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39: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勞動教育的基本內容要求,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培養學生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
班級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
基本內容有:熱愛祖國的教育;熱愛中國*的教育;熱愛人民的教育;熱愛集體的教育;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教育;努力學習,熱愛科學的教育;文明禮貌,遵守紀律的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三、實施途徑:
班級實施德育必須充分發揮校內、校外各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務。主要途徑如下:各科教育;校級、班級教育和各種教育活動;共青團教育活動;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動。
四、教育原則: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學生,了解學生;加強針對性;堅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認識和行為訓練相結合;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保持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致性。
五、具體措施:
1、進行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內容的規范教育,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以落實學生個人量化積分為主線,以德育系列化活動和“班級十最”等評比表彰機制為動力,扎扎實實地搞好德育工作。
3、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組織開展讀書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知識比賽等,陶冶學生情操,激勵廣大學生奮發向上。
家長學校是對家長傳授家庭教育理論知識與方法、提高家長素質的業余學校。家長學校的任務是:宣傳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法規,傳授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長素質,溝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聯系,提高家教水平,促進少年兒童的全面和諧發展,推動家庭和社區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學目的是:通過向家長講授兒童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營養學等有關家庭教育知識,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介紹小學階段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從而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和科學性,促進家長主動配合學校把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組織領導:
社區書記、主任巢鳳英任組長,社區副書記葉明芳任副組長,同時由轄區退休老教師和志愿者等擔任組員,切實加強家長學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教學內容:
1、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學習《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家長教育行為規范》等有關法律、法規,明確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點,掌握在家庭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2)了解新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基本內容,知道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懂得如何配合學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3)知道對孩子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和行為規范訓練,掌握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家庭禮儀行為的方法,教育孩子熱愛集體、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遵守社會公德、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2、中學生的智育
(1)知道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的重要性,明確加強對孩子進行學習指導的意義,掌握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2)掌握培養孩子正確學習態度、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減輕過重學業負擔。
(3)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課余生活,指導孩子過好雙休日、寒暑假。
3、中學生的健康教育
(1)了解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了解中學生常見的心理衛生問題,掌握預防和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2)知道中學生睡眠、衛生、飲食和用眼等方法及生活習慣的要求和內容,掌握良好生活習慣養成訓練的方法。
(3)知道為孩子選擇適宜的體育鍛煉項目、時間和運動量,知道體育鍛煉時應注意的事項。
4、中學生的審美教育
(1)知道中學生衣著打扮要整潔、美觀、大方、有中學生特點,并幫助選擇適宜的影視、書籍、音樂等。
(2)了解中學生審美教育的內容,掌握家庭中審美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證。那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呢?筆者對此淺談如下看法:
一、以身作則,樹立自身良好形象
作為經常與學生打交道的班主任,我的一言一行都受學生的關注和監督,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性格和價值取向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教學活動中,要對后進生也經常給以關心和幫助,在態度上保持一視同仁,不以學生成績劃分層次;生活中,要經常走進學生的圈子,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使師生間像朋友一樣相處;在知識層次上,為了解答學生各方面的疑問,要經常增進自身各方面知識的學習,同時注意對體育、娛樂、時尚等也有所涉獵,緊跟學生步伐。同時,在工作過程中還要經常注重自我反思和批評,對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及時予以補充和修正,在學生面前樹立樂觀、積極、勤勞的形象,幫助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
心理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相容納,即理解對方,接受對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師生心理之間如能有架起溝通之橋,那么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加強師生間的心理溝通,集全體學生聰明才智于一體,將有助于建設一個富有生機活力的班集體。師生之間心理溝通的重要,可以說,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級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對師生而言,心理溝通就是學生能理解教師對他們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育指導和幫助,并且化為行動;教師能理解學生言行產生的背景,透視學生言行的真正動機,體諒其具體環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師生之間互相接受,將心比心,勿曲解對方。 一個十分有趣的教育現象是:有的教師溫文爾雅,卻能叫那些頑皮不馴的學生聽話;有的老師批評學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師批評學生卻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這些現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說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教師熱愛學生,滿腔熱情地真誠幫助學生,學生理解老師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師的教導,這是一種相互理解的新型師生關糸,體現著心理上的相互溝通。因此,可以肯定地認為,師生心理溝通是教師打開學生心靈天窗的鑰匙,是教育成功秘訣之一。
三、強調班級文化建設,營造德育工作良好環境
班級文化是師生通過教育與教學活動所創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班級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基本場所,班級文化建設對于中學生的教育特別是德育起著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班級文化建設,以此營造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圍:
1、創建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
班級物質文化,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對所在班教室環境的布置及要求,構造一種學習教育的外部環境,它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從一個方面體現著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一個干凈整潔、窗明幾凈、布置合理、環境優美的教室環境,不僅能展現一個班級的特色和文化氣息,更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使學生心態平和、心情舒暢,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情感。因此,要注重物質文化建設,為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塑造高尚的精神文化價值。
淺談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改革 當前,在不少教師中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對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意識淡薄,課堂教學方法簡單,改進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已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課要做到一課一得。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吃透大綱和教材,明確大綱對不同年級所提出的不同層次要求,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為目的,系統地理解每冊、每單元、每一節課的教學目的。只有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克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學生做到每一節課都能有所收獲。根據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大綱,以及當前的實際情況,我們確定以下教學基本內容:熱愛祖國教育、熱愛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教育、愛人民愛勞動教育、愛學習愛科學教育、紀律與法制教育、道德規范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質教育。大綱對小學生愛勞動的教育目標已按年段明確規定:在低年級只要求學生知道從小愛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學校當好值日生,在家里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如課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級則要求學生懂得勞動光榮,懶惰可恥。要積極參加家務勞動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如《學會做飯菜》。高年級要求學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勞動創造,勤勞守法、勞動致富光榮;損人利己、投機取巧可恥;要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學習勞動人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積極參加簡單的生產勞動,如《從小學創造》。如果教師把握不準各年段的教材,對小學生進行“愛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和層次就很可能提得過高或降低要求,達不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應通讀全套教材,明確大綱對各年級的教學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準目標,搞好教學。
廣泛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增強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小學生活潑好動,自制能力較差,思想品德課教師如果憑書講書,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我們根據教學任務和教材特點及師生實際精心選擇教法,采用了故事、游戲、小品表演、兒歌等形式,運用幻燈、掛圖、攝影、錄音、錄相等教學媒體。如教低年級《愛護花草樹木》一課時,先讓學生學兒歌,再讓學生看攝影。孩子們看到的是只有亭、橋和光禿禿的公園,然后教師用復片為公園種上花、草、樹,這樣整個公園變得有生氣了,以景激情,讓學生懂得愛護花草樹木、美化環境的道理。對中年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選擇攝影、歌曲、幻燈、錄相等手段。教學《林則徐》,先讓學生在看書、聽錄音后,帶著課后的問題看錄相《林則徐》片斷,學生從心中油然升起對林則徐這位杰出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的無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級,事理型的課文增多了,可用攝影、錄相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小組討論來辨明事理。如教學《祖國河山多壯麗》,讓學生講講自己所知道的祖國名山和風景區,然后用幻燈片介紹泰山、華山、黃山、武夷山、喜馬拉雅山、長江、黃河、西雙版納、大興安嶺等,讓他們領會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發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從而激發學生為保護名山、建設風景區作貢獻的情感。
由于改革了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大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聽其形”、“觀其聲”、“動其情”、“悟其理”,從而強化了感知理解,豐富了想象思維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觀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校按照“全校動員、人人參與、各負其責、完善機制、確保長效”的工作原則,營造優美整潔、文明有序、和諧安寧的校園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努力提高師生素養。
建設校園自然環境,形成學校自然環境特色。將學校教育思想、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融入校園自然環境文化建設,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合理配置校園功能空間,并充分利用校園空間進行綠化美化,體現整體美感。
注重校園人文景觀建設,構建校園人文景觀特色。學校根據自身實際,發掘、創設能體現校園文化精神內涵的承載物,懸掛張貼能夠反映學校辦學思想、辦學特色和教育理念的標語口號并精心設計和展示,體現整體美。
構建校園傳媒環境,形成校園傳媒特色。學校通過校報、校刊、校園網等,為師生的自我展示搭建平臺。紅領巾廣播站成為宣傳校園新聞、國家大事等的媒介。圖書室、閱覽室、等功能教室堅持育人為本的原則,全天候向學生開放,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校園文化雅美
學校利用校徽、校旗、校歌、校訓、校服等體現辦學思想,育人目標和整體風貌,成為凝聚學校精神的標志;細致地了解自身發展歷史和蘊涵的文化底蘊,確定特色鮮明的辦學思想和教育理念;著力打造富有學校特色的標識文化,讓每一處環境都能說話;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著力打造學校網絡信息文化;健全以人為本的學校制度,展現學校的人文美
三、師生風貌和美
塑形象,體現師生的外在美。全體師生著裝得體、文明用語、體態大方體現著儀表美、語言美、行為美;重人文,體現師生的內在美。充分利用各種活動提升廣大師生的人文素養,將人文教育滲透到師生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之中;強德育,體現師生的人文精神;學校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進教材,加大融入力度,建設“人文課堂”。
塑造良好、優雅的外部形象。在社會樹立“環境好、質量高、有特色”的形象;在家長中樹立“優質、滿意、放心”的形象;在學生中樹立“花園、樂園、學園”的形象;在教師中樹立“公平、信任、擁護”的形象,使學校更安全和諧,更高雅純潔,更溫馨快樂。
四、育人活動多彩美
重視學校儀式與典禮儀程,形成持久活動特色。精心設計、注重挖掘,借助美的形式,使內隱的教育外顯,并產生持久的影響力。積極開發豐富多彩的校本德育活動課程。研究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學校特色、貼近學生生活體驗的校本德育活動課程,打造特色文化,形成良好習慣。
拓展育人活動體系。建立內容豐富、數量充足的學生興趣小組,積極開設各種形式的特長課,讓學生學有所長。創新學校主題教育,廣泛開展有特定主題的校園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豐富和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
1、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內容,幾乎每冊教材都適度編排了相關的歌曲和樂曲,通過唱歌和欣賞等形式對學生滲透熱愛家鄉、民族團結、愛護國旗、熱愛少先隊組織等相關內容的素材。如愛國題材的有:《國旗國旗真美麗》、《我愛北京天安門》等;熱愛家鄉的有《我們的村莊》、《我愛我的家鄉》等;民族主義教育的有《彝族舞曲》等;愛隊教育的素材有《隊旗飄飄》單元。
2、同伴之間的團結友愛教育。教材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在欣賞中游戲和邊唱邊跳(表演)等形式,或通過動物擬人化手法的內容滲透對學生的團結友愛教育。如《好朋友》單元的《拍手唱歌笑呵呵》、《大白象》、《一對好朋友》、《口哨與小狗》。“好朋友”從音樂學科的角度是指學生對音樂的熱愛,音樂是我們的好朋友,但另一方面“好朋友”也是同學們之間的友情。學生們通過集體舞以及“聽一聽、想一想、跟著音樂走一走”的教學活動形式,在加深對“友誼”的理解時加強了同學們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使他們獲得很好的情感體驗。
3、熱愛大自然和環保教育。環保教育是當今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音樂學科以其獨特的聲像形式,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實際,一方面給學生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神奇美妙的自然世界,一方面通過歌詞和旋律給學生們以警示和教育。如《藍天白云》和《暢游在森林》等單元天讓學生感受自然的博大與美好,而《地球媽媽》單元在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和以音樂的方式再一次表達對地球媽媽的感激之情時,聯想到傷害地球的愚蠢行為的沉思與反省,從而激勵學生從自己做起從小與自然和諧相處。
4、勞動教育。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內容之一。“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的教育目的。教材從一年級就安排了相關的教材內容《我有一雙勤勞的手》、《勞動最光榮》、《快樂的小木匠》、《勤快人與懶惰人》等,體現了勞動光榮的價值導向,激勵學生參與勞動、大膽地運用雙手進行創造,并從中體地會成功的快樂。
5、尊敬父母、孝敬長輩的美好品德教育。每個人的童年,母愛是最美嘴甜的記憶,想起母親,就想起那綿延不盡的呵護與慈愛,還有那媽媽的歌,教材通過《小寶寶睡了》、《搖籃曲》、《大樹媽媽》等素材,在音樂作品輕柔、親切的情緒和情感特征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長輩的敬愛之情。
6、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教育。現代教育已經正在走向全球化和國際化。教材巧妙結合音樂這種沒有國界的語言形式,以國際化的視角,充分結合音樂本身的特點和優勢,大量融入優秀的中外音樂作品,讓學生充分領略世界各國和民族的音樂風格。通過學唱歌曲、欣賞樂曲和觀賞影視音樂作品等形式,讓學生了解中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史和有代表性的音樂家,初步識別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感知不同藝術門類的主要表現手段和藝術形式特征。了解音樂與藝術之外其他學科的聯系,擴展音樂文化視野。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認識音樂的社會功能,理解音樂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二、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
1、在教學準備中進行。在教學《地球媽媽》這一單元式,可以廣泛聯系當地和學校的實際收集相關環保的圖片,再配以相關的歌曲視頻等,通過這些素材融入會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從而加強德育的效果。
2、在新課導入進行。記得在教學《小烏鴉愛媽媽》歌曲教學的導入設計中,把歌詞內容編成了一個簡短感人的故事,在欣賞配樂故事后,好多學生被烏鴉反哺的行為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觸動心靈的德育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3、在傳授知識和技能中進行。在認識樂器的教學中,結合樂曲所表達的情感色彩和角色特征了解樂器的音色特點。在合唱訓練過程中,通過統一音色、協調聲部等,要求學生去感受整體聲音的協調性及和聲效果,在整齊的隊形中感受合唱的美感,從視聽效果感受到集體的凝聚力,讓學生在集體訓練中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學會合作,增強集體觀念。
三、在教學內容中滲透
1、在唱歌教學中滲透。一首優秀的歌曲,旋律的起伏和力度、速度的強弱高低變化能強烈地表現其思想情感,如《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從旋律的開始就體現了作為一名少先隊員的光榮感以及對人民、國家深切的熱愛之情,而后以果斷堅定的旋律體現一名少先隊員的職責和信心。一首優秀的歌曲,歌詞的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詩歌,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從歌詞入手,在感知中領悟作品思想內容,從而啟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鏡頭3:為了慶祝“6.1”國際兒童節,6年級準備了1個舞蹈。班主任在選拔學生跳舞時,1名學生對老師說,她不參加,老師問原因,她說,家里說了,不讓參加,媽媽說那樣會浪費時間,影響她考重點中學。
從目前實際看,學校進入了獨生子女教育階段。學校正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然而,部分年青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不遺余力地為孩子智力投資,且期盼、渴望“子成龍”、“女成鳳”。可在渴望和期盼之中,淡化了家庭德育教育,忽視了子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的根本問題,尤其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沖擊下,讀書無用與1味以分數高低權衡孩子的優劣占據著1些家長的觀點,1定程度上沖淡了學校德育常規教育,阻礙了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造成了1定的教育偏差,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上的例子表明,家庭德育教育在孩子成長中具有重要作用,家長的不良思想和惡劣的行為習慣都會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對于這種現象,學校往往忽略了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成了我們思想品德教育的盲區,為了糾偏補失,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1、 提高家長對家庭德育教育的認識
家庭德育是指通過父母對子女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必要補充,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兒童人生旅途中的第1站,兒童怎樣學習、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怎樣與社會發生聯系首先是從家庭這個渠道而獲得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1任老師。1個孩子從降生到完全獨立進入社會,有3分之2的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家庭德育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基礎方面,特別是在早期教育中起著學校和社會教育難以起到的作用。這個時期基礎打不好,從某種意義上說將決定其孩子未來的發展。列寧夫人克魯斯卡婭曾說過幼年打下的烙印,如同青石上刻的花紋,很難磨滅。為此,家長們1定要克服“樹長自直”和“順其自然”的說法,切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古訓,因為人是有意識的。
家庭德育是學校德育的必要補充和助手。學校德育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在培養人才方面起主導作用。但是,孩子的大部分時間仍然在家中度過,與家庭成員的接觸交往更多、更親密,家長最了解自己的女,“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如果學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就如前面的例子,即使學校再努力,也是難以起到有效作用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實例讓人深思,有才無德的下場是可悲的,其行為危害家庭和社會,父母10幾年的心血付之東流。我們應從反面的事例中汲取教訓,加強家庭德育教育,以彌補我們德育教育的漏洞。如果整個社會的家庭都能自覺承擔著下1代共產主1品德教育,都積極培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少年兒童,那么,我們的教育會越辦越好,人民的素質也會不斷提高,社會的精神面貌必然發生巨大變化。為此,讓我們學校、家庭、社會攜起手來,為培育跨世紀德才兼備的人才共同努力。
2、家庭德育的內容
家庭德育的內容與學校德育的內容是1致的,但是從家庭的特點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問題來看,應側重于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1.“5愛”教育。
“5愛”教育是家庭德育的基本內容,做1條紅線貫穿于思想品德教育始終,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提高孩子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共產主1品德,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起著重大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增多,青少年兒童好奇心強,又缺乏辨識能力,很容易被1些表面現象所迷惑,甚至懷疑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比如例子1,那名同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就由于對社會的競爭認識模糊,導致心胸狹隘,還振振有辭,這必須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應該通過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對他們進行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其次,家長要經常主要利用和創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觀條件,如讀書,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了解祖國在前進,“小康社會”正在逐步實現,使他們從小就與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事業息息相通,逐步懂得黨是領導全國人民實現“小康社會”的核心力量。同時,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關心別人,進而關心和熱愛學校、家鄉、祖國和人民的崇高感情。
2.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
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家庭德育的重點,也是我國家庭德育的優良傳統。孔子很早就提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觀點,因為人的道德意識的形成在客觀上存在1個“先入為主”的規律,在孩子思想尚屬單純之際,給予正確的教育,這種教育,兒童易于接受,易于形成習慣,易于穩定鞏固。可以為他們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打好基礎,要注意培養他們尊敬師長,禮貌待人,誠實正直,謙虛謹慎,活潑樂觀,坦率開朗,勇敢
堅強,遵紀守法,言行1致等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3.家務勞動教育。
家務勞動教育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內容和手段。青少年從幼年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對逐步培養孩子地勞動價值、勞動創造世界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無產階級世界觀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馬克思說:“體力勞動是防止1切社會病毒的偉大消毒劑。”因此,必要的家務勞動不但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艱苦樸素的作風,強健體魄,還可以增強抵御輕視勞動以至厭惡勞動,怕臟、怕累、貪圖享受的資產階級腐朽生活作風。
適當的家務勞動對孩子的智力發展也有好處,可以使孩子心靈手巧。對長時間學習的孩子來說,能起到調節大腦功能的作用,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此外,家務勞動也是孩子鍛煉身體的1種好形式,健康的體魄與適當的體力勞動是分不開的。同志在《回憶我的母親》1文中曾深情地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又給我強健的身體,1種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勞累。”這種體驗是何等的深刻。
3、家庭德育的方法
1. 統1要求。
家庭德育必須與學校德育緊密配合,統1要求。學校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系統化的品德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家長必須積極主動地與學校配合,特別是與班主任保持經常性的聯系,了解孩子的表現,克服只談智、不談德的錯誤做法。及時了解并支持學校教育的要求,掌握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另1方面,如果孩子做錯了事,父親批評,母親護短;媽媽責備,奶奶撐腰,必然會使孩子無所適從,是非不分,是做父母的切忌。
2. 家長以身作則,榜樣示范。
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關于舞蹈的起源代表性的學說主要有神授、宗教巫術、、宗教巫術、游戲、勞動等說法。可謂眾說紛紜。
神授說是最早的關于舞蹈起源的學說,它把舞蹈的起源歸于神的恩賜或傳授。模仿說認為舞蹈是通過觀察、模仿動物動作、行為以及一些自然景物動態形象而產生的。游戲說認為舞蹈是由于人精力過剩,游戲而產生的。馬克思文藝理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提出的“勞動說”認為舞蹈是伴隨生產勞動產生的。勞動使人有了健美的形體,而且勞動中的動作蘊蓄著力和美,是舞蹈技巧的源泉。上古時代,伴隨著生產勞動舞蹈產生了,而且用來交流思想、感情。原始部落里,打獵和戰爭都是部落一起行動,這決定了原始舞蹈是集體性的。部落為了有一個共同的標志,出現了圖騰。慶賀或禱告時對著圖騰跳舞,就出現了圖騰舞蹈。
到了奴隸社會,圖騰崇拜和巫術迷信結合出現了巫舞。盡管圖騰崇拜和巫術都是原始的,但他們的活動形式和性質都不同。當時人們將圖騰當成偶像,而將巫師看成人神間的角色。圖騰舞蹈是集體舞蹈,而巫舞是巫師個人的表演。巫術中的歌和舞只是用來制造神秘氣氛的手段,用來保證巫術的成功。
到了封建社會,宮廷舞蹈得到了大規模發展,在漢魏和隋唐時期達到了高峰,主要用于祭祖和宴飲助興場合。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是在 17 世紀后,根據宮廷舞蹈的特點并吸收了一些民間的舞蹈,加以改編成為了以社交娛樂性質為主的舞蹈形式。20 世紀初的西方,受浪漫主義思潮影響,現代舞興起了。后又在現代主義的思想影響下衍生出了很多舞蹈派別。現代舞反對傳統的藝術觀念,提倡創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屬于自己的表演體系及理論體系。民間舞蹈是舞蹈發展的主流,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一條永不枯竭的舞蹈源泉。
第二節體育表演項目概述
體育是以身體素質練習為基本要求,為了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全面發展,進而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體育表演項目是以舞蹈、音樂、服裝等藝術表現方式為烘托,把不同藝術化的體育運動項目的內容進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組建來實現本運動項目的基本內容,以運動技能和藝術表現為主要內容的具有較強觀賞性和審美價值的身體文化娛樂活動。
體育萌發于原始社會早期,經多次質的飛躍,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形成。但長期以來,關于體育起源問題存在著多種學說,最主要的是“勞動說”。該學說認為體育起源于勞動,學者們傾向于這種觀點。由于勞動創造了人,因而勞動是體育起源的主要源頭和最初動力。
體育往往是戰爭年代訓練士兵的內容,這也促使了體育的最終形成,但也非主源頭。體育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宗教巫術和戰爭等都成為了促使體育最終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動力。
人類為了捕食野獸,防止其侵襲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最原始的身體活動技能如奔跑,跳躍,攀爬和投射等。距今 3000 到 5000 萬年前,人們意識到要想獵取到更多的野獸,必須有更好的身體素質,所以人們逐漸將勞動教育和身體素質鍛煉分開。考古學者研究發現,這時的人們開始進行長跑、投擲、立定跳遠等訓練活動,學者們稱作“身體鍛煉發展階段”。
隨著娛樂活動和身體鍛煉的發展,各種生活能力及身體素質提高了。后來又用分勝負的比賽方式進行娛樂,最初的“競技體育”就誕生了,這是原始體育第二次質的飛躍。以競技運動為中心的原始賽會的出現是原始體育最后一次質的飛躍。隨著社會進步,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賽會中心。原始體育就這樣經歷了萌芽期、身體鍛煉、競技、祭祀運動會的發展歷程。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體育最終形成了。
在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中,在體育與藝術的不斷融合下,衍生出了富觀賞及藝術性的體育活動,形式上以力量、技巧、功夫等為主,內容上是不具有對抗性,旨在以傳播體育文化為目的。體育表演項目主要有:藝術體操、自由體操、健美操、啦啦操、體育舞蹈、花樣滑冰、花樣游泳和武術等。
第二章舞蹈與體育表演項目的比較
第一節舞蹈與體育表演項目的相同點
舞蹈和體育都是以人的肢體動作為基本表現形式的一種身體藝術,也均是表達身體語言的基本形式。舞蹈是通過舞者的訓練、編排及有組織的肢體動作、造型在音樂的伴奏下傳達思想感情的藝術表達形式;而體育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人體的生理機能、人體構造、身體發展的教育、力學原理及其有效運用。
舞蹈及體育都貫穿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并同為我國古代文明的象征。因為舞蹈和體育都是身體藝術,因此兩者最大的共性就是都是通過肢體運動來表現的形式。再者,不管是體育還是舞蹈,人們的目的或宗旨主要是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現、傳達某種事物以及感情。
因此,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發展的某種需要,于是乎就衍生出了舞蹈與體育這樣兩種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身體運動,兩者各有各的表現形式和內容,通過互相借鑒、吸取的方式使彼此都得到更好的發展。
第二節舞蹈與體育表演項目的不同點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255-01
長期以來,如何在學校教育目標中擺正體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及勞動技術的關系,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從目前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現狀來看,當前迫切需要從時代的高度對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技術的相互關系作一個教育哲學層次的深入研究。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制訂學校體育方針的重要理論依據,是確定課程改革目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是教育教學實踐中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為此,如何理解與處理好體育與其他“四育”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影響著社會、學校對體育工作的具體態度,而且還影響著學校體育的發展與改革。本文運用哲學的方法論,談談應該如何理解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與關系問題。
1.教育的構成
這里的教育構成通常是指教育目標中所包含的德、智、體、美、勞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現代,隨著社會生活和人生需求復雜化及教育技術的進步,教育領域日趨拓寬,過去的那種過分傾斜一育或二育的現象早已不合時宜了,現代的教育即使涵蓋德、智、體、美、勞仍然不意味著把應實施的教育包容在內。此外還有各育交叉衍生的,如心理衛生、青春期咨詢與指導,以及作為各育共同基礎的勞動教育等。因此,當前我們如何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標中德、智、體、美、勞五育及其相互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2.改革學校體育、加強學生生存教育的幾點設想
2.1 學校體育教學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2007 年5 月《中央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充分保證學校體育課和學生體育活動……”因此,學校體育工作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2.2 體育教學應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一般認為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創造力6 個方面,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參與人的認識過程,但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的作用,對人的生存能力、生存質量有很大的影響作用。許多體育運動項目都具有游戲的性質,能夠激起學生的運動興趣。如果想達到任何一種運動項目的較高水平,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在教學中,體育教師要引導學生設定運動目標,通過艱苦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意志力,通過運動中的合作、對抗與競爭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通過對競賽規則的遵守,增強自我控制力,并在比賽中體驗成功與挫折。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夠促進學生生存技能的學習,建立正確的生存價值觀。
3.體育教育之問題
當前,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每個學生基本素質,成為社會有用之材、“以人為本”的教育。學校體育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手段,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校行政應扮演體育教學舞臺的導演角色,然而,慎重地敲開現實學校的大門,空氣中迎面撲來的是充滿“應試教育”的濃欲味道,詭異變質的體育教育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3.1 為了應負每年升學考試,學校不得不忍痛割愛,違心地將體育(包括藝術教育)無情地從課程表中刪除了一部分,或是被一些主科課“借用”和取代,或是有其名無其物,甚至許多學校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別出心裁地制訂了兩張或多張的課程表。在廣大農村中小學,體育師資的缺乏現象十分嚴重。在中學個別體育教師被挪為他用,在小學基本上沒有專職體育教師。學校領導大多隨意任用某位年青教師兼教體育,甚至是班主任兼上本班體育課。因之教學專業不對口,其教學質量顯然是非常低劣的。
小學生思想品德評價要遵循三個原則。
一、“循序漸進,知行統一”的原則
培養品德集中到一點,就是要落實到道德行為上。道德行為總是要通過一定的方式表現出來,正確的行為方式才會帶來良好的行為效果,小學生特別是低幻兒童對行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體性和情境性。教師、家長必須對其進行具體的指導,細致地加以評價。對高年級學生,除了讓他們明了道德行為的一般要求、規則和步驟外,還要使他們具有獨立地靈活地選擇道德行為的能力。
我們在對小學進行道德評價時,必須針對各年級道德認識的能力,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由概念到行為制訂出不同程度的評價標準(我們稱它為“思想品德評估導向標”),為他們創設道德情境(條件),有計劃、有目的地使他們得到道德行為反復訓練的機會,逐步形成正確的觀念和行為習慣。
二、“激勵為主,處罰為輔”的原則
小學生品德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非意志行動向意志行動轉化的過程,小學生的道德言行內容簡單,表現刻板,直接與外界(教師、家長等)的褒貶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評價時要做到確切、合理,把不斷調動小學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道德意志做為出發點,在設計“評估導向標”時對不同年級的評價標準應有側重點,有適當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復,允許學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養他們的自覺性,變“要我做”為“我要做”。當然,評價小學校生的道德行為,既要以激勵為主,也要給予必要的處罰,但一定要講清道理,使其明白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了。應該怎樣去做才對。在使用“評估導向標”對犯了錯誤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處罰就是引導他限期(下次自我評價前)改正錯誤,重新做起,然后給予登記。再讓其多次反復去做,這樣就給了他改正的機會,激發和保護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好勝心。有時在引導小學生改正錯誤的時候,應該有目的地組織他們反復練(為他們創造改正錯誤的條件),培養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調節能力,從而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則,以情感人”的原則
一個人的情感,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感染別人,使對方產生相同或與之有聯系的情感,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進行思想品德評價中,教師要針對小學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強、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對學生高度熱愛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他“親其師,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豐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對學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導學生評價中要嚴格作好教師的自我評價,(我們為此在教師中開展教師工作評估,實行教師工作積分制)要求每一個教師用教師的職業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儀表和行為,注意自己對社會、對他人、對學生的評價語言。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評,誠心誠意地、民主地接受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這樣,才能做好學生的表率,不愧“為人師表”,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起到感染、教育學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