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0:19: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等職業學校的青年學生,富有朝氣,既思想活躍而內心敏感。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規定,只有在校學習一年以上的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才能開展工學結合實習。此時思想和行為相對成熟,心態上趨于穩定和具有一定的情緒控制能力。因此,中職學校在學生一開始入學,就應該開展職業教育觀念的入門培訓,在工學結合實習前的一個學期,更應該強化工學結合生社會角色的職業心理念的培養,讓學生對由“學生”轉換為“員工”這一職業角色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準備。對職業工作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樹立正確的職業心態,具備基本的職業素質。只有這樣,工學結合生才能夠以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完成實習。
心理健康的標準有:一是生理需要方面的滿足和身體健康;二是心智正常,悅納自我和自控情緒的良好能力;三是有合諧的人際關系和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環境適應能力。
一、案例梗概
玫瑰(化名),女,2009級計算機及應用專業學生,2010年6月中旬前往校企合作的廣東省惠州市某電子公司進行工學結合實習。
二、案情經過
6月17日,上午面試,160名學生唯獨玫瑰一人未完成體檢,學姐幫忙復印身份證遭懷疑,于是,未用晚餐,只在宿舍轉悠,班干部規勸直至半夜兩三點方才鋪床安寢。
6月18日,上午玫瑰培訓途中備感壓力太大離場,只說“適應不了,要回去”;帶她去宿舍未見到老師,被懷疑有欺騙之嫌,中餐由老師和同學相陪,不愿吃晚餐。她當晚不洗澡。當晚老師與她父親長時間電話互通情況,一致同意讓她回校。問到車費她也是時說有又時說無。但又放話說,“要反悔不回去”。
6月19日,上午五點多玫瑰起來洗頭。怕別人拿她的東西,但仍由學姐和好同學幫忙收拾完畢。前往車站欲走又止,是因為顧忌被騙,由女同學連拉帶拽挾著她到車站,可用“綁架”形容護送。候車室內她想搶老師幫買的車票;與她關系最好的女同學善意謊稱幫她拿出廠牌夾縫里的錢,才肯交廠牌。將近上午十點送上車時,她兩手牢牢抓住兩邊不銹鋼護攔,兩名女生掰開她的右手,她的左手仍死死鉤住護攔直至彎曲變形;送上車時她左腳鉤住車門,直到撥通她父親電話讓父女交談后,她方上車但仍不愿坐下;再讓她父親長時間勸慰,才安定坐下;大家擔心她情緒失常可能會跳離車,并讓一名學姐一起坐車護送回去。
6月20日凌晨5點23分老師和她父親渾身濕透地在風雨交加中上車接到她;當她父親呼喊女兒時,她沒有反應,目中無光,神情恍惚而不相信自己已安全與父親團聚、返校回家。
三、案情調查、解析
6月18日其班主任反映:她不太愛說話,人老實。她父親說:“她平時在家很老實很聽話,話少且與父母溝通交流也很少。”班主任和她父親都不相信她兩天的心理突變。大家容易犯的觀念誤區是“老實、不愛說話的”就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家長眼中的“好孩子”,而無從認真細致去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內心所想,忽視了學生長期壓制的心理情緒,以至于得不到及時釋放。
同班同學反映玫瑰在校的情況和不良習慣:由于她人也老實內向,不愿和同學接觸,班主任哪怕下宿舍也很少和她說話;宿舍內務基本由班干代幫;只要上衛生間都要一個小時左右;洗澡經常從晚自習九點下課后洗至晚休十點半熄燈甚至還未出來;做事動作緩慢且很不經意。由此可以發現,班主任要善于從與學生的交流、談心中發現和掌握學生的不良習慣及其心理動態,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更多的同學去給其幫助、鼓勵,培養學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改善不良的習慣和不衛生的行為,讓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并回歸和諧的集體生活。
試看玫瑰兩天心理歷程突變的情形:有事沒事時時拿手機亂按;看人目光游移,緊張時出現呆滯現象;說答通常只有三個字,“隨便了”、“可以了”、“不用了”;生活習慣和生理時間錯亂;缺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極強的猜疑心和怕被欺騙心態;與同學不合群,周圍產生壓力和不信任感;自身備感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缺乏承受能力;父母要求的期望太大,自身無法調和;感受理想的目標工作和現實工作差距懸殊,無法適應和調節。從她心理歷程的驚變中不難發現,她出現了不健康或亞健康的心理問題或狀態:孤獨感、抑郁、焦慮、強迫癥、壓力、偏執。這些心理癥狀不是幾天突變的結果,而是長期得不到家長、班主任和老師的直接重視,未得到父母及時關愛、班主任的及時關心和同學齊心合力的幫助,未能及時發現問題而果斷開展思想工作和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是多種并發癥壓制迸發的結果。其實,青春期的學生都或多或少產生類似的心理健康問題,只是很多學生能及時地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好情緒和心態。
面對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最重要的處理方法是教會學生自我調整,讓學生放松自己,樹立自信心和善待挫折;讓學生充分有安全感和了解自己,學會自控情緒,不斷重復練習自我克制意念和行為;讓學生樹立順其自然的心態,學會正視自己和自我評價。只有從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方面的細節抓起,思想上重視,注重良好人格和性格的培養,營造良好合諧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所謂的心理問題處理得當,并加以全面預防,將會向健康轉化。
雖然這只是一個案例的挖掘探析,但確切是一個目前中職學校工學結合生在實習前后都可能發生或轉化的心理健康狀態的表現和縮影,更是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剖析的延伸和拓展。假使學校和老師不善于積極發現,企業和社會不能形成一個良好重視,而忽視了心理健康的教育,當心理健康問題達到并發癥或惡性循環的狀況后,其影響的后果和產生的安全隱患將會升級到難以預測和控制的局面。所以,遵循中職學校工學結合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和心態狀況,有計劃、有目標和有的放矢地展開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將會開創一個健康、合諧、積極向上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職業教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初中生是所有青少年中最為特殊的群體。因為初中階段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處于少年和成年人的交界處。剛從父母的寵愛中掙脫出的初中生還未處于思想的獨立期,有著叛逆的想法,卻缺少可以支撐的能力和思維,這樣很多初中生走上了歧路。這些問題乍看可能是叛逆的表現,但深層次的是心理問題出現的征兆,嚴重了會導致初中生自殘、自殺,甚至傷害別人,走上不良的道路,影響自己的人生軌跡。那么,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都有哪些?導致初中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都有哪些?作為初中生的教育者和監護人應該如何引導初中生?下面我們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1.學習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
家長的期望、老師的教導、優秀同學的對比和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幾種思緒紛擾著初中生的大腦,讓初中生無形中增加了許多壓力。
2.人際關系不和諧
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從小嬌生慣養,未經歷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相處,更不懂與人的相處之道。等他們進入學校和其他學生相處時,就產生了一定的問題,使他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壓力,從而產生了心理問題。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長和教師對初中生的期望過高,而且往往將成績作為評價初中生的唯一標準,偏愛一些學習好、在班里擔任一定職務、性格外向的初中生,使一些不是表現很突出的初中生變得非常不自信,進而對心理產生了影響。
4.獨立意識增強
初中生的獨立意識開始養成,這使他們在很多時候會對家長、老師的話語和思想干預產生抵觸心情。這樣會使得初中生開始產生叛逆心理,此時如果不進行正常的疏導,容易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
5.青春期問題的困擾
初中生剛開始萌生男女意識和對異性的好感,但由于此時的心理還處于稚嫩期,尚不能完全、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性成熟,因此造成心理上的障礙。
二、初中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1.教師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初中生正處于對新事物的好奇期,容易標新立異,教師往往以順從為優秀,以逆反為差,這樣使得初中生對自身認識不足,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2.家長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認識淡薄或者欠缺
在家長眼里,初中生還是小孩子的代名詞,往往不將初中生當做獨立的個體,抹殺初中生的獨立思想和自身看法,對初中生的思想表現冷淡,沒有正確認識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這樣長期忽視會導致初中生出現心理問題。
3.不良的社會現象對初中生的影響
由于初中生還處于心理建設和人格塑造的階段,周圍的事物對初中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會影響初中生對人生和各類事物的看法。而社會上存在著一些不良現象,這些現象在冥冥中對青少年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容易導致初中生出現心理方面的偏差。
三、如何對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導
1.教師和學校應開設心理課程,對初中生進行心理輔導與治療
學校應開設具有趣味性、行為化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課程,讓初中生從興趣著手,以興趣引導初中生,讓初中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完成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同時要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堅決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而且要對初中生的狀況進行各個分析,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治療。
2.鼓勵初中生參加實踐活動,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教師要讓初中生積極參與廣泛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感受時代的脈搏,體驗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協作的重要,這不僅能使初中生學會既善于評價自己,又善于評價他人,而且能使內向、孤僻的初中生變得活潑開朗、增強合作意識,使心胸狹窄者學會寬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現心理障礙,從而提高初中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3.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初中生可以直接與老師面談,解開心理的難題,也可以通過信件、電話等匿名方式對教師進行傳達,教師可利用報紙、黑板報等媒介對初中生進行解答。
4.創造寬松、輕快的社會環境
總的來說,小部分的影響沒有大社會的影響來得深刻,作為關注初中生心理的每一位成員應積極營造輕松、愉快的社會環境,讓社會中的每一個初中生都感覺到人生的美好、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使初中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宋強,孫新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嘗試.心理健康教育,2010(12):34-35.
【關鍵詞】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行為習慣
初中處于人生發展初起階段,這一階段是其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這是因為初中學生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尚未成熟、對外界探求欲望比較強烈,性格敏感、情感活躍,先到為主的特點使一些不良習慣容易在其身上滋生,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極易可能造成終生遺憾,據此而言,從心理健康教育層面著手,構建其健康積極向上心理,就會起到天然免疫的作用,并逐漸促使其形成良好而又健康的行為習慣,為其終身教育奠定基礎。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及特點
1.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據初中學生心理特點而展開的心理教育活動,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初中學生的健康心理,使之養成健康的人生價值觀與道德素養,并為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夯實基礎。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特點。
初中階段的素質教育是將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作為長遠目標,將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培養放置在同等重要地位,這就成為當前幼兒教育改革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發展性與前瞻性的特點。一是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個處于不斷發展過程的教育活動,其發展的依據即是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現狀,初中生的心理發展就是指其心理處于與同齡人相同的心理階段,并且處于漸進性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對于初中生來說,則是指通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其心理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開朗樂觀的良好狀態。二是前瞻性,所謂的前瞻性就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將會對初中生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初中階段是其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所培養的積極心理將會對初中生發展奠定極為堅實的基礎,據此而言,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培養初中生的健康的心理,就會使得心理發展為其健康人格的最終形成提供有力支撐。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因素
1.初中生個人認知水平因素。
對于初中生來說,這一階段開始認知世界,具有初步性與不可預知性的特點。所謂的初步性,即是指認知行為表明初中生尚處于初級的階段,多動性的行為反映出初中生對外部世界有了初步認知,但是還不成熟,不可預知性則是指初中生尚不成熟的心理對個人行為所造成后果不會充分預知,不良后果產生的概率大幅攀升,舉例來說,XX學生平時學習較為優異,但是班主任在其進入八年級后發現成績急劇下滑,個人談話的時候吞吞吐吐,經過向其他同學了解,獲知該生存在早戀問題,經過多次談心,XX學生坦承自己與班內XX因為平時交流較為融洽而互生好感,以致于發展成為早戀,這一后果自己沒有想到,據此而言,初中生個人認知水平是影響初中生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2.所處生活環境的因素。
初中生自身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是還不夠完善,極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一個相對于穩定的、充滿關愛的環境會為初中生的成長營造優越的成長氛圍,反之則會對初中生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初中生心理因此就極易受到來自于外界環境的挑戰,一旦出現某一誘因,學生就會在其刺激下做出過激反應,其最終的結果不得而知。就以新疆初中生殺人案為例,在2004年,新疆初中生因為沉迷于網絡暴力游戲,深受危害,在與網吧女老板發生爭執后將其弒殺,并把錢財搶劫一空,因此可以說,外界環境對處于未成年時期初中生心理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三、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1.樹立心理健康大教育觀。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綜合性教學活動,不是單純為了教學而教學,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在其性質上歸屬于大教育的范疇。這就要求教師樹立健康的心理健康大教育觀,即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促進初中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培養其開朗活潑、勇敢頑強與機智勇敢的個性,形成團結互助的優秀品質,最終達到健康身心的目標,為以后的學習、生活與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與實踐性。
帶有情節趣味性與案例實踐性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能夠對初中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可以激發其內在情感,使初中生在享受心理健康教育樂趣的同時認識到誠實守信、互助合作、獨立創新、等優秀品質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日常活動實踐中,從而成為個人人格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進而對其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產生積極影響。舉例來說,教師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不必回避諸如早戀等熱點敏感問題,而是要將這些敏感問題交由大家去評論與探討,再以事實案例予以佐證,從而達到內化于心的目的。
四、結語
毋庸置疑,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成初中生社會認知能力的提高,也會為其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在幫助初中生擺脫自我中心,培養其積極情感和健康心理素質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作者:李銳 單位: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十九中學
參考文獻:
如今,經濟趨于全球化,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現代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面對巨大的競爭壓力,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必不可少的競爭籌碼,從初中生做起,打好心理素質鍛煉的基礎,將心理健康滲透到初中的音樂課堂中。音樂會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教學是一門科學,因此音樂老師的教學方法要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教育。音樂欣賞會凈化人的心靈,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充分發揮音樂課堂教學的優勢,不要只是單純的按照教材上的內容進行,這樣,才不會失去音樂本身的靈魂所在。
一、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忽視音樂作為“心靈雞湯”的作用
隨著國家教育部門提出的新課程改革的程度不斷加深,音樂課的重要性只是引起了部分人的注意,很多學校的音樂課當成自習課來上,或者老師缺勤,或者沒有正規的音樂老師,不管是從學校老師的角度還是學生的角度來說,很多人對音樂課的看法只是當成“玩樂課”,大家在緊張的學習壓力之下忙里偷閑上一節音樂課是不錯的放松方式,音樂欣賞是停留在音樂教材上的字眼,根本不會付諸實踐,音樂課也有音樂課的教學目標和計劃,但很多老師上的音樂課就只是學生輪流隨便唱幾首歌,當下音樂課的混亂程度可想而知。
1.2音樂課的作用被社會各界所忽略
由于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和學校以及學生個人的觀點都是取得好分數才是上學的關鍵,才會是好學生,將來才會有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和好的工作,加之音樂課不在考試范圍之列,所以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把音樂課集體忽略掉了,對音樂課極為輕視,取而代之的是語文數學等“主干”學科,認為上音樂課純粹是在浪費時間,即使國家再三提倡素質教育,音樂課的功效還是不被重視,那么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自然不會產生有利影響。
1.3音樂教師的專業水平不夠
由于音樂課的受重視程度不夠,音樂老師的獎金或者報酬不高,所以很多音樂教師對于音樂課的教學積極性不高,缺乏熱情,忽視了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直接對學生進行教材內容的灌輸,而不是現代化的音樂信息,忽視了初中音樂課堂對學生心理健康培養的重要性,讓學生覺得音樂課枯燥乏味。
二、初中音樂課堂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1音樂有利于初中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建立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新課標指出,音樂的核心是培養審美能力,初中生隨著受教育年限的不斷增長,對人生的思考會不斷滲入,產生一些疑問和看法,音樂課在提供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同時,了解音樂家的故事和情感,與自己的人生實際相結合,產生共鳴,對于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積極促進作用。
2.2音樂有利于培養初中的合作精神
音樂活動中總會出現群體合唱或者合奏的音樂形式,這些都是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進行的,在這之中,音樂就是學生交流的手段和橋梁,通過課堂內外的各種音樂活動對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是很好的鍛煉。
2.3音樂有利于陶冶情操,保持健康情緒
音樂的特點是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不同的樂曲對人的影響是不同的。由于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發育的影響,初中生的學生開始有了不愿意和旁人說的“心事”,這就容易滋生不良情緒,青少年的性格還未定型,不良情緒積攢多了就容易莽撞行事,對社會和家庭造成傷害,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可以排遣不良情緒,陶冶情操,培養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2.4音樂有利于增強人際關系
音樂的本質就是交流感情的藝術形式,可以緩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緊張情緒,因此,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帶領同學多多開展音樂主題活動。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音樂可以緩解彼此之間的緊張尷尬氣氛,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只有敞開心扉才能做到真正的交流,音樂本身就是一種交流形式,學生在相互配合之中相互交流意見和想法,消除隔閡,拉近距離,對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此外,音樂的學習有利于幫助初中養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素質的發展,對于初中生來說,正處于完善人格的關鍵時期,挖掘音樂語言和藝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優秀心理素質。
三、加強初中音樂課堂對心理影響的對策
3.1借助課堂心理環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心理環境對學生有潛在的影響,良好的氣氛有助于參與課堂環境。老師要帶領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指導學生進入到音樂情境當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比如在學習一首歌曲時,老師可以幫助講解音樂作品中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創作背景,幫助學生領會內里的精神,引導學生健康的心理在音樂情境中徜徉。
3.2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音樂課堂中
課堂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老師要抓住時機,在課堂教育的環節中不斷滲入心理教育,上課時,老師要熱情飽滿,充分發揮情感作用,講解作品做到引人入勝,同時,專業素質要高,在教授學生歌曲時,演唱姿勢和節奏、腔調要準確無誤,在演唱中結合歌詞培養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積極熱情的教學態度建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結語:為了充分發揮音樂課教學對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音樂教師應該將初中音樂課堂和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機結合起來,改變教學理念,帶動學生進行有利于完善人格的方向發展,讓學生快樂學習,并將產生的積極情緒帶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中去。學生自身要積極配合音樂欣賞的課程安排,增加重視度;通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初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伴隨著生理上的迅速發育,其心理上也在發生一系列變化:性意識覺醒、個性心理逐漸成熟、社會興趣激增、自我意識增強等。由此而引起的性意識混亂、自我意識發展超前傾向、交往與閉鎖的矛盾等心理困擾十分明顯。為了能使初中生順利度過青春發育期,就必須重視初中生的心理問題,積極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
初中生的心理建康主要是指:智力正常;善于調節和控制情緒,心境好,情感豐富;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自我評價能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和諧,能較好地適應和改造環境、個性健全。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原因,許多初中生的心理素質并沒有達到上述標準,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上的心理問題
初中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問題其表現是多方面的,
1、學習興趣和教學要求的矛盾沖突。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既非常廣泛而又開始專門化。他們都有自己所偏愛的學科,但從升學的競爭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角度看,就必須要求他們學好規定的學科,這便與他們的學習興趣或多或少發生沖突,降低他們對某些學科的積極性。
2、學習方法和習慣上的困惑。初中的學習要求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更多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等。有的學生在學習上很有進到心,但限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或方法不當,或不能及時得到教師的輔導等原因,學習成績不佳,只有失敗的體驗,沒有成功的喜悅,因此,在學習上時常感到困惑、苦惱,有壓抑感。產生自卑心厭學情緒。
此外,較多的學習科目,繁重的學習任務,都給學生帶來了過重的心理負擔,造成心理失調。尤其對于學習成績較優異的學生來說,學校、家長都希望他們能升入好的高中,對其在學習上強化培養,要求過高,致使不少人在學習上感到壓力過大,精神上經常處于焦慮狀態,這在初中畢業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二、成長本身帶來的心理問題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加速期,初中生在這段時間里身心各個方面迅速成長起來。成長本身不僅給他們帶來了喜悅,同時也帶來諸多的煩惱。由于初中生身體各個方面的急劇變化,特別是性生理的發育,使中學生出現了對性知識的好奇、對異性的向往和。青春期的性騷動成為困擾中學生成長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由于性生理的發育,所產生的心理困擾主要表現為想接近異性同學又怕接近;分不清友情與愛情而納悶;陷入早戀,正常的男女同學交往被人誤解或受到指責而感到委曲等,在心理上陷入困境。
三、人際關系的不適引起的心理問題
進入初中以后,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比較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學生要適應新環境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要處理好越來越復雜的人際關系。隨著人際交往的范圍逐漸擴大,中學生更加重視同學間的友誼,也更渴望得到師愛、母愛、父愛。但由于知識經驗不足,社會閱歷欠缺,往往因不善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而產生煩惱。有的因為自卑、羞怯、自我為中心、性別差異等主觀原因不能與同學和諧相處,感到孤獨、苦悶、壓抑。有的心理閉鎖性增強,與家長產生心理隔閡并為此而苦惱。
針對初中生心理上存在的種種問題,作為教師應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探索和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第一。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這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品德表現、身體狀況,而且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興趣、愛好、氣質、性格等特點,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外部行為表現,而且要了解其內心動機,洞悉學生心理的奧秘。只有這樣,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精神。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心理環境應該是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充滿友愛、積極向上的環境,應該是和諧的、融洽的、寬松的、合作的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產生健康的、樂觀的、寬松的情緒,而不是緊張的、壓抑的、被動的情緒,只有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才能使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環境,教師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這樣才能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
第三,傳授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學校通過開設的心理健康課,或舉辦專題講座,向學生講授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學生能夠正確面對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困擾,學會心理上的自我調節,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指導心理訓練,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優良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光有知識是不夠的,更主要的還在于能力的提高。因此,心理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克服消極心理素質,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當前,對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重點工作。雖然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已有多年,但相關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就從文化角度出發,分析了“和”文化是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基礎。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基礎
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是由西方引進的實踐性教育,此教育要想在中國發展就一定要依靠中國的文化基礎。而我們國家最本質的文化就是“和”文化,同樣這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起始點,與中國的歷史有著緊密的關聯。
“和”的理解包括以下內容:①“和”而不同是文化核心內容,是以有差別的多元化事物為前提的;②“和”是有區別的、多元化事物的高度統一;③達到“和”即可達到真善美的統一。
通過分析中國的傳統歷史可以看出,中國人雖然沒有心理健康的概念,但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視這一內容。因此,在初中心理健康的教學中,要多告訴學生相關的歷史內涵,強調“以和為貴”的理念。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和”基礎上才能有堅實的民族文化根本。這也意味著要形成以“和諧”為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目標,具體有以下幾個內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實現初中生身、心和諧
人身、心和諧是心理健康的表現,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個人生理的和諧,即為身體健康;第二,個人心理和諧,指人在心理過程中,作為與意識相一致,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性,也指個性心理與行為動機高度統一,有效確保人心理的和諧;第三,生理、心理的和諧,意識是身心平衡,要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輕易暴躁發怒。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
構建和諧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和諧從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中所體現的“仁愛”即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常識。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告知學生,從以前的君臣關系至父子、兄弟、朋友等關系中,都包含了人際關系的內涵。我們所提倡的是禮讓、自律、友好、寬容等,以“和”為根本,學會為人處世。由此可見,構建起和諧的人際環境與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初中生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是存在在這個社會中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不能要求所有人與自己一樣,在多元化的價值社會中,每個人都要學會尊重并包容別人,也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和諧的人際關系。
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促進社會和諧。心理健康教育從一個人的本性出發,關系到每個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與精神的需要,培養他們良好的社會心態,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1)通過教學組織,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學生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掌握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學習態度。
(2)學校可以開展心理服務診所,幫助學生解決在生活與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及時化解因為消極原因產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學生對生活、學習、社會的滿意程度,并以此促進社會的和諧。
綜上所述,初中生正處于一個身體與心理的成長和發育時期,在這一階段給予他們正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給他們灌輸中國傳統的“和”文化,以中國的傳統美德激發起學生對禮儀、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學習。
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健康頻頻出現問題,中學生的情況更加明顯突出,許多學校都根據學生的情況,組織并配備了一些專業的心理教師,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了正確的指引和幫助。在日常教學管理中,針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要以心理學的理念為指導,有意識、有目的地對中學生采取恰當的方式方法進行訓練,從而對中學生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提高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并能夠切合實際地解決學生中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從根本上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1.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是極其重要的,不容忽視。然而,由于有些學校過于注重升學率,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問題。
1.1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國普遍認為初中生最重要的是身體的健康成長和優秀的學習成績,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完全呈忽略狀態。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都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考試成績,從來沒有對孩子進行過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孩子以后的發展情況。在當前大多數家庭中,很多父母都不教育孩子,放任孩子隨波逐流,而且因為其本身心理不成熟,導致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而沒有起到榜樣作用。忽視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孩子的情感、性格等方面幾乎一無所知,導致孩子的心理發展不健全甚至缺失。在學校教育中,因為學校本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視和教師對其意識的淺薄,對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置之不顧,并強加給學生傳統的觀念,不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也不傾聽學生的需求,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不健全。
1.2沒有正確區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有一部分學校特別重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為此開設了一系列課程,比如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等,而且投入了雄厚的師資力量,認為只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生就能身心健康發展,提高素質,這從根本上就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素養,利用集體教育、環境熏陶等方式開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防止學生產生心理疾病而運用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素質提高的一種教育活動。兩者之間從根本上就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區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學校要改變這一觀念,不要因為過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要正確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對策
2.1大力加強對心理咨詢室的建設。
大多數初中心理咨詢室建設都較為簡陋,缺少必備的硬件設施,咨詢室環境的建設也比較粗糙。因此,在加強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時,除了需要引進必要的專業人才外,還需要加強對心理咨詢室的建設。比如心理咨詢室地點的選擇,咨詢室地點的選擇應該以安靜方便為原則,通常設在校園人流相對較少的地方,避免求助的學生感到不自然,害怕受到其他學生的歧視,但是選擇的地方不能太偏僻;咨詢室的室內設計應該以暖色調為主,這樣會使學生感到溫馨、自然、親切,同樣的室內的光線也要柔和,有利于咨詢工作的展開;配備一些工藝品、盆栽、花瓶等,這些使室內的設計更加高雅,可以讓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放松并產生信任,避免咨詢室的環境設計與教師的辦公室或者教室相似,使學生產生緊張感和壓抑感。
總之,一個簡練、溫馨的咨詢室可以讓學生倍感溫馨,有安全感,不會擔心被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這樣能讓學生放松,無所顧忌地講述相關事情,詳細講述細節問題。心理教師可以認真、細心傾聽學生的講述,從而幫助學生正視問題,進一步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促進心理咨詢工作的積極展開。
2.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具有科學性而且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必須由具備專業能力的教師指導。除此以外,學校和各級教育部門還需要經常選派一些專、兼職的心理健康工作教師定期參加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提高教師的能力水平,同時邀請一些心理學專家開展講座、指導。近年來,隨著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的精神疾病的高發,許多心理教師對其認識不夠透徹,導致對此類疾病與一般心理問題把握不準,因此,有必要安排專門的培訓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培訓,或者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到相關醫院進行實習,了解此類疾病的臨床表現,避免出現錯誤的診斷。
2.3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
多與學生進行溝通,時時掌握學生心理發展情況,對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大有裨益。初中生大部分年齡都是在12~15歲,處于發育的高峰期,內心世界極其豐富,對新鮮和未知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而在這個階段的成長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也是各種各樣的。初中生待人接物上都比較敏感、感情上更加細膩,因此,想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發展,就需要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能夠進行有效溝通,這是關系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初中生性格不穩定,易怒、煩躁、沖動等情緒容易產生,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渠道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課堂上和生活上多關心學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有助于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初中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現象越來越多,社會和各界人士都必須引起重視,尤其是學校,一定要重視和加強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抵制不良因素對學生的侵害,培養出更多的全面發展型人才。
中學階段是初中生心理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關鍵時期。初中生處于青春發育階段,是一個處于既渴望獨立又時刻依賴,既渴望成熟又行事幼稚這樣一個矛盾的時期。對此,教育工作者應掌握和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點,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善于面對人生,面對挫折,成為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而目前我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現存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重視程度不夠。雖然很多教育者已經認識到心理健康對于初中生人格培養和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學校仍然把升學率放在第一位。尤其是所謂重點班,重點學校的出現。導致補課之風不止。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休息,更談不上有多余的時間接受心靈疏導。而長此下去,學生只會在這種問題中麻木自己,導致更嚴重的情況產生。甚至出現學校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心理健康課流于形式等現象。
(二)應對方式不當。導致應對方式不當的原因有很多:如當前的教育理念偏差,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成了一門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就是簡單生硬的說教,生搬硬套地講述心理學知識或心理衛生知識的學科。遠遠達不到我們追求的效果。此外,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心理健康課的被占用,師資力量遠遠跟不上,甚至有的學校根本就沒有配備專職的心理教師,而用學校的德育老師或者生活老師代替。另外,心理測驗的誤用和濫用,不僅沒有起到很好的預防及診治作用,反而誤導學生。還有,對于心理咨詢的問題模式和疾病模式,也讓大眾對心理健康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教育者的教學多圍繞學生的心理問題來開展,而忘記了心理健康的另外一個重要方向,即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和學生潛能的開發。
二、團體心理輔導概述
團體心理輔導也稱集體心理輔導、小組心理輔導,它是一種獨特的有別于個體心理咨詢的治療方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整與改善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的助人過程。
團體規模因輔導目標的不同而不等,少則 3~5 人,多則十幾人、甚至幾十人。通過幾次或十幾次團體活動,參加成員互相交流,共同討論大家關心的問題,彼此啟發,相互支持,鼓勵分享,使成員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調整自己的認識與行為,改善人際關系,增強社會適應性,促進人格健康成長。實踐證明,團體輔導既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
三、團體心理輔導在班級教育管理中應用的可行性
團體心理輔導要求一定規模的被輔導者面臨相似或相同的問題,團體內部要有相互信任、相互接納的安全氛圍,而這些要求在班級中都可以予以滿足。因此,在班級教育管理中應用團體心理輔導是可行的。
第一,班級是一個穩定的群體,班級成員基本在 50人左右,可以根據團輔的主題或者目標的不同以班級整體為單位,或將班級劃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從人數上來說開展團體輔導是可行的;從群體的穩定性來考慮,班級體的存在更是很好的預防了中途成員脫失的情況,有利于長期跟蹤研究和效果的鞏固。第二,同一班級學生基本處于相同的年齡階段,在心理發展上處于同一水平,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及情感活動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從總體上呈現出一種普遍性和規律性,適宜開展團體心理輔導,預防和解決班級學生的心理問題。第三,團體心理輔導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外界充滿好奇,渴望與人交往,經歷了小學時期男女有別的“三八線”,進入中學的他們開始渴望更多與異性,與同伴接觸和交流的機會。而這個階段的他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不敢或不愿主動與人交往。團體心理輔導的開展,給他們創造了一種安全,開放的團體氛圍,讓他們主動參與進來。第四,班主任經過一定的培訓,可成為半專業團體輔導人員,這為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開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班主任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人之一,實踐證明,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力是不容置疑的。另外,班級團體心理輔導雖屬心理輔導的范疇,但在班級教育管理中應用團體心理輔導主要是針對現實問題的解決而開展,這一核心目標決定了它可以不拘泥于傳統團體輔導的形式和內容,因此,不必要求團體輔導老師具備嚴格的專業知識背景,這也為班主任擔任團體輔導者提供了可能。但班主任如能與專職心理輔導老師密切配合,將會使他們取長補短,將團體心理輔導的優勢發揮到最高水平。
四、團體心理輔導在班級教育管理中應用的設想
(一)從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內容來看。我們根據班級建設的目標,在團輔活動過程中,應按照不同年級,甚至不同班級學生的心理規律特點及當前學生遇到的主要成長問題,將團體心理輔導目標明確化。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開展班級團體活動。如根據學生特定的年級或階段制定主題:針對初中生自信心提高的團輔方案,針對初三畢業生考試焦慮的團體輔導方案,針對初中生青春期人際交往問題的團體輔導方案,針對初中生厭學情緒的團體方案,針對初中生網絡成癮的團體輔導方案,針對初中生親子關系的團體輔導方案,針對班干隊伍建設的團輔方案等。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4-025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45
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初中生占有較大比例(20.84%),成為非常值得關注的群體[1]。初中生正處于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生理、心理都還不成熟,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和幫助,極易產生情感不穩定、價值觀偏離,導致人格發展不健全[2]。馬斯洛在人類五大需求理論中提到,除了生理需求外,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需求。具有安全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基礎,是健全人格的最重要成分[3]。安全感的形成及性質對人一生的發展有著深刻而持續的影響,安全感是適應環境的一項重要前提,是應對各種困境、壓力、不良刺激的內在支持力,是初中生走向個性成熟、心理健康、社會化順應的重要條件[4]。本研究通過對初中生心理安全感影響因素的探究,以期為農村初中生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一、研究方法
選取中江縣的五所學校,每所學校隨機選取初一、初二、初三各一個班,采用叢中、安莉娟編制的安全感量表(該量表采用5級計分,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強[5])對717名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698份,有效率為97.35%。在本研究中,安全感量表的信度為0.820,半分信度為0.807,說明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調查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
二、農村初中生安全感現狀
農村初中生安全感現狀整體良好。是否為獨生子女、不同成績層次的學生之間安全感存在極顯著差異(p
(一)獨生與非獨生初中生安全感差異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
學生是否為獨生子女在安全感總分和人際安全感上存在極顯著的差異(p
(二)非獨生子女中是否為首胎安全感差異分析
非獨生子女中,首胎子女與非首胎子女的安全感總分、人際安全感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5)。首胎子女安全感、人際安全感顯著高于非首胎子女(表2)。
(三)不同年級初中生安全感差異分析(one-way分析)
不同年級之間學生安全感總分、確定控制感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初二年級學生安全感、確定控制感顯著高于初一年級,初三年級安全感介于兩者之間,差異不顯著(表3)。
(四)成績差異對安全感影響的差異分析
學業成績不同的學生在安全感總分、人際安全感得分差異極顯著(p
三、農村初中生安全感缺乏原因分析
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既是基于安全感滿足的發展結果,又是促成學生更高安全感獲得的條件[6]。初中生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及正常的智力,就不能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非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獲得的資源、關愛等都需要與兄弟姐妹分享,并且經常擔憂自己的利益會被剝奪,由于長期處于與他人競爭和比較的狀態中,其安全感顯著低于獨生子女[7]。非首胎子女年齡較小,在首胎面前處于弱勢,故安全感顯著低于首胎。初一年級初入中學,新環境不適應,學習課程科目增多、難度加大,因此,初一年級學生安全感顯著低于初二年級。而初三年級,又面臨考中考升學的壓力,因而學生心理安全感降低[8]。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自身信心不足,又缺少家長、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因此安全感也不強。此外,目前媒體大量報道的綁架、失聯、被騙等負面事件雖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起警戒作用,但同時會導致初中生恐懼、焦慮和緊張,降低其安全感。
四、提高初中生安全感的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人能正確認識和分析客觀事物,做到冷靜而妥善地處理問題,絕不會患得患失而為小事困擾 [9],因此初中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認真學習,勤于實踐,積極參加活動以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降低不安全感。
(二)創建和諧的家庭關系
當前,二孩政策全面開放,非獨生子女、非首胎孩子將逐步增多,因此父母需關注子女的心理狀態,增強與子女的溝通,平等對待每位子女;此外,父母應處理好夫妻關系,避免其直接影響到家庭成員的健康發展[10]。
(三)建立愉悅的學校氛圍
70.8%的學生認為同學、朋友關系融洽是提升安全感的關鍵,42.7%的學生認為教師的關心愛護能讓自己更有安全感。教師應引導初三學生正確看待中考,學業成績的高低不能作為判斷一個人優秀與否的唯一依據;教師需平等對待每位學生,挖掘他們優點進行激勵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組織活動增強班級凝聚力,增進同學感情,幫助初中生建立起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的同伴關系,從而有效提高其心理安全水平[11]。
(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56.4%的同學認為良好的社會治安有利于提升安全感。加強學校內部和學校周邊的管理,杜絕暴力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加強網絡、電視等媒體的正面引導,增強學生對社會的信任,降低學生心中的不安與恐懼。
參考文獻:
[1] 中國家庭教育.2008年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信息第4期[DB/OL].http://.cn/2009-01-20.
[2] 郭會娟. 農村初中生安全感、自尊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
[3] 叢中. 安全感的含義及其重要性[J]. 心理與健康,2008,03:4-5.
[4] (美)馬斯洛著,(美)愛德華?霍夫曼編,許金聲譯.洞察未來:馬斯洛未發表過的文章[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38.
[5] 叢中,安莉娟. 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編制及信度、效度檢驗[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02:97-99.
[6] 劉鐵芳. 安全感的教育意蘊及其實現[J]. 教育研究,2016,02:50-56+77.
[7] 安莉娟 ,叢中 ,王欣. 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關因素[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0:717-719+722.
[8] 侯立元. 初中生安全感與生活事件的關系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中圖分類號】G444
1基本定義的界定
1.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種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的狀態。關于確定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指標有很多,以下是我國比較認同的幾個心理健康的標準:1、自我意識健全;2、善于自控;3、情緒平和;4、人格健全;5、社會適應良好;6、人際關系和諧;7、性心理健康。
1.2中學生的心理以及心理健康的特點
中學生面臨的問題可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就是過度的關注自我,缺乏自控,情緒不穩定;第二就是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人際交往出現問題;最后就是人格發展需要正確引導。只有真正解決好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才可以使中學生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和成長。
1.3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CampusCulture)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它是以學校組織為領導,以師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核心,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亞文化(Sub-culture)。校園文化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續和補充,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2校園文化對中學生心理的影響
2.1正確的認識自己和環境、學會控制
由于身體各方面的加速成長,使得他們在生理上開始接近成人,極易造成自我意識的高漲,所以他們會在在這一期間開始渴求得到認可。但是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并且對自身和外界環境的不甚了解,因此很容易出現失敗受挫感。這樣就造成了中學生情緒的兩個極端,做事前的莫名情緒高漲,和失敗后的異常失落。所以處于這一時期的中學生,容易出現自我和情緒失控的情況。學校宣傳的精神文化正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學習之外的課外活動,既可以緩解學習的壓力,又可以補充課堂上學習不到的知識和技巧。良好的精神氛圍,還有幽雅的校園物質環境,都會對學生的情緒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從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2.2學會適應、善于交際
人是否可以很好的適應社會以及與他人進行交往是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初中校園是為學生走入社會,具備各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提供了一個準備的過程。在這一階段中,對校園環境的適應以及同教師和其他同學的交往,無疑為學生以后適應社會和與他人交往作了一個良好的鋪墊。校園這個小“社會”中,精神文化就像一個催化劑一樣,可以促進彼此的交往,像有的學校宣傳的“家庭氛圍”這樣的校園文化,就是要創造出一種有家一樣溫暖的校園氛圍,這種氛圍會給學生適應校園以及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交往中,創造出有利的條件。
行為制度文化中開展的一系列的活動,更是給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流的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在這里學生既可以學習相處的技巧,又可以通過活動增進彼此的關系,使師生和生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例如學校舉辦的拔河、籃球賽等競技活動,很好的提升了班級以及學校內部的團結和凝聚力。生活在這樣的校園文化中的學生,在與人交往時會表現出很高的自信心,當然可以預言在他們走上社會以后,適應和與人交往不可能再是問題。
2.3人格健康發展
中學生人格的各個方面都處在一個不斷發展的階段,要想形成健康的人格是需要正確的引導的。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在校園這個小范圍中進行,因此校園文化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助劑,通過一種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來使學生各方面得到鍛煉和發展,從而對中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3不良校園文化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校園文化可以簡單的分為兩種類型的,一種的是良好的校園文化,它會對中學生的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另外一種則是不良的校園文,它會對中學生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甚至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破壞性。不良的校園文按照形成的原因可以分為很多類型,以下分別是幾種不良的校園文化對對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
3.1不良社會風氣影響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師生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形成的一種價值觀,它的主要發生場所是校園,而主體是在學校的師生,以及學校領導。另外校園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學校師生和領導作為社會的人,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會的影響,因此,校園文化當然會受到社會風氣或者文化的影響。而一些不良的社會文化,其中像拜金主義、一些低俗或者的文化往往會使校園文化的精神核心出現偏頗。由于中學生的心理發展很不完善,很容易在這些文化的沖擊下,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追求、人生理想和世界認知,從而導致導致心理發展的失衡。這就需要正確的校園文化來抵制社會中的不正之風。
3.2校園文化中的不正確教育理念
當今中最大的教育理念之爭就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雖然很多的教育界人士都認可素質教育,而且也不斷進行著嘗試并且希望改變當今應試教育的局面,但是結果卻不盡人意。不可否認,應試教育的模式在當前還占著主導地位,既然存在,那么一定有它的合理性。另外它也自身獨特的優勢,在過去確實是培養出許多中國需要的人才,但是我們也看到了應試教育的弊端讓很多人深受其害。教育理念其實是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核心的重要部分,在應試教育中的存在的一些不正確的教育理念,將成績和考試放在第一位,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手段。這樣的教育理念將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影響著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1)作為精神文化,它首先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
(2)成績再好,第一名也只能有一個,在這個過程中初中生很容易受到打擊和挫折。
(3這種氛圍也會影響到學生之間的關系,使同學之間的關系變得不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