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39:1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理財估值法變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10-0079-04
一、引言
由于利率市場化和資產證券化發展進程緩慢、企業直接融資市場欠發達和投資者投資渠道匱乏,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迅速,已逐漸成為相對獨立于傳統業務的新型業務和重要利潤增長點。根據2012年13家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布的年報信息,上市銀行2012年底所披露的表內理財余額合計10856.3億元,約占其存款余額總和的1.8%。其中,結構性存款余額2670.9億元,保本理財產品余額8154.1億元。與國內理財業務快速發展相比,國內目前理財會計尚未建立統一規范的準則,銀行處理模式的規范性和透明度都有所欠缺,既不利于投資者和監管部門對會計信息的理解,潛伏著一定的金融風險。
二、上市銀行理財會計處理方式及其依據
按照資產負債表賬務處理方式的不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分為結構性理財產品、保本理財產品和非保本理財產品三種。本文對我國13家上市商業銀行2012年年報進行分析,發現各行理財產品的會計確認和計量方法存在一定的差異。
(一)結構性理財產品
結構性理財產品是由主合同及嵌入的衍生金融工具組成的混合金融工具,其中主合同(即普通存款)是以攤余成本計量,嵌入的衍生工具以公允價值計量。2012年各上市銀行年報中對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會計處理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種:
1.結構性理財產品作為“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或“交易性金融負債”,相關損益作為“投資收益”。工行和建行采用此種處理方式,其依據是《企業會計準則》(CAS)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滿足一定條件的混合工具可以整體“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
2.結構性理財產品進行拆分,所含嵌入衍生金融工具作為“衍生金融工具”列報,主合同部分列入“吸收存款”,按攤余成本法進行后續計量,相關損益作為“投資收益”。農行和華夏銀行采用此種處理方式,其依據是認為嵌入衍生金融工具“與主合同在經濟特征及風險方面不存在緊密關系”,按CAS22要求應從主合同中予以分拆,作為單獨存在的衍生工具處理。
3.全部作為“吸收存款”,按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相關損益計入“利息支出”。中行和光大銀行采用此種處理方式,筆者認為其依據是CAS22要求將結構性理財產品中的衍生工具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但因在監管統計指標中結構性存款歸類為存款,應繳納存款準備金,并納入“貸存比”計算口徑,所以將其列入“吸收存款”。
(二)保本理財產品
對于保本理財產品,2012年各上市銀行也有三種會計處理方式:
1.保本理財產品所募集資金作為“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相應地,投資的資產作為“指定為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工行、農行采用此種處理方式,其依據是CAS23“金融資產轉移”準則,若銀行在與投資者簽訂的理財合同中承諾“保本”,產品到期應保障本金支付,則用募集資金進行理財投資運作所發生的虧損要由銀行承擔,銀行并未“將風險、報酬完全轉移給客戶”,所募集資金和投資資產應在表內確認為金融負債和金融資產。
2.所募集資金作為“吸收存款”,投資資產作為“存放同業款項及拆出資金”等各項資產。建行采用這種處理方式①,將保本理財投資資產并入自營資產中反映,在同業之間這屬于非主流的處理方式[1],筆者認為其依據是監管部門要求將表內理財產品納入結構化存款統計②,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并納入“貸存比”計算口徑,因此列入“吸收存款”。
3.所募集資金作為“其他負債”或其他相關負債,投資資產列入“其他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等相關資產科目,交行、華夏、光大、浦發、興業等銀行都采取這種處理方式,不確認為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就不需要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減少了在估值上的壓力。
(三)非保本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是否入表一般依據CAS23的規定“銀行是否將風險、報酬完全轉移給客戶”來進行判斷,若銀行需要承擔風險就在表內進行核算,由于非保本理財產品的風險基本上已經轉移給投資者,因而大多放在表外進行核算。2012年各上市銀行年報中披露的非保本理財產品情況較少,僅民生銀行在“拆出資金”中列入與本行發行的非保本型理財產品資金池進行的短期資金拆借金額;招商和中信銀行認為其所發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已全部轉移,“理財募集的資金不在表內確認,于投資前記錄為‘其他負債’”。事實上,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盡管名義上風險已經轉移,但銀行對所發售的非保本理財產品仍存在較大的隱性擔保責任,一旦出現違約,銀行不可能置身事外。對于非保本理財產品的計量,按照CAS13“或有事項”準則的規定,放入表外的非保本理財業務屬于或有事項,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按照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進行初始計量”,因此,非保本理財產品對銀行估值技術要求較高。
三、上市銀行理財會計處理中存在的主要風險
(一)缺乏統一的會計準則和行業規范,會計處理隨意性較大,為銀行進行規避監管提供空間
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針對理財業務的會計準則,相關規定多為禁止性規定,較為零散,且 對于如何進行確認和計量缺乏統一標準,指南和解釋中也沒有具體的指導意見,實際應用中主要參照或涉及CAS22、CAS13和CAS23等準則[2]。在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時,各家上市銀行擁有較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處理方式較隨意和簡單,財務人員對準則的理解、管理層意圖以及同業其他銀行的核算方式都可能影響其具體會計處理方式的選擇,這為銀行規避信貸規模和貸款相關監管規則提供了空間。規避監管的主要做法有將風險較大的資產(如發放給限制行業的信貸資產)打包放入理財資產池中并隱匿于表外、通過產品設計使理財資金于特定的時間點在銀行表內外之間進行轉化、將表內保本理財資金列入存款以降低存貸比指標等。
(二)未從賬戶管理上分離理財與自營業務,理財資金與自有資金的錯位錯配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目前部分商業銀行開立于中央結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的自營業務與理財業務的托管債券賬戶和資金結算賬戶并未嚴格分離,發生業務時后臺無法直接進行處理,須輔以前臺操作,以銀行自制的債券買賣成交單作為結算單據,因此,銀行可以較為便利地對自營與理財業務進行資金調劑和利益輸送[3]。在實務中,除了混同理財與自有資金,銀行還通過資金池等模式將不同理財產品的資金混合在一起,由于不同的理財產品的投向、期限和風險都不同,為了實現較高收益以及保證資產配置穩定,銀行通常采取滾動發行期限錯配的方式來進行操作。資金錯位錯配容易引發流動性等各種風險,不利于監管部門對理財資金流向的監督,同時投資者也無法對理財投資風險進行預見。
(三)信息披露存在局限性,風險和責任分配不夠明晰,不利于監管和投資者權益保護
由于理財業務是金融創新產品,其會計問題與金融監管息息相關,會計信息披露作為財務報表的補充,在目前會計準則和相關制度建設還較滯后的情況下,對銀行與投資者之間的責任劃分,以及監管的有效性和投資者權益保護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會計準則中與信息披露有關的是CAS37“金融工具列報”準則,既有的理財業務監管規章中也普遍對信息披露問題有所涉及,但總體而言,各家上市銀行理財業務信息披露仍存在較多局限。首先,從年報披露情況來看,一是各家銀行披露的大多是表內理財產品情況,表外理財信息披露很少甚至不披露;二是同業之間披露口徑不統一,披露的深度也不一樣,導致信息缺乏可比性;三是信息披露的相關性不強,許多對經營決策有重大影響的非量化會計信息并未披露。其次,從每種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情況來看,許多上市銀行沒有披露完整的理財產品說明書,有些銀行沒有披露產品運作信息或到期信息[4],投資者與銀行之間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風險和責任分配不夠明晰。
(四)理財產品認知水平不夠深刻,估值技術和估值系統不完善,投后管理存在估值風險
投后管理是銀行理財業務管理的薄弱環節,廣受詬病的主要是對所投資項目沒有比照自營貸款進行嚴格風險管理,由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需要定期進行估值,會計處理中后續計量問題也應該屬于投后管理的范疇。首先,對理財產品的認知水平不夠深刻導致風險確認不及時。由于理財產品大多是創新型產品,更新換代較快,各家上市銀行對新生事物的認知和理解還不夠深刻,對把握理財產品的風險缺乏實踐經驗,常常要等到風險暴露后才能在財務報告中予以反映,延后處理的風險確認更是加大了表外理財的風險聚集程度。其次,理財產品估值技術和估值系統不完善。以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例,由于其形式靈活多樣、結構設計復雜,對于部分復雜的交易,需要從交易對手處詢價,并在充分考慮宏觀經濟變化、外部評估機構估值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進行估值;此外,結構性理財產品并沒有統一的估值模型,進行估值時還要根據市場和產品情況,對模型和參數不斷進行修正和調整[5]。
四、政策建議
(一)完善會計準則及相關制度建設,規范理財業務的會計處理
首先,推動會計準則或相關制度建設。建議考慮制定“理財業務確認與計量”會計準則,明確理財業務會計處理的一般原則,提供相應評估和判斷標準,使銀行能夠根據業務性質進行判斷,并進行相應會計處理。其次,行業監管部門應與準則制定部門配合,建立會計與監管聯動的機制。對應列入表內的理財業務進行明確,原列在表外的符合入表資產應限定時間要求其入表,使表外風險資產無所遁形;關注表內和表外業務相互轉化過程中的會計處理,在判斷依據、處理方式、計量方面提出可操作的要求,有效避免利用會計政策選擇規避監管。第三,適時制定具體業務的操作指南。應針對不同業務,合理設置會計科目,恰當選擇記賬方式,科目應能反映經濟實質,并盡量與準則所涉及概念和原則一致。
(二)對理財產品實行分賬經營、分類管理,從賬戶管理上構建嚴格的風險隔離機制
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應該開立單獨的資金結算賬戶,設立理財一級科目、二級科目,在業務系統中建立相應的理財報表,保證完整、準確記錄理財業務數據。同時,由于不同理財產品有各自的投資規律和風險等級,監管部門應該要求商業銀行做到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相對應,每個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實行分賬經營、分類管理、分人管理,尤其是資產池的理財操作模式,避免將不同投向、不同期限、不同風險的理財產品一起放入池中集中運作,爭取實現資金來源和投向“一對一”的對應關系[6]。2013年3月銀監會出臺的“8號文”①中對此已經提出要求,但是由于達到這些要求需要大量的準備過程,既包括管理數據系統的完備和支持,也需要相應管理制度的完善,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應該是一個長期漸進的目標[7]。
(三)提高信息披露的規范性和透明度,明確劃分銀行與投資者之間的風險和責任分配
首先,監管部門應將理財業務監管規章中有關信息披露的內容進行整合,建立統一的理財業務信息披露整體框架,明確披露范圍、內容、原則及標準。在保證會計處理合規性的前提下,強調信息披露的規范性、充分性和透明度,確保風險信息不遺漏、不重復,提高監管的效率和質量;有些特殊的表外業務可以進行動態披露,提供不同時期的比較數據和非量化信息,以方便投資者對銀行潛在風險和財務業績進行全面評估。其次,商業銀行嚴格按照監管要求,針對每種理財產品單獨進行信息披露,明確劃分銀行與投資者之間的風險和責任分配。監管要求的披露內容都要認真落實,監管規章尚未明確的問題可根據業務實際與投資者進行專門約定,應由投資者承擔的正常投資風險要根據合約對銀行予以免責,避免在理財產品收益無法達到預期的情況下,銀行承擔過多的擔保責任。
(四)關注金融創新對財務報告的影響,完善估值技術,精細化開展理財資金的投后風險管理
首先,商業銀行應提高對金融創新的認知水平,關注其對財務報告的影響。由于理財產品創新中經常包含有非常復雜的合約安排,銀行會計人員需要介入產品設計過程,了解金融資產和負債及其交易的細節情況,掌握其收益和風險的分布,并準確界定各相關主體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審慎評估其對財務報告的影響。其次,商業銀行應完善估值技術和估值系統管理。在業務開展過程中逐步積累估值經驗,比照自營業務提高對理財業務及資金的管理標準,精細化開展投后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1]徐芳.淺析商業銀行表內理財產品發展及會計政策[J].金融會計,2012(5).
[2]楊立斌,陳謙.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會計處理中的問題及對策[J].金融會計,2012(5).
[3]薛恒敏.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會計核算解析[J].債券,2013(4).
[4]胡建平,段華友.我國銀行理財產品信息的網上披露:現狀·問題·建議——基于上市銀行網站的簡易調查[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3(3).
為此,記者走訪了多個領域的金融理財分析師,發現下半年的理財機會十足。而面對銀行、保險、基金、股市、債市、貴金屬以及信托等理財市場,謹慎布局最重要。
銀行理財:鎖定長期
整體來說,2012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相對較少,同時多以“保證本金、穩健收益”的面貌出現,少數銀行代銷的券商集合產品或其他風險較高理財產品效果并不顯著,觀望仍是不少投資者的態度。
而三年半來的首次降息及貨幣政策的放松預期對各類理財產品都產生不小的沖擊。由于市場利率化促使存款利率上升,加上通脹回落,市場重回正利率時代,銀行存款重回大眾理財視野。
不過,在銀根寬松趨勢下,銀行理財產品及貨幣基金收益卻顯現下滑趨勢。二季度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趨勢明顯,市場上收益超過6%的產品難覓蹤影,收益維持在5%以上的產品數量也大幅減少,此次降息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預計會有更大幅度的下行。
面對當前理財產品收益進入下行通道的情況,投資者可以通過選擇期限稍長的產品來鎖定較高收益。同時,目前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不能等,遇到適合的產品應盡快下手。
A股:尋找機會
6月,A股市場持續下挫。截至6月30日,上證指數創下2188.72點的近期低點,從整個上半年來看,股指走出了標準的“M”形態。當股指回到原點之后,人們開始對下半年的行情充滿期待。
摩根大通預計,在下半年經濟企穩的前提下,股票市場可能會在2300點到2600點運行,還是有上升的可能性。同時,國金證券認為,下半年A 股市場先抑后揚。
為此,投資者需要尋找相對確定性機會。短周期經濟是否企穩有不確定性,可選擇業績確定性行業作為對沖,以穩定增長的消費和低估值的藍籌股為選擇,而對于創業板和績差股,要盡量規避。
基金:關注藍籌
上半年行情已正式落下帷幕,基金又踏上新一輪征程。
針對下半年的投資布局,景順長城基金掌舵人余廣認為,估值便宜,盈利穩定的龍頭公司預計表現良好。金融、地產、品牌消費、先進制造以及銷售已觸底的早周期行業成為首選。
同時,上投摩根基金也認為,下半年重點配置行業主要有環保、節能、品牌消費、券商、保險、地產等。
現在藍籌股的估值水平還是處在相對比較低的位置,《金融理財》建議投資者可適當關注中小盤藍籌板塊。目前看來,二線藍籌股反彈力度相對較大。
債市:配置為主
盡管已經從“快牛”變成“慢牛”,但是債市投資依然被人看好。以債券基金為例,Wind數據顯示,在2012年上半年的業績賽跑中,債券型基金以平均5.79%的業績排在各類型基金收益榜首。
事實上,自去年底,央行已連續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并進行了一次降息,使得目前銀行間市場的利率維持在一個相對的低位,對債券投資較為有利。而前不久剛試點的中小企業私募債,也對未來的債市投資造成影響。
下半年,日信證券建議,在資金面寬松的情況下,建議配置具有票息優勢的中低等級信用債。從估值情況來看,可選擇持有目前仍有票息優勢的銀行間AA 及AA-級企業債。
而在整體債券市場處于平臺整理的情況下,渤海證券認為下半年的投資策略以配置為主,交易為輔。同時,下半年久期不亦過度縮短,建議維持在5 年左右。
久期是衡量債券發生現金流的平均期限的方法,是被用來衡量債券或者債券組合的利率風險。久期越大,利率的變化對該債券價格的影響也越大。在降息時,久期大的債券上升幅度大;在升息時,久期大的債券下跌幅度也較大。
不過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雖然債市下半年的行情還沒有結束,但是分析人士均表示,目前已經過了此前低風險高回報的階段。尤其是對于債市的重點投資對象信用債而言,最需要防范的就是“高收益”陷阱。
貴金屬:定額投資
上半年,貴金屬總體走出了一波沖高回落、大區間內震蕩的行情。雖然國際現貨黃金價格在2月底沖上1790.75美元/盎司的高位,但3月份后便一路走低,二季度逐步回落至1520美元/盎司。
中證期貨認為,影響貴金屬整體走勢的共同因素,主要是歐洲債務危機演變的進程、市場投資者對于美聯儲進一步寬松政策預期展望變化以及貴金屬各個品種的資金面流向。展望下半年,貴金屬板塊率先其他板塊企穩回升的概率在逐步升高。
同時,貴金屬分析師趙新鵬表示,下半年通常為黃金白銀銷售旺季,在此期間黃金、白銀價格較為抗跌,加之歐債危機短期難以解決,下半年金銀價格下跌空間已不大,其避險價值將進一步彰顯。建議投資者下半年用定期定量或定期定額的方式,每個月投資一個定額,用半年來完成持倉,這樣就可避開一個短期波動的風險,形成一個均價,后期貴金屬價格上漲,收益會穩定些。
信托:避開地產
上半年,國內信托市場呈“量縮價增”的特征,1-6月份共成立信托產品1735個,成立規模2458.99億元,平均預期收益率為9.45%;其中工商企業類信托產品成為上半年增長最快的品種。
信托分析師張宏表示,下半年房地產信托和礦產類信托將迎來兌付高峰,各信托公司因忙于應對而放緩這類產品的發行;而隨著降息等政策影響,下半年信托產品收益率也難有提高,其景氣度也將較上半年有所下滑。建議下半年投資者購買大型央企控股的“中”字號信托產品,而凈資本較大且投資比較穩健的信托公司也是不錯的選擇。另外,投資者最好選擇中短期產品,最好避開房地產和股票權益類產品,可選擇現金投資類產品。
保險: 回歸保障
在眾多理財產品的配置中,保險是轉移風險的工具,它的核心價值就在于保障。因此,無論市場行情如何,不論是降息或升息,對保險的影響都不大。
中資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我國利率市場化和資產證券化發展進程緩慢、企業直接融資市場欠發達和投資者投資渠道匱乏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創新的產物。截至2013年9月底,商業銀行自身創設發行、投資管理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已接近10萬億元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在波動的市場環境中為投資者帶來了持續投資收益的同時,也連通了投資與融資,推動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促進了中國金融投資體系有效前沿面(efficient frontier)的逐步形成。
但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以約定收益率方式為主的發行模式,以及法律地位缺失等問題,使得銀行理財業務的風險收益隔離、過手機制沒有真正確立,剛性兌付的現象客觀存在,代客與自營存在風險傳染的可能,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扎實的“柵欄”。 理財業務“三要件”
近期,十余家試點銀行推出了“理財直接融資工具”與“理財管理計劃”相配套的理財創新整體方案,可以看作是監管機構在銀行理財業務框架內,為繼續發揮銀行理財業務為投資者創造財產性收入、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促進銀行轉型等積極作用的同時,解決理財業務存在的信息不透明、影子銀行隱性風險積累、通道業務放大金融杠桿等問題,按照“柵欄”原則,分別在理財業務資產端和投資端做出的規范性安排。
銀行理財業務本質上是受托業務,是銀行作為專業受托資產管理機構使用投資者的資金、在與投資者事先約定的投資范圍內進行資產組合配置和投資管理,投資收益與風險由投資者承擔,銀行從賣者有責的角度出發,做好受托、履職、盡責的義務并收取管理費的活動。
根據國際金融監管的理論與實踐,如何使銀行理財或資產管理業務的投資風險與收益過手給投資者,讓投資者愿意承擔、能夠承擔,即滿足“風險隔離、風險可公允計量、投資者可承受”等三個方面的要件,就是理財業務產品建立柵欄、回歸本源的關鍵。
1.風險隔離。首先要根據業務實質明確風險由誰承擔,并在法律形式、賬戶獨立、會計核算等方面能夠將不同權屬關系的資產相互隔離。
2.風險可計量。風險被隔離后還應公允、透明地計量,即基礎資產的風險被資產價格的公允變化所反映,否則投資者無法了解所進行的投資實際承受的風險,也就無從談及去承擔風險。金融學上的風險就是指金融資產價格波動反映的不確定性,而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采用的按照約定收益率發行的方式,加之銀行聲譽的背書,使得理財產品所投資基礎資產的利率風險、市場風險以及信用風險并沒有傳遞給投資者。
因此,盡管銀行采取了很多投資者適合度銷售的措施,但結果仍是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而反觀債券基金、股票基金等產品,盡管也是銀行銷售的,但因為其按凈值認購、贖回,價格的變動反映了風險,投資者也真正認可了“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的理念。
3.投資者可承受,即通過分散風險使投資者能夠承擔風險。在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中,金融風險是通過銀行的客戶關系管理與持續信用風險監測(貸后管理)、模式/模型選擇與組合管理得以控制的,儲戶(投資者)僅承擔銀行的信用風險而不承擔銀行貸款所對應的基礎資產的風險;而在以金融市場為主導的直接融資體系中,風險控制的主要手段是依靠專業化的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機構,以分散化的風險轉移為主要控制手段,投資者直接承擔了基礎資產的風險,但由于資產管理機構的動態管理與組合投資,單一基礎資產的風險被層層分解,最終能夠被投資者所承受。 標準化創新方案
反觀十余家試點銀行推出的“理財直接融資工具”與“理財管理計劃”方案:
所謂“銀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是由商業銀行作為發起管理人設立、以單一企業的債權融資為資金投向、由合格投資者(銀行理財管理計劃)進行投資交易的標準化投資載體,在法律上起到風險隔離與破產遠離的作用,并保證理財資金與實體經濟一一對應。這一工具的創設,引入了公開發行、集中薄記、持續報價、連續估值以及最高80%的自我投資,并向“計劃”管理銀行定期披露信息,使得非標準的基礎資產轉化為可交易、可估值、透明的標準金融產品。
“銀行理財管理計劃”有別于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發行的開放式、無預期收益率、僅投資銀監會認可的標準金融工具(債券、理財直接融資工具等)并獨立開戶、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和單獨核算的理財產品。“計劃”通過動態管理(開放式)、組合投資、公允估值(非預期收益率)、信息透明,做到分散風險并將基礎資產的投資收益于風險過手給投資者。
“計劃”的特性確立以“工具”的可交易、可估值為基礎,“工具”的風險傳遞以“計劃”的組合投資為要件,工具是立柵、計劃是橫桿,兩者缺一不可,構成了理財業務堅實的柵欄:“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將非標融資項目變身為標準化的金融產品(但無法解決單一投向的集中度風險以及實體經濟需要長期資金但資金端需要流動性的矛盾),“理財管理計劃”將金融產品變身為投資組合(通過動態管理與組合投資以分散風險,在基礎資產與投資者之間建立緩沖帶,體現資產管理人的價值貢獻)。
通過層層過濾,依托專業化的結構設計與組合管理,分散基礎融資項目的風險,使不同風險偏好的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能夠承受,從而使原來集中在銀行系統的信用風險得以轉移出來,真正促進直接融資的發展,提高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擬合度,也使投資者真正獲得風險收益。 強化風險把控
“理財直接融資工具”與“理財管理計劃”相配套的整體方案試點推出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推進多層次的直接融資體系建設,以理財業務增量資金對接實體經濟,同時理財直接融資工具與理財管理計劃對應,即是銀行理財資產端和負債端直接對應,壓縮了多層通道環節,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其次,使原有理財業務透明化、標準化,風險收益真正轉移,避免剛性兌付,推動發展為規范的資產管理業務,不僅賦予了銀行應對金融脫媒與利率市場化的有效防御武器,也促進債券等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一個強大的債券市場與一個強大的資產管理行業相互配合,才能促進中國金融體系轉變,在這一過程中,銀行通過理財業務的規范完成自我革命。
兩項試點鋪開,將倒逼銀行風險管控能力和投資管理能力提升。理財直接融資工具要求銀行提高對標的資產項目風險的識別和管理,以維持其發起方信譽,同時銀行理財所謂“影子銀行”風險將顯性化、透明化,從而有助于監管層對系統風險的把控;而理財管理計劃的投資與收費的透明、比較基準的顯性化,也迫使銀行真正提高資產配置和投資管理能力,從而促使銀行由財富持有銀行向財富管理銀行轉型。
第三,抑制過度虛擬化,緩釋“影子銀行”風險。一是減少通道業務,擠壓“資管泡沫”,推動金融機構差異化經營、專業化分工,推動大資管行業健康發展;二是整體方案是以商業銀行模式而非投行模式為主的綜合化經營,本身就抑制了過度杠桿。
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作為金融市場創新產品,已經成為銀行理財間接投資發展最快且最具活力的新選擇。2013年銀監會下發8號文,對非標準債權資產業務進行界定。
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在2010年以前主要指信貸資產和信托貸款;2010年至2011年期間包括信托資產收益權(投向債權)、票據資產;2012年后,包括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等市場交易的債權。在2013年8號文中,又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定義進行外延,是指信托貸款、信貸資產、承兌匯票、應收賬款、委托債權、各類收益權、信用證、股權融資(帶回購條款)等未在銀行市場、證券交易所等資本市場交易的債權資產。
二、對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規范監管
2013年銀監會下發8號文對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提出“雙紅線”規模控制、“資金池”禁止操作、信息披露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規范監管。
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雙紅線”規模控制。第一,嚴格要求紅線,即有效規避銀行規定時點考核紅線而進行時點調控,提出紅線考核時點為任何時點;第二,從業務增量和業務占比進行雙重總量管理控制,要求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投資余額低于銀行上年度總資產4%,低于理財產品余額35%,且以較低者為紅線標準。
非標準化債權資產“資金池”禁止操作。銀監會8號文明確規定資產管理“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三單獨原則,要求銀行理財產品和投資標的物要對應,強調的是標的物和理財產品之間關系的確定,而非一一對應。其中,單獨管理是指獨立對理財產品進行投資管理,要求銀行在業務操作中保持理財產品的獨立性,否定了資金池、資產池多對多業務操作的合法性;單獨建賬是指單獨記錄理財產品的投資明細賬,逐項明確理財產品的投資資產。從財務角度獨立操作產品,并確保財務信息清晰明確,否定資金池業務;單獨核算是指單獨對理財產品進行賬務處理,為每個理財產品單獨建賬出具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等財務報表,是對單獨建賬原則的延續發展,利于有效實施監管政策。
強調臨時信息和發行信息并重的披露原則。其中,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發行信息披露包括融資客戶、到期收益分配、融資期限、項目名稱、交易結構等基本信息,但是在銀行理財產品信息中這部分信息披露經常被弱化;非標準化債權資產臨時信息是指理財產品在存續期內發生風險變更、風險狀況發生實質性變化時,銀行基于信息披露的時效性和重要性原則,應在5日內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臨時信息披露給投資人。
加強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風險管理。第一,明確提出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等同自營業務風險控制原則。銀行應等同自營貸款的管理流程進行風險控制,加強對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盡職調查,并加強對其投資風險審查,實行嚴格的投后風險管理。第二,嚴格合作機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8號文規定合作機構進行名單制管理準入制,在開辦業務10日前將名單上報監管部門。第三,加強代銷業務權利審批,8號文規定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產品發行或投資均需銀行總行審核批準才可代銷。
三、銀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財務處理規范
初始確認:銀行對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理財業務處理屬于表外業務,記賬方式由于不同的業務各不相同,如單式記賬、復式記賬直接登記在表外,或總賬核算后于期末進行軋差出表。
存續期核算:第一,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重估值,由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屬于表外業務,因此不做重估值核算;第二,理財收益和支出。針對每個非標準化債權資產設置“理財資金投資收益”科目進行核算,符合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單獨核算原則;第三,利息計提和支出。銀行按照非標準債權資產合同約定計提并支出利息,各銀行之間的財務處理差異較小。
到期兌付:在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理財到期日,按照合同約定兌付投資本金和收益,財務處理如下:
借:理財資金
貸:銀行存款
如果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發生損失,財務處理如下:
借:理財資金
貸:銀行存款
E-MAIL:editor@amoney.省略 傳真:021-64940492
渣打首推定投QDII業務
Q:渣打銀行的定投QDII業務涵蓋哪些產品?每個月的投資額如何確定的?(上海市 岳秋云)
A:渣打中國近期宣布率先推出定期定額代客境外理財投資服務――渣打銀行“聚通天下”代客境外理財系列――全球基金精選定期定額投資計劃,旨在向國內投資者提供全新的海外理財計劃投資方式,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提供該項服務的銀行。
據悉,“全球基金精選投資計劃”包含14種可供投資者選擇的理財計劃,投資標的涵蓋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商品市場等多個不同的資產類別,投資標的海外合作方均為全球知名基金管理公司,包括貝萊德基金、施羅德基金和鄧普頓基金等。其每月的起始投資金額僅為人民幣5000元,為國內的普通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海外投資選擇。渣打中國還特別推出了多項個性化服務,包括隨時改變投資金額、隨時加入或停止定投計劃等,滿足投資者在不同時期的個性化需求。
指數基金接近投資拐點
Q:經過連幅下跌后,參與指數基金的投資有哪些注意事項?(北京市 曹麗影)
A:國金證券認為,目前市場仍處于反復筑底的底部區域;西南證券認為,大盤6、7月份或將完成筑底,后期有望再步入回升走勢;天弘基金也表示,當前市場平均估值水平已跌到15倍左右,5月起央行公開操作由凈回籠轉向凈投放,預計信貸投放也將“前緊后松”,下半年市場流動性將明顯轉好,股指下跌空間將非常有限。
理財專家指出,投資者若渴望參與市場反彈,指數基金無疑是最佳選擇之一。當市場開始回暖時,指數基金反應最為靈敏。目前市場已經進入階段性筑底階段,隨著利空因素逐步得到消化,股指反彈的幾率很大,而在反彈行情中,被動型、高倉位的指數基金往往會一馬當先,走在市場前列。2007年單邊牛市、2009年市場反彈,指數基金就成為當年最大的贏家。數據顯示,經歷2008年熊市大跌后,2009年,19只指數型基金全部跑贏大盤,平均年收益率達到83.95%,其中,有17只指數型基金的年收益超過80%,遠高于普通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
近期,天弘基金設計了一款跟蹤經典指數――深成指的指數基金,日前已獲得證監會批文,即將于近期公開發行。
轉債基金迎來投資機遇
Q:可轉債基金“攻守兼備”的特點在過去的牛熊市場上得到了印證,近期轉債市場擴容,興業可轉債基金也恢復了5萬元以上的日常申購和轉換業務。能不能介紹一下這只基金的情況?(上海市 衛馬琳)
A:作為市場上唯一的可轉債基金,興業可轉債基金將在限大額申購一年多之后,于7月6日打開申購上限,恢復5萬元以上的日常申購和轉換業務。
專家分析稱,轉債市場的擴容將大幅緩解目前市場供不應求、流動性不足、估值過高的現狀;也將帶來市場流動性的深度上升,大幅提高可轉債基金倉位變化和品種選擇的靈活性;同時從長期來看,隨著可轉債市場發展壯大,投資可轉債基金獲取收益的機會也會明顯增加。
興業可轉債基金“攻守兼備”的特性在過去幾年市場的牛熊更迭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可轉債基金凈值波動較小,抗跌能力強。晨星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6月25日,股票型基金(剔除指數基金)過去三年的年化波動率為33.54%,而興業可轉債僅為19.61%;同時根據2009年年報公布過的三年凈值增長率標準差(每日),興業可轉債為0.99%,也明顯低于普通股票型的2.02%。
“陽光令牌”統一身份認證
目前構建絕對收益的方法主要是通過量化對沖策略,同時操作不同的市場與產品,剝離系統性風險,賺取波動差額。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說,對沖產品的風險剝離能力依然受限,絕對收益也只能產生在固定收益產品的領域,也就是國債和銀行存款,由于國家信用和銀行信用背書,可以說是穩賺不賠。
從產品角度考慮,目前市場中大概只有4種類類貨幣產品可以為投資提供絕對收益,主要包括包括貨幣基金、短期理財債基、分級債基A份額、商業銀行短期理財品種(除信托類)。
類貨幣產品—絕對收益的搖籃
之所以說貨幣基金、短期理財債基、分級債基A份額以及商業銀行短期理財品種等類貨幣產品可以為投資提供絕對收益主要是基于兩點原因。
首先,從收益角度來看,這幾類產品均保持年度正收益,且絕大多數產品年化收益率均超越一年期定期存款水平。滿足了投資者從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這一核心要求。
其次,從資產投向來看,銀行存款以及優質債券是其資產主要配置方向,這也是目前基礎市場中少數能夠提供信用背書的市場。
盡管這幾類產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契約細節上仍舊有一定區別。
第一,從流動性角度來看,貨幣基金作為開放式產品,流動性最佳,而其他三類均為封閉式產品,作為現金管理工具流動性較差。銀行理財產品以及分級債基A份額的運作期主要集中在3到6個月期限,產品流動性不如短期理財債基,在產品到期之后還存在產品的轉換時滯,收益存在空檔期。
第二,從投資范圍來看,短期理財債基可投資于信用等級在A+級及以上的企業債券,投資范圍更廣,且參與回購的上限是40%,高于貨幣基金20%的上限比例,但是低等級債券面臨的信用風險要高,因此短期理財債基潛在收益波動性要大于貨幣產品。而分級債基A份額與銀行理財產品由于存在約定收益率,整體收益穩定。
整體來看,這四類種類貨幣產品可以為投資者提供高于定期存款的絕對回報,并且收益水平之間的絕對差異沒有顯著的規律性,投資者可以在其中酌情選擇。除了分級債基A份額與銀行理財產品是因為契約原因可以提供絕對收益外,其余兩種產品絕對收益主要來源于集中利用資金的存款優勢。
協議存款—貨幣類產品收益利器
從貨幣類產品的投資操作情況來看,貨幣基金與短期理財債基收益的主要貢獻來源是銀行協議存款,而決定存款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是期限以及產品規模。
首先,大部分貨幣型基金配置的主要資產是與銀行簽訂的協議存款,短期理財債基與貨幣基金操作基本相同,協議存款期限長短不一,利率水平一般高于同期限的SHIBOR利率水平,一般情況下,較長期限的協議存款利率相對較高。2011年10月證監會發文明確貨幣基金投資“協議存款”將不再受制于“投資定期存款的比例不得超過基金凈值的30%”這一上限規定,貨幣基金對協議存款的配置比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下圖表2和3可以看出,從今年二季度末無論是貨幣基金還是短期理財債基,對于協議存款的配置比重都有大幅的提升,尤其貨幣基金更為顯著。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有些投資二三線城商行的近期一個月協議存款利率可高達7%。
其次,較大規模的基金產品更傾向于配置協議存款獲取高利率回報。除了存款期限外,利率水平還與基金公司的議價能力密切相關,這種議價能力是由基金規模來決定的,買入存款規模越大,其協議利率水平也就越高,對收益的貢獻也就更加突出。從下圖表4和5,可以看出,市場中前十大貨幣基金與短期理財債基金由于議價能力較強,在協議存款上的配置比較均較高,尤其匯添富7天理財配置比例高達96%。
當然,無論是配置協議存款還是債券資產,利率變動都直接決定了絕對收益型產品的業績水平。一般來講,寬松型的貨幣政策不利于該類型產品收益的獲取,廉價資金的易得性將削弱其獲利能力,偏緊的貨幣政策環境下絕對收益型產品才會受到市場追捧。因此投資者在選擇此類產品時首先判斷當下以及未來的貨幣環境,而較為樂觀的是未來一段時間資金價格將逐步提升,絕對收益產品潛在業績回報也將隨之走高,這也是目前投資者應該關注此類產品的核心原因。
高利率時代絕對收益產品優勢逐步顯現
無風險利率上行助推絕對收益產品收益提升。
今年二季度以來,央行執行緊平衡的貨幣政策,改革措施出臺試圖修正經濟發展軌跡,資金價格逐步走高,無風險利率提升。雖然經濟增速和CPI水平比過去低,但目前FR007的利率水平已達到14年來(2000年以來)的高位。在11月,除了國債,其他各個品種的利率幾乎都趨近有數據以來的歷史最高位,其中,10年期國開債利率甚至觸及了國開行去年年報給出的全部生息資產收益率5.64%;國債利率也達到了七年來的高位。
受益于貨幣政策的收緊,無風險收益提升,直接推動絕對收益型產品收益率大幅攀升。一方面部分分級債基A份額約定收益在封閉期結束后向上移動,比如9月份銀華永興純債分級A,將其約定年化收益上調0.5個百分點至4.7%,而新發行的易方達聚盈分級首期A級份額約定年化收益率達6%,相比以前的分級產品約定收益有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少數貨幣基金七日年化收益頻繁超越10%,而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也沖高到7%附近。
利率市場化或將推動貨幣產品大發展。
貨幣基金的出現源自美國利率市場的松動,1970年,美國國會取消了關于10萬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制的規定,造成對存款小戶的利率歧視,貨幣市場基金應運而生,小戶資金被集中起來以大戶的姿態出現在金融市場上。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推動的關系,隨著貨幣基金規模的不斷壯大,對銀行儲蓄大量分流,6年后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如何形成由市場供求決定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推進利率市場化過程,一直以來都是國內金融界關心的焦點問題。12月11日,上海清算所公告,國開行、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五家銀行將發行首批同業存單,總額不超過190億元。這意味著先前最多能在央行確定的存款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10%的存款利率未來將開始松動。
從結果導向來看,利率市場化的直接效應就是存款利率差異將逐步增加,手握大量現金的貨幣產品在銀行間市場議價能力增強,更容易獲取協議存款絕對回報。
盡管短期內國內的貨幣產品發展與利率市場化的發展不一定簡單復制美國市場的路徑,但是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其前景相對樂觀,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會意識到這種產品的優勢,存款大搬家將逐步實現。
產品觸網,衍生功能增強提升其受眾度
利率走高推升其收益率,而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得傳統基金行業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各種創新型產品層出不窮,產品觸網讓更多的投資者了解到絕對收益產品,而各種衍生功能的增強更讓這類產品的受眾度越來越廣。
所謂T+0模式,簡單講究是可以實現當日贖回、當日到賬,相比以前貨幣基金當日贖回,T+2到賬的模式有了革命性的改進。目前主要有三種模式(見附表8):一種就是網站直銷型,如匯添富、國泰以及南方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第二種是三方平臺型,即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實時贖回的產品,如天弘基金與支付寶合作的余額寶以及華夏基金與華夏銀行開發的活期通;第三中就是場內交易型,包括華寶添益、銀華日利等。投資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者方式。
支付功能領域的創新也是一大亮點,在美國,貨幣基金之所以發展迅猛,就是由于其高流動性和可支付性使得人們的生活更為便捷。如華安基金推出貨幣基金份額的“電子支付”業務,投資者在部分電子商務網站上購物后,可直接使用其持有的華安現金富利貨幣基金支付相關消費款項。廣發基金 “錢袋子”也在新近推出的貨幣基金中,加入了車貸、房貸還款業務。另外匯添富、工銀瑞信基金已經先后發展的與信用卡還款掛鉤的貨幣基金卡,也是意在將貨幣基金“活用”的一個嘗試。
當然,除了貨幣基金領域的創新外,短期理財基金、分級產品以及銀行理財基金也在各種互聯網平臺進行發售,部分銀行甚至自己搭建平臺來銷售理財產品。總之,互聯網時代,投資者與產品逐步之間零距離傳遞,衍生功能的增強將越來越利于投資者利用此類絕對收益產品打理資產。
投資建議
投資者應利用資金規律巧理財、最大程度實現確定性投資。
楊有紅(北京工商大學會計學院教授、金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我最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股權分置改革以后,財務的關注點會不會發生變化?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前,如果我是上市公司,又是大股東持股,財務運作的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嗎?肯定不是。因為大股東持有的股票是不流通的。那么財務的目標是什么呢?假如我是這個大股東的話,我首先要做到的是大股東利益最大化。我們中國的上市公司沒有人挑明這個問題,但是事實上就是這么做的。你說不侵犯中小股民的權益,實際上還是要受到股權分置的約束。具體表現為,在配股增發的時候,股價低也沒有關系,我只要把錢撈到手就行,因為衡量我的價值的標準不是股價,國家對我考核的是凈資產。但是全流通以后,我就不會以犧牲股價的方式來做財務運作。這個時候我必然要關心股票的市場價格,財務上的理念、運作方式等也都會發生變化。所以我說只有全流通以后,財務管理才會慢慢地跟國際接軌。從這點來說,財務人員以后能夠施展更多的才華,因此,全流通對我們的財務人員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
王敏(首都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總會計師):全流通以后,對于大股東來說,股票可以上市了,可以作為抵押去貸款了,這樣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也能解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但是對于上市公司來說,股權分置改革主要是為了股票全流通。現在中國的股市,業績跟股票價格基本上沒有關系,有時候ST股票還能漲。全流通以后,肯定要有業績。如果你的每股負債率高、每股盈利低,在市場上的形象肯定不會特別好。而如果每股凈資產高,而且每股盈利也高,市盈率又低,你的股票投資價值不就顯現了嗎?作為大股東來說,股票價格上去了,我就可以用股票抵押貸款、再融資。這就給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了新的問題,就是如何使股價真正體現企業價格,如何進行資本運作。這是將來的一個重要課題。
楊小舟:在國外,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對于上市公司來講,就是股票價值最大化。所以不光是財務人員關注公司的股價,公司所有的高管人員都十分關注。因為公司的股價就是一個公司的成長性的反映,和企業以后的增發、配股、融資等都是息息相關的。
劉俊勇(中央財經大學會計系教師):我最近接觸了一些企業,他們在總結自己的財務報告時談到:政策出效益。就是政策的變化可能對一個企業的影響更大。我就想中國人有一句話:大勝在天,小贏在智。有時候你的企業好不好,取決于大的環境,取決于所在的行業。但是,不管是從國外還是國內的經驗來看,企業要基業常青,還是要抓內部管理。
楊小舟:你說的沒錯。一個企業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成長的,你所謂的大勝在天,就是外部環境。外部環境是不可控的,內部管理是可控的。把內部控制做好,和外部因素協調,才是一個企業發展真正要做的。但是,有的時候光抓內部控制,不知道控制的目標是什么,跟外部的環境不協調,你做得再好,精雕細刻,能夠有5%、3%的利潤。但是你一旦抓住了外面的融資環境,成本一下子就低了很多。就是說,全流通以后,市場越來越規范,企業會把重心轉到內部管理上去,但是內部管理還必須要盯住外部環境。
包括我們的會計工作,同樣是做會計工作,不同的市場環境下估值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國外的分析師認為,所謂的會計游戲是沒有用的,會計政策的改變不影響公司的估值,因為成熟的市場可以把這些因素剔除。以前我們是可以的。固定資產折舊期限延長一點,存貨減值準備少提一點,這些會計上的工作以前是可以做的,甚至以前還是抓住了“大勢”。在那種環境下你就要那樣干,你不那樣干,你就沒抓住這個“大勢”。在新的情況下,估值的概念、方式發生了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就算是會計工作,其干法也跟過去不一樣了。你不要再搞過去那種人家一看就明白的小伎倆。像融資,全流通以后就要用到現金流量貼現法,這是財務管理當中最基本的方法。總之,好多東西在市場化中慢慢地發展,財務工作、會計工作也要變化。
王敏:實際上企業的內部控制也好,會計制度也好,都與市場的變化有關系。等你完全市場經濟了,跟國際上接軌了,那個時候會計工作、財務工作也才能跟世界接軌。剛才說的內部控制主要是管理會計的問題。過去多少年企業對管理會計重視不夠,而管理會計的主要功能就是理財。現在企業的財務會計做的工作很多是會計工作。將來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發展,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會分開,并且將越來越規范。
楊有紅:財務管理和外部環境結合得很緊密。比如說EVA管理,要算一個基本的無風險報酬,很多企業一是根據自己的實力,二是根據外部的要求。比如TCL集團,實行EVA管理時,一是測算他的內部管理,二是測算整個行業的水平。他的基準的無風險報酬率定為全國家電行業的平均贏利水平。如果達不到平均贏利水平,企業就是賠的。再如西門子集團,他到中國來投資時的無風險報酬率是6%,后來調整到5%。為什么呢?因為中國的證券市場規范了,政治風險少了。所以說,環境變化以后,對財務管理來講,一個是內部要做好,通過成本控制、平衡計分卡等,來加強綜合的平衡和管理;一個是盯住外部,因為很多東西要受外部的影響。比如說股權分置以后,財務運作的方式、理念肯定不一樣。我要盯住我的股價。就這一點來講,財務決策的很多方法也不一樣。比如說以前有一個上市公司要上某一個項目。它的財務總監說,我們為什么上這個項目?這個項目上了以后,可能會影響我整體的回報,甚至會影響整體的股價。但是大股東說了,只有這個項目上馬,我原來分流出去的那些人才能夠安排進去。這個時候,他可能不太考慮股價,因為他和他的股價是割裂的。而全流通以后,可能這個方案他就不會采用了。
鄒年秀(大唐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總經理):現在財務會計確實是更多地定位為會計。我覺得財務和會計本來就是兩份業務,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現在公司財務這塊沒有充分做起來,所以更多地把這個業務附著在會計上。如果上市公司的股票全流通的話,他會關注財務這一塊,因為有了這樣的市場。只有當理財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影響非常大的時候,財務才能夠真正轉化為理財。像我們財務部,會計和我們就是分開的。財務部這邊目前做的很多就是融資的工作。現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是暫停的,剩下銀行這塊非常單一。全流通以后,我想融資的方式會進一步放開。理財必然會涉及到目標是什么?剛才專家講到是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者股東價值最大化。我覺得作為企業理財,始終都是圍繞利潤的增加,而不是更多地著眼于企業價值。因為很多時候取決于外部表現,取決于資本市場對這個企業的估價和定位。因為我是財務部的,作為一個公司的部門,更多地還是關注利潤。
楊小舟:利潤跟企業價值是一致的。企業價值最大化好像是一個不好量化的東西,實際上是可以量化的。增加利潤和企業價值最大化不矛盾。矛盾的地方在于,如果光是從會計上來考慮,就有一個短期和長期的差異。比如研發,根據會計準則,研發是要進費用的。如果考慮短期的利潤,研發就不要做了。這就沒有考慮到成長性。所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不是忽視內部管理,也不是忽視利潤,而是股東財富最大化或者企業價值最大化這個概念,更清晰地表達了一個企業的理財目標。
楊有紅:作為上市公司來講,價值最大化包括的內容要比利潤復雜得多。有一個上市公司利潤很好,但最后分析說這個公司的利潤沒有成長性。為什么呢?他分析了幾項費用,結果發現他的廣告費投了2個多億,可是研發費用這兩年每年都只有幾百萬。所以,雖然報表利潤很好,但是這個公司的成長性就很差。對企業來講,評價企業的價值,不光看今年的利潤,還看利潤的持續性。企業價值就是未來利潤、未來現金流的貼現,應時刻關注今天的利潤和明天的利潤。在原來大股東沒有流通的情況下,未來利潤和股價的關系不是很緊密,但是全流通以后,關系就很緊密。
所以,全流通以后財務管理的內容是要拓寬的。增收節支、擴大銷售是很重要,但除了這一塊,還要更多地關注還有哪些東西會影響公司價值?比如說在國外,搞財務的人必須對證券市場、金融有相當了解。我幾年前做財務顧問的時候遇到一個例子。南方的一個企業想吸引外資,國外投資者來考察,三年的報表他們都看了,最后一關是細節調查。他們到工廠轉了兩圈,最后列了一個單子,大概有200道問答題。我們答的時候他從來不反駁,全部記下來。回去后他對你回答的問題再研究,研究完以后再反問你,企業基本上招架不住。我記得很清楚,他問的第一個問題是:貴公司的市場銷售額占國內同類產品的份額是多少?回答:是30%。第二天他就反問,你昨天說30%,我查了你們國家統計局的網站,這個產品的銷售額在國內是800億。按800億的30%,你利潤表的銷售收入應該是270多億,而現在只有7個億,怎么會差這么多?他把你的報表分析完后,一個一個問你。所以國外的財務總監很厲害,既懂資本市場,又有金融知識,對內部管理也相當通。他問的很多知識都是財務以外的知識,資本運作的知識。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基本都建立了財富管理中心,來維護自身的高端客戶,吸引更多有錢人的眼球。但是,國內的財富管理還屬于交易型的,過多的是指導客戶如何買股票,買基金或其他理財產品,投機性太強。其實,真正的財富管理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服務,第一部分是財富保值,首先要保證客戶財富的不貶值,第二是財富增值,即進行投資理財規劃,追求財富價值的理性、穩定增長。第三是財富轉移,就是財富所有者按照自己指定的對象和時機通過個人信托計劃或者其他方式來分配和傳承財富。
同時,財富管理也不是財富創造,可能客戶拿著錢做自己最為擅長的實業投資,比投資理財的賺錢效應更快,實際含義是,他一直是集中股權做一個投資,還要面臨嚴酷的市場競爭,這種風險是非常大的,財富管理就是提醒和規避這樣的風險,讓客戶的一部分資產退出實業市場競爭,分散集中投資風險。
配置資產要有長期可預期收益
盡管目前的中國股票市場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大牛市,但我們并不建議投資者將太多資產配置到股票,因為,做資產配置必須依據長期可預期的收益水平,并且不受市場冷熱的影響。在美國,股市平均年化收益水平在11%,債券在7%,基本成為可以遵循的市場規律,中國的股市歷史太短,還沒有一個可預期的長期收益預期值,如果從1993年算起,平攤到每年的收益率僅僅為5%-6%,所以,沒有理由配置過多資產在股票上。
同時,資產收益也取決于市場制度的變化,中國市場還需要再觀察一段時間,畢竟是處于改革和調整期,制度和機制的變化,也會帶動各類資產的收益變化。目前的中國股市也屬于變動之中,在一段時間內還是封閉環境中炒作稀缺資源,所以估值無法國際化,長期收益很難預期。但是,投資者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所謂不理性者看隔壁,理性者看自己,做資產配置,關注的是自身資產狀況和市場長期風險,不能被他人的賺錢效應和市場短期情緒所左右。
此外,理財規劃和資產配置是要因人而異的,沒有固定的模式,所謂
常用的金字塔形資產分配現階段在中國也是沒有理論依據的,這要完全取決于每個人的實際狀況。
風險高低取決于資產特性
通常而言,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可以利用4大類資產,包括現金,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股票和對沖基金,私募資金,結構性理財產品等備選資產。徐春認為,是不同特性的資產類別產生了不同的風險收益,股票的風險肯定要高于債券,債券的風險則高于現金。
在風險相對較高的備選資產中,特別把結構性理財產品列入其中,可能讓很多投資者心生疑惑。因為結構性產品都是掛鉤和跟蹤某一個市場,其收益取決于原生品,無法預期和預知。相比較而言,股票市場雖然有風險,但有規律可循,長期的平均收益狀況是可以預期的,所以,這類理財產品的風險不可小視。
投資者還可以關注國內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目前,中外資銀行紛紛推出了掛鉤境外股票,股指,商品價格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很多投資者在購買這類產品時過于盲目和盲從,缺乏風險意識,銀行方面在風險揭示和信息披露方面也不夠充分。由于從境外引進的結構性產品大都是對沖風險的金融衍生品,收益的不確定性很大,但在目前低利率環境下還是有很大生存空間的。在市場監管,理財觀念都不成熟的時候,人們更多的是看到產品發售的前端描述,卻沒有看到到期的后端總結,究竟有多少產品實際收益率高于或低于預期收益率,究竟有多少產品到期收益率是零,這樣的數據無從知曉。
隨著AlphaGo在圍棋界的走紅,人工智能技術越發受到關注,想象空間也延展到互聯網金融領域。兩者的碰撞,誕生了智能投資顧問業務,英文名robo-advisor,直譯過來就是機器人投資顧問。
在歐美,智能投資顧問業務已經初見規模。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通過收購初創智能投顧公司Future Advisor,走上robo-advisor道路;美國最大線上券商嘉信理財,自設robo-advisor,并研發出相關產品intelligent portfolio,實現從線下轉到線上買賣股票;前不久,蘇格蘭皇家銀行宣布用智能投顧業務替代250位私人銀行家,執行客戶投資顧問服務。
花旗集團最新研究報告表明,兩年時間內,機器人顧問所掌握的資產從2012年的幾乎為零,逐漸增加到2015年底的187億美元。未來10年,機器人理財顧問管理的資產規模將擴至5萬億美元。另據咨詢公司A.T.Kearney預測,美國智能投顧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將從2016年的3000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2.2萬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68%。
具體而言,智能投顧就是根據現代資產組合理論,個人投資者提供的風險承受水平、收益目標與風格偏好等要求,運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資組合優化等理論模型,為用戶提供最終的資產配置參考。同時持續跟蹤市場變化,在這些資產偏離目標配置過遠時進行再平衡。
智能投顧最早起始于2009年,到如今逐漸為國際主流成熟市場認可。較有代表性的企業主要還是集中在歐美地區,包括Wealthfront、Betterment、Personal Capital、Future Advisor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中,Betterment在紐約,Wealthfront在洛杉磯,均管理接近30億美元的資產,折合人民幣近200億元,相當于國內一家小型公募基金公司,但比國內大部分私募公司管理的資產要大。
Betterment需要用戶在平臺上回答涉及投資目標的問題,據此做出分析,給出相應的投資組合建議,并通過Betterment平臺自身直接投資。它有兩個投資項――股票組合與“超安全”債券組合。近期有消息稱,Betterment公司又拿到1億美元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
與之相似,去年就已達到10億美元估值的Wealthfront主要以調查問卷形式了解用戶的風險偏好,然后根據評估結果為用戶量身定制投資計劃。如果用戶接受該計劃,平臺則隨時監控該投資組合的動態,并定期對計劃進行更新,以便合理控制風險。
查閱Betterment與Wealthfront資產組合案例可知,前者投資組合主要基于13種指數基金(ETF),其中包含了6種股票基金和7種債券基金。相比Betterment,Wealthfront的投資組合類型更加全面,包括了硬資產項目、房地產以及自然資源等。
由這兩個公司的操作手法可以看出智能投顧的特點,主要包括投資分散性,都是將資產分散到不同的籃子,追求的不是極度收益,而是風險收益比;投資個性化,智能投顧不是千人一面的產品,不同人得到的組合建議以及后續跟進都不一樣;追求長期穩健的回報,而不是擇時擇股的急功近利。
積木盒子智能投顧項目負責人鄭毓棟對《財經天下》周刊介紹,資產組合的投資收益=無風險收益+α收益+β收益。α收益指絕對收益,一般是資產管理人通過證券選擇和時機選擇獲得的收益;β收益是資產管理人通過承擔系統風險獲得的收益,強調的是大類資產配置的能力。形象化來講就是,跟隨大盤跑的就是β收益,比大盤跑得好的就是α收益。
鄭毓棟表示,包括巴菲特、索羅斯、王亞偉等大佬們孜孜不倦追求的就是α回報,很多人的投資理念都是追一支10倍牛股,或挖一個漲停板,又或者發掘一支重組概念――但現實是,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美國市場上20年能夠拿到超過道瓊斯指數的基金經理兩只手就數完了。”
只是,當這個市場越來越有效、機構投資人參與越來越多的時候,α回報的空間也越來越小。與之相反,β回報沒有上述問題,但獲得它的人同樣不多。
因此,智能投顧要做的,就是基于資產配置理論,長期有效并且大容量地幫助客戶獲得不低于β回報的收益。
目前,雖然國外智能投顧資產管理規模成長速度可觀,但國內管理的資產規模卻少得可憐。一方面是因為國內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另一方面,憑國內消費者目前的投資理念,要想接納智能投顧,還有一定難度。
鄭毓棟表示,積木盒子在將國外模式引入國內時,做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改動和調整。比如國外智能投顧提出的投資建議,是要求客戶嚴格遵循不得篡改的,但國內,為了給消費者一個緩沖適應期,暫時允許客戶依照自己意愿進行一定的調整,但相應的,因此而造成的資產損失,也是由消費者自身承擔。
關鍵詞:理財產品 會計核算 風險管理
隨著銀監會對理財產品的監管日趨嚴格,以及新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實施,理財產品的會計核算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僅自營業務需要規范的會計核算與風險管理,理財產品也同樣需要,應將理財產品的交易對手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以量化的形式反映進理財產品會計報表和監管報表,以達到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的內在要求。
理財產品的賬務處理
理財產品按收益特征可分為:保證收益類、保本浮動收益類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以下,本文將對前兩種產品的會計核算進行賬務分析。
(一)業務負債
向居民或企業募集的保證收益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資金,在“業務負債科目”內核算,包括以下5項:
1. 業務負債—募集資金本金
本科目用來核算商業銀行向客戶售出的理財產品本金,屬資產負債共同類,發售時募集資金增加反映在貸方,到期后居民前來兌付本金時反映在借方,所有客戶兌付完畢后余額為零。
2. 業務負債—募集資金應付利息
本科目用來核算商業銀行向客戶售出理財產品后按約定的預期收益率每月計提的應付利息,貸方反映按月計提的應付利息,借方反映到期實際支付時沖銷的利息,余額在貸方,所有客戶兌付完畢后余額為零。
3. 業務負債—募集資金利息調整
本科目反映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是平價募集資金還是溢折價募集資金,溢折價的部分需要按實際利率法進行溢折價攤銷。
4. 業務負債—募集資金公允價值變動
本科目反映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在存續期內所遇到的理財產品發行市場的同品種剩余期限市場收益率的變化所對應的資金價格變化。
5. 業務負債—理財產品委托客戶的收益
本科目核算應屬于客戶按約定的預期收益率應收到的利息,貸方反映應付居民的利息,借方反映計提出來的應付利息,貸方反映沖銷的收益。
(二)業務資產
商業銀行使用募集資金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購買債券或逆回購,形成業務資產,在“業務資產”科目內核算,包括5項。
1.業務資產—理財產品面值
本科目反映商業銀行使用理財產品所募集資金購入債券面值,本科目屬資產負債共同類,購入時反映在借方,到期或賣出時反映在貸方,代購債券售出或到期后余額為零。
2.業務資產—理財產品利息調整
本科目反映商業銀行使用理財產品所募集資金購入債券溢、折價,本科目屬資產負債共同類,借方反映購入的溢價和折價攤銷,貸方反映購入的折價和溢價攤銷,債券售出或到期后余額為零。
3.業務資產—理財產品公允價值變動
本科目反映商業銀行使用理財產品所募集資金購入債券的公允價值變動,債券的公允價值高于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借記本科目(公允價值變動),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業務資產”科目;公允價值低于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4.業務資產—理財產品應收利息
本科目反映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所持債券的應收利息,借方反映購入債券的應收利息和按月計提的應收利息,貸方反映收到利息或賣出時銷賬的應收利息。
5.業務資產—理財產品已實現未結算損益
本科目核算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應收利息和應付利息的差額,本科目余額反映商業銀行發售某期理財產品的真實損益,年度終了將本科目余額結轉為“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再將“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結轉為“本年利潤”。
(三)損益類科目
損益類科目包括3項:
1.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理財產品;
2.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業務資產;
3.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業務負債。
(四)表外科目
開出理財產品收款憑證本金。
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管理
(一)自營業務與理財業務從托管賬戶、結算賬戶徹底分開
商業銀行必須做到自營業務與理財業務相分離、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相分離、對公理財產品與對私理財產品相分離,做到分賬經營、分類管理、分人管理,強化風險防控。中央國債結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應將商業銀行的自營業務托管債券與理財業務托管債券的賬戶徹底分開,從賬戶管理上設置防火墻,使托管賬戶、資金結算賬戶嚴格分離。自營與理財業務發生交易時應有后臺結算交割單作為結算單據,而不是商業銀行自制的債券買賣成交單作為結算單據,當自營與理財的托管賬戶、銀行結算賬戶完全分開后,理財產品買賣債券都從后臺實現,實行券款對付交割分別有相應的指定賬戶時,才能有效杜絕自營與理財的利益輸送及產生風險。
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應單獨開立資金結算賬戶,應在核心業務系統中建立理財產品單獨的一級科目、二級科目的日計表、月計表、季報、半年報、年報,還有理財產品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募集資金和持債的期限結構表、單獨的托管賬戶的券種余額表等風險管理的報表,應歸檔保存,居民或企業有權利查詢理財產品的投資情況,因此須做到完整、準確地記錄該項業務。
(二)流動性風險
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及其風險開展相應的壓力測試,應定期組織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計算流動性比例及流動性期限缺口,對其管理應比照自營業務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指標,理財產品的投資運作須符合本行的流動性管理的總體要求,要保持一定的流動性資產占比,嚴格匡算產品現金流,確保產品流動性。理財產品的投資運作應做好資產負債調節,控制資產池與產品的期限錯配比例,確保產品發售與交易投資間的平衡運作。
商業銀行將發行多款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匯集起來,如7天、14天、21天、1個月的理財產品的滾動發行,整合所有資源對資金進行統一管理和投資,賺取期限溢價,并通過理財產品的循環發行來保證資金的穩定性。這一模式的益處首先在于理財產品豐富,容易滿足不同期限的多層次客戶需求;其次期限結構與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回購業務、債券業務兩項相適配,大集中形成大資金容易形成規模效應。但這一模式的風險在于短期風險被不斷延后,一旦資金鏈斷裂,將造成嚴重的流動性危機,當某一期限的產品購買量少或兌付量大、某個期限的缺口難以滿足時,易引發流動性風險,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的資金往往來源于一級資金批發商,一旦市場資金收緊,一級資金批發商不出錢時易導致資金鏈斷裂。而且募集資金無法與投資標的一一對應,導致商業銀行和客戶都難以理性估算
投資成本與風險參數。
(三)市場風險管理
理財產品應該按照公允價值做好對理財資金投資債券資產的客觀估值及驗證,對于理財產品所購買的資產(債券)可以按中央結算公司提供的凈價估值作為凈價公允價值來進行風險計量,進行浮動盈虧的管理,有利于防止未來的風險,當市場行情不好等原因無法達到預期收益率或本金受損時,提前公告預警。在本會計核算流程中將理財產品的公允價值計量納入會計核算體系當中,理財產品會計計量市場風險的核算方法應與自營業務達到同等水平。
對理財產品所持債券可以按照中央結算公司提供的十八項風險管理指標,限額評估其合理性,應對久期、凸性、基點價值、var值、資產負債久期錯配比例、利率敏感性缺口等指標進行計量,采用銀監會新資本管理辦法下的監管報表體系及這十八項風險管理指標,對一般市場情況下資產池承受的風險,及極端不利情況對其造成的潛在損失進行估算,充分揭示資產池運作過程中面臨的潛在風險。
利率風險主要源自于理財產品的資產、負債的重新定價期限錯配及市場利率變動,也產生于央行利率政策的調整,應利用缺口分析理論或模型,對理財產品的利率敏感性資產、負債重新定價期限缺口實施定期監控,主動調整付息負債與生息資產的對應關系,精細化管理理財產品,實現風險可控下的理財產品安全化。
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若募集資金和債券投資收回發生變動,則客戶面臨承擔理財資金配置存款和投資配置債券的機會成本風險,應注意在產品設計時,募集資金的期限盡量與所持債券的期限相匹配,不建議為追求高收益率而持有期限較長的債券或高風險產業債券,使理財產品看起來利潤較高,但一旦理財產品到期,較長期限的債券需要自營業務買回,這時容易產生納入自營業務的債券的公允價值變動為負數的結果(如果市場處于下跌狀態),可能會產生商業銀行自身的流動性風險和資產質量、利潤的損失,通過銷售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所購買該類債券還可能最終流向高風險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資產質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