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8:57:5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村經濟發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薊縣下營鎮大平安村,原名太平寨,位于黃崖關長城腳下,距離薊縣縣城22公里,距離天津市區144公里,在春秋戰國時期建村,地處京、津、冀交界處。全村總面積2800畝,其中山區2400畝,耕地400畝。大平安村靠近九山頂、梨木臺、黃崖關等景區,環境優美,景色宜人。通過實踐調研得知:全村共有農戶90戶,人口300多口,年收入在5000元-12萬元不等,貧富差距較為嚴重,村民主要從事旅游業和種植業。這樣一個有著“百米小村”之稱的大平安,曾經被評為全縣文明生態示范村與農家旅游專業村。寧河縣寧河鎮北岳莊村,毗鄰渤海灣,201、205、307等多條省道和高速公路從其周邊穿過,地處天津市與河北省唐山市的交界處。距離天津港70公里,距離天津市區106公里。全村總面積8000畝,其中耕地面積3697畝,土地承包面積400畝。通過實踐調研得知:全村共有農戶360多戶,人口1730多口,年收入在幾千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貧富差距也比較嚴重。
(二)兩村在第一、二、三產業發展現狀的數據對比
1.大平安村村民從事產業分布及經營概況大平安村村民主要從事一、三產業的經營,其中從事農業種植的占39%,從事旅游業,即農家院經營的占36%。全村的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有水果種植和糧食種植,其中部分水果銷售對象為本村非種植業農戶和游客,其余部分出售給外村的水果收購者。另外,村里還有五六家經營干貨的農戶和兩三家家禽養殖戶。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是大平安村的主導產業。大平安村擁有優越的地理優勢:位于古長城腳下,向西距北京110公里,向南距天津140公里,東南方向距唐山120公里,向北4公里便與河北省興隆縣接壤,地處京津唐交匯處;周圍有黃崖關、九山頂、清東陵、八仙山、盤山、玉龍滑雪場等多個景點,方便了村子農家樂旅游業的發展;另外,村中清新的空氣、淳樸的民風、原生態的自然風光也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前往休閑娛樂,促進了大平安村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截止2009年該村從事農家樂的農戶占到全村家庭總數的40%左右,其年收入(指毛收入)占到全村年收入的80%左右。由于各家農家樂經營規模及經營狀況有所不同,所以農家樂經營者的年收入存在一定的差異。大多數為4-5萬元/年,收入稍低的為2-3萬元/年,高收入者可達8-11萬元/年。伴隨著高收入而來的是高額的食品支出,以筆者調研時居住的那家農家樂為例,年收入為8萬元,年總支出則達5萬元,大部分用于生產性食品消費,如某日的肉雞消耗就達10多只。
2.北岳莊村村民從事產業分布及經營概況由圖2可知,北岳莊村的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和服務業,但是在第二產業上的比例明顯高于大平安村。其中從事農業種植的農戶占60%,從事服務業的占25%,另外還有相當比例的第二產業經營者,占到10%。從事服務業的有1家幼兒園開辦者,10家出租車運營者,6家超市經營者,3家飯店經營者。從事第二產業經營的有3家小型服裝廠,2家建材廠和1家零件加工廠。從村民的收入水平來看,從事服務業和第二產業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從事農業種植的農戶,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戶的收入在十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而從事農業種植的農戶的收入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
(三)低碳經濟模式下兩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農民的口袋越來越鼓了,住的房子越來越寬敞了,但是自己居住的生活環境卻越來越差了。因此,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首先就是要發現農村經濟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
1.農村經濟發展中第一產業存在的問題農業一直以來都是農村經濟中的主導產業,支撐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產量的增加,農業對農村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主要表現為種植業中作物秸稈非循環利用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在大平安村和北岳莊村均存在這個問題,通過調研得知,大部分農業種植戶都選擇將秸稈在田間或在家里燃燒的處理方式,只有很少一部分農戶選擇將秸稈切碎直接還田,以減少高碳化學肥料的使用和用秸稈做肥料的處理方式。
2.農村經濟發展中第二產業存在的問題走訪的兩個村子中,北岳莊村的第二產業相對于大平安村有較好的發展。北岳莊村從事第二產業經營的具體有:三個服裝廠,一個小型建材廠和一個小型的零件加工廠。就北岳莊村從事第二產業經營的農戶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企業布局不合理。村中的企業布局過于分散,從而使得污染源分散,導致污染面積擴大。在農村發展第二產業,很多村民為了降低成本而選擇在河邊或溪邊建廠以節約取水和排水的成本,這樣便形成了循環污染。第二,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可持續發展,農村小企業經營者低碳意識薄弱。很多農村的小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總是希望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最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獲取經濟收益。
3.農村經濟發展中第三產業存在的問題由于在農村發展第三產業還處于初期階段,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以大平安村為例,在農村發展旅游業過程中,存在旅游資源的粗放開放和盲目利用問題以及在農家樂經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大平安村在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有些農戶未經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便急功近利地盲目地進行開發,造成一些不可再生旅游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并導致原生態的嚴重損壞。在農家樂經營過程中,由于一些經營者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使用一些非環保產品,這些產品造成了風景區內的垃圾和廢物增加。第二,農民的低碳環保意識薄弱。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兩個村子的村民都比較缺乏低碳環保的意識,在經營農家樂以及超市、飯店的過程中都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這些農戶在經營的同時會產生大量的垃圾廢渣和廢物,而對這些垃圾的處理則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同時會產生碳排放。
二、新農村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一)新農村經濟中第一產業發展對策
針對種植業中作物秸稈非循環利用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提出將秸稈直接還田循環利用的解決對策。作物秸稈作為一種最常見的農業剩余能量,據統計,我國農村每年秸稈產量6.3億噸折合標準煤29609萬噸,為同年全國生活用煤(8386萬噸)的3.5倍,占煤炭總產量(23.7億噸)的12.5%。秸稈有多重循環利用的途徑,比如可以加工成牛羊的飼料,與此同時又減少了秸稈燃燒而帶來的碳排放。
(二)新農村經濟中第二產業發展對策
1.合理布局農村企業,統一規劃農村企業的發展應該按照環境保護的整體要求來合理布局,在選擇從事的產業和生產的產品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同時應該采取必要的環保措施。在農村經營企業必須重視環保,其規劃的重點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以及居民的健康,合理利用農村的資源,從而促進農村的第二產業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另外,農村企業在建廠時要十分注意節約土地,盡量不用耕地和良田,避免土壤污染,最好在廠區周圍的空曠區大力植樹種草來增加覆蓋率。
2.提高低碳環保意識,努力發展低碳經濟農村環境的日益惡化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的身體健康,究其原因主要為企業經營者缺乏低碳環保意識,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環境污染給村民帶來的影響重視程度不夠。在農村搞好企業的發展,必須做好低碳環保的宣傳工作,通過加強對農村中小企業經營者環保意識的教育來提高他們的低碳環保意識,以達到在農村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
(三)新農村中第三產業發展對策
1.在旅游業中努力推進低碳旅游,倡導“綠色經營”模式無論是農家樂經營者還是超市、飯店等其他第三產業的經營者都應該采用“綠色經營”模式,農家樂的經營以及農村小飯店的經營存在資源浪費嚴重的現象。這些行業的經營者可以考慮在一些物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將其回收,統一處理或者重新利用。農家院或者飯店的殘余食物,可以通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來作為能源想居民供熱,或者也可以成為動物的飼料。
2.提高經營者的低碳環保意識提高農家院經營者以及其他第三產業經營者的低碳環保意識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首先,要改變經營者們傳統的消費觀念以及他們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影響的做法,努力使他們樹立以保護大自然的環境為中心的理念;其次,政府部門需要作出努力,應該經常向經營者們宣講低碳環保知識,幫助他們理解熟悉低碳生活的理念并使他們感受到低碳經濟所帶來的好處。
1.1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推動農民致富的作用
農民合作社是農民為了更好的提高生活水平主動成立的一個經濟組織,秉著共同生產、共同經營、共同開發市場、共同銷售、共同管理支持分配制度、共同創業的原則,合理利用農民的生產、生產產品資源,結合市場經濟需要,與企業形成長期合作,加快農產品銷售,為農民解決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民快速致富。而且在農民合作社的作用下,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帶動地區文化的發展。
1.2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促進了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密切聯系作用
傳統的企業與農戶之間是通過三方以上的中介才能完成收購工作,這樣一來農民的經濟利益被層層扣除,到手的收入很少,勉強滿足農民生活開銷,長期一來農民生活水平始終提高不上去。而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提倡農民多生產,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和機械設備進行生產工作,減少在耕地上的時間,使農民閑出一部分時間用于增加收入工作。合作社負責與企業進行交流,取代中間環節,直接面對企業,這樣可以在成本上得到保證,在農民收入上獲得最大,同時在農產品選擇和質量要求上,能夠做到互助互利,農民嚴格要求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企業誠信對待農民,不托欠款,而且還能在技術方面為農民提供幫助,提高農民科學生產水平,提升農民市場經銷管理能力。因此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民合作社的存在解決和促進了農民與企業之間的弊端麻煩,增進企業與農民之間的聯系,加快農村經濟建設的的發展,增加收入。
1.3農民合作社有利于地區農產品的市場銷售
農民的主要收入來自農產品獲取的價值,農產品的好壞和購買力決定農民當年的收入。在我國,農業生產地域遼闊,種類繁多,隨著地區季節和溫度的不同,農產品種類也各不相同,市場需求量也就不同,怎樣才能保證農民手中的農產品能夠賣上一個好的價錢,得到更多企業的關注,農民自愿成立的合作社為農民解決難題。它改變以往的農民銷售觀念,打造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市場品牌,通過宣傳,將農產品帶入市場,通過合作社精心管理,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并不斷的學習新技術,新的科學管理,銷售等,讓農民更好的進行市場經濟發展,打造優質特產農產品,擴大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將產品帶入更大的市場舞臺,促進農業生產高效率,使農產品獲得更有利的發展科研空間,增加農民生產收益利潤。
1.4農民合作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對促進農產品發展
農民合作社的建立,不僅僅是將農民團結起來,共同致富,還是提高農民最熟悉的農產品的生產和質量,保證農民的收入。1.4.1建立統一的生產線,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數量供應當合作社與企業形成買賣合同后,農民就必須對自己的農產品質量負責,保證每一個生產加工環節質量控制,進行科學有效的標準化生產流程,提升農民生產技術水平,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對企業的供應需求,保證收入來源。1.4.2強化農產品安全性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管理制度,對農產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工作,對采購的農產品要認真嚴格的質量檢測工作,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滿足要求,而且每一種農產品都應附有檢測單位的證明文件和衛生檢驗合格報告,這樣百姓才會放心購買,農產品應做到綠色、無毒、無害、營養等,作出特色的品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我國當前的農村經濟策略并不科學,甚至還存在諸多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這也正是身為農業大國的中國,農村經濟之所以會落后于其它國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適合農村發展的策略,是發展農村經濟最為重要的一環,要積極研究,采用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好處的策略,改善農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等等措施,這不僅可以提高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是改善農村經濟當前存在諸多問題,確實提高農民收入的好方法。
(二)政府管理的客觀需要
只有在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的引導下才能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政府是引導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主體,同時這一主體在短期之內不能改變。政府要以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做出科學的有助于農村發展的策略。
二、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趨勢
(一)農產品品質較差
相比于原來的供給不足、短缺等問題,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地區性、結構性、階段性不合理過剩的問題。雖然農村品的生產數量每年都呈上升趨勢,但是其產品的質量卻沒辦法得到保證,而就會出現農村產品過剩的問題。引起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人均資源不足,其二是,落后的農村科技發展水平。一直以來我國在管理模式上一直追求最大化的技術模式,而這一模式是很難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的。結合當前的國際形式,只有提高農業的競力,確保農產品的質量,才能真正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科技投資過少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當前我國農業技術的發展。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
當前,農業或者傳統的產業部門中的勞動力是最多的。發展勞動力就業已經成為發展我國經濟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了。雖然由于市場對城鄉企業的需求變少,加之其經營不善等問題,農業勞動力回流呈上升趨勢,但是還其勞動力的供給還遠遠低于市場需求。由于我國勞動力基數大的問題,因此雖然勞動就業結構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其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還是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特別是近幾年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等問題在農業領域、非農業領域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其農村勞動力面臨的壓力問題也日愈緊張。
(三)農民收入偏低
農民收入偏低與諸多因素都有直接的關系,首先勞動生產率過低,剩余勞動力過低、農村人口本身的素質不高等因素都是影響農村人口收入過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當前的城市貿易條件惡化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在農業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雙重作用下,農民的收入還是有所漲幅的。此外,還有一點,農業發展對技術、資本的要求越來越大,而這就使得農業經濟發展中對勞動力的投入越來越少,在增加農業生產成本的同時,自然就會減少農民的收入。當前農業總產出的增長量還明顯高于農業物耗率,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有很多農戶還存在原始的自給自足的狀態,也就是不出售其相應的產品,而這又進一步減少了其人均收入。
(四)農村生產性投資不足
資金不足、缺乏投資動力都是引起農村生產性投資不足的主要原因。此外投資技術條件差、投資好處不明顯等原因也是制約當前農村投資的主要原因。農民沒有競爭的壓力,更不具備單獨抗風險的能力,另外多數農民也沒有想通過改善生活,提高生產條件的動力。此外在農村掌握新技術、市場、通訊各方面的能力都相對差。一些政府機關還存在非常百寶的、辦事效率過氏、腐敗問題等頻繁發生,而這也大大影響了農村投資者的投資欲望。
三、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
要發展地方經濟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然而當前我國很多地區都沒有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其整體情況還相對較為落后,比如供水供電方面、道路交通等方面特別是水利設施的抗災防災的能力相對較為薄弱。加之年久失修、許多基本的設施都已經出現老化、淤塞等問題其抗災能力非常的差。其次,綜合生產效益低、達到標準農田比例的農田本身就不高,很難形成規模。
(二)農村集體經濟薄弱
深化農村改革就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也是促進社會穩定的一個有效措施。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就要加強農村組織建設,筆者以豐順縣為例,其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無法維持基本辦工所需的費用,更別談公益事業了,這也成為了影響其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三)現行土地政策的影響
土地流轉問題已經成為高速發展的農村經濟形勢下的一個最為主要的問題之一,因此要發展農村經濟首先就要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完善農村經營機制。如果土地機制不夠完善的話,那么其流轉行為管理就會出現諸多問題,特別容易引起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土地附加值過低,農產品價格過低,土地轉包困難,甚至還會出現大面積的荒地。二、土地流轉中會遇到諸多障礙,土地承包關系很難真正確立下來。比如當前一些農田水利設施的抗災能力相對較落后,沒有明確的土地承包關系,土地流轉不暢等問題都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三、土地質量沒有保證,特別是短期式的承包方式更不利于土地資源的有效使用,不利于農業生產的規模。
(四)農業科技的開發應用不夠
眾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我國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前的科技水平還相對落后,而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之所以發展不起來與許多因素有直接的關系,首先,資金投入太少,無力置辦齊全農業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其次,農業推廣體系沒有以時俱進,也就是說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需求了;再者,推廣方式過于老套、缺乏合理科學的推廣方式,其效果不明顯;最后,還未形成有效的轉化率。
四、如何促進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
(一)加大農村經濟的投資力度
做好財政預算,完善農村信貸管理機制,加大對農村信貸的投資力度,確實做好資金比例額度的協調工作,確保資金能夠及時到位,從而保證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此外還要注意改革農產品價格,加大農村商貿、農產品加工業的投資扶持力度,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從而提高農民的平均收入水平,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及時調整優化農村優化經濟結構,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這就需要廣開門路,促進農村多元化發展、提高農村資源利用率,將各種農業資源整合后應用到農業發展中,從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及產品的數量。另外還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戰略目標,生產出更多的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提高各種農產品的競爭力。
1農業經濟管理動農村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
1.1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政府部門和農業部門通過對地區農業生產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并積極向農民群眾推廣農作物的科學種植方法和管理理念,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解放勞動力,在有限的時間和單位面積內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提高農民群眾經濟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另外,通過有效的農業經濟管理,能夠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的農業生產積極性,最大限度的發揮農民群眾的種植積極性,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而農村地區的社會福利都是通過財富創造來實現,農民個體通過個人努力,各種需求得到滿足,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水平也會發生轉變。
1.2從制度上促進農業發展
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在農業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基礎下,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有了強有力的支撐,從而對農村經濟發展結構進行優化調整,保障農村經濟發展更加完善,更加規范。農業經濟管理是農村以及經濟發展為主的中心的地位更加牢固,保障農村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1.3掃除農村經濟發展制約因素
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還面臨多重制約因素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經濟的進一步提升。而通過有效的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掃清道路,使農村經濟發展更加順暢。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生產能力不足,是影響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一個主要因素,在各個領域發展過程中,土地的不合理規劃不合理征用,使得農村地區的農業種植面積逐步減少,影響到農民群眾的農業生產積極性。通過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能夠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村土地規劃更加合理,利用更加高效,降低農民群眾的生產成本,減少農村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另外通過開展農村經濟管理,能夠有效協調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保證農業經濟發展更加具備生態化特征。傳統的農業工作模式對農業生產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農業部門通過對農業生產模式進行有效的規劃,逐步轉變傳統農業生產形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保護周圍生態環境,從而促使農村經濟向著生態可持續化方向發展。
2做好農業經濟管理的措施
2.1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
農業經濟管理和農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只有制定完善企業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夠依托農業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時代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需要緊跟時展要求,加強農業經濟管理方式改革,構建全新的管理體制,讓農民群眾充分認識到農業發展,促進農產品產量提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意義,以此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通過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利用加工手段改變農產品外觀,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拓展銷售市場,豐富農產品產業鏈,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2開展多種形式的融資
一、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1.農民文化素質不高。
在國家實施免除農村中小學學生學雜費之前,有很多農村學生因交不起學雜費而失學 、輟學,導致部分農民科學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科技能力不強,勞動素質低下,直接影響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
2.農業生產方式比較落后。
由于各種原因,農村的農業生產方式還不算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率不高,農業機械化 、自動化普及程度較低,不少地方的農民至今仍然依靠傳統的耕作方式進行農業生產,造成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農民增長受限制。
3.農業產業結構需要調整 。
由于受傳統產業結構慣性思維的影響等。現階段農村的產業結構仍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 、三產業所占比例較小 。第一產業以農業種植業為主,林業、漁業等產業所占比例較小。農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所占比例較小。如果不對農村經濟結構作出必要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資源的全面、合理開發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4.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比較緩慢。
農村農民由于受小農經濟思想影響等因素,對市場經濟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缺乏市場觀念 、競爭觀念 、價值觀念,在生產安排上,一般都是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生產,較少考慮市場的需求以及市場的變化,進入市場流通領域的農產品無論在數量上和種類上都相對有限,且市場競爭力不強。
5.環境與人口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由于過去亂砍濫伐,不合理使用農藥 、化肥 、農用薄膜等化學物品,不重視對各種廢棄物的處理等原因,農村環境面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植被減少,森林覆蓋率降低,水土流失嚴重,環境受污染,能源短缺,部份地方氣候惡劣等 。人口問題: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響,部份農民重男輕女 、傳宗接代的思想還比較嚴重,加之農村落后的生產條件對強壯勞動力的需求以及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未建立等原因,有不少農民為了生育男孩而違反計劃生育政策,造成農村人口增長過快,人口過多,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突出等問題。農村環境問題和人口問題如果得不到較好的解決,將會影響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二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1.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
要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一是搞好農村基礎教育,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改善農村教學條件,提高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二是對農民進行農業科技知識和各種業務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科技知識,提高農民勞動技能;三是開展農村民主法制教育 、社會公德 、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養一批有文化 、懂技術 、善經營 、會管理 、思想新的新型農民 。
2.切實增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要利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機遇,從農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堅持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 、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社會文明的基礎工程常抓不懈 。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以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村交通建設,構建鄉村公路網絡,實現農村人流 、物流暢通;加強農村通訊建設,保障農村信息暢通;實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
3.大力加強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努力提高農業生產力整體水平。
農村農業要進一步發展,必須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整體水平,改變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使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一是大力推廣先進 、實用 、成熟的農業技術。二是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物質裝備能力建設 。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規模化 、集約化經營,促使農業早日實現現代化 。
4.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要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提升第一產業,大力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提高第二 、三產業在農村經濟中的比重 。在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上,要由過去以增加農產品產量為主,轉變為調整結構,適應市場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
5 .不斷創新農村經營體制。
1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水平
1.1規范化管理合作社,重視加強引導與幫助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需要政府進行引導,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通過技術指導、政策支持等,落實指導工作,通過對合作社發展結對進行針對性的管理,有效地為合作社成員提供便利。對此可通過加大人員培訓力度、重視補助支持、監督管理合作社資金,實現規范化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引導與幫助,促進農戶之間以合作社為平臺,形成利益聯結體,進而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化發展。
1.2推廣新科技,應用新技術
為有效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專業水平,需要對新型技術進行充分的推廣,強化技術創新,重視打造“品牌”效應,利用新技術、新科技等實現無害化生產,通過向合作社成員宣講推廣新技術,提升此技術的利用率,進而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水平。
1.3重點建設營銷服務網絡
為了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濟效益,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拓展銷售渠道。例如:構建網絡市場農副產品交易平臺、網絡監管市場存儲、一體化運銷、服務配送等。利用現代化科技建立并不斷完善市場環境與機制,拓展生產、市場對接渠道。以重點扶持為基本原則,打造“一村一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特色品牌,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一鄉一業”發展,創新轉型傳統農業,增加農民經濟收益。
2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品牌建設力度
充分利用區域內經濟資源、生態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化發展品牌,制定品牌化發展服務戰略,充分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農民經濟發展帶來動力。此時需要有關部門對相關活動給予幫助,例如,工商部門根據地區農業資源優勢對合作社進行指導,提升品牌知名度,為相關商標注冊申請提供便利。通過有關部門間的聯合協作,打造農業品牌,增強政策補貼力度,積極尋找、推薦適宜參報的農戶、合作社及時注冊商標。因勢利導,創新品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積極拓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涉及領域,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主體、多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農副產品一體化加工機制,結合區域產品特點、市場需求,加工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例如,蔬菜、食用菌等多種類目的加工銷售等。進而促進農村發展品牌的有序建設,促進戰略品牌經營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產業化。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區域資源優勢的利用效率,建立組織化、規模化的合作社。同時,不斷提升合作社的服務能力、增強合作社的風險抵御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業市場發展。
3加強技術支持,擴大合作社規模
在自愿、互利原則的指導下,由各級政府統一協調發展,建立良好的、規范化的處理關系。開展適宜區域產品的針對,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建設,保護合作社成員的合法權益,積極擴大合作社規模。落實幫扶政策,定期進行針對性幫扶,向合作社普及法律知識,解決經營難題,提供技術指導,充分利用網絡渠道等拓展合作社的宣傳力度。通過政府調控,為合作社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市場經濟環境,組織農戶積極參與合作社項目,促進一體化產業鏈模式的形成,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向現代化發展。政府不僅需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同時還要給予合作社技術上的支持,建立新產品研發部門,重視合作社的推廣。通過研發新技術、落實技術指導對經營管理進行指導等,提升市場信息與合作社銜接的順暢性,通過完善內部管理機制,落實監督政策,促進合作社的健康發展。
4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
4.1明確信息化建設的需求
為了進一步明確信息化建設的需求,應該正確搜集、分析制定適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可實施性方案,對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計劃進行預算分析,通過綜合考評后,合理分配人力、物力、時間的資源。信息化農業合作社的建立,需要合理利用有限資金。
4.2確保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
政府發揮帶頭作用,結合惠民政策、鼓勵資金等積極籌集社會投資,滿足信息化建設的資金需求,通過定期投入定量資金,促進信息化建設的穩定發展,保證維護資金充足,加速形成規模化管理,促進經濟收效。合作社正常運營的難點之一就是缺乏初期資金投入,大部分人對于新經濟體的形成均抱有觀望的態度,因此,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帶頭作用,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4.3做好信息化資源建設工作
2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當前,對經濟發展業績評價的相關研究已經趨于成熟J,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綜合評價法(DEA方法、模糊評價法、灰色關聯分析等)兩大類。因子分析法是通過對原始數據相關系數矩陣內部結構的研究,將多個指標轉化為少量互不相關且不可觀測的隨機變量(即因子),以提取原有指標大部分信息的統計方法。當因子載荷陣結構不夠簡化時,可以通過因子旋轉使因子具有更為鮮明的實際意義,同時使用因子得分函數對樣本給出相應的評價和排序。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為:X=AF+(1)式中,X=(x,X2,,X),為原指標;F=(F,F,,F),為的公共因子;A為因子載荷矩陣;為特殊因子。通常使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方法,其特點在于可以用方差貢獻值衡量第i個公因子的重要程度。因子分析步驟:①將原始數據標準化,仍記為;②建立相關系數矩陣R;③解特征方程IR—AEl=0,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當累計貢獻率不少于85%時,取前k個主成分代替原來的m個指標,計算因子載荷矩陣A;④對A進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轉變換;⑤對主因子進行命名和解釋。如需進行排序,則計算各個主因子的得分F:,以貢獻率為權重,對加權計算綜合因子得分。
2.1數據分析過程
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以消除指標間不同量綱對分析結果的影響,通過統計軟件SPSS17.0對數據的巴特利球度和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輸出分析結果知KMO值為0.581,根據Kaiser給出的度量標準可知KMO值偏小,但是巴特利球度檢驗統計量的觀察值為263.957,相應的概率值為0.000<0.05,說明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有著明顯差異,各變量相關性大,綜合考慮原有變量還是適宜進行因子分析”。根據樣本標準化數據建立指標間的相關系數矩陣R,計算其特征值和累計貢獻率,前4個特征值及其貢獻率見。,前4個特征值的方差累計貢獻率已經達到85.418%,已集中體現了原始數據絕大部分信息,因而提取4個公共因子是可行的,達到了化簡與降維的目的。由于初始因子載荷矩陣結構不夠簡明,各因子的含義不夠突出。為此采用方差最大(VARMAX)正交旋轉變換,使各變量在某些因子上產生較高載荷,而在其余因子上載荷較小,從而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2.2因子命名及解釋
根據,第1個主因子在指標置、置上有較高的載荷,這些指標主要體現了各地區在耕地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等自然因素方面的不同比較,可概括為農村自然資源水平因子;第2個主因子具有較大載荷,可概括為農村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因子;第3個主因子具有較大載荷,可概括為農村富裕水平因子;第4個主因子在、墨上具有較大載荷,可概括為農業現代化水平因子。
2.3各市(地區)綜合得分計算
依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和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可計算17個市(地區)的4個主因子得分F、、和,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各市(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再以4個主因子對應的方差貢獻率為權數計算綜合分值,綜合得分公式為:F=0.5498Fl+0.2088F2+0.1561F3+0.0853F4(2)運用該公式計算各地區的綜合分值,可以排序出2008年湖北省l7個市(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競爭力水平。
3結果與分析
3.1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區)農村經濟因子排序結果,只有荊州市、襄樊市、武漢市、荊門市、黃岡市、宜昌市和孝感市總得分F>0,其他10市(地區)得分在0分以下。湖北省各市(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有著較大差異,得分最高的荊州市與得分最低的黃石市分值相差2分左右。荊州市、襄樊市、武漢市作為湖北省傳統的農業強市,其得分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而作為湖北省省直管市的天門市、仙桃市、潛江市得分卻都在10名開外,它們的農業生產主要局限于自然資源的不足,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它們的耕地面積等自然資源指標排名都很靠后(僅高于鄂州市和神農架林區)。總體來看,湖北省大部分市(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都還處于全省平均發展水平之下,這樣的排名結果也和湖北省現實意義上的農業經濟發展相吻合。
3.2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區)農村自然資源水平因子排序對于農村自然資源水平因子而言,總的排名和最終綜合得分排名變化不大。荊州市、襄樊市、孝感市依靠自己較突出的常用耕地面積、有效灌溉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等指標,得分領先其他市(地區),而鄂州市、神農架林區、黃石市排名最后3位。其中荊州市的這4項指標值均排名湖北省第1,其農村自然資源水平因子得分第1,與實際情況一致。
3.32008年湖北省各市(地區)農村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因子排序武漢市、宜昌市、黃岡市在農村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因子得分方面表現突出,孝感市、天門市、仙桃市則表現不佳。武漢在農林水利一般性預算支出、金融機構農業貸款、醫院衛生院總床位數上名列前矛,這與武漢作為湖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相呼應。宜昌作為水利之都,其在農村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方面、黃石市在農村人均用電量方面都領先其他市(地區)。
1.1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總體來看,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調整,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種調整主要還是在短缺經濟條件下所做出的適應性調整,它還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
第一,低質農產品的供給與優質農產品的廣泛需求產生矛盾,大量低質農產品積壓。隨著短缺經濟的結束,全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降低到40%以下,人們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有了新的更高要求,農產品需求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新、特、奇、名、優、安便是農產品需求的新特征。但是,從當前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結構來看.我國農產品供給體現出“四多四少”的特征,即大路產品多優質產品少。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普通產品多專用產品少,原始產品多加工產品少,這就與消費者的需要產生了矛盾,直接導致大量低值農產品積壓、滯銷。
第二,部門結構不合理。首先,就農村三大產業來說,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一般來說,發達國家農村第三產業增加值占農村GDP比重都在30%以上,而我國到2007年才達到14.8%,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僅占農村勞動力的17.3%,發展明顯滯后,這對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其次,在農業部門結構中,種植業與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的比例失調,種植業的比重依然偏高,而其他行業的比重偏低,特別是畜牧業發展相對滯后。除日本外,我國種植業比重大大高于其他國家,麗畜牧業產值又明顯低于這些國家。1985年,美國、法國、英國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就已分別高達49.98%、53.7%、60.8%,形成了種植、畜牧并舉的格局,而我國畜牧業產值到2005年也只有33.7%,差距相當大[張秀生.21世紀經濟學管理學系列教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2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過大
今年來,我國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54.9元,是1978年的624.6%,年均增長7%。但分階段來看,在1979—1985年的7年內,農民收入增長最快,年均增長15.2%,而1985年以后的20年,平均增幅還不到5%,特別是1998~2005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每年實際增長僅4.6%,而同期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實際增長達到8.7%,前者僅相當于后者的52.9%。由此可見,農民不僅人均收入遠遠低于城鎮居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長率也遠遠低于城鎮居民,這就導致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見表一)。1.3農業科技與生產相脫節,科技進步較慢
目前,中國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低,“九五”期間,我國農業增長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是40%左右,而發達國家則在70%以上,農業的科技支持狀況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要求極不適應,它具體表現在:一是將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機構獨立設置,且分屬于不同的系統,各自為政,致使農業科研與農業推廣、農業教育與農業推廣、農業教育與農業科研、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嚴重脫節,這從根本上割裂了它們之間內在的必然聯系,割裂了科研與農業生產之間的聯系,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產業化開發水平很低;二是用管理行政機構的辦法管理科研機構,科研機構的內部管理也完全套用行政系統的辦法,形成了“官本位”的導向和模式.扭曲了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價值取向,造成科研機構的官僚化或半官僚化;三是農業科技投入長期不足。在現階段,我國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與國家對農業研究的資助極不相稱,財政資金的分配嚴重偏向非農產業;四是科研部門機構龐大,社會負擔沉重。
2.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分析
為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改革與發展,近年來,圍繞解決三農問題,結合黨和國家的政策,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拓寬農民的收入領域
具體來說有一下降幾方面:(1)加快調整農產品結構,發展多種經營的步伐,引導農戶面向市場生產附加值高的產品。(2)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糧食的加工轉化。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大都在3:1,而中國只有o.79-1;發達國家加工食品約占90%,而中國只有25%;發達國家的食品工業產值一般是農業產值的1.5~2倍,而中國還不到1/3。其他在農產品包裝、儲藏、分級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也很大(見《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3)擴大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采取多種形式積極擴大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解決糧食等農產品階段性的供過于求的問題。(4)千方百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5)積極有序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引導農民更多地從事非農產業。(6)建設一批有利于農民直接增收的項目,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
2.2加快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
為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是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任務。具體有以下幾方面:(1)不斷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以農戶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為主體,不斷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2)發展優質高效農業。以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經濟效益為中心,積極調整種植業作物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種植業。(3)加快畜牧業的發展。擴大飼料作物種植面積,加強草場建設,改良畜禽品種,加快發展畜牧業。(4)發展特色農業。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布局,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格局,提高商品率。(5)大力發展創匯農業。加強對農產品出口的協凋、服務和政策支持,推廣采用國際標準,繼續建設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大力發展創匯農業。
2.3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步伐
在新的時代環境下,回歸生態、回歸自然已成為許多人的追求,鄉村旅游戰略也隨之產生。鄉村旅游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鄉村旅游更是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作為鄉村管理者,應積極地推動鄉村旅游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發揮,讓鄉村旅游的價值能更好地得到體現。
一、鄉村旅游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拉動鄉村經濟增長的新形式,在近年來的鄉村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宏觀上看,鄉村旅游不僅可以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支持,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可以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發揮區域特色,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具體而言,鄉村旅游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奠定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
鄉村旅游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鄉村旅游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鄉村旅游也可以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作為旅游地的村莊,居民可以依靠銷售手工藝品獲得收入,也可以通過為游客提供服務獲得勞務報酬,通過資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本地區居民的收入,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齊全的基礎設施引領之下以區位優勢吸引更多人來消費。
(二)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解決農村就業問題是新時代環境下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為農村居民的就業提供更多可行性空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地區人口多、工作崗位少的問題。在新時代環境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已不能僅依靠外出務工或在家務農,這也可以讓農村人民在家中獲得應有的收入。除此之外,鄉村旅游戰略的持續推進也給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居民可以在當地找到工作崗位,緩解了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問題,使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更趨合理,讓農民有更多的收入。
(三)實現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鄉村旅游戰略除了在經濟上給予農村更多的幫助之外,也可以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近年來,鄉村旅游的發展給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帶來了很大的提升,也使農村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來鄉村旅游的顧客會買一些當地的特色產品作為紀念品,給當地的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也使農村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在我國農村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背景下,農村也逐漸從傳統的農業為重點轉向以觀光旅游為重點。通過休閑農業模式的發展,當地可以利用較好的旅游資源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對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及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傳統的資源發展模式引領之下,一些鄉村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許多村民甚至只關注經濟利益,忽視了自然環境的保護,由于過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開采自然資源的問題時有發生,給當地的長遠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在鄉村旅游戰略的引領之下,村民有了新的利潤獲取方式,他們在保護自身基本收益的基礎之上,可以保護環境,從只關注眼前的利益轉向關注鄉村長遠利益,這就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鄉村旅游是指農村地區可以利用自己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吸引各地人們來游玩學習,并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在鄉村旅游戰略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當地居民必須以保護生態環境和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作為重要的任務。在經濟的推動下,當地居民可以對自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及鄉村旅游開展過程中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有更深刻的認識,能在生活中自覺地保護水資源,保護空氣資源,保護土地資源等,這從某種程度上推動了鄉村地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1]。
二、發揮鄉村旅游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策略
從鄉村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來看,許多鄉村已經在大力吸引旅游專業的人才,也采取了多種方案推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固有因素的影響,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村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作用發揮仍然有限。實現鄉村旅游的高水平發展是一項長遠的工程,而鄉村管理者及當地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健全鄉村旅游產業的政策
一些地區盡管關注到了鄉村旅游在拉動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和體制不夠健全,鄉村旅游仍受到很大阻礙。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鄉村旅游管理體系建立的時間尚短且缺乏專業性人才,并沒有實現規范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旅游作用的發揮。而健全鄉村旅游的相關政策,如采取減免稅收或直接補償生態環境等方式,就可以持續拉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政府在投資的過程中,也應當著力避免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矛盾,要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扶貧資金的基礎之上,實現以政府為主導、以村民為主體的聯合經營方案,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的管理模式實現鄉村旅游業的長遠發展[2]。當地政府也要推動各個部門聯動,形成切實有效的互動機制和溝通機制,可以對鄉村旅游體制機制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出快速的反應,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之上,解決鄉村旅游體制機制中存在的顯著問題,從而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二)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培養人才
許多農村在為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培養專人,但由于當地村民文化素質不高且缺少專業系統的培訓,在應用信息化和網絡平臺時往往會存在一些困難。除此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各地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的問題,因此,要想實現鄉村旅游業的長遠發展,相關人員要以創新性來吸引消費者,讓游客在參與鄉村旅游活動時獲得美的享受。當地政府和鄉村管理者應培養具有較高水平的鄉村旅游從業者,要從大中專院校吸納人才,以完備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鄉村旅游管理方案融入當前階段的鄉村旅游事業之中,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之上,發揮人才優勢,實現鄉村旅游業的健康發展[3]。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國家的政策扶持已經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的幫助,當地政府應積極與國內大中專院校合作,引進專業人才,鼓勵學生到鄉村旅游試點進行考察學習,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對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除此之外,當地也可以聘請旅游業的專家蒞臨指導,對鄉村旅游的經營活動及農村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系統的分析,從而制定完備的經營規則和服務標準。
(三)實現鄉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
在現代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的鄉村旅游管理模式可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可以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持續不竭的動力。從當前階段人們旅游消費的現實狀況來看,許多消費者喜歡通過互聯網或手機獲取旅游地的相關信息,并根據當地的氣候及區位環境選擇自己的出行方式。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有所優勢,但一些地區由于缺乏完備的旅游信息管理平臺,良好的自然環境并沒有被外界了解,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當地應推動鄉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之上,將具有自身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拓展傳揚,吸引更多的游客[4]。由于農村地區受特殊的自然環境及地理環境的影響,許多農村交通不便且網絡基礎設施落后,一些游客對當地的自然環境了解不多,這也影響了鄉村旅游事業的長遠發展。因此,開展鄉村旅游管理,必須以完備的信息平臺和信息管理平臺為依托,及時更新游客的信息,并做好游客信息的處理與反饋工作。通過完善的信息管理平臺,游客可以對當地的鄉村旅游特色及地域文化特色有更深刻的認識,這正是能吸引游客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網絡信息的投資力度,在完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培育大量信息化人才,以實現鄉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5]。
(四)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
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是實現鄉村旅游戰略常態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鄉村旅游作為依托于當地生態環境開展的一種旅游經營模式,對當地的自然環境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當地居民就需考慮到影響是短期還是長期及這種影響是否可以被消除。在推動鄉村地區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礎之上,實現傳統農業向休閑農業和現代旅游業的轉變,以田園風光吸引眾多的城市觀光者[6]。此外,鄉村旅游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在不同的季節,鄉村旅游應有不同的項目。相關人員要在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的基礎之上,根據游客反饋的信息做好改進,在開發新的旅游產品的同時,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優勢。
2、要著眼提高農民素質,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和引導
發展農村經濟,當務之急是教育農民、改造農民。一是要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要發揮司法部門的職能作用,定期組織農民學習法律法規。二要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要充分發揮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各鄉鎮事業服務中心的職能作用,大力發展民間科技服務組織,通過專家講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帶、專業技術培訓和組織農民參觀典型現場等手段,強化對廣大農民的科技培訓。三是要增強農民的市場觀念。要引導農民舍得投入,購置必備的通訊和網絡設備,善于通過電話、互聯網等媒體捕捉市場信息。四是要增強農民興辦公益事業的責任感。縣鄉人大、組織和民政部門要在深入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完善村民代表議事會管理機制,提高“一事一議”成效,鼓勵農民出資出勞,大力興辦公益事業。
3、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
首先是優化糧食生產結構,糧食生產要以增收為目的,要以生產質量高、增加值多的農產品為主,要積極發展糧食產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產經營模式轉變為集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糧食生產的綜合效益。其次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果業、水產業和蔬菜業等。最后是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為了避免地區之間產業過度雷同,實現規模經營,形成區域整體優勢。
4、建立和完善法規制度機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不斷促進各項工作的法制化。農經部門要重視法制建設工作,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為相應管理工作的依據,同時也要善于把握時機,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規范上升到法律法規層面,通過建立和完善農經法規制度體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辦事成為農經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動工作發展。
5、盤活土地資源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載體。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首先必須盤活土地資源。要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實現土地資源,尤其是后備資源的有序流轉,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開發效益。盤活土地資源,一是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穩定是盤活的前提,只有嚴格執行土地承包期延長 30 年不變的政策,才能盡可能地調動農民開發土地的積極性,消除短期行為和掠奪性經營現象。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轉機制。鼓勵將耕地、山場的經營權通過轉包、拍賣、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戶、向能人集中,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
6、必須突破性發展龍頭企業
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瞬息萬變大市場之間的矛盾,由于農產品生產與市場之間缺乏必要的連接紐帶,分散生產和銷售,很難形成規模和優勢,即便是形成了規模生產,也會因為分散銷售搶市場而出現互相壓價、相互殘殺的現象,加大了農產品交易的市場風險和交易成本。要確保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就必須突破性發展產業龍頭企業,靠龍頭將農戶的分散經營與大市場有效連接起來,形成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格局。發展龍頭企業:一是要走出政論辦企業、管企業的誤區。本著誰有能力誰牽頭,誰先發展扶持誰的原則,按市場經濟規律組建龍頭企業。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龍頭企業的發展經營必須兼顧公司、農戶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現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損壞農民利益的現象,只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才能切實起到產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三是要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出臺優惠政策,創造寬松的環境。
7、確保黨的農村政策落實
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歷來是黨的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把貫徹落實農村經濟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經常化,保證黨的農村政策落到實處并長期穩定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運作、重在實效”的要求,落實“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的實踐要領,確保黨的方針和農村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農村經營管理工作要圍繞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落實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業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更加和諧,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