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0 10:01:3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 C916 文獻標識碼: A
當前,社會管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因為大量社會需求來源于基層,大量社會問題產生在基層,大量社會矛盾根源在基層,只有搞好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社會管理的大廈才具有扎實的根基。因而,一定意義上講,基層社會管理水平的高低既影響著社會管理宏觀政策的有效貫徹和落實,也直接反映出社會管理的整體績效。因此,必須明晰當前重點,并努力尋求有效路徑,促進基層社會管理水平提升。
一、基層社會管理現狀——以烏海市為例
烏海市轄3個縣級行政區,總面積1754平方公里,人口50萬,2004年實行城鄉一體化改革,城市化率達94%,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與全國其他地級市相比,烏海市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城市化水平較高。當前,烏海市正處于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又處于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凸顯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給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提升社會管理能力刻不容緩。具體工作中,基層社會管理存在的一些問題:
1、社區運轉機制不能夠適應新形勢。社區工作聯系責任機制和工作協調機構仍不健全,社區所轄改制企業移交工作不夠規范,如少數破產、改制企業移交本單位職工組織、戶籍、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關系時底子不清,情況不明,少數單位在將各項社會事務向社區移交時,不能提供必要的管理條件等等,給社區工作帶來較多難度。與此同時新的社會事務大量產生,而社會管理體制落后,使一些社會糾紛和社會矛盾不能及時解決。
2、一些領導對基層社會管理認識不到位,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有的認為社會管理事雜面廣,成績體現難;有的認為社會管理在政績考核中權重較低,干好干壞影響不大;有的認為社會管理耗時耗神,害怕被瑣事纏身;有的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社會管理工作就能迎刃而解,基層社會管理是基層干部的事,與己關系不大。
3、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部分地方出現管理真空。目前,社區服務水平及質量仍無法滿足居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如社區居民普遍關心的公共安全問題、居住環境優化問題、文體活動組織問題等較多問題還沒有完全得到有效地解決。同時,現在的社區居委會難以發揮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實際上每日從事大量本來由政府職能部門或社會中介組織承擔的事務性工作。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管理粗放,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不健全,絕大部分問題在基層得不到有效解決,造成大量上訪和。
4、基層自治與居民參與不足。社區參與是社區自治的基礎,只有社區居民充分參與社區事務的決策、協商和處置,社區自治才有萌芽和發育成長的土壤。目前我市社區參與總體處于初級水平,社區居民在社區事務和管理服務上參與不足,積極性不高,沒有體現居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層民主形式。
二、創新社會管理的思路
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最根本的一點,在于“打好基層、夯實基礎”。為此,必須針對烏海存在的突出問題,選準突破口,從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不斷增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筆者認為,要從5個方面著力:
1、轉變機制。由弱街道強社區過渡到撤街道建社區。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在單位制的社會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管理的復雜化,多元化,街道辦事處逐漸成為了區政府與社區的傳話筒,其具體管理職能弱化,且占據著人、財物等大部分基層社會管理資源。而最貼近居民的社區管理得不到應有重視和支持。因此,“撤街建區”不失為我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可選路徑。
下放人、權、責,由二級政府、四級管理向三級政府、三級服務轉變。政府職能部門面向社區實現工作重心下移。一方面,加快構建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社會事務公共資源配置體制。另一方面,推動公共資源社會投入重心向下,重點扶持社區。并利用科技信息管理對社區服務做到網格化、精細化。
2、轉變觀念,加強認識。一調整“指揮棒”的內容。進一步把基層社會管理與服務納入政績考核內容,扭轉各級干部的政績觀,切實提高對社會管理特別是基層社會管理的重視程度。努力轉變各級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的工作重點,把及時了解掌握和化解基層社會管理中的問題作為核心工作來抓,把基層社會管理能力和效能作為領導考評的重要內容。加強群眾工作能力培訓和鍛煉,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社會管理能力。二強化“治未病”的思想,變應急管理為日常管理。轉變依靠強制力和威懾力保持社會穩定的傳統觀念,增強從“治未病”的思維和角度維持社會穩定的意識,改進與完善對容易引發社會糾紛的重點領域、重點部門的管理辦法、體制機制,切實增強將社會矛盾主動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的能力。
3、加強社區功能,提高社區管理服務水平。
隨著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和職能轉變的加快,以及住房、醫療、養老、就業等各項改革的深入,社區承擔起越來越多的服務功能,服務居民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任務越來越繁重,因此,必須加快強化社區的各項服務功能,在社會救助、居住環境、文化娛樂、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區治安、權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發揮作用。在工作實踐中借鑒香港、新加坡等地社區自治經驗,探索設立政務、衛生、文化服務中心,剝離原有村(社區)承擔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逐步建立“兩級統籌發展、三級管理服務”的現代城市管理體制。要按照“強政府、大社會”的原則,將社區工作人員從繁雜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主導居民服務。
4、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管理,共建和諧社區。樹立“多中心”思想,積極支持和培育基層社會管理力量。堅持城市社區自治和農村村民自治,同時大力培育、發展各種社會組織、中介組織,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管理。更多吸納企事業單位,參與社區管理,引導社會組織服務社會。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社區服務意識,更好地發揮黨員干部、社會骨干、志愿者參與社區建設積極性。
5、加大基層居民參與力度。居民參與是基層社會自治的重要基礎,是我國基礎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模式和發展方向,因此,要正確認識當前我國居民參與基層社會管理不足的現狀和原因,在政策制定、制度設計、行為觀念、社會文化、社區建設等方面采取積極措施,不斷擴大基層社會管理的居民參與度,實現參與數量和參與質量雙提升。
三、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
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除了從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不斷增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還需要我們在工作實踐中,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
1、動態協調與源頭治理的關系
社會管理的重要工作是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因此,需要建立訴求表達機制、矛盾糾紛的滾動排查和預警機制、矛盾的調處機制、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使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不斷得到化解。另一方面,源頭治理是治本之舉。特別是要著力解決好民生、民主、民心問題。
2、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關系
近年來,在大力開展社會建設的背景下,改善民生已成為我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話題。一定程度上說,改善民生不僅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而且也是促進我國社會結構調整的題中之義。伴隨著“單位人”向“社區人”的轉變,在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總體要求下,改善民生的重點向基層傾斜有其一定的現實性與必然性。當下,基層社區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空間,人們在社區里不僅有基本的溫飽、安居等生活需求,而且也有社區醫療、社區教育、社區養老等現實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的縱深發展,人民群眾在社區里的社會需求將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樣化。可以說,改善基層民生,不僅要在社區層面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需求,而且也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地“與時俱進”,即通過綜合創新的平臺來滿足社區居民不斷增長的民生需求,而以增進社區居民幸福感為宗旨的“美麗社區”建設無疑是當下通過綜合創新來保障和改善基層民生的有益嘗試。
一、“美麗社區”建設體現了改善基層民生的現實要求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社區在解決我國民生問題中的優勢與潛力越來越凸顯,可以說,伴隨社區建設的大力開展,保障和改善基層民生已成為社會共識。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為保障和改善基層民生的有序踐行不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而且也通過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人力保障等行動,使在社區里開展民生建設的物質基礎得以明顯改善。如在社區服務機構建設上,“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社區服務機構20.0萬個,社區服務機構覆蓋率29.5%;城市社區服務中心(站)覆蓋率72.5%。城鎮便民、利民服務網點39.7萬個。”[1]總體來說,在和諧社區建設的推動下,通過實行諸如增加社區服務機構等一系列的具體舉措和行動,保障和改善基層民生的整體質量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隨著社會發展“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也在向社區轉移,一定程度上說,改善基層民生面臨著新經濟社會發展因素的全面考量。特別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的背景下,隨著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整體推進,改善基層民生必然要有新的要求與期待,而這種新的要求與期待恰又與“美麗社區”建設的內涵具有一致性。
“美麗社區”建設,既是美麗中國建設的結構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下推進社區建設的有益探索。它著力于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與實踐貫穿于社區建設的全過程,以提升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為導向與宗旨,從積極推進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戰略高度,全面、有序地改善基層民生的整體格局,努力在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多層次的社會需求上有所作為。可以說,“美麗社區”建設是當下提升社區建設質量與效益的有效契合,更是當前著力保障和改善基層民生的鮮活實踐。
民生涉及人的生活方方面面,既有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有保障和發展的現實需求,既有物質方面需求,也有精神方面需求,而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民生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對于保障和改善基層民生而言,必須要結合當前社區居民所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及時地回應居民在社區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特別在新的發展理念下,社區居民對于低碳生活、幸福生活的期待已成為當前改善基層民生的重要需求。
在社區生活中,隨著生態文明意識的提高,在基層民生建設中要時刻注重生態元素,這不僅體現在人民群眾對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熱切期盼,也體現在人民群眾對于環境優美、宜居生態的生活小區的良好期許,更體現在人民群眾對于低碳生活方式的美好訴求。在積極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過程中,隨著社會重心的下移,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創新尤為迫切,可以說,社會管理創新的重點與難點都在基層,這不僅體現在基層民生需求要通過基層社會管理創新來保障和實現,而且也體現在推進基層社會管理創新以此來有效改善基層民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從基層民生建設的內容和實際來看,保障和改善基層民生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維度,特別是在我國現階段,民生問題呈現一定的復雜性,而且還存在著具有階段特點的結構性矛盾,為此說,推進基層民生建設需要進行綜合創新。面對我國民生問題的結構性矛盾,尋求在基層解決好民生問題,以此實現社會結構的有序調整是實踐中的一種理性選擇。
可以說,無論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來看,還是從社區社會管理創新的要求來看,乃至從化解民生問題的結構性矛盾來看,“美麗社區”建設不僅體現了當下改善基層民生的現實要求,而且也體現了探求通過綜合創新平臺來改善基層民生的實踐努力。也可以說,“美麗社區”建設既有對社區建設的生態追求意涵,也有推進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價值指向,更有通過綜合創新解決基層民生問題的具體實踐。
“美麗社區”建設的“美麗”具有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有外在的“物質”之美,更有內在的“精神”之美,既有生態之美,又有心態之美。“美麗社區”建設就是要適應當下社區生活的實際,從社區居民的現實需求出發,通過綜合創新平臺和手段解決各種基層民生問題。進一步來說,“美麗社區”建設是新的發展理念下社區建設的生動寫照,它賦予了社區建設新的內容與新的價值,它的實踐集中體現了在社區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效益與生態文明效益的高度整合、體現了社區“生態”與社區人的“心態”的協調與統一,它通過各種改善基層民生的具體實踐,讓“美麗”常駐人心,讓“美麗”充實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改善基層民生是“美麗社區”建設的主線
“美麗社區”建設是一個內容廣泛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個層次和不同面向。僅就回應當前社區民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而言,它的實踐著實地體現了在社區層面通過綜合創新來集中推進基層民生建設的思路與舉措。可以說,“美麗社區”建設的主線就在于努力改善基層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指數。黨的十報告指出:“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2](P.34)為此說,“美麗社區”建設的全部實踐必然要圍繞基層社區里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而積極行動,具體來說就是要從當前社會發展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以及社區建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出發,在保障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一個適應多樣化社會需求的社區服務與管理的體制與機制來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基層民生建設。
從實踐上來看,如天津市按照“居民自治規范化、管理手段現代化、辦事服務便捷化、人文環境宜居化、生活方式文明化、群眾參與廣泛化”的標準啟動了“美麗社區”創建活動,并根據“美麗社區”的創建安排將實施六項工程,即居民民主自治工程、社區管理深化工程、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居住環境優化工程、社區文化繁榮工程、社會組織培育工程。[3]可以說,天津市提出的“美麗社區”建設以及所要實施的六項工程,既是對當前社區建設中的一些重點與難點問題的及時回應,也是對解決社區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與民生問題的積極嘗試。如社區物業管理問題,當前城市社區里物業糾紛問題相當突出,物業糾紛及其后果不僅影響了社區整體的穩定,而且也影響了社區環境的改善。有的小區由于物業糾紛而造成了小區綠化無人養護、生活垃圾無人處理等等一些不良后果。物業糾紛的頻發既影響了小區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影響了物業公司的有序經營,可以說,面對當前社區物業管理的現狀,建立多方參與的社區物業管理新機制就成為當前社區建設的一個重點,對此,“美麗社區”的創建給予了積極回應。又如社區環境問題,治理城市社區中的亂搭亂蓋、亂貼小廣告等問題已成為困擾社區管理工作的難點,而“美麗社區”建設的天津實踐――“居住環境優化工程”對此也給予了積極探索。諸如此類的涉及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還有很多,如社區文化、社區教育等等。可以說,民生問題是“美麗社區”建設的重點,“美麗社區”建設的“美麗”之處恰在于它時刻以民生建設為根基,及時回應社區民眾的現實需求。
當然,“美麗社區”建設不僅對民生問題的基本面給予了必要關照,而且還面對民生需求的變化,及時地調整思路、更新理念,時刻用“以人為本”的手段解決社區層面的民生問題。如社區信息化建設問題,隨著網絡社會的到來,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與手段,把高效便民的智慧服務帶進社區生活已成為民眾的重要需求。“美麗社區”建設通過建立社區管理信息平臺,提升網格化社區管理的運行效率,讓社區居民在網格化治理空間中獲得最大限度的民生實惠。又如社區養老問題,面對新時期養老的新需求,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探求在社區層面回應養老問題已成為時代課題。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推進,老年人對在社區里進行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情感關懷、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為此,必須要改變過去應對養老問題的思維方式,讓社區養老成為我國養老服務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美麗社區”建設對此也進行了回應。
可以說,“美麗社區”建設的依據、思路均在于基層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而且它還隨著民生需求變化的實際而不斷調整。以“美麗社區”建設推動基層民生的有序改善,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從社區居民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出發,確保“美麗社區”建設的目標、任務等內容時刻體現基層民生的現實要求;必須堅持構建“幸福生活”的原則,以社區居民滿意與否作為美麗社區評價的根本標準,讓幸福指數成為改善基層民生的導向;必須堅持統籌規劃,努力在社區建設的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上有所突破,爭取在保障基層民生的體制機制、政策體系、財政保障等方面有所創新。誠然,通過“美麗社區”建設推進基層民生的全面改善,不僅要有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更要有實實在在的美麗指標,如天津市提出的“美麗社區”建設已細化到了具體的美麗指標上,這些指標包括6個大項目,81個子項目,每一個為社區“量身定做”的評分項目都與提升居民幸福指數息息相關。[4]
總之,以“美麗社區”建設推動基層民生的有序改善,既體現了積極推進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現實要求,也體現了改善基層民生向“美麗”求索的實際需求。美麗社區是環境優美、衛生干凈的宜居生態社區,同時也是和諧友善、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美麗社區”建設所提供的綜合創新平臺不僅拓展了改善基層民生的思路,而且也豐富了改善基層民生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民政部.2012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http:///article/tjbg/201306/20130600474746.shtml)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鄰里關系形成社區小社會。然而,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乃在于是否建立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和一個融洽和諧的鄰里關系。由于人們的價值觀的不同,許多家庭問題和鄰里關系問題亦變得日益復雜,給構建和諧社會造成很大困擾。因此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尤顯重要。
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怎樣指導人們維護現代的婚姻家庭關系和促進鄰里之間的親善友好關系,對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來說,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現就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僅供商榷。
一、注重法律搭臺、心理疏導唱戲,挖掘糾紛的形成原因,化解社會矛盾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從事一些社會活動中,首先是由社會道德規范,法律是約束人們行為的最后一道防線。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生活壓力增大。人們的心理壓力也在不斷的增大。人們浮躁的情緒,往往會加劇婚姻家庭矛盾和鄰里之間矛盾的發生。因此,在社區的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因瑣事而導致家庭暴力,或因一點小事就引了鄰里糾紛。例如同時上班的倆夫妻,由于女主人在單位工作中遇到了麻煩,心情很不好,因此就發泄在男主人做菜的咸淡上,由于男主人不解妻子情緒,反而感覺自己委屈窩火。因此就由一般的小拌嘴,繼而演變成大糾紛導致家庭暴力發生;還有鄰居孤獨老人在家養狗,鄰居走到門前狗就經常叫,適遇鄰居下崗失業心煩焦慮,由于雙方不能理解,因此由狗吠就發生了鄰里糾紛等等。這些看似細小的事情,卻給當前建立和諧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因為一件小事有可能會演變成大的矛盾糾紛事件。
在工作中許多當事人來咨詢時都會帶著很大的怨氣,其咨詢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確就是要看對方在這件事情上,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期盼利用簡單的法律形式,來解決復雜的家庭矛盾和鄰里之間的糾紛。而很少有人會抱著求助調解的心態來求助。因此,作為基層社區法律工作者來說,要把握法理與情理的融匯點。首先要耐心聽取當事人的傾訴,給當事人發泄怨氣的機會。正確分析和評估事件中矛盾糾紛的成因,對事件的矛盾進行全面綜合分析。
在接訪解答法律問題的同時,充分利用法律咨詢這個平臺,融入和運用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幫助當事人疏導情緒。在掌握當事人心理狀態的情況下,對當事人進行細致入微的心理疏導,引導當事人做換位思考。(比如對女主人的解說,要其體諒老公也上班,下班回來還要做飯的辛苦;對鄰里糾紛當事人多講解一下,鄰居老人以狗為伴,是為了緩解孤獨寂寞的心理需要,而狗會給孤獨老人帶來某些快樂等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消除當事人對對方的怨氣,解開心結,增加理解對方的理由,改變當事人的一些消極的錯誤認知。激發當事人對對方行為的積極理解,做到法律搭臺,心理疏導唱戲,從而化解社會矛盾。
二、基層法律工作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定位關注社區弱勢群體的利益
作為一個基層社區法律工作者,在基層社區工作中,如何找準基層法律服務的定位十分關鍵。筆者認為,關注社區弱勢貧困群體,如何做好弱勢貧困群體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歷來是黨和政府重要的工作內容。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對城鄉特殊困難群體要給予更多的關懷……..”
基層社區工作的的各項職能,都得是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基點。也是基層社區各項工作的基本定位。關注弱勢困難群體,做好弱勢困難群體的工作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
基層司法所作為一個為社區群眾法律服務的載體,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社區群眾所認可,很多人依靠社區,信任基層司法所。因此作為基層法律工作者,應該利用這有利的條件,積極參與基層司法所與社區其他部門的聯動。并且在具體的工作中發揮懂法的優勢,配合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
實踐中作為基層社區法律工作者,首先應該對自己社區范疇內的弱勢群體,包括部分殘疾人群體、一些無勞動能力無收入者、孤寡老人、無竟爭能力的下崗失業人員及無勞動保障的農民工等情況,要做好細致的分類分項統計了解工作。有許多弱勢群體所面臨的維權,要比其他人群相對難度較大,也更加復雜。因此.,針對弱勢困難群體的實際情況,采取一系列針對性的工作方式,在對其進行法律幫助的同時,盡量配合有關部門,幫助做一些扶貧解困方面的工作。包括在一些弱勢群體的生活和就業等方面,給予有效合理的指導性建議。通過基層社區法律服務,把黨和政府及社會的溫暖關愛,送給需要扶助的弱勢人群。同時積極聯系有扶貧意向的單位和個人,并向其推薦和介紹需要幫助貧困群體的個體情況。加強對社區貧困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
三、利用基層司法所的優勢,建立糾紛檔案,定期進行回訪
司法所是最基層的司法行政組織,基層法律工作者,要利用基層司法所的各種硬件設施,充分發揮具有法律知識的優勢,并融入社區的各項管理當中去。在日常接訪過程中,留意當事人每一個細小的描述環節,對一些不理智和不健康的想法,要追根刨底。這樣可以盡早發現小矛盾糾紛中的大隱患,從而在時空上留有足夠的化解矛盾的余地,將有可能激化矛盾糾紛苗頭扼殺在朦朧之中。
為此,基層法律工作者在日常的接訪當中,要為社區求助人的法律咨詢和矛盾糾紛的因由,建立相應的糾紛求助檔案,由基層司法所統一管理。并對每一件矛盾糾紛進行認真的梳理,掌握產生糾紛矛盾的焦點。解答完后或矛盾糾紛處理完后,要將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個人電話留給求助人或咨詢
人,以便于在求助人或咨詢人需要的時候能及時為其服務。另外還要建立回訪制度,定期對求助人或咨詢人進行回訪,從而更好的發揮基層社區法律服務的職能作用。筆者認為,這對我國現行的基層社區法律工作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好處諸多:
1. 在回訪的過程中,可向求助人或咨詢人宣講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從而能不斷增強和提高求助人或咨詢人的法律意識。
2. 能及時了解求助人或咨詢人的思想和心理變化,以及所求助解決的矛盾糾紛的現行情況。
3. 能了解求助人或咨詢人的一些實際生活等方面的困難需求,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及時幫助解決。從而增加基層法律工作者在群眾中的親和力和群眾的信任度。
4. 能及時了解和發現新的矛盾點并及早介入。針對新出現的矛盾糾紛問題,認真歸納總結原方案中的某些不適應,果斷調整或改進工作思路。
5 . 能及時獲取求助人或咨詢人,對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的期盼和要求,并根據群眾的需求,不斷改變或調整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的方向。
建立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回訪制度,是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它能隨時掌握求助人或咨詢人的矛盾糾紛的現狀,因此對及時化解糾紛矛盾是十分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將法律知識傳授給社區群眾,同時還能將黨和政府的溫暖關懷帶給社區群眾。
回訪制度,根據情況可分為:電話回訪和上門走訪兩部分,可由基層法律工作者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回訪的方式。筆者認為,正常情況一般電話回訪半月為宜,上門走訪一月或一季度為宜,但要根據具體矛盾糾紛的輕重情況而定(特殊情況要頻繁電話回訪或上門走訪)
四、加強對基層法律工作者的管理,提高業務和政治素質,樹立創新意識
每個單位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假如沒有任何約束,每個人都我行我素,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因此要突出基層司法所對法律工作者的管理,基層法律工作者要接受本所和司法所的雙重領導。基層社區法律工作者的行為,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過硬的業務素質和實際工作本領,是基層法律工作者履行職責、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基層法律工作者作為法律、法規、政策在基層的執行者和解答者,首先是自己對法律和法規的理解十分重要。對許多問題的解答,直接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因此,基層法律工作者要努力刻苦的學習法律業務知識和加強政治思想學習。只有加強學習,提高法律素養,才能有能力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消除各種不安定因素,才能增強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基層實際問題的能力。基層社區法律服務工作,會遇到許多新的法律實踐問題,解答好這些問題需要具備廣泛而深厚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包括政策、法律、經濟、甚至科技、心理學等方面的廣泛知識,因此對基層法律工作者要加強教育管理,具體建議如下:
1、除加強政治思想和法律業務的學習以外,還應該進行一些心理學等社會學方面的知識培訓,提高基層法律工作者綜合素質,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2、基層司法所對基層法律服工作者負責解答和處理的糾紛要行使監督管理權。
3、基層法律工作者應在司法所的領導下,服從大局聽指揮,行使開展人民調解、社區矯正、法制宣傳、依法治理、法律服務、安置幫教、法律援助等職能。
4、充分發揮適應新要求的職能作用,工作中要敢于創新,追求創新。努力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
5、基層法律工作者在回答問題時,要明確問題的重點,掌握分寸和范圍幅度,防止答非所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道理和法律法規解釋透徹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當前的社會治安形勢,牢牢掌握社會治安防控的主動權。××街屬典型的城鄉結合部,轄內影響穩定的因素多樣,治安環境復雜,主要表現在:一是地域形態多樣,矛盾糾紛隱患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難度突出。轄內地域形態多樣,既有××市最大的關閉國有企業—××氮肥廠,又有東圃最旺的商業地段;既有××區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又有多個新型住宅小區,潛在的矛盾糾紛隱患多,主要是勞資糾紛、物業糾紛、鄰里糾紛、醫患糾紛、經濟糾紛,還存在著國企遺留問題、房屋拆遷問題等隱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隱患的存在,給轄區的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帶來很大的工作難度,要排查調處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種政策法規,又要協調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齊抓共管。二是流動人口多,平均素質偏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壓力突出。轄內有出租屋1.9萬套,近年來外來流動人口迅猛增加,據初步統計,××地區的外來流動人口超過8萬人,平均素質偏低,相當一部分外來人口為暫時找不到工作、打散工、從事體力工作等人員。從近年來對違法犯罪分子人員的分析來看,外來流動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來人員,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網前居住在出租屋,給××地區的治安帶來了嚴重的壓力。三是案件基數大,多發性案件典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挑戰突出。近年來,雖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數仍然較大,其中盜竊、詐騙、搶劫、搶奪約占80%左右,壓案保平安的任務十分繁重。在源頭預防上,城中村內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環境、居民意識、硬件設施等影響面臨很大挑戰;在打擊管理上,基層民警工作量多,壓力大,如何發揮他們的主力軍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參與面臨著挑戰;在教育宣傳上,面對居民群眾法律意識普遍不高、素質偏低的現狀,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爭取最大效果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等意識面臨著挑戰。街黨工委、辦事處以“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的觀念為指引,把保穩定和促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地分析我街實際,從街道層面進行全局性、系統性考慮,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建立健全街道層面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觀念、思路的轉變和突破。
二、深入實踐,開拓創新,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基礎和架構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注重實踐,開拓思路,創新方法,在實踐中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突破點,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根本問題。街黨工委、辦事處從20*年底開始,深入社區進行調研,召集研究討論,結合街道的實際情況,著手研究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工作。20*年3月份形成了《××街關于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工作意見》,并全面開始實施。治安防控體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安全防范、基層創安、流動人口管理、安置幫教、法律道德宣傳教育、執法聯動、隊伍培訓管理、組織保障、檢查考核為內容的“十大機制”,形成了以打擊為重點、以預防為基礎、以控制為關鍵,以建設、管理為方法,以改造、教育為手段,綜合性、立體化、系統性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根據當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特點,從轄區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落實防控體系的三項工作原則:先易后難、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通盤考慮全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實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個完美的載體,將街道轄內可利用的資源充分整合起來,形成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的大綜治格局。
(一)以統一高效為方向,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運行機制。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科學合理的運行模式,是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關鍵。以統一指揮、方便管理為原則,建立了由街維穩及綜治委牽頭,以街道一級有關職能部門為主力,以社區居委會、轄內機構、單位和各類社會力量為基礎的縱向層級運行架構。在橫向聯動方面,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一是街道一級聯動,主要是職能部門之間的執法聯動和矛盾糾紛聯調聯動;二是社區一級聯動,圍繞平安和諧,以社區黨支部為龍頭,以社區民警為骨干,以社區治保會為基礎,以出租屋管理員、××公司治保隊員、社區內各企事業單位、居民群眾為主要參與力量;三是基層治安力量聯動,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整合社會各類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隊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戰斗力。以縱向層級運行架構為主體,通過橫向聯動工作模式進行協調整合,構筑一個職責分工明確、團結協作、效率快速、效益明顯的綜合運行機制。
(二)以保障有力為核心,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奠定堅實的基礎。以“綜治大格局,群眾得實惠,管理出實效,和諧又平安”為建設標準,建立街綜治工作中心,構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平臺。街綜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組織保障功能,表現為建立完善組織機構、工作制度、硬件設施,明確職責任務和部門分工;協調指揮功能,表現為通過制訂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實聯調、聯防、聯勤、聯治、聯創的“五聯”運作機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現為健全學習培訓制度、加強隊伍管理,進行工作績效評估、檢查考核。通過充分發揮綜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強化基層管理,完善基層服務,優化基層資源,夯實基層基礎。
(三)以整合統籌為準則,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精干隊伍。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整合社會力量建立社會治安工作隊伍,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以公安派出所為主力軍,以治保隊員等治安力量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為補充,實行警民結合、專群結合,充分發揮隊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將轄區保安員、治保員以及物業小區、工業區、大型企業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聯網基地指揮臺建設,實現了勤務指揮聯動。以義務平安巡邏隊伍為補充,在社區民警統一安排下協助開展社區治安巡邏工作。通過治安力量的整合,達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準確、綜合性的合理安排,發揮最大作用。
(四)以科技創新為指引,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防范網絡。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市場機制運作,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鮮的血液。建立健全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一是建設全街視頻監控系統,現在街面主要路段設置了212個監控點,城中村內街內巷設置了1*個監控點和5個監控崗亭。二是發動轄內物業小區、企事業單位自建視頻監控系統,現我街轄內主要小區、企事業單位安裝了1000多個攝像機。三是推進城中村單體出租屋視頻監控小系統建設,由屋主自籌資金安裝,主要對出租屋內部進行實時監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鋪內部技防建設,積極推行“手眼通”、億光安防、門禁系統等家庭、商鋪技防。通過建設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動靜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形成一張覆蓋全轄區范圍、解決重點治安問題、排除大部分治安隱患的安全防范網絡。
(五)以立體滲透為手段,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宣傳教育模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全方位的宣傳教育模式,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營造良好的意識環境。構筑××街法制宣傳教育平臺,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為目標,打造室內法制宣傳教育服務、室外法制宣傳教育服務、網上法制宣傳服務三大宣傳陣地,不斷創新宣傳教育方式,拓寬宣傳教育途徑,從源頭上預防違法犯罪,增強轄內居民群眾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促進社會和諧。
三、以人為本,立足長遠,進一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一)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緊緊配合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基層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持續發展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其全面落實要始終堅持“三個結合”:一是要與上級綜治工作精神相結合,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推進要以省、市、區綜治工作精神為指導,落實上級部門的工作部署。二是要與經濟發展規律相結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從××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和趨勢出發,繼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才能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具有科學性、長效性、穩定性。三是要與社會矛盾發展態勢相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將會不斷涌現出新的社會矛盾類型,如何排除矛盾糾紛隱患,將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將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自身的不斷修正和完善。
(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辦好群眾身邊的小事,事關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大事。黨員干部要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親力親為,出謀劃策,真正做到親民、為民、服務于民,在辦好群眾身邊小事中展現新時代黨員干部擔當風采。
正確認識“小事”。小事不小。黨員干部要正確認識到群眾身邊“小事”的重要性,走出“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沒注意”的政績觀誤區,牢記公仆身份,堅守為人民謀福祉的初心,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口號踐行到行動中,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從點滴入手、從小事做起,把事情做實做細。
用心發現“小事”。坐在舒服的辦公區聽不到群眾的呼聲,看不見群眾疾苦。唯有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才能發現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有的放矢地解決好問題,讓呼聲得到回應。黨員干部要帶著對群眾的感情走出去,摒棄“官念”、放下“架子”、邁開“步子”, 多到群眾家中坐坐,用接地氣的百姓話拉近彼此的距離,從群眾的“嘮嗑話”“吐槽語”“怒斥聲”中發現群眾反響強烈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讓“小事”無所遁形。
用力解決“小事”。小事連著民生,民生連著民心。只有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醫養教衛等都得到有力保障,才能真正維護群眾的利益,贏得民心,激勵廣大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
“兩橫一豎就是干”。黨員干部要邁開步子、俯下身子、撒開膀子,以踏石留印之功,著力為群眾疏堵點、解難點、除痛點,切實干好群眾每一件實事,將藍圖變實景。時下,“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各地紛紛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基層,多渠道、多形式、多手段發現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成效頗豐,群眾滿意度大幅度提升。
辦好群眾身邊的小事,事關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大事。黨員干部要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親力親為,出謀劃策,真正做到親民、為民、服務于民,在辦好群眾身邊小事中展現新時代黨員干部擔當風采。
正確認識“小事”。小事不小。黨員干部要正確認識到群眾身邊“小事”的重要性,走出“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沒注意”的政績觀誤區,牢記公仆身份,堅守為人民謀福祉的初心,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口號踐行到行動中,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從點滴入手、從小事做起,把事情做實做細。
一、建實網格,完善治理體系。一是科學整合,突破“條塊分割”障礙。前期我們重新規劃調整3大類20個社區網格,社區布局更加合理,組建以社區牽頭總覽,包保單位、駐區單位企業共榮共建、共同參與的管理模式,打破以往分割管理的壁壘,社區為核,共同治理。依托黨群綜合服務大廳及各便民服務店,縮小服務半徑,20個社區基本建立“15分鐘服務圈”,精準快速解決各類疑難雜癥,用'小網格'撐起社會治理的'大平安'。二是健實網絡,強化單元長職能發揮。每個社區網格下完善了“社區—片區—樓院—樓棟—單元”五級網絡,明確負責人,建立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做到“人員、職責、任務”三落實,特別是今年以來把單元長選配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廣泛聽取各項意見,通過各種方式切實把單元長選實選準,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為群眾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務,把治理觸角延伸到基層樓棟單元。三是抓好帶頭人,建立專業化基層隊伍。按照職業化、專業化、年青化的要求,加強社區四支隊伍建設,特別是著重抓好帶頭人隊伍建設,利用近期社區“兩委換屆”契機,選優配強,把基層“好班長”選出來,用起來。11個“以村為核”社區平移過渡社區“兩委”成員,街道選派9名機關干部到社區擔任書記,實行書記工作與“績效工資”掛鉤機制,激發社區書記干事創業動力。同時按照“工作在居住地社區”的原則,調整了52名社區工作人員,增強配齊了470余樓院長,簽訂正規勞務合同,把隊伍建設作為基層治理的中間力量切實把作用發揮到位。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快速推進和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玉山鎮充分利用遠程教育這一平臺,開展基層社區居民素質提升工程。鎮遠程教育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全方位鏈接,并及時注入新鮮“血液”,全面提升各基層站點操作員素質,同時建立健全了“讓干部經常受教育,使居民長期得實惠”的長效機制,遠程教育這一基層助力器有效地推動了玉山鎮學習型社區的建設,同時也有效地推動了黨委、政府提出的“和諧玉山”建設。
一、整合資源,“建”平臺
1.設備投入著重“早”
玉山鎮按照“建、管、學、用”建設遠程教育平臺的要求,2006年1月,全鎮26個社區(村)遠程教育基層站點全部投入使用,建成覆蓋全鎮社區(村)的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通過鏈接省、市級教學服務平臺,借助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進行教學資源和教育信息的傳輸,蘇州市首批鎮網上黨校和社區教育網站投入使用,供社區(村)基層接收站點的社區干部和群眾選擇學習。在基層建立能實現“點播、互動、現場直播式”功能的用戶終端接收點,村級建點率達到100%。
2.教學資源著重“廣”
玉山鎮依托有線電視網“村村通”以及社區教育中心、農村黨員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或其他現有的電教播放點,合理利用原有電教設備建成現代化遠程教育接收站點。工作人員通過入戶走訪,深入了解基層群眾的需求,從黨的政治理論解讀、政策法規、實用專業技術等專題,及時搜索、篩選、下載,有目的地儲備教育資源,精心創作課程,以便于基層查找。自遠程教育教學服務平臺開通起,建立終端接收站點的社區(村)全面開展教學活動,各人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和從業特點自主安排學習。基層站點每月至少開展兩次遠程教育學習活動,即“黨員干部教學活動日”及“群眾學習開放日”,在玉山鎮學習型社區建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3.課件儲備著重“精”
玉山鎮在創建成為全國社區教育示范鄉鎮的基礎上,圍繞“和諧玉山”建設,實施“333”工程,即充分利用“全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江蘇先鋒網”、“昆山市民學習在線”三個政府確定的網站,鎮社區教育中心專人有目的地下載課件并指導終端站點開展示范教學;重點建設玉山鎮社區教育網站、玉山鎮網上黨校、玉山鎮遠程教育網站,三個網站各配備一名專業管理人員,精選適合本地特色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注重“三性”,集思想性、知識性、實用性于一體,讓基層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規,瀏覽最新的時事報道,最適合的實用信息及市場銷售信息等。信息技術的進村入戶,滿足了社區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需求,豐富了他們的業余生活,提高了他們的思想認識,培養了一批掌握現代科技知識、技能的具有創業致富本領的新型社區群眾。
二、強化隊伍,“管”平臺
遠程教育作為信息時代基層學習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其作用日趨顯現,教育的實施作用如何,隊伍建設是核心。那么如何提升站點管理員、教學輔導員、技術服務員“三位一體”骨干隊伍的素質,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網絡平臺的優勢,玉山鎮在組建隊伍,機制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1.創新錄用機制,注入站點管理員隊伍新鮮血液
完善規章制度,用科學有效的制度保障工作機制的正常運行。遠程教育是一種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勢必要求站點管理員具備一定的電腦基礎知識、因此我們對各站點的管理員進行嚴格選拔,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實施“人才反哺”工程,擇優選取大學生,將工作踏實、樂于奉獻、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的年輕技術人員吸納進來,作為各站點的技術骨干重點培養。
2.強化學用實效,突出教學輔導員服務作用
熟練掌握現代遠程教育的相關知識和終端接收站點設備的基本操作,了解終端系統的基本性能。根據現代遠程教育節目播出安排和本地實際,合理確定教學輔導時間;按照教學要求,及時輔導,并進行必要的現場操作演示和答疑。及時了解市民在學習實踐中的疑難問題,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注意收集市民的意見或建議,并及時進行整理和匯報。強化服務意識,及時解答市民提出的問題。
3.創新培訓機制,提升技術服務員隊伍素質
為提高人員素質,玉山鎮形成定期組織技術服務員集中培訓機制。要求技術服務員培訓熟練掌握學習終端接收站點設備的連接、衛星數據的接收、專用頻道接收軟件的使用、計算機軟硬件等知識。定期組織技術服務員進行設備運行、日常維護、軟件更新、故障排除等方面對技術的培訓。每年社區中心組織培訓不少于4次。培訓班采取集中授課、實際操作、交流問答等多種形式。及時傳達中央關于現代遠程教育相關精神的文件、上級領導的工作部署,并邀請專業人員講解節目播放、信息上傳、設備保養維護等知識,重點向技術服務員傳授與遠程教育相關設備的安裝和調試、遠程教育程序軟件的操作和使用等理論知識,同時安排技術服務員上機操作練習,教師進行專門輔導,及時讓操作員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全方位,多維度、多層次反復探索實踐。培訓結束后,讓技術服務員進行交流總結,對培訓中出現的問題及一些重點難點匯總分析,進行培訓效果的抽查,并對操作不合格的技術服務員進行了再培訓。截至目前,95%以上的技術服務員都能夠熟練掌握相關操作。
4.創新激勵保障機制,激發“三位一體”隊伍創新活力
堅持以人為本,鼓勵干部到基層建功立業。對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實行“三個優先”的激勵政策,即招錄鄉鎮公務員時優先考慮,招聘事編人員時優先照顧,選任副鄉鎮級領導干部時優先關注。分年度表彰一批優秀的站點管理員,帶動其工作的積極性,部分特別優秀的管理員,還可以破格提高政治待遇,延長基層干部的“政治生命”,穩定基層干部隊伍,形成“留得住人、拴得住心、干得好事”的良好格局。
5.創新考核機制,提高“三位一體”隊伍主動性
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工作獎懲,將遠程教育工作列入年底考核體系中。遠程教育2008年開始納入社區(村)年終百分考核(占3分),與年終社區(村)分配掛鉤。根據考核結果分為好、中、差三種類型,對表現特別突出的管理人員,再給予適當的獎勵;對工作不到位的站點,給予批評教育,凡是工作懈怠、責任心不強,不適應工作的操作員,堅決調整。對于不規范的站點,進行整改,從而推進遠程教育的責任感、緊迫感,激勵站點操作員對遠程教育工作開展的主動性,努力培養一批創新型的“三位一體”隊伍。玉山鎮姜巷村今年力爭創建江蘇省示范遠程教育站點。
三、輸送營養,“用”平臺
1.輸送“生命”必需營養,構筑思想教育陣地
利用遠程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性,中央和省級下達的文件精神、提供的教學內容能夠直接傳達到基層,成為社區群眾學習領會黨的政策的直通車,為基層組織創先爭優提供“生命”的必需營養。發揮遠程教育“柔順劑”作用,盡善盡美地發揮遠程教育的傳播功能擴大教育的覆蓋面。有效地提高基層社區干部的政治理論素養,進一步增強其服務于民的意識和本領,引導幫助基層組織明確工作目標,改進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水平,夯實黨在基層社區(村)的人才基礎,鞏固黨在基層社區(村)的執政之基。豐富的教學內容,通過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的理論,結合生動的案例,突破了傳統的做報告、念文件等呆板的方式,更具有親和力、說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基層群眾及時了解和領會上級最新的政策方針,提升思想覺悟。遠程教育這一直通車,輸送了基層群眾“生命”的必需營養,構筑了基層思想教育陣地。
2.架設致富橋梁,激發內在動力
自2010年年底開始,西城區委社會工委牽頭,組織街道和有關職能部門,聘請專業咨詢研究機構,開展了“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可行性研究和實踐探索。目前,在西城區的絕大部分街道都已搭建了“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平臺,并建立了區級“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指揮中樞。通過統一的數據中心、調度平臺、服務渠道以及多個業務系統,實現了民生服務、城市管理、應急處理、績效考評等功能。
西城“全響應”機制強調以社會為本位,以多元參與為核心,以構建全方位響應鏈為手段,以優化社會治理結構、社會管理良性運轉為目標,是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服務管理的制度體現。該機制的主要功能包括:
一是整合管理資源。以社會為本位,注重整合政府和社會兩種管理資源。“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不僅限于政府的社會服務管理資源,同時重視其他主體和社會自身的管理資源,尊重了社會的運行規律,從根源上提升社會服務管理的能力。
二是建立響應鏈。以感知、傳遞、響應三大環節為核心,建立響應鏈。動員社會各種力量,建立社會服務管理的感知系統、傳導系統和響應機制:全面感知社會需求;通暢服務管理的網絡,快速傳遞社會需求和動態信息至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成員;建立分工明確、合作協同的工作機制,全面、快速、合理地響應社會服務管理訴求。
三是創建管理網絡。即政府管理、社會協作、居民參與三大網絡。政府管理網絡,及時化解基層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安全,為居民、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重視社情民意,主動回應民眾需求。社會協作網絡,扶持社會組織和便民服務商的發展,規范、調控、激勵社會服務創新行為,形成多樣的社會化服務力量。公眾參與網絡,搭建社區居民訴求表達和相互服務的溝通平臺,鼓勵居民的自我服務與交流。
為實現上述功能目標,構建了兩大支持系統:一是政府主導的社會服務管理系統。主要通過區街兩級城市社會服務管理指揮中心、社區樓門(院)長信息系統,建立起集應急處置、城市管理、綜治維穩、民生服務為一體的精細化、全覆蓋的城市社會服務管理系統。二是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服務與自治管理系統。主要通過區街兩級社會服務中心、社區網(樓宇網),建立起集社會組織培育、基層民主自治、民意訴求表達于一體的全參與、多聯動的社會參與系統。兩個層面的系統平臺相互貫通,構成了“全響應”機制的支持系統。
西城“全響應”機制,是北京市西城區委、區政府敏銳地感知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利益結構變化,意識到公民需求出現的新趨勢,針對現行行政管理體制的缺陷所做的努力,亦即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的大膽嘗試。這個機制以洞察和響應民眾需求為起點,以回應和解決民眾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落腳點,依托信息化技術平臺,整合聯動組織資源,構建感知、傳遞、回應、解決民眾需求問題的組織體系,形成了集社會服務管理理念、組織、工具整合的“三位一體”工作模式,為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制度的變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全響應”機制的三大要素
西城“全響應”機制的建立,源自于對計劃經濟遺留的基層行政管理觀念與方式的深刻反思,體現了基層政府在現有體制框架下積極回應民意,改進傳統管理模式的巨大努力;同時回答了基層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與方式問題,提供了基層社會服務管理經驗學習的范例。按照西城區委、區政府自己的總結,“全響應”機制力求探索“響應誰”、“誰響應”和“怎么響應”三個核心問題,目的是“實現社會服務管理全覆蓋、全感知、全時空、全參與、全聯動,促進社會健康、持續、和諧發展。”我們可以用社會服務管理理念、組織、工具整合的“三位一體”框架來解析西城“全響應”機制的三大要素。
(一)理念要素:民本立場與民生關懷
西城“全響應”機制是根據北京市西城區發展狀況,在了解、分析、判斷主要社會問題的基礎上,以全面回應區域內居民需求為突破口,力求解決百姓重點關注和遇到困難的問題。從設立鄰里居民生活便利項目,如買菜和解決居民停車難到完善養老服務方式等,下沉公共服務職能;再到快速反應社區各類突發性問題等,西城“全響應”機制所采取的行動,均立足于一個明確的觀念,即以民眾為本,反映民意和關注民生。
西城“全響應”機制在兩個基本問題上下了大工夫:一是解決如何知曉和獲得民情民意的問題,即獲知民眾意愿“是什么”,從而保證了政府公共服務項目與民眾真實需求之間的有效銜接,實現從民眾訴求到政府回應的對接,為政府工作確立了方向和目標。二是解決如何有效回應民情民意,解決現實需求問題,即實現民眾意愿“怎么辦”,從而保證政府執行力支持預設的服務目標實現,完成政府內部以及政府與社會力量,多元參與主體之間的對接與整合,為預設目標達成建立了基本的組織制度保證。
實現前一對接,獲知民意表達是關鍵。西城“全響應”機制構建的民眾利益感知、傳導、響應系統,打造了民意表達、利益傳導的途徑。在社區層面,“全響應”實施了“一本,一會,一單”的民生工作法。建立健全這項制度,采取了多項措施。社區民情日記制度:按照服務管理網格,要求社區黨組、社區居委會成員按照一事一記、一日反饋的原則,對居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收集、整理反饋,社區服務站設立社情民意收集窗口,負責登記居民的需求和意見。社區議事會制度:建立由居民代表、轄區單位代表、社會組織代表、駐社區科站隊所組成的社區議事決策平臺,定期共同商議,每月召開一次,處理解決社區民生工作遇到的問題,整合社區資源,解決居民日常生活中反映強烈的重點難點問題。社情民意轉交督辦制度:社區通過民情日記收集匯總的問題,能夠解決的,要求責任人進社區解決并反饋居民;不能解決的,可以通過社情民意轉交督辦單,將問題轉給街道相關科室或駐街站隊所予以解決。
與此同時,在區委、區政府層面,建立區級民生統籌督導制度:由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建立社情民意調查分析機制,每個季度對全區社情民意進行收集、匯總、梳理、分析、形成報告,對共性問題加強調研,為領導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完善“全響應”工作聯系會議,協調解決共性問題,分解任務,具體落實;建立“訪聽解”工作督導機制,由區委、區政府督查室牽頭,會同相關部門,每個季度對各個部門聯系街道、社區情況進行督查;建立區領導和職能部門聯系街道、社區制度,各級領導定期定點深入街道和社區舉行座談會。推行區級職能部門社區調研制度,聽取基層群眾意見。開展機關干部融入社區活動,幫助社區解決困難,并將此項實績作為年終干部考評的重要參考依據。
(二)組織要素:“三級聯動”與動員式協同
西城“全響應”機制的運行依托于一整套組織體系來支撐,而政府內組織的資源整合,政府與駐區各類組織協同、互動,特別是政府對社會各種資源廣泛的動員,為“全響應”機制運轉搭建了組織平臺。其組織基礎可以用“三級聯動”與動員式協同來概括。
“三級聯動”是運用信息化技術將政府組織系統自上而下整合起來,圍繞著民生訴求事務,協同聚合政府的資源,處置問題。在這個框架下,運用高科技手段,區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街道和社區三個層面分別承擔“全響應”鏈條上的統分責任。區級層面,作為“全響應”指揮中樞,承擔著統籌全區社會管理服務網格化工作,掌握并匯總各類數據和基本情況為決策提供支持;對上報的問題進行審核、派發,并對街道、職能部門的工作進行監督、考核;指揮重要事件以及需要其協調解決的問題的處置。街道層面,統一設計基本功能模塊,規范技術標準,將多個業務系統進行整合,建立“全響應”社會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實現民生服務、城市管理、應急處理、績效評分、分析研判、統籌協調等功能。社區層面,通過樓門(院)長信息系統,為社情民意的感知、傳遞、處理提供技術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城“全響應”機制中,公共服務事項處于下沉態勢,顯示了服務提供前移的目標,以提高服務對于居民的便利性和可及程度。組織體系的跟進很明顯。2012年5月,西城區出臺文件,進一步明確提出加強街道統轄轄區發展的作用,指出強化街道在社會服務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強化街道公共服務能力、強化街道統籌轄區發展能力,從而推動基層社會服務管理精細化、標準化、日常化。據此規定,規范街道與職能部門派駐機構的關系,街道對專業管理部門的日常服務負有監督之責;建立職能部門工作事項下街道社區準入制度,街道負責統籌、組織、協調轄區內各組織和單位,對促進地區發展和需要跨部門協作的重大事項進行研究協商;行政和專業管理部門單位的負責人需參加所在街道的地區管理委員會,共同參與地區管理,并建立協調聯動機制。這凸顯了西城區社會服務管理機制充實基層、權力下放,屬地為主的管理意圖。
與此同時,圍繞“全響應”機制,西城區委、區政府尋求社會資源的支持和協作。在政府主導下,“全響應”機制在部門協作響應鏈之外,動員和融通社會力量共享資源、共享發展,以增強基層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全響應”機制拓展了與駐區單位資源共享“響應鏈”,通過共建互助將駐區優質資源向社區群眾開放,緩解居民停車困難、活動場地不足、老年人就餐資源缺少的問題;通過社會組織公益服務的“響應鏈”,完善孵化社會公益組織的機制,支持“樞紐型”社會組織與街道培育服務性、公益性和互組織,實現政社共治;通過專業社會服務資源的“響應鏈”,開發專業社工人力資源,增強社工專業應用能力,等等。
(三)工具要素:搭建信息化平臺、改進工作流程與實施覆蓋
搭建信息化平臺。這在匯集社情民意、整合資源、建立聯動的社會服務管理組織體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建立社會服務管理基礎信息庫,實現社會服務管理事項的統計分析,有效發現薄弱環節和重點方向。搭建基礎信息庫及其采集與更新機制,實現人、地、事、物、組織等基礎信息的精細管理與綜合查詢,支撐區街兩級基礎數據共享、社會服務管理的響應調度。建立社會服務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為基層的輔助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改進工作流程。響應民眾需求,優化公共服務,以流程再造為民眾提供高效“無縫隙”的服務。“全響應”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平臺,以街道為單位,同時區里設立一個總平臺,老百姓在家里通過“一鍵通”,以及登錄網站等方式,可以享受到各種生活服務。不僅能夠為居民提供政務、便民、商業、公益等服務,還可以根據需求變化,更新服務項目。
實施網格全覆蓋。將服務管理延伸,不留管理的缺位和死角,能夠最大限度地感知、傳遞和響應來自民眾的訴求。西城區委、區政府積極構建基層全感知網格,強化城市化網格管理;全面推廣樓門(院)長信息系統(全響應基層數據采集終端),充分利用樓門(院)長、社會工作者組織,實現樓門(院)長網格管理。城市管理網格和社區樓門(院)長網格相結合,構建了完善的基層全感知網格,實現了全覆蓋的精細化管理。
三、“全響應”機制度可持續發展的設想
“全響應”機制通過匯集民意、整合資源,廣泛社會動員與組織聯動,以信息平臺支持與網格全面覆蓋的設計來運行。它致力于探索、解決社會服務管理中“響應誰”、“誰響應”和“怎么響應”的問題,但是它依然有兩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深思,這關系到這項制度的發展及其可持續能力的開發。筆者認為,這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是“回應什么”以及維持并促進“全響應”機制發展的條件是什么。
首先,“回應什么”。問題的提出基于兩個前提:第一,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是有選擇性的;第二,政府職能活動的范圍是有限的和有邊界的。確立政府職能邊界和范圍除了社會需求、可控資源能力之外,還需要明示政府決策行動的價值導向。兩個前提的設問,實質上是期待決策者回答,在一定的城市發展階段上,城市政府對一些公共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調配資源的排位順序是怎么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體現著政府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認知、理解角度和側重點。為此,一方面,考量著政府對戰略性、長期性發展問題的選擇與把握;另一方面,則關系到確立短期意義上的資源配置目標和方向,以及完善社會共治,提升多元合作治理能力的制度基礎、規則設計和方式途徑等問題。
其次,維持和發展“全響應”機制的條件。如果將“全響應”機制作為創新基層社會建設和管理的組織制度,就會期待這一制度能夠維持并增量發展,產生更大的管理績效。“全響應”機制搭建了基礎信息化系統平臺,將信息自下而上采集和匯集,將服務和管理指令自上而下地傳達執行。這奠定了整合、聯動、快速反應的良好基礎,為處在問題高發期的政府提供了信息來源通道。要維持“全響應”機制還需要四個關鍵條件:一是大規模數據信息平臺的維持以及后臺管理部門的融通,將合理的職能分工與統籌協調有機聯系起來,防范彼此間信息孤島、信息屏障和圍繞信息化平臺建設的部門利益驅動。二是“全響應”機制延伸了政府行政管理的長度,使管理的觸角伸展到更加微觀的空間,信息化問題汲納的后面需要人去解決問題。這需要政府調動并增加大規模的人力支持,響應并處置不斷提出的問題,而且隨著問題的專業化水準提高,政府動員人力的專業化水準也要不斷提高。政府還需要考慮這些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問題。三是隨著不斷增加的人員或組織進入公共事務管理,為形成良性的政社合作關系,調集社會資源支持,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角色以及行為方式需要改變,彼此信任的重建尤其關鍵。四是需要強大而有力的財政資金支持整個制度系統的運行。
這樣,圍繞“全響應”機制的發展與可持續能力提升,應該對以下問題予以進一步思考,這包含了短期和中短期的排序:
一是對“全響應”機制運行以來的管理績效以及公眾滿意度進行評估,了解“全響應”機制運行的客觀情況,把握現實,整合問題清單,為下一步制度改進和確定行動方向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
二是進一步明確所關注問題的排序,以及排序的標準和依據。這樣做有四重意義:能夠識別問題或需求的不同層次(例如戰略性、策略性,長期性、短期性,全局性、區域性),明確工作的著力點和位置;能夠為不同層級政府和部門的責任劃分提供依據;科學合理安排和分配財政資金的輕重緩急;選擇多樣化或組合的管理方式或公共服務供給途徑。
問題導向原則。針對當前日益復雜的社會治安形勢,從改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入手,進一步強化治安基層基礎工作。
綜合治理原則。堅持誰主管誰負責和條塊結合原則,整合資源、綜合施策,合力解決社會治安存在的普遍問題、難點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科技支撐原則。堅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戰斗力,拓展信息網絡技術應用廣度和深度,整合現有綜治信息資源,加強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
重心下移原則。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搭建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落實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職責任務,基層服務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
20__年,科學規劃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視頻監控“天網”工程建設,深入推進基層平安創建活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進一步加強,嚴密防范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社會治安滿意度和人民群眾安全感不斷提升。
20__年底前,平安__建設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建設穩步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基本形成,流動人口、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和關懷幫扶體系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的“大調解”體系完善。
2016年底前,平安__建設深入開展,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系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基層服務管理水平提升,社會治安大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一)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1.集中部署開展反恐防暴工作。按照市統一部署要求,調整領導小組及成員,組建專門工作力量,配備制式武器和防暴裝備,在全區車站、碼頭、景區、飯店、集貿市場、大型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武裝巡邏,力爭做到暴力恐怖案件“零發案”。
責任單位:公安__分局、區維穩辦、區綜治辦,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2.嚴厲打擊刑事違法犯罪。針對入室盜竊、扒竊拎包、“兩搶”、盜竊車內財物、電信詐騙等多發性違法犯罪,深入開展“壓發案、打現行”等專項行動,毫不動搖地推進嚴打斗爭,有力震懾違法犯罪分子,進一步降低刑事犯罪發案率,提高群眾安全感。
責任單位:公安__分局
完成時限:20__年10月底
3.凈化社會治安環境。組織開展治安重點區域、復雜場所、突出問題排查整治行動,深入推進整治“黃賭毒”和打擊犯罪工作,對排查出的突出治安問題整治率達到100%。
責任單位:公安__分局、區綜治辦,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1月底
4.做好大型活動安保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要求,積極做好全市系列重大活動、全區重大活動的安全保衛工作,確保重要敏感時期全區社會和諧穩定。
責任單位:區綜治辦、區維穩辦、公安__分局、區局、交警__大隊、交警四方大隊,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5.推進視頻監控“天網”工程建設。全面整合、維護原__、四方兩區的視頻監控系統,加大投資力度,推進“天網”工程建設,實現對全區主要干道、重點要害部位的全覆蓋。
責任單位:區發改局、公安__分局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中旬
6.加快社區警務室建設。筑牢“守土有責”意識,扎實推進社區警務室規范化建設,按照市要求打造5個社區警務示范派出所和__個示范社區,進一步推動基層警力下沉。
責任單位:公安__分局、區綜治辦,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7.加強社區安全防范。推動社區安全防范分級分類治理,深入組織開展“無命案街道和無刑事案件社區”綜治主題創建活動,不斷提高社會治安滿意度和人民群眾安全感。
責任單位:區綜治辦、公安__分局,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8.創新社會治安防范社會動員機制。發展壯大專業化的治安聯防隊伍,大力發展保安隊伍、社區輔警隊伍和治安志愿者、治安信息員等群防群治隊伍,加大社會面巡邏防控力量,提高見巡率,增強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規范見義勇為協會、治安志愿者協會等社會組織建設,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
作,增強基層治安防范能力。責任單位:區綜治辦、公安__分局,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二)提升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水平
9.完善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按照上級部署要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居住證制度,提高服務管理水平。
責任單位:公安__分局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10.推進流動人口信息社會化采集工作。進一步整合社區民警、綜治、計生、勞動等多平臺資源和力量,提高流動人口信息采集水平,互聯網采集流動人口信息達到采集總量60%以上。
責任單位:公安__分局,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三)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
11.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制度。完善調處機制,定期組織開展排查調處活動,圍繞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人員,組織開展不間斷的排查活動,定期召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調度會議,全區矛盾糾紛調解率達到95%以上。
責任單位:區司法局、區局、區綜治辦,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12.加強聯動機制建設。建立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機制。規范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民事審判銜接聯動工作制度,推動設立駐法院(法庭)人民調解室,提高調解水平,增強工作效能。完善行政調解、人民調解聯動工作機制。指導推動在各公安派出所、交警隊、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建立聯合調解室,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
責任單位:區司法局、區法院、區檢察院、公安__分局、交警__大隊、交警四方大隊、區綜治辦,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13.健全基層人民調解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網絡、人員隊伍、工作制度、基礎保障建設,再培育推廣1-2個以資深人民調解員命名的“品牌化”調解室。
責任單位:區司法局,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1月底
14.加強司法工作室建設。推動司法行政工作向社區延伸,在全區各社區深化社區司法工作室建設,推進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
責任單位:區司法局,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1月底
(四)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和刑滿釋放人員的管理幫扶
15.推動社區矯正機構建設。積極開展社區矯正管理服務中心建設,搭建平臺,強化工作措施,完善管理服務功能。
責任單位:區司法局,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16.強化重點人員管理措施。利用社區服刑人員電子定位系統,對重點人員實行電子定位管理,防止脫管、漏管,再犯罪率控制在0.06%以內。
責任單位:司法局,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17.規范社區矯正工作。落實社區矯正執法工作、監督管理、教育幫扶、檔案管理“四個規范”,加強基層干部培訓,基層司法所長業務技能、心理知識培訓率達到100%,進一步提高基層社區矯正工作水平。
責任單位:區司法局,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18.深化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整合資源,創新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刑釋解教人員社區就業援助(安置)活動,
幫助刑滿釋放人員回歸社會、融入社會,重新犯罪率控制在2%以內。
責任單位:區司法局,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19.開展幫扶救助活動。聯合團區委、婦聯、區關工委等部門,對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開展幫扶救助活動,解除服刑人員后顧之憂。
責任單位:區司法局、團區委、區婦聯、區關工委,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中旬
20.開展“陽光起航”青少年愛心幫教工作。以教育矯正和幫教服務為重點,積極推進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的關愛服務和犯罪預防工作。
責任單位:團區委、區司法局、公安__分局、區人民檢察院、區人民法院,各街道辦事處
完成時限:20__年12月底
(一)統籌社會力量資源。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多元化工作機制,完善社區自治功能,發揮社區培育社會協同主體作用,調動公眾參與積極性,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居民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
(二)加大財政保障力度。各單位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研究制定相關工作方案計劃,安排專人負責,加大資金以及后勤保障力度,從人、財、物等多方面對工作給予支持和保障,確保活動取得實效。
一是不斷強化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功能。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的作用,努力為社會增加和諧因素。積極推進社區矯正工作,認真做好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二是不斷強化法律保障和服務功能。通過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提高人民群眾依法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各種矛盾糾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通過創新法律服務方式,拓展法律服務領域,積極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服務。三是不斷強化依法治理功能。圍繞平安建設、構建和諧墩頭和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專項依法治理活動,提高鄉鎮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四是不斷強化法律參謀功能。積極主動地為政府的政務決策和行政執法提供法律咨詢和建議,協助政府依法處理好事關社會穩定和群眾利益的各種涉法的熱點、難點問題,當好政府的法律參謀和助手。
二、抓好基礎工作,為充分發揮職能、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保障。
一是突出抓好我所硬件和軟件建設。認真貫徹實施《規范化司法所創建標準》,促進司法所各項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開展好“三新”大討論活動。二是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建設。積極發展三級人民調解組織,健全調解工作網絡。發揮調委會作用,提高涉法糾紛、群訪糾紛和群體糾紛的調解實效。三是充實我所工作人員、提高基層法律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積極與我鎮黨委協商、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多渠道調劑充實我所司法行政力量,確保司法所有3名以上專職工作人員。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法律法規的不斷更新,作為基層法律服務人員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法律服務等多方面的需求,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四是積極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強化保駕護航功能。探索新形勢下加強基層法律服務的新途徑,拓展為“三農”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新領域,努力提高法律服務工作的質量。
三、積極推進“三新”大討論活動,不斷提升四種意識,促進基層司法行政事業規范、和諧、科學發展。
通過積極推進“三新”大討論活動,要求我們教育引導工作人員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創新意識、自律意識、和諧意識,不斷提高服務大局、統籌協調、駕馭復雜形勢、公正司法的能力。認真抓好人民調解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建立健全人民調解委員會學習、例會、登記、考評、統計、檔案管理等各項制度。嚴格按照縣局確定的書面調解協議制作范圍、內容和要求,規范制作調解協議,協議書一案一檔,按規定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