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7 09:18: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非遺文化的市場,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目前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在市場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主要是結合我國各個民族所具有的特色,采用各民族特有的形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藝品。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作為我國傳統文明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對于我國文明的傳承和弘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奈何,現代人急行向前,功利心過重,注重即時的利益,忽視了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中傳遞的文化內涵和審美作用,導致傳統手工藝品民族文化缺失。因此,我們應當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迎合時代的需求,不斷創新,將我國的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在不斷發展中繼續弘揚下去,薪火相傳。
手工藝從業人員年齡老齡化,是目前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在市場中存在的問題。當代年輕人不愿意從老人那繼承傳統手藝,導致目前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面臨斷代問題,我國很多的優秀文化也因此失去了傳承者和繼承人。
手工藝品的品牌意識不足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當下,國內旅游行業勢頭正盛,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鼓勵措施,政府資金的涌入,使得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業契機。但是當下,有關部門和經營者沒有意識到品牌對于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重要作用,使得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難以持續發展。
2 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開發內容
2.1 產品形象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若想拔得頭籌,在文化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就需要維護自己的產品形象。只有自己生產的產品具有鮮明的特色和較高的質量,才能在市場中展現它的活力。產品形象是企業向外界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徑,是一個企業的文化和精神財富。只有形成獨特而優秀的產品形象,企業才能將自己的產品打入市場并且獲得好評,否則產品就會缺少持久發展的動力,難以在現代競爭激烈的市場大潮中獲得生存機會。
我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結合我國各個民族所具有的特色、傳達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天然的文化底蘊,這種自然屬性對于構建產品的形象是非常有利的,而在市場營銷中,應該巧妙利用這一特性,撥動消費者對于傳統文化認同的心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節奏也將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內心感到空虛與無助,開始尋求心靈的凈土。而這些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代表的是內心的平靜和澄澈,是品位的提升。因此,提升傳統手工藝品的產品形象,才能受到現代人的追捧。
2.2 價格
價格在市場營銷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價格制定得合理與否,將直接決定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在市場上能走多遠。對于企業來說,價格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收入,價格的制定要合理。過高,則會縮小目標客戶的范圍,同時給人留下世故、奢侈的印象;過低,則會陷入價格戰的泥潭,產品質量也難以得到保障。因此,企業在制定價格時一定要考慮諸多因素,同時依據市場需求和競爭的變化及時調整價格水平,不要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價格難以適應當今多變的市場環境。價格的制定要以價值為基礎,要能夠體現出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人們的購買能力、社會資源行情等狀況,合理制定價格。
2.3 企業形象
企業形象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它代表著企業獨特的文化和內涵。企業形象對于其產品是否賣座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若想在消費者中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產品質量,使得產品的性價比較高,獲得大家的認可,同時輔助各種手段大力宣傳,這樣才能不斷擴大消費者范圍,培養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
2.4 促N
促銷雖然降低了單件產品的利潤,但是卻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擴大自己的品牌影響力,為創造一個強勢的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銷能夠擴大消費者的范圍,從而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的品牌認可度,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批的忠實消費者。
3 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市場開發戰略
3.1 戰略目標
在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與現代品牌化相互融合的今天,只有通過展現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獨特魅力,體現出它的競爭優勢,才能最終獲得經濟利益。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是從傳統文化中走出來的,具有極強的品牌延伸力。因此,在實現手工藝品的市場化進程中,高質量、嚴格管理、優質服務、廣泛宣傳、高額銷量,便成為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戰略目標。
3.2 品牌開發戰略
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在當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助推作用還是非常強烈的。因為流傳至今的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是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沉淀下來的優秀文化部分,是直接與傳統文化接觸過和融合過的優秀文化。但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不能故步自封、抱殘守缺,應該增加創新元素,以差異化為核心,增加產品的特色。同時,加大對于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宣傳力度,讓人們增加對我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熟悉度,只有增加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在現實生活中的曝光度,才能讓人們不斷發現和思考傳統文化的魅力,才能產生購買的欲望。
4 結語
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在文化市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在幾千年的時空流轉中,經群體的歷練、文化的整合,逐漸形成其自身的特色。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在世界藝術之林占據一席之地,也應該在市場大潮中受到人們的追捧和喜愛。中國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折射出了中華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夢想和追求。在本文中,我們從目前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在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開發內容、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的市場開發戰略三個角度進行具體分析,希望對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產品在文化市場的推廣有所幫助。
隨著我國在國際政治上地位的日益突出和經濟上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藝術品市場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歷程。全國各地的藝術品市場均迅猛發展,而作為地處中國西北的甘肅省,其藝術品市場卻在以一種本土化的態勢低調而緩慢的發展著。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筆者認為,應該依托“一帶一路”構想和甘肅建設文化大省主題思路的崛起與拓展以及華夏文明創新區建設的平臺,使甘肅藝術品市場日益形成相應的滲透力和輻射力。結合本省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和不斷積淀的人文認知,對當代藝術品的關注、品鑒以及收藏也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與熱情,也必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與探討。
一、甘肅省當代藝術品市場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甘肅省當代藝術品市場發展真可謂是舉步維艱,尤其是當代繪畫作品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可能是癥結所在。
1、甘肅省當代藝術品市場發育尚不成熟
從美術家群體力量來看,甘肅省進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的人數為12人,遠超過上海等直轄市及其他東部省份,甚至遠超過我們的鄰居――文化大省陜西省。但是,問題在于我們的當代藝術品市場是否有同步的進展與提升?事實上,僅保利一家,在2011年的拍賣成交額就達到了121億元,甚至與蘭州緊鄰的西安,單場文物藝術品的拍賣成交額也突破“億元”。而筆者了解到的情況是:在甘肅省,多年來堅持做藝術品拍賣的僅有幾家,其中,四方拍賣公司的單場拍賣成交額也不過千萬元,文物藝術品拍賣的整體水準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相比差距非常明顯,而且也與甘肅省文化藝術總體發展態勢相去甚遠。
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呢?資深收藏家劉建新先生認為,組織一場規范的藝術品拍賣會投入較大,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而屬地性拍賣公司需要有經濟實力,同時也需要市場環境和不斷提升的文化環境。這可能是制約甘肅藝術品拍賣市場規模的主要原因。
2、總體文化影響力孱弱
實際上,發展的根本不是簡單的一場拍賣會就可見一斑的,藝術品市場之所以進展緩慢甚至滯后,除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外,主要還是文化影響力不足。目前甘肅省當代藝術品市場并不缺精品,也不缺資金和信心。近幾年,甘肅省總體文化層次提升還是有比較可喜的進展的,但總體文化影響力相對孱弱,會暴露出很多問題。
收藏家徐勝表示,現在社會整體比較浮躁,這種浮躁造成大家不關注藝術品內在的文化價值,更多在琢磨它到底值多少錢,“不挖掘實際的文化內涵就沒有收藏的意義,賣文物藝術品跟賣白菜沒區別,這種現象應該引起各界重視。”
3、藝術品拍賣市場對當代書畫名家的信息拓展和定價引導作用發揮有限
甘肅本土文化底蘊深厚,更不乏有實力和個性的當代書畫名家,但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本省書畫名家的整體市場宣傳力度不足,導致全國乃至國際市場應有的關注度不是很理想。因此,我們所需要做的不僅是要提升拍賣質量,更是要整合本省藝術家資源,通過積極的態度和途徑開拓甘肅省整體的文化影響力。
二、甘肅省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新常態
通過一段時期的研究,聯系到甘肅本土近幾年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關節點,我們從不同角度進行定性與定量的分析,這樣或許更有助于我們橫向與縱向的觀察和探討。
首先,國內總體藝術品市場出現新的審美要求。
對于藝術品市場的終端――投資者和收藏家來說,他們中的中堅力量正在把目光放到更多70后、80后中輕年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上,如2012年中國嘉德秋拍推出“油畫雕塑”專場,青年藝術家作品占21席,成交15件,吳成偉作品《思念》以218.5萬元位居本板塊首位。北京華辰也專門設立“新視界――青年藝術家新銳作品專場”展出51件青年藝術家作品,成交26件,成交總額為222.76萬元。
不難看出,一方面這些藝術家自身的本土化,使得他們的藝術表達帶有極鮮明的本土DNA與地域特質;另一方面,這一階段藝術家的作品基本都在本土市場流通,沒有形成諸如前輩藝術家作品70%~80%集中于館藏或者學術的局面,這樣的藝術品存量與其后的持續創作,有助于當代藝術購藏者從整體上把控其作品的品質、層次與流向,其可行性也更有潛力。
2014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再次推出一系列來自尤倫斯夫婦私人珍藏的當代中國藝術品,涵蓋著名藝術家如方力鈞、曾梵志、張曉剛等的早期作品。此次上拍的37件拍品均是首現拍場,總估價為1億1150萬港元。尤倫斯方面也因此再三強調:其多次出售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實為收藏的調整,基金會在過去30年間一直專注于支持年輕藝術家。香港蘇富比當代藝術負責人表示,尤倫斯現在是處于作品調整階段,目前整個方向是以年輕藝術家為收藏重心。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最大藏家,尤倫斯夫婦的每一次出貨都能引起國內藝術品市場龐大的連鎖反應,而這次更是引來海嘯般深層的審視和考量:拋售還是洗牌?筆者是認為,假如這些首次現身拍場的作品真的如業界所議論的,是尤倫斯夫婦作為“拋售”的籌碼,那么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將面臨大整合,新晉藝術家和收藏家的關注點和投資或將決定未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行情走勢。
三、促進甘肅省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的策略
1、當代重要的藝術家群體力量尚未充分發揮,其市場空間不容小覷
國畫大師趙望云先生之子、陜西著名畫家趙振陸對于甘肅的藝術品市場,曾有過很中肯的評價:甘肅的藝術品拍賣可以盯有名望的地方老書畫家,也可以盯有個性的中青年書畫家,因為他們的作品增值潛力不小。
2013年6月16日在寧臥莊賓館舉行的未來四方集團蘭州第32期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就已隆重推出了“杜元、魏翰邦、鄭虎林三人書畫”及“李偉、張興國、王萬成三人書畫”兩個當代書畫作品專場,受到現場300多收藏人士熱情追捧,所有作品悉數成交,總成交額近150萬元。不難看出,這是很重要的嘗試和探討,也為當代隴上書畫力作的市場推廣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以打造“敦煌畫派”為基點,推進當代藝術品市場的拓展
眾所周知,為助推“一帶一路”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甘肅省正在依托敦煌莫高窟美術遺存等豐富的資源,全力打造“敦煌畫派”。“敦煌畫派”的主體定位也正是以敦煌壁畫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表現敦煌歷史、敦煌壁畫內容及現實生活的,具有甘肅地域特點的美術群體。隨著打造“敦煌畫派”工作的深入,一批甘肅省優秀中青年畫家的潛力將會不斷凸顯,其作品在甘肅省藝術品市場的需求量也將水漲船高。
未來四方集團藝術品部部長晉學英說,“敦煌畫派”作品總體風格是厚重大氣、華彩典雅,富有西部文化個性和視覺沖擊力、感染力,具備這樣風格的作品在全國藝術品市場一定能夠占有重要一席。
3、建立“當代藝術家―經紀人―策展人―評論家―拍賣公司―收藏者”的藝術品市場有機生態鏈
作為藝術品市場運行的必然結果,藝術品價格將會集中體現這個市場中的參與者――藝術家、經紀人、策展人、評論家、投資者和收藏家以及拍賣行的所有行為和信息。如果能建立完善和有效運作的藝術品市場有機生態鏈,將會對本省藝術創作―藝術收藏―藝術推廣,乃至文化強省產生無形的龐大推力。
現在的問題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目前我們藝術品市場高速發展,而相應的人才培養卻沒有跟上。從業人員更是缺乏系統化的知識儲備和系統培訓。
藝術品市場發展靠的是人才,其中包括了專業的拍賣、鑒定、藝術管理和咨詢等諸多的相關領域。甘肅省文博單位、藝術院校等機構應該重視這樣的問題和契機,加強藝術市場專業人才的培養,為藝術市場的良性發展壯大儲備力量。
其二,應普及本省整體藝術素養,提高投資者和收藏者的文化藝術知識儲備,正確引導其科學、理性地進行藝術品的投資,有益于推動文化藝術產業的可持續、良性發展。
近些年以來,甘肅省先后建立了各類綜合性或專門性的藝術場館,甚至還不斷涌現民辦美術館、博物館,甘肅省的文化藝術事業得以持續穩步的提升,也對甘肅省深層的藝術培養產生了強大的推力。基本藝術常識的普及已難以滿足消費者不斷提升的藝術需求,我們需要建立本省藝術品市場的學術支持體系,在學術探討與藝術市場之間建立互動關系,為藝術市場建立價值評價體系,同時也為收藏家和投資者的審美趣味與收藏方向提供強有力的學術引導,促使學術價值與市場價值逐漸合一的趨勢。
4、制訂藝術品市場準入標準,加強行業自律
目前,甘肅省藝術品經營企業的準入門檻較低,有的企業因為前幾年藝術品市場的火爆而盲目上馬,規模小、操作不規范等問題更是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影響了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甘肅省必須提高藝術品市場的準入門檻。首先,制定行業資格標準,對申請的企業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其次,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使整個行業在協會的領導下,制定行為準則,對各企業經營進行監督,加強行業自律,營造一個規范、有序的藝術市場經營環境。
1、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開始沉迷于網絡。在整個互聯網上,充斥著各種游戲、娛樂等相關信息,自制力較差的孩子們往往容易被這些游戲和娛樂所誘惑,甚至不能自拔。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所講究的是靜心修學,這跟浮躁的互聯網時代恰恰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體浮躁的社會風氣是造成中國傳統文化斷層的重要原因所在。
2、這跟中國的教育體制也有著密切的關聯。今天中國的語文教育,在很大程度已經拋棄了過去的傳統文化,只是時不時地在課本中穿插一些唐詩宋詞。就拿80后、90后來說,已經很少有幾個人能夠背誦出《論語》、《老子》等一類傳統經典來,為了應付四六級英語考試,他們在大學時期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耗在了背誦英語單詞上。
3、從整個家庭教育的環境來看,各個家長都已經是跟風似的給孩子報各種班。在他們看來,別的孩子都在學舞臺、學鋼琴、補習英語、奧數等,可是我們家小孩沒學,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落伍了,于是盲目跟風。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孩子們來說已經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因為學校里壓根兒也不考。
4、西方以及日韓文化的大量入侵以及各種流行元素的迅速蔓延,這嚴重擠壓了整個國內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情人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似乎比傳統的七夕、元旦更有味道,鋼琴、吉他等西洋樂器亦比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更為流行,長期如此,傳統文化豈能不斷層?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成互聯網企業歷史使命
過去,學習傳統文化只能依托于線下的教學和書籍。但是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學習傳統文化就能夠借助各種互聯網平臺,而非僅僅只是局限于線下書本和教學。今天大部分用戶的時間都放在了電腦上和手機上,那么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傳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就成為了互聯網企業的歷史使命,于是以百度為首的互聯網巨頭開始借助自身平臺的力量助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就拿這次端午節來說,百度搜索首頁的logo就換成了具有端午節色彩的新logo,通過借助有著“中國最年輕造龍師”之稱的蓮羊的手筆,將百度logo換成了極具端午色彩的龍舟。自古以來,龍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據說為了此次logo能夠更形象地傳遞中國非遺文化,百度甚至不惜花費大量精力,通過屈原故鄉秭歸文化旅游局找到秭歸最古老的龍舟原型——秭歸龍舟。事實上,這些年,百度一直在借助其平臺的力量助力中國非遺文化的發展。
每逢節日之際,百度搜索都會更換具有中國特色的logo。此前百度在重要節日之時,就曾把搜索logo換成了具備傳統文化特色logo,比如中秋節的嫦娥奔月、七夕節的鵲橋相會、春節的《大鬧天宮》人物形象等。此外,在2013年,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還牽頭成立了“中國民營產業商會”并擔任會長,并一直在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方面,百度通過將中國最年強的造龍師與傳統的龍舟文化結合在一起,將百度logo換成了極具特色的龍舟,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散發出了全新的光彩。同時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呈現出來,又是另一番景象。甚至讓我們在看到百度龍舟logo的時候,不免想起當年屈原的故鄉湖北秭歸。
另一方面,目前百度搜索擁有超過6億的網民用戶,這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播范圍來說,也是極其廣泛的,也讓更多的用戶了解了非遺文化。而百度每天擁有超過50億次以上的搜索需求,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播更是具備了持續不斷的推廣。
由此看來,在百度的帶領下,中國的非遺文化正在通過互聯網的力量逐漸滲透到每一個網民的內心深處。而從百度頻頻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動作來說,百度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較為深刻、獨到。盡管對于百度等互聯網平臺來說,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他們的歷史使命與責任,但是在百度等巨頭的推動下,整個國內的互聯網+傳統文化產業實際上也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大風口。
互聯網+傳統非遺文化正在多個領域爆發新機遇
目前,傳統非遺文化還沒有完全走向市場,整個領域實際上還具有非常大的市場機會,并且在多個垂直細分領域都還存在創業者的新機會。
一、非遺O2O電商領域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線上線下結合的O2O電商模式還是具有一定的市場空間。目前在國內,已經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商平臺在開始運作了。此前百度糯米已經通過其平臺推出了非遺有價產品的專題活動,而在去年,國內唯一官方授權的非遺類電商平臺e飛蟻也正式上線。
從非遺傳承人和企業的角度來看,這類O2O平臺通過借助互聯網的渠道優勢為非遺傳承人和非遺企業構建全方位的線上推廣,他們只需要通過付出自己的手藝勞動,就能夠借助線上平臺獲取一定的收益,同時也能夠借助線上平臺弘揚自己的手藝文化。
從電商平臺的角度來看,目前國內真正從事這來產品的電商并不多,電商平臺很容易能夠建立自己的獨特差異化優勢,并能在天貓、京東稱霸下的中國電商市場格局殺出了一條陽光大道來。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隨著人文層次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尤其是藝術愛好者喜歡收藏一些具備傳統文化價值的產品。但是很多消費者卻苦于很難通過線下渠道找到非遺大師們的作品,互聯網平臺打破了這種信息障礙。
當然,O2O電商平臺需要打破的是一個信任問題,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他們很難辨別非遺產品的真假,這就需要電商平臺具備足夠的權威來確保非遺商品的真實性。
二、非遺旅游領域
目前整個國內的旅游市場,人文景觀旅游正在不斷受歡迎,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增加。但是如何將這類旅游景點與互聯網結合起來,這還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比如目前百度地圖已經開啟了非遺城市、非遺博物館等標注,同時還增加了非遺禮品的索引,能夠讓消費者通過百度地圖找到附近的非遺文化產品。
互聯網創業者搭建平臺可以通過與非遺文化當地人進行合作,把整個非遺傳承人所在的地區建成一個集合餐飲、娛樂為一體化的文化旅游度假地,然后在這個旅游地點,當地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遺類藝術品進行出售,形成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非遺旅游度假消費中心。
從旅游的角度來,這是一種特色的差異化旅游。非遺文化的旅游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一個是它的審美價值,很多工藝品、表演藝術以及民族服飾,都是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一個是它的歷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歷史悠久,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是以前時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財富;還有一個則是它的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鮮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態的文化基因。
不過目前國內很多非遺文化旅游卻被濫用了,大量民間傳統文化器物和藝術品沒有對其進行精心設計而被隨意地改成旅游商品,這嚴重扭曲了該藝術品的本意。與此同時,許多表演藝術不是真正的傳承人在表演,甚至有的表演還加了某些不健康的內容,從而喪失了祖先傳續的原始韻味和文化底蘊,變成了平淡的商業表演。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糾正這個被盲目開發的旅游市場,能夠讓非遺文化旅游釋放更大的市場價值。
三、非遺電影產業
其實,對于非遺電影來說,這既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同時也是對于傳統非遺文化的一個極好傳播,通過電影,能夠借助影像記錄文化風俗、記錄更為豐富的信息。
目前,在國內的電影市場,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都已經涌入到了電影行業。從電影的制作、發行、電影票銷售一直到電影衍生品,巨頭們都在開始一步一步滲透和布局。那么,對于他們來說,如何將電影與非遺文化相結合起來,這里面必然會產生新的市場機會。
四、非遺線下活動
通過借助線上平臺作為導流,可以舉辦各種線下的非遺展覽,比如美食節、服裝節、非遺產品展覽等。對于平臺來說,在為非遺繼承人和非遺企業提供線下展示的同時,平臺也獲得了一定的收益,同時還可以收取前來參觀用戶的門票。
對于用戶來說,他們通過參加這種線下非遺活動,能夠更深入了解到中國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能夠通過線下活動認識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非遺文化社交甚至也可以由此開啟。
同時對非遺文化的繼承人和企業來說,通過這種線下活動也能夠更好地推廣和宣傳自己的非遺文化作品,讓更多的用戶了解自己的非遺文化。
五、非遺線上知識平臺
1 邳州非遺產業化的自身條件
1.1 邳州非遺文化自身的價值
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即具有文教價值和經濟價值。一方面,邳州每一項非遺技藝都經歷了歷史沉淀,無形中已經化為邳州豐厚的文教資產,另一方面,文教資產在歷史的沉淀過程中又衍生經濟價值,它能夠更好地保護和發展邳州的文教價值。兩者互利共生,相輔相成。
1.2 邳州非遺開發的法律支持、政策扶持
非遺產業化一直是廣受爭議的焦點,因此在邳州非遺產業化措施實施之前,要制定相對完善的法律基礎,權威性的制度保護措施,以保證非遺產業化中生產、銷售過程的通暢化,讓非遺產業可持續發展,實現保護和發展雙管齊下,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1.3 邳州非遺的核心要素及市場化運作
邳州非遺產業化的最K目的是為了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給非遺傳承人或非遺的相關群體帶來現實的經濟收益。要達到這樣的成果,一方面要抓住非遺傳承的核心要素――非遺傳承人,讓社會和政府同時對傳承人進行輔佐保護,使非遺傳承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另一方面,在市場化經濟體制下,邳州應加快非遺產業鏈的建設,立足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開發,模仿高校非遺“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將傳承人、非遺生產基地、市場化三方面有機結合,形成邳州非遺產業化的獨特體系。
2 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難言之隱
2.1 傳承人的局限
時代在飛速發展,眾多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從手藝人變成了“守藝人”,他們未來得及與時代共進退,只單單用自己的手藝養活自己,面對產業化的沖擊,他們沒有積極應對,而采取一種偏激的保守措施,不肯接受非遺工藝的產業化發展,存在自我封閉的局限。
若想打破該局限,最為關鍵的是讓傳人主動迎合社會的新變化,做出適當的改變,使其手藝能夠在新時代里能夠繼續為時代所接受。在守護中求發展,才是民俗文化正確傳承方式。另一方面,傳承人的經濟水平和社會地位都處在較低范圍,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傳承人的傳承行為,阻礙了邳州非遺的多元發展。
2.2 非遺文化背后的利益紛爭
目前,邳州部分非遺工藝的發展如火如荼,但非遺發展背后的利益糾紛仍不容樂觀。部分非遺技藝者為爭得傳承人的頭銜而費心思,只為了當地政府給予的補助資金,非遺技藝傳承者的素質問題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盜用非遺傳承人的作品,賺取金錢,不理會傳承人的權益,不給予傳承人補償,忽視利益的合理分配問題,致使當地非遺傳承和發展進度緩慢。
2.3 傳統思想與產業化根深蒂固的矛盾
產業化是對于利潤最大化的追求,其先進的工藝完全服務于資本。老手藝人堅守的是原始而純粹的手藝,是最根本的文化內涵。面對機器,面對產業化,手藝人選擇大都是拒之門外。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傳承脆弱、非物質形態流變或無形、表現形式個性獨特、傳播擴散呈現民族地域等特點,因而決定了其不能完全像工業化產品一樣無限制地規模化、批量化、標準化生產,而更有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進行產業化,即使對其產業化也會前景暗淡、步履維艱且負面效果較大。
3 邳州非遺產業化品牌發展的對策
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讓邳州非遺文化的發展逐漸走向劣勢,邳州非遺的產業化應運而生,如何打造別具特色的邳州非遺文化品牌,讓更多的人了解、保護和傳承邳州非遺,成為邳州非遺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3.1 充分利用現有媒體資源,加大對邳州非遺文化的宣傳力度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讓媒體的消息傳播成為主力,借助媒體宣傳邳州非遺產業,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我們需要建立起集文化與技術于一體的邳州非遺宣傳方案,將邳州非遺文化的共性與個性集中體現,打造邳州非遺文化的特有品牌,營造邳州的非遺文化發展氛圍,實現非遺發展與宣傳的一體化效果。
3.2 深入對邳州非遺歷史背景的挖掘,創作“新非遺”,培養“新傳人”
每一項邳州非遺工藝都是歷史積淀而來,它們發展至今的背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故事。我們將這些背后的故事挖掘出來,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的審美觀念,創作最具邳州非遺特色的文化產品,不斷開拓邳州的非遺品牌類型,提高邳州非遺的含金量,將邳州非遺產業做大做好做強,讓非遺文化保持活態傳承。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積極發展新生力量作為邳州非遺文化的新一代傳承人,鼓勵他們個性發展,將本土化與個性化相結合,創作邳州“新非遺”。
3.3 建設及完善市場化經濟體制建設,篩選邳州適合開發的非遺項目
邳州非遺的市場化經濟體制建設,需要政府及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在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建設過程的同時,還應設立非遺產業化所需的督查小組、審核部門,確保邳州非遺產業的市場化發展合理有序。另一方面,利潤的合理分配問題也亟待解決,傳承人、企業和政府應在三方利益協調合理化的情況下,再進行市場的發展,以免日后的沖突加劇。
市場化的發展要選取邳州合適的非遺工藝,不能一概而論,囫圇吞棗,降低邳州非遺產業化的效率,破壞邳州非遺工藝的本土化發展。
3.4 重視非遺傳承人
目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與非遺文化有關的活動層出不窮,參加活動的經費也大相庭徑,這對有心將非遺文化傳承下去的傳承人來說,成了最實際的困難。邳州想要將非遺工藝產業化,就必須重視對傳承人的經濟支持,撥發專款,解決傳承人面臨的現實“危機”。另外,在獲知相關活動開辦時邀請相關非遺傳承人,讓傳承人有更多機會對外交流,豐富其作品的形式與內涵;將傳承人引入邳州高校,并頒發相關職位證書,讓傳承人進校園,把非遺文化帶給高校學子,培養傳承新生源,提升傳承人的社會地位。
針對邳州思想保守的非遺傳承人,應派遣相關從業人員對其勸解,解放思想,對于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傳承人要致力于提升他們的素質,讓他們理解非遺產業化的原因,積極投身到邳州的文化建設中。
4 結語
邳州傳統民俗文化不勝枚舉、形色多樣,許多傳統手藝人在文化傳承的路上,舉步維艱,傳統傳承方式的局限變得顯而易見。順應時代潮流,做出適當改變以尋求突破,將邳州非遺文化產業品牌化創新,不但可以促進邳州經濟文化建設的發展,還可以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然新機,協同好地方經濟與文化的雙重發展。
參考文獻
[1]葉舒憲.《文化再啟蒙: 文化產業學科的觀念基礎》《光明日報》[N],2011.
[2]辛儒;王釋云.《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內涵解讀與策略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0年01期.
[3]馮驥才.《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遭受第二輪破壞》[N].新華每日訊,2013-06-21.
[4]鮑展斌;黃亞男.新農村建設中非遺產業化與生產性保護問題探討――以寧波市為例 [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29(01):100-105。
[5]閆瑋.洛陽非遺產業化開發的條件及開發模式研究[J].區域經濟市場,2014,124(07):17-18.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3)02-0008-01
一 研究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是人類珍貴的文化記憶,它文化內涵豐富,但面臨著缺乏保護載體,展示平臺和充分的資金支持的狀況;而游憩商業區(簡稱RB”)擁有廣闊的空間、人流和資金流動,卻缺乏特色文化內涵。
那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擁有適宜的空間,大量的人流、資金流的城市游憩商業區,則有可能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增加非遺所需要的人員要素和資金支持,促成非遺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而通過在游憩商業區內進行非遺文化產品的開發,則有可能將非遺資源可以轉化為文化資本,創造出經濟效益,并提升游憩商業區的文化內涵與吸引力,從而推動游憩商業區的發展。
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游憩商業區要想實現互動,除了具備“需求”作為內生動力外,還需要有實現二者接觸的媒介。這個媒介,需要能夠使非遺的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滿足游憩商業區的發展需求,又需要具備非遺發展所需要的人員載體,物質載體和空間載體。本文將重點研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游憩商業區互動的媒介。
二 媒介的選擇
對城市游憩商業區的研究發現,RBD的形成實質上是城市商業活動與旅游活動、游憩活動及休閑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因而文化+旅游+商業”的發展模式是適宜游憩商業區發展的理想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文化(內涵)為靈魂,以游憩(活動)為平臺,以商業(盈利)為動力,既適應城市居民休閑活動以及城市旅游發展的需要,又實現“以旅促商,商旅互動”的效果。
而非遺文化能否作用其中,成為這個模式中的靈魂呢。這就取決于非遺文化是否具有商業盈利的價值,也就是經濟開發價值。經濟開發價值是市場經濟和消費社會條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重要價值形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價值利用。通過研究發現,非遺文化具有豐富的經濟開發價值,包括文化旅游開發價值,休閑文化開發價值、藝術品開發價值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價值等,因此在對游憩商業區發展模式探討的基礎上,結合非遺所具備的經濟開發價值,我們認為,非遺與RBD互動的良好媒介就是利用非遺的價值,在游憩商業區開發非遺文化產品。借助于非遺文化旅游產品,休閑文化產品,手工藝品等產品或活動,實現二者的互動。通過這些活動項目,非遺實現了其向文化資本轉化,產生經濟效益,并滿足游憩商業區文化需求,推動RBD經濟發展的目的;同時,在這些文化產品的消費中,產生了非遺傳播所需要的人流,文化空間,和物化載體。這種媒介可以從內容上來劃分,也可以從形態上劃分出不同的類型。
三 媒介的類型
1.從內容上劃分媒介。
從產品內容上分,可以將非遺文化產品分為文化旅游產品,休閑文化產品,手工藝術品,文化創意產品等。
(1)非遺文化旅游產品媒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于人類社會生活的特定時空關系中,是傳統文化的活的記憶,是原生態的歷史遺存,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對旅游者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游憩商業區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空間之一,借助非遺文化,通過游憩商業區內的文化旅游開發,旅游者融入到文化旅游活動,可以從中動態地了解歷史、認識文化,滿足文化需求。所以,非遺文化旅游,可以滿足游憩商業區旅游者對文化的需求,也可以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播。
(2)非遺休閑文化產品媒介。
學者程遂營指出,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我國國民傳統休閑活動的產物,我國現代國民休閑方式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密切相關,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著非常強的休閑價值,可以開發出系列的休閑文化產品[1]。游憩商業區也是城市休閑的重要場所。通過在游憩商業區內進行非遺的休閑文化開發,可以滿足游憩者的休閑需要。非遺休閑文化產品,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空間和人氣,是非遺與RBD互動發展的重要媒介。
(3)非遺手工藝術品媒介。
傳統手工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傳統手工技藝下創作的手工藝品,藝術水平高超、藝術形式獨特,具有觀賞價值;有些作品雖歷經滄桑,但仍具有裝飾、陳列等實用價值,因而完全可以進行相應的非遺工藝品的開發,利用游憩商業區的平臺,在游憩商業區中銷售,滿足外地旅游者和本地游憩者的購物需求,既使非遺文化轉化為商品,實現經濟價值,為非遺保護提供資金支持;又使非遺文化有了依附的載體。
2.從形態上劃分媒介。
總結起來,游憩商業區所開發的非遺文化產品,構成了非遺與RBD互動的媒介。具體而言,從形態上講,這些非遺文化產品消費的空間,又構成了互動的空間媒介;消費活動的參與者,也就是商戶,傳承者,游憩者,構成了互動的人員媒介;而非遺文化的具體物化商品,構成了互動的物化媒介。
(1)空間媒介。
空間媒介為非遺文化提供了展示平臺與傳播空間,即空間載體,同時也是非遺文化產品得以轉化為經濟價值的場所依賴;空間媒介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靜態空間媒介,即一定的活動場所,包括游憩商業區的各條街道和商業街上的各種非遺文化產品商鋪,這需要完善的基礎服務設施作為支撐;二是動態空間媒介,即各種表演活動和游賞互動的過程,通過觀看演出乃至游客親身參與活動,完成主客體的互動過程;三是氛圍媒介,游憩商業區濃厚的文化氛圍,讓游客置身其中,即使不購物,也是一種熏陶,此時,媒介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吸引物。
(2)人員媒介。
人員媒介包括非遺文化產品的傳承者(包括生產者,經營者),又有游憩者和購物者。這些人員,既是游憩商業區的經濟活動得以實現的主體,又構成了實現非遺文化傳播的傳播者與受眾。
(3)物化媒介。
廣東是我國四大制鞋基地之一,位居沿海發達城市,地理位置的優越,省外、海外品牌紛紛入粵,使廣東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鞋都和鞋業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有“中國十雙鞋,廣東有其五”“全球十雙鞋,廣東有其三”之稱。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幾乎都有廣東鞋的蹤跡。但無須諱言的是,廣東自主品牌及產品的研究及創新工作做得相對有限。近些年來,廣東制鞋行業正奮起直追,著力加快品牌發展。要發展,就要有創新,要創新就要有新的技術和藝術灌入其中。非遺創新,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聚焦非遺與時尚融合之美,推動非遺活化傳承、價值轉化的過程。作為時尚之都的廣州,助力文化產業新發展是當下發展的重中之重。今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省級非遺工作站申報工作,其中服裝服飾工作站落戶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廣東省非遺工作站(服裝服飾工作站)應運而生,將深度整合時尚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通過非遺文化賦能,優化提升全產業鏈,促進跨界合作,形成多業態、跨區域影響力,推動灣區時尚產業融合發展。制鞋行業作為服飾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在品牌建設及產品創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1價值所在,引領國潮
1.1應用價值
要推動非遺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融合,以文化產業為載體,運用先進技術手段改造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方式,提升廣東制鞋在中國乃至世界制鞋行業中的主導地位。使我國制鞋行業一改往日低端、廉價的加工狀況,能夠健康、飛速的發展,在這種情形下,以傳統文化催生經濟轉型發展,在弘揚傳統文化上具有很好的現實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近幾年,隨著我國在傳統文化的大力推廣下,國潮品牌應運而生。其設計理念將本國文化、元素添加在設計中從而形成。廣東制鞋緊抓社會發展命脈,經過多年發展和培育,現已形成非常完善的皮革、制鞋產業鏈。據中國市場調研在線的中國女鞋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17年)顯示,雖然我國制鞋行業受歐美市場受金融海嘯影響進口數量下降,而消費者對品牌的需求日益旺盛,所以在未來的十年里,中國制鞋市場仍將呈現迅猛上升的趨勢。而廣東,作為我國制鞋行業引導國內潮流的重要基地,接受最新國際流行訊息以及時尚元素的重要城市,企業對設計水平的發展非常重視,品牌建設更是行業轉型、產業升級的重要發展趨勢。產品升級、品牌轉型、發揚傳統文化,無疑未當今鞋類設計師提供了很好的設計靈感,產品遵循在不同品類或風格的鞋產品當中,融入中國元素,既展示出新時代鞋靴個性的一面,又發揚我國傳統文化。
1.2學術價值
目前在全球經濟與文化一體化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融入各行各業。廣東制鞋產業鏈以達到全國領先的生產制造水平,年產品出口總值遠超越其他生產制造國家,如印度、越南、巴西等國。而在設計與文化引領方面,國外一線大牌仍處于主導地位,中國制鞋業沒有形成屬于本國獨特的文化創意,加之當前本土鞋類優秀設計人才緊缺,中國鞋類設計環節較國際一線品牌有明顯欠缺。如何打破設計環節,打造屬于中國的鞋類世界品牌,廣東制鞋行業的轉型與升級是發展必然趨勢。提高整體制鞋產業鏈,向全球制鞋產業鏈上游邁進,是廣東制鞋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進一步品牌建設、產品研發設計是目前廣東制鞋企業迫切需要加強培育的方面。隨著新時代文化創意全球發展的步伐,呈現以傳統文化為主導,以產品創新創意為主要導向的發展現狀。本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的宗旨,以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動傳統制鞋行業轉型升級,對廣東制鞋行業的資源整合、技術創新、文化素質提升等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非遺文化傳承下廣東地區制鞋行業設計目的、開發方向與工藝技術等問題,行業、企業以及高等教育制鞋專業進行研究探討,有利于轉變當今制鞋行業“模仿”設計現狀,努力推動和發展廣東制鞋行業產業升級,企業轉型。同時,依據企業、社會需求,對高等教育鞋類專業提供行業需求,從而提高專業教師綜合素質、教學質量,有利于高職、本科等鞋類設計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好的培養適合新時代企業需求的高級專業人才。
2行業快速發展,引導新型人才
制鞋行業屬于工業密集型產業,而中國在全球制鞋行業中一直處于生產大國、出口大國和消費大國,其鞋類產量、出口產量和消費產量分別接近全球的60%、70%和20%。中國鞋業的發展,可以說為全球鞋業消費市場提供了來源穩定的產品供給,與此同時,中國鞋業發展的外溢效應,為周邊國家依托中國鞋業強大的供應鏈從而實現鞋業快速崛起,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但中國鞋業同時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其自主品牌及產品的研究及創新工作做得相對有限。基于此種原因,借助文化創意的全球化興起,越來越多的原創品牌順應時代的潮流不斷興起,而要獨特,就要創新,要發展中國制鞋行業,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將兩者緊密結合,提升廣東制鞋業的同時,提升全民文化素質水平,創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就要了解鞋靴,了解鞋的各個構造以及從鞋類演變的歷史開始。要發展就要創新,無論是從工藝技術創新,還是造型設計創新,只有根植我國傳統文化,汲取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精華,才能彰顯中國鞋靴設計師的人文情懷,并由此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鞋靴品牌文化產物。目前,國內對于鞋靴文化的整體發展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研究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的學者,以及研究紡織服裝學的學者對此都有一些研究成果,例如:《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鞋履藝術在現代鞋靴設計教學的應用研究》溫州大學,劉陽,碩士論文,2018年;《論鞋靴設計中傳統文化的運用》溫州大學,顧任飛,中國皮革,2013年06期;《繼承傳統文化與鞋類時尚創新》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彭艷艷,西部皮革,2011年21期。但專門研究非遺文化并應用到鞋靴產品當中的機構、學者或企業還相對較少。在企業方面,設計師具有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社會使命,是一切文化作品的創造者。只有順應時展,不斷通過新品理念、產品質量、產品特色、產品服務等方面提升品牌產品價值,這就要求鞋類設計師既要有豐富的鞋產品技術設計能力,又要掌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審美,同時,鞋類產品必須符合當下時代的審美產物并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處理好技術與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與現代科技等之間的關系,設計出代表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潮品牌產品,向社會展示創意轉型成果。在院校人才培養方面,隨著市場整合、消費者需求的提升,使得制鞋行業從早期的培訓機構上升到中專層次的《皮革制品設計專業》、高職層次的《鞋靴與工藝設計方向》等,以及本科層次的《皮革專業》、《鞋靴與皮具設計方向》,至現今《鞋屢設計》研究生方向等。教學層次不斷提高,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逐步細化,涉及鞋靴工藝制作、鞋靴款式設計、鞋靴樣板設計等分門別類的進行高等教育教學。依據不同層次鞋類專業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從技能型專門人才到設計類創新型高級人才,通過院校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該層次教育教學過程中基本理論知識,基本素養,加強非遺文化知識,以及在鞋靴設計當中給予創新,為根除中國鞋靴設計的一味模仿、抄襲現象提供有力依據,為高校鞋類專業及制鞋企業培養具有強烈民族意識,保護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新一代鞋類設計人才,給予有益意見。
3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赴新時代
企業發展是高校教育的風向標。近年來,職業性院校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提高院校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增強高校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形成了以學校為主,企業參與教育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多方位合作辦學等模式。如:企業管培生合作、學生就業合作、訂單式培養、冠名班合作、名師工作坊等。培養了一大批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勞動者。對于廣東制鞋而言,早期的樣板師已退出時尚設計舞臺,成為幕后支撐的主力軍,而鞋靴設計師更多為年輕、潮流的90后、00后,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汲取時尚新理念,將制鞋行業引領國潮達到創新設計新高地。
4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也是一個國家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在研究和傳承前人文化的同時,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然而即便如此,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遺資源受到很大的沖擊。很多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因此,在加強保護非遺工作的同時,各行各業也將非遺文化資源、文化傳承引入行業建設當中,力爭通過自己行業向中國乃至世界展現我國特有的文化底蘊。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從廣東制鞋行業著手,挖掘并深入中國非遺文化特色,結合院校人陪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為努力推動或發展廣東省乃至中國制鞋行業的發展里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鳳華.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形成命運共同體[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
[2]高鴻.企業舉辦和參與是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07).
[3]覃大立.傳統手工藝自主創新之我見[J].新美術.2012(03).[4]徐燕琳.廣東傳統非物質文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08).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弘揚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很多國家來說,其保護的重視程度不亞于任何文化項目或是藝術作品。各國的非遺保護措施不同,但都以政府主導為主,成本較高,但保護效果較為顯著。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的保護形勢除了保護項目本身外,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加大人們“文化自覺”意識來達到真正的長久保護效果。
但與其他國家的保護情況不同,我國在非遺保護上還屬于起步階段,目前我國的非遺建立的四級的保護機制,但存在著國家重視地方忽視的困境。非遺保護多依賴政府的扶持,長期處于“輸血”,還沒有具備獨立的“造血”功能,我國非遺想要發展起來需要在保護方式和機制上進行創新。
設計與非遺的關系
設計,是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產物。而非遺作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展現的正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物。雖然我們的設計展現的是現代文明,我們試圖在我們的作品中擺脫一切傳統的影子,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傳統文化如影隨形,影響著我們今天設計的方方面面。因此,從本質來看今天的設計和非遺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下,設計想要服務非遺是具備非常好的先天優勢,設計和非遺藝術之間可以快熟的轉換,通過現在設計去包裝非遺藝術,展現非遺之美,甚至使傳統的非遺具備現代的魅力,都是對非遺保護方式的一種探索。
設計服務非遺的保護方式
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如《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明確提出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強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非遺文化通過設計走向一種生產性保護是符合發展潮流的保護方式。
而作為設計來說,非遺的產業化保護道路并不是一兩個單一作品能解決的,必須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從非遺傳承問題,到非遺作品缺乏現代市場,到全民的保護意識提升,都需要在保護方式中得到較好的處理。因此,提出設計服務非遺,必須與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相結合,走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1. 建立非遺文化的“文化自覺”意識
高校作為國家人才的培養場所,引入非遺文化,可以在年輕人中傳播傳統文化,為長遠的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直接提高一代人文化保護意識,為后期非遺設計作品提供較好的社會平臺,特別是對高校設計藝術學生的宣傳中,挖掘更多人才投入到非遺保護的行業中來,直接解決目前非遺缺乏傳承人的問題,逐漸轉變全民對非遺的刻板認識,形成“文化自覺”意識。
2. 建立非遺文化的研究機制
高校的設計教育圍繞現代設計為主,而非遺作為我們的寶貴財富完全具備研究和發覺的價值。在高校設計中成立專門的非遺研究機制,對現有非遺藝術進行整理歸納,一方面是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做好記錄保存工作,另一方面借助高校設計教育的研究優勢,對我們的非遺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也是中國特色設計如何體現的一種研究方向。無論是對非遺保護還是高校設計教育都是一種雙贏的模式。
3. 建立非遺文化的再設計平臺
在研究的基礎上,為了做到非遺的“造血”必須要能對現有非遺進行包裝推廣和再創造。在高校設計類師生和非遺傳承人的相互合作中,可以依托高校設計師生的現代思維,加上傳承人的技術支持,對傳統的非遺作品進行重新的設計,從作品的使用功能,到花色圖案的再變形,甚至是新材料和新工藝的引入,都是在保留傳統非遺精髓前提下,使非遺作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生活需求,為非遺作品創造新的市場。從政府依靠,走上自主自足的道路。
設計服務非遺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設計服務非遺具有一定優勢,但在實際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首先,非遺與高校設計教育的合作,從長遠來看優勢明顯,但就目前非遺的分布情況很多在鄉村,高校資源比較匱乏,在實際的合作開展上具備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前期準備周期較長,經濟效益較慢,會大大影響非遺傳承人與高校合作的熱情。其次,非遺名目多,依靠高校的研究和開發力度,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從少數做起,并不是一種能完全通用的保護方式。在實際運作中還需高校、非遺傳承人及地方三者合作才可有效開展。
總 結
茂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6年底成立了茂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2010年出臺了《茂名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申報評審管理暫行辦法》。2011年茂名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成立了非遺科,開展非物質文化行政管理工作;成立了茂名市專家委員會和市際聯席會議制度,規范了項目和傳承人申報體系。此外,各縣(市區)也相應成立了非遺保護中心和相關制度。茂名市已經建立了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和傳承人保護體系,非遺保護工作逐步全面、規范、細致。木偶戲、信宜鎮隆飄色、八音鑼鼓、小良橫堂班等項目往往與年例“捆綁”在一起。在每年的年例期間,這些表演穿家走巷,是老幼耳熟能詳的助興節目。這些民風民俗已經深入人心,是群眾心中認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化州合江梧村廟會和合江龍舟也類似,成為了當地人民群眾的一種生活習俗。當習俗成為一個地方人民群眾的精神寄托,一種生活習慣,這些習俗也就容易相互依存地代代相傳。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有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立法保護等方式。茂名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保護的方式也因具體種類的不同而不同。玉雕、傳統中醫藥文化(化橘紅中藥文化)、化州拖羅餅制作技藝、信宜竹編技藝、笪橋黃瓜干制作技藝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依靠企業,有的依靠個體戶經營,在經營利潤的支持下,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傳承。高州木刻畫和緬茄雕刻利潤微小,習學時間較長,市場需求較小,精通此技藝的人并不多,但是由于在省內享有一定名氣,經常應邀參加省級、市級的工藝大賽,在名譽和微薄利潤的支持下,也得到保護和傳承。但一些傳統舞蹈,在保護傳承方面需要更多的關注。化州跳花棚是國家級代表性項目,也屢次在表演中獲得嘉獎,榮譽的光環很好地保護和傳承了這一民間藝術。而其他的傳統舞蹈很難產生經濟效益,而且很多時候需要年輕力壯的青壯年去表演。在毫無經濟利益驅動的情況下,表演純粹成為了一種興趣,難以持久激發年輕人表演傳承的積極性。山歌民歌也存在這種狀況,目前,愿意學習山歌民歌的年輕人較少,而保護傳承這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的方法是后繼有人。
二、茂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設想
茂名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類目繁多,各具特色,保護措施應該“因類施護”,根據不同的類目,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就茂名市目前的非遺文化的保護現狀,我就非遺文化的保護提五點建議:
(一)文化部門應該多挖掘、多發現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非遺文化散落民間,在沒有被發現之前,非遺文化只是默默無聞地存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或者是一種民風習俗,或者是藝人賴以生存的手藝,或者是家喻戶曉的表演,或者是具有地方特色傳統小食的制作技藝,或者是民間傳說,或者是民間故事……有發現,才有閃光,才有未來。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只有社區,群體或個人才能決定什么是他們的遺產”,這句話實際上指出了人民群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作用。一種文化要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承認、認可、擁護。只有多下基層,多調研,多與群眾溝通,多思考,精心挑選,細致辨別,才能真正掌握茂名市非遺文化的發展實況和脈絡,擦亮茂名文化這張名片。
(二)完善非遺項目保護機制。各級文化部門應該完善非遺項目的檔案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生在過去,活在當下的文化。非遺的根源和傳承狀況需要各級文化部門深入基層探索、整理、建立檔案資料。在分析非遺的實際狀況后,各級文化部門還應該建立科學的保護規劃,有效地指導當地非遺傳承和發展。
(三)社會各界應該多為非遺項目提供展示平臺。一個地方的文化,是這個地方人民生活軌跡的間接體現,是地方人民群眾的精神糧食。優秀文化傳統是地方人民群眾的榮譽。歷史痕跡需要保護,非遺文化需要展示。政府部門、社團組織和社會大型活動等應該多關注非遺文化,為它們提供展示平臺。特別是表演類項目,有展示平臺,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如果沒有社會各界的支持,沒有展示平臺,單純地靠文化部門的保護,猶如有條件的“救濟”,勉強填飽肚子就不錯,長高長大恐怕就是天方夜譚。
湖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其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條件,孕育產生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法律的途徑和方式對對傳統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使得我國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規范,并提高工作效率,對非物質文化發揚光大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這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以及我國政府、學術界長期努力的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既是一項重要的實踐議題,對其開展專門的研究,也是一項具有前沿意義的理論課題。
一、傳承與文化的概念及其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這些形式包括民族藝術表演、手工藝制作技藝、傳統的民俗活動等等。按照不同的內容類別,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可以分為口頭表演類、傳統藝術表演、社會實踐類、節慶儀式類、手工藝技能類別。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當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盡管起步較晚,落后于其他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逐步清晰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保護中的意義。與其他文化保護相區別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傳承。一定意義上,文化與傳承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概念。在互聯網的檢索系統中,文化傳承的概念多達幾百萬條。可見,傳承是文化延續的最基本特征。當然,傳承也不僅僅是文化的概念,也是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的重要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其獨特的方式。口頭傳承、技藝學習、跟班學藝等方式都是非遺文化傳遞的最重要的途徑。當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認識,并不只是在民間的口頭上的口口相傳,更應該從國家非遺文化保護的視角,加深廣大人民群眾對非物遺文化的認識。當然,我們也需要將傳承人和口頭傳承、工藝技能代代相傳、跟師學藝作為一個重要的起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才能夠更好的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傳承在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核心作用
我們知道,聯合國科教組織曾經提到過一個概念,即“口頭和非物質”(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從這個概念中,我們可以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口頭傳承有及其密切的關系。盡管非遺文化的傳承是有著多種途徑,但是一定意義上,傳承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至關重要的內容。
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盡管文化是可以不斷創新的,但是文化的遺產如果不被保護好就會消失。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如果不保存好,在消失后都不可能再生。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其保護工作的關鍵在于人。但是,兩者保護的方式還是存在著顯著差異的。主要是保護的人,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不盡一致的。物質文化的保護主要是一種組織管理工作,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涉及到內容的銜接和傳遞。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卻完全由傳承人來決定。也就是說,如果傳承人消失的話,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隨之消失了。所以,我們反復強調傳承人在保護遺產重點作用。這也要求我們對傳承人進行法律上的保護。當然,傳承人之所以成為“傳承人”,也有著獨特的形成過程。傳承人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相應的民間文化穿有著深厚感情的“人”,只有具有深厚的感情,才可能以極大的求知欲望,精湛的掌握這種遺產中的工藝、技能、技術。同樣,傳承人在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三、夯實傳承人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機制
非遺文化的保護意義十分重大,是有利于子孫后代的戰略性文化工作。因此湖南省應該秉承“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保護好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承人的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是政府要積極作為,發揮主導作用,引導社會廣泛參與協調非遺文化保護的事宜。要按照國家相關文件精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進行細致深入的規劃。湖南省各級地方政府應該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政府行使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監督與引導,擔負起非遺文化保護的職責。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非遺文化保護責任的機制及相應的追究機制。政府文化部門應該密切配合政府,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加強管理,要加強對非遺文化的調查研究,及時將非遺文化相關事項向政府進行匯報,及時研究解決非遺文化保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商討應對之策。
二是要積極構建非遺文化保護的法律機制。法律是非遺文化保護的最基本的依據。法律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最具權威性。因此,湖南省非遺文化保護工作首先需要積極構建并進一步完善非遺文化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保障。當然,制定完善非遺文化的法律法規,除了法律和文化相關專業人士和工作人員關于非物質文化的扎實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其能夠深入到非物質文化所在地深入調查,不斷總結非遺文化保護的經驗,廣泛聽取相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集合各方力量草擬相關法規,并不斷進行修改優化,使方案機制切實可行。
三是要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非遺文化傳承機制。要對列入非物質文化名錄的遺產,湖南省政府要進行及時命名,同時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資助、表彰、或者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特別要引導鼓勵遺產的傳承人要進行相應的傳習活動。要通過一定的形勢,引導傳承人對非遺文化開展社會教育,甚至學校教育,不斷拓展非遺文化的傳承。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諸如《民族、民間藝術家命名辦法》、《民間藝術之鄉命名辦法》等規章制度,使民間藝術申報非遺文化的工作及時有效的開展。
四是要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合力,相關各方要工作做好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當前,湖南省非遺文化保護各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同時,政府對非遺文化保護投入的人力、無力、財力、資源也十分有限。因此,各級政府應該要從給地非遺文化保護的實際出發,加強對非遺文化資源整合與共享。同時,政府要積極引導各級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門、群體藝術部門、圖書館、科研部門和地方高校等單位,為非遺文化保護加強聯系,發揮特此,共同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奉獻力量。在這個工作中,特別要加強文化行政部門與其他相關們的信息交換,即要更加重視非遺文化保護部門與其他相關研究機構的交流和信息傳遞工作,要暢通各個部門的信息溝通渠道,進一步完善非遺文化保護的共享機制。
五是要加大非遺文化保護的經費投入。非遺文化保護工作是一項公益事業的工作。非遺文化如果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其自身很難產生經濟效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對待文化的態度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非遺文化保護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實際上也有著難得的機遇。因此,湖南省政府要加大對非遺文化的資金投入,且要扎扎實實落實好經費。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諸如《民族、民間藝術資源保護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每年安排專項對非遺文化保護工作進行財政滾動投入。各級地方政府,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資金對所屬非遺文化進行保護。同時,政府還要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并形成良好的投入機制。
六是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機制。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要責任到人,就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各種考核機制。這些機制既包括獎勵現金、鞭策后進的獎勵機制,也要包括保護不當、工作落實不到位的處罰機制,這樣才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扎扎實實并取得實效。比如,在考核過程中,要重點考核各級政府部門是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工作同等列入的十三五規劃的重要議事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是否有計劃、有目標、總結,是否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的考核標準,是否每年的召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考核會議。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考核機制,促進各級政府和部門在非遺文化保護工作發揮主導作用,并形成全社會支持保護非遺產文化的良好氛圍。
四、非遺文化傳承人的保護
鑒于傳承人在非遺文化保護中的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我們認為,湖南省對非遺文化的保護還大有可為。綜合考慮到湖南省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從傳承人的社會保障角度而言,湖南省政府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一、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徐州市作為華夏九州之一,兩漢文化發源地,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孕育與成長,源遠流長。相比其他地區的“非遺”,徐州市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以下特點。
(一)種類繁多,覆蓋面廣。
徐州市非遺資源豐富,項目眾多,屬于保護范圍的語言文字、口頭文學、民間音樂、民間美術、傳統戲劇、民間曲藝、傳統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十余大類,共計101項,其中國家級9項,省級43項。從數量與種類講,在江蘇各地區中名列前茅。
(二)植根鄉土,深入人心。
我市申報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無論在價值觀還是呈現形態上都與大眾有密切聯系。它蘊含著深刻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理念,呈現出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特征。如在經濟相對發達的邳州等地,“非遺”項目數量眾多,并多以傳統手工技藝的形式存在,而在某些偏遠的山村,“非遺”多以民俗文化、民間音樂等為主。
(三)知名度高,特色鮮明。
經過長期的傳承與發展,徐州已經形成了一批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的特色“非遺”項目,如徐州剪紙、徐州柳琴戲、徐州香包、沛縣黿汁狗肉制作技藝等。徐州市的非遺文化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徐州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列入史書記載的大大小小的戰役有幾百次,這種地理環境形成本地獨有的尚武、粗獷、豪邁又重情重義的徐州地方文化形象。這一切在徐州市的“非遺”資源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徐州市的“非遺”文化與其他地區相比,多表現出本地特有的熱情奔放、不拘小節,如邳州跑竹馬,表現金人在受到宋軍追擊時,迷惑宋軍,布陣逃跑的情形,屬于戰爭文化融入百姓自娛自樂的舞蹈活動,它節奏歡快,明亮高亢,隊形變換多樣,動作夸張,這在江蘇的其他地區是不多見的。
徐州市“非遺”資源在新時期的傳承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有的問題還比較嚴重,主要表現為“非遺”資源的推廣度不夠,人們的認同度不高,對于本地的“非遺”文化不感興趣。我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主要原因有三個。
其一,保護過程中的錯誤觀念,如功利主義傾向,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沖擊,市場需求嚴重不足,政府缺乏保護熱情,等等。我們調查發現,盡管我市在徐州市民俗博物館集中設置了非物質文化展示專廳,但是,展示內容較單一,局限為剪紙、風箏、紙塑獅子頭等幾個品種;而幾次以推廣民俗文化為目的的“非遺”項目的集中展示,到最后往往演變為純粹的商業貿易,如徐州香包變身為批量生產的流水線制品,剪紙技藝完全為各種簡單而廉價的剪紙產品所取代,而徐州剪紙與其他地區剪紙技藝的區別之處被完全忽略。這種“非遺”資源推廣過程中的功利主義傾向,非但無益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反而會泯滅“非遺”文化本身的特點,導致其日趨衰落。
其二,表現形式已日趨落伍,文化內蘊挖掘嚴重不足。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豐縣糖人貢為例。豐縣糖人貢是以白糖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糖塑藝術品,是傳統喪葬祭祀禮儀的重要載體。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過去延續下來的喪葬習俗也慢慢開始變化,程序越來越簡單。再加上制作工序復雜,技術要求高,社會地位、經濟收入較低,而且手藝往往不傳外人,高門檻、低收入,造成糖人貢從業人員銳減,現在糖人貢藝人已為數不多,目前從藝者僅有10余人,糖人貢也幾乎成了一種象征,面臨瀕危和湮滅。出現這種瀕危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得不指出,豐縣糖人貢能被列為國家級非遺名錄,絕不僅因為其獨特的制作技藝,而是由于它反映出四省交界地區在祭祀方面的獨特風俗,而這種非常獨特的祭祀風俗正是儒家孝道的民間表現形式,同時融合了佛教與道教的相關思想,其中的“搶貢”風俗體現了人們對生命傳承的看重,我們甚至可
挖掘出其內蘊深厚的人文關懷的思想。遺憾的是,近年來雖然市政府對糖人貢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但是其相應的文化底蘊還發掘得不夠,如果我們將眼光完全停駐在其制作技藝與民風民俗的表象上,則隨著新時期喪葬禮儀的日益簡化,豐縣糖人貢也將徹底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其三,不能適應新時期的新網絡載體的傳播模式。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平臺與活態性傳承的非遺文化似乎是毫不相關的兩種事物,非遺的延續手段被稱為“動態傳承”。它首先需要傳承者從主觀上學習相應的技藝,通過主體的演化,成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然后才談得上傳承和延續。但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在不斷變遷,作為歷史和社會的人,其身上所承載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停變化。當一個社會的大背景發生變化的時候,“非遺”是無法置身事外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非遺”是一種受制于人的主觀傾向的文化模式,這種獨特的傳承方式跟網絡的確有相當的距離,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徹底轉變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模式,那么它在網絡化全球化為生的今天只會日益沒落。
二、挑戰與機遇:微博為“非遺”的推廣提供新思路
微博時代的來臨,深刻影響社會生活,非遺文化身處其中,也難免受其影響,我們認為,盡管微博與非遺文化之間存在某種隔閡,但它仍然為非遺文化的推廣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負面影響:“微”文化對非遺文化的解構。
微博所傳播的大眾文化形式對于包含傳統文化在內的社會主流文化存在解構現象。傳統的媒介文化,由于傳播者和受傳者彼此的局限性,很難實現公眾之間信息探討的互動性。微博則為大眾的參與提供了平等性和開放性,社會公眾在共建主題過程中實現言語的狂歡。全部的發言者從“文化批判的大眾”轉化成了“文化消費的大眾”,廣大公眾以參與的姿態對個人利益進行大膽表達,實現言語的狂歡。正是由于微博在根本上扭轉了我國長期存在的話語體系的單向化、正統化傾向,所以微博在誕生之后短短幾年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覆蓋。但是與此同時,微博所傳播的大眾文化也在不經意中流露出媚俗主義的傾向,一些惡俗的網絡語言充斥其間,這種話語體系的庸俗化潮流對于社會主流的話語體系存在嚴重的解構主義可能。而非遺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文化正是社會主流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微博在不經意間對于“非遺”文化構成了某種不利的因素。 另外,微博樂于傳播新鮮社會現象,這就與反映傳統民風民俗內容的“非遺”文化存在隔閡。“非遺”資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能以物質形式固化,只能依靠口傳心授,因此“非遺”的傳統制作技藝都是靠師徒之間的教授完成傳承的,而微博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它所承載的樣式通常表現為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可固化的信息,要讓非遺文化依托微博得以推廣,在技術上存在較大困難。
(二)正面效應:利用微博載體推廣非遺文化。
微博傳播形成微博事件的放大效應,具有以小博大的能量,為“非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機遇。微博的影響力驚人,而徐州市作為一個公認的慢熱型城市,群眾對于社會熱點問題的敏感性不夠,在這種境遇中,微博的小中見大即迅速放大社會事件的影響度的功能,使得它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社會新聞進行廣泛傳播,甚至可以影響大眾心理,引導社會輿論。在徐州市非遺文化的推廣與普及情況調查中,我們發現,各年齡層次的群眾使用微博的情況都非常常見,在“您多久登陸微博一次”的問題中,有92%的人回答:每天登陸。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每天24小時登陸其微博賬號。微博的廣泛使用及其形成熱點聚集效應的特點,為我們利用微博來宣傳和推廣“非遺”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們注意到:在“若微博等一些媒體方面對‘非遺’進行宣傳,你是否會去關注”的問題中,有接近79%的人給予了肯定回答。聯系到每年的“非遺”保護日,政府進行的宣傳工作不可謂不多,然而,由于他們選擇的載體多為報紙、期刊等傳統媒介,而這種傳統平媒閱讀的受眾是遠遠無法與微博相比的,政府忽略的恰恰是微博這一載體,以至于市民缺乏關注度。如果我們在政府的官方政務微博或是“非遺”宣傳專項微博推介各種非遺資源,那么其受眾必然是呈幾何狀上升的。
三、微博環境中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的實踐路徑
(一)借鑒微博影響社會生活的方式,適應“微”時代,創新“非遺”文化本身的話語體系。
微博最明顯的特征在于其“微”,新浪微博只允許不超過140字的內容,迫使微博的傳播者只能將全部思想凝練在100多字中,這就直接形成了微博內容的微型化與簡明性特點,它不適合過于深刻的思想表達,而這種語錄體式、碎片化的即時表達形式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同時,微博表達形式的簡單明了符合百姓的“草根文化”的價值認同,微博的草根性必然帶來大眾性文化傳播,而這些文化的表達方式更貼近人性表達與人文關懷。因此,老百姓熱愛微博,熱愛的正是微博所適合傳播的那部分大眾性流行文化。
非遺文化所凝聚的是歷史上勞動人民的智慧,這種文化本身的內容與外在表現形式是相對確定的,不適宜過多調整,但是,我們可以借鑒微博深刻影響社會生活的簡潔化與草根性的話語表達方式,創新非遺文化本身的話語表達體系,以符合社會要求,適應時代變化。在話語表述上,要更加簡潔明了,摒棄那些瑣碎的、長篇大論式的話語模式,而關注最能體現其精髓的那部分內容;在內容上,要展現出其大眾化、草根性的一面。“非遺”是來自民間的智慧,很難進入“廟堂之高”,它本身是完全貼近生活、貼近草根的,但是在長期的流轉過程中,為了對“非遺”資源進行保護與推廣,總是需要先進行整理與歸納,在這一過程中,關注的重點在于其學術性的一面,在話語體系的創建上,也偏學術性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認為,要在微博上推廣“非遺”資源,應完成學術語言到生活語言的轉換,因為生活語言更符合大眾認知水平,更多地遴選那些能體現“智”、“意”、“情感”類的話語。
(二)挖掘徐州市“非遺”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剖析其內蘊的合理精神,并適當地賦予其新的涵義。
“非遺”文化能傳承至今,除因為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蘊之外,還在于它凝結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這種智慧在很多情形中表現為一種樸素但合理的價值觀與倫理觀,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某些表現形式已逐漸落伍,其適用范圍慢慢縮小,然而其內蘊的合理的價值觀念與濃厚的人文關懷卻使得它能夠歷久彌新。諸如民間口頭文學、曲藝、音樂等傳統表演藝術及大量的民間禮俗、廟會、節日活動等儀式的背后,往往隱藏著一些樸素的人生道理,無論時展到何種地步,人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永遠不會消失,而這也就是非遺文化能夠一直傳承的最根本原因。在全球化、網絡化的今天,也許包括非遺在內的某些傳統文化樣式已經顯得如此不合時宜,但是如果我們能揭示其最本源的涵義,則很可能會被其蘊含的樸素而科學的價值觀念感動,因此,要賦予非遺文化新時期的特征,就必須保持其本源內容的確定性,同時要挖掘出其最能反映勞動人民美好、善良、智慧的一面,這就是韓國的泡菜制作技藝及中國的珠算技藝可以成功申遺的秘訣所在。
“非遺”文化在產生和發展之初,往往與人們的民間信仰、祭祀占卜、祈福避災相關,而在之后的流轉過程中又往往會發展出一套相對固定的模式,并且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操作儀式的流程也有較大區別,發展到現代社會,可能其原初的意義已經少有人知曉,而人們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于儀式本身。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國家級“非遺”——端午節,多年來人們對于端午的記憶僅限于吃粽子、賽龍舟和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事實上端午最初是以祛病消災、祝福祝壽、企盼吉祥的美好節日形象出現的,吃粽子主要是時令需要,而賽龍舟的競技意義已經超越端午本身的紀念意義,至于紀念屈原大夫只是湖南部分地區的局部風俗,從整體上講,端午的祈福祝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初意義已經蕩然無存,端午整體的文化形象遭到損害。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探尋隱藏于種種繁瑣儀式后的非遺原初的意義,并以此為契機,賦予傳統的文化內蘊新的涵義,進行全新的詮釋,文化的表現形式可能會過時,而其內蘊的合理精神卻可以超越時空具有永恒的價值。因此,我們對端午節的節慶意義重新進行詮釋,就應強調其祈求健康長壽、防病祛病、順應時令的一面,并且可以結合近年來世界各國防治非典、禽流感等大規模的防疫活動,賦予其嶄新的時代涵義。
徐州市的非遺文化存在同樣的問題,在文化內蘊的開發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微博固然不可能對非遺文化進行全景式展現,但是如果發掘出其合理的人文價值,則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點展現精髓,讓其煥發生機。 (三)結合時代特征,賦予其適合新時期的表現形式。
工業化時代
人們對于大機器生產的工業品反而產生了厭惡情緒,出現返璞歸真的心理傾向,這為我們推廣非遺文化提供了契機。我們注意到,窯灣古鎮的綠豆燒、甜油制作工坊總能吸引大量游客,人們對于純手工制作的綠豆燒酒與甜油有特殊的好感,設想如若我們拋棄綠豆燒的核心競爭力“純手工制作、傳統技藝打造”,那么游客對其新鮮感將蕩然無存。因此,針對傳統的手工技藝、民風民俗、節慶活動等傳統文化,我們絕不能擅自更改,而應保留其流傳下來的最原生態的那一部分。
但是僅僅這樣還不夠,因為微博受眾的年齡層次偏低,年輕人容易對新鮮事物感興趣,而類似徐州柳琴戲、徐州梆子、徐州琴書等這些多以方言表述的民間藝術及多展現喜字、窗花、古典傳說的徐州剪紙,如果通過微博傳播的僅僅是這些內容,就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解決的辦法在于讓傳統技藝制作出新產品,讓民間聲樂藝術展現新生活。近年來,全國各地非遺傳承人對于非遺表現形式的創新進行了各種嘗試,也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三名大學生以珠江三角洲沙門地區的國家級非遺沙門民歌搭配街舞,讓民俗專家都拍手叫絕;荊楚文化的代表之一,楚式漆器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精美的紋飾聞名于世,楚式漆器的傳人們把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創新制作了燈具、名片夾、筆筒等文化用品,受到了市場歡迎,在傳承、推廣非遺的同時還增加了收入。徐州市的非遺資源在創新形式方面還有多種可努力的方向,以徐州剪紙為例,表現內容不能僅限于喜鵲登枝、雙喜字等題材,可以從水鄉風情到壁畫、從靜物到人物,將畫所題材大大拓寬。又如徐州香包,它之所以能從全國種類繁多的香包制作技藝中脫穎而出,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本身就是創新的結果:將刺繡文化、養生中藥、中國十字結文化融為一體,具有相當的獨創性,目前在表達形式上既可以從香包的刺繡題材入手,展現現代生活,又可以從香包的實際用途出發,將香包用于鑰匙鏈、汽車掛件、錢包、項鏈、擺件等物品上。一方面把傳統技藝完整地保護下來,延續民族的血脈,另一方面緊跟時代步伐進行創新,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形式、載體的創新,使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更適合微博受眾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