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18:02: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外科醫學專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專科教材目前主要使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由萬前程主編的全國高職高專衛生部規劃教材《口腔頜面外科學》(第2版)。首先,相對口腔本科教材來說,專科教材更新較慢,編寫力量稍顯薄弱,教材中選用的名稱、技術方法和臨床實際出現脫節,實際上參考教育部信息中心數據,近十年來口腔醫學專科學生數量始終高于本科。其次,針對專科就業情況分析來說,就教材而言,腫瘤、感染、創傷等內容過多,而使用率最高的牙及牙槽外科章節內容又過于簡略,細節上描寫不夠,按篇幅僅占整本書的七分之一,同學們在學習以后感覺仍很迷惑,尤其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微創拔牙技術本就注重細節,專科教材則一筆帶過,未能詳盡描述,想深入學習卻無法開展。最后,職業教育發展之初,國家教育部曾不建議職業院校開展口腔醫學教育,提出專科層次只能開展口腔醫學技術或者口腔工藝教育,所以教材在編制時就偏重技術而不是臨床醫學,適合性上就顯得有些不足。
(二)實驗實訓效果不佳
衛生職業教育要求實訓課要達到50%以上,實驗實訓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但目前專科教育對實驗重視程度均不足,開設實驗課質量達標難,另外為了節約一部分成本,開展實驗又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實際上實驗開出率會低一些。首先,專科教育設備更新慢,很多均為本科院校淘汰以后的實驗器械,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其次,人員配備也比較少,專業培訓的實驗員太少,大部分的實驗員不參與教學,僅做做收發器械,開關門的簡單工作,這也導致即使有好的設備到位,使用起來也較困難,維護保養不到位,新設備老化快。最后,仿真設備使用太少,目前外科教學的傳統方法為:理論課學習——教師示教——臨床實習。但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實施和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當前醫患關系又尤其緊張,臨床選擇合適的病例進行示教非常困難,學生不具備行醫資格,根本沒有動手實際操作的機會,只能借助大量仿真設備來彌補,進行模擬操作,所以必須加大仿真操作的投入。
(三)就業率、資格證通過率不理想
目前來說衛生職業教育就業不容樂觀,首先存在盲目招生情況,招生量超過社會需求量,當前口腔專業也存在這個問題,口腔專業的招生量過多甚至超過臨床醫學招生量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就導致了就業困難。其次當前縣級以上醫院招聘門檻普遍過高,從事臨床工作均要本科學歷以上,出現了基層醫療缺人卻又招不到人尷尬場景,而私立和個體的醫療機構大多需要有一定經驗的醫師,同時,由于畢業初期沒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存在醫療風險大的情況,這都導致了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差。另外,專科畢業的學生相對基礎較差,自主學習能力差,均導致了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醫師通過率過低,通過我們調研以及對往屆畢業生回訪得知,大家均反映頜面外科得分率低,在通過資格考試時成為攔路虎。
二、教學改革的探索
(一)首先解決教材問題
我國頜面外科教材問題實際涉及到口腔醫學教育體制問題,歐美牙醫學和口腔頜面外科分屬兩個不同專業,歐美的牙醫學僅學習牙槽外科知識,從事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工作的并非牙醫,歐美的牙醫學相對研究更深,但范圍狹窄。而我國的口腔醫學專科教育畢業生工作性質和歐美牙醫接近,根據就業進行統計主要有三個方向:公立縣級及鄉鎮衛生院、私營口腔醫院和診所、自主創業開辦診所,這些醫療場所均無進行大中型手術的條件,因此專科層次口腔醫學培養的目標應該定位為能處理所有門診手術的醫師,門診手術實際就是牙及牙槽外科手術。因此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使之更加適應臨床工作。首先增加牙槽外科學時,由原來的16學時增加至36學時,提升至整個學時的25%,理論學時和實踐學時同時增加,同時將于之相關的章節,例如麻醉、基本操作等,也稍微增加學時。其次教研室自行編制了專門針對牙槽外科的補充教材,細化充實了內容,并且增加了一下近年來的新技術新知識,尤其增加了大篇幅的微創拔牙知識,彌補了教材本章節粗糙和內容更新慢的缺陷。最后,也不是一味的將其他章節內容大刪特刪,其他章節疾病主要就放在診斷和預防上,比如說腫瘤,專科畢業的學生需要做的是能判斷良惡性腫瘤,給出患者適當的建議即可,當今社會腫瘤高發,因此專科的畢業生在口腔頜面部腫瘤三級預防上也需要盡力,所以如何預防也需詳細講解,為國家的衛生事業作出相應的貢獻。
(二)其次針對實訓問題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非常重視,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也是逐年加大,我院也是抓緊這個機遇,申請到國家的支持,將實驗設備進行了更新,引進足夠數量的實驗員,同時對實驗員進行規范化培訓,要求對每一個實驗都要會做,每一個新設備都要會用,另外組織力量編寫了適合高職高專的的實驗手冊,尤其加大了牙及牙槽外科實訓項目,并且與我市多家醫院建立合作關系,有重點、典型的病例,及時與學校聯系,組織學生分組、分批去觀摩,由醫院帶教醫生進行操作和講解,加深理解,最后回到學校進行討論式教學,由學生書寫實驗報告,鞏固學習效果。與此同時,將我院的仿真頭顱設備數量和種類都進行了增加,首先從數量上滿了學生,使實驗課的時候每個同學都能使用仿真頭顱設備,還配備了數碼互動設備,方便同學學習交流,并且針對性的增加了一部分適合專科實驗的仿真頭顱設備,比如針對頜面外科麻醉和拔牙操作,配備了阻滯麻醉仿真頭顱模型和專用拔牙模型,使得牙及牙槽外科實訓更接近臨床,同學掌握的更好,實習醫院帶教醫生普遍反映學生對該部分內容掌握的更熟練
(三)針對學生就業率和資格證通過率低問題
首先通過加強宣傳與多地基層醫療機構和個體民營診所建立合作關系,其次增強學生實踐能力訓練,培養應用型人才,從而增加學生就業率。針對專科畢業生國家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低的情況,我們進行了與畢業學生面對面談話調研,發現普遍反映口腔頜面外科類考題難度較大,得分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實際工作環境難以接觸到牙及牙槽外科范圍之外的患者,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導致對其他章節知識點理解不夠,遺忘太多,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從執業醫師考試大綱出發,對牙及牙槽外科之外章節進行分析,除了講解診斷和與方法外,對易考考點進行強化,同時建立了題庫,采用了形成性考核的方式,提高了教學質量,通過對近幾屆學生的回訪發現,采用了這些改革方法,本校畢業生資格證通過率比改革前顯著提高。
中醫外科學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自西醫外科學進入中國以來,中醫外科學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目前,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近5年以來培養了約100名中醫外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我們調査發現,在理論學習中,部分研究生對中醫外科學的投入學習時間不夠,將過多時間投入西醫外科學的學習中,普遍存在中醫外科基礎理論知識薄弱、興趣不足問題。在臨床輪轉實習方面,多數研究生存在中醫理論知識與中醫思維能力不足、實踐能力差、獨立解決與處理問題能力不足、不能夠獨立值班、缺乏主動學習及臨床經驗總結的習慣、科研能力薄弱等諸多問。
造成以上現象的出現,除了與學生自身問題相關以外,更重要的還是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問題。第一,對中醫外科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理論課程設置課時過少,尤其是中醫外科學基礎知識課程設置過少,造成很多研究生的中醫外科基礎理論知識不足。第二,對研究生的臨床實習重視程度不夠。醫院科室對研究生臨床輪轉實習的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第三,對研究生的日常與出科考核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第四,對研究生的中醫臨床思維培養不夠重視。第五,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訓過少。第六,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不足。
2對策與建議
2.1加強中醫外科理論知識水平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中醫外科理論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臨床實訓的效果。當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始臨床實習前,中醫外科教研室可以安排相關科室有經驗的高年資中醫師講解中醫外科學的相關課程,如周圍血管疾病、皮膚疾病與性病、男性疾病、乳腺疾病、肛管直腸疾病。另外,當研究生臨床實習時,各臨床科室可以每周安排時間作科室講課,由科室高年資醫師講解中外基礎知識及相關疾病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當科室進行臨床疑難病例討論、會診、術前討論、死亡病例討論以及臨床專題講座等業務學習與討論時,要求研究生參加,并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科室每1-2周必須組織研究生進行病例討論,提前給學生要討論的病歷內容,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然后進行討論,最后帶教老師進行總結。
2.2加強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培養 專業學位研究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醫院可以安排實習前崗前培訓,經理論考試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安排進入醫院實習。培訓內容包括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常見臨床操作技能(內科四大穿刺、外科無菌操作)、全身體格檢査、醫德醫風和醫患溝通及醫療衛生法規等。通過實習前崗前培訓,有利于加強專業型研究生臨床能力意識的培養,使其逐漸適應臨床實習工作。當研究生開始實習時,建立導師與實習科室帶教老師聯合培養的方式,按照一對一原則,即一位高年資醫師負責一位研究生的方式,提高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實習開始時,每科室要求輪轉至少3個月以上,剛開始要求研究生適應1-2周時間,按照住院醫師的要求,每位研究生主管3-5名病人,髙年資醫師可指定低年資醫師負責該研究生的日常培訓工作。根據研究生的實際能力,安排研究生參與臨床值班交班工作、單獨接診病人與處理病人工作、醫囑處理、病歷書寫與整理工作等,鍛煉研究生的臨床處理常見病與危急重癥的能力。
安排研究生跟師出診,尤其是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名老中醫、廣西名中醫以及有多年臨床經驗的高年資中醫醫師,并要求研究生積極總結帶教老師的中醫臨床經驗,發表相關臨床文章,同時完成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工作登記表。在病房實習時,要求研究生能夠完成收集病史資料及病歷書寫,帶教老師及高年資醫師認真把關、認真指導研究生完成病歷,并對病歷進行修改。按照三級醫師制度,每天査房時要求研究生匯報病人病史、實驗室檢查結果、病人最新病情改變、下一步的初步診療方案以及新接診病人的病史等。帶教老師可以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對研究生進行臨床技能的培訓與指導工作,例如外科的無菌操作,帶教老師可以親自為學生做示范,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指導學生進行操作。研究生應積極參加各種院內組織的相關技能培訓及中醫學術講座,以提高臨床技能,培養中醫臨床思維能力。
2.3重視考核工作 合理的考核機制有利于調動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措施。建立統一的考核工作,即科室的日常培訓考核及出科考核工作、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畢業技能考核工作,建立醫院、科室、導師共同參與的機制,這樣既有利于教學管理部門的研究生培訓工作,也可使研究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加強主動學習的意識;同時,亦可使導師有針對性地加強指導,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進而提高臨床能力培訓的效果。考核內容包括中醫外科學基礎理論,病歷書寫,臨床實際能力考核,臨床思維能力考核等主要內容。帶教老師現場要求學生對病人進行病史收集,詳細的體格檢査,包括病人舌苔脈象等資料。完成病史資料收集以后,要求學生按照我院中醫住院病歷書寫要求完成病歷書寫,帶教老師可根據書寫病歷實際情況進行評分。門診科室要求學生書寫中醫門診病歷,包括中醫診斷、治法、具體方藥等。對于臨床實際能力的考核,各科室根據實際情況,要求研究生完成科室常見臨床技能的操作。另外,所有科室均應進行基礎理論知識的考試,目前,我院每個科室均有自己的題庫,出科考試試題應包括一定分值的主觀題。同時,醫院教學部定期進行教學査房,各臨床相關教研室協助并參加考核工作。考核人員由主管教學的醫院領導、具有高年資職稱、有豐富臨床帶教經驗的中醫醫師擔任,教學部主要對研究生日常培訓工作進行考核,包括教學査房、病史匯報、臨床病歷資料的討論、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教研室做好記錄,作為學生日常考核的一部分。日常教學查房時,各科室選取典型病例資料。另外,在教學査房之前,學生要提前熟悉病例,教學査房時,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碰到疑難問題時,可以當場提出,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帶教老師現場解答,以培養學生應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能力。
目前,我院已經對專業型研究生實行中期考核,即研二第二學期進行中期考核。我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大致參照醫師資格考試的內容,內容大致包括外科技能操作(無菌操作,縫合打結,換藥,穿脫隔離衣,急救處理等),心電圖與X片的判讀,科室的臨床技能考核,中醫外科學理論知識的考核,同時要求技能考核不合格者再次進行培訓。對于科室技能考核,教研室安排專人對研究生進行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典型病例分析與答辯,側重考核研究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
2.4加強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訓和導師的指導工作 我院專業型研究生多在臨近畢業時候才發表相應科研文章,而且發表的雜志多為國內省級普通雜志。經調查發現,多數研究生反映自己的科研能力較差,部分導師無科研課題,學生無法參與科研研究,還有一部分研究生存在抄襲的現象。在我們的臨床實際工作中,進行臨床試驗觀察、臨床藥物研究、臨床經驗總結等工作時,均要求臨床醫生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以勝任科研任務。因此,加強對專業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是研究生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研究生進行理論課程學習的同時,加強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基礎課程,同時教研室及導師也應重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在研究生進行開題報告會時候,教研室及導師應嚴格要求研究生。研究生選題應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中醫外科領域的疑難疾病、熱點問題、經驗總結推廣的臨床研究,同時選題要新穎,具有實用性。當研究生進行臨床試驗時,導師應指導與關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通過畢業論文的書寫,要求研究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為以后的臨床科研打下基礎。另外,醫院與教研室應提高對導師的要求,積極鼓勵導師申請科研課題,并積極開展科研試驗,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
本人是xx醫科大學臨床外科專業xx級的學生,在學校的組織安排下我來到xx人民醫院外科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充實而緊張的實習轉眼間就結束了,這次經歷可謂收獲頗豐,使自己對醫學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
在進入icu前帶教師向我講解icu內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并介紹icu環境,使我對監護室有所了解,工作起來得心應手。特別安排專科疾病知識講座,即對胸心外科常見病的介紹,使我對胸心外科疾病有一定的認識,有利于術后監護。使我了解中心靜脈測壓的意義和重要性,它是直接反應左心功能和衡量血容量的客觀標準,指導補液速度和評估血容量。
在進入臨床實習后,我往往把學習重心放在了操作上,而對理論學習和臨床思維的訓練有所放松,在胸心外科尤其如此。胸心外科病種多、手術多,我極易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手術操作上。所以我把多上手術、多練手作為實習的主要目的,手術后的病理生理會發生很大改變,我必須全面準確的綜合病史、體征、病情程度、手術方式等多方面考慮,方能準確掌握要害所在,看清本質,理解手術對患者的影響,制定正確的處理措施。
通過一個月的實習,使我對胸心外科術后監護有所了解,基本掌握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微量泵等的臨床應用和注意事項,并能獨立完成中心靜脈壓的檢測,氣管插管內吸痰,護理記錄單的書寫,出入量的總結等監護技能。
這次寶貴的實習對臨床經驗上十分欠缺的我來說就是雪中送炭,在實習過程中我保持謙虛、認真的學習態度,積極主動的學習。對從醫者整體素質也有比較深刻的了解,為我以后的學習道路指明了方向。
課程設置是整個專業教學計劃的核心,科學、符合專業教學指導思想、并富有專業特色的課程設置是培養優秀專業人才的基礎。基礎醫學課程是護理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學習護理專業臨床課程的先修課程,其開設的合適與否直接影響到護生對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技能。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護理院校,基礎醫學課程均由基礎醫學院承擔,受以往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影響,課程設置往往參照臨床醫學專業開設模式,與臨床醫學專業無明顯差別,基礎醫學所占課程比例較大,沒有突顯護理專業特色。近年來,就如何進行基礎醫學課程設置,各護理院校都進行了廣泛探討,目前尚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科學的、可廣泛應用基礎醫學課程設置方案。我校要開設本科涉外護理專業,提出一套適合此專業的基礎醫學課程設置方案至關重要。
本次研究著重從基礎醫學應開設課程門數、應開設基礎醫學各課程的總學時及理論實驗學時分配方案、應開設基礎醫學課程的開課先后順序、相關課程內容之間的融合調整方案以及課程教材的選用等方面進行探討。
1文獻法
文獻法也稱歷史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目的的方法P1。采用我校現有的維普期刊全文數據庫及中國學術文獻總庫,查閱基礎醫學課程設置改革相關文獻,了解國內護理院校基礎醫學課程改革最新信息,對相關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并寫出綜述,作為最終基礎醫學課程設置的參考資料。
2訪談法
訪談法是指研究人員與被研究者面對面,或者通過電話進行有目的的訪談。到全國開設有本科護理的特別是進行過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高校進行調研,了解其基礎醫學課程開設比例,學習其課程改革經驗,先后到武漢大學HOPE護理學院及北京協和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進行學習,采用非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對2所院校的教學主管及相關老師進行了訪談,收集其基礎醫學課程設置資料,并將資料按類別進行整理、分析、歸納;采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對武漢大學護理學院畢業生進行訪談,了解其對武漢大學基礎醫學課程設置開設的意見及學習感受,并將資料進行詳細記錄;邀請擔任護理專業基礎醫學教學的基礎醫學教師、護理專業教師、護理臨床帶教老師,召開基礎醫學課程設置研討會,對其進行訪談,根據對各種途徑獲得資料分析的基礎上,初步商討出一套本科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設置方案。
3課程整合
目前我國不少高校進行了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研究,有些學校進行了全面整合,將所有的基礎醫學課程全部打亂,不再按傳統的模式進行單課程教學,而是按人體器官系統進行整合,每個系統從正常講到異常,形成了基礎醫學教程導論、基礎醫學教程各論的課程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目前尚沒有配套的教材,對師資水平要求較高,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堅持基礎醫學學時夠用為度的原則,我校在課程設置時,選擇了局部整合,選擇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有配套教材的整合方案,將一些聯系緊密的課程進行了整合,將組織學、胚胎學與人體解剖學整合為一門課程人體形態學,將病理解剖學與病理生理學整合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4開設門數與學時
我國目前大多數護理本科院校基礎醫學教學,沿襲臨床醫學的教學模式,開設門數過多,學時數過多,針對這一情況,我校本次課程設置,經過課程整合把課程門數定位正常人體結構學、生理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等7門,課程總學時壓縮為362學時,課程學時比例分配中增加了形態學實驗的比例,壓縮了驗證性試驗比例。
5開課學期及教材選用
依照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遵循由基本形態、結構到功能,由正常到異常的學習習慣,安排基礎醫學課程的開課順序,把正常人體結構學安排在第一學期;教材選用上,醫學基礎主干課程均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護理專業專用教材,如選用了步宏主編的供本科護理學類專業用的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選用了董志主編的供本科護理學類專業用的藥理學,選用了唐四元主編的供本科護理學類專業用的生理學,選用了周瑞祥主編的供本科護理學類專業用的人體形態學,選用了高國全主編的供本科護理學類專業用的生物化學,選用了黃敏主編的醫學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選擇了安云慶主編的醫學免疫學。
6涉外特色
為了滿足涉外護理的需要,根據基礎醫學課程特點,選擇了相對容易理解的人體形態學中的解剖學部分,病理學與病理生理中的病理解剖學部分進行雙語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醫學英語知識,為后續護理課程進行雙語教學打下一定基礎。
經過近1年的探索,我們初步提出一套本科涉外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設置方案,此方案將在我校本科涉外護理專業學生中實施,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將不斷評價,不斷改進,逐步完善此課程設置計劃,更好地滿足本科涉外護理教學的需要,為各護理院校進行基礎醫學課程設置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趙艷萍.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編制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⑴.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7,4(18):1640-1642.
[2]沈開忠,葉國英.消化系統基礎醫學與護理課程設置及教學改革探索U]護理學雜志,2013,28(11):55-57.
[3]王娟,余麗君.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設置與教學調查分析⑴.護理學報,2009,16(10):13-16
[4]段穎杰,余麗君.實習護生對基礎醫學課程設置評價的分析[JJ.護理管理雜志,2009,8(8):29-31.
[5]王虹,成人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安: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33-34.
[6]馬連娣.本科護理教育社會人文課程設置的現狀調查與分析「D].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22-24.
[7]楊桂染,李旭,王欣.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效果分析田.教育與職業,2011,(29):136-137.
[8]朱慧芳,劉先俊,張瑩,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醫學課程改革初探[U]基礎醫學教育,2013,15(7):682-685.
一、史論課程在藝術設計專業中的地位
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創造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它涉及人文學科、自然學科和社會科學等眾多領域。在我們國內的藝術設計教育中,史論課程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視,學校給予的關注度不夠,部分老師和學生認為史論課程就是了解過去,但他們忽略了只有掌握該領域的歷史發展狀況,了解設計活動和設計風格的歷史演變,才能更好的借鑒傳統,汲取設計創作的靈感,打下扎實的設計思想和設計實踐的理論基礎。
對于史論課程,多數高校在課程性質上認定為專業基礎課,必修、考查課,學生的考核方式可以靈活選用。還有部分院校將這些課程認定為限選課,學生在相關的幾門課程,如中外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外建筑簡史、民間美術賞析、中國設計藝術史等,選擇學習一到兩門課程。
設計藝術活動偏向于直觀表現,注重主觀感受,設計藝術專業的學生則感性認識敏銳、形象思維發達,而抽象邏輯思維則相對薄弱。這表現在學習中便是更熱衷于設計創意、表現技法以及工藝制作的內容,而對于很難引起直覺興趣的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往往重視不夠。對于上述的觀點,本人在教學過程中也深有體會,多數學生只專注于工具與技巧的學習和程序化應用,追求立竿見影效果的學習方法。文字語言抽象,邏輯思維性強,他們不愿意花費較多的時間讀書、思考。
邵大箴先生近期在某一雜志采訪時,提出“目前的社會文化的整體風氣是浮夸不實,出現一種庸俗化的傾向,是一種格調不高的俗文化的大普及”。在俗文化泛濫的大環境下,確實也需要對藝術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感覺引導和培養的過程。因為他們將是中國未來的藝術發展的引領者和創造者。
二、中外美術史課程的教學理念
史論課程涵蓋的內容豐富,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向學生講清講透撤相關知識,對授課教師也是一種挑戰。如果不能選擇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容易造成學生被動的聽和“累死教師”的結果,大家都會覺得很累,學生的抵觸情緒更加強烈。這需要改變傳統的史論課程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述為主,學生被動的聽教師講課,理解掌握重點難點,機械記憶相關知識點。
對于藝術設計的學生,中外美術史的學習對于藝術專業各個研究方向的學生都是必不可少的。了解中外美術發展的脈絡,以及不同藝術流派畫家及作品狀況,培養學生對不同風格作品的鑒賞能力。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外部環境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
三、初議教學改革的措施
現在的史論課堂大多是大量的幻燈片加上教師的講述,更多的感覺是看圖說話,教師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直接傳達給學生,學生被動的接受,在課堂上很難達到共鳴的效果。課堂上缺少互動,課后也很少有作業。很多學生在課后沒有思考和閱讀的習慣。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相關課程改革的重點。
(一)教學內容的整合
在參考教材的選擇上,很多院校采用中央美術學院編著的兩個版本的中外美術史教材,內容詳盡、全面。但對于設計的學生來說,一般的課程計劃只有32課時,課時有限,無法全面剖析兩本教材。如果完全是按照時間的脈絡講解兩本教材將無法完成課時計劃。所以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與相關教學要求來重新整合課程內容就顯得很重要。“如可將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著重研究一個專題,每一個專題都作為一個課題,可以進一步拓展深入,體現出研究型課程的多學科理論借鑒、多方法運用的特點”。對這一觀點,我深感必要。學生用書的選擇至關重要。我校選用了皮道堅、邵宏兩位教授編著的《中外美術簡史》教材,這本教材注意到將每一民族的藝術視為世界藝術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加以論述。如“青銅時代”這一專題,將蘇美爾人、中國、古希臘的青銅藝術放在一起,分析比較。使大家在了解青銅器藝術的同時,對三個地區的這一藝術門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認識。再比如將大概同一時間段的歐洲文藝復興美術與中國明代的人文情懷整合在一個章節講述。
(二)比較教學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發現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任何事物的特點都是在相互比較中充分顯示出來。當然比較教學的教學手段,對任課教師也提出了挑戰,是否更深層次挖掘事件形成的原因,是否更好的揭示藝術的本質,將藝術和哲學等相關學科相聯系。這將全面考察一個教師的個人能力。
(三)探究型教學
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輔導下,進行探究式學習。如適當安排課時,讓學生在課外搜集資料、圖片,以小組討論、整理、歸納的形式完成課外作業。在課堂上讓學生講,教師聽,集體總結,讓學生們充分積極地參與學科的學習,大家共同探討,創造一個平等、互助的交流平臺,將藝術批評的氛圍引入課堂教學。
(四)調整修課人數
以往的史論課采用大班合班授課的教學模式。課堂氛圍混亂,這也是學生上課情緒不高的間接原因。采用藝術類設計專業自然班或兩個班合班,人數不超過六十人的教學規模進行授課,為理想的教學環境。這一模式還需要學校的教務部門和院系辦公室相關領導和教師給予協調和支持,才能更好的執行。
(五)多方面獲取學習資源
一、引言
涉外文秘專業致力于培養具有專業行政助理能力、擁有良好英語語言功底、具備良好溝通和協調技巧的高素質畢業生。其中,語言功底是行政助理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的基礎,而翻譯能力是語言功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翻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是打好學生良好英語語言功底的必要環節,是學生滿足涉外文秘崗位要求的必要保障,《實用翻譯》課程的設計和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涉外文秘人才的培養質量。本文以適應社會發展和滿足經濟需求為出發點,探討高職涉外文秘專業《實用翻譯》課程的設計與教學實施效果。
二、課程定位
(一)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勞動社會保障部對秘書的定義是“從事辦公室程序性工作、協助領導處理政務及日常事務并為領導決策及其實施提供服務的人員”。[1]涉外文秘從業人員除了需要能夠完成中文秘書的工作之外,還要具備較好的英語溝通能力。涉外文秘專業培養的人才主要面向三資企業、國家企事業單位、民營中小企業內秘書相關崗位,力求培養思想品德優秀、身體健康靈活、心理素質良好、專業知識扎實、技能精準熟練,能夠從事與行政助理、辦公室文員、涉外秘書、外事接待等相關職業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涉外文秘專業學生的職業范圍如下表。
(二)課程定位
實用翻譯課程是涉外文秘專業的職業技術核心課,是一門理論結合實踐的課程。該課程對該專業學生的翻譯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起主要支撐作用,為培養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打下堅實全面的基礎,本課程與涉外文秘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緊密結合,使學生能夠勝任涉外秘書崗位的需要。
本課程是在高職學生具有了一定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及相關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開設的。
三、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原則
1.課程依據就業市場對高職應用英語專業涉外文秘方向畢業生相關崗位翻譯能力的要求而設置。
2.教學內容的確定結合新的社會需求和學生的實際狀況,以及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特點,本著“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3.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就業崗位需求而調整,體現時效性。
4.課程的設計以完成本職業未來相關崗位可能面臨的工作任務為導向,體現職業性。
(二)教學內容
本課程以項目為基礎,將工作項目移植到課堂,保證教學與工作的一致性,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主導教學過程,實現課堂與實訓室的一體化。具體任務如下表:
(三)教學模式
本課程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和教學方式,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主導教學過程,實現課堂與實訓室的一體化,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應用能力及職業素養。具體教學活動步驟如下:
1.導入活動:老師導入活動背景,提出教學目的和要求。
2.布置任務:老師提出工作任務及工作要求。
3.任務分析:將學生分為小組,每組2~4人,就相關話題開展小組討論,找出完成任務的難點。
4.理論知識與技能準備:老師借助PPT,案例分析講解相關理論及知識點,并培養學生的相關技能。
5.完成任務:學生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完成任務。
6.任務評估:課堂分析和討論,學生展示任務成果,由學生對譯文的質量進行正確的評價,并給出理由,教師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點評總結,提出提高能力的措施。
(四)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法與啟發性教學法的結合。課堂講授法作為基本翻譯理論知識、翻譯技能的傳授方式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課程的講授比較注重利用教學場所的多媒體設備,老師在講授中更多地通過多媒體演示,向學生展示每個項目的基本流程,講解重要的知識點,分析實際案例,啟發學生完成任務。比如企業簡介翻譯項目,通過示范演示和講授,使學生把握企業簡介翻譯原則與語言特點部分。通過課堂講授,學生可以系統、全面地了解每個教學項目的整體結構及知識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從而掌握完成任務的關鍵。
2.案例引導分析法。本課程采用的教學案例包括每個翻譯項目中經典的翻譯例子和翻譯不當的例子。通過文字、圖片等案例的演示,能夠較好地引導課程內容的展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分析能夠較好地促進學生思考,加深學生對各個翻譯項目技巧的理解。
(五)課程考核
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設定考核方式,注重對學生平時翻譯職業素養及翻譯能力的培養。考核把平時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課堂參與、課堂作業與課后作業(小論文、課后反思等)與考試成績緊密結合起來,最后以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綜合評定學生的水平,其中考試成績40%,平時成績占60%。
四、結語
1《外貿函電》雙語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1專業實踐性的客觀要求
雙語教學相對較好地解決了社會、企業對國際貿易特色人才的需要,有效補充了理論到實踐的過渡環節,縮短了融人社會的進程,也為企業和個人的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1.2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客觀要求
中國正在順應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的步伐和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這就要求我們的國際貿易專業的高等教育是一個高效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科學機制,雙語教育是這個機制的必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3與世界發達國家教育模式接軌的客觀要求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開展雙語教學的先例可供我們借鑒。目前,雙語教育在世界上多個國家實施。在這些國家經濟發達的現象背后是一整套歷史悠久、運作成功的教育模式,充分理解并且掌握這些國家的雙語教育經驗,無疑是為我國雙語教育的探索階段提供了一條捷徑,也是今后與世界其他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交流合作的必要內容。
1.4《外貿函電》課程定位的客觀要求
《外貿函電》在國際貿易專業是最為適合列人雙語教學的課程。它一方面與《國際貿易學》、《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相聯系,以英語作為載體將先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另一方面以學生十幾年的公共英語為基礎,進一步鍛煉英語寫作能力。再者,通過課堂上英語聽、說、讀、寫的聯系,有利于有效提高師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2《外貿函電》教學中的問題與思考
在《外貿函電》課程的教學中,針對常見問題和障礙,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充分體現雙語教學區別與傳統模式的個性化特征,完全達到教學預期,提出了以下具體的實施策略。
2.1教學模式革新
《外貿函電》課程實踐性強、操作性強,建議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模式。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講述概念、寫作規則、范文講解和習題解答外,還應該特別關注課堂和實驗室的結合,引人全英文的教學軟件,結合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的實驗流程,讓學生分組模擬公司的方式,在貿易流程中增加談判的內容,至少包括詢盤(En-quiry )、報盤(Offer )、還盤(Counter-offer )、成交(Conclu-sion of Business or Acceptance)四個基本組成部分,按照貿易進展的特殊要求,也會自然加人在細節方面的磋商,比如包裝(Packing )、運輸條款(Shipment )、保險(Insurance)、(Agency)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教學理念的轉變。
主講老師在課堂上應該側重講解重點和難點的部分,具體的課程細節則要求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與思考,教師在實例教學中,不僅能夠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不同解決方法中的差異性,強化思辨能力。
2.3師資力量的儲備
雙語課程教學的師資力量來源一是要在本校專業教師中選拔基礎較好者進行英語培訓,并從中選拔優秀人才作為雙語教學的師資儲備,鼓勵青年教師有計劃地轉變觀念,不要再把英語當做專業。
二是人才的引進,高校的教師建設可以適用“走出去”的戰略,從國外引人一些專業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利用他們的語言優勢,順利開展雙語教育。
三是已有資源的整合,為了充分利用教師資源、引人競爭機制可以施行教師跨校授課、學生跨校選課,實現資源更有效的整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78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社會對能夠勝任多種職業、適應性強和自我調節能力強的新型高技能應用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高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變得愈加重要。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能夠獨立地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能確定一套自我評估體系評價學習效果的過程。影響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因素主要有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風格、學習策略以及學校的教師教育技術、學校學習環境、學校文化氛圍及同學群體等。高職院校應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積極探討以社團建設為主體,逐步豐富課外學習組織形式、學習方式方法、課外學習指導團隊等為內容,以面向社會需求,激發高職大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其能夠在課外學習中自我發起、自我調控、自我負責,能夠不斷自省、不斷完善自我,進而促進良好課外學習氛圍的建立。
1高職機械類學生課外學習現狀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目標
課外學習情況調查問卷調研對象為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機械工程學院2012級352名學生。調研內容主要分為學習內容、學習能力、學習意愿、學習地點、學習時間、學習形式、規劃能力、自主學習方式等幾個方面。
問卷調研數據:課外學習意愿較強的主要是專業實操技能(72.46%)、人際交往技能(55.94%)、語言表達技能(54.35%);課外學習能力強的主要是人際交往技巧(35.8%)、政治修養(34.93%)、專業實操技能(33.77%);課外學習地點主要是寢室(68.99%)、自習室(52.17%)、校園(36.81%);較喜歡網絡輔助學習(75%)、經常用網絡學習(35.65%);周一至周五為主要課外學習時間段(32.75%)、周六至周日為主要課外學習時間段(41.01%),每天學習1小時內(23.77%)、1-3小時(50.29%)、3-5小時(10.14%);自主學習規劃能力:明確學習目標強(48.99%)、一般(42.32%);制定學習計劃能力強(29.13%)、一般(44.78%);自我評估學習能力強(26.52%)、一般(53.62%);調整學習策略強(28.26%)、一般(48.12%)。自主學習方式:經常參加課外指導教師指導(22.46%)、偶爾(45.22%);經常參與社團活動(44.79%),偶爾(41.3%);經常聽講座(38.26%)、偶爾(49.86%);經常看網絡平臺(網絡公開課)(38.84%)、偶爾(49.71%)。
根據學校現實狀況以及問卷的總結數據得出:學生課外自我學習意愿較為強烈,但普遍重實操技能輕專業理論學習,學習目標不明確,目標管理能力較弱;課外學習地點主要以寢室為主,其他實訓基地等資源利用較少,課外自主學習時間相對較少,多是完成課程作業,學習時間、地點的管理能力相對較弱;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意愿強烈,但在社團活動中大部分學生流于活動形式,學習效果不佳,缺乏探索規劃、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能力等。鑒于以上情況,應該充分利用社團活動這一載體,系統組織社團活動的內容、形式、流程、地點以及獎勵等,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在活動組織中目的性、計劃性和主動性,強化如表1中所述各項能力的培養,最終促成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2 高職機械類學生課外自主學習平臺構建
(1)以社團納新為載體,建立“興趣探索”宣講月,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逐步培養正向態度能力。每年10至11月份,在新生入校后,開展社團宣傳月活動,廣泛開展優秀社團、優秀社會實踐團隊、優秀社團成員宣講會,廣泛開展各項職業技能大賽等,并在此階段開展優秀社團、優秀社團成員評比及表彰活動,烘托出良好的社團活動及學習氛圍,向學生傳遞一種信息――學習是持久性的并且是多樣性的,它可以發生在圖書館、實驗室、實習車間、宿舍、運動場、志愿者服務等社團活動過程中,增強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興趣及熱情,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及樹立正向態度。
(2)以社團日常活動為載體,規范、規劃活動流程,培養學生基礎管理、問題解決、團隊協作等能力。規范社團活動,定期開展社團活動,規定社團活動流程,注重活動目標、活動計劃、活動總結等內容、形式、流程的組織,突出學生在活動組織中目的性、計劃性和主動性,重視活動中學生自我認知、評價、強化和改進的過程,重點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
其次,專業社團應開展“三一”活動,每日一問,每周一講,每月一研的系列專業主題活動,強調規律性,重視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規劃能力。
(3)以社團“技能節”活動為載體,推廣技能型課外學習模式,鼓勵及支持學生開展課外技能型學習及競技,并廣泛設立競技項目及獎項,表彰優秀學生,以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探索規劃能力等。
(4)以暑期社會實踐為載體,開展以體驗為主的活動,加大與企業的聯合以及校外各種實踐團體的合作,拓寬實踐范圍,廣泛與企業進行合作,開展服務中、小、微型企業活動,鼓勵專業社團指導教師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走進企業實踐與服務,為學生搭建可遷移技能的培養平臺,促進學生發展。
(5)以社團評優獎勵活動為載體,建立社團、社團成員評價機制,促進學生互動,具備互評、自評能力,具備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構建良好溝通交流平臺,以促學生全面成長。
(6)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學校設立專職社團管理及指導教師,加強對社團專職指導教師的職業生涯教育、職業生涯教練技術等規劃方面知識理論的專業化輔導與培訓。在政策上鼓勵、支持教師積極參與社團指導,獎勵優秀指導教師,與教師年終績效考核、職稱評聘等方面掛鉤。
3 總結
實踐證明,學校應重視社團建設,將社團建設打造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主要實踐舞臺。社團活動的有效組織、科學的規劃及過程中有效評價機制的建立,將不斷激勵學生自我管理、調控、完善能力的提高,并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營造更加繁榮的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譚濤.大學生課外學習的實證分析――以湛江師范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2).
性,從事該專業的醫生數量較少,相當一部分實習醫生會產生將來不可能從事燒傷外科工作的想法,從而在主觀上對燒傷科的實習工作提不起興趣。
就筆者近幾年在燒傷臨床帶教工作中的切身感受,以及與部分實習同學及已經畢業參加工作的臨床醫生交流,感到輕視燒傷科的實習教學工作是對現有燒傷專科資源的巨大浪費,有必要加強燒傷專業在臨床外科實習教學中的作用。其理由如下:(1)燒傷治療學是外科總論各部分知識的有機結合:外科學總論的知識是成為外科學專業的基石。在外科臨床實習中,系統地掌握外科學基礎知識,是外科實習的首要目標,也是各外科專業執業醫生的工作基本要求。然而在同學們畢業走上醫療崗位后,他們可以繼續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進行學習、培訓和強化,但很難再有機會系統學習外科學基礎知識。就這點而言,外科學基礎的系統實習,重要性超過了在普外科、骨科等專科知識技能的學習。
燒傷科所診治的疾病,是因熱力、化學物質、電流、機械等各種理化因素造成的皮膚組織破損,主要治療目的是完成皮膚損害的修復和重建,恢復皮膚屏障的完整性,就這點而言,確實具有較強的專科性。然而燒傷病人特別是危重度燒傷病人的臨床救治過程中,所涉及專業知識幾乎覆蓋外科總論的全部,包括休克復蘇、內環境穩定(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感染、外科營養、輸血、創傷后內分泌及免疫功能異常、臟器功能維護、圍手術期處理、創面處理(清創、換藥)、重癥監護、創傷愈合等,是各外科學基礎知識的有機結合。可以說,沒有哪個外科專業象燒傷外科這樣,把眾多外科學基礎知識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也沒有哪個外科專業能使實習醫生如此系統地感知外科學基礎知識。因此我們在燒傷臨床實習教學中,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僅僅把了解燒傷外科獨有的專科性強的知識,如燒傷補液公式、皮膚移植等作為教學重點,而且有意識地引導實習醫生,使外科學各章節的基礎知識在他們的頭腦里得到強化和系統化,使他們對外科學有一個較為完整全面的認識。比如創傷后應激反應、抗休克、水電平衡維護、預防和治療感染、多臟器功能障礙糾正、營養、創面愈合、大量輸血等都是燒傷治療的常規內容,一個相對短時間的臨床實習,幾乎可以完整地接觸上述各項病癥,及時地學習和實踐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一點具有其他各個外科專業無法比擬的優勢。(2)對實習醫生而言,燒傷臨床工作具有較強的可參與性:實習期間是理論知識的鞏固和與臨床實踐的結合,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積累臨床經驗,是一個主觀能動的過程,要求實習同學本人有積極主動的精神。一個呆板的旁觀者是不能成為合格的醫生的。這要求實習過程中,不僅“學”的一方要積極主動,還要求“教”的一方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臨床工作中。日常的查體、問診、病歷書寫、實驗檢查等常規基本技能操作,是實習同學的必須工作,反復強化刺激是必要的,但無法進一步培養實習生的工作興趣和熱情。在更深入的層次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顯得尤為必要。
換藥是燒傷臨床工作的重點之一,也是外科醫生的基本技能。在外科各專業中,燒傷換藥的技能和所起的作用是獨特的,在部分病人,換藥是最主要的治療措施。臨床實習中,在老師的指導下,實習醫生可以進行有效的換藥治療,相對獨立地進行換藥、包扎、固定等操作,熟練掌握該項技能,在病人的創面康復過程中,獲得工作樂趣和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增強自信心。
目前,我國大力推進服務外包經濟的發展,推動加快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服務”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服務外包產業在我國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軟件外包,尤其是面向歐美市場的軟件外包異軍突起,開辟了吸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軟件外包的迅速發展要求在高職軟件外包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要注重英語能力的培養,尤其行業溝通和專業表達能力,這對該專業高職階段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信息技術外包(ITO)的分類與發展
服務外包是集合了知識和勞動力的工作,分為信息技術外包(ITO)和業務流程外包(BPO),目前美國、歐洲以及日本市場的需求量非常大。
信息技術外包(ITO)涵蓋系統操作服務、系統應用服務和基礎技術服務,在領域上又可細分為軟件外包、數字媒體外包、金融后臺服務外包和生產外包。服務外包就是起源于用戶將自己不熟悉的IT技術支持,交由外部資源來提供服務,這就是目前占到80%的軟件外包業務。在服務外包產業中軟件服務外包業增幅最為明顯,原因在于:軟件服務外包行業步入增長期,大型訂單增加;隨著全球軟件外包市場的高速增長,軟件出口已經成為了軟件行業新的增長點,服務外包企業經營業績持續上升;軟件服務外包國際市場得到了進一步開拓。
2 面向歐美外包的軟件專業人才英語能力要求與高職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IT行業的高速發展,面向歐美外包的軟件專業所需人才除了軟件項目開發能力之外,更強調有規范項目流程條件下的職業化素質和工程化能力,以及掌握跨文化交流和溝通的的英語應用能力。“懂技術的外語人才”已成為企業的發展瓶頸。因為英語是軟件行業中的國際語言,尤其面對歐美市場,要做好軟件外包項目,必須充分了解客戶的需要和想法。
因此,面對通過服務外包可以給我國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在高職層次上快速地培養出大批量的具有較高素質、較高技能和基本精通行業用語的外包人才成為高職相關軟件外包專業最緊迫的任務。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對于相關軟件外包專業人才的英語能力培養要求不同。
(1)在專業分類上,各院校專業名稱不同,所屬系別不同,在英語能力培養上的規格不同。相關軟件外包專業在高職院校基本分為兩類—— 商務英語或應用英語專業(軟件服務外包方向),軟件技術專業(服務外包歐美方向),分別偏重英語能力的較高要求和對軟件技術的較高要求。
(2)基于專業分類不同的課程設置上不同。在以商務英語或應用英語專業涉及軟件外包方向的課程中英語課程和軟件技術專業服務外包歐美方向英語課程相比較,前者英語課程的開設比重明顯大于后者,且英語課程開設的種類較多,包括英語精讀、泛讀、口語、聽力、計算機英語等,完全不同于軟件技術專業僅開設綜合英語和計算機英語兩門課程的設置情況。
(3)培養目標在趨同中有所區別。商務英語或應用英語專業(軟件服務外包方向)和軟件技術專業(服務外包歐美方向)的畢業生大部分在畢業后進入軟件服務外包企業,但在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有區別,英語專業軟件服務外包方向培養能主動適應現代社會經濟和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需要,精通基礎英語、聽、說、讀、寫、譯和商務英語應用,系統掌握計算機應用與軟件開發基本技能,熟悉服務外包企業工作流程,并了解一定外貿相關知識,能熟練使用相關應用軟件或開發環境按照國際規范流程要求完成服務外包的國際化、復合型、高質量、高素質的服務外包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學生,而軟件技術專業(服務外包歐美方向)培養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知識,能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熟悉IT英語的應用和國際軟件行業及軟件外包的工作流程和規范,掌握幾種主流編程語言、開發平臺及數據庫技術,具有團隊合作精神,了解行業業務知識,能按照發包企業設計要求完成相關的功能模塊設計、編碼、測試等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專業定位的不同對英語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高職英語教學中所細化的英語專業的英語教學和軟件專業的公共英語教學。兩個專業在高職階段都屬于新建專業,且開設院校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在英語教學實施過程中還沒有相關指導性文件,對于軟件外包類英語教學處于摸索階段,亟待出臺相關英語課程標準用以指導新興專業英語教學。
3 高職英語專業軟件外包歐美方向的英語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不同于軟件技術專業公共英語教學有較清晰的框架,基本采取行業英語的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高職階段英語專業軟件外包歐美方向的英語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很多。
3.1 英語課程的設置
根據試行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文件要求:各校應以培養學生職場環境下的語言交際能力為目標設置英語課程,以崗位需求為主線開發和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建議高職英語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即基礎英語階段與行業英語階段。基礎英語階段的教學內容可與行業英語階段的教學內容自然銜接,或將行業英語教學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通過開設行業英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各校可依據本要求,根據本校的專業設置和學生未來就業的行業及崗位(群)需求安排教學。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應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制定體現職業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行業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框架表,開發滿足行業、企業崗位(群)需求的教學內容與資源,體現工學結合的原則。各校應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設置教學時數,原則上不低于180學時。同時教學模式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轉貼于
因此在英語課程的設置上應該充分調研和考慮基礎英語和行業英語所占的比例,以及如何做到前修后續,同時應該兼顧界定英語課程與軟件課程的比重。
3.2 各課程標準的設定
課程標準是指對某門具體課程的目標、內容、組織及教材編寫與實施要求等要素的規定,是重要的課程文件。它既是教材素的規定,是重要的課程文件。它既是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考核的依據,也是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和評價課程的手段。英語專業課程標準的編制,要確立課程的設計思路、課程的內容與要求、課程的職業素養要求,并根據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提出教材編寫建議、教學方法建議、教學評價建議課程開發與利用建議等。
英語專業軟件歐美外包方向作為新興專業,英語課程標準建設無疑是一項巨大的任務,需要大量的調研,通過走訪企業、與企業共同探討,建設完善且具指導意義的英語專業課程標準。
3.3 教材的選定與建設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知識傳授活動中的主要信息媒介,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教材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習智能的提高、知識的構建、能力的培養。在英語專業軟件外包歐美方向的課程教學中,教材建設不成熟,可選擇面窄,基本使用本科教材內容,難易程度不適合高職學生的實際水平,不貼近軟件專業崗位要求,不能體現高職特色。因此,在英語專業軟件外包歐美方向的教材建設上,應與企業共同研發,以職業崗位和工作任務為核心選擇和組織專業知識體系,確定專業的核心能力和培養方式。借鑒企業培訓中成熟的教學內容,更加注重模擬學生在軟件外包企業中會遇到的各種工作場景,加強學生在IT專業領域和商務領域中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此外,英語教師中軟件專業知識的不了解、雙師型教師的匱乏也將是本專業英語類課程教學實施中的障礙。因而加強對老師的專業課程培訓,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將會使英語專業軟件外包歐美方向的英語課程教學進入軌道,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4 結語
了解軟件外包在我國的發展前景,理清目前高職教育中軟件外包人才培養中英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方案,培養出合格的人才,一方面可以緩解社會上“英語+專業”的綜合性軟件人才奇缺的現狀;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高校人才的就業渠道,提升了人才的就業層次,為我國軟件外包快速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商務部.關于加強服務外包人才培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Z].
[2] 2008年上海市信息服務外包發展報告[R].
[3] sdwm.edu.cn.
[4] 中國高招指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