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2 09:06: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可持續畜牧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國政府為了全面推進中西部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針對中西部社會發展現狀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希望能夠有效改善中西部發展現狀,切實提升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對于西部經濟建設來說,草原畜牧業是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草原畜牧業的發展對西部經濟建設產生著決定性影響。因此,要想切實提升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就應加強對草原畜牧業的重視度,積極采取措施改善西部草原畜牧業發展現狀,為西部地區經濟建設提供支持。
1新疆草原畜牧業發展現狀
現階段,新疆地區草原畜牧業雖然受技術水平提升及國家重視的影響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相關問題嚴重限制了新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草原存在嚴重的退化現象,草場生產力下降。新疆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將草原畜牧業作為優勢產業,在認識到草原生態環境重要性后,先后開展了飛播牧草及草地治蝗滅鼠等項目,并開設了育草基金項目,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新疆草場沙化現象仍然較為嚴重,綠洲面積不斷縮小甚至消失,冰川雪線進一步上升,限制了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新疆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相對單一,生產和加工存在失衡問題,畜牧產品加工能力不足,對產品對外銷售產生影響,限制了草原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最后,牲畜溫飽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部分地區草料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對草原畜牧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2推動新疆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有效控制牧區人口,增加就業機會
草場生態環境的破壞與人口數量的增加存在較大的聯系,因此對草場人口進行合理控制能夠有效緩解草場生態環境現狀,為草原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創造條件。具體來說,為了有效控制牧區人口,政府應積極采取一些勞動力轉移措施,如對牧民進行教育和培訓,逐步提升牧民的技能,并為牧民提供多種就業機會,降低牧民對放牧的依賴心理。同時,在控制牧區人口數量的基礎上發展現代畜牧業,適當減緩草原壓力,為牧民提供更多放牧機會。2.2調整種植結構,促進畜牧業發展新疆地區現有種植結構相對單一,局限了草原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西北地區當前所實行的種植策略主要為“藏糧于草”,即在將部分開墾錯誤的草地進行退耕還草后,用這部分草地發展畜牧業。針對這一模式,可以嘗試引入國外先進的種植技術,積極構建“林草蓄一體化”的生產模式,全面開發林糧型、林草型等生產模式,真正將新疆草原畜牧業納入到新疆整體發展格局中。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草原治理的重視,全面貫徹落實“三化”治理思想,盡最大的力量杜絕草地人為破壞現象的出現,并實施自然保護區建設、圍欄封育建設等,盡可能加快草地逐步恢復的速度,為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2.3進一步推動畜牧業產業化建設
在促進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保證畜牧業的產業化升級得到貫徹落實,即借助技術改革增加草原畜牧業加工和流動環節生產效率,完善草原畜牧業服務業,逐漸構建相對完善的產業鏈條。特別是針對新疆地區草原牧業的特色產業羊肉和細羊毛,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為羊肉和細羊毛的生產加工提供一定的支持,進而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實現畜牧業的持續健康發展。3結語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是新疆草原畜牧業在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目標,對新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新時期應進一步加強對新疆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度,積極采取一定的措施為新疆草原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一定的支持,為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06-0081-02
21世紀是一個崇尚綠色、注重環保的世紀,解決畜牧業污染問題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內容。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是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畜牧業是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綠色畜牧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從業人員素質尚不高、不科學的疫病防治、藥物使用不規范、生產管理觀念比較落后、生產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等,這些均無法保障畜禽產品的安全。本文就綠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以及畜牧獸醫專業人才所肩負的責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綠色畜牧業的意義
1.1 綠色畜牧業是保護人類健康的當務之急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蛋奶的需求不斷增加。在集約化畜牧業生產中,使用藥物預防、控制、診斷、治療畜禽疾病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集約化養殖的同時,用于促進生長、同步等非治療用途的藥物品種和數量不斷增加。用作預防、治療的獸藥以及化學藥品被廣泛的用作飼料添加劑,以促進畜禽生長,控制生殖周期及繁殖性能,增進飼料的適口性和改善動物性食品的口味等。動物性食品中的藥物殘留超標,對人類健康存在的潛在危害日趨嚴重,控制獸藥在動物性食品中的殘留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
1.2 綠色畜牧業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
國際綠色食品的價格較普通同類商品價格高2~5倍,而國內綠色食品的價格比普通同類商品的價格也要高出幾倍。如萊蕪“黑豬”的生豬肉價格為100 元/kg,比普通豬肉高出4~5倍;并且隨著我國加入WTO,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對出口畜產品的質量要求很高,僅因為藥殘超標而被退貨、銷毀、索賠甚至禁止出口等造成的損失就非常嚴重,如1990年我國出口日本的1萬t肉雞,由于檢測出抗球蟲藥物添加劑氯羥吡啶的殘留量超過0.01 mg/kg,要求我國政府銷毀所有產品,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因此,生產綠色畜產品更加有利于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
1.3 綠色畜牧業是跨越貿易“壁壘”的惟一途徑
近年來,獸藥殘留引起食物中毒和影響畜產品出口的報道越來越多,獸藥殘留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我國肉類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達6 000萬~7 000萬t,但出口量不超過200萬t,占國內生產總量的3%~4%。另外,我國的活豬、活雞、凍肉向日本、歐盟、美國出口非常困難的。其主要原因是獸醫衛生質量不過關,畜禽疾病問題嚴重,獸醫防治體系不健全,達不到國際獸醫衛生組織要求的標準。畜禽疾病的復雜性,影響了畜產品的質量,成為畜產品出口的“壁壘”,因此,綠色養殖是跨越“壁壘”的惟一途徑。
2 發展綠色畜牧業的措施
2.1 提高技能,用知識武裝自己
近年來,畜牧行業不斷地出現一些烈性傳染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等,使得養殖業一次又一次陷入低谷,畜牧獸醫專業比較缺乏獸醫、牧場管理者等專業人才,而他們是畜牧業生產的直接執行者,也是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主力軍,其素質高低與綠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所以,一定要鼓勵獸醫行業的專業人員抓住機會,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提高專業技能。
2.2 呼吁社會,更新觀念,付諸行動
2.2.1 保護環境也不失利益 環境的重要性,也許很多人都意識到了,但是為什么不能做到保護環境呢?關鍵還是對利益的認識問題,注重了眼前利益,忽視了長遠利益。糞便的污染就很突出。據報道,一個萬頭豬場的年排污量至少在3萬t以上。我國的生豬存欄數世界第一,僅2007年能繁母豬就達900萬頭,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那么該如何處理這些糞便呢?畜禽糞便可以作為飼料、有機肥、能源等。投資建沼氣池,用豬糞生產沼氣,解決農村的能源問題的同時,也減少了糞便污染、人畜共患病的傳播、燃煤的使用和污染。
2.2.2 要想高產出,就要高投入 經濟利益的獲得與投入一般有三種方式:低投入,低產出;高投入,低產出;高投入,高產出。低投入不會有高產出,要想高產出,必須有高投入。2006年,華東、華南許多省份的許多豬場爆發了高熱病,霉變飼料在“無名高熱癥”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豬只長期攝入霉菌毒素使機體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發病。養殖戶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飼料。飼養管理措施的缺失導致了疾病。高投入高產出是發展質量型畜牧業的一種最好的方式。
2.2.3 樹立養殖業是為人類生產食品的理念 養殖業養的是動物,可最終給人類生產的是食品。因此,為了人類健康,生產綠色畜產品,合理使用飼料添加劑,少用抗生素類添加劑,多用一些對畜禽無毒無殘留、無污染的綠色添加劑,如益生素、中草藥添加劑、酶制劑等。疾病方面要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
2.2.4 與國際觀念接軌,提倡動物福利 國際貿易中,動物福利問題近年來被一些國家當作“道德壁壘”頻繁利用。這就要求我國現有的畜牧生產方式和動物保健觀念必須向國際標準看齊,不斷改善畜禽的飼養方式和生存環境、善待畜禽、保證畜禽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動物福利和動物衛生觀念貫穿在整個養殖過程中、提高動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這樣就能減少動物發病、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動物、動物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打破國外貿易壁壘。
3 小結
為了人類的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運用綠色畜產品生產技術發展綠色畜牧業,打造綠色畜產品,讓無污染、無殘留、無公害的綠色畜產品成為市場的主打產品,推動畜牧業向高層次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發展綠色畜牧業,生產安全、衛生、符合國際質量標準的綠色畜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畜產品的需求將成為當前和今后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主流。
總之,畜牧獸醫工作者的責任就是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對畜產品量和質的要求,同時也應該擔負起發展綠色畜牧業的重任,擔負起為人類生產健康動物食品的重任,更是綠色畜牧業的執行者和綠色觀念的播種機,綠色畜牧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朱錫龍.發展麗水市綠色畜牧業的淺見[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7(2):79.
現階段,國內的畜牧養殖行業正在不斷地發展,是農村經濟重要的構成環節,在目前國家對環境相應號召的過程中,為保證畜牧業實現長久可持續地發展,就應當加強生態養殖以及畜牧業可持續運行的聯系性,強化總體發展效率,從而在維護當地的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期間,還能加強對環境的保護作用。
1畜牧業生態養殖和可持續發展存在的聯系性
生態健康養殖方式能夠決定后期長久運行的效率和質量,有關部門應當響應國家生態可持續化養殖的號召,在養殖的過程中,加大對畜禽動物生產、動物疫病控制等環節的把控,全面研究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的調查,做好污染處理從而提升整體資源的高效利用。在此過程中,需要有關部門加強對此環節的重視力度,把控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畜牧業養殖技術以及疫病防疫為主,保障多種動物可以在較為舒適的環境中成長,有利于創建高效、安全、健康的養殖培育基地,有助于養殖產業實現長期可持續性的的發展和運行。利用此類有先進理論思想支撐的養殖技術,能夠發揮高效的養殖方式,促使外部環境的生態實現可持續化地運作,維護整體養殖行業以及相對應的市場可以更加完善。另外,此類養殖技術的使用還會保障整體的養殖行業污染減少,發展效果逐漸明顯,并保持長久時間的良性循環發展。基層工作人員應當積極響應上級的號召,開展較為科學化的養殖模式,落實具體的發展細節,以便于能夠提升整體生態養殖水平和質量,實現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1]。
2畜牧業生態養殖技術
畜牧業的生態養殖技術通常情況下會涉及到兩個層面,第一,需要保證動物能夠實現健康的成長;第二,應當控制養殖基地內部的環境,為動物創建一個優良的居住環境,從而保證整體的衛生狀況,減少病菌的滋生,降低藥物的殘留效果,有利于實現長久的可持續發展。
2.1發酵床養殖技術
在傳統的養殖過程中,因為以往較為落后的思想觀念引導,促使其在生長期間,會消耗大量的淡水資源,并產生較多的糞便,嚴重影響周圍的生態環境,不利于養殖內部環境實現可持續地發展。由于在部分養殖場內部的設施構建環節中,缺少專業的排污設施,以至于眾多糞便以及污水會沒有經過系統化處理之后,進行外界的污染排放,促使生態環境被外部環境所污染,對當地的環境建設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針對此類情況,在新型的培育過程中,結合生態養殖理念的優勢,采用微生物發酵的方式,將容易消耗糞水污染的微生物以及秸稈等材料,事先根據一定的比例進行調和,之后被制作為發酵料,并將其用于生豬養殖的環節中,有利于轉變糞便污染的狀況,提升對有效資源的使用和利用效果,將自然能源的效率發揮到最大,此類工作有利于減少養殖基地的眾多生豬生態養殖中的污染環節。與此同時,此類養殖方式是根據生豬的生物特征,從而根據其基本的生物活動和相對應的休息狀況進行研究,能夠降低對人力資源的依賴程度,并促使整體生豬的質量達到合格標準[2]。
2.2林下生態養殖模式
因為局部地區沒有較為適宜的平地基地,促使大部分的養殖活動需要在坡地或者林地中開展,針對此類環境需求,有關工作人員研究出較為適宜的林下生態養殖模式。這種飼養模式采用林間飼養的方式,動物在林中會以昆蟲、果實為主,在回到養殖基地之后,工作人員可以增加飼料的喂養工作,從而有利于提升養殖的整體質量,提高畜產品的品質。此類模式有利于在后期的銷售過程中,提升售賣價格,有助于保障養殖成本,并獲取大量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偏向自然環境的養殖能夠為動物的成長提供大量的優質保護,將動物排除的糞便視為有效的有機肥料,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干預,提高整體的資源使用效率。
2.3動物養殖和農業種植循環利用技術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7-0280-01
潁上縣慶豐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從發展養豬生產起步,多年來始終堅持“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模化、糞污處理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的基本思路,緊緊圍繞標準化養殖及養殖污染治理和可持續化科學發展的原則,推進養殖業轉型升級。經過近8年的發展,公司先后建立部級養殖示范場1個、國家級種公豬站1個、皖北黑豬(淮豬)遺傳資源保護場1個,年出欄優質種豬2 000余頭、優質商品豬近1萬頭。2016年,公司年產值達5 800萬元,并配套逾20 hm2優質獼猴桃種植基地,實施種養結合,努力做現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者。
1 面向市場,滿足社會需求
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發生了變化,傳統的生豬豬種已越來越不適應生豬生產的發展形勢和新的消費趨勢[1]。因此,豬品種改良勢在必行。慶豐農牧發展有限公司通過認真調查、科學研判、果斷決策,抓住市場變化趨勢,建設良種豬繁殖場,每年向社會提供高性能種豬和優質商品豬1.2萬頭。此外,建設的種公豬站每年向養豬場提供高性能種公豬35萬份,并面向全縣積極推廣生豬人工授精技術,解決養殖戶能繁母豬配種的需求,為提升全縣生豬良種化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 開展遺傳資源保護,傳承黑豬養殖
皖北黑豬是我國優良的地方豬種資源,也是國家確定的地方畜禽遺傳資源重點保護對象之一,具有適應性強、耐粗飼、抗病力強、肉質好、繁殖力高等特性,深受消費者歡迎。在阜陽地區,皖北黑豬有著較長的養殖歷史,但是隨著養殖者對肉豬生長速度和瘦肉率的追求,皖北黑豬的飼養量越來越少。2007年開始,皖北黑豬被農業部列為瀕臨滅絕的地方豬種。雖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以國家為主,但國家畜牧法鼓勵和支持有關單位和個人依法發展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事業。自2014年開始,在省、市、縣業務部門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慶豐農牧發展有限公司開展了皖北黑豬搶救性保護工作,2016年投資新建皖北黑豬(淮豬)遺傳資源保護場,采取傳統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模式保種育種。目前,正在皖北區域調查收集皖北黑豬遺傳資源,希望通過先進的保種選育技術,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建成省級和國家級地方遺傳資源保護場。
3 加強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做好清潔農牧業
2014年國務院頒發《畜禽污染養殖防治條例》后,公司即以“堅持環境保護制度、促進畜禽養殖產業發展”為宗旨,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畜禽養殖業雙贏”為目的,深入做好畜禽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工作。一是實施移位生物發酵床零排放技術,將豬尿液每天通過收集池直接噴灑到鋸末、稻殼、粉碎秸稈以及微生物制劑上,然后用機械設備進行翻拌,300 m3的移位生物發酵床每天可以消納豬尿液50 t;二是建設沼氣池和黑膜儲存池進行沼氣發電,沼液處理達標后還田,沼渣等有機肥用于果園基肥,全面實施種養結合,實現農牧清潔生產[2]。
4 產學研結合,不斷創新科學技術
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保證企業持續發展,創新是唯一的出路[3]。因此,近年來公司一直與中國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大專院校進行產學研合作,請專家教授到公司培訓指導,示范先進科技成果,以提升自身、壯大自身。公司還組建了潁上縣皖北養豬技術協會和品種改良工程技術中心,組織了一支由文化基礎扎實、熱愛畜牧事業、養殖經驗豐富的農民技術骨干參加的服務團隊,并依托大專院校,在潁上縣及周邊地區開展生豬養殖技術、人工授精技術等配套技術服務,服務規模300余場(戶),年產生豬40余萬頭,就地安置近400名農民特別是農村貧困戶就業,年增收超過3 000萬元。與此同時,公司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8個,協助培養安徽省級畜牧科技示范場1個,阜陽市畜牧科技示范場6個,摸索總結出畜牧技術推廣經驗。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30多項科技成果和專利技g。其中,2016年“優質特色黑豬新品系選育及配套技術示范與推廣”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取得的科技成果使一大批先進適用的畜牧生產技術得到普及,既推廣了科學養殖,又促進了農民就業,同時在科技運用及就業技能指導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4-5]。
5 感恩回報社會,積極參與扶貧工作
企業要想做大做強,不但要注重經濟效益,還要注重社會效益,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服務于潁上縣各項事業發展。為此,公司創新生態養殖模式,探索采用“公司+合作社”模式扶持周邊貧困戶。2016年,公司與六十鋪鎮98名貧困戶簽訂協議,通過帶資入股、委托寄養等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貧困戶實現年均戶收入5 000元以上。
6 參考文獻
[1] 張立中,辛國昌.農牧結合型草原畜牧業發展模式探索:以新疆為例[J].科技和產業,2013(11):72-76.
[2] 劉忠寬,秦文利,智建飛.河北省農牧結合戰略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06(2):26-30.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01-0011-03
隨著各級政府相繼出臺大力扶持畜牧業生產的政策以及市場化經濟的穩步發展,我國畜牧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客觀來說,我國畜牧業發展由于專業技術人員匱乏、資金投入力度不夠以及科技研發水平的局限,還存在一定落后性。
1 畜牧業發展現狀
我國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高達34%左右,在畜牧業發達地區,如新疆、、青海、內蒙古、江浙一帶及云、貴、川等地,畜牧業的收入已占到當地農民收入的40%左右。因此,畜牧業已逐步成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隨著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市場化經濟的穩步發展,畜牧業發展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畜產品產量持續增加,產品質量不斷提高。2010年我國畜產品產量占世界畜產品產量比重為:豬肉47.34%,牛肉9.96%,羊肉28.84%,雞肉13.77%,鴨肉68.80%,馬肉27.43%,免肉39.52%,禽肉17.36%;牛奶6.0%,禽蛋40.6%,蜂蜜25.8%。我國畜牧業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了飛速發展。
由于我國畜牧業投入資金有限,專業性人才匱乏,飼養環境和生產條件落后等客觀情況,我們不得不面對目前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畜牧業新品種較少
由于我國市場化經濟發展和西方國家有一定差距,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農村經濟模式為小規模家庭生產,畜牧業為散養狀態,缺乏科學化、規模化管理,一般處于家庭生產的副業地位。因此,在思想層面上沒有開發和引入畜牧新品種的渴求;其次,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滯后,科學文化水平不高,即使畜牧新品種成功選育并投入養殖,但由于農戶接受現代化專業養殖技能比較困難,在牲畜成活率和資金、技術投入上的經濟效益有限,這些都導致我國畜牧業在新品種選育和養殖技術上的落后。
1.2 飼料資源短缺
我國畜牧業發展長期以來依靠糧食生產,由于畜牧養殖用地因為城市化建設和土地惡化導致的水土流失等各種原因在逐年減少,因此我國畜牧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糧食生產的制約。畜牧業要想快速發展,飼料資源必須有所保證。目前,我國飼料用糧占糧食產量的比例達到34%,這嚴重制約了畜牧業的可持續化發展。
1.3 相關科研力度不夠
西方畜牧業大多是技術集成化,擁有專業的技術人才和技術設備,而我國畜牧業發展較之西方國家起步晚,加上國家財政收入等多數投入到城市化建設、國防、教育等方面,雖然對畜牧業科研一直很重視,但是科研進展相對較緩,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此外,我國專門從事畜牧業科研和技術普及的人員較少,素質不高,使得畜牧業的可持續化發展存在一定的客觀制約因素。
2 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2.1 畜牧業優勢品種保護與新品種選育
我國畜牧業品種資源豐富,如內蒙古牧區擁有三河馬和三河牛,青海、牧區擁有牦牛、藏羚羊,新疆牧區擁有新疆細毛羊等優質品種。各個地區由于自然環境以及人文氣候的不同,畜牧業擁有不同的優勢品種。對于畜牧優勢品種的保護和新品種的選育,應集合自身發展情況,參考歐美國家畜牧業有關技術綜合考慮。一方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經營模式,因為西方國家由于地多人少,技術成熟,畜牧業發展特點為資金密集化,設備機“改”化,專業高度化以及企業組織化。而我國人多地少,畜牧業發展技術有限,短時間內不能實現科技和資本密集化產業,只能揚長避短發展勞動密集型畜牧業;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畜牧業特色產業聯盟是由各地各級政府直屬的事業單位和農民聯合保護和發展,面對國際化挑戰,我國優勢品種保護以及新品種選育應與農技人員和養殖戶直接對口,實行有分有合的組織化模式,事業單位對優勢品種和新品種的選育進行組織協調,統一分配管理,才能保證畜牧業的持續發展。
2.2 合理利用農副產品
農副產品一般為秸稈、秕殼、餅粕等,其主要成分為粗纖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等。用這些農副產品來代替部分常規飼料,一方面可以節約成本,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決農副產品的后續處理工作。我國農村經濟和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在春播和秋收后對農副產品的處理方式多為焚燒,這不僅浪費了資源,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環境,極不利于畜牧業的發展。
2.3 發展農區草業
農區草業是指將牧草的種植引入畜牧業,能夠有效地將畜牧業生產、飼料生產、牧草生產以及畜牧品種保護與培育、后期加工、銷售等耦合起來,既降低畜牧業生產成本,又促進了牧草資源的開發利用,將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有機結合在一起。農區草業發展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進行。
(1)開發山坡草地。我國南方區域山坡草地面積有近8 000萬hm2,其中適合人工種草的面積占80%以上;北方部分區域由于風沙侵蝕,可適合開發和利用的山坡少,這些土地通過林草間作來發展畜牧食用飼料,一方面防止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涵養了水資源,保護了生態環境。
(2)農田種草。我國農田種草應以農用閑田、農田路邊道路、園林的間隙地及糧草輪作等形式開展。農田種草要做到不影響糧油作物的生長,通過生長季節和空間的利用,能夠更好地提高種植效益。
(3)荒地、荒山、荒水以及灘涂的利用。這些區域一般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牧草種植要求的環境條件不高,利用荒地、荒山、荒水以及灘涂種植牧草,一方面可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提高牧草的經濟效益。
2.4 合理利用牧草
我國牧草資源有限,有關牧草的合理利用,首先要確保牧草的及時收割,如果耽誤了收割的最佳時間,牧草營養成分和消化率都將明顯下降;其次要注意牧草與日糧的合理搭配,對動物單獨飼喂一種牧草并不能完全滿足其營養需求;再次要注意防止牧草中毒。由于中毒是家畜常見病之一,牧草如果選擇不當,會給養殖業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在給家畜飼喂牧草時要確保農藥殘留量在標準之下。牧草收割、加工以及儲藏過程中要防止發霉變質和污染,新鮮的牧草和干枯、腐敗的牧草不能混合在一起飼喂,防止交叉污染,牧草的搭配使用要聽取技術人員或專家的建議,防止單一飼喂導致某種微量元素過高而引起中毒。對含有氰的牧草,如高粱苗、玉米苗等,要經過處理再飼喂,防止毒素過高引起中毒。
2.5 加強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
我國地大物博,畜牧業發展明顯分為南方和北方兩種類型。北方地區如內蒙古、青海、和新疆,是我國四大牧區。其畜牧業品種豐富,畜牧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南方地區跨越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條件較之北方有較大的優勢。因此江浙一帶及云、貴、川一帶幾乎全年都能種植農作物和牧草,畜牧業的發展較為穩定。資金投入的重點和人才培養的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北方可以將發展重點放在加強畜牧業優勢品種的保護和新品種的開發等方面,南方可以將發展重點放在種草養畜方面,通過南北的互利合作,共同提高我國畜牧業的競爭水平,實現畜牧業可持續化發展。
3 建立質量追溯體系
GAP標準特別強調“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生產經營者組織要建立其完善的內部管理體系。一是要求生產經營者組織具有書面的質量手冊和體系程序文件,建立追溯體系。能夠區分認證和非認證產品,能夠追溯到具體農戶或組織的源頭;二是要集中管理。所有注冊成員的生產場所在相同的經營、控制和規章制度下運行,即實行統一的行政管理、審核和經營評價;三是規定了協議期限。要求至少有一整年的協議期限;四是建立內部審核程序。通過建立這樣暢通的交流渠道、統一的操作程序、完善的監督管理,確保了已注冊產品可追溯到終端。
同時,GAP按照“防范優于糾偏”的要求,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從養殖場選址、畜禽品種來源、飼料和飲水的供應、場內的設施設備、畜禽健康、藥物的合理使用、養殖方式、公路運輸、養殖場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養殖生產過程中的記錄、追溯以及對員工的培訓等方面,都作了規范性的說明,以確保預防和降低食品安全危害的引入,從而建立起完整的質量溯源體系。
4 加快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
4.1 加快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大力提高行業現代化水平
為加快我國畜牧業從傳統散養方式向現代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式轉變,應實施生產方式轉變戰略,即服務小農戶、規范專業戶、監督大型戶,促進標準化、規范化和產業化,大力提高畜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確保畜產品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盡快實現畜牧業現代化。具體措施如下:
(1)為廣大散養戶提供優質的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加強對散養農戶的培訓,促進散養戶的規模擴大和轉產、轉業。
(2)堅持“發展和創新”并重的原則,在大力加強專業化養殖小區建設的同時,積極鼓勵小區經營管理制度創新,鼓勵支持畜禽養殖小區進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
(3)對專業戶和大型養殖廠強制推行畜禽標準化生產,把專業戶的標準化生產作為畜牧業生產標準化的工作重點。
(4)著眼于畜牧產業發展,著力構筑現代畜牧業新經濟結構。要樹立大畜牧、大產業觀念,打破部門、行業和所有制界限,加快畜牧業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和飼料獸藥產業的建設,從單純的飼養環節向生產、加工、儲藏、保鮮、流通等后續環節拓展,實現畜牧業與飼料、獸藥生產經營緊密銜接、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大產業跨越。
4.2 構建全程化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大力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根據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消費者對畜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要堅持全程化監管原則,突出制度建設和設施建設,變被動、隨機、隨意監管為主動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監管,徹底解決畜產品質量問題,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營養健康。具體措施如下:
(1)加強投入品和飼養質量監管,建立和完善畜牧業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并指導養殖戶科學用料、用藥。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嚴格淘汰條件不符的企業和不合格產品。
(2)建設現代化的物流體系。通過產、加、銷一體化等形式,采取商品畜禽集中屠宰、主產區就近加工的方式,盡量減少活畜禽流通。要繼續發展多種形式的專業批發市場和規范活畜交易市場。
(3)積極引導消費,提倡“安全、營養、健康”消費新觀念,促進安全、健康畜產品的流通和銷售。
4.3 多途徑開源節流,打破飼料資源制約瓶頸
針對當前我國飼料生產和糧食安全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將畜牧業納入國家糧食安全體系中加以統籌考慮,實行種養業有機結合的發展戰略,徹底打破資源短缺對畜牧業發展的制約。具體措施如下:
(1)加大種植業“三元結構”調整力度,實行“以飼(草)代糧”和“以飼(草)增糧”的戰略。
(2)優化畜牧業結構,繼續推進“節糧型”畜牧業發展。大力發展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家畜。
(3)積極開發飼料資源。繼續大力推廣秸稈等農副產品的利用技術。加強對國內不足的飼料添加劑的開發和生產。積極探索南方草山草坡開發途徑。
4.4 加快畜牧業科技創新,促進畜牧業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
畜牧科技發展要以推進畜牧業原創性技術和重大關鍵技術的創新為重點,對傳統技術進行改造和升級,盡快建立優質高效集約化的現代養殖體系,提高重大動物疫病控制能力,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快速轉變,為解決我國畜牧業發展所面臨的資源制約問題、質量安全問題、生態安全問題和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提供支撐。
4.5 大力促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進程
充分發揮畜產品加工業在畜牧業現代化建設中的龍頭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突破口,采取“限小、規中、提大”戰略,大力提高畜產品加工業質量安全和現代化水平。以現代化的大型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現代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4.6 加強草原保護建設,促進草原生態和畜牧業協調發展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兼顧草原保護、草原生態建設和畜牧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以草原生態建設、草原保護和生產方式轉變為重點,盡快實現生態、生產和生活的協調發展。
草原畜牧業是指以利用天然草場為主來發展畜牧養殖的產業,具體到巴彥淖爾市有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共涉及27個蘇木鎮在經營這項產業。如何保護建設好烏拉特草原的生態環境,實現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切實增加牧民的收入,已經成為各級黨政部門和廣大牧民必須面對的現實。
改革開放以來,巴彥淖爾市草原畜牧業經營體制不斷改革和完善,牧民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草原畜牧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發展是以資源衰竭和生態破壞為代價的;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草地建設不足;畜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草原畜牧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巴彥淖爾市必須致力于改變粗放型經營方式,注重保護和合理利用草原資源,改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狀況,使草原畜牧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加強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合理利用草原資源
資源和環境話題是世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對巴彥淖爾市牧區來說,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生態問題。生態問題的主體是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以及合理利用草原資源問題。
草原資源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又是重要的國土資源,是人們主要的生活資料來源和生產經營對象,在解決人們衣、食、住、行、醫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沒有草原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沒有切實的物質基礎。草原資源是可更新的物質資源,盡管目前草原生態面臨嚴峻的形勢,但多年的草原保護和建設的實踐證明,草原生態恢復和良性循環是可以實現的。目前,國家和自治區十分重視草原生態的保護和建設,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保護和建設草原、發展畜牧業的外部環境。多年來,巴彥淖爾市在草原建設上,堅持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注重效益的原則,積極開展了以人工種草、草原圍欄、飛播牧草、草原改良為主要內容的各項建設,大力推廣了以水為主的五配套,即草庫倫、青貯、微貯、草田輪作及飼草料加工等適用增產技術,使草原建設一直保持著較為旺盛的發展勢頭。在草原保護上加強了草原法制建設,建立健全了草原執法和監側管理機構,認真執行了“草原法”及環境和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全面貫徹落實了“草畜雙承包”和草原“雙權一制”,使草原保護逐步走上了以法治草的法制化軌道。
草原環境保護是一項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的社會公益事業。在草原上從事的各種產業包括畜牧、礦產、能源、交通等,都有保護草原、建設草原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對草原環境的保護應堅持邊開發、邊建設、誰破壞、誰負責的原則。只有我們各個部門、各行各業攜起手來,共同做好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才能變為現實。對草原生態環境的治理必須采取合理利用和積極的建設等措施,加強建設。合理利用就是積極的保護草原。實踐證明,巴彥淖爾市畜牧業之所以取得持續穩定的發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建設。可以說,沒有草原基礎建設的加強,也就沒有畜牧業的穩定發展。今后,畜牧業能不能持續發展、草原生態環境能不能得到恢復,仍取決于草原建設的規摸和效益、取決于草原合理利用和管理的水平。同時,要切實加強草原法制建設,完善草原執法體系。必須牢固樹立以法治草的觀念,認真貫徹《草原法》和《草原管理條例》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把草原保護、管理、建設和利用真正納人法制化的管理軌道。
二、落實草原保護制度,全面加強草原保護工作
制度建設是草原保護的根本。加強制度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維護農牧民的合法權益,調動農牧民保護和建設草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是認真落實好草原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草原家庭承包責任制是保護草原的最根本制度。要高度重視草牧場承包到戶責任制落實工作,強化組織領導,采取有利措施,扎扎實實推進這項工作。特別是農區和半農半牧區,更要加快工作進度,盡快完成草場承包到戶工作。在草場承包到戶的基礎上,建立規范的草原流轉機制,促進草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強化農牧民的經營主體地位。二是積極推進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制度。實行禁牧休牧制度,推廣舍飼和半舍飼,是對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的一次革命,是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在禁牧休牧制度的落實上,牧區草原應以休牧為主,積極推進劃區輪牧制度;農區、半農半牧區以舍飼圈養為主,實行禁牧和休牧;草原生態脆弱地區和沙化、退化較為嚴重的區域,必須采取禁牧措施;草地植被較好和輕微退化的草場,要推行劃區輪牧或分區輪牧、倒場放牧。要加強禁牧休牧的監管,切實保障禁得住,休得下。三是積極推行草畜平衡制度。草畜平衡制度是國家進行草原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對于遏制草原超載過牧,促進建設養畜、科學養畜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各地要認真按照《草原法》和農業部《草畜平衡管理辦法》的要求,從實際出發,科學確定草原載畜量標準,制定科學詳細的實施方案;以戶為單位做好草原生產力測定、載畜量核定、簽訂草畜平衡責任書等工作;支持、鼓勵和引導農牧民發展人工種草,改良牲畜品種,推行舍飼圈養,加快畜群周轉,減輕天然草原的放牧壓力,逐步實現草畜平衡。四是加強對基本草牧場保護力度。基本草原是草原畜牧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國家和自治區都出臺了保護基本草原的法規,各地要積極行動起來,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要像保護基本農田一樣保護基本草原。在抓好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加快基本草原的劃定工作。
三、加速完善草原承包責任制,積極推行草原有償使用
當前,草原畜牧業自然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和破壞嚴重,造成資源退化、生態惡化,歸很結底,在于資源的開發利用上缺乏一個能有效進行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
資源價值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其一是資源價值的補償。草原資源的自然價值在資源實體耗竭的同時也隨之耗竭并轉化為現實的畜牧業收益。這一方面是資源自然價值的耗減,另一方面是畜牧業收益的增加。后者由前者轉化而得,前者耗減必需以后者的收益加以補償。其二是資源勞動價值的補償。在草地開發以前,為準備開發勞動對象所投入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耗費,它具有預付資金的性質,也需要通過補償的方式加以回收。自1987年起,內蒙古逐步推行“草場有償使用制度”,把草場管理納人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軌道,使草場承包責任制同牲畜飼養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這一改革進一步完善了草畜雙承包責任制,調動了牧民保護和建設草原的積極性,并初步建立了良好的草牧場管理機制,基本上做到了草原有主、放牧有界、使用有償、建設有責、管理有法,真正把草原所有者、使用者和承包者之間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引導牧民走上了建設養畜之路,加快了草原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步伐。草原有償承包是牧區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根據經驗,當前必須建立明確、規范的草場產權制度和流動制度,依據草場等級、面積、經濟水平,合理確定草原管理費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載畜,認真實行“以草定畜、適草適畜、增草增畜、畜草平衡”的保護,合理開發利用草原,嚴格限制超載過牧,迅速建立健全草價制度。
四、加強草原建設,不斷提高飼草料供應能力
要在草原建設項目的示范帶動下,大力發展以水為中心的配套草庫倫建設,擴大青貯飼料作物種植規模,增加青貯飼料儲量。建立一批成規模、上檔次的優質草產品生產基地,著力提高人工草地生產能力。牧區要大力發展灌溉飼草料基地,增加青貯飼料種植面積;農區和半農區要在擴大青貯飼料種植面積的同時,搞好秸稈黃貯,增加飼草料貯量。采取免耕播種、飛播、撒播、帶狀種植灌木等技術措施,進行草地改良。加快草原圍欄建設步伐,推進草原圍欄化進程,為科學合理利用草原,推行劃區輪牧奠定基礎。
五、完善管理制度,加強草原生態保護隊伍建設
綜觀我國畜牧業發展歷程,大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0年以前,畜牧業屬于家庭副業,在農業中處于補充地位;第二階段是1980-1995年,畜牧業全面快速發展,實現了畜產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奠定了農業支柱產業的地位;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畜牧業進入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和增加效益為主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畜牧業正處于從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其基本特征如下:
1.1規模化飼養比例穩步提高,傳統農戶散養開始分化和接受不同程度的現代化改造。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畜牧業是傳統分散飼養一統天下。規模化飼養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穩步發展,2003年我國5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戶出欄生豬占生豬出欄總量的28.7%;2000只以上的肉雞規模飼養戶出欄肉雞占全國總量的67.1%;500只以上的蛋雞規模養殖戶雞蛋產量占全國總量的56.9%。奶牛(存欄20頭以上)、肉牛(出欄10頭以上)、肉羊(出欄30頭以上)的規模飼養程度分別達到27.4%、28.1%和43.7%。養殖小區作為整合散養農戶進入規模化飼養行業的新模式,濃縮飼料和定單生產作為科技載體,加速了畜牧業產業化、規模化的步伐。
1.2畜牧業生產已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內涵式增長正成為我國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增長模式。由于畜產品長期供應短缺,我國畜牧業在改革開放的最初10多年中持續高速增長,肉類年均增長率為8.7%、蛋類為13.6%、奶類為11.1%。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除奶類外其他畜產品生產均進入常規增長狀態,豬禽產品增長速度保持在3%~5%,牛羊肉增長速度為5%~7%。在我國畜牧業的快速發展中,配方飼料和畜禽良種推廣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畜產品數量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畜牧技術的創新與推廣。
1.3城市居民對畜產品消費已進入追求質量安全的階段,而農村居民仍然停留在數量擴張階段。從1995年開始,城鎮居民的鮮肉和鮮蛋消費數量分別穩定在25公斤和11公斤左右,占城市人口主體的中高收入階層對畜產品的消費進入追求質量安全的階段。調整畜產品消費結構,增加奶類、牛羊肉、特色畜產品和優質高檔畜產品的消費已成為主導趨勢。
2.畜牧業發展的歷史機遇
2.1畜產品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伴隨我國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長,目前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降到37.7%,達到了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小康標準,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也降到46.25%,大部分人口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目前正處于主副食替代初期。目前我國居民有60%生活在農村。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畜產品消費必將進入新的高峰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必將有力地推動畜產品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
2.2解決“三農”問題和實現農民增收的需要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近年來各級政府在經濟結構調整中,著力提高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先后出臺了加快畜牧業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努力使畜牧業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真正的支柱產業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橋梁。
2.3農民的積極性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內在動力。通過畜牧業對糧食轉化增值,延長產業鏈條,可以較大幅度地增加農民收入。據估算,糧食經畜牧業轉化后大約可增值25%~30%。由于畜牧業收入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在農村普遍就業不足的情況下,農民對發展畜牧業始終保持很高的積極性。
2.4科技水平提高的潛力使畜牧業后勁十足。目前,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畜牧業增產的貢獻率普遍在60%以上,美、英等畜牧業發達國家的技術應用效率已高達90%以上。近年來,我國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正在逐步增強,但總體來看,科技進步貢獻和科技應用效率仍然較低,目前我國科技進步對畜牧業增產的貢獻率為49%,技術應用效率為71%,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這也表明,在今后的發展中,畜牧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應用效率對畜牧業的貢獻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科技對畜牧業發展還將發揮更強大的支撐作用。
2.5飼料資源增長的潛力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我國飼料資源的增長潛力還很大。一是糧食生產的潛力。隨著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進一步實施,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還將穩步提高。二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潛力。隨著三元種植結構的不斷推進,專用飼料作物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飼料生產的土地利用效率將顯著提高,在耕地數量不變的情況下飼料產量還可望大幅度提高。三是非常規飼料開發利用的潛力。隨著秸稈青貯、氨化和棉菜籽餅脫毒等一系列非常規飼料開發利用技術的進一步研究推廣,我國5億噸秸稈、大量棉籽餅、菜籽餅和工業下腳料等非常規飼料資源都將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
3.畜牧業發展面臨的若干重大制約因素
3.1畜牧業生產方式仍然比較落后。一是飼養管理不規范。目前農戶散養依然是我國畜牧業主要的經營形式,人畜居住不分,畜禽混養,既給重大疫病防治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帶來巨大隱患,也嚴重影響了畜牧業整體生產水平的提高。二是生產結構與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不相適應。我國耕地資源稀缺,但目前耗糧型的豬肉占肉類總產量比重仍高達65.2%,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8.8%;而草食家畜比重卻較低,特別是牛肉比重僅有9.1%,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6.3%;奶類比例明顯偏低。三是畜牧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滯后。
3.2畜禽產品的衛生、安全和質量隱患嚴重。當前非法使用瘦肉精等違禁藥物、制售假冒偽劣飼料、獸藥殘留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產、流通及加工等環節質量安全隱患還很多。
3.3草原資源退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草原生態惡化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扭轉。目前,我國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仍以3000萬畝的速度在擴大,草原生態“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依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草原超載過牧嚴重,草原保護建設速度趕不上退化速度,草原仍處于超負荷的“透支”狀態。
4.加快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
4.1加快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大力提高行業現代化水平。為加快我國畜牧業從傳統散養方式向現代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式轉變,應盡快實施生產方式轉變戰略,即服務小農戶、規范專業戶、監督大型戶,促進標準化、規范化和產業化,大力提高畜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確保畜產品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盡快實現畜牧業現代化。
4.2構建全程化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大力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根據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消費者對畜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要堅持全程化監管原則,突出制度建設和設施建設,變被動、隨機、隨意監管為主動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監管,徹底改變畜產品質量問題,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營養健康。
4.3多途徑開源節流,打破飼料資源制約瓶頸。針對當前我國飼料生產和糧食安全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將畜牧業納入國家糧食安全體系中加以統籌考慮,實行種養業有機結合的發展戰略,徹底打破資源短缺對畜牧業發展的制約。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1-0001-1
1 畜牧發展機遇大好,又形勢嚴峻
隨著國家投入的不斷加大,湖北省畜牧業不斷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畜牧事業蒸蒸日上。目前,畜牧業發展機遇大好,國家對畜牧業發展給予良好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但是依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尤其是當今疫病形勢日益嚴峻,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已成為重中之重。對于畜牧工作者,特別是扎根基層前沿和處于農村第一線的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必須有扎實的工作作風和精湛的專業技能,踏實做好本職工作,才能為畜牧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
積極采取新技術,推動養殖產業體系化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規模養殖,是我國畜牧產業化發展的必然之路。秭歸是個山區縣,畜牧產業化、生態化發展受到資源、環境、地理等因素的制約。要結合秭歸實際,根據全縣畜牧養殖產業格局,圍繞“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發展思路,認真開展調研,集思廣益,選準適宜家禽作為畜牧業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發展推廣突破口,做到有目的、有市場、有潛力,抓好產業化建設、規模養殖、生態養殖、新技術試驗及示范,廣泛深入農村,宣傳國家扶持政策,給予農民技術支持,指導農民養殖生產。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引導農民采用新的養殖技術,提高農村畜牧養殖水平,促進畜牧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
2 拓寬視野,拓展思路,更新觀念
畜牧業前連種植業,后連加工業,是大農業的主要角色,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現代畜牧業科技的不斷發展,畜牧養殖的發展也不斷出現新的突破,很多新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推廣。但是我省的畜牧業發展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即使與國內一些畜牧相對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也不小。
針對湖北省畜牧業發展相對落后的現狀,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畜牧的發展,加大對畜牧業支持力度。使得全省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化、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但與周邊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差距,特別是在山區,養殖規模增長的速度緩慢,養殖結構相對單一,養殖方式落后,畜牧養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滯后,基層畜牧技術人員知識老化,更新緩慢,新技術應用推廣力量不足,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畜牧業發展需求。必須不斷學習畜牧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新信息,提高自身業務素質與綜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為現代畜牧養殖服務,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促進養殖增效、農民增收。
3 調整畜牧業結構,加快畜牧業發展
大力發展畜牧業,調整畜牧業結構,增加養殖戶收入,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一條重要途徑與措施。應當采取積極主動的應對措施,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本地優勢資源為依托,以現代養殖科技為手段,注重特色,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進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畜牧產業。
3.1 搞好正確引導,應對市場變化
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場動態,及時向養殖戶傳遞信息,指導生產發展;調整畜群結構,淘汰劣質品種,更換優良品種,不等價、不壓欄,對育肥牲畜做到適時出欄;保護和發展母畜,防止養殖戶宰殺良種母畜,加強品種改良,提高良種比重和生產力;協調財政、金融、信貸等部門,積極為規模養殖戶提供貸款支持,解決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發揮山區資源優勢,鼓勵發展草食畜牧養殖,確保畜牧業持續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
3.2 加強養殖創新,改進生產方式
要認真總結本地成功經驗,學習和借鑒外地先進經驗,明確發展思路和方向,因地制宜,指導養殖戶改進傳統生產方式,創新養殖模式,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畜牧業發展要求。
3.3 科學制定激勵政策,抓好以點帶面
要圍繞農牧業經濟的發展制定、落實優惠的激勵政策,調動養殖戶自覺地投資、投產,不斷改善畜牧業生產環境。同時狠抓養殖大戶建設,通過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畜牧業養殖的快速發展。
3.4 切實加強鄉鎮畜牧獸醫技術隊伍建設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層畜牧獸醫基礎設施和技術設備,提高隊伍素質和服務水平,切實搞好規模養殖的指導和管理,實行專職技術人員分片分戶負責制,努力提高村級畜牧防疫人員的待遇,積極改善村級畜牧人員的工作環境,使他們一心投入工作中,促使畜牧產業再上新臺階。
內蒙古大草原屬于北方溫帶草原,它面積大,類型多,是世界上保持和利用時間最長的天然草原之一,草原畜牧業作為內蒙古的主要支柱產業,在地區的發展過程中,以科學的方式固定草原,可持續經營來發展畜牧業,具有很大的意義。
1.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的發展狀況
隨著我國的入世,西部大開發的推進,草原畜牧業的比較優勢將更加突出,畜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將得到顯著增長,這對于內蒙古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大好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地區草原畜牧業有了一定的發展,牲畜總頭數和畜產品供給能力穩步增長。目前,草原畜牧業已經具備生產100萬噸肉類,300萬張優質皮張,6萬噸毛,4000噸羊絨,60萬噸鮮奶以及年總增2000萬頭以上牲畜的綜合生產能力。并且,內蒙古地區草地資源豐富,具有大力發展草原畜牧業的優勢,這樣既能提高國土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又能增加農牧民的收入,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
2.草原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草原畜牧業的發展,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2.1草原“三化”問題嚴重
內蒙古草原面積占全國的21.7%,有6359萬公頃可利用草原面積,目前已退化的草原面積達3867萬公頃,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60%。呼盟、錫盟的草原退化面積達23%和41%,鄂爾多斯草原退化68%以上,以荒漠草原為主的自然災害,也有人為因素在內。一是大規模毀草開荒。1995年前后糧價有所回升,使得呼盟等地的一些草原被大面積開荒,種上了農作物,這雖然解決了近期的糧食和部分收入問題,但卻改變了草原的性質,相當多的耕地后來成為低產田,開墾后又被撂荒,這樣的草地很容易退化,至少需要數十年才能恢復到原初草原狀態,部分草原可能將永遠停留在退化的狀態。這樣,既縮小了牧場空間,增加了草地壓力,又直接威脅到牧民的生活,人們將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二是草場過牧嚴重。草地面積稅減,但牲畜數量不斷增加,草場嚴重超載。以錫盟為例,近十幾年來,許多牧民的傳統觀念是以牲畜頭數來顯示富裕程度,相當多的牧民不愿出欄牲畜,牲畜頭數從1000萬頭只發展到了1811萬頭只,但同期可利用草地面積卻因開墾、沙化減少了40萬公頃,草地的載畜率大大增加。目前,很多牧區草場超載率在40%以上,加重了草原負擔,加劇了草原退化、沙化。三是草地建設緩慢。由于資金、人才、物力投入不足,我區草原建設的力度非常小,建設人工草地、半人工草地的狀況不佳。我區人工種草、改良草地的面積極少,僅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2%,而與自然條件相當的美國相比,其圍欄達95%,以致其載畜量和產肉量也是我們的幾十倍。
2.2粗放型的經營方式
內蒙古草原畜牧業基本上還是自由放牧、粗放經營的管理方式。很多牧民的牲畜無固定的棚圈,飼草無穩定儲備,牲畜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差。2000、2001年的雪災,錫盟地區牧民的牛羊絕大多數是自由放養,牲畜死亡率高達50%,造成了慘痛的損失。另外,由于絨山羊的粗放散養,也給草原帶來一定的破壞,當草少時,羊采食會把草根都一同吃掉,使大面積草場受到嚴重破壞。
2.3畜產品市場化程度低
內蒙古草原面積大,很多牧民都分散經營,畜產品的變現能力很低,加工能力很弱,在市場上以銷售活畜為主,產業鏈條短,所獲加工增值收入幾乎沒有,使深加工、再加工利益大量流失,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
3.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方式
內蒙古具有天然的草原資源,擁有畜產品生產和出口的價格優勢,選擇適宜的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方式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內蒙古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根據空間位置、資源狀態及生產特征來劃分相應的經營方式,以實現經濟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3.1鞏固草原基地方式
通過完善草場承包制,加強草地保護、建設,以治理恢復為前提,全面實行季節性禁牧,在處理好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實行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一是落實好草原有償承包責任制。內蒙古草原早在80年代末就開始推行承包制,今后要進一步加以完善,規范草場有償使用,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超載罰款。我區的伊盟和阿盟多數草原屬于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為促進草原生態良性循環,防止草地繼續退化,要做到查清各鄉、嘎查草場資源情況,核算出承包戶的草場面積、產草量,適宜載畜量,保證草原生態良性循環和持續利用。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強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草原的惡劣面貌。各級政府、集體和個人必須加強對草原的投資力度,改良天然草場,增加牧草覆蓋度,建立人工草地,實行圍欄封育等措施,引進國外牧草新品種,生產優質鮮草和干草。赤峰的巴林草原實行劃區輪牧,使草原得以休養生息,取得良好的效果。赤峰目前已建成永久性棚圈11.5萬處,圍欄草場1350萬畝,人工草場470萬畝,配套小草庫倫1.5萬處,引進和培育了很多牧草新品種,對畜牧業的長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三是優化畜群結構。因地制宜,指導牧民調整畜群結構,選擇牲畜品種,縮短畜群生產周期,加速畜群周轉,提高出欄率、商品率和經濟效益。結合市場需求,提供優質的綠色畜產品。內蒙西部草原類型適合發展山羊、駱駝、細毛羊和少數耐粗飼的大畜;東部的草甸草原適合發展肉牛、奶牛,兼養肉羊、細毛羊;中部典型草原以肉羊、細毛羊為主,兼養肉牛、奶牛。要積極推進“牲畜種子工程”的順利實施,有步驟分階段地引導牧民調整生產結構,使整體布局合理,實現草原畜牧業數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的轉變。
3.2產業化經營方式
一是促進畜產品加工。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提高畜產品的加工能力是關鍵。這樣能促進畜產品流通,增加農牧民收入,進而又能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對于交通較方便,基礎條件較好的錫盟、赤峰、呼盟的部分草場,在建立牧區乳、肉、毛、絨基地的前提上,發展扶持已有的產品優、效益好的加工企業、流通企業或新建一批龍頭企業,展開橫向聯合,延長產業化鏈條,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牧工貿一體化服務,提高畜產品品質,擴大生產規模,增加農牧民的收入,實現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選擇主導產業。內蒙古具有發展畜牧業的天然條件,我們要力爭在“羊肉、牛奶、羊絨”三大產品生產上取得全國領先地位。1998年赤峰用內蒙古7%的草場飼養了全區15%的牲畜,全市牧業以肉牛、細毛羊為主,牛存欄88.8萬頭,細毛羊存欄228萬只,牧業產值達到17.6億元,他們采取短期育肥,生產高檔優質肉類,以科學合理的經營方式,實現了畜牧業的發展。目前內蒙很多的牧區正逐步形成區域化經營格局,要引導牧民選擇主導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收入增長。內蒙古的典型企業目前有伊利、蒙牛、興發,他們都較好的實現了公司加牧戶、生產加服務、收購加銷售的產業化方式。我們已經步入世貿組織的大門,WTO對內蒙古畜牧業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時機,采取保護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結合本地區特點,選擇適宜的經營方式,實現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燕瓊等·促進西部草原畜牧業發展的研究·農業經濟問題,2001(9)
2·周立華等·肅山縣山地畜牧業的發展模式·農業經濟問題,2001(9)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1-0273-02
近年來,我縣圍繞肉絨羊、林苗、全膜玉米、蔬菜生產等特色主導產業,以全縣科技示范戶、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村基層干部、農民青年骨干等為重點培訓對象,采取集中培訓與場區指導、分散培訓與現場示范、專家把脈與技術服務、印制手冊與資料發放等相結合的辦法,扎實開展了科技入戶培訓工作,為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和全縣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然而,為了加快畜牧業科技創新步伐,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新形勢的變化,本文主要講述華池縣畜牧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
一、華池縣畜牧業現狀
該縣以實施現代農業發展資金肉羊產業建設項目為契機,進一步加大標準化規模養羊場建設力度。新規劃建設的養羊場達到65個,已建成投入生產的32個,正在建設20個。在規范羊場建設中,按照“五化”(即: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標準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要求全力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羊場。截至6月底,全縣累計已建成1000只羊場5個,存欄量500只以上的羊場11個,300只以上的羊場68個。建成了山莊鄉白溝養羊小區,入駐羊場2個,養羊大戶5戶,小區羊只總存欄量達3000多只。截止2014年6月底,全縣羊只飼養量總數為46.68萬只,其中:存欄32.86萬只,出欄13.82萬只。比第一季度同比增長36%。全縣上半年新增養羊戶2951戶,養羊戶累計達到8293戶,占總農戶的32.04%;建成養羊合作社20個。全縣養羊總產值達到1.31億元,養羊戶人均收入1160元。
二、華池縣畜牧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1.從創新投資來看,表現為投入不足和技術落后
由于人均科技經費列支不足0.1元,用于研究和開發的經費開支龍頭企業幾乎沒有,特別是廣大農民對科技投入有限,財政情況十分困難,即使華池縣畜牧業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還是沒有形成企業、社會、群眾、政府多方面的科技投入機制。今年,縣財政拿出108萬元為各鄉鎮配備了15臺青貯粉碎打包分裝機和55臺粉碎機,但由于電網改造進行滯后等因素,大部分農戶沒有動力電,畜牧業機械不能正常使用,人力、畜力, 生產力為畜牧業生產的主要依靠,但其水平很低。所以,增產不增收的問題,對農民來說極為突出,科技發展水平明顯滯后。
2.從創新體系來看,表現為服務網絡不完善和功能弱化
盡管近年來華池縣初步建立了領導、服務、培訓、示范4大體系,農業科技流向千家萬戶的渠道基本被疏通。但網絡服務功能的局限性一直都存在,鄉鎮獸醫站作用職能發揮不夠,人員年齡結構普遍出現斷層,村一級服務體系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所以說,畜牧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現狀是制約著全縣畜牧業科技創新水平沒有進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3.從創新能力來看,表現為科技成果轉化緩慢和產業化程度低下
以自然配種、粗放養殖等低技術含量項目為主的是畜牧業科技應用方面的傳統方法。導致大量畜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生產效益比較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人工授精”、“同期”技術在高科技中也無體現;連機械粉碎飼料、定期防疫與驅蟲等常規技術也不能落實;在培育、引進、推廣新品種方面也明顯落后。全縣畜牧業龍頭企業不到10戶(家), 全縣沒有畜產品屠宰加工企業,對畜產品的開發處于飼喂、販運等低級加工階段,增值能力不強且科技含量低。
4.從創新體制來看,表現為管理模式滯后和行政命令干預
長期困擾全縣畜牧業科技發展的突出問題,是由于機制不靈活,創新體制不適應導致的。即使華池縣在畜牧業科技創新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獲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模式和體制的束縛還為完全擺脫掉,仍然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舊管理體制,主要依靠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度不高,科技創新與生產經營相融合的組織體系不成熟,農戶的組織化、市場化程度不高,龍頭企業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引領上作用發揮不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行政命令干預嚴重。如:近年來在老促會的扶持下,縣委縣政府在全縣大范圍推廣絨山羊養殖,為每戶投放5只絨山羊,但由于對絨山羊生產性能的真實考察不完整,在加上農民養殖技能素質不高,從而導致各種技術都達不到要求,致使華池縣羊產業發展多年未能顯現突出成效。
二是畜牧業科技項目實行計劃管理。每年實施畜牧業科技項目,大部分由政府部門根據各項目實施單位的工作計劃和全縣經濟建設的重點任務,敲定一個項目計劃盤子,作為工作任務下達給農口各單位實施。其弊端一方面政府部門忙于組織開展月檢查、季督促、年考核,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項目實施單位疲于應付各種檢查,常常以點代面,導致畜牧業科技項目推動經濟發展的應有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
三、推進華池縣畜牧業科技創新的對策
1.確定畜牧業科技創新思路
應在戰略思路上對華池縣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做出重大調整,根據縣情實際和形勢的發展。重點在以下三方面求突破。一是在畜牧業關鍵技術的創新、開發和應用推廣上求突破。要圍繞農村產業機構調整的有利時機,注重將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用于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研究與生產,逐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無公害有機畜產品,努力在設施養殖、人工授精和配套設施應用技術以及畜產品深加工技術等領域實現新的突破。二是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上求突破。以改善人類生存發展環境為目標,結合“退耕還林(草)”、“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切實保護和治理農業生態環境,重點在營林種草、水土流失、疫情防治的監測預報及防治技術的創新上實現新的突破,三是在龍頭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應用上求突破。重視省級種羊場等規模化養殖場的裝備技術的更新換代,切實加強傳統飼喂方式的技術改造,在解決一批在全縣范圍內帶有關鍵性、共性和基礎性的技術問題上實現新的突破。
2.強化科普宣傳培訓
廣大農民始終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主體。要利用各類宣傳工具,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宣傳方法,特別要用縣域內外的科技致富典型進行現身說法,教育群眾,增強科技意識,把學科學、用科學變成自覺自愿的行動。在此基礎上,農業科技部門要配合鄉(鎮),結合農業科技項目的實施,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依靠現有技術力量,采取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骨干培訓與普及培訓相結合、室內講授與現場示范相結合的辦法,不斷加強對廣大農民的科技培訓。并要充分發揮縣職業中專、大學生創業基地等陣地作用,選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壯年農民進行中長期系統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努力適應現代畜牧業科技創新的需要。
3.建立完善科技服務網絡
華池縣現有的畜牧業科技中介組織還沒有形成體系,如:華池縣養羊協會等的服務功能還很薄弱,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一方面應重點從開發農村技術市場入手,要積極發展畜牧業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加強技術市場體系建設。立足高起點、高附加值,利用臨近陜西和寧夏市場的有利條件,發展以活禽販運和畜產品深加工、儲藏、銷售為主的龍頭企業,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格局,另一方面是重點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技術服務隊、農產品購銷服務隊、 科技咨詢服務隊、畜禽疫病防治協會等各類民辦科技服務組織建設,開拓業務領域,強化服務功能。從簡單的飼草料供應、疫病防治向技術培訓、人工授精、訂單銷售等綜合業務發展, 使中介服務朝著“功能社會化、組織網絡化、服務產業化”方向發展。
4.切實抓好畜牧業從業人員再教育
一方面積極創造條件,加強與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的聯合,有目標、有計劃、有重點地代培、委培一批畜牧業技術創新所急需的專門人才,并有計劃地對現有畜牧業科技人員進行輪訓再教育,特別是對獲取專業職稱的農民技術員,應盡快做出規劃,強化再教育,不斷更新和提高他們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技能。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示范帶動作用,把實踐經驗豐富、專業技能較高的畜牧業科技人員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農民結成對子,引導示范,帶動提高,培養出新的鄉土人才,不斷壯大畜牧業科技人才隊伍,逐步解決科技人才總量不足、素質不高、養不起、留不住的問題。同時要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大力實施“引智工程”,吸引省內外優秀人才參與華池縣的經濟開發建設,緩解人才緊缺的矛盾,推動全縣畜牧業科技創新工作上臺階、上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秋霞,王風,高崇岳;重視草料產品質量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J];甘肅農業;2004年11期
[2]夏素銀;嚴學兵;王成章;李海艷;;紫花苜蓿生物活性成分在畜禽生產中的應用[J];草業科學;2010年07期
[3]劉克勝,,李向東;華池縣推廣合同養羊效益高[J];甘肅畜牧獸醫;1995年06期
[4]王子劭;優良牧草──紫花苜蓿[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8年02期
[5]張富濤;楊曉春;田力;祿永峰;華池畜產強縣的崛起之路[J];中國老區建設;2009年03期
[6]孫德收;禹城加大力度向畜牧強市跨越[J];牧業通訊;1995年03期
[7]徐忠;啟東高效規模畜牧業邁上新臺階[J];江蘇農村經濟;2006年12期
[8]葛翔,劉少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畜牧雜志;199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