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07 15:19: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內勞動教育研究現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4-244-01
我國學校教育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諸方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德育在學習教育中占突出的地位。研究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四有”新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是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式增強腐蝕能力的需要;也是培養集體主義和主人翁精神,調整人際關系的需要以及培養學生全方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有用人才的需要。研究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全面發展成為祖國的有用人才的需要。研究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讓學生把外在的行為規范行為準則轉化為自己的同在心理需要并在行動中表現出來。
影響學生思想平的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是十分復雜的。從方式上講有直接的因素,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可以通過勞動教育,少先隊有組織作用,家長委員會和學長學校以及思想品德課來進行養成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在學校德育教育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上好思想品德課,讓思想品德課充分發揮作用(指育人功能),上好思想品德課該注意哪些事項,這里我以自己的教學經驗淺談幾點;
一、弄清思想品德課的性質
小學思想品德與一般的學科教學不同,教學中既要注意科學性、真理性,又要突出教育性。教學時要注意明理、激情、導行相結合。三者環環相扣,形成一個“鏈”。
二、注意觀念的更新和學生的時代責任感和緊迫感的激發
思想品德新教材體現素質教育,特別是主體教育的要求,其內容有時代感,教學中注意正確處理時代性與繼承性的關系,把優良的民族傳統、革命傳統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尋找出新時代的新要求。例《節儉光榮、浪費可恥》的教學,不能總停留在解放初期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做法上。因為這種做法不適應時代的變遷。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變化,“節儉”“浪費”要賦予新的定義。我們要引導學生要改變認為大手大腳花錢是闊氣、大方的觀念。從節約的角度出發,要做到物盡其用、不攀比、不能講排場、不能鋪張浪費。在任何時候、辦任何事情、能節約能盡量節約。
三、采用靈活多樣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形式進行教育
當前小學思想品德課存著不少弊病,其中教學方法上弊端最大。由于在小學教育中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是重智育輕德育,導致教師思想品德課是為了完成任務。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思潮,相應出現了只講大道理的說教型,包辦代替的保姆型、隔離防范的封閉型、崇尚“聽話道德的限制型等劣質的教學方法”。導致了依賴性大、任性多的學生,還有膽小怕困難的的學生多、勞動觀點、勞動習慣與能力以及愛惜勞動果實的精神差,刻苦學習、精益求精的精神差、自我教育能力差,“一大二多三差”的思想品德現狀。
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是高校在新時期重要的政治任務,作為占據高校規模半壁江山的高職學院,于此尤顯任重道遠,因為,當代高職學生的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狀況不容樂觀(這是素質教育之根本)。因此,加強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應成為我們潛心研究并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當前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狀況及其特點
(一)高職學生政治思想穩定、健康,政治鑒別力較強,政治取向務實積極,但政治選擇的功利化傾向突出,政治心態幼稚 :政治思想穩定健康,是因為他們耳聞目睹了改革開放的成就,親身感受著祖國的發展和進步,對中國改革和發展充滿信心;政治鑒別力較強,是指他們對政治問題的分析更趨冷靜和理性化,不再容易被某種思潮或某種勢力所左右而采取過激的行動;政治取向更加務實、積極,是他們已認識到個人的成長不能脫離現實的政治環境,主張在現實的政治環境下尋求個人的全面發展。
但也必須看到,高職學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觀念上也存在著一些矛盾、困惑和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表現在: 部分同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層面上,對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感到困惑不解。一方面形勢大好,一方面問題不少,對這種矛盾的現象他們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因此透過表面的冷靜,高職學生的內心潛藏著浮躁和不安。
(二)高職學生積極進取,敢于競爭,人生價值積極向上,但在價值主體、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上表現出自我化、實效化、短期化的特點 :高職學生的人生價值觀還是不成熟的,絕大多數高職學生還不能用理想的價值目標來指導實踐,當他們人生價值的目標和現實利益發生矛盾時,一般傾向于現實利益的考慮,價值選擇和價值實現上的實惠性和功利性傾向比較明顯。
(三)一些家庭經濟較差的學生,知道艱苦樸素,只在學習上和技能特長上攀比競爭,這是積極健康的行為:但相當一部分學生生活追求新潮,貪圖享樂。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時行樂,吃講排場、穿講高檔、玩講多樣、相互攀比、超前消費。甚至一些來自邊老山區的學生出現不惜“借錢過好日子”,而對提倡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糧嗤之以“小農意識”;在學習方面,貪圖安逸,缺乏積極進取向上精神,聲稱“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的所謂“治學原則”;在愛護保護他人成果方面,表現出道義上的缺失,隨意破壞、剽竊事情時有發生。
二.影響高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狀況的基本環境因素分析
(一)國內外形勢的影響,刺激了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十七大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增強了青年學生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認同感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增強了維護社會穩定的自覺性2、高等教育改革、校園環境狀況對高職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了新的沖擊和影響:“招生、擇業”等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促使學生更加注重勤奮學習,注重能力鍛煉,完善知識結構,努力成才;另一方面,學生家庭高額的教育投資強化了他們的效益觀念,學生及其家長開始注重教育回報,對高校辦學條件,教學、服務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費制還使學生對報效祖國、回報社會的責任感有所淡化。同時高等學校的招生規模、招生范圍迅速擴大,而教育經費的投入則顯得嚴重不足,學校的辦學資源出現嚴重短缺和全面緊張,再加上為創收而招收的各類成教學生在校內居住對學校校風的沖擊,校園周邊“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導致了一些學生行為失范。3、家庭教育欠缺和過分溺愛,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影響十分明顯:一些家長寧愿自己吃苦受累,節衣縮食,也要讓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體體面面上學,對他們有求必應,很少甚至不去過問他們的花費去向,這無疑變相地鼓勵了孩子的高消費,滋生了他們擺闊氣、講排場的惡習。
三.高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和培養的途徑
(一)以加強“兩課”建設為突破口,堅持理論武裝 :當前“兩課”建設的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二是拓寬、豐富“兩課”內容,從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幫助學生認識大學期間學習、生活中將可能碰到的一系列問題。2、轉變德育觀念,發展咨詢教育: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對學生實施教育行為,學生則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被動地接受教育,而咨詢把學生和老師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老師是以專家學者的身份出現,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體現平等,體現服務。3、在高職學生中堅持進行“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三個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大學階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時期,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基本上都形成于這一時期。因此,必須堅持對高職學生進行樹立“為人民服務”觀念的教育,;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強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4、加強實踐教育環節,幫助學生全面地認識社會和善待生活:社會實踐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幫助學生走近社會、走近工農、了解國情,引導他們正確全面認識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實踐教育中,要突出勞動教育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現在的高職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是從校園到校園,他們大多數缺乏體力勞動的鍛煉,缺乏艱苦生活的錘煉,缺乏逆境、挫折的考驗,這是他們的“先天不足”,這勢必對他們全面素質的提高產生直接影響。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目前職業院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沈陽北軟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北軟”)計算機專業教研室借鑒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結合北軟的學生實際情況,以“感恩、愛國、勵志、勞動、技能、職業”六方面教育為核心,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建立以專業培養目標為職業定位,以職業的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課程開發和組織教學。
一、計算機專業教學指導思想
1、以愛的教育為核心,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觀
以科學的勞動觀與技術觀為指導,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因感恩而成長,開展愛國教育,讓學生因愛國而高尚;開展勵志教育,讓學生因榜樣而勇敢;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因勞動而光榮;開展技能教育,讓學生因實踐而自信;開展職業教育,讓學生因修養而美麗。
2、以企業需求為基本依據,以創業就業為導向
在這個創新型社會,我們將滿足當代企業的工作需求和創業需求作為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全力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關注企業崗位需求變化,根據企業用人需求,調整專業方向,確定培養規模,以創業就業為導向開發、設計和實施教育培養方案。
3、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不脫離客觀實際
適應計算機技術發展,通過與當地軟件企業合作,讓企業技術專家參與專業技術授課和實踐教學,增強實際技術應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突出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結合計算機專業要求,在扎實掌握專業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及時了解、掌握計算機領域的最新技術發展及相關技能,實現專業教學內容基礎性與先進性的統一。
4、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教學組織的靈活性和科學性
根據東北區域經濟技術的發展情況、充分考慮北軟學生基礎、認知水平、技能、經驗和興趣,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應實際市場需要和有職業發展前景的學習資源。
二、計算機專業培養目標
計算機專業堅持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理念,以“愛的教育”為核心。讓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等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適應企業第一線需要的中等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探索符合課程改革精神的教學策略和模式,改變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的現狀,建立平等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型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習快樂,努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
三、計算機專業培養具體內容
1、開展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培訓
第一、進行職業教學理念培訓。學院邀請國內職業教育研究專家來校講座,進行職業學院的教學改革的理念、思想、方法作系統的學習和培訓,為學院改革和實施現代職業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進行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課程是實施教學工作的前提,而搭建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下的課程有教師來完成,學院邀請專家來校進行專項培訓,對專業骨干教師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理念、方法的培訓。
第三、重點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下培養的是符合市場需求的綜合職業素質強的人才,學院邀請專家來校講座,參加培訓的教師都設計一份課堂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答辯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2、提升專業技能和企業工作經驗,增強教師實戰教學能力
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變化很快,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新技術,我們主要通過校內以教研室為單位進行培訓和參加校外機構組織的專業技能師資培訓,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教師緊跟技術發展的步伐。
3、綜合、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推行行動導向教學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貴在得法”,對于教學模式來說也是這樣,教學作為一門科學,應當有規律,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過程。
從教學改革的角度看,教學模式的綜合應用,本身就是創新和發展,我們要在原來熟悉的教學模式基礎上,吸收其它教學模式的優勢,開拓創新,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按照職業工作過程來確定學習領域,設置學習情境,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生通過手、腦并用進行探究式、發現式學習,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形成學生關鍵能力的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方法。
第一、采用實際項目教學。以現實工作任務為課程設置與內容選擇的參照點,以項目為單位組織內容并以項目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或具體項目的過程來學習相關知識,學與做融為一體。
1、愛的環境氛圍
一個良好的、積極的環境意味著一個能夠誘發、維持、鞏固和強化積極的社會行為的環境。我園自對幼兒進行關愛他人教育的研究開始,就將環境創設作為關愛教育的隱形陣地,園內的一景一物、一桌一椅、一杯一巾、一床一被等等物品的呈現以及墻面的設計、玩具的豐富與多樣,都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可接受性,總體設計是溫馨、可愛,色彩明亮,以孩子們喜歡的造型、顏色為主,盡可能讓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體驗到被尊重、被接納的愛的情感,體現的一個總原則就是“角角落落總關情,方方面面都有愛”。
2、愛的心理氛圍
魯迅說:"教育植根于愛",愛是教育的靈魂。所以,要想使幼兒學會關愛,首先要讓幼兒能夠感受到自己被老師、同伴和周圍成人的關心、愛護,只有這樣,幼兒才可能在有意無意的模仿中形成積極的關愛情感,并得到日積月累的強化鞏固。幾年來,每一個參加實驗研究的老師都能嚴格要求自己,以一顆寬容的心接納孩子的各種行為,讓孩子們無拘無束地生活、游戲和活動,在被接納、被尊重的愛的心理氛圍中學會關愛別人;此外,還要求我們的老師要善于發現,用愛的眼睛去觀察每一位孩子的身心特點和個性特征,挖掘個案出現背后的原因,對癥下藥,用老師滿滿的愛去溫暖那一顆顆幼小的心靈,讓愛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3、愛的榜樣氛圍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積極的模仿對象,更能夠激發、維持、鞏固和強化孩子們所形成的關愛情感和行為,愛的榜樣,既有老師的有心為之,又有老師的細心觀察。老師的有心表現在老師定期組織的各種親子活動,如:親子游戲、親子手工、親子繪畫、親子歌唱等,使孩子們在與爸爸媽媽的共同活動中體驗快樂,感受來自爸爸媽媽的那份關愛和呵護,并學會了如何關愛自己的父母和其他的家人,使關愛父母及家人的積極情感和行為不斷鞏固和強化;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求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率先垂范,對自己的長輩和親人積極施愛,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播撒愛的種子,努力為孩子們營造一種愛的榜樣氛圍,達到一種“不令而行”的隱性教育目標。老師的細心表現在老師隨時隨地都做一個有心人,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極尋找同伴中的榜樣和示范,及時與幼兒進行對話和交流,和孩子們一起尋找愛、發現愛,放大愛的力量,使孩子們有了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最終成為一個有愛、會愛的孩子。
自課題實施以來,我園堅持“教育從品行開始,幸福從啟蒙奠基”的教育理念,以“關愛教育、潤物無聲”主題月活動為載體,每月制定主題活動方案,注重幼兒的親身經歷和親手操作,自然習得各種經驗和技能;注重讓幼兒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親近自然;注重有效利用家長和社區資源,開放課堂,親子同行。使關愛他人教育滲透于主題活動之中。
如愛在五月主題“幸福生活 勞動創造”:活動總目標是“以五月的勞動節、母親節為主題生成契機,以“勞動教育和感恩教育”為主題內容,幫助幼兒了解和熟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激發幼兒的勞動激情,培養幼兒的勞動能力和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的意識,進一步宏揚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傳統美德”;活動流程是“感受勞動的偉大—體驗勞動的艱辛—萌發勞動的情感”;活動內容包含:勞動最偉大:職業萬花筒;勞動最美麗:勞動者頌歌;勞動最神奇:職業變形記;勞動最光榮:小鬼來當家;勞動最崇高。
每一個主題的活動形式都是通過集體活動、游戲活動、實踐活動、親子活動等等進行的。幼兒在一次次活動中感受愛、體驗愛,學會愛、表達愛。
繪本具有一般文學作品的特點,對孩子來說就是厚積薄發的熏陶感染,無論是剛剛入園的小班幼兒還是即將升入小學的大班哥哥姐姐,優秀的繪本永遠是孩子們成長的好伙伴,是引導孩子們感受愛、發現愛、表達愛、學會愛的最好工具,同時它更以具體的形象、藝術語言的感性形態存在于時空之中,以能激發孩子的感情為最大特點,與學前兒童的認知心理和情緒特征相吻合,使他們學會從繪本閱讀中汲取愛的營養,積蓄愛的力量,激發愛的情感,表現愛的行為,因此,我們充分利用繪本的教育功能,讓幼兒體驗文學作品的多種內涵,使幼兒在讀讀、看看、講講、說說中獲得愛的熏染,萌發關愛之情。
為了達到研究目標,我們讓老師精選關愛繪本,設計活動方案,先在1-2個班進行繪本閱讀,在獲得有效經驗的基礎上,再把繪本依次向別的班級進行漂流,如讓大班幼兒閱讀主題鮮明,情節起伏,側重感悟人物心理和角色性格特征的繪本:《逃家小兔》、《快樂王子》等,;中班漂流的繪本以情節重復、人物復雜、對話句式相同,便于幼兒理解和表演等為特征,如:《噓》等,小班幼兒選擇的繪本情節、人物簡單、以幼兒喜歡的動物形象為主、對話重復精煉、易于幼兒理解和表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好朋友》等,無論什么樣的繪本,我們都是先引導幼兒了解故事內容,仔細揣摩、分析主人公的內心想法,嘗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通過自主閱讀和集體閱讀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作品內容,分析蘊含的道理。重點引導幼兒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體驗家人之間、朋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從而激發幼兒的關愛他人之心。
日常生活的每個環節都滲透著關愛教育,生活處處充滿愛,事事都能激發幼兒關心他人的情感。
1、混齡互助。每次春游、秋游及全園性的參觀超市、武警中隊等社會活動,我們都讓一個大班孩子和一個小班孩子手拉手一起走,在大帶小活動中,大孩子能很好地照顧小孩子,沿途不斷地關心小孩子;同時,在平時的一日生活中,我們還經常讓大班的一些孩子和小班的一些孩子進行交換,讓大班的孩子做小班弟弟妹妹的榜樣,帶著他們一起游戲、吃飯、睡覺、穿衣等,在照料小班弟弟妹妹的過程中,把對小班幼兒的關愛之情轉化為實際行為,同時也感受到老師和父母平時在照顧自己的過程中的辛苦,將這種感情延伸到回報老師、長輩、家人對自己的關愛;而小班幼兒在與大哥哥大姐姐共同生活的過程中,既學到了各種本領,又學會了與人
交往。 2、親子活動。每學年,我園都會舉行親子游戲、親子手工、親子繪畫、親子歌唱等活動,使孩子們在與爸爸媽媽的共同參與中體驗快樂,感受來自爸爸媽媽的那份關愛和呵護,同時,將自己對父母的關愛反饋回去,得到爸爸媽媽的鼓勵和肯定后,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那種親情更濃了,尤為重要的是,孩子們學會了如何關愛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使關愛父母及家人的積極情感和行為不斷鞏固和強化;
3、生活活動。組織大班幼兒幫助保育員老師擦桌子、洗茶杯、分發餐具、整理床鋪;幫助廚房的叔叔阿姨剝毛豆、蠶豆,摘豆角等,將對他人的關愛之情付諸于勞動實踐中,有效地培養了幼兒關心幫助別人。
2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發展現狀分析
2.1 目前國內學前教育的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學前教育人才的需求
由于當前全省乃至全國學前教育人才緊缺,社會對具有高素質的學前教育教師需求旺盛,國家正大力發展教育行業,尤其是學前教育行業,國家在未來幾年里對學前教育資金投入方面的比例會越來越大,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學前教育專業將是就業的熱門專業之一,優勢明顯.據統計,目前每67 名幼兒才擁有一名幼兒教師,離國家規定的全日制幼兒園1:61:7 的師生比例相差甚遠,學前教育方面人才短缺現象非常嚴重,而城鄉、區域學校之間的學前教育發展差距更明顯;素質教育實施不平衡,教育質量和教育觀念有待提高.
2.2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優勢與作用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制作選取要一定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手工藝與現代手工藝制作合成的手工制作課程.從收集素材到工藝流程制作,德育的烙印始終滲透在發揚民族特色、傳承中華文化、振興祖國傳統藝術為前提之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制作課程有較廣的實用性和創新性.體現在當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程與傳統的幼兒師范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差別,傳統的幼兒師范教育專業的美術注重美術的基礎教育,課程在設置時往往是以素描,色彩為主,到工作單位后,所學的知識結構與兒童自身能力接受和興趣有很大的距離,而現在教育對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特別注重,這也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職學前教育教學手工課中滲透的德育教學探討
學前兒童是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學前兒童自身全面發展的基礎.高職學前教育是培養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學前兒童的良師益友幼兒教師.要使學前兒童自身得到全面發展,社會、家庭要有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教育環境之外,學前教育的老師們的自身素質的提高是重中之重.手工課是高職學前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手工課又是幼兒園課程設置中占有相當一部分的課程分量,是兒童喜愛的課程之一,筆者認為高職學前教育手工課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教學在提高和完善人的品德形成方面具有獨特作用.高職學前教育教學手工課中滲透德育內容主要包括:
3.1 愛國主義、為人民服務宗旨及遵紀守法教育
高職學前教育教學手工課中的德育滲透是全方位的,如愛國主義教育,為人民服務宗旨教育,遵紀守法教育等,它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因此在手工課教學中認真挖掘德育因素,是培養學生們積極向上、踏實勤勞的生活態度.通過手工技能教學,學生們潛移默化的獲得傳統藝術的熏陶,同時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以昂揚的精神與熱情繼承革命傳統,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展現美好情感.
3.2 正確的擇業觀念和敬業精神教育
德育教育要體現時代感,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要求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熱愛祖國、忠誠祖國、為祖國奉獻,遵紀守法,做一個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公民,有誠信、創新精神的高素質高職學前教育勞動者.確立形成符合社會和個人實際的擇業觀、就業觀、創業觀,提高自我適應社會的能力的有用之人.
3.3 團隊精神和職業良知教育
團結就是力量,敬業是職業道德的基礎.如今改革開放,人們思想行為也得到解放,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發生了改變.在高職學前教育教學手工課中小組制作、分組制作是手工課的常見形式之一,如以故事、歷史文化為背景的題材內容,以泥塑、紙雕藤編類材料為主的手工作品,體現了個人力量在集體空間充分得到展示,集體智慧使個人的力量得到提升.教育,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更是一項實現自我價值的終身事業.
3.4 感恩教育
在高職學前教育教學手工課滲透德育中,感恩教育在當代尤為重視,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思想受經濟市場的沖擊而變得有些浮躁,而德育基礎教育的基點感恩教育成為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感恩圖報是我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古語: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何況知遇之恩、養育之恩、救命之恩等這些傳承千年的道德文化,熏陶和感染人類數千年.感恩是人成長過程中最起碼的良知、處世哲學及社會道德的基本準則,是做人的基本修養.
4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中的德育滲透的解決方法與具體途徑
高職學前教育手工課教學是一個傳授知識與基本技能、制作方法與創新理念的課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中的德育滲透是離不開科學的教學方法和途徑.
4.1 高職學前教育手工課教學從主題內容上滲透德育教學
有意義的課程內容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元素,是手工課堂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在剪紙、折紙、紙塑、樹葉拼貼畫、布貼、泥塑等課程內容中蘊涵著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每一個手工藝術作品都蘊涵著一個做人的道理,學前教育學生在制作手工作品時不僅從主題內容是學習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能夠對主題內容衍生的事物產生美好的情感而達到陶冶美麗的情操,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4.2 高職學前教育手工課教學從制作作品成型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前教育手工課是知識與技術、勞動與德育相結合的教育,勞動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中優秀傳統教育,是素質教育中極其重要的方面之一,學生通過手工課制作在勞動與技術結合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習自信心,并實現自我轉化.
4.3 高職學前教育手工課教學利用手工材料的特點和多學科知識結合滲透德育教育
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中的德育滲透與其他學科教學過程的德育滲透是密不可分的.高職學前教育手工課自身的特點及手工課中形形的材料、特別是對廢舊材料的利用等對手工材料的特點認識、造型藝術的審美、環保思想意識等理念拓展與延伸,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多學科的有機結合是手工課的教學目的之所在.
5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中的德育滲透實踐中幾點思考
反思教學效果,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教學以它潛移默化的方式、直觀的藝術造型,其德育感染力發揮著獨特的職業道德功能.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對學生適時的德育滲透教育是一項不容推辭的重要職責.
5.1 反思教學效果,開展德育實踐,在全市遴選幾家大型幼兒園研究成果應用場所
筆者就本課題研究以池州市內的市直機關幼兒園、貴池區幼兒園作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中的德育滲透的實踐活動場所,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課中的德育滲透的推進中收到良好效果.
15 級高職學前教育專業(1)班學生在池州市市直機關幼兒園見習期間,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帶領大(1)班小朋友在尋找、收集手工材料的這一活動中,教育引導小朋友們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利用手工教學活動以變廢為寶、廢物利用的教學素材,用彩紙、剪貼、涂畫背景等塑造一幅迎春的浮雕圖,通過這些活動不僅提高了小朋友們的審美能力,而且還增強小朋友們的環境保護、減少環境污染的意識.
國別研究是比較教育學對比分析的標準之一,對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過程、內容、方法、環境、主客體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和分析是學習和借鑒的重要手段。研究、比較,總結不同類型國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和目標等方面的異同點,分析各自的優勢和特點,能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供啟示和借鑒。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其本土來源主要兩個方面:一是神道教教義;二是武士道精神。這兩個方面對日本千百年來的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日本優越民族感、天皇崇拜、忠君思想和武士重恩義輕生死思想的直接來源。同時,日本是儒家文化圈的重要成員,長久以來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另外,日本的政治經濟發展過程也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截然不同,面對西方民主、自由、個性的教育方針,日本鼓勵學生張揚個性,發揮獨創性,適應未來激烈的競爭,但又以服從和服務于集團利益為根本目的。具有東方文化傳統的日本,在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融合、交匯、現代化的過程中,從本國實際出發,注意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重構本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形成了適應本民族文化傳統、集東西方文化于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歷史沿革及其具體內容
日本民族是運用傳統而不為傳統所桎梏的民族,是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在東西文化融合中繼承又創造性的民族。日本道德教育以中國儒學為母體,但并非照相式翻版。日本面對西方民主、自由、個性的教育方針,同樣立足于國情,主張個人價值的實現以集體價值的實現為前提,服從和服務于集團利益為根本目的。這正符合儒家教育的思想,這種個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總是趨向國際社會時勢,迎合政府的政治經濟目的。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就設立了“修身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明治維新之后,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號,并把其作為道德教育的指導方針。
受美國“個人本位”哲學、“功利主義”價值觀以及“個人主義”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是把西方民主主義思想與日本的道德傳統融為一體,保持了“和魂洋才”這一民族特色。“日本要把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導調和起來。”道德教育上的“儒家倫理”觀和西方的“功利主義”價值觀相結合,可以說是日本教育乃至社會的一大特色。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日本不斷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當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個性教育,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國際意識的教育。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二戰后,日本政府就明確提出:“在遠東,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啟蒙日本國民。”日本開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養防共的國民。實現“國際國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出發點,要教育國民懂得在國際事務中,不僅要增加日本“作為經濟大國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為政治大國的分量”。 “能否培養出在道德情操和創造方面都足以承擔起21世紀的日本的年輕一代,將決定未來的命運,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在學校培養目標的表述上,把戰后提出的“智德體”的排列順序改為“德智體”。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方法及特點
1、國家高度重視,全面干預。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揮,文部省操作執行。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組織化,確立了全面主義道德教育體制,在經濟恢復、高速發展時期,又確立了特設道德教育體制。
2、以立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的依據,又是教育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證。《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實施的依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依據。在此基礎上,日本設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準繩。政府親自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并明確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執行,責權非常明晰。
3、以學校為主,有效利用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等,實現道德教育功能。在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是通過學校正規的道德課程、各科教學的滲透和特別的教學活動來實現的。學校還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積極開展與各種社會團體的有益交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4、開展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設置專門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課程和活動時間,是公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日本文部省從1990年起施行一套法定的“學習指導綱要”,要求加強公民道德科目和內容。
5、利用特別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進行正規課程教育的同時,還利用特別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學校很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方法。日本學校的特別活動主要有課外學習、學生會活動、俱樂部活動、學校行政活動等。
6、重視心理咨詢。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絕大部分高校設立了心理咨詢機構,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通過小組咨詢和個人咨詢等方式來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心理上的問題。
8、重視學校氛圍和教師人格的影響。教師人格、學校校風、班風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亞于正式的課程。因此,日本高校對教師的職業規范非常嚴格,如學歷、儀表、行為舉止都嚴格限定;對學生要求就更加嚴格。
日本高校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通過借鑒西方的“理論基礎構造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行動模式”等教育理論,結合本國實踐,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除體現出民主主義、團體主義和集團主義的特點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1、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國際意識。日本地小人多,資源匱乏,如果離開了國際社會,它就難以發展,所以日本特別強調對青少年進行國際意識的培養。
2、重視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知道父母為自己付出的艱辛,是家庭教育的成功。教育孩子感恩師長啟迪智慧、傳遞知識。教育孩子感恩朋友無微不至的關懷,為自己排憂解難,共渡難關。
3、提倡體驗性教育。提倡并推廣“體驗學習”,培養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創造力、勞動觀念和集體協作精神。充分發展青少年的個性,充實學生的內心精神世界,養成內在的道德性。
4、利用動畫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動畫產業發達,潛移默化,寓教于樂,傳播了日本民族文化,闡述各種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青少年對倫理道德進行判斷,在引導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這種隱性滲透的方法,是非常隱蔽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四、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績效評估
日本學校根據《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內容,制定出各自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方針,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而明確。日本《教育基本法》中明確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之充分發展,努力培養身心健全的人民,使其成為熱愛真理和正義,尊重個人價值、尊重勞動、具有濃厚的責任感和充滿獨立精神的和平社會和國家的建設者。”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與中國情況較為相似,職業化程度較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相對單一,多元化程度不高。日本特別強調教師的言行舉止和校風對學生的影響,對高校教師學歷、儀表、行為舉止等要求非常嚴格,對學生各方面行為舉止要求也十分嚴格,以此來形成良好的校風和學風,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受到隱性教育,形成良性循環。
戰后初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略顯粗糙,手段僵化。隨著時代變遷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切合實際需求,體現了個性化、時代化和民族性,強調愛國心,加強道德教育,提高了政治統合力,日趨成熟。但是,日本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中體現出了日本傳統國家主義
的取向,甚至表現出國粹主義和皇民思想,這不得不引起擔憂。特別是在教科書審定中,有美化、篡改歷史事實的行為,掩蓋對亞洲各國的侵略暴行,理應受到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各國人民的譴責和唾棄。
參考文獻
[1]王瑞蓀主編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超等:《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作者簡介:李傳義(1970-),男,江蘇連云港人,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11-0027-04
就業問題是關系國家、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也是個體生存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對于定位于一線工作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由于知識所限,深造可能性較小,因此,為就業而上學道理簡單明了。然而,城鎮化下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以及本科院校擴招生畢業,擠壓了一線工作機會,給高職生就業帶來巨大壓力。職業理想和現實就業之間的差距,同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不同待遇,加之高職學生自身存在的缺陷,使部分高職生行為出現異化:在校時荒廢學業,畢業時為就業不擇手段,就業后工作按部就班,勞動失去動力。類似現象在高職畢業生中普遍存在并呈蔓延趨勢,群體現象導致高職生社會認同度降低,勞動者無尊嚴可言。更有極少數學生自甘走向墮落,就業背后隱藏的勞動尊嚴問題對高職生教育來說具有現實的敏感性,而面對日益下滑的高職生素質,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觀也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勞動“去尊嚴化”傾向蔓延。究竟是什么導致部分高職生勞動尊嚴喪失?教育中如何以勞動尊嚴教育推動高職生更好就業?這對于當前高職院校來說是一個理論和實踐都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勞動尊嚴的內涵
尊嚴(dignity),倫理學術語,源自拉丁語dignus,有價值的意思,時至今日,其內涵非常豐富。康德認為:“一個有價值的東西能被其他東西所代替,這是等價;與此相反,超越于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代替,才是尊嚴。”[1]即尊嚴至高無上,無可替代。馬克思認為:“尊嚴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來、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質的東西,就是使他無可非議、受到眾人欽佩并高出于眾人之上的東西。”[2]勞動尊嚴,是主體在社會生活中,在對所從事勞動的社會價值和道德價值正確認識基礎上,因勞動成果而形成的威嚴且莊重的社會地位和形象。它要求勞動者立足社會生活,在勞動過程、勞動成果中體驗因勞動而帶來的人性尊嚴,而社會對勞動者實踐和創新才能發揮的尊重,更加促進了勞動者有尊嚴地勞動。有尊嚴地勞動是勞動尊嚴的外在表現形式,勞動尊嚴是通過主體有尊嚴地勞動實現的。
二、勞動尊嚴是高職生從業立業的根本
人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就是勞動,在勞動中,人們實現自我價值,推動社會進步。然而,勞動是一種非常復雜的運動。當代社會,人們在享受勞動成果的同時,也在感受著勞動過程和勞動形式帶給人的幸福和快樂,同時也可能在品嘗著勞動的艱苦和錯誤行為所帶來的苦果。而這種感覺也反應在思想和行為中,并形成對人生追求和勞動看法的互動。
(一)勞動尊嚴促進高職生有尊嚴地勞動,從而獲得社會尊重
高職院校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培養社會企業需要的一線技術工人是其主要目的。而高職學生為了更好地就業,必然要從事有尊嚴的勞動。所謂有尊嚴的勞動,是指勞動者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專業知識為基礎,在參考自我興趣愛好等條件下,從社會工作中選擇并確定適合的職業,主動工作,并以所學知識推動社會進步。這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而作為社會生活方式的有尊嚴的勞動,是與被動勞動相對的一個概念,即勞動的過程不再是應付、被迫、沒心沒肺,而是創造、感知、主體的活動,是在運用知識創造財富,是勞動者價值的體現,尊嚴的彰顯。高職生從事的有尊嚴的勞動,注重高職生主體地位的提升,強調高職生作為主體物的存在,而不是實現財富的工具,即“人即目的”。在勞動過程中,高職畢業生充分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把勞動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心感知勞動,感知勞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人際關系,感知人類生產的智慧,以自我所學才能推動社會生產的進步,推動社會財富的增加,從而獲得社會、企業對高職生的尊重,這也體現了高職院校教育的價值,更是對當今社會一定程度存在的逃避勞動,鄙視、應付、不愿做基層勞動者甚至為金錢而走向墮落的正面回應。
(二)勞動尊嚴張揚高職生理性精神,推動高職生價值實現
高職教育培養的主要是一線工作的熟練工人,然而,如果僅僅把高職畢業生當做普通一線工人看待,則抹煞了高職生的理性精神。“人在自己里面確實發現一種能力,他憑借這種能力而把自己與其他一切事物區別開來,甚至就他被對象刺激而言與它自己區別開來,而這就是理性。”[3]理性精神的實質就是要敢于反思、批判和勇于超越。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熟練的操作技能是高職院校教育的應有之意,而在掌握理論知識和熟練技能基礎上,理性精神的實現則應是高職教育的更高追求。勞動尊嚴教育在宣揚高職生勞動主體教育的基礎上,把勞動看做是主體創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不僅要求高職生在勞動中實現創造、創新的人類歷史使命。而且要求勞動者通過勞動,豐富自己的實踐知識,建構自我知識體系,不斷探索,不斷追問,探求社會生活真諦。在主體探索過程中,高職生被教育的善良天性和潛能才能夠展現,其實現的社會價值打破了以身份地位、家庭背景、學歷教育等世俗觀念因素對人不正確看法,社會才會因此更加公正公平。而在個人價值實現的同時,高職生自我才能發展,社會尊重和自尊的雙重推動,勞動尊嚴最終得以實現。
(三)勞動尊嚴完成個人自我實現的可能性,過程尊嚴彰顯個體生存意義
自我實現即“人對于自我發揮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種使他的潛力得以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可以說成是一個人越來越成為獨特的那個人,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4]依照馬斯洛理論,自我實現是個體天性使然,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自我實現在高職生身上的自然表現,明確高職階段的知識學習是未來自我實現的基礎,技能訓練是自我實現的橋梁,以激發高職生因高考失利后的學習斗志,奮發學習;另一方面高職教育要明確人是社會中人,自我實現的價值受社會評價和個人評價的雙重影響,要實現自我價值,有尊嚴勞動是未來工作的必然選擇,有尊嚴勞動在運用所學知識從事勞動的同時,是用“心”在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精神的表現,是人與勞動的和諧統一。個人從事勞動的過程,是個體尊嚴的獲取過程,也是個人價值實現過程,還是勞動美的展現過程。而在高職階段所學知識必然在一線工作中得到充分運用。勞動中的創新和創造則是高職畢業生勞動尊嚴的更高價值體現和高職教育的價值追求。
三、勞動尊嚴觀認同的困境溯源
高職院校學生,相對于普通院校學生來說,大部分成績不理想,即使個別成績較好,但學習過程也是挫折較多。他們自我成就感不強,自我認同度也較低,盡管他們在主流價值取向上積極向上,但由于處于大學群體邊緣,對社會、對就業的部分現象表現敏感,如何對待勞動的正確價值觀并未形成。
(一)多元價值取向使部分高職生對勞動失去價值追求
傳統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據全國人口的80%以上,農業生產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基礎,擁有自己的土地并進行勞動是農民世代的期盼,大部分農民也被相對束縛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構成農村一道自然風景,人們對辛勤勞動充滿敬畏,勤勞致富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當代社會,美國大片、互聯網帶來了世界各國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勤勞未必是致富的唯一手段,節儉是美德但不時尚,貴族般的生活方式是才是令人向往的追求目標;國內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崛起的大眾文化,相當一部分以對崇高的顛覆、欲望的崇拜、享樂的追求、時尚的追逐為內容,影響和改變了一大批民眾的價值取向[5];市場經濟下對利益的追求被神圣化,獲取的手段不再顧慮高尚與卑鄙,夸張地消費、過分地炫富刺激了人們傳統勞動觀的神經,而城鎮化背景下人口的大量流動也使得各種不健康的思想加速傳播,種種因素,沖擊著高職生尚未健全的勞動價值觀。
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大部分沿襲本科學院的規制體系,除專業設置相對貼近市場外,教育理念設計和教育教學重點并沒有完全從高職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專業學習上仍然過多關注考試成績的提高,實踐能力的培養開發由于種種原因也沒有得到充分執行;思想觀念上側重意識形態教育,公民素質和養成教育提升并沒有真正形成。由于對高職學生特點研究不充分,高職學生的世界觀教育和潛能教育存在相當大的提升空間,而在最基礎的勞動價值觀教育方面,面對多元價值取向的侵襲,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思想上出現價值取向的紊亂,追求享樂,崇拜欲望,鄙視勞動現象存在蔓延趨勢。
(二)就業困境與較低社會認同度,使部分高職生淪為“單向度”的人
近十年來,伴隨本科院校大幅擴招,高中生源卻在不斷減少,由此降低了高職學生生源素質,本科擴招又給高職生就業帶來壓力。同時,城鎮化下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擠壓了高職生很多就業機會,高職畢業生就業困境加劇。而低學歷低才能的傳統思想更是降低了高職生的社會認同度,在現實社會和精神世界的雙重壓力下,相當一部分高職生心理出現問題,部分高職生行為異化,淪為“單向度”的人。所謂“單向度”的人,即意味著人失去了自我,喪失了自尊,丟失了精神與靈魂,從而成為一個麻木不仁的,只認同并屈從于他人操縱與控制的,甘受他人奴役的異化了的人[6]。高職生的“單向度”,最初表現為學習上放棄進取,專業上不再追求,習慣于曠課,閑逛;畢業后物欲第一,無心從事一線艱苦工作,更談不上創新創造,卻對社會有自己的偏激看法。盡管許多高職院校已設立心理咨詢室,但面對來自生存深處的就業壓力,如果國家和社會不創造有益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僅僅是心理疏導和心理救濟是遠遠不夠的。
四、勞動尊嚴觀的價值引導
(一)尊重勞動,從價值觀形成路徑規范高職生的勞動意識
面對日益臨近的一線勞動崗位,習慣于嬌生慣養的部分高職生出現鄙視甚至于逃避勞動的不良思想和行為,而市場經濟帶來的急功近利思想構成了對扎扎實實、埋頭苦干的勞動形式的沖擊,因而,高職生不良勞動意識的形成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社會性。2015年4月28日,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上指出:“全社會都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全社會都要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勞動者,都不能貪圖不勞而獲的生活。”
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 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7]正是在勞動基礎上,人們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完成了人類文化的延續、生命的繁衍,從形式到內容,勞動都必須獲得尊重。在勞動過程中,人類構筑了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以此社會存在為基礎形成了人類的價值觀。因此,人類價值觀也是在勞動中形成并由勞動決定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確勞動對于人的重要意義,是勞動,使人與動物脫離,無論腦力和體力勞動都應受到社會普遍尊重,而鄙視和逃避勞動的價值觀將導致人類社會的倒退,最終導致人向動物回歸。從勞動觀教育著手,能夠從根本上形成全社會正確的價值觀,遏制社會不良風氣,并引導推動社會良性發展。
(二)尊重勞動,系統整合高職院校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推進高職生良好勞動行為養成
面對大部分獨生子女缺乏勞動意識和良好勞動行為的現狀,承擔培養合格人才教育教學工作的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國家、社會提供的一系列社會、市場資源,系統整合校內校外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完善勞動尊嚴教育的整體設計,完善高職生勞動評價體系建設,培養高職生勞動行為的自覺性,加速高職生良好勞動習慣行為的養成。
校園環境建設中,要突出高職院校特點,要有專門的與學校相關的勞動事跡宣傳園地,宣傳、培養本校勞動成才的學生模范,注重校園勞動精神、勞動氛圍的塑造和弘揚。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與勞動相關的社會制度改革內容,宣傳、強化國家尊重勞動、勞動光榮、尊重人才的方針政策。在“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學過程中,強化在當前中國,分配可以有不同形式,但勞動是物質分配的最主要依據。在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中,肯定前輩所取得的成就時,要向學生闡明辛勤扎實勞動才是萬事成功的關鍵,同時要善于利用社會實踐中接觸到的勞模機會,指出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是他們以看似簡單、平凡的勞動,融入勞模精神,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以勞模事例,培養高職生良好勞動習慣行為,以勞模業績,激發高職生對勞動的尊重,對勞動事業的追求。高職院校開展的企業勞動頂崗實習,更應以嚴格的勞動紀律約束學生,以企業的成熟勞動規范改造學生,以成熟企業文化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最終使學生樹立尊重勞動、勞動光榮的思想,從而成為一名合格勞動者。
(三)加強創業技能培養,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以扎實勞動贏取社會尊重
高職教育以培養一線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是其畢業生特點,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高職學生具備接地氣的優勢:即優秀的技術工人能夠精雕細琢,以對自己勞動的尊重,事業的認同,把生產、創新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從而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而勞動過程中的反饋和建議,對科技創新有巨大地促進作用。然而,當代高職畢業生并不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弄潮兒。究其原因,首先是理念的偏差,大部分高職生中學階段成績相對較差,長期的考試挫折和低分低能的潛意識已經使自尊自信缺失成為這一群體的通病,需要高職教育工作者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加以治愈;其次,對發明創造的神圣化渲染也使一部分有創新能力的高職生望而卻步;再次是當前大部分高職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偏重于素質培養,即廣義的創新教育,對受教育者能力培養和技能培養,即狹義的創業教育,由于種種因素(如資金不足,專業設備無法購買,教師培訓不夠,理論實踐知識不能站在時代前沿等等)出現跟不上社會、企業技術快速發展的狀況。
面對此種情形,高職院校教育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把培養創新人才目標提高到更加重要的戰略高度,強調創新創業勞動是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引擎,是人類社會最值得尊重的勞動。教學內容上從文化課到專業課的教學安排,從課程教學計劃到課程設計,從理論課到實踐課教學,都要使創新勞動教育與教學內容有機滲透,使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專業能力培養形成一體化教學體系;教育理念上要打破高職生低分低能的潛意識,以身邊、社會上已取得成就的高職生為榜樣,增強他們的自尊自信;以國家大力推進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契機,加強創業技能培養,借助政府、社會力量,推動校企聯合,解決資金、設備不足問題;支持教師科研申報,鼓勵高職學生積極參與,以教師的科研勞動和科研精神,影響、提高高職學生群體創新、鉆研意識,為其未來就業創業打開方便之門,并以對國家和社會的扎實勞動的責任承擔,贏取社會尊重。
參考文獻: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3]李秋玲.康德著作全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60.
[4]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53.
一、研究職業教育投資的理論基礎
教育經濟學經過近兩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目前根據各個理論體系的核心觀點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大理論體系:馬克思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和舒爾茨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
(一)馬克思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
馬克思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主要體現在他的勞動價值論中。他把教育投資的社會功能放在社會再生產中加以考察。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闡明了社會再生產過程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勞動力再生產、社會關系再生產的有機統一。而勞動力再生產既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又是教育與社會再生產的聯結點。馬克思認為,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勞動者從事生產必須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
[1]馬克思生活在機器大工業時代,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要從事生產,必須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為此必須對勞動者進行教育和訓練。“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馬克思認為教育是科學技術實現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
教育一方面傳遞前人積累的知識,另一方面又不斷的創新和發展科學技術知識。教育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性環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但它沒物化之前,只是一種知識形態的生產力。教育可以把科學知識物化在勞動者身上,提高勞動者智力水平和勞動素養,提高勞動力腦力勞動的成分和程度。另外,教育縮短了科學知識再生產的必要勞動時間。時間的節約也是經濟效益的一種表現。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教育投資無疑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舒爾茨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
舒爾茨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主要體現在他的人力資本理論中。人力資本理論是以舒爾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經濟學家提出的以人力資本積累為中心的人力資本模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人力資本及其經濟效益的計算方法。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舒爾茨認為:“當代高收入國家的財富由什么構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在美國,國民經濟收入的1/5是來自人力資本”。[3]人力資本的概念是相對于物質資本而言的。兩者的區別在于:人力資本的所有權不能轉讓,人力資本也不能當作財富來繼承和買賣,但它與物質資本一樣,能夠對經濟起著生產性的作用,促進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增加。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是提高人力資本的主要途徑,而人力資本是推動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1.一國人力資本存量越大,即人口與勞動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產能力越高,勞動力質量便越高。從靜態的角度看,勞動力質量的提高意味著在人口與勞動力數量一定的條件下,一國有效的勞動投入會增加。從動態的角度看,勞動力質量提高則會向外擴展勞動邊際產品曲線,抵消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結果,同一勞動將會更有效地推動物質的生產要素,導致人均產出或勞動生產率的不斷增長。
2.人力資本的提高還會導致物質資本生產率的改善。一方面人力資本的提高將通過勞動者機能的提高、技術操作水平的改善而增進物質資本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的發展還會直接推動物質資本不斷更新。因為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人們將會逐漸用更高質量、更新效率的新資本設備替換原有的舊資本設備。
3.人力資本在生產諸要素之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替代作用。現代經濟增長與發展不象過去那樣,僅依靠自然資源和人的體力勞動,而是越來越需要引入更多的智力因素來取代原來的生產要素。
4.人力資本本身還具有收益遞增的重要特點。人力資本存量不僅會弱化或消除要素收益遞減狀態,而且其自身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還呈現出收益遞增的特性。人力資本的主要含量是知識。知識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具有連鎖性、積累性和擴張性的特點。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人力資本積累或知識進步成為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以及最強大的推動力。此外,人力資本的發展還從思想觀念、社會文化、倫理道德層面上為經濟增長與發展創造基本的前提條件。
二、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
(一)人力資本論與教育投資效益
人力資本理論開辟了人的生產能力分析思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把人視為財富的唯一源泉,基本上排除了物質要素的生產職能。但是對于人的生產能力分析上,卻把人的能力視為一種由自然稟賦的外生因素,或外在于經濟過程的初始資源,從而忽視了人的生產能力形成和發展的經濟機制。人力資本理論不再把人力單純視為非經濟因素決定的外生力量,而是將其視為經濟過程投入的一種產出。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們在從事生產活動的過程中,可以以各種方式對自身進行投資,用于發展和提高人的智力、體力和道德素質等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產能力。從這一高度看,人力資本的形成機制與物質資本便沒有區別,故而應當將人力視為一種資本,即人力資本。顯然,所謂的人力資本就是蘊涵于人自身中的各種生產知識和技能的存量總和。人力資本的提出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自身生產潛力與經濟能量的認識。
但是人力資本理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土地和勞動共同創造價值,從而各自在國民收入中占有相應的比例。這違背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家關于勞動創造價值的科學原理,陷入庸俗的生產三要素、資本創造價值的框架中。其實關于勞動創造價值、復雜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是倍加的簡單勞動等原理,已為我們正確認識教育與經濟的關系理論提供了科學的思路和分析工具。按照勞動價值理論,勞動是一切價值的源泉。教育的經濟價值首先表現為教育及其投資形成了一種較復雜和具有較高價值的勞動力。這種較高價值的勞動力能在社會中從事復雜的勞動,創造更高的價值。這樣的分析認識,應該說是比從資本創造價值的角度所作的分析更全面、更科學,它把對教育與經濟關系的分析放在整個社會的生產循環過程中,不僅可以提示教育與勞動力再生產的關系,而且可以反映出教育與物質再生產之間的內在聯系,故而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
(二)我國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探索
我國的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理論研究是近二十多年才開始的。在系統地學習接受西方和前蘇聯教育經濟理論實踐后,我國教育經濟學者論證和闡明了教育投資的經濟價值,認為教育投資是一種生產性投資。在教育的社會經濟功能的認識上,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將其歸為五個方面:一是它為社會提供了一支能在科學上有發現發明,在生產技術上有創造、變革的科學研究和設計隊伍;二是它向社會提供一支能掌握和運用先進生產方法的技術隊伍;三是它向社會提供一支適應于工業化水平的生產和技術管理人員的隊伍;四是它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為新產品的推廣使用,為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提高準備條件,同時也為今后技術力量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基礎,為源源不斷的高質量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熟練工人的供給提供保證;五是它使社會積累起來的科學知識和生產經驗得以保存和傳播,這種傳播可以不受國界的限制,也不受時間的限制。教育生產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一切經濟資源都是稀缺的,從事教育生產過程與從事其它生產過程一樣,都要耗費一些寶貴的稀缺經濟資源。
目前,教育投資經濟效益是客觀存在的,這在國內教育學界已經達成同識。但是教育投資與教育投資經濟效益并非是一種直接的線性關系。即教育投資本身并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產生經濟效益。它往往需要經過一個中間環節作用于社會經濟活動之后,才能產生經濟效益。這種中間環節就是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形成過程。因此,一個完整的教育投資效益除了必須從現實關系出發,揭示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形成過程之外,還必須闡述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實現過程及教育投資經濟效益充分實現的必備條件。
三、職業教育投資效益與職業教育制度運行探討
(一)增加職業教育投資強度,開辟多種籌資渠道
制約職教投資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經費短缺。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投資主要靠財政撥款,但由于近來財政經費普遍向普通教育傾斜,所以盡管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逐年增加,但職教經費卻出現了停滯不前或下降的趨勢。職業教育主要生源來自廣大農村,由于認識不足或觀念的原因,對職教的投入并不積極,使得個人對職業教育投資是有需求但無支付行為,這大大地限制了職業教育投資總量的增加。
職業教育經費短缺從三個方面制約著職業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提高:導致了實訓設備嚴重不足,無法滿足正常的教學需要,出現了有專業但無設備的局面。這樣的辦學條件是難以保證學生技能的掌握和全面提高的,以致提高職業教育投資經濟效益也就無從談起;難以建設一支穩定的教師隊伍。事實上經費短缺導致職教教師待遇低于普通學校教師的待遇,影響了職教師資隊伍的穩定。并且師資質量也令人擔憂:許多職業學校教學仍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缺少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系。職業教育的師資缺少實踐鍛煉,甚至一些教師本身就不懂得實踐操作。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由于職業教育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水平較低,不愿從事職業教育,這導致職業教育的人力資本匱乏;難以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在目前的職業教育投資水平下,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將十分艱巨,大幅度增加職業教育投資是提高職業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為了解決職業教育經費短缺問題,我們必須從政府手段的國家財政和職教本身的“造血”兩方面入手,廣開渠道為職業教育籌集資金。
1.政府手段。(1)繼續提高政府財政對職業教育經費支出的比例,使職業教育投資增長率高于財政支出的增長率。在目前的情況下,財政撥款仍然是職業教育投資的主要來源。所以各類職業學校必須首先鞏固這條投資主渠道,但不能滿足現有的投資現狀,要用戰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現有的投資現狀,提高職業教育投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完善教育稅費征收政策和措施,收好、管好、用好各種教育稅費,教育稅費的提高有助于職業教育投資份額的擴大。(3)職業教育轉移支付政策。我國職業教育普遍存在著教育不平衡的問題。發達地區的經驗表明,實行政府對職業學校的教育轉移支付制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項有效措施。從目前情況看,政府通過對學校的整合、辦學資源的重新分配等政策措施,已經有力地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但從長期來看,要想解決各類學校間發展不平衡問題還必須建立更為規范、可以用于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的轉移支付政策。
2.職教本身的“造血”主要包括:(1)校辦產業、勤工儉學和社會等。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校辦產業是以發展教育事業為目的的,具有通過勞動、生產和經營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和籌措教育費用的雙重功效,是教育經費一個重要來源。特別是職業學校,由于其專業技能特點鮮明,其校辦產業比普通學校更具有優勢和競爭力。但是校辦產業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校企難分,管理體制不順,教育內部傳統觀念的干擾,校辦產業缺乏資金支持。基于以上幾點認識,校辦產業需改革經營體制,轉變觀念,才能發揮籌措教育經費的功效。(2)優化辦學體制。對職業學校收費制度改革,收費按收益原則進行,即周期長、效益低的專業少收費;周期短、收益高的專業高收費,改變現今一刀切、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收費標準差距很小的局面。辦學形式可以更靈活,除了全日制外可以增加不同時間的短訓班、異地代培班、資格證書培訓班等,拓寬創收途徑和提高學校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改善職業教育投資內部經濟效益
增加職業教育投資雖然是提高職業教育投資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但它并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只有當人和事相結合,才可能產生效益。要提高職業教育投資的內部經濟效益,必須在提高職業教育投資的基礎上認真解決好以下幾點:
1.注意職業教育資金的流向。基本建設、教育經費投入、師資投入是三個不同的側重點,各個學校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做好資金投入。只有做到投資分配比例關系合理,才能使人力、物力、財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2.改善學校布局,適當擴大學校規模。職業院校規模小,單位辦學成本高,導致規模效益差,資源使用效率低,造成資源浪費。再加上專業單一,不利于招生,這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要提高職教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學校的規模效益,必須使現有的各級學校達到合理的辦學規模、合理的專業設置。對不同主管部門開辦的職業學校進行校際聯合或調整合并,這樣才能避免學校規模過小和專業設置過于重復,做到資源共享,互惠互利,減少浪費,取得規模經濟效益,達到提高職業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的目的。
3.提高職業學校的整體管理水平,充分使用教育資源。管理可以出效益。嚴格的管理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人力、物力、財力得到合理而充分的使用。首先,在人員的管理上,要做到用人的負責制,負責人要做到知人善任,合理用人。其次,要加強財務管理,做到專款專用,禁止違反政策的開支,并做好成本核算,講求花錢的效果,對大的支出項目,要進行可行性研究和論證,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職務貪污。讓教育經費盡量用在培養學生身上,使其得到合理而有效的使用。再次,加強學校物質資源建設的計劃性和管理使用的科學性。建立一套科學的物質資源管理規章制度,提高物質管理人員的素質,做到物盡其用。總之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充裕的教育資源,又離不開教育資源的有效使用。因此杜絕職業教育資源浪費,使有限的職業教育投入得到最大的效益,對于現今的職業教育現狀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中圖分類號:G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4)01-207-01
一、小學數學教科書主題圖價值
小學數學教科書主題圖是指出現在教科書當中以主題場景形式呈現的插圖,具有統整性、概括性和豐富性等特點。這一類插圖蘊含著豐富而明確的數學知識,是傳遞知識的重要媒介。其教育價值主要有: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科書的一大特色是主題圖的加入,它具有色彩豐富、形象生動等特點。由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插圖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
(二)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學生的能力培養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關注,如觀察能力,按一定順序進行有序觀察;表達能力、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三)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有效的措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和掌握一定的數學方法。通過直觀形象的集合圖、統計圖、對應圖、排列圖向學生展示數學思想,向學生滲透集合、對應、分類、排列、函數、概率、統計等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四)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教科書是德育的重要媒介,教科書主題圖具有生動形象易于理解和吸引學生注意的特點,所以也是進行德育的重要組成材料。主要有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安全教育、禮儀文明教育等。
二、小學數學教科書主題圖價值認識現狀、原因與建議
在大量翻閱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編制了“小學數學教科書插圖調查問卷”,結合訪談與觀察進行了如下分析。
(一)主題圖價值開發程度
1.教科書價值開發程度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多數教師能夠很好的利用教科書插圖對學生的不同方面進行培養。其中主題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題的得分最高,可以看出教師對教科書主題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價值的認同度最高,不論年齡差異與學歷差異。相比之下對學生進行思維培養價值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約有40%的教師認為自己在這一方面做的一般或者不夠。
經過與教師的交談可知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師認識不足,自身對數學思維與方法的知識儲備不足;二是由于教師教學經驗的限制,尤其是對于剛入職的教師來說多數精力集中在了如何上課,如何把課上好,很多的精力放在了課堂的控制上和數學知識的講解上;三是考試壓力,教師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們應該從加強自身素質入手,認真研讀教科書與數學課程標準;同時提高對教科書價值認識,教育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多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提升各種能力,知識僅僅是最表層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創造的能力和潛質。
(二)教科書主題圖的教學使用策略
通過對數據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出上述策略中教師其使用設置情境策略的分數最高,制作PPT或者動畫的得分相對較低。多數教師會在教學中適當的對主題圖進行改編,并且方差較小,表明教師間的差異相對于其他幾項要小。
此次問卷的調查中45%的教師處于25到30歲,所以對PPT等多媒體對于這類教師來很熟悉,相對于其他的使用策略卻是較低,并且差異較大。通過對教師的訪談可知,一是本學校的資源限制、多媒體設備的不足與缺失。二是制作多媒體課件等廢時耗力過大,教師沒有多余精力投入。三是小學課堂活躍,多媒體等活動性事物對學生的興奮刺激加大,不利于教師掌控課堂紀律。同時也存在著教師有心無力的情況。
教師需要學習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這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實際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跟上時代腳步不斷學習。同時學校也應該為教師的發展提供方便和可能。
小學數學教科書主題圖整體認同與使用情況
從中可以看出有62.8%的人認為教科書主題圖有益于自己的教學,通過看均值可以看出總體的狀態是肯定教科書對于自己教學的作用,通過看方差可以看出其離散程度相對較大,對此不同的教師所持觀點的差異較大。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在校生人數已經超過本科大學在校生人數,高職學生對社會的影響不斷擴大。95后學生已成為主流,總體來說是他們思想素質積極向上、穩定健康,但這部分學生生長環境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展開,互聯網急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此時社會不良風氣和獨生子女的客觀現狀,使當代大學生呈現出極具時代性的性格特征,如思想信念淡漠、政治素質不穩定、道德素質較低、易受外界影響等。加之高職學生在高考錄取層次中排在后面,部分學生還呈現出行為約束力不強,思想散漫等不良品行。這些都給高職院校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與管理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作為戰略重點之一。因此為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借鑒美國服務學習的先進教育理念,引入服務學習實踐教學,改變學生對人不感激,對事不負責,對己不要求,對社會不關心的態度,培養高職學生解決問題的實戰能力,推動教育改革。
一、服務學習引入的理論依據
服務學習最早興起于美國,并得到香港、臺灣及國內廣大教育學者的認可。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歷程,其內涵不斷豐富,不同的學者對服務學習的概念有不同闡釋。美國1993年的服務行動中給出的定義是普遍被大眾接受的:服務學習將提供給社會的服務與課程聯系起來,學生參與到有組織的服務行動中以滿足社會需求并培養社會責任感,同時在服務中學習以獲得知識和能力,提高與同伴和其他社會成員合作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各大院校的實踐也充分證實了其在促進高校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提升社會實踐技能、提高公民素質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從教育學理論來看,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觀認為教育即生活,學習要真正融入生活,學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體悟知識的意義。受杜威教育理念的影響,美國的高等教育開始注重學生的社會參與,并鼓勵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獲得發展,從“做中學”,從書中學,更從社會中學。
二、我校服務學習實踐課程運行模式
我院在推行服務一學習時并沒有照搬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具體做法,而是結合我校的辦學理念、課程安排、組織結構及學生實際情況,圍繞“成都服務、服務成都”的辦學理念,從以下方面展開,開創了一套適用于我們的服務學習方案:
(1)系統管理,統一推進
我院的服務學習主要以校園清潔打掃為主,為深化學習內涵,我們瞄準學生未來生活能力,按照服務校園與師生、服務專業與行業、服務社會三個層次,將學習、生活場景納入服務范圍。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并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
為保障服務學習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我院專門成立服務型學習指導中心隸屬于學生處,由學工辦主任擔任中心主任,并從各校區學工辦抽調從事學生教育管理多年的骨干教師、輔導員參與到管理過程,集中管理、統一實施,組織上有保障。學校規定服務學習以“大一”為主,必修2學期,0學分,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考評體系,期末考評不合格者需重修,仍以環保勞動教育為主。
開展服務學習還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如清潔工具購買、宣傳動員活動開展、學期末表彰獎勵,服務學習項目工作人員工作酬金及因工作產生服務費用等,因此學校計財處劃撥專門經費給予支持。方法上給予指導,組織上給予保障,制度上給予規定,資金上給予支持,一些系列資源保障了服務學習型實踐教學模式能夠落到實處。
(2)全員參與,積極動員
學生只有普遍參與才能使每個人都獲得直接的體驗和感受,進而在親身參與的實踐中,在為學校服務、為他人服務的感受中,逐漸樹立社會公德意識和環保意識。因此學校強制性要求全體大一學生參加服務學習,否則德育分不合格影響畢業。但很多教師和學生對服務學習課程的內涵并不了解,片面理解為勞動實踐,弱化了服務學習的意義。要想順利開展,必須在教師、輔導員、學生各個層面做好動員,讓大家認識到開展服務學習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為此我們做了三方面動員:一,在新生學前教育期間,召開全體新生服務學習動員大會,讓學生了解服務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二,各分院團總支、班級團支部結合自身實際和專業特點給學生進一步動員,同時進行相關勞動技能和服務技能培訓;三,日常工作中加強服務學習的宣傳和過程記錄。我們留心學生每一個服務瞬間,每一個文明舉止,每一次心靈觸動。真實記錄,及時宣傳總是能感染并啟發到學生,讓學生對服務學習產生認同。在充分動員的基礎上,服務學習中心制定詳細的服務學習活動實施細則,如服務學習項目如何開展,服務區域、小組的劃分及相關職責,具體的開展時間、地點,如何進行監督、考核等。
(3)科學考評,適當激勵
考評是服務學習活動的重要一環,是服務學習能否延續進行的保證。考評由學生自評、班級評分、服務學習中心的監督部門評分、總結報告四部分組成。服務學習中心的監督部門既對服務學習的項目管理和運行直接指導,也對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并做詳細記錄。評分標準如下所示:
出勤及表現由服務學習中心的監督部門評分,包括平時出勤、工作態度、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表現情況:工作成果及能力由班級根據學生服務成績,問題解決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領導團隊能力,每月實踐活動中表現等綜合評分;總結報告包括參加服務情況,個人收獲和體會,以及課程學習后對“服務”的理解。
同時還在全校范圍內對服務學習標兵、服務學習先進個人和服務學習優秀督導員進行表彰和獎勵,頒發證書。獲得相關證書的同學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備案,畢業優先推薦等。這些措施將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服務學習實踐教學模式的效果。
(4)開展特色,分享總結
學校在推動服務學習轉型,希望在原有制度下,擴大到與服務性社團活動及專業課程結合的多元課程的合作與融合。除了平時的校園打掃,我們每個月會集中組織一次服務學習特色活動,這種活動或與專業相關,或是提高素質的通用性能力訓練,也有專門性的服務技巧和方法座談。通過一系列特色活動將服務與知識的學習有機整合,在服務中學習或提升已有的知識與技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每月特色活動結束后,我們召開總結分享會。一方面,教師和監督部門會對學生在服務過程中的“閃光點”予以肯定,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發學生參加下一次服務的動機。另一方面,要求同學們就服務內容進行反思,比如通過在教室和公共區域的衛生清掃和督導檢查活動中,讓學生反思當前的社會公德現狀,大學生如何提高公德意識和環保意識,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如何在實踐中確立等。學生在反思過程中經驗升華為理論,增強了對思想理論問題的自覺認知和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同時通過分享告知、感染大家,讓更對學生認同服務學習。
三、服務學習實踐活動的成效及意義
我院開展服務學習實踐教育已有五年,并將長期深入開展下去。服務學習能夠持續開展原因在于學生、學校、社會三方參與主體在行動之后都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實現了目標效果的互惠共贏。
(一)對學生成長來說
1.增長了知識與技能。服務學習為學生提供了難得的實踐平臺,讓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實環境,提供了檢驗知識掌握程度的機會。同時服務過程中經常遇到課堂上未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差距,激發對學習的渴望,拓展自己知識面。
2.提高了綜合素質。據調查大學生思想行為發生變化和思想道德素質提升情況與服務一學習項目的持久性緊密相關。而我校的服務學習要求執行兩學期,正是強調實踐的持久性,學生通過持久的服務勞動,使得吃苦耐勞、愛護環境、樂于奉獻的理念不斷內化,最終形成良好的品格。實踐證明,經過一年的服務學習,學生們更懂得尊重他人,能更懂得愛護學校環境,更具主人翁意識。其次,服務過程中要與不同專業的同學合作安排活動,這個過程提高了學生人際交往、組織協調能力,在解決問題時鍛煉了他們的抗挫能力、處事應變能力。
3.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服務過程中學生從不同角度評價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對大學生的行為習慣、思想素質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認識,使得他們更加關心社會、主動幫助他人,逐漸形成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有助于學生成為主動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畢業生。
(二)就學校教育來說
大學的本質不僅是傳授和研究學問,它還承擔有引導社會價值觀、規范社會行為之使命,對人類素質改善和提高、社會文明發展和進步具有重要影響。服務學習過程中,學生思想素質得到提高,主人翁意識增強,價值觀得到正確的塑造,符合學校的育人觀;學生學習能力提升,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到學校教學活動、課外活動規劃當中,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促進了校園民主氛圍。
(三)就社會發展來看
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文化,有生存能力和謀生技能,更要講文明,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公德心。學生通過服務學習和反思過程將經驗升華為理論,逐漸樹立科學高尚的人生觀,自覺把個人理想的實現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貢獻結合起來,使得思想覺悟和整體素質得到提高,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同時在學校形成的這種價值觀會對行為產生控制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約束并規范人的行為,保證社會和諧發展。
四、我院服務學習育人體系的不足之處及改進目標
我院服務學習的開展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師資力量、管理模式、地點環境等限制,深入發展仍面臨問題,需進一步完善和轉型。
(一)缺乏理論教育,科學的課程設計
我院開展的服務學習雖目標和要求明確,也有集中的宣講、培訓。但從效果來看,學生為了任務而服務,忽略了勞動過程的意義以及合作的收獲,思想上引導不夠,理論教育不足,減弱了服務中學習的效果。應該有系統的規劃、設計和培訓,并且配置專業老師指導。在教師的幫助下,積極引導學生把學習的范圍擴大到社會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社會體驗生活;并在服務中獲取有用的知識和技能。要達到這些效果,需要教師樹立”社會即課堂的”的教學理念,有目的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服務一學習理論,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使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得到運用和鞏固。
此外,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是提高服務學習課程效果的重要前提。科學的設計應包括:一,充分準備。準備是整個服務一學習的基礎,基礎打好了后面的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準備工作需要分析現有的資源,包括學校本身所擁有的技術優勢以及師資配置、學生能力等。二,考察評估。走出教室到周邊社區去考察,發現課程與社會相脫節的地方,及時調整和改革課程教學,評估最適合理論實踐,最適合學生操作的服務項目。三,制定服務方案。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自己確定服務方案,在學生明確自己想要獲得什么樣的體驗后教師再按照課程目標進行指導和幫助。四,培訓。高校應將服務學習納入一個完整的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充分系統的培訓。
(二)服務形式單一,育人效果受限
服務一學習是一種將服務與學習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我校服務學習以校園打掃為主,雖涉及到與專業相關內容,但沒有體現學生興趣的差異性和專業優勢,整體來說服務的多與專業結合的少,忽視學生自身的參與動機和需求,無法形成有力的鼓勵機制。應借鑒其他學校服務學習模式,開展與專業技能相關的社區活動,由勞作教育向通識教育模式轉型。比如醫護分院的學生可以聯系社區或老人院進行常規檢查、推拿按摩等服務活動;建筑專業的學生可以到扶貧村幫助村委會測量土地、住房面積等服務活動,幫助貧困村完善資料摸清底實;旅游的學生可以聯系周邊景點為做義務導游介紹;其他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定期到社區進行科普知識宣傳、舞蹈教學、英語啟蒙教育等。總之,服務一學習的內容與學業課程的聯系越緊密,成效就越大。因此要拓寬服務渠道,保證服務活動的多樣化、專業化,將學生參與服務的學習提升動機及社會需求完美結合。
要提高育人效果還應注重反思環節,如果沒有對服務過程進行反思,那么學生很難從服務經歷中總結學習經驗,也很難將學得到的新知識應用到將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當中,更談不上人格的完善。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在社區開展服務后回到課堂的指導,引發學生對服務過程的所見所聞進行反思,并提出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