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8:57: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三叉神經痛(痛性抽搐)為一種病因不明的、中老年人群常見的面部疼痛綜合征,表現為三叉神經下頜支和上頜支(很少為眼支)分布區域的陣發性、劇烈的刺痛。男女總的發病率是4.3人/10萬/年,女性多于男性(3:2)。特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52~58歲,癥狀性三叉神經痛平均發病年齡為30~35歲[1]。選取2012年2月到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2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到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2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4381歲,平均63歲;病史5-15年,均為典型性TN。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枕下乙狀竇后人路開顱手術治療。術中顯露三叉神經,仔細銳性分離。全程探查三叉神經,辨別責任血管,分離三叉神經周圍血管及鄰近蛛網膜后,選擇合適大小和形狀的Teflon減壓墊棉置于責任血管與腦干之間,固定良好,嚴密縫合硬腦膜,不放置引流管。然后回納骨瓣,常規關顱。術中未見責任血管者行三叉神經感覺根部分切斷術。
2結果
全部病例均得到1年以上隨訪,疼痛完全緩解且無并發癥22例,疼痛完全緩解伴能耐受的并發癥6例,疼痛不完全緩解但無并發癥2例,疼痛不完全緩解伴輕度并發癥1例,疼痛不完全緩解伴重度并發癥1例。行三叉神經感覺根部分切斷術者8例,術后患者疼痛均消失,隨訪期間無復發,出現輕度面癱及一側舌麻木感患者共有6例,并發嚴重肺部感染導致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1例。
3討論
三叉神經痛是指三叉神經感覺分布區,額、面部出現反復發作,短暫的陣發性劇痛,無感覺缺失和運動障礙,發作間歇期無疼痛,猶如常人一樣。發病者以中老年人多見。三叉神經痛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根據疼痛發作的部位、性質、時間以及刺激可誘發疼痛發作的“扳機點”,無特殊陽性體征等,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不難診斷,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發作特征雖與原發性的很相似,但一般疼痛相對較輕,而疼痛的持續時間較長,往往呈進行性加重,常有與病因相應的陽性體征,如面部感覺異常、聽力減退、角膜反射減弱和嘴角喁斜等。尤其是疼痛的范圍超過了三叉神經分布的區域,則應考慮有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可能。同時鼻咽部活檢或鼻咽部X線片、顱底CT、磁共振等有助于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診斷。特發性三叉神經痛病因不明[2]。在過去的十年中,基底動脈的小分支壓迫三叉神經根的病例開始增多,壓迫引起T-22神經近端神經根脫髓鞘。癥狀性三又神經痛可由外傷或血管病,腫瘤和脫髓鞘疾病引起。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經1或2個分支分布區,第2、3支最常見,多為單側,累及第1支或雙側僅占5%。典型疼痛表現為短暫的、針刺樣劇痛,突發突止。極少在睡眠中發生。在面部常常有扳機點。疼痛可為自發性或是因刷牙、剃須、咀嚼、打呵欠,或吞咽誘發。疼痛持續時間多為幾秒鐘或一兩分鐘,但疼痛可以非常強烈,病人面部不自主收縮,也稱為痛性抽搐。疼痛可在白天或晚上頻繁發作,一段時間內發作持續數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沒有感覺或運動障礙[3]。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多數認為其病變在三叉神經的周圍,即在三叉神經半月節感覺根內。根據顯微外科和電鏡觀察,可能與小血管畸形、巖骨部位的骨質畸形等因素有關,而引起疼痛發作。三叉神經痛發作具有非常顯著的臨床特點。患者通常突然出現疼痛發作,無任何先兆,多為一側。發作時,疼痛劇烈如刀割、電擊一樣,持續數秒至1-2分鐘,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淚、流涎、面潮紅、結膜充血等癥狀,隨著病情的加重,間歇期愈來愈短,發作愈加頻繁,經過一次強烈的疼痛刺激,使病人精神異常緊張,終身難忘,造成極大的痛苦[4]。
多年來,許多學者在治療三叉神經痛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治療方法較多,包括藥物治療、針刺法、三叉神經周圍支及半月神經節注射電凝術或半月神經節射頻熱凝術、三叉神經周圍支切斷、撕脫術和各種開顱手術等療法。后者有三叉神經根微血管減壓手術等。以上所述治療方法,各具有其優點,應根據患者的身體和病情加以選擇,首選安全、治愈率高、復發率低且盡可能減少面部感覺障礙和并發癥發生的治療方法。其治療原則,應是先易后難。對初發病或癥狀輕者,首先考慮藥物、針刺、注射療法,以控制其疼痛發作。經以上治療無效者,再考慮應用手術療法[5]。本組資料顯示,影響顯微手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遠期療效因素是多方面的,顯微手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效果良好;根據癥狀緩解程度和并發癥評價手術療效是一種很好的評估方法。
參考文獻:
[1]魏成忠,許鸞森. 局麻下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高齡三叉神經痛患者的研究[J]. 中國醫學工程,2014,02:82-83.
[2]韓四勛,符明偉,王宏超. CT引導下半月神經節射頻熱凝加阿霉素毀損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療效分析[J]. 中國療養醫學,2014,02:126-128+193.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063
聽神經瘤是指起源于聽神經鞘的腫瘤, 為良性腫瘤, 是常見顱內腫瘤之一, 占顱內腫瘤的7%~12%, 占橋小腦角腫瘤的80%~95%。橋小腦角區(CPA區)系指腦橋、延髓與其背方小腦的相交地帶, 空間狹小, 毗鄰重要的血管及神經, 傳統外科手術死亡率很高。近些年來, 隨著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發展及面神經監測的應用, 聽神經瘤手術死亡率明顯降低, 術后面神經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得到明顯提高。現將本科2008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9例聽神經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 探討提高聽神經瘤手術效果的方法。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69例聽神經瘤患者, 男31例, 女38例。年齡17~79歲, 以35~60歲年齡段發病率最高, 平均年齡42歲。病程3個月~ 15年, 平均病程5年8個月。住院時間35 d 4例, 平均住院時間26 d。
1. 2 癥狀與體征 耳鳴21例, 聽力下降30例, 聽力消失者18例;第Ⅶ顱神經損傷15例, 第Ⅷ顱神經損傷12例, 后組顱神經損傷18例。同側偏癱2例, 出現錐體束征陽性6例。伴頭痛等高顱壓癥狀19例。
1. 3 輔助檢查 57例行外耳道CT檢查, 顯示病變側內聽道擴大者43例, 可見橋小腦角內有圓形或分葉狀占位病變;69例均行頭MRI檢查, 腫瘤多為類圓形或半月形, 呈長或等T1、長或等T2信號55例, 短或等T1、短或等T2信號14例, 注入造影劑增強掃描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強化;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查58例, 其中49例病側有不同程度客觀聽閾增高。
1. 4 手術方法 本組患者均取側臥位, 在顯微鏡下經枕下乙狀竇后入路斜形直切口, 切口上端在橫竇上1 cm, 向下5~6 cm, 銑刀鋸下枕骨瓣直徑約4 cm, 外緣暴露乙狀竇, 上緣顯露橫竇及其交角, 不必暴露枕骨大孔后緣, 硬膜顏色正常張力較高, Y形剪開硬膜至橫竇和乙狀竇邊緣并懸吊, 顯微鏡下, 先釋放小腦延髓池腦脊液, 小腦多數能滿意塌陷, 然后, 用腦壓板將小腦半球的底部向內側牽開暴露橋小腦角區。本組病例有6例剪開硬膜后小腦向骨窗外膨出, 切除小腦外側皮層約1/3后顯示瘤組織。對于直徑≤2 cm的腫瘤, 先磨出內聽道上壁, 從內聽道內向腦干側分離, 分塊切除腫瘤;對于直徑>2 cm的腫瘤, 先分離腫瘤周圍的蛛網膜間隙, 囊內分塊切除腫瘤大部分后, 再游離囊壁, 妥善處理小腦前下動脈, 小腦后下動脈供瘤血管, 電凝腫瘤組織時, 妥善保護第Ⅸ、Ⅹ、Ⅺ顱神經, 分離腫瘤上極時注意保護三叉神經和巖靜脈, 分離腫瘤外側時, 認真尋找、剝離面聽神經, 如果腫瘤深入內聽道較多較深時, 則需要磨出內聽道后壁切除腫瘤, 最大限度保存面、聽神經, 當位于內耳門處腫瘤包膜與硬腦膜及面聽神經等粘連緊密, 分離難度大時, 可以遺留少許包膜。術后分層嚴密縫合枕部肌肉及頭皮, 皮下未留置引流管。
1. 5 評價標準 根據House-Brackmann分級[1]:Ⅰ級:正常, 總體:面部所有區域功能正常;Ⅱ級:輕度功能異常, 總體:仔細觀察可察覺到輕微的面肌無力, 可有很輕微的聯帶運動;Ⅲ級:中度功能異常, 總體:兩側差別明顯, 但無損面容, 可察覺到并不嚴重的聯帶運動攣縮和(或)半面痙攣;Ⅳ級:中重度功能異常, 總體:明顯無力和(或)毀容性不對稱;Ⅴ級:重度功能異常, 總體:剛能察覺到運動;Ⅵ級:無任何運動。
2 結果
2. 1 療效 本組69例均行手術治療, 經病理證實為聽神經鞘瘤并且術后均行影像學檢查, 隨訪6個月~1.5年。平均隨訪0.9年。腫瘤全切53例(76.8%), 次全切和大部切除14例(20.3%), 術后死亡2例(2.9%)。術中面神經解剖保留53例(76.8%), 13例術前面麻, 術后10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2. 2 并發癥 根據House-Brackmann分級評估標準, 術后面癱40例, 其中輕度9例, 中度17例, 中-重度11例, 重度3例;后組顱神經損傷28例, 三叉神經損傷8例, 腦脊液漏3例, 傷口感染1例, 顱內感染3例, 肺部感染3例, 顱內積氣5例。
3 討論
聽神經瘤治療方法多種, 但以手術切除為主, 如果能夠完全切除腫瘤即可達治愈, 有研究[2]表明, 不能完全切除的聽神經瘤6年內復發率可高達44%, 而復發的聽神經瘤再次手術切除更加困難。本組69例聽神經瘤患者均采用經枕下乙狀竇后入路, 腫瘤大小與腫瘤全切成負相關。小型腫瘤與面神經粘連輕, 易于分離, 容易保留面神經;而大型腫瘤與面神經粘連重, 分離困難, 易損傷面神經, 影響面神經保留[3]。對于≤2 cm聽神經瘤幾乎可完整切除, 但對于>2 cm的腫瘤, 在切除腫瘤前應充分降低顱內壓, 再行囊內切除, 然后再剪開蛛網膜, 電灼腫瘤表面包膜并切開, 當腫瘤囊內大部分切除后腫瘤壁張力降低, 最后分塊切除瘤壁直至全切瘤組織。生長于內聽道內的腫瘤, 則需要磨開內聽道的后壁后暴露并切除, 謹慎分離面神經并加以妥善保護。內聽道后壁的磨除應視情況決定范圍, 但要防止腦脊液漏, 必要時積極行顱底修補, 本組4例術后出現腦脊液漏。術中在分離腦干側的腫瘤壁時, 應盡量減少雙極電凝的使用, 找到腫瘤與腦干之間的蛛網膜界面, 小心將腦干側的腫瘤壁分開。聽神經瘤手術力爭做到面神經解剖保留以及功能保留, 術中應輕柔操作, 避免過度牽拉, 在術中全程使用腦棉和微吸設備。在同一方向應該避免過度牽拉神經, 改變顯微手術操作方向是令人滿意的, 使得不同神經纖維得以暫時緩解緊張[4]。銳性分離面神經與腫瘤組織時, 術中應牽拉腫瘤組織而不是面神經, 更不要用力牽拉小腦以避免間接損傷面神經。使用滴水雙極, 避免電凝的熱損傷, 盡可能保留面神經血供。對于>4 cm腫瘤, 盡管非常小心, 由于已切除腫瘤后被分離出的面神經失去了支撐, 仍會撕斷面神經, 因此, 掌握好腫瘤切除的度非常重要。此外, 提高面神經的解剖保留, 甚至功能保留率, 術中面神經監測儀可以隨時辨認和保護面神經, 從而達到目的。聽力保留甚至較面神經功能保護更為困難。聽力能否保留與術前聽力有無、腫瘤大小、腫瘤生長部位、手術入路、術中電生理監測等有關。如果術者操作耐心、輕柔、努力進行聽神經解剖及功能保留, 同時保護好內聽動脈、迷路動脈等結構, 多數患者仍可達到不同程度的聽力保留。
綜上所述, 枕下乙狀竇后入路是治療聽神經瘤一種安全有效的入路。聽神經瘤患者做到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應用顯微神經外科技術以及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 會大大提高腫瘤全切率以及面、聽神經功能保留率。對CPA區解剖的熟悉和熟練的手術技巧是術中保留面神經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House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152.
[2] EL- Kashlan HK, Zeitoun H, Arts HA, et al. Recurrence ofacoustic neuroma after incomplete resection. Am J Otol, 2000, 21(3): 389-392.
LIAO Huiping LEI Y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Zigong 64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rioperative care of neurosurgical intervention operation and summari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neurosurgery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Methods 46 patients with the perioperative care of neurosurgical interven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summarized and analyzed,who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 Results 46 patients were favoring completed the neural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s.The success rate of the operations was 100%. Conclusion Good nursing of preoperative care can reduce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 and mortality.I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neurosurgery interventional.
[key words] Interventional therapy;Preoperative care
神經介入是依靠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利用穿刺和導管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它具有定位準確、創傷小、并發癥少、手術后恢復快、患者易于接受等優點。神經介入治療的神奇之處在于它既能扭轉內科藥物對改變組織結構無能為力的窘迫,也能避免外科手術對機體“大刀闊斧”的傷害。對于某些神經科疾病,如: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腦梗塞等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價值[1-2]。我科目前開展的神經介入手術治療包括經導管選擇性動脈內溶栓術;靜脈血栓血管內溶栓術;頸動脈、椎動脈、顱內動脈狹窄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術;顱內動脈瘤彈簧圈填塞術等。現將我科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經神經介入手術治療的46例患者護理體會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科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共行神經介入手術治療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齡17~72歲,平均(48.0±4.5)歲。所有患者術前均進行心電圖及相關化驗室檢查等,均無介入手術治療禁忌證。其中8例患者為腦血管栓塞,28例患者為動脈瘤,10例患者為腦動靜脈血管畸形。
1.2 手術方式
神經介入手術方法首先在局麻或全身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右股動脈后,全身進行肝素化,行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檢查,明確病變位置,根據病變性質通過微導管將栓塞材料或溶栓藥物注入病灶部位或在狹窄部位置入支架治療使病灶閉塞或病變血管再通,以達到治療目的。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評估 評估患者的一般情況、現病史、既往史,詢問是否有肝素、抗血小板因子和碘過敏藥物過敏史。術前行CT、MRI、心電圖、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及血糖等檢查。
2.1.2 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要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構建良好護患關系,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耐心、細致地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安全性、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術后注意事項,并向患者和家屬介紹成功病例,使患者對該技術有全面而正確的認識,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為手術的成功提供保障[3]。
2.1.3 術前準備 (1)備皮:范圍包括雙側大腿上部、雙側腹股溝區和會;(2)遵醫囑做好藥物過敏試驗:如造影劑過敏試驗及必要時用到的抗生素等;(3)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避免患者用力大便;(4)術前1~2d進易消化的食物,次日晨禁食禁飲,不禁藥(降壓藥和降血糖藥等);(5)選擇在左上肢(或左下肢)建立靜脈通道,使用靜脈留置針[4];(6)遵醫囑靜脈微泵泵入血管擴張劑;(7)必要時留置尿管。
2.2 術中護理
2.2.1 術中宣教 向患者做好宣教在術中有頭暈、發熱的感覺是正常現象,頭不要動,以便有清晰圖像。
2.2.2 術中病情觀察 給予患者上心電監護儀,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及神經系統變化,尤其是呼吸、血壓的變化,如有異常應及時給予相應處理,制定完善的搶救程序,急救藥品應固定擺放位置。
2.2.3 術中用藥觀察 (1)肝素化:肝素化的程度根據需要決定。一般決定肝素化使用劑的原則是活化凝血時間保持在250s以上,對于多數實施腦血管介入治療的患者來說,肝素化用量在60~90/Kg之間。穿刺成功后靜脈注射肝素3000~5000U(根據體重)。如果術程超過1h,在第2個1h再給予首劑量的1/2,導管內必須保持生理鹽水持續灌注,力求做到管腔內無血操作。(2)尼莫地平的使用:遵醫囑給予尼莫地平微泵泵入,可預防術中導管刺激所致血管痙攣[5]。(3)術中操作:積極做好各種管道的準備及準確遞送各種管道及術中用物,注意無菌操作及無菌觀念。
2.3 術后護理
2.3.1 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神志、瞳孔,尤其是血壓的變化,并做好護理記錄。重視患者訴說的不適及痛苦,爭取及早發現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2.3.2 藥物的使用 主要是尼莫地平(尼莫同)的使用,它是新一代鈣離子通道阻滯劑,能明顯減輕繼發腦損害的發生[6]。應避光、準確泵入及觀察有無心悸、面色潮紅等副反應發生。
2.3.3 穿刺點及手術肢體的觀察 術后平臥,患肢伸直制動24h,避免術肢髖關節屈曲[7]。用2kg鹽袋壓迫穿刺點6h[8],觀察敷料有無滲血,局部有無瘀血、腫脹。觀察患者穿刺肢體的膚色、溫度,以及足背動脈搏動的情況,如出現異常變化要及時報告醫生。
2.3.4 飲食指導 在術后要保證患者的飲食是低脂、低鹽和易消化的,同時要鼓勵患者多飲水,從而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血栓形成,促進造影劑排出[9],也可保持大便通暢。
2.3.5 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1)腦出血 腦出血是神經介入手術治療中最嚴重的術后并發癥。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瞳孔的變化,有無頭痛、惡心、意識障礙突然加重等癥狀。術后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情緒激動和劇烈咳嗽。(2)血栓形成或斑塊脫落 由于栓塞治療中不同程度的血管內皮損傷及術中未嚴格全身肝素化、術后下肢伸直制動,易導致血栓形成,術后因注意觀察穿刺肢足背動脈搏動、感覺、溫度、色澤、下肢感覺活動情況,發現異常應立即通知醫生行相應檢查及處理。(3)穿刺部位血腫 穿刺點血腫與術中肝素的應用、加壓包扎不牢固、壓迫止血時間及技巧、患者肢體活動及凝血功能有關,輕者局部滲血、瘀斑,重者出現局部血腫壓迫,靜脈回流障礙,造成下肢腫脹、淤血甚至肢端壞死[10]。穿刺部位給予彈力繃帶以“8”字法固定加壓包扎6~8h[11],密切觀察穿刺處有無滲血、腫脹及皮下血腫的發生,每30min觀察、記錄一次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肢體末端溫度、皮膚顏色,并注意雙側對比及與術前對比。(4)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緊急處理 迷走神經反射主要表現為頭昏、胸悶、惡心、嘔吐、血壓下降、心率減慢、面色蒼白、全身大汗、四肢發冷等。主要是因患者在術中頸動脈竇受到刺激或者是術后拔鞘過程中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差、緊張恐懼心理而發生[12]。應配好搶救藥物和器材,做好解釋安慰工作。
2.3.6 健康宣教 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出院宣教,告知出院后應避免受精神刺激,禁煙、酒及刺激食物,注意休息,調節飲食,勞逸結合,保持大便通暢。按醫囑定時服用抗高血壓、抗癲癇、抗痙攣等藥物。1~3個月隨診,半年DSA復查。定期電話隨訪其出院后的身體情況及生活情況。
3 結果
經由醫生精心治療和護理人員在圍手術期無微不至的護理,46例患者均順利地完成了神經介入手術,術后經影像學檢查46例患者手術全部成功,無一例死亡及并發癥發生,成功率達到了100%,6~12d治愈出院。術后并對46例患者進行了3個月~1年隨訪觀察,療效滿意,無一例患者復發。
4 討論
通過對46例經神經介入手術治療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總結,提示介入手術治療目前雖然已成為許多神經科疾病微侵襲的重要治療方法[13]。然而,神經外科介入手術還不能避免某些意外和并發癥的發生。術前的全面評估和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及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文收集并選擇我院從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間普外科收治的16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在26至78歲之間。發部部位處于左側的有10例,位于右側的有3次,位于雙側的有3例。本組所有患者在術前均無下肢深靜脈血栓,且不存在出血性腦血管病史以及凝血功能障礙癥。
1.2 診療方法。本組所有患者的普外科手術均采取硬脊膜外腔阻滯式麻醉法,都借助于多普勒血流超聲檢查后確診為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醫務人員根據每位患者的情況,給予經抗凝、祛聚、溶栓治療,同時為患者進行患肢制動、平置、禁止熱敷和按摩等護理。
2 結果
本組患者治愈10例,癥狀消失,彩超檢查可見深靜脈壁光滑,無血栓,髂股靜脈完全再通,無返流。明顯好轉患者5例,癥狀明顯好轉,肢體略水腫,彩超顯示深靜脈內有少量血栓殘留。無效患者1例,癥狀無緩解,彩超無變化,后經手術治療后好轉。
3 討論
3.1 發病機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原因主要在于三大方面,分別是:血管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以及靜脈動血液淤滯。其中,血管壁損傷是由于普外科手術過程中對血管壁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作,可導致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上而發生凝聚,從而釋放出一些生物活性物質,繼而加重凝聚,最終形成血栓。而血液高凝狀態是由于患者受到手術的應激而導致血小板增加,同時手術過程中的失血以及脫水等均可造成血液濃縮,再加上有些普外科手術患者合并一些基礎病,都有可能加重高凝狀態。另外,靜脈血液淤滯主要出現在一些老年性普外科手術患者,由于患者年齡過大,機體功能出現了退化,心輸出量也相應減少,靜脈回流速度變慢,從而導致下肢血流滯緩,提高了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3.2 診斷分析。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在患者深靜脈血管內出現血液凝結現象,一般好發于普外科下肢手術患者。對該病進行治療的目的是溶解血栓,恢復凝結的血流,避免血栓再形成以及肺栓塞,極可能保留靜脈瓣的功能。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早期,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主要表現為下肢腫痛,且不斷加劇;小腿肌肉飽滿緊張,有明顯的壓痛感,在排除原發病所致的情況下,可考慮是不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癥。醫務人員可借助于下肢彩色多譜勒超聲進行檢查、下肢靜脈造影和凝血功能檢查,以進一步明確患者下肢血栓栓塞的部位以及血栓類型。
3.3 治療方法。
3.3.1 可以進行抗凝以及祛聚的治療方法。抗凝藥物只能防止已經存在的血栓加重以及形成新的血栓,但不能對已存在的血栓起到溶解作用,所以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應該接受抗凝治療。若患者處于急性期,則考慮給予低分子肝素;若患者需長期進行抗凝治療,則可選用華法林。具體用量及用法是:每日進行一次0.4ml的注射,一個療程(一般是一周)后給予三天的華法林,華法林可選擇口服類藥物,每天口服6mg,三天后可將華法林的劑量減半,療程為三至六個月。而祛聚治療主要是給予患者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以及復方丹參注射液,每天一次;每日三次口服潘生丁,療程為三個月;每日三次口服阿司匹林,療程為三個月。
3.3.2 進行溶栓治療,相關藥物有鏈激酶以及尿激酶,這兩種藥物是針對于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的激活劑,可轉化為纖維蛋白酶,從而對血栓起到溶解的療效。對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臨床發現鏈激酶的療效優于尿激酶。
3.3.3 若患者進行抗凝、祛聚以及溶栓治療后未見明顯療效,醫務人員可給予介入溶栓治療。為了避免溶栓中血栓的脫落,從而造成肺動脈栓塞,對于置管溶栓患者,可以先置入下腔靜脈過濾器,再進行接觸式溶栓以及其他介入方式進行治療。
4 總結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普外科手術后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可導致肢體不可逆的損傷以及肺、塞栓塞等。醫務人員必須重視具備血栓形成因素的患者,治療原則是早期發現,早期進行溶栓、抗凝、祛聚等綜合性治療,嚴重者需手術治療。
持續質量改進是指在全面質量管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更注重過程管理、環節質量控制的一種質量管理理論,近年來進行的醫療質量持續改進,用于醫院各科,使醫院內人人參與提高醫療質量,使醫療質量不斷提高[1-2],其基本理念是將傳統管理中事后管理變為事前管理,主動管理代替被動管理[3]。將它應用于神經外科手術感染管理中,通過日常監測,及時發現各種隱藏的問題,分析問題的轉歸,及時預防感染,實現前瞻性的院內預防感染管理功能,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神經外科手術也常稱做腦外科手術,以外科的方法來治療神經系統的疾病,它是外科系統中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的科室[4]。我院分別采用持續質量改進和空白對照對神經外科手術患者術后進行護理管理,比較兩種方法的療效,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名實施神經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的男43例,女32例,年齡(45.7±20.6)歲,病程(12.7±10.5)d,顱腦外傷20例、顱腦腫瘤15例,腦出血18例,癲癇5例,腦積水17例;對照組的男40例,女35例,年齡(43.8±21.5)歲,病程(13.7±11.2)d,顱腦外傷18例、顱腦腫瘤17例,腦出血15例,癲癇7例,腦積水18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在神經外科手術的護理管理上采用采用空白對照,即不做任何處理,實驗組采用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對患者進行管理,其具體做法為:①發現問題,確定監測目標,如:發現引起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有哪些,發現引起醫源性感染的因素有哪些,顱內開放性手術作為主要的監測目標。②成立改進小組,由手術室醫院感染質量管理小組組成,小組成員需達成一致的改進目標,督促手術醫師及時留取各類標本送檢,并對環境衛生學進行監測,監控手術人員認真執行外科洗手和無菌技術操作。③明確現行流程和規范,對手術過程中流程要有充分的認識。④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分析,如發生顱內感染可能是因為腦脊液的反流、操作沒有達到無菌、引流管的使用是否正確等。⑤選擇可改進的流程,改進小組對術中發現的可改進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如提高醫護人員對無菌操作的執行力,拔管時先夾閉引流管,以免管內液體逆流入腦室引起感染。
1.3觀察指標 患者在神經外科手術后,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感染率的大小,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的大小及患者的滿意率。
1.4統計學處理 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在術后4 w,實驗組的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和患者滿意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均
3討論
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它是一種持續性的研究,以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使質量達到更優、更高的標準[5],是新時期醫院質量管理發展的重點,它是一個不斷的、漸進的、長期的過程,是醫療護理質量管理中的必然趨勢,已成為現代質量管理精髓和核心,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和標準是管理的首要職能[6]。它著重于實質原因的分析,找出問題所在,其指導思想為全面質量管理,主要通過重視過程管理,突出環節質量,提高終末質量,減少神經外科手術的術后感染,神經外科手術患者多較為嚴重,其中危重患者較多,預后較差,如治療不及時則危及患者生命,而且這類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因為顱腦損失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7-8],因此對于神經外科危重患者感染的預防非常重要,而要做到減少這類感染和并發癥出現的可能性,我們需要實行持續質量監控,發現問題的所在之處,要正確的使用引流管,并注意維持正常的顱內壓。需要搬動患者時,應將引流管暫時夾閉,防止腦脊液反流顱內引起感染;注意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若引流管內不斷有腦脊液流出、管內的液面隨患者呼吸、脈搏等上下波動表明引流管通暢;拔管時先夾閉引流管,以免管內液體逆流入腦室引起感染。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了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對實施了神經外科手術的患者的感染率明顯低于采用空白對照的對照組,其抗菌藥物使用合理率和患者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因此,在神經外科手術患者中實行持續質量改進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感染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伍杏容,小藝.持續質量改進在醫療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2009,9(1):108-109.
[2]劉梅,劉林,許勤,等.持續質量改進在骨刨傷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872-875.
[3]車瑩,王衛.持續質量改進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0):4296-4298.
[4]應蓮琴,謝清華,楮江洪,等.持續質量改進在臨床醫務人員手衛生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9):1842-1843.
[5]戴林,沙震宇,仇永貴.醫療質量持續改進警示制度的實施體會[J].交通醫學,2012,26(4):396-397.
一、嚴格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精神疾病技術審查管理
神經外科手術治療某些精神疾病具有高風險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進一步驗證;此類技術屬限制性醫療技術,并涉及倫理評價問題,應嚴格在限定的機構、人員和條件下,有限制的實施。醫療機構將此類手術作為臨床診療項目應用于臨床或者開展臨床研究前,需經當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報衛生部技術審核同意。
二、科學、準確、嚴格掌握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精神疾病的適應證
經我部技術審核同意的醫療機構,方可應用神經外科手術方式治療國際學術界沒有爭議的、經規范化非手術方式長期治療無效、患者腦部有器質性改變或長期頻發異常腦電波、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的難治性強迫癥、抑郁癥、焦慮癥的精神疾病。醫療機構必須嚴格篩選病例,準確掌握適應證和手術指征,制訂具體的醫療安全保障措施。同時,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做好醫患溝通,每例手術必須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精神分裂癥等不屬于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精神疾病的適應證。
三、加強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精神疾病臨床研究管理
目前,神經外科手術正在向顯微手術的方向發展,而神經內鏡可以適應的手術病癥非常廣泛,而且具有療效好、微創、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1]。自進入21世紀以來,現代醫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神經內鏡器械也在不斷趨于完善,神經內鏡已經在神經外科手術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2]。現就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顱內疾病患者進行神經內鏡治療,68例患者中有26例行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其中24例為內鏡輔助,2例為內鏡控制。余下42例單純神經內鏡手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齡5~63歲,平均29.1歲。行單純神經內鏡手術患者42例,行內鏡輔助手術患者24例,行內鏡控制手術患者2例。其中腦積水、腦室系統病變、顱內囊性病變的患者以單純內鏡手術進行手術治療。顱底及腦室內病變的患者由于在顯微鏡下顯露非常困難,采用內鏡輔助。而鞍內垂體腺瘤則采用內鏡控制手術。
1.2 手術器械 手術當中使用的全部神經內鏡以及手術器械一律采用德國的蛇牌產品,包括硬質內鏡和相應的顯微器械、冷光源以及電視成像系統。硬鏡長24cm,外徑6mm,內含4個工作通道:窺鏡道、器械道、沖洗道和排水道。
1.3 手術方法
1.3.1 單純神經內鏡手術 對于腦積水或者是腦室系統發生囊性病變的患者,采用單純神經內鏡手術,入路選側腦室的額角處。在對梗阻性腦積水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采用第三腦室底造瘺術,從右額角進入到側腦室,再由室間孔進入第三腦室,然后由第三腦室底中線的上雙側體前方無血管的最薄的三角區造瘺,第一步先電凝一小口,第二步用擴張球囊導管將造的瘺口擴大直至0.5cm;對于交通性腦積水則行脈絡叢燒灼術以及腦室的腹腔分流術,在神經內鏡下將分流管的腦室端放于室間孔的上方無脈絡叢區域,以避免在手術之后分流管在腦室端的堵塞;在手術治療腦室系統的囊性病變的過程中,先對囊液進行抽吸,然后用平衡液進行反復的沖洗,再對囊壁進行部分切除,讓腦脊液能夠循環通暢[3]。對于有癥狀的幾例顱內蛛網膜囊腫患者,按照囊腫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不一樣的手術入路,先切開硬膜使囊腫暴露在外,再在內鏡或者手術用顯微鏡下將囊腫進行大部分切除,然后在內鏡的輔助下打通囊腔與鄰近腦池或者腦室,最后在內鏡下部分切除囊壁,讓鄰近的腦池或腦室與囊腫腔相通。
1.3.2 顯微內鏡輔助外科手術 在一般的神經外科手術中,絕大部分的手術都可以在顯微鏡下進行切除,但是也有用顯微鏡也看不清楚的地方,這就需要用內鏡輔助的方式來發現這些病變位置,用以確保所有的病灶都能被顯示,然后異形手術工具,如可彎角的吸引器和剝離子等特殊手術工具將其病變全部切除[4]。
1.3.3 顯微內鏡外科手術的控制 拿垂體腺瘤并且其內蝶竇氣化良好的患者來講,可使用內鏡插入引導,再對中鼻甲、總鼻道和蝶竇隱窩三處借用腎上腺素紗條將其微縮,使之可以找到蝶竇開口,并將其擴大,使內鏡進入蝶竇內;接著打開蝶鞍底和手術設備,用吸引器、顯微刮匙、顯微取瘤鉗等工具對病變處進行完全切除。在手術過程中要連續不斷地使用生理鹽水對手術位置進行沖洗,以便在內境中能看清楚鞍內腫瘤的切除情況。在切除以后,要再次用內鏡進行觀察,以確保腫瘤被全部切除。在手術完成之后用肌肉片和生物膠進行修補,然后在蝶竇開口處以一小塊碘仿紗條填充。
2 結果
在本組實驗病例中發生手術死亡的病例為0,隨訪時間為3~10個月。在42例行單純神經內鏡手術治療的患者39例有效,有效率92.9%。而在24例行內鏡輔助和進行手術和內鏡控制的患者中,不管是從腫瘤的切除率,還是從治療結果上看皆有明顯提升。實驗中無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在對神經外科患者應用神經內鏡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內鏡僅僅只是用做觀察工具,手術器械于內鏡旁平行進行手術區域,與顯微鏡為下手術近似,操作的靈活度較強。一般的神經外科內鏡手術均由2名術者完成,由1名術者操作控制內鏡,另1名操作手術器械。神經內鏡作為一種精細的神經外科手術方法,可以運用到廣大的神經外科領域:如顱內腫瘤、動脈瘤、蛛網膜囊腫等。
但是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神經內鏡補充了神經外科治療技術的空缺,但對于神經內鏡的操作需要非常嫻熟的技術。經過各位同仁的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神經內鏡的應用范圍會越來越廣,技術也會更加趨于成熟。
參考文獻:
[1]李傳峰,王厚中,吳娜,等.神經內鏡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82例報告[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01:42-4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ze the microscopic surgery prognosis of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Method: 60 patients with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microscopic surgical treatment outcomes for all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were observed.Result:In this study,the 60 patients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had no obvious change or appear/increase proportion was 0,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he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Microscopic surgery; The pro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 51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3.046
在臨床治療中,嗅溝腦膜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其發病率占顱內腦膜瘤的8%~13%,在女性中的發病率大于在男性中的發病率。嗅溝腦膜瘤的位置較深,與嗅神經、視神經、大腦前動脈以及其重要的分支均有密切的聯系,所以其手術治療難度較大。對其實施顯微外科手術以及預后,可以提高質量效果,改善預后質量,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為此本文針對嗅溝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手術預后進行分析研究,具體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嗅溝腦膜瘤患者6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齡37~74歲,平均(48.9±2.6)歲。患者的臨床表現為疼痛、頭暈52例,視力障礙40例,精神障礙19例,嗅覺障礙11例,癲癇9例。對本次研究的對象進行頭部CT、MRI影像學檢查,確診腫瘤位置和腫瘤大小。
1.2 方法 嗅溝腦膜瘤的腫瘤占據大部分腦組織,而且還伴隨著不同程度的腦組織并發癥,例如腦水腫。針對無癥狀的嗅溝腦膜瘤患者實施顯微手術治療,針對有臨床癥狀的患者,術前根據患者產生的臨床癥狀以及嗅溝腦膜瘤的大小、位置,采取針對性治療(例如癲癇患者進行抗癲癇治療,明顯顱內高壓患者適當脫水緩解部分顱內壓等)后再限期選擇合適的手術路徑進行手術治療,降低手術對患者產生的不良反應,并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實施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術前對患者進行腰穿置管。患者去仰臥位,并使用頭架對患者的頭部進行三點固定,形成輕度頸伸,頭側的床頭高15°,從發際內行雙額冠狀切口,從帽狀腱膜下分離皮瓣至雙側眉弓,在鼻根上緣作雙側額部跨中線骨瓣,并對額竇開放患者進行常規的處理。
將患者的上矢狀竇起始部兩側硬腦膜剪開,對上矢狀竇進行結扎,斜著剪開大腦鐮,將顯微鏡下的顱底視野增加。經患者縱裂分開雙側額葉,自動腦壓板牽開雙側額葉,將患者的嗅溝腦膜瘤暴露出來,并且要避免出現過度牽拉。在對患者的腫瘤進行切開時,先進行電凝腫瘤基底部的供血動脈,如果患者的嗅溝腦膜瘤過大,腫瘤基底顯露存在難度,或者是腫瘤質地較硬,可以對其進行分塊切除,在手術中,要對患者的大腦前中動脈、穿支動脈進行重要保護。
如果患者的前顱底有缺損,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適當的處理或者是重建,以避免發生腦脊液漏,腫瘤直徑在4 cm左右,或者是腫瘤偏向一側的患者,可以進行單側額下入路,在顯微鏡下完成手術。術后加強對患者心率、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的監測,在術后有精神障礙的患者按照醫囑,給予適當的鎮靜藥物,進行鎮靜處理,并在術后加強患者的并發癥預防以及護理,防止腦水腫、腦出血等并發癥的產生。加強術后患者各方面的護理,為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
1.3 手術標準 Simpson分級:I級:在顯微鏡下完全的切除腫瘤、受累硬腦膜、顱骨;II級:顯微鏡下手術完全切除腫瘤,電凝處理附著硬腦膜的腫瘤;III級:顯微鏡下完全切除腫瘤,未處理硬腦膜、以及擴展病變。IV級:顯微鏡下切除部分腫瘤;V級:進行腫瘤單純減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嗅溝腦膜瘤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嗅覺障礙、癲癇等,其中嗅覺障礙是嗅溝腦膜瘤的嚴重癥狀,即使采取有效的治療,手術非常的成功,患者的嗅覺障礙也不會發生明顯的改善。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療后的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癲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或者是完全恢復正常,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對術前出現嗅覺障礙的患者而言,術后患者的嗅覺障礙無發生明顯的變化,由此可以得出嗅溝腦膜瘤與嗅覺障礙有直接的關系。雖然嗅溝腦膜瘤的手術治療很成功,但是在術后,還是會有產生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癲癇等的并發癥的可能,本次研究中患者術后產生的并發癥為精神障礙加重2例,高熱1例,顱內感染1例,見表1。
3 討論
嗅溝腦膜瘤是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在臨床治療中可以分為單側腫瘤、雙側腫瘤,一般情況下以單側腫瘤為主,額部疼痛,一側嗅覺逐漸減退或者喪失,但是在臨床治療中,很多患者會忽視嗅覺障礙。因為嗅溝腦膜瘤的位置較深,與腦功能啞區相鄰,而且臨床癥狀出現的時間較晚,經常出現水腫等,其手術難度較大[1-3]。當前在臨床治療中,嗅溝腦膜瘤的唯一有效治療方法就是手術,對其實施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效果較好[4-6]。
嗅溝腦膜瘤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視野障礙等,少數患者還會出現癲癇,對其實施顯微外科手術,進行腫瘤切除,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7-9]。患者患上嗅溝腦膜瘤會造成患者嗅覺喪失,當腫瘤位于單側時,患者的嗅覺喪失則屬于單側性的,有較強的定位診斷意義,但是患者出現雙側嗅覺喪失時,會造成病癥與鼻炎混淆。雖然嗅溝腦膜瘤的臨床癥狀嗅覺障礙較為常見,但是患者自己往往會忽略,與顳葉病變而引發的嗅覺喪失不同,所以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需要加強鑒別。隨著腫瘤的長大,患者將會出現明顯的顱內高壓等癥狀,顱內高壓又會造成視力減退,出現視力障礙。或者是腫瘤向后發展,壓迫患者的視神經,造成視力障礙。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嗅溝腦膜瘤手術成功之后,患者的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等癥狀會得到明顯的改善或者是好轉,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手術成功后,因為個別因素的影響,會再次出現顱內高壓、精神障礙、視力障礙等,這些癥狀的針對性治療后,會得到控制。只有嗅覺障礙,進不進行手術,都會造成嗅覺的喪失,出現嚴重的嗅覺障礙。從嗅溝腦膜瘤患者的術后恢復進行分析,本次研究中嗅溝腦膜瘤患者的臨床癥狀術后恢復較好,在術后恢復及預后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0-12]。
本次研究中觀嗅溝腦膜瘤患者術前發生顱內高壓的患者占86.67%,經過手術治療以及預后,無出現明顯變化、加重或者是重新出現顱內高壓的現象。針對視力障礙的患者,術后有10.00%的患者視力障礙無明顯的變化,但是也無視力完全恢復正常的患者。精神障礙的患者中有2例出現精神障礙加重,無患者精神障礙癥狀消失。術前出現嗅覺障礙的患者,術后其嗅覺障礙沒有出現完全恢復或者是無明顯改善,術后患者的嗅覺障礙同術前基本相同,無明顯的變化,而術前出現癲癇的患者,其癲癇癥狀術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還有1例患者的癲癇無明顯的變化。結合本次研究結果可以得出嗅溝腦膜瘤患者治療前出現的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癲癇臨床癥狀在術后均得到顯著的改善,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得出嗅溝腦膜瘤嚴重的影響著患者的嗅覺,即使實施顯微外科手術治療,術后患者的嗅覺障礙也不會產生明顯的變化,而其他癥狀會在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改善和變化[13-14]。
嗅溝腦膜瘤會對患者的視神經進行壓迫,造成患者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對其進行視力障礙預后,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將腫瘤切除,會解除腫瘤對患者視神經產生的壓迫,使得患者的視野達到最快的恢復[15-17]。嗅溝腦膜瘤患者早期嗅覺會逐漸的消失,嗅溝腦膜瘤對患者嗅覺產生的影響較為常見,切除腫瘤后,患者的嗅覺有部分可以恢復,但是也有不恢復的,本次研究中,有嗅覺障礙的患者術后嗅覺并沒有恢復[17]。
對嗅溝腦膜瘤患者進行精神障礙預后,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礙臨床癥狀,嗅溝腦膜瘤造成的神經障礙相比其他癥狀而言,發生率較高,而且也出現的比較早,患者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癥狀,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患者的記憶力會逐漸的消失,形成癡呆[18]。本文切除嗅溝腦膜瘤進行預后,患者的精神障礙臨床癥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術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精神障礙消失[19]。
嗅溝腦膜瘤患者發病率后癲癇是其首發癥狀,癲癇發作后會出現意識喪失、身體部位出現抽動等,對患者的癲癇緊張進行仔細的觀察,對嗅溝腦膜瘤位置的確定有很大的幫助,本次研究中的嗅溝腦膜瘤患者術后癲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
在臨床治療中嗅溝腦膜瘤患者術后還會出現一些并發癥,例如腦水腫、顱內感染等,在術后加強預后和護理,對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有顯著的改善,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產生,將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11]。通過本次研究,以及研究結果可以證明,嗅溝腦膜瘤發病初期的臨床癥狀為嗅覺逐漸喪失,患者記憶力減退,隨著腫瘤的長大,會產生顱內高壓,顱內高壓會造成患者產生精神障礙、視力障礙,同時隨著腫瘤的長大以及向后發展,會壓迫患者的視神經,也會造成視力減退、視神經萎縮等。針對嗅溝腦膜瘤患者實施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并進行預后,治療效果顯著,患者的顱內高壓、視力障礙、精神障礙等臨床癥狀(除嗅覺障礙)得到顯著的改善,所以顯微外科手術治療以及有效的預后,在嗅溝腦膜瘤治療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可以將其在臨床治療中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師擁周.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鞍結節腦膜瘤24例臨床應用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4):134-135.
[2]周慶九,付強,更?黨木仁加甫,等.大型、巨大型巖斜區腦膜瘤的手術策略[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6):109-110.
[3]王雄,張玉定.內側型蝶骨嵴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6):143-146.
[4]田松.38例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竇旁腦膜瘤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1):1-2.
[5]喻軍華,王璨,黃錦峰,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2,17(5):218-219.
[6]董磊.嗅溝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附21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3,32(16):96.
[7]徐宗華,徐善水,江曉春,等.顯微手術治療大型嗅溝腦膜瘤[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2,17(1):37-38.
[8]梁日生,周良輔,毛穎,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中華腫瘤雜志,2011,33(1):70-74.
[9]歐紹武,王軍,王運杰,等.嗅溝腦膜瘤顯微手術治療20例報告[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1):49-51.
[10]何佳宏,肖益安,羅湘輝,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0,15(8):359-360.
[11]陳剛,董軍,支宏,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3,12(3):247-249.
[12]李敏洪,向軍,蔣宇鋼,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20(7):1086-1088.
[13]李智高,王嘉滬,鄧興力,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J].河北醫藥,2012,34(8):1194-1195.
[14]凌國鋒,譚占國,黃俊紅,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21):51-52.
[15]喻軍華,王璨,黃錦峰,等.嗅溝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2,17(5):218-219.
[16]徐洪兵,何二平,王福林,等.嗅溝腦膜瘤17例手術治療體會[J].吉林醫學,2012,33(31):6838-6839.
[17]龔萬新,周啟發,羅木偉.回顧性分析我院顯微外科治療蝶骨嵴腦膜瘤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8):137-138.
[18]陳永生,譚民軒,劉斌,等.常規手術與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功能區矢狀竇大腦鐮旁腦膜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1):79-81.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8-0075-02
doi:10.14033/ki.cfmr.2016.8.042
神經外科疾病是常見的一類疾病,多種神經外科疾病需要通過手術治療,坐位是后顱凹、小腦、頸椎等部位病變手術常采用的。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會出現一些坐位并發癥,如皮膚損傷、低血壓及神經損傷等[1-2]。由此可見,探討預防神經外科手術坐位并發癥的護理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神經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循證護理,對比兩種護理方法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神經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齡29~79歲,平均(46.4±2.9)歲。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病情觀察、遵醫囑對癥治療及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健康知識教育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循證護理,首先查閱神經外科手術坐位并發癥的相關文獻資料,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和猜測可能出現的神經外科手術坐位并發癥。查閱資料,尋找證據,向資深專家請教了解預防神經外科手術坐位并發癥的護理措施。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其次進行循證護理干預。循證護理的方法為:(1)神經損傷預防護理。在患者的創傷部位、踝關節、肘關節等部位及手術床上墊上“果凍”墊,緩解局部壓力,避免患者骶尾部壓傷及神經受損[3-4]。(2)皮膚損傷預防護理。每日囑咐患者家屬對患者的背部及下腹部等易損傷部位進行清洗并保持干燥,避免出現皮膚破損并發癥。(3)低血壓預防護理。給患者穿彈力襪,將其腿部適當抬高,減少下肢靜脈血阻滯,使患者的回心血量增加。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緩慢將其置于坐位,并緩慢升高手術床,每升高約20°,停留約5 min,并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使患者機體適應坐位的生理改變,減輕心率及血壓的波動。在更換前,給患者輸注適量液體,適當擴容,使患者的循環穩定,防止發生低血壓[5-6]。護理人員配合調節患者的麻醉深度,遵醫囑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藥物,避免患者出現心血管應激反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坐位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坐位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坐位并發癥發生率為4.4%,較對照組的17.8%明顯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60,P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為95.6%,較對照組的77.8%明顯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5.09,P
3 討論
神經外科是臨床的重要科室之一,是多種神經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療科室。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醫療技術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外科手術被廣泛應用于疾病治療。神經外科疾病作為臨床常見的疾病,常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在神經外科手術中,安全合理的手術是手術成功及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基本保證。坐位是神經外科常采用的一種手術,目前常在小腦、頸椎、后顱凹等部位病變的手術中應用。由于神經外科的手術較為精細,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手術部位深,所以導致患者常會出現一些坐位并發癥。坐位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的術后康復造成了巨大影響,不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護理是神經外科手術患者治療及康復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綜合全面的護理服務對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促進其康復具有重要意義[7-8]。
循證護理是一種全新的護理理念,要求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不能僅靠自身經驗或不完善的理論處理問題,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科學有效的解決問題,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使用的循證護理,歸納分析了患者常會發生的坐位并發癥,包括低血壓、神經損傷、皮膚損傷等。針對以上坐位并發癥,制定科學合理的坐位并發癥預防護理對策,對并發癥的相應預防起到了良好效果[9]。
為探討循證護理在預防神經外科手術坐位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了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神經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分別對其采用常規護理及循證護理,結果顯示,循證護理組患者的坐位并發癥發生率為4.4%,較常規護理組的17.8%明顯低(P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在預防神經外科手術坐位并發癥中具有良好應用效果,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謝麗霞.循證護理在神經外科俯臥位并發癥預防與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全科護理,2013,11(2):112-114.
[2]張嘉陽,李斌,王天龍.循證護理在預防神經外科手術坐位并發癥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3):1179-1180.
[3]張春華.循證護理在預防神經外科手術并發癥的應用[J].航空航天醫學雜,2014,25(10):1473-1474.
[4] Jie L I,Zhang Z,Orthopedics D O.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paraplegia[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4,36(12):1588-1589.
[5] Wan S,Sun Y,Hongyu X U,et al.Research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Inguinal Incarcerated Hernia in Children[J].Clinical Medicine & Engineering,2014,32(6):32-33.
[6] Gan K L J,Tan M.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hest tube drainage system to reduce complications in cardiothoracic vascular surgery war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2015,13(2):58-65.
[7] Zhang L,Zhenglan L I,Hospital H X.Influence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comfort degree an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urologic surgical procedures[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4,33(4):158-159.
[關鍵詞]神經外科 學科建設 學科發展
回顧世界神經外科的起源,有證據顯示大約在1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學者對顱骨進行嘗試性的操作,中國神經外科發展的傳說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AD 222~280),神醫華佗曾試圖為魏王曹操行開顱手術以治療頭疾。神經外科學在醫學中是最年輕、最復雜而又是發展最快的一門學科。隨著解剖學、麻醉學的發展,手術顯微鏡的應用,國際間的技術交流,我國神經外科發展日漸成熟。但也很不平衡。我省神經外科發展起步較慢, 1956年,福州神經精神病院在謝子康主任的主持下,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腫瘤的切除術,宣告我省神經外科的發展拉開了序幕。
1 福建省神經外科發展史
回顧過去50多年來,我省神經外科發展史經歷了起步、創業和發展以及全面提高的階段,主要表現如下:
1.1 神經外科萌芽起步階段
我省神經外科技術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福州神經精神病醫院謝子康主任于1956年主持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腫瘤的切除術,不久福州市第二醫院鄭遒光主任做了一例臨床上診斷為小腦腫瘤的顱后窩減壓術,這兩例中樞神經系統手術宣告我省神經外科事業拉開了序幕。50年代末,鄭遒光主任與福州中國協和醫院程法平主任合作開展了一些腦腫瘤和脊髓腫瘤的摘除術,盡管當時由于病例少,缺乏經驗,設備簡陋,所以手術死亡率較高,這些萌芽階段的手術仍為我省神經外科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1.2 神經外科創業階段
在黨和政府的重視關懷下,從50年代末開始各單位陸續選送人員外出培訓。福建醫學院附屬合組醫院送劉俊翰到上海華山醫院進修,福州市神經精神病院選送黃克清到北京宣武醫院(即現在的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進修,后又送陳錦峰到南京工人醫院進修,廈門市立醫院梁燕瑜和龍溪地區醫院馮兆森也先后到北京宣武醫院進修,以上人員均在學習期滿后回原單位開展了神經外科工作,并在他們的帶領下逐步形成了各所在單位的神經外科專業組。1959年底福建醫學院附屬合組醫院率先開展了以腦外傷為主的一般手術。1960年,福建省神經精神病醫院(原福州精神病院)正式成立了神經外科,有獨立病房和專職醫師7名,開展了腦腫瘤和腦外傷手術,廈門市立醫院和龍溪地區醫院也先后開展了神經外科的診療工作。由于受到“”的沖擊,我省神經外科工作幾乎處于癱瘓狀態。
70年代初,黃克清、陳金雄到福建省立醫院后立即開始組建神經外科,劉俊琛、陳錦峰先后調回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組建神經外科,全省各地也都增添了一些神經外科人員,使我省神經外科事業恢復了生機;從1972年起,省立醫院先后為部隊和地方舉辦了幾期顱腦外科培訓班,為全省各地市培訓了大批的神經外科專業人員,使神經外科隊伍逐步擴大。此時省內能夠開展以腦外傷和腦腫瘤為主的一般手術,以及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和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顱內外血管搭橋術。全省地市級醫院也開展了腦外傷的救治手術。許多地、市縣醫院都有了開顱器械并配有神經外科的專職或兼職醫生,能處理神經外科的常見疾病。
1.3 神經外科全面發展階段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我省神經外科事業有了全面的發展。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省立醫院和協和醫院先后購進了顱腦CT掃描機,九十年代初協和醫院進口了西門子的DSA,為診斷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了神經外科的發展和提高。全省各地市醫院全面開展了神經外科手術,許多地市醫院成立了神經外科或神經外科專業組,許多醫院實行“走出去、請進來”方式推動本地神經外科的發展,一方面選派優秀外科骨干到北京天壇醫院、上海華山醫院等地學習進修;一方面引進人才,擔任學科帶頭人,廈門中山醫院引進了張俊卿、莆田市立醫院引進了林秋泉、莆田縣醫院引進了林光疇后,使這幾所醫院的神經外科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省內不少單位和國內重點神經外科單位合作,邀請國內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到我省講課、技術指導和專業人員互派學習等,有力地推進我省神經外科診療水平與學術水平的提高。部分的縣市級醫院也在此階段開展了顱腦外傷手術工作,這些基層單位的開展神經外科為早期搶救危重病人擔任重要角色,這些是我省神經外科全面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
1985年,福建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成立了神經病學研究室,開展了血腫內注入尿激酶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新療法,并對腦血管畸形注塑模型做了觀察,為腦血管畸形立體結構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福州總醫院開展了立體定向臨床與基礎研究,并獨立設計制作了立體定向儀規劃方案;八十年代末,楊衛忠由省立醫院調往福建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后重新組建神經外科,并完成了許多高難度的顱腦手術。該科在短短的十年時間里,醫療、科研、教學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發展,隨后還成立了福建醫科大學神經外科研究室和福建省神經外科研究所,承擔了十多項省、部、廳級科研攻關項目,先后獲得福建省或衛生廳10項科技成果獎。
2 我省神經外科發展現狀
近十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涌現,尤其是進入信息時代以來,由計算機輔助的先進儀器日新月異,以及在福建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三屆委員會楊衛忠主任委員帶領下,完成了地市級分會的建立和健全,加強國內外和全省神經外科學術交流,推動了我省神經外科走向成熟的發展階段,主要表現:
2.1臨床治療工作全面開展和提高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省地市級醫院全面開展神經外科,許多單位都積累了大量臨床資料和豐富的經驗;所有的縣級醫院也都成立了神經外科或神經外科專業組,成為全省各地開展神經外科工作的前沿陣地,我省神經外科已經形成了系統的三級治療網,全面開展中樞神經外科系統疾病的防治。
新技術、新業務的開展成為近二十年來的新亮點,尤其是伽瑪刀、神經導航、多功能高精密度的顯微鏡、神經內鏡以及神經電生理監護系統等新設備在臨床上的應用,推動神經外科事業的全面發展。
2.1.1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
顯微鏡有良好的照明, 清晰度高,術野內病變組織和鄰近結構放大,加上配合使用雙極電凝器、顯微手術器械、激光刀、超聲吸引等,使手術精確度和準確性更好,損傷鄰近重要結構的機會減少,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提高,手術并發癥和手術死、殘率明顯降低。由于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具有上述優越性,很快受到神經外科醫生重視,神經外科手術由肉眼下、眼鏡式放大鏡下手術,進入顯微神經外科時代。上世紀90年代初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附屬第一醫院和福州總醫院等單位神經外科引進了手術顯微鏡,有力地推動了我省神經外科顯微手術工作。目前顯微外科手術已經普及到我省、地市級乃到縣級醫院,應用范圍也逐步擴大到幾乎所有神經外科手術,如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血管重建手術、腦室內腫瘤、鞍區腫瘤、顱底腫瘤、以及過去認為屬于手術的腦干腫瘤和脊髓內腫瘤等。目前,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已成為治療神經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開展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范圍和比例,已是衡量神經外科技術水平的主要條件之一。
2.1.2 神經導航輔助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手術治療
復雜的神經系統三維解剖結構及病灶精確定位一直是困擾神經外科手術的一大問題。神經導航系統把病人術前的影像資料與術中病人手術部位的實際位置通過高性能計算機緊密聯系起來,由于它準確地顯示了中樞神經系統三維解剖結構及病灶的空間位置及其毗鄰,因此,神經導航系統不但可應用于包括活檢在內的所有手術,而且還能夠幫助手術者完成許多復雜而精細的操作,將正常神經、血管等重要結構的不必要損傷減少到最低限度。廈門市中山醫院、協和醫院和福州總醫院先后引進了神經導航系統,并開展了導航輔助下神經外科手術,據查新,截至2006年6月,協和醫院楊衛忠教授已經開展了389例神經導航輔助下手術,報道例數全省最多,病種包括腦膜瘤、膠質瘤、神經鞘瘤、垂體腺瘤、轉移瘤、顱咽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血管網織細胞瘤、生殖細胞瘤、顱內動靜脈畸形和顱內動脈瘤等。299例腦腫瘤全切除279 例,占93.3 %;46例動脈瘤全部夾閉成功;44例腦AVM中全切除40例, 4例次全切除,無手術死亡。
2.1.3 腦血管疾病的綜合治療取得全面發展
腦血管病病情復雜,其破裂出血后危害甚大,再出血及腦血管痙攣是病人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腦血管病以高血壓腦出血、腦動靜畸形和顱內動脈瘤以及缺血性腦病為主。目前全省各地縣醫院基本開展了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根據病人情況、出血量多少和部位等情況采取不同手術治療策略。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和手術設備的不斷改進,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治療方案也從早期單純擴大骨瓣血腫清除術和錐顱血腫清除術發展到現在小骨瓣開顱血腫清除、立體定向血腫清除、神經導航血腫清除、顯微鏡和內窺鏡輔助手術清除血腫等多種手術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腦神經、血管以及重要結構的損傷,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目前省立醫院、協和、附一、福州總醫院和廈門、泉州和漳州等地市級醫院已經全面開展了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楊衛忠教授在90年代中期就率先獨立開展動脈瘤夾閉術,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德智教授應用了“鎖孔”入路夾閉動脈瘤手術,目前我省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動脈瘤手術治療經驗。同時,對于動脈瘤介入治療也取得較好的開展,各省級醫院神經外科也相應成立了神經外科介入治療組,這對于治療顱內動脈瘤提供更多的選擇。
2.1.4 新設備應用,豐富了神經外科的治療手段
1998年開始,協和醫院在省內率先開展了腦腫瘤的伽瑪刀治療,截至2006年12月,已經積累了4352例顱內疾患伽瑪刀治療病例,病種涵蓋腦腫瘤、腦血管病、腦功能性疾病等,其中2880例獲得了較長時間的隨訪,療效滿意;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省立醫院先后開展了腦細胞刀治療帕金森氏病,取得預期效果;福州總醫院開展了X刀治療顱內腫瘤,積累不少成功病例。這些新設備應用,為治療顱內疾病提供有效的補充。
2.2 全省各地神經外科隊伍不斷擴大,技術力量不斷增強
截至2005年10月,全省現有神經外科醫師近400人,現有高級職稱者達80余人。許多三級醫院引進了學科帶頭人,如泉州市第一醫院引進了神經外科專業田進軍主任,廈門中山醫院引進田新華主任、廈門市醫院引進了王占祥主任和福建省人民醫院引進李會忠主任和任新海主任,這些人才的引進為發展本地區神經外科事業提供了人才保證。許多青年醫師也走出去,前往國內著名神經外科中心學習進修,回到原來單位成為神經外科技術骨干。近些年來有條件的單位還引進一些博士,為福建神經外科隊伍注人了新鮮的血液。
協和、附一、總院、廈門市醫院、廈門中山醫院、莆田市醫院等單位先后被列為福建醫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的授予點,目前擁有碩士生導師15位,近10年已經培養并畢業碩士研究生50余名;協和醫院也是神經外科博士授予點和博士后流動站,作為唯一一名博士生導師,協和醫院楊衛忠教授自行培養畢業博士研究生6名。這些人才培養,為我省神經外科事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2.3 全省學術交流的開展和各地市學會的成立
經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批準,福建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于1991年12月正式成立,并召開第一次學術交流會,之后分別召開了第二次學術交流會(1993年,南平)、第三次學術交流會(1995年,莆田)和第四次學術交流會(1998年,廈門),同期還舉行了華東六省一市神經外科學術會議,這些學術活動為我省神經外科同仁提供了基礎理論、臨床、科研、新技術、新進展以及護理等方面的經驗交流。
2000年10月,福建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順利進行第二屆委員會換屆選舉,新一屆委員會在楊衛忠主任委員帶領下,團結全省神經外科同仁,開拓進取、全面開展我神經外科事業,并取得豐碩的成果。從2000年開始,每一年舉行福建省神經外科高級研討班,每二年舉辦福建省神經外科學術交流會和福建省神經外科新進展學習班,每個季度在福州地區舉行神經外科病例討論交流會,這些學術活動為全省神經外科大夫提供較好的交流平臺,有力推動全省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
2.4 海峽兩岸學術交流蓬勃發展
2005年10月10日―15日,福建省第八次神經外科學術會議暨首屆閩臺神經外科學術交流會于在美麗的漳州花博園勝利召開,由臺灣醫事聯盟理事長高明見教授和臺灣神經外科聯盟理事長黃棣棟教授組成的臺灣醫師代表團應邀參加本次首屆閩臺神經外科交流會,來自全省各地265名神經外科醫師與臺灣寶島的21名醫學專家歡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討當前國際神經外科發展趨勢和海峽兩岸神經外科發展狀況。大會共收到373篇海峽兩岸高質量醫學論文, 內容涵蓋顯微神經外科、導航、內鏡、血管內、鎖孔、放射、分子神經外科、神經影像以及神經外科護理等,大會設專題講座及討論、大會發言、大會交流,以及新技術、新產品的介紹與展覽等。16位臺灣醫學專家和56位我省醫學專家在大會作了精彩的發言。本次大會有力地推動我省神經外科學術的發展,促進閩臺神經外科的學術交流,促進和加強全省及海峽兩岸神經外科工作者之間的友誼和團結。會議期間,為了進一步加強與發展相互間的良好互動關系,海峽兩岸同道本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相互學習、共同發展的原則,福建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與臺灣醫事聯盟協會簽訂海峽兩岸雙方互訪、互相交流協議書。這次大會還進行福建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學會換屆選舉并成立了第三屆委員會,楊衛忠教授連任神經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
2007年10月11日~15日,福建省第九次神經外科學術會議暨第二屆閩臺神經外科學術交流會在泰寧大金湖畔勝利召開,臺灣醫事聯盟理事長高明見教授再次率團參加本次第二屆閩臺神經外科交流會,來自全省各地275名神經外科醫師與臺灣寶島的10名醫學專家歡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討當前國際神經外科發展趨勢和海峽兩岸神經外科發展狀況。臺灣專家帶來的當今世界神經外科最新理論,引起我省神經外科大夫高度重視,尤其高明見教授提出“性胞免疫法”,是目前治療腫瘤的最新免疫療法,而高振興教授介紹的“神經脊柱外科新進展”,代表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新成果。會議期間,海峽兩岸專家還對“鎖孔”神經外科、微創神經外科等前沿學術研究進行廣泛的交流。大會還決定第三屆閩臺神經外科交流會將于2008年10月在寶島臺灣舉行。
2.5 神經外科基礎研究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