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39: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海綿城市的優勢,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劉邦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于烏江。以后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
(來源:文章屋網 )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08-011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054
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中,雨水控制是其設計的重點內容之一,為提升水資源利用的科學性,海綿城市理念被提出來,并應用于下沉式綠地的優化設計中。將海綿城市理念應用于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中,能夠有效降低地面的徑流量,從而使城市洪澇災害得到控制。
1 海綿城市與下沉式綠地
1.1 海綿城市
在城市建設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城市的自然化,并對城市中的各類資源進行系統性的規劃,避免對生態造成破壞,從而在人與自然之間形成更加和諧的關系。在海綿城市的構建中,為增強城市的適應能力,使其不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需要對城市建筑的屋頂進行綠化。在強降雨天氣時,綠化屋頂能夠截流雨水,使雨水的溢流量減少,從而避免強降雨引起的自然災害。并且通過這樣的舉措,還能改善建筑的保溫效果。此外,海綿城市理念要求在城市設計中轉變排水防澇的思路,改變傳統思路下,大規模修建基礎設施來排放雨水的方式,將雨水進行循環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海綿城市理念下,在降雨天氣時,先將雨水截流,使其能夠緩慢的滲透,由于綠地、濕地等具有集蓄功能,所以能夠通過集蓄將雨水分流并凈化雨水。在遇到干旱天氣時,將集蓄的雨水排放出來緩解旱情,從而有效地減少地面的徑流量。在海綿城市理念下建設新城市,會對城市中原有的水文特征進行保護,將開發的邊界劃分出來,確保建設的綠地、濕地等水文特征能與原有的水文特征相協調,從而形成高度統一的生態系統。
1.2 下沉式綠地
從狹義上來看,地勢相對較低的綠地就稱為下沉式綠地,如果用數據來衡量,下沉式綠地一般比其周圍地面高度要低0.5~3cm。由于下沉式綠地與周圍綠地之間存在高度差,所以在遇到降雨天氣時,雨水能夠流入下沉式綠地,并被蓄積在下沉式綠地中,且蓄積的水面會低于其周圍地面。從廣義上來看,下沉式綠地在狹義意義上的下沉式綠地基礎上,其范圍還有所擴展,洼地、雨水花園等都屬于下沉式綠地。其中,狹義意義上的下沉式綠地,在道路和停車場的使用頻率較高,且其應用范圍也更廣。在海綿城市理念下,對下沉式綠地進行優化設計,設計的參數有具體的要求,在新建城市中,下沉式綠地至少要占綠地總面積的一半,且其O計深度應控制在5~10cm,不能超過20cm。而在城市下沉式綠地的設計中,設計人員應該根據城市綠地的實際情況,結合其土壤的滲水能力對下沉式綠地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樣才能確保其能夠滿足城市的發展需要。
2 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
2.1 豎向設計
在對下沉式綠地進行優化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其周邊的建筑、道路高程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雨水的滲透,使其不能緩慢地滲入下沉式綠地中。如果要在道路周圍設計下沉式綠地,則應該將其設置在路緣石和人行橫道之間。將下沉式綠地設置在靠近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的地方,應注意把握好其與雨水口之間、與硬化地面之間的豎向銜接方式,避免其對交通造成困擾,影響人們的出行安全。因此,在下沉式綠地的豎向設計中,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在硬化地面與下沉式綠地之間設計合理的坡度,坡度不能太大,否則就會影響雨水流入綠地的速度。只有保持合理的坡度,才能使雨水能夠通過地面,緩慢流向下沉式綠地中;第二,將路緣石和地面保持在同一高度,如果前者高度高于后者,則應該在所有的路緣石上設置缺口,在缺口周圍鋪設鵝卵石,并保證鵝卵石的鋪設的均勻程度,從而使雨水能夠以分散的方式流入下沉式綠地中;第三,在下沉式綠地的中間或者在其與硬化地面相銜接的地方,設置雨水溢流口,在雨水的總匯流處栽種綠色植物或者用保護膜進行覆蓋,從而避免由于雨水的長期沖刷,導致土壤流失。如圖1所示為下沉式綠地豎向設計效果圖。
2.2 景觀效果設計
目前,我國的下沉式綠地設計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導致其不能將雨水有效的蓄積起來,在改善生態系統方面并沒有達到較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在下沉式綠地設計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使下沉式綠地更具觀賞價值,并提升其使用價值。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第一,在下沉式綠地的周邊開發池塘、打造園林、建設濕地,將下沉式綠地不能蓄積起來的水都分流至這些系統中,在土壤需要提高含水率時,就可將池塘中蓄積的水利用起來;第二,在下沉式綠地上面,種植一些耐旱和耐澇的綠色植被,在降雨天氣,耐澇植物能夠將大量的雨水吸收進來,而在干旱天氣時也不用對耐旱植物補充水分;第三,在綠地上鋪設各種顏色的石頭,如果遇到強降雨天氣,就能夠對雨水進行分流,從而有效避免在某一區域因降水量過高而使綠地下沉;第四,如果下沉式綠地的面積比較大,則應該將其細分為多塊綠地,并通過逐層沉降來縮小土方工程的工程量,節約施工成本,并打造出具有特色的綠地景觀。
2.3 植物淹沒時間設計
在對下沉式綠地進行優化設計時,要把握好植物的淹沒時間,淹沒時間不能過長,否則就會導致植物根部的呼吸不順暢,致使植物死亡。因此在下沉綠地的設計過程中,要對土壤的滲透性進行充分的考慮,并結合綠地的下沉高度和雨水高度,對植物的淹沒時間進行設計。如圖2所示為下沉式綠地下沉深度與控制降雨量之間的關系:
為提高土壤的滲透效率,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在下沉式綠地的施工過程中,有的作業空間必須被夯實,應將這部分空間設計為硬質鋪裝,已經預定的下沉式綠地區域,則應該對其加以保護,避免其受到重型設備的碾壓;第二,對于已經進行壓實處理的土壤,如果需要借助相應的機械設備來改善其夯實度,則應注重改善土壤的結構,并通過加入適量的有機質、多孔陶粒等來改善;第三,如果土壤的滲透性本身比較差,為增強其滲透性,可在該區域添加適量的爐渣,以減少綠地植物的淹水時間。而在對下沉式綠地的深度進行設計時,則應該考慮施工區域的具體環境。一般情況下,砂土地區的滲透性都比較好,綠地的下沉深度就可設計為15~30cm,還可適當增加其設計深度,只要將植物的淹沒時間控制在24小時內即可。但是,如果增加下沉式綠地的下沉深度,施工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更多,所以下沉深度最好不要超過50cm。而黏土地區的滲透性一般都比較差,如果植物長期處于淹沒狀態,其根部的呼吸就會不順暢,久而久之根部缺氧就會導致植物死亡。因此,黏土地區的下沉式綠地下沉深度不能超過10cm。同時還可通過縮小雨水溢流口高程與綠地高程之間的差值,使綠地蓄積的雨水能夠在24小時內滲入到綠地中,從而減少植物淹沒的時間。此外,還需要考慮下沉式綠地周圍的地質環境和水文環境,從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 設計注意事項
在進行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綠地的設計時,相關設計人員、技術人員在設計過程中,應嚴格注意和做到以下四點:第一,要綜合考慮綠地與其周圍的空間關系和豎向關系,避免各種突然情況出現,并對雨水出路進行合理的設計。為了增強綠地的蓄水能力,可適當建設一些雨水花園和濕地公園,以提高其承載力。同時還可在綠地或者公園內部,建設一些影響力較小的系統,對雨水進行凈化,并為周邊市民提供游憩服務;第二,在城市化建設中,需要建設活動廣場,打造商業區域,這些區域不僅面積大且硬化程度很高,因此可在這些區域建設透水路面,推行植草溝,并將廣場的地下空間利用起來,構建雨水調蓄設施,將下滲的雨水儲存起來,用于周邊的綠化澆水和灑水;第三,在城市的居住^域,可對屋頂進行綠化,也可進行家庭綠化,從而增加蓄水的有效面積;第四,在城市道路建設中,道路除要具備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功能外,還可將其自身空間與周邊空間利用起來,建設下凹式綠地或者透水路面,從而對雨水徑流量進行控制,提高徑流的水質。同時可將道路景觀綠化帶利用起來,構建下凹式的綠地系統,使道路雨水地表的徑流能夠流入綠化帶,并將其凈化后儲存于綠化帶中,而超標的雨水則會被排放出來。透水路面能夠增加雨水的入滲量,尤其是在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更應該大力推廣滲水路面,通過滲水路面來減少道路的雨水徑流。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相關研究中指出,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富有彈性,并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城市能夠通過自我調整適應這些變化,從而降低環境對城市的影響。因此,在下沉式綠地設計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需要對下沉式綠地的豎向設計、景觀效果設計、植物淹沒時間設計等進行科學優化,以便更好地促進城市發展,從而提升綠地的蓄水能力,并合理凈化雨水,對雨水進行循環利用,對于提高其利用效率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龍春英,葛嘉浩.基于海綿城市對下沉式綠地雨水景
觀的探討[J].安徽建筑,2016,23(3).
[2] 周福燦.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主要運用
[J].建筑與裝飾,2016,(5).
[3] 劉俊杰,王建軍,馬小杰,等.云錦路下沉式綠地海
綿城市效益分析[J].中國市政工程,2016,(2).
[4] 畢雪嬌,馬玲.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主
要運用[J].江西建材,2016,(1).
[5] 謝勁松.“海綿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綠地空間設計
[J].建材與裝飾,2016,(27).
[6] 劉少華.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綠地設計
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4).
廓清醫療損害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進一步研究醫療損害民事責任的前提和關鍵。而在醫療損害民事責任中,免責事由作為一種責任限制的制度設計,對于合理分配責任風險,,維護醫患雙方的利益平衡,實現公平正義具有重要作用。
一、醫療損害民事責任的成要件
這里所謂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侵權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必要條件,這些條件必須同時具備。《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據此,醫療損害民事責任構成要件可以概括如下:
1.患者損害事實的存在。民法上所指的損害,不僅包括物質上的損失,也包括精神上的損失,即“民事權益受到侵害”。作為醫療損害是指患者在醫療機構的診療護理過程中,因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行為而給患者所造成的利益減少的不良后果,具體表現為患者的死亡、殘疾、增加病痛、延長治療時間等并由此所造成的財產上的減損及患者和家屬精神上的焦慮、憂愁、苦惱等實際損害。
值得一提的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條將醫療事故分為四級,其中作為兜底條款而對其他造成患者人身損害情形加以涵蓋的第四級醫療事故界定為“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后果的”,對應《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顯然該規定顯得過于苛刻。因為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只要行為人的過錯造成他人的人身損害,就需要承擔民事責任,并未限定這種傷害必須是“明顯”;此外,有時患者遭受了死亡、殘疾以及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功能障礙之外的其他人身損害的,雖然此種損害非常嚴重但需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而依《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卻可能構不成醫療事故從而得不到相應賠償。而《侵權責任法》將其修正為只要“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在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前提下,醫療機構就將承擔賠償責任。很明顯,《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對患者而言更加合理而人性化。
2.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這也是醫療主體承擔醫療損害責任的歸責原則和最終要件。法律概念里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但在醫療損害民事責任中,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過錯只有過失一種形式,即在醫療損害民事責任中,患者的損害事實只能是由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過失造成的。因為如果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由于主觀故意造成患者損害后果的,就構成了故意傷害或故意殺人,屬于刑事責任,應由《刑法》來調整,當不在醫療損害民事責任的范疇內。醫療損害中的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兩種。對于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主觀上是否有過失應以其所應盡的注意義務為標準,同時也要綜合考慮醫療環境、醫療嘗試及醫學的發展現況。
在醫患關系中由于雙方所處地位關系的特殊性,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同時《侵權責任法》又明確加以規定“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3.患者的損害事實與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過錯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醫療損害必須與醫療行為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否則醫療行為便不存在損害事實。因果關系是確定醫療損害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患者的損害事實與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主觀過錯間沒有因果關系,那么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就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因果關系并非僅限定于直接因果關系。因為如果依直接因果關系的要求,如果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行為是患者受損害的間接原因時,醫療機構就無需承擔責任。這顯然是有失公平的。因為盡管間接原因只是對結果的發生具有某種可能性,但其本身仍然屬于造成結果發生的原因之一,并非完全沒有關聯,況且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在一定條件與環境下還可以相互轉化。事實上,因果關系中既存在一因一果的的簡單情形,更大量存在一因多果、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等復雜情形。醫療損害本身就是患者自身體質、醫學技術水平、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行為、法律的適用等多項復雜因素交錯其中的問題,簡單地依據原因力去區分所謂的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很難做到。因此,只要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過失行為與患者的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存在,就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一般而言,在醫療損害訴訟中,要證明患者在醫療過程中死亡、殘疾及其他損害后果較為容易,但要證明患者所受的損害后果是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醫療診治行為所致,即二者存在因果關系,對于一般患者而言,很難以證據證明。因此同是否具有醫療過錯舉證責任一樣,對其也采取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即由醫療機構證明其醫療行為與患者人身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如醫療機構舉證不能就應認定二者具有因果關系,醫療機構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對此,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明確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二、醫療損害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
對于醫療損害,醫療機構一般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雖然患者有損害,醫療機構卻可以免責。對此,《侵權責任法》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都作出了相應規定。《侵權責任法》第60條明確規定:“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一)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二)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三)限于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前款第一項情形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也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在這里提到了三種情形下醫療損害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筆者認為除此之外,《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3條所規定的的六種不屬于醫療事故的情形,在一定條件下仍然可以作為醫療損害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事實上,《侵權責任法》第60條就是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3條的第(五)、第(一)及第(三)項的進一步完善。此外,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在特定情況下仍不乏醫療損害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在此,筆者一并作如下論述:
1.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從而導致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免責。患者到醫療機構就醫是患者的權利,同樣患者就醫后,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必要的醫學常規檢查及診治等診療活動是患者及其近親屬的義務,這樣做的目的最終也符合患者的診療利益。但是,如果是由于患者及其近親屬的不予配合而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后果的,則患者的不良后果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系,醫療機構對此損害不應承擔賠償責任。這里所謂患者及其近親屬的不予配合是指其主觀上具有過錯,具體表現為故意或過失行為。當然如果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對這種不良后果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則不能完全免除醫療機構的賠償責任,而只能適當減輕賠償責任。此時應依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在不良后果的產生中所起的作用(原因力的大小)來確定其相應的賠償責任。
2.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的醫療機構免責。對生命垂危急需搶救的患者而言,“時間就是生命”。這里所謂的“緊急情況”必須具備兩個構成要件:其一是必須情況緊急,患者存在生命危險,這種危險迫在眉睫;其二是此時的緊急醫療措施應當是限于迫不得已,即當時沒有任何其它更好的救助措施可以實施,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反之,如果在救助的時候,明顯存在對患者來說可能更好的救助措施和方法,而醫務人員卻采用了給患者造成損害的醫療措施,即對這種損害的造成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則醫療機構當然應對患者的損害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
3.限于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的醫療機構免責。即在當時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從理論上講,醫學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是永遠滯后于醫療實際需要的。因此,在醫療活動中,由于受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可能會發生無法預料或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如并發癥、副作用等。這些不良后果是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主觀上無法預料的,即使預料到了也不能預防,既主觀上無過失。
海綿城市理念是近現代剛引入的理念,是綠色城市發展的產物。這一理念在目前的發展中已經有一階段了,雖然還不是很成熟,但是已經初獲成效。在城市道路的景觀設計中融合了海綿城市理念,使得道路對景觀更具實用性,同時在觀賞性上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1海綿城市理念在道路景觀中的應用
所謂的海綿城市理念就是利用城市的給排水系統加強了水體的涵養和利用,使得城市在缺水的情況下也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的用水需求。而在臺風來臨連下好幾天大雨的情況下,城市的排水系統又能將其循環化,集中起來,防止路面上出現淹水的現象,而集中起來的水又可以通過凈化系統和過濾系統得到二次利用,灌溉道路的樹木和供給生活用水,可以大大的緩解水資源缺乏的現狀,同時加強了綠色城市的發展,推動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人們在城市道路的使用過程中也能更加安全和便捷。相比于傳統的路面排水方法,結合了海綿理念的道路排水占據了極大的優勢。傳統的排水方法就是利用下水道將雨水快速的排出于地面,但現實中雨水排入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雜質,從而堵住了排水口,在快速的水流中,下水道經常面臨淤積泥沙的問題,隨著雨勢的不斷增大,因為無法及時的疏通,雨水自然也就從下水道漫到地面上來,不僅散發出陣陣惡臭,還提高了人們行駛的危險性。而海綿理念的道路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改善,將雨水通過過濾等形式,利用城市的排水系統將雨水排入濕地,既能進一步的凈化水質,還能緩解道路溢水的現象。
2海綿理念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方法
2.1加強城市道路景觀的功能性設計
加強城市道路景觀的功能性設計,在人們的意識中,傳統的道路景觀設計只是為了提高觀賞性和藝術性,在城市的美觀度上大大提升,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人們認識到了道路景觀設計的綠化作用,能夠凈化空氣,給人們帶來新鮮的空氣。而現在在綠化發展的道路上人們開辟了道路景觀新的作用就是在雨天對水的處理。這就是在海面城市理念的影響下生成的,因此為了強化海綿城市理念的實用性,在道路景觀設計中還需要注意一些地方。對于道路材料的選擇,不能只是簡單的選擇混凝土或者瀝青,要選擇透水性好的,這樣雨水不僅通過城市的排水系統排出,還能通過滲透的方式到土壤中去,這樣城市的水體循環就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避免了雨水積聚對交通的影響。此外,在樹池設計中要合理的設計樹木之間的間距,這樣有利于樹木的成長。樹木得到成長勢必會占取相應的面積,因此在設計中要加強間距的合理化,不影響樹木光合作用的同時,利用好樹木本身的優勢加強水質的凈化。
2.2加大城市綠化面積
加大城市的綠化面積,可以將海綿城市的理念發揮到最大。對于城市用地的緊張度來說,加大綠化面積的難度有所上升,但綠化面積的加大又勢在必行,因此,相關部門加大了社區的綠化。由于城市的用地緊張,而近年來人口在迅速暴增,小區的建設在不斷的擴大,而小區的地理位置一般都與主要城市道路臨近,因此加強小區的綠化建設可以大大增大綠化的面積,同時為小區的環境做出優化,這樣既滿足了社會利益,又不損害居民的自身利益,真正的做到了利益相統一的原則。這一舉措大大的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論是在用水上還是排水上都得到了極大的便利,這就是海綿城市理念帶來的優勢,大大的提高了我國的綠化水平,并且緩解了用水緊張的問題,升華了海綿城市的內涵,增大了該理念的實用性。
2.3加強中央綠化帶的建設,提高水的凈化處理能力
加強中央綠化帶的建設,提高水的凈化處理能力。中央綠化帶要設定的距離較寬,否則道路窄小又被大量的綠化占據,車輛通行狀況就會因此下降,甚至導致意外安全事故的發生,這樣就違背了我們進行道路景觀建設的初衷。對于綠化帶的建設,相關部門應該給予統一的標準,比如綠化帶內樹木的高度不超過多少公分,間隔距離在多少范圍內,這樣不僅能提高城市的美觀度,而且能夠將綠化建設合理化,在進行水土涵養上也能做出更大的貢獻。只有合理的栽培樹木才能保障樹木的合理成長,在凈化水質上也能大大的提升。此外,還要加強林蔭小路的建設,加強樹木度種植和培養,加強排水系統的鞏固。在樹木挑選的時候還要選擇容易成活的,并且能夠吸收道路上的毒氣,這樣在凈化水質上也能提供一點幫助,在海綿城市理念融入過程中也能減少障礙。
3結語
我國的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雖然還不是很成熟,但人們已經意識到海綿城市理念的益處,在城市的建設中努力的將其融入進去。海綿城市理念就是利用城市加強蓄水和凈水能力,使得水質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凈化。道路景觀的設計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后的功能性就大大增加,無論是在道路的景觀性上還是在實用性上都得到深層次的提升。在道路景觀設計中,相關部門加強了社區的綠化工作,這樣就能在環境和水質上進一步提升。此外,對于綠化,還應當設定一定的標準進行建設,在標準上進行統一,不僅在城市的美觀上能夠大大提升,而且在樹木間距的合理性上也得到了控制,為了實用性和藝術性能夠牢牢的相結合,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外形的設計。
參考文獻
[1]呂元.城市道路景觀設計[D].北京工業大學,2008(7):16.
一、海綿城市的相關概述
1)海綿城市就是將城市中的水資源像海綿似的,通過環境的變化和各種自然災害來的影響進行“彈性”利用,這是新一代的城市水洪管理的概述。在城市要想提高排水系統的作用,就需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從而利用自然排水的力量、建設中自然存水、自然地滲透來凈化的城市。海景城市的內涵是以景觀作為載體的水生態的基本設施建設,是通過景觀中的園林植物的種植建造出園林植物景觀,從而形成具有特點的景觀生態體系,更好的維護了城市中水的問題。當前,在海綿城市中,雨水花園是構建海綿城市的重要部分,雨水花園是生物的滯留區域,常把喬木或者灌木種植到低洼地帶,或者地被植物或樹皮等進行覆蓋到地表上。2)海綿城市的基本措施是水位為中心的,不同于傳統的工程系統的硬性或者沒有彈性的基礎建設,而是如同一個生命體,不是只有單一的功能或者目標,而是可以綜合的、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水飯來的諸多問題。城市的水問題主要指洪澇、水源問題、地下水問題、地下水不足、棲息地破壞,海綿城市可以把洪澇進行調蓄、水源保護、地下水回補、雨水凈化、棲息地修復、土壤凈化等等有效的解決上述水生態過程。
二、海綿城市的發展現狀
海綿城市的建設要以生態環境為優先的,利用自然和人工的方式進行結合的方式,在保證城市中的排水防澇沒有影響的狀態下,進行最大限度的進行城市的部分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從而利用雨水資源進行環境的生態保護。然而園林設計服務的對象已經擴展到整個大地上生物中,是多個生態的互相作用,形成了人類和生物的互相作用互相影響。
三、園林景觀在海綿城市中的應用
海綿城市,就是把水自如的調動在城市之中,遷移活動更加“自然”。海綿城市注重的就是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生態濕地、透水路面等措施進行排水徑流雨水,就可以達到緩慢排水和釋放雨水或者在源頭進行分流等控制,這些就是園林設計的建設理念。
(一)構建生態環境,綠地連接重組
海綿城市就是水基礎生態和景觀生態的建設,在景觀生態學理論知識中,城市中的水源和綠地是重要的部分,植被可以改善城市中的結構和氣候,也對保護物種多樣性是有重要作用的。比如,澳大利亞城市的就有很好的空氣過濾區,就是用斑塊進行重新組合進行保護的。波士頓公園、河道公園、富蘭克林公園等等將多個公園連接到一起形成景觀秀麗的公園。
(二)凈化水的質量,修復生物棲息地
水生態基地的建設在海綿城市中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是對污水進行處理。在以前傳統的污水處理只是單一的進行處理,不能對復雜的水進行治理,而且城市中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去,造成了再次污染。利用綠色基礎設施來處理污水,主要是通過植物進行凈化的,例如濕地、水質量的凈化、氣候調節、生物的保護等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國在七十年代中期就利用了水生植物進行水質的探究,主要是通過不同的植物對不同的污水進行水質凈化,通過多種植物的優勢、生長狀態、生長階段的不同,會比單一的植物更能長期的穩定的進行水源凈化。在濕地植物中可以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和各種元素,也減少有害藻類的進一步繁殖,從而保持生物的均衡。而高等的植物既可以凈化水源也可提升水體的自身凈化能力。
(三)利用雨水補充地下水,達到防洪防澇
濕地除了能更好的凈化水質之外還是更好的儲水基地。傳統的方式不能完全將水資源進行循環利用,大部分直接排入湖中,地面的不透水的處理使土地不能的儲水能力降低,徑流的增大就形成了洪澇災害。然而植物景觀就是利用生態環境合理的解決了超標準的徑流系統,和城市中的雨水罐渠相互配合達到控制水流的目的。植物的根和葉都是由儲水能力的,在經過道路兩側的生態建設,將多余的雨水進行蓄水達到降低徑流的系數,在干旱的天氣中可以通過蒸發作用把多余的水分釋放掉,從而達到不從地下水為和調節氣候的作用,也降低了城市中熱島效應的產生。植物的根系能夠很好的固定土壤,從而避免了泥石流災害的發生。
(四)植物的凈化空氣,以達到降塵降噪
植物總葉面積的多少就是綠量的多少,就決定了植物生態作用的大小,所以增加植物水量和層次就能形成喬、灌、草的植物群落,在增加綠葉面積的同時也更好的提高了光合作用。從而達到生態系統越來越完善。例如普通的草坪會比喬灌草結合的植物群落低四倍之多,植物群落的特點有結構復雜、植被穩定性強、防風防塵、降噪、吸收各種有害氣體等等。由于植物不同的生長狀態、不同的代謝功能,不同的階段,就會產生對于污染不同的吸收量。例如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有月季、廣玉蘭、石竹木槿等等,吸收氯化物的植物有紫薇、桂花、樟樹等等都有很好的吸收。再有,就是帶有絨毛或者粘液的植物可以阻隔或者粘附的作用,植物也可以進行聲波的吸附,例如4米款的植被群可以有效的減少交通帶來的雜音,達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建設海綿城市中,園林景觀的作用是尤為重要的。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個全面綜合性的問題,需要更好的解決方案。要把園林景觀的美學價值和海綿城市同時進行,達到吸引人們的眼睛同時也通過園林景觀對生態起到積極地作用,更好的提高了文化的發展和自身的關注度,從而也提高了經濟建設。海綿城市不單單是單一的建筑,而是通過海綿城市運用多種學科多個部門進行共同的投入,從而達到修復城市的生態,更好的改善了城市中人們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周延偉.海綿城市理論在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河北林業科技,2015(06).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所以雖然我國的淡水資源占有率能夠排在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淡水擁有量卻非常少。而近年來很多地方也會產生干旱缺水現象,為了緩解這種現象,我國開始大力開始進行海綿城市建設,以此來達到節約水資源,保護環境,緩解干旱的問題。然而,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1公園綠地中海綿城市建設所面臨的問題
1.1對水資源利用的不合理性
城市對于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是建設海綿城市的一項重要任務。而就目前為止,我國許多城市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對水資源的利用還是存在很大不合理性。當有大量降雨情況時,不能做到對其雨水進行合理的收集,降低了水源的利用率。同時,在對生活用水、工廠用水等污水的排水設施上,也未能進行合理的凈化安排,造成河水、地下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感染干凈水源,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1.2受到傳統的清掃方式的影響
對于海綿城市建設來說,公園綠地系統有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但是,在進行公園綠地系統的建設時,由于一些細節問題,會對海綿城市建設所收集的水源造成一定的污染。那就是,當進行日常的清掃時,傳統的清掃模式會有可能將道路中的污垢掃進綠化帶,這樣就會對海綿城市建設時所收集的水資源產生污染,不利于海綿城市的建設,限制了它的發展。同時,也降低了公園綠地系統對于海綿城市的輔助成效,所以,看似簡單的清掃問題也可能會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發展中的一塊絆腳石。
1.3建設海綿城市的制度規劃不夠完善
對于海綿城市建設來說,需要有完善的規劃制度才能夠使海綿城市的獲得更好的發展。雖然我國對于大部分的海綿城市建設都給予重視,但是對于規劃制度的建設還是不夠完善。而,不完善的規劃制度,會大大制約海綿城市的建設速度與質量,不利于對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同時也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事業的發展。
1.4建設海綿城市的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由于海綿城市概念是近些年來新出來的城市建設概念,所以我國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人才還是非常短缺的。而人才的短缺,導致建設海綿城市的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進行支撐,就不能將海綿城市達到其應具有的成效。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員不能深刻對海綿城市建設進行理解,所以間接的就會降低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而海綿城市的主要建設人員就是這些工作人員,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度和積極度會直接影響海綿城市的建設進度。同時,由于人員綜合能力不高,不能真正將公園綠地系統的建設與海綿城市建設相融合,公園綠地系統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輔助海綿城市的建設。
1.5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對污染物的監測力度不夠
由于海綿城市建設,主要是對雨水的收集與利用。而進行利用的水資源不能保證其污染程度,這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大弊端。我國在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對于公園綠地中的污染物監測力度不夠,導致對污染物的數據較少,不能盡量準確的判斷出水源的污染程度,從而確保最后所收集的水資源是否干凈,能否供認使用。這在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
2加快海綿城市建設的方法策略
2.1加強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在我國進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由于水資源利用不合理,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在此時,加強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極其重要的[1]。只有科學合理的對水資源予以利用,才能真正緩解缺水問題,同時還能提高我國人均淡水擁有量,加速海綿城市建設的腳步,成為海綿城市建立的推動力。
2.2改變清掃道路的模式
由于傳統清掃道路的模式會將許多污垢帶入綠化帶中去,這就會使得在綠地系統的輔助下開展的海綿城市建設出的水資源受到污染[2]。如果收集出來的水資源受到污染的話,就不能供人們進行日常使用,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率,不利于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有改變清掃方式,降低污垢進入綠化帶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水源被污染,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的質量,促進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能夠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2.3對海綿城市建設制度的完善
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不能使得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有條不紊的展開,讓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制度的完善,會讓許多看似疑難的問題變得清晰。科學合理的建設制度,不僅能夠讓工作更好的完成,還能促進工作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發揮出自己的真正價值,為海綿城市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2.4定期對員工進行綜合培訓
由于海綿城市建設的專業性人才相對而言比較稀缺,所以,使得我國部分城市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大大限制了海綿城市建設發展的步伐[4]。所以,應該開展定期的培訓,而培訓內容不能僅僅受限于專業知識,還應該加強他們的職業責任感、應對緊急狀況的心態等內容。注重于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這樣才能在面對未知的困難時,能夠迎難而上,不退縮,不畏懼,做好屬于自己的工作,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添一份力,促進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
2.5加強對污染物的監測力度
當污染物污染了水資源后,會使得水資源指標不合格,導致不能供需要的人們進行使用,降低了使用率。如果不加強對污染物的監測力度,海綿城市建設所收集的雨水污染指標就可能出現不合格現象。所以,加強對污染物的監測力度,是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比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只有加強了對污染物的監測力度,才能確保收集的水資源指標合格,緩解缺水問題,促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發展。
3結束語
公園綠地中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項能夠節省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事業。這份事業對于我國的發展來說,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所以,只有通過完善建設制度,提高員工素質,加強監測力度等方法才能使得海綿城市真正為人們所用,成為一項益民的好事。與此同時,還能盡最大的可能,提升我國人均的淡水擁有量,推動海綿城市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繁榮。
作者:施岳軍 單位:昆山市千燈鎮綠化管理所
參考文獻:
[1]馬韓乾.園林綠地中海綿城市建設分析[J].江西建材,2016,05:241.
1引言
海綿城市效應的重要內容是通過對城市有關設施開展綜合改造,如同海綿一般,吸附大量的雨水資源,進而改善城市用水難的現狀,同時,減少城市內澇,提升城市對自然災害的抵御和應對能力。加強對海綿城市的研究和應用,對于新時期的城市創新發展有著非常突出的借鑒意義。海綿城市效應能夠通過人工干預與疏導,優化自然資源利用,為市政給排水減輕壓力而節省的水資源,可在綠化、灌溉、衛生等諸多領域顯現應用價值,促進城市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維護城市健康有序運轉。市政給排水系統的設計者應該加強對海綿城市理念的研究與分析,認清這種理論和思想的重要意義,并把其中借鑒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給排水工程建設當中,為水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支持。
2海綿城市概述
海綿城市理念在現代城市的改革發展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城市現代化和創新性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理念,重點是對城市雨水進行科學管理,對于水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加強洪澇災害防控,從而有效滿足新時代建設要求。海綿城市主要借助滲、蓄、凈等處理方法,形成完善科學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強化對水資源的彈性管理,改進和優化城市給排水系統,并且為整個系統的良性運轉提供優良的資源儲備。海綿城市表現出非常鮮明的生態環保特性,可以為城市的生態建設提供支持,也可以助推城市轉型升級,為城市的戰略性經營與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尤其是轉變了傳統城市給排水設計方面的滯后觀念,實現自動化儲水和出水,運用了雨水花園下沉綠地、植草溝等設施,收集和排放豐富的雨水資源,對道路與綠化系統進行改進,緩解城市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內澇和干旱等問題,減少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當中花費的成本,順利實現對資源的科學調控,為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可以說海綿城市既是一種先進的城市,建設理念又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當中的理想狀態,能夠為目前的城市建設提供創新發展的思路,也可以在新時期創造更加豐富的城市發展成果。
3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海綿城市理念是城市化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這種科學化的思想觀念對于當前的城市給排水系統設計來說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正確認識海綿城市與市政給排水設計結合的意義,可以為未來的給排水工程運轉提供創新思路。總體來說,海綿城市理念應用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資源就是水資源,這一點毋庸置疑,且在大量實踐當中得到了驗證。就目前而言,在全世界水資源都表現出非常短缺的現實情況,所以關注并且解決好水資源方面的問題,成為目前城市發展建設時要完成的首要任務。在以往的城市建設以及市政給排水設計當中,對雨水資源的重視程度并不高,也沒有做好對這類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利用,最終出現了雨水資源利用不足,甚至是嚴重浪費的情況。海綿城市理念的產生,讓城市發展對雨水資源的重視度大幅度提高,在市政給排水建設當中推動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特別是通過對給排水系統進行創新設計來提高城市整體的蓄水水平,運用科學技術方法重新利用雨水資源,改善資源短缺的現狀。與此同時,改善城市整體的給排水功能,可以不必局限在傳統的給水和排水管道方面,可以建立一個自然給排水系統,確保城市的穩定安全運轉,發揮自然給排水系統的運行優勢。第二,改善內澇內旱問題。對海綿城市理念進行學習和滲透,能夠幫助城市化解目前存在的內澇和內旱現象。在目前的城市發展當中,雨季內澇明顯是非常顯著的特征,特別是在我國的南方城市,降雨表現得非常集中,假如城市自身市政給排水系統無法發揮應有功能,就會出現嚴重內澇災害,危及城市群眾的生產生活。除此以外,海綿城市理念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的干旱問題,尤其是能夠對雨季時收集的雨水資源進行恰當處理,待干旱時順利調取和使用,確保城市整體功能的提高,也為城市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保障。第三,減少城市水污染,維護城市環境。生產活動會不可避免地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特別是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下,人們因為過度關注經濟發展,反而忽略了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的提升,這無疑為城市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自然也為水環境帶來了不良影響,不僅造成水資源浪費,還為后續發展帶來了極大阻礙。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能夠對當前的城市環境進行改善,有效減少人類生產生活對自然生態的不良影響,保證居民的生產生活質量。值得一提的是,海綿城市理念和市政給排水設計的結合,能夠大大增強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改善水體環境,為城市迎來可持續發展局面提供支撐。
4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應用的原則
海綿城市是一種科學化和現代化的城市管理思想,可以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性提供有力支持,也能夠助推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在如今的城市建設與實際的工程規劃當中,可以把海綿理念作為指導思想,融入海綿吸水功效,積極吸納地表水,補充地下水,強化疏通效果,防止內澇內旱等極端問題的出現。當然海綿城市還能夠促進淡水資源循環利用,為如今的生態恢復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海綿城市和市政給排水設計相結合,是提高市政給排水工程建設質量的重要方法,但在實際的系統設計當中,應該遵循正確的原則,把握內在規律。第一,防澇原則。在目前的城市化發展當中,有很多給排水設施比較老舊,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因此,出現了明顯的積水、洪澇等問題,這無疑為市政給排水系統正常運行效果帶來了消極影響。面對這種情況,設計者需要在實際設計活動當中貫徹防澇原則,提高洪澇防范和應對能力。在城市建設中排除積水是非常關鍵的,既可以確保給排水系統的設計質量,也可以在此基礎之上回收水資源,減少資源浪費,改善水資源緊缺的現狀。第二,節約原則。節約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備受推崇的文化觀念,當然這種節約原則也適合用于市政給排水設計當中。設計者應該認清資源節約的重要意義,在系統設計和動態優化當中,都要始終堅持節約準則,避免對原有管路進行修改,而是立足原有基礎展開科學化設計,注意水資源的回收再利用。第三,尊重自然原則。想要切實推動城市的長效發展,就必須把環境建設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城市的整體發展。市政給排水設計,應該始終秉持尊重和順應自然的原則,牢牢把握自然規律,如果違背自然發展規律,不僅無法完成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保護,還會傷害大自然,最終限制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尊重自然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也是設計者在給排水系統設置環節應有的觀念,為實現生態平衡和城市健康發展提供新思路。
5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5.1路基排水設計
市政道路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又完整的系統,路基是整個體系當中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會對道路結構穩定性帶來極大的影響。在路基的設計過程中,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科學有效的排水設計,可以大大延長道路使用壽命,減少雨水積壓所帶來的坍塌陷落等風險,這也是市政給排水設計當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在路基排水系統的設計過程中,首先應該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工作,針對現場環境做好全方位調研,掌握本地降水量、氣候條件及其規律,檢測好路基土質,為下一步的計劃和系統設計打下基礎;其次需要秉持提高路基排水與透水性能的準則,科學設計路基工程建設方案,著重對填補技術進行優化,嚴把填補材料質量關卡,選用透水性強的材料,加強對新型材料的使用,確保路基結構平穩。
5.2人行道設計
人行道會給市政給排水設計帶來重大影響,尤其是會影響到整個系統功能的發揮,所以應該將人行道的合理設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結合工程施工建設的要求,改善和提高市政給排水系統功能,徹底變革以往落后的人行道設計思想,用海綿城市理念推動設計創新。設計者應該對城市地形情況進行綜合考量,恰當選取科學材料,設計人行道給排水系統,著重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例如,新型排水系統設計需要隨地形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做好科學化的密度分布。西高東低的城市需要確保設計的給排水系統順應這樣的地形趨勢,呈現樣態分布特征。東高西低的城市,當然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和地形趨勢保持一致。在人行道給排水系統設計中,要注意對新材料的使用,選擇性能好、經濟安全以及可再生的材料,確保雨水滲透有效性,提高雨水資源的收集效果,并為后續利用打基礎。
5.3車行道設計
車行道的設計也是不容小覷的,想要綜合提高市政給排水系統的設計效果,也要特別關注車行道設計和海綿城市理念的結合。事實上人行道和車行道在實際設計當中是比較相似的,設計人員需要結合施工現狀,做好科學把控,提高整體給排水能力。全面研究車行道使用的特殊性,明確在道路當中車輛行駛速度相對較快,所以設計者需要結合施工現狀確定出相應的密度,維護路面平穩,減少行車中的風險。海綿城市理念要求在車行道給排水系統設計中應該運用優質材料,完善排水功能,改進以往設計當中排水構筑物密度不足的問題。另外,設計者應該考慮到路面應該具備防滑性,盡可能在路面鋪設當中運用性能優質的防滑材料,在確保車行道基礎功能的同時增強給排水效果。
5.4綠化帶設計
綠化帶的設計應該對海綿城市理論進行有效借鑒,因為綠化帶設計也是城市給排水設計當中不可忽視的內容,而且對設計的要求非常嚴格。在綠化帶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第一,有效收集雨水資源。在設計活動當中應該把海綿城市思想理念作為指導,堅持水資源循環利用的行動準則,科學設計和提高雨水收集功能,重點做好綠化帶材料和綠化帶高度等方面的恰當設計。通常,綠化帶的高度應該設置為15~20cm,同時,要注意超過區域內土壤高度。第二,加強水質過濾。為滿足水質過濾要求,一般情況下會利用種植土設置砂石層等方法,確保雨水的過濾效果,提高水質。第三,對排水功能進行優化提升,結合綠化帶的布局情況,設計好排水裝置和設施,恰當設置高度、位置,便于雨水排放,防止雨水資源過度積壓影響植被正常生長。
5.5附屬設施設計
附屬設施是市政給排水設計當中極易被忽略的一部分,但附屬設施的實際設計效果會為系統的應用功能發揮帶來極大的影響。為優化整體的系統設計,應該針對周圍情況做好調研,明確設計指標要求,并在標準指導之下,把控好附屬設施的設計質量,改進施工方法,落實海綿城市理念。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綠地銜接部分的合理設計,更新思想觀念,運用多元化策略,確保排水功能的發揮效果,例如,運用雨水分流、下沉式綠地等設計方法。除此以外,設計者還可以在銜接部分布置雨水花園,利用好豐富的雨水資源。為提高附屬設施的吸水效果,應該以草植溝替代混凝土材料的使用。
6結語
市政給排水系統在城市的整體運營發展當中提供了優質的基礎條件,但是隨著城市發展水平的提高,對于市政給排水系統的應用要求也大幅度提高,傳統落后的市政給排水系統設置方法也表現出明顯缺陷。為促進城市創新發展,滿足市政給排水系統建設的要求,優化市政系統的運轉效益,對海綿城市理念進行吸收借鑒顯得非常重要。結合海綿城市理念的要求,市政給排水系統設計者要加大城市雨水的管理與利用力度,運用有效處理方法,形成一個全新而又完整的水資源循環管理系統,優化資源儲備,體現生態環保要求,助推城市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陳梓君.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運用[J].住宅與房地產,2020(12):104.
【2】張海彬.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磚瓦,2020(5):84+86.
【3】薛健.淺析市政給排水設計中對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J].綠色環保建材,2019(10):73-74.
【4】鹿方亮.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智能城市,2020,6(10):29-30.
【5】陳龍.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20(33):83+86.
【6】武秀偉.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運用[J].建材與裝飾,2019(31):84-85.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33-01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54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明顯加速,尤其是近年來施行的“城鎮化”戰略布局,進一步促進了城市基礎建設的發展,但是相應的城市洪澇災害、雨水徑流污染、城市排水污染、水資源面源污染以及水資源匱乏等問題嚴重制約城鎮化發展,對我國城市生態和諧發展提出極大的挑戰。為了從根源上解決城市排水管理與水資源匱乏問題,有效提高雨水利用率,節約城市水資源,對城市生態環境進行妥善管理與改善,我國提出了“海綿城市”發展理論,從而通過充分利用雨水資源,解決城市水資源污染與匱乏難題。本文結合城市排水管理和面源污染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探索了“海綿城市”理論在城市生態和諧規劃和建設中的實踐應用。
1 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理論
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又稱為低影響開發雨水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西雅圖、波特蘭市等城市共同提出的一種城市水資源保護與改善方案。低沖擊開發雨水原理是通過設計小規模的、分散的水資源源頭控制,從而對城市強降雨所產生的徑流、面源污染進行有效處理,并且使開發區實現開發前與開發后的水文環境和循環狀態基本相似。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是一種以城市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城市發展與建設為依托,實現雨水徑流控制與雨水開發利用的綜合管理。
低沖擊開發水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下三點:(1)以城市生態環境為根基,實現城市發展與自然共生;(2)以雨水尤其是暴雨徑流源頭管理為主,實現雨水資源再利用;(3)充分尊重和利用本地區的地貌特征、水文環境、氣候類型等自然特性,盡量減少對本地區的環境擾動與破壞。城市建設是一項源于自然、依賴自然,但又不斷改變著自然,對自然進行重新設計的工程。為了保證城市的健康發展,必須實現城市建設與自然發展動態平衡,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就是盡可能減少城市原有環境的破壞,實現城市雨水資源有效控制與利用。
相關統計數據表明,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能夠有效減少城市暴雨徑流的30%~80%,延遲暴雨徑流峰值約5~30分鐘,從而對城市抗洪防澇,減輕城市排水網絡壓力,均起到重要作用。相比傳統的雨水控制與開發模式,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更加側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因此更適合科學發展觀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為我國城市生態和諧規劃提供重要依據。
2 “海綿城市”理論
“海綿城市”理論源于行業內慣用“海綿”來比喻城市排水及雨水吸附能力,隨后采用“海綿”描述城市或土地調整雨水積蓄的能力,因此“海綿城市”概念在學術界得到廣泛的應用。盡管對“海綿城市”的定義并不一致,但是“海綿城市”理論的核心思想都是旨在城市的洪澇調節能力。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海綿城市”理論的研究與應用探索,先后在2014年和2015年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海綿城市試點工程建設指南》等官方文件,大力推動了我國海綿城市的探索與實踐。“海綿城市”理論是在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水敏感性城市規劃等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綜合性城市生態規劃與建設理論,為城市雨水管理、生態規劃與建設、自然發展等提供重要支撐。“海綿城市”理論將城市水環境和水生態作為根基,重點研究基于水環境和水生態的跨地域、跨尺度的城市規劃與建設等系統性問題。城市水問題的根本在于水生態環境整體功能的失調,例如大量的雨水沒有進入預定的排水網,而是形成城市內澇;水體面源污染問題嚴重等。因此,“海綿城市”理論不單單關注水資源本身,而是綜合考量水資源環境、水生態系統、水資源基礎設施、城市排水網絡等,并結合多種具體技術指導城市建設。
傳統城市建設中雨水處理側重于雨水單向管理,即雨水過多時通過城市排水系統將城市內澇積水排到周邊管渠,甚至直接排放到農村簡易溝渠,以犧牲周邊地區為代價達到雨水管理目的。雨水過低甚至干旱時,綜合利用周邊水資源引入、人工降雨等緩解城市水資源匱乏。因此,傳統城市雨水管理模式浪費了大量雨水資源,而解決洪澇或干旱問題時,通過周邊溝渠的排出與引入,又會增加城市水資源面源污染風險。“海綿城市”在應對城市洪澇和干旱等環境變化時,具有良好的彈性,能夠利用各種自然環境的優勢,抵消自然環境的劣勢。城市雨水過多時海綿城市能將多余的雨水資源吸收、過濾、凈化,存儲,實現雨水資源再利用;城市干旱時可通過釋放存儲的雨水資源緩解城市干旱,同時降低城市對周邊地區水資源的依賴程度。所以“海綿城市”在處理城市雨水資源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通過自然途徑和人工基礎設施干預,可進一步提高城市防澇抗旱的能力,對城市生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在“海綿城市”理論城市規劃中的實踐
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與“海綿城市”理論在處理雨水資源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海綿城市”許多實現的途徑必須依靠低沖擊開發雨水技術,因此二者對城市規劃與建設具有重要影響。自從低沖擊開發雨水理論和“海綿城市”理論提出后,我國已經開展了相關技術試點工程,如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黑龍江哈爾濱群力國家濕地公園、天津橋園濕地系統、秦皇島濱海生態修復城市海綿系統等,通過試點工程的建設與實施,進一步驗證了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和“海綿城市”理論的正確性和可行性。本小節將結合我國城市規劃和建設實際情況,探索基于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在構建“海綿城市”中的應用。
3.1 城市道路規劃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運輸的“大動脈”,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城市道路規劃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城市道路越來越寬闊,一旦遭遇暴雨,道路面水流量較大,道路及周邊垃圾等污染物隨雨水流動,極易造成面污染,對城市雨水資源產生影響。另外,暴雨導致城市內澇,道路積水嚴重,會嚴重影響城市交通,尤其是在惡劣天氣下將會對城市居民帶來不便。因此,城市道路規劃是關乎城市生態健康發展的關鍵。
利用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對城市道路進行規劃,在保證城市道路暢通和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要加強道路兩側及周邊綠化建設,通過建設道路綠地、透水路面、低沖擊開發雨水樹池等,減少道路雨水流量,增強道路吸收雨水能力。利用道路周邊綠化帶建設下凹的海綿系統,促進雨水徑流進入海綿系統,并對雨水進行過濾、凈化和存儲。綠地的應用,有效控制了道路雨水污染,從而提高了城市雨水環境和質量。
構建新型透水路面,可提高暴雨徑流滲入城市道路海綿系統的能力。透水路面要優先考慮應用在人行道,同時配合使用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樹池,這樣可保證暴雨后人行道雨水徑流能在較短時間內徹底排干,方便行人雨后行走。在城市道路污染嚴重的地段,要慎重考慮透水路面的使用,道路海綿系統要強化雨水過濾和凈化功能,提高道路污染下雨水的水質。
3.2 城市水系統規劃
城市天然雨水常用的凈化場地主要有濕地、河塘、湖水等,利用天然水系凈化雨水不僅凈化效果顯著,而且不需要過多人工建筑設施的干預,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節約成本。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城市水系統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建設。利用城市現有的濕地、河塘、湖水等水系統作為雨水凈化場,將城市廣場、綠地、公園等建設成具有一定城市雨水存儲和過濾功能的雨水滯納場地,形成完善的城市水系統。
為實現城市水系統的作用,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1)嚴禁居民或相關單位私自填埋城市低洼河溝和小型池塘,防止因河塘填埋造成城市防洪抗旱功能下降。對于已經填埋的池塘或河溝,應綜合考慮城市規劃的需求,并結合城市生態發展的實際情況,適當進行填埋恢復及生態重建;(2)突破傳統城市規劃理念,開放城市廣場、公園、綠地等設施的建設,盡量將這些設施與城市水系統構建聯系,提高城市廣場、綠地、公園等公共場所的雨水吸納與排水能力,形成城市水系統的重要輔助支撐;(3)充分考慮城市水系統建設與周邊生態環境的融合,將城市空間布局、地域環境、雨水管理等因素納入城市水系統構建條件,在充分利用城市生態環境下推廣水系統的構建與利用。
3.3 城市雨水管理規劃
從微觀角度來看,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在城市雨水管理中主要是依賴水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城市河塘來說,要實現雨水管理,首先要將城市雨水徑流引入城市河塘,形成城市雨水的匯集區。此外,為保證河塘的蓄水能力,還要確保具有良好的排洪渠道,而且排洪時并不會犧牲周邊或農村排水系統。城市河塘還要具備雨水凈化能力,這樣就形成了雨水吸納雨水存儲雨水凈化雨水再利用的良性循環。
在雨水管理規劃中要充分利用城市各個地形的優勢,達到因地制宜的雨水管理效果。在利用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良性科學地利用自然,注重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雙重保護,實現城市的生態和諧發展。
4 結語
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和海綿城市理論是城市現代化規劃和建設的重要進步,在生態城市的建設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在城市規劃中,充分利用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和海綿城市理論,構建完善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統,充分發揮城市雨水在城市水資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為構建生態和諧健康發展的現代化城市提供理論依據。本文通過分析低沖擊開發雨水模式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探索了海綿城市建設,為推動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鄒韻.基于低沖擊開發理念的城市雨水利用策略研究 [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加強道路綠化效果圖設計的功能性設計。在傳統的道路綠化效果圖設計中,設計師只是單純的以視覺上的觀賞性和藝術性為理念,而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僅僅感官上的享受,同時還需要增加更多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性道路綠化效果圖設計。因此隨著海綿城市理念的引入,人們開辟出了道路景觀新的作用,就是雨天時對水的處理。因此在道路綠化效果圖設計中,道路的材料要選擇透氣性好的,使雨水不僅可以通過城市的排水系統排出,還可以通過滲透的方式到土壤中去,從而使水體得到循環提升,同時在道路綠化效果圖設計中要加強植物間距的合理化,在不影響樹木光合作用的基礎上,利用好樹木本身的優勢加強水質的凈化,起到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的作用。
加大城市道路的綠化,現如今,城市人口迅速暴增,居住區建設不斷擴大,致使城市用地緊張,用于城市綠化的面積更加拮據,而居住區的位置一般都與主要城市道路臨近,因此加強居住區的道路綠化效果圖設計可以大大增加城市綠化的面積,同時優化了居住區的生活環境,這樣既滿足了社會利益,又不損害居民的自身利益,大大的提高了我國的綠化水平,升華了海綿城市的內涵,增大了該理念的實用性,真正的做到了利益相統一的原則。
加強中央綠化帶的設計。在道路綠化效果圖設計中,城市中央綠化帶需要根據統一的標準設計,既要保證道路的綠化率,也要注意城市車行的安全性,從而使道路綠化效果圖設計既可以提高城市的美觀度,將道路綠化合理化設計,在進行水土涵養上也可以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還要加強林蔭小路的設計以及樹木的種植和培養,做到適地適樹,使植物可以更好地凈化空氣和水質,從而將海綿城市理念更好地融入到道路綠化效果圖設計中。
(來源:文章屋網 )
通過分析海綿工程建設的路徑、城市歷史的傳統特點與城市文化環境的個性,提出城市景觀建設中應著重體現文化生態化、自然生態原則,建立生態環境基礎上自然可親的城市景觀。通過文化精神“物化”形態表現對傳統文化的空間繼承,即景觀空間內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的融合。海綿工程建設與“活化”傳統交融共生,連結城市文脈的連續性和“原真性”,使文化貫串城市景觀的每個角落[1]。
一、城市海綿工程體系
(一)海綿城市思潮的出現
城市生態問題是一重大課題,水生態問題的涌現成為城市發展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1]。回望我國傳統城市建設系統在應對洪澇災害、水安全、雨水再生等問題面前存在不足[2],傳統的排水系統無法跟隨時代的發展。90年代初見圖1,英國首先提出可持續性城市排水系統,隨后“低影響開發”的概念在美國馬里蘭州一座縣城提出并開始實施,經時展,2009年深圳市政府引進國際上的雨水綜合利用理念,并開展示范區;2014年中國房屋建設出臺海綿工程相關建設指南中提出,在當今優化生態文明建設、城市建設轉型的背景下,提出“海綿城市”的理論,指出城市“冷漠的”基礎設施的構建需要得到改變,使得“海綿城市”的提出成為城市景觀設計一重大的轉折點。存、自然凈化為特征的環保生態學中的景觀觀點,是一種“水生態景觀格局”[2]。“水生態景觀格局”主張主體去順應自然,布局結構能在一定環境下生存與延續。我國正在應對著多種“水”危機,例如水資源污染、水源欠缺、城市內澇、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棲息地損失等,這些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的問題,這些綜合性水問題并非是某一部門職能管理下所能解決的問題,需要跨界性的對問題進行周全的解決[3]。“海綿城市”的根基理念是在城市降水時,經由城市綠地系統、排水系統等發揮城市吸納、蓄滲、釋放雨水的作用,緩解城市雨水問題,再利用雨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其主旨就是要維持土地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根基不變,同時與城市管網的對接,城市流域水系的連通,保障城市防洪排澇安全[4];通過雨水在蓄水池的蓄滯,補充地下水,提高城市水資源存儲量,緩解城市用水壓力見圖2,對提高城市除雨洪排澇災能力與城市水系統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二)海綿工程建設現狀
海綿工程建設是在城市“水問題”的背景下,對城市、人與水的關系進行重新審閱。在人與自然協調相處即“天人合一”的哲學生態價值觀下重新建立人與城市系統的新價值觀[5]。經大量調研發現,現存大多海綿工程建設僅以簡單的排水系統組成,缺少文化與藝術的介入,傳統意義上他是通過對綠地系統、道路系統、開放空間等各設計要素的優化,如使用透水鋪裝見圖3、綠色屋頂見圖4、下沉式綠地見圖5、生態植被滯留帶、雨水花園見圖6等常用設計改造方法達到對場地雨水系統的優化設計和管理,并實現城市水遷移的自由、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基本目標。景觀空間是與這些系統模式僅僅相連,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與文化的融合是海綿工程與景觀空間的設計是必須要考慮的,所以應將傳統文化元素設計納入海綿工程景觀空間設計整個模式中,從系統性、文化性、地域性、生態性等角度出發促進城市海綿工程與景觀設計的優化。
(三)海綿工程建設以城市景觀為載體
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是一種城市雨洪技術建設,更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的關系的回歸[5]。“海綿”是一個實際存在的概念,它所對應的是景觀物質形態的存在,城市景觀應具備一定的海綿城市構建。海綿基礎的建設依托于城市景觀,兩者的交融對景觀空間設計及城市空間形態有立異性的影響。根據時代的發展,我們發現以景觀為載體的海綿設施是一個具有生命的系統,是綜合、系統、可持續的基礎設施,不是單向功能的設計,還是可以連接城市歷史記憶的載體。海綿城市的打造應基于尊重自然規律并且尊敬文化生態系統的理念,在改造和建設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護城市原有文化生態系統,區別于城市傳統“冷漠的”基礎設施,使海綿工程景觀建設生于自然融于自然,“自然巧妙宛若天成”,營造新的空間秩序,帶給人新的景觀感觸與感知。
二、城市景觀空間活化概念與路徑
(一)城市景觀空間活化
“活化”本是生物化學反應中的專有名詞,當下對“活化”的理解,是借用其原本含義,將城市景觀空間賦予文化意義,“激活”城市傳統文化,重新組成新的空間場域。并通過一定的外界條件,使客觀存在與“人”產生反應,從而完成活化的過程,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景觀發生碰撞[6]。“活化”運用歷史形態要素,“屏棄塵雜、吐故納新”,運用城市地域文化、歷史傳統、民俗文化、肌理紋樣與手工藝元素等象征符號的引發聯想,將歷史形態元素抽象化、意象化運用到景觀設計中,達到文化的傳承與延續[7]。
(二)空間活化路徑
1.城市空間情境與意象重塑并提升空間原生感:城市景觀空間情境和空間意象是空間組成的重要內容,城市景觀空間情境與意象的再生依托于城市原生文化歷史和民俗傳統的延續。空間情境與意象又是景觀各個功能組合在一起的框架基礎,不同的歷史文化、性質的城市景觀空間情境與意象的表達是不同的,并且是一個長期動態發展的過程。空間原生感是城市意象的歷史、生態、文化及社會科學等價值的反應,是精神內涵與物質形態的綜合。將傳統文化進行“活化”,重新構建景觀空間的結構形態與景觀物質形態,是為城市空間情境與意象重塑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前提,是提升城市空間原生感的基礎。2.城市時代印記的延續地方感的留存: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印記,城市歷史造就城市文脈,城市文明營造城市獨特的形象地方感與城市傳統文化的內涵。一個城市文化的活化是將城市所具有的歷史文化的印記植入城市空間之中[7]。城市傳統的遺留通過一定的“活化”,將人的情感與物質形態融合在一起,將空間與時間的遺留重塑城市空間形態中是延續城市地方感的手段。城市地方感是城市文脈與城市形象認知的關鍵,凱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書中提出通過“發現地方”來強化人們對地方的歷史文化特性的空間認知,通過文化歸屬感、品牌文化、城市安全感、認同感等感知要素尋找城市具有地方感的歷史文化。通過城市文化與時代印記的延續打造景觀空間,喚醒人們在空間內部強烈的地方感知,加強城市歷史文化的歸屬感。
三、海綿工程景觀“活化”空間建構
“活化”空間建構需要主動“破圈”,將城市文化帶入景觀設計中與海綿工程結合,為文化的再生找到強有力的空間傳播形態。城市景觀是城市文化形象的表達與價值的傳導,是展露城市文脈、歷史、文化與情感的表現。現代海綿工程基礎設施與城市景觀的建設,需要區別于傳統灰色城市設施建設,實施“活化傳統與生態景觀”相結合,在追求自然生態的基礎加入文化生態,提升城市文化價值,同時也承擔起城市文化精神的重新塑造,成為與城市文化空間、時間、歷史連接交流的有效手段。
(一)新舊融合傳統精神空間“物化”
圖7新舊融合是景觀活化空間的重要契機點,“新”指的是現代技術即海綿工程的介入,“舊”指的是城市傳統即城市的故事、內容、意義與形式的整合,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形象與象征性的主要元素。傳統文化融入海綿景觀建構中,是聯動歷史與空間、自然與空間關系的途徑。在海綿工程景觀的建構基礎上,城市文化融入到景觀物質空間中,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路徑與場景,通過將地方文化精神場域和精神意象物化的方式建立對城市歷史的認識。城市傳統屬于文化生態的范疇,結合景觀與海綿工程建設,城市文化的表達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于城市景觀空間要深度融合,如圖8通過整體概括、元素提取、簡化重組等方法將文化精神轉化成“物化”景觀空間形態,增強城市的地方感。以城市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城市海綿景觀建設,是自然、技術與歷史在空間上融合、發生、傳播的過程,是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的衍生,是一個整體的系統,這也成為城市形成傳統文化普及、提高城市文化認知程度的基礎,是傳統文化活化傳承以及城市歷史記憶的載體。以圖圖9“漁網”元素景觀小品設施為例,在海綿工程建設下,設計者利用本土文化優勢,傳承城市地域文化,以本土文化為主要景觀要素,在原有的傳統漁民生活民俗文化基礎上使用捕魚工具漁網元素對景觀小品設施進行設計,如圖10,將漁網的網格形狀元素提取,夸張簡化,元素重復疊加,并進行元素重組,通過漁文化意向的元素融合模式再現場地的文化特性,將這種文化植入于城市景觀空間設計中,展現了城市精神和歷史獨特的印記[8]。城市空間形態是城市過去、現在、未來的聯絡再現,不同城市歷史的精神價值,呈現不同的空間形態。從古至今遺留下的城市傳統是可以通過藝術活化的途徑再現于城市景觀空間中的。現代城市景觀空間形態既強調自然生態的建設,又重視文化生態的融入[9],城市自身所具有的傳統精神文化需要活化的繼承與延續,對城市所留存的大量傳統文化遺產進行活態化地傳承,有利于延續城市文化的本質。在海綿工程生態技術的前提下,通過新材料、新形式等進行創意性轉化,使其能夠以現代的方式延續生命[10]。進行改造和開發的過程中,空間形態結合街巷、廣場以及建筑小品等,通過變形、拼接、錯位、打破、重構等元素轉化方法,如圖11,使傳統元素空間再現,同時,將精神文化與物質性的景觀設施相結合,如通過雕塑、彩繪、壁畫、蠟像等藝術形態,以景觀場景的形式展現出來,增強城市景觀空間的領域感與層次感,形成變化多樣的組合空間,串聯出有序的新型景觀文化空間。
(二)生態與文化空間秩序格局融合
城市景觀本有的空間形態和秩序需要實現生態與文化系統的良性循環,城市肌理與生態特征是城市景觀空間形成是重要元素。海綿工程下景觀空間秩序需要從生態空間秩序與文化空間秩序兩種格局進行提升,生態空間秩序與文化空間秩序也是文化生態下及景觀空間秩序活化傳統基礎與前提。生態空間秩序需要將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巧妙地引入空間結構并與景觀聯系,同時強調自然生態格局,延續城市自然原真性空間形態,利用“海綿”技術實現城市空間生態空間秩序的優化;文化空間秩序是對城市文化的景觀活化,需要對整個城市景觀空間進行梳理、提煉,融入文化精神的元素結構進行空間上的重組,使之形成新的點、線、面相結合的文化空間秩序,文化空間秩序的提升重新梳理了城市景觀空間的形態結構以及秩序,兩者融合為城市海綿生態空間原生秩序注入新的空間組織。
四、海綿工程+“活化傳統”空間建構——以濕地景觀空間融入膠東海洋文化為例
1.提取民俗文化塑造海洋元素空間:提取還海洋文化元素見圖12,通過大量的文化調研,將傳統的漁村、祭海、民間藝術等海洋文化嫁接現代城市的特征,使濕地景觀空間的形態塑造立足于地域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探尋歷史與現代的平衡和相連,將文化生態與自然文化有機結合。如圖13結合膠東地域文化符號,利用創新的設計手法,以剪紙文化為靈感來源,提取貝殼珊瑚等海洋生物形態,使用打破、變形、重構、再現等設計方式重新融入新區的景觀空間內,構建空間尺度適宜的景觀生態板塊、生態廊道與生態機制。打造以膠東半島文化為主題的濕地景觀空間形態,使膠東地域文化得以活化傳承,空間中運用海洋生物珊瑚貝殼元素融入空間設計中,以貝殼的弧形成含珠之勢,把珊瑚貝的形態、造型等元素提取進行重塑,景觀藝術裝置的鏤空折線形態是對剪紙文化進行了簡約、抽象的藝術化勾勒,整體造型寓意深刻,將海洋文化元素放大夸張,并使用現代材料將其“物化”融入空間,將海洋與空間串聯。2.“活化”空間融合生態海綿工程場地基底:膠東海洋文化主題景觀空間一方面映射了城市的發展歷史與印記面貌;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內在的物質文化景觀以及非物質文化景觀。地域文化的兩面性組合形成城市歷史,同時也是城市歷史積淀的產物。但融入現代城市的地域文化不再僅是單純的文化含義,還應擁有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內涵,因此我們在景觀塑造的時候,我們要合理運用適宜的科學技術去尋找一個具體的整合途徑,例如與海綿工程的結合,就是一種新的改動及創新[11]。如圖15此景觀空間的塑造在基于膠東半島海洋文化的文化傳承中,挖掘原有的空間特色和青島膠東文化的基礎上,營造文化與技術融合的景觀,充分利用原場地肌理與特征重塑場地整體關系,打造生態海綿工程基底,如下圖剖面圖所示,通過滲水、蓄水、排水等生態技術模式建造新型濕地場地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