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8 09:48: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產品策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為了提高農產品策劃書撰寫的準確性與科學性,應首先把握其編制的幾個主要原則;
(一)、邏輯思維原則。策劃的目的在于解決企業營銷中的問題,按照邏輯性思維的構思來編制策劃書。首先是設定情況,交代策劃背景,分析農產品市場現狀,再把策劃中心目的全盤托出;其次進行具體策劃內容詳細闡述;三是明確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二)、簡潔樸實原則。要注意突出重點,抓住企業營銷中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深入分析,提出可行性的相應對策,針對性強,具有實際操作指導意義。
(三)、可操作原則。編制的策劃書是要用于指導營銷活動,其指導性涉及營銷活動中的每個人的工作及各環節關系的處理。因此其可操作性非常重要。不能操作的方案創意再好也無任何價值。不易于操作也必然要耗費大量人、財、物,管理復雜、顯效低。
(四)、創意新穎原則。要求策劃的“點子”(創意)新、內容新、表現手法也要新,給人以全新的感受。新穎的創意是策劃書的核心內容。
二、農產品營銷策劃書的基本內容。
策劃書按道理沒有一成不變的格式,它依據產品或營銷活動的不同要求,在策劃的內容與編制格式上也有變化。但是,從農產品營銷策劃活動一般規律來看,其中有些要素是共同的。
因此,我們可以共同探討農產品營銷策劃書的一些基本內容及編制格式。封面>策劃書的封面可提供以下信息:①策劃書的名稱;②被策劃的客戶;③策劃機構或策劃人的名稱;④策劃完成日期及本策劃適用時間段。因為農產品營銷策劃具有一定時間性,不同時間段上市場的狀況不同,營銷執行效果也不一樣。
策劃書的正文部分主要包括:
(一)、農產品營銷策劃目的
要對本農產品營銷策劃所要達到的目標、宗旨樹立明確的觀點(如:提高市場占有率;擴大產品知名度;樹立規模、優質、專業、服務的良好形象),作為執行本策劃的動力或強調其執行的意義所在,以要求全員統一思想,協調行動,共同努力保證策劃高質量地完成。
企業營銷上存在的問題紛繁多樣,但概而言之,也無非六個方面:
>企業開張伊始,尚無一套系統營銷方略,因而需要根據市場特點策劃出一套農產品行銷計劃。
>企業發展壯大,原有的營銷方案已不適應新的形勢,因而需要重新設計新的農產品營銷方案。
>企業改革經營方向,需要相應地調整行銷策略。
>企業原營銷方案嚴重失誤,不能再作為企業的行銷計劃。
>市場行情發生變化,原經銷方案已不適應變化后的市場。
>企業在總的營銷方案下,需在不同的時段,根據市場的特征和行情變化,設計新的階段性方案。
如:首先強調“農產品的市場營銷不僅僅是公司的一個普通產品的市場營銷”,然后說明農產品營銷成敗對公司長遠、近期利益對長城系列的影響的重要性,要求公司各級人員及各環節部門達成共識,完成好任務,這一部分使得整個方案的目標方向非常明確、突出。
(二)、分析當前的農產品營銷環境狀況
對同類產品市場狀況,競爭狀況及宏觀環境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它是為指訂相應的營銷策略,采取正確的營銷手段提供依據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因此這一部分需要策劃者對市場比較了解,這部分主要分析:
1、當前市場狀況及市場前景分析:
①產品的市場性、現實市場及潛在市場狀況。
②市場成長狀況,產品目前處于市場生命周期的哪一階段上。對于不同市場階段上的產品公司營銷側重點如何,相應營銷策略效果怎樣,需求變化對產品市場的影響。
③消費者的接受性,這一內容需要策劃者憑借已掌握的資料分析產品市場發展前景。
2、對產品市場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主要是對影響產品的不可控因素進行分析:如宏觀環境、政治環境、居民經濟條件,如消費者收入水平、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心理等,對一些受科技發展影響較大的產品(如:計算機、家用電器等產品)的營銷策劃中還需要考慮技術發展趨勢方向的影響。
(三)、市場機會與問題分析
農產品營銷方案,是對市場機會的把握和策略的運用,因此分析市場機會,就成了農產品營銷策劃的關鍵。只是找準了市場機會,策劃就成功了一半。
1、針對產品目前農產品營銷現狀進行問題分析。一般營銷中存在的具體問題,表現為多方面:
>企業知名度不高,形象不佳影響產品銷售。
>農產品質量不過關,功能不全,被消費者冷落。
>農產品包裝太差,提不起消費者的購買興趣。
>農產品價格定位不當。
>銷售渠道不暢,或渠道選擇有誤,使銷售受阻。
>促銷方式不務,消費者不了解企業產品。
>服務質量太差,令消費者不滿。
>售后保證缺乏,消費者購后顧慮多等都可以是營銷中存在的問題。
2、針對產品特點分析優、劣勢。從問題中找劣勢予以克服,從優勢中找機會,發掘其市場潛力。分析各目標市場或消費群特點進行市場細分,對不同的消費需求盡量予以滿足,抓住主要消費群作為營銷重點,找出與競爭對手差距,把握利用好市場機會。
(四)、農產品營銷目標
營銷目標是在前面目的任務基礎上公司所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即農產品營銷策劃方案執行期間,經濟效益目標達到:總銷售量為萬件,預計毛利萬元,市場占有率實現。通過市場分析,找出市場機會,提煉自身優勢,確定銷售目標。例如確定的目標市場:以行業銷售為主(利潤和穩定市場)、渠道銷售為輔(提高知名度,擴大市場占有率);行業主要主要系指工礦,交通,建筑,消防,制造,工廠等有一定采購規模的目標客戶;渠道銷售主要系指區縣級的加盟或者商。
(五)、農產品營銷戰略(具體行銷方案)
1、農產品營銷宗旨:
一般企業可以注重這樣幾方面:
>以強有力的廣告宣傳攻勢順利拓展市場,為產品準確定位,突出產品特色,采取差異化營銷策略。
>以農產品主要消費群體為產品的營銷重點。
>建立起點廣面寬的銷售渠道,不斷拓寬銷售區域等。
2、農產品策略:通過前面產品市場機會與問題分析,提出合理的產品策略建議,形成有效的4p組合,達到最佳效果。
1)農產品定位。產品市場定位的關鍵主要在顧客心目中尋找一個空位,使產品迅速啟動市場。
2)農產品質量功能方案。產品質量就是產品的市場生命。企業對產品應有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
3)農產品品牌。要形成一定知名度、美譽度,樹立消費者心目中的知名品牌,必須有強烈的創牌意識。
4)農產品包裝。包裝作為產品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需要能迎合消費者使其滿意的包裝策略。
5)農產品服務。策劃中要注意產品服務方式、服務質量的改善和提高。
3、價格策略。這里只強調幾個普遍性原則:
>拉大批零差價,調動批發商、中間商積極性。
>給予適當數量折扣,鼓勵多購。
>以成本為基礎,以同類產品價格為參考。使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若企業以農產品價格為營銷優勢的則更應注重價格策略的制訂。
4、銷售渠道。農產品目前銷售渠道狀況如何對銷售渠道的拓展有何計劃,采取一些實惠政策鼓勵中間商、商的銷售積極性或制定適當的獎勵政策
5、廣告宣傳。
1)原則:
①服從公司整體營銷宣傳策略,樹立產品形象,同時注重樹立公司形象。
②長期化:廣告宣傳商品個性不宜變來變去,變多功能了,消費者會不認識商品,反而使老主顧也覺得陌生,所以,在一定時段上應推出一致的廣告宣傳。
③廣泛化:選擇廣告宣傳媒體多樣式化的同時,注重抓宣傳效果好的方式。
④不定期的配合階段性的促銷活動,掌握適當時機,及時、靈活的進行,如重大節假日,公司有紀念意義的活動等。
2)實施步驟可按以下方式進行:
①策劃期內前期推出產品形象廣告。
②銷后適時推出誠征商廣告。
③節假日、重大活動前推出促銷廣告。
④把握時機進行公關活動,接觸消費者。
⑤積極利用新聞媒介,善于創造利用新聞事件提高企業產品知名度。
6、農產品營銷具體行動方案
根據策劃期內各時間段特點,推出各項具體行動方案。行動方案要細致、周密,操作性強又不乏靈活性。還要考慮費用支出,一切量力而行,盡量以較低費用取得良好效果為原則。尤其應該注意季節性產品淡、旺季營銷側重點,抓住旺季營銷優勢。
(六)、農產品策劃方案各項費用預算
這一部分記載的是整個營銷方案推進過程中的費用投入,包括農產品營銷過程中的總費用、階段費用、項目費用等,其原則是以較少投入獲得最優效果。
(七)、銷售增長預測與效益分析
生態農產品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產出來的無害的,營養的、健康的農產品。它包括蔬菜瓜果,大米小麥、雞鴨魚肉等各類農產品。
1.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產業化現狀
1.1種植面積普遍較小
要想開成生態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種植面積必須足夠大,否則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一旦規模上不去,生產成本就難以下降。當前,青島市的生態農產品種植園以及種植區域面積普遍不大,比如位于萊西市店埠鎮政府東200米的青島頤泰源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其種植總面積700余畝,其中大棚占地500余畝,牧場占地180畝,總投資3000萬元。又比如青島菜源農貿有限公司,它是集蔬菜生產、加工、配送一條龍服務的綜合發展公司,以綠色食品生產為基礎,成為青島市集團消費“陽光食品工程”供貨平臺的主要供貨單位之一。公司目前擁有即墨七級、城陽郝家營,膠南膠河博洋、膠州九九農業園等四處蔬菜基地總面積2000余畝。又比如位于平度市萬家鎮的平度市陳氏兄弟養殖基地,它占地4.5萬平方米,投資2000余萬元,飼養蛋雞8萬多只;集蛋雞養殖為主,科學經營管理、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綜合企業。2010年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又比如位于青島市城陽區夏莊街道辦的夏莊田園,包括四季花果園、紅雨農業生態觀光園、沙溝葡萄莊園、花木大世界、法海寺生態農業觀光園、白沙河生態農業示范園、中興現代農業示范園、菜盛源蔬菜種植基地等,但這些種植基地面積普遍都比較小,大部分都在500畝左右,形不成規模化效應。
1.2生態農產品的價格普遍較高
如果生態農產品不能夠形成產業化生產,則其種植成本和生產成本將很高,再加上高昂的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以及超市進入成本,其價格一定不會低。
從表1可以看出,生態農產品的重要的一個類別綠色農產品其價格普遍比普通農產品的價格要高,大部分價差在2倍左右,而且有些生態農產品的價格差在3倍以上,比如白菜是青島市民的主食蔬菜,一般來說普通白菜的價格在1斤一元左右,而綠色大白菜的價格卻高達3.6元1斤,已經超出了大部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又如雞蛋,如果是普通雞蛋,價格基本上在4.90元左右,而綠色雞蛋其價格基本上在13元左右1斤。對于大多數市民來說價格還是偏高。
1.3品牌建設力度不夠
青島市生態農產品品牌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涌現出了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如膠州大白菜、馬家溝芹菜、大澤山葡萄等,但知名品牌的數量仍然偏少,品牌的附加值仍然較低。表2是山東省和青島市一些生態農產品品牌知名度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盡管青島市的農產品品牌數量較多,但高知名度的品牌較少,絕大多數生態農產品品牌知名度都在中等及以下。而山東省內較高知名度品牌的生態農產品數量明顯較多,說明青島市在創建高知名度農產品品牌方面力度仍顯不足,需要在以后進行大力培育。
1.4銷售渠道較為單一
根據實地調查得知,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集中在大型超級市場里,比如在城陽地區,生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主要集中在春陽路大潤發超市、家佳源超市、長城路大潤發超市、國貨超市,利群超市、利客來超市也有一些生態農產品銷售,但數量和品種較少,其他分銷渠道很少或沒有,如城陽蔬菜批發市場、城陽水果批發市場、城陽水產品批發市場大部分都分銷普通農產品,生態農產品的分銷很少。同時在大量的小區便利店里也很少見到生態農產品的影子,因此,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的分銷渠道存在一定的問題。
1.5促銷力度略顯不足
青島市各生產和經營生態農產品的企業在促銷方面做的略顯不足,在傳統的四大廣告媒介報紙、雜志、電視、廣播中進行廣告促銷的企業很少,尤其在電視廣告中幾乎見不到生態農產品的促銷,我們知道,電視是受眾人數最多的傳播媒介,中國中央電視臺面向全國的消費者,青島地方電視臺是面向青島地區的消費者,然而,在電視廣告中很少見到農產品的宣傳。固然,電視廣告的費用較高,但采用電視廣告也會帶來巨大的消費者效應,在這方面,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經營企業做的略顯不夠。此外,報紙也是青島市民經常閱讀的一種大眾媒介,但在報紙上同樣很少見到農產品的廣告和促銷活動,從而也間接影響了生態農產品對大眾消費者的傳播作用。當前,新型傳播媒介越來越多,包括網絡媒介、微信媒介、車身廣告媒介等,但是,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生產和經營企業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媒介對廣大的消費者進行宣傳和推廣活動,從而限制了生態農產品的銷售范圍。
2.青島市生態農產品產業化策略
青島市各級地方政府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從事生態農產品生產和經營的企業,對這些企業進行財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提高他們種植和經營的積極性,降低經營風險,提高收益,吸引更多的企業投入到生態農產品的產業化中來,讓他們得到一定的實惠,減少各類審批環節,大力簡政放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從而切切實實地降低企業的各類負擔,讓他們輕裝上陣,充分發揮企業家的才能,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加以調節,從而達到提高市場效率、增加生態農產品產量,充分滿足青島市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2.1加大對生態農業的財政補貼力度
青島市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雖然我國在2006年1月1日起就已經取消了農業稅,但在種子采購、農業機械采購,以及經營、流通等許多環節補貼力度仍然不夠,尤其是在銷售環節,目前的費用很高,包括高昂的物流成本、人工成本、水電成本、冷藏冷凍成本、進場費等,有些費用根本無法降低下來,屬于剛性費用,如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要想降低成本,只有加大補貼力度,使得生態農產品的價格降低到青島老百姓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
2.2設立專項資金積極扶持生態農業的發展
青島市各級地方政府應該每年有計劃地投入一定規模的資金,作為生態農業專用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主要用于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龍頭企業的科技開發、食品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培訓方面。支持那些市場前景廣闊、科技含量高、區域帶動能力大的生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高種植和生產的集約化水平和規模化水平。各級農業、林業、農機、畜牧等部門的資金要向生態農產品開發傾斜,確保一定比例的投入。
2.3推動生態農業向優勢產業區集中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28
0 前言
民以食為天,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保證農產品市場的有效供給及農產品價格的穩定,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蘇州作為魚米之鄉,農產品種類豐富,目前已形成了以優質稻米、蔬菜、生豬、家禽、水產等為支柱的優勢產業群。農產品流通連接著生產與消費,但由于蘇州農業經營規模偏小、農戶分散生產經營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在當前農產品供應日趨豐富的同時,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加上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導和產銷對接,導致部分農產品滯銷,“買貴”和“賣難”現象屢屢發生。另外,由于農產品集散市場布局不合理導致流通環節過多,以及由于倉儲、運輸等物流基礎設施落后導致運輸過程中損耗嚴重,造成農產品中間流通成本上升,結構性供需矛盾嚴重。而農民面對“小生產,大市場”的格局,既要承擔農業生產的各種風險,卻又不能從農產品價格的升高中獲取利益,收入增長緩慢,嚴重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因此,必須為農產品生產主體和市場之間搭建多種形式的對接平臺,實現產供銷一體化,優化策略以有效促進農產品市場的順暢流通。
1 蘇州農產品生產方面的優化策略
1.1 培育專業化的生產主體
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方面,應培育更加專業化、具有現代經營管理理念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以滿足現代流通的要求。生產主體既包括農戶,也包括農業合作社及農業基地。對于農戶應加強鼓勵、教育和引導,通過國家的補貼及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和指導,使農戶們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掌握現代農業技巧,使進城務工人員有熱忱返鄉務農或創業。對于農業生產合作社和,應嚴格按照相關制度,引導合作社向正規化方向發展。鼓勵多個合作社成立聯合社,以擴大經營規模和增加產品的多樣化。其次,加強合作社的能力建設,通過示范社建設和加大培訓、財政支持等手段,支持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和產品分級、包裝,進行品牌化經營,提高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更好地完成產銷對接。
1.2 建立規模化的生產組織
針對目前農業生產組織規模小的特點,應鼓勵零散農戶以土地承包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組織或者農產品基地,進而深化土地合作改革,加快土地流轉,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實現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增強對接能力,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夯實產銷對接基礎。或者建立農業產業園,實現農產品生產聚集,優化資源配置,統一規范管理。
1.3 推廣科學化的生產方式
大力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科學化,加快成果轉化。一是重視新興產業的發展,如可以加大生物技術引進應用力度,發展生物育種、生物食品、生物制品等新興產業,提高生物科技農業覆蓋率和產品競爭力。二是與科研院所進行技術合作和對接。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專業技術團體等進行多種形式的有效合作,創辦科研試驗基地,實現成果轉化。三是加強優質品種的引進改良。在原有農產品發展不理想的情況下,引進新品種試驗,發展種苗基地化,進行良種繁育,進而擴大商業化生產。四是加強地方資源特色農產品的保護開發。對蘇州特有的西山柑桔、太湖三白、水八仙、地方家蠶、碧螺春茶等農產品資源設立科學保護地和資源庫,加強對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稻米、特色畜禽、特種水產和經濟林果進行科學保護開發。
2 蘇州農產品流通方面的優化策略
2.1 加強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農產品流通的過程其實就是物流的過程,包括經過的各種中間環節和運輸配送過程。而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好壞直接影響物流效率,影響產銷對接時間,資金周轉率及產品的耗損率等。因此從政府層面各部門應該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與投入。包括公路建設,車輛的購置,站場的完善,倉庫功能的優化等,尤其是二級批發市場或者三級批發市場,應該增加其冷鏈倉儲設施建設,提高冷鏈方面知識培訓,部分連鎖超市冷鏈設施不夠齊全,市場零售人員專業化知識培養也有待加強。其次配送方面的服務質量水平也應該提高,減少配送途中的損耗。推廣農業物流專用運輸車的使用,大力發展特種專用車輛和重型專用車輛,逐步減少柴油使用量和尾氣污染排放量,實現不同區域的農產品的綠色配送,并根據農產品不同種類的不同需要,在運輸車上建設必要的低溫庫、冷藏庫,推進農產品的冷鏈物流配送的發展。
2.2 完善冷鏈運輸體制
農產品運輸,很大部分集中在生鮮農產品上,如水產,禽蛋肉,水果蔬菜,鮮花綠植等,這些物品在運輸過程需要保鮮,且容易枯萎腐爛,這就需要在整個運輸配送和倉儲體系中,運用冷鏈技術,保證溫度的控制。建議蘇州交通部門在各收費站開通鮮活農產品冷鏈運輸的“綠色通道”,免征過路費,確保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優先通行,減少在運輸途中的滯留時間。目前蘇州本土的一些特色農產品已與順豐物流建立了合作關系,包括東山枇杷、鳳凰水蜜桃、洞庭碧螺春、陽澄湖大閘蟹等。因當季水果保存周期短,蘇州的順豐物流公司特地成立水果運輸部門,通過全程一站式冷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最新鮮的水果送到消費者的手中。這種全程冷鏈的運輸方式不僅保證了產品的質量,也擴大了產品的銷售范圍,使其知名度和客戶群面向全國。其他生鮮農產品也應以順豐冷鏈運輸為榜樣,采用冷鏈運輸方式,擴大銷售范圍。
2.3 加強農產品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的發展對于農產品的產銷銜接至關重要。通過構建完善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可以通過短信推送、電視固定頻道定點播放農業新聞、開設本市農產品網絡鏈接、菜市場電子屏幕等方式來提供農戶們關于訂貨、儲存、運輸以及消費者們的需求等信息,讓農戶們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相關農產品的市場行情,指導農戶們根據市場實際需要來進行判斷并實施生產,從而緩解農產品的無效物流的現象,增加農戶們的生產收益。政府部門和三大運營商可以進行合作,定期將相關的農產品信息通過短信的形式發送到相關農戶的手機里,農戶可以通過相關的手機訂閱查看,另外與電視臺進行合作,進行定期的電視直播講座,為農戶講解相關的銷售手段與渠道。其次,政府在官方網站上建立農產品相關的信息鏈接,供農戶們及時查閱和了解相關信息。
3 蘇州農產品營銷方面的優化策略
3.1 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直銷平臺,實現產銷一體化
為了促進生產與消費更好銜接,可以通過建立電商平臺的方式實現產銷一體化。在整個環節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參與其中,實現線上線下運行方式的有機結合。網站形式應該多樣化,既可以在電腦上直接瀏覽訂購,也可以開發手機APP供消費者瀏覽選擇,這樣一來消費者可以直接在平臺上選購自己所需農產品,節省了去菜場或超市選購的時間,簡單方便。生產基地接收到消費者的訂閱信息后統一進行線下配送,或直接送至門戶,或在小區內部設立格子冷柜領取站,消費者可刷卡進行領取操作,也可輸入密碼領取操作。電商直營的方式不僅擴大了銷售范圍,而且有利于實現顧客依賴和忠誠,為長久銷售擴展了人群。
3.2 拓展產業鏈,壯大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
農產品龍頭加工企業是重要的農產品生產經營和流通主體。“基地+加工+直銷”模式主要是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在資金投入、技術應用、組織管理、市場開拓等方面優勢,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或種養殖基地建立貨源供給關系,積極開拓市場建立穩定的公司直銷渠道,在儲藏、加工農產品的基礎上不斷拓展適應規模化運營的現代物流配送能力。首先,聯結基地,建立定向收購關系。龍頭企業與種養殖基地建立農產品購銷合同,提供統一的技術培訓,指導其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生產。確保農產品高質、穩定、安全和健康。其次,以市場為導向,拓寬銷售渠道。企業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用戶需求進行種養殖品種的選育和改良,增強產品的特色化和個性化,提高競爭力。利用農業龍頭企業的品牌效應,積極與大中型連鎖超市及加盟店建立定向供應關系,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同時增加銷售終端消費者類型,除了農批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基對接外,還可以增加農校對接,農醫對接,農消對接的模式,實現銷售范圍擴大化。
3.3 發展農產品品牌化戰略
蘇州農產品應借鑒其他地區和產品的品牌化經驗,積極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重點提升碧螺春、陽澄湖太湖大閘蟹等一批原產地品牌保護,開發蘇太豬、梅山豬、太湖鶴等一批特色優質資源品牌,關注東山枇杷,西山楊梅,碧螺春茶葉和蠶絲等,將各品種依據產地及品質進行品牌化建設,注冊商標,提高其知名度。加大產品開發和宣傳推介力度,著力培育一批市場份額大、信譽度高、影響面廣的優質品牌農產品。同時融入“綠色低碳環保”的品牌思想,實現生態化經營。
3.4 開發農產品旅游觀光園,打造創意文化產業
開發農產品生活功能,發展休閑農業;開發文化功能,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現農產品產銷市場智能化、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開創新商機,新市場,和消費的新時尚。如蘇州可以建立農產品生態產業園,農家樂,或者舉辦草莓、水蜜桃等的采摘活動,開創采摘節吸引顧客。由蘇州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牽頭,不定期舉辦農產品展銷會,推出一些創意性農產品及農產品包裝,如茶壺南瓜,迷你西瓜,連體枇杷,帶字桔子,特大壽桃等的展示,吸引外界投資商及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另外通過姑蘇文化,詩詞歌賦,人物傳記,歷史故事等引領消費者在觀光的同時,享受文化的熏陶,在欣賞和了解農產品的同時,推廣姑蘇文化。
4 結論
總之,蘇州農產品的產銷一體化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產供銷各方面協調努力,只要蘇州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發展戰略,提高標準,擴展規模,壯大龍頭,拓寬市場,培育品牌,積極推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那么農村轉型,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資優化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蘇州市行政管理學會.城鄉一體化建設蘇州的實踐與探索[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1.
[2]張西華.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實現途徑研究[J].甘肅農業,2010,(12).
[中圖分類號]F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14-0021-02
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價格頻繁波動,從早期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到前期的“糖高宗”,再到最近的早秈稻、棉花、食用油等全線漲價,自2012年以來,農產品漲價態勢已有“全面開花”之勢。據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12月以來,豬牛羊肉和雞蛋價格持續上漲,蔬菜價格漲幅較大。2012年12月底,農業部重點監測的28種蔬菜中有25種價格上漲是連續第9周上漲,累計漲幅高達483%。另外,眾多地區的菜農面臨菜價低、銷售難的問題,先有四川、河南的萵苣、芹菜,后有山東的卷心菜等因鮮有人收購而大面積爛在地里。田間收購的低價和終端銷售的高價固然有菜農種植結構不合理的原因,流通環節的不合理因素導致的成本過高也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對我國農產品現有的流通模式進行分析,并提出優化建議,以期改善并改進當前我國農產品的流通狀況。
1 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模式
農產品價格除受生產因素影響外,流通過程的成本費用上漲也成為拉升農產品價格的主要推手。我國目前農產品流通模式比較復雜,農產品從農戶轉移到最終消費者的流通過程中流通節點較多。蔬菜從農民“菜園子”到市民“菜籃子”,一般要經過“菜農—小販—產地批發商—長途運輸戶—銷地批發商—小販—市民”等多個中間環節,每個環節至少加價5%。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由于繁雜的進場費、攤位費、城管費、工商管理費、衛生管理費等,導致農產品價格飆升,有時菜價會上漲一倍。
據商務部數據,農產品流通的每一環節至少加價5%到10%,幾個環節合計加價可能超100%。一般而言,農產品流通大致要經過4個環節:產地收購,中間運輸,銷售地市場批發和終端零售。我國目前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模式如下圖所示。
2 農產品流通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產品流通渠道復雜
我國農產品的流通主體和流通渠道模式都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流通渠道過多,這是導致農產品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農產品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我國農業經營現狀是小生產對大市場,零散式的生產和銷售導致市場競爭力低下。組織化程度不高是制約農產品營銷的重要阻礙,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格局,不確定的品種、數量和質量,使得農戶很難與銷售商建立穩定的供貨渠道,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1]
22 農產品的市場輻射力較弱
我國農產品的流通半徑較小,大多數的農產品銷售都有較強的地域空間限制,產品外銷的數量較少,多數在產地附近銷售,使得農產品在靠近產品的市場供應過剩,而在遠離產地的市場又面臨產品短缺的局面。[2]
23 流通渠道加工、物流、信息等技術落后,降低農產品價值
由于加工技術落后,我國大部分農產品只能以初級產品或粗加工產品的形式進入市場,農產品的部分附加價值得不到實現;農產品儲藏保鮮條件差,冷鏈流通普及程度不高,農產品時間價值難以得到有效保證;運輸和裝卸技術簡單落后,農產品難以獲得較高的場所價值;農產品包裝簡陋,使得農產品檔次低、形質價值不高。
24 農產品市場信息化建設落后
一是信息化硬件建設落后。一些市場仍然采用傳統的板報、廣播等方式少量的有關交易品種和價格的信息,甚至有的市場根本沒有信息服務,導致市場信息情報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二是信息資源不能共享。我國農產品市場規模大多小而分散,市場信息網絡不健全,尚未形成價格集中形成機制,使得農戶無法及時獲取有效的市場信息,缺乏對市場的適應能力,生產又缺乏市場信息指導,導致農產品流通滯后于生產。
3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優化策略
31 大力推廣農超對接
農超對接,指的是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性協議書,由農戶向超市和便民店直供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為優質農產品進入超市搭建平臺。[3]通過訂單式的生產和采購,省略流通渠道的中間交易環節,不僅可以極大地降低物流成本,減少生鮮產品的損耗,有利于農民增收,降低終端的生鮮農產品價格,而且從長遠看還有利于促進生鮮農產品生產標準化、高效化和無公害化。[4]
32 加強農產品產地農村合作社的建設
目前我國的農村合作社模式主要有產業主導式和政府主導式兩種。以農村合作社為主體的規模化生產可以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減少交易成本,保持零售終端高品質農產品的持續供給,有效解決“小農戶,大市場”的矛盾。同時,合作社的模式還能提高農民收入。以廣東省為例,合作社成員收入普遍比當地農民收入高15%以上,示范合作社農民增收更是比非成員高出20%以上,帶動效果明顯。[5]
33 應用物聯網技術,促進農產品智能化流通
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要求農產品物流需要依靠現代物聯網技術來開辟新的流通渠道。通過建立農產品智能溯源系統、食品安全運輸檢測系統、安全存儲系統、智能交易系統,實現農產品流通過程中信息的及時、快速、高效的共享和互換,推動農產品產業鏈各鏈條的轉型和升級,形成農產品生產者、企業經營者和消費者多贏的局面。
34 拓寬銷售渠道
除了傳統的實體店或農貿市場銷售以外,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等現代流通技術,建立產銷銜接的網上交易平臺,打破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貿易模式,將原來少量的、地理分布分散的、單獨的農產品交易規模化、組織化、拓展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另外,交互式的銷售方式,使農民能夠及時地獲取市場反饋,提供個性化服務,建立穩定的顧客群。
35 加強政府監管
在我國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中,流通環節眾多固然是原因之一,“最后一公里”的諸多費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強監管,取消某些不合理費用的征收,建立良好的競爭機制,杜絕市場的壟斷管理。
36 強化政府宏觀調控
要實現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優化,政府的宏觀調控也是必要條件之一。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維護市場的公開、公平和有序,其手段主要是行政指令和法律法規。必須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的立法體系和監督執行體系,規范渠道管理,完善農產品流通制度環境,培育農產品流通供應鏈。政府可以通過搭建網上交易平臺、組織訂貨會、推介會、建設專業批發市場等舉措,擴大農產品對外的輸出量和流通量,帶動地方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2011年商務部加強了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工作,探索建立覆蓋全國農村的商務信息服務體系,以信息服務促進農產品流通。新農村商網匯集了全國700多個批發市場的各種農產品價格信息。農村商務信息服務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共促成農副產品銷售1800多萬噸,銷售總額超過613億元。
以洛陽市為例,2012年12月24日至2013年1月24日,該市通過商務部的新農村商網平臺共農產品供求信息2333條,包括糧食作物及其制品、畜牧產品、中藥材、蔬菜水果等;農產品銷售成交138億元,位列全省第二名,成交品種主要有農用機械、面粉、馬鈴薯、生豬、大豆油等。[6]
參考文獻:
[1]陳淑祥.中西方國家農產品流通比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6,16(4):19-23.
[2]何望.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現狀與優化策略[J].經濟研究參考,2012(23):41-42.
[3]殷延海.基于“農超對接”模式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創新策略[J].改革與戰略,2012(2):95-97.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基于“十二五”跨越式發展的新疆農產品營銷渠道優化研究
收錄日期:2011年11月11日
“十二五”時期,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十二五”時期總體戰略是:穩疆興疆、富民固邊。新疆政府在《自治區農業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中提出: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核心,著眼于國內外大市場,全面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和“走出去”戰略,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和推進現代農牧業發展,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物流大企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配送為一體的現代農牧業發展體系。穩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現與市場的全方位對接,這充分體現出了新疆政府對農牧業發展的重視,而新疆農產品營銷渠道的優化,對其農業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新疆農產品營銷渠道現有模式
根據菲利普?科特勒的營銷思想,所謂農產品營銷渠道是指“農產品從生產者向消費者移動時,取得農產品的所有權或幫助轉移其所有權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隨著我國農業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與農產品流通的矛盾日益突出。將分散的個體農戶所生產的農產品分銷給消費者,需要一整套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農產品渠道體系,特別是在地域廣闊的新疆,優化農產品營銷渠道顯得尤其重要。新疆地域遼闊,各地區生產力發展不均衡,經濟發展狀況差別較大,因此農產品營銷渠道呈多樣化形式。就目前新疆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現狀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典型形式:
(一)以農產品運銷為主的營銷渠道。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農產品營銷渠道形式。農產品生產者選擇便捷的運輸方式(包括人力),主要通過縣、鄉鎮一級農產品集貿市場與消費者采用面對面的交易方式。優點:無中間環節,交易費用較低。缺點:營銷渠道輻射面小、無法實現充分調節供求的功能;交易效率較低,耗費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較高。目前,這種農產品營銷渠道在新疆的農村比較常見。
(二)多層中間商銷售為主的營銷渠道。通過中間商的市場能力優勢把農產品推向市場,完成農產品在流通領域中所有權的轉移,這是現代比較流行的農產品營銷渠道形式,缺陷較多:信息不對稱,造成農民生產的極大盲目性;農產品生產集中化較差,造成討價還價的能力較弱;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經過的環節較多,造成社會交易成本較高。
(三)以交易型渠道內部關系為主的營銷渠道。渠道成員以加工企業、銷售公司為主導地位,渠道成員之間的關系完全是簡單的交易關系,農戶并沒有分享到農產品加工增值的好處和流通環節的商業利潤。優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缺點:生產者、加工企業承擔的風險較大;由于生產分散、力薄和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民處于被動的不利地位;由于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經過加工的農產品質量低、加工產品增值率低、市場占有率低。
上述三種類型的農產品營銷渠道反映了現階段我國以及新疆農產品營銷的基本狀況,總結其特征,新疆現階段的農產品營銷還基本上處于以生產為導向的營銷階段,其目的是如何使生產者的農產品傳遞到消費者或用戶手中,是典型的“生產-市場”營銷模式。
二、新疆農產品營銷渠道存在的問題
盡管新疆農產品營銷存在多種渠道形式,但是從農產品生產者的低價賣到消費者的高價買,反映出了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眾多問題,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渠道上游主體分散、組織化程度低、缺乏競爭力。所謂渠道上游主體主要是指農產品的生產者,這個主體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生產分散、集中化程度低,在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上缺乏科學的依據,往往是依據以往的經驗來判斷,缺乏科學種植的概念;二是信息不靈,缺乏快捷、準確捕捉市場信息的能力,更缺乏科學的市場分析和預測,且對下游供應產品時,缺乏討價還價的能力;三是多數小生產方式下的農產品生產者無法進行農產品的產后流通、加工環節中所應該進行的嚴格篩選、規格包裝,導致生產的產品缺乏競爭力。
(二)渠道技術含量較低,政府投資結構不合理。在農產品生產、加工與流通過程中,過分重視農產品的生產,而忽視農產品的保鮮儲備、加工過程,浪費嚴重,這對農產品營銷渠道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一是儲藏保鮮技術水平的低下加大了渠道管理的難度,導致了渠道成本增高和渠道效率低下;二是限制了渠道向扁平化和垂直一體化發展。盡管近年來新疆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有了很大提高,但還是很不合理。過分重視農產品的生產,而忽視營銷渠道的構建還表現在政府投資方面的偏差,自治區政府在農業增產上的投入是很明顯的,但是在收獲后續農產品處理加工方面卻明顯相對投入不足,而農產品的附加值真正實現是在加工與流通過程。這種政策上不合理的投入不僅給生產者、中間商、消費者帶來了損失,也使現有的渠道模式很難得到提升,阻礙了營銷渠道發展進程。
(三)營銷渠道流通環節多,交易成本高、效率低。過多的流通環節不但造成交易成本高、效率低,而且還是造成農產品生產者低價賣、消費者高價買的一個重要原因。以新疆蔬菜流通過程為例,從菜農到消費者中間要經過五六個環節,菜農-產地中間商-市場批發商-市場中間商-零售商-消費者,而蔬菜批銷的每個環節都要加上很高的毛利才行,流通環節的增多,無形中加大了農產品的交易成本且效率較低。
(四)農產品銷售終端以農貿市場為主,超市、連鎖店銷售份額低。長期以來,農貿市場、批發市場一直是新疆農產品營銷渠道中最重要的銷售終端。這種傳統的零售終端存在許多缺陷,主要表現在無法保證質量、經營不規范等。雖然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超市、連鎖店與網店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特別是在農產品的銷售方式上取得的進步,但這一業務拓展對農產品銷售增長卻非常有限,在超市和連鎖店銷售的農產品品種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具體表現在:糧油、乳制品及深加工農產品的銷量增幅明顯,肉禽、果蔬、水產、鮮蛋等生鮮產品受多種因素影響,銷量十分有限,仍以傳統的農貿市場銷售為主。
三、新疆農產品營銷渠道優化對策
(一)加快新疆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組織規模的擴張,不僅需要龍頭企業擴大資金規模,提高技術含量等,而且需要加強新疆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加快新疆農產品標準化建設,以保障原料的穩定供給。近年來,新疆大力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糧、棉、果、畜“四大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特別是特色農業產業優勢明顯,新疆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商品棉、啤酒花、番茄醬生產基地和重要的畜產品、甜菜糖生產基地。新疆農產品生產者可以借鑒生產基地的發展模式,進行集中化生產,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產生規模效應,進而提高盈利能力。但是,新疆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新疆地域廣闊,鐵路運輸能力有限,運輸成本較高,同時出疆運力嚴重不足,導致農產品出口不及時,出現嚴重的滯銷。因此,在加快新疆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的同時,加強鐵路、公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提高其運輸能力。
(二)充分發揮政府在渠道建設方面的作用。農產品由產地市場進入銷地市場,一般要經過物流運輸,才能完成銷售過程。因此,物流運輸的時間和費用決定著農產品流通效率和銷售價格。而縮短物流運輸時間降低費用,涉及到物流基礎設施是否完備先進,道路是否快捷暢通,收費關卡設置是否必要合理,通關手續是否簡化方便等問題。目前,新疆農產品物流運輸通道的主要缺陷是高速路覆蓋面窄,一些鄉村道路還不暢通;收費關卡多,通關手續繁瑣;儲藏運輸和冷鏈保鮮設備不足。針對這些缺陷,新疆政府和物流公司應當聯手,推進快捷、高效物流運輸通道的建設。
(三)減少流通環節,提高交易效率。加強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引導和管理,建立信息透明、公平競爭的樞紐易場所,公開批發市場需求信息,農產品生產者可以利用其價格信號,根據需求變化安排生產、組織商品貨源供應,以減少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盲目性,降低損失。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合作社,并且鼓勵合作社和農場進城開設直賣店鋪或者超市,可以借鑒美國沃爾瑪超市的經驗,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統,直接運銷鮮活農產品,減少中間環節,縮短流通時間,從而降低農產品的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使農戶和消費者雙方同時受益。
(四)完善農產品營銷渠道終端方式。改進、完善農產品營銷渠道終端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改善新疆批發市場的軟硬件建設,促使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拓展。主要通過以下措施:完善市場內部秩序,規范交易行為;完善信息服務功能;加快交易方式的變革和創新;加強質量安全檢測系統建設;另一方面要推動農產品的超市經營及連鎖經營:建立農民合作組織,實現生產和銷售對接;依托第三方物流,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水平;創新農產品連鎖形式,提高連鎖經營管理水平。這種方式有助于解決農產品銷售困難,提高農民收入發展,有助于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有利于滿足消費者需求,在環境保護與稅收等方面也具有較強的優勢。
總之,“十二五”時期,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新疆農產品營銷渠道的構建與優化,既需要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與消費者的努力,又需要政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了農產品市場的繁榮和穩定,為了切實增加農民的收入,讓更多的消費者買到優質、安全和實惠的農產品,必須實現農產品營銷渠道的優化。
主要參考文獻: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梅清豪,周安柱譯.營銷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二、監測方式: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采取定期例行監測、監督抽查監測方式和風險監測相結合的監測方式。在例行監測中發現重大安全隱患的農產品及初級加工農產品采取監督抽查的方式跟蹤監測。凡是監測點拒絕抽檢的視為不合格。
三、例行監測
1、監測對象:蔬菜。
2、監測地點:全區按設立6個蔬菜生產基地、1個農產品市場、3個超市。
3、監測品種:番茄、辣椒、茄子、黃瓜、甘藍、白菜、小白菜、青菜、芹菜、花椰菜、菜豆、豇豆、菜心和空心菜等蔬菜。可根據季節適當調整監測蔬菜品種。監測品種兼顧綠葉菜類、白菜類、豆類和茄果類蔬菜。
4、抽樣數量:自檢例行監測共1500個樣。
5、抽樣時間:20xx年1月-20xx年12月。詳見抽樣計劃表。
6、抽樣方法:
檢測前,嚴格按照抽樣操作規程進行抽樣。抽樣人員應事先準備好抽樣單、抽樣袋、標簽等抽樣用具,并保證這些用具整潔、干燥,不會對樣品造成污染。抽樣過程不應受雨水、灰塵等污染。
大棚蔬菜以每個大棚為一個抽樣單元;露地菜每10畝為一個抽樣單元,不足10畝的以每種植戶的同一品種的蔬菜為一個抽樣單元。在抽樣單元內按對角線法、梅花點法、蛇形法等方法隨機采集樣品,每個抽樣單元內抽樣點不少于5個,每個抽樣點1m2左右,隨機抽取該范圍內的蔬菜作為檢測樣品,每個樣品抽取量不少于1.5kg,白菜、冬瓜、西瓜等大果形瓜菜不少于2個。
抽樣人要與聯絡員共同確認樣品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抽樣完成后,要認真填寫抽樣單,由抽樣人員和經手人共同簽字確認。抽樣人員要及時將樣品送回檢測室,在運輸過程中要避免樣品受到污染和變質。
7、檢測項目和判定依據: 用農藥快速檢測法,檢測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農藥殘留情況,判定標準:NY/T448-20xx.抑制率≥70%時農藥殘留超標。此時樣本要有2次以上重復檢測,檢測結果陽性應在 80%以上。
四、監督抽查:
摘 要: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產品流通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逐漸由傳統的營銷模式向超市化經營轉變,對農產品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標準。本文通過對農產品超市化經營的發展現狀,農產品所具有的優勢,以及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綜合分析,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以促進農產品超市化發展進程。
關鍵詞 :農產品;超市化經營;標準化生產
中圖分類號:F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13-0089-02
一、農產品超市化發展現狀
1、農產品種類繁多,超市農產品供應齊全
由于處于中原地區,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山地丘陵地貌,植被垂直分布,農產品種類繁多。有些農產品已經小有名氣,比如澠池縣碭山的梨、紅山鄉的櫻桃、新安的柿子、偃師銀條和泡桐、孟津的梨和黃河鯉魚、洛寧綠竹和獼猴桃以及的驕傲——牡丹,正是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勢,使得“挑剔”的牡丹在此安了家,并有了牡丹餅的傳奇,豐富的農產品種類已在的各大超市隨處可見,許多具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已經家喻戶曉,農產品超市化經營已初具規模。
2、農產品超市化經營額創新高
據統計局統計,2012年前7個月,農產品超市化經營額高達320萬元,同比增長90.7%,超去年全年農產品超市經營額總值36萬元,創下歷史新高。農產品超市化經營排名前三的商品分別是鮮蘋果、蔬菜種子和植物產品,創收額分別為174萬元、53萬元和39萬元。新拓展的盛德美連鎖超市的市場拉動了農產品超市化經營額的大幅增長,對盛德美連鎖超市供應農產品總額達158萬元,占全部農產品入超市總額的49.5%。此外,對家樂福、大張、丹尼斯的農產品供應值分別為79萬元、38萬元和33萬元,同比增長9.3%、2.8%和22.8%。這充分展示了農產品超市化發展的實力。
3、連鎖超市零售產品種類齊全,農產品占較大比例
近年來,作為河南省幾大城市之一,經濟進入持續穩定發展的春天,而連鎖超市也趁此機會不斷擴展市場。目前的連鎖超市都在進行零售產品品種全覆蓋。
大型連鎖超市在的發展勢不可擋,同時其對農產品的銷售能力也不可忽視,占到了其零售的53%,所以其發展農產品零售勢不可擋。
二、農產品超市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自產自銷,無法保證產量和質量
據市場調查,大部分超市農產品來自各縣區,而這些地區的農業發展相對有很大的浮動性,農產品的增長率不甚穩定,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河南省農產品增長不穩定,而超市化則要求農產品的持續供應,這對農產品超市化發展造成極大的阻礙。究其原因,主要是農產品生產鏈條長,生產環境開放,不可控因素多,且各種預防災害的系統還有待提高,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從而引起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銷售等環節脫節的問題,無法建立完整的安全生產體系和實施措施,難以形成持續可控的供應鏈。同時,自產自銷的農產品,沒有生產標準,在質量上無法保證。
(二)農產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價值小
近年來,農產品加工業飛速發展,目前總產值達0.4萬億元,增加值突破0.1萬億元,但是,與發達地區相比,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深加工業發展嚴重滯后。據估計,目前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為0.85:1,發達地區為3:1,農產品的加工程度為45%,而發達地區達8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的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薄弱,加工技術水平低,產品品種單調,種類也很少。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率低,許多農產品加工停留在粗加工階段,缺少深加工、精加工。因此,需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增值空間。
(三)農民品牌意識薄弱,品牌競爭力低
由于農產品的生產地區處于偏遠地區,農民素質低下,品牌意識淡薄,對于品牌所產生的巨大的競爭力知之甚少,還處于簡單的誠信與承諾打口碑戰,所以無法形成固定的產品形象,也使得農產品的競爭力低下。例如曾經風靡的李樓掛面,用上等的面粉和清澈甘冽的泉水,經過手工制作而成,長期以來都以其獨特的干爽、柔韌、細膩走出大山。在,李樓掛面雖是一個具有影響力、誘惑力的地方農產品特色,卻沒有形成品牌,沒有統一的商標和形象,錯失了繼續發展的機遇,至今已找尋不到了。
(四)超市入門環節繁多,農產品損耗多
周應恒等對南京消費者需求的研究表明,未將超市作為主要購買場所的原因在于,農產品超市的價格高于農貿市場。現在的農產品進入超市之前要經過繁雜的環節,直接導致超市成本提高,所以農產品的超市價格要比農貿市場貴,有的貴50%以上,有的甚至貴200%,高昂的價格讓消費者難以接受,也使超市失去了相當大的市場競爭力。
三、針對農產品超市化經營的對策分析
(一)推動農產品生產標準化,保證農產品產量和質量
農業標準化生產是調整農業結構,推動農產品超市化的重要技術基礎,只有把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軌道,才能加快農業從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才能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經營水平,才能適應農產品超市化發展的進程。
(二)加強農產品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
農產品深加工是指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制作以體現其效益最大化的生產環節。2010年,規模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0萬億元,比“十五”末增長1.5倍,年均增幅達20%以上,超過“十一五”規劃年均12%的增長預期。充分說明了我國的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勢頭充足,應迎合農產品深加工的潮流,大力發展糧、棉等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積極發展“菜籃子”產品的加工,引進農產品深加工配套技術及產品鞏固發展糖、茶、絲等產品的傳統加工。“現在的牡丹,渾身上下都是寶”,以前花農種牡丹,主要是出售種苗,剩下的花瓣一旦過了盛開期,就自然凋謝。
(三)增加農民品牌意識,推進農產品品牌戰略
農產品的品牌的價值巨大,不僅會對農產品進超市提供有力條件,而且還會產生巨大的品牌效應。可通過以下三條來促進其農產品超市化的發展。一是依托傳統特色創區域農產品品牌,制訂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確保生產的農產品符合現代超市要求。二是依托龍頭企業打造農產品品牌,龍頭企業具有一定規模優勢,擁有強大的產品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規模的名牌農產品。
(四)減少農產品入門環節,降低中間環節的成本
農產品進超市的環節繁多,每一環節均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也使農產品的新鮮度大打折扣,而消費者在選購生鮮產品時,新鮮度和價格是很重要的兩項因素,中間環節過多導致超市在這兩項因素中均不占優勢。產品在進入超市這個環節加價可達50%-200%,而這些加價的30%源自于中間環節,這些中間環節給農產的超市化發展帶來巨大的阻礙。據此,超市應加強農產品中間環節管理,削減農產品入超市的不必要的環節,引進先進技術,為超市高效的接受農產品提供便利,節約農產品進入超市的時間以保持農產品的質量及新鮮度。
參考文獻:
[1] 胡定寰.中國超市生鮮農副產品經營與消費者購買行為[J].中國農村經濟,2009(8):12-17.
目前,我國的糧食、棉花、油料、糖料、肉類和水產品等農產品的總產量均為世界第一位,這為農產品物流產業發展創造了寶貴機遇,潛在的巨大市場有待挖掘。但我國農產品物流仍然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具體表現為:物流基礎設施、設備和技術水平低下,物流人才缺乏,農產品物流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程度都不高。基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網絡的物流一體化水平低,造成了農產品物流時間長,損耗大,效率低,物流增值少,大部分農產品不能實現“貨暢其流”和“物盡其值”。
一、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現狀
農產品品種繁多,各品種的品質特性差別大,其流通形式也有所不同。如蔬菜、水果、禽、蛋、水產品、肉等直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生鮮類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其流通主渠道中的一個關鍵性環節。只有少量農產品繞過批發市場以直銷方式到達消費者。
農產品產業鏈可以以批發市場為界分為兩部分:一是“生產――流通”環節,即從農產到批發市場;二是“流通――消費”環節,即從批發市場到消費者。這兩個供應鏈的銜接處――批發市場,則是一種以競爭為主的市場交易模式。這就要求批發市場能夠實現“生產――流通”供應鏈和“流通――消費”供應鏈之間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良好銜接。其中,信息流的無縫銜接是最基本的環節,若信息流銜接不暢,則會造成兩條供應鏈都陷入低效率的運行狀態。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銷售方式以“即時貨銀兩訖”的現貨交易為主,這是一種商流與物流不分的最原始流通形式。這種當日現貨交易機制決定了只能存在單純的競爭關系,不可能存在合作與協調;只能追求眼前利益而無法考慮長期利益,因而很容易造成供求信息的扭曲。信息流的阻斷造成了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基本上處在時間長、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層次,很難適應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
農產品信息流既包括從消費者到供應商的需求信息流,也包括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供給信息流。從我國大多數批發市場的運行機制來看,這兩條信息鏈都被阻斷了,上下游的信息不能順暢地到達對方,甚至被嚴重扭曲。信息鏈被阻斷是因為批發市場的信息收集成本過高,從而出現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于農民而言,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確定性,造成批發市場價格波動大,不利于農產品的均衡供給,加大了農民的市場風險;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而言,由于供給信息的不確定性,使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失去信任。現貨交易方式使買方缺乏關于產品質量的足夠信息,會出現“逆向選擇”,即低質產品將高質產品逐出市場。目前在大中城市的超市里出現的品牌農副產品及綠色有機食品等高質量農副產品在批發市場是難以見到的。我國某些農產品(食品)質量不穩定、安全性缺乏可靠保障的經濟學原因就是供給信息鏈的阻斷。而農業生產的分散狀態又給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監管成本太高。
由此可見,信息鏈在批發市場的阻斷不僅使我國農產品流通處于一種無序狀態,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政府指導與監管難以完全到位,而且還直接造成了農產品物流鏈的銜接不暢。結果是農產品物流從供應地到消費地之間處于阻斷和不透明狀態,流通渠道不暢,物流緩慢。農產品在儲運、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中的成本過高,致使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農產品的物流信息化建設應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中之重。
二、我國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1 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由于網絡成本較高,農民上網用戶少。互聯網的用戶分布與農業網站的地區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用戶很少。以農業信息為主要內容的網站在全國所占的比例不高,利用程度低。基礎工作水平低,缺乏大型實用數據庫。即使為數不多的數據庫,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民要使用它們,也是困難重重。
2 信息資源缺乏有效利用
目前農業部門和涉農部門都擁有各自的信息資源。由于目前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同時信息分類分級、收集渠道和信息應用環境等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信息結構不盡合理。
3 信息渠道不暢
一是部分地市縣沒有建立互聯網的信息平臺,絕大多數鄉村缺乏網絡溝通手段。二是基層農業部門信息渠道少,媒體間在農業信息傳播和方面缺乏必要的配合和溝通,信息利用不充分。同時,農業行政部門的管理服務工作電子化水平相對較低,政府和用戶雙向互動網上事務處理還沒有起步,難以為監管主體和公眾提供高效的網絡化服務,尤其在產品和生產資料的市場監管方面,很難滿足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秩序的迫切需要。
4 缺少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專門人才
目前我國缺乏既具有農業信息經營理論知識,又具備較高的農業信息經營實踐能力,從事信息收集、經濟預算分析、數據處理、軟件開發、硬件運行維護、通信保障、系統分析與管理等方面的專門技術的專門人才,更缺乏既通曉信息理論與技術又善于經營的服務經營人才。
三、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對策
1 重點抓好若干基礎性公共平臺。政府應當負責建設若干基礎性和政務性的公共平臺,完成相關監管和公共服務的信息化。建議當前首先建立或完善電子口岸系統、大交通”監管系統、特殊商品物流的監管系統這三大最重要的支柱系統。
2 利用信息技術,打造現代物流中心。要改變過去僅有廣場和倉庫的舊模式,進行信息中心和交易大屏幕建設,利用信息技術,引進拍賣、看樣交易等現代交易方式;各個批發市場要網絡互聯,信息共享,并向外界傳遞在批發市場形成的價格、交易量等信息,協調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從而使批發市場向物流中心過度。
3 加快制定物流信息化專項規劃和各項基礎建設,建立鮮活農產品身份證制度。首先建立準入制度,禁止存在問題的農產品進入市場銷售,然后在技術條件成熟時再逐步向農產品身份證制度過度。由于超市或連鎖企業信息采集能力強、處理信息量大、信息傳輸效率高,可以在此基礎上直接建立鮮活農產品身份證制度,通過計算機記錄產品的相關信息,通過網絡快速傳輸,并做到能夠方便、快捷的查詢,出現問題追本溯源,保證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
1.1監測城市
全省9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
1.2監測品種及抽樣地點
1.2.1品種及抽樣范圍 應季蔬菜、水果。蔬菜種類包括茄果類(番茄、辣椒、茄子);瓜菜類(黃瓜、西葫蘆);甘藍類(結球甘藍、花椰菜);白菜類(大白菜、小白菜、普通白菜);綠葉菜類(生菜、芹菜、波菜);豆菜類(菜豆、豇豆);根菜類(蘿卜、胡蘿卜);薯及薯芋類(馬鈴薯、紅薯)共計8類。水果品種為蘋果、葡萄、梨、香蕉、桔子等,根據應季品種具體確定。
1.2.2抽樣地點及抽樣數量 9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蔬菜(水果)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蔬菜每次每城市30個樣品,水果每次每城市20個樣品。
1.2.3監測參數 監測參數為甲胺磷、甲拌磷、對硫磷、磷胺、久效磷、氧化樂果、甲基對硫磷、水胺硫磷、敵敵畏、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殺螟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聯苯菊酯、三唑酮、百菌清、樂果、丙溴磷、亞胺硫磷、腐霉利、五氯硝基苯、吡蟲啉、多菌靈、除蟲脲、滅幼脲、阿維菌素、克百威、甲萘威、涕滅威等35種農藥參數。
1.3抽樣時間
第1次為元旦、春節期間;第2次為“五一”節日前;第3次為“十一”節日前。
2.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監測
2011年繼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監測工作,對重點品種、重點生產區域和有可能產生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時期適時開展針對性專項監測。監測參數和具體時間按照監測方案進行。
2.1保護地蔬菜專項監測 在2011年3~5月份對全省重點蔬菜保護地生產基地適時開展2次監測。每次抽查20個基地,每個基地根據種植種類和規模抽檢10~20個樣品。蔬菜品種以應季上市品種為主。
2.2露地生產基地蔬菜專項監測 7月份對全省40個縣(市、區)蔬菜基地開展專項監測,按照生產品種和面積,每個縣抽檢20個代表性樣品。水果抽檢10個縣(市、區),每個縣20個樣品。蔬菜、水果品種以當地生產的主要品種為主。
2.3冬儲秋菜專項監測 9月份開始對秋菜生產基地進行抽樣監測。抽查品種包括白菜、馬鈴薯、紅薯、蘿卜、胡蘿卜、雪里蕻、根用芥菜等冬儲菜。監測地點選擇20個重點縣生產基地,每個縣25~30個樣品。
2.4高風險蔬菜農殘專項監測 對市場銷售的冬春季應季菜(芹菜、韭菜、春甘藍等)和豆菜類(豇豆等)等高風險蔬菜品種開展監測,進行質量安全抽查。在2~5月份進行,時間和監測頻次按具體監測方案確定。
2.5食用菌專項監測 全年進行1次食用菌農藥、重金屬殘留量檢測,對全省主要食用菌生產基地、產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食用菌進行專項抽檢,以食用菌主產區為主。在6~9月份進行,具體時間根據各主產區產菌時間確定。
2.6人參專項檢測 對我省地產優勢特產品人參繼續開展專項監測,主要對人參生產基地生產的鮮參開展農藥、重金屬殘留監測。在8月份開始監測,具體時間根據各生產基地起參時間確定。
2.7農產品包裝物專項監測 繼續開展農產品包裝物質量安全狀況監測。以我省包裝基礎較好的優勢農產品大米為切入點,開展包裝物污染狀況監測。
3.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常態化監測工作
在我省優勢農產品集中生產區域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常態化監測,監測生產環境和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及時發現風險隱患,確保我省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品牌優勢。監測重點為水稻、玉米、大豆、雜糧雜豆、馬鈴薯、花生、西甜瓜、食用菌、人參、蘋果梨、葡萄等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首批在2011年建立30個常態化監測點,進行生產基地環境調查,開展土壤、大氣、灌溉用水監測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通過常態化監測工作的逐漸展開,逐年擴大試點,爭取3~5年時間,在全省實現產品生產環境及質量安全常態監測全覆蓋。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A
1 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概念
隨著人們對生鮮食品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冷鏈在我國得到快速發展,因而學術界對冷鏈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并且提出相關的定義。《物流術語》(GB/T18354―2006)將“冷鏈”定義為:為保持新鮮食品及冷凍食品等的品質,使其在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的配有專門設備設施的物流網絡。有關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生鮮農產品在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上始終都處于低溫環境中,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減少農產品的損耗,防止農產品的變質和污染的一項系統工程。
2 農產品冷鏈物流必要性分析
近年來,牲畜的生產區域與消費區域在逐步分離,居民對肉類產品的消費習慣也在不斷改變,這對于肉類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和消費安全有重要意義。
2.1 牲畜生產區域與消費區域的分離
我國肉類產品資源配置地域性突出:重點產區中北方比重上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肉類生產減少,產業集中帶初步形成。
生豬生產全國有8大重點產區:川、湘、豫、魯、冀、蘇、皖、鄂;牛羊肉生產有5大農區(豫、冀、魯、皖、吉)和5大牧區(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寧夏)。我國肉類食品行業50強企業主要集中在肉類產業化較高的華東、中南和華北地區,其中山東(19家)、河南(9家)兩省,占44.4%。在重點產區中北方比重明顯上升,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發達地區,養殖的人越來越少,吃肉的人越來越多。
牲畜的生產區域與消費區域出現了分離,因而,大量的生鮮肉需要從主要產地輸出到消費地,途中為了保證其質量,必須采取冷藏運輸。
2.2 居民消費習慣的改變
“半夜宰豬,早市賣肉”是我們千百年來普遍的習慣。基于長期以來的消費習慣和認識上的錯誤,廣大城鄉居民較熱衷于熱鮮肉,他們認為熱鮮肉更新鮮、更衛生,這是不科學。
現在這種消費習慣正在逐漸改變:一方面,由于冰箱和冰柜的普及,居民得以更好的儲存和保管;另一方面則是飲食觀念的改變。以豬肉為例,居民傾向于當前的科學說法――豬剛屠宰完畢極容易被細菌、病毒繁殖或者分泌毒素,而冷鮮肉因經過加工可控制大多數有害微生物的生長,使成熟肌肉組織變得柔嫩、滋味鮮美、氣味芳香、容易咀嚼,便于消化吸收,營養價值高。
3 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
3.1 生豬、活牛羊冷藏加工比例低
我國屠宰行業產能過剩現象嚴重。2009年全國定點屠宰企業設計年屠宰能力高達10.88余億頭,而實際全國年定點屠宰量卻只有3.23億頭,實際產能不足三分之一。據相關數據表明,2009年2月全國規模以上(年屠宰量15萬頭以上)生豬屠宰企業屠宰量約1300萬頭,到了2011年1月屠宰量有所上升,但也只有約2500萬頭。這種“過剩”的根本原因是國內生豬品質較低,市場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力弱,很難走出國門,形成了國內“區域性競爭格局”。
屠宰行業的這種現象帶來了生豬、活牛羊冷藏加工比例低的局面。
3.2 屠宰市場缺乏規范
在中國,肉類加工既是個傳統行業,也是個新興產業,出現了許多大型屠宰加工企業,但多數省、市定點屠宰仍存在市場集中度低、規模小等問題。據了解,2007年全國生豬定點屠宰場達2.3萬家,規模以上屠宰加工企業只有2847家;更多的定點屠宰場設備簡陋,檢疫或流于形式,或靠經驗直覺,或手段落后;加之執法力度不夠,私屠濫宰、制售注水肉和病害肉行為時有發生;另外,還有一些地方采取各種手段,限制非本轄區定點屠宰廠合格生鮮肉進入本地市場,影響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肉類市場的形成。中國肉類加工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集中度不夠,缺少規范化經營。因此,減少屠宰場數量,擴大屠宰場規模、實現肉類工業化和機械化屠宰勢在必行。
3.3 冷鏈網絡覆蓋不均
隨著城市與農村經濟的發展,居民對于肉類食品的需求量在逐漸加大。但是由于發展的不均衡,從各種肉類的人均消費量來看,1990年至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量一直高于農村居民,從1990~2008這18年的間隔期可以明顯觀察到,1990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是農村居民的2倍,1995年為1.8倍,2008年為1.68倍,城鄉需求分散導致相關企業在建立冷鏈網絡的時候更多的側重重點城市建設,農村的冷鏈覆蓋殘缺。
3.4 資產專用性致使冷鏈物流供給市場難成規模
根據威廉姆森的交易費用理論,資產專用性是指在不犧牲其生產價值的前提下,某項資產能夠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調配使用的程度。專業性資產是為支撐某種交易而進行的耐久性投資,一旦形成,就會鎖定在一種特定形態上,若做他用,其價值會迅速貶值。如肉類產品所需要的專用低溫倉庫與運輸設施,就具有鮮明的資產專用性。若收益不穩定,企業將面臨極大的運營風險。
建立冷鏈物流網絡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大,投資回報周期長,同時又由于肉類產品本身的易腐性、肉價波動性大等特點,企業很容易因冷鏈設施的專用性而被深度套牢,投資會遇到很大的風險。這阻止了一部分投資進入,導致專業化的冷鏈物流企業發展受阻,不能形成規模。
4 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優化對策
4.1 養殖規模化、標準化與繁育優質化
養殖龍頭企業進行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通過技術培訓和指導,有效提高養殖比例,優化養殖結構;養殖龍頭企業加大優質品種繁育力度,切實提高良種供給能力,有效規避從外引種的風險;養殖場(戶)淘汰土劣品種,全面推行良種良法,優化品種結構,科學控制能繁母豬、母牛羊存欄比例,穩定生豬、活牛羊產能。
通過養殖規模化、標準化與繁育優質化形成穩定的供應關系,提高生豬、活牛羊冷藏加工的比例,為建立完善和有效的冷鏈網絡提供充足的保證,實現資金的有效利用。
4.2 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整合肉類加工企業
積極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肉類加工業,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優勢產區、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流動,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步伐,加快由作坊式手工加工向工廠化機械加工方式的轉變,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通過企業兼并重組,加快由傳統組織結構向現代組織結構的轉變,提高行業集中度和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延伸產業鏈,促進畜禽養殖、屠宰加工、制品加工、肉品流通各環節的有機結合與相互協調。
4.3 建立覆蓋農村的冷鮮肉冷鏈物流
廣大農村市場引進有實力的大型連鎖超市及農產品流通企業與當地農產品基地建立更緊密、穩定的農產品購銷關系,增加對接品種和數量,提高基地直接采購農產品數量;支持農產品產地冷庫等設施建設,增加肉類專用冷庫庫容,提高農產品產地預冷比重,延長農產品保質期,促進農產品流通成本降低。
4.4 依托肉類加工企業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
冷鏈物流發展要依托大型肉類食品加工企業建立和發展,通過兩種途徑:一是大型肉類食品加工企業建立自己的冷鏈配送網絡;二是專業冷鏈物流企業與眾多肉類加工中小企業形成合作單位,增加物流效益。
豬肉加工行業以雙匯、金鑼、雨潤等為領先者的競爭格局初步形成,為此雙匯、雨潤建立自己專門的冷鏈配送網絡,一方面是因為其中的利潤不想讓給別的企業,更重要的是沒有專業化的冷鏈服務企業可以達到他們的服務要求與區域覆蓋程度。規模企業由此充分發揮其專業化、規模化、組織化的優勢:打破行業、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合理配置資源和健全經營網絡,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細分市場,拓展業務范圍,發展增值物流服務,用專業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提高物流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