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9 09:58: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土地規劃與設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前言
土地整理,最早提出的國家或地區主要是德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等,世界各國由于地域、文化、國情和經濟狀況的不同,對土地整理的內涵理解也存在差異。我國國土資源部于2003年的《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指出,“土地開發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土地開發三項內容。
1 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的方法
1.1 確定規劃的方案
進行土地整理之前,首先應當確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具體實施時應當做到準確無差錯,以確保方案的可行性。針對重慶市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土地整理的分區原則將重慶市劃分為四個土地整理區:城郊農地規模整理區、山地農牧綜合整理區、丘陵坡地整理區、三峽生態整理區。(1)在山地農牧綜合地區,進行合理布局,以小流域作為整理單元,在流域內部要對田地、道路、樹林和村莊進行全面衡量。(2)城郊農地規模整理區,與重慶市關部門加強溝通了解,對于原來做出的城鎮規劃進行合理的修改,把村莊、居民點和鄉鎮界線進行重新劃定。準確繪制出鄉鎮與村莊的駐地規劃圖,同時要做到三集中,即:由鄉鎮企業向工業園集中,由村莊向小城鎮及重新規劃村方向集中,由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3)三峽生態整理區,注重生態恢復,逐步增加綠化率,實施有利于生態恢復的措施。(4)山地農牧綜合整理區,對于閑置用地進行徹底清查,充分挖掘土地的潛力,對城鎮的外延進行控制,緩解城鎮化過程中的用地緊張問題。(5)對于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合理用水,合法用水,在輸水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能耗,保證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節約投資資本。
1.2 實施標準化、規范化的建筑物設計
根據重慶市的現實情況,建筑物設計在農用土地整理項目中占有很大比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水閘、水渠與水池、泵房以及涵管與渡槽等。只有對建筑物進行合理布置和準確設計,才能夠將土地生產效率有效提高。在對建筑物進行設計的時候,應在以下幾個部分得到足夠重視:(1)現階段,土地整理設計方案還沒有完備的相關規范部分設計方案缺乏相對統一的標準,所以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可以參考有關路橋工程相關標準以及農日水利工程設計規范;(2)參考實際工程中所得到的設計成
果。由于詳細設計資料比較缺乏,有些建筑物的標準很難確定,比如說漫水路以及簡易人行道等,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可以根據同類設施,把它視為參照標準;(3)增加設計資料的積累量,以便形成相應的數據庫,對于長期從事建筑業的人員來說, 養成逐漸積累的習慣是必不可少的,定期整理分類資料,通過這些方法增加工作經驗,提高設計水平;(4)要注意應用定型產品的應用,引用標準的圖集。就目前情況而言,很多廠家都能夠進行定型產品的生產,一些行業內部
也發行了標準圖集,在滿足設計要求的條件下,能夠直接應用,節省了工作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遵循一定的的工程繪圖原則
根據統計后期工程量要求以及繪圖人員習慣為依據,在進行繪圖的時候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來進行:(1)在圖紙上建立多個圖層,對不同實物對象進行存放,通過對圖層基木屬性的控制體現同一實物共性,便于工程量統計以及后期修改;(2)在實際繪制的時候,嚴格按照實際尺寸的比例繪圖,這樣就能夠在打印圖紙的時候,更容易展現比例嚴格的圖紙;另外注意控制圖紙中的文字大小,利用換算繪圖比例以及出圖比例,確定選擇某一范圍的字號,以便他人進行識別,對于同一字體同樣也要注意這一原則;(4)典型的地塊圖紙當中,應該將指北針方向標明,可以適當省略現狀底圖以及將線條變窄寬,將規劃成果強調出來。比例尺要在圖紙中體現出來,要標明主要的尺寸,并且還要給出地塊縱橫斷面圖。
1.4 在規劃圖中要實現色彩效果
一般情沉下,規劃圖的設計是由項目區地區位置、地方規劃的目標、對地區內的水資源情況、農業以及經濟發展情沉幾個方面,規劃者經過綜合劃定,最后在圖紙上反映出最后成果。因此,規劃圖一定要十分干凈整潔,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各設計成果反映出來的結果在設計階段的不同時期,所選擇的顯示比例也可以是不同的,不同的比例也就要有不同的顏色配比要進行表示。在顏色的選取方面,主要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在繪制分界線和輪廓線的時候,建議選擇調色板中的基本顏色(紅、藍、綠、品紅、黑色),底色主要采用黃、青、254色;(2)采用基木色來繪制主要的線路,如村界、項目區界質線,這樣可以在圖紙中將這些線路清晰地顯示出來;(3)結合實物的特征,在圖紙上選擇對象木質色將對象表示出來。這樣一來即使看不懂圖例的人也能夠看懂圖紙;(4)對于不同規劃對象之間的區別,通過采用合理的線條寬度將其表示出來,同時應當注意在使用中線條不能夠有太大寬度變化,否則會產生不協調的感覺;(5)對象的
不同特征通過用不同線型來表現,以達到同色不同物的效果。
1.5 統計工程量的快速方法
在對土地整理進行規劃設計階段,完成規劃圖之后,要及時統計各項工程量,一般情沉下在規劃圖中進行以下三類:(1)對“點”型建筑物進行統計,統計主要針對一些比較小的建筑物設施,如管理房的個數、井的個數、變壓器的臺數等,可以通過直接關閉無關圖層查取準確數量。(2)對“線”型建筑物進行統計,統計主要針對田間路生產路、高壓線低壓線、溝渠的長度等。可以通過關閉無關的其他圖層全選需要統計的對象并復制選擇空白地區并粘貼以單線型式將統計對象平移相連點擊“繪圖一邊界”命令,創建一個封閉的邊界點擊“工具一查詢一面積特性”命令,查取邊界的周長,此周長即為所求的工程量。(3)對“面”型建筑物進行統計,統計主要包括河道面積、田地面積等。可以通過點擊“工具―查詢―面積”命令來實現該查詢,或者可以采用連續線沿某區域繪制封閉線,可以通過點擊“工具―查詢―面積特性”命令來實現該查詢。
2 展望
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在土地利用上,逐步提高了土地合理性與高效性,并且對農副產品質量和數量的要求也有了質的飛越,國家每年都要將大量資金投入土地狀況的改變方面。以重慶市為例, 在2009年開始逐步啟動土地整治項目,目的在于通過土地整理,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公共設施的水平,解決農村的經濟發展問題。最終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人地關系更加和諧的效果。
3 結束語
土地資源越來越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己經成為必然要求。在土地整理利用上,要采取科學合理方法來進行土地規劃設計,使土地整理能夠更合理的發揮其功能,使得土地整理在未來會發展的更好。
參考文獻:
[1]林波.土地整理項目規劃實踐[D].四川農業大學,2012.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11-0226-01
1、引言
基于ArcGIS進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與修編工作是近年來在國土資源管理行業普遍開展的一項業務。作為GIS領域代表產品的ArcGIS系統具有較強的數據庫管理及制圖功能,通過軟件系統預設的大量符號可以輕松實現復雜專題地圖的準確表達。這是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新領域,是國土部門矢量化制圖發展過程中新的里程碑。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通過AreGIS中制圖模塊即ArcMap的表達,主要是通過各種符合制圖規范要求的預定義圖式符號表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行業標準《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圖規范(TD/T1021_2009)》(以下簡稱《制圖規范》)中的規定,土地規劃用途共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其他土地三個一級分類,11個二級分類,27個三級分類;土地用途區要素分為基本農田保護區、一般農地區、城鎮村建設用地區(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獨立工礦區、風景旅游用地區、生態環境安全控制區、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區、林業用地區、牧業用地區等9個分類;必備圖件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圖、建設用地管制分區圖、土地整治規劃圖、重點建設項目用地布局圖等6種專題地圖。按照《制圖規范》要求需要制作190種包括點狀符號、線狀符號、面狀符號才能完成制圖工作。下面將從符號庫的設計思路及基本應用兩方面展開敘述。
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符號庫的分析和設計
按照《制圖規范》中的規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共分為6種主要必備圖件,除現狀圖和總體規劃圖外,為突出顯示專題要素表達,在基本農田、建設用地管制分區、整治規劃、重點建設項目等專題圖中,除專題要素以外的圖層都采用了弱化和虛化的顯示方法,如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圖中的建設用地用淺灰色表達,即每一種專題圖都有完全屬于自己的制圖表達圖式,因此,針對每一種專題圖件都必須建立一個相應的符號庫,以便于在制圖工作中節約緩沖空間及提高制圖效率。
3、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符號庫建立與保存
按照上面分析的符號庫的設計思路,我們需要建立土地利用現狀圖符號庫、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符號庫、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圖符號庫、建設用地管制分區圖符號庫、土地整治規劃圖符號庫、重點建設項目分布圖符號庫、基礎地理要素符號庫等,專題要素符號庫和基礎地理要素符號庫。下面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符號庫為例,簡單介紹專題符號庫的建立步驟。
首先,建立專題圖符號庫。在ArcMAP(以ArcGIS9.3為例)環境下,點擊TOOLS菜單,指向styleS,選擇Styles manager,選擇styleS下拉菜單的最后一項——Create New Style按鈕,在打開符號庫文件保存對話框中選擇保存路徑,命名相應的專題圖符號庫名稱(例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符號庫),點擊保存按鈕之后自動添加到符號庫列表當中,點擊DK按鈕。
其次,依次建立各種要素的相應符號。上圖中系統自動按照styles文件的格式建立了標準符號庫文件。但內容是空的,需要工作人員按照《制圖規范》要求在相應的點(Marker Symbols)、線(Line Symbols)、面(FillSymbols)文件夾下逐個建立制圖所需要的各種圖式符號。在分別選擇點(Marker Symbols)、線(Line Symbols)、面(Fill Symbols)文件夾后,在右側空白區域點擊右鍵,進入New創建符號時,會出現如下三種不同的制作模板(symbol Property Editor菜單)。按照點狀符號、線狀符號、面狀符號的不同特點完成各種符號的制作。
再次,注意圖式符號的注釋名稱。某一種圖式符號的注釋名稱是進行符號化的依據,采用數據庫中某一要素層(Feature Class)的某一字段的閾值限定內容作為圖式符號的注釋名稱將給批量化的符號化工作帶來很大的便利。如圖1中,前4項線狀符號的注釋名稱采用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中線狀地物的地類編碼字段的閾值限定內容(DOMAIN)。在對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的線狀地物層(XZDW)進行符號化時,就可以直接利用【地雷編碼(DLBM)】字段的值進行與符號庫中的對應符號進行匹配。
最后,保存所建立的符號庫。編輯修改完成后會自動保存到所建的目錄位置,生成符號庫文件,符號庫文件的擴展名為*.style。
4、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符號庫的具體應用
在完成全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符號庫的制作后,在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各種專題要素圖層的NA(ADD DATA)基礎上,通過所制作專題圖的圖式符號庫的調用,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符號化顯示,步驟如下:
1.調入相應的圖式符號庫——制作某種專題圖應當調入對應的專題圖符號庫和基礎地理要素符號庫。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為例,在制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時,應在系統加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符號庫和基礎地理要素符號庫。
在矢量數據加載完成之后,運行TOOLS/Styles Manager/Styles/ADD…,指向所建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圖符號庫所在目錄,打開所需要的符號庫。
2.符號化(symbology)——在完成矢量數據和符號庫的調入后,應當根據矢量數據(Feature Class)中某一字段(Field)的值和符號庫中注釋名稱的對應關系進行批量符號化(Categories/Match t0 Symbologyin a styles/Match Symbology/確定)。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089
土地整治經歷了長久的發展,在不斷的整治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形勢下的土地整治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確立規劃設計的整體目標,立足于實際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態度對待土地的整治問題[1]。在新形勢下,就土地的整體整治情況來看,項目規劃設計不科學性突顯出來,在設計的方式上過于陳舊,沒有從實際的情況出發。因此,要制定合理的項目規劃設計來對土地進行整治,保證整治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1 土地整治在規劃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1)規劃設計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已經開展了多年,不斷的整治過程中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但在規劃設計上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直接造成土地在整治的過程中諸多問題的產生。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參與設計的人員較少,存在意見的壟斷性,缺乏對相關部門規劃意見的征求,造成在規劃設計的工作中內容銜接存在問題[2]。在規劃設計中各項規章制度都是獨立的,加上土地整治在規劃設計上對各部門資料了解不夠詳細,直接導致道路施工、水利工程建設等項目實施產生沖突,重復建設時有存在,整體的規劃設計存在極度不科學性。
(2)規劃設計未結合實際情況。我國受到了諸多地形因素的限制,例如在交錯縱橫的高速道路周邊,部分區域交通受到阻礙。土地整治施工單位為了減少施工的成本,減少調查的時間,往往在前期的土地調查工作中只是形式化,沒有深入了解到地形存在的具體情況,造成項目在施工的過程中對土地施工的地形了解模糊。周邊的環境調查不明確,直接導致規劃設計與實際的土地整治工程存在不相符,脫離了實際的工程狀況,造成施工過程中需要對原有的設計進行臨時的變更,不但增加了項目施工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土地整治的效率。
(3)規劃設計缺乏創新性。我國土地整治發展的現階段,在施工的規劃設計上遵照著原有的陳舊觀念,沒有結合整個生態環境進行規劃設計,忽略了對農田環境、居住環境的影響,未將這些因素納入到規劃設計中去[3]。新形勢下,土地整治工作脫離了生態規劃,忽視了生態環境。土地整治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只是對土地平整、灌溉工程等進行整治,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工程顯得較為單一,缺乏對土地整體的整治的認識,與相關部門缺少溝通交流,造成總體規劃存在片面性。
2 提高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的具體措施
(1)加強對規劃設計的管理工作,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在土地整治施工過程中,倘若進行規劃設計的變更,會給整個工程進度造成很大的影響,也給整治過程中的管理工作帶來了麻煩。因此,土地整治工程需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對施工相關因素進行詳細的調查,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采取科學合理的態度,減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困難。設計者的自身專業素質對規劃設計的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需要加強對設計人員的素質培養,完善相關的制度,確保設計人員是持證上崗,減少設計過程中的漏洞,提高規劃設計的合理性[4]。此外,需要在項目的施工過程中實施準入制度,對由于設計的差錯所產生項目在施工過程中的問題,追究設計人員的相關責任,保證規劃設計的科學合理,為土地整治提供理論依據,在不斷整治過程中創新模式。
(2)提高土地整治規劃設計人員的培訓,提高工程可實施性。近年來,我國在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的人員管理上缺乏科學性,造成人員流動性較大,項目的設計人員整體的專業素質不高,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導致經驗不足,影響了規劃設計的質量。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做好對設計人員的崗前培訓,提高土地整治工程的可實施性[5]。新形勢下,土地在整治上又有了新的要求,對規劃設計人員你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加快對規劃設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的培養,減少土地整治項目在施工過程中的失誤,降低施工過程中設計變更的可能。
(3)倡導設計新理念,提高生態建設。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對土地的整體規劃,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因此,需要做好對項目施工的前期設計工作,加大對生態工程的建設工作。土地整治項目的設計內容能夠整體的環境相適宜,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避開施工工程,減少土地整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提升土地整治項目規劃的設計水平,在完成土地整治的同時,維護好生態環境。
3 結語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土地整治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要想土地整治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方案,保證土地整治項目能夠在施工中平穩進行。影響土地規劃設計水平有諸多的因素,且工程涉及到的范圍較廣,土地在整治的過程中會給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倘若未做好前期的了解工作,會造成土地整治工作與其他的工程項目產生沖突,從而降低了整治的效率,同時也影響了周邊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文章中結合了我國在土地整治的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需要在未來的土地整治過程中制定合理的規劃設計,保證的工程能夠順利進行,減少項目施工的成本,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馮應斌,楊慶媛,樊天相,潘菲,何春燕.重慶市青陽鎮鎮域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14(08):65-71.
[2]何剛,張岳紅,周佳松,唐朝暉.論農村土地整治――以四川省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16):1-4+10.
[3]徐忠國,韓偉剛,倪永華,趙哲遠.浙江省土地整治規劃編制試點探索[J].廣東土地科學,2013(06):21-27.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340-02
近年來,隨著舒城縣農村土地流轉步伐的加快,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迅速提升。土地集約化經營,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農業資源的配置效率,使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迅速增長,使相當一部分的農業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為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又導致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的滋生,引起了人們對如何充分發揮土地流轉集約化發展的積極作用與進一步加強土地流轉規范化建設的廣泛關注。
1 土地流轉集約化發展概述
1.1 土地流轉集約化發展歷程
土地流轉集約化在我國發展至今,經歷了3個階段:一是始于20世紀50年代。通過沒收地主階級私有土地和引導自耕農加入初級社、高級社和,逐步建立了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公有形式。農村土地實行單一的集體計劃經營模式。二是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農村土地雙層經營的開展,的推廣,農村多種經營蓬勃興起,農村大批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加上農業稅和“三提五統”的負擔較重,農村撂荒地現象日趨嚴重。這一時期表現為以代耕代種形式為主的自發流轉特征。三是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二輪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延續,農民法律意識逐步增強,要求土地流轉規范化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這一時期表現為以合同或協議為主的規范化流轉特征[1-2]。
1.2 土地流轉集約化快速興起的原因
一方面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迫切需要農村的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向二、三產業進行轉移,迫切需要我國農村對土地經營方式進行變革。實現由家庭零散經營方式向成片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方式轉變。這也是世界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另一方面,土地流轉是實現農業從家庭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的客觀需要。土地流轉集約經營有利于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有利于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應用;有利于農業專業化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質農產品,滿足更多的國內外市場需要;有利于改變農民收入結構,增加農民收入[3-4]。
1.3 土地流轉集約化發展主要類型及特點
1.3.1 流轉類型。截至2015年6月底,舒城縣各種類型土地流轉面積1.76萬hm2。承包耕地流轉1.1萬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26.7%。涉及農戶4.28萬戶,簽訂流轉合同4.28萬份,占實行家庭承包農戶的4.2%。通過土地流轉實行集約化經營的面積達到5 466.67 hm2,占流轉總面積的31%。舒城縣土地流轉有5種形式,租賃形式是主流,流轉面積達到6 466.67 hm2,占百畝以上耕地流轉面積的66%。其次是轉包形式,流轉面積是2 800 hm2。轉讓、互換、入股3種形式流轉面積相對較小,分別為266.67、173.33、66.67 hm2。
1.3.2 土地流轉主要特點。一是由零星代耕到“萬畝莊苑”。全縣百畝以上土地流轉面積為9 733.33 hm2,經營主體446戶,戶均200 hm2以上。二是由“自發放任”到“規范有序”。土地流轉由初期的農戶間口頭協商流轉變為有縣、鄉、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參與全程,簽訂統一書面合同,依法公正地流轉。三是由“單一收入”到“多元收入”。土地流轉以后,優勢農業資源集聚得以實現,農業綜合生產力大大提高,雙方都從農業生產力的增進中實現雙效共贏。到2015年6月,全縣從事蔬菜、中藥材、花卉苗木等高效經濟作物種植和經營養殖的大戶有92戶,流轉土地面積1 826.67 hm2,平均增加收入24 000元/hm2以上。
2 規范化建設對土地流轉集約化發展的影響
2.1 規劃是發展的先導
培育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必須從宏觀與微觀2個層面做好科學規劃。在宏觀上,隨著土地流轉的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各級政府要綜合考慮發展土地集約經營與農村勞力轉移、戶籍制度改革、新農村建設等多種因素,從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高度統籌全局,做出科學規劃。在微觀上,各類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實體要在認真研究市場需求與土地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用地規劃、產業規劃、項目規劃,為實現土地流轉集約經營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組織建設是發展的保證
大力加強土地流轉組織建設,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設置土地流轉臺帳。完善土地流轉合同規范管理,為農村土地流轉集約經營提供完善的組織服務支持。建立健全土地流轉信息網絡平臺,徹底解決土地流轉雙方信息不暢,信息輻射面小,影響土地流轉速度、規模和效益的現象。大力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建設農村土地糾紛仲裁機構,妥善處理各種流轉糾紛和維護農民利益。建立農村土地流轉監察機構,嚴禁違背農民意愿以不合理的價格強制流轉,避免損害農民利益。同時積極探索與農村土地流轉集約經營相適應的新的組織形式,加快農村專業合作社建設和家庭農場建設。
2.3 積極扶持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農村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的可持續發展、完善,離不開相關惠農政策強有力的扶持。各級政府要認真加強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可持續發展扶持政策配套系統工程分析研究。改進與完善糧種補貼、土地流轉補貼發放辦法,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增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補助比例。加強吸引各類社會資金投入農村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優惠政策研究。制定完善與農村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項目投入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科技人才培訓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可持續發展各環節的激勵、補貼政策,為農村土地流轉集約化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力源泉。
2.4 社會保障機制是發展的根本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特殊性,農村土地不僅承擔著經濟功能,而且還承擔著社會保障功能。土地經營不僅成了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還起著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各地土地流轉利益分配方式的研究,科學合理地確定農民基本社會保障、土地流轉起點收益、土地流轉超額收益的分配比例。建立與完善農村居民非農化退出保障機制,為農村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的健康、繁榮發展提供根本的制度安排支撐。
3 發展對策
3.1 加快機制創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是建立現代農業大勢所趨。要最終實現這一先進生產方式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也還有許多矛盾需要解決。有些深層次矛盾的解決,還有待于站在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政治高度,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三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維護農民利益的土地流轉法律體系、市場體系、保障體制、退出體系。二是要著力解決土地流轉與相關制度銜接配套統一工作,切實維護農民利益。盡快制定完善土地流轉后農轉非一整套的惠農政策,解決農轉非市民待遇問題、戶籍問題、子女入學問題、最低生活保障問題、保障房問題,為因土地流轉而進入城市的農轉非居民解決后顧之憂。
3.2 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市場機制
一是土地流轉價格由市場供求情況決定。有些人主張將原有的集體組織改制為法人主體,以實現“統一經營”目標。這種行政化法人主體,在實踐上是很難站住腳的。實踐證明,獨資、合資、合作、公司制、集團制等組織形式,只要適應市場需求,就應積極采取。有些同志出于對非農資金進入農業領域會蠶食農民利益的擔憂,主張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資金的解決只能通過農業內部來實現。其實這種認識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一方面,農業內部資金稀缺,很難滿足集約化經營的需要。另一方面,農民利益也可以通過收益分配有序制度安排來限制非農資金對超額利潤的追逐,從而實現公平合理的分配目標。二是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組織演變的進程也必須由市場來決定。有些人看不到我國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的制度演變具有階段性、漸進性、多元性的特征,片面強調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主流經濟組織制度,忽視其他適應市場需求的組織形式的培育。片面強調的制約作用,忽視其合理內核。有的主張盡早取消家庭承包,這是十分有害的。相反,在現階段不僅不能廢除,而且還要堅持在穩定完善這一制度的基礎上,規范發展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大力支持與保護家庭農場的發展。這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基礎,是贏得改革和發展良好環境的基本條件。
4 參考文獻
[1] 張宗亮.我國農村土地流轉若干問題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0(4):59-62.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現階段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土地資源的制約。因此,在小城鎮的建設中必須堅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小城鎮作為一種經濟活動高度集中、土地產出巨大的空間集聚點,本身就是集約利用土地的一種方式。但,由于種種原因,近幾年的小城鎮建設用地效率低下,造成了耕地銳減及一系列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的問題。
1、小城鎮建設中土地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1.1 土地利用散、亂、差。用地結構不合理
小城鎮土地利用缺少統一規劃和管理,用地相當混亂。從土地所有權來看,目前有集體、企業、個人等多種用地權屬;從用地結構上看,有村莊建設用地(分為公建、工業和居住用地)、非村莊建設用地。小城鎮建設用地比例失調,工業、居住用地比例偏高,公共設施建設用地比例相對偏低,尤其是綠化、道路用地十分缺乏;從土地空間利用來看,用地布局不合理,建設,居住、公建用地相互混雜,甚至出現互相影響、相互干擾的現象;從住宅安排來看,布點分散、占地面積較大。小城鎮的用地結構反映了目前小城鎮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一些公共服務設施還不完善,工業生產落后,環境效益差,出現一定的生態環境問題。
1.2 土地利用重平面、輕立體。集約程度過低
目前,我市的小城鎮建設中呈外延平面式擴張趨勢,忽視土地的立體開發利用。在土地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對土地使用者產權只有一個大致的區位和粗略的邊界,沒有立體空間的硬約束,地上、地下的空間界限模糊,造成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而且城鎮化水平低,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等還比較落后或不完善,土地開發利用程度低(如容積率低,平房過多以及用地結構不合理等)土地利用集約程度低,成為一個沒有多少內涵、特色、功能的“城鎮殼”。
1.3 重增量、輕存量
對舊鎮區改造和城鎮土地的再利用的重視不夠,導致對舊鎮區改造和城鎮土地的再利用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不足。造成小城鎮建設占用大量耕地,造成舊鎮區土地利用率不高,出現舊鎮區土地的低效利用甚至土地的閑置。據統計,這類閑置土地占小城鎮總面積的比例約為5~8%。
1.4 改變規劃功能。發展以犧牲耕地為代價
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把農村城鎮化錯誤地理解為土地非農化。同時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疏于管理,甚至忽視國家法規,實際開發建設過程中,隨意改變規劃用地功能,造成城鎮化吃掉大片農田。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增量土地的發展,忽視土地潛能的挖掘,也就是說重外延、疏內涵。近年來,小城鎮的迅猛發展中,新增建設用地80%以上,為擴展城鎮周圍建設用地,大量的良田沃土成為建設用地,有的地區甚至占新增建設用地的60%以上。小城鎮建設缺乏有效的土地規劃,建設顯得雜亂無章,不但造成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而且嚴重制約小城鎮用地綜合效益的發揮。
1.5 土地資源利用盲目粗放。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改革開放后農村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小城鎮建設用地總量和人均水平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城鎮人均用地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城鎮人均用地與城鎮規模等級成反比。由于一些地區缺少有效的節約用地的合理調度及約束手段,一些小城鎮不綜合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貪大求全,盲目追求大廣場、寬馬路,在土地的征用時缺乏科學規劃出現了多征、多占,甚至征而不用、占而不用、好地劣用、非法租用等粗放性用地狀態,致使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2、問題產生的背景
土地非農業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隨著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和耕地面積的減少。城市市區在總體上急劇擴張的同時,城市的人口、工業、商業先后在城市中作由內向外的離心遷移,即城市郊區化過程,在國外又稱逆城市化過程。1999年初有關專家在對當年我國經濟發展態勢進行分析時指出:我國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城鄉二元結構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得重要因素,如果我國城市化水平能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即提高12.1個百分點就可增加1.5億城鎮人口,增加1.5萬億元的內需,帶動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完善。專家們一致認為加快小城鎮的發展是促進潛在經濟增長的拉力極大、效用較長、收效極佳的方法。總之,在我國加速小城鎮的發展己成為當務之急。從耕地保護角度來看,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都把農地整理和村莊整理視作重要的土地利用潛力源。尤其是以并村定點,建設以小城鎮為中心的鄉村整理,通過對空出的舊宅用地的復墾利用,大大節省了農村居民點用地,增加了農民的耕地面積。因此,為加強小城鎮的耕地保護、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總體目標,必須加快小城鎮建設、完善用地規劃。
3、科學利用小城鎮建設用地,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3.1 協調兩個規劃。完善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
土地管理法明確要求“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過程中要依照科學合理地確定城、鎮、村的用地規模”,“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用地規模應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基礎,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客觀、合理、科學的編制。因此,小城鎮建設規劃部門在編制規劃時,一定要和土地規劃部門溝通和協作,科學合理的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協調一致,并且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的制約作用,實現用地的節約化、合理化。高起點、做好小城鎮建設規劃是加快小城鎮建設的關鍵。小城鎮建設規劃應有效地做到“三個集中”,即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工業向小區集中。因此,要做好城鎮體系規劃,必須做到:明確小城鎮未來的發展重點,科學、合理的確定空間布局;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合理確定小城鎮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做好小城鎮建設規劃的修編。
3.2 合理確定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
前言
土地整理泛指人們為了一定目的,對土地進行調整、安排和整治的生產實踐活動,是一項涉及工程與技術、經濟與法律、行政與管理的系統工程,其實質是合理組織土地利用。廣義的土地整理分農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兩方面內容,狹義的土地整理則僅指農地整理,我國目前開展的土地整理活動大都屬于農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為根本目的農用地整理。我國目前的土地整理尚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地區土地整理目標仍主要是擴大耕地數量,補償因非農建設占用的耕地,尚未進入以提高生態環境品質和農地質量為主要目標的階段,這就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對土地整理項目規劃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
1 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的理論基礎及技術方法
1.1 土地整理的表述
土地整理稱謂的合理定位是研究土地整理形式的需要,也是土地整理內容的關鍵。當前乃至今后若干時期,我們的學術界和實踐部門應該采用“土地整理”這個稱謂,其理由有兩點:一是土地整理既能夠涵蓋土地開發、土地復墾、土地改良、土地整治所不能涵蓋的部分內容,又能集聚吸納其合理的成分而更具生命力;二是土地整理既可以成為改造重整土地利用學的一種原動力,又可以成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的一種重要舉措。
1.2土地整理的內涵
土地整理表現為一個持續的動態發展過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對土地資源有不同的需求。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斷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及其環境的新的需要,提供優良的土地生產和居住環境。而新的土地整理又促進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二者相互聯系,不斷發展。可見土地整理的目的、任務和內容,都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有不同意義上的土地整理。土地整理強調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相互結合。土地整理必須以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為基礎;而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態環境作前提。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必須以保護和改善土地生態環境為前提;而土地資源保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也是為了更好更有效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土地整理本質是不斷提高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能力。土地整理是通過影響土地的經濟供給因素,如提高土地經濟能力和數量,從而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
3 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基本原理研究
3.1 田塊設計的要素、要求及方法
田塊是進行灌排、耕作、管理的基本單位。田塊設計的合理與否不但直接影響到灌排的合理組織、農機具的有效使用和經營管理的科學安排,而且還影響到有效耕地面積的農田生態防護等功效。因此,田塊設計是農用土地整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田塊方向是指田塊長邊的方向,往往是播種與耕作管理的方向,也是末級固定渠道、田間道和護田林帶主林帶的方向,對保持水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無論在坡地上以何種方向耕作,拖拉機牽引性能都要發生變化。地形坡度對拖拉機生產率和燃料消耗有很大的影響。為了減少拖拉機在坡地上作業時的功率損失,一般應橫著坡向設計田塊,即使田塊長邊沿著等高線。
3.2 灌排渠道規劃設計
輸水配水系統。其任務在于將從灌溉水源引取的灌溉水量,通過各級渠道及其渠道上配置的建筑物輸送和分配到田間。灌溉渠道一般分干渠、支渠、斗渠、農渠四級,大灌區可多于四級,小灌區可少于四級。該系統的規劃布局是土地整理規劃設計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周圍的土地組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田間調節系統。包括毛渠、輸水溝、灌水溝、灌水格田等臨時渠道,其任務是把來自農渠的水分送到田塊,以滿足作物需水要求。
3.3 丘陵地區田間灌排系統規劃設計
丘陵區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多雨季節山洪匯集,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同時干早往往又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問題。崗田是位于崗嶺上的田塊,位置最高。崗田頂平坦部分的田間調節網的設計與平原地區無原則區別,僅格田尺寸要按崗地要求而定,一般較平原地區小。旁田系指崗沖之間坡耕地,耕地面積狹長,坡度較陡,通常修筑梯田。梯田的特點是:每個格田的坡度很小,上下兩個格田的高差則很大。
3.4 田間道路規劃設計
道路是一項固定的、服務年限較長的基本建設。在規劃設計時,既要考慮當前人、畜力支承的要求,同時還要滿足農業機械化和組織灌排的要求。田間道路應保證居民點、生產中心到農田具有方便的交通聯系,路線直、運輸距離短,可以順利達到每一個輪作田區或耕作田塊。田間道路沿田邊布置,必須結合田塊、渠道、林帶、排水溝等項目一起進行規劃,以便農機具轉運、經營管理和灌溉管理。盡量減少道路跨越溝渠,盡量減少橋涵等工程建筑物,以求節省農田基本建設投資。此外還要減少道路的占地面積。
4 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的技術方法
土地整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產權調整、路渠溝建設等一系列內容,要達到可持續上地整理目的,必須把土地整理作為一個系統,將這些因素統籌考慮、使之協調一致,整體最佳。具體應包括:面向問題設計。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滿足土地利用要求和發展需要為原則,并通過可持續土地整理項目工程設計和施工,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影響土地合理、高效和方便利用的限制性因素。整體性設計。整理區內的地形地貌影響甚至決定田塊、溝渠、道路的設計;氣候、水文條件和水資源狀況、社會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或決定土地利用方式設計、溝渠路的設計;整理區外道路、水系、地形等因素會影響整理區內主干溝渠路的線路設計;城鎮布局會影響整理區內的土地利用設計,而且很多因素之間還有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
[1]陳路揚,劉為軍,杜國平.新時期土地整理問題探討[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中圖分類號:P285.2+3;P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3-0691-05
中國的土地利用規劃主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和鄉級5層不同行政級別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五級規劃體系中最基層、最具有操作性的規劃,也是用地審批等日常土地管理的直接依據。因此,如何建立好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于土地規劃數據庫建設的研究成果很多,如何宗宜等[1]通過Arc/Info進行矢量數據的轉換、投影變換來達到數據庫多數據轉換,Peerbocus等[2]對時態地籍數據庫進行了研究,保證數據庫的適時更新,劉大杰等[3]對應用最小二乘法平差處理規則圖形數字化數據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劉緯等[4]分析了基于MapGIS建設土地利用數據庫的方法,對其中的數據采集、拓撲建立、數據入庫等技術作了探討。此外,國土資源部有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標準,且各省(市、區)也有數據庫標準規程,如重慶市的《重慶市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標準》,這些研究和規程為數據庫建設奠定了基礎。但是在各平臺數據之間的轉換, 數據庫的更新和維護及數據庫的空間要素、屬性要素和表格要素之間的聯動性存在缺陷,針對這些問題,擬基于ArcGIS對建庫流程和幾個關鍵技術進行探討和分析。
1 建庫平臺選擇
目前,國內通過國土資源部審查的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的建庫專用軟件主要有蒼穹土地利用規劃建庫工具軟件V1.0及平臺軟件MapGIS、ArcGIS。蒼穹土地利用規劃建庫工具軟件V1.0的主要優點有數據采集方式多樣,支持與VCT、ArcGIS、MapGIS、SuperMap交換;系統功能簡捷;圖、文、表、庫四者一體化的管理方式;遵循相關行業標準,系統具有高度兼容性和規范化;嚴格的指標控制與規劃實施管理。而主要的缺點有成本較高;操作不靈活,建庫者無法得到過程數據,當最終結果出現問題時無法進行手動修改;數據量較大時處理速度慢,且容易出錯。MapGIS建庫的主要優勢是全中文的操作系統、高效海量空間數據的存儲與索引、大尺度多維動態空間信息數據庫、三維實體建模和分析等,它的缺點是操作界面比較繁瑣,系統管理功能較弱,缺乏專用數據庫的支持[5]。相對于平臺軟件來說,蒼穹土地利用規劃建庫工具軟件V1.0是針對全國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庫開發的,而重慶市數據庫標準與全國數據庫標準存在差異,例如重慶市匯總數據庫要求提交TDZZZDQY這個圖層,蒼穹軟件最終結果不會輸出此圖層;重慶市標準要求的各個空間數據的字段與全國標準不同;重慶市匯交成果時需提交社界線等,蒼穹軟件是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的。而ArcGIS具有空間幾何圖形與屬性數據同步編輯、管理以及查詢的功能,支持不同格式的數據和對海量數據的有效管理,具有便捷的二次開發能力,提供一體化的地圖繪制、顯示、編輯和輸出的集成環境,方便的屬性數據管理、圖解建模與模塊開發功能,ArcGIS可以建立自身支持的數據類型的元數據,也可以建立用戶定義數據的元數據[6],為鄉級土地利用數據庫提供快捷的元數據查詢環境。綜上對比,優先選擇ArcGIS作為建庫的軟件平臺。
2 建庫流程探討
數據入庫流程是規劃數據庫建立的核心問題,科學合理的建庫流程能提高建庫效率,降低建庫成本,并能使其易于查詢、更新和維護。傳統的建庫流程可簡單概括為“規劃編制—制圖—數據整理檢查—建庫—成果輸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空間布局上無法精確落實上級下達的指標,數據庫中的空間數據易出現碎小圖斑和拓撲錯誤,圖斑凈面積不能精確統計。依據ArcGIS的功能特點和《重慶市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標準》,結合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庫經驗,對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建庫流程進行了探討,得出的建庫流程(圖1)。此流程具有靈活、操作性強、便捷的特點,能解決傳統數據庫建設中存在的基礎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形式不規范、坐標體系不正確、空間圖形數據的拓撲錯誤、確實有效的屬性信息及元數據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
3 關鍵技術探討
3.1 提取現狀數據入庫
根據縣鄉兩級土地利用規劃規程對數據庫成果的要求,建立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必須以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以下簡稱“二調”)的現狀數據庫為源數據,而全國大多數地區的二調成果都是基于MapGIS平臺形成的。對于用ArcGIS建立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的建庫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把MapGIS格式文件轉換成ArcGIS的通用格式,由于轉換后數據存在拓撲錯誤和面積誤差等問題,且拓撲錯誤類型復雜、量大、細碎、重復(圖2),修改起來十分繁復和困難,所以采用ArcGIS提供的圖解建模工具Model Builder (模型生成器),將輸入數據、輸出數據、空間處理工具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關系有機組合在一起,將復雜的數據處理過程封裝和集成在模型中,使數據處理變得簡單化和高效化[7]。構建的模型主要通過Select Layer by Attribute從全區地類圖斑數據中提取各鄉鎮的基期地類圖斑,然后通過Polygon to Line、Feature to Point、Feature to Polygon等工具重新成點成面,從而達到修改基期地類圖斑拓撲錯誤的目的,且在模塊中加入用Python語言操作ArcObject組件對象編寫自定義的CopyFeature工具,實現基期數據入庫的自動化。數據庫中的各種點、線、面的數據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從全區提取并入庫。其計算模型圖如圖3和圖4。
3.2 規劃要素的變更技術
規劃要素變更的問題是鄉級規劃數據庫的建庫者常會遇到的,規劃要素的變更通常都會涉及到圖斑的切割、合并和相關土地利用面積的計算,傳統的修改方法是將變更的規劃要素和前期的規劃要素重新同基期地類圖斑做疊加,核對指標,其工作量大且浪費時間和人力。因此,基于ArcGIS的Model Builder(模型生成器)生成Modify TDGHDL模型,將前期的土地規劃地類圖斑(TDGHDL)和需變更的規劃要素做疊加,并用面積分攤法和空間位置關聯法(Spatial Jion)重新計算涉及到切割、合并的圖斑面積和規劃地類面積等相關面積,實現規劃要素變更的自動化。其計算公式和計算結果(圖5)如下:
圖斑面積(新)=圖斑面積(原)/Shape_Area(原)× Shape_Area(新);
線狀地物面積=長度×寬度×扣除比例;
田坎面積=[圖斑面積(新)-線狀地物面積-零星地物面積]×田坎系數;
圖斑凈面積=圖斑面積(新)-田坎面積-線狀地物面積-零星地物面積。
經驗證,此種方法對土地相關面積的計算很準確,該變更圖斑的相關面積為:
圖斑面積(B)=圖斑面積(A)/Shape_Area(A)×Shape_Area(B)=15 143.60 m2
線狀地物面積=313.5×4.3×0.5+4.13×1.1×0.5=676.29 m2
田坎面積=[15 143.60-676.29-0]×0=0 m2
圖斑凈面積=15 143.60-0-676.29-0=14 467.31 m2。
3.3 規劃表格的輸出
為解決 “圖數表一致”的問題,《重慶市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標準》要求,在數據庫成果匯總數據中需要提交由規劃數據庫得出的8個表格(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表,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情況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控制表,土地整治規劃表,重點建設項目用地規劃表,土地用途分區面積統計表,規劃期間各類用地平衡表和基本農田調整分析表),便于核查數據庫中的數據和分解到鄉級的指標是否一致、規劃前和規劃后的數據是否一致等。針對這一問題,通過OLEDB連接數據庫,遍歷輸入數據庫中的表格,讀取配置表中地類名稱和地類代碼的對應關系,用SQL語言查詢單個要素的各項指標加入到數組中,對于不同要素中數據通過疊加查詢進行累加,并將結果以記錄的形式插入到數據表中,實現表格輸出的自動化,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中出現的錯誤和誤差,大大提高建庫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4 數據的拼接問題
在建立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時,考慮到數據的龐大性和鄉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大部分建庫者采用分鄉鎮建立數據庫,但是上報成果時需提交區(縣)匯總數據庫,那么如何快速高效地實現數據的拼接也是個關鍵問題。這里采用C#語言編譯的程序,基于ArcEngine的Geoprocessor類,調用ArcGIS的append工具條,循環各鄉鎮mdb數據庫,將要素集中數據按類別拼接到目標數據層中,實現數據的拼接,其簡略算法如下:
Geoprocessor geoprocessor = new Geoprocessor(); //新建geoprocessor類
Append process = new Append();
geoprocessor.OverwriteOutput = true;//設置文件可覆蓋
for (int i = 0; i < this.chklstLyr.Items.Count; i++)//實現數據的逐步拼接
{if (this.chklstLyr.GetItemChecked(i))//
檢查數據有效性
{for (int j = 1; j < (this.lstFileNames.Count - 1); j++)
{object obj2 = process.inputs;
process.inputs = string.Concat(new object[]
{obj2, this.lstFileNames[j].FullName, @"\DataSet\",
geoprocessor.Execute(process, null);
process.inputs = ""; }}
4 小結
基于ArcGIS軟件的圖解建模工具和C#語言編譯的程序進行的數據庫建設的探討,為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的建立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具有非常靈活的操作性,后期結果數據也有較強的修改性,直接實現了土地利用規劃圖件數據與規劃數據庫數據的統一。通過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直接導出規劃數據表格與規劃圖件,便于土地利用規劃大綱文本直接運用數據庫中的規劃數據,從而實現圖數表數據的高度一致。但是在基于高級語言編寫擴展組件人性化、多格式數據源轉換與共享、系統運行穩定性等關鍵技術研究方面還存在較大局限,需加強研究與改進。
參考文獻:
[1] 何宗宜,譚 芬,魏秀琴.地圖矢量數據處理研究[J]. 測繪科學,2006,31(6):74-76.
[2] PEERBOCUS A, JOMIER G. The management of the cadastral evolution using documented cadastral plans[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4,28(6):487-509.
[3] 劉大杰,劉 春.GIS空間數據不確定性與質量控制的研究現狀[J].測繪工程,2001,10(1):6-10.
[4] 劉 緯,嚴 琳,張 莉,等.縣級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5,28(6):72-74,84.
畢業論文(設計)是對本科生大學期間最重要的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是對本科生在校學習期間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綜合素質和教學效果的全面檢驗,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平臺,是大學生創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問題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如何提高對畢業論文的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是當前高等學校面臨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概況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涉及地理科學、人文科學、城鄉建設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其目標是培養具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接受過嚴格科學思維訓練和良好的專業技能訓練,立足于宏觀、中觀區域規劃和土地管理,能夠從事城鄉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在我國處于資源環境問題空前嚴重、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新形勢下,應發揮本專業的強大優勢和積極作用,培養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論文(設計)作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顯得尤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針對社會問題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為即將走入工作崗位的學生提供專業實戰訓練的平臺,為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存在的問題
以重慶工商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雖然歷年畢業論文(設計)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經驗,但還有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和完善。
1.面對就業壓力和專業技能的欠缺,學生降低了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自我要求
由于畢業論文(設計)在時間安排上與學生求職時間沖突,加之當前頗大的就業壓力,使得學生無法全身心地投入畢業論文(設計)的準備中。同時,由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要求具有較高的制圖軟件使用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部分學生由于缺乏專業技能而降低了對畢業論文(設計)的自我要求。
2.指導教師在畢業論文(設計)指導過程中不夠重視
由于高校教師具有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壓力,沒有太多精力關注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一些具有博導、碩導資格的教師,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養任務過程以及較多的科研課題,完全淡化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在工作中的地位;個別專業教師由于專業水平有限,不能夠有效地進行指導。同時,由于畢業論文(設計)沒有與教師的職稱晉級、評獎評優等掛鉤,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教師對畢業論文(設計)不夠重視。
3.由于選題的問題,畢業論文(設計)中理論與實踐脫節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具有較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的社會問題,但在選題中,部分題目與實踐相脫節,使得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機制上不夠健全
學校及學院雖然制訂了諸多規章制度,但大都是對閱讀文獻、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視了對畢業論文(設計)起關鍵作用的指標和標準,嚴重影響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三、新形勢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途徑
1.加強師生對畢業論文(設計)重要性的高度認識
思想上的高度認識和統一是畢業論文(設計)順利完成的前提。應通過畢業論文(設計)培訓會、宣講會等方式,使師生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在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學四年所學理論與專業技能綜合運用的關鍵環節,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即將走入社會、與行業對接前的重要實戰訓練。因此,指導教師不但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對于應用性極強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是專業培養當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而言,要認識到畢業論文(設計)不但是順利畢業的重要條件,更重要的是專業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的重要環節,同時,也要認識到,優秀的畢業論文(設計)作品可以作為求職材料中的亮點,是反映一個畢業生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的縮影。
2.夯實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基礎性工作
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是大學四年積累的一個過程。(1)在大一新生入學階段,要對學生深入開展專業認識教育,讓學生了解專業發展前景,讓學生知道如何學好本專業,樹立對專業的信心;(2)大二、大三階段要重點培養學生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思維,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等理論課程,同時,要加強基礎課程實驗、專業課程實驗實訓和規劃綜合實習等實踐教學,以及專業技術手段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諸如,3S技術、規劃制圖以及3D技術的教學實踐;(3)大三、大四階段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查閱文獻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等。只有大學各個階段不斷地積累,才能為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供可靠的保證。
3.提高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的質量
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是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應用性極強的專業,尤其在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要結合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環境、新型城鎮化以及鄉村發展等問題進行選題,這樣不但問題針對性強,更重要的是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綜合的專業思維能力。在選題方面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求教師能夠認真負責,并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為學生提供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2)在選題的支撐上,要盡可能與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在校學生創新科研基金項目、規劃策劃大賽以及暑期社會實踐等結合起來;(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為主,一方面要通過大量調查問卷的一手數據和官方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找出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區域的基礎數據,對區域進行規劃設計,制訂研究區域的發展規劃方案。總之,通過對選題質量的把關,進一步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
4.制訂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制度
規范科學的制度是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基礎。針對目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問題,應該積極完善各項有利于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制度或機制。(1)適當調整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針對目前畢業論文(設計)與畢業生求職時間嚴重沖突的問題,建議對論文寫作的時間期限進行適當地調整,可以考慮在大四上學期的后半學期進行題目選定、開題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組織專家對選題進行把關。在畢業論文(設計)題目征集后,邀請學院內部專家進行題目篩選,方可允許學生進行選題;(3)嚴格實施二辯制度。對于不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必須實施嚴格的二辯制度;(4)實施指導教師獎懲制度。建立指導教師評價標準和指標,評價結果作為指導教師的晉級和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浙江省市、縣、鄉三級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已于2011年全面啟動實施,為保證規劃成果現勢性,2012年浙江省國土資源廳下發了《關于開展全省2011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成果年度執行和更新工作的通知》, 率先在全國開展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1年度執行和更新工作,本人通過參與該項工作,談幾點想法。
土地規劃年度執行和更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及時更新土地規劃,保證規劃的現勢性
為加強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成果管理,指導鄉鎮土地規劃預留指標的落實和有條件建設用地規劃修改數據庫成果適時更新,維護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成果的完整性和現勢性,及時、高效提供滿足國土資源管理要求精度、實效的土地規劃數據服務,適應國土資源信息化“一張圖”工程和土地“批、供、用、補、查”業務監管新要求。
及時更新土地規劃,保證規劃的科學性
通過規劃年度執行和更新工作,可及時發現現行規劃目標的推進情況和土地利用變化情況,了解規劃的實施成效和存在問題,并及時優化規劃實施措施,以增強土地規劃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提高土地規劃的可操作性,充分發揮土地規劃的控制和引導作用。
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存在的問題
法律依據問題
無論是《土地管理法》,還是《浙江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條例》中都沒有提及土地規劃的年度執行和更新工作,只有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發發的一個通知,因此該項工作缺乏相應的法律或者法規依據,對于工作成果、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的效果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為保證土地規劃嚴肅性和權威性,必須配套相關的法律法規,實現有法有依。
時間設置問題
浙江省2011年度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集中在9月份上旬開展,由于10、11月份一般為土地農轉用地報批高峰期,因此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必須在一個月內完成,,否則無法保證規劃更新成果應用于當年的農轉用報批,時間設置過于緊湊。又由于該項工作有統一的標準、較高的要求,因此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質量難以保證。
工作內容問題
為保證土地規劃的嚴肅性,防止規劃年度執行和更新演變為土地規劃的修改,浙江省對土地規劃的執行和更新工作內容上進行設置和規定,實行總量控制和依據更新原則,工作的內容包括一是清理2006-2011年期間規劃執行和修改情況;二是將規劃執行和修改情況、建設用地管制分區調整情況、與“二調”、“基本農田劃區定界”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銜接情況更新到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數據庫中,形成最現勢的規劃數據庫。工作涉及的內容較多,且對規劃成果變動量較大,難免對規劃的嚴肅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的建議
機制常態化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年度執行和更新要與土地利用現狀年度變更一樣,形成常態化更新機制,一年一更新。時間結點為前一年度的12月31日,即可保障前一年規劃修改項目全部批準,又不影響下半年的用地報批。但更新時間可采用一個時間階段,比如4-6月份期間開展,當前縣市區國土資源局的技術力量基本無法獨立完成該項工作,或采用全程委托專業隊伍完成或者采用國土資源局技術力量與專業作業隊相結合的方法完成,若該項工作集中在短期內完成,由于專業隊數量有限,全省90多個縣,造成專業隊伍任務重,難以保證工作質量。建議在一個時間階段內進行年度執行與更新工作,如2-3個月的時間,即能保證工作質量,又能相對集中的完成該項目工作。
成果規范化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成果要規范完整,成果資料包括執行和更新的過程數據和更新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資料,具體包括過程中的農轉用資料、土地開發整理資料、農村綜合整治資料、違法用地資料、規劃數據庫修改的資料以及規劃執行和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成果。當然前提是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的技術標準要科學合理,且不能經常變動。成果要以檔案形式進行管理,成果資料要求齊全完整規范。
方式信息化
土地規劃成果的執行和更新工作是一項時間緊、任務重、數據多,指標繁的工作,若采用傳統的人工作業方式,不僅影響工作的正確性,而且效率低下,因此規劃執行和更新工作必須以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為平臺,充分運用規劃系統中的規劃修改調整、圖形變更、指標管理、歷史數據管理等功能,并以土地利用現狀變更的模式,以增量包的形式進行規劃數據成果的執行和更新工作, 以便快速、準確的生成更新后的規劃成果。
內容創新化
土地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土地規劃與管理工作則是城市土地工作的基礎。一般來講,城市的土地規劃與管理工作的必須依據土地所處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在一定的范圍內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測繪技術開始逐漸應用到的土地規劃與管理工作中,從而提高了土地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效率。測繪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技術,集統計學、線性模式等多種學科知識于一體,從而實現對土地資源的規劃與管理。
1.現階段常用的測繪技術
1.1 RS
RS即遙感技術,用這種技術進行測繪時并不需要直接接觸測量對象,僅需要在遙感平臺上接收地面測量對象反射出的電磁波,并記錄這些電磁波,記錄后對電磁波進行全面的信息處理,隨后分析、判別這些信息,并最終實現對測量對象的全面測繪。這種對測量對象電磁波的接收、傳送、搜集、處理、分析的過程就是RS。RS具有明顯的優勢,其可搜集的信息范圍廣泛,信息搜集周期短,而且遙感圖像清晰,圖像分辨率較高。正是由于這些獨特的個性,RS的應用范圍逐漸廣闊,開始廣泛應用到自然災害的預測、氣象預報、環境監測等方面[1]。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人口壓力不斷增大,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大,如何才能有效地保護土地資源則成為現階段工作的重點。要想有效保護土地資源,必須做好土地的實時監測工作,及時掌握土地變動信息,掌握土地的變動趨勢,這樣才能實現對土地資源的保護,實現土地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1.2 GIS
GIS是一種綜合性系統,包括硬件系統、軟件系統和其他計算機方法。GIS采用的是空間數據的采集辦法,能夠實現對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建模,實現對復雜規劃的簡單建模,以便實現對復雜規劃的簡單處理和管理[2]。GIS的管理對象并不是實體的物體,其對象包括地理空間處理數據及其數據之間的從屬關系,具體來講包括地理空間定位數據、地理空間圖形數據、地理空間遙感數據等等。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可以全面了解地理區域內部對象的具體分布情況,實現對復雜規劃的管理和決策。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開始逐漸發展起來,這也就加速了GIS的發展,拓展了GIS的應用范圍。其應用范圍逐漸擴展到城市規劃,城市環境評估,城市災害評估等方面,并且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1.3 GPS
GPS是由美國率先研究的衛星導航系統,可以實現對監測對象全球性、全天候、三維立體監控。一般來說,GPS由三部分組成,即地面控制系統、空間監測系統、用戶接收系統。地面控制系統包括地面監測站、地面天線、地面主控站等,空間監測系統包括21顆太空衛星和3顆備用衛星,用戶接收系統包括用戶接收機和用戶接收天線等[3]。與其他測繪技術相比,GPS可以實現全天候監測、全覆蓋監測、高精度監測,并可以及時實現監測對象的三維定位,不僅應用技術簡單,可應用效率高,應用省時,省力。
隨著GPS的發展,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航天器定位、地理位置測繪、交通管制等諸多領域都開始應用到GPS技術。需要提及的是近年來發展的GPSRTK技術,更是以GPS技術為基礎的技術。由于定位準確、監測精度高、監測作業耗時短,其在城市資源調查、城市規劃等方面的應用范圍一不斷擴大。
2.測繪技術在土地規劃和管理中的具體應用
2.1 繪測技術在土地更新調查中應用
土地更新調查是指在現有土地調查的基礎上實現對土地實際利用和更新情況的客觀調查,土地更新調查以土地實際調查為基礎,并以測繪技術為手段。土地更新調查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土地利用與更新的實時數據庫,從而實現土地更新數據和土地利用圖像的一致的土地管理目標。隨著全新測繪技術的應用,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就開始呈現全新的特征,其基本調查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遙感技術獲得土地影像資料,并據此制定全新的土地圖件;其次對土地進行實地考察,全面評估土地影像數據,實現對土地影像數據的分析和綜合;最后是建立土地的實時更新調查監管系統。在這個過程中,GPS實現地理空間的準確定位,GIS技術實現對獲取的地理信息的準確分析和處理。
2.2 測繪技術在土地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在當前的土地規劃管理工作中,土地規劃設計是重點工作。土地規劃設計過程設計各種各樣的土地信息,包括土地的位置、土地的質量及價值等。因此在進行土地規劃設計中,必須做好相關信息的搜集工作,并及時分析整理搜集到的土地信息,這不僅有利于土地規劃設計工作的有序開展,更能保證土地規劃設計工作的準確性,為今后土地的開發和利用做好準備。利用GIS可以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統,再利用GIS實現對搜集到的土地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從而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情況,建立土地規劃設計數據庫,做好土地的規劃設計工作。
2.3 繪測技術在土地勘測與界定中的應用
在土地勘測與界定工作中,繪測技術根據土地征收、土地利用、土地規劃的實際需求,對土地進行準確的勘測和界定,測出土地的使用范圍和使用位置。根據當前國家土地勘測和界定的工作流程,土地勘測工作分為四步,即土地外業測量、土地外業調查、土地內業整理及土地資料歸檔。在具體的土地勘測和界定工作中,利用GPS技術進行土地外業測量,實現對土地的準確定位,并將監測獲得的數據傳送至數據流動站,最終實現土地位置的三維定位。另外,在具體的土地勘測和界定工作中,通過GIS技術和其他數據庫技術的相互結合,可以提高土地勘測和界定的準確性,促進土地勘測和界定工作的發展。
結論
作為一種全新的工具,測繪技術提高了土地規劃與管理工作的質量,避免了傳統土地規劃與管理工作的不足,改變了土地規劃和管理工作脫離實際的局面,提高了土地規劃和管理工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提高了土地規劃與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但是測繪技術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其應用范圍和應用方法仍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為此在今后的土地工作中,仍需不斷繼續研究測繪技術,不斷拓寬測繪技術的應用范圍,以求從根本上促進土地管理和規劃工作的發展,促進建筑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