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7 10:44: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征,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清代姚鼐曾言:“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聲色之間,舍此便無可窺尋矣。”[1]可見,為文者對于寫作語言的重視程度從古有之,近代白話文運動發起后,由于語言日益多樣化,語言承載的功能和意義愈加凸顯,寫作者們都在遣詞造句上頗費心力。被稱為“語言大師”的老舍更是剖白:“我們創造人物、故事,我們也創作言語。”[2]
身為滿族人,老舍深受滿族審美取向的影響,以對稱性為美,體現在語言藝術上,便是“俗白”與“精致”的形成的對稱與和諧。“俗白”與“精致”在語言范疇中本是矛盾的,字面理解,“俗白”即指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精致”則指語言經人雕琢修飾,旨義耐嚼含蓄。可在老舍的文學作品中,“精致”的美感正是來源于“俗白”的材料,二者的矛盾被充分調和,形成了對稱性的語言邏輯,帶來了豐富的審美感受。
一
由于成長年代和生活環境的影響,老北京的胡同和大雜院中的語言被種在老舍心里,從《老張的哲學》、《二馬》到《駱駝祥子》、《離婚》、《四世同堂》以及50年代后的《茶館》、《正紅旗下》形成了京味語言風格。老舍對語言的第一要求是通俗易懂,不管是敘述故事、塑造人物還是抒情表言都堅持以老百姓口中的“北京話”入文。
“北京話”又稱“京片子”,表達干脆利落、直截了。北京話中的兒化音非常多,老舍在《駱駝祥子》中廣泛運用。例如“門臉兒”、“叫座兒”、“招兒”、“勁兒”等;介紹劉四時這樣描述:“涂混混出身,他曉得怎么對付窮人,什么時候該緊一把兒,哪里該松一步兒,他有善于調動的天才”;寫人生三件事時并未直接說成“做官、掙錢、娶親”,而是“當官兒、掙倆錢兒、娶媳婦兒”;人物對話中的兒化音俯拾皆是,車夫在劉四的牌局上試探著問:“來銅子兒的?”這些兒化音親切有趣,在烘托環境氛圍、表達喜惡感情、突出人物身份方面大有助益。最重要的是,它們是老舍作品區別于他人的“京味”風格的標志之一。
老舍主張寫小說要重視樸實口語的表現力,“文字不怕樸實,樸實也會生動,也會有色彩。”[3]通過對北京口語的恰當使用,他將老北京的世俗人情直接鋪陳開來。《茶館》里劉麻子向龐太監“表白”說:“我要是敢騙您,您把我腦袋擰下來當夜壺。”《駱駝祥子》中的“妞子”、“老爺子”、“橫打了鼻梁”等詞匯都是常見的北京話,在形容某類車夫時說“因為還有相當的精氣神,所以無論冬天夏天總是‘拉晚兒’”。“拉晚兒”、“嚼骨”、“殺進腰”等詞在閱讀之初毫無頭緒,可它們都是地道的北京口語,結合小說語境理解后便深感其藝術效果之妙,若用規矩書面語表達,敘述與人物都會大為失色。
二
作家寫作通常會使用很多技巧以求表達更為精準動人,修辭手法必不可少。魯迅曾說過:“正如作文的人,因為不能修辭,于是也就不能達意。”[4]雖然老舍堅持語言的“自然”,可他并不排斥修辭,用比喻、夸張、同語等手法,從結構到意象創造性融入了鮮明的“京味兒”,搭建了一個聲色、動靜、虛實相生的活的老北京。
老舍在《言語與風格》中說:“比喻能把印象擴大增深,兩樣東西的力量來揭發一件東西的形態或性質,使讀者心中多了一些圖像。”[5]《駱駝祥子》中比喻祥子辛勞受累時說:“他從早到晚,由東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著轉的陀螺。”《柳家大院》中老王的兒子被描述成:“腦袋還沒石頭順溜呢,沒見過這么死巴的人”。人物的表情、性格及狀態都在喻體的生動展示下得到了加倍的凸顯。夸張的表面呈現是“言過其實”,可老舍憑借扎實的語言功底、樸實的情感白描賦予“虛假”某種“肯定”,在夸張中呈現出“別樣的真實”。《正紅旗下》描寫大姐婆婆“是一位有比金剛石還堅硬的成見”的人,生氣時“鳴炮一百零八響”,寫北京的春風“似乎不是把春天送來,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柳家大院》里諷刺自詡“文明”的老王:“洋人要是跟他說過一句半句的話,他能把尾巴擺動三天三夜”。同語的標志是判斷詞“是”,形式為A是A,在故事中插入特定場合或者結合人物語氣時卻有事半功倍的藝術效果。《駱駝祥子》里孫偵探搶走祥子賣駱駝和拉車攢的錢時說:“算了吧!我不趕盡殺絕,朋友是朋友。”兩個“朋友”將孫偵探貪婪可笑的嘴臉展露無遺。老舍還常常在同語前后添加修飾詞或轉換“是”的形式,以加強語氣、表達言外之意。《四世同堂》中描述當時的北京:“北平已不是中國人的北平,北平人也已經不再是可以完全照著自己的意思活著的人”,表達了老舍對此的哀戚。
除了以上論述的三例,擬人、排比、借代、用典、飛白等修辭格也在作品中大量出現。修辭中所用之物常為老舍的眼見手取,在作家的匠心選擇和巧妙搭配下,它們與語境相適應,時而生動俏皮,時而沉郁頓挫,在傳情達意、狀物記人、調整語言節奏方面的作用言之不盡。
老舍的文學語言中有著“頂平凡的話”,帶著白話的“原味兒”,初讀或許覺得庸常,可細讀后卻發現,它們已被“調動得生動有力”,[6]因為在老舍的文學語言又充滿大量矛盾悖論,能指和所指的語境、語義沖突頻現,常借此技巧營造出“以笑代憤”的氛圍,文章自然有聲有色,這正是老舍所說“簡單的、有力的、可讀的而且美好的文章”。[7]老舍對“京白”的大量運用增加了了作品語言的通俗性,可它們并不是肆意羅列,而是在老舍提煉加工下,變得平易而不粗俗,鮮活而不油滑,幽默而不戲謔。從小說、戲劇到散文,老舍對寫作語言的執著未曾變過:堅持語言的原味,同時N詞煉字挖掘出其與文學的重合面,互以憑靠打造出集平民視角和文藝風范和諧對稱的語言藝術。
老舍是滿人,雖然長期受北平文化的熏陶,可他從未脫離自己的民族出身和文化歸屬。滿族是一個善于學習,善于創造的民族。除了在作品中堅持滿足文化精神的追尋,老舍在語言藝術上,深受滿族以對稱性為美的審美觀念的影響,創造了“俗白”與“精致”的語言對稱之美,實現了大眾化和文學性的審美訴求。
參考文獻:
[1]錢仲聯編.姚鼐文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第6頁.
[2]老舍.老舍文集?十五卷 [J]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第257頁.
[3]老舍.我怎樣寫小說[M].北京:譯林出版社,2012,第69頁.
[4]魯迅.魯迅書信集[J].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第712頁.
教學語言藝術是優秀教師的必備條件,也是教學成敗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如何錘煉和優化自己的教學語言,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更美,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將就教學語言的生成藝術,教學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征,教學語言藝術的分類和要求等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 教學語言的生成藝術
研究教學語言藝術必須遵循語言生成的規則。如何正確有魅力地傳授知識和技能,確需狠下苦功。首先要確立正確的表述動機,教師的表述動機是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因此,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明確教學目標的指向性,提高教書育人的責任心,這是教學語言表述動機的出發點。其次要有明晰的表述意圖。這時的選詞煉字連結著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方面面,是檢驗教學語言藝術高下的試金石。教師表述的意圖和內容與學生聽話的態度和特定的語言環境要相適應,教學語言才能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因此,研究教學語言藝術,不僅要進行語言分析,而且與教學內容、學生心理、教學環境等密切相關。
二、教學語言藝術的審美特性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思想是客觀物質的社會存在,理應具有形象性。美學家認為“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形式中每一點、線、色、形、音、韻,都表現為內容意義、情感、價值。”因此,教學語言的形象美的根本意義在于內容的合目的性和形式的合規律性。教學語言的形象性是客觀物質社會存在的反映,是教師審美心理、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的物態化的產物。它要求教師對所授的專業知識應深入感受、理解、想象、體驗,準確、鮮明、生動地重現客觀事物的形象,使學生沉浸在此情此景中來學習語言和知識,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審美體驗。教學語言藝術不僅要有形象美,而且要有科學美。語文教材內容是一個嚴密的優美的理論體系,是“無聲之音,無形之像”,不僅具有真理的性質,而且具有審美的意義。教學語言應折射出人類追求真理的光芒,使學生體驗到理智的滿足和感情的愉悅。
三、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分類和要求
1.陳述性語言——潔凈而流暢。教師在運用陳述性語言時,應力求潔凈而流暢,象清澈的山泉流響,悅耳地流入學生心田。教師切忌口頭禪,做到中心明確,層次清晰,語流暢達,語調柔和,并突出關鍵詞語。如于漪老師的教學語言“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詞”。稱得上教學語言藝術大師。
2.闡釋性語言——活潑而有味。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有很大的比重。這些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只有經過教師內化和闡釋作用,才能化為學生的真知灼見和智能的力量。教師創造性的闡釋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都是不可少的。例如對杜甫《登高》詩中詩句的闡釋,“萬里悲秋常作客”,寫出詩人作客異鄉苦,孤單苦,多病苦,年邁苦,苦情也很濃烈。
3.點撥性語言——明晰而富有層次感。教學藝術的妙處,是善于引導。明晰而點撥性的教學語言,往往不知不覺地把學生導入深層次的思考,為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歡樂,為獲取新知而流連忘返。點撥要點在要害處,且需層層深入。
4.對話性語言——親切而發人深思。教學中師生親切對話,既貼近生活,又“教學相長”,是一種美好的教學境界。德國教育家海納特說過:“創造型教師的特別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發現學生發現他們的自我。”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教學氛圍,師生親切對話,共同探求真理,是創造性教學的手段之一。如果教師憑借聲威和體力,用強迫的手段進行強制灌輸,學生必定反感,從而影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
5.概括性語言——精約而易記。精確、簡約而又便于記憶,是概括性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在總結課中,概括性的教學語言則用得更多。“拎得起”與“展得開”一樣,都是通過教學語言來實現的。
藝術活動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
形象,即審美形象,在廣義上包括審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方式,是主體對于客體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離開理性,理性在分析時代氛圍、讀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于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根本標志,但同時藝術又具有意識形態特性。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義的,它規范著藝術活動的基本傾向,其意識形態特性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透的內涵。
藝術活動的功能
(1)審美認知功能;
(2)審美教育功能;
(3)審美娛樂功能。
藝術活動的基本性質
藝術活動是以特有的藝術語言體系為媒介、以創造形象或意境為旨歸的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它凝結為審美的意識形態。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運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
藝術教育主要通過指導人們進行藝術創作、藝術鑒賞等活動,實現美育的最終目標。
藝術分類的方法
1、以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等)、空間藝術(繪畫、雕塑等)和時空藝術(戲劇、影視等)。
2、以對藝術作品的感知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音樂等)、視覺藝術(繪畫、雕塑等)和視聽藝術(戲劇、影視等)。
網絡自制節目作為一種較新的節目形態,在業界暫時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網絡自制劇在前幾年就有所討論和定義。網絡自制劇作為網絡自制節目的形式之一,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筆者依據對網絡自制劇的解讀,對其定義為“由視頻網站投資、組織劇本、拍攝,并
在各自視頻網站,通過互聯網播放的一類網絡劇。”[1]借鑒此自制劇的定義,網絡自制節目就是“網絡視頻網站根據大數據統計分析,按照網絡視頻受眾的年齡、喜好,選取節目內容、確定節目類型,單獨或聯合傳媒公司、傳統媒體制作和拍攝節目,最終只在其所屬
的網站播出的一類網絡節目。”一系列“限娛令”的頒布,使網絡綜藝界在“網生代”的擁護下迅速成長。《火星情報局》是首檔用綜藝手法檢驗全民新奇發現的網絡綜藝節目。節目主要由“局長”主持人汪涵、兩位“副局長”以及“高級特工”即明星嘉賓和稱為“初
級特工”的節目觀眾,圍繞局長提案。明星嘉賓的“提案”即對日常生活的新奇發現或見解,得到認可的便可以納入“火星律法”,得到“火星人”的遵從;當提案通過,現場的觀眾拍桌子示意,而電腦前的受眾則通過手機發送號碼“11111”,最終由局長宣布最終結
果和王牌高級特工的人選。整個節目中,最大的優勢就是利用新媒體平臺,試圖與受眾達到無縫交流。在此基礎上,主持人語言藝術的轉變值得探究。
一、網絡自制節目主持人語言藝術的“表達方式”
(一)主持人“把關”效果的隱匿化
業界普遍認可應天常利用“概念實體化”方式表述節目主持人,“節目主持人是在大眾傳播活動的特定節目情境中,以真實的個人身份和交談性言語交際行為,通過直接平等的交流方式主導、推動節目進程,體現節目意圖的人。”[2]研究可以得出,傳統電視節目主持
人既是節目的傳播者,也充當著節目內容“把關人”的角色。網絡平臺具有公眾參與性,視頻網站更為一些自媒體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在《火星情報局》中,由明星嘉賓組成的“高級特工”因某個問題進行辯論,傳統節目主持人會出現言語打斷。但是,身為“局長
”的主持人汪涵,沒有主動制止,反而任由高級特工和初級特工自我發揮,傳統意義上的“把關”功能在這檔節目中被主持人主動隱匿。但“把關人”角色沒有弱化或者消失。在各位嘉賓發揮完特長、放完笑料后,汪涵會作為場上的把控者,提醒是什么樣的“提案”引
起這樣的討論。因此,網絡媒介平臺的特殊屬性使網絡節目主持人不再是節目的主導者。網絡節目中任何一位參與者只要愿意就可以具有“主持人角色”。
(二)言語結構“故事型”呈現
節目的所有內容呈現的提案內容基本上都是以日常生活為基點的,在佐證自己的提案和同為一個隊伍的嘉賓的提案時,通常舉例發生在自己或朋友生活中的一些經歷。因此,每位發言的人都是類似于“講故事”,在一期的高級特工馬可的發言中,提到“每個人都擁有一
支屬于夏天的歌曲”時,就講到自己夏天的歌是《粉紅色的回憶》,小時候的一次夏天,看到父母伴著這首歌一起跳舞,讓他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認為這就是屬于他的夏天的歌曲。當然發言內容的真假無法考證,但是這樣的內容不僅“接地氣”,還容易跟受眾拉近
關系,深化電視文化作為大眾文化中的一種的精髓。
二、網絡自制節目主持人語言藝術的“個性特征”
(一)超強的駕馭性
節目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由于各種原因存在著較大的心理距離,主持人必須建立嘉賓與受眾之間的有效聯系。因此,需要主持人對節目節奏進行有效駕馭。網絡節目與傳統節目相比,更大程度拉近了節目與受眾的距離。首先,網絡節目特有的信息碎片化傳播,使得受眾即
時可以參與進來;其次,“彈幕”的出現讓受眾表達的觀點得到共鳴,由點及面,當眾多受眾的觀點一致,形成節目外的輿論場時,也就加強了受眾對節目的關注度。網絡節目因其傳播平臺的特性,節目主持人的駕馭性不再局限于節目語境中,將輿論場由節目現場擴大
到網絡受眾,使嘉賓及受眾展開積極交流,互相溝通思想,調動受眾群體的參與度,是網絡自制節目主持人超強駕馭性的體現。
(二)與眾不同的互動能力
網絡媒介特殊的即時互動,要求網絡綜藝節目主持人在現場把握上要靈活、多變,緊密結合節目定位。網絡主持人可以與受眾互換角色,傳統媒體主持人則不然。[3]首先,現場的副局長、高級特工以及初級特工都能成為主持人的搭檔,共同主持節目。主持人甚至把節
目交給明星嘉賓或網絡受眾主持,自己充當觀眾與之交流。例如在6月3號節目中,當明星嘉賓一起“爭執”、起哄時,主持人汪涵不上前調解,轉而走向身邊的初級特工進行采訪交流。其次,節目結尾都有自媒體發表視頻,說出個人提案,使自媒體與節目的互動更加
強化。這些都區別于傳統的主持風格,不僅主持形態得到了豐富,也使主持人更加親民。
(三)語言的形式多元化
傳統媒體主持人話語權支配較為單一。主持人無論是在電視文本還是在節目進程中,都是節目話語的主導者和分配者,話語權最終決定了受眾與主持人處于不平等的地位。網絡自制節目呈現在公眾參與性大、空間開放的平臺,受眾的話語權也相應擴大,可以說自媒體用
戶的參與不僅可以同網絡自制節目主持人進行零成本互動,即時同步交流,任何人在符合新媒體語言規范下,都能以虛擬的身份宣泄現實情緒,實現話語的返璞歸真。在互動中,主持人就可以隨時通過受眾調整節目語言輸出,達到節目目的的同時,完成節目受眾對節目
的關注。話語權的擴大化,使網絡節目主持人的主動權變大。不僅在節目內容的傳播上沒有“官方”的限制,在語言形式上更加多元化。主持人汪涵以湖南話、上海話、四川話相互穿插;以訪談的方式,與現場的任何一個人互相交流;也可以自行組成辯論隊進行論辯。
這所有的語言形式都基于網絡這個開放的平臺。
三、網絡自制節目主持人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征”
新時代背景下,傳媒數量不斷增多,傳統工具更新升級,勢必促進主持人語言更具多樣化。同時,觀眾的審美需求和思維視角更多元化,主持人語言藝術需要打破傳統方式,共享語言藝術信息資源,準確把握觀眾需求,不斷進行語言藝術創新,強調語言藝術的交互性,呈現多元播音主
持的語言藝術。筆者從情感性、思想性、結構性概述網絡自制節目《火星情報局》主持人汪涵語言藝術審美特質,用聲音傳遞屬于自己風格的語言藝術。
(一)情感性上,滿足受眾“窺伺欲”的語言藝術
節目主持人的情感表達要真實,“網生代”追捧的網絡傳播平臺更要求主持人語言具有個性,語言上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即“窺伺欲”。在《火星情報局》中,主持人和嘉賓在言語表達中常以“故事型”呈現。身為主持人的汪涵和他的太太楊樂樂同是著名主持人,在講
到情感問題時,首當其沖,矛頭都會指向汪涵,隨之會主動分享兩人的一些點滴。不僅如此,還會主動爆料同是天天兄弟的錢楓、田源的一些囧經歷和生活片段。這不僅可以拉近節目嘉賓與受眾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利用明星的“粉絲”效應,滿足受眾的好奇心理。通過
這樣的語言方式,更是提高了節目的關注度和節目的話題影響力。
(二)語言的藝術廣闊性
語言藝術通常運用言語塑造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情感。語言符號同文字一樣,受眾通過想象才能在語言符號及非語言符號傳達中感受藝術形象。因此,播音主持的藝術形象具有間接性。這種間接性即是語言藝術的局限,因為它使得其表現出的藝術形象具有其他藝術無法
相比的廣闊性。在5月20日的節目中,當錢楓提到生活中尷尬的事情時,說到和一個女孩子開車出去玩,在車里沒事用刷子不斷刷金剛菩提,因為手部動作讓人產生了誤會,旁邊的司機瞪大眼邪地看著他。汪涵聽完說道:“我覺得這個不算尷尬,尷尬的是全場都聽懂
了。”語言沒有挑明的事情,可是每個人會根據某個表情、動作去聯想到另一些事情,這就是語言藝術的廣闊性。不會限制任何人思想的擴展,甚至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笑點和想象。
(三)結構性上,非語言符號與言語的完美融合
非語言符號一般指除語言之外具有傳達思維,可以表達意義的符號,例如體態語、服裝、表情、眼神等。廣播興盛的時候,有人一度認為語言符號是衡量播音員的標準。非語言符號所傳遞的信息量同言語相當,但是在信息的真實性上更能讓人信服。在娛樂節目中,服飾
與言語的和諧可以營造不同的節目效果。此節目中主持人汪涵的穿衣風格有別于《天天向上》。雖說《火星情報局》屬于娛樂脫口秀節目,但是身處于“一局之長”的位置,威嚴與娛樂兼顧,因此在服裝方面都是以西服為主,身旁的兩位副局長一般以輕禮服出現。既切
合了節目的定位,也增加了主持人自身的魅力與辨識度。通常,當主持人、嘉賓的面部表情處凝視狀,表示關心、傾聽,也是對其內容感興趣;副局長同明星嘉賓爭執、辯論時,刻意閃躲的目光則代表對話題的不感興趣或拒絕。在節目中曾出現講述親身經歷“鬼”的事
情,為了營造恐怖、懸疑的氛圍,節目中所有人都是瞪大眼睛、蜷縮身體,甚至出現兩人相互擁攬在一起的畫面。這些都是為了使受眾能夠切身感受到節目所要呈現的氛圍。
四、結語
身為一檔網絡自制的娛樂脫口秀節目,《火星情報局》立足娛樂,為網絡受眾制造笑料,讓人在各種復雜的環境中開心一笑。但是,一檔關注度、話題度,甚至網友好感度都相當高的網絡自制節目,主持人的功能及語言能力不能小覷。
參考文獻:
[1]王雅松,李增泉.以《泡芙小姐》為例談網絡自制劇[J].神州,2012,36(8):27-28.
一、意境美的再現
《紅樓夢》是我國歷史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價值,并且藝術成就也比較高。《紅樓夢》屬于一部具有典型的美學體驗價值的作品,其中語言藝術美主要是體現在藝術美、感情美以及含蓄美、形象美等方面,尤其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有效運用了模糊語言,充分將其藝術性再現。模糊性是人類語言的客觀屬性,然而由于受到民族文化以及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導致模糊性語言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相關的翻譯人員充分捕捉到模糊性中存在的美感以及意境,從而有效將模糊性體現出來。對于意境美來說,在文學作品中,其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其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和諧等審美特征,因此,在進行文學翻譯的過程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進行意境的傳遞。模糊性則是意境創造的本質特征,同時模糊性也是文學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充分進行意境的創造,將其中的模糊美有效展示出來。《紅樓夢》中有很多詩詞,并且也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來不斷營造出豐富的意境以及朦朧的美感,以《葬花詞》的前四句為例:“花謝花飛飛滿天, 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霍克斯的翻譯如下:
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Floss drifts and flutters round the Maiden’s bower,or softly strikes against her curtained door.
楊憲益的翻譯如下:
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who pities the faded red, the scent that has been?Softly the gossamer floats over spring pavilions,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the embroidered screen.
在二者的翻譯中,霍克斯采用了英文中較為常見的抑揚格,字數看起來也較為整齊,反復交替,讓讀者在閱讀中很容易產生情感。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我國古詩詞平仄交替和抑揚頓挫的特點,能夠充分將詩詞中的音樂美展現出來。詩歌中除了節奏美,還有音韻美,詩的第一句中出現了兩個“花”字和兩個“飛”字,這種重疊的效果有效增強了情感表達,讓讀者進行聯想,也體現了“花飛”的連續性以及緩慢性,霍克斯的翻譯中充分再現了這一藝術情感。在楊憲益的翻譯中,其中第一句“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中運用“fade”以及“fly”來構成英文獨特的修辭手法,創設了一種情感氛圍,并且“fade”以及“fly”也構成了尾韻,十分悅耳并且也具備音樂感,能夠吸引讀者進行閱讀。
二、形象美的再現
模糊語言中存在較多的形象美,在模模糊糊之間,形象顯得更加逼真,在朦朦朧朧之中,文字被逐漸賦予了鮮活生命。在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主要由作家以及讀者共同塑造,文學欣賞屬于讀者對作品的再次創造過程。作家運用模糊文學語言,能夠將作品的信心傳遞給讀者,以此來激發讀者內心的情感體驗。《紅樓夢》中的語言具有形象美,尤其是對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對林黛玉、賈寶玉等人物形象的描述都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站在翻譯的角度來看,模糊語言具有較強的審美效果,主要是因為第二審美主體的審美想象以及審美創造將會得到挖掘,因此可以說模糊語言就是對審美客體簡要地寫以及藝術性地寫。同時對第一審美主體審美享受進行探討,將其以虛實結合的方式來呈現,詳細地寫。以此來充分激發讀者的審美體驗。
對藝術作品的創造主要是借助模糊語言來實現,其中對模糊語言的運用是作者進行情感以及意向表達的需要。運用模糊語言翻譯作品將會對審美主體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模糊美對再現原文審美體驗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方式。在翻譯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翻譯者必須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能夠運用語言藝術形式將模糊語的美學意蘊展示出來。
A、風格
B、境界
C、神韻
D、格調
2、《亞威農少女》是_________繪畫的代表作品。()
A、立體主義
B、達達主義
C、抽象主義
D、野獸派
3、被稱為"藝術學之父"的德國理論家是_________.()
A、康德
B、黑格爾
C、席勒
D、費德勒
4、《阿細跳月》是我國________的民族舞蹈。()
A、彝族
B、傣族
C、苗族
D、白族
5、長鼓舞是下列哪一個民族的舞蹈?()
A、蒙古族
B、滿族
C、朝鮮族
D、鄂倫春族
6、《等待戈多》是________戲劇的代表作品。
A、表現主義
B、存在主義
C、象征主義
D、荒誕派
7、影片《戰艦波將金號》是20世紀20年代_______(國)的重要作品?()
A、意大利
B、蘇聯
C、美國
D、法國
8、電視劇《圍城》是根據______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A、沈從文
B、張愛玲
C、巴金
D、錢鐘書
9、《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______50年代的代表作品。()
A、海明威
B、福克納
C、杰克·倫敦
D、海勒
10、《西廂記》的作者是______。()
A、關漢卿
B、白樸
C、馬致遠
D、王實甫
11、在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中,繪畫作品的層次是______。()
A、妙品
B、能品
C、神品
D、逸品
12、《命運交響曲》是______的作品。()
A、海頓
B、莫扎特
C、貝多芬
D、瓦格納
13、《霓裳羽衣舞》是我國______代舞蹈作品。()
A、漢
B、唐
C、宋
D、元
14、《日出·印象》是法國印象派畫家、________的代表作品。()
A、莫奈
B、凡高
C、高更
D、雷諾阿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9個小題,22個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15、藝術創造過程包括藝術體驗、________和、________三個階段。
16、形象思維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點。
17、藝術創造的心理機制主要包括審美感知、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18、以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為根據,可以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________和、________。
19、中國戲曲的主要行當是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中國書法,最常見的書體有篆書、隸書、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21、意大利畫家達·芬奇是、________時期的藝術家。
22、中國四大石窟包括敦煌石窟、________、________和麥積山石窟。
23、語言藝術(文學)的基本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24、簡述藝術活動的主要功能。
25、什么是靈感?簡述靈感的主要特征。
26、簡述藝術接受活動中的共鳴現象。
27、簡述藝術家應具備的修養和能力。
28、簡述藝術作品的三個層次。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29、聯系實際論述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征。
30、結合一部作品,論述藝術鑒賞的具體過程。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C D A C D B D A D D C B A
二、境空題
15.藝術構思 藝術表現(或:藝術傳達)
16.具象性 情感性 創造性
17.審美想像 審美情感 審美理解
18.空間藝術 時空藝術
19.旦 凈 丑
20.楷書 行書 草書
21.文藝復興
22.云崗石窟 龍門石窟
23.間接性 廣闊性 想像性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24.(1)審美認識功能(或審美認知功能)。指通過藝術鑒賞活動,更深刻的認識自然、社會、人生。
(2)審美教育功能。引導人們正確理解。認識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3)審美娛樂功能。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
(4)三種功能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分割。
25、(1)靈感是指藝術家在創造活動中,由于大腦皮層的高度興奮,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是藝術家在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意識和無意識的相互作用,突然激發的、情緒特別亢奮、極富創造力的精神狀態。
(2)靈感有三個主要特征:突發性、超常性、易逝性。
26.共鳴:是指在鑒賞過程中,鑒賞者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運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不同時代、階級、民族的鑒賞者,在鑒賞同一部作品時可能會產生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感受,也可稱作共鳴。
27.(1)藝術家的修養①進步的世界觀和審美傾向;②廣博的知識;③深透的思想;④豐富的情感和獨立的人格。
(2)藝術家的審美創造能力①敏銳的感知能力;②豐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藝術技巧。
28.(1)藝術語言,是創造主體在特定藝術種類的創造活動中,運用獨特的物質材料和媒介,按照審美法則,進行藝術表現的手段和方式。
(2)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過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交融,并由主體創造出來的藝術成果。藝術形象既包括鮮明生動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審美特征的情境、畫面和意境。
(3)藝術意蘊,是指在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層的人生哲理、詩情畫意或精神內涵,它是藝術主體對于藝術典型或意境深刻領悟和創造的結果。藝術意蘊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藝術意蘊是藝術創造的境界。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29.(1)藝術活動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形象,即審美形象,在廣義上包括審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方式,是主體對于客體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離開理性,理性在分析時代氛圍、遴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藝術活動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藝術活動也包含認知因素,認知在藝術活動中意味著客觀的、理智的反映。在審美情感的深層往往隱含著理性的認知。
(3)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于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根本標志,但同時藝術又具有意識形態特性。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義的,它規范著藝術活動的基本傾向,其意識形態特性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
29.(1)直覺與感知。藝術直覺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于審美對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審美感知是指人們在注意審美對象形式特點的同時,已開始關注審美對象的意義。鑒賞活動往往是在直覺與感知的心理基礎上開始的,它將使鑒賞者完成對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對其意義的直觀感受。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8-0073-01
藝術和文學的關系一直是西方文論史上的一個主題。在西方文論中“詩”的含義近似于中國文論中“狹義”的文學的涵義,而“詩”或“文學”又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在神話的源頭,“藝術”和“文學”是同一的。本文將通過對西方文論中藝術的形態分類進行梳理,來理清藝術和文學的關系。
一、“藝術”概念的歷史變遷
“藝術”這個概念原來在古希臘是非常寬泛的,最初藝術和文學是同一的。在早期的神話中只講到詩人們通常乞援的唯一一位繆斯:《伊利亞特》的起首“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憤怒”。這位女神在古代地府神教中不僅是藝術創作的化身,而且體現著所有一般深入到存在的深邃奧秘之中的認識活動。亞里士多德見解的涵義就在于:“因此,如前所述,藝術是遵從真正理性的創作習慣。”
在希臘時代,“繆斯”藝術遠未包括藝術的所有樣式,其中既沒有繪畫也沒有雕刻和建筑的席位。在那個時代已經是科學知識形式、而不是藝術創作形式的歷史和天文學也包括在這類藝術中。人的活動形式的分類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精神活動和物質實踐之間開始出現的差別而產生。但這種分工沒有硬性規定。以前的手工藝、技術都被稱為藝術,如雕塑、耕地、炒菜。但人們對藝術世界的疆界,繆斯藝術和應用藝術的同源關系認識愈來愈明確,對繆斯藝術同科學的區別和應用藝術同手工技藝的區別的認識也愈益清楚。藝術的結合和它們同手工技藝的分離更加顯著。柏拉圖將它們對立起來,因為手工技藝是對理式的和物體的神的原型的“模仿”而摹仿性的藝術則是對摹仿的摹仿。亞里士多德那里“藝術”這個術語本身具有極其寬泛的涵義,但他使用較狹窄的涵義,即審美涵義,他在藝術的范圍內使諸如音樂和雕刻或者是建筑師和音樂家的活動接近起來。亞里士多德系統對比了各種繆斯藝術,如詩和音樂。
到中世紀的時候。藝術被分為兩類,一類是手工勞動的藝術即機械化藝術,藝人地位低。一類是動心智的藝術即自由的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社會風氣出現了變更,開始把人世的快樂當做最重要的事。尤其是宗教改革后,發家致富不再是罪惡而成為侍奉上帝的表現。經濟上富足的畫家、雕塑家們不再甘心他們低下的社會地位認為他們從事的不是機械藝術也是自由藝術。為了擠進自由藝術的范圍,他們重新想辦法給建筑、雕塑等命名,最初被稱為“七種藝術”。最后人們接受十八世紀巴多提出的“美的藝術”這個概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藝術”這個概念最初是由建筑、雕刻、繪畫等湊合在一起的。起源是這些藝術家們為了把自己的社會地位提升到和其他知識分子平等的地位才把這些藝術放在一起的,而不是發現這些藝術有共同的特征,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一定是美的。
二、“藝術”與“文學”的關系
文學是一門語言藝術,但“語言藝術”是比文學術語包含更廣泛的一組藝術現象的概念。它表示通過語言實現的一切藝術創作形式。它分為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在口頭文學的范圍內,藝術作品不脫離于藝術演誦,而書面文學則分解了“第一性”創作和“第二性”創作的這種歷史上原初的統一,導致了兩類新型的語言藝術家的出現:一種獲得作家的稱號,另一種獲得朗誦演員的稱號。這兩種語言藝術樣式之間的區別,歸根到它們作為社會交際工具的作用中。口頭的文學是以情緒、精神狀態、感情趨向和思想趨向的一致性聯合人們團結人們。但有聲語言只能作用于給定時間和給定地位能夠集合在一起的有限聽眾。書面文學較之口頭文學在無可比擬地大的程度上訴諸作為個性的人,要求他的所有的個性性質,而不僅僅是他的意識中把他變成某種社會集體的一部分的那些方面參與到知覺中來。書面文學的發展和它對口頭文學的排斥,不僅僅是與這些外在的狀況相聯系:如文字的發明,書籍的出版,文化的傳播,而且與這些深刻的社會過程相聯系,在越來越廣泛的文學藝術價值消費者的范圍內個性性質的形成和發展。
三、藝術品和非藝術品德界限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按照各民族不同的審美習慣、審美經驗和審美理想,按照民族認同的“美的規律”“美的法則”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而流傳至今的世界的舞蹈藝術。而各個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經過千百年的繼承、發展和積淀所創造出來的舞蹈文化的結晶。舞蹈藝術作為一種文化也是許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點”,直到今天,許多民族還保留著自己的特色鮮明的舞蹈文化傳統,甚至有的舞蹈文化還作為國家象征而得到推崇。因此可以說,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說完全了解舞蹈這個世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們今天所言的歷史是經過考證、經過修辭的文字的歷史。舞蹈文化是一條奔騰的歷史長河,是舞蹈審美的觀照物,而舞蹈審美則是一簇燃燒的求索之火,透射著舞蹈文化的真諦。
一、肢體語言美
舞蹈是身體藝術的極致,舞蹈通過肢體動作將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節發生發展的意境創造表達出來。“肢體動作”是舞蹈的“語言”。身體語言在自然表達中逐步豐富,身體因之獲得了強大的表現力。一般來說,作為舞蹈藝術之物質媒介的舞蹈演員,都有著漂亮的容貌,婀娜的身姿。也就是說,構成舞蹈的美的物質媒體――人,本身就是美的。舞蹈動作作為人體的藝術表現,更有著特殊的、獨特的形式美感和藝術表現功能,有著一種藝術魅力和感染力。許多世界文學名著或其他一些語言作品被改編成舞蹈、舞劇,或是人們用舞蹈、舞劇來表現某一題材內容時,表演者用動作表情表現故事情境,常常會產生一種其他某些藝術難以達到的“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生活中任何一種素材,無論是靜態的花草、樹木、桌椅,或是動態的談話、爬梯、等待,甚至是抽象概念的空間、速度、力量、平衡等,也盡可以用表情性動作、表意性動作、裝飾性動作去表現,從而產生特殊的審美效果。世界各民族的舞蹈,經過歷史的沉淀形成了各自永恒而獨特的魅力。芭蕾舞以“開、繃、直、立”為美,中國古典舞則以“擰、傾、圓、曲”為美,各民族民間的舞蹈的呈現,更是紛彩絢麗、千姿百態的美!
二、強烈的抒情性
舞蹈善于用肢體動作抒發人的內心感受,表達人的精神面貌。強烈的抒情性是舞蹈重要的審美特征之一,也是舞蹈表達強烈情感的直接形式。《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德國藝術史家恩斯特?格羅塞說:“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可見舞蹈藝術是情感表達的極致。這種動態藝術所顯示的生命之美,比靜態的造型藝術和抽象的語言藝術及空靈的音樂藝術更有力度。任何一種情感的存在必然有其社會根源,情感是一種個人與社會互相交匯的產物,也是個人社會交際在個人意識空間的映射,人們很容易通過情感產生共鳴。舞蹈以其特有的表現手段,通過肢體語言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來深刻反映人的內心世界。舞蹈形象是人類情操的高度升華,它以鮮明的美感和強烈的抒情性深深感動著人們。舞蹈以情感為動力,以藝術化的人體動作為物質材料,以外化的人的思想與情感作為美學特征。舞蹈家將客觀生活的情感融合在肢體語言中,通過藝術表演將情感表達給觀眾以引起觀眾的共鳴。肢體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所以,身體是藝術表現的最直接的媒介,身體藝術是最具直接感染力的藝術,而舞蹈是身體藝術的精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性。
三、舞蹈藝術編排的獨創性
舞蹈的獨創性是舞蹈的生命源泉。創新意識對于舞蹈藝術而言,猶如陽光、空氣和水之于生命。舞蹈文化包括舞蹈審美的發展,是以創新意識為根本動力的。創新是形成舞蹈審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縱觀舞蹈發展的歷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都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程式化、格律化的長期穩定,甚至是停滯狀態下開始尋求新的創作觀念,尋求全方位的探索,獲得長足的進步的。而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也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斷提高,當那些陳舊的主題和內容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時,就需要有一些“精品”應運而生。所謂“精品”正是要靠創造性的勞動來打造。縱觀古今中外優秀的舞蹈作品,幾乎都具有創新的藝術風格。今天隨著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提高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實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
舞蹈是包羅萬象的藝術。鑒于舞蹈文化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在其傳承中也一定給舞蹈藝術帶來綜合性的審美特征。舞蹈有著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和魅力。同時,舞蹈又與其他各門類藝術相互滲透、相互交融。舞臺表演以“舞”為中心,而音樂、美術、戲劇、文學、武術等都可以成為舞蹈的輔助手段。舞蹈精彩絕倫、音樂動聽感人、舞美神奇變幻、道具造型逼真、劇情扣人心弦、內涵豐富雅致,舞蹈也可以氣勢恢宏博大、多位一體,這正迎合了當代人的審美品位,鑄造了獨特的舞臺魅力。但是,舞蹈的綜合性也存在著一定弊端,在多位一體的交融中,如果出現配合不當,也很容易使整個作品受損,成為各種門類藝術的拼盤。只有避免這些問題,循著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從其他藝術門類中碰觸靈感、汲取營養,但又不讓其他因素在作品表現中喧賓奪主,讓舞蹈和音樂、美術、戲劇、文學等姊妹藝術結合得絲絲入扣,才能將舞蹈藝術豐富的審美內容和特征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總之,舞蹈文化和舞蹈審美機制應該相互作用、相互交織,這樣才能創造出美妙的作品,才能使觀眾闖入玄妙的、美的舞蹈世界。
參考文獻:
[1]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
[2]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5.
[3]瓦爾特?索雷爾著.歐建平譯.西方舞蹈文化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10.
語言和語言的認知屬性之間的關系,除了基本的物理屬性和精神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文化屬性、傳播屬性等。從各種角度使用不同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人類的語言會導致不同的類別。
一、電影臺詞特征
(一)簡潔明快
電影與戲劇的臺詞不同,戲劇更加注重華而不實的語言藝術,修辭,更深奧難懂的性能;電影臺詞來源于生活,生活的點點滴滴能更微妙地表現出來,似乎更簡單、簡潔,更融入日常生活。電影臺詞通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俚語、成語和其他表現形式的線條,賦予它現代的電影藝術,用簡單,易于理解意向的角色使觀眾盡快進入故事的可能情節中。
(二)節奏感強
在節奏感上,短語和簡單的句子在英語臺詞中巧妙運用、自由組合,使語言有節奏感,語調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悅耳動聽,以取得適當的情節,創造一個令人興奮的氣氛,增強有效的語言藝術的吸引力。
(三)性格化的人物語言
電影臺詞是揭示人物內心和個性的最有力的工具。當一個人發言時,他的氣質、修養、性格,甚至隱藏很深的心理活動會展露無遺。影片中的不同人物的個性有不同的解釋,或可愛,或勇敢剛毅,或殘忍狡猾,或非常孤獨。
二、《魂斷藍橋》的臺詞特點
(一)運用話語的銜接手段
融合就是使用時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穿針引線地連接起一些孤立的句子,一些語言的話語會聚成一個結構化的整體。在能夠理解的語言上,在口頭上的心理感受,連貫性地出現。收斂特性的話語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銜接,第二方面是銜接手段,第三方面是連貫性。
在使用話語時,常常使用融合手段,也就是使用一個語義的鏈接方法,把某一部分的臺詞和另一部分鏈接起來,這樣,對另一部分是否理解就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然后再把兩部分之間的話語銜接起來。話語的連貫性,是指這種話語作為一個整體,以滿足已知的信息。
吉祥的象征,在這部影片中的作用是線索的行為,可以說在整部電影中,人物貫穿吉祥的形象。吉祥的象征,每次出現時,將會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線條。
首先出現在兩個對話人第一次見面時,他們分離后說出了吉祥的象征。
“Here,take this please.”
“And your good luck?”
“I think it will give you lucky thing, and I hope it will.”
“It’s very kind of you.”
“I want to know if you’ll remember me?”
“I think so.and I will remember you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筆者認為,這些經典的對白和細膩的話語已經深留在男女主人公和觀眾的內心。然后就開始來形容電影中表達的“無盡的愛”。
之后又出現第二個吉祥的象征,與兩個詞有關,是類似燭光之類的語言。
“Goodbye, dear Myra.”
“Goodbye, Roy.”
“Take care.”
“You too, take care.”
“Nothing can happen to me.And your charm will know that.”
“I pray it will.See you later.”
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吉祥的象征,是馬拉說出的一些關聯的話語。在滑鐵盧橋馬拉回憶,在那里他們第一次見面,馬拉站在橋梁上,想起過去的那些美好日子,這時她的心情是想愛而不敢愛,回想她自己現在的境況,她認為不能損害羅伊的家族。
“I never loved anyone else.I love you.Roy,that’s the truth.I never shall.”
當羅伊抵達橋時,只見地面上吉祥的象征的秋天的落葉。可以說,吉祥的象征愛和對話,一次又一次地起到了貫穿全文的作用。因此,故事也達到了,其中,曲折的情節更加感人。還有一些吉祥的象征,由此而引出了一串話語,愛的對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銜接。提供了重要線索的完整性和對話的手段。
(二)畫外音
講述人(畫外音),是指會話中使用的聲音,那就是沒有人或物體直接的聲音圖片的電影之外出現的聲音,是從屏幕外傳來的聲音。這里主要用的是獨白,獨白是用語言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是揭示內心世界性格的一個重要手段。
1.背景開始:在電影《魂斷藍橋》中,發生的時間是二戰開始之前,一名叫做羅伊的英國上校來到滑鐵盧橋上,他回想著以前的情景,引起了萬千思緒。這時,他獲得了一段非常幸運的休息時間,看著橋上,他想起了自己的往事。正在這時,女主角馬拉的聲音響起:
“Here,take this please.”
“And your good luck?”
“I think it will give you lucky thing, and I hope it will.”
聲樂藝術的審美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審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審美認識、審美能力、審美感受,也不斷與時俱進。每一位聲樂表演者在表演中如何突出表演效果,讓聲樂情感更豐富,塑造的形象更豐滿、更動人,并挖掘出聲樂藝術獨特的審美特征和奇妙的審美感受,這是每一個歌唱者積極探尋和研究的重點。
一、聲樂藝術與審美的關系
我國古代儒家學派高度重視審美與藝術陶冶,在表演、聆聽音樂藝術中追求審美與藝術的結合,從而實現儒家學派“禮樂”的美學宗旨。在正統雅樂的聲樂實踐過程中,戲曲藝術的美學精神,成為中國古典聲樂藝術的典范。中國傳統聲樂藝術以意境美為自己的最高境界,縱觀我國的古代聲樂藝術史,聲樂傳統審美在戲曲藝術成為我國民族傳統藝術中的國粹。每個時代獨特的審美文化,體現出這一時代的思維共性和審美時尚性。某一時期的聲樂藝術抒發了當時審美主體的內在情感,并拍手折射出當時社會的生活風尚。因此,聲樂藝術反映并構成當時的人民大眾社會審美取向,當然同時,大眾審美體系又反作用于聲樂藝術,使聲樂藝術在當時的社會中不斷與時俱進,因此,在探索不同時期聲樂藝術的文化時,根據聲樂藝術的審美取向來看待這一時期的聲樂藝術,結合這一時期的具體社會時代背景、客觀環境因素,來分析我國審美理念的積淀所呈現出的不同的聲樂藝術發展特征,可以為我們建立起開放的、時代的、科學的聲樂藝術審美評定體系。
二、聲樂藝術的審美角度分析
聲樂的審美是以樂表演藝術為中介,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在思想和情感上共鳴,并達成共識的過程。它通過聲樂藝術中的語言、音律、聲腔和表演等方面來傳播,它的審美角度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聲樂藝術的語言審美
聲樂藝術是一種音樂語言的傳播和表達,通過聲樂藝術來表情達意,將聲樂藝術作為情感藝術而言,從某種程度上講,聲樂藝術是一種聲音化了的語言藝術,是一種全世界的語言,全人類的語言。在聲樂審美過程中,文學語言轉化為音樂語言,將語言和旋律完美地融合,達到真善美的審美需求。
(二)聲腔的審美
聲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它需要通過聲腔的音響效果傳達。追求歌唱者如果能自如地控制音色,音量,就能使聲樂的發聲效果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并達到非常好的美感效果。音量和音色控制自如得當,強而不緊,輕而不松。例如:《黃河頌》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金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你那英雄的體魄,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在聲腔美學上的崇高和優美,給人以聽覺上的豪邁,用聲腔豐富的表現力,來塑造音樂形象,表達一種英雄的氣魄,借聲腔的氣韻與歌詞格調保持一致,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祖國!
(三)聲樂的情感審美
聲樂是情感的藝術,因此情感審美是聲樂藝術的靈魂。成功的歌唱都表達著歌唱者的心靈感受,傾注著歌唱者的愛憎情感,這也是引起聽眾共鳴的真正原因所在。如:《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鋤頭在肩上,牧童的歌聲在蕩漾,喔喔喔喔他們唱,還有一支短笛隱約在吹哼,……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云彩是晚霞,衣裳笑意寫在臉上,……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牧童的歌聲在蕩漾喔喔喔喔他們唱……還有一支短笛隱約在吹響,……牧童的歌聲在蕩漾……在情感審美時真實,聽眾如往事歷歷在目,歌唱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聽眾相互對應,把悠悠樂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曾撩撥起無數人對故鄉的思念,那種飽含著濃濃鄉情、散發著淡淡的鄉愁,這種充滿真實的聲樂情感,藝術感染力強,喚起廣大聽眾的情感共鳴。塑造出感人的藝術形象。
(四)聲樂的表演審美
在聲樂作品的表演過程中,共包含了聲樂技巧和表演效果兩個方面,演唱者在表演時獲得良好的演出效果,除了掌握聲樂技巧外,其中對表演中的審美非常重要。《長相知》男女追求愛情場合中少女對唱的歌詞。這種以對唱形式追求愛情的形式,在我國不少地區的少數民族中早已成為一種古老的傳統的表演方式,女主人公一連列舉了自然界五件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來表達自己追求愛情的心愿,情真意切,將聲樂技巧和表演效果相互糅合,通過表演的推動來完成情節的發展。因此,在聲樂的審美中,表演審美體驗是不可或缺的,歌詞與旋律的情景交融,詞曲音韻規律的節奏盡可能通過旋律更好的表演和烘托歌詞的思想和情感。聲樂表演不僅為欣賞者提供審美,并且培養欣賞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聲樂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表演者的再創作,它區別于繪畫等非表演性藝術門類,聲樂通過表演者將聲樂作品與聽眾聯系起來,從而最終實現審美價值。那些擁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的聲樂作品都是通過精湛的聲樂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賦予聲樂藝術崇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聲樂演唱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獨唱、重唱、合唱三種。從聽覺效果來看,聲樂獨唱的表演形式,常常是單旋律線條的展現,它的表現范圍很廣,而且是其他演唱形式的基本構成要素,當然很多的聲樂作品,其表演效果是通過重唱和合唱的演唱來表達效果,比如《黃河大合唱》———保衛黃河,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崗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場面宏大,給人震撼的體驗效果。她的深沉、悲壯、激昂、宏偉、雄渾的宏大場面,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的完美結合,是中華民族創作史上的一個經典,她用交響大合唱的形式熱情歌頌了祖國的壯美山河,悠久的歷史,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戰斗意志和斗爭精神;痛斥了入侵者的殘暴;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災難;展現了人民群眾保衛祖國、反抗侵略的壯麗景象。當下的聲樂演唱表演的因不同形式的組合來適應新時代審美群體的需求,很多的聲樂合唱藝術由于自身的群眾性、參與性等表演,突顯出聲樂審美有著與其他表演形式所不及的重要地位。此外,各種民間或官方組織的合唱比賽促進了大眾合唱藝術的發展,很多民間合唱團也極大地鼓舞了群眾對于聲樂合唱的參與性,促進了民間合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他們的聲樂表演完美體現了合唱藝術無與倫比的魅力。綜上所述,在眾多藝術表現形式中,聲樂的表現力極其豐富,聲樂藝術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它不僅以語言、聲腔、情感、表演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其審美功能與價值,還培養和引導了欣賞者的審美能力提升,只有主客體審美意識不斷的融合并衍化發展,最終萌生了美的意識與概念,但我們才能有意識地,循序漸進地培養大家的審美能力。總之,聲樂藝術的審美是一種綜合和多維的審美,它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而廣闊,情感不斷深遠而富于變化,在聲樂藝術的審美研究上,必須把握聲樂藝術審美的本質和規律,發現聲樂藝術之間存在的深刻的內在聯系,才能進一步探索和發展聲樂不同于其它藝術的真正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4.
[2]田丁.論聲樂表演的藝術再創造[J].中國音樂,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