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8 09:59:4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員工道德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水務集團是吉林市僅有的兩個國有控股企業之一,承擔全市180多萬人口和諸多企事業單位的供水任務,同時,肩負著經濟、社會、民生等多重職能。基于此,作為水務集團員工就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員工如果道德修養不高,官風、民風、社會風氣就會敗壞,就會自私自利,不顧國家、社會和企業的發展。這樣,企業就會像一盤散沙,就會缺乏凝聚力而無法完成肩負神圣職責。員工的道德修養對于一個公民來說也是起碼的,公民道德素質高就會更自覺遵紀守法,這樣,社會就穩定,企業就能更快更好發展。思想素質,即公民的價值觀、追求、理想,這是素質結構中最高層次的素質,員工如果缺乏現代的價值觀,追求層次低,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會知足常樂,得過且過,這樣的員工必然缺乏拼搏精神和創造力,由這樣的員工組成的企業也就缺少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動力,不會有大的前途和發展,最終會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所淘汰。
二、搞好員工思想道德教育,必須“五管齊下”
一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愛祖國,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必須具有的情感和覺悟,也是我們提倡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歷史中,愛國主義始終是一面具有團結力和感召力的偉大旗幟。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乃至當今改革的年代,同樣非常需要在新的基礎上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情感的調動和凝聚。我們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善于抓住愛國主義這個最廣泛的主題,讓我們民族這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化為企業發展強大的思想政治動力。
二是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熱愛社會主義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要求。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來源于對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改革開放為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不可逆轉的。對社會主義發展中出現的曲折,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觀察、總結,要教育員工堅定社會主義主義信念,保證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是著重培養集體主義觀念。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集體主義。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決定了國家,集體與勞動者個人三者之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我們更應注意提倡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相一致的集體主義思想,引導勞動者認識自己的個人利益和企業的富強、集體的富裕血肉般地聯系在一起的,積極地以個人利益服從企業利益、集體利益。
四是提倡重學習愛勞動的良好風尚。在加強企業員工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須強調發揚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樹立熱愛勞動、尊重科學的風尚。要重塑勞動光榮的意識,把熱愛勞動作為受人敬重的崇高美德。人人既要熱愛自己的職業,也要尊重別人的勞動。尊重一切有益于企業發展、有益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還要使人人懂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積極學科學,處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五是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首先是對黨員、干部的要求和規范。同時,作為人生觀,它又是社會主義企業中人與人、行業與行業之間的關系的基本準則,要讓每個人都認識到,我們手中掌握的權力,不管是領導權還是具體管錢、管物權,都是人民賦予的,是屬于人民的。我們只能用它來為人民謀利益,而絕不能把它變成囊中私物,變成交易籌碼,以此撈取個人的“好處”或者用來卡別人的脖子。我們應該在全社會普遍提倡以為人民服務為光榮、搞不正之風為恥辱的思想。
三、搞好員工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廣泛吸引群眾參與
依靠廣大員工群眾的廣泛參與,把教育人、培養人的工作同人們進行的各種改造環境、轉變風氣的社會實踐融為一體,讓人們在參與中接受社會主義的教育和現代文明的熏陶。
一是抓活動,讓員工在實踐中得到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優勢就在于,它可以通過組織群眾廣泛參加義務勞動、為他人送溫暖之類的公益活動,讓人們在實踐中得到自我教育和相互啟迪,提高道德水準,養成文明習慣。只有群眾參與了,他們才會對自己親手創造的新生活、共同培育的新風尚產生親切感,才會更加關心它、愛護它、珍惜它。
韓愈在文言文《師說》中曾提及,“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矣。”可見傳道排在首位,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根本,是讓學生們在走向社會后能夠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并且能夠正確的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是提升自我價值與自身素質的重要課程教育。本文就技工院校中的語文教學里如何進行道德教育進行簡要分析。
一、技工院校為什么要進行道德教育
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給學生們帶來很多的壓力,學校也十分重視學生們的智力教育,相對來說德育教育則比較欠缺。學生在來自學生之間以及學校的雙重壓力下,心理難免產生逆反心理。而且在正值青春期之際,部分學生被學校或者家長送到職業技工院校進行就讀,目的是更好的走向社會。但是無形中也給這部分學生一個錯誤的認知,就是學習不好的學生才可以上技工院校。這點在學生們剛進入到技工院校的時候,需要老師們重點解釋,以此來打消學生們的疑慮。而且在技工院校進行道德教育,目的是端正學生們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們正確看待自己的選擇。不管是繼續求學還是走向社會,都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技工院校進行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心智以及鍛煉學生的意志力,以期學生在走向社會后有一個正確的社會認知,從而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而且道德教育是培養學生如何做人以及如何正確做人,是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讓他們能夠正確看待自己的得與失,從而能夠專心踏實的進行其他專業學科的學習。道德教育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本與根本,所以在技工院校中進行道德教育非常有必要,而且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未來成長之路。
二、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應試教育的發展讓學生都紛紛陷入考高分的怪圈,所以對于進入到技工院校的學生來說,都是學習能力相對差點的學生,而且在對自身認知上可能去缺乏正確的認知。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注重培養學生樹立一個健康的人格與品質。因為學生帶著不公平的心理進入到技工院校,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這是一個較差勁的學校,所以老師第一步要做的進行扭轉學生的這種錯誤認知心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采取疏導、感染、示范等多種方法,使學生在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情與理也得到感染升華,從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達到培養健康人格的目的。
人物傳記《牛頓上大學的第一天》,文章講述了從鄉村來到城市,各方面都表現的很拘謹,同時有點畏縮的少年。而且從家鄉的中學來到大城市的大學,各方面都很陌生。牛頓當時的表現跟目前的學生們有著類似的特點,牛頓表現的是積極向上,樹立正確的人格與品質,勤奮好學。所以作為技工院校的學生們也應該向牛頓學習,敢于從零開始,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刨除那些舊觀念,學好自己的知識,提升自身的素質,從而更好的走向社會。
三、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
技工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從而讓學生能夠盡早的走向社會,更好的就業。學生剛走出應試教育的大門走入技工院校,很難有一個正確的就業觀以及職業觀,從而進行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就變得十分的重要。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可以采用潛移默化的教學方式進行,進行相關文章的教學,讓學生接受語文書中的職業人的素質學習,從而無形中提升學生本身的職業素質。職業觀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為學生剛從中學走出,進入到技工院校,學習完專業知識進行社會就業,所以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職業人文精神,以便將來學生能夠更好得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職業人文精神,包括責任心,職業道德、職業信仰等,這些不僅是一個職業人所應具備的品質,也是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語文教學中《員工守則》一文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到企業對員工的具體要求,學生通過文章的學習知曉自己未來是干什么的,對學生以后走上就業崗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以及擇業觀。
四、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正值青春期的學生進入到技工院校學習,也是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所以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與形成就顯得尤為重要。技工院校的學生叛逆心理更重,對于社會上形形的誘惑,老師的教育與引導十分重要。在語文教學中,除了滿足學生認知的需要,還要注重對學生道德情感的激發,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生活,從而實現德育教育。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有很多關于價值觀的文章,老師要帶領學生進行深入研究,認真分析,讓學生能夠正確的面對自己的人生,讓學生正確的對待社會丑惡的一面。
在短片小說《項鏈》一文的學習中,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充滿戲劇性的人生給予學生們深思與思考,人只有克服了本身的弱點,才能避開生活中的陷阱。當我們在生活的逼迫中,命運的擊打下思考,以什么樣的姿態體現作為“人”的尊嚴?老師要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看待自己在工作中的得與失,從容面對,有條不紊的去克服工作中遇到困難。只有具備了未來職業人的品質和價值觀,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價值。
五、結束語
技工院校的學生剛開始都比較敏感,老師在教學中要正確引導,讓學生們有一個健康的人格,以及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素質以及就業觀與就業素質。教師在教學中有著教書育人的使命,所以在語文課程中進行到道德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受到知識灌溉的同時,思想、道德、情感得到洗禮和升華。而且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在工作中看到自身的價值,以及如何去正確的實現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曹晶.淺談高職語文教學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
摘要:基于對文化含義和多元文化內涵的理解,分析了多元文化對技工院校學生道德發展產生的影響,探討了多元文化環境中技工院校道德教育的內容及策略,以期提高學校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 :多元文化;技工院校;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4-0013-04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交往程度的加深,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作為世界文化的一種發展趨勢和潮流也隨之逐漸形成。多元文化的形成無疑對文化本身的繁榮與發展,對個體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豐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但不可否認,文化形態的多元分立與沖突,也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文化價值觀念的轉變,出現了主導價值觀的失落與終極價值觀的迷失現象。探索多元文化這一特殊環境中的道德教育問題,使學生不斷積淀道德素養,不受不良文化的侵蝕,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應承擔的教育使命。
多元文化的內涵
文化的含義 文化的產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起著規范、導向和推動人及社會發展的作用。關于文化的含義,可以說是眾說紛紜,不同的學者從自己所屬學科和研究對象出發,賦予其不同的解釋。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筆者從德育教育的角度出發,傾向于從狹義的范疇中將文化定義為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長期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學藝術、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模式、態度取向、價值觀念等內容的總和,其中價值觀是其核心。
多元文化的內涵 “多元文化”源自于美國一些學者提出的多元文化主義思想。目前,關于多元文化的定義學術界尚未完全達成共識。縱觀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多元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多元文化意指人類社會在一定時期存在并相互聯系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復合體;狹義的多元文化則是指多種精神文化的集合體。本文探討的是狹義的多元文化,是指古今中外多種文化交織、兼容、共存和發展的系統,其“多元”不僅指文化類型的不同,也指價值取向、道德趨向的差異。
多元文化對技工院校學生道德發展產生的影響
多元文化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由此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他們對社會的理解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獨立、自主、進取、競爭、民主和市場經濟意識,使他們的思想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活躍和富有創造性。然而,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由于傳統道德思想不再獨占意識形態領域,而是與不同文化的思想和價值觀碰撞交融,導致人們在價值觀念、思想意識、道德規范上的分歧和沖突,給缺乏成熟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學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致使他們在道德素養的“知、情、意、信、行”幾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道德認知偏差 道德認知是對道德價值與規范的認識。部分學生價值觀念迷失,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傾向,虛榮心強,不愛學習,缺乏艱苦奮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認同“及時行樂”的觀念,出現了相互攀比、貪圖安逸、熱衷享受、好逸惡勞、見利忘義的現象。
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實的道德關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部分學生將自己封閉在狹小的空間里,以個人為中心,自私自利,我行我素,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師長,不關愛同學,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對人對事總是抱懷疑、冷漠、怨恨或無所謂的態度,不明辨是非善惡,遇到不平不公之事奉行“明哲保身”的信條,袖手旁觀,缺乏正義感,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意志是指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覺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做出抉擇的頑強毅力和堅持精神。部分學生性格缺陷較為明顯,如任性、懶惰、固執、驕橫、敏感、脆弱、耐挫力差、依賴性強、報復心強等,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差,碰到困難就退卻,只能聽表揚,不能聽批評,經受不起挫折的考驗,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感覺前途渺茫,生活沒意義,甚至漠視生命。
道德信念危機 道德信念是指人們對某種道德理想、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內心的確信。部分學生在精神上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獨立思考、評判和選擇的能力,不能用正確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言行,盲目地去追求和迎合他人的言行,沒有堅定的信念,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無責任意識,在理想和現實、物質和精神、個人和集體之間不知如何選擇,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目標。
道德行為失范 道德行為是指人們按照一定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關系上,從本人意志出發自主選擇的行為。部分學生缺少最起碼的文明禮貌,粗言穢語,亂扔雜物,破壞公物,大聲喧嘩,浪費水電,紀律渙散,不服管理,弄虛作假,考試作弊,迷戀網吧,抽煙酗酒,打架斗毆,有的甚至觸犯法律。
基于多元文化的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內容構建
面對多元文化對學生道德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技工院校在選擇和確定道德教育內容時,應注意在比較和鑒別中認識和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優秀成果,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學校的道德教育內容豐富多彩,讓不同文化所蘊含的高尚道德觀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傳承傳統文化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深刻的蘊含、高遠的意境、恢弘的氣概凝聚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和氣質,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現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論特質和人文價值。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條等。這些優秀的道德理論和文化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予以珍視并將其納入道德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奉獻精神、責任意識、憂患意識、誠實守信、以義為上、正直善良、仁愛孝道、謙遜好禮、修身律己、自強不息、勤儉樸素、積極進取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發展觀、是非觀、責任觀、審美觀、財富觀、消費觀,從而使學生在中華優秀道德文化的熏陶中吮吸傳統精華,滋養心性品德。
借鑒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是豐富多彩的,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燦爛的文化,其優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應大膽吸收借鑒之。縱觀美國、德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道德教育,我們應進一步創新學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充實道德教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的道德價值觀、義利統一、自我完善、尊重生命、國際主義、種族和諧、生活準則、生態責任、競爭意識、規則意識、效率意識、團隊意識、民主與法制意識以及對自由的尊重、對個性的崇尚等教育,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種族、國家人們的人格,培養學生對人類的博愛精神,學會選擇正確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準則。
開發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帶有特殊的地域性。有道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一方水土不僅是自然資源為人們提供財富,其地方文化也為人的成長提供滋養。如利用地方文化中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壓迫和分裂,抵御外敵入侵,共創中華文明,推動人類進步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樂于助人、熱心公益、重情尚義、謙和好禮的優秀社會公德資源;以質取人、履行契約、遵守諾言、熱情服務的從商準則教育資源;強調“人與自然是兄弟”,用各種禁忌、習俗和道德規范去引領人們積極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利用文字詩詞、戲曲表演、歌曲故事等各種載體的文化教育資源,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應予以充分挖掘。
引入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員工所普遍認同并自覺遵守的一系列理念和行為方式的總和。優秀的企業文化能有效地為企業的戰略實施提供行為導向,具有獨特的激勵、約束、凝聚、調適、教化、維系和輻射功能。如北京同仁堂的堂訓“同修仁德,親和敬業;共獻仁術,濟世養生”,這一理念影響著員工的行為,陶冶了員工高尚的情操,培養了員工優秀的品質。吸收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對學生進行企業使命、企業愿景、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社會責任及企業倫理道德、生態道德、行業道德、職業道德等內容的教育,無疑體現了技工院校文化育人的特色。
應對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不分國界、地域的信息文化。它一方面以知識的豐富性、傳播的快捷性、參與的直接性成為學生獲取各種知識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又以傳播的虛擬性、隱匿性和多元性給學校的道德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此環境下生成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特點。因此,學校要對學生加強網絡道德的宣傳力度,指導學生將社會需要、歷史責任、人類理想等轉化為自身的內在需要和動機,進行上網規則、網絡禮儀、網絡安全、網絡道德規范、慎獨思想、忠恕之道、心理健康、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以確立學生的網絡道德責任意識,提高對網絡信息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形成健康的網絡行為習慣,踐行“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
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對策
直面多元文化環境中的道德教育,作為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應清醒認識到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正視多元文化的挑戰,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提高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達到提高道德認知、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的良好教育效果。
樹立道德教育新理念 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得原有的一些道德觀念和教育理念不能適應現代社會道德學習和教育的要求。為此,學校的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確立換位、合作、溝通、共贏、對話、分享、多元、自新、超越等道德新觀念,使學生自由、和諧、文明并富有創意地生活;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樹立“以人為本”、“情境化”、“生活化”、“活動化”、“雙主體”的道德教育新理念,在具體教育活動中服務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從批評學生轉變為培養學生,從單向灌輸轉變為雙向互動,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活動中領悟、在生活中體驗道德的魅力和力量,在實踐中提升道德能力,實現由接受道德到體驗道德、發現道德、建構道德的飛躍。
堅持一元導向和多元價值取向的統一 道德教育應體現時代精神,符合當今先進文化的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學校要將堅持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靈魂和方向,將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道德教育的內核和主題,將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道德教育的精髓和主旋律,將確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道德教育的價值準則,充分發揮德育課程的育人導向作用,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道德教育原則,加強社會實踐與志愿者服務工作,創新道德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入學習者、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同時,要樹立“和而不同”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一元導向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包容文化的多樣性,尋求古今中外文化的交匯點,在多樣中求共識,在多選中找優勢,促進新的道德觀念的形成,建立實現一元主導多元融合的既反映人類共同愿望又符合世界文明進步的道德價值體系。
創建校園道德文化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也是誘導、激發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空間,在這里他們可以得到心靈的凈化、精神的提升、情感的陶冶。學校要通過構建涵蓋價值目標、辦學理念、教育理想、校風、教風、學風、校訓和校園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校園網站等體現學校精神的校園文化體系,建設班級成員認可思想、行動、言論、價值取向、思想導向、行為準則和公共輿論的班級文化,創建包含物質、制度、行為和精神四個層面內容的能提升學生道德品質、促進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的校園道德文化,讓道德價值和道德追求成為學校文化的核心,營造出具有尊重、公正、平等、友愛、贊賞、協作、開放、和諧、積極、向上、健康和豐富等特點的良好道德教育環境。
實施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 主體性道德人格,即獨立、理性、自覺、自為、自由的道德人格。它使個體的道德行為植根于明敏的心靈、無畏的勇氣、堅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之中。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圖培養學生自律、自主的道德,其目標體系建構為:提升學生的需要層次,使學生擺脫狹隘自私的愿望,崇尚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負責任以及獻身真理的生活;培養學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鼓勵和引導學生對現實的社會和道德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并參與正義的活動;引導學生形成具有信仰、責任、誠實、民主、公正、良心、愛心、自由、平等、寬容、團結、尊重等普遍化道德。學校的道德教育應對此進行深入研究,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認知和情感平衡發展、智力和道德協調發展的具有時代精神、精神世界完整而豐富的人。
關注學生的道德困惑 學生是成長中尚不成熟的生命個體,在價值多元化的復雜社會環境中,其個人道德形成和發展時期出現一些問題是難免的。對此,學校應密切關注學生的道德困惑,要在教育實踐中設法創設矛盾沖突情境,引導學生勇敢面對現實,在困惑、焦慮、猶豫的心態中尋求正確的道德認知,糾正認識上的偏差,確立合乎社會規范的道德標準,澄清非道德的、不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高道德判斷水平,從而在是非善惡面前做出明智的選擇。同時,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理解、寬容、善待學生的過失,善于發現蘊含在其道德失范行為中的積極因素,采用深情提示、反面警示、心理疏導、變管教為交流的方法,為他們指點迷津,喚醒他們迷途知返,耐心期待和幫助他們內省、進步。
重構道德評價方式 傳統的道德評價方式大都以社會對人才的最終道德要求為標準,按照具體的條目分段實施。此種評價方式以道德認知代替品德形成,以孤立的行為代替品德發展,以終結性評價代替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存在重他主、輕自主,重約束、輕發展,重結果、輕過程,重外顯、輕動機,重知識再現、輕實踐行為的缺陷,顯然難以滿足多元文化環境中學校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構建自主評價、反思性活動評價、情境評價、案例評價、激勵性評價等新的更為有效的道德評價方式,是實現學生道德主動、自主發展的必然選擇。
提升教師的道德人格魅力 教師職業決定了教師道德人格的典范性,教師優秀的道德人格是豐富的教育資源,也是一種最有效的隱性教育力量。因此,教師應注重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以忠于職守、愛崗敬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兢兢業業、誨人不倦、積極進取、淡泊名利和崇高的理想,高度的責任心,廣博的學識,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精良的教育教學藝術,開朗的性格,堅強的意志,良好的情緒情感,對學生的慈愛、尊重、信任和寬容,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等優秀的道德人格去影響和教育學生,促使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肖川.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健敏.道德學習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如才.主體體驗:創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8-014-01
眾所周知,日本的企業文化做的全世界數一數二的,他們的員工對自己的企業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因此日本的職業教育中的文化傳承是我國應該學習和借鑒的。
一、日本職業教育的基本培養模式
1、開展職業道德課程學習提高職業道德
日本學校開設了道德必修課,發給道德教科書,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希望家庭、社會和學校一起進行綜合道德教育。
2、在校企合作中培養職業道德
在校企合作中,日本職業高中的學生需要進入到企業中進行基本的實習和培訓,他們在實習中將由專門工作人員對于他們進行培訓和企業文化的宣講。
3、以行業道德準入強化學生職業道德
在日本進入各個工作各位之前,會開設相應的職業道德課程,并且通過職業的考試才可以進入各個行業進行工作。
4、以傳統文化和道德實踐推動學生職業道德
日本的國民職業道德教育,重視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的日本教育,并且結合了武士道精神,堅持把學校中的職業教育和企業中的職業教育相結合,使每一個人都有著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并且把這種觀念隨時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二、日本企業內職業道德的培養和保障
1、注重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的雙重培養
日本的企業內的專業技能培養是根據每個企業的基本現實情況對于新入職的員工進行培訓。入職培訓大概分為三種培訓:普通工人、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三類。日本學校教育通過考試制度塑造出的學生勤奮學習的習慣和堅忍不拔的品格也得到了雇主的欣賞,同時也為日本企業形成孜孜以求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礎。日本企業內職業教育十分強調精神培養與技能培訓相結合, 強調人品教育和情操培養,以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感。日本企業都非常重視建立一種潛在的企業內教育力量,即優秀的企業文化,來實現企業對員工的內化控制。
2、職業道德教育的倫理化
日本企業正是把這種倫理化的概念運用到了企業精神和企業認同感的培養上。他用了感化教育和耐力訓練等不同的具體內容,使得每個員工都有著強烈的集體主義感、因此這樣充分的減少了企業內組織內耗的情況,降低了跳槽的可能性,使每一個員工都以企業為自己人生實現的最終理想,把自我的發展也都寄情與本企業中。
3、終身的雇傭制
長期的雇傭關系可以讓員工有著強烈的企業歸屬感和安全感。使員工意識到企業是自己唯一所已依靠的,否認自我的個人主義,更加注重企業整個的集體利益,尊重整個企業的集團價值。當企業的集體利益與員工利益有沖突的時候,員工就要控制自己的私欲和約束自己的欲望,服從整個企業集團的意志行為,這樣才可以更有利于為企業的發展和昌盛。
4、靈活性的工種結構
所謂的“靈活性工種結構”其具體的內容就是,雇員進入企業之后,其工種并不細分固定,而是通過職場訓練來學習掌握相關工種的技能技術,從而使雇員的經驗不斷地積累,最后成為能從事自己本職工作以外的相關工作的“多面手”。
三、日本職業教育道德培養對中國的啟示
日本企業內職業教育在日本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顯示出了與西方企業完全不同的企業文化,也為日本創造了經濟上的奇跡。而這些正是中國現如今最缺乏的,因此我們需要對于日本的職業教育中的精髓借鑒。
1、加強學校教育和企業內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的密切聯系
學校職業教育和后期職業教育構成了日本職業教育的基本體系。這兩部分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學校期間所接受的職業教育培養了學生的基本素質,樹立了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為進入企業所接受的培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企業內的道德教育,不但要對學校內的職業道德教做一個基本的補充而且還要根據自己企業文化的基本特色,讓員工樹立對于本企業的基本認同感和正確的職業道德觀。
2、成立企業自身的培訓體系
需要建立每個員工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讓他們帶有民族危機感面對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從而不斷使企業內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不斷完善,如:建立完善的企業培養體系,加強各流水線的基本激流與合作;職工可以在企業內選擇自己感興趣或對自身發展有利的課程學習,提高員工的自主性,鼓勵員工創造性的發揮,全面知識技能的培養,改變單一傳統的學徒制的授課方式,從而為企業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3、建立與我國文化相關的企業文化
在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宣揚自己良好的企業文化,這種企業文化是需要和我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并且有著自己企業的基本特色。在確立好自己的企業文化后,就應該把企業文化滲入到每一個企業領域,不僅僅是在入職前培訓,而更應該深入到每一個工作環節,讓員工深刻體會到企業的認同感。這些企業文化育應該凝聚員工的向心力,只有重視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培養基礎上的職業技術教育,員工才能更好地理解企業發展方向,忠誠于企業的事業并樂于奉獻。
4、建立強有力的保障體系
企業應該對于員工設立長期的雇傭關系,這些長期的雇傭體制需要有詳細而系統的規章制度這不但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而且可以對于保持企業內部和諧發展和促進員工長期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1.1 轉變觀念,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
轉變進城務工人員受歧視的現狀、創建公正、平等的社會教育氛圍,對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問題有著重要保障。社會各個階層和行業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一視同仁,消除地域之間的成見和隔閡,營造一種和諧的社會教育氛圍。
1.2 建立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思想道德建設評價機制
要建立切實有效的思想道德實踐體系、宣傳體系和評價監督體系。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最根本的途徑在于實踐,要通過社會實踐、學校實踐、家庭實踐等途徑的有機結合,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同時進一步增強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1.3 社區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政府必須出面改善進城務工人員的聚集社區生活條件,提供更多的公共社區教育資源,實現這一宏觀的社會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其次,將社區立法轉化為一種習慣,形成一種具有中國特色化的社區習慣而不是社區立法,比如互相幫助,禁止在社區內部偷盜等犯罪行為等,形成社區成員之間互幫互敬的良好氛圍。再次,應當培育適應外來務工人員居多的“社區文化”,比如樹立勞動勵志楷模,加強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之間的良性互動,在社區醒目的位置設立報欄、板報等,促進務工人員子女思想政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最后,豐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假期生活。各社區要針對寒暑假期間進城務工人員工作忙、難以照料孩子,而孩子們空閑時間多、不會自主安排等特點,考慮開展相關活動來豐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假期生活,使他們能過個健康的、有意義的假期。社區要做到早籌劃、早部署、早安排,確保寒暑假活動的順利開展和圓滿完成。
2 改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學校教育途徑
糾正學校的運作模式,限制學校的趨利行為,是發揮學校教育功能的首要步驟。
2.1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教師不僅要具備基本的政治素質而且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教師要充滿愛心,師愛是學生進步的動力,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全體學生,全面關懷學生。因此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很有必要。
2.2 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要順應時代要求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從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閃光點出發,逐步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要通過創設各種讓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主動學習、主動參與的機會,有意識地讓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當主角,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和能力,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設立專門的獎學金和獎項等等。此外,還可以舉辦一系列的情感教育、體驗教育、才藝展示、學科競賽等活動,增加孩子們的生活情趣,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2.3 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多樣化
思想道德教育是從根本上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應在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身心發展的最佳時期,從小抓,抓小事。通過教育促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自覺性、獨立性、自制力等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促進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這種教育應該采取多種方式進行,通過多種方式促進他們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2.4 建設獨特的校園文化
富有創新的、貼近校園人實際的校本文化能內化于心,形成一種無形的內驅力,一種鞭策和引領。這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凈化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心靈,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可通過黑板報、光榮榜、條幅、展板等多種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來強化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正面影響。
3 改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家庭教育途徑
現代社會呼喚科學的家教,作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父母也不例外,應該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及掌握科學的教育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當好現代家長。
3.1 當好教師的助手
孩子的個性不同,“因材施教”不能光依靠學校教育,這就要求家長做好老師的助手,體諒老師,配合學校。在開家長會時要主動向老師詢問自己孩子的情況,回家后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比如有的家長是賣菜的,那他的計算能力相當強,就可以用這方面的優勢來培養孩子的計算能力和數學能力。當然,家長做好教師的助手也不能全權代替孩子學習。
3.2 作孩子的好榜樣
高校校園文化是在政治、經濟等社會因素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外來文化等文化系統的影響下,在學校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由校園人創造的能充分體現時代先進性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它在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引導和規范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校園文化活動是一種具有時代特點的群體文化活動,它的參與主體是學生和教師,體現著校園師生的精神追求。教育的本質就是促進人和社會的發展。教育使個體的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并通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各類人才為社會發展服務。在高等學校,校園文化活動是學校人才培養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渠道,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中,必須突出教育者的目的性、受教育者的能動性、教育影響的規律性,讓大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和參與中學到知識、增長才干、拓展素質,充分體現出校園文化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廣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各項素質。校園文化活動構成了學生生存和發展最穩固最有活力的基礎;其次,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它是一種養成教育、一種無形的教育,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一、校園文化活動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結合的實踐探索。
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大力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指導,對校園文化活動進行有益的探索,形成自己鮮明的特點。
1.注重思想性,弘揚主旋律,實現校園文化與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
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中始終堅持弘揚主旋律,堅持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做“三個代表”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實踐者。如參觀紀念館、參加學校紀念“一二·九”大合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明確肩負的歷史使命,激發大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又如青年志愿者行動,為民工子弟小學捐款捐物、進行大學生義務支教、完善少先隊建設、給敬老院老人送溫暖等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學習和實踐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收到良好的活動效果,并得到上級組織表彰及社會的一致好評。
2.緊跟時代脈搏,提高活動品位,實現校園文化與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機結合。
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中注重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大賽及創業計劃大賽校內選拔賽、科技創新活動,家具設計大賽、室內手繪效果圖大賽、地板設計大賽、網頁設計大賽及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和體育活動。這些活動都牢牢地把握住大學生的需求,極大地激發大學生熱愛學習、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的熱情,既有利地配合了第一課堂的學習,又為大學生提供了鍛煉能力、展現自我的寬廣舞臺,促進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3.抓住有利契機,服務學校大局,實現校園文化與學校中心工作的有機結合。
通過校園文化活動這一載體為學校中心工作作出貢獻。如院標、院徽征集大賽、校慶大型文藝晚會等為學校百年慶典營造了濃厚的氛圍,精彩的大型歌舞展示了師生員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二、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策略探討。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滲透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每個環節,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陶冶、熏陶大學生,促進大學生成長、進步和成才。全校師生員工都要從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重視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尤其是大學生,既是校園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又是校園文化發展承前啟后的中堅力量,不但要繼承以往校園文化的精髓,還要大力推動其向前發展,使校園文化建設不斷前進。
1.緊跟時代脈搏,加強理論研討。
校園文化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的發展促使教育體制不斷改革。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必然促使校園人發生變化,當現有的校園文化不能滿足校園人的需求這個矛盾必將推動校園文化向前發展。為了正確地把握校園文化的發展趨勢,以便更好地指導校園文化建設,就必須加強理論研討。通過研討時代特征,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確定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通過研討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和外部環境、客觀物質條件確定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用強有力的理論作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堅強后盾,使校園文化始終緊跟時代步伐,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2.勇于創新樹立精品意識。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樹立精品意識:第一,注重思想性,弘揚主旋律。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地做“三個代表”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實踐者。第二,注重藝術性,活動品位高,要用高雅的藝術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水平。第三,注重學術性,科技含量大,大力提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和與第一課堂內容相關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促進大學生第一課堂的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注重校園文化的群眾性。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全校同學都有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并從中受益的權利和義務,這就要求我們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要注重群眾性。要明確兩點:第一,校園文化不是精英文化,少數精英得到鍛煉和提高不是校園文化的真正目的所在;第二,校園文化也不是貴族文化,全體同學都有權利參與,全員受益才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校園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勁發展勢頭的根本保證,這就要求我們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校園文化活動,尤其要注重活躍基層,要盡可能地使每位學生都參加到活動中,都有機會成為活動的主角。
4.占領好網絡陣地。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要求各級團學組織必須依托互聯網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教育活動,做到工作上網、先進上網、典型上網、活動上網,組織開展網上演講、網上征文、網上討論、網上講座等活動,積極構建大學生網上德育系統,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反映團學組織風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和展示團學組織風采的陣地和窗口。打造好德育陣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項工作中永恒主題,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必須增強思想性和教育性,對重點活動要重點引導、重點關注和重點投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培養政治信仰堅定、思想觀念正確、舉止行為規范、專業技能扎實的高素質人才。
5.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古人云:“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修身”之重要不言而喻。中央16號文件明確指出,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階段是一個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高水平輔導員隊伍,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有效載體和重要保證。
一、明確輔導員隊伍在高校教育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輔導員隊伍作為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力軍,在高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維護學校和社會的穩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無論從學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來看,還是從維護學校穩定的需要來看,輔導員隊伍和學校的專業教師、各級管理者一樣不可或缺。他們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輔導員隊伍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他們要按照學校黨委的部署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學校各級領導、組織與學生聯結的橋梁和紐帶。在日常工作中,他們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務人員;既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又要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例如,在貧困學生的資助、畢業生的就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疏導等一系列工作中,如果沒有輔導員艱苦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卓有成效的組織協調是難以順利完成的。
2.輔導員隊伍是維護學校安全穩定的生力軍。高校、特別是首都高校的穩定是一項關系全局的政治任務。輔導員始終工作在與學生親密接觸的第一線,對學生的情況最了解,對學生的影響最直接。因此,這支隊伍在關鍵時刻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事關重大。
3.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變化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由于“代溝”的影響,一般家長和年長的教師很難與他們溝通,而輔導員在這方面可以發揮特別重要的教育和引導作用。他們在年齡上與大學生相近、在心理上沒有“代溝”,容易與青年大學生溝通;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政治素質,深受學生信賴。這些優勢使輔導員們很容易跟大學生打成一片、融為一體,從而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組織、協調和指導作用。
二、明確輔導員隊伍的工作定位,有利于形成全員育人的局面,從而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組織保證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趙鳳桐指出,學校辦學育人為本,全員育人是一個終極目標。輔導員隊伍是極其特殊的方面軍,只要每一名輔導員真正工作到位,把每一名學生的冷暖銘記在心,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通過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送到每一名學生的心坎,我們應對各種斗爭就有了基礎,教育和影響學生就有了途徑,化解各種矛盾就有了信心,減少各類突發事件就有了保障。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抓住輔導員隊伍建設這個關鍵。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其所說的傳道,就是當今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韓愈把傳道列為教師的第一職責,說明古人就把“傳道”看得比“授業”更重要,因為我們都明白“智育搞不好就出次品,德育搞不好就出廢品”的道理。至于“解惑”,除了要解專業知識之惑,更要解人生之惑。由此可見,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神圣職責,兩者不可分割。但在當前的大學教育中,有一種將教書和育人分割的傾向,似乎專業教師的職責就是傳授專業知識,而思想教育就是政工干部和輔導員的工作。這種傾向的后果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形式化,與專業知識傳授形成兩張皮,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很難深入大學生的心田。因此,大學教師應該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光榮使命,把傳道、授業、解惑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思想教育、專業教學、科研指導等方面盡職盡責。輔導員作為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在一線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不能單兵作戰,要注意與其他隊伍的相互配合、相互溝通、明確定位、協同工作,從而形成全員育人的合力。只有這樣,輔導員隊伍的作用才能切實發揮出來。
三、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輔導員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高校輔導員是與學生聯系最密切的群體,他們對學生的影響最直接,在學生品德的形成,學業成績的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批好教師會造就一所好學校,一個好輔導員會影響一批學生的未來。因此,學校要切實按照提高素質、結構優化、相對穩定的要求,努力建設一支理論水平較高、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較強、工作作風正派的輔導員隊伍,以此來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完善隊伍選聘機制。選拔優秀人才,是做好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前提條件。學校應通過嚴格選拔程序,提高標準,嚴把入口,競爭上崗,逐步建立起“德才兼備,優中選優;專兼結合,優化結構”選拔機制,堅持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志于從事學生工作的優秀人才選拔進輔導員隊伍,保證輔導員來源的高素質和隊伍結構的合理性。
2.完善隊伍管理機制。明確崗位職責,加強隊伍管理。沒有管理就沒有質量,沒有明確的職責,也就沒有有效的管理。制定和明確輔導員的崗位職責,改變輔導員只是管理員或服務員或救火隊員的現狀,強調輔導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功能應注重“導”的作用,制定一整套制度使輔導員明確自身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制定輔導員工作條例,鼓勵輔導員積極向上,奮發進取,使輔導員隊伍始終充滿活力。建立完善考核機制,制定考核的內容和辦法,定期考核輔導員的政績、業務能力和思想品德,建立考核檔案。年終搞好個人總結,評選優秀輔導員,大力宣傳其事跡,授予其榮譽稱號,給予其物質獎勵,并且記錄在案,考核評選的結果要作為今后提職晉級的重要依據嚴格考核。
摘要:“消極教育”是盧梭自然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尊重兒童的天性出發,肯定當下教育,反對超前教育,重視身體教育,倡導思想自由,展現出“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對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盧梭;“消極教育”;輔導員;學生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07—0030—02
收稿日期:2014—04—15
作者簡介:羅霞(1986— ),女,四川瀘州人。惠州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盧梭的“消極教育”理論
(一)“消極教育”的涵義
在盧梭提出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中,把對兒童的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嬰兒期(0~2歲半),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四個時期。他認為從出生到12歲這一時期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這一階段的兒童處于理智的睡眠期。“所謂消極教育就是不給兒童養成品德,卻防止兒童趨于惡邪;不教兒童以知識,防止他們產生對于事物的誤解”。[1]這一時期系統的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還沒有正式開始,此刻進行的“消極教育”偏向于重視身體養護和感官訓練,讓兒童的感知覺得到充分發展,讓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防止兒童的心靈沾染偏見,從而擁有單純快樂的童年,也為今后的智育和德育的開展打好身體基礎,培育良好的心靈土壤。可見,“消極教育”并非是無所作為,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消極,而是進行有選擇性的分段教育。
(二)“消極教育”的原則
1.適時而教的原則
盧梭根據對兒童年齡的不同進行分階段的教育,認為教育的劃分應該與人的天性發展相符合,適時而教。隨著天性的發展,逐步實施體育、感官教育、智育、道德教育。具體而言,他認為兒童在12歲之前是身體發育和感覺訓練的關鍵期,也是開展感官教育和身體教育的最佳時期。12歲到15歲是少年期,是人的一生學習能力最好的時期,人的成長已經有了理性的發展,這便為知識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基石,智育應該在這個階段展開。15歲到20歲是青年期,此時人的發展到了叛逆期。青年期的孩子有著性情易改變,不服管教等階段性特征,盧梭主張在此時實施道德教育。這一教育原則認為拔苗助長式的傳統教育是違背人的天性的,教育應該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開展落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尊重天性,倡導自由的原則
針對當時過早成人化的封建教育,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變壞是由后天環境所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1]好的教育應順應兒童的天性去發展。盧梭提出的“消極教育”思想正是為自己的“性善論”服務的。“消極教育”思想認為好的教育需要順應人性的發展。教育不應該是急功近利的,也不應該盲目地為不可知的未來犧牲現在的自由。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盧梭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尊重兒童天性,倡導身心自由發展,反對壓制兒童個性,反對使用強制灌輸的教育方法,同時,也反對把成人的教育目標強加給兒童,約束兒童的思想自由。
3.以身體教育為本的原則,反對嚴酷的紀律和體罰
以人為本是盧梭自然主義教育中的核心觀念,在兒童的教育中,他非常重視身體素質的培養。他認為:“人類真正的理解力不僅不是脫離身體而獨立形成的,而是要有了良好的體格才能使人的思想敏銳和正確。”[1]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因為“我們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我們要能忍耐勞苦,要在這個世界上做個人物,也必須有強健的體格”。[2]盧梭對當時傳統教育中紀律苛刻和體罰學生的現象予以批評。他認為嚴酷的紀律會束縛人的思想自由,體罰只會讓兒童表面服從,內心積怨。教育應當從重視兒童體格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肯定兒童的主體地位,減少教育約束,讓兒童的身心得到自由發展。
4.堅持自然后果法的教育原則
盧梭認為對兒童開展“消極教育”并不意味著沒有約束和放任自流,只是說這種約束不是人為的,它來源于自然。因為他認為“教育是隨生命的開始而開始的,孩子在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學生,不過他不是老師的學生,而是大自然的學生罷了,老師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之下進行研究,防止別人阻礙它對孩子的關心”。[1]兒童行為的對錯將由行為導致的自然后果對其做出判斷。讓兒童服從于自然法則的教育才是應該有的教育,教師在兒童的行為中不充當制裁者,而是做一個旁觀者。
二、“消極教育”對輔導員工作的啟示
(一)身體素質的養成
正如盧梭所強調的,體格的健康是人受教育的前提。體格的健康在兒童生長發育時期非常重要,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鍛煉和養護對人的一生來說同樣是一項不可停歇的工程。身體教育和感官教育伴隨人的一生,高校思想教育不僅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專業技術學習的掌握和提高,還需要引導學生關心身體健康,為終身教育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主動思維的養成
在當今“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的時代背景下,思維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標準。思維的寬度和廣度需要個人的努力,也需要教育為之提供好的氛圍。因為人一生黃金的學習時光是在學校教育中度過的,在教師、專家等所謂權威的高壓影響下,學生主動思考的機會將會有所減損,乃至被無情剝奪,大學也不例外。在大學期間,輔導員時刻與學生保持著最密切的互動關系,輔導員是工作在大學第一線的思想指導者,是學校與學生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梁,傳遞著學校教育的主流思想。所以,輔導員所秉持的教育態度和具備的教育觀念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來說顯得至關重要。輔導員工作理應為學生創造和提供寬松、自由的思考環境,讓學生學會獨立自主思考。輔導員在學生干部的培養中,同樣需要給他們一定的工作自由,讓他們養成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三)行為責任意識的養成
盧梭的“消極教育”一方面注重“實訓”,另一方面提倡用“自然后果法”去檢驗兒童實施的行為。他提倡:“不按照成規來管教你的學生,要放任無為才能一切有為。”[1]輔導員在工作中應該把握好“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分寸,適當地實施“無為而治”。因為這里的“無為”并不是說教育學生時聽之任之,對行為不做判斷,而是重在鼓勵兒童自己去實踐、去行動,讓行為結果來對行為本身做出評價。“消極教育”看似無所追求,實際上是用“自然后果法”來達到兒童學會自我教育的目的。對輔導員而言,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樣需要分階段進行教育和引導。新生階段,具體而詳細的指導必不可少,允許學生犯錯誤,也給犯錯誤的學生改正的機會,適當運用“自然后果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到大二、大三階段,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引導要注意把握“度”,不必時刻扮演監工的角色,而應有所為有所不為,給學生以成長的自由——思考的自由和行為的自由,使他們在學習、工作中接受行為教育,在行為結果面前學會自我反省和修正,因為真正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即“教是為了不教”。
(四)培養善惡之心
在“性善論”的基礎上,盧梭認為教育不僅要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人,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獨立人格、尊重生命、能分清善惡的人。輔導員要注意培養學生積極向善的人格,讓學生將來能融入社會,能夠心懷感恩,能夠有責任感、有愛心地生存下去。
[
參考文獻]
[1](法)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英)洛克著.傅任敢譯.教育漫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進入21世紀,信息網絡化、知識大爆炸、經濟全球化等一系列的社會新變化對當代的大學生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當代的大學生更加強調個性,自主意識也越來越強,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無法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發展。大學輔導員作為第一線的學生管理和教育的人員,其工作對于大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輔導員不應該知識管理者,更應該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服務者。在工作過程中,要樹立人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加強自身理論的學習,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學生生活與學習中的問題并幫助其解決困難,讓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大學生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人性化管理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當代的大學生人格更加獨立,對很多事務都有自己獨立的立場和見解。在傳統的行政化管理方式之下很容易使得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其逆反心理的形成有著很多方面的因素,客觀上來看,有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傳統的教育體制以及文化觀念適應不了當代學生發展的需要等;主觀上來看,學生所面臨的各種壓力造成其心理發展的失衡、學生自身的理想與社會的現實落差太大等。當代學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傳統的程式化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應學生的發展。因此,必須建立起全新的教育體制,轉變教育的觀念,實行人性化管理的新模式。
(二)人性化管理是培養大學生優秀品質的需要
當代的教學理念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流傳幾千年的儒家教育的思想,強調老師要為人師表,學生要尊師重教。儒家的教育理念注重對人們的道德教育,注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對當代的大學教育來說,知識教育只是促使學生更好發展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應該是對學生的人性教育。對學生的人性化管理是進行人性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對于學生品質的培養和品格的熏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人性化管理是依法治校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
在如今商品經濟盛行的條件下,實行依法治校已經成為未來大學管理的發展方向。實行人性化管理對于推動依法治校具有重要的意義。現代文明的發展缺失不能離開法治的約束,但是法治的建設的進程也不排斥人文的關懷。最近十幾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等教育由原來的精英化教育逐漸轉變為了大眾化教育。學生的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更趨向于人性化管理。同時,實行人性化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緊張氣氛,化解學生與學校的管理制度之間的矛盾,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也對和諧校園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大學輔導員人性化管理工作的重要舉措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工作理念
當今教育領域不斷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教育模式也由原來的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進行轉變。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學生輔導員在工作過程中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在進行學生工作時要充分了解當今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對學生各種合理的需要要有準確的把握。積極引導學生在人性化管理的體系下更加注重與他人和睦的相處,同時,輔導員要做好學生的模范,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學生的工作中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爭取實現學生工作效益的最大化。
(二)實現以德治校與法治管理的統一
當今大學生的思想獨立,學生的自主性十分強,但是,大學生雖然在年齡上已經成為成年人,但是很多在心理上還不十分成熟。當前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等一系列新形勢的影響下,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一些人思想中開始出現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對于大學輔導員來講,如何幫助學生摒除思想中的消極因素已經成為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工作中要抓住德育這一重點,做到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個性教育與共性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國家大力實行依法治國,大學生思想中的法制觀念與法律意識越來越強。新時期的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僅要堅持以德管理,還要注重依法管理。在大學輔導員進行學生工作時,要結合大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來有針對性的進行法制教育,可以利用一些法制講座等活動來向學生宣傳法律知識并結合自身的具體工作內容來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討論,使其對法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積極引導學生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
(三)注重大學輔導員專業素質的培養
在當今大學生自主意識高度發展的大背景下,輔導員的素質要求也進一步提高。首先輔導員要具備專業的知識體系和一定的工作能力,利用教育學的原理針對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來采取相應的教育方式。其次,輔導員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做到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積極探索學生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徑,用專業的理論、先進的思想、豐富的知識來培養人才;最后,輔導員應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輔導員首先要有堅強的品質,在工作中勇于克服困難,還要做到心胸開闊,對于學生之間的問題要以包容的胸懷來對待,尤其是在與學生發生矛盾時更要以豁達的胸懷來引導學生知道并改正錯誤。
當今大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獨立意識的增強給高校的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線實施者,做好學生的人性化管理工作,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推動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一、前言
在大學生公信教育活動中,輔導員應承擔起很大的責任,因此,在培養大學生公信觀念過程當中,輔導員必須做到知己知彼,將公信培養落到實處。而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公信,讓學生真正意R到公信的重要性。在提高大學生對公信的注意力之后,還需要采取各種方法鞏固公信成果,在培養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培養力度和培養方式。
二、公信教育的重要性
1.是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的體現
大學生是承載著整個社會希望的新生力量,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公信力是現代教育的關鍵。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公信力是個人價值的體現,擁有公信,就擁有了力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要促使大學生提高個人品質。公信的存在,意味著這個人有很強的責任意識,公信就是大家對這個人的信任,當個人的公信確立之后,他就會得到他人的肯定,同時其公信力也會得到提高。
2.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保證
公信意味著學生對自己所作行為的負責,在實際學習中,公信的培養意味著更高層次的責任意識的確立。在團隊合作中,具有公信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大家信任,從而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提高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團隊工作效率。因此公信的培養是提高大學生學習效率的保證。
3.可提高大學生的個人能力
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要想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就不像高中那般簡單。要注意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公信力的提升,可提高大學生的個人能力。將學生的公信培養列入培養方案中,是對學生個人能力的一種提升。
三、培養公信的方法
1.制定嚴格的激勵制度
學生對自己的管理,需要進一步嚴格,大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提升以后,就需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監督,對自己進行激勵。公信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大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監控,對公信的培養方式進行優化,并做到長期堅持。在實際的培養過程當中,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進行激勵,提高自己的警覺意識,認識到公信的重要性。
2.對公信的宣傳
對學生公信的培養,還可以通過宣傳的方法來進行。采用宣傳方法,可擴大公信培養的范圍,同時也可提高培養質量,因為宣傳所達到的效果是很大的。在宣傳公信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會認識到公信應該如何培養,了解公信在工作和待人處事中巨大的作用、公信培養的要點及公信的重要性等,教師可以此來提高學生培養公信的熱情。
3.提高自身素質是基礎
提高學生素質,是提高公信的基礎。大學生要把提高自己的能力、知識水平和公信力視為最主要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大學生需要對自身素質進行提升,只有提高自身素質,才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在交往過程中,個人素質良好,他人才會對自己有好感,同時也可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大學生應該認真學習,廣泛涉獵各個方面的知識,學會通過這些途徑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拓寬知識面。培養各個方面的專業技能;多參加各種活動,多進行鍛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自身才能,綜合素質和能力才可以得到提升。
四、結語
在實踐中,我們了解到公信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輔導員只有與學生進行良好溝通和交流,細心講解,堅持培養,才能不斷提高高校大學生的公信水平,打造一個公信的校園。
參考文獻:
[1]韓麗英.思想品德課教改要走出三個誤區[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