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10:31: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教育學習,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授課模式僵化,教育理念陳舊
在持續多年的實習教學指導工作中,感受最為強烈的是“90后”大學生和即將退休的“60后”老教師授課幾乎無區別。雖然教改、課改不斷在改,但是我們培養的學生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卻依然固化。雖然學生、課標不斷在變,但是我們培養的學生的授課模式依然僵化。例如,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96%的授課學生依舊按照傳統固定模式進行講授。基本授課“格式”不外乎三類:之一是教師先領讀一遍課文,然后讓一個學生讀第一段,另一個學生讀第二段……最后全體同學一起通讀課文;之二是按座位分讀,按性別分讀,按小組分讀,最后全體同學一起通讀課文;之三是把課文內容復制到多媒體課件上,一個或一列或一組或男女分讀課文,最后全體同學一起通讀課文。這三種教學形式看似有所不同,但教學理念、授課模式和教學方法無質性變化。只有不足4%的實習學生在“教語文”的同時,運用探究式教學法,通過啟發小學生思考小蝌蚪為何有尾巴、小蝌蚪為何長的和媽媽不一樣、小蝌蚪為何先長后腿不是前腿、小蝌蚪為何要找媽媽等問題,來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灌輸式”教學盛行,課堂啟發誘導不足
隨著教改和課改的持續推進,教育理念在不斷變革,原本“滿堂灌”或者“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廣受詬病,取而代之大為提倡的是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式。反對“滿堂灌”式的講授法,倡導“師生互動”,變教師主導為學生主體,還課堂于學生是當前教改的主旋律。諸如大力推廣的杜郎口中學“10+35”模式(教師用10分鐘分配學習任務和予以點撥引導,學生用35分鐘“自學+合作+探究”),就是傳統教學方式改革的典型代表。令人困惑的是,教育專業學生自己反對甚至反感的教學方式,實習教學中卻頻繁出現在其身上。調查結果顯示,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90%的學生反對教師滿堂灌的授課方式;93%的學生贊同還課堂于學生,師生互動、討論和探究;92%的學生認為其在實習教學中缺失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式;95%的學生認為其在實習教學中缺乏真正的師生互動;82%的學生認為其在實習教學中“滿堂灌”或者“變相滿堂灌”。
(三)教學過度依賴網絡資源,學科專業素養亟待提高
當前我們處于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電腦和智能手機幾乎成為人人必備之物,利用電腦、智能手機或者其他電子產品上網瀏覽信息、收集資料或者學習,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便利的網絡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現成的、可供參考的或者直接可拿來用的資料。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利弊共存體。不可否認,便利的網絡資源也讓今天的大學生養成了過度網絡依賴癥。教學資源“拿來主義”盛行,甚至已嚴重到無網絡不能授課的程度。筆者多年觀察發現,學生實習教學授課用的教案或者教學課件多是從網上下載,有的甚至照單全收,不做任何改動。因此,導致很多教育專業學生在實習授課過程中高度依賴多媒體,一旦多媒體出現故障問題,便手足無措不知或者不會講課,或者不得不中途中斷授課。實習教學授課成為網絡資源的“代言人”,缺失本人的思想觀點和教學特色的教學普遍存在。當前小學教師學歷層次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由原來20世紀90年代中等師范學歷到高等師范專科學歷,再到今天高等師范大學本科學歷及以上,較短時間經歷了一個快速提升的過程。雖然大學生學歷提高了,但是學科專業素養仍然不容樂觀。例如,高師院校小學教育語文專業實習學生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普羅米修斯》這篇課文,95%的實習學生不知道宙斯為何不讓普羅米修斯把火給人類?宙斯為何不希望人類更好地生活?講不清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做了好事,為何會受到宙斯的懲罰?97%的實習學生照本宣科講解。95%的小學生聽老師講完該課后一頭霧水,仍然不知為何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做了好事會受到嚴酷的懲罰,有的甚至誤認為做好事要慎重,因為有可能要付出沉重代價。這樣的結果,從根本上背離了本篇課文的本意,甚至對小學生構成嚴重誤導。
(四)課堂秩序失控,管理和溝通能力有待提高
沒有良好有序的課堂秩序做前提,再好的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作為實習教學指導教師,通過多年觀察發現,當前實習教學中存在的首要問題是小學生的課堂管理問題,管不住、管不好、管不了呈現普遍態勢。有的實習學生甚至必須請班主任老師坐鎮課堂,才能順利完成正常的授課任務。調查結果證實上述觀點,實習學生中92%的認為其在教學中碰到的最大問題是對小學生的管理;89%的認為對小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感到束手無策;85%的學生認為在小學生管理方面,自己和非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相比無明顯優勢;35%的學生實習教學中請過小學班主任教師輔助維護課堂秩序。
二、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實習教學的問題成因與建議
(一)問題成因
通過對高校教師、實習學生、和小學實習指導教師三類人群的調查,發現導致上述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課程設計比例失當,部分課程缺失,教師教育理念僵化
當前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部分課程的開設和教學,與當前教改課改相脫節。課改和教改的理念、內容未能及時充實到高校的教學內容中,理論教學內容比重過大,重教育理論學習,輕實習教學實踐問題依舊存在。班級和課堂管理類課程缺失,部分高校教師教學方式仍然保守僵化。75%的實習學生認為,高校教師教育理念需更新;78%的實習學生認為,小學實習指導教師教學理念和方式陳舊;80%的實習學生認為,班級和課堂管理類課程的缺失是導致其課堂教學秩序失控的主要原因。
2.實習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知識面窄,專業素養低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快速轉型和發展的特殊階段,社會功利心態和浮躁之風客觀存在。“90后”大學生浸溺其中難以獨善其身。80%的高校教師認為,當前在讀大學生學習態度較以往大學生更加浮躁、功利和現實;83%的小學實習指導教師認為,其指導的學生知識面窄;86%的實習學生認為,專業知識薄弱、知識面過窄是導致實習學生教學照本宣科,難以做到旁征博引的重要原因;90%的實習學生認為自身專業知識素養有待提高。
3.基地學校實習制度不健全,指導教師缺乏專業培訓和認定,指導隨意性大
據筆者觀察發現,當前大多數實習基地學校沒有針對實習學生的實習制度。實習指導教師的選擇和安排隨意性大,實習指導教師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和資格認定。多數實習指導教師對實習教學任務、內容及考核標準不明確,致使實習指導教師指導實習學生時隨意性增大,以致出現同一所小學同一批實習學生實習教學情形大相徑庭之怪現狀。96%的實習生認為,實習教學能否授課及授課時數主要取決于指導教師;90%的實習生認為,實習成績的給定主要取決于實習指導教師與自己關系的和諧程度;85%的實習生認為,實習指導教師對其教學的指導主要依據自身教學經驗,指導效果差異性大。
(二)建議
1.調整和修改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致力于課程
培養體系和培養方式的改進。增設小學班級和課堂管理類課程;增設課改和教改內容;加大實習教學課時和學分比重;增強教師對當前教育教學熱點、焦點及改革發展動態的關注度;設法降低教師教學的惰性和慣性;加快高校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
2.高師小學教育專業應
加大對專業基礎知識的考核力度,拓寬在讀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對學生課堂學習和考試的管理,努力營造和創設優良的學習氛圍和環境;最大限度降低社會浮躁和功利心態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和干擾。
從培養目標看,缺少終身學習的理念 《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中明確指出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熱愛小學教育專業,履行教師職業道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終身學習,根據其身心發展規律,以小學生為主體,促進其健康、快樂發展。能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有機結合,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通過比較分析初等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2009級、2010級、2011級、2012級四年的本科生培養方案(以下簡稱為《培養方案》)可以看出,盡管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不斷變化,但是培養目標始終不變,一直都是:培養熱愛小學教育事業,掌握現代教育基本理論,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能適應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的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專門人才。筆者發現,《培養方案》目標和《標準》的基本理念還是比較吻合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最重要的師德方面,《培養方案》目標上僅僅要求了熱愛小學教育事業,而沒有把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等納入其中,而且忽視了終身學習,這是不足之處,但是相比于筆者查閱到的其他19所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目標幾乎都是培養小學教師,特別是成為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專家型教師等已經全面了很多,比如首都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生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小學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在小學從事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具有現代教育觀念的、具有學士學位的大學本科的骨干教師。某綜合性大學是使學生成為有見識、有能力、有責任感的自主學習者,培養忠誠教育事業,具有現代教育理念……較強教育、科研、管理能力,適應二十一世紀需要的高素質小學教師。所以,筆者認為,如果在我們的《培養方案》中更強調師德,加入終身學習,那就和《標準》的基本理念更吻合了。(見表一)
從課程設置看,師德、終身學習方面課程有待加強 仔細分析從2009年至2012年的《培養方案》,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年教育類、心理類以及實踐類、專業類課程都占絕大部分,說明已經根據《標準》大力培養未來小學教師的各種能力,當然,筆者認為,欠缺的還是師德、終身學習方面的課程,當然這個可以在每門課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即我們所說的隱性課程,可滲透實施情況究竟怎樣,這是很難把握的,所以,適當的加一些這類課程也是有必要的。
基本內容
從課程設置看,課程體系構建基本符合《標準》要求 小學教育專業有別于教育學科類專業。其他教育學科類的專業主要是培養教育學科類的科研人員、教學人員和教育管理行政人員,而小學教育專業則主要培養小學包括數學、語文等各科教學人員。培養目標不同,決定課程設置不同。雖然都設有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史等教育類學科,但其他教育學科類專業是以此為主,而小學教育專業雖然也非常重視教育類學科的設置,但還必須重視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學科。我們的《培養方案》中也正體現了這一點,見表二:專業課學分共計100分,專業必修就是指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共計18.5分,占18.5%,而方向必修占了39.5%,可見小學教育專業對專業知識培養的重視程度高;還可以看出,實踐類課程占了32%,小學教育專業對于職前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同時,從表三可知,《培養方案》的設置基本符合標準要求。
從課程實施看,需要注重教學質量提升 “教師決定學校教育改革的成敗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教師是教學素質的保證人和學校教育改革的仲裁者和執行者,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往往決定改革的成敗”,“教師既是大多數批評的靶子又是改革的唯一希望”。以上這些都說明教師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學生的質量,而這種教師培養的媒介之一就是師范學校里所學習的課程。而師范學校里所學習的課程就必須依托于大學老師的教,大學老師的言傳身教,絕大部分課程、絕大部分老師都能按照課程目標、課程性質進行教學、進行評價,不管是過程評價、閉卷考試、開卷考試,都選擇了最好的考核方式,但是也不排除個別教師一味的按照自己之前準備好的課件去讀,而不考慮學生已有水平或者學生要求。仔細閱讀《標準》,發現我們對于職前教師的培養確實還存在很多的不足,課程設置再好,也需要正的實施好每門課程,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課程建設與課程實施
通過比較《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與《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不難發現其契合度之高足以令人贊賞制定者的高瞻遠矚。但是《培養方案》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對師德訓練方面的課程、終身學習方面的課程以及小學數學教學方面的課程比重都不大等。總結建議如下:
加設閱讀類課程 風靡全球的暢銷書《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大學就算什么也不培養,也要培養一個會主題閱讀的人,所以在必修課、選修課中可以適當加入一些關于閱讀的課程,以培養會基礎閱讀、分析閱讀、檢視閱讀、主題閱讀的準教師,通過對這樣的課程的學習,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們可以更有效率的涉獵更多種書籍,通過大量閱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創新能力的準教師。教師才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只有教師本身教育理念正確、先進,教師修養高,知識儲備豐富、人格魅力強,才能更好地學、更好地教。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對職前小學教師專業知識、閱讀能力、學習能力、個人修養方面的培養,而不只是停留在注重知識與技能發展方面的訓練方面。通過閱讀課的開展,學生很多能力自然就得到了發展,《標準》要求的小學教師關于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培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增加與小學學科教學相關的課程,整合其他課程 《標準》中對小學教師專業知識方面分別從小學生發展知識、學科知識、教育教學知識、通識性知識、教育教學設計等方面都給予了明確的要求,這些課程在我們的《培養方案》中都有所體現,在學科知識方面,也明確指出:掌握所教學科知識體系、基本思想與方法;了解所教學科與社會實踐、少先隊活動的聯系,了解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從《培養方案》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學科知識方面做得顯然是不夠的,真正針對小學學科教學的課程每個專業方向只有一門課:小學數學(語文、英語、科學)教學論,因此,我們需要整合培養方案,多開設學科教學方面課程,比如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小學數學教材解讀、小學數學教具制作等,這樣能讓我們的學生學科知識突出,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學生熟練掌握小學教材所有內容,熟練所有內容的教學設計,面試官有可能淘汰這樣的入職老師嗎?
豐富社團課類別,改變社團課的上課形式 《標準》中多次強調小學教師少先隊組織工作的重要性,為進一步提升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綜合素養,切實保證并提高專業實踐教學的水平,進而增強我院學生未來在小學教師職業中的競爭實力,初等教育學院師生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在完善和發展既定本科生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制定出“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塊。可是,學院大力著手的社團課的開設情況究竟怎樣?老師怎么上課?學生社團怎么組織課?學生到底為什么選這門課?通過這門社團課學生到底得到了什么發展?筆者對初等教育學院大二、大三共三百六十個未上過、正在上、已上過社團課的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社團課建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應付學分、內容形式單一,并不是很受大家歡迎,比如實用寫作,如果內容是通知、邀請函、請柬、文件等寫作方面的是不是更好;教師講課的時間比較少,優秀的學生代課沒有權威性,不擅長組織,授課有些懈怠,學生沒有太大興趣;社團課招收人數太少,不公平選拔;組織紀律上有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們反映的問題。
作為一名小學準教師,實踐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實實在在的培養鍛煉是必須的,而社團課就是一個培養實踐能力的載體,因此,只要把社團課落到實處,我們培養出的小學準教師能力就會更強。
參考文獻
[1]解書.小學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2009.
[2]教育部(2011).顧明遠詳解《小學教師專業標準》.
一、前言
自進入新世紀以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發展問題在我國也受到充分關注。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關于實踐類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論層面的探討,對在實踐領域如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尚缺乏建設性的研究。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適應21世紀小學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施素質教育能力的,可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的高等應用型專業人才。本文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對實踐類課程的學習成效,探析學習成效低的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策略和建議,從而豐富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的課題之研究;揭示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學習成效的客觀規律,為促進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參考與借鑒意見;豐富、補充完善和創新教師教育理念。在本文在借鑒的基礎上,自行編制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學習成效的調查研究》的問卷,問卷內容涉及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專業情意、專業道德、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以河西學院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樣本,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探索和和發現目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的學習成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二、實踐類課程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發展現狀調查及相關分析
1.意義定位認識上的不明確性
實踐類課程是學校中一切以學生親歷親知為特征的課程類別,與學科課程不同,是以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獲得直接經驗或體驗為目的的課程。通過調查結果顯示相當一部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對實踐類課程的認識沒有徹底。特別是“你認為實踐類課程是怎樣的課程”這一問題調查來看,絕大多數的學生選擇了“一般活動課”、“一門國家必修課”這樣一些比較模糊的回答。可見在定位實踐類課程這一概念上,絕大多數的學生是比較模糊的(見圖1)。研究表明(見圖1):小學教育專業院級實踐類課程包括教育測量與評價、學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社會學等,校級實踐類課程包括小學班主任工作實務、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訓練、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訓練、小學教育研究與論文寫作、教師口語、書寫訓練等,專業方向實踐類課程包括專業見習、教育實習、應用寫作等。但是,從調查顯示及多方面反映來看,對開展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學習很集中的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是新課程改革的標志性課程。作為一門動態性,生成性的課程,只有改變傳統的課程觀,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才能保證實踐類課程在質量規格和學習成效上適應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需要。實踐類課程是一門全新的課程,集中的反應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在此項“你對實踐類課程感興趣嗎?”調查中有92%的學生給出的答案是“感興趣”,可見大多數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是很喜歡上實踐類課程的課的。這與另外一項調查有著密切的關系,從“你對學校所開設的實踐類課程滿意嗎?”這一調查可知將近一半以上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對此問題表示“基本滿意”,這就從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對實踐類課程的重視程度。研究表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男女生實踐類課程開設情況比分比表比較分析可看出:在學校開設的實踐類課程情況調查問卷中,在38位男生中,16人選擇了很滿意,達到了46%;在65位女生中有37人選擇了很滿意,達到54%,但是仍然有20%的男生和13%的女生選擇對學校的實踐類課程開設情況不太滿意的選項。造成這種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是男女生對實踐類課程的不同了解直接決定了其需求的不同,個人需求的不同自然影響著其對實踐類課程開設的滿意程度。
2.培養目標上的不明確性
長期以來師范教育形成了學科知識學習,輕視實踐知識,實踐技能掌握的培養觀。實踐方式采用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還需要加強教育實習前的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準備。師范院校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論的教學和研究方面不容樂觀的現狀,表現為相關課程開設的滯后以及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缺乏相應觀念、知識與教學能力。關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的就業意向我也做出了相關的調查,在103個接受了問卷調查的學生中,讓他們簡單的談了以后的就業意向,有96%的同學都是關于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的意向,只有4%的同學就業意向為其它行業。研究通過對關于“實踐類課程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將來的幫助這一問題”調研得到圖2中所顯示的數據。由圖2可知,在38名男生和65名女生當中,分別有16名男生和39名女生認為學習實踐類課程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還是有很大幫助,還有有10名男生和17名女生認為學習實踐類課程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及比較有幫助,少數部分的學生認為是有一點副作用的。通過調查分析,本研究認為是學生沒有充分學習好實踐類課程,沒有充分理解實踐類課程的實質,并且沒有利用好自身的資源去學習實踐類課程。
3.學習實踐類課程存在的困難
教師只有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和實現有效整合的專業知識,才能充分體現教師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但農村小學教師對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淡薄,專業知識水平普遍較低,缺乏對前沿性知識的學習。研究表明,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作為一名在校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并努力地尋求條件提高自已。比如在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方面、學科知識水平方面,人際交往能力等等這些方面。只有在各個方面不斷完善,彼此促進,才能最終促進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發展完善,從而提高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專業化水平。結合學教育本科學生凸顯在專業知識方面本研究小學教育本科學生的其他專業知識調查分析來,問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知識面窄,只懂得本學科,其它學科如藝術方面、英語、計算機基礎知識很少具備,“一專多能”的不多;二是知識陳舊,學生學習渠道單一,自主學習時間少,新舊知識更新速度較慢,一些教師處于原地踏步狀態;三是知識量少,擴展能力差,知識儲量有限;四是缺少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如:現代教育理論知識、科研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水平的提高。
三、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充分學習實踐類課程的有效策略
從調查中我們了解到要強化實踐育人意識,區別不同學科對實踐課程的要求,合理制定實踐類課程的學習方案,完善實踐類課程的學習。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類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和管理模式都將隨著時代要求的變化而改變,改變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制定合理的學習方案,準確定位實踐類課程的概念
要通過準確定位實踐類課程的概念界定和性質,從以往的不重視實踐類課程的態度中轉變過來。實踐類課程是以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實踐,獲得直接經驗或體驗為目的的課程。與基于經驗的活動課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是實踐性學習,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可以表現為操作式學習,探究性學習,發現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等不同的形式。[3]實踐類課程的學習是組織學生通過聯系實際,主動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學習中,要使實踐與理互動互助,要設置開放、全程、滲透與多元的實踐類課程,使學生學習知識更加科學,從而提高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5]實踐類課程最集中的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是新課程改革的標志性課程。觀念轉變是前提,只有改變傳統的課程觀,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才能保證課程在開設時間、質量規格和教學效率上適應小學教學的需要,也才能保證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生盡快適應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小學教師教育的實踐取向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基礎教育一線均己形成共識,但實際上,人們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的實踐取向的理解卻有很大差異。層面、價值追求上理解,即以“實踐”為中心,深刻理解并緊緊把握當代小學教育實踐的需求。
2.明確實踐類課程目標
由于基礎教育不太重視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能力,在培養學生的時候也容易忽視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轉變觀念是提前,要重視綜合活動實踐類課程的學習,通過培養合格的師資來促進綜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實踐類課程的意義,才能積極探索出一條培養合格的小學實踐類課程的教師之路。學科專業知識課程,教育理論課程,教育理論課程中也可以滲透實踐成分,它們并不是作為實踐的基礎課程而存在,而是實踐類課程學習的一部分,[6]樹立“動態的實踐學習”觀,這就要求用發展變化的動態觀念理解實踐類的課程,而不是呆板,僵化的看待問題。注重反思,促進理論與實踐學習的聯系,通過及時的反饋,問題得到解決,提高了學習實踐積極性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實踐類課程的實效性。正確把握實踐類課程的專業意義,適時地基本原則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豐富課程形式的內容,體現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學生的特色,在實踐類課程的學習中培養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要體現階段性,連續性和合理性。明確綜合學習模式的內涵,建立主輔式的學習模式,以初等教育學為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綜合培養模式的學習基礎,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需求為核心,提升學生的實踐問題解決能力。繼續探索教育實踐類課程的目標定位,注重理論職業技能訓練整合的課程設置。
3.培養實踐類課程學習的自主意識
學生需要充分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把學習作為促使自己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以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理論素養。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逐步提高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掌握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熟知教師成長的規律并結合自身專業發展的實際促進自主專業發展。比如在小學課程設計與訓練和教師口語、書寫訓練等這些實踐類課程中,學生要在課堂中積極的發揮自己的特長,運用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意識體現。準確定位自己首先要對自己有客觀而清晰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自我,積極地投入學習,化壓力為動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面對專業素質等較低的現狀,不要自暴自棄,要正視實際學習中存在的困難,調整好心態和情緒,保持特有的人際溝通方式,要積極主動地參加社會實踐,了解其他同學的學習方式,提高自己對挫折的承受力,從而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與其他教師同學相互合作、交流,要充分發掘、利用各種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專業發展的資源,打破相互隔離,敢于承認自己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尋求與其他同學的合作和幫助,是學生專業發展的有效策略之一。讓自己主動地、積極地追求專業發展,保持開放的心態,隨時準備接受好的、新的學習理念,更新自己的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等。
參考文獻:
[1]王君,龍文希,許天委,許天江.小學教育專業職前培養實踐類課程的建構與反思[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125-128.
[2]史千里.師范專業實踐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6(9):63-64.
[3]謝國忠.高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涵義、特點與理念[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0(2):101-103.
[4]張俊峰.高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評論,2008(5).
1我國目前小學數學教育的現狀
我國目前的小學數學語言教育缺乏一定的規范性,沒有做到教學明確,思路清晰,學生的交流比較固定模式化,口頭表達能力也比較差,不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深入能力,因此在小學語言教育方面培養學生的濃厚興趣已經變得刻不容緩了,除此之外言語方面還缺乏形象藝術性,不能夠生動地表達課本所要表達的原意,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將會進行一定的分析解剖,并提出適當性的意見來改變這種情況。
2分析研究這種現象及相應的對策分析
2.1語言教育的規范性及藝術性
教師言行舉止方面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起著無形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想把語言教育方面做好教師就一定要從語言的規范性開始做起,教師無論在備課還是課堂教學方面都應該力求做到語言的精煉簡短,用詞有條理,思路明確清晰,只有這樣才會使學生能夠領悟課本的思想,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進行深入分析,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了他們自身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科學規范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自己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育方面還應該注意語言的藝術性,師生相互交流不斷提出并解決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用詞的藝術性,豐富的語言和詞匯往往會引起學生濃厚的探討興趣,增加自己學習的動力,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使師生之間的親切感倍增,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2.2語言教育注重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深入思維
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習與思考的相互結合,把學生的思維性給調動出來,重視比賽與競爭,多角度地開發學生的思維靈活性,我們應該多提供一些思維比較復雜,邏輯性比較強的難題來啟發學生,通過學生自己的不斷判斷與推理然后得出答案,增強自信心,還有就是通過比賽來練習學生的解題速度,提高他們的思維敏捷度,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出些比較困難的計算題,然后分成若干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測試答題速度以及答題的正確性,這樣就直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它也直接會影響學生以后智力的開發與認知新事物的能力,一些學習差,反應慢的學生,并不是智力存在缺陷,很有可能是因為智力尚未開發出來,因此我們要不斷對他們進行鼓舞,實行特別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原則,找出一種適合他自己的專門方法,比如我們可以讓他從簡單的問題開始做起,然后一步步調整試題的的難度,逐漸培養他們的做題速度與準確度。
2.3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每個學生的分析思考問題方式可能不一樣,我們要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力求一個問題多種解決方式,這就要求我們要從辯論學的角度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正反兩方面的分析,引導學生一個問題幾種答案的思想,先弄清楚問題的因果關系,然后從它們的內在聯系中尋求解決方法,使學生形成正逆向的思維方式,并能夠靈活運用于實踐當中,正確的答案雖然只有一個,但是類似正確的答案卻很多,每個教師在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應下大功夫,在遵守國家課程改革的基礎上,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總結經驗與方法,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開創一條創新的路線,更確切地說,就是,教師在語言教育方面應該結合學生實際,根據每個學生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完成國家賦予他們的偉大使命。
結語:小學語言教學問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國家應該加大力度培養小學生的語言教學,社會也應該給予較多的支持與關注,每個學校都要積極跟上國家的課改步伐,立足于學校的實際,招募一大批有素質,高水平的教師師資隊伍,使我國的教育事業能夠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中勇往直前,也希望家長能夠與學校全力配合,相互溝通,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而不懈努力,我們的任重而道遠,真正完全普及新課改新方法還需要相當長的一個過渡時期,相對偏遠落后的山區我們要尤其重視,除了在財力物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外,還要強化教育制度建設,加大精神文明建設的投入,希望我們大家能夠齊心協力,完成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張盼杰,如何提高學生的教育素質[J].《都市家教半月刊》,2012.3
眾所周知,進入21世紀之后,全球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各方面實現了飛速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在信息時代,一個國家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程度對這個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影響甚大,因此,積極研究探討當前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理想目標
綜觀國外的成功經驗,不難發現,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
(一)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廣泛普及的時代,每個人都應當熟悉了解信息技術,以適應當前的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從小學教育抓起,注重信息技術在小學教育中的運用。正基于此,未來我國的小學教育發展改革應當著重培養學生了解、學習、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愛好和興趣,使其能夠初步了解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以及當前信息技術在社會中的應用情況,為將來熟練掌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奠定基本的技能和知識基礎。
(二)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
生活在信息社會中,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與傳統生活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果不能學習了解現代信息技術,就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的信息社會。為此,我國的小學信息教育還應當幫助學生樹立起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幫助其正確理解、認識信息社會中的經濟、文化、倫理等問題,培養其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責任,幫助其在未來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
(三)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
在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社會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幫助其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來建設社會、奉獻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為此,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還應當著重培育學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信息搜索、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應用等能力,幫助其了解信息的表現形式和應用環境,幫助其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熟練掌握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篩選重要信息的技能和知識,使其能夠充分挖掘個人的興趣愛好,充分依靠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充電,最終實現自身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當前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領域與信息技術的聯系日益密切,前者極大地推動了后者的改革發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當前我國的小學教育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全方位地融入了課堂教學,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技術的引進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小學教學的發展進步。但是,不可否認,在具體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一)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操作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學習掌握一門技術的必然要求,信息技術也不例外,它既包含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對具體的實踐操作要求很高。但是,綜觀目前的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實踐,普遍存在著“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操作”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理論知識講解基本上是“填鴨式”灌輸、教條式講解,學生上機操作的機會和時間非常少;部分教師缺少教學經驗,未能與時俱進地革新教學方法,難以把握住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這種死板的教學理念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
(二)課堂運用流于形式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信息技術也不例外。一方面,與其他學科“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情況不同,信息技術集“文、圖、聲、畫”于一身,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無趣現象,解放課堂教學。但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在具體的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部分教師運用過頭,過于追求信息技術課程的新穎、多樣、花哨,忽視了傳統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基礎性作用,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信息技術課成為了電腦動畫欣賞課,節奏快、容量大,反而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總體而言,這種過分使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課程設置不受重視
課程設置不受重視是當前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另一問題,這與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緊密相關。相關數據顯示,受此影響,全國各地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小學數量尚未達到7萬,這與全國80多萬所小學基數相比,其所占比例較低。另一方面,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不少小學學校領導并沒有正確認識到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信息技術課程在小學課程體系中的占比很小,課時很少,有些學校甚至把信息技術課程當作面子工程,在人力、物力上支持不夠,這與數學、語文等大課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當前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質量的可行對策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做好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歷史任務。鑒于當前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積極探討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質量的可行對策,保證學生能夠充分掌握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極其重要。為此,需要在創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形式、明確教學目標、合理設置課程等方面狠下功夫、久久為功。
(一)創新教學理念
理念指導行為、決定行為,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質量,首要任務就是要創新教學理念。為此,小學領導和管理層要深刻認識到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站在推動學校改革發展的歷史高度,科學謀劃本校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工作,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有用的實踐型人才。信息技術教師更是要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及時參加專業的輔導進修,唯有如此,方能擔當起教授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重任。
(二)豐富教學形式
教育學理論認為,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以此為指導,在未來的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實踐中,任課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幫助小學生寫作業、寫作文、做實驗,積極發揮信息技術輔助小學教學的重要作用。
(三)明確教學目標
有了目標才有方向,有了方向才有動力。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質量,另一重要任務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可以說,小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小學生“用”信息技術,即要幫助其將信息技術運用到社會活動中,從而發揮其強大的綜合作用。為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任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課程的“綜合性”,緊密結合信息技術課程與小學生的特點,明確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目標和方向,注重將網絡與多媒體技術融入到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來,逐步向國外靠齊、與國際接軌,為日常教學工作提供明確指引。
(四)合理設置課程
上文中已經提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地域、不同學校之間軟硬件設施、師資水平、學生素質等存在差別。但另一方面,如果完全忽視這一客觀現實,也是不太可能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合理設置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時候,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則,在遵循國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學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的前提下,不斷優化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形態和模式,不斷創新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不斷增大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課時安排,制定編寫規范統一的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大綱和教材。四、結語在信息時代,人們獲取信息、開展交流的方式已經逐漸從傳統的報紙、收音機、電視機向計算機、互聯網媒介轉變,這種轉變對社會各行業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事業也應當順勢而上,抓住這一時代機遇,認真查找問題,積極探索改進工作的可行路徑。
作者:徐燕紅 單位:漳州外國語學校(漳州實驗中學分校)
小學階段是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時期,農村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成為影響現代小學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農村小學要加強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管理,國家和政府要通過制度和政策對農村小學進行有效扶持,全面提升農村小學的教育教學管理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1建立教育教學管理制度
農村學校在開展校園教育教學活動期間,為實現學生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學校管理人員必須將建立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放在工作首位,通過落實管理制度中的相關條例規定,加強對小學各個學科教師的管理,確保小學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進而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現階段,我國農村小學在教育教學期間,雖然加大對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管理,但就實際管理工作開展的結果而言,農村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管理效果并不明顯,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低下,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堪憂,仍然是制約農村小學素質教育推行的重要因素,不利于農村小學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限制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因此,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人員要根據新課改的具體要求,制定完善的教學管理工作流程,進而推動建立校園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提升教育教學工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1]。首先,農村學校教育管理人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學校內部專業管理人員集中起來,召開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建設會議,針對當前學校管理工作開展的重點和阻礙進行分析,為建立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建言獻策,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確保學校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其次,學校管理人員要逐步完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具體流程,落實好包括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管理、教學工作檢查、教學工作監督以及教學結果評價在內的教學管理機制,不斷強化學校教師和工作人員的管理意識,推動形成科學管理、決策民主的新型素質教育管理模式;最后,農村小學要建立現代教育教學管理監督制度,加強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監督,明確學校教育管理人員及教師的具體工作職責,形成科學的教育教學目標,推動農村小學素質教育的發展,促進小學教育教學水平的穩定提升,促使學校教育管理工作朝著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2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農村小學教學管理人員要積極轉變教育教學管理觀念,利用多種方式刺激教師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利用正確科學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確保小學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第一,學校管理人員要以身作則,通過組織教育教學會議、建立教研小組等方式,完善學校教育教學人員相關工作,制定完善的教育教學策略,提升教師的教育水平;第二,學校管理人員要對新課程標準具體內容進行深入了解,加強對課程改革精神和管理細則的學習,樹立全局觀念,將促進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提高作為農村校園管理工作的階段性目標,更新自身的管理觀念,進而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第三,農村教育教學工作管理人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師教學活動開展情況,對影響農村學校發展進步的因素進行有效分析,進而構建起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規律的課程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要將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確保學生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引導和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合作探究,有效提升小學課堂教學水平。
3加大教育教學管理投入
農村教育的發展水平即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縮影,因此,國家和政府要加強對農村教育教學工作的管理,實現農村教育教學工作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相關管理人員要加大對農村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投入,提升農村教育在整個教育行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國家和政府要積極推動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面向農村小學出臺教育教學管理政策,用于指導農村學校教育管理人員開展工作,同時加大教育教學管理資金技術的投入,改善農村教育教學環境,優化教育管理設備,科學合理配置學校管理資源,形成教育管理資源統一調配的資源利用模式,提升學校教育管理水平[2]。
4打造優質的教師隊伍
農村學校在進行校園管理工作期間,要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管理和優化,提升學校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和水平,進而強化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為建立優質的教師管理隊伍,農村小學應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村小學要加強教師師德紀律建設,通過對學校教師的個人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考核,形成教師師德師風考核機制,針對師德較為薄弱的教師,學校管理人員要加強對教師群體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指導,不斷強化教師對師德建設工作的自主意識和能力,開展政治教育學習活動,利用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對教師進行正向引導,促使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提升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水平;第二,農村小學要建立教師教育教學成果考核機制,根據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結合學生的學習成果,針對教學過程進行多方考察和評判,對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同時輔以教育激勵機制,激勵教師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體系,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便于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人員開展相關管理工作;第三,農村小學要通過教育培訓、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以及組織教育教學經驗交流分享會等方式,促使學校教師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學結構,結合學校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擬定長期的教師培訓再教育計劃,同時,學校管理人員要根據教師群體呈現出來的整體教育教學特征和教師展現的不同教學水準,制定分層教育的教學管理方式,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有利于幫助教師落實具體的教育教學計劃目標,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進而對學生形成強大的吸引。
5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為實現農村小學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目的,學校管理人員要對學校教學人員工作進行合理規范和約束,充分發揮國家和政府對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政策的指導作用。首先,農村小學管理人員要加大對教育教學環境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協調和調動學校內部管理資源,提升學校各教育主體對管理工作的參與度,為農村小學開展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資源、技術及資金保障,提升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農村學校要對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加強對教師教學成果的考核,利用多種方式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定,針對學生集中呈現出來的問題以及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完善的教育教學流程和規劃,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最后,農村小學要在教學管理工作期間,積極調動學校各教育主體參與管理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推動建立多方教學主體共同管理的教育教學模式,形成互相促進、互相監督的管理格局,進而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教育教學工作落到實處[3]。
6強化教育教學管理反思
農村小學在新課改時代背景下,要在落實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強化學校教學管理反思工作,針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科學評價,促使教師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學模式。一方面教師要結合教育實踐成果和教師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對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及時反思,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綜合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身知識能力構建工作,利用完善的知識體系,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升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的整體水平。
7結束語
農村小學當前的教育教學狀況堪憂,教學管理工作中更是存在諸多問題,因此,農村學校和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管理能力,更新教學管理觀念,加大教育管理投入,為教師和學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進而提升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厚圖.淺談新教改下農村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有效策略[J].讀天下(綜合),2019,(14):0289-0289.
一、我國小學教育方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教學資源缺乏
小學科學是啟蒙階段,是奠定初中知識的重要基礎,它涵蓋了多種學科理論,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的基礎內容,然而,在教學實驗器材的選擇上也起到同樣重要的作用,實驗器材的種類也決定實驗進行的進程和難度。由于目前國家及相關政策并未積極給予小學科學實驗的重視,對實驗器材的投入也是少之甚少。而科學類的課程對實驗的要求水平也是非常嚴格和高標準的,即需要豐富的、質量高的實驗材料來作為實驗探究的器材準備,若是沒有可供觀察的科學教材以及可使用的科學器材,比如,在學習生物的特性時,實際觀察能力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且重視程度低
目前,有很多學校本身并不重視小學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由于科學素材的內容缺乏,再加上學校對于科學學科的教育資金有限,無法購買更多科學素材。實驗在無法演示的情況下,把實驗課照課本講述死知識。另外,在教學方式有所改進的同時,以傳統的講授為主,輔助以圖片演示、科學實驗等教學新內容與新形勢的出現,現在教師也在嘗試著用創新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然而,由于探究法控制程度較大,經常會出現時間花費較大,卻沒有學習效果的情況。
二、在小學教學中結合游戲的可行性
1.將游戲應用于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學是學生啟蒙與認知世界、了解世界的新起點,在外界條件不能給予相關教學實施要求的時候,實驗器材不夠全面或是實驗材料不能幫助我們去采集、去整理相關的科學數據和科學發現時,在科學教學中引入游戲,創造一個可模擬的科學實驗環境,從而促進探索實驗科學而有序地完成,進而滿足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將游戲應用于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興趣點,是游戲在教育過程中的重點要素。對于好奇心、求知欲較強的學生來講,而那些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理念、方式及教學模式,即灌溉式教學,是讓學生被動地、壓迫地去聽課,去死記硬背,這種教學方法將扼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小學教學中結合游戲時的原則
1.游戲的任務要明確,操作要簡單,可行性強
要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可用游戲教學的模式來轉換,但這種游戲不是表面意義上的娛樂,而最終目的是要體現出學習價值和樂趣。另外,操作要簡單方便,根據所針對對象為未成年的兒童設置恰當的游戲。假若操作復雜的游戲,不僅會讓孩子們失去耐心,更多的是對于需要掌握的知識并沒有深刻了解。
2.教師要根據教材創新方法
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教師教學中必不可少,根據教學中最基礎的材料設計游戲,將以教材為基礎,創新方法為教育學生的教學理念。比如,在學習自然科學中關于氣象災害所造成的影響問題時,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故事呈現,以背景游戲方式來發展主要線路、角色分工,如,小學生喜歡的卡通、動漫角色來闡述天氣災害對人們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這樣學生自己得出解決辦法,并培養了他們積極思考的思維習慣。
3.教師采取恰當的方法教學
教學方法適當,增強學生參與的熱情和參與度。例如,游戲是開導學生思維邏輯、參與學習的有效方式,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感受快樂,學習知識。比如,為深入理解金屬物體和塑料在傳導速度上的區別時,探究導體傳導速度過程中要采取簡單地比較導熱量的物體,這種方法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學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這其中的變化。
綜上所述,從教學優勢來講,游戲與教育相結合教學模式更占優勢,游戲學習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創造力,具有創新精神,設計出合理的游戲教育方法,并將其最好地運用到教學中,以實現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二、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比較
一、小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新課改的實施是小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新
型教育理念的貫徹也將有力地促進小學課堂教學時效性的提升,推動小學教育的發展。然而,新課改的全面貫徹實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因為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實行了較長的時間,同時傳統的教育理念也已經深入人心。傳統教學模式占據主導地位,不利于新課改的實施。針對當前的小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占據了主導地位。首先,對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言,學生并沒有過多的熱情表現在課堂上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多數為被動性學習。對于當前的課堂教學工作而言,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新課標則會更多地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
二、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1.切實轉變傳統教育理念,貫徹新課改教學思想
為了新課改的全面貫徹實施,不斷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時效性,首先就需要切實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全面貫徹新課改教學思想。教學思想在教師的教學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引作用,在新型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夠不斷地促進小學新課改的改革,提升教學時效性。
2.認清學習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在學習中應該占據主體作用,然而傳統的教育模式卻恰好相反,在以往的教學課堂中,主要是依靠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只需要被動地聽取和接受就行。由于是學生被動地學習,積極性必然不高,因此對教師所講述的課堂內容并不能夠完全地吸收,換言之,就是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學生并不能全部地吸收和消化,這實際上是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就需要認清學習中的主客體關系,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3.實行新型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才能有力地推動教學工作的進行。探究式教學則能夠很好地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新奇中去探究所要講授的知識,這就有力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
性,從而不斷地提高教學效率,促進課堂有效性的提升。
4.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積極主動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才能把學生的學習變成一種樂趣,而
不再是一種負擔,同時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有效性,就需要學生以主人翁的心態參與到課堂中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分析當前的小學課堂,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在小學課堂的改革中傳統的教學思想根深蒂固,不利于新課改的進行,同時就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這都阻礙了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提升。還從四個方面展開對有效性提高的探究。
總之,要轉變傳統教育理念,貫徹新課改教學思想,認清學習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并實行新型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性地學習。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賞識教育;小學科學;和諧課堂
“賞識教育”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優點并欣賞和贊揚學生。班級里的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教師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鼓勵學生改掉缺點,從而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體驗成功的快樂。筆者發現,小學生對科學課很感興趣。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把學生帶入科學的世界,掌握和運用科學知識。賞識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適當地開展賞識教育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期待賞識,構建和諧的課堂
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然而,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紀律卻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是因為有些學生認為科學課不像語文、數學、英語課那么重要,在課堂上往往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有的講話,有的做小動作,有的東張西望;另一方面是因為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對未知的科學世界充滿好奇,探究欲強,這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同時也會讓學生因為好奇而好動,給課堂帶來紀律問題。有的學生也許會出于好奇在課堂上只顧玩實驗器材,一會兒擺弄這個一會兒摸摸那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對教師的講解卻充耳不聞。科學課程有別于其他學科的一點是它需要學生在實驗中不斷地探索,在活動中思考、總結規律,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掌握科學知識。科學課上學生喜歡做實驗是好現象,但在做實驗的時候沒有秩序,影響了教師的講解,卻讓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在沒有紀律的課堂上學生不能掌握正確的實驗方法,實驗效果不佳。因此,良好的課堂紀律是保證教學有序開展的前提。鑒于以上情況,科學教師要考慮如何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教師的講解上來,如何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為此,筆者在科學教學中,嘗試應用了期待賞識法———把夸獎提前,即在課前通過表揚與贊賞激勵學生。很多情況下教師在只有當學生表現出某個優點時才給予其夸獎或表揚,但是筆者嘗試了在日常教學中把夸獎提前的方法。在講課前,筆者總是面對全班學生說:“看某某小朋友的精神狀態,大家相信他這節課一定會聽得很認真。”“某某小朋友在上節課中表現得特別出色,老師相信他在這一節課會比上一節課表現更棒。”這樣,筆者通過提前夸獎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筆者希望的發展方向上。事實證明,這種把夸獎提前的期待賞識法能讓學生的注意力較集中,尤其是那些教師點名表揚的、平時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他們的課堂表現良好,教師能在較好的課堂秩序下完成課堂教學。
二、人前賞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
每一位教師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科學課感興趣,就會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認真地做實驗,在生活中注意觀察。教師要把科學課堂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和探索中獲得科學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體驗到快樂并樹立學習的自信心,他們的自信心又影響著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心之上的,如果學習內容非常有趣并且和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就容易投入其中并獲得學習上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學《尋找有生命的物體》這一課時,筆者沒有囿于教材,而是進行了室外探究活動———帶領學生在校園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在尋找的過程中,突然有學生大喊:“老師,這里有棵樹被鋸了,可以觀察到樹的年輪。”聽到這位學生的喊叫,全班學生圍了過來。有學生說:“這樹死了才被鋸掉的,老師讓我們找有生命的物體,你卻找沒有生命的物體。”學生圍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發現年輪的這位學生平時的表現不太好,各科學習成績也不理想,科學課上經常不遵守課堂紀律。筆者看到他在同學們的議論中低下了頭,原本也想批評他,但是轉念一想,何不在此時表揚他,激發他的學習興趣呢。于是筆者說:“你真像位小科學家,有這么重大的發現,而且還知道這是年輪,同學們要向他學習,認真觀察,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在筆者的鼓勵下這位學生開心地抬起了頭,信心十足地講了他所知道的有關年輪的知識。經過這件事,這位學生對科學課有了濃厚的興趣,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認真了,不僅積極地舉手發言,還能自覺遵守課堂紀律。由此可見,人前賞識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覺地投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欣賞和贊揚,得到同學的尊重。對學生的進步教師要及時地表揚和鼓勵,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賞識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和小學科學教育一樣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適當開展賞識教育,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