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9 09:41: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基礎化學知識,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概念是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的反映,化學概念就是在化學學科內某一同類客觀事物共同本質屬性特征,在人們頭腦中抽象出來的主觀反映。其本質是客觀的,其在學習者頭腦中反映的形式是主觀的。這種由客觀正確地反映到人的主觀中來,自然需要一個認識的策略和反映過程。
化學概念大體可分為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化學量、化學用語這幾大類。(1)關于物質組成的概念有:純凈物、混合物、元素、中質、化合物、各類無機物名稱、溶液、結晶水合物等;(2)有關物質結構的概念有:分子、原子、離子、化合價等;(3)有關物質性質的概念有:溶解性、酸堿性、氧化性、還原性;(4)有關變化的概念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各種類型反應及其相應概念;(5)有關化學量的概念有: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質量分數、溶解度等。概念的學習,要注意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概念的同化、概念的鞏固和應用。
(一)概念的形成
在科學中,概念的形成可通過抽象特征和具體事例歸類而得到發展,學習概念的形成過程,亦復如此。初中生對這種“抽取”和“歸類”是困難的,必須借助客觀向微觀過度的認識過程。通過直觀和形象向抽象躍進,或者賴以實驗和類比,運用必要的正例與反例的辨別來比較,才能逐漸地形成概念。
(二)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概念的內涵是其本質的含義,形象地說就是其本質的屬性和其相關聯的內在特征。所以說,把握了其內涵才真正地掌握了事物本質的特征,可以區別一事物和它事物,消除模糊和混淆。概念的外延就是一事物存在的范疇。例如酸的概念其內涵則是在水溶液中能電離出陽離子必須全部是H+,而外延是化合物(電解質)。總之學習概念僅能背誦是不夠的,那只是最低級的機械學習,其水平層次極低。故此,學概念必須知曉其內涵與外延,才能達到理解和掌握水平。
(三)概念間的同化
概念形成后,還要和相似的概念找出異同,然后建立概念間的隸屬關系,形成必要的結構關系。同化是已學過的舊概念同新學概念發生作用,最后使新的概念納入已有的概念或其體系之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為繼續學習鋪墊了道路。例如,從基本粒子原了出發,“元素”是其上位概念,“分子”、“ 離子”又是其下位概念,“分子”又是“單質”、“化合物”的上位概念。總之,只有這種新舊知識的不斷同化,形成動態平衡體系,才能為繼續學習構建成支持性條件和必要性條件。
(四)概念也要不斷的強化、鞏固
這種強化和鞏固,就是與遺忘作斗爭,將其儲存在長時記憶之中。
二、化學用語學習的策略
化學用語是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它是化學最基礎的入門工具。對于學習化學,化學用語是一個很關鍵的支持性條件。在化學教學中發現,如果初中生沒有掌握運用好化學用語,往往會影響其深入學習,并能產生很大的障礙,往往學習困難的第一個分化點就在于此,致使學生會感到化學如同第二外語,學起來十分吃力,興趣下降,從此向“差生”行列轉化。化學用語主要是元素符號、化合價、化學式、離子符號、化學方程式的本質領會及其正確的書寫,酸、堿、軟電離方程式的正確書寫等,這些內容相對集中地出現在課本之中,難度顯得相對過大,所以學習并學好它,必須有計劃。分期分批地進行讀、寫、記、練,多個感官功能協同作用,運用好記憶規律,采用穩扎穩打、求是求實、速度放慢的策略,攻下這一難關,眼前將是一片開闊的大道。
三、學好“基本理論”的策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5)07-0002-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01
當今世界,人們處于被視覺信息包圍的時空中。現代視覺環境不斷改變著人們的認知模式,原先由文字承載的人們的感知和經驗正在越來越多地被用圖像、圖形、圖表、視頻、動畫等可視化的方式表達和傳播。2006年,美國學者米歇爾(Mitchell,W.J.T)說:人類歷史中正在發生一個重要轉向――圖像的轉向(W.J.T米歇爾,2006)。[1]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知識可視化研究,并迅速對教學產生了影響。
一、知識可視化的定義和理論基礎
1. 知識可視化的定義
知識可視化的定義最早出現于2004年。瑞士盧加諾大學的馬丁?愛普(Eppler,M. J.)和雷莫?布克哈德(Burkard,R. A.)在他們共同編寫的《知識可視化:一個新的學科及其應用領域》中首次定義知識可視化的概念,他們認為:“一般來說,知識可視化領域研究的是視覺表征在改善兩個或兩個以上人之間知識創造和傳遞中的應用。這樣一來,知識可視化是指所有可以用來建構和傳遞復雜見解的圖解手段(Eppler & Burkhard,2004)”。[2]他們將“視覺表征”概括為6種類型:啟發式草圖,在小組間產生新的見解;概念圖,結構化信息并展示其關系;視覺隱喻,映射抽象數據使其易于理解;知識動畫,動態的、交互的可視化技術;知識地圖,結構化專家知識并提供導航;科學圖標,可視化知識域(Eppler & Burkhard,2004)。[3]任悅(2007)認為“視覺表征”,是指“將抽象化、概念化的東西以視覺化的方式再現和表述。”[4]常用的視覺表征形式有:圖像、圖形、圖表、視頻、動畫等。
2009年,趙國慶在對馬丁?愛普等2004定義進行深入分析后,給出了知識可視化定義的新表述:知識可視化是研究如何應用視覺表征改進兩個或兩個以上人之間復雜知識創造與傳遞的學科。[5]強調了知識可視化是一門學科和研究領域、知識可視化主要應用于復雜知識創造與傳遞,認為簡單知識僅僅依靠語言文字就能傳達,沒有借助知識可視化技術的必要。
2013年,馬丁?愛普在接受趙慧臣和王淑艷專訪時,對知識可視化做出了更簡潔明確的說明:知識可視化指應用視覺表征手段,促進群體知識的創造和傳播(趙慧臣,王淑艷,2014)。[6]
從教學應用的角度看,知識可視化的實質是將抽象的知識、概念及過程以圖解的手段表示出來,形成能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視覺表征,從而促進學習的發生、知識的傳播和創新。
2.知識可視化的理論基礎
知識可視化的理論基礎之一是雙重編碼理論。雙重編碼理論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同時以視覺形式和語言形式呈現信息能夠增加記憶和識別。該理論于1986年由佩維奧(Paivio,A.)提出,該理論設想有兩個認知子系統,一個專門用于表征和處理非語言對象如表象,另一個則專門用于處理語言對象。佩維奧指出:人類的認知是獨特的,它在同時處理語言和非語言對象時非常特別。語言系統直接處理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同時充當非語言對象、事件和行為的符號功能,任何的表征理論都必須符合這一二重性(趙國慶,黃榮懷,陸志堅,2005)[7]。
佩維奧做過的一個試驗發現,如果給被試以很快的速度呈現一系列的圖畫或字詞,那么被試回憶出來的圖畫的數目遠多于字詞的數目,這個試驗說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優勢。也就是說,大腦對于形象材料的記憶效果和記憶速度要好于語義記憶的效果和速度。佩維奧還假定有兩個不同類型的表征單元:imagens和logogens,imagens用于表征心理圖像,logogens用于表征語言實體。imagens是以關聯和層次的形式組織的,而logogens是以部分整體關系組織的。雙重編碼理論定義了三種類型的加工:⑴表征性的,語言和非語言表征的直接激活;⑵調用性的,通過非語言系統激活語言系統或反過來通過語言系統激活非語言系統;⑶聯合加工,在語言系統內部或非語言系統內部的表征的激活。一個任務可能需要三種加工中的一種或全部。從雙重編碼理論可以看出,知識可視化將知識以圖解的方式表示出來,為基于語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輔助和補充,大大降低了語言通道的認知負荷,加速了思維的發生(趙國慶,黃榮懷,陸志堅,2005)。”[8]
馬丁?愛普還指出:視覺空間推理、適應性結構化等也是知識可視化研究的理論支持(趙慧臣,王淑艷,2014)。[9]
知識可視化是在科學計算可視化、數據可視化、信息可視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研究領域,其理論基礎的研究還不是很充分,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知識可視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視覺表征、知識傳播與創新,涉及人際間知識的傳遞和建構,因此,已有的學習理論、傳播理論、腦科學理論等在探討知識可視化理論基礎時也可資借鑒。
二、知識可視化在教學中的應用
1. 知識可視化教學應用的普適性
知識可視化領域研究的是視覺表征在改善群體間知識創造和傳遞中的應用。知識可視化的目標在于傳播知識,并幫助他人正確地重構、記憶和應用知識,由此可見,知識可視化的教學應用具有普適性,并不只限于特殊的學科或領域。
知識可視化幾乎可以應用在所有學科的教學中,王淑芬(2014)認為:傳統課堂中師生對世界感知和經驗的積累以文字為主的時代一去不返,而以視覺圖像為主導的信息時代勢不可擋,單通道的文化傳播正在被多通道的信息交互所替代。知識可視化將促進課堂教學范式由傳統向現代轉變,并體現在教學內容視覺化呈現、教學方式視覺化表達、教學情境視覺化創設和解決問題視覺化建構等方面。[19]
2014年馬丁?愛普談到知識可視化在教學中的應用時說:“知識可視化的優勢可體現在社會、情感和認知三方面。在社會方面,它有助于推動知識在生產者和學習者之間的傳播;在情感方面,它有助于從文化情感層面促進知識創新和遷移;在認知方面,它有助于促進學習者記憶、應用新知識。對教學而言,借助可視化手段的幫助,教師和學生可更輕松、更快捷地傳播、共享知識(趙慧臣,王淑艷,2014)。”[11]
Gianquinto和Rodd則認為,可視化是“認知和情感”。Gianquinto指出,視覺體驗和想象可以生發性情,形成可視化的意念并構成知識。Rodd指出,性情并不局限于認知的本質,它包含情感的因素(或情感和知覺的關系)。因此,性情是受情感影響的,它基于圖形的可視化(王淑芬,2014)。[12]
這樣看來,知識可視化的教學應用的普適性就十分明顯了,在運用知識可視化進行知識傳播時,可以借助視覺表征作為語言文本的補充,深化對語言文本的認識;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視覺表征形式,促進知識的創新、傳播和共享,還可以從文化和情感層面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創新。
2. 知識可視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1)已有研究
知識可視化思想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由來已久,但作為特定的研究領域則剛剛起步。介于此,筆者以知識可視化的核心概念“視覺表征”和“初中化學”為題名或關鍵詞,在萬方數據庫進行精確匹配搜索,剔除其中不是涉及初中化學教學的論文,所得數據列表如下:
對所得論文進行梳理,可以發現:
思維導圖的研究相對最多。思維導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和學生的角度論證了思維導圖既是一種好的教學策略又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使用主要是:設計導學案,提高預習效率;整合知識,簡化板書;建構知識網絡,提高復習效率;用于化學探究,培養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等。但張麗(2012)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到,思維導圖“對不同層次學生影響不同,對不同化學知識內容的教學影響效果不同。”[13]孫婷(2014)也提到思維導圖教學策略“要與其他策略相結合。”
概念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在于概念教學和化學知識的復習。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使用概念圖,概念圖只適合用于概念較為集中的知識領域。
動畫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是兩大方面:揭示物質的微觀結構、反應的微觀實質,幫助學生想象和理解微觀世界;演示可能發生意外的錯誤操作,幫助學生強化正確的操作。
圖像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在于創設情境、發散思維和學生實驗前的實驗裝置圖教學。
圖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在于濃縮課本知識,便于學生對比、辨析和記憶。
這些研究表明,化學教學中的視覺表征主要有思維導圖、概念圖、動畫、圖像、圖表等形式,許多教師會在化學教學中采用圖像、圖形、圖表、視頻、動畫等輔助教學,基于化學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實驗、實物模型等也在化學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其中,對思維導圖和概念圖的研究相對比較深入,但通常缺乏從知識可視化角度對以上教學策略的深入剖析和認識。知識可視化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2)筆者的嘗試
在對知識可視化的定義、理論基礎和應用現狀有了初步了解后,筆者開展了知識可視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的教學實踐。
開學第一節課,筆者對所教班級進行了“大腦半球優勢”和“學習感覺偏好”的問卷調查,并將數據用excel進行處理,得出對應的餅圖和柱形圖。發現學生中大腦雙側平衡和右半球優勢的占絕大多數,視覺偏好和觸覺偏好的學生人數也是最多的。針對這樣的學生現狀,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可視化的教學策略。
剛開學時,講的知識較少,課后沒有作業,筆者將思維導圖介紹給學生,說明用途、教給畫法。課堂上或討論、或實驗,課后學生用思維導圖整理筆記并上交,教師利用課間逐個點評,為學生熟練使用思維導圖復習打下基礎。筆者曾在課堂上嘗試手繪思維導圖作為板書,學生熱情不高,訪談中學生說:還是課后畫好,課堂上要畫要寫,還要換不同顏色的筆,比較麻煩,而且在筆記本上畫容易受原本格子的限制,不利于畫面的布局。因而在使用了一節課后停止。之后的教學中主要用于單元復習。每一章講完后,在周五的課上討論決定本章思維導圖的框架,學生利用周末完成,周一的課上簡單點評,并評出最佳的3~4幅作品給予獎勵,然后隨堂檢測復習效果。這樣的處理,學生反映良好,說:復習課再也不那么枯燥了;自己也知道化學該怎么去復習了;復習的時候也不那么容易分心了,竟然能連續三個小時集中精力完成思維導圖,覺得很不可思議;內容集中到一張紙上,查找和記憶都方便多了。但也有學生一直不習慣使用,他們認為自己沒有畫畫的天賦,畫得不好看,而且至少要換三種顏色的筆來寫很煩,還有個別學生認為再畫一遍跟重抄筆記沒有區別,因而不愿意使用。
概念圖的使用主要是在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和第六章“溶解現象”中,這兩章概念比較集中,概念圖能很好地向學生展示概念的來龍去脈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新授課時使用是在學生概念形成后,用小概念圖幫助學生將概念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復習時再引導學生將小概念圖組合成大概念圖,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相對于自己畫概念圖,學生更喜歡填空,他們認為,自己畫的不如老師利用軟件設計的美觀,填空的概念圖使用很方便。
動畫、圖片、漫畫、實物模型在微觀知識的講授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動畫可以揭示電子的得失和化學反應的實質;原子結構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元素的化學性質與最外層電子數有關”;漫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氯化鈉的形成,學生還可以利用自己想象的漫畫記憶元素化合價;實物模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O2和CO2 結構的不同,從而知道雖然都有“O2”,但是意義大不相同。
化學實驗,尤其是對比實驗在“身邊的物質”的教學過程中功不可沒,通過實驗的對比,學生很容易得出正確的結論。如用石蕊浸泡的紙花進行二氧化碳的性質實驗,引導學生得出“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石蕊變紅”的結論,比教師費力地去強調效果好得多。
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表格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大有用武之地:①對比數據,利于概念的形成。如講授元素的定義時,可用表格列舉三種氫原子和兩種碳原子的質子數、中子數,根據數據學生容易得出“元素是質子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結論,便于概念的理解。②縱橫對比,辨析概念。如元素和原子,通過列表能清楚地向學生展現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③濃縮要點,簡化筆記。如講授“常見的堿”的內容時,對于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研究都是從俗稱、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等幾個角度去進行的,教學中筆者對課本上的表格進行了改進、豐富,將相關的知識全部濃縮于一張表格中,便于學生比較和記憶。④復習時歸納相近知識,便于發現規律。如二氧化碳、氧氣、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有相似之處,也有一定要區分的特別之處,可將其歸納在一張表格中,便于學生發現其中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選擇的規律,而不是去死記硬背。
三、對基于知識可視化的教學策略的思考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人類種族的成功可以部分歸因于腦對新鮮刺激的持續不斷的興趣和好奇,當新鮮刺激出現時,人的腎上腺素分泌增加,會暫停所有不必要的活動,將注意力高度集中,以便及時采取行動;反之,相同的或可預期的刺激反復出現,腦對環境刺激的興趣就會降低,隨即轉向其他新穎刺激,這就是常說的注意力分散。
2011版的《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要求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得到發展。
筆者認為,知識可視化的提出,順應了信息時代的發展對知識傳播和創造方式改變的需求。視覺表征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精細化分析為豐富初中化學教學策略的內涵和教學范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途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深入研究:(1)根據知識的不同類別,研究相應的視覺表征。(2)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研究相應的視覺表征。(3)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研究相應的視覺表征。同時,在以上研究中需要精心設計教學實驗,盡可能多的獲得質性的或量化的證據,用證據來得出結論。
參考文獻
[1] (美)米歇爾著.陳永國,等譯.圖像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
[2] Eppler,M. J. & Burkard,R.A.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s of Application,ICA Working Paper #2/2004[R]. University of Lugano,Lugano,2004
[3] 任悅.數字時代視覺表征的變化[J].國際新聞界,2007,(2)
[4] 趙國慶. 知識可視化2004定義的分析與修訂[J]. 電化教育研究,2009,(3)
[5] 趙慧臣,王淑艷.知識可視化應用于學科教學的新觀點――訪瑞士知識可視化研究開拓者馬丁?愛普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14,20(2)
[6] 趙國慶,黃榮懷,陸志堅. 知識可視化的理論與方法[J]. 開放教育研究,2005,(1)
記憶是以識記、保持、再現和回憶的方式對經驗的反映,一個人記憶的強弱固然與天賦有關,與生理上大腦的生化機制有關,但后天的訓練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為此,要掌握一些科學的記憶方法,以便記住更多東西。初中要記的化學知識繁多,就記憶而言,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如下幾種常見記憶方法。
一、理解記憶
這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所學的基礎知識進行記憶。記憶時,學生要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要結合生活實踐和直觀形象理解知識的內涵,然后定向地加以復習記憶。這樣能夠大大提高記憶的效率,而且牢固,例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公式的記憶。m表示什么?(溶質的質量)M表示什么?(溶液的質量即溶質的質量與溶劑的質量之和)W表示什么?(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二、嘗試記憶
筆者認為這是一種積極的記憶方法,就是對要記憶的知識,在理解了但還沒有記住的情況下,就嘗試記憶和背誦,從而逼著自己開動腦筋記住該記憶的東西。這種記憶方法可分成這樣幾步完成,第一步,對剛學過的化學知識,主動在頭腦里像過電影一樣過一遍,使其再現;第二步,對再現過程“卡殼”的地方,再看看書,做溫習補課工作;第三步,全面嘗試背誦一遍,請同學們檢查或看書對照。例如筆者在上課中講到“物理性質”時,讓學生都自由地說一遍,看到不少學生用嘗試記憶法記住這一性質。坐在前面的一位同學離我很近,她將書合上將物理性質記為“顏、態、味、熔、沸點、延展性、導電、導熱性、溶解性、穩定性等,不通過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緊接著翻書發現自己剛“過電影”時,“揮發性”記成了“穩定性”,這樣一對照更正,這個學生很快就牢固地記住了“物理性質”。
三、脈絡記憶
在記憶時,從整體入手,先抓主干骨架,再抓枝節和單葉,此種方法常用于復習課。在整個一塊知識學完后將學過的知識以這種脈絡的樣式展示和記憶,能夠增強記憶的廣度,能夠將知識系統化,也大大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銜接。例如在復習物質類別時,只要記住混合物、純凈物、單質等主干和骨架的概念,便可記住其他的枝節和單葉的概念。
四、口訣、順口溜、諧音記憶
化學內容繁多,將要記憶材料編成口訣或順口溜進行記憶。這種記憶方法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學生都喜歡用,還能引發學生的學習。所以筆者搜集不少化學這方面材料,在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效果非常好。例如,在實驗室制取氣體時,筆者要求學生按照實驗步驟順序記憶,制取氧氣時,把制取的步驟總結為七個字:“查、裝、定、點、收、移、熄”,并且告訴學生記憶諧音“茶莊定點收利息”。這樣記憶學生感覺特別有意思,很容易就記住了。在記憶過濾操作中的注意事項時可用這幾字概括:一“貼”二“低”三“靠”。(一“貼”指濾紙要緊貼漏斗內壁;二“低”指濾紙要低于漏斗口,濾液要低于濾紙邊緣;三“靠”指漏斗下端要緊靠燒杯內壁,玻璃棒下端要緊靠三層濾紙邊緣,燒杯口要緊靠玻璃棒。)
五、聯想記憶
記憶新內容時,想到與之相關的舊內容,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然后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記住新知識。這種記憶方法在化學學習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用。例如,在記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過程,可提示學生聯想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制取過程。學生不但很好地記住了新知識,而且很好地將舊知識復習了一遍。
六、字謎記憶
把要記住的化學術語編成字謎幫助學生記憶,這種方法學生特別感興趣,在記住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更愛學化學,更愛記化學知識。例如,為了記住“分子”,就可以編成字謎:老兩口爭兒郎。為了記住“干冰”的特點,就可以編成字謎:似血沒有雪花,叫冰沒有冰碴,無冰可以制冷,細菌休想安家。
七、比較記憶
用確定思維對象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發現物質的本質屬性,然后記憶。在初中化學中,有很多的知識點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記憶,如:分子和原子、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混合物和純凈物等。例如,從記憶“含氧化合物”與“氧化物”這兩個概念的不同要素入手,使用“同異綜合比較”。
能夠比較的知識像這樣讓學生記憶效果好,學生理解較透徹,能夠熟練地運用知識點。
在初中化學課本中有許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采用透徹分析的方法,分析其適用條件和要點,在理解的情況下,進行記憶。理解是記憶的基礎,只有深刻理解,才能牢牢記住。例如,將溶解度的概念剖析成四個要點:一定溫度;100g;達到飽和狀態;所溶解克數。或者是挑出其中的關鍵詞句強化記住。例如,過濾的基本操作,可以用六個字“一貼,二低,三靠”來掌握。再比如諸多化學反應是完全對立的。如,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氧化性和還原性等。此類性質相反的知識,只要掌握一方,則可自然聯想到另一方。例如,化合反應:我們就說是“一變多”用A+B―AB表示;而對于分解反應:可以是“多變一”,用AB―A+B表示。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很快記住這兩大反應類型,在判斷時也不容易出錯。
二、對于一類物質性質的記憶
一般采用分類歸納法,再加上一些對比找出其中的不同,加強記憶,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們在學習氫氣、氧氣和二氧化碳這些物質時,都是按照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來進行探討研究學習的。此時我們可以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制成表格的形式,觀察異同,分析對比,這樣就更容易記憶和掌握。例如:
而對于實驗現象的記憶,由于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加強實驗課,對學生掌握知識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從直接感覺接受知識比聽覺得到知識要牢固。化學實驗課直觀生動,學生看得到,便于接受。如,做鎂條燃燒的實驗,現象是:鎂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發出耀眼的強光,生成白色的粉末氧化鎂。現象非常明顯,學生看過后,記憶會非常深刻。又如,鹽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色,NaOH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藍色,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紅色。只有通過實驗對比現象,才能記得深刻。最后考慮到物質用途的記憶,平時我們在傳授學生這方面的知識時,應盡可能多舉一些生活實例,來提升他們的興趣,加深他們的記憶,例如,生活上,可以用含Al(OH)3藥物治療胃酸過多的病人;生產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就是利用酸堿的中和反應;用H2可作探空氣球,也可作氣體燃料和冶金的還原劑,這樣來掌握H2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一、背景
我從事初中化學教學多年,任教班級的學生數均在55人左右,為完成教研工作我所到聽課班級的學生數也在55人左右。在這些班級,每次做演示實驗時,只有前三排的學生能看見實驗現象。如教師拿著實驗儀器往教室后面走,一是不方便;二是有些實驗現象顯示時間較短,剛走到第二排時,現象就消失了,后面的學生仍看不見。如進行分組實驗,2~3人一組,實驗時經常是一名學生操作,另一名學生觀看,學生沒有均等的實驗操作機會。實驗教學進行了一個學期后,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仍存在問題。ML儀器是我從事初中化學教學時制作并使用的,現已向其他學校推廣使用。
二、原理
我自制的ML儀器盡量保持了普通儀器的實驗原理,與課程標準及教材實驗能夠較好地匹配。我對部分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裝置易操作、實驗現象明顯。如用稀硫酸和鋅制取氫氣及用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氣體發生器裝置;用青霉素瓶代替試管、膠塞;用空油筆芯塑料管代替玻璃管;用氣門芯膠管代替膠管;用2 ml注射器代替長頸漏斗或分液漏斗,根據注射器注入溶液的量來控制反應速度就是對原有裝置的改進。再如,滴瓶用塑料眼藥水瓶制成。在塑料眼藥水瓶口用針扎一個小口,使用時輕輕擠壓瓶體,溶液會一滴一滴地滴出,用后再蓋上瓶帽,以防止揮發,當瓶中溶液用完后也便于吸入溶液,這也是對原有裝置的改進。
三、儀器、制作說明及材料和用途
(一)儀器
(二)儀器制作說明及材料和用途
1.點滴板(圖2)――用塑料鋁箔藥品包裝片制作,大
(二)儀器制作說明及材料和用途
1.點滴板(圖2)――用塑料鋁箔藥品包裝片制作,大
小據需要選取,用于不需加熱的實驗,如酸、堿、鹽和氧化物之間的反應等。
2.滴瓶(圖3)――用塑料眼藥水瓶制作,大小據需要選取,用于盛放溶液,擠壓瓶體,溶液滴出。
3.加熱試管(圖4)――用慶大霉素等針劑安瓿制作,大小據需要選取。用于完成加熱在試管內進行的實驗,如高錳酸鉀分解等。
4.試管夾(圖5)――用電線夾連接木質手柄制作,用于夾住加熱的試管等。
5.氣體發生器(圖6,不加熱)――用青霉素瓶(帶膠蓋)、空油筆芯塑料管氣門芯膠管和2 ml注射器制作。需要加液時,注射器針頭插入膠蓋中。用于完成固體和液體反應,不需加熱制取氣體的實驗,如氫氣制取、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等。
6.固體試劑瓶(圖7)――用青霉素瓶制成。盛放固體試劑。
7.鐵架臺(圖8)――用罐頭瓶鐵蓋上固定自行車輻條制作,輻條上固定的夾子用伸縮裁紙刀上的刀片固定裝置,試管夾或鐵圈可固定在夾子上,和輻條同時固定。用于固定加熱的試管和鐵圈等。
8.酒精燈(圖9)――用玻璃藥瓶、小銅管和衣服上的金屬圓標簽制成。標簽上打孔,穿入小銅管,標簽下套入耐高溫膠皮,固定燈芯不水平移動。不用時燈芯放入另一瓶中密封保存,燈芯濕潤。盛放酒精的玻璃瓶蓋上瓶帽,防止酒精灑出。
9.水槽(圖10)――用透明塑料瓶底制作。大小據需要選取,用于排水法收集氣體。
10.集氣瓶(圖11)――用銼摩沙青霉素瓶制作。大小據需要選取,用于收集氣體。
11.毛玻片(圖12)――用銼摩沙玻璃制作。大小據集氣瓶大小配制,用于蓋集氣瓶。
12.藥匙(圖13)――用硬塑料片剪成,熱水中浸泡后彎曲成勺狀,大小據試劑瓶口確定,小頭為小匙。用于取固體藥品。
13.表面皿(圖14)――用玻璃片制作,放在鐵圈上可用酒精噴燈加熱壓成鍋形(不壓也可)。
14.燒杯(圖15)――用小酒杯代替,用于罩在火焰上方檢驗物質燃燒的生成物。
15.玻棒(圖16)――用砂紙摩去玻璃條棱角制作。用于攪拌,如蒸發、溶解等。
16.蒸發皿(圖17)――用瓷質酒杯代替。大小據需要選取,用于蒸發,如粗鹽提純中的蒸發。
17.鐵圈(圖18)――用鐵絲彎成,大小根據蒸發皿確定。用于夾在鐵架臺上固定蒸發皿蒸發溶液,如粗鹽提純。
18.鑷子(圖19)――用彈性的金屬片制成。用于取塊狀固體藥品。
19.燃燒匙(圖20)――用漆包線一頭砸扁成鍋形彎曲而成。做固體物質在集氣瓶中燃燒實驗,如硫、磷在氧氣中燃燒等。
四、實驗及說明
(一)實驗
(二)實驗說明
1.制取氧氣及收集(圖21)――該實驗用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用2 ml注射器中的過氧化氫注入青霉素瓶中的量控制反應速度。
2.氧氣使帶火星火柴復燃(圖22)――收集好一青霉素瓶的氧氣,觀察其物理性質,伸入帶火星的火柴棍,復燃。
3.高錳酸鉀分解(圖23)――用帶柄電線夾夾住放入高錳酸鉀的安瓿,經加熱后高錳酸鉀分解,安瓶口放帶火星的火柴棍,復燃。
4.氫氧化鈉潮解(圖24)――用鑷子取一片固體氫氧化鈉置于玻璃片上,觀察現象。
5.制取二氧化碳(圖25)――與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發生氣裝置相同,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
6.蒸發(圖26)――用藥瓶制作的酒精燈加熱酒杯,用玻璃棒攪拌。
7.制取氫氣(圖27)――與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發生氣裝置相同,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氣體,并把收集滿的氫氣倒放在桌面上。
8.氫氣點燃(圖28)、檢驗氫氣燃燒產物(圖29)――點燃氫氣,火焰上方罩一個酒杯,觀察水珠。
9.溶液之間反應(圖30)――點滴板右邊滴氫氧化鈉溶液2滴,再滴酚酞試液半滴,氫氧化鈉溶液變紅。點滴板左邊滴2滴硫酸銅溶液,再滴2滴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出現藍色沉淀。
10.大匙取藥品(圖31)――大匙取多量硫酸銅晶體。
11.小匙取藥品(圖32)――小匙取少量硫酸銅晶體。
12.紅磷在高錳酸鉀分解的氧氣中燃燒(圖33)――高錳酸鉀加入安瓿后加熱分解,加入一小粒紅磷,紅磷燃燒,出現火焰、白煙,用棉花堵住安瓶口。
13.硫在氧氣中燃燒(圖34)――燃燒匙中放入硫,在空氣中點燃,伸入充滿氧氣的青霉素瓶中,硫燃燒,火焰為明亮的藍紫色。
五、使用現狀和發展方向
利用自制的ML儀器能完成初中化學的全部實驗,可以完成高中化學的部分實驗。學生能夠獨立實驗,人人都能看到明顯的實驗現象,較快地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有效提高了實驗教學中的學生參與度,同時也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為學生學習化學理論知識奠定了基礎。
自制的ML儀器對實施課程標準中強調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著積極作用。
自制的ML儀器所需的生活用品或廢品易找,無論是城鎮學生還是農村學生都能制成這套儀器,可以推廣使用。一些企業也可以生產這套儀器,為有購買能力的學生提供方便。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是其他教學方法無法代替的。它是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學生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式、方法去鞏固和加深理解理論知識;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可使學生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可使學生提高團結協作的能力。化學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可以為學生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實踐基礎。尤其對高職院校而言,它所要培養的是面向生產、服務、管理、建設第一線,生產技術操作熟練,組織能力強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實驗教學是實現高職教育教學目的不可缺少的教學活動,所以我們高職院校的每位教師都應該重視實驗,做好實驗,創新實驗。這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品質和素養。
一、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化學基礎知識
化學實驗的好處就在于讓學生觀察,了解物質的本質屬性。學生可以通過真實的實驗現象加深對化學概念的理解,而不再是干巴巴地學習抽象的理論知識。比如,學到鈉、鉀的時候,學生們根本沒見過鈉和鉀,怎么可能知道它們與水反應會是什么樣子,在空氣里燃燒會有什么不同的現象?但通過實驗,效果卻會變得完全不一樣,不僅可使學生們認識了金屬鈉和鉀,還知道應該怎么儲藏、反應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現象等,對物質有了很直觀的、很充分的了解,可以把抽象的知識轉化成感性認識,并加深對化學概念的理解。
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是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它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手段。例如“做飲料”、“煙花爆竹的焰色反應”、“燒不壞的手帕”、“金屬鈉、鉀與水反應”和能夠產生各種實驗現象的好多有趣的實驗,都會使學生感覺到神奇,從而形成主動學習化學課程的內在動力。
三、可使學生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
實驗操作技能是通過反復練習獲得的,而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可以認識多種類型的儀器設備,還可以接觸到這些儀器,通過一定數量的化學儀器操作實驗,可以熟悉各種儀器的原理、性能、作用熟練掌握操作規則,更好地適應當代企業的發展需求。比如,我們在校期間做過的分析類實驗課程可使學生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有機類課程可提高其動手組裝各種儀器的能力,儀器分析課程可使學生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原理和性能。
四、可使學生提高團結協作的能力
在當今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社會中,團隊合作精神、合作意識越來越重要。為了學生們能夠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要讓他們學會合作,善于合作。例如學生分組實驗溴乙烷的制取和性質,這個實驗中,在一個四人小組中,進行分工合作,可以是一個同學負責安裝儀器,一個同學負責稱量藥品、加藥品,一個同學負責驗證物質的性質,另一位同學負責記錄現象和數據,然后互相交流,完成整個實驗。大家可以在緊張、和諧、有序的氛圍中完成實驗過程。解決了有的同學忙不過來,有的同學卻不知道該做什么的問題,從而使同學們增進了理解和友誼,還提高了團結協作的能力。
五、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如果沒有對事物進行細致的觀察,就不能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在實驗中,可以通過觀察反應的各種現象,做出全面、細致的描述和分析。如:做水的電解實驗時,通電后,你可以觀察到兩極會產生氣泡, 過一會兒,兩極玻璃管上部匯聚大量氣體,且體積2:1,兩極產生的分別是什么氣體?如何檢驗?學生還需分析、猜測兩種氣體可能是氧氣和氫氣,通過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先是觀察,然后結合實驗現象進行思考,得出了結論。
六、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特別是高職教育階段,化學實驗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具有特別的意義。學生可以通過設計性或探究性實驗,探究自己還未認識的世界。化學實驗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所以我們高職院校在化學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化學實驗,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作用,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鄭長龍.化學實驗教學新視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考試制度因素
現行的高考、中考制度,師生還是圍著分數轉,出現了學生苦、教師累的現象。特別是實驗中在制取有毒氣體時,需要模擬實驗教學軟件的支持,往往易被教師所忽視。
2.基礎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
資源配備的不均衡性、擇校問題、教師老齡化問題,是農村中小學長期存在的難題,也是困擾新課改與實驗教學的主要因素。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影響信息技術與化學實驗的深度融合。
3.教育教學理念跟不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
步伐
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育技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等,是影響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
二、常規教學與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化學實驗教學前后對比分析
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教學設施的投入力度,我校是農村普通中學,享受到了國家的教育扶持政策,新建成的“理、化、生實驗室、多功能教室、音體美室、微機室”設備齊全,師生有了用武、練武、比武之地。回顧新設備引進之前,教師整天圍繞著教材、黑板、教案、種類繁多的復習資料轉,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乏味單調”,這種以知識為中心“封閉式”的常規教學,很難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常規教學法學生很難理解所學知識,教學效果差、學生學習效率低。新設備引進之后,教師可以在“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下進行化學實驗教學。例如,在濃H2SO4的腐蝕性實驗10-4的教學中,教師先用模擬實驗軟件模擬H2O倒入濃H2SO4中的錯誤操作過程,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飛濺帶來的危險性讓學生進行探究,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做濃硫酸稀釋的正確操作實驗,從而增強學生進行化學實驗的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
三、信息技術支持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幾點建議
1.教師要努力學習并鉆研“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等有關的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學設計藝術水平,在新課改的環境下實現“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我國是農業大國,十三億人口中有八億農民,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是促進農村發展的前提。教育部《關于貫徹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促進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意見》中指出:農村各類學校擔負著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培養初中級專門人才的任務,應在科教興農中做出更大的貢獻。農村學校不僅要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還要培養出一批有知識、有文化、懂技術的勞動者,使其成為新農村的建設者。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有義務通過化學教學傳授更多的農業科技知識,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二、立足化學教學普及科技知識的可行性
據統計,在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初高中畢業生中,有60%以上要回到農村,但由于其農業知識的匱乏,而難以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初中化學教育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部分,有許多內容與農業生產科技知識相聯系,以現行滬教版初三化學教材為例,將化學與農業科技知識的結合點總結如下:
由此看來,以化學教學為主陣地,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可行且必要。
三、立足化學教學普及科學知識的實施途徑
1.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科技知識。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途徑,也是學生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找準知識點,使化學知識與農業科技知識有機結合,能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也掌握一定的農業科技知識與技術理論。如在學習水資源的利用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滲透農村水源污染的問題及農村的節水新技術;在講甲烷燃燒時,則可滲透農村建設沼氣池的原理及科學管理方法。實踐證明,結合農村的具體情況,向學生傳授相關的知識與技術,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術,還能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熱情,提高其學習效率,擴充知識面。這樣,由化學課堂教學將新的知識技術傳授給學生,再由學生傳播給家庭,應用于生產實際,從而有效擴大科技知識的普及面。
2.舉辦專題講座,傳授農業科技知識。結合課本的具體內容,再與農業科技知識聯系選取適當內容,舉辦專題講座是向學生詳細傳授某種科技知識的有效途徑。講座內容應從學生已有的水平出發,結合農民急需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學生易于接受的,又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內容傳播。同時,也歡迎廣大農民群眾參加聽或講,以加大課堂與農民的聯系,更有利于科技知識的普及與推廣。如結合二氧化碳的知識進行《二氧化碳氣體肥料與大棚蔬菜增產的新技術》的專題講座,結合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及溶液的配制,進行《農藥的科學配制與使用》的專題講座。通過這樣的講座,可以更詳細地講述課文內容,并將之用于實際。
3.利用課外活動小組,鞏固農業知識。課外小組活動是學生鞏固農業知識的實踐場所,結合課堂教學選取一些典型的實驗展開課外小組活動不僅鍛煉動手動腦能力,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實踐創新的熱情。如“回收反應產物,自制農業化肥”、“鑒別農村常用化肥”、“測定土壤的PH值,并提出改良方案”,等等。
4.帶領學生參觀訪問,為學生鋪設學習科技知識的平臺。有計劃的安排學生進行參觀訪問,既能擴充課堂所學知識,又能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化學是為了更好地用化學,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應用于生產實踐。如在新農村建設中推廣農民建設沼氣池,以節約能源,減小污染,可借助此機會,帶領學生深入建設現場,參觀建設的過程,聽建設者講使用的原理和科學管理的方法,并鼓勵學生多提問題,更歡迎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在農村這樣的機會很多,如:參觀綠色蔬菜大棚試驗基地,參加科技人員的測土配方活動,參觀后要求學生寫出調查報告,并對發現的問題及建議進行分析討論,有必要還可以請相關的農技人員講解,以積極創造條件,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從而真正讓學生學會新的農業科技知識,使化學教學更深入地服務于農村建設。
四、取得的成績及期待的成果
在初中化學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是提高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前提,鞏固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一、重視上好各種課型的第一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上好緒言課。緒言課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開端,其成敗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化學的興趣能否培養。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是無法解釋很多現象的。如,人造衛星為什么能上天?鐵為什么會生銹?學生對這些問題是很好奇的,興趣也是油然而生的。再利用實驗,就加強教學效果。上緒言課時我增補了: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反應、鎂帶燃燒、向澄清石灰水吹氣使之變渾濁、“刺刀見紅”(紙先用NaOH浸濕,刀用酚酞浸過)等趣味實驗。這樣做。把學生引入了化學這一奇妙的世界里,增強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的效果。再如,上“空氣”一節內容時,我利用生動形象的事例講解空氣的存在,講述空氣的發現史,演示空氣成份的簡單測驗法。通過生動的講解、大量的客觀事實及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實驗。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因勢利導,將學生好奇心向好的方面引導。在第一次上實驗課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先講解實驗目的、要求、進行實驗的安全注意點。然后帶著學生邊講邊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做好實驗記錄。最后每位學生都寫好實驗報告、做好整理、清潔工作。經過這種實驗教學的訓練,學生對每個實驗的目的有了明確的了解,學生操作也較規范。這樣,不僅保證了良好的實驗紀律,而且為以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做探究實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還提高了化學教學質量。
二、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鞏固、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初中學生思維多限于形象思維。易接受直接事物的刺激。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接教學手段。我經常用投影儀放大實驗,清楚地展示實驗。如,Zn和稀硫酸反應產生氫氣、碳酸鈣與鹽酸反應、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配制、結晶現象的觀察;利用化學課件,播放原子、分子的結構以及氧化汞分解、水分解等動畫,使微觀變直觀等;利用電視教學,放映典型的示范課教學帶、化學實驗操作示范片、典型題目的講解錄像帶。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有趣的化學實驗激發、保持學生的興趣。如,魔棒點燈、水中起火、放飛氫氣球、自制冰箱除臭劑、點石成金、多彩噴泉、鐵的發藍等。利用這些實驗不僅能使學生的知識得以鞏固,而且能激發他們探究化學知識的興趣。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對學習化學的情感
在化學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舍得感情投入,舍得花時間經常和學生接觸,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信任的關系,學生就喜歡老師,從而將此情感遷移到老師所教的學科中去。如何讓學生喜歡老師,從而喜歡這門學科呢?具體做法如下: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讓學生敬重你;對事處理果斷,實事求是,絕不偏袒任何人;有錯必糾,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經常聽取學生的意見,了解他們的所想、所欲,對癥下藥;實施成功教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當他們每取得一定進步時,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每位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一片愛心。
四、重視啟發式教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啟而不發”并不是學生不配合,而是教師啟而不得法。如,我在講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應用了如下程序:利用日常生活中將白糖和食鹽加到一定溫度一定量水中不能無限溶解的事實,引導學生分析:其它物質有這種性質嗎?讓我們用實驗證實:演示室溫10毫升水中加少量KNO,振蕩,投影觀察其固體消失,又繼續加KNO3振蕩,觀察其固體消失,又繼續加KNO3至有固體出現時,從而導出此時的溶液是KNO3在此條件下的飽和溶液,請學生歸納分析并給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下定義,最后對照書上的定義。經過這樣層層誘導,學生參與全過程的活動,得出的概念容易記憶,也就相應減輕了學習負擔,使學生樂于學習。
五、展示家庭小實驗
家庭小實驗是學校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的重要補充,也是學生學習知識、鞏固知識、培養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時還是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有效方法。要想搞好家庭實驗,必須做好家庭小實驗的實施準備,如常用儀器、藥品、自制儀器等。
1,藥品準備
澄清石灰水、食用純堿、蠟燭、白醋、食鹽、膽礬、銅絲、白糖、檸檬酸等。
2,自制儀器
(1)杯:用不同容量的輸液瓶截斷可得不同容積的燒杯,具體操作如下:在需斷處纏上兩圈毛線,滴上汽油,點燃加溫,待火焰剛媳時直接放入水中斷口就可。
(2)圓底燒瓶:將廢燈泡燈頭上的松香及連接燈絲的玻璃取下,在所得玻璃泡口上配上帶導管的橡皮塞即得圓底燒瓶。
(3)洗瓶:選用容積為250―500ml的軟塑料瓶(如雪碧瓶等),按瓶口大小配以橡皮塞,插入一帶50度角的尖嘴細玻璃彎管即可。
(4)酒精燈:用舊的墨水瓶(酒瓶也行),在瓶蓋上打孔,配上一個長20mm,直徑為5mm的空心管,配以細線,插入瓶蓋,配上大小合適的金屬蓋即可。
(5)貯氣袋:將塑料食品袋口扎緊即可。
3,家庭小實驗的實施
(1)緊扣教材內容,隨教學進度做相宜的家庭小實驗。
(2)詳細寫出家庭小實驗的方案,經家長和教師審閱后執行。總的原則: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安全可靠。
(3)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做好實驗記錄。
《基礎會計》由于專業術語的抽象、深W、枯燥,加上職高學生缺乏感性經驗,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參與性差,形成被動性學習,習慣于聽老師講,很少去自己閱讀教材,對知識進行梳理,更是缺乏實際的操作能力,因而形成教學效率低,實際操作能力差的結果。基于《基礎會計》的理論性與操作性并舉的特點,必須根據教材的內容,充分根據教材內容,充分利用其操作性強的特點,將教學內容變成直觀性強的具體情景,通過“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從這一觀念出發,在《基礎會計》教學中,運用“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探究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基礎會計在會計專業課程培養體系中的地位
基礎會計課是中職會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首要入門課程,主要介紹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程序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學生掌握會計核算基礎知識,學會記賬、算賬和報賬的技術和技能。在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它起到啟蒙的作用,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奠定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因此,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
二、 基礎會計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中職學校的基礎會計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應的學習內容,學生聽得多“做”得少,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少。同時由于強調學科理論體系的完整,教學順序上,先介紹會計概論,后介紹借貸記賬法,再介紹會計憑證、賬簿、報表,學生要先學習理論再進行實訓。這種教學對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因其年齡小、基礎薄、抽象思維能力達不到要求,極易產生畏難情緒,十分不利于培養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也不利于會計職業素養的形成。
三、怎樣進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
第一階段:認識、入門、掌握階段,教師主導,學生主角。其教學做環境:手工會計模擬實驗室+多媒體計算機連高清投影儀;教學方法和手段:任務驅動教學法,以技能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生怎樣做,怎樣做好。教師在教學中,以實務教學為主線,將工作環節轉化為教學任務,按實踐操作順序安排教學,學生先參觀往屆學生所做的賬本、賬簿、報表,從而有個初步的認識,接下來從經濟業務的發生開始,首先邊做邊學如何填制各種原始憑證(包括增值稅專用發票、普通發票、收據、收料單、領料單、限額領料單、差旅費報銷單、支票、進賬單、銀行匯票、銀行本票、委托收款業務辦理、商業承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匯兌憑證、托收憑證等憑證的填制),如何審核原始憑證,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隨后介紹企業的經濟業務,如何將各種原始憑證分類,在學生有一些初步認識后,穿插講解會計核算的“鑰匙”――借貸記賬法,并讓學生運用借貸記賬法將經濟業務(以某年的12月份業務為例,具體有籌資、提現、采購、出差借款、入庫、出庫、銷售、差費報銷、薪酬等日常簡單業務核算和期末計算利潤等期末會計核算)填制在記賬憑證上,接下來根據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登記賬簿,賬簿核對無誤后,編制財務報表,最后整理和裝訂憑證。通過動手,提高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興趣,在操作中,簡要介紹用到的會計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實務中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通過這一教學順序,避免一開始就學習抽象的會計專業名詞和理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