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1 09:48: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當前經濟發展趨勢,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業經濟管理狀況趨勢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樣也是社會穩定和人們生活和諧的基礎,農業經濟管理是我國農業經濟健康穩定快速發展的前提,只有我國農業經濟管理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使得我國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實現國現代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動力。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除了加大對傳統農業資源的投人,還要加強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管理,農業現代化而很大程度上農業經濟管理技術的運用。
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想要發展農業經濟,就要重視農業究竟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我國農業本文由收集整理經濟的發展水平,提高農民的收入,為建設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物質保證。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的進程,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建設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狀況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經過數十年的快速增長后,由于我國人均所擁有的土地資源非常少及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沒有跟上時代的要求,以及我國對農業經濟的重視不夠,我國基層政府在努力發展農業經濟時,但是發展的成本增加,使得農民負擔加大,進而使得農業經濟處于徘徊不前的狀況,導致我國的農業經濟水平發展較低,農民的生活水平較低。我國的農業產品產量增速降低,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負增長,使得農業增加值降低,人們的說話水平降低。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和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基層農業管理人員的現代管理意識較差,對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的管理認識不足。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法制和制度建設落后,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建設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農業經濟管理無法可依。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大多不是專業出身,他們大多是農民出身,使得他們的專業素質不高,使得農業經濟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仍處在較低的水平。
二、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不斷發展。它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農業經濟管理思維向現代農業管理轉變
隨著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已經駛入了新軌道。當前農業經濟管理開始滲透到農產經濟的生產的各個環節。農業經濟管理將會越來越重視農業經濟的深加工以及農業產品質量與安全,由于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視。改變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這就要求改變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方式和思維。
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化改變了各行的發展模式,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將成為實現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的不斷普及,使得信息化開始進人到普通農業經濟的各個方面。農業技術的信息化,使得農業科技成果進一步向農業生產力轉變,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農業經濟管理是提高農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農業只有不斷我國基層農業管理人員信息化的意識,才能提高我國農業管理的效率。
農業管理信息化就是將農業生產和管理以及農業科研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農業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夠服務于農業經濟的生產、管理和科研,還可以作為農業經濟決策的輔助系統。農業管理信息化是農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農業經濟的重要工具,也能實現農業科技的高效開發。
3.農業經濟產業化管理
農業產業化帶動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業產品基地建設取得了較快發展。隨著農業合作政策的出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迅速發展,以及相關的中介服務組織也得到較快發展,通過利用利益政策連接起來的農業經濟產業化機
制進一步發展,農業經濟市場化的組織形式得到提高。在一些大型企業的帶動下,農業產品開始標準化生產,農業產品質量得到有效提升,產生了一大批優質農業產品生產基地,滿足大型企業的生產需求,而且帶動了農業經濟標準化生產水平,通過讓更多的農民參與進來,進而促進農業經濟效益增強,農民收入提高。
4.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F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007-01
一、濟全球化突出表現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貨幣和跨國公司等領域的發展上
其表現主要有:
第一,國際貿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國際交往中最活躍的一環。
第二,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帶來了資本國際化。到了80年代末,發國家的資本輸出額超過3萬億美元,其中3/4是發達國家間的相互投資。
第三,金融國際化。國際金融活動規模空前,大大超過了全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
第四,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跨國公司是當代經濟生活國際化的主要承擔者和體現者,它把世界經濟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第五,全球貿易規則日趨統一和完善,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具體表現在:
①各國把經濟安全確定為對外戰略的重點。
②積極調整經濟政策和經濟結構。
③各國競相調整科技戰略和政策。
④爭奪科技人才成為高科技競爭的焦點。各主要國家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爭奪經濟和科技優勢作為主要目標。
三、新科技革命產生深遠影響,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科學技術進步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戰后出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70年代又掀起了新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在這次科技革命中充當“火車頭”的作用。科技知識空前快速地生產、傳播和轉化,對世界經濟、各國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國際經濟競爭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巨大影響。一方面科學技術對傳統產業的高度滲透和改造,另一方面以知識為基礎的新興產業興起,各國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對世界經濟和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會逐步表現出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這一全新概念被廣泛接受,在知識經濟時代,資源配置以智力資源(包括科學技術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為第一要素,對智力資源的占有比工業經濟中對自然資源的占有更為重要。經濟信息化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點之一。
四、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市場經濟是指時常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它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市場經濟屬于經濟運行方式的范疇,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與社會制度沒有直接關系。但是由于市場經濟最早根植于資本主義社會,因此長期以來,它一直是資本主義的同義語,受到非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抵制。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場大規模的市場化浪潮席卷全球,這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又是推動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一方面,世界市場的人為分割被消除,全球統一市場得以出現;另一方面,世界各國普遍接受了市場經濟概念,并以此為目標進行經濟改革。然而,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部分國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內的運行,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體制方面的條件。進一步完善不同市場經濟模式的運行機制和效能,將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長期任務。
五、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這種不平衡既是指經濟發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發展水平、經濟實力的差距。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的表現是多方面的:
(1)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平衡。美、日、歐三足鼎立,美國經濟實力仍居首位。
(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愈來愈大。
(3)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致使南北經濟關系更加錯綜復雜。
六、世界各國經濟調整經濟結構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普遍進行了重大的經濟改革與調整,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調節機制的調整與改革
(2)所有制實現形式的改革
(3)國有經濟的地位、結構的調整與改革
(4)企業的現代化改造
(5)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
七、跨國公司的作用
跨國公司是世界經濟中最重要的非國家行為主體,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同時進行經營活動的公司企業,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國外設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經濟舞臺上集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等經濟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體。
就實質來看,跨國公司是高度國際化的壟斷資本組織,經營目標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國際高額壟斷利潤。從作用來看,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擴展,特別是90年代以來的跨國投資與兼并,不斷改變著國際經濟分工協作關系,推動生產向全球一體化發展。跨國公司生產經營所到之處,努力與本土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習俗融合,從本土化出發進行企業制度創新,在使企業適應地區市場競爭需要的同時,將新的競爭規則帶到了本土文化中,逐漸把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納入全球經濟競爭中來,促進了全球市場的一體化。而且,跨國公司越來越獨立于某個確定的國家,與多國經濟競爭與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市場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從而對國家與市場、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博弈產生了重要影響,并通過企業制度創新革新市場競爭規則,不斷推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市場化。它推動了國際分工的深化,加速了先進技術的轉移,促進了生產結構的調整,彌補了資金的不足,客觀上成為生產要素合理配置的推動者,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科學技術進步的日新月異是當代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基本趨勢和特征,對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來說,這一國際環境既是歷史的發展機遇,又是現實的嚴峻挑戰。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2000,1.
國際貿易強勁增長成為2010年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推動力量。據世界貿易組織(WTO)2011年4月7日的《2010年全球貿易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貨物貿易實際增長14•5%,大大高于世界經濟同期增速。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12•9%,發展中國家和獨聯體國家增長16•7%。同期全球貿易額增長22%,達到18•9萬億美元,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其中貨物貿易額從上年的12•5萬億美元增至15•2萬億美元;發達經濟體貿易額從7萬億美元增至8•2萬億美元,增幅16%。進入2011年,盡管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但對世界貿易的影響尚未顯現,大多數經濟體貿易增長依舊。前兩個月,美國貨物進、出口同比分別增長19•5%和18•1%;日本進、出口分別增長22•0%和15•1%;一季度中國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其中,巴西進、出口分別增長25•3%和30•6%。但從全年看,2011年下半年國際貿易減速的可能性大于上半年。WTO預計,2011年世界貿易量增長率將放緩至6•5%,明顯低于上年,但仍將高于1990—2008年6•0%的平均增速。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4•5%,發展中國家和獨聯體增長9•5%。隨著全球經濟和金融狀況的改善,2010年全球FDI復蘇,全球投資額進入上升軌道。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2010年全球FDI流動增至1•1萬億美元。進入2011年,全球并購市場再度活躍。
據Dealogic數據,截至2011年4月初,全世界公司共已宣布價值7841億美元的并購案,高于上年同期的6379億美元。這些并購顯示投資者(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體)投資信心回歸。預計2011年全球并購交易的規模將大大超過前幾年。迄今為止已有三宗交易的規模分別超過150億美元,2010年全年只有四宗交易達到這樣的規模。預計2011年全球FDI將增至1•3萬億美元,規模有望超過前幾年。
二、當前世界經濟貿易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從目前看,世界經濟復蘇仍將持續,但受到國際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加劇、歐洲債務危機依然嚴峻、中東和北非局勢動蕩、日本特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與核泄漏等次生災害的影響,世界經濟復蘇不確定性有所加大。突發事件的發生必將增加復蘇成本;而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釋放出的復蘇差異,將進一步凸顯兩者之間因失衡而產生的矛盾,貿易摩擦依舊嚴峻;對于發達經濟體而言,難題是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還要減少政府公共債務和財政預算赤字;對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而言,保證經濟增長與應對通脹任務同樣艱巨。
1.突發事件增添經濟復蘇不確定因素
2011年以來,國際局勢中的一系列突發事件對本已脆弱的世界經濟復蘇增添了新的困擾。中東和北非局勢的不穩定以及由此引發的油價進一步上漲,對經濟活動構成拖累。日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地震不僅對日本經濟,對世界經濟同樣造成影響;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又成為世界經濟恢復中新的不穩定因素。突發事件引發“恐慌溢價”成為當前全球經濟復蘇面臨的重大阻力。首先,對油價和食品價格占消費物價的2/3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造成通脹壓力增加。其次高油價同樣造成發達經濟體進口成本增加,可支配收入減少,內需動力減弱。日本史上最強地震,除引發海嘯還造成核泄漏。首先對日本商品期貨、股票市場以及貨幣市場造成極大的即時打擊,日本海外資金開始回流本土;其次,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制造業在全球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全球供應鏈上至關重要的一環。日本生產供應全球40%的手機和電腦芯片,1/5的半導體產品。豐田汽車公司是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商。索尼集團為世界各國消費者提供電子產品。災難可能使這一產業鏈發生短期中斷或轉移。摩根士丹利研究報告稱,日本大地震或將導致2011年全球經濟增速減少0•5%,達到3•8%。不排除日本大地震和海嘯將“導致日本經濟陷入短暫的深度衰退”的可能,最大衰退幅度為下降3%。而在地震前,摩根士丹利曾預計日本經濟將增長2%。與此同時,日本重建需要籌措大量資金,但目前日本政府債務是經濟總量的兩倍還多,為所有發達國家之最,而且日本財政赤字占GDP近10%,政府沒有過多資源可以利用。這就可能導致日本在海外的投資回流,從而引發資產拋售。當然,鑒于日本的進口大國地位,其災后重建以及之后的經濟發展都需要大量原材料,不排除在下半年開始會對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起到提振作用的可能。
2.通脹壓力加劇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進程
為應對危機,大多數國家都采取了超常規的寬松貨幣政策。這些政策雖對救助危機起了重要作用,但其引致的貨幣過度發行所造成負面后果,在后危機時代,也是政策實施國不得不承受的,這就是資產泡沫和高通脹。自2010年10月至今,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指數上升幅度達15%,糧食價格已經逼近2008年的歷史最高點;國際大宗商品整體漲幅早已超過了2007年巔峰時期,達10%以上。由于中東和北非政局動蕩,日本福島核電站危機,全球原油價格又進入了加速上漲的通道。4月8日布倫特原油價格升至126•7美元/桶,較上年上漲33•6%。利比亞局勢的混亂,西非產油國尼日利亞大選的推遲,可能會導致該國發生更多暴力事件,再度加劇國際市場動蕩。IMF警告,如果國際市場供應和需求因素持續動蕩,就可能使油價上升到2008年每桶148美元的水平。在糧食價格和能源價格上漲的直接刺激下,全球通脹壓力進一步顯現。而且通脹正從新興經濟體向發達經濟體蔓延擴散。經濟合作組織(OECD)2011年5月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OECD成員能源價格同比上漲12•4%,帶動其成員國整體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了2•7%,再創2008年以來新高。3月份該成員國核心價格指數漲幅為1•4%,也達到2010年3月以來的最高漲幅。在新興經濟體國家。2011年1月份,巴西CPI同比上漲6%,持續5個月上漲,3月份繼續上漲6•3%;俄羅斯1月份CPI同比上漲9•6%,3月份上漲9•5%,持續8個月上漲;同期,印度尼西亞CPI上漲7•1%;韓國CPI上漲4•1%;中國3月份CPI上漲5•4%,創32個月以來新高;印度3月通脹從2月份的8•3%升至8•9%。面對日趨上漲的通脹壓力,多數國家不得不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新興經濟體國家從2010開始緊縮貨幣,迄今中國已10次上調準備金率,5次加息;印度自2010年3月以來已經9次上調利率;2011年3月以來,越南、泰國、韓國等繼續加息。在發達經濟體中,目前美國加息可能性較小,而歐洲央行已于2011年4月初將其主導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從現行的1%提高至1•25%,這是金融危機后(2009年5月以來)的首次加息,表明其抑制通脹的決心,同時也表明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復蘇出現差異。對于歐洲而言,在經濟復蘇的初級和脆弱階段加息,既加大復蘇成本,又將拖低增長速度。而且,短期利率的上升,還加大了市場對加息周期的預期,投機行為和對長期利率即將上升的預期,都將加劇高負債國家的融資成本,對于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債務沉重國家的經濟復蘇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3.政府債務
負擔嚴重拖累復蘇步伐為應對金融危機,發達經濟體所使用的財政性政策手段和規模近年來不多見,但其后果是,政府必須背負沉重的財政負擔,且短期內難以消化。根據IMF最新數據,2010年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政府債務占GDP比重達到109•6%,財政赤字占GDP比例為9•29%;遠遠超過債務占GDP60%、財赤占3%的國際警戒線標準。IMF預計,到2015年,主要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占GDP比重將高達122%。在美國,經濟衰退和多年赤字財政政策,使得美國公共債務不斷累積。2010年2月12日,美國總統不得不簽署通過了將債務上限從12•4萬億美元提高至14•294萬億美元。但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最新數據,截至2011年4月18日,美國公共債務總額已達14•253萬億美元,距離已提高了的政府債務上限僅剩410萬美元,美國政府可能將繼續考慮提高債務上限。美國會預算局預計,今后10年,公眾持有的聯邦債務將攀升至18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的77%。赤字已成為美國當前面臨最大、最根本的經濟挑戰,標普將美國的信用評級展望下調,意味著美國將飽受高負債和赤字的折磨。歐洲問題同樣嚴重,繼希臘和愛爾蘭之后,葡萄牙可能成為歐元區17國中第三個向歐盟和IMF申請援助的國家;西班牙、希臘評級被降低,將進一步加重這兩個國家的債務困難。葡萄牙債務危機的惡化促使歐洲央行不得不再次恢復購買歐元國債。對于歐元區而言,歐債危機影響可能甚于日本地震。OECD報告顯示,2010年,意大利負債率(政府債務/GDP)高達131%,超過西班牙的72%;法國92%;德國80%。歐盟統計局2011年4月26日公布的數據,2010年歐元區國家財政赤字占GDP比例達到6%,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則由2009年的79•3%,上升至85•1%。在此情況下,為建立歐盟債務危機救助機制,2011年3月份歐盟財長們仍就規模5000億歐元的歐洲穩定機制(簡稱ESM)的協議主要細節達成了一致。這項新救助機制的大部分負擔要落在歐元區強國的身上。救助機制的建立雖然對恢復市場信心有幫助,但同是也會增加歐元區核心國家的負擔,從而拖累歐元區經濟復蘇的步伐。
大地震發生期間正值日本政府與財政赤字進行艱難斗爭之際。據日本財務省公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已高達919萬億日元,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同時預計在2011年4月1日開始的財年(2011年4月1日—2012年3月31日)中,政府債務還將增長5•8%,達到創紀錄的997•7萬億日元,占GDP的比例達到230%。大地震必將使日本政府追加預算,政府支出增加在所難免,財政狀況更加惡化,債務風險也將加劇,政府融資成本也將提高。世界銀行初步估計,日本災后重建所需費用可能高達1800億美元,相當于日本每年經濟產出的3%。重建費用要比神戶地震多5%~7%。
三、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貿易前景
1•美國
受出口和消費者支出穩定以及投資增長的支持,2010年第四季度美國實際GDP增長達到3•1%,全年經濟增長2•9%,為五年來最大增幅。自2009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復蘇以來,在平均3%的年度經濟增長率中,出口貢獻了大約1•4個百分點。進入2011年,美國經濟數據多數向好。2月份制造業生產指數從1月份的93•1增至93•5,制造業回暖是美國此輪經濟復蘇中的一大亮點。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4%,物價上漲依然溫和。3月份芝加哥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70•6,超過預期的70•0。失業率連續四個月下降,3月份失業率從上月的8•9%降為8•8%,較上年11月份已下降1個百分點。但美國經濟復蘇的動能仍顯不足。2011年2月份耐用品訂單出現連續下降,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環比大幅回落,顯示消費者對經濟短期走勢持謹慎態度。1月份20個大中城市平均房價繼續下跌,2月新屋、成屋銷售分別環比下降17%和10%,進一步表明美房地產業仍在苦苦掙扎。此外,雖然就業形勢正在轉好,但較2008年9月時的6•1%失業率仍有很大差距,顯示就業市場仍未能恢復至危機前水平。而且目前新增就業機會,遠遠低于預期。與此同時,高油價和日本地震,海嘯和核事故災害也將拉低美國上半年的經濟增長。油價的高企不僅將直接增加相關行業企業的原料和生產成本負擔,還能通過沖擊美國就業市場和加重政府財政負擔的鏈條,將更多的負面影響力傳遞到美國實體經濟的各個領域,其中包括房地產和金融等關鍵行業。美國商務部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GDP增長初值數據為1•8%,較去年第四季度的3•1%,明顯下降。IMF預計,2011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2•8%,高于發達經濟體平均水平,但較年初預期降低0•2個百分點,也低于美國政府和經濟學家的預計。
2•歐元區
2010年歐元區GDP緩慢復蘇1•7%。其主要增長動力來自歐元區核心國家———德國。2010年德國經濟增長3•6%,是兩德統一以來最強勁增長,而出口大幅增長為其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進入2011年,歐元區整體經濟依然向好。1月份工業訂單同比增長20•9%,為連續第四個月上升;1月份商品零售額環比回升0•4%,實現自2010年7月份以來的首次增長;2月份歐元區經濟敏感指數升至107•8點,表明經濟信心重拾上升通道。德國依然保持歐元區經濟增長的引領地位,2011年1月份企業信心指數升至歷史新高;前兩個月的出口增長率均在20%以上;3月份失業率從上年同期的8•5%降至7•6%。目前困擾歐元區經濟的主要障礙,一是通脹壓力增大,2011年1月份歐元區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環比上升1•5%,同比上升6•1%,能源行業生產者價格指數環比上升3•2%;1月份通貨膨脹率按年率計算達到2•3%,2月份又上升到2•4%,3月份通脹率高達2•6%,連續超出歐洲央行為維持物價穩定設定的2%的警戒線。為此,歐洲央行4月初將其主導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從現行的1%提高至1•25%。歐洲央行預計,2011年歐元區通脹率在2•0%~2•6%之間。二是債務危機繼續困擾歐元區經濟。IMF預計2011年該區經濟增長率僅為1•6%。德國經濟增長率將較上年降低1個百分點。葡萄牙、希臘、愛爾蘭和西班牙為應對高額債務面臨金融調整,經濟仍無法擺脫低速增長。IMF預計2011年愛爾蘭和西班牙經濟增長率將只有0•5%和0•8%,葡萄牙和希臘將分別下降1•5%和3•0%。
3•日本
2010年日本經濟強勁反彈,全年GDP實際增長3•9%,創20年來最快增速。其中主要由2010年第一季度的強勁增長所帶動,后三個季度經濟低迷,第四季度實際GDP甚至環比萎縮0•3%。進入2011年,地震前,日本經濟仍呈現出較好的動向,1月份經濟景氣指數繼續改善至106•2,連續3個月環比上升;1月份失業率為4•9%,較2010年平均5•1%的失業率有所改善;2月份出口同比增長9•7%,順差上升3%。由于受到東北部大地震、海嘯和核泄漏影響,3月起日本經濟出現衰退跡象,3月當月日本工業產值環比驟降15•3%,創下跌幅紀錄。據推測,受災地區經濟規模占到日本GDP8%左右。日本政府估計,本次災害損失在16萬億~25萬億日元,占日本GDP的3%~5%,高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2%的損失。世界銀行預計,日本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在1230億~2350億美元,災后重建大約需要5年時間。OECD報告稱,日本2011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幅可能下降0•2~0•6個百分點,第二季度的經濟增幅可能下降0•5~1•4個百分點,全年經濟增長將從之前預計的1•7%放緩至0•8%。IMF則將日本經濟增長預期從1月份的增長1•6%下調至1•4%。摩根大通將其對日本第一季度經濟增長預期從2•2%下調至1•7%,將第二季度的預期從2•2%下調至0•5%,全年增長預期從1•7%下調至1•4%。日本央行預計,2011年經濟增長率為0•6%,在所有預計中最為悲觀。在地震、海嘯、核電危機的連續打擊下,油價高企也將使日本的經濟雪上加霜。但預計負面影響可能將主要集中在2011年上半年,下半年隨著日本災后重建工作的開始,投資拉動將給日本經濟增長帶來積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038-01
一、以舞臺演出形式的本體傳播
顧名思義,所謂本體傳播就是最基本,最本質的傳播,其是指在最有限的空間內對戲劇情節的一次性演出,其形式可分為整體傳播和部分傳播,所呈現的特點,其一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劇目表演,其二是直接和觀眾交流的高標準的一次性表演。
縱觀二人臺的發展歷程,以舞臺演出這種形式的傳播依然是二人臺走向觀眾的一個主要方式。據了解,二人臺大多以比較完整的劇目演出或者是幾個小戲拼接的二人專場演出呈現。如大型現代戲《光棍漢與外來妹》《花開花落》,歷史劇《君子津》,傳統小戲《叔嫂情》《壓糕面》等。而部分傳播在二人臺的演出中是以演唱、小品、大戲片段節選或者劇本的方式傳播,例如男女對唱《五哥放羊》《拜大年》等,山曲《北京喇嘛》《拉駱駝》等,小品《出走》等。
二、多媒體視域下的新型傳播
在互聯網全媒體時代的今天,二人臺也在尋求著更多的出路。例如《西口風》,是由內蒙古電視臺推出的一檔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的電視欄目。二人臺在內蒙古地區擁有非常深厚的觀眾基礎,在借助《西口風》這一平臺,眾多的二人臺團體、個人都頻頻亮相,為觀眾送去歡笑。與此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的二人臺愛好者親自參與到節目中,為二人臺的傳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同時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評書曲藝(FM102.8)《102開心曲藝》這一板塊則會為廣大聽眾播出大量的二人臺經典對唱或劇目。
三、現代審美下的二人臺傳播困境
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各種新媒體不斷的強勢登陸,導致傳統的戲曲文化逐步遠離人們的視野。各地方戲曲在保持民族藝術該有的純潔性和高尚性的同時,還面臨如何拉近與觀眾距離的問題。
(一)所謂創新均為比賽而生
以呼和浩特市為例,各個劇團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緊跟社會形勢的發展,在這種風氣之下逐漸就滋養了一些抄襲模仿甚至是雷同的劇目的誕生。但客觀來講,我們也并不能否定這些積極參賽的作品中就沒有好的作品。為了參賽爭獎,一些好的作品并沒有得到更好的扶植,沒有精益求精,沒有在群眾中普及宣傳,沒有來得及推廣宣傳就匆匆地刀槍入庫。因此在面對文藝評獎這一機制我們應理性對待。藝術需要的是人民群眾的檢閱,不是各種獎項堆積而成的博物館藝術。而在對于劇目的創新之上也并不僅僅局限于對于地方元素和社會導向的狹隘理解,時刻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才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二)重劇目不注重人才培養
所謂“薪火相傳”是指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傳承。雖說“堅守”是對從事藝術工作人最大的肯定,但是具體到個人,在面對更加現實的客觀條件時,改行無疑會成為更多人的選擇。另一方面,在對于人才梯隊的培養過程中,對于年輕一輩的二人臺學員我們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努力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演出空間,讓他們在實踐中更加茁壯地成長,讓傳統藝術的傳承更加枝繁葉茂。無論如何,我們要堅守一點,沒有人就沒有傳承。二人臺的傳承不是依靠一兩部經典劇目,也不是依靠一兩個名角,最應該注重的是基礎的培養,人的傳承。
(三)年輕觀眾群的大量丟失
每一種藝術的成長都必須有年輕人的追隨。從近幾年的一些劇場演出的實際情況來看,觀眾席的80%均是中老年人,只有極小一部分是年輕觀眾。而這部分年輕的觀眾也并非是單純二人臺的愛好者,他們大都是新一輩的二人臺藝術的學習者。這樣的情況歸之于二人臺的創新微乎其微,才導致現在很多人提及二人臺目光依舊停留在《走西口》《五哥放羊》等這些經典的劇目和唱腔上。與此同時,龐大的年輕團體正被現代都市的各種快餐文化、快時尚影響著,而二人臺卻依然原地不動,逐步演化成為冷落的非遺劇種。如果沒有年輕一輩的參與,傳統藝術談不上發展;而真正有年輕人看,有年輕人演,不脫離時代的味道,才能談得上傳承與發展。
二人臺作為陜晉冀蒙四省區人民最受歡迎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有著一種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賴和情結,所以對于二人臺的當展要理性對待。
參考文獻:
[1]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戲曲與娛樂二人臺資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冉常建著.表意主義戲劇[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增長減速
為了說明發達資本主義的增長出現了什么情況,我們來看看美國在整個“二戰”后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最初的20年,美國全部商品和服務生產的平均增長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間的增長率與1950-1970年間的增長率相比,明顯放慢。減慢的意義可以從這樣的事實看出來: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長率不持續地減退,那么美國經濟在2000年將比其實際水平高出大約20%。
這種顯著的放慢也是伴隨著技術的重大飛躍(所謂“新經濟”)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剝削的全球化的擴大而發生的。像計算機、因特網等信息技術的進步,即使考慮它們對辦公室工作和庫存管理等的所有影響,也仍未提供資本主義維持較高增長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未接近主導了20世紀大部分經濟史的以汽車為中心的地面交通體系的發展所帶來的長時間的刺激效果。
盡管有停滯趨勢,但核心國家的資本確實從近幾十年的全球化趨勢中獲得了巨額利潤。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這可以從以下三點看出:(1)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般工業國的增長率普遍下降;(2)富裕國家對初級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對于剛經歷非殖民化的窮國的較大增長作出了貢獻;(3)然而,不平等交換和欠發展的進一步惡化等狀況很快抓住了這些貧窮國家。它們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勵的戰略:增加制造業出口(由尋求低工資勞動力的多國公司所促進,并由尋找新的貸款市場的外國銀行融資)。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經濟剩余作為利潤和債務利息流向富裕國家。不利的貿易條件、相同市場上日益增加的競爭和核心經濟體的增長放緩,共同導致了第三世界的債務危機和增長率的決定性下降,同時很多貧窮國家出現負增長。
因而第三世界國家除少數例外在增長率上遭受了20年的嚴重下降,而且很多國家降到零以下。現在,隨著一個新時期的全球增長減慢,它們的狀況已從嚴重發展到嚴峻了,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經濟危機和最大的外債拖欠為證。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2000年的《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中寫到,使金融不穩特別是威脅欠發達國家的潛在問題還沒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亞洲的金融/外債危機很可能是三幕劇的前兩幕。2001-2002年圍繞阿根廷比索的災難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開始,——但是該劇的剩下部分如何展開,我們仍不得而知。
資本過剩的趨勢
在20世紀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商業周期已成為過去的事物。“信息時代”的“新經濟”如此有效,以致資本家在對當前和未來狀況有更確定的了解的情況下,將作出更理性的決定。然而,卡爾·馬克思的洞見,即“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障礙是資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經濟增長減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資率趨向于超過最后需求的增長。在經濟上升期中,為了滿足需求的快速增長和增加市場份額所需要的產出的快速增長導致創造出過剩的生產能力(閑置的工廠和設備)。當需求的增長不能達到設計規劃時,公司會出現大量未使用的生產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貨。于是進一步的投資被抑止了,因為面對相當多的過剩生產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資——這有時被稱為“資本過剩”。
應當清楚的是,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能力的過度擴張問題沒有真正的解決辦法,因為資本不斷地面對這一事實:投資的主要障礙是投資本身。盡管投資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產品市場的最終飽和所限制。每一個大公司在競爭的持續推動下為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而斗爭,最終使投資的有用貢獻轉化成為其反面。在這樣的環境下,過剩資本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任何一次經濟減速中都發揮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尋求保護它們利潤空間的大企業往往通過減少其生產能力的使用而不是減價(主流經濟理論引導人們如此期望)來保護它們的利潤空間。
制造業生產能力的使用最高點在1964-1975年的10年間,而最低點在1975-1984年間。初步的數據顯示,自1983年以來,2001年是生產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過剩資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極不愿意在面對相當數量的過剩生產能力和存貨時投資,增長減速是自我強化的。這種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別是在電信領域特別明顯。
生產力萬應靈丹
面對增長減速,經濟學家經常轉向以提高生產力作為萬應靈丹。生產一般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動機,因為它被期待著能作為內在機制運行以推動這一體系的自我擴張。它被設想成這樣運行:(1)技術的提升和/或勞動密集程度的提高產生不斷增長的勞動生產率;(2)相應的資本剩余的增加被用來降低價格和/或提高工資;(3)其中任一種方式將導致需求增長;(4)需求的增長又成為資本擴大生產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間真實發生的事情和這種教條根本不同。從1980年開始價格沒有下降,也沒有出現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義增長的工資增長。植根于實際工資停滯的每小時產出和每小時實際工資之間的鴻溝意味著,從1980年開始從生產力增長中獲得的幾乎全部好處被資本作為剩余價值剝奪了。制造業部門既沒有降低價格,也沒有提高工資,以跟上每個工人產出的增長。這(和新的工廠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為產出的增長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業持續地在服務部門擴大,而服務業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資極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債務
債務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通常的、必然的組成部分。它在這些方面發揮作用:推進對外貿易,為季節性產業提供運行資金,補充對私人企業的投資,而且當然也通過國債的方式幫助在稅收和支出之間達到平衡。債務也能刺激經濟。例如,大多數人沒有足夠的積蓄購買新房、汽車或居室家具。當以信用卡購買時,沒有房產抵押、信用卡貸款就不能發生的經濟活動發生了。當資本家貸款建立一座新廠或一個零售店,或一家醫院貸款建設一棟新病房樓時,經濟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崗位的創造所刺激,后來由新機構中的人員充實和供給所刺激。
債務作用的重大變化發生在1980-2000年間,正是在這一時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決定性地減速了。從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償還債務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當穩定。主要和“二戰”開支聯系的政府債務下降,但相應的別的債務,如公司的、消費者的和金融機構的債務卻增長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經濟相對較快的增長越來越大地依賴私人債務的作用。這種債務刺激消費者購買并推動建立生產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償還的私人債務的增長以更快的速度飆升。也就是說,它成為保持經濟增長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償還私人債務總額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債務(私人加上政府)達到GDP的3倍。生產性經濟現在全部地依賴于如山的債務,這種依靠債務而維持的經濟生命需要越來越多的債務。
而且金融部門持有總債務的越來越大部分。這里我們又一次將1980年看作經濟變化的一個關鍵點。從1945年到1980年,金融債務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單單金融部門的未償還債務總額現在幾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償還債務總額的35%。
到衰退階段消費部門債務仍在增長,這是這次衰退迄今為止表現得相對溫和的主要原因。盡管十多年來實際工資沒有增長、失業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圖維持開銷。然而要這種情況持續很長時間而不被突然打斷是不可能的。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家庭債務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賭博資本主義
如上所述,服務部門是投資和就業的重大領域之一。另一出路是投機,實際上,這只是賭博的另一個說法。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部門不再局限于生產、雇傭和投資的需要的范圍之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它已變成一個不斷增長的自主掙錢形式,這在衍生市場尤其明顯。一種金融衍生工具從另一種金融工具衍生出價值。例如,一種金融期貨就是在未來某一時刻購買某種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債券的協定。衍生工具傾向于放大收益和損失。如果一種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價上升了,通過衍生工具獲取的利益將飆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資產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價值可能驟然跌落。金融價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個體參與者的風險,同時也增加了整個金融部門和整個經濟的風險。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產凸顯出衍生市場已變得多么大。圣地亞哥法學院教授弗蘭克·帕特諾伊(Frank.Partnoy)說:“不規范的場外交易衍生市場,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0年)前并不存在,現在卻構成了總衍生市場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險……安然在1985年創立時僅僅是一個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為一個脹破肚子的場外衍生交易企業。僅在2000年,它的與場外衍生工具有關的資產和負債上升了5倍多。”
美國公司包括金融機構債務的大規模擴大顯然是和這種廣泛而日益增長的投機活動相關聯的。安然只是這種情形的一個放大的例子。結果是,如果作為基礎的經濟變衰,或推遲結算日子到來的金融工具新形式沒有經常地引進,那么金融結構就越來越搖搖欲墜,越來越易于釀成災難。
無人知曉這將導向哪種結果。最好的情形是,債務堆積和債務結構日益增加的不穩定性將限制經濟從周期性的下滑中擺脫出來。最壞的情形是,一個嚴重的金融崩潰可能進一步動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生產能力過剩和金融不穩定在一個越來越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中幾乎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經濟學家》雜志2001年8月25日載文說,“這一次全球衰退”和前半個世紀的衰退有如下方面的不同:“和以前衰退不同,這次衰退面更廣。例如,1991年‘世界衰退中,美國經濟下降,但是日本、德國和新興的東亞繼續繁榮,從而緩和了世界需求的不足。到今天這次衰退還不深,但是它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多國家同步發生的衰退。這中間有很大的風險。近些年,通過貿易和投資,經濟越來越連為一體……由于美國和日本投資崩潰,這些國家大幅削減從東亞的進口。但是東亞國家脆弱得多的需求導致它們相應地削減不僅從美日而且從歐洲的進口。一個更長時期的美國(和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地增加了。”
處于體系邊緣的窮國在世界經濟的普遍危機中受到的傷害將最嚴重。如前所示,不發達國家在過去20多年中人均經濟增長率停滯了(除極少幾個例外),這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經濟問題。
一、世界經濟走向不容樂觀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和經合組織分別報告,對世界經濟的潛在風險進行評估,并調低了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總體看,歐元區債務危機、美國財政懸崖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硬著陸仍是世界經濟面臨的三大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3.3%,比1月下調0.2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2013年經濟增長1.2%,發展中和新興經濟體2013年經濟增長5.3%。聯合國預測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2.3%,比年初調低0.1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1.0%,發展中經濟體增長5.0%。經合組織預測2013年經合組織成員國經濟增長1.2%,比去年底調低0.2個百分點,其中歐元區經濟增長調低0.5個百分點,日本經濟調高0.9個百分點。世界經濟呈現美日、歐元區、新興經濟體的“三速復蘇”趨勢明顯。
(一)美國經濟溫和擴張。美國經濟穩步回升。一季度美國經濟環比折年率增長2.4%,大幅高于去年四季度增速(0.4%)。就業情況有所改善。4月美國失業率7.5%,創4年來新低。市場銷售上升,消費預期回調。除去汽車和零部件,4月美國零售同比增長2.5%,5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終值大幅升至84.5,是2007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二)歐元區經濟仍未走出衰退。一季度歐元區經濟環比下滑0.2%,連續六個季度處于衰退。3月份歐元區失業率12.1%,是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4月歐元區cpi環比下降0.1%,5月cpi環比上升0.1%,5月核心cpi有所改善,扣除能源、食品和煙酒后的環比上升0.2個百分點,但歐元區整體通脹率處于近三年來的較低水平。
(三)日本經濟向好趨勢明顯。受日元貶值、股市和消費者信心好轉、居民消費和汽車銷售增加等因素影響,日本經濟增長強勢復蘇,一季度環比增長0.9%,折年率增長3.5%。4月日本工業產出環比增長1.7%,連續五個月保持上升。5月日本制造業pmi升至51.5,連續第三個月處于經濟擴張區間,創下2011年9月以來的最高點。
(四)部分新興經濟體采取貨幣寬松政策扭轉經濟頹勢。繼日本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后,印度、澳大利亞、波蘭、韓國、斯里蘭卡、越南等新興經濟體先后降息刺激經濟。韓國經濟一季度環比增長0.9%,增幅創兩年內最高水平。4月匯豐/麥蓋提季調后pmi升至52.6,經濟擴張速度創兩年來新高。菲律賓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7.8%,創自2010年第二季度增長8.9%以來的最快增速,主要得益于政府和私人消費支出的增加。但通過降息提振經濟不一定能徹底扭轉新興經濟體頹勢,一季度中國、印尼和墨西哥經濟同比增速回落至7.7%、6.0%和0.8%。
二、世界經濟風險和政策調整的趨勢判斷
(一)發達經濟體政策向實現中長期經濟增長和彌合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方向轉型。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盡管經濟增速有所差異,總體看由于搭上了各國央行寬松貨幣政策的順風車,這一階段經濟和金融形勢趨穩,但影響經濟長期發展的勞動力市場、創新、技能、產業、社會保障等結構性問題尚未消除。今年以來,八國集團以及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利用不同場合和論壇,處理世界經濟中各種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促使發達經濟體研究中長期經濟增長政策,從危機反思、治理改革、政策關聯等方面從根本上探索應對危機、推進可持續增長的理論和模式,提高政策分析能力,制定跨領域的政策措施,推動發達國家維持創新勢頭和技術領先地位,發展低碳經濟和市場,帶動新的投資、消費和就業,提高勞動者生產技能,保持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促進女性參與就業。
另外一個走向是,發達經濟體轉向彌合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重視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的關聯與互補,進一步推動社會平等和包容性發展,倡導經濟增長與社會平等、保護環境、維護社會穩定、消除青年和移民進入勞動力市場障礙、促進性別平等和收入差距縮小、提高政府公信力等政策相互協調,通過改善稅收結構、減少居民收入差距、增加社會保障靈活性、調整政府機構和職能等手段,重建社會信任和社會秩序。
(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邁入新階段,競爭中立和全球價值鏈成為國際經貿領域熱點話題。今年以來,各種層次的國際論壇和會議傳遞了明顯信號,各國意識到只有著眼長遠,攜手合作,才能真正走出危機困境,實現經濟復蘇,一方面國際社會重新審視了全球治理體系及國際金融框架和監管弊端,相關領域改革進程逐步推進。各國防范金融風險,加強監測預警、整合監管框架等領域的協調與合作在上升。另一方面,受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久拖不決以及危機后抱團取暖意識上升影響,各種雙多邊自貿區談判建設成為各方擴大貿易、提振經濟、創造就業的重要抓手,幾乎所有重要經濟體都在啟動或深化自貿區安排,為推動地區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
(三)全球量化寬松政策加劇了全球金融系統的風險性和脆弱性。發達經濟體紛紛出臺超級或過度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各國央行放水流動性,人為增加金融市場風險,但是imf、g8、g20未提出異議,甚至認為日本寬松政策有利于刺激全球總需求。5月以來,全球又掀起新一輪寬松貨幣政策潮,歐元區、印度、澳大利亞、韓國等分別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全球市場流動性更為寬裕。但是,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導致資本投資實體經濟意愿較弱,投資行為趨同化,大量廉價流動性涌入包括股市在內的風險資產市場,造成價格大幅上漲。今年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等股市屢創新高,其中日本股市累計漲幅71%,國債、企業債、亞洲房地產、股市、亞洲銀行業等也孕育較大泡沫。
美歐日采取量化寬松政策對世界經濟發展有巨大損害,特別是熱錢的快速轉移將對新興國家、中小經濟體產生沖擊。日本寬松政策產生的流動性大量涌入金融市場,而不是投向實體經濟,近日日本股市連續暴跌,反映了熱錢逐利后撤離。美聯儲主席表示將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可能是美國為穩定市場信心而故意釋放的信息,短期內恐不會貿然實施,如果實施,將首先從量化寬松邊際效應最弱、受退出影響最小的領域開始。由于美國房地產市場已經回到危機前水平,美國家庭負債率大幅下降,從逐步減少購買房地產抵押債券入手的可能性較大。
引言
農田節水灌溉的基本概念,指的就是根據農作物需水規律和灌區輸配水條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此來獲取農業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措施的總稱。這種形式是一個完整的節水灌溉技術體系,其中包含了節水灌溉的工程技術、節水灌溉的農業技術、節水灌溉的生物技術、節水灌溉的資源優化技術、節水灌溉的管理技術、節水灌溉的調配技術等等。
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是以最低限度的灌水定額來獲取最大的產量或者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單位用水系數和農作物產量和產值的灌溉措施。在當前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手段之中,常用的技術有:農田地面管道節水灌溉技術、農田地下低壓管道節水灌溉技術、農田噴灌節水灌溉技術等。農田地面節水灌溉技術即引用水源地水輸入灌區高程以內農田以供水量滿足需用量,采用相應壓力的塑料管道輸入灌溉,能縮短渠道距離,節省工程投資,增強水量利用率是目前最佳措施之一。
1我鎮的水資源現狀與農業用水,以及節水灌溉技術
我鎮現有水庫2座,塘壩7座堰塘30口,灌溉渠道20條15km,除5km“U”型砼渠槽外,其他均為土渠,滲水嚴重,庫塘屬欄洪蓄水,渠道引自青泥河水,常年因天旱水量不足,加之渠槽滲水等原因造成灌溉缺水,農作物減產。自2006年采用PE塑料管自庫塘蓄水池水源地引入灌區至高點的蓄水池或農田,再按等高灌區需水量配置所需用水管(網件)注入田間灌溉。
我鎮是農業大鎮,海拔479-688m之間,流域面積68.7km2,轄九個村,66個組,屬中高山丘陵區域,總人口11140人,有耕地16996畝,其中水田6831畝,旱改水586畝,大部分農田全靠僅有的蓄水工程和引水渠道灌溉,因此,在用水量方面的需求也是最大的。但是,近些年隨著我鎮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化道路逐漸的走向成熟,導致了這個比重在宏觀上的變化,在近幾年之中,農田灌區水的利用量的減少是以農作物產量的下降作為代價,使得在節水與生產方面產生了同比性。因此,在有效的保證農業產量保持在均衡水平之上,采用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是最為有效的手段。在我鎮的現實情況下,農業用水要逐步實行管網引水,以科學的、經濟的調節利用水資源,要有效的進行農田節水灌溉。我鎮農田節水灌溉技術可采取的措施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工程類的農田節水灌溉措施、二是農藝類的農田節水灌溉措施、三是管理類的農田節水灌溉措施。
2 農田節水灌溉當前存在的問題
2.1農田節水灌溉中技術不夠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技術不夠的問題來講,根據我鎮的基本鎮情而定,科學技術手段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并且農業生產用戶對先進的技術手段還比較陌生。近些年,我鎮農田節水灌溉雖然得到了應用,但是還沒有達到普遍的使用,很多地方還在應用傳統的農業農田灌溉,相對來講十分的落后。
2.2農田節水灌溉中意識不強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意識不強的問題來講,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用戶在思維模式還沒有得到開發,我鎮的農業用戶普遍的文化程度較低,對一些新型的產業技術不能夠理解,更加不會正常的應用,并且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形勢下,沒有將這一信息傳遞到村組,使其認識不到農田節水灌溉的重要性。
2.3農田節水灌溉中政策缺乏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政策缺乏的問題來講,我鎮在此方面還沒有明確的法規政策和相關的規定,導致了在農田節水灌溉中沒有使水資源得到有效的、科學的循環利用,造成了大量水的流失,農業用戶對水資源的保護也沒有充分的認識,這個問題是今后一段時期之內要重點解決的政策問題。
2.4農田節水灌溉中機制混亂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機制混亂的問題來講,在加快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造成了市場經濟體系還沒有趨于穩定就開始工作,使得整個體系出現了失衡的狀態,對于水市場的價格問題上還在不斷的進行著變化,在經濟收益方面造成了突出性的矛盾。
2.5農田節水灌溉中管理不善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管理不善的問題來講,在我鎮的很多村組沒有進行統一的管理,造成管理單位失去了管理效用,對于出現的各種問題沒有及時的給予解決,存在著各種弊端和瓶頸,對于農田節水灌溉的發展來給予可一定的制約性。
2.6農田節水灌溉中統籌失衡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中統籌失衡的問題來講,通常情況下,要以打破常規的方式手段對農田節水灌溉進行有效的統籌,但是由于我鎮的基本鎮情所限,地域較為廣闊,各個村組的貧富差距不盡相同,氣候問題更加的多變,導致了統籌失衡的現象出現,應用一種手段來對所有地域的農田進行節水灌溉,不能夠得到良好的效果。
3農田節水灌溉的發展前景
3.1農田節水灌溉技術管理水平的提高
從目前的形式來看,我鎮在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方面已經有了顯著的提高,并且在今后一段時期之內,都將以快速的發展形式逐漸成長起來。在今后我鎮農田節水灌溉技術的科研攻關方面,應該是以高科技系統的集成,來同時達到空間上、質量上、時間上共同協調的準確農田灌溉。
3.2農田節水灌溉的水量利用率不斷增加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的水量利用率發展來講,是今后農田節水灌溉中要注重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提高了水量的利用率,才能夠有效地對水資源進行充分的節約,使更多的水資源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
3.3農田節水灌溉的地下灌溉技術的發展
對于農田節水灌溉技術來講,采用PE管網灌溉技術是今后農田節水灌溉發展前景中的一個重點,這種節水灌溉技術能夠更加的節約用水,然而由于科學技術與實踐應用的范圍不大,在當前我鎮農田節水灌溉技術中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在今后的發展歷程中,這種技術一定會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并成為農田節水灌溉中的重要技術手段。
3.4農田節水灌溉的地面灌溉技術的提高
農田節水灌溉的地面灌溉技術是一直受群眾歡迎的,占有者所有節水灌溉技術中的主導地位,伴隨著各種灌溉技術的出現,就會將其他的技術手段融入到地面灌溉技術之中,使其更加高效的發揮出效能。隨著地面灌溉技術的逐漸成熟,向輸配水有低壓管道化的方向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4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后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我鎮屬中高山區,生態環境建設及流域治理建設已逐步深入大部分均依農業為主,山區域主依靠蓄水塘壩、堰塘積蓄雨水或溝水來滿足下游農田灌溉。如采用D40U型渠槽為例,按1/500-1/800比降襯砌,每米需160-180元,若采用φ75-φ110塑管,只需50元-90元,通過需水流量均可滿足灌區灌溉,而縮短了過溝、繞建筑物及山凸之距離,可調配水資源短缺之狀態,直接注入田間灌溉,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系數,不僅提高經濟效益而產生社會效益。
5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農田節水灌溉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能夠看出,對于節水灌溉來講,我鎮在此方面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還需要不斷的進行研究與實踐,汲取國外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經驗,充分的融入到我鎮的農田節水灌溉技術之中,為我鎮水資源的節約做出更大的貢獻。另外,還要不斷的對農田節水灌溉進行大力的宣傳,使整個社會都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對水資源的節約有著更加明確的認識,最終推動我鎮農田節水灌溉技術的發展,為經濟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奠基。
參考文獻:
[1] 李艷華. 張國進, 張藕珠, 王海景.對農業問題的反思與展望[J]. 中國民航學院學報 , 2006,(05) .
[2] 劉占富. 王拴莊, 徐淑貞, 馬維珍. 牛貴鋒, 王喜林, 周志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大有可為——對烏海市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思考[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 2007,(18) .
[3] English, M.J., James, L.D., Hunsaker, D.J., Mckusick, R.J., 付元海. 不足額灌溉技術的實地考察報告[J]. 節水灌溉 , 2008,(03) .
[4] 肖雨芳. 關中灌區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Evaluation on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J]. 陜西水利水電技術Shaanxi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Technology , 2010,(01) .
關鍵詞: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經濟發展
前言
社會發展趨勢及經濟發展需求,是每個領域改革的方向。國內高校階段,是為學生社會發展奠定基礎的階段,所以這一時期的教學改革也應當與經濟發展趨勢緊密關聯,才能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實踐性人才,共同助力社會持續發展。本文探討了當前高等教學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聯,并提出改革措施。
一、高校教學改革與經濟發展關系討論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教學機構都是人才的輸出機構,而高校面向社會輸出的人才,正是推動國家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而社會經濟發展的推進,又能夠為高校帶來更好的發展契機。可見高校教學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系,能夠相互起到促進作用,達到協同發展。因此只有先確保高校教學改革的穩步推進,才能提升高校人才的整體素養,為社會輸出更多優質人才資源,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但就當前的教學趨勢來說,多數高校的教學改革重點都在于眼前對學生教學體系的完善,而對于社會的經濟發展趨勢則并不具備深入的了解,這并不是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教學改革方向。因此無論是校方還是校內教師,都應當更深入的進行思考,加深對當前社會趨勢的理解,確保教學改革符合發展需求,為社會提供更多優秀且符合時勢的應用型人才,才是最重要的目標。因此后續將提出具體策略,為兩者的協同發展提供方向[1]。
二、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高效教學改革措施
(一)以經濟發展視角轉變教學觀念,體現教學內涵
教學觀念無論何時都是最終決定教學成效的核心要素。我國長期受到固化思想影響的教學領域,在當前發展不斷加快的社會背景下,教學思想早已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需要對趨勢進行分析,扭轉教學思想,才能逐漸擺脫發展困境。在當前的社會中,人才的獨立精神以及個人主體地位認知是十分重要的,了解自己的發展方向,會借助自身獨立的思考去解決各類問題,這樣的能力對學生來說要比分數更加重要,因此教師也需要擺脫陳舊思維的限制,以當前的趨勢為主要方向,逐漸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才能讓學生逐漸養成獨立且清晰的思維,而不再是依賴教師的指導去完成任何教學任務。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步入高校教學階段,學生都已經傾向成年,都是成熟的個體,不再需要教師的過多指點,所以教師應當更注重對學生自主精神的培養以及對學生個人理念、選擇的尊重。教師在各科目教學過程中,都應當更多讓學生去表達,對于學生的理念應當表示出不打擊、不諷刺的態度,只以建議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才能確保學生不會對這階段的學習以及教師本身產生厭惡感,達成良性的教學交流[2]。
(二)以經濟發展視角改革教學內容,跳脫教學限制
社會發展趨勢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在不同發展時期,各科目教學都有相應適合的教學內容,所以固定的教學內容必然是無法滿足高校學生學習需要的。所以教師在對教學進行規劃之前,首先應當對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進行分析了解,之后再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完善,讓教學內容跳脫教材,才能真正讓學生學到在后續社會發展過程中能夠加以應用的實踐性知識,而不是抱著理論卻無法在工作當中解決任何問題。以就業指導相關課程為例,當前許多高校在開展就業指導課程時,多是以理論知識的講解,這對于學生后續的就業擇業過程是不會起到引導作用的,只是讓學生徒勞的去記憶一些知識點,對工作毫無用處。所以在進行教學改革時,教師應當先了解當前社會上各類企業的人才選取方向以及各個領域對于人才的主要訴求,并針對學生的不同專業,針對性進行引導與幫助,減少理論內容,多讓學生參與到實習過程中,真正在工作過程中學著解決各類問題,面對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困境,在實際社會環境當中得到磨煉與成長,才能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有利基礎,讓學生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不受到限制,成為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優秀人才。
(三)以經濟發展視角完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
教學方式決定教學效率,教學效率決定著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達的知識量,學生的知識量決定著其內涵,其內涵決定著學生未來在社會上的發展,對利害關系進行分析后,不難看出教學方式改革的重要性。符合當前趨勢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合乎自身發展需求的知識體系,而就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信息技術無疑是當前最符合社會需要的教學手段。無論在社會哪個領域,信息技術的應用都已經有了深入的滲透,為發展帶來了便利。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也應當以趨勢為核心,借助對創新教學方式的應用,讓學生能夠接觸到當前在社會上應用最廣泛的技術與理念,才是對學生最為有利的。在任何科目的教學當中,教師在能夠利用信息技術的情況下,都應當妥善的利用,以確保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對信息技術有逐漸深入的了解。對于涉及信息技術的科目,教師都應當更多讓學生實際上機去操作,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學習。對于不涉及信息技術的科目,教師則應當注重以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率,讓學生更快達成知識理解與消化,學到更多知識,豐富自身的知識存儲。綜上所述,無論是與信息相關的領域或是與信息不相關的領域,信息要素的應用個都是必要的,所以教師也需要理解這一趨勢,以信息思想改革教學,才能提升教學實效性[3]。
結語
高校教育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互利互促,因此高校在對教學改革進行思考時,也應當注重以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為基礎,才能確保改革方向更加明確,為學生打造更好的未來,同時確保自身的后續發展。
作者:溫列成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所
參考文獻:
[2]何建坤,周劍,劉濱,孫振清.全球低碳經濟潮流與中國的響應政策[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04):18-35.
[3]周杰,李金葉.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與中國的策略選擇[J],世界農業,2015(02):1-4.
[4]周杰,李金葉.英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經驗對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之路的探討[J],世界農業,2015(06):155-159.
隨著經濟的進步,城鎮化發展勢不可擋,帶動了我國房地產經濟的發展。房地產是集土地開發、建設、裝修等綜合性的產業,經營范圍廣、關聯性較強,在經濟發展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近年來,我國房地產發展雖然表面上發展速度飛快,產業效益較佳,但是實際上房地產的經濟發展現狀并不容樂觀,阻礙了房地產的健康發展,必須對房地產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研究,才能檢測發展問題,做好應對措施,確保經濟發展健康。
一、我國的房地產經濟發展現狀
(一)房地產發展速度飛快
自從我國城鎮化趨勢發展越來越快,大規模城鎮化建設從零到大數據發展,出現了許多農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轉移,促進住房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同時隨著我國制度的不斷公平化,取消了福利分房的制度,使得原有的房產不足以滿足眾多人口的住房需求,相應的,由于我國房地產的發展基礎較弱,大量相關的產業接二連三的投入到房地產經濟運營中。很明顯,早期的房地產行業經濟利益誘惑,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很快使得房地產的經濟產業鏈得到完善。房地產開發商通過開發、建設、銷售等方面的經營,獲取了眾多利潤,近年來,房地產的經濟發展速度飛快,政府對該行業的監控不嚴謹,使得房地產的房價上漲過猛,呈現出不可調停的場面。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房地產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較大的增長點,帶動了鋼筋、水泥、裝修等多行業的聯同發展。
(二)剛性需求不穩定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伴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可以說現如今房子成為了當代家庭的最大項目。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房地產發展飛快,房價居高不下,傳統的住房格局被改變了,群居性高樓式空間導致社會資源的商品化和統一供應,所以,房地產經濟發展更多體現的是民生保障主義。房地產的發展是不可否認的,但是當前的房價不斷增長,市場的監管力度不夠,使得房地產的經濟發展剛性需求并不穩定,泡沫性較多。我國政府也出臺了眾多限購措施,建立租房式,廉價式等方法完善建設形式,保障人民的需求。尤其是小城市內剛性需求最近兩年逐漸緩回,回報率下降、通貨膨脹等原因,使得房地產市場缺乏信心,剛性需求走低。
(三)房地產市場發展不健全
雖然我國的房地產經濟發展受到了社會各方的高度重視,但是由于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影響,房地產的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忽視了一些問題,從而使得市場的發展存在問題。房地產的開發離不開土地,所以,房地產與土地經營息息相關,我國雖然土地遼闊,但是土地的利用率卻不高,房地產的大量發展與土地的供求出現了很大的矛盾,使得我國的許多耕地面積被占用。另外,房地產的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矛盾也日益顯著,房地產經濟發展的固定性和長久性并不穩定,完成區域性的房地產建設之后便會轉移到其他區域,這樣容易造成環境矛盾。因此,房地產的經濟發展存在市場發展不健全,不利于房地產的經濟健康發展,同時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的總體經濟進步。
二、我國房地產經濟發展趨勢
為了促進房地產經濟的健康發展,僅僅看清房地產的發展現狀是往往不夠的,還需要對房地產經濟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研究,把握好發展趨勢,做好防范措施,提高房地產發展質量。首先,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日趨成熟。目前我國的房地產經濟發展處于發展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房地產經濟發展還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上升空間還在不斷提高,所以,房地產的未來發展市場不僅需要依靠市場“無形的手”的調節能力,同時政府還需要發揮好“有形的手”的宏觀調控力度,保證房地產發展能夠朝著穩健成熟的市場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以及經濟發展的水平。其次,房地產的房價會日趨穩定。面對當前房價居高不下,不僅對人們的生活帶來影響,同時也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因此,為了保證房地產的長期健康發展,政府以及房地產相關人員正在進行房價的調控,因此未來房價會變得相對穩定。最后,房地產會更加重視保障低收入群眾的居住環境,國家政策會更加積極傾向房地產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房地產經濟發展朝著固定規律方向發展,未來的房地產發展會更加重視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條件,并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房地產的經濟發展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發展水平關乎我國的總體經濟發展質量,面對房地產未來發展,國家必定會更加重視房地產經濟發展問題,所以,為了保障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為了促進房地產經濟健康發展,國家勢必會出臺一些政策性措施,保證房地產經濟的發展,比如,出臺關于穩定房價、金融房貸緊縮、房產稅等政策來提高房地產的健康發展。
三、結束語
房地產經濟的發展早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了促進房地產經濟健康發展,必須首先認清當前房地產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研究房地產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目前,我國的房地產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是也存在較多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對房地產經濟發展進行調整,防止房地產泡沫,把握好房地產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做好措施,確保房地產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