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8: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華醫學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訪問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見聞與啟示
全科醫師實踐技能培訓短期效果評價
醫學研究生導師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關于論文題名的規定
協同創新,構建校校聯合培養模式的探索
關于論文中統計結果的解釋和表達
EPOS在耳鼻咽喉科研究生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園區化管理在某高校的實踐與探索
醫藥衛生類高職教育課程標準制定的思考
留學生婦產科學全英語教學的問題與思考
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實踐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
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關于漢字數字用法的規定
醫學生溝通能力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試論衛生事業管理專業開設領導力課程的必要性
醫學微生物學創新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在中醫教育中的應用
醫學研究生科研實踐中的問題及對策
醫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醫學院校實習權利的研究與對策分析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醫學教育改革
藥物分析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
重慶市急診急救專科護士培訓現狀調查分析
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的特色構建研究
醫學研究生實驗室生物安全教育狀況實證研究
建設高水平大學的緣由、實踐與比較
博士學位論文雙盲評審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如何提高青年教師生物化學教學質量
醫科獨立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參加農村衛生適宜技術項目培訓有感
英語專業(醫學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將科研創新引入本科人才培養的模式探索
博洛尼亞進程中的俄羅斯高等醫學教育
知識產權制度對科技獎勵制度影響的初步探討
中美醫學教育差異對八年制教學的啟示
生物醫學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探索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循證素質培養
KPI考核在附屬醫院教學管理部門的實踐
基于GMER理念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
臨床技能培訓課程與醫學生培養的關系研究
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關于中醫本科教育的幾點思考
我國民辦高等醫學院校發展前景研究
獨立設置醫科大學學科融合的重要意義
對免疫學理論模塊教學目標的思考
中醫學是以生命和人文為基礎的一門學科,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發展的跟進,也是中醫學不斷發展的動力。中醫學是一種人文與科學雙重屬性同時具備的醫學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名族特征,其發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為跟進,并從中吸取精神養分。但是,在我國當今的中醫學教育領域,很多學生都經過數、理、化等現代科學的長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邏輯化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因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較差,也不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對于中醫學理論的理解能力較差,甚至完全失去興趣,所以,在中醫學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中醫學的發展以及人才的培養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也有助于學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的增強。
1幫助學生建立中醫思維模式
1.1體驗思維
體驗思維指的是人們在日常活動過程中,以各類經驗的概括、分類、比較和積累為基礎獲得結論的一種思維模式。中醫學的思維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國傳統哲學,其本質有在于生命哲學,中國傳統哲學都是以精神、元氣、陰陽、生、心、情、意、性等生命體驗直接相關內容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經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思維過程,逐步建立起各類事物與人類之間本質聯系的認識網絡,最終通于天地、返歸內心,融自我和萬物為一體。
1.2辨證思維
對于陰陽這一辨證矛盾范疇及概念的認識是中醫學理論的開端和起源,陰陽兩者之間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長、相互制約的統一體,兩者共同構成了中醫辨證邏輯體系。按照陰陽消長轉化、對立制約、動態平衡的邏輯關系對人體生命運動的各個節段、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矛盾運動進行規律性分析,能夠獲得一個逐級矛盾分析式的辨證邏輯體系。針對于疾病不同發展階段的患者,實施相應的方法進行治療,就是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思想,也是傳統哲學中樸素辨證法思想的體現[1-2]。
1.3整體思維
中醫學領域中的整體思維指的是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統一、人體自身完整性與統一性的結合,這也是中醫學領域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在“天人相應”理念的指導下,中醫學理論首先會將自然與人體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整體思維是中醫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療、養生、辨證、診療、病理和生理的各個方面。整體思維是中醫學辨證思維和古代唯物論的重要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鮮明,也是一項重要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3-4]。
1.4意象思維
意象思維能夠深刻解釋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源,也是一種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于中醫學教育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意象思維能夠為學生提供一種意象的思維模式,例如,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對中醫產生深刻影響的思維方式,也為中醫學“以象定臟”思維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中醫意象思維符合傳統思維方式動態變易、直覺感悟的及統一整體的特征,其媒介為象征、類比的方法,能夠對人體病理變化和生理功能進行靈活把握,也能夠實現對于疾病診療、表現和生命現象的動態、整體思考,這一思維方式可以忽略邏輯的影響,因而也是一種極具代表性的中醫學思維方式,有助于中醫學學生對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體的認識,并與客觀邏輯相結合,保證診療活動的準確性。
2加強學生傳統醫德培養
傳統醫德是中醫藥文化的關鍵內容,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傳統醫德堅持“貴義賤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則、“醫貴乎精,仁術濟世”的精神價值、“醫乃仁術,濟人為本”的思想本質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堅定信念,因而帶有理性的光輝和人性的亮點。在中醫學發展的數千年以來,傳統醫德都為醫者提供了不斷改善醫技,樹立道德的精神動力,這正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質。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文化,而這一理念在傳統醫德中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傳統醫德強調人的修養、行為事件醫技慎獨精神,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體現。另一方面,仁術也是傳統醫德的中藥內容,符合醫學領域的職業特征和職能特點,是維系整個傳統醫德體系的重要內容。《本草綱目·序》中曾經提到:“夫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以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這不僅是儒家行醫治病中仁術精神的重要實踐,更是“仁”理論的充分體現,將“仁”和“醫”兩者融為一體,能夠體現醫生職業“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醫學教育十分關注學生的中醫思考方式以及“師從自然”學習態度的培養,但是,從以往的教學方式和習慣來看,以前的中醫學教育,主要在于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滲透以后,中醫學教育的意識形態和知識結構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結構中以文、史、哲為主的教學內容和結構逐步轉化為了以數、理、化為主,而這也是西方科學知識結構的中藥代表,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數量概念理論以及分析還原的思維方式[7-8]。
從目前的中醫學教育模式來看,雖然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教學的內容,但是,在現代西方思維的影響下,在學生切實進入臨床階段以后,其仍然會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甚至是質疑中醫學臨床療效,而課堂上學習到的內容逐漸變成了應付考試的工具,缺乏實際的應用價值,這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當前中國教育系統的整體情況來看,已經基本沒有了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智慧和哲學的教學內容安排,這就會導致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逐步疏遠,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醫學教育甚至整個教育體系之中,都應更加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應用,在其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習題,從而深化學生對于中醫學的領悟和理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中醫學的發展和傳承[9-10]。
4總結
綜上所述,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中醫學教育中,有助于向學生說明人體疾病診療和病理的客觀規律,吸取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的精華,對生命現象進行更加客觀的解釋,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傳統醫德的培養,將傳統文化融入其精神內核之中,從而更加深刻解釋本土文化印跡。對于中醫學學子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利于其中醫思維模式的建立,形成傳統醫德,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最終促進中醫學的發展與傳承。
參考文獻
[1]趙敏.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升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05):789-790.
[2]王艷春,任曠.寓人文精神與醫學教育的實踐之中[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08):106-107.
[3]楊澤寅,曾紅,陳晶.論道家醫學倫理對醫學教育的意義與價值[J].教育教學論壇,2015,3(39):9-10.
[4]袁綱,李和偉,張榮興等.在德育中融入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3,12(10):1078-1079.
[5]呂慶建,畢于建.完善醫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6,24(02):263-264.
[6]趙仁龍,任杰.隋前正史醫事倫理探驪[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28(04):507-508.
[7]金麗.中醫學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蘊之思考[J].光明中醫,2015,30(04):903-904.
[8]楊國利.醫學人文: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J].醫學與哲學,2013,34(10A):30-31.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醫生不僅要有扎實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術,滿足病人在生理和疾病方面的需求,同時還要具備提供高質量的人文素質和思想修養,這種對自己和他人情緒的掌控和調節的能力對于做好醫療工作是至關重要的。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依賴于醫療科學水平和醫務人員情緒智力水平兩個方面的共同提高[1]。
特殊的專業決定了醫學生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而我國醫科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分在理科班主攻數理化,人文素質相對薄弱。進入高校后,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人格塑造。再者醫學教育任務繁重,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往往投入不夠,有些醫學生除了專業知識,對其他事物不感興趣,經常感到壓抑消沉,處理問題固執偏激[2]。醫學院校學生對于專業以外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文化藝術修養較差,人文素質缺陷是醫學生整體素質發展中最為突出的問題[3]。
有調查報告顯示,醫學生的成就感、現實檢驗、壓力承受、感染力等方面都顯著低于大學生總體水平;而對于醫療衛生這個高風險、高技術、高付出的職業,這些都是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素質。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她已深深地融人整個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影響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時期,面對社會多元價值體系的影響和西方文化浪潮的沖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與改革就成為時代性的課題。傳統文化則為高校、尤其是具有豐富傳統文化底蘊的中醫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提供了重大借鑒和契機。
1 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華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保留在中華民族之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世代傳承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文化體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學說之外,還包括歷史、文物、陵墓、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古籍文書。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濃厚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
2 傳統文化的雙重價值
我國的傳統文化其基本價值系統是以儒家體系為主干,同時又兼容道、法、墨等諸子百家之長,必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繼承,推陳出新。
3 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價值
3.1 文化是一個統一連續的整體,它的發展具有繼承性、延續性。這就注定了承擔著文化傳承任務的教育必須根植于傳統文化。生長在這種背景下的大學生既是傳統文化的現實承受者,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其思想觀念無時無刻不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3.2 傳統文化是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思想基礎,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的,這種對國家、對社會、對民族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憂患意識都深入人心,為世代所傳頌。比如: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標準:“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是獨立人格的最高表現。還有屈原、文天祥等人憂國憂民的精神和堅貞品格更是值得當今大學生所崇尚和學習。所有這些教育學生繼承這種愛國主義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為圍家的繁榮昌盛竭盡全力。
3.3 傳統文化對于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根據時代的要求,將這種民族精神滲透到每一個人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都具有整個民族的精神品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作為國家未來希望的青年大學生應該繼承并發揚這種精神。
4 傳統文化在中醫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途徑
4.1 利用中醫院校的深厚文化積淀來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它的理論及實踐全面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觀念和思維方式。中醫的“陰陽平衡”、“天人合一”、“五行生克”等理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具有相當積極影響。因此中醫院校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藥傳統文化優勢,將傳統文化與專業課程教育融為一體的傳授予學生。
4.2 大力發展中醫文化,中醫院校里,中醫文化氣息濃厚,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和特色,結合校園文化建設,在整個校園里營造一個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文化氛圍。在課程設置上,除了中醫課程,要加大傳統文化課程比重;定期組織中醫文化等傳統文化講座及其他一些有益的活動。
4.3 培育先進的校園文化,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校園文化內在的教育導向和潛移默化功能,對幫助大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傳遞文化知識、陶冶高尚情操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須構筑濃厚的文化氛圍,抵制各種歪風邪氣,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綜上所述,醫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理論多、要求高,其壓力較其他的大學生重,同時沒有合適的職業發展指導、人文知識補充及情緒壓力管理方面的教育,這已不能適應新的醫學人才教育要求[4]。因此,對于當代醫學生,人文素質和思想修養的培養已迫在眉捷,但是,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植根于民族的上壤。既要在現實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研究,汲取傳統的養分,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又要對影響人們思想建設的落后的傳統文化進行嚴肅認真的批判并改進其中的不良傳統,開創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這一舉措將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輸送更多合格的、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金仕瓊,劉學年,李忠.深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革,加強醫學
生人文素質教育陰.醫學教育,2005(6):42―3.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衛生服務需求水平的日益增長,醫患關系緊張是我國當今社會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政府、體制、醫院、患者等多方面著手和努力。醫院是其中重要環節,但僅從醫院、醫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探究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追本溯源,從準醫生――醫學生的角度出發,這對醫學教育領域的人才培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醫學教育不但要培養醫學生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而且要培養醫學生廣博的社會文化內涵,造就出思想品德好、業務素質高、人際關系和諧、適應現代醫患關系發展需要的醫學人才[1]。中職衛生醫學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向大中城市和農村基層輸送醫護人員。只有不斷深化中職衛生醫學教育改革,醫患關系才能走向和諧。
一、我國醫患關系現狀
醫患關系緊張是我國當今社會一個不爭的事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醫患沖突不斷發生,醫療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醫療糾紛以醫療過失為主轉變為非醫療過失為主;處理難度越來越大,對其處理以行政為主體轉變為以法院為主體;醫療糾紛易于引發社會的反應,人的生命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構成了社會各界關系的焦點;醫療糾紛的賠款額越來越高;刑事案件增多,個別地區甚至發生殺害醫生的惡性事件,患者疾病久治不愈,患方傷害醫生的事件時有發生。
二、醫患關系緊張原因的分析
1.政府及醫療保障體系方面
政府對醫療事業財政投入不足,這是醫患關系緊張的總根子。政府投入少,醫院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必然會產生逐利沖動,甚至陷入以藥養醫的誤區,導致一些醫生不顧病情需要,過度檢查,開大處方等,令患者不堪重負,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使他們對醫療單位和醫務人員極易產生抵觸情緒。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障體系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沒有及時跟上市場經濟的步伐,全民醫療保險體制不健全,是醫患矛盾尖銳的根本原因。
2.醫院方面
醫患之間缺乏信任,是造成醫患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醫患之間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換位思考。醫患溝通不夠、醫療糾紛增加,也是醫患關系不和諧的重要因素。有統計表明:在已經發生的醫療糾紛中,由于醫患溝通不夠,醫患關系不和諧導致的糾紛約占總量的2/3[2]。其次,醫療過程中缺少人文關懷,加劇了醫患關系不和諧的情況。治病、救人原是一體的,但有些醫生卻只重視“病”不重視人,在有些醫療機構,醫療活動中只強調依靠儀器設備,忽視了醫生與患者交流。這樣就不能體現對個體自由、尊嚴、價值和信仰體系的尊重,也就不能引導出一種感性的、有同情心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另外,醫院實際上存在著“以藥養醫”,醫務人員收入與患者所交費用多少掛鉤的政策,藥品的虛高定價是醫療費用高昂的主因和醫衛界不正之風的源頭,是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3]。
3.患者方面
有些患者對醫務人員也缺乏理解,不了解醫學的復雜性。患者不能理性看待醫療問題,對醫療診療的效果期望值過高,認為治不好就是醫院有過錯。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的信任缺失,又使有的患者對醫生開具的處方、檢查檢驗項目及實施的治療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持懷疑態度,最后對正常的治療效果總有這樣那樣的疑慮。
三、深化中職衛生醫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要改善決當前復雜的醫患關系,就應從政府、相關法律法規、醫療體制、醫院與患者等多方面入手。其中醫院管理服務是重要環節,但僅從醫院、醫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探究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追本溯源,從準醫生的角度出發,這就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職衛生醫學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得到了一定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實用型中等衛生技術人才。但是,當今人類社會已進入以人為本的偉大時代,現代醫學正處在一個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時期,現代醫學已不是單一的生物醫學,而是人文、社科、生物醫學的綜合學科[4]。所以,傳統醫學教育已不能適應新的醫學模式。醫患關系變了,醫學模式變了,醫學教育不能不變。首先,中等衛生醫學教育的結構需要優化,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辦學層次不能滿足建立新型的衛生服務模式的要求,衛生人才的培養不能完全適應農村和社區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需要。其次,中等衛生醫學教育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醫學教育觀念、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等,還不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要求。
隨著我國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任務越來越重,中職衛生醫學教育應該從國情出發,勇于改革創新,實現新的醫學模式,積極培養適合現代醫學模式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有效地解決醫患矛盾,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不斷深化醫學教育改革,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是當今醫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四、深化中職衛生醫學教育改革,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措施的探討
1.轉變觀念,增強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重要性的認識
醫學生在校的學習階段,是職業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醫學教育承擔著培養醫學人才的重任,在未來的醫學高科技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要適應現代醫學和諧發展的需要,醫學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尤其是要教育醫學生充分認識到建立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培養醫學生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能力。
2.完善課程設置,加大中職衛生醫學人文教育的力度,增強職業道德
(1)增加醫學人文課程內容。與醫術相比,醫德是第一位的,是醫術的統帥和靈魂。醫學承載的對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醫學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奧秘的同時,必然包含著對生命的認識,對患者的情感,對人類命運的責任等至關重要的人文態度。醫學人才的人文素質在醫學人才成長過程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資料顯示醫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美國為20%、德國為26%,我國的平均統計比例僅為7.54%。借鑒國外的人文課程設置的經驗,可開設“醫學人文導論”、“醫學人文領域”、“醫療經濟學”、“醫療與社會”等課程。
(2)將人文精神的培育貫穿于醫學教育中。在醫學教育中應善于將傳授醫學知識與傳播人文精神結合起來,把人文精神貫穿到整個教育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將人文關懷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通過廣大教師潤物細無聲的人文滲透,將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到學生的精神領域。在醫學教育中還應關心學生合理需要,將人性化理念融入醫學教育,以充分的肯定、理解、尊重,使學生體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彰顯人文關懷。
(3)加強生命倫理教育。要重塑和諧的醫患關系,就必須在全社會建構起完善的現代生命關懷體系,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充分尊重和理解。未來的醫學工作者要樹立一種生命觀,即生命重于一切的倫理意識,尊重和敬畏每個生命,這對于醫學生提高自身修養和道德素質,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3.完善課程設置,加強中職衛生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以病人為中心”服務理念的升華,在當今新的醫療服務形勢下,醫患溝通越來越成為醫療服務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環節[5]。很多醫療糾紛不是治療水平引起,而是溝通能力差引起的。當前醫學生主要是獨生子女,他們的自我感覺都非常良好,從小在優越環境中長大,缺乏溝通和協調能力,所以醫學院校開設“醫患溝通”課程勢在必行。
通過開設“醫患溝通”課程,使廣大醫學生認識到醫療是個復雜的過程,不單是從專業、醫療角度治療疾患本身,對患者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障礙也要進行疏導。培養學生會運用溝通技巧,如良好的儀表、言談、行為規范;積極的聆聽;給人溫暖的微笑;具體的告知和耐心的解惑,解除患者顧慮,有效地與患者溝通,建立醫患之間和諧互信、相互理解的關系。
“醫患溝通”課程教學中可通過采用多種靈活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日常以及醫療實踐中的人際交流與溝通能力;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搭建載體;通過見習、實習盡早讓學生接觸病人,訓練醫學生接觸病人和與患者交流的能力;通過建設專題學習網站和案例資源庫,建立學生網上學習平臺和師生課外交流學習平臺。
4.突出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引入社會角色理論
社會角色理論產生于20世紀20至60年代,社會角色理論認為,社會中的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位置上,社會對處于一定社會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會期望;個體要依照社會對他的要求去履行其義務、行使該角色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權利,這就是社會行為;當個體被賦予某一新角色時,改變的不僅是行為方式,態度和價值觀結構也會發生深層變化[6]。
從社會角色理論視角來看,醫生沒有扮演好醫務人員的角色,是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可將社會角色理論引入醫學教育之中,如采取角色扮演的措施,讓醫學生扮演醫患關系的主要當事人(醫生、護士、醫院管理者、醫院后勤人員、患者和患者家屬等),增強其對角色的感悟和認知,并使其按照職業的規范和要求自覺地扮演好各種角色。只有按照各自角色的規范和要求自覺地扮演好自身的角色,醫患關系才能走向和諧。
5.強化實踐意識,努力營造科學的中職衛生醫學教育氛圍
在中職衛生醫學教學改革中開展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實踐活動是適應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能有效培養醫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科研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精神,提高醫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建立和諧醫患關系。醫學教育應強化實踐意識,把教授知識與傳授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與思考。如在臨床見習、實習等醫學實踐過程中,要引導醫學生不僅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經驗,同時要培養醫護工作者敬業愛崗的精神和遵章守紀的態度,鍛煉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另外,應給醫學生多接觸社會的機會,讓醫學生開展社區醫學知識宣傳,社區調查等活動,讓醫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地參與和觀察社會生活,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還要發揮校園文化的主體作用,開展好各種健康向上的宣傳教育、文化、科技、娛樂和體育活動,充分創造一種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圍。
參考文獻:
[1] 孫慕義.醫學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許戈良.拿什么拯救你,醫患關系[N].健康報,2008-03-01.
[3] 李秀芹.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之我見[J].新西部,2009,(24):40.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維度 醫學生生命觀 教育
生產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生命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醫學生將要承擔為人類生命健康服務的工作,如何加強醫學生生命觀教育,提高醫務工作者的素質是當前醫學教育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所謂生命觀是人們對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對醫學生進行生命觀教育就是教會醫學生接受和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價值,使醫學生樹立為醫學事業奉獻終生的崇高理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醫學生從小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接受了大量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品德的養成上和學業的精進上,不自覺的接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維度下解讀醫學生生命觀教育,對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貴生”的思想。教育醫學生樹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識
1.1醫務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業是建立在對生命敬畏的基礎上,醫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基礎是樹立敬畏生命的意識。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類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綜合” “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實踐對自我、他人和社會所產生的意義的自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周易·系辭下傳》,因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四十二章)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人是萬物之靈“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人的生命具有神圣性和尊貴性“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黃帝內經》),“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長也,而尊且貴”《太平經》。由于生命的尊貴和神圣,對待生命就有一種本然的敬畏。敬畏生命是建立在“戒忌”的基礎上,當代法國哲學家保羅·里克爾在《惡的象征》中指出:“經由害怕而不是經由愛,人類才進入倫理世界。馬克斯·韋伯也指出:“以此,即出現了一種倫理制度,而禁忌則為其最終保護。’只有戒忌才會從內心對生命產生敬重,由敬產生畏,形成對生命的崇敬畏懼和終極關懷。醫學生將要成為使命得以生的天使而履行拯救生命的責任,只有把生命看做是神圣的,才能對生命懷有一種敬畏之情,只有把生命看做令人敬畏的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者中做到不論遇到什么樣的病人,從內心自覺形成一種拯救生命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從而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和救治生命。
1.2珍惜自我生命是醫學生未來從事拯救生命事業的基礎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維和社會活動的基礎,生命在人的價值體系中有著最高的地位,沒有生命一切就無從談起。生命的最大特點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過,萬古無輪回之時;形神一離,千年無再生之我”(呂坤<語》),“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故凡人一死,不得復生”《太平經》,對生命的渴求是人的本能,生命是最寶貴“名與身孰輕!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若“舍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莊子·讓王》)。況且,個體的生命承載著家庭和社會的希望,珍惜自我的生命,才能對得起養育自己的父母,熱愛自己的生命才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才會熱愛自己未來所從事的事業,才能回報社會承擔起拯救生命的責任。作為醫學生將來要經常面對死亡和重生,對生命和死亡的感受必然會影響作為拯救生命的醫務工作者對待自己生命的態度,醫學生生命觀教育要捎除醫學生對生命的淡漠,學會珍惜自我之生命的存在。
其次,醫學生將來要承擔的是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在學校接受教育期間醫學生就要學會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以應對未來艱苦的工作。最后,做為醫學生將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無助、處于死亡恐懼中,外界任何一點觸動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脅。醫務工作者對待自我生命的態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響病人對待生命的態度,醫務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發病人珍愛生命的欲望,所以,培養醫學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對病人生命的極大負責,也體現了醫學拯救生命的終極意義。
2培養醫學生崇尚“仁愛”的思想,學會善待生命
2.1培養醫學生仁愛的思想情懷,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愛思想是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義是“心中想著人的身體”,孔子講“仁者,愛人”,“唯仁人,為能愛人”《大學》。我國古代著名醫者扁鵲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亂于和氣者,病也;理于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危者,醫也”(《要方·食治》),“醫乃仁術”,醫家應為“仁人之士”。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推崇的仁愛思想與醫學的最高宗旨仁愛救人,赤誠濟世是相通的。
仁愛的思想對于醫學生生命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醫學生未來工作的對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處于痛苦甚至危機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給醫務人員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種利益來喚起醫務人員的情感,作為“仁人之士”的醫者,能做到“仁者,無不愛也”(《孟子.盡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對自身生命與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醫務工作者身上,如果醫務工作者無視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醫學教育中培養醫學生大仁大愛的思想情感,“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誠善的感情給予病人無限的關愛,把患者看做自己的親人,把自己對親人一樣的愛給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顆仁愛之“大慈側隱之心”(孫思邈《大醫精誠》)善待病人。醫學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識,充分認識到“醫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應該愛人,不僅愛護、救治病人,還必須通過治病,將仁愛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將來在醫療工作中,才能對患者一視同仁,普同一等,極端負責,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龔廷賢《醫家十要》)。
為了教育學生,強化環保意識,在化學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首先,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化學與環境的關系,了解環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樣的惡果,以及如何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的首理,深入淺出地闡明環保工作的重要意義。
為了做好環保教育工作,作為化學教師平時應等收集、積累環保信息和先進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滲透到教學中,使化學教學要為生動活潑,緊密聯系實際。
其次,為了改進實驗教學,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質(氣體、液體)時,要不斷改進實驗裝置,盡量避免氣體外逸或液體泄漏亂淌。對有害尾氣要增加吸收或轉化裝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氣中。如制取二氧化硫、硫化氫、二氧化氮、氯氣等有毒氣體時,對其尾氣的處理,可用堿溶液(如氫氧化鈉溶液)來吸收。
再則,在實驗教學中,經常向學生介紹常用化學試劑的有關性質、貯存和使用知識,以及預防環境污染的措施。如貯存硝酸時,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處,以免硝酸見光易分解租揮發,污染空氣。再如液溴貯藏時用水加封液面和用蠟封瓶口,溴水現配現用,防止溴蒸氣逸散空中污染環境。
在這個時代里,知識性工作與創新必然使其與學習合二為一,當人們在從事知識性工作時,就是在學習,人們將終身與學習為伴,只有終身不斷學習,才能有效地從事知識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生存的手段。由此,筆者認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學習觀念應該是把學習從單純的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習中擴展開來,從階段性的學習擴展到人的終身,從被動學習發展到主動學習,并使學習民眾化,使學習真正成為所有人終身的行為習慣和自覺行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學習是以學校學習為學習基礎和指導、以終身學習為學習的最高目標和境界的學習。化學教育是學校學習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化學知識既可以掌握化學等自然學科方面的知識,又可獲得人文知識教育,樹立正確的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控制污染。同時,從學習化學的過程中,還可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科學的思維能力,這一些都有助于終身學習。現代化學教育要求通過學習化學養成正確的自然觀和科學態度,樹立終身學習觀和具有自學能力等。在知識經濟時代,化學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
化學教學不但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要讓學生學習時感到輕松愉快,使學生會學、愛學、樂學化學,教師要打造有趣的化學課,必須具備有趣的導入、新穎的教學方法、生動的實驗、藝術的評價和成功的應用。
一、教學創造性導入激發學生樂學
創設操作、問題、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恰當地引入新課,會激起學生求知欲望,從學生切身生活中尋找事例深入內涵導入、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興趣。化學教學由于本學科的性質、特點,決定了具有嚴密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師要利用其趣味性強的特點營造教學氣氛,優化教學環境,而導入是關鍵。如教學氧氣一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屏住呼吸感受氧氣對人生命的重要性;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將燃著的小木根伸入一個真空瓶子觀察現象。比如,漂白粉的生產和使用注意事項、鐵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等等,這些都跟生活密切相關,對于學生而言,化學知識不僅是參加考試必需的知識,還是步入社會所需的生活知識。從這兩件簡單的事例學生了解到化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化學與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方法中的寓教于樂學藝術
化學教學方法是靈活多變的,是多種多樣的,針對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方法,可以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實現教學目標。如在“環境污染”一章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工廠看一看排出的污水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介紹工廠排出的濃煙中含有的化學物質,哪些對環境有害,從而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現代教育是注重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因此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投影儀、錄像、計算機等現代教學設備輔助教學,使一些抽象的東西,或者我們做不了的實驗具體化,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板書,好的板書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吸引學生專心聽課,方便記筆記為課后復習服務,每堂課板書都應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實用性,盡可能運用簡潔的文字或符號使教材內容形象化,復雜問題條理化。從板書上就能領略一節課的要點和應掌握的內容。
三、化學實驗中的寓教于樂學藝術
實驗教學是化學學科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求知欲旺盛的學生具有極強的誘惑力。不僅加深對學科特點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他們動手、動腦、觀察、想象、思維的能力。教學中僅完成課本中的演示實驗還不夠,必須創造條件,改進、完善、補充一些實驗,盡可能將一些驗證性實驗變為趣味性實驗,使學生寓知于樂,以趣激學。實踐證明,趣味實驗不僅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還會使興趣更高漲,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化學教師應經常利用恰當時機引導學生開動腦筋設計自己原創的實驗方案,從科學性、可行性、安全性、簡約性等方面甄選出最佳方案,讓學生在親身嘗試的實驗過程中體會化學的無窮奧妙。在化學鍵一節的鈉與氯氣反應的演示實驗中,待鈉熔化后把盛氯氣的集氣瓶倒扣在鈉的上方時,觀察到集氣瓶內有白煙產生,但實驗后發現集氣瓶口炸裂,且未反應完的氯氣在實驗后逸散,我迅速采取措施。到教室后,讓學生分析集氣瓶口炸裂的原因并提出:能否根據鈉的性質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避免這些不足?在此實驗過程中讓學生注意氯氣是一種有毒氣體,一定讓學生注意安全。
學生討論分析后發現造成此結果的關鍵是:①反應很劇烈放出的熱量很多使較厚的集氣瓶口受熱不均而炸裂。②Cl■密度比空氣大,把裝有Cl■的集氣瓶倒扣在鈉的上方反應后,未反應完的Cl■會在把集氣瓶移開后逸散到教室里。學生馬上輕易地提出一個改進方案:把鈉放在燃燒匙里加熱熔化后伸入裝有Cl■的集氣瓶里反應。我又追問:假如實驗時我忘了帶火柴和酒精燈,能通過其他方法引發此反應嗎?學生根據上述分析并結合鈉的有關性質,又提出以下這個富有創意的改進方案:在盛氯氣的集氣瓶上方放一鐵絲網,用鑷子夾住一塊已擦干表面煤油的鈉在鐵絲網上用力摩擦,摩擦產生的熱量使熔化的鈉與氯氣發生反應,在集氣瓶里看得見伴隨摩擦而產生的火花,停止摩擦火花隨之消失,氯氣不會逸漏,此改進實驗既能很好地控制反應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這樣教師以設計實驗為切入點,喚起學生設計最優化實驗方案的熱情,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提高學習興趣。
在原始社會中,人類就已經有大量經驗需要依靠對話的方式積累和傳遞。《論語》所記載的孔子與其弟子間的經典問答,本身就是我國古代對話教學的典范。《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同時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自知地遵從了一條"權威、知識和精英"的三維價值取向,而這種取向直接導致了獨白式的教學模式,教師過分突出,同時否認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
如何打破教師的自身獨立循環,創建師生共同循環體系,使得教學活動有"對話相激、思想相撞"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將"開放、平等和雙向"為內涵的對話式教學引進課堂、教學和生活中來。
學生與老師的對話
傳統語文教學也有對話,但它多是一種"假對話",這種對話的弊端突現在它的標準化與制度化上。第一,教學資源配置以講臺為"中心",教師為"核心",學生只能"向心";第二,師生教學對話以問答為"模式",師生教學對話內容以教師預先"埋伏"為準。缺乏學生在思維、情感、體驗等方面的活融,缺乏主體建構,缺乏認同感,結果只能死記硬背,事倍功半。我們主張的對話方式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彼此接納和精神敞開。特級教師李鑒蕙的"七個允許","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問題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教師錯了允許提意見;不同意見允許爭論;爭論到熾熱化時,允許學生自由接茬發表意見,不必舉手等待老師批準。"這就極大的突破了"模式",沖擊了"核心",使學生成為教學中的活性因素,也實現了"對話相激、思想相撞"的效果。教師放下的是身段,得到的是學生高昂的學習興趣。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有人說"讀書就如同與作者交談"。廣義的對話,可以不直接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發生在人與精神產品之間,人與各種文本之間。對話式語文教學還可表現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作為文本的教材是語文學習的經典范例,學生應該不只是閱讀,而是把這些經典文本當作對話的對象,與它直接交流,用學生對課文的領悟和感受,替代教師對課文的講解,改變當前語文教學"有復制,無創新"的現狀。此類對話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體驗、精神的共鳴,一些飽蘸感情的文本尤其適合這種對話,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背影》中朱自清先生對濃郁父愛的深刻剖析,再如: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麥琪的禮物》中無用之物襯托出的人的關愛、學會去愛他人。這些文本中的精神內涵,靠教師的分析,并不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而要讓學生直面文本,投入其中,感同身受,方能領悟和有所得。
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語文學科的對話式教學還體現在學生之間的對話。傳統語文教學重視的是教師言傳身教的力量,卻忽視了學生的相互對話、相互影響產生的教育因素。對話式教學的重要內涵之一是"平等"。如果說學生可能會對老師有某種芥蒂的話,同學之間則能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彼此對話、相互交流。通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來共享知識、共享情感、共享個人的生命體驗。
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則要甘當配角,主動擔負起架設情景的責任,如: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威尼斯商人(節選)》讓學生充分地研讀課文,教師只做字詞點撥,重點體會莎士比亞劇中人物的生動描寫。這時,首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組隊、扮演,分別扮演安東尼奧、夏洛克、葛萊西安諾、鮑西婭、公爵,以表演代替回答。學生演的如何,取決于對課文的理解深刻與否,同時讓其余學生仔細觀察,創造條件激發他們發言,對其它同學的表演做出評價,而老師只是在最后給予評價。此類通過學生的討論、扮演、質疑、辯論的方式,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投身其中,在碰撞與交流中完成學生間的相互對話。以此觀之,僅僅是為學生搭建了對話情景,語文課堂就呈現出極大的活性因素,應該加倍重視學生互相對話的教育意義。
學生與自我的對話
曾有人問安提斯泰尼:"你從哲學中學到了什么?"其答曰:"同自己對話。"我們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自我對話。語文教學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使這種自我對話常態化。通過自我對話,審視另一個自己,發現自己的局限、偏頗、自以為是,也同時發現自己的熱情、靈性和創造力。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要求學生善感悟、多思考,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積極地開展自我對話。這不僅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更重要的內在作用是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品格。因此,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我對話,是一種人文意義上求美的對話。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反思、反省,就是在促進學生的自我對話。由此觀之,學生自我對話是一個內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愛、智慧和生命體驗逐漸凸顯的過程。而這些從自我內心喚醒的東西,才真正對學生的"跳躍"有促進作用。
對話教學目前還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在現階段語文的對話式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一些不足。不能重視全體學生或個人整體的"偏對話",教師不肯放棄主體地位,預設大于生成的"假對話",停留在知識能力層面,缺乏情感態度價值觀介入的"淺對話",以上種種,說明對話式教學還不是一種成熟的教學方法,需要我們更多的去研究和實踐。
總而言之,"對話"的目的在于打破"獨語",想方設法把學生從被動中解放出來。釋放學生的潛能,挖掘語文學科的創造因素,借著對話的過程擴展學生生命體驗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推動語文教學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高中《化學教學大綱》提出:“教育學生珍惜資源,愛護環境,關注與現代社會有關的化學問題,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針對大綱要求,十分注重在化學知識結構體系的引領下融合對學生的環保教育內容,主要體現在:在各章節知識體系中融合環境教育內容,如《諸言》中的環境問題和人的健康;《硫和硫的化合物》一章中的臭氧層破壞和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原因;《氮族元素》中的光化學煙霧污染;《幾種重要金屬》中的金屬的回收與環境、資源保護和廢舊電池的回收利用,有機化學中的煤燃燒對環境的污染、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合成洗滌劑對水體的污染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等。在插圖中蘊含環境教育內容,教材中展示材料、體現污染現象及實驗處理過程的插圖有30多幅,這些插圖或實驗操作設計中的環保問題,有材料的再生利用,有清澈的河流,有美好自然風光與受污染的森林、河流、村莊的對比,有成堆“白色污染”垃圾的可怕實物照片,有金屬的回收利用,有哭泣的干枯田野等。在課外閱讀、資料、選學等內容中完善環境教育內容。在習題中滲透環境教育內容等等。
二、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環保教育
在教學進程中,當講到涉及環保知識的內容,如:氧氣、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電鍍、電解、金屬的冶煉、煤、石油等內容時,就應及時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教學中強調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明白,為了不讓環境污染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護環境。在教學中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介紹一些實例來加深學生的印象,拓寬視野。既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從而樹立起強烈的保護環境意識。如在硫酸的工業制法這一節,在授課時我們可列舉一些實例,比如,列舉“世界上著名的公害”、“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在講授《硅和硅酸鹽》一章時,在強調硅和硅酸鹽等無機非金屬材料在人們日常生活、生產中廣泛應用及重要性的同時,也應向學生介紹玻璃作為玻璃幕墻會產生刺眼的強光,使人感到心煩,帶來車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事物的兩面性,充分體會到學好化學、研究化學的意義。再增加一些具體數據,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約有一億五千萬噸,產生的廢渣超過30億噸,廢水6000~7000億噸。我國農業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損失達15億元等。還可以結合平時作業、練習、測驗,穿插安排除雜質氣體、提純溶液和消除環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題,鞏固保護環境的知識。
三、在化學實驗過程中進行環保教育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為環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契機,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環保的現實意義。在實驗過程中,有的學生惟恐現象不明顯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按要求取用藥品,有的學生為了圖快省略了必要的氣密檢查,在實驗過程中氣體泄露,致使實驗室毒氣彌漫。對此情景,教師應不失機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通過親身體驗污染帶來的危害,使學生在化學實驗中逐漸樹立“定量”意識和按實驗要求規范操作的良好習慣。實驗結束后,對廢液、廢渣的處理也不能一概而論,應區別對待。有回收價值的,教師應在課后組織學生進行回收,既可消除污染,使廢物得到充分利用,又提高了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無回收價值或在現有的實驗條件下,不能回收的,教師應要求學生在指定處傾倒,然后統一處理。嚴禁隨意亂扔廢渣,亂倒廢液,以造成污染。此外,一些難度較大、毒性較強、時間較長的有機演示實驗,可采用實驗錄像替代,既可使學生獲得有關實驗的感性認識,達到演示實驗的效果,同時也可以減少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