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5 09:46: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急診護理安全管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急診科作為搶救生命危急病患的重要科室,一旦稍有不慎即可引發護理風險。基于急診室病患具有病情不可預測、病情突發、起病快、急救任務艱巨等特點,因而全面普及護理人員法制教育、提高安全與風險意識、規范護理操作和護理服務對于減少護理事故,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和確保急救措施順利完成有著積極意義。下面,就當前急診護理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探討相應的防范對策。報告如下。
1急診護理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1.1護士方向
1.1.1整體年齡趨于低齡化當前,負責急診科室的護士普通呈現低齡化,這些護士基于年齡特征的關系,往往缺乏足夠的護理經驗,護理操作不熟練,難以獨立完成復雜的護理操作。部分護士在急救過程中無法一次完成穿刺,需重復數次才能成功;或是洗胃時胃管多次插入失敗;又或是不能為心臟驟停的病患及時做好氣道建立。這些問題的出現既給病患帶來了額外痛苦,又延誤了最佳急救時間。
1.1.2對規章制度缺乏重視一些護士缺乏責任感,將醫院制定的操作規范視若無物,輕視無菌操作的重要性,交接班工作落實不到位,部分護士雖然能將三查七對的內容熟記于心,卻沒有在實際中具體實施,單憑主觀經驗行事[1]。此外,還有個別護士對護理記錄態度極其輕率,不是出現錯記就是漏記,日常也未將急救物品準備齊全,導致突發事件發生時因物品不全而重新尋找,嚴重拖延病患急救工作。
1.1.3法律觀念薄弱近年來,在法制教育的普及與一些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法律意識逐漸深入人心,病患在醫療中遇到問題或對醫療結果產生疑問卻得不到解答時,往往會使用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然而此與同時,部分急救人員的法律觀念仍舊淡薄,急救過程中往往只專注于護理措施是否及時有效,忽視了臨床護理各項指標的記錄工作,致使記錄中出現病情描述模糊不清、沒有按照規定格式書寫、病情動態監測與藥物效果觀察記錄不到位、醫學用語不當等問題,如此一來,即便醫務人員的護理工作并未出現差錯,也將由于護理記錄的不足而為今后帶來醫護糾紛的隱患,給醫院和個人帶來不必要的責任風險。
1.2病患方面隨著法制觀念與維權意識的深入,病患及其家屬不僅對醫院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依賴于護理人員,與此相反的卻是對病情知識的嚴重匱乏,因此一旦病患發生危急情況,家屬將由于期望與現實的落差而遷怒于護理人員,引起醫護糾紛。
2護理管理與防范對策
2.1提高護士整體素質
2.1.1加強專業技能培養為保證所有護理人員皆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專業的急救能力、牢固的醫學理論知識以及快速的應急能力與記憶力,應根據急診科室的實際情況,為缺乏實踐護理經驗的年輕護士與骨干護士制定完善的培養計劃,同時給予急診科護士人手一本培訓手冊,并在手冊中明確標明培訓內容與各個階段的考核結果,同時定期在院內展開急救演習與急救理論知識競賽。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全面培養年輕護士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并提高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可預見病患病情發展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2.1.2嚴格實行規章制度首先結合臨床案例,定期對護理人員展開安全教育培訓工作,將遵守規章制度的理念植入到每一名護理人員心中;其次是加強規章制度的約束作用,成立由骨干護士及護士長負責的護理質量監控小組,以預防為主,對護理工作中的每個環節進行嚴密檢查,尤其是易出現失誤的重點環節,應緊抓關鍵制度、關鍵時間和關鍵人員三個因素不放,促使護理人員端正對護理記錄的態度,自覺主動的完成交接與管理工作,日常做好急救物品與藥品的備份,保證醫療器械正常使用,切實做到定期消毒、定人保管、定位放置、定數量和及時維修、及時檢查、及時補充等四個定與三及時,以最大限度降低急救工作中的意外因素,確保急救順利完成。
2.1.3提高法律意識定期在院內展開《護士條例》與《醫療事故處罰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及醫院規章制度的學習,將“安全第一、病患第一、服務第一、質量第一”等四個第一理念植入所有護理人員心中,將救死扶傷的高尚職責和護理風險與病患權利聯系起來,改變護理人員的舊有觀念,使其在遭遇突發事件時能夠運用起法律武器維護好醫院與護患雙方的應有權利。此外,由于在以往的醫患糾紛中,急救護理記錄是重要的舉證依據,因而為避免使醫院及個人承擔不必要的責任,應重點強調護理文件的書寫管理[2]。當醫務人員因急救工作而未能及時記錄臨床資料的,應于急救結束6小時內補充記錄,同時應派專人負責對每日急救室鐘表準確率進行核對,以保證護理、急救與儀器記錄時間的一致性,從而提高護理記錄的可信性。
2.2加強護患溝通為預防因溝通不暢而引起的護患糾紛,護理人員應加強護理服務,提升自身修養,熱情主動的與病患進行語言交流,從而加深感情,獲取病患的信任,使其能夠主動配合治療。此外,護理人員還需提高自律性,養成良好的自控能力,對病患及其家屬的激烈言行予以一定體諒,盡可能緩解病患及其家屬不良情緒,切實做好優質化和人文化的護理服務,以降低醫患糾紛的發生率。
3結語
隨著時展及社會復雜因素的影響,護患關系日趨復雜化,護士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增加護患溝通交流并培養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才能有效保證醫療活動的正常運營。
急診患者的病情急驟、轉變迅速,對急診科室的護理人員的綜合知識、技能要求較高,護理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對患者有著重要作用,可以減少患者的死亡率[1]。護理安全是護理工作最重要的內容,是護理質量的體現。稍有遺漏就會出現醫療事故,甚至造成醫療糾紛,所以護理安全管理必不可少[2]。本文對安全管理前后90例急診患者出現不良事件情況進行對比觀察,總結護理管理的重點和應用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急診科2013年2月~4月未實施護理安全管理的90例急診患者分為對照組,將我院急診科2013年5月~2014年7月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后的90例急診患者分為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50例,女40例,年齡2~95歲,平均年齡(53.5±5.4)歲,其中有機磷中毒12例,車禍21例,心腦血管疾病21例,呼吸系統疾病17例,消化系統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例;觀察組組男52例,女38例,年齡1~92歲,平均年齡(58.3±2.7)歲,其中有機磷中毒9例,車禍17例,心腦血管疾病24例,呼吸系統疾病13例,消化系統疾病10例,其他疾病17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種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
1.2護理安全管理方法 完善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在已有的護理安全制度下,總結臨床護理經驗,對遺漏的急診護理措施采取完善、修訂。規范急救流程,保證急救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詳細制定急診交接流程、記錄交接重點。規范急救護理的內容、攜帶的急救設備藥品、急救措施。
規范急救護理人員的輪班管理,保證急救患者都有急救護理人員護理,合理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特別是節假日、周末、夜間的值班人員要安排合理。經驗豐富的急救護理人員宜督促經驗不足的護理人員完全掌握急診要點,對急救護理工作中的不足進行及時糾正。定期展開急救護理工作交流會,總結經驗、糾正不足,解決薄弱環節中的問題,完善護理銜接工作。提高急救護理人員的整體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率。
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讓護理人員高度重視急診護理的重要性。急診護理不僅關系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還體現護理水平和醫院名譽。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通過案例分析提升急診護理人員對急救知識的掌握,提升專業技術。定期讓護理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醫療事故的法律知識,讓護理人員了解護理的風險從而,提高護理安全意識。
提升急救護理人員的急救知識,樹立以"患者第一、生命至上"的護理原則,對待患者要像對待自己家人,全心全意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定期進行知識考核。讓有經驗、有資歷的護理人員為年輕護理人員分享護理經驗、總結風險事件中護理的不足和漏洞。急診護理人員應該輪流在各個科室、國內外進修學習,熟練掌握各種疾病的急救護理方法,及時更新急救護理理念,提高急診護理能力。
規范急救設備的管理,保證急救設備的完整、無菌、齊全,在使用后及時消毒歸還。定期對急救設備進行消毒、清理,檢查機器的功能是否存在異常。對急救藥品進行分類,檢查藥品日期,以備急救使用。
加強護患溝通,在急救護理時,及時向患者及患者家屬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評估。對待患者及患者家屬要誠懇、耐心,語言要溫和,引導患者配合急救。認真聽取患者的想法,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監測,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將重要信心告知醫生。準備好急救設備,沉著應對緊急情況。
1.3觀察指標 護理安全指標為急診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主要不良反應有:拔管不規范、跌倒、墜床、儀器操作不當所致損傷、醫囑執行失誤等。
1.4統計學方式 用spss19.00處理數據,用(%)表示計數資料,行?字2檢驗,以P
2結果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急診科就診的患者一般發病急驟、病情嚴重,所以急救護理人員要具備綜合護理經驗,熟悉掌握急救護理方法,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急救護理措施[3]。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救治時間,改善患者的預后。護理安全是體現護理質量的評價指標,護理安全決定了護理的作用,所以護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4]。護理安全管理通過完善護理安全管理制度、規范急救流程、提高急救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安全意識、提高急救能力和應急準備、加強護患溝通,可以提高急救護理的安全性,減少不良事件[5]。
本文通過對180例急診患者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護理安全管理降低了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了急診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提升了護理質量。所以,護理安全管理提高了急診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急診護理技能,減少了護理風險,提升了護理水平,建議急診科室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許穎.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對提高急診護理質量的意義[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0):5864-5865.
[2]李茹冰.急診護理風險防范與護理安全管理[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1,24(2):199.
護理缺陷發生率從2011年度的8.21%降到2012年度的2.32%。結論 有效的護理安全管理措施有助于降低護理缺陷發生率。
[關鍵詞]急診科;護理;安全管理
護理安全是指在護理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急診科就診的患者病種繁多,病情復雜多變,急診科的工作具有快速、艱巨、突發及不可預見性等特點,是護理風險高發的科室。因此,及時查找急診護理工作各個環節中的安全隱患,及時排除不利因素并制定相應的急診護理安全管理措施是急診護理質量的重要保證。我院針對2011年度急診科存在的護理缺陷對急診護理安全管理措施進行整改,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收集我院急診科2011年度和2012年度發生的護理缺陷共計1422件。
1.2方法
針對2011年發生的1085例護理缺陷對急診護理安全管理措施進行整改,并在2012年度進行實施。對2011年度和2012年度的護理缺陷的發生率及護理缺陷的類別進行分析和比較,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學方法采用方差檢驗,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16.0軟件。
2.結果
經過針對護理缺陷對急診護理安全管理措施進行整改后,護理缺陷發生例數從2011年度的1085例(8.21%)下降至2012年度的337例(2.32%)見表1,各類護理缺陷的構成比見表2。
3.討論
3.1基層醫院急診科護理缺陷原因分析
3.1.1人員因素
①護患比例失調,護士隊伍結構不合理。我院是一所基層醫院,急診科人員編制有限,護理人員共計13人,在編1人,聘用12人,護患比例失調。護理人員年資低,1-5年占69.23%,5年以上占30.76%,其中10年以上占23.07%。護士占76.92%,護師占15.38%,主管護師占7.69%。低年資護士對專科知識及技能掌握不全,遇到突發事件時綜合能力及臨床經驗不足。2011年度的護理缺陷中,79%發生在5年以下護士。低年資人員多、人員流動性大成為突出問題,存在護理安全隱患。②護士法律意識不強,急救意識不強,自我保護意識淡薄。護士對相關法律、法規掌握運用不夠,尤其是低年資護士在護理缺陷中對核心制度執行力不夠,對事件本身認識不足,言語隨意,欠缺自我保護意識。③缺乏良好溝通技巧,未履行相關告知制度。急診科是集臨時留觀、長期留觀、輸液治療于一體的科室,就診人員涉及病種繁多,病情復雜多變,如護理人員因為工作忙碌而不履行相關告知制度,言語簡單、沖撞或解釋不耐心,很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屬的不滿,甚至引發護理缺陷。
3.1.2患者因素
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及患者維權意識加強,患者就醫期望值增加,如一旦未達到預期效果,將產生的負性情緒轉嫁到直接接觸的護士身上,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3.1.3其它因素
夜班、周末、節假日薄弱環節。夜班、周末、節假日是急診科患者就診的高峰時段,而護理排班按常規進行,使工作人員不足的現象較日常更為突出,護理工作處于明顯超負荷狀態。因此,夜班、周末、節假日也是護理缺陷的高發時段。2011年度發生在夜班、周末、節假日的護理缺陷達684例,占全年度的63.04%。警示標識缺如。
3.2護理安全管理措施
3.2.1調整護理隊伍。護理精英薈萃
急診科有危重病人多、實施搶救多、突發事件多、護理任務重等特點,把好急診護理質量安全關,使急診護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降低護理差錯和糾紛的發生率,是衡量一所醫院護理人員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急診科護士要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針對護患比例失調、低年資人員多、人員流動性大的問題進行整改,增加護理人員至16人,并要求急診科護士年資均在5年以上,各項專業考試皆優,且定崗2年以上。
3.2.2成立安全質控小組,完善護理制度
建立護士一質控小組一護士長三級質控管理。每月召開會議針對存在的護理缺陷進行深入、詳細探討,提出相應的整改意見,修訂安全管理方案,并落實到工作中。每季度進行一次護理安全專題討論會,對護理缺陷及其整改工作進行剖析、講評、總結,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目前,我科已形成了具有本科特色的“輸液患者五查法”、“急診患者急救六步法”(一步:呼吸暢通一吸氧;二步:靜脈通道一給藥;三步:心電監護;四步:導尿;五步:輔助檢查;六步:記錄)工作流程。只有讓規則成為內在約束力,將外在約束變為自覺的行動時,管理才是最有效的,才能降低護理缺陷的發生。
3.2.3加強規范化培訓,強化護理安全意識
定期進行規范化培訓,組織護士認真學習護理制度、操作規程及有關護理安全的文件,特別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的相關文件,重點加強溝通技巧的學習,并根據既往發生的護理缺陷進行針對性學習,使全體護理人員得到警示,提高護理安全意識。定期進行理論與操作考核,檢查護士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
3.2.4實行小組制,彈性排班,保證充足的人力資源
我科根據科室情況分三個小組,組長負責本組具體分管事件的落實。每組總體水平相當,小組成員老、中、青搭配。針對護理缺陷好發時段,如中午時段、交接班、重病人較多時、夜班、周末、節假日等,實行彈性排班,避免因超負荷工作增加護理缺陷的發生幾率。
3.2.5建立護理質量獎懲結合的激勵機制
目前護理管理以懲罰為主要手段.缺少獎勵激勵機制。制定急診科護理質量獎懲制度,明確獎懲細則,并貫穿于護理中。獎懲每月進行公示,使得所有護士因懲者而望危卻步,因獎者而努力進取。
3.2.6嚴格執行告知制度,加強護患溝通,構建和諧護患關系
護士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告知風險,進行正確的利弊分析,給患者及家屬選擇的權力,獲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及配合。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尊重患者自身的權利,理解患者及家屬,確保患者的護理安全。護士在臨床護理過程中需及時、有效地評估患者心理、身體、社會等情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作出相應的護理,避免護理缺陷的發生。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將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急診患者200例按照入院順序分成不同組:常規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別57例、43例,年齡段18-78歲,平均(46.3±1.3)歲;干預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別58例、42例,年齡段19-79歲,平均(46.4±1.4)歲。200例患者的年齡段、男女例數等資料無區別,P>0.05。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行急診科的基礎護理管理,如:按照本院所制定的相關護理管理規章制度等實施按時、不按時的培訓、考核等,并結合急診科日常需求安排護理人員。同時,還需講解急診科的相關搶救、護理等工作;干預組患者則實施PDCA護理,包括:①制定護理計劃。臨床PDCA護理模式實施前期,科室領導需帶領全科室醫護人員參加培訓,并從中挑選表現良好者組建護理團隊,由各小組對自身所分配的項目行護理質量、現狀的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制定規范、科學的護理內容。并且,還需建立健全相關考核制度,帶領全體醫護人員學習;②實施護理計劃。小組組長負責相關護理項目質量的評估,護理過程的監控,護士長則對管轄區域內的護理質量進行管理,促使每位護理人員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日常護理中,提高護理服務意識[2];確保護理工作落實到人,做到有規可循;③臨床檢查。護理團隊組長需每月于固定時間內行科室護理工作、質量檢查,一旦發現不良現象,需立即糾正;從所發現問題中找尋潛在性漏洞,并制定預防、改進措施,預防不良事件;④總結、反饋。每月于固定時間組織科室護理人員召開研討會,分析、探究日常護理中潛在性問題,制定針對性措施,確保相關措施落實到底,以形成相對完善、有效的反饋系統,提高護理質量。
1.3評定項目 統計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并統計其護理滿意程度,標準:將急診科所制定的護理滿意調查問卷發放到每位患者手中,讓其填寫結束后統計總分,分數在90分以上,表明滿意臨床護理;分數在60分以上,表明比較滿意臨床護理;分數在60分以下,表明不滿意臨床護理。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版本為SPSS14.0的軟件處理數據,搶救成功率、護理滿意程度均屬于計數資料,均借助%表示、χ2檢驗,P
2結果
2.1臨床搶救成功率判定 調查結果表明,100例干預組患者成功搶救者93例,占比93.0%;100例常規組患者成功搶救者80例,占比80.0%,經由統計學分析得知,兩組的成功搶救率有區別,P
急診科室的病人大部分病情急危重,同時變化無常,發現迅速,存在各種不確定因素,其護理風險非常高,極易引發醫療投訴和糾紛。因此,急診科一定要在護理管理采取相對應的處理措施,進而為病人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本文筆者選取2013年9月-2015年4月在我院急診科接收的患者一共有82例,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選取2013年9月-2015年4月在我院急診科接收的患者一共有8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當中,觀察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在18-54歲,平均年齡為32.7±5.9歲;對照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在20-57歲,平均年齡為35.1±6.2歲。兩組病人相關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一般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和監護[1],觀察組在此基礎之上給予護理風險管理。1.2.1完整規章制度臨床護士長要根據自身科室相關特點,同時以護理安全管理制定作為依據,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制度,并且還要征取病人的同意,以免發生醫療糾紛。另外,對意外突發性事件還要制定一個應急預案,使相關規章制度給予不斷完善,進而保證急診科室護理工作順利進行。1.2.2增強風險管理意識急診科室相關領導要每個月組織科室護理人員參加相關培訓工作,其中包括急救護理知識、設備操作以及物品使用方法等,并且大家要在一起進行探討,同時對工作當中發現的問題給予總結,分析,臨床操作當中較為薄弱的環節,同時制定一個完整的急救操作流程。另外,急診科室的臨床護士還要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同時要明確掌握,可以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益。1.2.3規范護理書寫記錄臨床護士在密切檢測病人病情變化和救治期間應該規范護理書寫記錄,確保書寫記錄客觀、真實、準確,尤其是高度關注“三無人員”,留院觀察病歷應該給予有效存檔,并且還要定期審核檢查病例。1.2.4搶救用藥和儀器管理急診科室應該增強管理搶救用藥和儀器的保管,應該有專門人員進行管理,同時對藥品和儀器給予清潔以及保養,并且還要做好收取和登記,每天要對儀器使用情況給予檢查以及清點,如果發生異常情況要立即上報,并及時采取相對應的處理措施。1.3臨床觀察指標(1)對兩組病人搶救物品完好率和護理缺陷發生率情況給予記錄對比;(2)對兩組臨床護理質量評分給予記錄對比[2]。1.4臨床統計學處理采取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搶救物品完好率和護理缺陷發生率情況對比觀察組搶救物品完好率明顯要比對照組高,護理缺陷發生率明顯要比對照組低(P<0.05),詳見表1。2.2兩組臨床護理質量評分情況對比觀察組臨床護理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討論
在臨床醫療工作當中,護理工作是一項非常關鍵的焊接,其可以表現出連續性、動態性、具體性以及直接性的特點,并且具備非常強的技術。臨床護士在臨床操作期間與病人長時間接觸,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護理風險。現如今,隨著人們知識文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醫療的相關法律和維權意識也逐漸增強,然而急診科室因為其特殊性,在每一個環節當中均存在護理風險,因此,如何降低護理風向,使急診臨床護理工作順利進行已經成為相關人員熱烈討論的話題。根據相關實踐研究表明[3],在急診病人安全管理當中采取護理風險管理,可以取得顯著的效果,使護理風險降至到最低,對護理薄弱環節給予改進和完善,并優化護理工作流程,同時還可以提高護士自身護理風險防范意識,進而避免發生醫療糾紛,目前,被眾多基層醫院廣泛應用,和本文試驗結果相一致。總而言之,在急診安全管理當中采取護理風險管理,可以使護理缺陷發生率明顯減少,使臨床護理質量進一步提高,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1]潘多,祝瑩,陳水紅,等.急診搶救室危重患者流量變化規律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7):599-601.
急診門診是危重患者的入口,入科時,由于病因、病情有許多未知因素且病情變化快,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使患者得到進一步救治需進行檢查、轉科、手術等需要在院內轉運。但危重患者院內轉運易導致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本科自2012年創三甲醫院評審開始對院內危重患者轉運中存在的護理不安全因素制訂了相應的護理安全管理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本科2012年8月~2013年9月院內轉運的危重患者118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46例,平均年齡(47±1歲);為急診常見患者,包括腦血管意外,心肺復蘇術后,口服中毒重癥患者,多臟器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瘤,宮外孕,休克等。
2 方法
2.1轉運前評估
2.1.1正確評估病情 循環系統方面應評估血壓、心率、心、尿量及有無出血情況。呼吸系統方面應評估患者的呼吸深淺度、節律、血氧飽和度,對已建立人工氣道者,應檢查氣道是否通暢,神經系統方面應評估意識、瞳孔、肢體活動情況,昏迷患者應用格拉斯哥評分。其它應評估患者皮膚、各種管道、疼痛、溝通交流情況等,要有預見性,通過評估,對途中患者可能出現的護理安全問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
2.1.2評估患者心理狀態,由于轉運中存在風險,對清醒的患者是一個應激事件,因此,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態應進行評估,做好心理護理,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
2.1.3評估轉運過程中的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病情正確評估轉運需要的人員數量,確定負責轉運的醫護人員。實施轉運的人員需要熟悉患者病情,處理搬運途中可能出現的風險[1]醫生負責觀察病情和實施急救措施,護士負責途中治療,如患者病情加重,電梯停電等應沉著應對,安撫家屬及患者。
2.1.4評估轉運中攜帶的設備 如果危重患者在轉運中急救設備發生故障或藥品配備不足,則會貽誤搶救時機,所以轉運前應評估氧氣袋能否持續供氧,呼吸氣囊有無漏氣,監護儀屏幕顯示的清晰度,蓄電池情況,除顫儀功能是否正常,轉運擔架車的安全性及舒適性等。
2.2轉運前的準備
2.2.1在最短時間內,簡明扼要的告知患者及家屬轉運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和潛在的意外,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2.2.2醫生護士共同評估轉運最佳時機,電話通知轉入科室當班護士,①按規范明確告訴病房護士需要準備的物品,目前所在用藥,管道情況及大概到達時間,讓接診護士有充分的準備時間。②轉運患者一律使用留置針開通靜脈通道,對休克患者先擴容,加快補液,顱內出血或顱內高壓的患者先使用甘露醇脫水劑,煩躁患者適當使用鎮靜劑,妥善約束固定好肢體,高血壓患者先使用降壓藥,氣促患者先平喘吸氧等。
2.3轉運途中的安全護理
2.3.1轉運途中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的神志瞳孔,面色呼吸,胸廓起伏等情況,當患者出現病情變化時,應立即利用附近醫療資源對患者實施搶救。
2.3.2轉運途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轉運途中上下坡時應保證患者頭高位,護士必須看護在患者身邊,站在頭部一側,以便觀察病情變化,昏迷患者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通暢。轉運平車要有防護欄,躁動患者使用約束帶。搬動患者時,指導家屬動作輕柔,密切配合,防止搬動時二次損傷。危重患者在轉運途中尤其要注意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律及深度,同時要結合簡單易行的體格檢查綜合分析,以大致了解患者循環功能及外周臟器灌注情況[2]當患者出現病情變化時,應立即實施救護。
2.4轉運后的交接措施
2.4.1轉運至相關科室后做好床頭交班,協助病房護士做好安置處理,交班內容包括姓名,診斷,病情,護理措施,異常檢查結果,特殊治療,心理狀態,皮膚,管道及用藥情況。
2.4.2患者安置妥當并且病情平穩后,向患者及家屬告知完成情況,接收護士在交班本上簽名及接收時間,轉運人員方可離開。
3 討論
院內轉運具有緊張性,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等特點,在轉運過程中稍有疏忽,還可能發生意外事件,甚至死亡,導致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轉運患者的過程中,除了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外,實施者還要具有愛心、責任心和綜合專業素質以及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危重患者院內轉運受到各醫院設備和人員限制,轉運條件也不一致[3],因此,轉運的風險還需要進一步科學的評估和有效管理。加強護送人員的管理和培訓,完善規章制度,重視轉運的每個細節,制定險情預案,才能減少和杜絕不安全因素的發生,將不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4]。
參考文獻:
[1]韓瑾琪,何晴.危重患者轉運的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J].基礎醫學論壇,2007,11(7):660-661
1 急診科護理安全隱患分析
急診科護理安全隱患主要包括:①一些年輕護士存在應急能力低、法律知識缺乏、護理安全意識不強、工作經驗不足、護理規章制度掌握不牢固等現象。②導診護士缺乏專業訓練,護理經驗積累不足,導診不準確,工作時出現麻痹松懈。在運送患者入科途中,對患者的病情觀察不夠仔細,患者病痛折磨和家屬的心情焦急,易發生護患關系沖突等現象。③護士責任心不夠強,未嚴格執行“三查七對”,由于輸液室患者周轉快,擅自調換座位,而護士未認真查對,易導致打錯針、接錯液體或液體漏輸;不注意巡視病人,未及時發現液體外滲、輸液反應等現象。④護理人員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術不扎實,對危重患者的評估能力差,搶救技術不熟練,急救藥品使用不及時,病情觀察不仔細;醫生不在場時,護士沒能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護理人員態度不好給患者造成心理傷害。⑤搶救儀器未及時檢修而發生故障,如吸引器吸引無力、洗胃機進水故障、監護儀顯示故障等。⑥由于工作忙、護士少,常常易忽略對留院觀察患者的病情觀察,存在護理記錄不認真或漏記、錯記、記錄不及時等現象。
2 加強護理安全管理的措施
2.1 組織全科護士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醫院的規章制度,增強法律意識,牢固樹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護的觀念。加強急診護士的規范化培訓,掌握常見疾病的觀察要點與方法、危重患者搶救技術及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苦練基本功,定期進行理論操作、應急能力的考核。護理規章制度是護理工作的規范、法寶,是行動的指南。因此,必須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將差錯消滅在萌芽狀態,為患者提供安全護理。使每位護士學法、知法、守法,學會用法律手段保護患者和自我保護,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
2.2 加強導診人員的嚴格管理及相應的專業培訓,提高導診護士的責任感,使其具備較強的急診意識,對就診患者按輕、緩、急、重預檢分診,對危重患者先護送入搶救室,并立即通知醫生、護士做緊急處理,協助診室的醫護人員搬運患者,開通綠色通道。每位導診人員應做到: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熱情服務,主動迎接患者,沉著冷靜,迅速做出正確判斷,保證患者快速有效的救治。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講究語言藝術,搞好護患溝通,征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配合。
2.3 加強學習,認真執行“三查七對一注意”制度,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在輸液工作中,認真填寫輸液卡和輸液記錄單,密切觀察輸液患者的病情變化,多巡視,做到早期發現、及時處理。帶領護士認真學習輸液反應的病因、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處理措施等。搶救過程中的口頭醫囑護士應復誦一遍,并保留空的藥液安瓿,搶救結束后核對補記。
2.4 加強急診護士的急救意識,提高急救技術水平,患者到達科室后積極組織護理人員搶救,制定完善的護理搶救計劃,逐條落實。健全急診科各項規章制度,使護士在急救護理過程中有章可循。常年不懈地對護士進行心肺復蘇、中毒搶救、氣管插管、人工呼吸、電擊除顫、心電監護、留置針穿刺、復合傷處理等專科技術的培訓和考核。
2.5 認真做好搶救儀器設備的交接與管理工作,確保急救儀器設備的完好率達100%。各種急救藥品、物品、設備到位,時時處于完好備用狀態。搶救儀器設備的管理,要做到責任到人。
2.6 對留院觀察患者要嚴格執行床頭交接班制度,密切觀察其病情,及時準確地做好各種護理記錄,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生,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忙而不亂。
3 體會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5(a)-0148-02
因為護理本身的特殊性、病情的復雜性以及患者個體差異性會導致護理工作潛在各種不可預見的風險[1]。所以加強安全管理對做好護理管理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確保護理工作的質量,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對門急診輸液室安全管理在護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以及重要性進行分析、探討,該院在2012年7月開始對該院的護理工作中實施了安全管理,取得了令人比較滿意的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中,將2012年1月―2012年6月定為對照階段,在此階段內選取實施常規護理管理的患者100例作為對照組;同時將2012年7月―2012年12月定為實驗階段,選取在此階段接受安全護理管理的患者100例作為觀察組。選取兩階段在該科住院的患者各100例為調查對象,其中觀察組患者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齡為5~77歲,平均年齡為(57.5±11.5)歲,對照階段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年齡為4~79歲,平均年齡為(55.7±10.5)歲。
1.2 方法
對照組所處的階段中采取了常規護理的方法,護理人員并不進行安全管理教育,僅在每個月的總結會議上對工作期間發生的不足進行分析及總結。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強安全管理培訓:加強護理人員生命安全意識,確保護理工作安全開展。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對于資歷低的護理人員應其進行專業知識、崗位職責、核心制度及護理操作規程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安全管理意識。②完善規章制度:對科室制定管理流程,并將流程落實在每個護理人員中,讓其自覺遵守相應的制度并相互監督。明確科室中每個護理人員的職責及分工,同時落實好交接班制度。護士長與于每天早會期間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提問,法律法規不明確的人員應對其耐心糾正及分解,避免單純性的懲罰或批評[2]。③建立護理風險防范措施:總結科室過往存在的高風險問題,并對其進行分析及總結,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防止其再次發生,同時對于一些高風險的操作應加強安全防范措施,對高危患者進行評估及分析。④建立安全監督系統:成立安全質控小組,每天對護理工作進行科學、客觀的管理及監督,質控護士及護士長應每月對護理工作進行安全性評價,并對其中存在的不足進行糾正及預防。每季度對全體護士召開總結會議,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行總結,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各自所處階段的護理管理質量進行調查,每個季度由有關人員做出審定、評價,滿分為100分。對兩組中護理質量評分進行對比,并對患者兩階段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分析,患者根據個人護理情況對護理工作進行滿意或不滿意的評價。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中主要的數據資料以SPSS11.0軟件包加以處理,計量數據均以(x±s)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實驗階段全年的護理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護理安全是患者進行護理服務過程中沒有出現機體結構、心理或功能上的損傷,其中不但包括患者安全,同時也包括護理人員的職業安全。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進步,使得醫療護理增加,從而導致患者在接受護理過程中發生的不安全因素也隨之增加,因此在護理管理中應加強護理人員對安全管理意識的培養,將對患者進行護理中存在的風險降至最低[3]。
該院在護理工作中為了提高護理質量,將安全管理觀點融入到日常護理工作中,對護理人員加強安全教育,建立各種風險防范措施、完善各種管理制度、加強安全監督系統的建立。對護理人員進行安全教育,能有效窺逼各種風險的發生,對護理人員加強法律意識及保護意識能提高護理人員的自律性[4]。通過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可以讓護理人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時能夠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避免護理人員長期疲勞工作。通過建立風險防范監督體系能夠有效監督護理人員的工作,從而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糾正[5]。該院自2011年6月―2011年12月在護理工作中開展安全管理后全年的護理質量較對照階段有了顯著的提高(P
[參考文獻]
[1] 刁曉玲,江桂素. 對住院病人的護理安全實行風險預案管理的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5):228.
[2] 靜媚. 對護理安全事故管理的認識[J].中外醫療,2008,27(24):338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編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077-02
醫療安全問題在醫院的管理工作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而護理安全又是醫療安全的重中之重。上世紀末期,由日本醫療事故委員會率先提出了SHEL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幾部分:軟件部分(S-soft),即從事護理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與業務水平;硬件部分(H-hard),即護理工作人員的具體工作的場地;臨床環境(E-environ-ment);被護理人員及其他人(L-litigant)。日本醫療事故委員會認為上述幾方面是造成醫療事故的主要原因,通過對各因素進行系統分析,進而確定醫療事故根源,并制定相應解決對策,從而能有效避免醫療事故的產生。我們總結了臨床護理管理經驗,同時結合急診過程中臨床護理的特殊性,采用SHEL模式進一步加強了急診護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問題,經過實踐證明SHEL模式的應用有效地提高了急診臨床護理的安全性,降低了醫療安全事故的發生率,提高了急診護理水平和質量。現將具體實施做法總結如下:
1、提高護士素質是急診護理安全管理的核心
第一,要提高臨床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心理壓力是臨床護理人員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急診護理人員中尤為明顯。因此要提高急診臨床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鼓勵大家積極、主動的學習專業知識、從而使其技術水平得到提高。醫院也可以組織經驗交流會或者提供外出學習等機會來促進護理人員之間相互交流,以便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和工作適應能力。如果遇到情緒波動時可采取恰當方式進行宣泄,比如通過向朋友或家人訴說,適當運動、外出散步等。第二,要合理調整并改善護理人員的超負荷工作量。醫院的管理層以及護理負責人應對因超負荷工作對護理工作造成的負面影響引起足夠重視,采取適當、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解除各種不利因素對護理工作造成了影響,積極關心急診護士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強度,確保急診護士的合理休息時間和睡眠時間,有效并重點的利用有限的護理資源。與此同時,作為急診科的護理人員要注意身體健康、合理調整工作狀態、有條理的開展工作[1]。 護士長要做好工作安排和交接安排,根據護理需要增減人員。第三,急診護理人員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壓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客觀存在的,然而從某種角度上講,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急診人員正確的看待壓力,學會從容面對,從而有益于急診護理工作的開展。現實中人際關系極為復雜,但是只要自己堅定信念,學會自我控制、自我調整,時刻保持一種良好的工作心態以及飽滿的工作熱情,能過做到在急診護理過程中“以病人為中心”,處處關愛患者,積極和患者交流,并且能夠時刻都站在患者角度想問題,以減輕患者病痛為目的,努力提高工作質量,定能夠受到患者和社會的普遍認可。此外,要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縝密的思維能力以及準確的判斷能力,能夠及時、準確的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第一手信息,做一名合格、優秀的醫生助手,認真配合醫生的臨床治療,使患者獲得最佳治療,進而得到患者和醫生的尊重和認可。第四,醫院應對急診護理人員加強系統培訓。管理層要高度重視急診護理工作,要為急診護理人員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如參與上級大醫院學術交流、參觀、學習新技術;鼓勵護理人員自學;有針對性的對不同學歷、年齡段、工作年限的護士進行心理指導,使其減輕工作壓力,從而提高護理工作質量[2]。
2、完善硬件建設,配備一流的搶救儀器
第一,要為急診治療提供一流的安全護理設施,急診清創室、搶救室、處置室、治療室以及病室必須做到規范化管理。第二,要保證急救藥品和必需品的儲備與供應,加強設備管理,確保做到急救藥品、物品及設備管理都由專人負責,定崗、定位、定量、定期檢查,各項設備要定期保養、定期維修[3]。急診護理工作必須采用安全護理設備,避免和防范護理安全事故發生,例如接收患者存在昏迷或意識不清或自主能力差的情況應使用“腕帶”;急診中可采用氣墊床來預防壓瘡;采用安全床擋避免患者墜床;采用安全貼膜對導管進行加固進而防治管路滑脫,避免患者受傷。
3、營造安全的臨床環境
有效的利用護理人力資源,要對重點時段的護理人員安排引起足夠重視,護士長要做好彈性排班,可以采取分級別管理方法,根據護理人員的資質不同劃分3個不同級別,各級別再分為3個小組,最高級別應設置1名責任組長,根據層級做雙向選擇,進而組合成為3個大組。可安排第1組為白班,第2組為夜班,第3組休息,待第二天輪換1次。由于急診區患者在下午六點至夜間十點為就診高峰期,因此可安排2-3名護理人員值班,有效解決了夜班急診護理人員不足的難題,從而滿足了急診、急救過程中的護理需要。此外要加強管理護理環境,對肝素封管液采取定點存放,并準確標記,杜絕與其他藥物相混淆,對于其他非靜脈輸注液體應標注醒目標識,避免和靜脈液體混淆,要在治療室、治療車上做好提示及溫馨提醒,防治因工作忙亂、患者較多時出現差錯。此外要成立警務室或者與“110”組成聯動,以確出現特殊狀況時維持急診環境秩序。
4、相關人及當事人
一旦出現急診護理工作失誤或者急診護理人員存在嚴重的工作情緒時,醫院管理層一方面要對當事人查明的具體原因,另一方面也要尋求管理缺陷和急診護理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及時的采取措施進行糾正,以防事故再次發生。要想徹底的找出護理事故的根源,首先要做的就是與當事人進行溝通,通常應選擇在當事人臨下班或者休假前的那段時間,這樣可以留出一定的時間便于當事人穩定情緒、思考問題,同時也避免對下一輪工作產生影響。溝通時要注意說話方式,可以采取先對當事人的工作成績和自身優勢進行肯定,然后委婉道出當事人存在的一些不足,可以借助“壞蘋果理論”中極為經典的一段話來闡述,如我們在這里都是為了一個共同、長期的目標―――做好我們的工作,我知道大家都很努力,有時卻事與愿違,我的任務是發現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的改進工作的機會――可以共享的技術革新,可以吸取的教訓,可以共同努力的嘗試,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比現在更好地工作。如此以來,會起到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并適時的改正不足,努力提高自我,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去。
總之,在急診護理安全管理中運用SHEL模式可以保障急診護理工作和病人的安全,減少了醫療安全事故的發生率,提高了急診護理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我院急診科,我院急診科護士人員共18人,年齡在22~46歲,平均(29.34±2.64)歲,學歷分布:大專10人、本科8人;科室床位情況:搶救床位4張、觀察床位6張、2015年1月~12月,我科室共接診住院患者628例、留觀患者2675例。
1.2方法
1.2.1計劃(P) 依據2014年護理效果調查結果,發現急診科日間護理安全管理所取得的效果不佳,其中急診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較低,計劃階段主要根據存在的管理問題進行研究,找出問題根源,從而科學制定管理計劃。首先,明確崗位職責。急診科具有任務重、時間緊、24h接診等特點,為此應采取輪班制定,明確各崗位護理人員的責任,細化人員分工。其次,制定安全管理標準。針對科室的實際情況,對科室藥品管理、危重患者管理、基礎護理等各方面制定相應的標準,為護理人員提供工作依據。最后,工作流程的確定,對急診日間護理流程嚴格按照規范制定,并定期進行評估檢查。
1.2.2執行(D) 由護士長組織學習培訓工作,提升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水平,并以考核的形式進行評價。培訓內容包含應急措施、藥品使用、護患關系處理、專業知識加深學習等幾個方面,從理論基礎到實踐操作全面提升護理人員的技能水平。采用合理配搭的方式,由資質較深的護理人員一對一帶教新入人員或者轉科人員,包括:①熟知搶救車中藥物特征以及放置位置,確保搶救過程中盡可能的節省時間;②查對制度的貫徹落實,日間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姓名、床號腕帶等進行核實,確保進行護理診療時患者身份無誤;③護理過程中與患者及其家屬良好的溝通,掌握患者的個人基本信息,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并根據護理風險評估分析,加強對患者的基礎護理。
1.2.3檢查(C) 護士長要定期進行質控,至少保證1次/w,并將每次發現的問題及時記錄,且定期進行質控分析(一般選擇1個月),找出日間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內容包含理論知識的掌握、藥品與設備的使用、查對制動的落實情況等;科室制動調查問卷,定期采取患者滿意度信息,掌握規定期限內護理效果。
1.2.4總結(A) 經檢查階段質控與考核后,將出現的問題歸納總結,分析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為下輪PDCA循環提供依據;依據責任制度以及獎懲制度的具體要求,獎勵優秀的護理人員,批評教育出錯較多的護理人員。
1.3效果評價 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掌握患者的滿意度情況,內容包含基礎護理、溝通能力、服務態度、健康宣傳、著裝等多個方面,各項均采取百分制[2]。滿意度則為各項調查指標分數的平均分,若平均分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資料將錄入SPSS17.0軟件,借助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由(x±s)表示,并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由百分率表示,由用χ2檢驗;P
2 結果
2014年1月~12月,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86份,滿意869份、不滿意117份,滿意率為88.13%;2015年1月~12月,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82份,滿意934份、不滿意48份,滿意率為95.11%。觀察組的95.1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13%,χ2=9.541,P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