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2 09:22: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土地規劃土地整治,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關于土地規劃、農田整治、城鄉增減掛鉤、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等的土地整治規劃,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部分現場實地情況在測量圖上難以清晰表達,項目點偏遠等情況,為提高改進土地整治規劃的質量效率,可以采用三維可視化布設,探索智能輔助規劃。以下本篇就結合目前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拆舊區復墾項目,來初步探討三維輔助規劃系統在土地整治規劃中的應用。
1土地整治規劃中采用三維輔助規劃系統的意義
在廣東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拆舊區復墾中,采用信息技術進行三維可視化布設,然后再利用智能輔助規劃,采用面向對象的方法,來表達在土地整治規劃中的知識,從而利用不僅可以增強土地整治規劃操作的可視化與標準化,還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三維土地整理規劃中,不僅可以為我們構建一個三維場景,而且三維地形還將在三維地理場景的基礎上體現出土地平整工程、土地整理要素、土方量計算等數據信息【2】,提高了土地整理工作的效率,較之二維環境有大大的優勢。
2土地整治規劃中使用三維輔助規劃系統的作用
在廣東省目前進行的土地整治規劃相關項目中,其手段主要還是采用現場調查方法即利用地形圖、項目現狀圖等紙質資料,調查目標需求,這種傳統的土地整治規劃不能完全滿足各個部門的實際需求。傳統的實測地形圖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詳細反應地物地貌。但對于沒有去過現場或對實地情況不了解的規劃師進行規劃布設,上級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審核相應規劃圖時,使用三維輔助規劃系統就能對現在實際情況提供直觀、理性的感知,以下就來介紹三維輔助規劃系統的優勢。
1在土地整治中使用三維輔助規劃系統,不僅可以滿足土地整理管理需要,而且在先進技術手段的支撐下還可以提高現場土地調查評價工作的質量效率。
2在三維輔助規劃系統中,其移動終端還將整合GPS技術、移動GIS技術【3】,可以實施調查土地整理現場,提高調查工作效率,使現場調查工作更高效、主動。
3土地整治規劃中采用三維輔助規劃系統,對提高規劃與實地情況的吻合程度,進一步優化規劃具有很強的輔助。同時也促進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對整治規劃項目的掌控管理,促進先進技術手段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的推廣應用。
3三維輔助規劃系統在土地整治規劃上的應用
1需求分析
三維輔助規劃系統是基于GIS和三維虛擬現實技術上的平臺,針對土地資源的內容,不僅可以緩解傳統土地整治規劃中定位難、紀錄難、測量難的問題,還將提高工作效率。在土地整治規劃中使用三維輔助規劃系統,能有效的提高實際操作層面的應用,為現場調查、規劃、審核等。
2系統設計
根據土地整治規劃項目的現場情況,我們將利用基于GPS和GIS的三維輔助規劃系統,以GPS設備作為移動終端利用GPS中的定位、導航以及GIS數字地圖功能,通過土地規劃區域地理位置的變化,實地電子圖件的實時傳輸,使人們可以通過系統就來了解現場的實時情況。下圖1就是三維輔助規劃系統結構圖:
圖1三維輔助規劃系統結構圖
3技術實現
GPS定位技術:在系統的GPS現場定位和位置配準中,我們采用自動模式和手工模式來獲取GPS位置信息。然后將GPS定位的結果在WGS84坐標系中轉換出來。首先要將WGS84的大地坐標(L,B)轉換成對應WGS84橢球的高斯平面坐標(X84、Y84),其次就是在平面坐標轉換中,將高斯平面坐標(X84、Y84)轉換到本地高斯平面坐標系統中。
現場調查數據:在土地整治規劃中,當使用三維輔助規劃系統前,就要先將
與土地整理項目的相關圖件、數據導入到系統中。然后還要將AutoCad數據轉換成圖形以及屬性相鏈接的GIS格式,以方便調查現場可以實時進行圖形信息以及屬性信息的互動查詢。
電子簿:在三維輔助規劃系統的土地整治規劃中,系統中還設計了電子手簿功能,方便人們通過電子手簿,就可以及時記錄調查現場情況,還可以方便地進行調查過程中文字記錄、標注,還可以將其疊加到地圖上,方便今后使用查詢。
編輯功能:三維輔助規劃系統中還將實現編輯功能,就是可以在現場對草圖進行添加、編輯、刪除操作,人們可以在設計階段使用編輯功能記錄相關信息,輔助今后的項目規劃設計工作;而且設計師還可以對項目以及整個單體工程位置、邊界進行繪制,更加真實的記錄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的建設情況。
4現場拍照實現
在土地整治規劃中,對于現場調查過程中,還會常常需要對現場以及有關實物進行拍照,然后取得影像資料存檔保存,采用三維輔助規劃系統,其中也提供了現場照片與實物關聯的功能,給土地整治工作中資料的管理與使用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如下圖1中所示:
圖1現場拍照關聯功能
三維輔助規劃系統中,對于現場拍照與實物關聯的應用,我們可以先建立影像與地物的對應關系,然后再將影像和地物關聯起來,在系統的電子手簿圖層中,專門設立一個字段來保存照片路徑,從而使用戶在現場拍照之后,實現照片與屬性的相關聯。這樣,不僅可以及時傳輸給客戶終端,還更全面、客觀地反映出土地整治項目區的狀況,大大提高了現場調查的質量。
結論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家對土地資源管理的重視,三維輔助規劃系統在土地整治規劃中,不僅可以提升我國對于國土資源管理水平,而且三維輔助規劃系統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平臺,對建設我國數字化城市也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F301.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3-256-1
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的,對未合理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產建設破壞和自然災害損毀土地的修復,以及未利用土地的開發等活動[1]。2010年,國土資源部下發《關于開展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10]162號),對全國的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進行了部署。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的建設是市級、省級數據庫的基礎和保障。
1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的建設
1.1數據源
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數據源主要包括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及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等基礎地理信息數據。
1.2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內容
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包括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土地信息要素中的土地整治規劃要素等。基礎地理信息要素、規劃基期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直接采用基期年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相關信息[1]。土地信息要素中土地整治規劃空間要素包含的具體數據圖層見表1。
1.3專題數據獲取
1.3.1土地整治潛力數據
土地整治潛力數據主要包括農用地整理潛力、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潛力、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理潛力、土地復墾潛力、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潛力等。通過地類統計和抽樣調查得出區域土地整治潛力情況,在ARCGIS環境下,以行政村面狀文件為基礎,按規程要求編輯屬性表。較為簡便的方法是在Excel中進行初步計算,鏈接到行政村面狀文件,轉為SHAPE屬性文件。
1.3.2土地整治規劃數據
根據土地利用的現狀、上級規劃指標和縣級政府要求,確定土地規劃項目范圍線,在ARCGIS中新建相關圖層,利用繪圖工具,繪制出面狀項目區,在屬性表中統計出各項目區面積、項目規模,計算新增耕地狀況,安排實施年份等。
(1)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項目的確定。導入DLTB圖層、行政區邊界、主要水系道路、上輪已實施范圍線和允許建設區范圍線,按照集中連片的原則,結合土地整理部門的要求,選擇耕地集中的地塊,沿道路或水系進行繪制,確定項目區邊界。
(2)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項目安排。在以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為主的區域,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鎮、村規劃的要求,對農村居民點和工礦用地進行改造利用,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效率。
①拆舊項目調查篩選。利用現狀數據庫提取農村居民點圖斑,統計農村居民點面積。
②建新區的確定。在ARCGIS中導入區域DLTB,新建圖層,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和村莊規劃,結合主管部門意見,確定新區的位置和面積。
1.4數據入庫
數據入庫前需經過圖形數據整理、數據質量檢查、屬性檢查、規劃文檔及表格數據整理四個過程。其中圖形數據整理主要是刪掉圖形數據整理過程中所有過渡性的臨時圖層文件,全面規范化的整理圖層,以獲得標準化、規格化的具有準確屬性的分層圖形數據;數據質量檢查主要包括屬性、圖形和拓撲檢查;屬性檢查主要檢查規劃代碼、分層文件的命名等;規劃文檔及表格數據整理主要對規劃文本、規劃說明、相關附表數據一致性進行檢查。
上述工作處理完畢后,利用ARCGIS的建庫模塊,建立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
(1)建立圖幅索引:使用數據庫管理系統和接合圖表建立覆蓋全縣的分圖幅數據索引。
(2)建立系統數據字典:數據字典描述數據庫中屬性字段的屬性與組成,是按現行的各種技術規程和國家標準進行設計的,包括行政區代碼庫、地類代碼庫、權屬單位代碼庫等。
(3)數據入庫:將數據字典、數據圖幅索引文件和拼接好并檢查合格的數據庫文件添加到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管理系統,進行數據入庫,完成整個數據的建庫。
1.5數據質量檢查
使用國土資源部下發的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質量檢查軟件進行檢查,對于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通過檢查后按照文件組織格式要求匯交。
2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應用
2.1圖件編制輸出
土地整治規劃圖件編制是整個規劃編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規劃編制的必備圖件包括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整治潛力分布圖、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規劃圖和土地整治項目規劃圖 [2]。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的建立,為圖件編制輸出提供了方便。
2.2土地整治規劃數據管理與分析
利用GIS數據庫強大的數據管理及空間分析功能,針對土地整治規劃項目、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規劃項目進行管理,了解土地整治潛力分布,明確土地整治范圍及規模,為宏觀決策提供依據。
3結論
土地整治規劃數據庫的建設,實現了整治規劃數據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的進行圖件編制輸出、規劃數據管理分析,對于分析土地整治潛力,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均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整治規劃是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用途管制目標的下層級規劃,對科學指導和統籌安排土地整治各項活動,合理安排土地整治區域、項目和資金,確保耕地保護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各級土地整治規劃存在規劃定位不清、任務不明等問題,直接給土地整治規劃的編制以及實施帶來重大影響。研究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編制重點問題,可為相廣東省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提供基礎和參考。
一、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面臨的形勢
(一)轉型升級背景下要求提升穩定、持續的國土資源保障能力,加快轉變國土資源利用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土地制度作為后臺支撐體系,對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非常關鍵。制度導致的土地配置效率低下亟待破解,轉型升級背景下需要大量建設用地,同時要求土地政策應具備支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對土地制度來說,提升穩定、持續的國土資源保障能力,加快轉變國土資源利用方式是保障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核心內容。土地整治規劃作為建設用地內涵挖潛的重要方式,其對新形勢下保障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創新型、低成本、高收益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國土均衡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土地城鎮化帶來的城鎮化結果不僅加劇了城鄉利益矛盾,也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城鎮化模式。土地的粗放、無序利用加劇了土地的供需矛盾,但也為節約集約用地提供巨大空間。隨著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技術進步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日趨完善,特別是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日益迫切,低效、閑置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急需通過包括土地整治在內的方式和手段進行內涵挖潛,促進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進而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發展。
(三)農業現代化要求加大農村土地整理復墾,提高耕地質量建設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是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著力提高耕地質量建設,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是長期發展戰略。可見,土地整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保障糧食安全是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的核心,最根本的措施則是保護耕地。耕地的量與質是穩定糧食安全基礎、提升糧食安全保障的根本和核心,而土地整治能夠緩解耕地數量不斷減少、質量不斷降低、生產力不斷下降的現狀,從而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同時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必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要素利用效率。排灌設施、溝渠道路等田間基礎設施老化失修、功能退化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的短板,因此農業現代化對耕地保護和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優化國土開發空間格局,提升國土生態安全水平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需要通過土地整治調整區域土地利用格局,需要通過實施差別化土地整治,明確不同地區土地整治工作定位、方向和措施,也要通過管控土地整治,促進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切實推動主體功能區建設。此外,構建國土生態文明格局要求山水林田湖統一管護,土地整治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前提下,要降低土地整治對生態環境損害程度,要在沙漠化等生態破壞嚴重地區,實施以生態修復為主的土地生態環境整治工程,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土地整治工作在堅守耕地保護紅線的同時,應深入推進土地綜合整治。通過土地整治等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根據實地情況實行差別化的土地整治戰略,在農業生產區域持續推進田、水、路、林、村(鎮)綜合整治,在城鎮化建設區域積極推進“三舊”用地改造,并按照城鄉統籌理念綜合整體推進集中連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城鄉建設用地整治,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五)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需要通過土地整治穩定耕地面積、提升耕地生產力
土地整治活動可以不斷改善農業和農村生產條件,穩定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藏糧于地,維護糧食安全。土地整治工作要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力度,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經濟補償制度;要加大廢棄地等的復墾利用,提高復墾耕地質量。土地整治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生產力的重要內容。通過土地整治,可以實現保護耕地數量不減少、提高耕地質量等級的目標,進一步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快實施土壤改良和土壤污染防治,配套和改造現有灌排設施;通過土地整治加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實施農田整治重大工程,建設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糧田,進一步提升耕地的產出能力;通過土地整治探索實施耕作層剝離和再利用,不斷建立和完善耕地和基本農田管護措施和相關制度,提高耕地、基本農田的生產力。
(六)多規合一要求土地整治支撐各類功能區土地利用差別化,提高土地保障經濟發展能力
土地整治應與各類規劃相協調,并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類功能區的土地利用,實現土地利用差別化管理。土地利用結構優化的根本方式就是土地整治,對各類發展區實行差別化土地整治戰略和方案是土地利用科學合理的核心。如優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應把土地整治作為統籌城鄉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對農村建設用地和城市低效用地進行綜合整治和優化,加強低效用地復墾和騰退,為經濟發展騰挪空間;而農業地區應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開發建設行為,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并統一集中、集約布局,并通過土地整治活動著力進行農地整治和中低產田改造,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耕地數量和質量并增,同時鼓勵農民開展土壤改良,推動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和有序退出,改善村莊環境;生態地區主要是通過土地整治修復生態,加強土地生態環境建設。實施差別化土地利用政策是優化各類功能區土地利用的關鍵,也是實現區域間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土地整治工作是支撐各類不同功能區開發、保護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手段,也是“多規合一”背景下,實現土地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關鍵。
二、廣東省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任務和定位
(一)土地整治規劃任務研究
不同層級的土地整治規劃均有土地整治方向和目標、土地整治的規模、結構和布局方案、土地整治項目和資金安排的任務。省級土地整治規劃層級較高,土地整治調控較宏觀,而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是最低層級,是指導區域土地整治各項活動的詳細文件,因此縣級規劃應明確各類整治活動的分布以及整治項目的類型、時序、規模和范圍,土地整治活動需分門別類確定,對應的土地整治布局應精確、清晰,其土地整治規劃有針對性和控制性。因此,根據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的性質和要求,其土地整治規劃的任務應有所區別和側重。
十三五期間土地整治規劃應成為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等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撐。省級土地整治規劃應充分考慮省內區域差異,明確重點區域,注重土地整治差別化,以農用地整治為基礎,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旱改水計劃”, 保障糧食安全;以建設用地整治為重點,大力推進“三舊”改造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低效建設用地整治,促進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有效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以土壤污染治理和環境整治為途徑,堅持綠色發展,加大污染土地、退化土地綜合治理,大力推進廢棄土地復墾,加強對生態文明的提倡與呼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形成數量、質量與生態“三位一體”的新型土地整治,進一步提升土地資源整體環境質量;以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立足于田、水、路、林、村、城(鎮)的綜合整治,促進土地要素在城鄉間有序流轉,統籌區域和城鄉之間的土地利用,明確全省土地整治戰略和目標,根據區域自然資源、基礎條件和經濟發展等,制定差別化的土地整治政策,科學指導不同功能區域和市級土地整治規劃的編制工作。
市級土地整治規劃應承上啟下,注重分解下達指標、銜接好省級土地整治規劃內容、確定各縣各類建設用地規模和總體布局等。縣級土地整治規劃則應注重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明確縣域土地整治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合理安排各類土地整治活動活動和項目,包括農用地整治尤其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旱改水計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建設用地整治的規模、布局和時序安排,確定各類土地整治項目的類型結構、規模時序和布局安排等。
(二)土地整治規劃定位研究
土地整治是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利用現狀矛盾的重要手段,其內容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有所不同。但是,土地整治的根本目標都是通過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不斷提高土地資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持續的資源條件。省級土地整治規劃是對省級全域范圍土地整治進行指導的規劃,屬政策性、引導性的宏觀規劃,主要是為省域范圍內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維護、經濟社會統籌協調發展等提供方向和引導,是確定全省規劃期間土地整治戰略、分解土地整治規劃任務目標、統籌城鄉土地利用的指導性文件,規劃的科學合理實施能夠使后備土地資源適度開發、廢棄土地充分復墾、污染土地合理整治等,從而使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優化,土地資源綜合效應充分發揮,并穩固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市級規劃屬落實省級規劃各項任務目標的中間層級,是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重要補充,是深化區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指導市級土地整治活動的重要政策文件。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是土地整治項目實施的重點,屬于具體落實性、實施性規劃,是落實市級土地整治規劃各項任務和目標、確定區域土地整治活動安排的實施性文件,也是深化實施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補充,是各類土地整治活動開展和項目實施的依據。
三、廣東省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研究
現行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存在規劃指標單一、指標體系不完整,規劃指標設置雷同,層次差異不強以及指標空間指導性不足、難以落地等問題,直接影響土地整治規劃的實施。
(一)指標體系構建依據
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定位、目標和任務等是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構建的重要依據之一。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是土地整治目標和任務的定量、具體表現形式。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的不同目標、任務,應構建不同的指標體系和約束條件。同時,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因區域自然資源、基礎地理和生態環境以及土地利用實際等影響,不同區域土地整治規劃指標應有所差別,如沿海地區土地整治規劃指標應有防止土壤鹽堿化等指標體現。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省級土地整治規劃以預期性指標為主,主要是確定省域范圍土地整治戰略和土地整治任務目標,為全省土地開發、復墾、整理等整治活動提供方向;市級土地整治規劃指標體系比省級土地整治規劃多,包括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主要是確定不同縣域的土地整治任務和目標,解決相對具體的土地整治問題;縣級土地整治規劃以約束性指標為主,主要是指導具體土地整治活動和行為。根據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任務和定位,綜合提出土地整治規劃指標控制體系。
四、結論
本文基于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面臨的形勢,根據當前不同層級的土地整治規劃情況分析不同層級規劃任務差異,明確其不同的規劃定位。在此基礎上,基于不同土地整治規劃任務和內容,提出省級、市級、縣級土地整治規劃控制指標體系。對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設定不同的規劃指標體系,可以進一步明確不同層級土地整治規劃的任務,提高規劃編制科學性,加大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的可行性,也為全省十三五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提供研究基礎和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鄖文聚,地方土地整治規劃探索[M].地質出版社,2014.
[2]張勇,等. 土地整治研究進展綜述與展望[J].上海國土資源,2014(03).
1.充分認識規劃修編的重要意義。
國務院常委會議就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認真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土地整治規劃,一是有利于整合資源、整體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有效補充耕地,提高耕地質量,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切實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和任務;二是有利于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和新民居建設,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農村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三是有利于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和結構,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緩解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土地供需矛盾;四是有利于區域內耕地的占補平衡,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
2.完善規劃修編的工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最大化利用土地資源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而合理的土地整治,就成了一個重要話題,要在盡量不對環境產生壞影響的前提下強化閑余土地的利用,保證耕地的面積,提高土地的畝產量,而合理統籌城鄉土地的利用發展,將土地整治與城市發展,新農村土地建設又成為我國現狀發展的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接下來,讓我們通過通過下面的分析找出我國土地整治面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
2土地整治面臨的考驗
統籌城鄉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也是我國從國情出發對經濟發展做出的重大決策,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在現今的時代背景下要想達到理想的經濟發展需要,就必須將貧富差距巨大的城鄉結合起來,創造雙贏局面。而土地整治能夠能夠結合城鄉對土地利用側重點不同的要求上,合理利用農村耕地,增加耕地生產率,緩解城市建設地標嚴重不足的問題,由城市經濟帶動新農村發展,達到一個雙贏局面,那么一個合理的土地整治就是我們力求的目標了,下面,我們談談中需要面臨的難題。
2.1缺乏完善的制度
由于我國的土地整治和城鄉統籌的發展還在不斷摸索發展,導致一些政策不夠人性化,在征收,集化土地利用的同時沒有很好的考慮到被征地者的生活狀況和一些農民在失去土地面臨的就業壓力,農民基本生活的生活條件不能保障,征收土地的善后措施不夠完善,導致被征地者的生活出現住房難,就業難,這也間接的影響了城鄉統籌的經濟的發展。
2.2缺乏集體土地整治的制度
現今農村土地過于閑散,一些土地產權不明,為農村土地確權發證工作帶來了不便,同時也不能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為土地征收工會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在征收土地時不同做到公平公正的合理補償,這也會降低農民生活的積極性,給統籌發展建設帶來隱患。
2.3缺乏城鄉土地流通市場
土地整治,是在過去的基礎上,加強土地利用率,優化土地的結構,合理利用土地,過去的一些不合理土地建設和利用需要被新的整治代替,實現布局最優化,土地利用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但是現有的制度的不完善,讓城鄉統籌之間還缺少了溝通的橋梁,怎么才能讓這兩者配合,做到城鄉人口居住集中化,建設集中工業區,娛樂場所的公共用地的集中,還是我們長期努力,需要解決的問題。
3完善,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是我國向小康社會邁進的重要步驟,作為土地大國,架好這座大橋,才能讓這項發展實行土地建設最省化,土地利用最優化,經濟發展最大化的好局面,當前,我們要做的,除了保護好耕地和節約土地土地利用,還要針對實行的,解決面臨的土地問題。
3.1土地征收的完善
土地征收是為了服務于城鄉居民,同時土地的征收與整治會牽涉到土地使用權的更改,這樣也會涉及到普通土地土地擁有者的切身利益,只有做好了完善的土地征集善后措施,才能保證土地征收這項政策更好的實施,才能讓人民擁護,支持這樣政策,從而更好促進這項政策發展下去。
3.1.1多樣化的征地補償
土地時農民一輩子的依靠,征收的農民的土地也讓他們喪失的生存下去的依賴,所以在征收土地的同時,善后要人性化,科學化,要能盡量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保證農民找到新的生活工具,可以通過發放征收土地補償費,在城鎮辦企業促進農民進城就業率,或者給予新的土地等措施做到農民征地后的積極性還在,這樣不僅優化土地整治,同時經濟發展也會被推進。
3.1.2改進城鎮社會保障體系
土地是農民的根,要想更好的做到土地征收利用,農民以后的生存方式是要面臨的問題,住房,就業,都是不可避免的話題,改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能真正融進城鎮,在城鎮的生活受保障,才是持久發展的硬道理。
3.2完善土地產權認證
土地過于閑散也是農民土地產權不明,不被保證的一個大問題,第二次土地調查的實行,讓土地的實屬權得到認證,這不僅給農村集體土地發證帶來了方便,同時也是對農民土地產權的認可,這樣,不管是土地的征收,流轉,經營承包都為公平,公正,合理的土地征收補償打下了基礎,使土地的補償更有跡可循,更方便了土地的集中利用,同時,也是間接的方便了城鄉統籌政策的發展。
3.3完善土地流轉市場
城鄉發展不統一,城鄉土地利用側重點不同,怎么有效結合城鄉土地發展不同,合理利用時我們共同重視的話題,那么建立一個城鄉溝通的橋梁就是我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了,而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土地流轉市場就是我們要尋找的橋梁,在原有土地流轉市場上,建立新的集體土地流轉市場,明確土地專屬權,明確集體土地的出租,轉讓,入股等,在集體土地管理上要公平,公正的方式對集體土地使用權進行轉讓,同時擁有者在遵守各項規定的前提下,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土地進行租賃,轉讓,開發等,通過流轉市場,對征收的土地進行合理化利用,從而推進經濟的發展,讓城鎮和農村同時獲益。
4總結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潮流,這個基石也要墊好,只有合理利用了土地,才能將土地的利用最優化,才能進行長久的經濟發展,才能堅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戰略。此外上還要保證人性化善后制度,保證征收體系完善,保證征收土地的合理利用,這樣我們向小康社會的走進腳步才會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4-0346-03
土地整治規劃是指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活動,是各類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等活動的統稱[1]。由于規劃是一項綜合性、預測性的決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最初規劃決策的背景可能發生了較大變化,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環境的新要求,需要對原有規劃目標的實施情況和效果進行評價,并進行調整和完善[2]。土地整治規劃實施評價是按照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科學的評價模型,對規劃實施的目標完成情況以及效益進行系統、綜合的評價,從宏觀上把握規劃實施的總體情況,分析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為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的編制提供科學依據,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參考。
當前,我國的土地整治規劃實施評價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理論、方法還不夠成熟,亟待完善。國內的相關研究和應用重點主要放在單個整治項目區的經濟效益評價方面,其次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研究[3]。對土地整治規劃的實施評價則停留在指標的數量比較上,在理論研究、評價內容和評價技術體系方面,均未達到應有水平[3]。因此,進行土地整治規劃實施評價綜合研究具有重要理論與現實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貴港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地處北緯22°39′~24°02′,東經109°11′~110°40′。市境東鄰梧州市,南接玉林市,西臨南寧市,北靠來賓市,處在華南地區與西南地區的結合部,面向粵港澳,背靠大西南,區位優越。北部和西部地貌為山地,西北部為巖溶峰林谷地,中部為平原,南部為丘陵。境內大小河流共計106條,總長1 069.80 km,均屬西江水系,主要河流為郁江、黔江、潯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充足,氣溫較高,雨量充沛。全市總面積10 602.34 km2,2010年末全市總人口503.31萬人,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534.37億元(當年價),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為108.05億、248.25億、187.61億元,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0.22%、44.67%、35.11%。全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10 82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5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 289元。
2 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綜合評價方法
采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土地整治規劃實施進行綜合評價,具體如下。
2.1 指標體系構建
規劃實施綜合評價包括對規劃目標的執行情況和規劃實施效益情況進行評價,其中規劃實施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根據科學性、系統性、層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原則選取指標體系,詳見表1。
生物豐富度指數計算公式為:
Y(%)=■×100 (1)
式(1)中,Y為生物豐度指數;X1為林地面積;X2為草地面積;X3為水域濕地面積;X4為耕地面積;X5為建設用地面積;X6為未利用地面積;X為區域土地總面積。
2.2 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評價指標權重[4]。
2.3 評價指標隸屬度確定
采用專家打分法與模糊統計相結合,來確定評價指標的隸屬度。一是請相關專家就每個評價指標的量化值情況進行打分,打分時不要求給出具體的分值,而是請專家在5個評價等級“好、較好、適中、較差、差”中,選擇其認為適合的等級,記為評價語集V={v1,v2,v3,v4,v5}。
根據專家打分結果,就可以得到對第i個評價指標有Vi1個V1級評語、Vi2個V2級評語、……、Vij個Vj級評語(i=1,2,3,…n;j=1,2,3,4,5),則第i個評價指標給予Vj級評語的隸屬度Rij,計算公式為:
Rij=Vij/■Vij(i=1,2,3,…N;j=1,2,3,4,5)(2)
根據式(2)計算得到各指標的隸屬度,建立指標隸屬度矩陣:
R=r11 r12 … r1nr21 r22 … r2n… … … …rm1 rm2 … rmn
2.4 模糊綜合評價級的計算
模糊綜合評判方法(FUZZY法)對于用模糊數表示的不確定性評價指標體系,有著良好的處理能力[5],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指參評要素具有層次結構,某一級的要素由低一級的多個要素組成,低層次的運算結果即可以作為上一層次的原始數據。根據某一層次評價指標權重和隸屬度,可以算出該層次對于上一層次的模糊綜合評價級,計算公式為:
B=C×R (3)
式(3)中,B為該層次對于上一層次的模糊綜合評價級,C為該層次各評價指標的權重,R為該層次各評價指標的隸屬度矩陣。
2.5 綜合評價分值的計算
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法適用于多指標綜合評價,就是在考慮被評判事物的各因素對該事物所做的總評價[6]。在運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法從低層到高層逐層進行評價,得到各層次模糊運算結果的基礎上,引入等差法設定評價分級標準,建立評價標準分值函數:
T=(100,80,60,40,20)
因此,可以算出各層次的評價分值,計算公式為:
Z=B×T (4)
2.6 綜合評價等級劃分
結合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綜合評價等級分為5個等級(表2),評價分值越高,說明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系統建設越完善,越有利于區域的穩定持續發展。
3 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綜合評價
3.1 評價指標數據來源
研究中土地整治規劃數據來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年)》,其他數據來源于貴港市歷年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統計數據以及《貴港市統計年鑒2001》和《貴港市統計年鑒2011》,具體指標量化值見表3。
3.2 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法)確定權重,詳見表3。
3.3 綜合評價結果
將相關數據代入式(2)~(4)計算得出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綜合評價結果,詳見表4。
3.4 評價結果分析
3.4.1 總體來說,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情況較好。根據綜合評價分值計算結果,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綜合評價分值為79.321 3分,屬于“較好”評價等級,在土地整治規劃實施期間,貴港市的社會經濟得到較好發展,其中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生產率大幅提高,為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通過土地整治,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生態環境優化,推動了城鄉統籌發展,保證了耕地占補平衡,最終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4.2 執行指標分值較低,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的目標未得到很好的落實。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執行指標綜合分值僅為68.462 1,幾項主要控制指標均未達到規劃控制目標,目標實現手段單一。整治面積目標完成情況和補充耕地目標完成情況指標的分值分別為70.563 3、66.698 9分,差異不大,表現出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土地整治面積必然影響著新增耕地面積。規劃實施期間,補充耕地的途徑僅有農用地整理和土地開發2種,并未實施土地復墾和農村居民點整治項目。其中,農用地整治面積完成率為13.74%,補充耕地率為10.50%;土地開發面積完成率為25.10%,補充耕地率為25.11%,由此說明在規劃實施期間重土地開發,輕農用地整理,究其原因是因為通過土地開發新增有效耕地比率較高,且投資少、周期短,而農用地整理投資大、周期長、新增耕地少。雖然實際補充耕地較規劃目標具有一定的差距,但在規劃期間通過土地整治補充的耕地均能滿足地區耕地占補平衡的需求,為貴港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3.4.3 效益指標分值較高,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均取得顯著成效。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效益指標達到88.247 8分,說明在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過程中,注意妥善處理土地整治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而產生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也反映了土地整治規劃在調控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土地整治規劃的有效實施,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7]。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指標的綜合評價分值均較高,其中最高的為生態效益94.108 7分,其次是經濟效益90.591 0分,最后是社會效益81.227 7分,說明在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過程中比較注重生態效益的提高,通過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植被覆蓋增加率達到11.93%,生物豐富度指數變化率達到5.96%,生態環境得到優化,促進了生態與生產的良性循環。其次,經濟效益大幅增長,規劃實施期間,均選擇條件較好、質量較優的項目區優先實施,新增耕地率較高,質量較好,因此有效促進了糧食增產和農業產值的增加。最后,社會效益的各項指標亦很好地反應了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的實施效果,通過土地整治規劃的實施,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目標,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4 對策
土地整治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國土資源管理的一項重大任務,必將成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針對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保證今后的土地整治規劃工作能更加順利有效地進行,結合新時期社會經濟對土地整治的要求,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及對策。
4.1 高度重視并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工作的實施
當前,由于沒有系統、規范的政策法規支撐,地方政府對于土地整治的認識難以得到進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應加強對土地整治相關政策的研究力度,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以便從根本上保障土地整治規劃的順利實施。還應進一步理順土地整治工作的運行機制,設立土地整治年度計劃管理制度、土地整治項目管理制度和土地整治資金管理制度等。通過科學規劃、規范項目管理、加大投資融資力度、合理分配收益,全面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水平,有效推進土地整治規劃的順利實施。
4.2 土地整治規劃目標設置應多元化
土地整治不僅增加耕地面積,確保耕地占補平衡,且已成為統籌城鄉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和平臺。因此,建議土地整治規劃目標設置應多元性,除了完成補充耕地目標外,還要圍繞提高耕地質量和改善居住環境入手,改善原有的基礎設施條件。建立嚴格的目標考核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尤其是農村居民點整治力度,追求綜合效益,實現多元目標。
4.3 土地整治規劃要慎重確定農村居民點整治目標
規劃實施期間貴港市并未實施農村居民點整治項目,原因主要有目標設置過大、實施難度估計不足等。實際上,農村建設用地利用依舊粗放,還需要加大整治力度。但在實施農村居民點整治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保障農民利益,因地制宜。因此,目標設置應有彈性,建議采取預期性目標的
形式。農村居民點整治不僅涉及拆舊建新,還應完善相關基礎配套設施;同時還應明確資金投入渠道,在新增建設用地使用費、耕地開墾費或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村部分中列支作為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經費。
5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1034-2012市(地)級土地整治規劃編制規程》[S].北京:標準出版社,2012.
[2] 張正峰,薛永森,楊曉艷.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目標實施評價及問題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5):178-181.
[3] 林艷麗.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規劃實施評價方法研究——以濟陽縣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4] 趙煥巨.層次分析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1-43.
中圖分類號: F30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0-97-2
0 引言
土地整治規劃效益分析評價作為土地整治規劃的重要內容,其通過科學的土地整治規劃效益分析和評價來評價土地整治在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等各方面所起的作用,當然,這也是土地整治規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為了實施和開展耕地保護以及節約用地的相關制度,應該結合城鄉的發展,對城鄉的建設用地結構給予優化,推進田、水、路、林、村一體化的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需把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有機結合,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通過定性和定量的評價,合理的對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進行相應的效益分析和評價,關于土地整治在未來全球氣候變化下,區域的生態環境和糧食安全程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確保土地整治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進一步豐富土地整理的理論。
1 研究區土地整治規劃概況
吉林省土地面積約在1874萬公頃,是世界聞名的黑土帶,其中,黑土面積在110萬公頃左右,可耕地面積在83.2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百分之十五,在糧食產量方面,黑土區生產的糧食約占吉林省的一半還多。吉林省土地整體規劃在結構上表現為以農用地為主體,布局上表現為區域差異顯著,按照2008年的土地利用調查知道,吉林省農用地約1639.3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6%,耕地553.4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在全國排第9位,林地、園地、牧草地越在1100萬公頃,其他農用地45.59萬公頃,建設用地總面積約106.53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5%,交通運輸、居民地、工礦用地以及水利設施等約占100萬公頃,還有一些是沒有用的土地約在165萬公頃,總面積約占全國的2%,基本農田占全國的4.4%左右,人均耕地3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2 吉林省土地整治規劃效益分析
在開展吉林省土地整治規劃過程中,需要根據《吉林省土地整治規劃》的相關內容進行效益分析,十三五規劃還在制定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結合土地整治規劃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三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具體的規劃效益分析與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1 土地整治經濟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規劃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考慮整體的資金投入,包括勞動投入,充分考慮到整體規劃后是否有利于提高糧食產能、是否有利于增加農民純收入,是否盤活建設用地存量,促進第一產業的發展,改善區域投資環境,并且促進該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2.2 土地整治的社會效益分析
首先,土地整治的社會效益表現在保護耕地方面,土地整治對保護耕地的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增加耕地面積、增加人均耕地面積、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面積、保護基本農田等,從而增強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這樣有利于保障吉林省的糧食產量,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土地整治對社會效益表現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土地整治的目的在于將有效的空間提高耕地數量和質量,加大土地利用的整體效益,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安全和林地總量的平衡,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提高效率和優化布局以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最后,土地整治對社會效益表現在促進新農村建設方面,通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通過并村并鎮、撤村撤鎮以及舊村改造等來加大農村土地的建設和開發,從而在根本上保障新農村建設不輕易損失浪費土地,加快吉林省新農村建設。
2.3 土地整治的生態效益分析
當前,土地整治的生態效益評價內容主要表現在耕地質量和環境質量兩個方面,其主要目標和任務是進行有機物的合成和生產、氣候的調節、土壤肥力的更新與維持、環境的凈化與治理。在土地整治規劃期間,吉林省通過耕地質量的提高,加大廢棄土地面積復墾力度,減少水土流失,增加綠色植被的覆蓋率,有效保護吉林省中部黑土帶的生態環境,對破壞的土地生態格局進行恢復,從而在根本上改善吉林省整體的生態環境。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土地整治規劃可以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不僅可以增加農村的可耕地面積,通過興修農田水利和道路,提高農村的整體經濟效益,提升了農民生活環境質量,并且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本文因限于研究范圍,沒有相關的文獻及經驗可供參考,也沒有對相關的指標體系和模型方法進行科學有效的系統性介紹和分析,需要通過本文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黃輝玲,吳次芳,張守忠.黑龍江省土地整治規劃效益分析與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12,06:240-246.
[2] 黎誠,緱武龍,吳茗華,胡月明,張偉,賈正雷,楊志才.廣東省土地整治規劃效益評價與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14:8320-8322.
[3] 王媛,李貽學.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效益評價與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4,06:1833-1835.
近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城市規模和交通建設等各類非農業建設用地猛增,農村耕地存有量稅減。因此,加強農村的土地整治工作勢在必行,但是在整治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耕地保護和土地整治問題密切相關。為認真做好我縣土地整治工作,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本人對我縣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與總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以確保我縣今后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我縣土地整治項目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1.基本情況
自2006年以來,自治區批復我縣土地整治項目立項項目共11個,實施面積6089.16公頃,項目預算資金共18182.04萬元,資金來源為自治區財政全額撥款。到目前,已完成市級竣工驗收項目8個,縣級初步驗收2個,正在組織復核的項目1個。已竣工驗收項目全部送縣審計局進行工程結算審計。全縣11個項目共完成硬化道路167.92公里(167921米),泥結石生產路206.22公里(206218米),農田排灌水溝0269.43公里(269431米)等各N農業基礎設施。
2.存在的問題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土地整治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對耕地保護和土地整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確了土地整治的方向和基本方針。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對轉變土地整治的觀念和方式,走集約利用道路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具有更迫切的要求,為土地整治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依法征收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等專項資金,為全面實施土地整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國家、省、市、縣投資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各鄉、鎮在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豐富經驗,對推動我縣土地整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導作用。然而,我縣的土地整治工作從總體上看還處于初級階段,土地整治工作是個新鮮事物,涉及面廣,綜合性和復雜性強。盡管當前我縣的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1)受雨季影響
項目建設是田間工程,遇到雨天時,道路進料難,造成施工斷斷續續;有些工程被雨水沖壞,需要返工,增加勞動強度,工效低,施工進度緩慢。
(2)受群眾阻撓
土地整治項目是自治區全額投資實施的項目,因此在占用群眾的田地和農作物不作任何補償,在項目建設時,因占用群眾土地或農作物,導致某些群眾在個人利益方面未能達成共識,阻撓施工,使項目不能順利實施。
(3)受設計影響
項目區范圍廣、地形復雜,原規劃設計部分工程與實際不符,工程變更涉及村民多、村民意見分歧較大,工程變更程序繁,長時間不能確定,導致施工工作開展困難。
(4)土地調整與流轉困難
這已是當前影響土地整治工作的一項最大的問題。土地整治及新農村建設的土地涉及千家萬戶,又涉及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所有權等多項土地權屬類型,調整及流轉問題處置稍有不慎,就會直接影響到此項工作的開展,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要想使土地整治工作發揮更大的社會經濟及生態效益,項目實施后的土地大規模流轉是一項重要手段,它能使土地實現規模化,產業化耕種,能讓一部分農村勞動力解放出來。但由于缺少相關配套的政策和法規,造成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戶、企業、村居以及鄉鎮一級人民政府的之間的矛盾不斷,糾紛不斷。
二、明確我縣土地整治規劃的目標
1.有效補充耕地數量,不斷提高耕地質量
大力開展農田整治,積極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適度開發宜耕未利用地,有效補充耕地數量;加強低質量農田改造,穩步提高產出水平。
2.有序開展城鎮建設用地整治,優化城鎮發展環境
有序開展中心城區老舊小區及“城中村”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價值,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區建設;加快鎮(街道)駐地土地整治,穩妥推進鎮中村改造,促進城鎮載體功能提升。
五、對加強我縣土地整治規劃工作的措施探討
近年來,浦北縣土地整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實施土地整治也有了很好的環境,但土地整治表現為一個持續的動態發展過程。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斷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要,而新的土地整治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二者之間相互聯系,不斷發展。
1. 加強土地整治前期工作
制定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項目總體規劃。結合本縣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特色農產品發展規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有機銜接交通、水利建設、城鎮規劃,制定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法理項目五年規劃,總體描述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項目今后五年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遵循原則,實施要求、開發扶持范圍、各類項目的區域布局等。 完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庫及專家庫制度。項目的優劣直接關系到今后項目建設的成敗,是項目良性運行,全面實現既定效益的重要基礎。要以規劃為基礎,完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庫管理辦法》,嚴格項目入庫的5大基本原則――包括:突出重點原則、效益先導原則、集中布局原則、統籌兼顧原則、機制創新原則。
2.完善土地資源配置機制
明晰我縣土地產權體系,使我縣集體土地所有權更加明確,以保障農民在較大的時間跨度和穩定的保障周期內行使土地承包經營權。此外,還須積極研究物權化條件下的土地產權明晰舉措,賦予農戶完整的、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權,使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能夠實實在在的為廣大農民帶來經濟收益。要避免農戶對土地的占有、抵押、收益、承包、轉讓、轉包、入股、繼承和優先承包經營等權利遭到侵犯,使土地收益成為農民穩定的收入來源。同時也要避免政府的行政權對農戶在承包期內享有的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的權利造成侵犯。
3.因地制宜,統籌規劃
土地整治是一項系統而龐雜的工程,利國利民。土地整治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又增加了農民收入;拓展了城鄉發展空間,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要始終把維護農民權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堅持群眾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動。對耕地整治、農民舊房改造、新居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實行整體規劃,突出土地整治區域的綜合性和多功能性,切實維護農民權益。
4.加強對土地開發整治的監督檢查
嚴格執行5項制度,確保各項制度嚴格、有序地實施,規范項目管理,明確現有土地資源的權屬和利用概況,按照依法、自愿、公平的原則,確立土地責任權屬。在土地的開發整理過程中,對土地變更進行實時的調查和登記。嚴格監督土地開發整理的各項程序,強化監管工程資金的運行。總之,土地整治要走向正軌,必須以管理的規范化為基礎,嚴格執行項目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
三、結語
總之,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項加強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緩解土地供給緊張狀況,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保障我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們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把土地整治工作作為學習貫徹十精神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進一步倒排計劃,明確目標,落實責任,認真分析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搶抓時間,加快進度,確保完成或超額完成國家、省、市下達的工作任務,為我縣提供土地要素保障,為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鄭偉元.世紀之交的土地利用規劃:回顧與展望[J].中國土地科學,2011,(03).
[2]歐名豪.論土地利用規劃控制的內容與特性[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9,(10).
[中圖分類號] X833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2-171-2
1 環境影響評價的必要性
黨的十提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上述環境保護措施都與土地整治密切相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章第八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的專項規劃,應在專項規劃草案上報審批前,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從法律上明確了市級以上土地整治規劃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對土地整治規劃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對整治規劃實施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避免、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生態環境影響的措施和建議。從根本上預防和解決規劃實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使土地整治活動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從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2 已實施土地整治環境影響分析
土地整治是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進行治理,對生產建設破壞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恢復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產環境的活動。
土地整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已實施土地整治活動主要以增加耕地為主要目標,缺乏對生態環境因素的重視和統籌考慮,對整治區域內的水、土壤、植被、大氣等環境要素及其生態系統產生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生物生存環境及多樣性。根據生物多樣性影響因素分析,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生物的生存環境和繁殖環境。在土地整治活動中,土地平整工程、灌排設施、田間道路等工程設施的建設以及未利用土地的開發,造成地表植被覆蓋率的降低,會影響生物的棲息、繁殖環境,使生態環境結構簡單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區域內土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簡化,潛在的影響生物多樣性存在,危及土地生態系統穩定。
(2)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土地整治實施過程中,土壤的理化性質可能發生變化,荒山、荒坡開發改變原有土層結構,影響了土壤結構和擾動地表等,這些對打破了生物和環境長期相互作用所建立起來的自然生態平衡,使得土地利用生態系統變的脆弱,特別是低丘緩坡區的開發易造成水土流失。
(3)影響景觀格局。土地整治是綜合性工程,其實施可能改變區域內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和結構,從而對景觀格局造成影響,忽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美學價值和生態功能。
3 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原則和程序
3.1 評價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將資源和生態環境作為一體考慮,注重保護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自然資源,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應特別注重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2)針對性原則。根據生態學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理,土地生態環境受多種因素和因子的影響,但是這些因素并不是等量齊觀的,因此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不僅要研究各因素的綜合影響,還必須考慮其中主導因素對土地生態的決定作用。
(3)綜合效益原則。土地整治活動受到環境、資金等相關因素的限制,加強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預防或減輕環境影響工程措施必定要加大投資,因此在評價過程中要注重整治規劃的可操作性,實現綜合效益最佳。
(4)全程評價原則。從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到具體整治項目的設計、施工等各個階段都要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3.2 評價程序
第一階段:收集資料,對整治規劃方案進行分析和環境影響識別。初步分析整治規劃的實施對環境的影響,確定整治規劃對環境影響的內容。
第二階段: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分析規劃方案對環境的影響。依據整治規劃對環境影響的因素,綜合構建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根據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分析評價規劃方案對環境影響程度(包括正面和負面),得出評價結論。
第三階段:根據評價結果,針對規劃方案提出環境影響的減輕措施。按照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件建設的要求,提出減輕和改善生態環境影響的措施。
第四階段:編寫報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要求,編制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報告書主要內容包括:實施該規劃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
4 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
4.1 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的識別
土地整治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對環境的影響也包含多個方面:社會、經濟、生態、景觀格局等。具體影響見圖2。
4.2 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
土地整治活動改變了土地利用方式,從而部分或完全改變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形成了新的生態系統。按照環境影響評價的原則,選擇土地整治規劃影響環境的主要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因子的篩選過程應注意選擇最能反映生態環境受影響的方面,易于獲取相關資料且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因子。
4.3 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土地整治規劃內容豐富,根據科學性和針對性原則,針對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
(1)對規劃總體目標的評價。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的協調性等方面進行評價。
(2)對具體任務的評價。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土地利用效益、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的協調性等方面進行評價。
(3)對環境質量的影響評價指標。主要通過土地整治規劃前后生物豐度指數和植被覆蓋指數的變化量來評價。
(4)對分區土地整治安排的評價。主要采取定性分析法,分析評價各個土地整治區土地整治方向、土地整治活動是否影響其生態功能定位、生物多樣性保護定位和環境質量。
(5)對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的評價。主要選取水土流失治理率、土地沙漠化治理率和水域轉化率三個指標來評價。
(6)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評價。主要通過土地整治規劃前后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的變化來評價。
5 結論及建議
5.1 結論
分析、預測和評價不同規劃方案的環境影響,選定最優方案并擬定相關政策措施,有利于對土地整治對象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加強后續管理。通過分析規劃實施可能對相關區域環境產生的影響,提出預防或者減緩不良環境影響的政策措施。
土地整治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應著眼于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否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重視長遠和潛在的環境影響,對考慮規劃替代方案和減輕措施具有指導意義。
5.2 建議
隨著國家新的整治戰略的實施,亟需針對不同整治區域特點,開展多尺度、多區域的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同時拓展與土地整治相關聯的景觀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形成土地整治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方法研究-應用技術創新-成果應用推廣"為一體的研究體系,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
在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選擇上,國家相關部委應盡快出臺相關標準規范,形成規范的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導則,指導土地整治規劃向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可持續利用的方向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0-0016-03
土地綜合整治涉及土地整理、城鄉建設、產業布局,其根本目的是統籌城鄉,解決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土地的需求。南京為加快推進 “全域統籌、一體發展”進程,以鎮街為單位建設一批統籌城鄉發展先導區,通過先行先試、實踐探索,創新發展體制機制。試點工作必須堅持“規劃引領、整體推進”,制定試點鎮街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綜合整理規劃[1]。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是在經濟發展計劃的指導下,對農用地整治、土地開發、農民居民點和工礦用地復墾等進行統籌合理的安排。然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具有較多的不確定性,其來源對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作用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效應共同發生、相互迭加和交織在一起,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所有組分均產生影響[2]。同時,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以及社會、經濟、環境信息在客觀上存在著不確定因素,必然會影響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的預測結果和評價結論,因此很有必要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一、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定位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導向,以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首要目標,以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為重點,以切實維護農民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土地整治潛力分析的基礎上,對全鎮土地綜合整治活動進行統籌安排,為合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和萬頃良田建設、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平臺,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依據,為聯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規劃、農業規劃及其他相關規劃搭建橋梁,為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基礎;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鎮(街)級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的編制思路、技術方法和實施機制。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將土地綜合整治、農民集中區建設、農業工程、農田水利道路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項目“五位一體”綜合推進。
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不確定性的來源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的不確定性主要包括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不確定、社會經濟環境信息的不確定、社會經濟環境影響程度的不確定。
(一)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要素的不確定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不確定首先是指土地利用結構不確定。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中的土地利用類型是根據區域城鎮、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定位進行調整的,而城鎮、農村發展定位受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等因素不確定的因素的制約。如果在規劃期內,規劃區域的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或者國家政策發生變化,規劃中確定的用地類型就有可能隨之發生變化,這時就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地結構。可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是一連續過程,其規劃目標和規劃方案應據規劃的實施信息反饋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不斷地調整和修改。
其次,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不確定還包括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用地規模、整治規模的不確定。用地規模和整治規模的各個環境經濟因素通常都存在不確定性,例如,單位面積的土地,其經濟投入與產出等都不是確定的值,而是存在一定的變化范圍;由于當前土地整治的資金大都來源于土地出讓,而土地出讓收益的多寡以及時序不確定性影響到整治規模的確定。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確定時往往通過種種方式將各種不確定因素確定化,例如,對各個參數針對其變化范圍取平均值或中值,然后建立相應的具有確定形式的模型,通過模型求解得出的解對于決策者來說僅僅是一個決策點,這種模型的解僅對系統的某種特殊的確定情況是有效的,而事實上系統處于這種確定狀態的機率是極其微小的。這樣,即使使用先進的隨機優化模型、模糊優化模型、區間數優化模型和熵技術等不確定性分析模型也無法完全克服這類困難。
再次,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的空間布局方案也存在不確定性。如規劃中農村居民點的復墾、建新安置區的地點等選擇,一般只有意向性的判斷,而實際操作需要根據建設項目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資源開發的需要,選擇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最佳布局方案。因此,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這一階段無法準確確定農用地整理、居民點工礦復墾等、建設安置區和留用區的具置,各類用地空間布局具有不確定性。
此外,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不確定還包括重點建設項目及其建設方案的不確定。這里所說的建設方案是指建設項目新建、改建或是擴建,主要體現在改擴建方式中利用廢棄地還是新占農用地的不確定。
(二)社會經濟環境信息的不確定
1.選取的數據沒有代表性
由于其涉及的地理范圍較大,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很難將所有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現狀面面俱到地介紹清楚,這就需要選擇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地理空間分布上都具有代表性的信息,這樣才能將評價區域的典型社會、經濟、環境特征及在地理空間上分布的差異介紹清楚,能將主要的問題分析透徹。
2.社會經濟環境信息的動態變化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過程中收集到的社會、經濟、環境背景資料,大多數都是對目前或過去社會、經濟、環境狀況的介紹和分析,而分析評價一般也是以此為依據來進行預測、評價土地利用變化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的影響的,但是作為預測依據的社會、經濟、環境背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變化著的,勢必會增加預測結果的不確定性。
3.潛在的環境敏感區的不確定性
潛在的環境敏感區是指在將來的規劃中有可能被確定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的地方。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不僅要評價土地利用建設對現存環境敏感區的影響,同時也要考慮其對潛在環境敏感區的影響。潛在的環境敏感區的不確定性更大,不僅其確切位置、面積大小、功能分區情況尚不清楚,甚至于是否能夠被確定為環境敏感區還有待商榷。
4.空間信息的不確定性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對空間信息的分析一般是利用大尺度空間分析軟件如ArcGIS 來完成的。在進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完成空間、地理、環境信息的采集與錄入。使用空間數據描述空間實體,要對復雜的空間實體進行取舍、抽象和離散;在定位、采集、錄入、儲存、處理、分析和管理表達空間實體的空間數據時,常常不宜明確地將空間實體分類,不得不從中抽取重要的特性來表達確定或不確定的現實實體,用確定的模型或規則描述空間實體,但是純幾何意義上的點、線和面在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數據采樣只是一種近似描述,所獲信息不可能窮盡現實世界的全部,其準確性也同時會受到傳感器和數學模型等設備技術因素的影響。而且,獲取的信息在被導入計算機系統并用于空間分析決策的過程中,又被部分舍棄或刪除。同時,獲取大量空間數據的真值并不容易,甚至有些空間數據的嚴格或絕對意義上的真假往往并不存在。所以,空間信息系統中實體的位置和屬性信息與現實實體存在差異,即空間數據常常具有不確定性。
(三)社會經濟環境影響程度的不確定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不確定,導致土地整治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的影響程度的不確定。首先是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引起的社會經濟環境影響程度的不確定性。由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的范圍很大,社會經濟環境信息很難在圖上表達清楚,特別是一些重要的環境敏感區域,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古跡等,這些環境敏感區域在圖紙上表示也許只是一個點,不能準確地表示出其實際范圍,更無法判斷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試驗區的劃分范圍,也不能確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然而這些因素卻往往直接決定著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其次,用地類型的調整、建設方式的變更也會改變土地利用對社會經濟環境影響的程度。從生態角度看,不同的地類對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差異較大,如林地遠大于耕地,農用地遠大于建設用地;不同的建設方式因其占地面積的多少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程度也大相徑庭,如交通道路建設時,規劃中將平原地區的六車道高速公路調整成三級公路,則每公里要減少占地5 hm2左右,這自然就會減少對地表植被的破壞,降低水土的流失量。同樣,安排工礦用地時利用廢棄地與占用耕地等新建工業園區,對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等產生的影響程度也相差很大。
三、不確定性的特點及其對決策的影響
(一)不確定性的特點
基于以上分析,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的不確定性存在著客觀性、傳遞性、累積性和可降低性等特點。任何一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都在客觀上存在著上述不確定性的因素,因此具有客觀性;規劃方案的不確定性會導致影響程度的不確定性,因此不確定性具有傳遞性;各個環節均存在不確定性,必然會導致最終的減緩措施、結論的不確定,因此具有累積性;不確定性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方法來降低不確定性對評價結果的影響,故其還具有可降低性。
(二)不確定性對決策的影響
不確定信息可以分為來源于錯誤信息和來源于低精度信息兩種,這兩種信息導致規劃方案的不確定,尤其是方案結論的不確定,給決策者帶來了很大的干擾,但兩者帶來的干擾也存在差異。錯誤信息會導致不正確的評價結果,低精度信息會給出模糊的結論。錯誤的社會經濟環境背景、預測影響能夠導致錯誤的結論,如方案A 被錯誤的預測為比方案B 具有較小的負面影響,因此方案A 被選作推薦方案,這樣決策者可能會選取錯誤的方案。而模糊的結論則會降低結論的明確性,如方案A 和B 均被預測為具有輕度負面影響,但是“方案A 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是方案B 的1/2”的說法對于決策者更明確,更易于選擇。
四、降低不確定性的方法
(一)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預測方法
情景分析法通過設定一系列情景,進而對比分析各情景下的人類行為和相應的環境狀況,來評價不同情景下的社會經濟環境影響,分析區域內不同時段、不同組合的人類行為對環境影響的貢獻。情景分析法可用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該方法將規劃方案實施前后、不同時間和條件下的社會經濟環境狀況,按時間序列進行描繪,然而該方法只是建立一套進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的框架,分析每一情景下的社會經濟環境影響還須依賴于其他一些更為具體的評價方法,需要與其他評價方法結合使用,如環境預測方法、數學模型法、矩陣法或GIS 等。
(二)以多方協作的方式開展工作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不僅涉及到土地利用問題,還要包括城市規劃、社會、經濟、農林、交通、水利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僅依靠國土資源部門單方面的力量很難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工作做得十分完美。需要評價單位能夠積極挖掘社會力量,特別是規劃區域有關環保、生態、農林、文物、旅游、測繪、交通、水利等方面的科研機構以及相關政府部門,以多方協作的方式聯合多個部門共同開展評價工作,才能發揮各部門的優勢,避免由單方完成評價工作帶來的片面性。
(三)廣泛開展公眾參與
通過開展公眾參與,可以使規劃區域的相關部門及個人了解到土地整治實施過程中對周圍社會經濟環境及人群可能產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促進他們關注土地整治,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建議和補充。在對象上,公眾參與不僅要包括專家學者,還要包括環境保護、林農林、交通、水利等相關部門,更要包括科研機構及非政府組織以及農民個人等。在時間上,公眾參與應貫穿整個規劃方案編制與實施的全過程。在方式上,既可以采用信函調查,也可召開聽證會、論證會,還可以通過網站、報紙等媒體形式相關信息,這樣才能隨時發現問題,保證提出的環境保護減緩措施及建議更加合理。
五、結語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要素的不確定和社會環境環境信息的不確定,具有客觀性、傳遞性、累積性和可降低性,對決策者存在著較大的干擾,但是可以通過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預測方法、多方協作的方式以及廣泛開展公眾參與等方法來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