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09:41:4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高中語文文本研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1.注重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加強對閱讀文本的研習
文本研習實際是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文本之間(包括文本作者)的對話。文本研習不是教學主體的獨唱,應是教學主體之間(教師和學生)以及教學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互動和意識交流。教師對文本的研習是整個文本研習活動的
基礎。
教師應鼓勵學生建立人與文本間的對話關系,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提醒、幫助他們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幫助他們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知識積累、情感態度引入文本閱讀中,真正把書讀活,同時與文章作者對話。
2.運用整合思維與方法來指導具體的文本研習活動
運用整合思維與方法來指導具體的文本研習活動,可以是對單篇文本的整合式研習,也可以是某個板塊或某個專題的多篇文本的整合式研習。首先選擇合適的文本進行整合研習,可將在文本內容、藝術手法、思想特征上具有緊密關聯或相同類似或相反卻相成的兩個或多個文本進行整合以進行比較教學,求同求異,設計整合教學的課程結構,以彰顯教學的張力與教學活動的連
接點。
3.創設文本解讀的情境,指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以開放的心態進行文本研習
教師應為學生創設文本解讀情境,引導學生把握文本誕生的特殊情境與被解讀的現實情境,在相互關聯的情境中進行文本研習,既要善于復活文本誕生的情境,盡量接近文本的本義,同時又要將文本與現實建立聯系,探討衍生新義,盡可能建構文本間的聯系,尋找相互闡發與說明的豐富語義。另外,還應多層次、多角度,并以開放的心態解讀文本,而不是主觀想象。文本研習時,要引導學生不斷獲得有關文本知識并積累文本閱讀經驗,掌握文本解
讀一般方法,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4.引導學生加強對文本的預習與反復閱讀,深入文本
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預習并反復閱讀文本,深入文本,在對文本的研讀中自然而然加深對文本主題內涵的體驗,以便與文本建立起親密的對話關系,打消與文本的陌生感。
5.倡導個性化閱讀,加強合作與交流
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起不同形式與關系的研習方式,倡導個性化閱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創新,并能學會合作與交流,傾聽別人對文本的見解,在討論、交流、相互補充與啟發中,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與體驗,而不是拘泥于課本與教師的教學。
6.應用如評點等方法進行文本研習,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師應幫助學生應用多種手段、途徑與方法進行文本研習,如評點是讀書時常用的方法,借鑒古人讀書方法,不動筆墨不看書。引導學生在文本研習過程中,積極思考,隨時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以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評點是對話,是再創造,是讀者與文本、與作者、與想象中的文本的其他讀者的交流,要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并展開想象,敢于質疑作者與編者。在與文本的對話、評點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在對局部理解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的結構與主旨,體會事關文本全篇結構與主旨以及體現文本寫作方法和風格的重點與關鍵處。在評點示例的基礎上,教師可先就評點方法與學生進行研討,然后再獨立閱讀并評點,再交流評點。借助評點式研習,使學生開拓思路,增加見識,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1.老師不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語文閱讀儲備
高中語文的學習不是只有基礎知識學好就萬事俱備了,很大程度上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積累儲備后,對于高中語文各方面的知識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高中語文老師多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的閱讀積累,那么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如“而”“之”“然”等的意思就會有一定的積累,不管是變轉折,還是“的”的意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老師的一部分教學負擔,促使老師進行更有效的高中語文教學。可是,現實情況卻恰恰相反,老師不引導學生在平常對好詞佳句進行摘抄或者記憶,只一味地讓學生自己去閱讀,不告訴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式,導致學生只是單純的浪費時間進行閱讀,沒有效果,對于高中語文學習就會效率大大降低,還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不利于提高高中語文有效教學。
2.高中語文教學方式單一化
很多高中生都普遍反應老師的高中語文教學課堂太過于無趣,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無法激發學生學習高中語文的積極性,不能夠讓學生去快樂的學習。因為,老師只簡單地對學生進行高中語文課本知識的傳授,然后再讓學生死背各種文言文,背誦很多好詞佳句或者是古詩詞,不對高中語文課本外的知識進行拓展,這樣的教學太過于死板,并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比如:在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時候,如文言文《赤壁賦》的教學,老師不要單純的只進行自己的死板教學,不給學生思考的、自己翻譯的時間,一般都是老師自己進行整篇文言文得翻譯,課文中“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翻譯,課本中有明確注釋為什么老師不能讓學生自己借助課本或者文言文詞典來自己翻譯,以此可以提高學生們進行高中語文的學習興趣。可是,現在的情況是老師只進行課本教學,單純不讓學生思考,這樣學生的高中語文課堂效率就會大打折扣,不利于老師的高中語文的高效性教學。
二、進行高中語文高校教學的措施
1.進行高效互動教學
高中語文的教學的內容都是很重要的,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都與學生的高考對學生有緊密聯系。為了提高高中語文的教學有效性進行高中語文課堂互動教學是必須的。比如,在進行文言文《蘭亭集序》的教學翻譯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擺布,引覺得流觴曲水,列坐其次。”老師不要讓學生整段的進行翻譯成現代文“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春秋年夜的小的都聚積在這里。蘭亭這處所有高峻的山岳,強大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亮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抱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枚舉坐在曲水旁邊。”老師要有針對性的和學生進行重要知識點掌握教學。如:“賢”的意思就是圣賢之人,“次”就是按照順序的意思,這些都是文言文中的常見的翻譯重點詞匯。所以,老師在進行高中語文互動教學時也要有目的性的互動,提高學生學習高中語文積極性的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了應該理解的知識重點,使高中語文教學實效性大大提高。
2.進行游戲教學
為了提高高中語文課堂的效率,老師可以加入一些游戲,進行高中語文游戲教學,從而進行高中語文知識的鞏固等。比如:在現代文講授到好的名詞佳句或者是文言文的學習時,老師可以設置游戲,傳遞粉筆等,傳給哪個學生就讓哪一位學生進行文言文詩詞或者是好詞佳句的背誦,這樣進行游戲教學不僅加強了學生的對高中語文重要知識點的鞏固記憶,還使高中語文教學課堂變得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高中語文的積極性,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從小就知道每個詞語都有其自己的定位分類,當確定該詞的詞性以后,該詞在所在句子里的位置與用處也就有了明確的界定。例如,名詞一般在一個句子中會以主語、定語以及賓語的形式出現,而動詞的定位就只能是謂語,而形容詞在句子中一般是定語或者補語。但是在文言文中,本該是有明確定位的詞語,可以在一些特殊的語言環境中舍去原來的詞性,而被賦予另外一種詞性,產生一種新的含義。這種只在文言文中出現的現象就是詞類活用。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葉,語文大師陳承澤就第一個提出了文言文的詞類活用概念,其大意是一個詞在文言文中不是經常使用的一種臨時使用法,它是相對于這個詞的原意而言的。王世征先生在此之后又分析了當時大量的文言文課本,摘抄了一些他認為錯誤當成詞類活用的例子進行分析。以此才將詞類活用的含義逐步加以規范。文言文中一個詞的本意是什么,對于判斷該詞是否屬于詞類活用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時代變遷,不同時期文言文的詞義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要么詞義增多,要么詞義刪減。所以這給高中生判定一個詞在文言文之中是否為詞類活用增添了不小的難度,這也直接讓高中語文教材與有關的輔導資料在針對詞類活用的解釋時出現偏差。
二、詞類活用中存在的問題
從1990年蘇教版語文教材開始使用直到現在,已經有很多語文方面的專家學者包括一些高中語文老師開始關注到高中語文課本中詞語活用這一問題,同時也針對這個做了大量的研究調查。其中主要有詞本用和活用之間的辯論,文言文中詞的兼類和活用的辯論等眾多方面。
1.文言文中詞語的本用和活用的辯論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之中,有很多原來就是本用的詞被誤解為活用。例如,在課文《鴻門宴》中的“沛公軍霸上……”里,這里的“軍”在蘇教版語文課本中的釋義是駐扎,將名詞作為動詞使用。但是在古代戰爭時期,軍隊的宿營原本就是用戰車組成一道圍墻,以此作為臨時行營,所以“軍”在這里的本義其實就是動詞,釋義為“駐扎”。并且,在上海出版社出版,由盧元等語文大家主編的刊物《學生文言文詞典》中。“軍”這個詞的解釋含義當中就已經明確提出了“駐扎”的意思。根據上文所舉出的例子,就很容易明確這個詞在文言文中的本義,就能很輕松地判斷這個詞在某個語境當中是否為詞類活用。當下,判定詞類是活用,還是本用,一般是采用詞頻計數法。陳承澤先生通過查找翻閱各類歷史文獻,整理出詞語在一個句子中含義的分析,以此判斷該詞是否屬于活用。但是,一些語文學者也表示,使用“詞頻計數法”往往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左右(如文獻質量等),且在判斷中并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如何才可以系統地鑒定該詞在文言文之中是否屬于活用,仍然存在眾多分歧。
2.文言文中詞的兼類和活用的辯論
不少語文老師發現,文言文中詞的兼類和詞的活用,很大一部分老師也搞不清楚,如何區分也就成為難題。例如,在高中課文《鴻門宴》中“數目項王”的“目”字,在文言文中不但有名詞的意思,而且也常做動詞使用,解釋為“注視、觀看”,也有“用眼色表達態度”的含義,這就是兼類詞。在蘇教版語文課本當中,也有這樣的描述,詞的兼類和文言文詞類活用含義的混淆,根本原因在于時間的變化導致了詞語意思也有所變化,部分詞在某個朝代是多義詞,但是隨著歲月的不斷更替,有些文言文詞語的部分詞義會改變甚至消失。因為詞義產生了改變,這讓一些詞的所屬詞類也產生了改變,導致古今詞語的混淆,弱化了文言文當中詞的兼類和活用的區別,造成學生在辨析上出現困難。當下,判定一個詞是兼類詞還是活用的區別標準,比較統一的判定方法是詞類活用最明顯的特點是擁有臨時性,而詞的兼類在某一段時間當中出現相對穩定。但是往往到了實際的操作之中,因為無法形成一個行業內公認的標準分辨什么是“臨時性”什么又是“相對穩定”,故還是會出現混淆的情況發生。例如,由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曾經寫到,在《戰國策•齊策》中有:“衣”與“冠”都是將名詞作為動詞使用,但是在該文獻介紹之中又說道:“衣”字在古文之中有穿衣的意思。所以,正確判定一個詞是兼類詞還是活用,對于學生甚至高中老師而言,都有一定的困難。
習慣了白話文語言習慣的現代人在閱讀文言文的時候,離不開注釋的輔助。而做注的人就是通過研究我國古代的語言和文字,充分了解文言文作品的背景與內容,提出科學合理的理解,并用規范的方式合理地對原文進行注釋。對于高中語文的文言文學習而言,文言文的注釋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意圖,并且掌握文言文注釋的基本體例與方式。
二、解決文言文注釋問題的辦法
第一,作為教材組織、編輯、出版部門,應該在教材出版前,組織專家學者,對文言文的注釋,進行認真、嚴格的審查指導,消除差錯,使注釋趨于準確無誤。
教材出版后、使用中,要利用走訪教學第一線和網上問卷調查等形式,征求教師對文言文注釋的意見,發現不正確的注釋問題,經辨析校正后,及時予以更正。
常年設立文言文注釋爭鳴意見箱,對有問題的注釋提出異議或提出正確答案的作者,給予獎勵。
不論通過什么方法發現了問題,都要及時解決,通報所有的教材使用單位。以免造成以訛傳訛,誤人子弟。
第二,作為語文教師,要重視文言文注釋的正誤,既不迷信書本注釋,也不妄自尊大,要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認真研究文言文注釋問題。文言文注釋屬于編注者的看法,它的目的在于,解讀文言文的內容有什么或者跟什么相關,讀者可以根據注釋對原文進行理解,獲取知識。那么,如何才能發現文言文注釋中存在的問題呢?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一些膚淺的建議,僅供參考。
一是提高自身的訓詁知識。
高中語文教師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針對文言文的注釋問題,需要提高自身的訓詁知識,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只有自己掌握更豐富更科學合理的訓詁知識,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調動知識儲備,為學生做出精準的講解和詳細的分析。
二是掌握診斷注釋問題的技巧。
為了更好的診斷注釋是否出現錯誤,方便提出更具針對性和準確性的注釋方案,筆者總結了以下四個技巧:①語言規律:檢查注釋是否符合語言規律,比如構詞的規律、句法的規律或者表達的規律,其中也包括語言形式,也就是文字與語音的規律。②文情語境:判定注釋是否符合文情語境,比如注釋是否符合話題的主旨和文脈的思路,聯系上下文的關系、解讀本句意思順暢與否等等。③邏輯關系:注釋的思維要符合邏輯,帶入原文中要依順常理。一旦注釋造成原文的思維出現不合邏輯的現象,發生事情違背常理的情況,那么這個注釋就需要進一步斟酌,需要更正。④客觀實際:語言作為人類內心和精神世界的表達,更多時候是對客觀世界的升華和反應。當語言陳述事實時,必須符合客觀實際;一旦我們注釋的語言內容在理解時不符合客觀的實際情況,那么此處注釋就不符合作者的原意,注釋需要進一步推敲和更改。
三是切忌墨守成規。
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不能走入“本本主義”的誤區,即使是課本中的注釋,它也僅僅是代表編寫者的個人觀點,它不是解讀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的金科玉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本著實事求是、開拓進取的精神,打破傳統注釋的窠臼,積極探索文言文注釋講解,對于解釋不通,或者可能存在問題的注釋展開深入的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330032
文言文可謂是承載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其中還蘊含著古人博大精深的智慧與文采。在高中語文課本中節選的各類古文,對于已經有了一些文言文學習基礎的高中生來說,可謂是經過精挑細選最適合的古文基礎讀物。因此,不管是基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是為了滿足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學習古文必須在高中語文教育中被重視起來。
然而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熱情卻并不如預計中的那么高漲。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幾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一、高中古文教學中學生興趣缺失的原因
1.古文晦澀難懂,學生能力不足,接受困難
文言文產生的環境距離現代生活較遠,而且與現代漢語在語法、構詞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區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陌生感。許多字詞在現代漢語中的意思十分簡單明了,一旦到了古代漢語中就大相徑庭了。比如,“湯”在現代漢語中是“煮東西的汁液”的意思,而在古代漢語中則多是“熱水”這個意思。《兩小兒辯日》中的“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一句,“探湯”就是把手伸進熱水里的意思。
還有各種與現代漢語不同的語法句式。古代漢語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就分為:用“者”或“也”表判斷,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用動詞“為”“是”表判斷,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判斷,還有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語法學習與現代漢語學習區別較大,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地方也不多,因此很難融會貫通。
2.古文教學形式單一,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熱情
目前的高中語文課堂上,文言文教學仍是“閱讀―翻譯―背誦”這樣的“三段論”式教學方法居多。因為大部分文言文都要求背誦,而且在如今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大部分學生與家長把成績放在學習的首位,忽視了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的培養。不少學校為了提高高考升學率,依舊在實行“填鴨式”的灌輸知識教學,完全沒有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意識。
比如,在文言文閱讀訓練過程中,許多教師在講解翻譯題的時候,只顧要求學生記住答案和死記硬背答題技巧,而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也不給學生時間來融會貫通,久而久之,很有可能讓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是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把對文言文的好奇扼殺在搖籃里。
二、培養高中生古文學習興趣的策略
1.利用多媒體課件,打造現代化課堂
在多媒體逐漸進入課堂的當下,教學過程中借助幻燈片放映音樂、視頻相結合的形式越來越普遍。作為一門偏工具性且需要大量記憶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經常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課內外的名篇佳作,以此幫助學生將單一的書面知識轉變為生動形象的多維理解。
同樣,在古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能夠擴大課堂知識容量和提高效率,應該被教師作為輔助講解的首選。比如,可以提前在備課時選用PPT課件,增加知識的補充。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單元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為例,教師備課時在PPT課件中加入課文朗誦的小視頻或者音頻,同時還有關于“完璧歸趙”這個典故的由來拓展課外知識,利用有趣的網絡視頻或動畫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還可以加入介紹古文時代背景的PPT內容,豐富課堂容量,拉近學生與古文之間的距離,把枯燥的文言文課堂轉化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生動有趣的課堂。
在高中語文中施行個性化的閱讀模式,主要是為了塑造學生的性格,增進他們的情感交流,接受語文知識文化的熏陶,使他們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從各個方面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因此,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進而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
一、高中語文中個性化閱讀需要注意的問題
高中語文中個性化閱讀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在高中語文中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應該從高中語文課本的基礎知識學起,按照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內容來進行學習,對課本的知識要有所了解。
2.高中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要能夠明白課本中內容呈現的多元化,同時要理解每篇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感情,要注重情感因素,正確理解課本中的內容,并能夠讀懂作者的意圖。
3.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掌握作品及作家的具體介紹,了解作家的成長經歷以及生活背景,同時還要掌握作者在創作的時候是怎樣對文章進行構思的。通過閱讀,再結合學生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有個總體的感受。只有學生熟讀語文課本中的知識,才能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精神。
4.在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些高中語文老師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濃厚的閱讀興趣,覺得干巴巴的閱讀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這樣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因此,有的學生不聽老師的教學安排,老師讓學生閱讀,學生在下面東張西望,認為閱讀的過程非常枯燥,這樣的惡性循環,就使更多學生不愿意學習語文課程。
5.與以往的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高中語文課堂的氣氛是比較活躍的,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應該說現在的高中語文教學逐漸適應了現代教育改革的步伐。然而,有的高中語文老師卻把教學的方法弄混亂了,借用了一些并不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如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但教師又不加以正確的引導,這樣就使高中語文教學模式走進了另一個誤區。
6.高中語文課堂上過分的熱鬧,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有些老師很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學生發言的機會非常多,使整個課堂的氣氛處于非常高漲的狀態。課堂上的氣氛的確熱鬧了,但是當我們仔細的分析就會發現,這種表面的熱鬧,只是掩蓋了學生的不認真學習的思想狀態,學生并不能從這種無效的探究中有所收獲,這種方法只會使課堂的學習效率下降。
二、個性化閱讀對高中語文老師的要求
1.引導學生學會閱讀
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作為高中語文教學老師,應該在課堂上不斷的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首先,高中語文老師要熱愛閱讀,教師應該熟悉高中語文閱讀的方法,要對閱讀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高中語文教師要在日常的備課過程中,閱讀語文課本,并且要與文章的作者對話,這樣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才能夠更好的教給學生文化知識。
2.實施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我們知道高中語文課堂應該是非常開放的,那么作為高中語文教學老師就應該制定好語文教學目標,達到語文學習的最終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目標教學,合理規劃教學內容。高中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站在語文課程標準的高度,要抓住語文課程的總體思想和規律。
3.要有明確的教學計劃
高中語文教師要對教學的大綱和教材中所規定的內容有所了解,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在課堂上利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努力學習,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對學生作出具體的要求,并且不斷的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這樣就可以保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得到成長。
4.優化教學過程
高中語文教學老師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應該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考慮到學生應該怎樣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要按照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創設一個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語文學習環境,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另一方面,學生學習的水平和學習方法不是完全相同的,同時教學的內容也帶有著一些復雜性,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然后再編制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并且能夠感悟到語文閱讀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5.讓學生在閱讀中增強語感
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須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下,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之上,具有直覺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我們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對課本的知識進行感受,并且加深理解,要不斷的在認知上獲得一種能力,閱讀課文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是處于活動的狀態,我們的手、眼睛、大腦等感官是在進行相互的協調,是主要的直覺體悟語言的一種基本方式之一,是鍛煉思維的一種較好的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并且要對課文進行熟讀,反復的閱讀。經過多次的閱讀,學生可以對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的過程中增強語感。
總結: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要多多鼓勵學生們多多閱讀,在閱讀的基礎上增強他們的閱讀的語感,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學習語文,加強學生的語感在高中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因此,高中語文老師要抓好語文課本,引導學生們精讀教材,對他們進行語感培養。
參考文獻:
[1]李舒懷.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4).
[2]謝銀根,文學作品多元解讀的思考與實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4).
新課程標準中曾明確指出:通過高中語文這一教學活動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還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然而文言文教學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學生學習文言文,既能掌握我國的古代文學藝術,又能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一、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現狀
在學習高中語文的時候,大部分學生認為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盡管在課堂上學生會經常性地接觸到文言文,但是由于文言文與當前學生的生活相脫離,再加上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會運用到文言文,因此學生認為文言文的學習較為枯燥無味。
與現代文相比較,學生更加偏愛現代文,不喜歡文言文。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在講解現代文的時候,教師會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剖析重點字詞、探討作者的寫作手法等。同時教師要設計有趣的導入,有時候也會設計問題導入,這就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然而在講解文言文的時候,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的,同時教師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字詞句段等來設計教學方案,這種教學方法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也挫傷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新思考
1.創設真實的情境,走進文言文世界
在現實生活中,文言文的應用是非常少的。同時在文言文教學中,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不夠密切,這就讓學生覺得文言文的學習較為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產生了厭煩的心理。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對于高中語文教師而言,其要創設文言文情境,活躍課堂的氣氛。然而教師該如何創設文言文情境呢?通常情況下會用到課本劇這一方法。所謂課本劇是指讓學生演繹文言文中所闡述的歷史故事,以此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比如:在《師說》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導入:有一位數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對這位家長的觀點作何評價?當學生評價完這位家長的觀點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即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在導入環節中,學生已經明白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教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后,教師要引出本節課要學的內容――師說。在這個導入的影響下,學生能夠快速地進入文言文世界,了解到本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從而提高了文言文教學的效率。
2.解讀文言文,體會文言文
從本質上來講,文言文學習就是翻譯、理解文言文。文言文的創作時代與我們當下生活的時代相距甚遠,只有通過翻譯才能理解每篇文言文的內涵,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所以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生字、生詞以及句子的意思。我們知道,文言文中的很多字義與現代的字義存在著不同,一旦學生沒有正確理解這些字義,就會產生誤解。如:文言文中所出現的“妻子”這一詞,在古代“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然而現代“妻子”的意思是男子的配偶。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辨別古今意義不相同的字詞,避免學生在翻譯的時候出現錯誤。有時候學生不能正確地翻譯文言文,這個時候,教師要詳細地講解,并且要補充相關的知識,讓學生能夠用現代漢語流暢地翻譯文言文。
3.誦讀文言文,領略古文風韻
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誦讀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新課程改革中的要求,引導學生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文言文中所蘊藏的風韻,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感知能力。同時,誦讀的過程也是學生慢慢揣摩學習文言文方法的一個過程。但需要注意的是,誦讀不是機械的誦讀,而是要根據文言文的語氣、節奏以及情感來記憶文言文。在誦讀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發現學生的字音存在錯誤,那么就要及時糾正學生的字音。另外,教師要梳理整篇文章的層次,讓學生在理解文言文含義的基礎上誦讀。
比如:在《赤壁賦》教學中,我們知道《赤壁賦》一文屬文賦,文質兼美,音韻和諧。雖然文章抒發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奧,但文章在誦讀、鑒賞、審美等各方面都屬于散文經典。在誦讀本篇文言文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體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培養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真切體會到作者豁達的胸襟,感受本篇文言文所蘊藏的音韻,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欲望。
4.品讀文言文,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作為一名高中生,其必須要具備鑒賞文言文的能力。在培養學生鑒賞文言文能力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對文言文的感知能力調動起來,引導學生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調動起自身的聽覺、視覺等感官,并且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在腦海中塑造出新形象。必要的情況下,教師要引導學生擯棄實際生活,進入文言文的世界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當然,學生也要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言文作品中,真正感受作品中所蘊藏的風韻。
比如:在《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讀”作為主線,在“讀”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指導學生掃清字詞句的閱讀障礙,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這對誦讀課文、理解課文、背誦課文,提高閱讀鑒賞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幫助。通常情況下,教師要采取分段讀、分男女生讀、全文讀、聽課文錄音這四種訓練方法來進行閱讀。不管是運用哪一種訓練方法,教師要告訴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細細品味語言,感受句子中所蘊藏的內涵。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對本篇文言文有了自己的見解與體會,同時學生的鑒賞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在文言文熏陶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既要提高學生翻譯、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還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當學生自身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之后,學生才能準確把握文言文中所蘊藏的思想感情,也能夠讓其掌握每篇文言文所用到的寫作手法。高中教材中所選擇的文言文作品都是經典名作,這些名作不僅蘊藏著人文性,還蘊藏著美感,有助于學生人文思想的形成,也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所以,高中語文教師要借助文言文教學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引導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汲取古人優秀的思想品德,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增加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性,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文言文閱讀本身是一個熏陶人文素養的過程。通過讓學生學習文言文,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古人的風韻,又可以讓學生感受歷史的變遷。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要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開展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翻譯、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與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語文學科在各階段的教學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語文基礎知識的牢固與否直接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因此語文教學方式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其中以高中語文的教學方式研究最為廣泛。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高中語文在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語文課堂沒有生機和活力,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高。因此,許多學者提出了高中語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把教學目的融入學生的生活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經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枯燥,無課堂互動。應試教育教給我們的認知是要想學好語文就必須學好語文課本上的知識。文言文作為高中語文授課中較難理解的部分著實難倒了不少同學,《滕王閣序》是王勃的經典之作,該文中許多優美的句子(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無數次的被同學們在作文中引用,但是長久以來語文教師對文言文的教學模式就是讀——翻譯(講)——讀(背),再加上文言文晦澀難懂的語言就造成了語文的課堂教學內容單一,學生們在學習語文時提不起興趣的現象,因此再好的文言文同學們學習起來也毫無積極性,這種只強調教學而不重視實踐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不能很好的掌握文言文的知識。并且在語文的課堂上大多時候都是老師為主體,老師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計劃,缺乏與同學們的互動,課堂氣氛不活躍,不僅降低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而且教學效果也讓人不滿意。
2.多媒體教學資源使用不當。創作于1934年的《雷雨》是戲劇家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作為高中語文課本中經典之作,《雷雨》的教學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話劇的認識,自從多媒體資源引進教學之后,教師對該課的授課方式就改為了先看話劇后講課,這無疑加深了同學們對該作品的理解。但是正是因為過度依賴于多媒體形成了教師離開電腦不會教學,學生離開電腦不會學習的現象,這無異于是弄巧成拙。教師在教學中要認識到多媒體作為教學的工具它只起到輔助的作用,不能本末倒置。正如《師說》中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學中教師一定不能過度依賴于教學的輔助工具。
3.教師的自我反思工作欠缺。衡量一個教師優秀與否的標準一方面就依賴于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當語文教師完成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后,一定要對自己這一學期的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做到自我反思的教師少之又少。老師只有不斷反思,才能不斷改變教學手段,采用更多的課件資源,有效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成績。
二、高中語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研究
1.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要想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教師不僅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還要把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主動帶進課堂,學生認識到語文與生活的關系。《離騷》是一首偉大的抒情長詩,歷來以其可與日月爭輝的光芒照耀詩壇。它有著豐富的內容,浪漫的想象,強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寫作手法,思想和藝術上的魅力并重,令無數人為之傾倒。同時,它也是我們了解屈原偉大思想與生平經歷的最重要歷史資料。要想使學生理解這樣一首晦澀難弄的文言詩,光從詩的表面意思上下手是不夠的。端午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每個人在過端午節時都會吃粽子,在南方還有可能看到賽龍舟的表演,而這些習俗都是為了紀念這首詩的作者——屈原,這些都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授課時老師要從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束縛中解脫出來,使學生能夠將課本知識與其自身的生活關聯起來。在教學中樹立其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2.調動學生的興趣。所有的大文學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的靈感都來源于生活,同樣語文也是來源于生活的,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大多反映了作者創作的背景。如司馬遷創作的《史記》大多都是人物生活事跡的真實反映。教材內容與生活的結合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自身生活的思考,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意圖,同時還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研究
目前,我國對文言文的教學確實收效甚微,老師采用的大多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一味的采用填鴨式和復制式的教學方式,學生也是死記硬背,其教學有效性極低。在新課改下,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詩詞和文章所占的比例已經提升到40%以上,并且高考題目中關于文言文的試題分值也非常的高,這就要求,對于高中文言文,我們必須給予重視,采取有效方式,進行教學。
一、 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枯燥難學的文言文,學生是很不愿意學習的。由于傳統的授課方式和講授方法,學生很難產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所以,要想實現文言文的有效教學必須改變教學方法,采取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知道,對于高中生來說,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積極性的產生主要是學習動機在起作用,學習動機成為推動高中生學習文言文的內部力量,而興趣又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學生愛上文言文,必須想方設法改變傳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導入上,要盡可能的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在講授《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時候,可以由魏征直諫唐太宗李世民,觸龍巧說趙太后等故事強調勸諫技巧的重要性來導入;講《鴻門宴》,可以由霸王別姬的故事導入這樣就會大大的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到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作為語文教師在讀文言文時,一定要讀出神韻,讀出情感來,讓學生在藝術賞析中產生學習興趣。對于課本的內容,教師可以再次編排,改寫成話劇、小品、相聲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上課,在《晏子使楚》,《鄭人買履》等課文都可以運用。
二、 正確誦讀,樹立學習信心
對于文言文的教學,語文教師必須傳授給學生文言文正確的朗誦方法和技巧,讓他們感受到語言的藝術美和朗誦文言文的心情美,產生愛上文言文朗誦的情感。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正確的學會朗誦是高中生學習文言文的關鍵。要加強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必須要求學生學會朗讀方法及注意的事項,如:字正腔圓、停頓有張、語速適中等,,必要時可適當加入體態動作,搖頭晃腦等。不少高中生,對文言文的認識有很多的誤區,有的同學認為,只要認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的進行朗讀,其實這是錯誤的。對于文言文的閱讀,必須建立在理解其意義的基礎上,對其中描繪的是件和人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有感情的進行誦讀了。讀文言文,有滋有味,就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自然會提高他們對文言文的熱愛。其實,通過誦讀和背誦文言文,可以學到其中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學生誦讀的文言文多了,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文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這樣越來越有信心,自然就有利于文言文的教學了。
三、 巧用多媒體,活化教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在新課改下,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已經成為現代教育必須經過的道路。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優化教學。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有自身的優勢,它可以實現圖文并茂,采用圖面、聲音、視頻等有效方式把課堂內容用簡易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比傳統的老師講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講到《鴻門宴》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影視《鴻門宴》的片段,讓學生了解那段歷史故事和相關的人物關系,這樣就會讓學生理解文言文內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6-0174-03
學習文言文,不僅對加強國學教育、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可以提高學生閱讀古書和古文寫作的能力。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釋,關系著文言文教學的方向和質量。然而,目前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注釋情況并不樂觀,原因在于教材編寫出自多人之手,難免出現注釋問題,這給中學文言文教與學帶來眾多不便,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當前,系統研究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注釋的學者為數不多,本文摭拾數例,討論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
一、注釋術語使用不規范,致使語義注釋和文意注釋混淆
何為語義注釋呢?語義注釋是指表述或顯示文言文詞的概括義和句子的句面意義的注釋,往往體現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嚴格對譯。與語義注釋相對應的文意注釋,是指陳述詞句在文章中的內在含義,反應了作者在客觀語義中所包含的主觀經驗內容。文意注釋經常使用的注釋用語有:①“意思是”、“這里是……的意思”;②“指”、“這里指”;③“比喻”、“言外之意是”。我們見到這些用語,一定會認為該句的翻譯是文意注釋,而非語義注釋。
但是課文中個別注釋沒有注意二者的差別。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1中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有“朝濟而夕設版焉”一句。課文下的注釋對此句的解釋為:指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很明顯此句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嚴格對譯,屬于語義注釋,但文章卻用了文意注釋“指”這一注釋用語。
必修3中的《過秦論》一文,有“卻匈奴七百余里”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卻,擊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卻”的解釋為:退。①擊退比退的意義狹隘,擊退僅僅是打敗,而“退”不僅含有打敗的意思,還有以退為進的作戰方略。“擊退”只是在教材中具體意思的表述,是特指,是文意注釋。因此寫為“這里指擊退”更加準確。《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有“棄甲曳兵而走”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走,跑,這里指逃跑。古漢語字典注解:走,跑,逃走,逃跑。②例如:“雙兔傍地走。”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杜甫的《石壕吏》:“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這里的是“逃走,逃跑”的意思。可知,“逃跑”是“走”的另一個義項,沒必要用“這里指”這個特指的術語,因此最好去掉。
二、語法方面的訛誤
中學語文教材中,語法方面的訛誤也存在。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1中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有“又欲肆其西封”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往西擴大邊界。可見,此處的“西”翻譯成了狀語。“封”的是“疆界”,而“西”的位置在“封”的前面,因此,“西”應譯為定語“西邊的”。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作品選》對此處的注釋為:必然要擴張西面的國界③。此種翻譯才是正確的。
所以,文言文翻譯時,不但要注意句意的通順,還要看句子的語法結構是否規范、正確。
三、注釋詳略不當
1.需要詳解,卻過于簡單。有的注釋過于簡單,以致于讓師生費解。例如:必修1中的《鴻門宴》一文,有“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亡關中。”課文下的注釋為“左司馬,官名”。讀高中時,我曾質疑過這“左司馬”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官,到現在才明白,“左司馬”并非一般無足輕重的官員,而是軍中管理軍務、執行軍法、參與制定作戰計劃的重要成員。這樣的一個核心人物居然當了內奸,難怪劉邦在回營之后,立刻誅殺了曹無傷。如果課文此處的注釋能更詳細些,那么學生對課文內容也會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更有利于主旨的體會。又如,必修2《蘭亭集序》一文,有“一觴一詠”一句。課文注解為“喝點酒,作點詩”,對“一”沒做解釋。古代漢語字典中對“一”的解釋,其中的一個義項為:或者。②《孫子兵法·謀攻》: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戴圣《禮記·雜記下》:“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可以推出“一”確有“或”的用法。課文應該作注解,以免學生對最簡單字的錯誤理解。
必修3《過秦論》一文,有“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甕牖繩樞,以破甕做窗戶,以草繩系門板,形容家里窮。牖,窗戶。樞,門扇開關的樞軸。”“甕牖繩樞”這四個字都是名詞,每個字在此處都應是活用的。因此,注釋應標明:“甕、繩,用作狀語。譯為,把甕,用草繩。牖、樞,用作動詞。譯為,做窗戶、系門軸。”
必修5《陳情表》一文,有“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見背,棄我而死去。古代漢語詞典中對“見”的解釋為:“見,指加在動詞前表示對他人動作行為的承受,譯為:‘自己’、‘我’。”④該文中的“見”可引申為“我”。課文應注明“見”的引申義“我”,直接對“見背”進行解釋,有點令人費解。
2.沒必要做注釋的,卻做了注解。有些簡單注釋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出現,后面沒有必要再次出現,以免重復啰嗦。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1中的《鴻門宴》一文,有“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之沛公軍,到劉邦駐軍地。之,到。“之”字在初一時就有注解,這里就無需再注解了。選自《韓非子》中的《鄭人買履》一文中,有“至之市”一句,在這里“之”課文注解為:之,到……去。既然在初中課本中已經出現,并且作了解釋,那么在高中教材中就沒必要再次注出,重復的出現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四、注釋欠準確
注釋欠準確是文言文注釋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在注釋時要考慮很多因素,結合客觀實際、上下文、具體語境,盡量使文言注釋接近本義。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三峽》一文,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課文將“曦”字解釋為“陽光”,是不準確的。首先,從結構上看,“不見曦月”中的“曦”與“月”并列,“月”翻譯為“月亮”,那么對應的“曦”就應該是“太陽”。古代漢語詞典中有此說法:“曦,指陽光。也代指太陽。”④因此,此處的“曦”應翻譯為“借指太陽”。在此篇中還有一句“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一句。課文注釋為: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根據生活常識,我們可知道,這種解釋不符合客觀實際。“白色的急流”是無法“倒映各種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較為平靜時才現出其“碧綠”,也可以“倒映著”岸邊的“各種景物的影子”。譯文應該是“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七年級下冊《木蘭詩》一文,有“可汗大點兵”一句。課文注解:皇上要大征兵。“可汗”,我國古代鮮卑、蠕蠕、突厥、回紇、蒙古等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在諸多的歷史劇中,我們都可聽到此稱呼。課文譯為“皇上”不合乎當時的稱呼,應保持“可汗”的稱謂不變。九年級上冊《岳陽樓記》一文,有“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憂讒畏譏,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譏諷。把“譏”解釋為“譏諷”顯然是不對的。古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譏,指責。④后面用“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一句對此種意項進行舉例說明。因此課文中的“誹”并非“譏諷”之義,而是“批評、指責。”
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1《鴻門宴》一文,有“婦女無所幸”句。課文注解為:封建君主對妻妾的寵愛叫“幸”。這句話是范增勸項羽時所說,文中“婦女無所幸”說的是劉邦的態度,當時的劉邦顯然不是“封建君主”。教材的錯誤在于將君王的寵幸和帶有“尊崇”意義的“幸”字沒有區別開。然而,這篇課文中還有一句“今事有急,故幸來告張良。”此處的“幸”教材中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此處的“幸”應當做敬詞講,表現出對方使自己感到榮幸。因此,“幸”字的含義很豐富,不可狹義理解。
又如,必修1《鴻門宴》一文,有“奉卮酒為壽”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奉上一杯酒,祝(項伯)健康。我們不難發現,在此處,“壽”是作“祝福”講的,此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壽”字的本義是“長壽”。在古文獻中,向尊者敬酒或贈送禮物以祝其長壽即稱為“壽”。古代漢語字典中“壽”有一個意項是:敬酒并祝人長壽。②本文中還有一句“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此處的“壽”字在文中沒有做解釋。其實,此處的“壽”和奉卮酒為壽中的“壽”字含義相同,即,敬酒并祝人長壽。
又如,必修2《短歌行》一文,有“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越陌度阡,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用相存,屈駕來訪。存,問候、懷念。把“存”解釋為“問候、懷念”是不準確的。“問候”和“懷念”是兩種意思。從文意可知,老友來看望,此時,應翻譯為“問候”更為準確。若譯為“懷念”則說明作者同好友還未見面,這與史實不符。再者,古代漢語字典中,是這樣解釋“存”的,一種意思是,看望、問候。②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另一種意思是,思念,如《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兩種不同的意思,在本文的注釋中,卻合為一項,令人費解。可見,本文解釋有誤。
再如,必修3《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有“王好戰,請以戰喻”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請以戰喻,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將“喻”解釋為“比喻”是錯誤的。《論語·里仁》中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皇侃疏:“喻,曉也。”可見,先秦時代,“喻”表示“明白”、“開曉”之義。實際上,“喻”表示“比喻”之義,開始于戰國晚期以后。在孟子寫此篇時,還未出現“比喻”義,以此說明本文中的“喻”應當是“明白”、“開曉”之義。
五、對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的辨別有誤
所謂古今字,是歷史上先后產生的、表示某種同一讀音和意義的形體不同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來造的叫今字。古今是相對的概念,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兩者為古今字一般寫為:“某”同“某”。所謂異體字,是兩個或幾個形體不同而讀音、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字。互為異體字關系的字一般寫為:“某同某”。所謂通假字,古代漢語書面語言中,某個字本有專字,可古人書寫時沒有使用這個專字而是借用了一個與它音同或音近的字,這種現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字是本字,用來代替本字的字是通假字,也稱借字。兩字之間意義上沒有任何聯系。兩字為通假字一般寫為:某通某。在中學課本中,某些注釋對三者的辨別有誤。
1.把古今字錯判為通假字。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論語》八則中,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課文注釋為:說,通“悅”,愉快,高興。“說”和“悅”兩個意義完全不同,“說”有開導的意義,心中苦悶,被好友開導過后,心中歡樂,而“悅”有“高興”之意。可見,“悅”和“說”有意義上的聯系,是古今字,非通假字。《左傳·僖公三十年》中,有“秦伯說,與鄭人盟。”說,后來寫作“悅”,高興。因此,二者實為古今字。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1中的《鴻門宴》一文,有“拒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內,通“納”,接納。《說文》:“內,入也,從口,自外而入也。”由此可見,“內”的本義是納入、進入。課文中“內諸侯”的意思是把人才賢士招進家門,可以理解為收容之意;與“外”相對又有“內部”的意義。后人為了區別“內”的接收、接納與它的其他含義,在“內”的基礎上加了一個“系”部,使它的表意功能更加明確。《說文·系部》中解釋:“納,內也。”所以說,“內”是“納”的本字,“內”和“納”說為古今字更為準確。必修2中的《離騷》一文,有“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章通彰”。很明顯,兩者在此處被判為通假字。《說文解字》中“章”的意思解釋為: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可見“章”的本義為樂曲演奏結束,觀眾的掌聲和喝彩。因此,“章”有“表彰”之義。《說文》中也有對“彰”的解釋:“彰,文章也。從系、從章,章亦聲。”從此可見“彰”字是“章”加一形符而構成的。二者應為古今字的關系。必修2中的《赤壁賦》一文,有“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馮,通憑,乘。古代漢語詞典中對“馮”的解釋如下:“馮,憑的古字。憑借,依恃。”②可知,二者為古今字關系。
2.通假字誤判為異體字。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4《竇娥冤》一文,有“這都是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一句。課文下的注視為:每,元代時的口語,用在人稱代詞后面,表示復數,相當于現在的“們”。在這把兩者誤認為了異體字。實際上,其二者應為通假字關系。“每”,《說文解字》注曰:草盛上出也。其本義為果實。“每”本身不具有作為語助“們”的功能。二者在意義上沒有聯系,但古代二者讀音相似,二者互為通假字。
3.異體字誤判為通假字。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5《逍遙游》一文,有“北冥有魚”一句。課文下的注釋為:冥,通溟,海。在這里把二者判為通假字是不合理的。《說文解字》:“溟,小雨溟溟也。從水,冥聲。”引申為:“模糊”。《說文》:“冥,幽也。從日、從六。”可見,二者本義都是昏暗。兩者應為異體字關系。
在對待文言文注釋問題上,我們要以嚴謹的態度去進行教與學,實事求是,不可不懂裝懂,誤人子弟。同時,希望編撰中學語文教材的部門、專家在文言文注釋方面,精益求精,廣泛吸取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研究的新成果,共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注釋:
①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第4版).商務印書館,2010,320.
②古代漢語字典[M].商務印書館,2009:1093,945,729,124.
③朱東潤,中國歷代作品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6-87.
④古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1998:749-750,1673,688,1166.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高中《語文》(必修1至5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