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0:19: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黨校課程體系建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針對公務員隊伍科學開展學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公務員的法律素質和依法行政水平,是非常重要和緊迫的一項任務。黨校在培訓師資、課程、基礎設施存在傳統優勢,承擔著公務員培訓的重任。
目前,盡管有些學者已經開始關注公務員隊伍的培訓問題,并就公務員培訓的標準化模式以及課程體系建設等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但專門針對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培訓的研究尚少,且主要圍繞公務員依法行政培訓的意義展開,對于公務員依法行政培訓的課程模塊設計、教學方法選擇等問題基本未做深入探討。本文在探討公務員培訓屬性的基礎上對上述內容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一、公務員培訓屬性分析
(一)公務員培訓屬于繼續教育
參加公務員培訓的學員已經接受過高等學校的學歷教育,具有學士、碩士甚至博士學位,因此,公務員培訓屬于繼續教育。
繼續教育在英語里稱之為lifelong education(終身教育)或education permanent(繼續教育)。在西方教育發達國家,繼續教育已經成為個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成長進步和整個社會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英國《1944年教育法》中就提出了“繼續教育”(further education)一詞,該法規定了法定教育系統的三個階段,即初等教育(primary education)、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和繼續教育(further education),這三個階段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法定的義務教育系統,以滿足本地區公眾的精神、道德、心理和身體發展的需要。
(二)公務員培訓屬于成人教育
隨著國際上社會教育、全民教育的發展,1976年在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大會上,與會人員通過了《有關發展成人教育的建議》,確立了成人教育概念。參加公務員培訓的學員年齡大多在30周歲以上,因此,公務員培訓屬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具有很鮮明的規律特點。
成人教育以促使社會與人的發展為目標。這也是現代成人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取向。成人教育是為了應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所提出的一種措施與手段。在成人教育時期,學習者的自覺性較強,從學習的目標、過程以及方式等方面來看,學習者是真正的學習主體。
(三)公務員培訓屬于崗位教育
參加公務員培訓的學員來自各行政部門,他們大多工作在一線,因此,公務員培訓屬于崗位教育。
崗位教育和學歷教育的不同之處在于,崗位教育更突出能力教育和專業教育,根據培訓過程中的研究,作者總結出參加公務員任職培訓的學員有以下學習特點:(1)強烈的自我意識,為了提升自我能力能夠主動自覺地獲取知識;(2)學習過程能夠自我指導;(3)具有解決現實中實際問題的需求;(4)學習以體現為中心,即希望學到的知識在工作中馬上能夠用到;(5)學習的動機是自我激發的。以上特點非常符合崗位教育的特征和規律,所以,公務員培訓屬于崗位教育。
二、課程模塊設計要求分析
(一)強調前沿和理論發展動態
課程設置必須強調前沿問題和發展動態的教學研究。公務員自身素質的培訓提升涉及到黨的創新理論、法規制度、政治、經濟等領域,而這些領域無一不處于發展變化之中,關注和跟蹤前沿領域是n程設置必須考慮的重點之一。
(二)著眼學員發展
參加公務員培訓的學員還要在工作崗位上工作很長時間,這就要使培訓課程著眼學員的未來發展。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課程設置必須貼近學員的工作所需,解答學員對個人發展產生的思考和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的主動性,所設置的課程才有價值。
(三)較強的實踐性
培訓課程設置要突出實踐課,突出邊學習邊實踐的教學形式。同時,要安排更多的參觀、見習時間。
一、團校團干培訓職能發揮現狀、存在問題及問題分析
1.團校團干培訓職能發揮現狀
分團校把自己的重心從團干培訓轉移到了學歷教育上來。強化學歷教育,一定程度上就弱化了團的屬性。因而對其所應該承擔的、定位最早、與學歷教育職能“一體兩翼”發展的團干培訓職能也嚴重弱化。正是看到了團校主業職能嚴重弱化的情況,黨提出了加強共青團改革和強化團校主業職能的政治要求。
2.團校團干培訓職能的發揮存在問題
(1)團校政治屬性弱化。團校作為黨聯系青年的陣地,應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應把政治性放在首位。而團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重視GDP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常常因為經濟原因導致重視學歷教育而弱化團干培訓本質屬性的現象。團校的政治性強弱與否直接決定其所培養人才是否具有堅定信仰,是否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黨的接班人。作為為黨培養助手和后備軍的機構和陣地,弱化了根本政治屬性,培養出的團干就容易出問題。因此,團校政治性弱化導致團干培訓職能不實的問題應該是黨加強團校職能改革,聚焦主業大背景大趨勢下最應該解決的突出問題。(2)政策資金不到位、辦學條件不達標。一項針對全國32所省級以上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長期以來,團校有基本的行政經費保障,但是地方財政給團校的辦學經費撥款相對比較緊,長期以來,團校只能維持基本的生存,很難有大的突破性發展。同時,學校在建設用地、經費投入、編制等方面也普遍遭遇政策性瓶頸,相關調查顯示,團校的校園面積普遍偏小,大部分都低于普通高校設置條件中的最低標準,而建筑面積相比較起來就更不理想,辦學條件嚴重不達標。(3)師資力量薄弱。由于長期形成的“一體兩翼”格局影響,大部分的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呈現明顯的劣勢。大部分團校老師長期從事學歷教育教學,很少通過社會實踐去積累基層工作經驗;工作任務重,沒有時間和精力靜下心來做教研,教學水平長期停滯不前,講課難免出現空話多、講不透的問題,沒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加上相關教學激勵措施不夠健全等原因,造成教師業務知識更新慢、業務素質下滑的趨勢,師資力量亟待提升。(4)課程體系不完善。到目前為止,各省團校都沒有建立相對完整的課程體系,存在著課程內容千差萬別、課程培訓手段落后、課程考核不科學等諸多問題,未能實現培訓的規范化、專業化。在團干培訓工作中因為缺乏對培訓對象的培訓需要、知識結構、技能狀況的科學分析,培訓的內容也多為專題講座等政治理論講授。與團干崗位能力密切相關的拓展式培訓、體驗式培訓、實踐教學的安排則非常少,導致培訓內容與需求脫節,培訓針對性、實踐性不強,很難激發團干們學習的興趣,更談不上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團校培訓效果與培訓對象的現實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
3.團校團干培訓職能弱化原因分析
20世紀80年代,一部分團校開始探索開辦學歷教育,從那時起,團校工作重心由團干培訓向學歷教育轉移的情況陸陸續續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歷教育不失為團干教育培訓的有益補充,問題在于:后來很多團校為了謀求發展很少把精力放在理論研究上、放在團干教育培訓主業上,而是更多的去根據市場需求將主要精力放在學歷教育招生、開設新專業等方面。團校過度從事與主業不相關的業務,必然導致團校不能有效整合兩者的資源,同時還會導致培訓的形式缺乏創新,這樣就會影響培訓的質量,使得團干培訓職能日趨弱化。
二、加強團校團干培訓職能的對策及建議
1.增強團校的政治性
黨旗所指,團旗所向。團校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中央深改組在有關群團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中央團校“改革要著眼黨的青年工作大局,把握建設黨在青年工作領域特色鮮明的政治學校這一根本定位”。這就要求團校必須要切實增強政治擔當,提高政治站位,立足黨的青年工作思路,思考團校職能發揮,切實增強發揮好主業職能的定力。
2.爭取政策資金支持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資金就是糧草,就是推動所有工作的基礎條件。團校要積極在資金“開源”上想辦法。比如爭取省委組織部把團干部培訓計劃納入全省干部培訓規劃中,參照省委黨校的政策,在省團校舉辦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團干部主題班,給予專項培訓經費;爭取團省委將在省級范圍開展的各類培訓班放在團校并給予專項經費支持;爭取省委宣傳部、省文明委、省教育廳的政策支持,舉辦青少年思想道德師資骨干專題培訓班和少先隊輔導員專題培訓班,并給予經費支持;爭取民政廳的支持,舉辦社會組織骨干培訓班,給予經費支持等。通過以上的經費“開源”途徑,加上努力爭取培訓、研究專項經費撥付等措施,減輕辦學經費壓力,從而更好地為完成各項主業工作任務提供堅強保障。
3.改善硬件設施
要強化團校的培訓職能,確保場地夠用,硬件設施齊備。要積極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建設集團干培訓、青年創新創業培訓及其他社會培訓于一體的培訓大樓。培訓大樓應適應現代培訓的要求,集培訓、實訓、會務、康樂、素質拓展、餐飲、住宿為一體,全面滿足各類團干部培訓及其他培訓的需求。要加大力度改善校園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
4.加強師資建設
民航黑龍江空管分局培訓工作“十二五”規劃的編制是為了實現民航 “十二五”人力資源規劃提出的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大力推進能力建設工程,塑造“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知識組織化”的學習型組織,建設“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適應性強、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為滿足分局“十二五”發展戰略的需要,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證和能力支持。
1.過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績
過去的五年,分局積極推進能力建設工程,高度重視教育培訓工作,加快人才隊伍的培養,為實現空管安全夯實了基礎。
(1)堅持“不斷創新、注重實效”的方針,以創建和諧空管、打造學習型團隊為目標,在堅持抓好常規性培訓的同時,著眼長遠,開拓創新,努力做到培訓工作與安全生產“兩不誤,兩促進”。培訓工作緊緊圍繞分局的工作重心,直接為分局的生產經營、安全保障服務,使培訓工作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2)注重新需求、突出新理念、采用新方法、依托新平臺,組織了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培訓。一是組織了多內容、多專業的大型講座;二是堅持每年組織一次讀書活動,創建學習型團隊;三是組織全員分期分批進行拓展訓練和野戰訓練,打造高執行力團隊;四是對管理人員有重點的送出培訓,與黑龍江大學合作開辦了MPA研修班,參加黑龍江省委黨校研修班,舉辦新提拔中層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培訓班;五是依托新平臺,開展辦公網網上自學活動;六是發掘潛力,注重實效,加大了新進人員培訓力度。
(3)率先在國內民航空管系統啟動ISO10015培訓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建立、健全了三級培訓管理網,分級管理,落實相應職責;依據ISO10015國際標準,建立了培訓管理體系,規范了培訓需求、設計和策劃、培訓提供、培訓結果評價等各個工作流程;從機構、職責、標準、制度上保證了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規范了培訓過程,提高了培訓的有效性,使分局培訓與國際優秀先進的管理模式接軌。
2.目前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
(1)員工的實際工作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部分轉崗員工和干部面臨完全陌生的專業領域,存在業務不熟、經驗不足的問題。
(2)分局培訓管理體系需進一步完善。體系還處于建立初期,各項制度、流程還需在實際工作中進行檢驗和進一步完善。如:部分員工對培訓實施的理解較為狹義,培訓過于依賴在教室里進行的課堂式講授,培訓計劃中策劃的培訓方式較為單一。
(3)培訓課程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各類培訓教材、課件、題庫、資料等培訓知識資源沒有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登記、開發和共享。
(4)培訓師隊伍的建設還需加強。分局師資隊伍建設剛剛起步,培訓師隊伍的師資庫建立、師資能力培養等工作還需要加強,激勵機制有待建立。
3.“十二五”期間分局發展面臨的形勢
隨著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需求的不斷增長,民航對空域資源的需求將越來越大,由于國家空域管理體制和組織方式的改革有一個過程,目前民航增加使用空域仍存在較多困難,這對空管保障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分局發展存在的突出短板主要有:管理人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專業人才短缺問題;新技術、新設備的快速增長帶來的專業知識更新需求。
4.“十二五”培訓規劃指導思想和原則
4.1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密圍繞民航強國戰略和空管系統“持續安全、科學發展”的工作大局,全面貫徹落實人才隊伍體系建設任務,以服務分局發展為目的,以人才隊伍能力建設為核心,著眼于提高員工整體素質和能力,大力實施能力增值工程,根據崗位專業分工,實行差別化管理,個性化培訓,努力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員工教育培訓工作格局,為適應分局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證和能力支持。
4.2基本原則
以持續安全為根本,以業務技能、管理能力培訓為重點,以促進職工成長和分局發展為目的,以ISO10015標準為準則,創新培訓模式,打造優秀人才隊伍,建立具有龍江空管特色的培訓體制。
4.3培訓目標
“十二五”期間,進一步完善培訓管理體系,實現培訓需求實用,策劃充分,方式靈活,效果顯著,檢查嚴格,改進及時,師資隊伍建設規范,確保培訓管理體系運行的標準化、程序化、規范化。
5.“十二五”培訓規劃的構想
5.1培訓管理體系建設的持續改進和完善
根據分局發展戰略,統一規劃各類人才的培養、儲備和開發工作,統籌安排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建立培訓管理網絡,進行分級管理;以全面提高員工的素質和崗位勝任能力,滿足員工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為目標,按照“干什么學什么,學什么專什么”、“干什么會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和適度超前的原則開展培訓工作;積極探索新的培訓模式,推進網絡化培訓,培訓知識資源共享,實現針對性、個性化培訓。
5.2大力加強員工能力建設
立足不同崗位,大力提升各級干部職工的專業技術、管理技能、公共知識、責任意識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抓好員工的公共知識培訓;二是抓好員工的專業技能培訓;三是抓好干部的管理能力培訓;四是抓好新進人員的崗前培訓;五是抓好轉崗人員的轉崗培訓。
5.3做好培訓工作保障措施
為將“十二五”培訓規劃落到實處,保證分局的培訓工作順利實施,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的支持:
首先需要培訓管理體系支持。將培訓管理體系建設和空管系統的“五個體系”建設相結合,在已建立的ISO10015培訓管理體系基礎上,進一步規范、深化、改進體系的運行。
其次需要資金的支持。根據分局整體工作安排和經費使用要求,按照培訓經費管理有關規定,在確保培訓經費落實到位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培訓經費使用結構,適當向管制一線業務技能培訓、管理人員培訓和培訓師的培養方面傾斜。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02C-0081-03
近年來,鹽城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深化內涵建設,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穩步、健康、快速發展。
一、以德育為首位,著力精細管理,提升綜合素質
學校堅持在“抓基礎、嚴管理、重過程、看實效”上下功夫,努力實現思想教育全員化,班級管理常規化,養成教育經常化,行為習慣規范化,組織活動實效化,教育內容明晰化,真正打造較高層級的德育品牌。
(一)以自我教育為重點,構建德育模式
學校突出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養,構建了“五自”德育新模式,著力培養學生“自信、自強、自立、自尊、自愛”品質,使德育工作走上模塊化、課程化、規范化的道路。近年來,有56名學生被省、市教育局、團市委表彰為市職業學校“三創”優秀學生、“三創”優秀學生干部,6名同學被江蘇省教育廳表彰為“江蘇省職業院校學生技能標兵”,1名同學獲江蘇省“魅力團支書”和“人氣團支書”稱號,校團委被表彰為省“五四紅旗團委”。
(二)以體驗感悟為關鍵,設計德育活動
在德育的實踐與探索中,學校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教育和五項活動工程。五大系列教育:一是節日專題教育,二是禮儀常規教育,三是體育藝術教育,四是社會實踐教育,五是特色主題教育。五項活動工程:一是法制安全教育工程,二是以《弟子規》為主要讀本的傳統文化修身工程,三是身心健康必修工程,四是企業文化熏陶工程,五是創意創業立志工程。這些活動開展規范有序,學生參與率高,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以提高素質為根本,建設德育隊伍
學校重視班主任培養培訓,每月舉行一次班主任學習培訓活動;每學期組織班主任外出考察學習,邀請專家來校講學,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不斷提高班主任業務能力。學校連續三年舉辦“班主任節”,進一步增強班主任工作的自豪感。同時重視對學生會干部隊伍的建設,定期對學生干部進行培訓,成立了業余團校、業余黨校。建立校外德育兼職教師隊伍,有8名校外輔導員經常性參與學校德育活動,對學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近兩年,學校在平安校園、文明學校、和諧校園等創建評比中成績突出,先后被表彰為市校園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與平安建設工作先進集體、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省預防教育示范學校、省平安校園、全國“關愛明天,普法先行”教育活動先進集體;成功舉辦了鹽城市“法律陽光潤校園”啟動儀式,學校在大會上作了經驗交流發言。
(四)以創業教育為抓手,提升德育效果
學校積極開發符合職業學校實際的創業教育體系,構建了“‘創業教學+創業模擬+創業實踐’三位一體創業教育模式”。建成占地1200平方米的“學生創業園”,培育初印象電腦科技有限公司、主視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10多個創業社團。“雙翼”跳蚤市場自2014年6月開市以來一直未中斷,每雙周一下午第二節課開市,同學們參與熱情高,場面熱烈,已成為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近年來,在創業類各類大賽中有兩名同學獲國家級一等獎。學校《“三位一體”培養創業人才》入選“國示范”建設教育內容創新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在2015年江蘇省“鳳凰職教杯”職業學校創業能力大賽中喜獲佳績,學校分別獲得一等獎(第一名)、二等獎和三等獎。在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NOC物聯網創新設計決賽中,學校獲得3枚金牌。
二、以教學為中心,著眼規范管理,提高教學效益
(一)完善組織機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
在管理體制的構建上,學校在教學管理組織建制上全面實施校―系(部)二級管理。從制度構建與管理實施上保證上下互動,精干高效。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上,堅持以《江蘇省職業學校教學管理規范(試行)》為根本,制定并實施了教學例會制、教學資料抽查制、教學違紀通報制、教案送審制、評教評學制、教考分離制等10項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執行,有效保證了教學秩序的穩定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圍繞市場需求,推進專業體系建設
在專業體系建設上,一方面加大在專業鏈延伸、專業群開發上的工作力度,利用長三角機械制造業和鹽城沿海大開發、汽車工業大發展有利契機,加強重點專業、特色專業建設,開發新興專業。目前,已形成以機電、數控、汽車、電子、計算機、商貿等專業為骨干的專業集群優勢,擁有5個省級品牌專業。深化現代職教體系試點項目建設,加強與鹽城工學院、鹽城師范學院的合作,3個專業共招生135人。近兩年新開設電子商務、物聯網、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專業,使專業建設更好地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三)細化課程管理,著力課程體系構建
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學校切實執行省課程改革行動計劃,現有2個省級課程改革實驗點,被省教育廳認定為課程改革實驗學校。在精品課程建設方面,積極參與省廳、省教科院牽頭組織的課程建設活動,開發省級精品課程8門。2015年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又啟動立項建設10門網絡課程。
(四)嚴格過程管理,確保運行體系有序
在教學管理上,學校嚴格執行教學“五認真”,根據《教學責任事故認定辦法》,及時處理教學過程中的違規及錯誤行為,有效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序化。在實踐教學方面,目前主要采用“滾動式”技能訓練模式,將學生的技能水平與企業的崗位要求對接起來,有效提高了技能教學的質量。近年來,學生的中級工合格率達98%,五年制高職高級工合格率達85%以上。學校連續8年獲省技能大賽先進單位和團體優勝獎。近年來共獲得省技能大賽金牌11枚、國家級4枚。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中,會計專業每年都有十多名同學獲得助理會計師資格。在2015年的省級抽測中,專業理論課合格率97%,技能抽測合格率達98%,名列全市第一。單招成績、“3+4”課程抽測名列市直和全市第一。學校連續多年以總分第一獲全市教育教學質量先進獎。
三、以師德為重點,注重標準管理,打造優質團隊
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是提升育人質量的根本保障。近年來,學校以落實教師專業標準為目標,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完善培養培訓體系為保障,以實施素質提高計劃為抓手,不斷提升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努力打造適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教學團隊。
(一)強化師德教育,不斷提升師德水平
學校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文件精神,堅持把師德教育擺在師資隊伍建設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建立和完善師德考評獎勵制度,把師德考核結果作為教師聘用、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學校以“三嚴三實”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組織全體教職工觀看“厚德鹽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典型事跡專題片,學習王強等人的先進事跡,舉辦市直教育系統勞模事跡報告會,簽訂《拒絕有償家教承諾書》,強化“三項整治”,結合學校實際,將教學“五認真”納入整改范圍。
(二)注重多措并舉,努力提高業務能力
在教研活動的開展上,學校主要以系部為單位,成立24個教研室(組),由教研室牽頭組織主題教研活動,由教務處、科研產業處給予面上的指導與檢查。近一年來,開展多種類型的教學競賽、展示活動。組織了教研室主任公開課活動、青年教師課堂教學達標考核活動。近兩年學校從面上組織了6次全校性教研活動,聘請10多名專家來校作專題講座。在校本培訓上,學校確定每單周一下午為全校教師學習日,每周三下午進行專題式教研活動,從制度、時間上保證教師敬業精神的打造與專業素養的提升。近兩年我校選拔了68名骨干教師和管理人員參加國培、省培和其他培訓。近三年來在全省職業學校“兩課”評比中,6名老師獲得“示范課”,9名老師獲得“研究課”。
(三)不斷拓展渠道,著力優化師資結構
2012年面向社會招聘了11名高技能專業教師。三年來,11名教師在師德師風、教育教學、專業發展等方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選拔了4名教師轉崗培訓。對聘用為實習老師的30多名能工巧匠,讓他們與正式在編老師共同承擔相同實踐教學任務,努力營造專職與兼職教師競爭比拼、合作進取的氛圍。目前,學我校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88%以上,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的比例達到20%以上。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6-0217-0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許多是從高職以及專科學校發展而來的,由于普通本科辦學歷史短,教育經驗弱、運行欠規范等諸多原因,在整個高教體系中的處境并不樂觀。當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須解決的問題是:辦什么類型的大學,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如何培養自己的人才,怎樣使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校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筆者結合湖北經濟學院的情況,談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 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
什么是人才培養模式?很多人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和外延都有過不同的解釋, 對其理解可謂是見仁見智, 眾說紛紜。1998年教育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普通高校教學工作會議的主文件《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 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周遠清更簡明地指出“所謂人才培養模式, 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 它決定著高等學校所培養人才的根本特征, 集中體現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綜合各方論述,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人才培養活動的實踐規范和基本樣式,是對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途徑、培養方法等要素的綜合概括。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本科教育架構已搭建完成,但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不高;(2)辦學規模不小,但辦學特色不突出;(3)新建了一流的教學設施和校園環境,但還未培養出一流的學生。
2.2 湖北經濟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設計
湖北經濟學院是2002年9月由湖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武漢金融高等專科學校、湖北省計劃管理干部學院合并組建的一所省屬普通本科院校。湖北經濟學院的人才培養特色充分表現在培養目標、辦學特色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等三個方面。
(1)人才培養目標。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規格、多層次的,湖北經濟學院培養的是具有良好人文素養、扎實專業知識、較強實踐能力、能解決問題的白領層、創業者、實業家。湖北經濟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可以概括為兩句話,即“為祖國服務,能解決問題”。
(2)人才培養特色。
高校的人才培養特色是高校競爭力的表現,也是擴大社會影響、吸引生源的基礎。湖北經濟學院合并前的三校在長期的辦學歷史中,形成了“重學生專業應用能力、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重地方性人才培養”的鮮明特色。湖北經濟學院合并組建以后,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繼承和發展百年商科辦學傳統,結合本科教學實踐探索,通過開放性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構筑開放性實驗教學、互惠性校企合作、多樣性社會實踐、探究性科研活動、設計性學科競賽五大實踐平臺,在培養有思想有能力的實用、實踐、實干型經濟管理人才方面形成了特色。
(3)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
湖北經濟學院地處武漢東湖高新科技園區,緊鄰中國光谷、武漢金融港和大型企業群的人才需求洼地。學校利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主動出擊,尋找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推進校地、校企合作,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在發展規劃、課題研究、項目開發、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積極開辟應用研究的新領域。比如,學校建成了2個省部級研究中心:湖北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物流發展研究中心,與政府部門合作共建了湖北省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監測評估中心、湖北數據與分析中心、湖北縣域經濟研究院等,發揮學校的人才智力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3.1 傳統本科教育教學模式的局限
所謂教育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而在培養過程中所采取的某種能夠穩定培養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結構框架和運行組織方式。
大多數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沿用傳統本科教育教學模式,即以系統掌握學科專業知識為人才培養取向,以學科的知識生產為目標,以學科的知識傳授為工具的教育教學模式,它重學科知識體系,輕社會需求;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傳統本科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技能和解決現場問題能力薄弱,缺乏職業素質,工作適應期偏長。
3.2 湖北經濟學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模式是適應教育主體的需要,同時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合并組建以來,湖北經濟學院結合學校辦學定位,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3.2.1 科學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1)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建構。
為了適應培養人才的多樣性要求,根據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學校按照強化基礎,拓寬口徑的原則,重點加強自然科學、人文社會學科類通識課程。在明確課程設置,優化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堅持完善和及時更新各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構建成一個承啟關系有序、內容緊密相連、彼此融會貫通、交叉重疊較少的課程體系。按照學校構筑五大實踐教學平臺的要求,安排各專業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各類課程學分分配。依據課程的認識屬性把課程分為必修課(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選修課)等,以此安排課程的銜接和前后關系,完成教學進程計劃。堅持共性和個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培養計劃中,貫徹因才施教的要求,課程設置體現不同學科專業和學生個性化培養的要求,主要公共基礎課實施分級教學,開設一系列不同學分的公共基礎課程,一方面滿足不同學科專業對該門課程的最低學分要求,另一方面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興趣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擇取難易程度不等的課程。實行教學計劃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在選修課中設置個性化的課程模塊,給學生可選擇的彈性學習空間,充分體現個性化培養的原則。公共基礎課程,要求在不削弱本科教學要求的前提下,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加強能反映學科發展潮流的內容,突出基礎理論教學的應用部分,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基礎課程強調專業基礎性和本科的規格要求,努力拓寬學生的專業面,增強學生畢業進入社會的適應能力。專業課程,則突破傳統思維,結合就業市場、尤其是湖北地方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加大實踐和應用的比例,強化動手能力、應用能力,注重職業素質的養成。總之,在整個課程體系設計中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確保教學質量,為學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識框架,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2)專業培養方案專家論證制。
學校建立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家論證制,針對學院制定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校聘請相應的專家和企業家進行論證,特別是企業家的論證意見,及時吸收到課程設計當中,使各專業的課程設置能滿足有關行業對人才的需要,從而形成人才培養特色。
3.2.2 構筑完整的實踐教育體系
通過實施一系列“創業起步教育計劃”,構筑完整的實踐教育體系,鍛煉學生的創業能力。這些計劃包括:(1)推出校內實踐性教學改革與建設方案。(2)“讀書工程”。由團委、圖書館提供書目,各院系團委、學生會組織讀書活動,專業教師指導與評審,并規定學生完成相應的讀書學分,使“讀書工程”制度化、規范化、長期化。(3)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計劃。每個專業建立若干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制定年度學生實習計劃。(4)學生科研“四個一工程”。即創辦一本面向學生的學術刊物;每年開展一次大學生學術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每年舉辦一屆大學生科技節;每年評選一批大學生科研新星。(5)“第二課堂”計劃。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和社會活動。這些活動既包括學術活動,也包括非學術活動;既有校內活動,也有校外活動。主要形式包括:專題講座、學術沙龍、俱樂部活動、演講辯論、模擬法庭、主題班會、黨校培訓、公益勞動等。(6)“第三學期計劃”。在每年暑假開辟社會實踐性教育學期。該學期活動采取學校集中組織和個人分散活動兩種形式。由學校集中組織的活動有大學生“三下鄉”、企業實習、社區調研等。⑦職業證書計劃。將與專業資格證考試的有關課程引入課堂,除此之外,學校還鼓勵學生在完成計劃學分的前提下,參加諸如注冊會計師、英語四六級證書、律師資格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等職業資格證書考試。
3.2.3 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高校順利實現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保障。學校建立比較完整的校、院、系(教研室)三級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各種類型的聽課、集體備課、“老帶新”、教學研究等制度。充分發揮教學督導組的咨詢、參謀和評議、督促作用,開展校內教學檢查、領導聽課、學生評教等教學評估制度,制定和完善各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標準。完善學生信息反饋機制,使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真正成為人才培養的全面質量管理和教學各環節的全過程管理。通過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保證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的順利實現。
3.2.4 構建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
根據實際需要,拓寬評價思路,在學生綜合測評管理辦法中,明確了不單以學習成績論英雄,激勵學生參加各種學生組織(團學組織、學生社團等)、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文體活動以及社會實踐與青年志愿者活動等,重視對學生個性發展、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的評價,制訂了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綜合素質發展測評體系。
一、應急救援課程教學的特點
(一)課程特點:新型學科、知識體系龐大
根據2009年11月1日實施的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13745-2009),“安全科學技術”是一級學科,代碼620;其中,二級學科“公共安全”,代碼62080;下設三級學科中有“應急救援”,代碼6208040。在我國軍隊院校重點建設工程中,應急救援學科屬于建設基礎比較薄弱的新興、交叉的綜合性學科,涵蓋了組織指揮、政治工作、后勤保障、裝備建設等內容,與軍事理論、勤務戰術、政治理論與工作、軍事心理、管理與后勤、信息技術等多個基礎學科,以及地質勘探、森林防滅火、機電工程、道路橋隧工程、醫療衛生等專業內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二)學員特點:知識豐富、思維活躍、缺乏部隊經驗
當前,“90后”國防生是軍隊基層干部補充的重要來源,是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一支骨干力量。他們科技素養較好,知識豐富、功底扎實,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很強、思維活躍、善于學習、敢于質疑、個性鮮明、創新能力強,投身部隊、獻身使命的熱情比較高漲,具備了一定的犧牲獻身精神。
(三)教學特點:理論性、綜合性、實踐性較強
應急救援任務是黨和國家賦予警種部隊新的職責使命,瞄準警種部隊任務轉型需求,培養多警種聯合應急救援指揮人才是應急救援學科發展的主要方向。而應急救援學科又是一個交叉的綜合性學科,應急救援的教學既要優化基礎理論進行專題課程設計,力求實現專題搭配合理、內容銜接有效,理論與實踐教學搭配得當,滿足第一任職需要;又要精選教學內容,區分基礎內容、核心內容、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確保教學內容體系的完整、重點突出、貼近實際、滿足需求。同時應急救援具有實踐性較強、危險性較大的特點,應急救援任務突發、屬于非常態下的行動任務,教學主要應采取現場模擬、桌面推演、模擬演練、綜合演習等實踐性方式進行。
二、應急救援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科體系架構不完善、理論研究滯后
目前,國內部分高校以及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等,開設了應急相關課程。但是,國內相關課程設計偏重于宏觀性培訓,重管理輕實踐的現象較為嚴重,針對應急處置的內容呈現出零散、系統性差的特點,以傳統授課、講座、報告等形式為主,缺乏實戰檢驗反饋及專業化評價。軍隊院校雖然也開設了許多與應急救援相關的專業化課程,但對于武警警種部隊的職能任務來說,我們不能直接搬來照用。警種部隊按照總部關于加強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把應急救援力量建設作為有效履行新的職責使命的大事來抓,各級均成立了由軍政主官掛帥的組織領導機構,經常組織開展課題研究,先后編寫了《應急救援行動實施辦法》、《應急救援作業指導戰法》等規范性文件。
(二)應急救援意識不強、觀望意識嚴重
武警部隊隨著職能任務的拓展,黃金、森林、水電、交通等警種部隊成為國家應急救援力量的國家隊。各指揮部都結合任務轉型,著眼打造國家應急救援精銳之師,注重開展經常性的戰備教育,不斷增強官兵應急救援意識;制定了各類戰備方案和行動預案,并經常組織演練;對以工代訓、脫產專訓、分類組訓、警地聯訓等進行了規范指導,各總隊、支隊也分別抓了試點推廣經驗。而來院培訓的國防生們,在部隊待的時間較短,有的還不足一個月,對警種部隊的職能任務了解不深,對部隊近期開展的工作掌握不足、對形勢任務認識不清,導致應急救援的意識不強、在學以致用方面研究較少,對當前的任務轉型有些模糊甚至是偏差的認識,覺得任務轉型后,發揮專業特長的機會少了,普遍還存在觀望的態度。
(三)基礎理論知識較多、實踐環節較少
隨著軍隊院校編制體制調整工作的落實,警種學院任職教育承擔著黃金、森林、水電、交通等專業國防生的應急救援合訓任務。而現有課程設置及內容設計,不能完全滿足應急救援人才培養需求。我院從2012年9月開始在國防生培訓中增設了30課時的應急救援教學課時。同時,我們為國防生教學編寫了《應急救援理論與實踐》教材,雖然我們在教學中針對現有課時進行了合理設計,從應急救援概述、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救援組織指揮與應急救援信息化建設四個方向進行了專題式的教學,但從教學的效果來看,由于教學時間短,每個專題的教學只介紹了一個框架結構,學員學起來好像很零散、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同時又因目前場地建設、實驗基地建設和校隊聯合辦學都在設計計劃中,故實踐性教學的內容只占到6課時,占全部課程五分之一的比例,學員們要求最多的是加大實踐課的比重,多講授裝備的操作與使用。
(四)信息化基礎建設較弱、智能化水平不高
目前,警種部隊都建立起信息綜合網絡、視頻會議系統,完成了三級網絡的建設,三級網絡的擴容基本完成。按照總部明確的基本標準,各單位把人員裝備的投入、整合作為加強應急救援力量建設的重點來抓,力求配實配強。從調研的26個重點中隊情況看,除少數今年新建的重點中隊還缺少一些通信和保障類裝備,其他中隊都達到了齊裝滿員。同時,不少單位還把便攜式衛星站、衛星電話、短波電臺等通信手段使用起來其,實現了現場視頻實時傳輸,并普遍與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建立了信息共享、災害預警機制,保證了第一時間掌握災情信息。而我院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加快步伐,一方面趕上部隊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另一方面也需加快基于信息系統的應急救援指揮模擬系統研究與應急救援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工作,彌補信息水平低、智能化教學差的不足。
三、應急救援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完善應急救援學科、課程、教材體系建設,夯實教學基礎
武警黃金、森林、水電、交通四支警種部隊具有特有的專業、技術和裝備優勢,已經成為國家應急力量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武警警種部隊院校唯一的警種應急救援學科,其課程體系建設是一項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的工程,其建設發展水平不僅直接關系著警種部隊應急救援指揮和技術人才的培養,而且對于推動我國國家應急體系建設和提高新時期我軍履行職能使命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警種部隊應急救援作為綜合性學科,學科建設組織結構以警種學院應急救援教研室為核心,以現有的軍事理論、勤務戰術、共同科目、政治理論與工作、軍事心理、管理與后勤、信息技術等基礎教研室,以及黃金勘探、森林防滅火、水電工程、道路橋隧工程、機械機電等專業教研室為支撐,以體現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任務和著重研究應急救援實際問題的教學和科研為方針的應急救援學科體系。它應包括應急救援基本理論、應急救援建設理論、應急救援專業理論、應急救援指揮、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等五個方面。應急救援課程建設必須緊緊圍繞警種部隊擔負的任務設置課程。我認為,應急救援課程建設,應圍繞崗位任職所需重點設計。
(二)營造以提高應急救援意識為主體的院校校園文化環境,提高救援意識
多年來,黃金、森林、水電、交通部隊在發展壯大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光榮歷史傳統,如黃金部隊的“三光榮”、“三特別”、“三熱愛”和“陽山精神”、“西口子精神”;森林部隊的“火場精神”;水電部隊的“三峽精神”、“羊湖精神”;交通部隊的“天山精神”、“老精神”等等,這些精神激勵著歷代警種部隊的官兵們,同時,它也是我們警種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豐富內涵和底蘊。隨著警種部隊職能任務的不斷拓展,應急救援任務的范圍不斷擴大,對此,作為武警部隊唯一一所警種院校,黃金、森林、水電、交通警種專業建設是學院的突出特點,積極研究探索多警種辦學的特點規律,緊緊圍繞警種部隊職能使命和遂行多樣化任務現實需要,培育具有“警種元素”的專業文化,特別是宣傳危機意識、樹立應急救援理念成為學院校園文化建設一個新的方向。通過宣傳、報道近年來警種部隊參與應急救援的急難險重任務及感人事跡,組織學員參與地方應急救援等活動,強化學員的應急救援理念、提高應急救援意識,樹立“警種戰場”敢打必勝的信念,培養學員“警種戰場”犧牲奉獻的精神、英勇頑強的作風和不辱使命的能力。
(三)構建院校與部隊的交流機制,加大實踐性教學力度
為適應我國應急救援的新形勢和我院任職教育的特點,應廣泛增設實踐性教學環節等方面的新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拓寬教學手段,在完善以往實踐性教學手段的基礎上,增加參觀警種部隊建設、參與部隊演練等教學手段,強化和擴大教學領域。一是要從部隊精選知識結構合理、有組訓教學能力的專、兼職教官。充分讓學員接觸與領會一線的實踐經驗與案例。二是要構建院校與部隊共享資源、訓練基地的機制;讓學員通過在實地訓練過程中鍛煉自己,增強自己的認識與能力。三是要建立各警種部隊應急救援隊伍間的綜合演練制度,不斷強化各部門間協調演練,形成“總部主導、統一指揮、職責明確、反應靈敏、協調有力、運行高效”的應急救援聯動機制。使學員能夠經常參與到應急救援綜合演練的實戰,不斷應急救援能力。
(四)加強教師的綜合能力,增強課程建設實力
一、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提高主流價值取向對各種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價值取向的辨別能力和價值意識,關系到學校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關系到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一)凝聚社會共同意識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價值理念的集合體,是最深層的精神內核。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弘揚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風尚。劉云山同志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戰略任務,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舉措。在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有利于引導廣大師生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有利于凝聚起團結奮斗的共同意志。
(二)鞏固主流社會思潮的客觀要求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面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以及價值觀領域的滲透,高校作為鞏固意識形態的文化陣地,必須把握好意識形態的主動權,以為指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凝魂聚氣、強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及時應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價值觀滲透,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因此,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鞏固主流社會思潮,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需求
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取向總體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態勢,然而,少數高校在加強大學生知識能力培養的同時,容易忽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造成有些大學生思想品德不高,政治意識淡化甚至異化,核心價值觀“缺位”。因此,基于高校文化建設和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雙重要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是推進大學生主流價值觀更加“主流”的重要內容,是保障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有效路徑。
二、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性研判
高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傳承科學知識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場所,擔負著向廣大青年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職責。但高校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面臨諸如多元價值觀的沖擊、網絡新媒體的影響、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等方面的挑戰。
(一)多元價值觀的沖擊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此帶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念中既包含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積極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極因素。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青年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識產生的分化,給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干擾。大部分大學生能辯證看待問題,能準確定位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部分大學生還不能熟練的進行政治判斷,難以抵御新奇有趣的新事物新思潮,從而出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的持中立態度、少數持冷漠態度的現狀。另外,在開放的現代社會,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斷向縱深拓展,各種文化思潮涌人我國,客觀上也為多元價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價值觀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價值觀的主導作用,使主流意識形態遭遇沖擊和淡化。
(二)網絡新媒體的影響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信息社會的進步,新興傳媒手段不斷涌現,網絡新媒體以其自由、快捷、交互、開放等特點,成為社會發展的新時空。借助新媒體,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獲得了技術支持、傳播渠道和言論空間,有助于增強意識形態教育的傳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及時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同時,也嚴峻考驗著我國意識形態教育的控制力。特別是大學生富有激情、接受新事物快,很容易被一些錯誤的價值觀念、思想理念和意識形態所誘導,模糊了自我認知,弱化了是非觀念,對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起到了阻礙作用。
(三)傳統教育觀的束縛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階級階層的變化和利益的分化,導致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社會成員更多地把維系和維護所屬社會群體的利益,關注和重視個人的利益和感受,作為價值評判尺度。高校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缺乏適應期和緩沖期,特別是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教育渠道相對狹窄、教學資源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針對當前的學生價值選擇和評價多元化、雙重性的現狀,如何做到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統一,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社會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與職業理想相互融合,是高校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必須思考的課題。
三、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性分析
指出:“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高校應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融入師生員工的學習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使之成為全校上下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一)深化宣傳教育,堅守認同自信
有自信才會有自覺,有自信才會有清醒,有自信才會有定力。增強價值觀自信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認同的關鍵因素。“價值觀自信”從何而來?這份自信來源于黨的堅實領導,來源于黨員干部的堅定認同,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堅定支持。因此,高校要把加強教育引導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認同的重要環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宣傳、黨校等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主動謀劃,各司其責,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宣傳、貫徹落實。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列為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黨員組織生活、黨校教育培訓的重點內容,使之刻印在全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心上。要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評師評教的重要標準,主動挖掘各個工作崗位蘊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采取哲學研修、課程培訓、教學競賽等方法,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能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師資隊伍,要深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特別是要納入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融入教師職前準入、入職培訓、職后管理的全過程,融入學生全面發展的全過程,細化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準,促進人人知曉、人人踐行。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師生的靈魂和血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常修道德修養,磨礪嘉善言行,讓人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承者、實踐者、發揚者。
(二)強化篤行實踐,堅守行動自覺
中圖分類號:G7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3-064-04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構建國家開放大學”,各省《教育發展綱要》也紛紛提出“以廣播電視大學為基礎探索構建開放大學”。在我國構建學習型社會的背景下,開放大學建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國外開放大學的基本成功經驗
國外開放大學的發展與成就令人矚目。世界上以open university(開放大學)命名的學校以及具有開放大學性質的學校和機構中,典型的代表有英國開放大學、美國鳳凰城大學、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日本放送大學、韓國國立開放大學、印度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泰國蘇可泰?探瑪提叻開放大學、香港公開大學等。它們是一個實體,具有專業教學、學位授予和相對自治權;它們沒有“圍墻”,利用遠程教育技術,通過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提供服務,適應移動學習的需要;它們秉承開放的理念,包括思想的開放、模式的開放、方法的開放、向所有人開放、向全國乃至世界開放,具有人人、處處、時時學習的服務功能和手段,能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提供教育服務;是一個可以為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學習機會和服務的開放型大學。
(一)法律法規的保障
各國開放大學在成立之初和發展進程中,立法和不斷修訂的相關制度保證了其健康發展。如英國政府重視發展成人教育,先后兩個十分重要的報告:1919年的成人教育終結性報告和1973年完成的《拉塞爾報告》,即成人教育振興計劃。美國1966年正式通過了《成人教育法》,后經1970年、1978年等數次修訂而日益完善,該法案確立了當代美國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從不同領域和側面對公民終身教育的權利、義務和保障作出了規范。法國1972年在教育部長埃德加?富爾的倡導下,通過了《終身教育法》。日本內閣1990年通過了由文部省提出的《終身學習振興法案》,同年6月29日,由國會通過了《關于整備振興終身學習推進體制的法律》,即《終身學習振興法》。印度1985年依照《印度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法》建立國家開放大學。韓國1972年根據《總統令6106號》,確立了國家遠程教育機構的地位。泰國1978年根據《皇家》,制定了《泰國蘇可泰?探瑪提叻開放大學法》。中國香港地區1989年按照《香港政府令》制定了《香港公開大學條例》。
(二)研發高質量的學習資源
在提供多種媒體資源給學員自主學習中,高質量的教材是開放大學的一大特色。在教材建設方面,英國開放大學不惜重金投入,每門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系統性教材大約投入1000萬英鎊,每個課程組由4―20名多種技能的專業人員組成,除學科專家外,課程組還包括編輯、電視和錄音制作者、美工設計者、軟件專家和學術考核等媒體設計和制作方面的專家。在整套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他們預先制定了一套嚴格的指導、培訓、編寫、審查規程。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力爭突出啟發性、實用性、交互性等特點。為保證教材內容的前沿性,在開放大學總部,組建了一支有學科專家、課程設計人員、媒體制作人員和評估專家組成的課程組,他們有驗收、評價和征求學生意見及修訂的責任。他們還建立教材試用制度,在教材的試用期間,學校專門聘請國外的一些專家學者進行審查,從中找出問題和不足,保證教材的高水平和高質量。澳大利亞負責遠程教育課程開發工作的開放學習體系(OLA)設立了專門的學術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他們對課程的設置和開發進行統籌安排,對需要資源開發的課程進行招標、投標、審批和委托建設,最后委托開發的成果還要經委員會審定。整個課程開發是由澳大利亞開放學習體系的各個加盟機構聯合行動進行的,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因此,可以開發出僅憑單所院校難以獨立創建的優良而豐富的遠程教育課程教材和遠程教學資源,實現了優勢互補。
(三)滿足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基于網絡智能型的自動回應系統等技術,為遠程教育創設更加靈活、自主、互動的教育教學環境,各開放大學均注重提供多種媒體以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英國開放大學采取“教學包”的課程資料發放形式,“教學包”中包括多種媒體組成的教學內容,如教科書、磁盤、光盤等。另外,有些理科課程的教學包還附有實驗材料,便于學生在家中做實驗,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同時有些實驗內容也可以通過開放大學的網上虛擬課堂來完成。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努力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人們提供任何課程的目標。泰國蘇可泰?探瑪提叻開放大學讓學生依靠學校提供的教學包學習。香港公開大學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提供在線學習資源。
(四)提供有效、即時的支持服務
提供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是各開放大學都在努力而為的。英國開放大學將遠程教育定位在“基于支持的開放學習”上,從校長、中心主任到普通工作人員都實行嚴格的崗位責任制,每項工作、每個環節都制定了明確的質量標準,如學生入學前的指導和咨詢、入學后作業的評判、輔導課的安排、考試組織與評卷、學生意見的收集等,并且學校有專人進行檢查和監督。并設置權責分明的三級學習支持體系,每個學生配一位導學教師,各導學小組學生不超過25人。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建立支持服務網絡,組織電訊會議輔導、暑期學校、提供有效的學習者聯系系統。美國鳳凰城大學主要開展在線學習,提供簡單易學的上網軟件,學生可檢索到教師講稿、提問和作業,然后脫機復習,并可與成功人士在線交流,師生交互是非實時的,跨越了時空障礙。香港公開大學設有網上學習系統,為每一個注冊學生分配一個導師指導他們的學習,并提供《遙距學習技巧》等學習指南,學生可利用互聯網注冊課程,繳交學費、選擇導修組別、接收課程資訊和多媒體教材、與同學和導師聯系及查詢成績,學生如有需要可以到學校學習,學校設有電腦實驗室和自修室,校內的咨詢中心擺滿了多種免費索取的資料,并以先進科技提供一站式服務。
二、我國開放大學建設發展面臨的挑戰
當前,國家開放大學的建設是以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為基礎進行的。作為面向職業人的國家開放大學,其建設與發展在所處的環境下是難以做到“超然”的。
(一)繼續教育法律法規的缺失
健全的法律法規對促進成人教育有序、健康持續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雖然也涉及
一些成人教育辦學、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規范著成人教育的有序發展。然而,與成人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大多以政策、條文等形式出現,而且多分散在各種教育法律法規和相關條例之中,缺乏系統性、具體性和針對性。有些法律法規,包括策規定、實施條例等也已經顯得相當陳舊與局限,對新時期成人教育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的局面難以起到應有的判斷、引導、調控、規范等作用。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成人教育“人治”大于“法治”的傾向,有些部門和個人甚至利用法律法規的缺失與空白,在辦學過程中違背國家、社會和群眾的利益。
(二)成人教育“失寵”導致的生存“混沌”
在各類教育中,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及中職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始終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社會各界所關注的“重中之重”,成人教育這一類型被“邊緣化”甚至“失寵”。具體表現在:一是管理體制的缺位。成人教育作為從傳統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邁進的一種教育制度,具有其獨到的特點與規律,需要對之進行專門的深入研究、統籌規劃、科學指導、協調運作。然而,我國教育部將原設的成人教育司撤銷后,與職業教育司合并成為“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其主要功能被分解到高教司、規劃司、學生司等部門。隨之,全國各省、市從上到下經數十年構建而成的成人教育管理系統也被紛紛合并、分解甚至撤銷,這使得教育行政部門失去了一個專門而強大的機構來精心研究規劃、指導協調,造成了管理體制的缺位及管理力量的不足。二是政府方面對成人高校的經費投入偏低。教育投入真正流向重點大學、普通高等學校等,教學設備、師資配備主要靠學校自身辦學收入的有限“造血機能”,難以使用先進的教學儀器及教學方式,使成人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辦學條件差、學習與應用脫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缺乏成人高教特色等問題。三是教育資源不足與教育資源浪費并存。在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下,電大、網絡教育學院、自考、成人高考、夜大、函授等并存,長期以來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相互封閉,重復設置,效益不高。四是高校管理者認識不足。有相當部分的高校管理者、教師,對成人教育認識不到位,認為成人教育不是學校的重點,普通高校只要抓好了普通生的教育就行了。在管理工作中,不深入研究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和市場化特點,沿用傳統的全日制管理方式辦學,資金投人不足,領導精力投入少,教師教學投入不足。在這樣“混沌”的環境下,國家開放大學的建設要“獨善其身”,闖出一條發展的路子,任務是艱巨的。
(三)成人學歷教育市場的無序競爭
我國的成人學歷教育市場,從辦學主體來看,既有傳統的含廣播電視大學在內的省內外成人高等學校,又有省內外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既有直接將辦學點延伸到市、縣、鄉鎮街道的高校,又有與當地相關部門以及個人的合作辦學。從入學門檻上看,既有“寬進嚴出”的免試――電大開放教育及自學考試,又有一定條件的網絡學院及成人高考。從學習方式上看,既有函授、面授,又有基于網絡學習的遠程開放教育。從辦學條件上看,既有延伸到市縣的電視大學機構,又有教育部門(黨校、教師進修學校、中小學)、財政等聯合辦學的行業機構,還有承租場地聯合辦學的個人。從考核方式上看,既有實行“五統一”的電大教育,也有自主考核的普通高校。在辦學機構日趨多元的成人學歷教育市場,無序競爭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在同一市、城區、縣、鄉鎮或社區出現過多辦學部門,教育網點繁復交織、同爭有限生源。受經濟利益驅使,有些辦學單位為了招攬生源、占有市場份額,只能通過相互擠壓、“拼成本”、“低門檻”等手段來吸引人們報讀。同時,報讀者希望“支付低水平,應試低考分,學習低要求”,導致有的辦學點采取虛假承諾、降低學習難度甚至對學生考試作弊網開一面等方式來“吸引”學生。開放大學的質量保障,如何在這樣無序的生存環境下“繞道而行”,顯然是難解的命題。
(四)成人教育的社會認同不足
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成人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生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對不斷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現實中,許多部門對成人教育的認知偏差,總認為唯普通學校教育才是正規教育,成人教育只是普通學校教育的“延伸”與“補充”,以致常常發出“兼并論”、“替代論”、“擠占論”、“創收論”等不和諧之聲。認識上的偏差又往往導致政策上的偏頗,尤其是當二者出現矛盾時,往往容易摒棄后者。特別是隨著高校的連年擴招,成人教育的辦學力量更是捉襟見肘,教學改革亦缺乏應有的力度。此外,我國成人教育至今仍在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識多寡、分數高低的評價模式,沒有針對成人教育、成人學習的特點,形成一套富有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以考察實踐、能力、專長為主要內容的質量標準和質量評價體系,因而,無法對辦學投資主體多元、辦學類型繁雜多樣、辦學層次動態多變的成人教育實施有效評價。成人教育的辦學成果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科學評價,其價值與意義也就難以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再者,受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影響,終身學習的氛圍依然稀薄,延伸到基層的各個辦學機構學風、考風口碑欠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對成人教育的社會評價。
(五)電大系統自身內部的管理
經過三十多年建設,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各省、市廣播電視大學形成了一個分工合作、相互依存、覆蓋全國城鄉的龐大辦學系統,成為遠程教育的主要力量。但是,作為“頂層”的中央電大,計劃經濟時代下的管理優勢與特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能再進一步突顯。比如,“五統一”曾經保證了全國電大教育質量的整齊劃一,而在網絡學習條件下,就難以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差異性。又如,課程編撰體系仿照普通高校模式,加之教考分離,考核的內容沒有突出在職學習及遠程教育特點;統一自制的教材及網上教學資源,由于管理量過大,難以做到靈活、豐富多樣與精品;遍布全國各地的省級電大,由于經濟環境、文化環境、政策環境不盡相同,在招生、教學管理、學生教學支持服務上難度不一,在與中央電大、市級分校、縣級工作站的利益分配以及價值取向上,省級電大承上啟下的作用有限;再如,統一畢業辦證,極大提升與保證了各省級電大起步時的辦學層次,而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各省級電大因辦學自以及經費規模的局限,基本的辦學場地、硬件環境、師資條件、資源建設等方面與“大學”漸行漸遠。要以各級電大為框架構建國家開放大學及其體系,原有的內部關系仍需要進一步厘清,電大系統的軟、硬件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
三、國家開放大學建設的路徑選擇
在我國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使命下,如何學習、借鑒與移植國外或地區開放大學的成功辦學經驗,直面挑戰,突破內、外部不利因素的制約,尋求開放大學的建設發展路徑,實現廣播電視大學向開放大學的戰略轉型,這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發揮系統優勢,培育優秀團隊
在遠程教育的傳播中,在現代信息技術還原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支持服務中,最根本的主導作用是教師。現代教育設施完備未必能將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好,而現代教育技術設備一般,有創新意識,有積極參與實踐的能力及服務意識,一切皆有可能實現。廣播電視大學在三十多年的建設發展中,堅持面向地方、面向行業、面向農村、面向邊遠和民族地區辦學,為弱勢群體送教上門,電大人克服了種種困難,養育了與時俱進的危機意識、協作意識與調適意識,為實現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積極貢獻。國家開放大學的建設與發展要充分發揮原有的電大系統優勢,發揮遠程教育的技術優勢,更有賴于發揮各級電大人的主人翁作用。當前,在高等教育不斷擴招的背景下,部分電大人對作為面向職業人的開放大學未來的愿景不甚清晰,對國家開放大學建設的目標、理念認識不深,因而,要廣泛宣傳,樹立共同的發展目標。為適應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國家開放大學教學、管理、服務的需要,亟須培育一支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專職或者兼職教師隊伍,打造基于網絡學習的課程學習資源研發團隊,并充分考慮職業人的學習特點,研發適于我國的優質網上學習資源,打造以服務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的教育模式的管理隊伍,實現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適應性變革,滿足信息環境下移動學習的需要。
(二)爭取政策支持,抓住發展契機
通過法律法規來保障和促進成人繼續教育的發展,是許多國家發展成人教育的共同經驗。國家開放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單靠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如“為所有人提供開放靈活的學習途徑”、“為一切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學習機會”、“讓更多的人得到高質量教育”等號召,理應是政府部門的職責所在,而繼續教育的立法、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學習“立交橋”的搭建、學分銀行的構建與互認等現實問題更需要政府部門的強力支撐。各級政府的《教育規劃綱要》為開放大學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在政策支持下,明確開放大學的性質是開展遠程教育的高等學校,賦予其學位授予權這一作為高等學校的基本辦學之權,肯定其是我國現代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的骨干力量,賦予開放大學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整合各級各類優質教學資源的能力與資格。有了政策的保障,將能進一步理順高等教育機構與各級各類辦學機構的關系,規范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辦學的市場競爭行為,打破部門及行業壟斷的培訓壁壘,提高人才培養經費的使用效率;將在建設項目及經費等方面保障電大作為成人教育辦學主體的獨立性、辦學經費和人員的充裕性和辦學市場的有序性;同時也將意味著提升電大系統在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能力和水平,使電大先進的辦學理念、清晰的辦學思路、有效的辦學措施和創新的辦學實踐得以充分發揮。
(三)完善體制機制,理順內部關系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部分市級電大分校的兼并重組給全國的電大系統造成了嚴重的沖擊,相當部分省級電大為解決生存危機而不得不尋求實體辦學,這既有對教育行政部門重組行為的無力應對,也有對電大系統自身層級利益分配的無奈選擇。至此,面對已有的“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部分省級電大,再以此為基礎加掛“開放大學”的牌子,并將開放大學“做大做強”,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不容回避。因而,國家開放大學的建設要在電大的基礎上完善體制機制,在辦學模式、培養模式、學習模式等方面不斷探索思考,在自主制定的規則范圍內,規劃、扶持條件較弱的省市縣級電大建設,正視省、市級電大的合理訴求,厘清電大內部自上而下的層級關系,明確各方的責、權、利,重塑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體制,形成利益共同體及系統合力,從而為開放大學建設與發展打好堅實基礎。
(四)秉承大學特色,提升辦學條件
卓越的課程資源、嚴格的質量標準、良好的教學管理、周到的助學服務一起構成了國外開放大學的顯著特色。我國開放大學的建設與發展要秉持和維護這一特色,不斷加強硬件建設,提升辦學條件。要緊隨現代信息技術步伐,建設一條直通基層辦學點的網絡高速通道,建設一個能夠在互聯網上運行,高水平、標準化、多樣化,能夠滿足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學習的一個海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建設成基本滿足智能化學習條件的、類似于連鎖店的、代表國家開放大學形象的、網絡充分覆蓋與延伸到基層的學習中心。此外,國家開放大學及其分部還應妥善應對外部監督與自身建設的關系,正確看待質量保證與辦學規模的關系,正確處理招生、教學與考核的關系,不斷強化自身建設,建立科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和有效的監控機制,切實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丁興富.國際遠程教育理論研究與主要成果綜述[J].開放教育研究,2005,(3):28-33.
[2]王一兵.中國電大的定位和走向“世界一流開放大學”的道路一國外經驗和國際比較的視角[J].中國遠程教育,2006,(4):11一14.
[3]于倩.英國開放大學專業課程體系建構的特色[J].繼續教育研究,2011,(9):166―169.-
[4]孫林霞.成人教育的R-.r~英國開放大學[J].繼續教育,2010,(2):60一63.
[5]任為民,施志毅.國家開放大學建設中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2):9―13.
[6]李亞婉.國外遠程教育的立法對中國電大發展的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2008,(11):14―19.
[7]陳紅云.遠程教育教師評價體系建設構想[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I.,2008,(4):45-47.
[8]吳鈞.我們需要怎樣的開放大學[J].教育發展研究,2010,(5):35-41.
字寫得很漂亮,但內容很“火爆”。
信中寫道:“我區現在的教育觀念是比較落后的,說坊子教育沒有特色,一點都不過分。教育管理權力過于集中,又缺乏監管力度,出現問題怎么辦……”
這封信來自坊子區的一位普通老師。
收信人:時任坊子區教育局局長劉偉。
這位老師不知道,劉偉正為坊子區教育改革如何“破冰”殫精竭慮。坊子區教育基礎薄弱,許多家長和學生紛紛用腳“投票”,跑到濰坊市去求學。
抓坊子區教育,是要用勇氣和智慧才能挑起來的重擔子。
“教育行政部門角色不清,事事都想管,但事事都管不到位”
6年后的今天,坊子區還在為培養了北海雙語學校這條“鯰魚”而慶幸,原來一池靜水般的坊子教育被激活,許多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也發軔于此。
北海雙語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長是從外地引進的高峰。
高峰一上任,就與教育局約法三章:“用人權一定要給學校,薪酬分配權一定要給學校,業務自一定要給學校。”
條件一列出,教育局的許多人感到不舒服,這不是往外擋我們嗎?沒有教育局的領導,你們能辦好學校嗎?
可一位退休的副局長當場擊掌,“只要有了這幾條,保證學校能辦好!”
時隔多年,這句話還像楔子一樣釘在劉偉的腦海里:這是為什么?我們教育局整天管著學校,大家意見還非常多。
“事實是局長和校長互不信任。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局往往把校長盯得很死,總要看住,才放心”
劉偉記得,自己上任后接到的第一個通知,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求搞好校園綠化和衛生的通知。他一看很吃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都管到學校的綠化和衛生了?
而校長們呢,許多校長曾對劉偉說,“劉局長你放心,我一定給你干好”。這讓劉偉哭笑不得,校長到底為誰負責?校長告訴劉偉,自己每天必做的事,就是看教育局網站,上面布置什么任務,學校就做什么事,一準兒錯不了!
幾年下來,劉偉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行政部門角色不清,事事都想管,但事事都管不到位”,他搖著頭,嘆息,“局長快趕上是學校的辦公室主任了。”
他掰著手指頭,第一件,對教師的培訓。教育局下達學習計劃,學校按此找人,往往派那些事兒少的人去,點上卯報上名就找不到人。“學習不學習是局長定,學習不學習不知道。”
第二件資金的問題,花錢都是局長說了算。“所有學校的錢,最后全部由局長審批。”“這相當于什么事呢?錢本來是學校的,但局長對校長說,你不會花錢,你花不好的,弄不好你們會亂花的,怎么辦?好,我來給你決定。”
“學校沒有經濟自,很麻煩。事事要請示,校長不能根據學校的經濟情況來安排學校發展,不管是長期計劃還是短期計劃,都沒法兒弄。”
“高峰心里很清楚啊,把辦學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都提前做了規避。”
劉偉關注著北海雙語學校的發展,他要了解學校有了自后的發展情況,心里考慮的卻是坊子區教育改革的整體布局。這個布局,可能是許多人在短期內不能理解的,這是考驗劉偉耐心的過程。
第一個月,北海雙語學校的工資沒能按時發放下去。
當時,劉偉和高峰在外地出差,學校執行校長打來電話,著急地說:“壞了!有的老師拒領工資。”原來,北海雙語學校每月進行工作量的考評,然后按此發放績效工資。
第一個月的工作量被掛在學校內網上,一下子“炸了鍋”。
有的老師憤憤不平:“感覺就像是被人扒了衣服示眾,太難受了。”
還有的老師沖進執行校長辦公室,痛哭流涕:“我工作一直認認真真,從不偷奸耍滑,學校給的分我確實接受不了。”
高峰趕回去召開全體教師大會。在會上,他說:“不進行分配改革,干多干少一個樣,學校最多辦3年,然后大家該回哪兒回哪兒。咱們投票,是平均發放呢,還是按工作量發放。”
道理一點就明。老師們投票,大部分人還是選擇考核發放。
制度激活了全體教師的干勁,一位老師對劉偉敞開心扉:“我在北海雙語學校,半年比得上我在原來學校干10年的活,差別大了!”制度引領了學校的快速發展,第一年,學校只招到了400多個孩子,第二年,招生就突破1000人。到了第三年,學生和家長紛至沓來,校長應接不暇,只好“躲”了起來。
北海雙語學校的成功,讓劉偉下定決心,按照“政府投資、專家辦學、行業監管、中介評價”的思路,全方位簡政放權,力推管理、辦學、評價分離的探索。
他的想法是,不能讓校長成為教育局的附庸,要讓校長有充分的自主發展權。
只是突破口在哪里?
“現在當校長不再是一個人說了算”
在坊子區,常會聽到人說:“劉偉局長是個有教育情懷的人,他有寬闊的胸懷。”
說這話的人,有校長,也有普通教師。是什么讓他們這樣掏心掏肺地評價一個教育局長?
坊子區有個鄧村小學,位置偏遠。幾年前,學校還有草屋頂的房子,下雨就漏。村民們也不拿學校當回事兒,牽羊拉豬從操場過。上任不久,劉偉就和高峰到了鄧村小學。
學校老師很高興:“喲,我們見到局長了!”劉偉是第一個到鄧村小學的局長,他和老師們拉呱兒,走進課堂看孩子們的表現,讓一直在城市里辦學的高峰嚇了一跳:“農村學校各方面條件這么差?”
出了校門,劉偉對高峰說:“高校長,我當局長不是辦好一所學校的事。如果我們不讓農村孩子上好學,將來有一天我們在城里也活得不安穩。農村孩子將來到城里,因為受教育不好,找不到好工作,只能飽一頓饑一頓,住在橋底下。你想他會怎么樣?”
那是不是校長權力大了,愿意讓誰當干部就是誰?
“不是啊,如果聘的干部不得力,影響學校發展,到了評估時,校長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原來校長還可以抱怨教育局,是教育局任命的人不行,現在你抱怨誰?”
“所以我馬上把這個權力轉移出去,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大家認可的渠道。副校長和中層干部,先由教師和專家組成的評委會投票選舉,再由校長聘任。”
改革讓鳳凰小學煥發出新的活力。這個位于城鄉接合部的農村小學,過去老師們充滿著職業倦怠感,對工作能推就推,讀書學習更是無從談起。英語老師賈瑞晶還記得,自己因喜歡讀書和認真工作被同事譏笑的事兒,可現在,“我周圍的人變化太大了,大家都積極努力工作,讀書也成了一種氛圍。每個人都在提高自己,不愿意被別人落下”。
她分析說:“競爭上崗,意味著我們自愿選擇了改革,選擇了這所學校。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責無旁貸,必須盡最大努力干好。”
鳳凰小學的變化,讓劉偉有了新的感悟。他說,教育局并沒有為鳳凰小學增加投入,只是改變了一種制度,就盤活了學校和教師。
“我們常說,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但是,如果學校發展不是依靠制度,而是依靠某個人的話,能持續嗎?我們還常說,要調動積極性。積極性怎么調動?只有當一個人自己愿意積極主動的時候,積極性才能發揮出來。”
“人的主動性來自哪里?來自制度設計,來自于給學校的自。如果靠外力推動學校發展,只會有一時的變化。它不是內生的,不是真正的自我發展,也不可持續。”
和濰坊其他區縣的校長比起來,坊子區的同行擁有令人羨慕的自。他們不僅能夠任命副校長和中層干部,而且對公用經費的使用,也全憑自己做主,教育局或理事會只檢查預算的執行情況。
有了自的坊子區校長,如同時分到了土地的農民,興高采烈,開動腦筋,琢磨著如何在自己的地上種出點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來。
坊子區實驗學校,一所普通的小學。校長杜增東帶領全體教師組成研究團隊,進行課程體系建設。整個學校在研究中,實現了從行政化導向朝學術化導向的轉變。
學校的機構變了。學校成立各大學科的學術委員會,優秀教師被推選出來,成為專業發展的引路人。
學校的運行機制變了。學校建立教師自主發展機制,鼓勵每位教師都走出有特色的路來。
3年的自主改革,令這所默默無聞的學校聲名漸起。
前不久,濟南市市中區的60多位校長自發到坊子區實驗學校參觀,這是學校建校以來的頭一回。在一堂語文課上,學生的表現出乎校長們的意料,40分鐘,他們“嘩嘩”地鼓了三次掌。
可有的校長不相信,偷偷問孩子:這節課是不是已經講過?還有的校長去翻看孩子的教材,看上面有沒有以前寫過的痕跡。
參觀完,交流完,濟南市的校長們心服口服。他們說,我們也聽過很多好課,但大部分好課都是打磨出來的,你們的課一看就是實實在在上出來的、研究出來的,不容易!
杜增東說起這一段故事來,眉眼間全是掩不住的笑意。停了一下,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我們學校到了最好的時候了!”“關鍵是人的變化,每個人都自主運轉,不用校長盯著。像聽課,很多老師都是主動聽其他老師的課,去提升自己。原來不行啊,你讓他聽課,他能找到校長大鬧。”
坊子區的改革讓校長們明白了,單獨抓課堂,抓教改,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是喚醒教師沉睡的心靈,這才是最根本的發展動力。
“教育局不把評價權放出去,相當于你說放權,這手放了,那手又把它抓回來”
2009年的一件事情,讓劉偉覺得教育局的權力放得還不夠。
當年教育局對全區學校進行評估,北海雙語學校倒數第一。劉偉很奇怪,北海雙語學校已經有了很好的社會口碑,為什么差距這么大?
分管副局長解釋說,劉局長,你沒細看,為什么北海雙語學校倒數第一?因為教育局評價的許多項目它都不做,得零分。
“哦,我弄明白了。”劉偉恍然大悟,教育局對學校的評價項目往往是各科室的工作安排。學校對教育局又煩又怕,就是因為有“評價權”這根繩拴著它,校長只能乖乖聽話,很多時候只能站在行政的立場去辦學。
曾有校長向劉偉反映,一天最多曾接到十幾個文件和通知。各項檢查評比,讓學校疲于應付,如何能安心辦好學校?
劉偉說,評價權一定要放手,不然校長潛意識里還是給教育局干。“教育局不把評價權放出去,相當于你說放權,這手放了,那手又把它抓回來。”
坊子區教育局創造性地把評價權放給了第三方評估機構——濰坊市創新教育管理評估中心。
評估中心制定的第三方評估方案有7個大項,包括規范辦學、教育質量、課堂教學、課程開發與利用等各個方面。
“這個評估更注重教育教學的過程,更注重學校是否遵循教育規律,所以學校能自主的指標,占的權重大;不能自主的指標,如招生、辦學條件、硬件等,或者不評,或者比重小,相對淡化。”濰坊市創新教育管理評估中心的武際成老師說,與教育局溝通時,雙方都很明確:評估是給坊子教育定方向的,不是要用行政的力量去約束。
就拿教育質量這個指標來說,制定時,有人提出來:要不要包括中考成績?劉偉一聽,堅決反對:“現在都不用高考成績排名了,還能用中考成績來評估嗎?”
最后,教育質量這個大項下面,包括了日常學業水平抽查、學生音體美等綜合素質抽查以及社會滿意度調查。
談到這個設計,武際成很是滿意:“很多人習慣于把教育質量和教學成績等同起來,太狹隘,第三方評估完全突破了這種狹隘的教育質量觀。”
剛剛結束的第三方評估中,排名靠前的,既有口碑好、成績好的北海雙語學校,也有地處偏遠鄉鎮的薄弱學校黃旗堡中學。
結果出來,不僅全區吃驚,就連劉偉也在私下里反復問過好幾次:“你們的成績可信不可信?有沒有水分?”還曾直接地問武際成:“是不是黃旗堡中學的校長趙振山往你那走門子了?”
武際成一句話回過去:絕對沒有!
評估黃旗堡中學時,由于前期師生問卷調查時成績很好,武際成特地加大力度,派6人評估小組去調查了2天。這兩天里,評估小組查閱資料,與師生座談,隨機聽課。沒想到,黃旗堡中學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性甚至感染到了評估小組成員。
他們對評估小組說:“咱的領導班子,每天早來晚走,以身作則。學校對教師的評價非常透明,我們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校長趙振山拿出自己設計的“雙向管理雙向評價”方案,讓評估小組眼前一亮;而這個偏遠農村初中開齊音體美課程、舉辦各種社團的做法,也讓評估小組連呼“不容易”。
“2011年,黃旗堡中學的學生流失率為10%,到了2012年,為0!”武際成告訴劉偉,盡管黃旗堡中學目前中考成績不好,生源、師資、硬件都是最落后的,但這個學校是確確實實在按照教育規律辦學,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
他說,黃旗堡中學2009年評估時,還是初中學校倒數第一;2012年躍升為初中第二名,關鍵就在于趙振山根據第三方評估方案對學校進行了徹底改造。
坊子區的第三方評估,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校長們說,它不是為了區分高低,而是要幫助學校分析和改進問題,解放和激勵學校自主辦學。更重要的是,第三方評估讓校長不再跟著教育局各科室的“行政指揮棒”轉來轉去,讓行政的歸行政,專業的歸專業。
至此,坊子區教育的管理、辦學、評價三方分離開來,教育局不再既是教練員,又是運動員,還是裁判員。
坊子教育開始成為濰坊市最具活力的地方:學校的管理和辦學水平走在了濰坊市前列,在濰坊市教育局組織的家長滿意度測評中,坊子區的分數是最高的。一批名校、名師開始嶄露頭角,吸引著孩子不再外流。如今,區外的學生已經開始選擇坊子區的學校……
面對成績,劉偉說,自己思考了這么幾年,探索了這么幾年,最大的感受是,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是“規則的制定者、平臺的搭建者、資源的調配者”,教育局長千萬不要成為所有學校的“總校長”。
他說:“我們永遠不能只依靠某幾個人的覺悟和能力,要相信制度,相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