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6 10:14: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非遺文化的傳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2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在文化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對其宣傳報道正是對民族文化傳播的有力補充和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是一種動態的、活態的傳播,主要以人為載體,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代際傳承。現代的社會變革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其難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傳承人老齡化、后繼乏人、經濟壓力大、文化心理自卑等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巨大傳承危機。我國非物質文化的搶救,到了十分緊迫的關頭,原因有三:
第一,受現代科技的沖擊,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禮儀不斷簡化蛻變,以至萎縮或消失,民間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第二,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經費得不到有力保障,更沒有形成科學的搶救保護體系,導致保護和搶救工作處于一種無序狀態;
第三,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文化產業運作機制,長期以來民間民俗老藝人收入低,生活難以維持,有的轉行,以至民間民俗藝人出現斷層、斷代的嚴峻局勢。在此背景下,“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應運而生。要使非物質文化得到更好搶救和保護,必須以非遺文化為依托,把民間民俗文化資源轉化成發展文化產業的文化競爭力,才能使民間民俗文化保護與發展形成“源頭活水”的良性循環。任何文化資源,必須通過整合、加工、提煉,使其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所需要的文化產品。所以,民間民俗文化搶救保護下來后,想要繼續發揮作用,必須經歷現代文化產業的轉換,即便有陣痛也決不能有絲毫猶豫。只有通過產業化形式再創造,才能使搶救和保護的民間民俗文化生存下來,并不斷地發展和壯大。
一、大眾傳媒策略
2006年國家設立了“文化遺產日”,此后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被更多的民眾了解,關注度日益提高,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對于非遺認知和宣傳的熱潮。著名學者拉斯韋爾提出了傳播的“文化享受,豐富精神世界,社會遺產傳承”的三功能說,他認為“傳播是保證社會遺產代代相傳的重要機制”。 大眾媒介傳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了留存時間,并擴展了其分布空間。文化與傳播兩者是互動一體的,所有的傳播在本質上都是一種特定文化的傳播。文化不進行交流與傳播,便失去了生機和活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需要代代傳承的民族文化,其傳承本身就具有傳播的特性。而文化的傳播能夠促進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并在這個過程中達成一種普遍的認同,因而特別需要大眾媒介的廣泛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體現著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一筆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們交際范圍無限擴大和交流方式多樣化,非遺也需要有更具宣傳力和影響力的傳播渠道,而通過大眾媒介的傳播就是對其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隨著信息量的不斷上升和增加,一個屬于非遺自身的“媒介語境”已經形成并逐漸完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植入媒介語境之中,并借助現代傳媒的各種優勢,能使其獲得更好的傳承和延續。大眾傳媒作為一種現代文化設施和傳播載體,在傳承文化等方面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作為一種綜合性文化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社會中的傳承與變遷深受大眾傳媒的影響.
二、網絡平臺數字化傳播策略
信息時代的到來,以數字化的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撐。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對話優勢,從傳播學的現實意義出發,可以使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從理論上的可能變為現實中的實踐。我們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整體的人類文化行為來研究,深入探索網絡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和數字化手段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傳播的手段和方法,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網絡傳播平臺,有效地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傳播規律和大眾傳播規律。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牽手非物質文化遺產,試圖探討虛擬旅游產品開發的可行性。
三、非遺旅游開發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特殊的旅游資源,既要通過旅游開發,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游客體驗的層次性,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用價值,更要通過旅游開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價值的傳播拓寬途徑,要實現這一目標,對旅游和文化兩方面因素都必須認真審查,之后才能確定如何對其進行開發和管理。對“非遺”進行適當的旅游開發,一是增加民眾對“非遺”認知的機會。由于“非遺”自身特性,所知者、所深知者很少。如果只在大眾媒體上呼吁對它的保護,而大眾卻又對其“不甚了解”,那么這種宣傳效果會大打折扣。二是有益于“非遺”傳承。如向云駒所說,當文化遺產的價值經過專門學科和專門家的研究,得到充分揭示的時候;當文化遺產在大自然的霜刀雪劍、日曬雨淋、風吹霧蝕下面目全非的時候;當文化遺產在人類新生活、社會新發展中不相適應、淡出歷史舞臺之際,保護保存這些文化遺產的課題就擺在了人們的面前。而旅游,就有益于保護和傳承。各地以民間文化特色形式開發開放旅游市場也一地熱過一地。如民間工藝、民間藝術品就極具市場潛力。三是豐富文化旅游資源。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積極發展文化旅游,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相結合,發揮旅游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旅游資源的種類很多,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資源尤其值得高度關注。“非遺”的眾多項目,無疑豐富了各地文化類的旅游資源。四是對于以保護為前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進行旅游開發既需要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文化內涵、存在形態,也需要考慮遺產地的物質與非物質資源組合狀況、遺產地的地理區位、可進入性、遺產的市場吸引力等開發條件,更需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分析遺產-資源-產品的適宜性轉化,分析旅游開發對遺產造成負面影響的程度和遺產的承載力,慎對“產業化”。 近年來,隨著文化旅游的發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商品化和市場化。
參考文獻:
[1]楊艷麗;旅游業與非遺文化產業融合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11年第33期
1.川江號子。川江號子是川江流域船工們為統一動作和節奏,由號工領唱,眾船工幫腔、合唱的一種一領眾和式的漢族民間歌唱形式,①用于渲染表達船工們的內心情感,激發他們的昂揚斗志。在川江號子中,號頭子領著眾纖夫喊著“穿激流喲,跨險灘嘍,號子一響,聲震天喲”的號子,氣勢動人,展示了纖夫們不畏艱難、堅韌不拔的氣勢。江中的木船閃爍著橘紅色的燈光,若隱若現,最終木船在纖夫們的共同努力下,離觀眾越來越近,船上的燈光越來越亮,一掃之前的陰霾,帶來新的曙光。導演作為隱藏的傳播者,通過演員將這些信息傳達給觀眾。“穿激流喲,跨險灘嘍,號子一響,聲震天喲”,傳播的第一層信息就是號子聲,號子在唱什么,然后才是號子背后所蘊含的信息,川江號子所承載的是一種永不言棄的精神。號頭子帶領纖夫們通過號子聲來傳播號子的字面意思和蘊含其中的深層含義,完整地呈現了當年纖夫們的生活狀態,纖夫們樂觀積極、迎難而上的形象逐漸清晰。
2.土家族哭嫁歌。哭嫁,是我國多個民族的傳統婚姻風俗,即新娘出嫁之前要進行的唱哭嫁歌的儀式,以土家族最為隆重和典型。土家族的女兒在出嫁之前都要舉行哭嫁儀式和唱哭嫁歌,表達自己對父母的不舍,重慶多地也有這樣的婚嫁習俗。哭嫁中,女兒即將出嫁,母親給女兒梳頭,在女兒的耳畔叮嚀,母女二人相擁在一起,后來漸漸有了哭泣聲,母女二人唱著哭嫁歌,共同演繹哭嫁,將傳統唱法與流行歌曲融合起來,為哭嫁這種古老的習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在哭嫁中存在兩組傳播關系,首先是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傳播,母親通過自己的話語和哭泣向女兒傳遞信息,告誡女兒到了婆家要做個好妻子好母親,也將自己的母愛傾注在這些話語中,母親的話喚起了女兒對于母親、娘家的依戀,激發了她對離家的傷感,同時,母親通過自己的話、哭聲將自己的經驗以及心中的不舍完整地傳達給了女兒;其次,對于觀眾來說,母女二人用她們的表演和哭嫁聲向觀眾傳遞信息,在受眾的心目中播撒了母慈女孝的種子,開出了孝道傳承的花朵。此時,對于哭嫁歌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宣告完成。
《印象•武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效果
1.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性是就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而言,它不是孤立的信息或事件,而是開放在周圍的生態環境中,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和影響,并對外作出反應,或是發生相應的變化。”②非物質文化遺產表象或內涵的傳播,是靠置身在原生態環境中表現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來實現的。《印象•武隆》依托原生態武隆縣桃園大峽谷的自然風光搭建了完美的畫面,又運用人聲、音樂、音響等聲音元素再現了川江號子、哭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跨時空的真實氛圍,突出表現形式的原汁原味,最主要的是與當地文化背景緊密結合,表現民俗民情,展開故事講述,放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突出本土化特色,讓受眾在70分鐘的精彩演出中親身體驗和感受武隆喀斯特地貌壯美的自然景觀、巴渝地區的風土人情與文化瑰寶,從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
2.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傳播是傳承的一部分,傳播也是促進傳承的動力,《印象•武隆》既要傳播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要喚醒人們的傳承意識,這種傳承并不僅限于形式層面的接受,更多的是受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所隱藏的精神內涵的領悟。川江號子中纖夫們用生命的吶喊和歌唱帶來的震撼,傳遞的是纖夫們不畏艱難、堅韌不拔的品質,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精氣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哭嫁不僅僅是在出嫁的時候哭一場這般膚淺,其背后還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哲學,集婚前教育、傳遞親情、角色轉換等功能于一體,也為即將出嫁的女子提供了一個宣泄內心焦慮不安、既喜又悲的復雜心情的機會,實現了生存智慧和道德倫理的世代傳遞。③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傳統哭嫁的儀式感在減弱,但也存在現實的延伸感,只是被傳承、被演繹成了多種形式,而始終貫穿其中的精神內涵就是中華民族傳承已久的孝道。
3.滿足受眾需求,加深非物質文化遺產印象。《印象•武隆》的受眾主要是去武隆仙女山、天生三橋、芙蓉洞景區游玩的游客,這些人對于自己的媒介選擇有怎樣的需求呢?山水實景演出《印象•武隆》是否可以滿足他們的訴求?第一,可以滿足他們放松身心的需求,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去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第二,可以滿足觀眾探索求新的心理,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第三,可以滿足觀眾文化身份確認心理;第四,可以滿足觀眾的學習需求,通過真人演出更加直觀形象地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4.調動受眾行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受傳者來說,學習是一個接受和重塑的過程,改正一些原有的觀點,樹立全新的體系并產生相應的行為,才是完整的接受過程。觀看《印象•武隆》,受眾也經過了認知—態度—行為的轉化過程。第一步是認知層面,外部信息作用在人們的知覺和記憶系統,受眾通過觀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武隆》知曉并接觸這些異域異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步是態度層面,歷史的代入感滿足了受眾的懷舊情結,《印象•武隆》中懷舊的場景、懷舊的歌曲、鄉音營造出強烈的代入感,喚起受眾情緒的變化,喚醒了人們對懷舊情結的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下的生存狀態的關注;第三步是行動層面,傳統的文化震撼了受眾的現代意識,重塑了行為、夢想并代入現實生活,制約或影響受眾的認知從而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這些變化將通過受眾的行為表現出來。《印象•武隆》讓受眾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并萌發出守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更多的人還會在觀看了節目之后產生一些新的感悟。比如:看了土家族哭嫁,聽到那些飽含深情的哭嫁歌之后,子女體會到父母養育的艱辛,決心以后要好好孝順父母,這就實現了受眾行為的轉變。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媒體傳播策略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利用互聯網、博客、微博、智能手機、移動電視等構建交互立體的傳播渠道,對新媒體的用戶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知識與營養的輸送,從而讓更多的新媒體用戶和消費者能夠積極主動地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如果采取適當的策略,又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播與宣傳的進程中,刺激新媒體自身的發展,從而開發新媒體的新功能,進一步增強新媒體在與其它媒體競爭過程中的優勢。
(一)構建立體傳播渠道,吸引受眾的廣泛關注1.互聯網。一方面以國家、省、市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戶網站為平臺,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表現形式,為消費者提供一種參與式的文化體驗。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將民間的歌舞、樂器等文化資源與原創視頻、博客、播客、電子雜志等新媒體形態相結合,豐富和拓展新媒體產業在內容方面的多樣性。在此方面,韓國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借鑒。2012年,韓國文化體育旅行部在其官方網站上開通了“韓國博客”項目,并對參加此項目的博主進行選拔,然后約請優異博主到韓國研修。此舉不僅是獎勵其在推廣韓國文化方面所作的貢獻,也借此增進其對韓國文化的相識。此外,韓國還將借助社交網站平臺,為其以后繼續宣傳韓國文化增添動力。2.智能手機。今天,作為用戶數最多的新媒體之一,智能手機能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智能手機內容的多樣性、互動性、交互性、移動性和便捷性等特點,可以使智能手機中的內容更好更容易被廣大用戶觀看和欣賞,這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比如,2013年1月,福建閩劇院與中國移動公司合作,精選經典唱段制作成彩鈴并提供免費下載,打造了全新的傳播模式。閩劇彩鈴推出后不到一個月,試聽達8431次,下載2406首。此外,也可以通過手機微信、手機報、手機廣播、手機電影、手機電視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廣泛傳播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內容,從而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手機用戶中的影響力。3.數字電影。數字電影可在永葆絢麗影像質量的前提下,讓電影具備與其它新媒體一樣的實時互動等長處。2011年5月,云南省拍成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數字電影《梅葛》。通過該片的拍攝,再借助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平臺,云南省將“梅葛”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現狀和困境展現給大眾,從而引發人們對于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瀕臨失傳文化的關注和反思。4.平板電腦。自從2010年“蘋果”公司iPad平板電腦以來,平板電腦作為方便攜帶的個人小型電腦,不僅具有PC機的所有功能,而且具有筆記本電腦所不具備的一些功能,同時還具有移動性和便于攜帶等優勢,因此自面世以來擁有越來越多的用戶群體。所以,通過平板電腦來傳播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不失為當下較佳的策略之一。2012年,一款名為“韓國之魂”的平板電腦應用軟件在韓國問世,該軟件將木雕、“大笒”“托肩”等韓國的主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現出來,讓人們看到,韓國除歌曲、影視等大眾流行文化之外,還有許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5.移動電視。當前,移動電視的傳播內容多是短小精悍的資訊娛樂節目,在受眾對電視節目中的娛樂資訊節目感到審美和視覺疲勞以后,移動電視要想喚起大眾的有效注意力,必須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在競爭中顯露自身有別于傳統媒體的亮點,才能真正發揮其有效傳播的魅力。而在移動電視中適當注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內容,無疑是一條既可行又創新的路徑。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大多數城市的移動電視都在播放老北京的宣傳片,從而使民眾感受到不一樣的非物質遺產文化內容,并受到廣泛關注和喜愛。由此可見,移動電視這種全新的傳播工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引起大眾范圍的保護共鳴方面,只要運用得當,便可以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二)創新思路和模式,注重傳播技巧和方法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形式,打破了時空的局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接受提供了空前的便利。1972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肖提出了著名的“議程設置”理論,該理論中有兩個重要觀點:一、大眾媒介可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議題,有效左右人們關注某些事實和意見;二、大眾傳媒對事物和意見的強調程度與受眾的重視程度成正比,受眾會對媒介認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動。雖然此理論是針對大眾傳媒提出來的,但新媒體完全可以據此理論創新傳播的思路和模式,主動建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議程”,并注重將傳播內容與新媒體的形態充分結合。借此引導大眾更加了解和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內容,從而獲得更加實際有效的傳播效果。2013年5月,第四屆成都國際非遺節比賽期間,主辦方不僅開通了官方網站,更借助微博、微電影等新媒體,吸引新生代觀眾的目光和關注。受眾只要關注或收聽非遺節的官方微博“@成都國際非遺節”,就可全面了解大量的非遺知識和非遺資訊報道,并參與到生動有趣的非遺節互動活動中。此外,主辦方還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手機用戶只要用手機掃描非遺節官方微博首頁上的二維碼,或者在微信公眾平臺賬戶搜索中查詢“成都國際非遺節”,便可以與“非遺節”直接對話交流。
(三)強化內容和服務,打造新的盈利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媒體的生存能力取決于傳播內容的創造和消費。因此,把握新興媒體的發展趨勢,大力推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數字內容生產和動漫、網絡游戲制作,將會促進我國信息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2008年,美國夢工廠動畫大片《功夫熊貓》橫掃全球,三年后《功夫熊貓Ⅱ》卷土歸來。好萊塢將中國傳統的中華武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形象大使熊貓相結合,拍攝出令世界矚目的影片。這兩部動畫片,不僅為夢工廠贏得了很好的口碑,也獲得了豐厚的票房收入。無獨有偶,日本光榮公司近年制作發行的以我國著名小說“水滸”“三國”等為題材的游戲在全球大賣,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傳統的非物質文化并非一些人眼中的守舊與落后,只要得到合理開發與利用,同樣能夠創造出巨大的價值。
(四)融合發展,與傳統媒體合作共贏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獨特優勢,如擁有數量龐大且年輕的受眾,具有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互動性,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極大地擺脫了時空的限制等。與此同時,傳統媒體同樣具有一些新媒體所沒有的優勢,如擁有強大的制作能力和龐大的媒體內容,具有突出的品牌優勢,在用戶中有著較高的權威性,用戶數量較為龐大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宣傳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應該各展所長,避其所短。新媒體要借助傳統媒體的內容制作能力和品牌優勢以及知名媒體人的旗幟效應,凸顯自身的強大競爭力。另一方面,傳統媒體也要融入新媒體的傳播渠道,以此來抵抗新媒體的擴張。例如,微電影既具有傳統電影媒介的形態,又兼具新媒體的特點。通過微電影這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的傳播形態,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客觀性與影視的藝術性、審美性結合起來。通過拍攝非遺項目的傳承之路和藝術名伶的非遺人生,并借助手機或互聯網播放影視作品,既可以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范圍和影響能力,又使傳統的影視媒體形態得以保留和傳承,不失為一條新舊媒體相融合的良策。
關鍵詞:漫畫;溫泉;文化遺產傳播
一、漫畫話溫泉
(一)緣:溫泉是一種生活
過去,洗澡對于人們來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是一種功能,就如同去糧店買糧,一個月一次,或者更長,功能世界里,洗浴本身沒啥美感。而如今,洗浴經常化,溫泉旅游也很經常,洗浴變成了一種常態的生活,泡浴之后做按摩、擦打精油,在溫泉里出現的次數明顯增加。
溫泉世界里有了雅興,而且還成為了一種生活,自然便可以成為藝術取材的新領域。溫泉其獨特的魅力不僅受到人們的喜歡,連可愛的小動物們對其也情有獨鐘,溫泉讓小動物們享受到了溫暖,通過溫泉吸取了不用的礦物質和鹽分。相傳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動物發現溫泉的說法,可見動物性感覺要比理性邏輯來得快,與其運籌帷幄般地認真思考,不如跟著小動物后面尋找,溫泉猴子例子告訴我們要分層次認識溫泉。由最初的本源直接切身感受,然后且聽之文化典故,最后則是個人偏好喜歡還是不喜歡,與溫泉結緣。
溫泉+動物,只要聽說這個話題,無不會誘發畫家的興趣。
(二)靈感:印象溫泉的啟發
畫家作畫需要靈感,而裸浴世界容易產生靈感,這是一個不需宣揚的事實。從靈感角度上看,繪畫工作者應該逐步加大對溫泉世界的觀察,從中啟發自己,或曰自己的創作意識。
印象系列在中國已經人氣多年,這些產品都不是旅游學家的創造,恰恰是來自藝術家的發明。迄今有云南印象、印象麗江、印象劉三姐等等,印象是什么,是真實存在出來的嗎,真實一般都是客觀的,一般都是令人感到痛苦,無論怎么樣的做都會讓人感覺到不真實,無論付出怎么樣努力,人們即后就不在糾結于物象的真不真實了。客觀真實是印象真實的基礎,構建真實,構建自己腦子里的真實想法,然后將那個想法建設出來。溫泉如煙飄渺,溫泉可以印象。
(三)挑戰:以漫畫表現溫泉
漫畫在其人物情感表現上可以是憤怒、愉快、平靜、不安、親密、瘋狂、自滿,甚至在視覺上可以表現出感官受到的喧鬧、刺鼻、寒冷、酸味、溫暖的刺激,圖畫就是這樣來喚起觀眾感情或感官反應,這樣的原理就是漫畫的命脈。通過時間和運動,漫畫既可以通過畫格之間的知覺封閉來描繪,也可以在畫格之間和之中被描繪出來。
用漫畫表達對溫泉的情感,那種無形體會該以怎樣的線條描繪?不同的線條有不同的意義,從消極和恒久到得意并且強勢,再到動態,再根據形狀,可以表現出討厭加嚴峻、溫暖加柔和、理性加保守,根據筆觸可能看起來狂野而致命,或是虛弱并且不穩定,又或是坦率也藏匿的。就算全宇宙最沒表現力的乏味線條,也不可避免地會刻畫出它們的主題性格,圖畫中生命線條是形式化了的語言,是語言的原始根源。繞來繞去,一句話,線條是表達,相當于語言,每根好的線條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當然,低劣畫者畫出的線條啥也不是,尤其是在缺少愛的情況下。
在繪制溫泉漫畫時,溫泉的溫度很溫暖,用一些曲線來表現,告訴觀者溫泉的水是熱的還冒著熱氣,但有些溫泉水由于是不同礦物質組成的,就不太容易形成是清水還是原湯的效果,這時候就需要在水里加一些線段,表達這個水是有顏色的,漫畫符號往往就是它的藝術語言形式,圖畫可以引起讀者的強烈感覺,但是也缺少文字具有的明確性,相反,文字雖有明確的意指,但其缺少圖畫中直接沖擊,它的效果是逐漸累積的。
二、溫泉畫漫畫
與漫畫話溫泉不同,溫泉畫漫畫是指站在溫泉角度渴望來自漫畫的幫助。外人眼中的漫畫,能幫助我們解決什么問題。溫泉人對漫畫一無所知,其實這是謙虛,每個溫泉人都見過漫畫,雖然不會畫,說得不準確,但理解的未必就一定不靠譜,溫泉人覺得漫畫可能會幫助我們解決哪些難題。
(一)記錄遺產
時代變化,關于溫泉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消失,迫切以漫畫的形式來記錄、保存。當然,不排除以文字記錄,以及通過影像記錄,可采取多種方法保護與搶救遺產。
古有官湯、商湯、民湯之分,雖然有不公平成分在其中,但那是歷史,也是一種文化,在日本有其溫泉僧侶湯、婦人湯和男子湯之分等等這些引入現今社會需要,建成旅人湯、女湯、男湯孩兒湯等等,在有了具體的參照性指標。
古有七日溫泉湯治,在中國遠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浮丘與軒帝”的時代,北宋元符進士夏津縣令凌唐佐所寫的《黃山湯泉》詩,把詩中記述的軒轅黃帝曾在黃山湯泉浸泉七日,皺紋消除、消除病情、返老還童傳說。
溫泉地需要有泉眼,有的是古井,井深而且井熱,溫泉井邊建設廣場、亭子、賞泉、觀泉等,熱井是豎的、向上建,向下可否稱為下壘,線下先進再壘,并在建造過程線上進建……溫泉自涌,歷經滄桑,在泉眼旁會留下礦物質的沉淀與結晶,打開泉眼溫泉的井蓋,在輸湯管道上會發現大塊的結晶。
保持自古以來人類對溫泉的神化或崇拜,或者重拾那種漸漸失去的崇拜意識。溫泉源不可動,溫泉歷史文化中,泉源神圣不可輕動,溫泉地所有一切都以泉源為動力的,泉源神圣不可動,即使動也要謹慎,做個儀式。
(二)情景展示
百聞不如一見,見可以是指實物,也可以是指漫畫。在溫泉規劃中,要涉及到很多產品,目前多采取照片方式。照片的優點是真實、全面,但重點不突出,有時會讓人看不出重點,還經常會涉及到知識產權問題。如果在規劃隊伍中有漫畫家成員,許多問題便不再是問題。就目前而言,有露天風呂、自然湯屋、交流足湯等產品,露天溫泉要求有氛圍、中遠背景共3個層次感,這些都有賴于漫畫功能。
湯屋概念源自于近年來將溫泉洗浴引入到房間中的做法,將水設施與家具同處在一個寬敞的房間內,它的存在是家空間與溫泉相結合的產物,確切地說是在溫泉地建設家性空間,在家中這樣的私密的空間之中,裸浴就很安全了,家庭中早些年夫妻泡湯時還各泡個的,中間還有個屏風,不時地傳來語言的交流“老婆子,毛巾遞過來,老頭子哼著小曲享受著溫泉帶來的愜意”。
(三)引導文明
中國人出國旅游不文明,已成為全世界的思維定勢。其實,許多國人在國內旅游時也不文明,顯富露富、缺少教養、愿意大聲講話、爆粗口、占座位、浪費資源等,除了凡凡的措施之外,還應從具體領域做起。溫泉旅也有很多不文明現象,淋浴長流水、在浴池中搓灰、不遮蓋的裸行走、以足試溫、浴巾隨便放等,可以發回漫畫的諷刺與幽默功能,達到教育目的。
1、倡導交流:中在日本溫泉文化中,足湯文化有別于我國的足療,在足湯中有很多交流的氛圍,在與談話對方裸足入足湯之中,以水相連與熱之傳導,談話雙方穿著浴袍且并沒有零距離接觸,從而增進感情。交流是將對方當回事,尊重對方,而不文明正是不尊重對方,旅游文明建設也需要異曲同工。
2、暢浴溫泉替代豪飲醉酒:現代生活節奏的快速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日益追求與之加深,但剩下來就是內心的孤寂,這時候需要聚起自己朋友在一起,傳統中常常中國人的習俗是把酒言歡,對飲幾杯以示暢快,而在現代人喧囂的都市中,以溫泉待客,當客人來了,邀其到溫泉地,用是暢浴代替暢飲,那是何其舒適和溫情的愜意啊……
3、湯禮:一裸需要有幫助,除非是趁著夜色出出進進,這樣才不太會不失大雅,又能體會溫泉洗浴的不裸不爽好處,溫泉遮其丑且溫泉水還很舒服,溫泉讓我們知其禮,知禮才會對我們有所幫助。溫泉帶給我們的愜意的溫暖和舒適難以忘記的情懷,那么我們如何回報溫泉帶給我們的情意呢,在泡溫泉中,首先需要的就是淋浴,洗凈之后才可以下池子,這是對溫泉的尊重,也是愛溫泉的第一步,然后就是規矩下池,小心翼翼的,別傷害了溫泉,然后就是靜靜的浸泡,不大聲說話,也不用化學的東西,同時在池內也要遮羞,那是因為溫泉也是怕羞的哦。
(四)知識表達
1、低碳:溫泉資源是珍貴的,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一些溫泉地的涌水量也不過千噸,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就要人類的知識與智慧了。從最初人類洗浴需要自己生火,燒水才可以達到溫暖水溫進行浸泡,到讓人類直接就可以感受到了溫泉的方便與快捷舒適,溫泉是低碳之父。
2、溫泉水工:兩個獨立的溫泉池就會有兩個溫泉入口和兩個出口,這樣大大地浪費空間,也不利于資源開發,這就需要人們發揮想象合并一起便于空間利用。
3、池中島: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在一個池中容納更多人,可以建立池中景,以景為靠依,這樣有限空間就容納了更多的人,享受愜意時光。
4、浴場雙關傘:棧道陰涼,一傘雙關。在通往溫泉池小道上,同一傘下一邊浸泡在溫泉之中,體會著暖暖愜意,一邊坐著棧道綠蔭之下,涼涼之風襲來,靜中之坐,動中之泡,動靜皆成一傘之下,妙哉。
5、湯池中長凳:溫泉水中有了長凳,讓人看到以后就想坐下,安心、親切。人坐下后溫泉水齊胸,這樣尤其是老年人沒有了水沒脖子的恐懼,坐下來下面是粗糙一點,有點摩擦力,這樣即使是身子很滑也不容易,滑入水中。不坐地方則可以溜光水滑。
6、湯里大陸架:喜歡溫泉的人,或坐、或倚、或躺下。湯盈溢上炕,炕上有石枕,寢在那里,浸在那里,在躺下的時候,若是習水性,則在其中安逸平穩,盡享溫泉之樂。若不會水的人躺式水中會很心慌,很是難受。
7、斜湯:一處大約30度的傾斜面,最上面有一排涓涓熱湯流出,腳下有擋,人貼在上面,掛在那里,溫暖不說,似躺斜貼。吾斜你正,湯里畢加索,所謂斜正,湯里湯外可以互換位置,生動有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結語
用藝術保護與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遺產有實體可供保護,旅游者可以觀賞殘留的古代建筑。非物質遺產缺少物質實體,非物質遺產進行保護有一定的難度,現在廣為流行的作法是施行傳承人制度,這尤其適合于手工制作――小物性,如泥人、剪紙等,以及適合于舞臺表演的藝術形式。對溫泉而言,往往連手工制作、舞臺表演也較難發現,古人利用溫泉基本上是純非物質形式,保存記憶該如何進行,繪畫就是一個好的途徑,就如同《清明上河圖》留下了當時的繁榮情景。
溫泉是地下熱水的自然涌出,溫泉的文化內涵是人類賦予的,它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區域范圍的歷史文脈。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眾多藝術形式中,繪畫尤其獨特的魅力,其中一點便是有提示的可想象性,進而漫畫是一種輕松愉快、受眾面最廣的藝術形式,取材于現實生活依靠不同的技法加以表現,或是表達思想,或是傳遞信息,或者只是單純的幽默。以現在觀點看,遺產確實高于生活。閱讀繪畫藝術作品,輕松愉快,可讀性強,有很大的受眾面,同時助于吸引畫家及年輕繪畫工作者,尋求到新的創作素材,激發有原創性質的表達方式。對保護與傳播溫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十分有意義。(作者單位:遼寧金融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阿恩海姆著,滕守堯等譯. 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畢克官,黃遠林.中國漫畫史 [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6.
[3]陳星.賞心悅目――漫畫品讀筆記[M].杭州:西泠印社,2004
[4]陳墨香,汪 集.中國地熱研究的回顧和展望[J].地球物理學報, 1994, 37(1): 327-328.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概念及面臨的生存困境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概念較為復雜,具體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去認識和理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文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以下幾類內容:口頭傳統,具有文化表達內涵的語言;節日慶典、民俗活動以及儀式禮儀;傳統流傳的表演藝術;針對宇宙或自然界進行的民間實踐及相關知識;傳統流傳的手工理論和技術;與以上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應的文化空間。
從時間維度的角度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一種文化從誕生到發展再到傳承的全部過程。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客觀存在于民眾生活中的,故而其傳承及發展演化過程中,往往承載著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和文化,是這個民族意識的具象化表現。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面臨的困境分析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與農業文明的發展有著直接且緊密的聯系,并且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傳播、傳承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受時間、空間及文化氛圍等因素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空間愈發狹小。目前,視覺觀念在文化傳播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人們更習慣通過景象和聲音獲取文化知識。視覺藝術背景下,人們的關注重點在于記號、符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審美功能衰退、顯示功能喪失的雙重困境。
另外,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給社會文化藝術帶來繁榮昌盛景象的同時,也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其中動漫媒介就是一種具有創新性和想象性特征的藝術媒介形式。嚴格來說,動漫傳播是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次創作,在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本要素的基礎上,打破了其固有的表現形式,使其更契合現代社會的思想觀念和文化需求,從而達到共生共贏、雙向互動的發展目的。
二、本體危機及創意空間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誕生、傳承以及發展演化過程中,受文化氛圍和歷史時空影響,會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品質和韻味。應用動漫媒介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注定會對其獨特韻味及完整性造成一定的影響。
傳統藝術的魅力在于其獨一無二的歷史韻味,這種韻味與藝術創造的隨機性和唯一性有著直接且緊密的聯系。工業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產效率得到了質的w躍和提高,可以應用機械大規模地進行生產和制造,對于藝術的追求和膜拜,逐漸由傳統的靜觀遠距離審美,變為群體的無距離審美。
隨著計算機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人們的思想觀念再一次受到沖擊和改變。計算機技術是虛擬技術的代表,借助計算機設備,人們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下,完成作品的設計,符號與現實間的關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一方面,虛擬文化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韻味喪失,限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播和發展;另一方面,虛擬文化相應擴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間維度,為其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渠道。
三、動漫媒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的實踐應用分析
(一)精神主題分析
雖然動漫傳播媒介破壞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有的文化氛圍,致使其韻味盡失,但動漫相應保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精神和本體內涵,具體包括生態整體、人文情懷以及生命哲思等。并且,動漫可以通過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將這些精神進行放大。
以生態意識為例,其側重于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和諧的發展關系,與現代技術發展不同,生態意識的終極追求是人們思想家園的建設,為人們的心靈提供有效的棲息場所。現代動漫作品《桃花源記》借助皮影、剪紙、水墨畫等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對古典作品《桃花源記》進行了藝術再造。整個作品表現出中國人民自古對和諧生態建設的不懈追求。
(二)形象譜系構建分析
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科學構建形象譜系,是其應用動漫媒介進行傳播的基本保障。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動漫應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和自身媒介優勢,打造獨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象品牌,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以中國戲曲為例,使用動漫的表現手法,講述傳統的戲曲故事,可以實現對故事情境和細節的豐富和完善,使觀眾產生更加直觀、具體的印象,從而實現更加高效的藝術傳播。《白蛇傳》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故事,在動畫版本中,西湖景色由水墨畫的方式再現,借助細膩、典雅的傳統水墨筆法,西湖周邊的山景、水景更加具有質感和層次感,營造出一種清奇、淡雅的氛圍和意境。在人物形象表達方面,動畫對于人物的特征進行了夸大,使得人物特征更加鮮明,提高了藝術傳播的沖擊力。
(三)審美訴求分析
從審美訴求的角度分析,應用動漫這種創新媒體形式,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傳統元素,將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帶入到相應的古典名著或者具有現代意義的情景中,進行藝術再創造,更加貼近現代人的審美訴求,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和創新性發展。
水墨畫在中國動漫中是一種常見的傳統元素,在情景表達和意境構建方面,它具有獨特的表現優勢。《小蝌蚪找媽媽》是水墨畫動畫的代表作,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賦予了動畫民族特色和民族品質。
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措施確定為:“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和傳承。”①“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是基礎性的工作,“弘揚、傳承”是保護的目標,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進行“宣傳”。宣傳從傳播學的角度講,就是傳播。任何一種文化必須要通過傳播和交流,才能獲得生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必須在不斷的傳播和交流中獲取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傳播要通過一定的媒介來完成。選擇有效的媒介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將會更有效地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力度和效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性”、“多樣性”和“活態性”等特征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需要對傳播媒介進行精心的選擇。在所有媒介中,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媒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有著獨特的作用。
互聯網擴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樣式和內容上表現出多樣性。按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以歸納為十大類別: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傳統舞蹈(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和游藝與雜技(雜技與競技)、傳統美術(民間美術)、傳統技藝(傳統手工藝)、傳統醫藥、民俗。在這十大類之中又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具體內容和樣式。這樣多的內容和樣式,傳播媒介的容量是難以承受的。就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而言,用某一種傳統媒介進行詳盡、全面而又系統的傳播就不可能,因為它的容量有限。但是互聯網卻不會受容量的限制,它的超大容量可以完整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指出:“要運用……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起檔案和數據庫。”②從傳播學角度講,互聯網媒介擴展了傳統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閱性特征(許多報紙和雜志也利用互聯網的這一優勢,專設了電子報)。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如遺產分布、遺產種類、遺產代表作、傳承人、保護方式、傳承方式等)進行數據化處理,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教育網站、在線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等,讓數據資源庫和網站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平臺、基地、中心,讓受眾通過這些平臺、基地、中心,方便、快捷、靈活、自由地了解、認識各種內容和樣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互聯網擴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空間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在傳播時,不受地理和自然環境的限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了更為廣泛的傳播空間。華夏五千年文明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樣式,這些內容和樣式像珍珠一樣散布于中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從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名錄的分布情況看,全中國(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入選,而且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不斷深入,根植于各地和各民族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被進一步挖掘出來。要想讓國人更多地知道和了解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傳統媒介來完成這一任務,由于受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當然還包括經濟條件、交通條件等)的影響,在操作上是很難行得通的。但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就很容易做到這一點。如對于流傳于中國各地的民族民間舞蹈,我們通過互聯網,就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新疆(以維吾爾族為代表)的歌舞熱烈奔放,內蒙古(以蒙古族為代表)的歌舞遼闊雄渾,(以藏族為代表)的歌舞高遠空靈,東北(以朝鮮族為代表)的歌舞輕盈飄逸,西北(以陜西為代表)的歌舞蒼涼凝重,江南(以蘇杭為代表)的歌舞清新典雅,西南(以云南為代表)的歌舞輕快熱烈,等等。隨著互聯網的技術越來越提高和使用互聯網的受眾越來越多,如何更進一步認識互聯網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的優勢,進一步拓展互聯網在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的功能,是我們要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例如,在旅游網絡宣傳中,對許多景區和景點都有其文化景點的介紹,建議在以后的宣傳內容中,進一步加大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介紹,這樣即使許多人并不一定實際到達某一旅游目的地,也可以通過其網上信息,了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樣式和內容。使人們通過互聯網,縮小其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間接地了解和認識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互聯網擴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對象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的媒介,雖然誕生不久,卻立即成了最主要的媒介。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05年中國5城市互聯網使用現狀及影響報告》的數據:2005年全國網民已達1億,網民每天使用互聯網的平均時間達2.73小時。③又據2009年統計:中國的網民已超過了2.5億,2010年將超過3億。④具體分析互聯網在傳播學上的特點,歸納起來有三個特點:一是互聯網已被各種受眾接受,成為人們選擇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二是年輕人上網的時間多于年長的人;三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上網時間多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三個結論:(1)利用互聯網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使受眾面得到擴展。各種職業類型、各種知識結構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認識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于進一步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人們更為普遍地了解和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基因,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以全體民眾的認知為前提的。(2)知識群體通過互聯網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將會更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因為在任何社會中,知識群體是社會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他們的文化觀,直接影響著某個時代的文化潮流,一旦知識分子通過傳播接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將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為重要的直接保護者和傳播者,通過他們的努力,將會使更多的民眾了解和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3)青少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終傳播者和傳承人。當下,在普遍的西化趨向、哈日哈韓潮流中,青少年對本民族的文化習俗產生了自卑的民族文化心理,喪失了最起碼的文化自立的信心。而隨著一個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樣式的逝去,民族文化的淡化,民族的記憶就這樣慢慢地泯滅,民族的文化基因就這樣慢慢地消失。因此,通過青少年非常喜愛的互聯網對其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教育,能夠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從而喚起他們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自己的國家的自覺性,使之最終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和傳承人。
互聯網擴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形態文化,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部分,它是由民眾在社會實踐中和藝術活動中長期積累培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藝術創作等構成的,民間文學、戲曲、舞蹈、音樂、繪畫和工藝品創作均屬此類,它通常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固定下來,播于四海,傳于后世。另一類是具有鮮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行為文化,它是以民俗民風形式出現,見之于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已形成習慣定式的民俗文化就屬于此類。”⑤這兩個類型的文化,用傳統媒介進行傳播,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如用傳統紙質和廣播媒介進行傳播,很難反映出其形態;用電視媒介進行,由于信息短暫,不能持久,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不容易被受眾很深刻地領會和接受。而互聯網是集電腦、聲像、通信等現代技術和傳統媒介于一體的新型媒介,從傳播技術角度看,吸收了計算機、電視機、錄像機、錄放機、電話機、打印機、照相機、傳真機等機器特性;從傳播功能角度看,又幾乎吸收了傳統媒介(書籍、雜志、報紙、廣播、電視)的媒介功能。“網絡媒介則既有印刷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閱性,又具有電子媒介的新鮮性和及時性,還具有自身的圖文閱讀性和音像視聽性。”⑥所以,對于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樣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互聯網進行傳播,能夠取得比其他媒介進行傳播的更佳效果。例如:對民間戲曲的傳播,如果僅用印刷媒介進行傳播,雖然可以對其進行詳細的文字介紹,但由于缺乏音像展示,人們很難體會其真正的藝術形態;如果僅用音像媒介進行傳播,雖然對其可以感到其形態魅力,但這僅限于感性認識,對于一般的觀眾或聽眾而言,還需要進一步的文字介紹,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比較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價值和內涵。而互聯網可以集兩種媒介的優勢于一體,在傳播的具體過程中,可以兼顧兩者同時進行。
互聯網擴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平臺
“活態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表明它是一種“活態”文化。這種“活態性”,表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口頭傳說和表達及其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以及傳統工藝技能等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主要是通過人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展示出來,直接傳達給受眾(或物體)。在傳達給受眾時,往往還會產生互動。互聯網充分的交互性,是比較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的,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良好的平臺。“過去的人際傳播是‘點對點’的‘對話式’雙向傳播,大眾媒介是‘點對面’的‘獨白式’單向傳播,網絡媒介為人類傳播活動提供了第三種傳播形式――電子‘交互式’的網絡傳播。這種傳播既綜合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特點和優勢,又不是兩者簡單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種全新的創造。”⑦“互聯網在傳播過程中構建起的互動性強的感知環境、營造出的融合性強的文化氛圍,可以增強受眾接受的效果。”⑧“口傳身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主要方式,其原有的傳播方式也主要是以“點對點”的“對話式”雙向傳播為主,這種方式從好的角度講,它最可能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但是從傳播范圍來講,卻非常不利于其文化價值的廣泛傳播,人類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與這種傳播方式的不足很有關系。互聯網所構建的虛擬環境,為傳播者和受眾提供了更大的信息交流和互動的平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平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能夠在“活態”中完成。雖然這種傳播與真實的“活態”傳播有一些“差距”,但這個虛擬的“活態”狀態與原有的范圍更大更廣,使受眾的面更大,傳播的范圍更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內涵的宣傳是非常有好處的,能夠使更多的人們在“接近”原真性的基礎上,對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認識、體驗,使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者,有些可能成為接受者,有些可能成為捍衛者,有些還可能成為傳承者。
互聯網媒介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渠道、手段、方法、平臺,能夠使來自不同區域的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和樣式通過互聯網進行比傳統媒介更有效的傳播,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范圍,更有效地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人們認識、了解和傳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人們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提供了更好的傳播途徑。
注 釋:
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二屆會議》,2003年10月17日。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2005年3月26日。
③郭良:《互聯網的影響:網絡與媒介使用》、《2005年中國5城市互聯網使用現狀及影響報告》,http//tech.省略/other/2005-07-06/1855656081.shtml
④朱海松:《新媒體的終極形態:未來沒有媒介只有網絡》,info.省略/2009/10/201827136251.shtml
⑤劉玉清:《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休閑市場》,《價格與市場》,2003(3)。
⑥⑦遼寧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傳播學》,《第六章 大眾傳播媒介的現狀》,《第二節 網絡媒介》,xdjyjx.lnnnu.省略/xstd/gdzp/010/index.htm
在我國政府部門助推下,我國文化與地區旅游的可用資源有效整合已是文化領域、旅游事業今后長足進步的必然趨向。在此之前,文化、旅游二者資源開發的匹配程度差異明顯,社會各界對我國非遺保護、傳承與地區旅游開發這兩項話題聚焦重視程度同樣稍顯欠缺。但在新形勢下,我國市場經濟近年來的穩定增收,使社會大眾將注意目光落在區域旅游方面。加之我國非遺傳承力度不足,亟需大眾高度關注。因此,將非遺傳承與旅游文創產品二者緊密融合,不僅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大幅提升,還能夠讓我國認識到非遺文化以商業產品這一流動載體大規模傳播主體保護、傳承的現實重要性,使雙方收獲到較為優質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非遺與文創產品關聯性的體現
(一)文化性質。我國非遺文化簡化來講就是將傳統工藝、經驗、精神、意志通過世代相傳的流傳方式傳承至今的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形式。趨向成熟的現代化文創產品應持有基本且濃厚的深刻文化內涵作為進步、優化導向,是可充分體現出鮮明民族、地區特征的獨有文化符號。所以,“文化”也是前沿性文創產品的核心精髓。對此,在某種程度上,二者對于“文化性質”的理解具有一定相似性。(二)特征互補。非遺文化的顯著性特點為“非物質”,主要強調屬性中的非物質性,并注重突出物質本體具備的內涵品質而非外在表現形態,對民族先輩代代傳承下的文化遺產高度尊重其“原始面貌”。然而,將非遺文化引入產品領域運作中,難免需要依托實物載體將其“具化”呈現。而文創產品歸根結底就是流通商品,擁有實際物質特性。在產業運作、發展中,非遺文化可搭載文創產品實現高效宣揚、傳播。同樣,文創產品則可通過融入非遺文化,收獲到藝術、內涵、美觀、文化、精神等多種非物質性質的優良特點[1]。
二、非遺滲透文創產品開發的實踐途徑
(一)分類——直接及間接的應用。根據個體感知事物時運用的多感官,即嗅覺、聽覺、視覺、觸覺、味覺作為判定標準,文創產品富有的文化性創藝元素多半需通過直觀視覺被受眾悉數感知,其產品審美同樣也是視覺美觀鑒賞的動態過程。對此,視覺感、觀賞性強的非遺文化項目更契合被具化為文創產品。當然,還應按照非遺文化具體現況,對其采取恰當性轉變,讓其通過創新再創造實現可利用、可開發價值的獲取。以民間傳統知識為例,創意設計師可以漫畫的表現形式完成文創產品的設計創造,將傳統知識的其他感知方式匯聚于主觀視覺,加強非遺文化的可用、實用程度。(二)定位——內部及外部的調研。非遺屬性的文創產品應兼收并蓄地將非遺文化主旨思想、地區旅游主題項目、文創產品觀賞內涵及實用功能等元素側重“一體化”整合。另外,文創產品需流通于市場,所以還應具有實物商品的性質特點。依托產品設計常規性步驟、流程,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定位還應周全考量現實性社會需要及當地實況。根據“市場外部調研——本土內部調研——文創產品定位”這一系統性、程序化的步驟流程,高質量完成文創產品的市場定位工作。其中外部調研內容可參考以下幾方面,如市場主流浪潮、同類產品、對標消費人群等;而內部調研則需全面考慮政府是否支持、本土大眾支持基數、可用企業資源等[2]。(三)開發——三元主體及一契二融。在推進非遺文創產品開發工作中,項目實施主體應由政府部門、非遺傳承人、產品設計師三方構成。以政府部門為主導管理,需將組織統籌、核心管理、方向把控、政策保證等責任逐一落實;非遺傳承人應“扮演”顧問角色,精準控制非遺文化在文創產品設計、開發中的文化內涵平衡點,規避其過度異化這一不良現象發生;產品設計師則應充當“智力主體”,多角度展示自身專業性現代設計主張、能力素養。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應緊緊依靠各項實況,在設計工作中需根據“非遺契合旅游、非遺融入旅游、旅游融合非遺”這種系統方式兼顧思量具體作業方法。其中,“非遺契合旅游”核心意義為當地旅游區域項目主題與本土非遺文化應在地域性、文化性、整體發展規劃等方面持有互相的高度契合,繼而確保非遺文化可沒有阻礙、自然、通暢地結合于文創產品。如英國打造的莎士比亞小鎮,其推出的“莎士產品”就充分體現出了莎士比亞文化遺產完美契合當地旅游事業,使得文創產品可順暢地匹配于當地非遺文化;“非遺融入旅游”的關鍵所在是當地旅游事業當下發展狀態需較為成熟,將非遺文化視為“附加屬性”向地區旅游業、文創產品逐漸滲透。如我國安徽黃山旅游區主推的松樹文化,在該情況下,部分“徽州”文創產品應明確自身“點綴”意義的根本定位。“旅游融合非遺”則恰好“相反”,其基礎含義為當地非遺文化具有較高品牌性、影響力,“風頭”甚至“盛過”本土旅游業的發展。因此,應優先考慮實行資源整合工作,搭配非遺文化科學、合規地開發作業。深挖地區非遺文化蘊含的深刻內涵,將其作為文創產品開發的基本遵循原則。此外,按照當地經濟現況,可思量本土非遺旅游主題項目的多方位策劃。構造出地區專屬的“非遺生態圈”,通過非遺文化“權威性”高效帶動當地旅游事業發展。(四)推廣——單渠道及多渠道。在非遺文創產品的推廣運營方面,需靈活使用各類恰當性資源。謹慎選擇合作企業參與方,將非遺文創產品專線運營公司及時成立。構建出線上、線下兩種形式的產品營銷渠道、平臺,有效拓展產品營銷途徑。而產品營銷平臺可依托規模的實際大小劃定為“聯合營銷平臺、實體專賣店、聯合銷售商鋪、自動售賣機、線上銷售程序”等,為當地創造出結合實況可多選的售賣平臺組合條件、思路;銷售渠道的選擇可同樣可按照規模大小多元選用中間環節,即“生產加工方——產品商——產品批發商——產品零售商——產品消費終端群體”,全方位保障非遺旅游文創產品的流通通暢性,滿足消費群體、文創產品經濟利益、非遺傳承等各現實性需求[3]。
綜上所述,非遺資源作為當地的地域性關鍵文化資源之一,將其深度融合文創產品的系統化開發,實質意義就是通過生產、銷售活動保護非遺文化,面向社會進行大規模的活態傳承。另外,非遺性質的文創產品也是將我國傳統歷史文化與新時代流行主流元素有效銜接的特殊紐帶、橋梁,更是當地的品牌性文化名片。將非遺文創產品高質推廣,可增長地區的文化個性,實現非遺文化與文創產品的聯動、協同、創新發展。對此,工作人員應將深挖地區非遺文化鮮明特點作為非遺文創產品開發工作的基礎落腳點,設計出“別具一格”、非遺傳承觀念強烈、流通性高的文創產品。在保證其市場銷售量的同時,向大眾傳播非遺保護、傳承思想,助推我國文創產品、非遺文化領域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黎.非遺傳承與旅游文創產品開發互推策略研究[J].綠色包裝,2020(08):69-73.
1、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開始沉迷于網絡。在整個互聯網上,充斥著各種游戲、娛樂等相關信息,自制力較差的孩子們往往容易被這些游戲和娛樂所誘惑,甚至不能自拔。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所講究的是靜心修學,這跟浮躁的互聯網時代恰恰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體浮躁的社會風氣是造成中國傳統文化斷層的重要原因所在。
2、這跟中國的教育體制也有著密切的關聯。今天中國的語文教育,在很大程度已經拋棄了過去的傳統文化,只是時不時地在課本中穿插一些唐詩宋詞。就拿80后、90后來說,已經很少有幾個人能夠背誦出《論語》、《老子》等一類傳統經典來,為了應付四六級英語考試,他們在大學時期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耗在了背誦英語單詞上。
3、從整個家庭教育的環境來看,各個家長都已經是跟風似的給孩子報各種班。在他們看來,別的孩子都在學舞臺、學鋼琴、補習英語、奧數等,可是我們家小孩沒學,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落伍了,于是盲目跟風。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孩子們來說已經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因為學校里壓根兒也不考。
4、西方以及日韓文化的大量入侵以及各種流行元素的迅速蔓延,這嚴重擠壓了整個國內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情人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似乎比傳統的七夕、元旦更有味道,鋼琴、吉他等西洋樂器亦比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更為流行,長期如此,傳統文化豈能不斷層?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成互聯網企業歷史使命
過去,學習傳統文化只能依托于線下的教學和書籍。但是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學習傳統文化就能夠借助各種互聯網平臺,而非僅僅只是局限于線下書本和教學。今天大部分用戶的時間都放在了電腦上和手機上,那么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傳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就成為了互聯網企業的歷史使命,于是以百度為首的互聯網巨頭開始借助自身平臺的力量助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就拿這次端午節來說,百度搜索首頁的logo就換成了具有端午節色彩的新logo,通過借助有著“中國最年輕造龍師”之稱的蓮羊的手筆,將百度logo換成了極具端午色彩的龍舟。自古以來,龍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據說為了此次logo能夠更形象地傳遞中國非遺文化,百度甚至不惜花費大量精力,通過屈原故鄉秭歸文化旅游局找到秭歸最古老的龍舟原型——秭歸龍舟。事實上,這些年,百度一直在借助其平臺的力量助力中國非遺文化的發展。
每逢節日之際,百度搜索都會更換具有中國特色的logo。此前百度在重要節日之時,就曾把搜索logo換成了具備傳統文化特色logo,比如中秋節的嫦娥奔月、七夕節的鵲橋相會、春節的《大鬧天宮》人物形象等。此外,在2013年,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還牽頭成立了“中國民營產業商會”并擔任會長,并一直在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方面,百度通過將中國最年強的造龍師與傳統的龍舟文化結合在一起,將百度logo換成了極具特色的龍舟,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散發出了全新的光彩。同時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呈現出來,又是另一番景象。甚至讓我們在看到百度龍舟logo的時候,不免想起當年屈原的故鄉湖北秭歸。
另一方面,目前百度搜索擁有超過6億的網民用戶,這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播范圍來說,也是極其廣泛的,也讓更多的用戶了解了非遺文化。而百度每天擁有超過50億次以上的搜索需求,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播更是具備了持續不斷的推廣。
由此看來,在百度的帶領下,中國的非遺文化正在通過互聯網的力量逐漸滲透到每一個網民的內心深處。而從百度頻頻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動作來說,百度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較為深刻、獨到。盡管對于百度等互聯網平臺來說,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他們的歷史使命與責任,但是在百度等巨頭的推動下,整個國內的互聯網+傳統文化產業實際上也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大風口。
互聯網+傳統非遺文化正在多個領域爆發新機遇
目前,傳統非遺文化還沒有完全走向市場,整個領域實際上還具有非常大的市場機會,并且在多個垂直細分領域都還存在創業者的新機會。
一、非遺O2O電商領域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線上線下結合的O2O電商模式還是具有一定的市場空間。目前在國內,已經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商平臺在開始運作了。此前百度糯米已經通過其平臺推出了非遺有價產品的專題活動,而在去年,國內唯一官方授權的非遺類電商平臺e飛蟻也正式上線。
從非遺傳承人和企業的角度來看,這類O2O平臺通過借助互聯網的渠道優勢為非遺傳承人和非遺企業構建全方位的線上推廣,他們只需要通過付出自己的手藝勞動,就能夠借助線上平臺獲取一定的收益,同時也能夠借助線上平臺弘揚自己的手藝文化。
從電商平臺的角度來看,目前國內真正從事這來產品的電商并不多,電商平臺很容易能夠建立自己的獨特差異化優勢,并能在天貓、京東稱霸下的中國電商市場格局殺出了一條陽光大道來。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隨著人文層次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尤其是藝術愛好者喜歡收藏一些具備傳統文化價值的產品。但是很多消費者卻苦于很難通過線下渠道找到非遺大師們的作品,互聯網平臺打破了這種信息障礙。
當然,O2O電商平臺需要打破的是一個信任問題,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他們很難辨別非遺產品的真假,這就需要電商平臺具備足夠的權威來確保非遺商品的真實性。
二、非遺旅游領域
目前整個國內的旅游市場,人文景觀旅游正在不斷受歡迎,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增加。但是如何將這類旅游景點與互聯網結合起來,這還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比如目前百度地圖已經開啟了非遺城市、非遺博物館等標注,同時還增加了非遺禮品的索引,能夠讓消費者通過百度地圖找到附近的非遺文化產品。
互聯網創業者搭建平臺可以通過與非遺文化當地人進行合作,把整個非遺傳承人所在的地區建成一個集合餐飲、娛樂為一體化的文化旅游度假地,然后在這個旅游地點,當地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遺類藝術品進行出售,形成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非遺旅游度假消費中心。
從旅游的角度來,這是一種特色的差異化旅游。非遺文化的旅游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一個是它的審美價值,很多工藝品、表演藝術以及民族服飾,都是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一個是它的歷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歷史悠久,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是以前時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財富;還有一個則是它的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鮮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態的文化基因。
不過目前國內很多非遺文化旅游卻被濫用了,大量民間傳統文化器物和藝術品沒有對其進行精心設計而被隨意地改成旅游商品,這嚴重扭曲了該藝術品的本意。與此同時,許多表演藝術不是真正的傳承人在表演,甚至有的表演還加了某些不健康的內容,從而喪失了祖先傳續的原始韻味和文化底蘊,變成了平淡的商業表演。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糾正這個被盲目開發的旅游市場,能夠讓非遺文化旅游釋放更大的市場價值。
三、非遺電影產業
其實,對于非遺電影來說,這既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同時也是對于傳統非遺文化的一個極好傳播,通過電影,能夠借助影像記錄文化風俗、記錄更為豐富的信息。
目前,在國內的電影市場,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都已經涌入到了電影行業。從電影的制作、發行、電影票銷售一直到電影衍生品,巨頭們都在開始一步一步滲透和布局。那么,對于他們來說,如何將電影與非遺文化相結合起來,這里面必然會產生新的市場機會。
四、非遺線下活動
通過借助線上平臺作為導流,可以舉辦各種線下的非遺展覽,比如美食節、服裝節、非遺產品展覽等。對于平臺來說,在為非遺繼承人和非遺企業提供線下展示的同時,平臺也獲得了一定的收益,同時還可以收取前來參觀用戶的門票。
對于用戶來說,他們通過參加這種線下非遺活動,能夠更深入了解到中國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能夠通過線下活動認識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非遺文化社交甚至也可以由此開啟。
同時對非遺文化的繼承人和企業來說,通過這種線下活動也能夠更好地推廣和宣傳自己的非遺文化作品,讓更多的用戶了解自己的非遺文化。
五、非遺線上知識平臺
1、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開始沉迷于網絡。在整個互聯網上,充斥著各種游戲、娛樂等相關信息,自制力較差的孩子們往往容易被這些游戲和娛樂所誘惑,甚至不能自拔。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所講究的是靜心修學,這跟浮躁的互聯網時代恰恰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體浮躁的社會風氣是造成中國傳統文化斷層的重要原因所在。
2、這跟中國的教育體制也有著密切的關聯。今天中國的語文教育,在很大程度已經拋棄了過去的傳統文化,只是時不時地在課本中穿插一些唐詩宋詞。就拿80后、90后來說,已經很少有幾個人能夠背誦出《論語》、《老子》等一類傳統經典來,為了應付四六級英語考試,他們在大學時期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耗在了背誦英語單詞上。
3、從整個家庭教育的環境來看,各個家長都已經是跟風似的給孩子報各種班。在他們看來,別的孩子都在學舞臺、學鋼琴、補習英語、奧數等,可是我們家小孩沒學,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落伍了,于是盲目跟風。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孩子們來說已經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因為學校里壓根兒也不考。
4、西方以及日韓文化的大量入侵以及各種流行元素的迅速蔓延,這嚴重擠壓了整個國內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情人節、圣誕節等西方節日似乎比傳統的七夕、元旦更有味道,鋼琴、吉他等西洋樂器亦比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更為流行,長期如此,傳統文化豈能不斷層?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成互聯網企業歷史使命
過去,學習傳統文化只能依托于線下的教學和書籍。但是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學習傳統文化就能夠借助各種互聯網平臺,而非僅僅只是局限于線下書本和教學。今天大部分用戶的時間都放在了電腦上和手機上,那么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傳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就成為了互聯網企業的歷史使命,于是以百度為首的互聯網巨頭開始借助自身平臺的力量助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就拿這次端午節來說,百度搜索首頁的logo就換成了具有端午節色彩的新logo,通過借助有著“中國最年輕造龍師”之稱的蓮羊的手筆,將百度logo換成了極具端午色彩的龍舟。自古以來,龍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據說為了此次logo能夠更形象地傳遞中國非遺文化,百度甚至不惜花費大量精力,通過屈原故鄉秭歸文化旅游局找到秭歸最古老的龍舟原型——秭歸龍舟。事實上,這些年,百度一直在借助其平臺的力量助力中國非遺文化的發展。
每逢節日之際,百度搜索都會更換具有中國特色的logo。此前百度在重要節日之時,就曾把搜索logo換成了具備傳統文化特色logo,比如中秋節的嫦娥奔月、七夕節的鵲橋相會、春節的《大鬧天宮》人物形象等。此外,在2013年,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還牽頭成立了“中國民營產業商會”并擔任會長,并一直在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方面,百度通過將中國最年強的造龍師與傳統的龍舟文化結合在一起,將百度logo換成了極具特色的龍舟,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散發出了全新的光彩。同時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呈現出來,又是另一番景象。甚至讓我們在看到百度龍舟logo的時候,不免想起當年屈原的故鄉湖北秭歸。
另一方面,目前百度搜索擁有超過6億的網民用戶,這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播范圍來說,也是極其廣泛的,也讓更多的用戶了解了非遺文化。而百度每天擁有超過50億次以上的搜索需求,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播更是具備了持續不斷的推廣。
由此看來,在百度的帶領下,中國的非遺文化正在通過互聯網的力量逐漸滲透到每一個網民的內心深處。而從百度頻頻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動作來說,百度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較為深刻、獨到。盡管對于百度等互聯網平臺來說,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他們的歷史使命與責任,但是在百度等巨頭的推動下,整個國內的互聯網+傳統文化產業實際上也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大風口。
互聯網+傳統非遺文化正在多個領域爆發新機遇
目前,傳統非遺文化還沒有完全走向市場,整個領域實際上還具有非常大的市場機會,并且在多個垂直細分領域都還存在創業者的新機會。
一、非遺O2O電商領域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線上線下結合的O2O電商模式還是具有一定的市場空間。目前在國內,已經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商平臺在開始運作了。此前百度糯米已經通過其平臺推出了非遺有價產品的專題活動,而在去年,國內唯一官方授權的非遺類電商平臺e飛蟻也正式上線。
從非遺傳承人和企業的角度來看,這類O2O平臺通過借助互聯網的渠道優勢為非遺傳承人和非遺企業構建全方位的線上推廣,他們只需要通過付出自己的手藝勞動,就能夠借助線上平臺獲取一定的收益,同時也能夠借助線上平臺弘揚自己的手藝文化。
從電商平臺的角度來看,目前國內真正從事這來產品的電商并不多,電商平臺很容易能夠建立自己的獨特差異化優勢,并能在天貓、京東稱霸下的中國電商市場格局殺出了一條陽光大道來。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隨著人文層次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尤其是藝術愛好者喜歡收藏一些具備傳統文化價值的產品。但是很多消費者卻苦于很難通過線下渠道找到非遺大師們的作品,互聯網平臺打破了這種信息障礙。
當然,O2O電商平臺需要打破的是一個信任問題,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他們很難辨別非遺產品的真假,這就需要電商平臺具備足夠的權威來確保非遺商品的真實性。
二、非遺旅游領域
目前整個國內的旅游市場,人文景觀旅游正在不斷受歡迎,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增加。但是如何將這類旅游景點與互聯網結合起來,這還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比如目前百度地圖已經開啟了非遺城市、非遺博物館等標注,同時還增加了非遺禮品的索引,能夠讓消費者通過百度地圖找到附近的非遺文化產品。
互聯網創業者搭建平臺可以通過與非遺文化當地人進行合作,把整個非遺傳承人所在的地區建成一個集合餐飲、娛樂為一體化的文化旅游度假地,然后在這個旅游地點,當地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遺類藝術品進行出售,形成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非遺旅游度假消費中心。
從旅游的角度來,這是一種特色的差異化旅游。非遺文化的旅游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一個是它的審美價值,很多工藝品、表演藝術以及民族服飾,都是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一個是它的歷史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歷史悠久,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是以前時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財富;還有一個則是它的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鮮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態的文化基因。
不過目前國內很多非遺文化旅游卻被濫用了,大量民間傳統文化器物和藝術品沒有對其進行精心設計而被隨意地改成旅游商品,這嚴重扭曲了該藝術品的本意。與此同時,許多表演藝術不是真正的傳承人在表演,甚至有的表演還加了某些不健康的內容,從而喪失了祖先傳續的原始韻味和文化底蘊,變成了平淡的商業表演。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糾正這個被盲目開發的旅游市場,能夠讓非遺文化旅游釋放更大的市場價值。
三、非遺電影產業
其實,對于非遺電影來說,這既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同時也是對于傳統非遺文化的一個極好傳播,通過電影,能夠借助影像記錄文化風俗、記錄更為豐富的信息。
目前,在國內的電影市場,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都已經涌入到了電影行業。從電影的制作、發行、電影票銷售一直到電影衍生品,巨頭們都在開始一步一步滲透和布局。那么,對于他們來說,如何將電影與非遺文化相結合起來,這里面必然會產生新的市場機會。
四、非遺線下活動
通過借助線上平臺作為導流,可以舉辦各種線下的非遺展覽,比如美食節、服裝節、非遺產品展覽等。對于平臺來說,在為非遺繼承人和非遺企業提供線下展示的同時,平臺也獲得了一定的收益,同時還可以收取前來參觀用戶的門票。
對于用戶來說,他們通過參加這種線下非遺活動,能夠更深入了解到中國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還能夠通過線下活動認識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非遺文化社交甚至也可以由此開啟。
同時對非遺文化的繼承人和企業來說,通過這種線下活動也能夠更好地推廣和宣傳自己的非遺文化作品,讓更多的用戶了解自己的非遺文化。
五、非遺線上知識平臺
平遙古城特產包裝設計應該立足于平遙古城非遺文化、品牌塑造在包裝中的應用以及充分考慮品牌塑造與非遺文化的關系,在符合現代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將平遙古城特色產品集合成一個品牌化的體系。以平遙古城非遺文化保護為出發點,增加包裝設計價值并通過包裝傳播非遺文化內涵,在滿足包裝的基本功能同時,恰當的在功能和結構造型中融入非遺文化要素,找出傳統非遺文化與自身產品個性乃至當前流行時尚元素的平衡點,形成平遙古城獨特的包裝設計風格;充分考慮品牌對包裝設計構思的作用和包裝對品牌構思的作用,通過對包裝功能的完善,結構的改進和設計的創新深化品牌的形象;在品牌塑造的環境下合理使用非遺文化元素并且通過非遺文化元素的運用加深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印象;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充分揣摩當代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審美情趣,增加消費者和包裝之間的溝通互動,開發包裝的附加價值(圖1)。
一、立足于平遙古城非遺文化
首先,對平遙古城的非遺文化元素提取、加工、再設計,并應用到包裝設計中,可以提高包裝的民族性。比如平遙牛肉的包裝,其非遺文化元素提取可以從平遙牛肉傳統烹飪技藝入手。要做到文化和包裝的完美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其次,消費者通過購買融入非遺文化元素的包裝設計,在購買包裝的同時,了解當地的非遺文化,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最后,把提取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進行進行時代語境的轉化,讓它更具有時尚性,并以包裝為載體,創造出一種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方式,從而吸引更多消費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
二、立足于品牌統一
首先,包裝設計作為品牌的一部分,其設計構思由品牌決定。品牌不僅僅是代表產品的文字或符號,它還是平遙古城特色產品文化內涵的集中體現。因此在進行包裝設計時,包裝的紋樣、形式都應該在品牌的觀念下尋找創意出發點,不能與品牌脫節,達到塑造包裝個性、建立市場地位,從而最終提高市場占有率的作用;其次,包裝是品牌的品質體現。包裝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消費者對商品品質的判斷,同時會連帶認為其品牌價值等同于產品品質,最終會造成對品牌的不信賴。2因此在包裝設計時要多考慮包裝設計的功能性、包裝和產品的關聯性以及不同類型的包裝定位要有所不同。如,娛樂型包裝的設計要活潑艷麗一點,禮品型包裝的設計要典雅大方一些,裝飾型包裝可能要更加注重其設計紋樣的華麗和高貴。這些都是對品牌品質的一個體現;最后,包裝是深化品牌形象的重要渠道。品牌形象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過在時代的進步中不斷的更新包裝來升華品牌。
三、充分考慮品牌塑造與非遺文化的關系
首先,品牌塑造強化非遺文化的應用。平遙古城特色產品的品牌在對以前狹隘的地域品牌形象予以提煉的前提下,圍繞其“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的文化定位,從稱謂到標識,創立獨特的藝術風格,強化著品牌的文化內涵;3其次,非遺文化有助于區分品牌。平遙古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將非遺元素提取并運用到品牌塑造中,有助于將品牌與其它地域的品牌加以區分,切實打好“地方特色”這張王牌,為產品打上“平遙產”的烙印。
四、符合現代消費者需求
首先,設計不同檔次的包裝。平遙古城特色產品的包裝要立足于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依據現代特產市場發展趨勢,根據相應的需求進行產品定位,開發相適應的包裝結構形式。改變現有市場上大一統的包裝局面,根據用途、場合、消費人群的不同設計不同檔次的系列包裝;4其次,考慮綠色減量化包裝理念。為滿足當代社會消費者所提倡的綠色安全減量化設計理念,平遙古城的包裝設計在展示產品的基礎上,要做到合理包裝,不過度。就需要將包裝結構做好,給每一件產品創造出屬于它們的合理空間。在選擇包裝的材料時應該傾向于選擇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應用廣泛的材料;5最終,考慮到現在市場上銷售渠道的多樣性,增加線上物流包裝可以迎合當下消費者善于網購的趨勢并給傳統特產行業帶來活力。傳統上架的包裝可以適當的多考慮其創意性,有些產品可以考慮開窗包裝和造型不規則包裝以突出其個性。線上物流包裝時要多考慮包裝的安全性和統一性,要方便裝配和運輸。
作者:張佳慧 左禎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
注釋:
1.黃楚峰.天津非遺文化符號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3.
2.楊雪,王賓旗.包裝設計與品牌塑造[J].大舞臺,2011(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