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09:28: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7-0066-01
一、傳統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動漫設計中,不僅能為動漫設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提升動漫設計的文化和內涵,而且還能拓展動漫設計的創作空間,提升動漫作品的感染力。
有助于提升動漫設計的文化與內涵。動漫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是以圖形圖像來表現和反應思想主題,因而,其設計和創作離不開文化。如今,隨著歐美及日韓動漫文化的滲透,曾經輝煌的中國動漫面臨著背離傳統文化、設計水平和創意嚴重缺失、逐漸迷失發展方向的危險。文化內容是最重要的競爭力,傳統文化元素具有文化識別的象征性,優秀的動漫作品離不開傳統文化元素。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凝聚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表現手法豐富多彩,能為現代設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因而,將傳統文化元素運用于動漫設計中能賦予作品獨特的審美氣質和文化韻味,提升作品的文化與內涵。
有助于提升動漫作品的感染力。“情”是所有藝術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動漫設計也不例外,只有將藝術附上真正的文化內涵,才能使其具有靈魂與生命力,才能真正拓展動漫設計的創作空間。可以說傳統文化元素的象征性越強,隱含的象征喻意越深刻,帶給觀眾的吸引力就越大,就越能增加動漫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就越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二、傳統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
1.傳統文化題材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長期以來,受中國傳統文化“救世”思想影響,“道德主題”和“人格構建”一直是我國動漫設計的主要選題。題材選擇直接影響著動漫作品的創作意義、思想深度和社會價值。當前,我國動漫設計正處于發展低谷,將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動漫設計自身情節構思的源泉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立足于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古代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成語故事以及文藝作品中吸收經典的題材運用到動漫設計中,挖掘傳統文化題材,以獨特的視角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文化風韻的動漫作品。如《哪吒鬧海》、《大鬧天空》等取材于經典文學,《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取材于古代神話故事等,都很好的借鑒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
2.傳統文化造型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角色造型是動漫作品的靈魂所在,它不單是一種純粹的視覺符號,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氣質,動漫設計人員要想設計出成功的角色,不僅要準確把握和理解故事的時代背景、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還要考慮角色的外形、輪廓、生活習性等文化方面規定性,塑造個性化的角色形象。如在塑造《大鬧天宮》孫悟空形象時,設計人員借鑒了傳統文化中的京劇臉譜和服裝造型,使得作品披上了一層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個性化面紗;《功夫熊貓》以中國特有的“熊貓”與各種“中國動物”為造型吸引觀眾眼球,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3.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如水墨畫、壁畫、建筑、京劇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魅力,這些表現形式為動漫設計提供多樣化的藝術風格。如動畫片《寶蓮燈》吸收古代傳統壁畫、建筑等民間藝術特點,營造了一個夢幻般的神話世界;《三個和尚》運用獨具民族特色的板胡、墜子和北方管子來傳情達意;《功夫熊貓》以獨具中國傳統民族元素的中國山水畫來塑造令人驚嘆的動漫場景;《老鼠嫁女》則將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運用到設計中。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不僅反映出動漫設計師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內涵,而且還將傳統文化元素作為自身藝術風格的再現,創造出民族特色鮮明的動漫作品。
4.傳統文化意境在動漫設計中的運用。精神內涵是體現動漫身份的重要標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為中國動漫設計提供了深邃的精神內涵,而且還賦予中國動漫設計和諧的人文意境、獨特的東方神韻、平實的精神自由和寓意象外的審美聯想。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崇尚心的自由與解放,而且還追求象外之象,追求象外獨特寓意和意境的營造,因而,將傳統文化意境運用在現代動漫設計中能增強動漫設計自身精神內核的積淀。如《鹿鈴》以人與動物和睦相處來揭示人與自然“和為貴”的人文意境;《山水情》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傳統水墨元素成功運用的典范之作,作品中道家的“無爭”與水墨山水畫帶給人心靈的超越與解脫。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動漫設計中不僅能給動漫設計提供廣闊的想象和創造空間,提升動漫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使設計呈現出別樣的民族風格和傳統意蘊,而且還能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使傳統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散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文化意識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在掌握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可以發揮語文教育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傳承,創新的功能,提升學生語文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采取合適的方法與途徑,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注意挖掘漢字的文化內涵
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文字都不單單是交際的工具或符號體系。語言文字是民族認識世界思維方式的反映,也是民族文化得以發展和繼承的重要載體。文字與文化具有密切的關系,文字不是文化的附屬品,但是也不能脫離文化獨自存在。文字是文化發展的產物,文化的發展需要文字的支持。文字服務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國家的漢字也是一樣的。我國漢字的形態一般呈方塊形狀,猶如一個方陣,漢字的內部結構也是均勻方正,四平八穩、不偏不倚,符合中國人中庸的精神;漢字的創造來源于自然的客觀存在,很多漢字一筆一字,一點一畫都可以找到參照物,這體現了我國自古以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教師在講解漢字的字義時,要引導學生探究漢字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例如,我們常說的“信”字,通常被解釋為信息、消息和信件,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其深層次的倫理內涵,具有“誠信”的含義,這就是我們要大力倡導的“信”字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誠信精神。再如“嫂”字,英語解釋體現的是法律角度的關系,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多是從禮制和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解釋,這體現了不同的文化觀念。又如“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撐便成為了人,這形象地表達了“人”的含義,體現出了理想化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要互幫互助,和諧相處,與現在倡導的建立和諧社會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再如,漢字中的“雪”有圣潔的象征意義;“冰”字有晶瑩潔白高尚的象征意義,“一片冰心在玉壺”很好的表達了“冰”字的含義,“霜”被賦予高潔的象征意義,這些漢字的內涵都反映了我國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深刻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
中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自強不息的生命活力,憂國憂民的責任意識,厚德載物的兼容并包精神,曠達淡然的超越精神都可以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得到體現。這些文化內涵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的體現。例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屈原在遭受打擊和迫害下,仍然不忘祖國,最終投江;《出師表》中諸葛亮為先帝托付的完成興復漢室的遺愿,嘔心瀝血,出師征戰,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他們表現出的民族情感和道德情操,是我們需要大力弘揚的文化精神和內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學語文的教學中存在很多說明文,在說明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指導學生理解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的同時,也要挖掘說明文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例如,在教授《中國石拱橋》時,不僅要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石拱橋的特點,還應該指導學生去了解中國橋的歷史文化;在學習《故宮博物館》與《蘇州園林》時,要求學生了解故宮的整體結構的布局和蘇州園林的魅力景色,還要要求學生探索故宮和園林的歷史和內涵;在學習《說屏》時,指導學生了解中國的屏風文化。所有的這些物質文化都是人民智慧的結晶,都是古代文化觀念的具體體現。例如,故宮整體的布局講究主次分明、左右對稱,體現出古代以和為美的審美原則,也體現了尊卑有序、禮敬崇高的古代觀念。蘇州園林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實用美觀、層次分明、環境幽深、曲折變化,這表現出了古代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觀念。
三、教師應注意如下問題
1、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克服青少年的對主流文化漠視態度
在當代社會,主流文化遭受沖擊,青少年對于主流文化表現出漠視的態度,對于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沒有足夠的了解。在這種狀況下,青少年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以及西方的文化思想很容易接受,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積極學習和吸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在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思想認識的提高,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2、 引導學生樹立文化批判意識
我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發展積淀下的寶貴財富。重視人的精神和靈性,以及重視保持人的精神,注重提高人的靈性以及堅持探索道德修養的方法,這些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這些傳統文化經過改造和發展可以形成重視積極的人文精神,關注人的價值,重視人們對于自己能力的把握,這都是需要大力弘揚的傳統文化。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發展的條件和社會環境,在小農經濟和封建專制政治條件下的傳統文化也有糟粕。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文化批判意識,批判地接受傳統文化。此外,還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積極吸收國外優秀的文化成果。
3、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文化意識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但是要注意繼承不能替代創造。只有注重文化的創新,才能使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和進步,始終保持活力。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文化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消除限制學生創造力的因素,創新文化意識,將先進的文化意識轉變成促進民族不斷發展的動力。
結語:
增強學生文化意識可以促進語文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和繼承,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民族心和愛國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挖掘漢字的文化內涵,積極探索課文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提高自身語文能力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并且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用批判的眼光繼承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偉.論中學語文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與文化導入技巧[J].動動畫世界?教育技術研究,2012(5)
一、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特征的內容與內涵
中國是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和文化文明的國度,中國的56個民族擁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各名族共同尊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精神特征核心,這個文化精神特征核心離不開傳統文化推崇的忠孝、仁義、誠信、道德、交融、天人合一、艱苦探索、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盡忠職守、堅持正義、獨善其身、奮發圖強,總之,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特征離不開仁、義、禮、智、信,注重和諧交融、重實際與穩定、重延續性凝聚力、重包容性和應變力。
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特征對高校學生就業的影響
高校對學生的教育是綜合性的,涉及到的范圍廣泛,內容豐富,除了對學生的專業性教育之外,還有很多通識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的內容,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很多通識性的教育對學生本身來說教育意義重大,教育影響深遠,高校作為為社會提供和培B輸入各方面專業人才的機構,更應該注重和重視對當代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道德情操的培養、優秀精神精髓的傳授。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特征在高校對當代大學生仍然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特征在很多方面也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優秀的榜樣、思想的引領、道德的約束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特征對高校學生的就業起到了積極正面的引領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提倡的積極正能量的精神和內涵正是當代大學生在擇業和就業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和氣概,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特征很多優秀的核心精髓正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目標和就業成效,高校學生的擇業和就業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高校學生想在眾多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展現的不僅僅是求職履歷上的介紹也不是短暫的面試,對于用人單位來說,更看重的是求職者的氣質、氣度表現,而個人的氣質和氣度不是一時展現出來的,它一定是在家庭、學校以及自我成長中的修養和歷練中形成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工作中,高校學生在求職中對領導和前輩的尊重非常重要,表現了一個晚輩學習者的謙虛和誠意,與同事之間應相互關心,互幫互助,相互團結,做到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做到相互交融的自然和諧狀態,相互交融的工作狀態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特征追求的交融以及融會貫通、天人合一;其次,對于高校求職者來說,應做到主動了解和學習自己的工作內容和職責,熱愛自己的崗位工作,工作中,應遵紀守法,尤其涉及到經濟領域,更應該嚴格職守,公開公正、態度嚴謹,這種嚴謹的工作態度正是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盡忠職守精神的影響;同時,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想在工作崗位上立足穩定,要有對自己事業忠誠的決心,在工作中做到不詆毀不泄密,這也正是符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堅持正義,獨善其身的精神內涵;對于高校求職者來說,要在工作中對自己和工作負責,對自己的事業有規劃,有上進心,有追求,一方面要保持艱苦勤勞的工作精神,發揚不怕吃苦,勤勞肯干的傳統精神,另一方面要對自己的未來有追求,要有勇于拼搏,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這正是我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艱苦探索、奮發圖人的精神核心;高校學生將來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從事什么崗位,都應該在工作中盡忠職守,腳踏實地,注重工作實際,重實踐,重事實,用職業道德和道德標準規范自己,這項要求正符合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忠孝、誠信交融,注重和諧融合、重實際與穩定的精神。
三、結語
高校所培養的大學生,正是將來為社會服務和貢獻的中流砥柱力量,所以高校應加強學生在校的綜合教育,讓學生成為能夠符合當代社會要求的合格人才,所以除了高校的專業教育,高校的通識教育及對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都對當代大學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征出發,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表述的天人合一、厚德載物、艱苦探索、獨善其身等內容找到了傳統文化與當代高校學生在就業中必備的求職精神有異曲同工之處,可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征對高校學生就業有著深遠的影響性和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為平面設計文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因此其形式和內容都十分豐富,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新時期,傳統文化也是國家與地區之間實現文化交流的必要保證,因此,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對現代藝術領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成為了藝術設計活動文化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2.傳統文化凝聚了民族的力量,增強了群眾對平面設計作品的認同感。
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精神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十分強烈,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區,但是共同文化的認同作用,使得中華民族可以呈現出巨大的民族力量,而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不同民族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如民族服裝、風俗習慣、藝術品、戲劇等等,所以民族文化融入當代平面設計活動中,可以為設計作品賦予更多文化內涵,從而增強作品的民族認同感。
3.民族文化是當代藝術設計領域的藝術之源。
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很多藝術設計活動的文化和精神,而這無疑為當代平面設計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指導和啟示。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一方面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則要體現其自身的藝術特色,所以平面設計要關注中國文化,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是實現平面設計藝術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二、當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平面設計是一種面向使用者需求的設計活動,所以其設計過程需要考慮到作品的實用性與社會效益問題。而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一種精神領域的意識活動,要將其賦予設計活動中,才能通過作品的形式將其體現出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而且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越來越貼近生活,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形象認知也越來越深刻。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文化賦予了平面設計作品更多的精神內涵,而平面設計則是傳統文化最為直接的體現,這是一種精神和形象的結合。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平面設計作品如果單純的表達形式而沒有內涵,會讓人覺得空洞、抽象,所以必須要注重傳統文化的融入,只有用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指導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才能為其賦予更多文化內涵,使平面設計作品具有更豐富的文化價值。傳統文化的形成,聚集了各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文化精髓,其中包含了多種藝術形態,每一種都表達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藝術手段,而這些民族文化也為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和依據,可以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的融入,發揮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活動的指導作用,也從另一個方面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很多成功的平面設計作品都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形式,利用自然資源可以營造出自由、隨性的生活態度,也可以為現代都市快速工作節奏壓力下對人們創造一個舒緩、休息的空間,從而更加體現出平面設計的人文特色。
三、傳統文化對平面設計的影響
1.構圖方式的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追求“中正仁和”,在做人和做事方面都充分體現不偏不倚的中正思想,這也是古人平和氣度的直接表現方式,而且這種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傳統文化,對不同時期的社會活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代平面設計活動的開展,在構圖方面也十分講究中正,講求對稱感和層次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中線的應用。中線是運用一條線自上而下貫穿整個平面圖形設計結構的構圖方式,中線的應用是傳統文化中正思想的直接體現,在很多平面設計作品中都有廣泛的應用,這也從中反映出傳統文化在設計師心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對稱的結構。對稱被藝術設計領域視為一種最符合人們審美意識的表達方式,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很多體現對稱性的藝術作品,如剪紙藝術、臉譜藝術等,都注重對稱元素的應用。這種對稱的構圖最符合人們的視覺審美感受,也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不偏不倚的中正思想,可見,傳統文化對于平面設計構圖產生了深遠影響。
2.表現方式的影響
在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儒學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學思想尊崇的是中規中矩,而道家思想則尊重自由自在的思想,二者之間的碰撞卻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在古代社會等級制度十分明顯,不同的社會元素之間想要達到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發展方式,必須以文化的碰撞為基礎,文化中的精神和意境才可以指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而這些傳統的文化思想的藝術表現,對于當代平面設計的表現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第一,傳統水墨藝術。水墨藝術是繪畫領域中一種極為重要的表現方式,在工筆線條的布置、色調的運用方面,都為當代平面設計活動提供了必要的借鑒和指導,而水墨藝術中明顯的虛實轉換藝術,正是當代平面設計作品視覺沖擊力的形成要素。同時,在傳統水墨藝術中使用的毛筆,被畫家賦予了更多的生命力,看似柔軟的毛筆卻可以形成柔韌有力的筆觸,形成具有生命力的跳動。從當代平面設計中也可以看出,水墨藝術受到了設計師的青睞,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廣泛的應用。第二,傳統文字。漢字的演變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歷史,漢字也被視為傳統文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運用不同形式的字體表達不同的意境,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中國的漢字講究結構與構成,看似相同的漢字中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字型結構,運用這些字型結構相互重疊,可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圖案。如清朝時期的吉祥文字“黃金萬兩”,運用四個不同的字體結構組成一個文字形式的整體,形成了帶有圖形意義的字體結構,這是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征。另外,漢字作為一種圖形結構,除了漢字本身的涵義,還具有明顯的象形意義。
3.色彩表現形式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色彩的典型代表意義就是階級和等級制度的劃分,如黃色系、紅色系是古代皇宮寺院使用的顏色,青、藍等顏色是王府官宦使用的顏色,而百姓只能使用諸如黑色、灰色等色調。這種用色彩代表等級和階級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傳統文化,歷經多年都不曾改變,所以在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平面設計活動中,在色彩的應用方面經常會出現濃烈與樸素的強烈沖突,這不僅形成了特殊的藝術沖突,也彰顯了設計師的個性。濃烈的色彩主要體現在不同色系之間的對比關系,在傳統文化中最為明顯的體現是以黑、白、赤、青、黃五種顏色形成的五色結構,這種色彩結構在民族藝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年畫、臉譜,在當代平面設計中的體現,則大多集中在帶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工藝品的包裝設計中。樸素的色彩結構大多是由黑色和白色對比應用形成的色彩結構,黑白兩色的典型體現就是太極的境界,這也是色彩應用的最高境界。如今,黑白搭配的對比在平面設計中也隨處可見,其不僅可以提高藝術設計的層次感和藝術感,也可以緩解人們的視覺疲勞,使人形成良好的視覺感受。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斷繼承并發展的文明產物,是推動中國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傳承并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勢在必行。小學階段又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語文學科,天生具有優勢。因此,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更好地去了解掌握傳統文化對其今后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一、誦讀經典感悟傳統文化
誦讀可以說是古代私塾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誦讀是通過眼睛將知識傳遞到大腦,大腦再進行思考后,用嘴巴讀出來,最后再傳達到耳朵里,這種周而復始的過程能將知識點記憶牢固。一個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經典,是歷史發展的沉淀物,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基礎載體與思想源泉。這些經典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領的作用,在誦讀經典中能夠讓學生去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學習這些文化經典最適合的方式――誦讀。比如,可讓學生誦讀一些較為簡單的《千家詩》《百家姓》《千字文》以及《聲律啟蒙》等。抑揚頓挫的誦讀節奏能夠讓學生感受韻律之美,而且還能加深記憶,更能從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二、傳統文化教育從低年級教學開始
低年級的小學生主要的學習任務是識字。因此,語文教師在講解字詞的同時也要不斷滲透傳統文明的精神,這也是一種高效的授課方法。小學生的記憶和辨識能力是不斷上升的,此時,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比如,多介紹一些優秀的古代文化成就,更利于培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例如,在講解《孔子拜師》一文時,要有側重點地引導學生學習孔子不斷學習的鍥而不舍的精神,用經典人物、經典事情去啟發學生,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后續的學習、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充分向學生展示教材內古詩詞的美,養成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操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語言優美,讀起來又朗朗上口的古詩詞。這些古詩詞也向世人展示了古代的文化、生活、軍事、道德等方面的信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去背誦簡單易背的古詩詞,也要深挖古詩詞背后滲透著的傳統知識,比如如《竹石》《石灰吟》表現出來的是古人艱苦卓絕之精神。陸游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抒發出來的是詩人極度渴望報國的精神品質。
在詩詞教學中讓學生去感受傳統文化之精髓,通過詩詞學習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情操,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都能喜歡上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進而再成為合格的傳統文化繼任者與發揚者。
四、結合生活實際體味傳統文化內涵
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去體味傳統文化之內蘊,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是保障。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大量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端午節,中秋節等。作為語文教師,就可以借用某個傳統節日作為引子,再結合生活實際去引導學生體味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在。例如,在端午節快來臨之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查閱一些關于端午節的信息。比如,端午節還有哪些名稱?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與哪位歷史人物相關?大家了解屈原的一些事跡嗎?再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的資料整理、布置與之相關的作文,再以黑板報、講故事等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可借助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指導學生有計劃地去探究、體驗,將傳統文化實實在在地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自身實踐感受去體驗文化的內涵。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展。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珍貴遺產,如果不對其傳承,這些珍貴遺產的吸引力將會逐漸降低。在當下,西方文化不斷沖擊當代人思想觀念與價值觀的時候,作為語文教師,捍衛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其職責。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引導學生,感染學生,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觀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277-278.
[2]張海霞.將傳統歷史文化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J].中國校外教育,2015,25:100.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7-0077-0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語文不僅是學習語言的手段,更是學習文化的工具,從一定程度上說,文化傳承的功能是目的,語言學習是手段。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時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時刻嬌寵著的書包不用自己背,被子不用自己疊的"小皇帝",這些溫室里的花朵仿佛離華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漸行漸遠……少年兒童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懂禮貌、自私自利等等劣習在現實生活屢見不鮮,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薪火相傳遇到了挑戰,危機四伏。因此,為了民族文化得到繼續傳承,必須加強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
1.發掘教學內容,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1.1加強課內介紹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山西五臺山等都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傳統文化、民間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識的海洋里,教師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雖然在新課程標準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要拓展、啟迪、陶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1.2從閱讀中融入傳統文化。通過課內、課外閱讀,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積累詞句,體會故事情節,文章內涵。使學生心靈有所觸動,如三年級課本中一組教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專題,由《孔子拜師》、《開天地》、《趙州橋》、《一副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組成。
1.3從古詩詞入手,加強傳統文化熏陶。古詩詞是古代文化的遺傳,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更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學習古詩文,不僅可以培養閱讀能力,而且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2.誦讀經典,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權威的著作,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領的作用,在誦讀經典中感悟傳統文化精髓。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韻的傳統,多數文化經典適合誦讀,不僅可在抑揚頓挫的節奏中加深記憶、增進理解,更可從中體會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華民族的文化精典傳承悠久、內容豐富,教師應有計劃、有層次地進行組織和引導。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接受水平,由簡入繁地安排每個年級、班級的誦讀內容。如低年級的學生可要求其誦讀較簡單的《唐詩三百首》《三字經》《孝經》《弟子規》等,中高年級的可讀一些稍長的唐詩,宋詞、元曲、歌賦等。在時間安排上可為一周一節或兩節課,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致熟讀成誦,牢記在心。在誦讀中學習,可以更好地感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這就是所謂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3.結合生活實際,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文化存在于實實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體味文化內蘊,就必須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結合生活實際帶領學生體味傳統文化內涵。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可以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報、講故事、演講等形式交流。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學生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對文化傳承的意義是深遠的。
4.巧用多媒體,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方式,重現詩詞畫面,讓學生直觀感受創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單憑想象,對于低年級的多數學生來說,理解上有一定難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畫面的形式展現出春天里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學生的腦海中呈現出一幅鮮活的畫面,從而輕松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學生通過類似的方式不僅理解了這首詩,還能觸類旁通。形象性的體驗,既讓學生感受到古典詩詞的詩境之美,又能把傳統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創設情境,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在教學中我們要精心組織授課內容,注重弘揚民族精神。戈壁灘上古長城的變遷、木蘭從軍、造紙術的發明、7歲曹沖稱象的故事……在這些看似簡單的篇章里,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顆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華民族的脊梁。而這些需要我們教師及時抓住文本中傳統文化的教學契機,觸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優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傳承。從老莊到孔孟,從屈原到李白,從柳永到蘇軾,從陶淵明到王安石……我們掬古典之泉,灌蒙塵之心,我們在偷悅中學會孝敬,學會關愛,學會誠信,學會思考,學會勤奮,學會優美,學會深刻……
6.傳承民俗,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語文教學的內容豐富多彩,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我們希望通過點滴的滲透,教育孩子傳承民俗,取其精華并發揚光大。很多的傳統美德在教育過程中都可以用具體的行為來描述,比如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等等,給孩子打下精神的底子、富有的底子、美好的底子。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有很多民俗節日的習俗延留至今,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的細節向學生灌輸傳統文化:端午吃粽子的時候,念一首《滿江紅》來懷念屈原,九九重陽節的時候要登高并插茱萸。這些內容的教授都能夠向學生很好地滲透民族精神的內涵。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它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要敢于擔當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光榮使命,為弘揚民族文化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彭紅英.把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堂[J].小學語文教學.2006年10期
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影響,其在旅游管理方面與旅游項目、旅游產品的開發方面都有體現。我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包括了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都蘊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各處景點均與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相關聯,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化氣息與較高的開發價值。因此,我國旅游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所以更應得到人們的重視,加強傳統文化的利用,使我國旅游行業更加精彩,實現我國旅游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主要產生的影響
(一)傳統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人本管理理念
中華文明的精華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人們智慧的產物,我國先進哲學理念都十分注重“人”的主體地位。只有使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使事物往好的方向發展。就現代旅游而言,“人”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得到體現,并且逐漸引申出人本管理的理念。我國傳統文化促進了旅游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兩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二)傳統文化促成了旅游的陽光服務理念
我國古代推出的“和”,代表了古代的最高價值。“以和為貴”起源于儒家思想,孔子也曾多次闡述“和”的理念。就旅游管理而言,以和為貴思想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旅游文化建設方面得到充分體現。旅游企業文化對“人和”給予充分的重視,提倡陽光服務理念,且正是“以和為貴”的思想促進了該理念的形成。旅游服務管理逐漸體現游客的自由,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影響。
(三)傳統文化促成了旅游的以德服人管理理念
“德治”一直為我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國家治理,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能受到人們的擁護與尊敬。傳統文化精髓被旅游管理所借鑒,使以德服人理念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現,憑借言傳身教,身先士卒等管理方式,對員工給予充分的尊重,維護員工的利益,使旅游服務水平及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實現傳統文化與旅游管理相融合的發展措施
(一)發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
深層次挖掘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是目前將傳統文化融入旅游管理實現發展的重要措施。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在旅游管理中融入更為豐富的民族元素,進行更具民族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使人們對旅游價值的追求以及旅游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旅游景點如果缺乏傳統文化內涵,則不具有生機與活力,對旅游業的長遠發展會產生阻礙。唯有進行深層次的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有效結合旅游管理與傳統文化,才能實現獨特旅游景點的構建,為旅游業的發展增添動力。
(二)完善文化旅游的基礎性工作
要想有效落實文化旅游理念,必須做好文化旅游的基礎性工作,這也是將我國傳統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中的重要舉措。要想體現旅游文化發展中傳統文化的作用,必須給予傳統文化宣傳教育足夠的重視,使人們的傳統文化意識顯著提高,進而全面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與作用。既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使旅游管理的水平得到全方位提高。
(三)豐富傳統文化旅游的形式
傳統文化旅游形式的豐富對現代旅游的發展十分必要,進行民族性與現代化相結合旅游方式的開展,使人們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在旅游管理方面,需要憑借親身體驗、情感感知等方式,促進旅游管理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健康發展。并且,應加強開發各種各樣的旅游產品,包括心靈及精神文化產品的開發,使游客不僅可以在旅游中得到身心的愉悅,而且也能陶冶情操,實現心靈的升華。
三、結語
總而言之,旅游行業在近些年里發展迅猛,在旅游管理中,傳統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傳統文化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必須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因此,就目前而言,旅游企業不僅要深層次挖掘旅游資源的傳統文化內涵,落實文化旅游基礎工作以及豐富傳統文化旅游的形式,而且應該對我國傳統文化融合旅游管理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策略進行積極地探索,全面提高我國旅游管理水平,才能促進我國旅游行業的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想.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影響[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02):34-35+37.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豐富的人文底蘊和精神內涵。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①。大學生群體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理應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然而當前的高等教育往往注重學生的專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導致部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缺乏認同感,未能充分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在個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靈魂工程師,承擔著加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的使命,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學生成為有理性、有品德和有靈魂的優秀青年。
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輔導員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4年教育部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前高校輔導員雖然試圖貫徹此項精神,通過第二課堂及學生活動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在過程中仍存在諸多非技術層面問題。首先,一些輔導員所在的高校未能從政治高度全面認識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和現實性,也就不能在機制建設和系統分工等多個層面給輔導員開展工作提供機會和便利;其次,一些輔導員開展相關學生活動仍只停留在簡單宣傳階段,致使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不高;再次,在發展思路和開展路徑上,一些輔導員依然延續以前的風格,主要通過灌輸相關知識、翻新活動主題及擴大活動規模等方式適應文件要求,活動路徑單一,缺乏整體性和規劃性,無法實現依托活動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行為轉化。這些問題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學生中的傳播效果,也偏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和弘揚的初衷和預期。誠然,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重擔絕非輔導員一己之力能承擔,但在高校轉變思想及保障傳播制度建設的過程中,輔導員的現代意識和工作路徑擴展已然成為突破問題的重要著力點。
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輔導員的現代意識提升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戰線的重要群體,高校輔導員應順應時代要求,不斷更新觀念,培養現代意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1.傳統文化擁護意識
做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應從意識層面上認同并擁護中華傳統文化。目前,高校輔導員多為“80后”、“90后”,受其思想及生活的某種局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未必深刻透徹。因此,輔導員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價值深信不疑,在各種社會思潮前保持清醒頭腦,充分認識到其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所起的價值、道德及精神引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要積極主動學習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掌握其歷史淵源、政治背景、價值理念及時代價值,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興趣,爭做傳統文化的研習者和傳播者;三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武裝自己,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顯于行。輔導員要以身作則地向學生傳遞中華文化蘊含的精神能量,展現中國聲音內在的思想動力,全力以赴立德樹人。
2.現代媒介運用意識
在媒介融合時代,信息傳播的效果往往取決于傳播途徑和媒介運用,是一種傳播者和受眾雙向互動的交流關系。面對每天接收海量信息的大學生群體,輔導員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轉變簡單的說教式宣傳觀念,具備傳播意識,善于綜合運用現代媒介,融合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等多種方式實現傳播目標。大眾傳播方面,輔導員要有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平臺深耕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營造文化氛圍意識;人際傳播方面,輔導員要有引導學生深入討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精髓、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時代主旋律意識;組織傳播方面,要有抓好團學干部和班委隊伍,使其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自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最終打破多種傳播形態自成一家的局面,建立起以大眾傳播內容深耕、人際傳播深入討論、群體傳播強烈互動的綜合叉傳播網絡②。
3.文化內涵挖掘意識
《綱要》明確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于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和誘惑力,中國傳統文化既包羅萬象,又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其傳承和延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慢慢積累、慢慢沉淀的過程。因此,輔導員在發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既不能墨守成規又不能過分夸大,而要本著追本溯源的態度,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傳播內容應包括古典詩詞、文學名著、書法、繪畫及音樂藝術等,提高第一課堂講授、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及學生課外活動的效果,著力打造精品校園活動和王牌社團,依靠活動的文化特質提升學生認知,實現態度轉變和價值認同,真正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心靈、涵化思想的作用。
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輔導員的工作路徑拓展
1.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氛圍建設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隱性和顯性兩個層面。隱性文化源于歷史形成,而顯性文化則靠人為打造。作為校園文化體系構建的重要角色,輔導員要從可塑的顯性校園文化著手,將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情境化”氛圍,讓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于其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一方面,可通過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學生知悉校史、校訓、校徽、校風、校園建筑及人文景觀所折射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并充分利用學校網站、宣傳欄、黑板報等傳統宣傳方式,結合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系統的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潛意識中接受和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積極打造弘揚傳統文化的校園精品項目,引導學生成立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協會或社團,通過學生團體組織形式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播,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感和愛國主義情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貢獻。
2.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活動
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自身工作實際開展特色鮮明、主題突出的宣傳教育活動是高校輔導員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徑。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特點,輔導員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突破:第一,倡導以民族傳統禮儀教育為主題的日常行為規范活動。我國是禮儀之邦,注重內在德行的修養,引導學生爭做遵守“靜、敬、凈、競”的華夏人有助于培養學生端莊得體、文明禮貌的言行舉止;第二,利用民族傳統節日和重要的歷史紀念日等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主題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民族精神;第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相關的文藝活動,讓學生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領悟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如國學經典誦讀、傳統手工技藝展、民族舞蹈晚會、書法大賽、傳統文化講座等,都是很好的活動形式;第四,邀請傳統文化名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進課堂,讓學生感受文化大家的風采,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向學生推薦或組織學生學習相關國學經典,如《四書五經》、《資治通鑒》、《論語》等。通過學習報告、讀書筆記、學習心得交流等讓學生了解民族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等,從而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
3.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實踐途徑
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得以檢驗和內化,高校輔導員要積極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實踐途徑,可依托學生黨支部、共青團、學生會、學生社團等開展假期社會實踐。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專長服丈緇幔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號召學生開展“家鄉故事”、“民俗民風”等假期調研,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弘揚愛國愛家精神及民族精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有興趣的學生建立民間傳統文化調研小組和拯救小組,針對民間傳統文化存續現狀展開社會調研,以視頻采集、訪談記錄、照片留存等方式反映現況和問題,并在學校組織相關展示和交流活動,達到以學生和現實的視角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進而產生共鳴。同時可以整合當地傳統文化資源,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站)、圖書館、美術館、音樂廳、劇院、故居舊址、名勝古跡、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街區等,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教學,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認識和情感認同③。
4.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直接反映。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呈現功利主義傾向,個人職業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要求相背離”④。在國家大力倡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時代背景下輔導員應積極調整創業指導思路,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導向作用,用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首先,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幫助學生樹立高尚的創新創業理想,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發展同國家、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社會發展尚待完善的區域去就業創業;其次,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情操要求學生。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優良道德傳統,也是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職業品質,輔導員要注重用中華傳統文化中誠實守信的準則引導學生,加強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的誠信道德建設⑤;第三,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培養學生,讓學生遵守愛崗敬業、自強進取的職業操守,做到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志存高遠、吃苦耐勞,在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注釋:
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央文獻研究室.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②朱尉.高校輔導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的現代意識與職業能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8).
“傳統文化”是在建筑界使用頻率較高卻又含義模糊的一個詞匯,是對具有傳承作用和歷史積淀的,相對比較穩定的文化綜合體的稱呼。傳統文化不僅包含思想、意識、風俗、道德觀念等意識層面的東西,還包括物質文化和自然科學知識,是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復合體。
(二)室內空間設計的概念
室內空間設計是從建筑領域里分離出來的,是現代主義建筑運動發展的產物,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多元化、多樣化的精神需求。室內空間設計是一門具有交叉性的學科,大體上包括室內空間環境設計、室內裝修設計和室內裝飾陳設設計這三大部分,且這三個板塊互為依托,相互影響,不可分離。臺灣著名的教育設計家王建柱曾經在《室內設計學》一書中給室內設計定義,其認為“室內設計是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設計的一個主要的部門,是對建筑空間內部進行的一種理性的創造,是精神與物質并重的創作活動”。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室內設計的關系
(一)傳統文化影響室內設計
物質決定意識,作為社會中的個人,其思想的形成必然受到一定的社會客觀存在的影響。現在有一些設計師,尤其是一些具有前衛意識和非主流思想的設計師,口口聲稱自己要拋棄舊有的傳統,打造全新的設計理念。但是,事實遠非如此,即便是極端地反對傳統的設計師,其設計過程中也會留有傳統文化的痕跡,并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而不是脫離傳統文化的獨立存在,這是因為設計從古至今都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從媒介語言等顯性的傳統,再到心態、思維方式、審美觀點等隱性的傳統,傳統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一位室內設計師。
(二)傳統文化是室內設計的淵源
傳統文化是室內設計的淵源,室內設計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理解這層關系:首先,從橫向的角度來講,無論是哪種風格的室內設計,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語境下形成的,是對當時的文化風貌的體現,有著自己特定的精神文化內涵,反映了不同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其次,從縱向角度來看,任何時代的室內設計都是和當時的生產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室內設計的形式是來自于社會文化的,是設計師按照豐富的經驗加工而成的。因此,傳統文化是室內設計的淵源,沒有傳統文化就不會有室內設計。
(三)室內設計是傳統文化的載體
任何思想文化的傳播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傳統文化也不例外。無論是何種風格的室內設計,都承載著創造者和使用者的思想,承載著不同的精神文化內涵。其中,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借助室內這一媒介得到大肆傳播。這主要表現在,每一種室內設計都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而每一種室內設計又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借助室內設計這個媒介,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得到全面展示,更可以得到有效的傳承。
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文化是不同時期的人們思想的產物,是精神文明的體現。室內設計往往是以科學技術作為有力的依托,將文化藝術作為設計的內涵,它的發展與進步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現狀和文化精神。可以說,時代的發展需要基本的脈絡,而現代室內設計的發展則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那么,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應用到現代室內設計中去的呢?以下將對此做一個詳盡的論述。
(一)中國傳統的思想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1.儒家思想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儒家遵循的是中庸之道,倡導“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榮共生。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中國的室內設計師一直恪守的設計原則。放眼當今的室內設計作品,可以發現,好多室內設計都在模山范水、象天法地,雖是人力手工創作,但是仍宛若自然,可謂天人合一。此外,在室內裝飾文化上同樣力求恰到好處的裝飾,情景交融,從而由物的境界上升為精神的境界。如北京萬壽會的設計就是以“傳統與現代藝術為題”,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香港室內設計大師梁景華曾評價其為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節奏恰當運用的典范。又如,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經常將自然景物引進室內,在室內供奇石、養異草、做盆景,意在體現以小見大、天人合一的意境等。這些都是儒家思想在現代室內設計中運用的具體表現。
2.道家思想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道家極力推崇“道之本性在自然”的思想,既崇尚寧靜,又主張流動,并闡述了有無、動靜、虛實相合的關系。道家思想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空間上的虛實相合。比如,在空間上出現的虛實結合、彼此交錯、穿插、共享、動靜統一以及開場流通的空間形式等都是道家思想的體現。其中,隔斷法就是道家思想在室內設計中的具體運用,常見的空間分隔有落地罩、屏風、帷幔等,這些分隔既具有裝飾性,又在空間上進行了劃分,但是聲音、光線和氣味等卻沒有隔絕,從而給人一種“隔而不絕”的感覺,產生了極強的空間流動感,營造出一種似合非合、似分非分、虛實相映的情趣。
3.佛教思想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佛教提倡通過個體直覺上的體驗和冥想的思維方式,達到精神上的超脫與自由,最終超越一切、擺脫一切,回歸最真。以“線條簡單”“色彩純凈”作為設計原則的佛家禪意風格也在逐步受到大眾的親睞,如國際知名設計大師李益中和于強曾舉辦過一個室內設計展,其中便有一個作品運用了佛家禪意的風格,該作品集傳統東方韻味和現代感于一身,謹遵“線條簡單”“色彩純凈”的設計原則,家具以深色木頭為主材質,配以云紋及中國字等常見的圖案,再加上極具東方韻味的石缽、陶皿,禪味十足。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簡單、自然、本真的佛家思想必定會在室內設計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
(二)中國傳統符號在現代室內設計中運用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之后,逐步形成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多樣化的傳統圖形和紋飾。在中國的傳統元素中,無論是圖案紋樣還是用來裝飾的圖案,都有著傳統的象征內涵和比喻意義,代表著吉祥如意、平安、福祿等美好的感情。這些傳統的文化符號是形式與內涵的完美結合,運用這些傳統符號作為裝飾元素,是營造現代室內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作為一名設計師要用今天的設計語言去重新闡述這種完美。比如,杭州某酒店的設計就是充分借鑒了石井、馬頭墻、青花陶瓷等中國傳統元素,并且在墻面設計上也加入了篆刻和中國書法等傳統符號,再對傳統的符號加以現代的排列組合,營造出了一種古為今用的特殊的美。由此可見,這種通過傳統文化將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融合到一起的室內設計風格,在當代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設計師必須對其精神內涵具備全面而透徹的把握,才能成功將其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之中,達到傳承中華民族之魂、彰顯服飾特色、打造品牌影響力的效果。具體來說,中國傳統文化主要體現為以下三種精神:第一,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精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積極踐行并努力弘揚著積極進取、堅韌不拔、互幫互助、和諧共處的傳統美德。第二,天人合一的精神。我國傳統文化崇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至善至美的境界,這一點在中國的傳統書法、繪畫和園林建筑等方面都有顯著體現。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意識也逐步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天人合一精神得到進一步彰顯。第三,融會貫通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善于吸納其他文化體系的優勢,并加以創造性的應用,從而豐富自身內涵,這在我國各個時期都有體現,比如在文化藝術領域,我國藝術家始終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強調要把握好傳統內涵與時代潮流之間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促進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完美結合,最終形成我國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三、傳統文化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價值體現
傳統文化是現代服裝設計的靈感源泉,是現代服飾展示深刻內涵與美好寓意的完美依托,它于現代服裝設計而言,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首先,就社會價值而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習慣、歷史發展、思想理念和審美情趣的綜合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就包含著中華兒女對生態自然的熱愛、對道德倫理的看重、對和平清凈的向往。現代服裝設計若想獲得大眾的關注,就要以人們的視覺感受及其引發的心理效應為根本立足點,對傳統文化因素造成的接受差異進行分析研究,進而設計出能夠為社會大眾廣泛接受的服飾藝術形式。針對中國消費市場的服裝設計師必須注重在其作品中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滿足中國消費群體的情感訴求,同時又不偏離時尚的軌道,促成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有機融合。其次,就人文價值而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彰顯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比如上文所提到的以人為本、天人合一、融會貫通等思想,現代服裝設計師應當透徹理解這種深厚的人文意識,充分考慮中國消費者的審美特征和思想趨向,在設計中有機融入寓意美好的傳統文化元素,比如龍、鳳、牡丹、仙鶴、蟠桃、鯉魚、喜鵲、福字等,透過這些美好、祥和、富貴的人文意蘊元素來契合中國人的內在情感需要,同時參考現代流行元素的藝術處理方式,實現傳統文化元素與時代環境融為一體,進而提升我國現代服裝設計的藝術水準。最后,就藝術價值而言,文化與藝術兩者在本質上是相互連結、不可分割的,中國的傳統書法、繪畫、建筑、手工藝等各個方面,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服裝設計必須以文化元素為依托,如此才能深化設計的藝術感,保證設計作品符合主流的審美情趣。在現代服裝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當深入歷史、深入文化、深入藝術、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全面洞察消費者的審美理念和美學感受,以消費者的審美需求為創作先導,將傳統文化的審美精神貫徹到設計過程的各個環節,實現現代服裝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在精神內涵與審美理念方面的無縫對接,從根本上提升服裝作品對于中國消費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外,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在藝術文化體系和枝節方面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在藝術審美和美學感受領域也有很多共通的內容,設計師還應當全面考慮中西方文化在藝術價值上的相似之處,彰顯出文化對于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崇高意義,令設計出來的作品同時滿足中國消費群體和西方消費群體的藝術審美需要,繼而推進本地或民族品牌早日進入國際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