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10:37: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區治理難題及對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3]李瑾.論城市化進程中的低端需求――以城市攤販問題為例[J].城市問題,2009(3).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57
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中,威海市把破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難點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堅持把科學指導與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相結合,把公平公正和維護群眾利益作為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生命線,積極探索了多種形式的對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解決思路和措施。
1 收益均等、社區融合破解園區村工作難點
針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對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帶來的挑戰,文登區在調查研究和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探索了一條以“社村融合、收益均等”為核心內容的確權登記頒證模式,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這種模式的核心就是,確權登記時不記載家庭承包地面積、地塊、區位等信息,只記載家庭共有人信息,由村委會向農戶發放“村集體經濟組織權益證書”,作為村民權益的證書。文登區小觀鎮所屬南海新區整體規劃的22個村全部采用此種模式,涉及農戶5800戶,1.5萬人,家庭承包地總面積17.33hm2。由鎮政府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標準發放生活補貼,逐年遞增100元,增至3000元為止不再遞增,并為其家庭成員辦理失地保險,使其年滿60周歲后每月享有300元的保險金。由村委會為農戶每人每年發放10kg食用油、100kg面粉、25kg大米。工作中始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工作的每一環節都廣泛征求群眾意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得到了群眾擁護,確權登記頒證任務順利完成,取得了良好成效。
2 土地股份社化解園區村土地確權工作難點有成效
針對園區發展和項目建設占地多的問題,榮成市嶗山街道辦事處在調研的基礎上,廣泛自征求群眾意見,探索建立農村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解決園區村土地確權面臨的難題。工作中,他們嚴格遵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堅持農民自愿原則,依據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以土地入股的模式,引導村民簽訂土地入社《申請書》,注明入股土地的位置及畝數,將農戶已流轉的土地,每畝折算為1股,以村為單位,成立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明確農戶承包土地的股權,用股權證代替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發放到村民手中,由合作社對外租賃,所得租金按入股土地分配給農民。嶗山街道小遲家、鮑家莊等7個村采用此種模式完成土地確權工作,群眾反映良好,工作進展順利。
3 因村制宜破解兩田制工作難點
3.1 “優先確權,多寡結合”均土地
文登區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反復征求鎮村2級及黨員、村民代表意見建議,探索出了“確定基準、優先確權、民主自愿、多寡結合”的確權方案,其核心內容就是先對分配均等的人口地進行確權登記。
3.2 土地找差治理“兩田制”
榮成市蔭子鎮頭甲村在充分調查,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通過土地找差的辦法治理兩田制土地不均問題,取得較好效果。該村在鎮政府工作組的指導和幫助下,針對該村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
3.3 土地找利解難題
榮成市滕家鎮康家村針對土地確權工作中存在的兩田制問題,多次召開村兩委、黨員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土地確權方案,逐戶走訪農戶,了解村民對這次土地確權的想法。
4 作股量化破解城郊村確權難題
文登區針對城郊村人均土地面積很少,失地農民數量逐年增加現狀,堅持創新思路、統籌協調,把確權登記頒證和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結合起來,把土地這一資源性資產作股量化,增加地少農民和無地農民的實際收益,既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和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又把承包經營權變成了收益權,間接實現土地收益的均等化。文登區天福辦事處架子山村經村黨員、村民代表表決通過,享有股權資格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每人享有1個整股,土地股權量化每400m2做為0.1份股權,耕種土地的農戶人均達到400m2的不增加土地股權,不足400m2的農戶,按照實有面積比例分配土地股權,無地農戶每人增加0.1股,土地股權隨著土地被征用的面積隨時進行變更。確權登記頒證時,有地戶按照實際耕種面積進行確權登記,無地戶不進行土地確權登記,但記載其土地增加股份的數量。
通過積極地探索與努力,威海市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難點破解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威海市314個確權難點村的工作難點全部得到了積極梳理和有效化解,工作中很好地堅持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有效保護了廣大農村群眾的根本利益,受到了農村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廣泛擁護。
一、臨盤社區供暖失水現狀及危害
1.臨盤社區供暖失水狀況
表1 2011年11月~2012年3月臨盤區域供暖系統日失水量統計
供暖系統失水主要為管道漏水與用戶系統失水,也就是故障或缺陷失水和人為失水。如管網維修放水及室內暖氣維修放水(即部分居民因裝修等原因自己更換暖氣片在正常供暖時泄露,需放空 整棟樓系統內的水方可正常維修)屬于故障失水,用戶私自放水屬人為失水。
2.供暖失水造成的危害
暖網失水造成的損失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主要由原水成本、加熱水的燃煤損失和耗電損失、水處理成本和人工維修成本等組成。間接損失主要是由于失水造成系統失調、系統補水造成的供暖溫度降低對收費工作的影響、加速水泵等設備老化及對單位形象的影響的間接損失。
二、臨盤供熱系統失水的原因分析
一般情況下供熱系統完全封閉,供熱系統壓力處于穩定工作狀態,但是由于管網中管道和附件的熱水泄露或熱水體積在發生變化,造成供熱系統工作壓力下降,所以需要向系統內補水,也就是系統失水。要加強失水治理,標本兼治,就要從對供熱系統穩定的影響要素入手,用系統枚舉方法找出產生失水的原因:
1.教育、宣傳不夠;
2.巡視不到位;
3.缺少系統分析,培訓不夠;
4.失水位置隱蔽復雜;
5.檢查、處罰措施不夠;
6.部分時段供暖質量差,用戶私自防水。
三、治理供暖系統失水的對策
1.加強人員教育與人員管理
1.1對各級人員進行失水危害和治理失水重要性的專題教育;
1.2確定失水控制指標,制定發現失水獎勵和責任失水的處罰規定;
2.優化運行管理和操作方法,保證管網查漏和防范效果,使管網處于完好和可控狀態
2.1提高管網水質管理要求,完善水質管理規定,及時檢測循環水質,除保持合理的PH值8.5-9.5;
2.2形成換熱站暖網用戶的鏈式管理體系,提高供暖生產的管理水平。
2.3在管網檢修和檢查基礎上,加強原始數據和情況積累,總結經驗,分析現狀,確定供熱檢查與搶修預案;
2.4把查漏時間放在非運行期集中進行,打殲滅戰,采取滿水查找等方法,集合改造盡量采取明鋪設管道方法;
3.加大計量和統計控制力度
3.1安裝流量計,精細管理。對各回路加裝流量計,根據每條回路的流量計數據,確認重點巡查區域。失水量每天統計一次,改為每小時統計一次,進一步精細管理挖潛增效,爭取更大的節水空間。通過統計數據發現,由于各支路所供熱用戶的性質不同,發生失水量高峰的時段也不同。如純粹的居民用戶,發生失水的時段一般在晚18:00一22:00及早6:00—8:00;而所供熱用戶中有餐飲、服務單位失水一般在午、晚就餐的時間。據此,除每天兩次的常規巡檢外,由隊干部帶頭在失水量高峰時段加密巡視。此外,還發現日失水量與室外溫度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即當室外溫度升高時,日補水總量亦相應的減少。因此,以臨盤社區為例,在運行季中期每小時補水量超過9方,后期每小時補水量超過7方,立即組織突發巡線;
3.2加強部分暖氣不熱等原因住戶回訪工作,減少住戶私自放水;
3.3加強失水工作的對比分析狀況,使用數據分析查找目前失水情況,及時上報;
4.堅決打擊用戶放水現象,進行廣泛宣傳和稽查
4.1結合測溫、維修服務檢查用戶供熱設施,制定用戶設施檢查制度,填寫用戶設施檢查記錄;
4.2對居民加強放水危害性和相關處罰政策的宣傳;
4.3供暖前期,兩次對主管網的各處和入戶的過濾器進行集中清理,以消除過濾網堵塞對暖氣不熱的影響;同時,對部分不熱區域也落實針對性處理。如:進行單線拆沖試驗以解決支線進出水閘門的堵塞情況;
4.4供暖前期,即進行暖網冷態循環,并對各住宅樓進行三次集中排氣。根據居民供暖回訪調查情況開始集中解決暖氣不熱的會戰,解決部分樓房因暖氣片堵塞嚴重導致的多年不熱的難點問題;
4.5供暖管網中加入臭味劑進行防盜水。
四、供暖系統失水治理效果
表2 2012年11月~2013年3月臨盤區域供暖系統日失水量統計
1.經濟效益
供暖初、中、后期的失水量比實施前共降低了5345方,直接減少損失約11.67萬元。
2.社會效益
一、街道重點調研課題
1、街道發展資金平衡問題的思考與對策。
要點提示:針對街道建設發展資金流量大、平衡難的現狀,圍繞街道長遠發展建設資金平衡要求,分析街道資金平衡現狀,提出街道短期以及長遠發展資金平衡的途徑和對策。
2、在太湖新城快速推進形勢下,如何做好企業穩心留根工作。
要點提示:圍繞太湖新城建設,加快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幫助企業解決發展所面臨的難題等方面,提出思路與措施,提升穩心留根的實效性。
3、街道功能業的布點、策劃與爭取。
要點提示:根據太湖新城規劃要求,統籌考慮街道范圍內功能業的布點,提出項目策劃爭取的途徑及建議。
4、提高街道集體資產管理運營效益的研究。
要點提示:在總結街道集體資產清查登記工作的基礎上,思考分析制約街道集體資產運行效益的各類因素,以“規范、完善、有序”為要求,從規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入手,研究提出加強管理、提升效益的新思路、新辦法、新機制。
5、提升城市建設品位內涵的思考。
要點提示:以全力打造與新城核心區相吻合的建筑精品為目標,從建筑的形態、建筑的品質、建筑的內涵、環境的協調等方面,研究提升城市品位、建設水平的策略。
6、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思路與對策。
要點提示:圍繞城市管理“精細化”的要求,制定城市管理的目標,以及思路舉措,切實提升街道城市管理水平。
7、社區管理的思路與措施。
要點提示:按照現代化城市新型社區的要求,研究街道社區管理模式,在社區管理創新上提出新的思路、新的對策措施。
8、促進街道、社區集體財力穩定增長的方法與途徑。
要點提示:隨著太湖新城快速推進,街道也將處于加快發展的最后機遇期,突出以項目為抓手,對如何促進街道、社區集體財力穩定增長提出思路和對策。
9、打造街道社會事業亮點品牌。
要點提示:圍繞為轄區居民提供給高質量、高水準的配套服務,重點研究如何抓好社會事業的發展,分析現狀,提出打造社會事業品牌亮點項目的思路與途徑。
10、在轉型轉軌條件下的干部隊伍現狀及對策研究。
要點提示:在分析街道現有干部隊伍結構的基礎上,圍繞轉型轉軌的新要求,按照打造一支高素質干部隊伍目標,提出街道中青年干部隊伍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11、干部隊伍作風效能建設的思路與策略。
要點提示:針對當前工作對干部隊伍提出更高要求的實際,治理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一些慵懶散慢等作風,明確干部隊伍作風效能建設的要求,研究推進落實的思路、舉措。
12、提升街道內外宣傳影響力。
要點提示:結合街道實際,重點從題材挖掘,宣傳報道,建立機制等方面入手,研究提升街道內外宣傳影響力的方法與途徑。
13、街道維穩工作機制研究。
要點提示:針對街道目前維穩現狀,在分析原因基礎上,按照“一般問題不出社區,突出問題街道解決”的原則,重點研究如何加強矛盾預防、化解、穩控工作,建立維穩工作新機制。
二、社區發展特色課題
各社區要著眼明年發展以及自身的發展特色,調研本單位明年必須抓好的重點工作,不要面面俱到,切實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體現亮點、可供操作,調研題目自定。
三、相關要求
1、調研課題要緊密結合街道實際,突出明年工作重點,體現時效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各調研課題的分工領導要高度重視,對調研課題認真研究和部署,抓好調研中的把關、協調、組稿等工作。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23
[中圖分類號]D6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8-00-02
0 引 言
現階段,社區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在其各要素中,社區衛生服務作為民生之需,是實現社區善治的主要著力點。
概括而言,社區衛生服務是指以基層衛生機構為主體,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無差別的向社區人群提供衛生服務。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于推進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優化配置公共醫療資源、促進社區居民健康水平提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國內外的衛生服務實踐證明,社區衛生服務也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有效途徑,“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突厴縝”將成為未來我國城市居民看病的主要模式。廣州具有龐大的城市人口規模、密集的人流、物流和多元化的移民結構,外來移民的增多都為其醫療保健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在實地訪談的基礎上,嘗試解答以下問題:廣州非洲人在治療日常疾病時首選的就醫渠道是什么?是否符合“小病到社區”這一模式?影響他們選擇就醫途徑的因子有哪些?他們對社區醫療服務的需求狀況如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將如何與NGO合作以提供便利的就醫體驗,滿足其民生之需?
1 非政府組織參與涉外社區醫療服務的研究綜述
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廣州已成為中非經貿和人員往來的重要城市。廣州市公安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0月,在廣州市居住的非洲人口共1.6萬人,常住非洲人口約0.4萬人。他們主要集中于4個片區:小北路、三元里、番禺和東圃。相較于位于我國其他城市的國際社區,廣州非洲人聚居區具有流動性大、非法居留者多、經濟收入相對不穩定、多質態等特點。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廣州的非洲人聚居區,目前的研究成果可概括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從地理學的角度探討非洲人在廣州生存的空間狀況;第二類是從社會支持方面分析他們在廣州的社會關系;第三類是以人類學的角度分析他們在廣州的生存狀態;第四類是以移民理論的角度闡述他們在廣州的適應問題。然而,在學界已有的關于廣州非洲人的研究中,有關該群體的衛生服務需求及供給問題――包括醫療服務流程、醫療服務軟環境、外語、醫療技術、服務環境、服務方式等的研究尚屬空白。
而在關于社區醫療服務的研究中,學者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國內患者,缺少針對外來移民的就醫需求的研究,研究范圍大多局限于探索影響社區患者選擇就醫途徑的因子。此外,NGO與社區醫療服務中心開展合作這一創新路徑也未成為學者關注的對象,多數學者集中研究NGO與政府、市場和社區成員的互動關系。
2 廣州非洲人社區醫療服務的供需狀況
2.1 廣州非洲人社區醫療服務供給狀況
以小北路社區為例,小北路位于廣州市越秀區,該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年齡偏大,學歷、職稱偏低等問題。在越秀區小北路一帶,主要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洪橋街和登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實地走訪兩個衛生服務中心與廣東省第二中醫院,本小組得出初步的調研結果:首先,在醫療手續和費用上,廣州非洲人看病時提供護照后即可就醫;其次,在語言問題上,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配備有1-2名掌握英語的醫生負責翻譯;最后,在醫療服務內容方面,除了為廣州非洲人治療日常小病之外,兩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提供有體檢、疫苗注射等服務。而被推薦為登峰街常住非洲人定點服務的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則主要提供內科、婦科、針灸、減肥等醫療保健服務。
2.2 廣州非洲人社區醫療服務需求狀況
為了以研究對象的視角來理解他們對社區服務中心的體驗,找出他們選擇就醫服務時潛在的決定、觀點和動機,本小組采取深度訪談法,在天秀大廈一帶用便利抽樣法抽取32位在本地有就醫經歷的廣州非洲人在咖啡館、天橋和公交車站附近進行訪談。半結構式的訪談提綱圍繞4大部分設計了8個主要問題,涉及就醫渠道、選擇不同渠道時考慮的因素、就醫障礙和對改進醫療服務的建議。除了這4大類有關醫療服務的問題之外,訪問提綱還涉及受訪者本人情況的問題,包括居住時長、從事工作和收入水平等。
調查結果顯示,居民是否選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與交通情況、醫療費用、藥品價格、對社區醫院的信任程度等因素相關。首先,在就診狀況方面,18.75%的非洲人在患有一般常見病時會首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就診,其原因為價格便宜(66.7%)、就醫流程簡單(16.7%)、離家近、交通方便(16.7%);未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存在語言障礙。53.8%的非洲人認為在就醫的流程中存在交流不暢的現象,由于醫院缺乏相應語種(主要為英語、法語)的翻譯,因此在社區醫院看病時需攜帶一位懂中文的友人。②信任度差,19.2%的非洲人認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夠專業”,即醫療技術水平或醫療相對較差。③知曉度低。15.4%的非洲人不知道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5%的人不清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哪些服務功能。可見,廣州非洲人在就醫時存在語言障礙、對社區衛生服務缺乏了解和信任,是導致其患病后不選擇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流向意愿方面,根據本小組在登峰街外國人綜合服務中心的走訪調查,廣州非洲人患者傾向于選擇在社區附近的私立醫院或社區藥店治療,到醫院就診者基本上都是突發性急診病人。根據本小組的調研結果,廣州非洲人患有日常小病時,到綜合性大醫院就醫的占37.5%;選擇到私人診所的占34.3%;不就診,而是到藥店購藥,采取自我醫療的占9.4%。
雖然絕大多數非洲人選擇在廣州本地進行健康體檢或治病就醫,但他們仍以選擇到大型綜合性醫院就診居多,廣州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有效利用率不足,不能完全滿足非洲社區居民的衛生服務需求。
3 社區醫療服務的創新途徑
NGO性質的登峰街外國人服務中心位于天秀大廈北面,交通便利,人流密集。本小組在走訪該服務中心時了解到,該中心每年服務7 000~8 000名外國居民,其中以非洲人為主,主要提供語言培訓、文化交流、社區咨詢等服務。本小組發現,在中心內設置有一個咨詢臺,由一名會說漢語、英語、法語、尼日利亞語的工作人員向到訪的外國人提供咨詢服務。工作人員表示,有的廣州非洲人患有疾病時會向他們請教如何選擇就醫途徑。
作為社區多元治理的重要主體,NGO的組織性決定了其能夠承擔部分的政府職能;另一方面,它的非營利性和非政府性決定了它能夠高效的分配公共產品和服務。在此理論背景下,基于ν夤人服務中心的調研以及對影響選擇就醫途徑因素的分析,本文得出的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創新方案如下。
首先,擴大外國人服務中心招收志愿者的規模,豐富服務種類。針對本小組了解的外國人服務站工作人員數量少,提供服務的范圍窄的問題。本文認為,該NGO可與廣州市語言類高校展開合作,為學生提供志愿時間認證,從而招收雙語或多語的大學志愿者。此外,還可將職能擴展到醫療協助的范圍,安排志愿者指引或陪同存在語言障礙的外國人到社區服務中心就醫;同時在語言培訓方面,也可為社區醫生開辦外語課堂,提升其外語水平。
在招收中國志愿者之外,該中心還可招收熟悉就醫流程與本地生活常識的非洲志愿者為在廣州生活居住的非洲人提供醫療咨詢服務。通過“以外國人服務外國人”的方式,向他們介紹我國的就醫流程與相關政策。
其次,開展外國人服務中心與當地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合作,安排社區醫生到外國人服務中心進行流動坐診。本文認為,社區醫生進入外國人服務中心為廣州非洲人開展日常疾病的治療和保健護理具有以下優勢。一是為非洲人提供熟悉的就醫環境,降低因“人生地不熟”而產生的對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不信任感;二是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內掌握外語的志愿者可為醫生和非洲人提供翻譯服務,緩解語言障礙帶來的就醫不便。
最后,加強宣傳,提升外國人服務中心在附近非洲人中的知名度和信任度。充分利用網絡和日常服務活動等方式,宣傳外國人服務中心協助非洲人就診的新職能,并且宣傳成功案例。同時,在宣傳過程中向外國人提供適當的就醫選擇和意見,強調理性就醫。
4 結 語
非洲人在廣州較低的社區服務中心利用率體現出,國內相關涉外醫療服務工作及NGO服務的相對滯后,因語言不便、信任度不高等衍生出的不良就醫體驗也將造成國內和國際的輿論壓力。在我國復興崛起與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在推動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再上新臺階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認真對待非洲人在廣州的醫療服務需求,創新服務方式,充分發揮NGO在廣州外國人醫療服務工作中的功能,對我國在非洲及國際社會“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樹立、國家涉外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加強中非合作等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舒小芳.廣州市越秀區社區衛生服務現狀及優化對策[J].護理學報,2009(13).
[2]溫國d.非洲商人在廣州的社會融合度及其影響研究――基于移民適應理論的視角[J].社會學,2012(4).
[3]黎莉,茅婕,林錦浩,等.廣州市居民就醫意向及社區衛生服務利用的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5(1).
[4]陳靜.新形勢下城市社區服務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商業,2016(12).
[5]李映輝,黃蕾.社會網絡的社區服務協同創新機制建構與運行[J].東南學,2016(1).
[6]周浩杰.加強社區公共服務建設的思考[J].江南論壇,2015(12).
[7]彭建平.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管理觀察,2015(18).
[8]彭建平.當前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問題及其對策[J].管理觀察,2015(15).
[9]戴民輝.江蘇省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改革進程與對策[J].中國政府采購,2013(11).
[10]王利敏.推進公共服務改革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J].學術交流,2013(1).
內部控制為現代管理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對社區衛生服中心多由接到中心衛生院演變而來,多數存在內部管理松弛、信息可信度低下、數據準確性不足等問題,諸如此類問題追根究底實乃機構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所致,或由內部控制制度落實不力造成。故而,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控制制度,并確實落到實處,對強化機構內部控制、提升內部信息質量、促進機構發展大有卑益。
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內部控制意識缺乏
良好的內部控制意識可為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與實施保駕護航,然而當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部門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程度較為淺薄,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重視力度不足,部分負責人視預算控制為機構內部控制,甚至否定服務中心的內部控制制度監督,認為無內部控制制度的情況各項事務處理更為便捷,從而造成相關事務處理未能制度化、程序化,內部控制毫無嚴肅性可言,對機構發展造成嚴重威脅。如在對大型醫療設備進行采購時,未對采購方案的可行性進行有效分析,所有事宜均是主要負責人“一言堂”,造成部分設備采購回來后長期無法收回投入資金,使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嚴重。
(二)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醫療制度建設方面投入的財力與精力極大,而內部控制建設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較為匱乏,加之財務人員專業素養參差不齊,在進行風險控制時,僅僅依賴財務軟件,而實際工作中一旦意外事件出現,便使內部控制失去意義,意外指出隨意性較強,也使得機構內部控制制度完善步履維艱。服務中心的內部控制制度制定后,出現意外事件,往往特殊對待,置所訂立的內部制度于不顧,如臨安事宜,上級管理部門規定1萬元以下賠償金額由服務中心與患者協商,這樣就造成同一病種不同協商人員經辦,所賠償的金額卻大相徑庭。
(三)會計監督不力
制度執行是否到位與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息息相關,有效的監督是保證制度深入落實的有力保障,只有在強有力的監督中,內部控制制度才能發揮其功效,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持久發展。然而當下內部控制的不健全,使會計監督猶如空殼,而會計監督的失控,又使內部控制名存實亡。如服務站點建設方面,主管部門對招標方面無明確要求,機構確定施工隊施工,由審計單位審計后支付施工款項,而內部審計完全缺失,易滋生貪污、受賄等惡劣行徑,嚴重危害機構發展。
(四)財務人員素養亟待提高
會計制度、會計工作的有效實施與開展離不開高素養的財務人才。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會計信息化程度顯著提升,財務操作系統、收費系統等方面的信息化使會計信息質量顯著提升,然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當下的人員編制限制中,較難聘請到高素質的專業財務人才,妨礙了機構內部控制水平的提升。
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策略
(一)加強內控治理
內部控制制度的深入落實離開與之匹配的治理結構。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內部控制建設中,應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由服務中心單位選拔任用中層管理人員,并對單位負責,建立起黨委與中層管理人員的委托關系,從產權制度上為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提供基礎保障,進而使服務中心的內部治理結構得到強化,明確各自權利與責任,從根本上消除內部控制問題,避免重要相關事宜決策上的隨意性與個人化,保證領導層面具備良好的內部控制意識。
(二)完善內部控制機構體系建設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科學編制內部審計機構,擔負起對內部控制制度實施的評價,并使機構與財務部門分開,對服務中心負責人負責,機構具有獨立性,從而確保其各項工作開展具有獨立性與權威性[6]。內部審計機構需制定新的審計方式,將分析與評價相結合,通過自身獨立性與權威性的職能的發揮,使服務中心目標得以實現。一方面,中心其他各部門需對本部門的工作和內部控制進程進行匯報,另一方面,內部審計機構需對其他各部門進行審計,并對其審計進度進行評價,以推進內部控制運行。此外,應加強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提升其綜合素養,為內部控制制度的貫徹實施提供保障。
(三)提升財務人員綜合素養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方面需進一步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通過引進先進的軟件系統技術與經驗,升級收費系統、會計信息系統等,提高服務中心財務信息化水平,改善工作效率低下現狀。另一方面需對高素養人才的重視,以人為本,加強對內部控制人員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內部控制意識,提高風險控制意識,并加強對會計人員思想水平與專業素質的重視,通過培訓、學習,提高其認知水平和專業技能,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控制水平。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持久健康發展,亟需改進既往的內部管理模式,加強中心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通過強化內部控制治理、健全內部控制機構體系、提高人員素養等措施,使內部控制制度不斷完善,逐步提高,并使之深入貫徹實施,提高內部控制水平,促進服務中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實現。參考文獻:
[1]張麗琴.醫院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29).
[2]蓋彥芳.淺談非營利性醫院內部控制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經貿,2010(18).
一、背景
由于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城市中出現了新的貧困現象,傳統的粗放型救助與精準性需求的矛盾日益體現在經濟社會生活中。隨著政府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型,一些社會問題單靠政府解決不了,也解決不好,政府職能轉型要求新型社會救助。
二、特點
城市新貧困人口由于社會轉型、體制轉軌和現實需要體現出不同的特性,社會救助也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針對當前貧困群體新特點,社會救助從傳統的物質溫飽型救助轉向社會發展型精準救助。精準救助的含義就是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社工介入、督導培訓及第三方評估的一體化救助體系。主要包括以下特點:
首先,政府主導下的精準救助平臺。政府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政府購買服務、社會組織參與、社工介入的救助框架上,并通過建立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平臺,確定救助對象。其次,社會組織參與的精準救助機制。由社會組織通過投標方式參與社會救助,通過上門調研摸清貧困家庭的現狀,進行科學分類評估并分析貧困原因,采用不同的服務方法。再次,社工介入,把脈救助對象問題。對救助對象進行評估分析,分析貧困的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及社會原因,制定個性化的社會救助方案。從接案開始,全面地幫助救助對象。在明確規定的社工職責范圍內的問題,社工依法處理;超越社工職權范圍的,立即實行轉介,即移交給負有相關職能的政府部門。同時,社工還要對救助對象的生活狀況進行追蹤調查。
針對社會救助機制不協調、體制不暢通、社工專業能力弱等問題,督導培訓并提升社工專業能力。通過督導協調配置社會資源,優化社工配置,通過專業培訓提升社工服務能力和技術。最后,進行第三方評估,促進救助公平高效。從社工救助項目的設計、調研、方案進程、實施效果、項目財務的合規性、合理性等全方位介入,對項目的完成情況、服務滿意率、財務情況、組織管理、綜合效能五大方面進行評估,總結經驗教訓并探索救助模式。
三、問題
社會救助當前還存在評價機制不夠科學、救助機制不夠長效、承接機制不夠科學、轉接機制不夠精確、救助機制不夠系統、退出機制還未確立等難題。如評價機制還不夠科學。目前社會轉型在繼續,救助對象在變化,用不變的評價救助標準評價變化的救助對象不夠精確。同時,救助的資金有限,如何能用有限的救助資金發揮最大效益,保障救助的長效機制仍然處在探索階段,救助的精準性也不夠高,救助對象需求的復雜性與現有調查方法的局限性還存在矛盾。
社會組織的不成熟以及社工的專業性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導致承接救助工作的成效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社工志愿者和居委會的優勢發揮不充分,社工、社會組織不能承接的社會救助,應該由更專業的機構、企業和更專業的組織轉接。社會救助是項系統工程,單靠政府的民政部門、以及社會組織還不足以完成社會救助的系統工程,還需要建立大民政、大救助的系統救助體系。
四、對策
社會救助的成效應體現在救助對象的有進有出,只有建立科學的退出機制才能保障救助資金的公平高效。鑒于上述問題的存在特提出如下建議,完善社會救助的系統科學體系。
首先,建立精準發現機制和動態評價機制。建立由民政主導、社會學、經濟學和人口學組成的專家調查組、專業社工機構組成的實務督導組及居委會志愿者等社會治理創新團隊,對救助對象實施精準調查、科學分類。對救助對象給予全方位摸底調查、分析成因制定救助方案。同時,由于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壓力有必要調整靜態標準,對救助對象實施動態標準。其次,建立科學承接機制和精準轉介機制。優化社工配置,建立由實務督導加專業社工機構加社區居委會志愿者的制度化的科學承接機制。無論政府主導還是專業機構參與和社工介入,都無法解決救助對象的全面需求和潛在需求,需要轉介o專業的機構或企業或基金會等社會資源。這就需要挖掘社區資源、社會資源,精準鏈接外部資源,整合一切社會專業資源,最大限度保障救助對象的困難解決。
救助工作是項系統工程,涉及民政、社保等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組織及區內外企業,需要建立以救助對象為本的社會救助系統工程,理順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救助長效機制。最后,還需要建立科學評估機制和科學退出機制。通過完善第三方評估指標體系,從經濟效益社會效應等方面進行前期預估、過程評估、結果評估的科學評估機制,并根據救助對象的變化,建立有效的退出機制,以保障救助的公平高效。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9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134-02
一、沈陽市舊住宅區物業管理現狀
根據沈陽市最新《物業管理條例》的界定,“舊住宅區是指2000年6月底以前交付使用,房屋產權單位或者售房單位因客觀原因無法履行房屋修繕責任的住宅區,以及由政府組織建設的安居、解困和回遷等住宅區”。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改善,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自20世紀80年代初物業管理引入中國以來,無論理論研究還是發展實踐,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所有的新建商品房小區基本實現了專業化的物業管理,物業服務的好壞成為了人們購房的重要參考,也是眾多房產開發企業搶占市場的主要戰略之一。
然而,與此相對的現象卻是,建設于上個世紀的諸多老舊樓房、小區卻無人問津,居民生活遭遇著“房屋破損、管線老化、跑冒滴漏無人管、衛生環境惱人心”等諸多難題,很多舊小區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消防設施缺失,沒有封閉圍墻和防盜裝置,甚至缺少必要的照明設備,是盜竊以及一些暴力事件的易發地,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以及和諧社區的建設,是城市治理過程中重要難題。據沈陽市棄管住宅小區綜合改造工程會議數據統計,沈陽市現有3 381個住宅區,建筑面積約1.61億平方米,其中舊小區2 367個,占住宅區總量的70%。已實行物業管理的685個,未實行物業管理的2 696個,占總住宅區的80.1%,遠遠高于國內其他特大城市(天津為24%,上海為50%)。截至2010年12月沈陽市已完成改造的舊住宅區389個,完成改造面積1 635萬平方米。但在2 367個舊小區中,還有1 978個由于各種原因成為棄管住宅區未能加以改造。如此數量的老舊小區,如果不能盡快解決廣大居民的生活難題,將會帶來眾多的社會問題。
從國內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看,以往由街道或居委會代管,或者民主自治的模式只能作為過渡,最終引入專業物業管理是舊小區改造的必然趨勢。雖然近期省內很多城市(包括沈陽以及省內其他城市)開始重視對老舊小區的管理改造,也有眾多的小區開始實行專業化的物業管理,但是卻因為存在種種約束導致管理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甚至因為引入物業管理產生了更多的糾紛和矛盾。因此,深入了解老舊小區的運行現狀,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協調多方力量,切實為廣大老舊小區居民解決實際問題,是一項亟待研究的課題。
二、沈陽市舊住宅區實行物業管理的瓶頸分析
與新建小區相比,舊小區實行物業管理存在諸多的難題,概況起來主要包括:
1.硬件先天不足是大部分舊小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尤其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及以前的住宅區,在開發建設之初規劃就比較簡單,配套設施不齊全,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再加上房屋管理主體多元化,權責不清等歷史問題,導致房屋維修困難,很多房屋破損嚴重,管網老化。另外,很多舊小區綠化面積小、停車位缺乏,甚至沒有圍墻等基本的安全防護設施,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對如此的舊住宅區實行物業管理需要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所以很多物業管理企業不愿意接手舊小區。
2.產權形式復雜多樣,嚴重影響市場化管理。沈陽是典型的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眾多,最為典型的就是很多舊小區原來由國有企業開發并作為員工宿舍,產權屬于相關企業。但隨著市場變遷,很多企業出現了分立、合并、解散等情況,原來的房屋權屬無從確認,導致管理過程中費用的承擔、責任的劃分、服務的水平確定等均存在諸多難題。
3.多頭管理較為突出,協調解決問題困難。物業服務過程中,涉及到水暖、電、氣、綠化,通訊等眾多相關部門和單位,利益關系、市場關系、社會關系環環相扣。再加上房屋產權形式多樣,原有的管理模式很難立即打破,房管部門、社區部門等與物業服務企業存在一定的利益沖突。因此,物業服務企業進駐小區后,雖然可以專業化、高效率的進行物業服務,但仍面臨著與街道、綠化、派出所等部門的利益沖突。
4.業主的素質與認識程度存在較大差異。舊小區居民大多為原企業職工或其家屬,以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為主,這部分人對于物業管理的認識不足,消費觀念較為陳舊,并且消費能力也有限。同時實行物業管理需要全體業主或業主大會作出決定,而這些舊小區基本上沒有業主組織,這樣使物業企業不愿意,也很難進入舊小區進行管理和服務。
三、沈陽市舊住宅區實行物業管理的對策建議
1.行使政府職能,提供制度保障。在對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中,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其中統一立法工作尤其重要,必須在制度上保證舊小區實行物業管理的明確性、方向性與規范性,減少不必要的糾紛和爭議。目前,沈陽市《物業管理條例》規定,“市和區、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舊住宅區綜合改造和管理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舊住宅區的綜合改造,對供水、供氣、供熱、排水等配套設施設備進行修繕和改造”。該條例為物業管理企業接管舊小區提供了一定的激勵作用。沈陽市沈河區在此方面已經進行了嘗試,該區每年都將投入1 000萬元“物業管理資金”,用于全區15個街道下屬124個社區的物業輔助管理。物業管理資金可用于扶持貧困戶、以獎代補激勵物業公司等,該措施可為舊小區實行物業管理提供動力支持。同時,老舊小區的基礎設施大都破損嚴重,把這些維修維護成本全部轉嫁給物業公司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政府應該在此方面加大投入,提供基礎資金支持。與此類似,繼續挖掘政府職能部門潛力,創新服務功能。
2.開展人才戰略,培養、培訓高素質物業管理人才。物業管理屬于服務業,服務質量的高低與服務人員的素質具有極其密切的關系。物業管理過程中,因為物業服務態度、服務效率、服務質量等方面產生的糾紛為數眾多,其中的專業人才缺乏是主要原因。因此,在整個物業服務行業大力開展人才戰略,校企對接、再培訓、資格考試等形式要加以大力推廣,盡快提高物業企業以及物業行業的管理水平、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
3.切實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理順權屬關系與管理體制。歷史遺留問題包括房屋質量問題、管線老化情況等硬件問題,以及房屋產權屬性、管理部門重疊或缺位等體制問題。把老舊小區推向市場,就要先解決這些固有遺留問題。
4.深入開展物業服務評價與整改活動。無論通過什么形式,將老舊小區進行專業的物業管理,都應該進行定期的評價和考核,針對問題及時的進行解決,為此,依托較為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跟蹤考核物業服務并及時改進問題,才能實現長期的合作。在此過程中,物業企業、居民、相關職能部門之間長期、高效的溝通機制建設尤為重要。
5.創新物業管理模式,多渠道多途徑實現收支均衡。收支均衡是指物業公司與居民雙方面達到一個收入支出長期均衡的狀態,即物業公司通過收取物業費以及其他經營性業務作為企業收入,同時提供各種物業服務,在人力資源以及各種設備、原材料等方面需要支出,還要獲得合理的利潤。作為業主,物業費是其享受物業服務的支出,二者是否匹配,更多的體現在居民的滿意度上。但是現實中,更多的情況是物業企業認為收不抵支,居民則認為支出不值,導致矛盾不斷。如果能夠創新管理模式,物業企業多渠道籌集資金,進而提高物業服務水平;居民從自身角度更多的理解和認識物業服務的內涵,與物業企業配合,則會使物業服務更加和諧。
6.全社會共同參與,宣傳學習物業管理常識。物業管理是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中國的,但以東南沿海城市較為發達,東北地區在這方面的理念稍顯落后,很多小區居民因為不理解物業管理的內涵而對這種花錢買服務的模式加以排斥。因此,在舊小區引入物業管理的過程中,讓居民理解物業管理的內涵,并大力宣傳《物業管理條例》、《物權法》以及相關地方性規則制度,讓廣大業主理解并接受這種管理模式,改善目前“收費難”以及“物業企業什么都應該管”的現狀,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在此過程中,街道、社區、物業企業乃至業主委員會等都要承擔起責任,采取多種形式普及常識。
參考文獻:
[1] 張沈生,朱曉凱,殷振瑤.沈陽市舊住宅區物業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7):288-291.
[2] 高猛.論舊住宅小區物業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06年研究綜述與技術論壇專刊.
民政局高度重視和諧創建工作,始終把社區和諧創建貫穿于社區各項工作中。一是健全機構。成立了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具體負責創建工作的組織、協調、實施,指導各社區開展和諧創建工作。二是強化制度建設。根據工作實際,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確保工作開展有指導、有落實、有考核;整合社區各方力量,形成合力,齊抓共管。三是充分發揚社區民主。社區居委會堅持依法自治,建立健全了各項制度,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在社區居委換屆中,通過民主選舉選出的居委會班子,團結奮進,熱心為社區群眾服務,為社區居民辦了大量實事。社區居委會通過召開社區居民會議、設立意見箱等形式廣開言路,使居民群眾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積極為社區建設獻策出力,自發參與社區建設。積極建立完善社區組織體系,組建了社區關工委、調解委員會、社區志愿者隊伍、社區青少年幫教小組、社區青少年法制教育小組等各類組織機構,分工協作,各負其責,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強化綜治維穩管理,在平安建設上有新突破
社區安定有序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有了良好的社區治安,社區建設的其他工作才能有序開展,社區居民才能安居樂業。為此,把“平安建設”作為社區工作的切入點,確立了“平安先行,整體提升”的的發展思路,平安建設成效顯著。一是完善基層基礎工作。在每個社區設立社區警務室,實施民警社區駐點、巡防制度,確保警力下移、前移。成立綜治、安全生產工作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報社區治安情況,就社區突出、棘手問題進行商討,研究對策。二是抓好安全防火工作。發動社區黨員、干部用真心、耐心細致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在轄內學校、市場有針對性地開展消防應急救援演練,利用社區宣傳欄大力普及防火、防災知識,提高了社區單位和居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防范意識。三是在平安建設上下功夫、想辦法,建立“信息網”:建立社區維穩綜治信息員制度,建立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轄區單位(企業)、商鋪和社區居民“五位一體”的“報料網”,真正發現問題,及時治理整治隱患。
三、堅持以人為本,在社區服務上有新突破
友誼縣民政局始終牢固樹立“服務群眾,奉獻社區”的思想,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一是完善社區服務體系,社區建有文化站、計生服務站、人民調解室、星光老年之家、家政服務中心、小公園等服務和活動場所,積極拓展家政、居家養老、醫療衛生、就業再就業等社區領域。二是積極開展社區互助活動。倡導鄰里守望相助,積極組建青年志愿者、義工隊伍開展助老、助學、助困活動,發動居民參與為重癥兒童送溫暖、為貧困地區捐款、為汶川地震災區捐款捐物等活動,營造了社區友愛互助的良好氛圍。
入世一方面改變了企業的游戲規則,另一方面卻使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和經營風險,企業組織結構設置、運行規則制定、治理理念正在經受空前的洗禮。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危機無時無刻不威脅著我們的企業,就連一些看上去非常強盛的企業,假如沒有處理好所遭遇的危機,都可能如多米諾骨牌一樣,使災害在與該企業相關的各個領域出現連鎖反應,垮得一發不可收拾。人們不得不承認:危機治理與企業正常時期的營運治理已成為企業經營的兩大重點,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軌、缺一不可。
旅游企業同樣掙脫不了危機的影響,“亞洲金融危機”、“03非典”、“08雪災”等均對中國旅游企業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然而我國旅游企業危機治理發展得非常緩慢,其危機治理研究與旅游企業快速發展的狀況不相適應,無法滿足旅游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因而,加強旅游企業危機治理研究可謂迫在眉睫、任重而道遠。
一、我國旅游企業的危機現狀
目前,我國旅游企業危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產品與價格危機方面
我國旅游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對產品的開發、營銷與推廣下功夫少、投資不力,往往出現一家開發大家搭車的現象。產品質量標準化程度低、產品重復利用、壓價競爭嚴峻,造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甚至產品質量低劣等,致使旅游產品危機四伏。
價格危機一般源于旅游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在外部主要是由于政府的調動,新的競爭對手的出現以及低價策略的應用等;在內部主要是受本身條件、實力、規模的限制,使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再就是在定價策略上,低估了競爭對手的能力或高估了顧客的接受能力等等。以上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價格策略失誤,從而使產品滯銷、市場占有率下降。近年來,由于部分旅游企業者以低標準、低價格惡意壓價,使整個行業面臨價格危機。
2.信譽與人才危機方面
近年來旅游投訴事件一路攀升,黑社黑店超范圍經營,非法、變相轉讓許可證,零團費和負團費,虛假廣告,黑車,野導,回扣等現象叢出不窮,信譽危機嚴峻,殃及到整個旅游企業。
人才危機主要是指由于某種原因,把握核心客源、商業秘密的人員以及外聯、營銷方面的骨干突然流失,給旅游企業者的經營活動帶來的困難。
3.財務危機方面
按照財務治理理論,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三個:流動比率、速動比率1和流動負債率2。我國旅游企業因投資于景點、景區及賓館、酒店等硬件設施的資金較多,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較大,所以一般認為旅游企業的流動比率為1.5、速動比率為1時,就具備了償還短期負債的能力。假如比率過高,表示企業流動資金呆滯,影響資金利用效果。流動負債率可反映一個公司依賴短期債權人的程度。該比率越高,說明公司對短期資金的依賴性越強,公司償債的流動性壓力越大,風險也越大。因此,為維持資本結構的安全,該比率不能過高,應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遺憾的是我國旅游上市公司的流動負債比率普遍偏高,有的甚至達到或接近100%,對公司所有者而言,假如公司不會碰到因短期債務到期不能還本付息的情況,公司保持較高的流動負債率,可使所有者獲得財務杠桿利益。有的公司靠舉新債、償還舊債維持長期資產占用來獲得財務杠桿利益,但這必須以公司不會碰到償債風險為條件。可見,我國旅游企業存在很大的財務風險。
4.突發危機方面
“亞洲金融危機”、“9?11事件”、“美伊戰爭”、“國際恐怖襲擊”、“08雪災”等對中國旅游企業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尤其是2009年的“非典”,給中國旅游企業造成旅游總收入減少2768億元的巨大損失。旅游企業在應對突發危機方面問題嚴峻、亟待解決。
二、我國旅游企業危機治理對策
面對我國旅游企業的危機治理現狀,我國旅游業者不僅要有競爭意識,更要有危機意識。只有企業治理人員把危機、風險治理的概念與內容融入到日常的職責和行動中去,才能在企業或自身工作面臨危機時從容應對,贏得生存的空間和機會。
旅游企業借鑒危機治理理論,可以從靜態對策、動態對策兩方面入手應對危機。
1.靜態對策
靜態對策是指在組織沒有發生變化或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系列應對旅游企業危機的對策。主要包括:深化危機教導、加強危機意識,采用危機公關小組,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危機總結等。
在市場經濟中,面對競爭和各種風險,企業發生危機是常有的事,企業領導者必須深化對自身及員工的危機教導,培養員工的危機意識和臨危應變救護能力。微軟公司就提出,“微軟公司距離破產只有十個月”,小天鵝公司實施末日治理,其目的都是為了強化危機意識。企業內部危機治理小組要十分關注與企業經營相關的宏觀與微觀因素的變化,及時發現危機前兆,超前決策,爭取主動,盡可能將危機消除在潛伏期。
企業危機的前兆主要表現在:治理行為方面,如不信任部下、猜疑心強、固執己見、使員工無法發揮能力、一意孤行等;經營策略方面,如計劃不周,在市場變化或政策調動等發生變化時無應變能力等;經營環境方面,如市場發生巨變、出現強有力競爭對手、價格下降等;內部治理方面,如員工情緒低落、生產計劃需要調動、規章制度失效、有章不依等;經營財務方面,如虧損增加、過度負債、技術設備更新緩慢等。英國公關專家邁克爾?里杰斯特在《危機公關》中提出以危機治理小組來應對企業危機。危機治理小組由公關部成員和高層領導直接組成,其對危機的出現、企業聲譽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危機治理小組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危機預警、員工危機意識練習上。危機預警使企業能保持生產經營的健康心態,認認真真對待公眾,從而在危機時刻保持主動,不致手忙腳亂、顧此失彼;危機練習讓員工充分感觸危機公關氛圍,認識危機對企業的強盛殺傷力,容易培養起員工的危機治理意識,形成人人為企業著想的良好氛圍,維護企業形象。
應建立起高度靈敏、正確的信息監測系統,及時收集相關信息并加以分析處理,根據捕捉到的危機征兆,制定對策,把危機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定期或不定期開展企業自我診斷,分析經營狀況,客觀評價企業形象,找出薄弱環節,以便采取必要糾錯措施。應使預警系統制度化,把危機治理納入旅游企業治理的核心內容,建立由企業主要負責人親自領導,由企業公關部、市場部、企管辦和信息中央組成的危機預警組織,定期開展危機預測工作,分析危機信號,制定危機防備措施。
危機總結是旅游企業危機治理的最后環節,不容忽視。危機總結一般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調查。對危機發生的原因和相關防備和處理的全部措施進行系統調查。第二,對危機治理工作進行全面評價。包括對預警系統的組織工作內容、危機應變計劃、危機決策和處理等各方面的評價,要詳盡地列出危機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第三,對危機治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綜合歸類,分別提出整改措施,并責成有關部門逐項落實。
假如每個旅游企業都能強化危機意識,引進并切實實施危機治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機,從危機中順利走出,在危機中找到機會,迅速恢復生產,不斷發展壯大。
2.動態對策
旅游企業的動態對策是指在組織發生變化或不穩定的情況下所采取的危機應對措施。這里主要介紹建立虛擬組織應對危機。
旅游企業危機的原因和結果往往是行業性的,發生在某個企業的危機其傳播和影響也常常具有行業性特征,一個企業的危機有可能迅速擴散和蔓延到其他企業。因此,危機的應對也必須是聯合的力量,需要相關旅游企業和單位的密切配合與協作。
虛擬組織是為了把握市場機遇,迅速向市場提品或服務,通過信息網絡將擁有實現機遇所需資源的若干企業的相應資源集成起來形成的網絡化、分布式動態組織。它隨市場機遇的產生而產生,隨市場機遇的實現而結束。
虛擬組織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①組織結構扁平化,可實現快速反應。②柔性化生產,改變了傳統的物流程序,使創新低成本。③企業界限模糊,有助于成員企業相互學習。
目前虛擬組織的運用領域主要有三種:第一是企業和企業聯合組成虛擬企業,如美國賓州的靈捷網公司;第二是虛擬組織被運用到政府行政治理方面,如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新經濟委員會;第三是技術社區方面的,如硅谷的技術社區網絡。這些勝利的案例對指導旅游企業應對危機很有借鑒意義。
在對旅游企業危機的組織治理中,組織向虛擬化方向發展具有必然性和緊迫性。虛擬組織可使組織中的眾多旅游企業風雨同舟、危險共擔,一旦虛擬組織中的某個旅游企業發生危機,其他企業便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使企業掙脫危機,走出困境。
三、結語
由于旅游業的波動性和脆弱性,使旅游企業要常常面對各種突發事件,如何更好地對旅游危機進行治理是擺在很多旅游企業面前的一個難題。不難看出,危機就等于“危險機會”,危機總是與機遇并存,如何發現、拯救、培育,以便收獲這個潛在的勝利機會,便是危機治理的精髓;如何化危機為轉機,便成為危機治理的最高境界,這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
作者單位:青島酒店治理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鄒淑珍.旅游企業如何建立危機預警系統[J].職業時空,2009,14:67-68.
[2]張云波,武振業.虛擬企業的生命周期理論及其治理要點[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