化的新途徑。要在建立研究機構的基礎上,支持師生對地方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對地方傳統文化進行剖析與解讀,可通過調查報告、學術論文、課題立項等形式來幫助他們了解地方傳統文化,這也為大學生體驗式德育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正確的方向。
(二)加強德育塑造平臺打造
一是要牢固樹立人本理念,把握好新時期大學生成長規律和心理特點,將教育與人的自由、尊嚴、幸福和終極價值結合起來,塑造全面發展的“人”。二是要完善專兼職德育隊伍建設,為德育教育提供人才保證。要在建立好以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的專職德育教育隊伍的基礎上,加強以地方文化研究專家、老一輩革命家(后代)、紀念館講解員、社區群眾等為主體的兼職德育隊伍。三是要注重德育資源整合,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合作平臺,為大學生德育體驗提供實在的指導和幫助。[15]
(三)推進“三進工程”深入開展
積極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是加強大學生體驗式德育工作的重點。一是要組織專家學者編寫地方傳統文化教材,為傳統文化“三進”工程打基礎;二是要將本地文化資源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納入教學計劃,可通過開設“舜孝道研究”、“柳宗元民本思想研究”、“女書與瑤文化”等專題品牌課程,讓學生在了解地方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自覺運用傳統文化。三是要突出地方傳統文化進校園教育體系建設,學校可明確不同年級學生學習的重點,入學時可帶領學生游覽地方傳統文化景點,增強學生對地方傳統文化的初步了解;進入大二可開設地方傳統文化課程,增強大學生對地方傳統文化的內涵理解,提升人文素養;大三大四則有目的組織學生開展地方傳統文化學術研究,培養大學生實際運用能力。
(四)創設和諧校園環境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16]環境對于人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諧的校園環境是一種“隱性教育”,能夠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產生道德體驗,有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道德素養的提升。一是可在校園內建立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景觀雕塑、懸掛地方傳統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以地方文化中的精髓思想命名道路等等,通過物化的人文景觀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利用地方傳統文化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柳宗元筆下《江雪》的百折不撓;周敦頤《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清逸;《松樹的風格》體現的無私奉獻等,通過對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的理解和對歷史遺址的考察論證,能夠起到提升品格、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三是利用地方文化資源促進大學生文明養成。可從“孝悌理家”、“人濁我清”等地方文化思想精髓為突破口,加強大學生孝敬父母、誠實守信、文明禮貌等基本行為規范建設,培養鍛煉學生“三自”能力,促進學生文明禮儀養成。
我們倡導教師充分顯示條件開發教學資源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完成美術課堂的教學目標。在高中美術課堂中,地方資源的開發顯得尤為重要,它為高中美術課堂提供了豐富而獨具特色的資源,使得學生能夠了解地方特色和地方的優秀傳統,在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同時又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傳播。[1]我們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對地方資源的開發需要將地方資源與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完美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下快速實現教學目的。
一、課程資源開發內涵
美術課堂的課程資源開發是西方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概念,旨在通過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水平以及學習能力。在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之中主要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來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使得學習過程能夠順利進行,教學目的能夠完全實現。
我國教育部規定的對美術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以繼承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為目的,通過教師在高中美術課堂上的文化背景講解、事物欣賞、模仿創作等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背景、蘊含的豐富韻味等,使得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傳統文化,從而了解傳統文化,喜歡傳統文化,最后做到自覺傳播傳統文化。通過充分地將地方資源與高中美術課堂相結合,最后實現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以及審美能力的目的,促使學生美育水平的提高。[2]
二、高中美術教學中地方資源開發的意義
高中美術教學中地方資源開發的意義重大,需要我們對此進行一一梳理,希望能夠借此提高高中美術教學中地方資源的開發程度,加大地方資源的比例。
1.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將地方資源開發融入到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能夠豐富高中美術課堂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高中教學中各個學科都加強了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課堂的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在美術課堂中,由于課件制作難度較高,要求較大等,所以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較少,使得高中課堂美術課堂難免流于枯燥。我們通過對地方課程資源進行開發,給同學們講述傳統地方資源例如西北民間油畫等背后蘊含的人文知識,精妙之處等,充分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到課堂之中,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美術課堂的效率。
2.傳播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美育水平
高中美術課堂應該注重讓學生對于美術作品多加欣賞,并且提高高中美術欣賞課堂的基礎知識,讓同學們能夠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充分提高自己的美術修養。我們通過將地方資源例如民間畫等,開發融入到高中美術教學當中,使得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到地方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課堂中,我們通過讓同學們欣賞經典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妙之處;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具體講述傳統美術作品例如民族服飾等的制作方法等讓學生理解古人的智慧和偉大,同時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美術的創造之中。[3]最后,讓同學們對自己領略到的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自我加工創造,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3.促進特色課程建設,完善學校課程結構
我們提倡通過開發地方資源來豐富高中美術課堂的內容,通過將地方資源與高中美術課堂相結合,探索出一條新的,即符合高中美術課堂發展又帶有地方傳統特色的美術教學道路。我們通過將高中美術課堂與傳統的地方文化的發展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設出一門充滿地方特色、文化內涵、學科先進知識的課程,并且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的課程,從而實現學校課程結構的優化。使得學校課程從以往的死板、不重視人文知識、不注重傳統中解脫出來,開創出一條新的以人為本的教學道路。
三、將地方資源融入到高中美術課堂中的教學設計原則
1.需要以傳統文化為重點教學內容
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我們可以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提高學生的美育水平。例如在對華山壁畫進行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理解華山壁畫背后的故事,創作的難度以及創作的意境。讓同學們充分地感受到古人的偉大,并且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傳統表達手法的獨到之處,使得學生都能夠熱愛傳統文化,自主傳播傳統文化。
2.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對地方資源進行開發并且將其融入到高中美術課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資源的納入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興趣的推動下完成高中美術課堂的教學任務。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各種手段來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提升。首先,通過讓學生欣賞地方傳統文化作品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其次,通過教師講解傳統文化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識來讓同學們充分了解傳統文化。最后,通過同學們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作品的制作中來實現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了解、繼承和發展。[4]
小結
綜上所述,地方資源的開發對于高中美術教學的提升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們需要在高中美術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傳統地方資源的開發,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將地方傳統文化充分融入進去,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帶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最后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的大幅提高以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英] 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二、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置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廣西大量珍貴的民族文化正在流失或消亡。將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置入高校教育體系,無疑是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入口。2002年召開的“世界文化遺產年”大會,就明確提出將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化遺產引入高校教育中。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也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基礎作用。”可見,將廣西各族傳統文化藝術置入高等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利用高校教育平臺構建廣西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可以推動地域文化傳承創新,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升到一個新高度、新層面,同時也能引導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從而增強學生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亦是現代藝術教育和藝術審美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源,能啟迪和豐富各種藝術創作,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為廣西文化創意產業建設和各類人才培養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三、廣西民族文化藝術在高等藝術教育中的傳承和發展
(一)實施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加強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教育可以增進民族地區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從高校美術教育的層面看,實施多元化的培養模式是培養美術師資、設計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首先,廣西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地域風格鮮明,為各地方院校特色藝術課程的開設提供了可能。學校美術教育是本土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主渠道,因此,課程教學特色的形成尤為重要。各地高校應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資源,開設專題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拓寬民族傳統藝術教育的覆蓋面。其次,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乃至熱愛,而任何一種熱愛,都需經過持久的培育,才能夠源遠流長,發揚光大。這就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具備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理念,具備良好的民族民間藝術素養,還需熟悉、了解本土文化藝術的歷史背景和發展動向,才能充分引導和完善課程教學。同時,要盡可能突破教師界限,把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請進美術課堂,講授技巧。再則,可以在高校建立民族藝術研究所,成立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組織工藝美術“研修班”,采用相結合的傳承人培養和技法傳承模式,使當下的民族藝術教學能時刻跟上時代步伐。在信息化、多元文化的當代社會,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教育并不只是傳播本民族的文化知識和技能,更應該認識自我、發展自我,開展有關民俗藝術和民族傳統造物體驗的教育。通過下鄉寫生、藝術采風、社會調查課程等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魅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豐富、更生動。可以多舉辦民族主題的藝術展演活動,譬如最近由廣西文化廳、廣西博物館和廣西藝術學院共同組辦的“美術與時尚”設計展,就是面向全區高校大學生的廣西民族文化創意實踐活動。這些課外活動對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民間藝術環境,了解本地區的傳統文化以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加強對廣西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本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各地方高校在開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學術研究的同時,可以兼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包括對地方文化遺產進行有形性保護與無形性保護。廣西諸多高校都建立了地方文化研究基地,如河池學院建有“桂西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資源研究基地”,其學報還專門開設了廣西少數民族研究的欄目;廣西藝術學院有“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研究展示中心”;廣西民族大學有民族研究中心、壯學研究中心、瑤學研究中心;賀州學院有“廣西東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等,這些高校研究機構為地方文化藝術的科學研究、課題開發理論研討提供了學術研究平臺,獲得了頗豐的研究成果。在開展研究實際工作中,課題研究者必然要通過文字、攝影、攝像以及錄音等形式,記錄民族民俗文化或是傳統技藝的過程,有的還要選擇歷史見證人、傳承人、民間藝人為訪談對象,拍攝相關紀錄片和編寫相關著作。而這些記錄、保存的方式恰是對傳統藝術和技藝傳承人的一種文化研究與保護。正是借助高校良好的科學研究平臺,使廣西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研究可以同步進行,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促進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在傳承和保護中不斷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新領域。
(三)廣西民族文化藝術在產學中的應用與發展
隨著創意經濟、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在開發應用上,廣西各高校可以結合本地藝術資源的綜合優勢,在美術繪畫、視覺傳達、工業設計、裝飾藝術、服裝設計等應用型專業中開展產學合作,以廣西民族民間文化為題材,以各種不同材料為載體,系統開發廣西地方特色的產品和旅游紀念品。如欽州學院與當地的坭興陶企業合作,設計制作出了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坭興陶禮品;玉林師范學院與廣西北流三環陶瓷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如能將繪畫藝術表現與日用陶瓷設計相結合,必將大大提升北流陶瓷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在民族品牌這一塊,廣西藝術學院服裝專業教師以“廣西民族織繡圖案”為主題,以現代審美的視角解讀少數民族服飾藝術,融入以“壯族花邊”為載體的服裝設計中,設計制作了一系列現代女性禮服,得到柒牌服裝企業的高度認可,作品獲得“首屆中華立領杯”時尚中華創新設計賽金獎和特別配飾獎,并被選送到法國展出。總之,民族地區高校藝術教育,只有堅持以教學帶動生產的教學方針,在追蹤國際最新時尚潮流的同時,主打民族藝術的口號,立足將民族設計藝術與創意文化產品進行完美接軌,充分發揮民族文化資源所蘊含的市場價值和開發價值,才能將其所獲成果為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服務。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隨著現代化和城鎮進程的加快,農耕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一些傳承千年的民族文化瀕臨滅絕。
學校作為文化傳承最重要的場所,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要求教育部門將優秀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各類新聞媒體要通過開設專題、專欄等方式,介紹文化遺產和保護知識。教育部等部門也多次發文強調,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通過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等課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進中小學校園。
文化遺產走進校園,不論對學校文化生活、辦學特色還是對文化傳承、弘揚優秀文化,都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可謂一舉多得。一方面,通過學習優秀民族文化,使學生得到文化藝術的熏陶,獲得民族自尊感、自豪感、認同感以及相關知識和技藝,從而提升個人綜合素質,這與素質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另一方面,設立包括民族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以及傳統手工藝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類地方或校本課程,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形成學校辦學特色,自然而然相關文化就得到了傳承。
一、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實施好保護傳承工程。
傳統文化是一個極為寬泛的概念。其內容中既有精華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時代性、階級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時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對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我們所說的繼承和弘揚,自然是傳統文化中獨特且優秀的部分,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而不是喪失合理性、與時代精神背道而馳的糟粕。繼承和發揚的對象只能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要學習中華歷史,借鑒和運用歷史經經驗,“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分析,對有益的東西、好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我們要積極挖掘、整理和發揚一切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史前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俗文化、治沙精神等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闡發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整理中衛歷史文化、民間故事、人文精神的典籍,謀劃項目,爭取資金,實施長城、大麥地巖畫、黃河古渡等遺跡的保護工程;用好平臺,創意展示,做好羊皮筏子制作、蒿子面、剪紙、刺繡等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工作。
二、創作優秀作品,引領繼承和發揚,。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就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優秀的文藝作品、文藝節目,能真正的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能觸及人的靈魂,是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糧。像《山海情》《花兒三部曲》《絲路情中衛村長有話說》等等優秀劇目、方言廣播劇,要多創作,還要利用好媒體、網絡、活動等平臺弘揚出去,利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重要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人們在辭舊迎新、慎終追遠、緬懷先賢、闔家團圓、孝老敬老中弘揚文明新風。
三、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基層活動
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群眾性神文明建設源源不絕的精神源泉,也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開展好優秀文化進基層活動,可以有效的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一是組織編印或發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讀本》。該書應深入淺出地闡述為人、做事、求學、交友、接物等方面應有的道德修養和禮儀規范。教育大家與人交往要以“誠”為貴,行為規范要以“禮”為先,家庭倫理要以“孝”為首,待人之心要以“仁”為本,讓中華傳統文化倡導的忠、孝、誠、仁、信等理念在全體市民中扎根、生長、開花、結果。
二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以“感恩、勵志、修德”為主題,在校園里廣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美德,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機關。以“學經典、品人生、提素質”為主題,以文明城市創建為契機,在全市黨政機關、窗口單位中開展“做文明公仆、創禮儀機關”活動。廣泛開展促進公共文明志愿服務、便民服務等各類文明禮儀踐行活動。在廣大機關干部中開展讀一本好書、參加一次社會公益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講文明、知禮儀、團結友善的傳統美德,自覺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者、實踐者、示范者。
四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組織文化工作者,通過送書籍、搞培訓,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市民在公共交往中樂于助人,大興互助之風;孝老敬老,大興孝敬之風。
[中圖分類號]G6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090082
近年來,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及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其中如何在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關鍵問題,本文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
(一)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分學段有序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校園中的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各自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在中小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以各個年級學生發展的特點和需求為出發點,有選擇地進行培育。正如綱要所指出的:小學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小學高年級,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力為重點,開展認知教育,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初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為重點,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高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不難發現,針對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側重點各有區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同,“梯級式”的培養目標對于系統、全面地在中小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立足學校教學特色,積極構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體系
課程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載體,其選取和設置是中小學推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在中小學語文、歷史等學科中,蘊含著較多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例如中華傳統美德的故事、家鄉風景名勝的介紹等,不僅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共鳴。此外,各中小學校應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資源,開設校本課程,編寫具有地方地域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通過它不斷生發的生長點,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忽視學校少先隊組織的重要作用,少先隊作為少年兒童的群眾性組織,也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承擔者。在小學以及初中一、二年級,依托少先隊組織開展主題教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少先隊活動課程建設中,這也不失為中小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另一條道路。
(三)加強培訓,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
教師不僅是教育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還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引領者、協調者。因而,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各地中小學校可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分三個層次開展教師培訓:一是學習相關各級文件精神,如《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二是邀請專家做專題講座;三是成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研組,集體備課,共同討論相關課程的設計。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能夠加深廣大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遵循傳統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真正打造一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骨干隊伍。
二、集聚“家―社”教育力量
(一)引導家長共同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引起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教育也離不開家庭教育。各地中小學校要重視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以及成立各級各類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機構,積極組織開展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傳統文化體驗活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和公益性活動,踐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家庭教育中,將傳統文化傳承的內容鎖定在傳統禮儀禮節及自立能力的養成上,突出家長的言傳身教和傳統節慶日的熏陶功用,家長可以將傳統道德、倫理、處事之法教給孩子,用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價值觀規范他們的日常行為。
(二)以社會為天地,借助各類教育資源
1.引進來:鼓勵傳統文化傳承者積極參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文化傳承者的努力。現如今,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事象、傳統的民間工藝正不知不覺地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為此,鼓勵民間藝人、技藝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進課堂,積極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中,通過他們親身的講述、演繹、展示,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清晰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如何源起、如何保存至今的。
2.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
傳統文化教育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校園內部,中小學校可以借鑒全國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設經驗,利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遺址、名勝古跡和現有各類教育基地等場所,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教學,建立中小學生定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遺址等公共文化機構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拓寬傳統文化的教育渠道,使這些過去被忽視的教育資源成為教育的主流渠道。
3.促交流:借助新媒體的教育力量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日趨進步,互聯網、手機、iPad等新媒體已滲透于青少年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各級各類學校也應轉變舊的教育觀念,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傳統文化教育緊跟時代的步伐。校園網站是學校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學校網站開設傳統文化專欄,并根據青少年自身的特點,選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電子文本,拓寬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線上教育平臺。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學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文化傳承工程,需要凝聚全社會的教育力量,真正以學校為陣地,以社會為天地,以家庭為支撐,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增強青少年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殷翊.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特質與策略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09.
[2]張媛磊.中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問題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3.
一、教育內容與途徑
1.確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內容
北京市日壇小學重點引導學生過好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五大傳統節日,使這些節日中所凝結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華,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
2.構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途徑
(1)課程育人: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納入課堂主渠道
開發德育特色校本課程,實施“過中國節?育民族情”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策略的研究。在開發和利用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資源中,激發學生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情。
(2)實踐育人: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融入學生體驗活動
開展主題系列創意活動,在學校德育活動體系中突出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主題,引導學生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德。
(3)協同育人:讓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走進家庭
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家風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引導學生及家長在良好家風的熏陶感染中養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的道德風尚,弘揚中華美德。
二、實施方法
1.結合課程特點,融合優秀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1)國家課程
學校積極探索學科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方法途徑,要求全體教師根據學科特點,挖掘拓展學科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學習興趣。
(2)地方課程
學校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走進中華傳統文化》,結合本校實際,精選優秀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內容加以提煉整合。在學科設置上,體現縱向深化以及橫向交叉,綜合語文實踐活動性;在內容編排上,注重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提煉精華,體現本土化。
在地方課程的使用中,把吟、聽、繪有機結合,增強了教材的實效性。在學習要求上,有彈性、可變動,偏重自學能力、學習習慣與方法的培養。
(3)校本課程
學校《過中國節?育民族情》校本教材共由五個單元組成,即一個傳統節日為一個單元。每個單元分別設計了“節日習俗”“創新實踐”“節日達人秀”三大版塊。在具體內容的設計中,努力做到符合時代特征,選用學生喜愛的、生動形象的語言與形式,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激活學生思維發展。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有機結合,拓展了課程資源,健康有趣的傳統游戲,豐富了孩子們的課余活動內容。學生通過學習節日課程,積累了中國傳統文化,從中領會到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2.開展系列教育,凸顯優秀傳統節日文化特色
學校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通過各種載體,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使各項活動凸顯傳統文化。引領學生牽手文化,感悟傳統,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
(1)開展年節活動,傳承中華傳統
學校在中國五大傳統節日到來前夕均要召開隆重的慶典活動,宣傳節日的起源、民間習俗、文化內涵等,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傳統節日是維系中華民族血脈的東西。清明節如今發展到祭掃革命烈士墓、端午節懷念愛國詩人屈原等,就更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因此,對學生進行傳統節日的教育,就是肯定中華民族,就是熱愛中華民族,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一是師生自主收集整理有關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文獻資料,研究其文化內涵、意義價值等,拍攝成微課程、微電影在節日慶祝活動中進行播放。
二是將探究靜態習俗和親身參與實踐相結合。如春節、中秋節開展熱愛家庭、團結和睦、文明禮貌教實踐活動;清明節開展紀念英烈、尋根問祖實踐活動;端午節開展追懷先賢、陽光健身實踐活動等,在這些節日中讓學生去體驗、經歷、成長。
三是采取互配合、相滲透的原則,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積極參與社會傳統節日風俗有關的活動。
(2)開展傳統游戲,體驗民族情趣
中華傳統游戲走進了學校校園。“抖空竹”“花式足球”“翻花繩”“剪窗花”“推鐵環”“跳房子”“踢毽子”等這些我們曾經很熟悉,而如今又感覺很陌生的傳統游戲,現在成為日壇小荷少年們的新寵。如通過剪窗花的意象、心象和吉祥藝術培養美感,錘煉情趣,豐富生活,使學生們變得心靈手巧,在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節日氛圍。
3.進行家風建設,奠定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基石
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家風建設,旨在以良好家風的道德示范作用,形成促進學生心靈成長和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得以踐行。
(1)開展“家規、家訓、家風”箴言征集活動
學校人人參與,內容包括家族歷代傳承的“家訓、家規”;家長在生活中的治家立身、教育子女等方面好的做法、理念、體會;家長和孩子共同探討制訂的今后要努力實現的家風。學校將播放優秀箴言、書法創作、編印“優秀家規家訓箴言集”等形式進行宣傳。
(2)開展“弘揚中華美德,傳承良好家風”主題實踐活動
學校開展“家風家教”大家談、大討論,組織學生采訪家長和長輩,梳理各自家庭已有的家規家風或理想的家風;利用升旗儀式、集體校會等形式在全校范圍內組織“說說我家家風”“家風故事”“我理想的家風”“家風助我成長”“父母教會我……”等為內容的班隊會,講述家風小故事,宣傳典型的先進事跡,發揮典型示范的正能量。
三、教育成效
學校整體構建“過中國節?育民族情”教育體系,已基本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同時,也培養了一批素質高、教科研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特色師資隊伍,教育成果起到了一定的輻射作用。
1.傳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通過節日文化教育實踐,使學校成為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地,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這里得到了高度的重視與尊重。學生了解中國節、會過中國節、熱愛中國節。傳統美德、經典文學、民族技藝、節日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已經在學生身上生根、發芽,并悄悄改變著他們的生活。
2.促進了學生素質的發展
(1)學生文化素養得到了提高
通過誦讀古典詩文,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精美詩詞、精彩片段,并能熟讀成誦,積累數量遠遠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要求;通過對文學領域名人、名篇的研究,學生不僅更多地了解了名人的生平及故事,還通過他們的生活了解了當時的社會制度、歷史變革,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閱歷,禮孝忠誠的傳統價值觀念悄悄改變著學生的言行。
通過對民族藝術的研究與學習,每名學生都掌握了至少一項傳統技藝;通過對民風民俗的親身體驗,濃厚了節日氛圍,使學生越來越喜歡自己的中國節。
(2)學生興趣特長得到了發展
學生在《茉莉花》等古典音樂的彈奏中,體會了典雅;在響板操的舞動中,感受到含蓄;在中國結的編織中,承接了傳統編織的精神;操場上,回蕩著傳統游戲的歡快……寓教于樂的民族藝術教育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發展了學生的興趣愛好。說學逗唱,吹拉彈跳,剪拼捏畫,每個學生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體現著“小荷綻放,一任天真”的辦學目標。
3.促進了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
(1)豐富了原有的知識結構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長流水。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參與傳統節日文化學習、體驗、研究活動,教師們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教師們沐浴經典之風,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從司馬遷的《史記》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從教育鼻祖孔子到一代偉人,觸摸到了民族的血脈靈魂,感受到了優秀經典文化的無窮魅力,增強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底氣。
(2)提高了教師的指導水平
自身素質的提升,使得多數教師越來越從容地參與傳統文化教育。無論是教育教學的滲透,教育活動的組織,還是傳統文化素養的評價,他們都能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較好地運用到了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意識越來越強。
4.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1)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基于學校“荷文化”的大背景,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又為其注入了新的內涵,打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了課程育人、實踐育人、協同育人的作用,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領悟傳統文化精華,弘揚傳統美德,激勵傳統民族精神。
(2)形成了濃厚的人文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