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09:46: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金融投資理財培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居民投資理財存在的問題
(一)理財觀念不合理
中華民族有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但量入為出、勤儉致富這種傳統的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居民的投資理財活動,使人們只注重消費計劃而忽略了投資規劃。與之相反的是有很大一部分“月光族”不能平衡收入與支出,連最基本的儲蓄都無法實現。
(二)理財知識匱乏
目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眾多且各具特色,對于那些缺乏時間精力學習理財知識但是又想進行投資理財活動的投資者而言,金融中介機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由于我國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和行業的不規范,許多金融從業人員并不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不能很好的為理財者提供投資理財服務。
(三)對風險和收益的認識不夠
正確認識風險和收益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但大多數居民對于風險和收益之間的關系還不夠明確,很多居民盲目追求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而忽略了較高的風險性。除此之外,居民在投資理財時風險分散意識還不夠強,常造成“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現象。有時候也會高估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進行超出能力的理財活動。
(四)金融交易環境不完善
我國的金融交易環境還不夠完善:市場結構由國有銀行主導,金融工具種類紛雜;金融監管效率不高,存款保險體制尚未建立;法律環境不佳,對債權人和股東利益的保護還需提高。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行業服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服務水平難以達標,無法為投資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降低了投資者的信心,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加大。
二、解決措施
(一)政府部門
1.建立完善金融法規,保障投資者利益。創造一個良好的金融交易環境,需要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法規和金融監管機制,對金融市場上的違規活動進行約束,加強監管力度,提高居民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信心。
2.加快金融市場改革,完善家庭投資理財。我國政府應該借鑒西方金融行業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積極引進和創新居民投資理財工具,加快金融市場的改革步伐,推動居民投資理財活動向多元化、風險分散化、安全化發展。同時,政府部門還應該將互聯網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與金融產業相結合,為居民投資理財活動提供更加高級化、多樣化的選擇。
(二)金融機構
1.培養專業人才,提供投資理財服務。現階段我國大多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自身都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不能很好的為投資者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對于這類情況,金融機構應該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加強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和知識的全面性,這樣才能結合居民自身的實際情況,從居民個人利益出發,為其提供合理有效的理財規劃。
2.大膽創新,滿足不同層次家庭理財需求。相較于普通居民而言,金融機構在獲取國家政策動向、市場變化信息時更加及時和準確,投資理財相關知識更加專業和完備,分析和統計能力也要遠高于普通居民。因此金融機構要關注和聽取理財者意見與建議,對金融工具進行大膽創新,設計出更符合大眾投資理財需求、更合理科學的投資理財產品,極大地迎合不同收入層次居民的投資理財需要。
3.樹立品牌形象,提高居民信任度。全國有許多金融機構和證券公司,但人們大多選擇銀行進行投資理財活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居民對這些金融機構的信任度不高,對市場信息的透明度持懷疑態度。對此,我國金融中介機構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信用評級、審核、監督和運行機制,對各類金融中介機構提供信用評級,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提升在居民心中的信任度。
(三)理財者
1.轉變理財觀念,科學規劃資產。對于投資理財者來說,要想取得理想的理財效果,轉變原有的傳統理財觀念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居民投資理財要在計劃消費的同時,注重投資規劃,合理分配個人資金在各項投資理財活動上的分配比例,協調好風險與收益的平衡點,選擇適合自身的投資理財產品組合,盡可能的最大化收益。
2.學習理財知識,合理運用理財工具。我國金融市場上理財產品種類較多,需要理財者了解各類投資工具的功能和特性,根據個人對資產流動性、風險性等產品特點的偏好和自身財務狀況,針對性地選擇投資理財產品,制定一個有效的投資組合方案,最大限度的處理好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
3.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科學理財。居民進行投資理財活動時應關注金融環境的變化,根據國家各項政策與訊息及時調整自身投資理財方案,調整資金在不同投資理財產品上的風配比例,極大化的降低風險。
三、結論
高質量的金融理財服務既是一國金融發達的標志,也是一國財富現代化管理的一個基本方面。如何更好更快的使居民投資理財活動得到發展,回顧全文,政府、金融機構、投資者都需要作出一定的努力與改變,共同創造出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
參考文獻:
[1]何麗華.理財新視角:個人理財規劃[J].審計與理財,2005(2):35-36.
[2]王洪波.淺析金融改革之利率市場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23).
[4]劉妍.張桂仁.證券投資組合理論與財務風險的防范[J].商業經濟,2013(02).
[5] 李煒.石家莊市居民個人理財的分析與研究[J].當代經濟,2012(19).
近年來,隨著北京市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支持力度,都市型現代農業呈現出了多年來未有的好形勢。京郊農民手中的財富在增加,渴望財富增值的愿望也日益強烈,但適合他們的投資理財產品及渠道卻比較匱乏。因此,拓寬農民投資渠道、改善農村理財環境、加大宣傳力度和知識宣講、提高農民的投資理財意識及素質、進一步改善京郊農村的金融環境就顯得格外必要且緊迫。
一、京郊農民消費剩余情況分析
(一)“消費剩余”概念的提出
一直以來,習慣于用人均純收入來衡量農民的收入水平,而這一概念并未區分開其中的儲蓄部分和現金部分,考慮到大多數農民目前的理財意識較為薄弱,投資心理偏于保守等特點,在研究農民投資理財時,應該重點關注他們手中可用于進行投資的現金部分,因此“消費剩余”這一概念更符合農民可用于投資的實際資金情況。
消費剩余,是指農民的人均現金收入減去用于生活消費的人均現金支出后手中剩余的現金部分。這一概念中的人均現金收入是指農村住戶和常住人口在調查期內得到以現金形態表現的收入;人均生活消費現金支出是指農村住戶用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費支出。按照這樣的標準計算出來的消費剩余,是農民在保障一定生活水平的基礎上,不必動用個人或家庭儲蓄部分便可以進行投資理財的資金,因而也是最有可能用于投資理財的資金。
(二)京郊農民消費剩余穩步增長
按照上述分析,對京郊農民的消費剩余狀況進行調查了解,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京郊農民收入和支出均呈現持續增加態勢
近年來,農民增收呈現出兩個新特點:一是農民增收渠道更加穩定,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拉動因素;二是高低農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低收入農戶收入快速增長,高低收入戶收入差距比例持續走低。在農民增收、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各項補貼和鼓勵消費的擴內需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京郊農民生活消費支出保持旺盛且全面增長。
2.京郊農民消費剩余保持穩定增長
按照前文提出的消費剩余計算方法,根據近三年來京郊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和支出的相關數據,可以得到京郊農民人均消費剩余的基本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網站數據整理。
注:各年份數據均為當年前11個月統計數據。
可以看出,自2011年以來,京郊農民的人均消費剩余逐年提高,也就是說農民手中可用于進行投資理財的資金保持在一個穩定的金額之上。
二、京郊農民投資理財渠道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投資渠道匱乏、理財方式單一
農民手中的消費剩余即“閑錢”,最多的還是用于多年不變的幾項:一是儲蓄。因為農民整體收入還不是很高,儲蓄被認為是安全穩定,最有保障的理財工具;二是民間借貸。民間借貸是農民理財有的理財方式,利率比銀行利率高出幾倍,但在賺取高額利息的同時也蘊含著很大的信用風險;第三是蓋房買房。不少富裕農戶將積蓄用在新蓋、翻修房屋上,有的還貸款在縣城或市區買房,一方面為了方便孩子將來上學,另一方面為了資金的保值增值。也有些農民購買了基金股票等風險較高的投資工具,還有些為了將來不增添兒女的經濟負擔,投保了養老保險以及商業保險,但更具專業性的投資工具比如期貨、外匯等,就很少有人問津了。
(二)投資意識保守、理財知識欠缺
在大多數京郊農民的眼中,投資理財是有錢人干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存錢儲蓄、收取利息就滿足了,甚至有些農民,認為買基金、買股票和儲蓄一樣,到期就會連本帶利地收回來。這些保守或者錯誤的認識,和農村居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接受的教育有限、相關知識很欠缺有關。此外,投資理財還有一點尤為重要,就是能夠有效防控風險。2006年到2007年,我國證券市場經歷了一場大牛市,大量個人投資者包括一部分農村居民踴躍入市,然而隨后的暴跌使他們中的大多數投資者并沒有實現盈利反而承受了不小的損失。在這樣的影響下,保守一些的農民就更對投資理財失去了興趣。
(三)金融市場滯后、服務不到位
京郊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農民面臨的金融市場環境有很多缺陷:銀行網點相對較少;多數遠郊區縣及縣級以下地區沒有證券交易網點;保險機構特別是人壽保險機構不健全,已經開展起來的保險業務也不太規范;信托公司、租賃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服務相當有限,非銀行金融機構缺位。在金融服務方面,金融創新和金融電子化產品匱乏,而且沒有適合農民資金情況和風險特性的金融投資理財產品。再加上農村信息化水平依然較低,信息渠道不暢,客觀條件的制約使農民對于投資理財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三、拓展京郊農民投資理財渠道的建議
(一)結合京郊農民需求拓展投資渠道
雖然大多數京郊農民投資理財意識比較薄弱,但他們渴望財富保值增值的愿望不比城里人低,應該順應京郊農民的理財需求,廣開投資渠道,讓更多的老百姓有機會和渠道去合法地追求財富的保值增值。除了儲蓄,還應該積極引導京郊農民了解各種投資工具,進而結合自身需求和特定資金情況拓寬投資渠道。例如手中有季節性的閑置資金,可以投資于銀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如7天、半個月、1個月等不同期限的理財產品,風險性不高,收益又高于銀行存款,可以實現收入增加的目的。又如許多銀行在保險產品,如果農民有保險意識,則可以購買一些分紅型或收益型的保險產品,既可以提高對未來的保障,又可以獲得收益,對養老、醫療、不確定因素的防御等都有好處。
(二)加大宣傳力度,普及投資理財知識
對于普通京郊農民來說,很難具備投資理財的專業知識,因此就需要專業的機構和人員提供咨詢和管理服務。首先,利用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積極推出投資理財服務專欄,傳遞投資理財理念,普及投資理財知識。其次,政府應像送科技下鄉一樣,送金融理念、投資知識下鄉,組織投資理財專家如高校教師或技術人員到農村居民中去培訓投資理財的實用技能。第三,銀行、證券公司也應從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出發,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到農村中去開展投資理財講座,培訓有意投資的農民。通過在京郊農村居民中普及投資理財知識,引導農民從單純的存款轉向多項投資,同時增強風險意識。
(三)培育京郊金融環境、創新服務理念
京郊農村地區的投資理財市場潛力很大,但能夠深入到城鄉的金融機構很少,農村市場上的投資理財機構仍以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為主。這樣的金融環境,不僅給農民了解和購買投資理財產品帶來很大的不便,也限制了投資理財服務的推廣。因此,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說,要帶著一份社會責任感,著力于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為農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可以設計一些差別化的服務,如設立汽車流動服務站、便民服務點等。此外,金融機構還要做好售后服務,幫助農民消除對理財產品模糊的認識和對風險的擔心,能放心購買銀行的各項投資理財產品。除了充分發揮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支農潛力的情況下,政府應大力推動發展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實現北京農村金融機構的多樣化。
(四)開發適合京郊農民的金融產品
農村居民作為參與市場的一個特殊群體,既缺知識又缺能力,可以說是市場中的弱勢群體,各金融機構應該將其在農村市場經營的注意力轉移到關注農民的具體需求,加強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開發適合農民投資心理、操作簡單方便、且風險低、收益穩定的理財產品。例如,即使是對農民來說最簡單易行的儲蓄業務,也可以針對農民的需求和特點開發諸如滾動存單等業務類型;又如基金理財對城市居民來說歷史悠久,但對于農村居民來說卻依然陌生,因此基金業應該通過創新獲得農民的認可,不僅可以為農民進入證券市場提供工具,還成為分流儲蓄資金轉化為投資基金的金融工具及載體;還有將憑證式國債這一適合農村農民、收益穩定的成熟金融產品引入農村,逐步培育京郊農村的應債主體,在城鄉之間合理分配金融產品,把經濟發展成果合理分配到農民手中,促進社會和諧,支持北京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孫菲菲.京郊農民現金收入增12%[N].京郊日報,2012年12月13日(第01版)
一、高職投資理財專業人才培育目標及培養特點
1.高職投資理財專業人才培育目標
根據目前投資理財專業的就業狀況來看,其就職崗位主要以企事業單位、證券行業的基礎理財和業務操作等工作為主。這些工作崗位具體可以細分為企業會計、金融理財、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等,還有一些金融企業的投資數據分析和業務管理等。另外,還可以進入金融和保險機構,對投資理財進行咨詢等。
因此,高職投資理財專業人才培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投資理財方面的專業人才,將這些人才運輸到各類工商企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這就要求投資與理財專業學生不僅要掌握財務會計、資金管理等理論知識,更應了解會計、金融、貿易、投資之間的關系,努力培養自己的投資理財意識和投資管理能力,熟悉各類操作技能,使自己成為應用型的高級專業人才。
2.高職院校投資理財專業的培養特點
高職教育以職業性和應用性為主要特點,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的培養。目前,高職院校投資理財專業從金融市場的發展形勢出發,以投資理財人才的知識與能力需求為課程設定依據,充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金融行業發展等進行人才培養。主要具有如下兩大特點:
(1)側重實踐能力培養
投資理財專業強調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強調與崗位需求的結合,強調對相關學科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
(2)“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宗旨
高職院校通過與企業進行廣泛的、多層次的合作,建立其校外實習基地,實現校內基地與校外基地的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訓基地,提升學生的專業化水平。
二、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投資理財專業的教學改革策略
從高職院校投資理財專業人才培育目標及培養特點出發,應側重從三個環節入手進行改革。具體如下:
1.充分發揮校內課程優勢,資源優勢,提升校內教學質量
(1)精選教學內容,完善學科融合
崗位需求要求投資理財專業學生熟悉管理、會計、市場營銷等多個專業或學科的知識。因此,教學中應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與交叉教學。例如,金融學與會計學、法律、市場營銷、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心理學等相互之間都存在聯系,培養學生交叉學科完整的知識鏈,了解相近學科和本學科的實際應用,精選教學內容,完善學科融合,整體優化學科發展。
(2)從崗位需求出發,優化課程體系,突出培養特點
理論課程應與實踐課程交叉進行。理論課程教學中,側重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和重點知識點,而在實踐教學環節,一方面,要注重授課過程中的滲透投資理財相關片段角色扮演;另一方面,要注重課下相關社會實踐的安排和組織。此外,逐漸增加理論教學部分的實踐內容,嘗試運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既要學會理論知識,又要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2.充分發揮師資隊伍優勢,為學生提供技能考試培訓輔導
高職學生的利益是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重點就是在知識和技能兩方面。將該教學工作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技能上,培養其一種以上的技能。教學工作者應當以此為中心,這也是受教育者利益成長的直觀體現。為此,高職院校必須充分發揮師資隊伍優勢,為學生提供技能證書考試的專業化培訓和輔導。比如會計上崗證、銀行人員、證券人員和期貨人員的從業資格證、理財規劃師、金融工程師等。
同時,可以邀請該專業的校外專家進行授課。通過授課,從中聽取豐富的金融實踐經驗,讓學生了解社會,明確企業對職業技能的要求。或者為學生提供校外參觀、交流、實習的機會,讓他們熟悉本學科的前沿技術與發展狀況,開闊學生的眼界。
3.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工學結合平臺
通過校企合作,構建校企合作實習基地,為“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奠定基礎。在教學中,應將專業知識與企業實際聯系起來,提供學生頂崗實踐的機會,又將學習成績與實習成績掛鉤到一起。同時,要參考企業的意見制訂教學內容,讓校企雙方增加互動,多加交流,實現雙贏。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實現校內教學資源與企業資源的有機結合,發揮二者的合作優勢,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優秀的投資理財人才。
關鍵詞 :工薪階層;投資理財;現狀;問題;對策
以工資、薪金所得作為其主要收入來源的個人或家庭可稱之為工薪階層。在我國特指實際年收入在32000元到500000元之間的個人或家庭,因為在大多數城市中這部分群體的數量比較多,是我國社會結構的主流階層。
投資理財是指通過對個人或家庭的資產、負債等進行整理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其風險承受能力、所處的不同生命周期等情況,選擇合適的理財工具,來實現資產保值與增值、風險的規避等一系列財務目標。
一、工薪階層投資理財的現狀
(一)投資理財需求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收入在不斷地增加,除去日常開銷,人們手中出現了大量閑置的資金,而這時人們不再滿足于將錢存入銀行獲取利息,而是嘗試各種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方式,對投資理財業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二)投資理財產品日益多樣化
由于投資理財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盡快占領此市場,積極推出各種理財產品,并創建自己的品牌,這樣使得理財產品的品種日益多樣化。例如人們熟知的銀行存款,形式單一,而近幾年各大銀行對其進行了創新,推出了各種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匯理財產品,其中人民幣理財產品既有準儲蓄型產品;還有與股票市場掛鉤的產品。
二、工薪階層投資理財存在的問題
(一)工薪階層理財意識弱、容易陷入理財誤區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工薪階層的理財意識普遍較弱,認為理財就是儲蓄,買國債、拿利息等,往往容易陷入理財誤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財就是把錢存在銀行里。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銀行儲蓄是最安全、最穩妥的理財方式。但現實中衡量債權人的收益、債務人的成本,最合理指標是實際利率,而不是名義利率,兩者的關系為:實際利率=名義利率-物價水平變動率。具體講,當物價上漲幅度超過銀行給儲戶的收益率時,則實際利率為負值,也就是說把錢存在銀行不僅不能增值,反而本金的購買力也會呈現下降的趨勢。
2.理財是高收入家庭的專利。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持有“有錢才有資格談投資理財”的觀念,他們認為固定的收入扣除日常開銷后幾乎沒有剩余,哪來的閑錢可理?但在實際生活當中,所謂真正的有錢人畢竟占少數,工薪階層仍占大多數,因此理財并不是富人的專利,錢多錢少都需要好好打理,而實際上,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理財,通過科學的理財可獲取資產的保值、增值,要嚴肅而謹慎地對待。
3.對理財時間的錯誤認識。理財應該在結婚之后開始,這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普遍認知,而事實上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理財,年輕單身時,收入有限,應將其用于娛樂教育以及婚前準備中;壯年時,收入相對較多,應將子女的教育、父母的贍養及退休后的儲備作為其理財的重點;進入老年,則老有所養就成為其理財的主要目標。因此理財應貫穿于人生的全過程,宜早不宜遲。
(二)工薪階層的理財技巧匱乏
工薪階層理財技巧差,普遍存在著羊群行為。工薪階層進行理財時,不是自己分析,而是隨大流,帶有盲目性,且忽視潛在的風險,這在前幾年的股市當中表現尤為明顯,如典型的“跟莊”、“政策市”、“消息市”等非理性投資。這不僅不利于個人財產的保值與增值,還會因為投資的失敗而失去對理財的信心,阻礙理財業的發展。
(三)理財環境的制約
由于我國工薪階層普遍缺乏進行理財時應具有的理財技能和相關的金融知識,因此迫切需要專門的理財機構和專家的指導,或者直接購買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設計的理財產品,以此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但由于我國理財業起步比較晚,加上諸多因素的制約,所以針對工薪階層的服務只停留在很淺的層次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財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就目前情況看,我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所推出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傳統業務的組合,種類、結構和服務功能上大同小異,缺乏自身的特色,含金量低。
2.專業理財人才的缺乏。理財業務的特征是:集技術、信息、資金、信譽和網絡于一體,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業務,因此它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非常高。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盡管國內有理財規劃師的培訓,但是國內符合標準且具有國際執業資格、高素質的理財專業人才還很少。
3.注重產品推銷,輕理財規劃。目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采取理財產品銷售額度與理財人員業績直接掛鉤的考核激勵機制,使從業人員存在著重產品推銷、輕理財規劃的傾向。此外,近期國內金融機構推出的外匯理財、基金代售等業務,嚴格意義上講,并不屬于真正的投資理財,因為這些產品與服務并不是從服務對象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其生命周期特征、風險狀況等情況進行綜合設計的,與客戶的真正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4.風險披露不全面。商業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存在著“報喜不報憂”的情況,對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說的多,對存在的風險說的少,存在誤導客戶購買其產品的現象。
三、對策與建議
(一)工薪階層個人角度
1.樹立正確的理財價值觀。投資理財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理念,一種價值觀。工薪階層在參與時,應樹立正確的理財價值觀,避免陷入誤區,此外還應客觀分析自己的綜合條件,設定合理的預期收益目標,同時坦然接受現實,理性地看待一時的得失。
2.學習投資理財的相關金融知識,提高理財意識和投資技巧。建議工薪階層應從自己最熟悉的產品入手,通過不斷的積累經驗,逐漸拓寬理財領域。
(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
在國外,投資理財的專業機構和中堅力量是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他們對理財質量的好與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國理財業起步比較晚,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與國外同行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具體措施如下:
1.加快理財產品的創新。隨著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更趨于多元化,因此為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增強吸引力,商業銀行應積極進行理財服務產品的創新,建立永久創新機制,為實現此目標,銀行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密切關注客戶的潛在需求以及市場的變化趨勢,并進行詳細分析,創造出適銷對路的金融產品;第二,對現有產品結構進行細化、評估,確定自身的核心產品,并圍繞核心產品進行結構調整;第三,為滿足客戶個性化、多樣化的理財需求,應對現有產品進行整合,重新包裝。與此同時售后還要長時間的跟蹤,一旦情況發生變化,要及時調整理財方案。
2.實施人才培養戰略。在投資理財業務上,商業銀行要想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特色,就應該實施人才戰略,積極地選拔和培養人才,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實行準入制,提高社會公信度。即理財人員必須持證上崗,進行統一的資格認證和考核管理;第二,將一批業務骨干作為重點培養對象,選拔到理財崗位上來;第三,建立健全相應的激勵機制,例如在薪金待遇上給予理財人員一定的傾斜,以此增強該崗位的吸引力。
3.根據客戶的生命周期,綜合考慮,量身訂做理財方案。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現金流要求、財富保值、增值的要求是不盡相同的,這就要求商業銀行能夠進行有效的投資組合,分散風險,以確保理財資產的安全性。
4.遵守職業道德,履行告知義務。商業銀行要定期進行內部調查,督促從業人員在業務的辦理過程中必須遵守相應的制度流程,嚴格自律,不應為本部門、本崗位的一時業績而無視制度;在銷售產品時,應與客戶簽訂必要的合同,合同中應明確提示所面臨的風險。
(三)其他方面的建議
1.政府及相關部門。政府的相關部門應根據我國的國情,抓緊研究,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避免無效競爭和欺詐,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2.大學等培訓機構。大學等培訓機構作為高等人才的培養基地,在投資理財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一方面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各高校理財學歷教育的發展經驗,開設相關的專業和課程,從而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培養跨學科、懂相關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緊跟理財需求熱點,及時調整課程的設置,做到密切聯系實際,準確把握社會需求。以此推動我國理財業的發展,應對國外同行的競爭。
參考文獻:
[1]秦建平.中國大眾家庭金融投資理財現狀及趨勢探析[D].內蒙古大學,2007.
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簡介
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的證券投資理財咨詢服務機構,公司成立于2013年,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的總部設立在成都,公司占地面積8000多平米,現有員工1500人。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客戶提供原油、銅、多晶硅、鎳、汽車、手機等品種的電子交易服務。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不斷地進行市場開拓,作為國內首批規范成立的大宗商品金融服務商,公司經過不斷的努力,不僅擁有一支專業化的投資理財團隊。而且與金融機構、銀行的合作業務范圍不斷地拓展。公司注重對國內與國際金融市場的分析,擁有深厚的金融投資市場分析經驗,能夠為用戶提供科學的投資理財指導。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依托豐富的商品期貨市場經驗,不斷地為全國各地的客戶提供原油、有色金屬貿易等服務。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自成立越來以“客戶需求為先、幫助客戶成長”為服務的宗旨,不斷地豐富投資理財產品,創新服務的模式,增強服務的質量,不斷地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營銷存在的問題
公司的銷售團隊不穩定。員工流動性大。公司的產品營銷必須要有優秀的營銷團隊,當前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的銷售團隊不穩定,員工的流動性比較大,而且員工的流動中會帶走部分的客戶群體,導致公司的市場營銷出現客戶分流的現象。證券投資公司為客戶提供的服務具有復雜性,特別是每個產品的銷售人員負責的工作內容具有差異性,而人員流動性大容易導致市場難以持續地開發,對于客戶關系的維護上,銷售人員流動大容易導致客戶流失。
產品策略缺乏差異化。目前四川程度的證券投資公司比較多,而且隨著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移動金融、APP等產品的不斷投入金融市場,打破了傳統金融理財的地域限制,許多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平臺的出現分散了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的證券投資業務。在當前市場上有的互聯網金融投資理財平臺的年化收益率比較高,而且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資理財產品,特別是一些互聯網投資理財平臺也能夠為用戶提供原油等投資理財服務,對于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來說是一大競爭威脅。當前公司的產品策略上存在同質性,公司的產品研發能力有待提升,特別是公司在金融投資理財產品種類的開發上缺乏創新,而且公司的產品對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原油期貨理財產品需要對原油期貨產品有一定的了解度。目前公司提供的產品種類上雖然在不斷地增多,但是又存在與同行業其他公司具有類似性的特點,導致公司的市場競爭力不足。
公司的營銷渠道單一。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的營銷渠道是電話營銷,或者是通過微信的方式進行營銷,主要是依靠營銷隊員進行市場的拓展,這種營銷宣傳方式影響力有限,而且容易引起宣傳對象的反感。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越來越多的投資公司在市場拓展上采取電話營銷的方式,導致許多潛在的客戶產生抵觸。
成都投資寶金融外包服務有限公司市場營銷改進對策
一、 引言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和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投資理財的潮流也逐漸步入大學校園。目前僅有專業知識,缺乏豐富的社會實踐已經無法滿足自我的發展和社會生存。也許你早已看慣“每天學點心理學”、“每天學點管理學”……但是,每個人的生存都需要資金的支持,你不知貨幣何時升值(或貶值),你也就無法掌握自己的實際收入。誠然,諸如每天學一點理財學、金融學也漸漸和管理、心理一樣被重視起來,但就目前抽樣調查的結果來看,形式并不樂觀。理財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鍛煉,也是進入社會工作之前需要學習的重要技能。合理規劃自我財產,在紛繁的理財產品和市場中把握有效的信息資源,才能更好的提高自我的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讓資金在智慧的指引下“發揚光大”。
國內對于大學生的投資理財研究起步較遲,近幾年,隨著校園理財的人數的劇增,大學這個特殊群體的理財行為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目前相對于大學生的理財產品相對較少,大學生對于投資理財的興趣濃厚而專業知識不足,受傳統文化經濟價值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教育限制,個人理財形式單一化明顯。柯寶紅等(2010)以發放問卷調查了武漢在校大學生的理財狀況,結果發現儲蓄是大學生理財的主要方式。歐陽錢琳(2010)等借助于問卷調查,指出目前大學生投資理財的現狀以及呼吁開發大學生理財產品;龔勛等(2005)借助決策模型對大學生投資理財實踐提出建議。
二、大學生投資理財現狀調查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興起,投資理財的形式和渠道更加多元化,選擇的余地更大,而這些投資理財的方式、方法對于大部分的大學生來說,可能都是不太了解的地域。為此,我們從上海市八所大學中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一共發放了1000份問卷,回收了980份,其中950份具有有效性,有效率達95%。問卷的設計內容包括三部分:個人基本情況、個人的理財情況和對理財知識的掌握程度。個人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專業、家庭經濟狀況、大學消費支出等信息。個人的理財情況包括個人收入、閑錢多少、投資理財情況等。對理財知識的掌握程度則包括是否學習過理財課程、獲取理財信息的主要渠道等內容。利用SPSS 軟件,對問卷數據做相關性統計分析等力求發現在校大學生的真實理財現狀和理財偏好等。在對數據進行可靠性分析和整理的基礎上,得到如下調查結果。
(一)投資方式單一,理論知識不足
大學生最為偏好的理財方式是儲蓄,從圖1和圖2的數據可以看出,高達77.78%的大學生主要投資在于銀行儲蓄,一些同學甚至沒有自己的理財經歷;而對投資理財的重視度遠遠不夠,也相應地反映出大學生缺乏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可能覺得自己“理論知識不多”,“理財投資存在風險”從而抱以觀望的態度。大學生對理財知識的掌握程度受父母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學校教育和同學等。經管專業的學生對理財知識的帳務普遍要好于其他專業的學生。
(二) 期望過高而缺乏有效行動
大部分學生對進行理財投資都報以積極的態度,但是真正主動地進行理財的卻不多。圖3顯示,26%的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而不敢輕易進入理財市場,21%的學生由于理財市場的風險性不定而采取規避措施,1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資金過少……可見,大學生對于投資理財的相關知識的獲取和培養存在一些依賴心理,而學校和政府有必要為學生提供這個方面的講座和知識宣傳。
(三)對理財市場了解過少
圖4顯示,大部分的學生將不多的積蓄局限于銀行儲蓄和投資余額寶,來獲取略微的收益,很少有同學主動去熟悉其他的投資理財產品,如股票、債券、期貨、基金等。從調查中可以發現,大學生非常青睞余額寶投資,但是對余額寶為什么有這么高的收益等知識并不很清楚,這說明大學生接受新生事物是很快的,但還缺少相應的知識培訓。
三、 對大學生投資理財的建議和對策分析
通過調查分析等發現上海市的在校大學生普遍都具有強烈的投資理財和創業愿望,對新的投資理財知識的渴求,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潛在消費群體。但是,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加劇了投資理財的風險。“有效”市場理論很難在金融市場上起到很好的自我調控作用。一個對金融市場知之甚少的大學生,也很難把握住貨幣的走向,盲目跟風的話,容易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行為導向,很難達到一個雙贏的理想境界。為此,我們科創小組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加強對大學生投資理財理念的培養。
(一) 社會應增加開發切合大學生現狀及需求的投資理財產品
大學是連接大學生和社會的良好平臺,許多知識、技能和理念都是在大學階段完成,并和社會接軌,為大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而投資理財這項技能的培養和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目前,特別是針對大學生的、適合大學生自己操作的投資理財產品不多,理財產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未延伸到大學生的生活領域。社會可以對這方面的需求市場加大關注,設計出一些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投資理財產品,不斷完善大學生的投資理財訴求,讓大學生能夠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夠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二)學校應該加強投資理財基礎知識的教育
信息時代的全面發展,讓計算機知識成為每個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同樣,投資理財知識也應該成為每一個大學生的必備的基本常識。目前大部分的學校對于這方面的重視程度都不夠,尤其是理工科類的學校,學校對于這些方面宣傳的就更少。
為了更好的提高當代大學的投資理財理念,讓學生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合理消費,有效理財,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我們課題小組在此基礎上,在新浪財經網申請了虛擬賬號,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一場股票投資模擬比賽,從中學習股票投資的相關知識。在為期5個月的學習和模擬比賽中,70%的同學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在紛繁的金融市場上,能夠有效的掌握貨幣資金的動向和國家的戰略規劃,在債弧⒐善焙推諢跏諧∩隙既〉昧撕芎玫氖找妗Q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投資理財基礎知識的教育,對于非經管類的學生開設專門的個人理財課程,開設財經講座,引入模擬比賽等方式提高大學投資理財的水平。
(三)大學生應該加強自我投資理財理念的培養和提高
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已經被廣泛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社會和生活的逐漸復雜化、多元化,需要每一個大學生增強自我的生存和生活的本領,單單依靠本科所學的專業知識很難在社會中把握住自我資產的保值乃至增值。大學生除了參加學校舉辦的相關活動之外,也應該有自我實踐的能力,加強自我投資理財理念的培養和提高。比如在虛擬軟件上操作,購買債券和金融理財產品,避免以前單一的放置銀行存儲和余額寶投資,增強投資的多樣性,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面,從中學習到個人理財的知識。
參考文獻:
[1]柯寶紅,王珍義,李瑾.大學生投資理財方式研究――基于武漢高校的實證[J].經濟研究導刊,2010(24).
[2]歐陽錢琳,馮茹,李雯頎,張文昊.大學生投資理財市場分析――以問卷調查為依據[J].中國集體經濟,2010(03).
為了能夠反映河南省不同地區不同收入“工薪族”金融投資理財狀況的差異,以2013年《河南統計年鑒》公布的2012年河南省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水平為標準,分別選取高于平均工資水平的鄭州市、平頂山市、洛陽市、永城市作為中高收入“工薪族”調查對象,選取低于平均工資水平的鄧州市、蘭考縣、固始縣和新蔡縣作為低收入“工薪族”調查對象。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在樣本抽取過程中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即將月收入作為分層特征,在各個層次中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子樣本,最后將這些子樣本合起來構成總體樣本。本次調查中每個調查地區發放問卷250份,共發放調查問卷2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685份,回收率為84.2%。
2.調查方法
2013年7月,筆者組織鄭州航院金融學專業本科生深入確定的調查市縣地區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實地調查。本次調查采用自編的調查問卷,共設計問題30個,包含“工薪族”收入與儲蓄、金融資產配置與負債、投資理財偏好、行為偏差等內容。為保證調查數據的真實性,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在調查樣本中匿名填寫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象包括不同層次的各類人群,包括醫生、工程師、公務員、護士、財務人員、文員等不同職業群體。
3.樣本特征
從調查樣本的年齡特征來看,被調查者中25歲以下的占11.1%,25~45歲的占77.6%,45歲以上的占11.3%。從調查樣本的學歷特征來看,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占2%,本科學歷的人占39%,專科學歷的人占26%,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占33%。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占0.5%,本科學歷的人占10%,專科學歷的人占14%,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占75.5%。在調查中,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月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的數量最多,占比為31%,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被調查者占30%,其中有7%的被調查者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數量最多,占比為54.6%,占比大大高于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同時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被調查者只占5%左右。河南省中高收入地區“工薪族”收入集中在3000元至5000元區間,而低收入地區“工薪族”的收入絕大多數在2000元以下,且前者的收入水平要整體高于后者。
二、金融資產配置與負債情況
1.金融資產配置
一般而言,投資理財中金融資產配置的主要類別為銀行儲蓄、債券、基金、外匯、保險、理財產品和貴金屬等。調查發現,中高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均將銀行儲蓄、理財產品、基金、保險作為主要的選擇品種,分別占比為36%、18%、15%、8%和45%、9%、12%、5%。可以看出,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更偏好銀行儲蓄,而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更偏好理財產品,兩者均高出對方10%左右,這顯示了不同地區“工薪族”的資產配置差異。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年儲蓄額在2萬元至6萬元的占比最多,達到了34.3%,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的年儲蓄額集中在2萬元以下的占比最多,達到了63.7%。年儲蓄額在10萬以上的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占比為22.4%,大大高于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4.5%的占比。這反映了河南省不同地區“工薪族”收入的差距較大,也表明中高收入地區“工薪族”在進行投資理財時可運用的資金較為充裕。
2.負債情況
在調查樣本中,持有負債的被調查者占58.5%左右。調查顯示,房屋借款均為兩類被調查者占比最高的負債項目,超過1/3的被調查者存在房屋借款。中高收入地區中超過10%的被調查者存在信用卡借款、汽車借款、工商業借款等負債項目,而低收入地區中超過10%的被調查者持有汽車借款、教育借款、工商業借款和醫療借款,負債類型分布差異明顯。此外,可以明顯地看出,持有房屋借款、信用卡借款和汽車借款的中高收入者占比明顯高于低收入者,但是低收入者持有教育借款、工商業借款和醫療借款的比重相對較高。綜合分析,“工薪族”的負債整體水平較高,且集中在房屋借款和汽車借款方面。同時,由于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持有各項負債項目占比之和高于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占比之和,表明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的負債類型更加多樣化。
三、金融投資理財狀況
1.理財相關知識了解程度
調查顯示,中高收入地區中有10%的被調查者對投資理財相關知識非常了解,有52.2%的被調查者對投資理財相關知識了解較多,有35.6%的被調查者投資理財知識不了解,僅有2.2%的被調查者沒有聽過過任何投資理財相關知識。相比之下,低收入地區中只有7.1%的被調查者對投資理財相關知識非常了解,而高達53.3%的被調查者對投資理財相關知識不了解,同時有6.7%的被調查者沒有聽說過任何投資理財相關的知識。從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對投資理財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大大低于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這可能是由于低收入地區金融機構較少,獲取投資理財知識的途徑較少造成的。
2.投資理財活動開展情況
調查顯示,28.1%的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沒有進行任何投資理財活動,而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中僅有12.9%沒有進行任何投資理財活動,這可能是由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可支配收入較少,以及投資理財意識相對較弱等因素綜合造成的。另外,投資理財比例在10%至30%的中高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占比分別為28.1%和29.5%。投資理財比例在30%至50%的中高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分別為25.7%和22.1%。這表明,有將近1/3的被調查者將收入的10%至30%用于投資理財活動,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投資理財比例要整體高于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
3.投資理財目的
在對進行投資理財活動的被調查者投資理財目的的調查中,將投資理財的目的分為“合理規劃收支”、“實現資產增值”、“提升生活質量”、“保障子女教育”、“安排退休生活”等5個方面。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中有39.6%的被調查者中選擇“實現資產增值”,占比最高;有22.4%的被調查者選擇“保障子女教育”;有18.9%的被調查者中選擇“提升生活質量”;有15.5%的被調查者中選擇“合理規劃收支”;有3.6%被調查者中選擇“安排退休生活”。但在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中有41.9%的被調查者選擇“提升生活質量”,占比最高;有28.2%的被調查者中選擇“實現資產增值”;選擇“合理規劃收支”、“保障子女教育”、“安排退休生活”的被調查者比重分別為10%、10.4%和9.5%,相差不大。這兩類被調查者投資理財目的的差異是由兩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被調查地區的“工薪族”收入差異較大。收入相對較高的被調查者通過投資理財達到資產增值的愿望要高于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同時,收入相對較低的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由于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從而進行投資理財更多的目的在于提升生活質量;二是被調查的中高收入地區養老設施、教育、醫療和衛生等保障條件要比低收入地區相對優越。這使得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在投資理財中更多地要為退休、教育等問題考慮。
4.投資理財偏好
在理財產品期限偏好方面,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中選擇投資期限在1個月及以下的被調查者占5.3%,選擇3個月的被調查者占20.3%,選擇半年的被調查者占23.8%,選擇一年的被調查者占38.6%,選擇投資期限在三年及以上的被調查者占12%;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中選擇投資期限在1個月及以下的被調查者占15.3%,選擇3個月的被調查者占25.5%,選擇半年的被調查者占41.5%,選擇一年的被調查者占9.7%,選擇投資期限在三年及以上的被調查者占8%。這說明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較偏好期限在一年左右,而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較偏好期限在半年左右,前者比后者更偏好期限較長的理財產品。在理財產品的偏好選擇方面,兩組樣本的被調查者中有67.4%的被調查者偏好保本固定收益類型產品,有24.6%的被調查者偏好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有4.2%的被調查者選擇不保本固定收益類型產品,有3.8%的被調查者選擇不保本浮動收益類型。也就是說,超過90%的被調查者偏好保本型理財產品,這說明“工薪族”中絕大多數是風險規避型的投資者。
5.選擇投資理財產品考慮的主要因素
在調查“工薪族”選擇投資理財產品考慮的主要因素時,有43%的被調查者選擇“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有37%的被調查者選擇“收益性”因素,有13%的被調查者選擇“流動性”因素,有7%的被調查者選擇“波動性”因素。這與被調查者選擇理財產品類型的結果基本符合,正是由于被調查者更多地考慮規避投資理財產品中存在的風險,保本固定收益類產品才最受被調查者的歡迎。同時,在對被調查者不進行投資理財的原因調查時,無論中高收入地區還是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均將“投資風險大,擔心收不回成本”作為首要的原因,分別占41.5%和34.2%的比例,而“對金融投資不了解,缺乏經驗”和“資金有限”分別占據不進行投資理財原因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6.投資理財中存在的行為偏差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表明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其行為往往存在過度自信、從眾和歸類學習等偏差,即投資者往往過分倚重自己收集的信息、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以及某類特定信息作出投資決策。為了調查不同收入水平地區被調查者在投資理財時是否存在這些行為偏差,對被調查者在進行投資理財活動時看重的信息來源進行了調查。中高收入地區和低收入地區的被調查者對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最為看重,在各個信息來源中占比最高,這表明這兩類被調查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自信行為。同時,可以看到低收入地區的被調查者比中高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在投資理財時更看重其他投資者的交易行為,表明低收入地區被調查者在投資理財時存在更為明顯的從眾行為。此外,以被調查者更易選擇的股票投資類型為例,就被調查者是否存在歸類學習行為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有37%的被調查者在交易時更易選擇換手率低的股票,有29%的被調查者更易選擇有過異常收益率的股票,有18%的被調查者更易選擇被媒體關注的股票,有11%的被調查者選擇有過漲停板表現的股票,而僅有5%的被調查者關注宏觀經濟變化等其他信息。這說明這兩類被調查在股票投資交易時較關注換手率和異常收益等特定股票交易的信息,而忽視宏觀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歸類學習行為。
四、結論
中圖分類號:F8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11-109 -03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的發展,近年國內個人投資理財市場呈現出令人驚嘆的爆發式增長,人們理財觀念和行為都發生劇烈變化。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由于理財觀念和技能等較為缺失,呈現出盲目消費、沖動消費、超前消費、理財詐騙等問題。因此,通過實地和問卷調查研究市民和大學生投資理財現狀、特點和問題等對大學生理財觀念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問卷調查設計與實施
在研究文獻和實地走訪銀行、基金、信托、互聯網金融等理財機構的基礎上設計問卷,力爭使問題符合各年齡段、各工作(收入)層次人群,并實施網上問卷,以保證調查樣本的隨機性和代表性。最終,本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52份。
三、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樣本可信度分析
從收到問卷最終結果來看,本課題組收到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人群的回復,且分布在不同區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與代表性。
(二)樣本年齡分布分析
在252份調查樣本中,18-22歲占比73.8%,23-25歲占比1.1%,26-45歲占比21.4%,46-65歲占比2.3%,65歲以上占比1.1%。即18-22歲的參與者占比較高,其次為26-45歲。這是由于課題組在兼顧樣本各年齡段分布的同時,著重對18-22歲(在校大學生)、26-45歲(主要理財參與者)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因為18-22年齡段的參與者基本為大學生,26-45歲的參與者基本為已工作的市民。
(三)樣本所在地區分析
在252份調查樣本中,城市人口占比55.9%,城鎮人口占比30.9%,農村人口占比13.1%。這與中國城市城鎮人口多、理財市場發展水平較高和理財需求較大,而農村人口少、理財市場發展滯后的現狀大致匹配,也與我國大學生畢業就業地區主要以城市和城鎮為主的現狀相符合。
(四)樣本職業分布分析
在252份調查樣本中,在讀學生183份,占比72.6%,非在讀學生69份,占比27.4%,符合本項目以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定位;在69份非在讀學生樣本中,就業于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的各占39.1%;其余為自由職業者(8.7%)、個體戶(4.3%)及其他職業(8.7%),符合目前理財市場主要需求者的職業特征。
(五)樣本性別情況分析
在183份在讀大學生樣本中,男生占比36.07%,女生占比63.93%,男女比例大致為1:1.7;在69份非在讀大學生樣本中,女性占比更高達73.91%。這主要是由于本項目主要以在女生占優的財經類大學和綜合性大學展開調研為主,但也契合現實理財市場主要參與者的專業特性。
(六)樣本受教育程度分析
在69份非在讀學生樣本中,本科學歷占比47.8%,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比17.3%,專科占比17.3%,高中占比13%,初中及以下占比4.3%,學歷分布較廣。
(七)樣本月收入情況分析
在69份非在讀學生樣本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8.7%,2001-3000元占4.3%,3001-5000元占17.3%,5001-8000元占39.1%,8001-12000元占21.7%,12000-20000元占4.3%,20000元以上占4.3%;工資區間在5001-8000元的受訪者最多,其次是8001-12000元,符合課題組旨在了解、比較和分析不同收入人群的不同理財觀念和模式的初衷,也保證調查結果的普適性。
(八)在讀大學生樣本月生活費情況分析
在183份在讀大學生樣本中,月生活費低于800元的占比9.84%,800-1200元占比45.9%,1200元以上占比44.26%;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抽樣的在讀大學生樣本中,大多數樣本每月生活費都有盈余,其中無盈余占比11.1%,盈余低于200元占比24.2%,200-500元占比40.9%,大于500元占比23.8%。該結果表明,大部分大學生能結余一定金額,為大學生開展理財活動提供基礎。
在183份在讀大學生樣本中,生活費還是主要來源于父母,占比76.6%,兼職占比16.9%,獎助學金占比3.9%,投資理財僅占比2.6%,表明在校大學生理財市場還未有效開發,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
(九)樣本選擇分期付款意愿分析
在183份在讀大學生樣本中,59.02%會選擇分期付款,40.94%不會選擇分期付款,稍低于選擇分期付款的比例,表明大學生已開始注重借助分期付款這種最基本的理財方式來調整消費狀態,也表明大學生逐步展現出理財意識。
在69份社會樣本中,69.5%會考慮分期付款,30.5%不會考慮分期付款,表明隨著收入和社會經驗增加,市民的理財意識會有所增強。
(十)樣本投資理財態度分析
在183份在讀大學生樣本中,36.07%的樣本對投資理財持很支持態度,27.87%持支持態度;36.07%持中立態度;0人持反對,表明在讀大學生對投資理財還是持肯定態度,但相對較保守和謹慎,須加以引導和轉換。
(十一)樣本投資理財了解程度分析
在183份在讀大學生樣本中,65.57%對投資理財有一定了解,32.79%基本不了解,僅1.6%有較深入的了解,表明在讀大學生對投資理財普遍缺乏了解,也可一定程度上解釋在讀大學生對投資理財參與程度較低的問題了。
(十二)樣本意愿理財資金分析
在183份在讀大學生樣本中,55.7%選擇愿意將部分盈余資金用于理財,19.6%選擇不理財,11.4%愿意投入一半盈余資金,選擇全部投入的僅占8.2%,選擇絕大部分(75%)的占比4.9%,表明大學生理財意識初具雛形,但仍有待提高。
在69份非在讀大學生樣本中,30.4%愿意將50%以上可支配收入用于投資理財,30.4%選擇10%-20%,21.7%選擇10%以下,17.3%選擇30%-50%,表明現階段市民的投資理財意愿還不是很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理財市場發展。
(十三)樣本投資理財參與度分析
在183份在讀大學生樣本中,62.3%沒有參與投資理財,31.15%普遍參與投資理財,6.56%很少參與投資理財,表明在讀大學生投資理財參與度并不高。
(十四)樣本意愿理財工具選擇分析
在183份在讀大學生樣本中,選擇銀行或余額寶等活期存款占42.7%,選擇銀行或招財寶等定期存款占15.7%,選擇股票或基金投資占6.7%,參加教育、培訓等自我投資的占比16.9%,選擇隨機消費占16.9%,選擇其他方式占比極小;在69份非在讀大學生樣本中,47.8%選擇銀行存款,47.8%選擇余額寶、理財通等互聯網金融,39.1%選擇基金股票,21.74選擇房地產,17.4%選擇信托產品,13%選擇保險,8.7%選擇黃金外匯。結果表明,傳統的銀行存款和新興的互聯網理財是市民比較中意的兩個理財選擇。
(十五)樣本投資理財考慮因素分析
在69份非在讀大學生樣本中,86.95%的樣本考慮收益性,53.17%考慮風險性,47.82%考慮流動性,26.08%考慮投資金額起點,21.7%考慮投資周期,表明投資理財的收益性已是大多數人的首選,但風險防范意識還有待提高。
(十六)樣本投資理財期限選擇分析
在69份非在讀大學生樣本中,56.52%選擇短期投資,選擇中期和中長期分別占17.39%和21.74%,選擇長期投資的占比極低,表明市民投資仍以短期為主。
(十七)樣本處置投資理財產品方式分析
在69份非在讀大學生樣本中,當投資回報率下降時,各有39.13%的樣本選擇更換產品(投資方式)和繼續持有,13%選擇部分撤回,8.7%選擇增加投入;而當投資回報率上升時,52.17%選擇繼續持有,21.74%選擇部分撤回,而選擇增加投入和更換產品(投資方式)的各占13.04%;表明市民投資理財存在一定的追漲殺跌情況,而較少偏好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
(十八) 市民樣本對大學生投資理財規劃的建議
本項目組采用開放式問卷調查市民對在校大學生投資理財的建議,并得出如下三條主要建議:第一,首先接觸理財專業教育,并通過模擬投資來提高技能;第二,投資要運用盈余資金,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第三,在具體投資前,應先做好市場調查;第四,建議不要投資股票等風險性和波動性較高的產品。
三、調查結果對大學生投資理財的啟示
本項目組調查分析得出,當今大學生對投資理財積極性不足,對投資理財缺乏正確認識,特別是缺乏投資理財理念,對投資理財工具缺乏基本認識。而投資理財卻隨著經濟發展成為財富增值和保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一)鼓勵大學生學習相關理財知識
各大院校可開設相關選修課程,開設講座,對大學生做出相關知識的普及,如聘請學者專家進校做學術報告,或與銀行、證券公司等相關企業聯合辦學,形成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使在校大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投資理財的知識;家長應改變現有教育方式,應有意識地讓子女進行和參加個人或家庭資金規劃,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
(二)模擬理財
各高校多開展網絡模擬炒股等模擬理財活動和比賽,以提供一定的氛圍與條件,讓大學生實地進行模擬,以提高在校大學生學生對投資理財的興趣和投資理財的實踐能力;學生自身選擇合適的理財工具逐步積累經驗,如低風險偏好型的在校大學生可選擇如儲蓄、貨幣型基金等風險低、門檻低的理財產品;風險偏好高、資金相對充裕的學生可選擇股票或股票型基金,以累積經驗。
(三)做好記賬工作
一、高職投資與理財專業簡介
高職投資與理財專業旨在培養掌握投資與理財基本知識和實務操作技能,有較高的投資、證券業務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理財分析能力,能從事企事業單位會計、理財、財務管理和證券投資業務操作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大學專科專業。投資與理財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備熟練運用主要投資分析軟件,具有股票、期貨、債券、房地產、外匯等投資實際操作能力,具有投資的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能力,具有企業財務狀況分析和投、融資管理分析能力;投資理財專業學生應該持有的專業技術證書:證券從業資格證書、期貨從業資格證書、證券分析師、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保險人資格證書、理財規劃師從業資格證書。
二、當前高職投資與理財專業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實踐教學
我國目前很多高職投資與理財專業的實驗室建設相對滯后,實踐教學設施及實訓基地不健全。一是實踐教學設備數量不足,無法滿足學生實踐的要求。二是未建立起與金融機構合作的長期穩定機制。愿意接受學生實習的機構,又缺乏學校實習督導老師和機構督導老師,實習的機構不能完全了解學生實習的目的、要求和任務。同時很多高職的投資與理財教學目前仍然停留在課堂講授上,實驗操作、模擬交易、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方面嚴重不足,或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二)教師缺乏指導實踐能力
制約實踐教學的一個因素是教師本身。投資與理財專業的教師大都是從別的專業的老師轉來的,即使是本專業的教師,由于偏重理論教學,長期脫離實際,也缺乏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近幾年來,許多高職院校引進了一批剛畢業的碩士,但這些年輕的教師卻是從校門到校門,同樣缺乏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
(三)課程設置及教材選用與市場要求脫節
目前高職的投資與理財專業的課程設置還是強調體系的完整,理論性課程偏多。真正市場需要的一些知識卻未設置相應的課程,如市場營銷這門課,目前高職投資與理財專業普遍沒有開設,但是市場卻非常需要這方面的知識。再就是教材的選用存在問題,教材偏重于理論的闡述,沒有考慮高職學生的基礎和特點,缺少實踐的內容。
(四)忽視對職業素養的培養
學校的教學過度偏重于專業知識的教授和專業技能的掌握,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質、職業操守、團隊合作和創新意識等方面的教導與培養,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三、新形勢下高職投資與理財專業建設與改革路徑
(一)充分發揮校內課程優勢、資源優勢,提升校內教學質量
改革現有課程體系,刪減某些課程,增加比較實用與職業關系度密切的比如房地產金融、項目投資、資產評估、市場營銷、交易心理學、行為金融學等一些課程,將技能考證培訓列入職業化教育的重點。這些職業資格有國家理財規劃師、中國注冊金融分析師、特許財務策劃師、特許理財顧問師、特許人壽理財師等。
(二)素質教育與教學過程的融合,是教學改革的關鍵
盡管高職的教學改革已進行了多年,但從總體上看,目前大學的教學過程并沒有真正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按照素質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要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把對學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識和感受內化為學生個人內在的、穩定的個性心理品質,從而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在大學的教學過程中,傳授必要的知識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很強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健全的人格。這就要求學校要完成從思想觀念、教育政策、教學方法、教學管理和教學環境等多方面的轉變、改革和創新。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應該加大師資引進力度,靈活運用師資隊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適當地提高教師的待遇,為廣大教師解決后顧之憂。在職教師除了必須具有高層次的職業資格外,由教學向帶領、引導、協助的角色轉換也很關鍵。同時,兼職教師、客座教授、崗位師傅、外請執業理財師、分析師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工學結合平臺
通過校企合作,構建校企合作實習基地,為“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奠定基礎。在教學中,應將專業知識與企業實際聯系起來提供學生頂崗實踐的機會又將學習成績與實習成績掛鉤到一起。同時,要參考企業的意見制訂教學內容,讓校企雙方增加互動,多加交流,實現雙贏。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實現校內教學資源與企業資源的有機結合,發揮二者的合作優勢,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優秀的投資理財人才。
(五)突出創新的拓展教育
注重對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是實施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之一。為此,投資與理財專業還需設置金融服務禮儀、國際金融、金融產品營銷、保險綜合、商業銀行實務、個人理財、綜合理財專題等方面課程。這些課程的講授形式主要以專題形式進行教學,需大量邀請行業、企業專家進行講座。這些課程的設置有效的解決了學校缺乏與企業、金融機構溝通合作的平臺,學生的職業技能能夠得到充分鍛煉和提升。
參考文獻:
[1]潘璐等.高職教育投資理財專業建設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51.2
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十二五規劃綱要再次指出要“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然而目前我國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較低且來源單一,導致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滯后,因此要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就必須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為農民投資理財提供條件。
一、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現狀
(一)農民財產性收入含義及構成。財產性收入一般是指通過財產使用權的出讓而取得的收益,包括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因此,農民財產性收入就是指農民家庭將所擁有的動產和不動產通過出租、分紅和金融資產增值等方式所取得的收入,一般包括農村土地征用補償收入、紅利收入、租金收入、利息收入、股息收入以及特許權轉讓收入等。
(二)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特點
1、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絕對數較低,占人均總收入比率較小。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呈逐年上升的態勢,但是絕對數額仍較低,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最大的一年2009年也只有167.2元。同時,我國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占當年總收入的比重較小,都在3%以下,比重最大的一年2009年也只有2.3%,可見財產性收入在我國農民總收入中并不占有主要的地位。(表1)
2、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的貢獻小。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民的總收入在逐年提高,然而根據表1可見,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的貢獻率都在5%以下,最大的一年2009年也只有4.6%,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的貢獻率偏低。
3、農民財產性收入與城鎮居民相比有較大差距。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還不到城鎮居民的一半,與城鎮居民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表2)
4、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單一。財產性收入的來源有多種,包括利息、租金、股利等,而我國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來源卻主要是銀行存款利息,來源渠道顯得非常單一。其他財產性收入如股利、租金等則很少,甚至沒有。
(三)提高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意義
1、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及富裕程度。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農民收入主要是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很少。然而,工資性收入與經營性收入的增長對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作用是有限的。這是因為工資與經營收入受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供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般不會快速、大幅度提高,只會適度提高。而財產性收入比例的上升對農村居民財富的積累和未來收入的增長產生的作用將更加明顯。因此,富裕農民不僅要提高農民的經營收入和工資收入,更要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讓農民擁有更多的財產性收入,是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重要途徑。
2、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我國人民群眾的收入在整體上有了顯著提高。但同時由于多種原因,城鄉收入差距也在不斷地擴大,由表2可以看出,我國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不到城鎮居民的一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安定。因此,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公平分配,就要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3、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中等收入者是社會中最穩定的階層,中等收入者比重越大,發展水平越高,整個社會就越和諧。因此,提高我國廣大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水平,有利于提高農民整體收入水平,使更多的農民成為中等收入者,促使社會更加和諧。
二、制約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的金融因素
(一)農村金融建設滯后
1、農村金融機構過少。金融機構主要有存款機構、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等。目前,在我國農村,存款機構相對發達,主要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及農村信用合作社等,但其他金融機構,如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在農村幾乎很少,特別是縣級以下地區,基本上就沒有。這就導致我國農民沒有較好的投資途徑,農村居民都選擇把有限的錢放入銀行,因而導致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幾乎只有銀行儲蓄一種方式;而在城鎮地區較為活躍的證券投資、基金投資等各種理財項目在農村幾乎看不到。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金融機構過少,甚至還有一些農民將錢放在手里,根本沒有任何財產性收入可言。
2、金融機構理財設備短缺。由于一般的理財產品都要依靠電子銀行或網上銀行進行宣傳和辦理,因此信息化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國農村信息化的基礎設施落后,電話和電視都沒有完全普及,電腦、網絡的使用率更低,導致農民自身很難有途徑去了解和經營理財產品。而農村金融機構的電腦等設備都是放在柜臺里,供業務人員專用的,農民不能使用,柜臺外面幾乎沒有任何可供客戶使用的電腦設備,這樣農民便沒有了通過金融機構獲取投資理財知識的媒介。結果是農民雖有強烈的投資欲望,但卻苦于缺乏理財知識及投資途徑,因而只能選擇銀行儲蓄等低回報的投資項目,對于其他金融理財產品很少涉足,這大大影響了廣大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二)金融機構產品創新不足。從目前農村金融產品體系來看,農村金融產品與現階段農民對金融產品的需求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難以滿足農民日益多樣化的投資需求。主要表現在:一是金融產品單一,目前農村的金融機構主要為農民提供存貸款服務,其他的理財產品很少甚至沒有,投資渠道窄;二是理財產品沒有針對性,目前農村金融產品與城鎮相比沒有區別,主要是國債、股票等,缺乏適合農民收入情況、知識情況、風險承擔情況的產品;三是缺乏涵蓋儲蓄、保障、投資等多功能的復合型金融產品。
(三)金融機構缺乏高素質的針對農民的投資理財人員。由于目前農村的金融機構主要是提供存貸款服務,因此其業務人員主要是熟悉存貸款業務的工作人員,而理財人員幾乎沒有。一方面工作人員專業單一,缺乏綜合理財知識和豐富的從業經驗,對宏觀經濟政策、市場風險乃至產品認識不深刻,無法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另一方面有些從業人員服務意識較差,特別是對廣大農民,缺乏社會誠信,很難令農民信服。
三、金融支持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的對策
(一)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1、發展農村金融市場及金融機構。目前,農村的存貸款機構較為發達,而其他的證劵投資機構卻幾乎沒有。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建設農村證券市場:一是證券公司在農村設立分支機構。政府可以考慮提供一些優惠政策,使這些以盈利為目的的證券公司愿意進入農村,為農民進行證券投資提供條件和渠道;二是充分發揮目前存款機構的中介作用。通過存款機構農民投資理財,這樣既可以方便農民,存款機構也可以增加中間業務收入。
在農村現有的存款機構中,郵政儲蓄銀行不失為一個理想的選擇。它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一是規模優勢。郵政儲蓄銀行擁有3.6萬個營業網點,是國內網點數最多的金融機構,而且在縣及縣以下的農村網點占到了2/3以上,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郵政儲蓄銀行是當地居民唯一可獲得金融服務的機構;二是品牌優勢。郵政儲蓄銀行經過多年的發展,在農村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經積累了自己的品牌和信譽;三是區位優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小城鎮建設的興起,城市邊緣地帶和農村將會產生許多新的金融需求,而覆蓋城鄉的郵政儲蓄銀行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因此,郵政儲蓄銀行等存貸款機構可以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合作,建立業務聯盟,由其為農民提供資金托管、代銷理財產品等。
2、加強金融機構信息化建設。由于廣大農民自己家里沒有電腦網絡等獲取現財知識的工具,因此應該加大金融機構的信息化建設,金融機構應安排業務人員專用以外的電腦供其客戶使用,使廣大農民可以在金融機構接觸理財產品,了解理財知識。同時,金融機構還應安排工作人員對農民使用電腦網絡進行指導,解答農民關于投資理財的的問題。
(二)創新農村金融產品。除現有的股票、投資基金、國債等投資理財產品外,金融機構還應根據農民自身的特點開發一些起點低、便于操作、風險小的專門針對農村居民的投資理財產品。如以國家為發行主體,以國家信用為擔保,向農村居民發行農業建設債券,例如大江大河治理、農村電網改造等工程;還可以開發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吸引農民投資;同時還可以考慮降低農民的投資門檻,如降低股票的每筆最小成交數,降低基金的每筆開戶數等。總之,應該以獲利較快、風險較小的渠道為基點,以個性化、差別化服務為核心,逐步擴大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的開發。這樣有利于拓寬農民理財渠道,讓更多農民通過儲蓄、證券、股票、基金、保險等獲得股息、利息、分紅,使廣大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多元化。
(三)培養高素質的理財人員。金融機構應通過培訓等方式培養高素質的針對農民的個人理財人員,這些理財人員應該熟悉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農業政策以及農民的收入結構、抗風險能力等,這樣才能為農民推薦介紹適合他們的理財產品。同時,還要加強這些人員的執業道德培養,樹立良好的服務理念,這樣農民才會接受并認可這些理財人員。
(四)加強對農民理財知識的培訓。針對我國農民自身投資理財知識缺乏的問題,金融機構應發揮其宣傳指導作用,利用廣播、傳單、報刊、專題講座等方式,宣傳金融理財產品和使用經營知識,為農民投資理財答疑解惑,引導農民穩妥投資,降低投資風險。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