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39: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會治安現狀及對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D63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68(2013)06011104
改革開放始終是中國高揚的光輝旗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國銳意創新的腳步匆匆,足音陣陣。與此同時,社會內在的矛盾正以各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涌現出來,制度性弊端日益顯現,以前可以忽略不計或暫時擱置的問題,現在已經迫在眉睫。“深化三項重點工作(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懲治違法犯罪,維護治安秩序和社會穩定,是‘十二五’時期十分艱巨繁重的任務。”[1]形勢逼人,人心思改。面對“世所罕見”的復雜局面,改進和創新社會治安管理,既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也是一種嚴重的危機。我們必須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尋求社會治安管理中順勢有為、逆勢前行的獨特力量。從理論創新的角度,深入分析和研究社會治安管理創新的制度實踐無疑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與指導意義。一、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問題利益分析視角的切入社會治安管理創新與利益有著必然的聯系。“利益是關系到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問題,作為人類一切行為的直接目的和最終取向,利益賦予了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所有社會活動全過程的指向性和生命力。”[2]對利益的需求是人類各行為主體實現自我發展與自我進步的基本動因。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認為,社會治安管理創新的過程就是一個利益重新調整與權力分配的過程,這種復雜的過程不僅涉及內外部治安管理主體、管理責權、管理機制等多個方面的重新定位調整,同時還涉及社會治安管理外部機制的變化與協調。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問題的難點和重點,往往就是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的薄弱和復雜之處。因此,從本質上說,社會治安管理創新的目的就是在社會治安管理領域建構起一種新的利益結構,在這種利益結構下,一部分主體的利益需求得以保護,同時另一部分主體的利益需求遭致抑制、削弱甚至打擊,最終在不斷的博弈與耦合過程中,在原有利益格局的交錯演進基礎之上形成新的利益均衡結構,通過創新的機制與模式來調整社會治安各利益攸關方的關系。
一方面,利益決定著社會治安管理創新的產生、發展與變化。在社會治安管理創新與利益的互動關系中,利益永遠是主導的,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一方,社會治安管理創新的產生、發展與變化無不與利益息息相關。由于利益主體各方強烈的自利性和資源的稀缺性,被稱為“利益”的東西就自然成為了你爭我斗的對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并非所有的利益需求都能得到滿足,而利益主體對利益的追求和擴張欲望又帶來了更深層次的利益沖突。對利益的這種相互爭奪是社會治安管理需要持續進行創新發展的實質。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利益聚合與分離此起彼伏,利益格局始終處于變化之中。但不管利益格局作何種變化,一定時期內占統治地位的利益主體總是希望能夠鞏固其既得利益并為獲得更多的利益尋找正當的理由支撐。在這種趨勢之下,社會治安管理創新應運而生,并伴隨著利益格局的變化,尋求新的發展契機。
另一方面,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對利益的形成、實現和發展具有能動作用。社會治安管理創新過程通過其自身的運行邏輯與演變順序引導、指引著利益的發展方向,被社會治安管理創新模式所認可和保護的利益始終是發展的主流方向,不被社會治安管理創新模式認可與確認的利益終究會受到排斥而無法持續。調整與分配利益是社會治安管理創新過程的主要作用之一,社會治安管理創新通過對相互沖突的利益作出價值判斷,符合社會主流發展方向的利益,將予以確認;相反,不符合社會主流發展方向的利益則受到排斥,將拒絕予以確認。此外,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對利益的能動作用還體現在,這一創新的動態演變能夠通過更新與修正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的利益需求作出及時的回應,確認并保護新的利益主體的利益。
從我國的社會治安管理的實踐看,一方面,傳統社會治安管理模式下所形成的利益矛盾保持延續,另一方面,社會治安管理領域各利益主體的意識隨著改革創新的不斷深入而不斷覺醒,從而形成了社會利益群體的多元化,造成了新的利益訴求與沖突。社會治安管理創新正是在不斷回應與解決這些利益沖突的過程中,不斷產生并發揮其應有的能動作用[3]。二、利益分析視角下社會治安管理創新過程中的實踐難題社會治安安全是政權安全的直接體現,社會秩序是政權安全的基本要求。因此,社會治安管理創新作為整個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必須以確保公共安全和社會有序為直接目標,努力營造治安安全與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但是,在國際國內環境以及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基本態勢與特點沒有改變的形勢下,加強和創新治安管理,任務異常艱巨。人們的普遍感受是中國的社會問題明顯增多,有關部門往往將社會各利益主體的矛盾政治化或意識形態化,不恰當地上升為危及基本制度和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各級政府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維穩,但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數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在不斷增加,在某種意義上已經陷入“越維穩越不穩”的惡性循環之中。許多研究或明或暗地預示,如果這些社會矛盾得不到緩解,某種形式的社會動蕩就可能會發生,有人甚至認為,現在已經到了1989年社會動蕩的邊緣[4]。這一社會問題的出現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社會發展與社會治理不同步導致的一種客觀存在,給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帶來了巨大壓力和嚴峻挑戰。
一則,社會治安管理領域部門內部藩鎮割據明顯。社會治安管理各部門都是綜合業務和重要執法部門,承擔著管理、防范、打擊、服務等多種職能。伴隨著改革開放和體制的變動,社會治安管理面臨著新的挑戰。治安管理對象日益增多,管理范圍日益擴展,管理內涵日益豐富,管理難度日益加大,其職責任務越來越繁雜。同時,由于工作認識和執法理念上的差別,承擔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的部門體系內部導向偏頗,利益驅動明顯,強化社會治安管理的共識并未真正形成。實踐中,由于各部門的工作側重點和依據法律的差異,職能交叉、錯位和斷層明顯而頻繁,系統內部上下級以及平級部門之間基于利益的本能追求,往往過多強調“各司其職”,協調配合不夠,致使治安管理系統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扯皮之事、推諉之事屢見不鮮,藩鎮割據現象比較突出。這是一個對社會治安管理極具破壞力的問題,應當引起高度警覺。
二則,社會治安管理領域部門外部關系交錯盤雜。從政治學來看,利益本身是一種力量,又是一種誘惑,它會使其他權力馴服于它。利益是促使權力邊界模糊與權限交錯盤結的深層根源,無論是對既得權力的駕馭與維護還是對其他領域的權力滲透和傾軋,無不顯示出利益主體對規則破壞的傾向和對一己私利的追求。在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創新的進程中,必然引起有關行政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利益結構等方面的調整。當調整的結果需要在社會治安管理創新方案中加以確認時,這些部門自覺或不自覺地站在本部門利益的立場上,極力爭取有利于本部門利益的創新決策,甚至“由于一些部門權力近乎沒有約束,有關職能部門肆意搞部門利益攀比,積極尋求擴張部門權力,拉大旗作虎皮,有的甚至不惜制造‘××荒’向中央政府叫板”[5]。由于社會治安管理資源的整合不到位,致使群防群治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三則,社會治安管理創新缺乏人本主義的整體設計。社會治安管理的路徑和方法與群眾的要求和期待之間契合程度如何,決定著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工作的質量和成效。近些年來,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發展還很不平衡、管理執法的落實力度還不夠,不僅存在一些觀念和理念上的問題,還存在一些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的問題。在城市,隨著改革的深入進行,相當多的企業職工下崗,自謀職業,由相對固定的“單位人”變成“自由人”。在農村,相當多的農民在向城市進軍,他們進城務工、進廠打工,居無定所,呈現很強的流動性。這就給傳統的社會治安管理模式帶來很大的挑戰,既有簡單粗放的管理模式已經很難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社會治安管理必須加快實現從靜態、單一、粗放的傳統管理模式向動態、系統、精細的現代管理模式轉變。在管理理念上要寓管理于服務之中,以服務促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系統的人本主義的社會治安管理的整體設計方案,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到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工作之中。
當然,社會治安管理問題的現實成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間接原因,既有表層原因也有深層原因。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還是要靠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只有通過創新、不斷提升社會治安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變化,滿足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期盼。我們所要推進的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只有標本兼治,注重矛盾和問題的源頭治理,才能夯實社會長治久安的根基。三、利益分析視角下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實踐難題的因應之策利益問題,特別是利益矛盾和沖突及協調問題是文明社會的制度焦點,是人類設立制度的原點問題。我們可以說,任何社會制度的原生力量均來源于利益的矛盾、沖突和協調[6]。發現問題是前提,解決問題是目的。推進社會治安管理創新,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管理體系,既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指導思想,緊扣時展脈搏,強化政策引導和制度支撐,全面把握社會治安整體利益格局,又要抓住源頭性、根本性和基礎性的利益調整與權威分配問題,改革創新社會治安管理的運行模式,重點解決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特殊人群幫教管理等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問題以及網絡虛擬社會建設管理、社會組織管理服務等問題。
一則,社會治安管理機構的自身利益追求必須要加以限制和約束。隨著社會轉型步伐的加快,社會治安管理所面臨的任務日益繁雜,也積累了很多亟待克服的難點問題,尤其是管理與服務二者結合不實,銜接不緊,沒有真正做到使管理寓于服務之中和在服務中加強管理,還缺乏必要的自利機制的約束規范和習慣養成。因此,創新社會治安管理必須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切實轉變社會管理理念[7]。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努力實現管理與服務的有機統一。要正確處理好治安管理與服務之間的關系,樹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準確把握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積極適應社會動態性不斷增強的趨勢,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自利機制的約束和規范措施,強化責任追究制度,全面整合社會治安管理各機構內部的資源和力量,大膽探索、勇于實踐,扎實推進社會治安管理創新。
二則,社會治安管理部門間的利益格局必須要加以權威分配與平衡。社會治安管理涉及范圍廣,觸角多,內容豐富,綜合性、政治性、政策性、關聯性等都非常強。這就要求承擔社會治安管理職責的各部門必須立足于講政治、講大局、講責任的高度,努力在認識和把握社會治安管理的發展趨勢中明確前進方向,必須以發展的眼光更新理念,大力推動思想解放和機制創新[8]。在推進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工作中,各有關部門應當統籌謀劃、換位思考,應積極主動地加強同其他社會管理部門的溝通配合,把打擊非法、嚴格管理與優化環境、促進健康發展結合起來,把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結合起來,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治安管理協調機制,“避免疊床架屋、事權沖突、責任不清,并在部門設置合理化和權限劃分明晰化的基礎上,強化統合功能,積極促進相關部門之間的對話與合作,有效協調各地各部門的利益格局,切斷部門利益的實現鏈條,確保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合力”[9]。
三則,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工作必須盡快完善人本主義設計整體方案。“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創新和加強社會治安管理的本質,是以人為本。離開這個根本宗旨,社會治安管理創新就可能走偏方向。社會治安管理,說到底就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應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踐行的基本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在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中轉變理念、轉換角色,正確反映和協調各種利益訴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兼顧各方面群眾的關切,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是國家主人的權力。特別是要在平等對待各方當事人的前提下,尤其要給弱勢群體更多的理解、體恤和關照,多為他們爭取尊嚴與權利,真正使他們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光輝。盡可能通過平等溝通、協商協調、教育引導等辦法進行社會管理。注重從源頭加以解決,嚴防矛盾激化,最大限度地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
直掛云帆濟滄海,創新管理無窮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安管理,是社會治安管理領域的一場改革。在這場聲勢浩大而十分緊迫的改革過程中,我們必須主動順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特征新要求,牢固樹立“民生為本、法治至上”的理念,深刻反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注重改革創新的整體設計,在創新源頭治理上下功夫,切斷自利機制的鏈條,整合權威性利益分配方案,更加注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拓寬民意表達途徑,解決民生問題,才能實現社會治安管理創新的目的,惠及民生、保障民安,推動社會持久、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澤偉.專訪中央綜治委副主任:2011年社會和諧穩定新部署[J].望,2011(6):68.
[2]李長健,辛晨.基于利益分析視角的我國農民工權益法律保護問題研究[J].經濟經緯,2008(4):162164.
[3]謝煒.中國公共政策執行中的利益關系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3.
[4]王紹光.經濟繁榮背后的社會不穩定[J].戰略與管理,2002(3):26.
[5]江涌.應對部門利益膨脹解決之策[J].望,2007(30):2729.
[6]張玉堂.利益論――關于利益沖突與協調問題的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2.
一、當前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治安問題
(一)群體性的刑事案件數量增多
在當今的農村治安環境中,群體性的刑事案件數量逐漸增多,例如團伙盜竊、聚眾斗毆、聚眾賭博等案件時有發生,嚴重危害著農村環境的安定有序。這也影響這農村青年、幼兒的教育,很多農村青年受不良文化的影響走上了非法犯罪的道路。
(二)農村治安管理力量薄弱,缺乏完善的防衛體系
在多數農村建設中,治安管理力量薄弱,也沒有科學的防衛體系,而且受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發展、家族勢力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村治安管理工作面臨著很大的挑戰。而且,農村生活環境復雜,自身缺乏治安儲備,農村的治安人員缺乏,這都是農村治安環境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農村的家庭暴力事件較多
在法律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很多農村家庭“法盲”仍占絕大多數,再加上農村固有的“重男輕女”“男人在家庭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影響,農村婦女處于弱勢地位,家庭暴力事件時有發生,這嚴重危害著農村的治安管理工作的開展。
(四)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較多,使得農村治安管理問題凸顯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導致農村的年輕勞動力減少,使得“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數量增加,他們不管是從體力還是從生活知識等各方面能力較低,這使得農村的防衛體系較為薄弱,很多不法分子有機可趁,頂風作案,威脅著弱勢群體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農村里所發安生的不法分子侵害村民財產的案件數量不斷增長,嚴重影響著農村的社會治安環境。
(五)不法分子利用村民知識水平較低,存在有封建迷信的思想這一特點進行違法活動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村名學習科學知識的機會越來越多,但是仍然會有人對迷信思想、封建活動深信不疑。很多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村民的這一思想特點,打著封建迷信活動的旗號,進行不法活動。
二、農村治安問題存在的原因
(一)村民的法律意識淡薄,法治宣傳教育不到位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已經在一些鄉鎮、村莊開展,但是大部分村民仍然是法盲,在復雜多變的生活環境下,他們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的手段解決遇到的問題,而是會選用更加直接的暴力手段等解決問題。而且,由于很多村民之間存在有血緣關系,家族的影響根深蒂固,使得很多人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會考慮運用家族的力量解決矛盾。這也為法治宣傳工作的開展設置了障礙。而且,農村的文化發展落后,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很多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部分村名仍然是文盲、半文盲,加大了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難度。村民對法律的認識不夠,政府部門對法律規制的宣傳不到位,加劇了農村治安環境治理的難度。
(二)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政府對農村建設投入、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城鄉貧富差距拉大,使得農村的多數勞動力都去城市打工,村莊中多數都是老人、兒童,這使得農村的治安管理更加困難。還有的村農,政府對其建設投入較少,農村的基礎設施、治安設施投入較少,例如當遇到突發問題時,村民無法利用身邊的器械正當防衛,無法及時報警燈。歸根結底還是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落后的原因。
(三)農村的基層工作不到位
農村的社會治安管理部門力量不足,民警數量較少,使得很多時候民警有心無力,還有的農村,鄉、鎮基層組織對治安管理工作不夠重視,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法律宣傳教育工作,也沒有對違法亂紀的人員進行說服教育,使得農村的社會治安環境越來越復雜。
(四)政府對農村的法律規制、政策執行的重視程度不夠
相對于城市,國家對于農村的法治建設、政策執行的重視程度不夠。這體現在:國家對于農村的治安力量建設投入較少,農村的治安管理人員、治安設施投入較少,使得農村的治安管理工作無法推進;國家對于農村治安法律規制的建設、執行工作中存在漏洞,沒有實際可操作性的法律規制,使得對農村違法亂紀現象的治理無法可依,治理力度較弱;國家對于農村治安管理工作的推行不夠周全,監督力度不夠,很多違法亂紀現象的治理程度不夠,但是又缺乏相應的監督手段,使得農村治安管理尤其困難。
(五)村民自身的原因
村民文化水平低,無法正確認識自己行為的法律后果,使得他們違法卻不自知。村民在思想方面仍然存在有封建迷信的思想,使得法律的普及難上加難。作為弱勢群體,村民對違法行為的抵御能力本身就存在缺陷,在面對違法亂紀行為時無法正確認識,更無從談起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利益。使得很多不法分子屢屢得逞,更加猖獗。
三、如何改善農村治安環境的現狀
(一)拓寬與農村治安管理相關的法律范圍
我國的關于農村社會治安管理方面現行的法律規制并不完善,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行,不斷有新的治安問題涌現,現存的法律規制根本無法及時的修改,用以約束這些行為。為了擴大農村治安管理相關的法律范圍,國家應當考慮結合新農村發展實際情況,制定出具有更大保護力度和調整范圍的法律法規標準,在制定的過程中也需要盡量詳細和完備地進行,注重合理的解釋和闡述,并對法律內容的實質應用進行明確無誤的引導,以實現對農民合法權益的切實保障,隔絕掉不法分子。從廣大群眾的真實利益需求出發,遵從法為人所制,法為人用的原則,有效發揮法律整治的作用,適當的拓寬與之相關的法律約束范圍,使得那些違法亂紀行為可以被依法懲治,加強法律規制,提高農村治安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二)加大違法亂紀行為的懲治力度
為了實現法律法規的實質效果,國家應對特定的違法亂紀行為設置針對性較強的法律條文,并加大對違法亂紀行為的橙汁力度,對違法分子進行嚴懲,當其重新進入社會時,才能有有效降低其再次進行違法犯罪行為的幾率,促進農村社會治安問題的有效解決,改善農村治安環境。與此同時,各級黨政機關、政府部門首先要認識到打擊農村治安違法犯罪行為可能釀成的嚴重后果,并及時進行各個部門的統一協調,集中力量對這些犯罪人員進行懲治,將這些違法犯罪行為從源頭扼殺。另外,執法部門可以通過采取“舉輕以明重”的做法,通過對違法亂紀人員的嚴懲起到警戒廣大村民的作用,在實現對不法分子的懲處的同時,提高村民對法律規制的重視程度,從而促進農村法制的建設,在廣大農村營造出良好的司法環境,保障農村社會秩序,維護農民日常生活的穩定性。
(三)加強農村治安體系的構建,加大農村治安力量建設
在我國現階段,由于農村處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最基層,農村的治安管理力量相對城市較為薄弱,因此,農村中治安問題的發生也較多。為了能夠構建出完善的農村治安管理體系,首先必須要加大對治安力量配置的投入。例如,可以通過進行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編外人員招聘等多種人員投入措施,增加農村基層民警和巡邏人員的數量,保障農村日常治安環境的穩定性。與此同時,也可以通過加大對農村基層民警和巡邏人員的教育及培訓,使其充分認識到農村治安的現狀,并增加他們的法律知識儲備量,以及必要的治安問題防治措施,增強其維護社會治安的責任感,提高他們與違法犯罪人員作斗爭的能力。另外,也要加強對他們處理糾紛等能力進行鍛煉,當突發事件等農村治安問題發生時,他們能夠合理有效地解決村民之間的糾紛,以避免更加嚴重情況的發生,維護好農村治安的有序性,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平穩進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發展。
(四)加強對農村的法律規制的宣傳教育
對農民進行長期的全面的宣傳教育是實現農村法律規制的重要方式,因此,針對村民自身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政府應當在廣大農村地區加大對法律規制的宣傳教育,通過張貼法律知識宣傳海報、舉行法律知識小講座等多種宣傳方式,可以普遍提高村民的法律知識水平,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哪些行為可為、哪些行為不可為。同時,也可以在廣大農村進行應對緊急情況的演練,加強農村居民應對突發事件的防御能力,讓村民們明白在面對違法行為時如何有效使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挽回自己的損失,打擊不法犯罪分子和違法行為,并利用法律精神規范自身的行為方式,有效實現法律規制宣傳教育的目的,加快促進和諧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五)推動法律規制的規范運行,建立健全監督機制
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的具體情況,規范法律法規的應用程序,并構建出合理完善的法律運行和監督機制,以實現對法律規制的運行情況進行良好的監督,對于農村治安管理工作來說是極其有必要的。在農村治安管理的問題上,如何更好的運用法律解決問題,如何更好的使法律規定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如何將法律運行的情況真實有效的反映出來,如何協調法律的運行機制和監督機制,都需要進行完備和規范性的規劃。在推動法律規制的規范運行和健全監督機制的過程中,應當從基層農村的治安環境中積極發現問題,并總結經驗,著手于具有針對性的農村治安問題,從法律運用程序的薄弱環節進行精準切入,并在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完善,發揮出法律規制在改善農村治安環境的重要作用。通過對法律法規運行情況的監督,及時發現農村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不斷完善法律法規等措施加強農村治安管理,從而使得農村治安情況得到好轉。
四、結語
農村治安管理工作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在和諧社會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決農村治安問題關系著農民生活質量的高低。誠然,農村治安管理工作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但是我們也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及時應對隨時突發的問題,爭取建設一個美麗和諧的新農村。
作者:王珩 單位:甘肅政法學院
參考文獻:
在當前我國城市化迅速發展的同時,城市邊緣和鄉村交界地帶的城鄉結合部逐漸走在了城市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舞臺上,逐漸成為我國城市化過程中最為活躍的區域。
一、研究課題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必要性
1、城鄉結合部是城市化進程發展中所出現的特定產物,正在成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最為活躍的區域。它是城市發展的延伸地帶,工業開發區、房地產等產業活動正迅速興起。同時又由于它的活躍性,以及所處地理位置的交叉性,使得它成為各種社會利益及矛盾的聚集地。因此對這一區域居民生活狀況的研究勢在必行。
2、掌握城鄉結合部居民的生存現狀與區域發展實際水平,是城鄉協調發展的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城鄉結合部作為“農村之首,城市之尾”,是農村走向城市的重要窗口。深入研究和探討城鄉結合部的發展問題,對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重大的全局性促進作用。
(二)重要性
1、城鄉結合部是是農業現代化的先導區,推動農業的市場化進程;是城市建成區擴展的前沿地帶,同時也是鄉村城市化最先變質的“形成層”。掌握城鄉結合部居民的生計組合規律后,既可以對城鄉結合部居民生計向城鄉結合部生計組合進行提前預熱,使其提前適應,又可以對城鄉結合部居民進行生計組合引導,向城鎮生活轉變。由于部分居民從心理上和行動上都較難放棄城區的優勢區位土地,且憂慮遷移后的生活質量與環境,因此只有積極引導占地居民向新的城鄉結合部遷移,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城市擴張對城鄉結合部居民利益的損害,降低城市擴張在城鄉結合部的阻力,推動城市發展與建設。
2、城鄉高密度的人口與產業釋放了大量的“三廢”,卻在短時間內無法處理這些廢棄物,于是城鄉結合部就成為污染物的接收場所。但這種環境的調節能力與城區一樣具有一個“門檻效應”,突破城鄉結合部的環境容納能力后,其調節能力便會大大降低,嚴重污染了城市本身及其周圍地區的生態環境。
二、當前城鄉結合部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大量矛盾和問題的出現。比如就業問題、土地問題、生態問題等。而城鄉結合部存在的矛盾與問題更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鄉結合部的社會治安現狀
1、公共治安工作尚未完全到位,社會丑惡現象泛濫。城鄉結合部人員復雜,治安不到位。這一是因為城鄉結合部民警長期處在“滿負荷”的工作狀態之中,警力配置沒有體現城鄉結合部的特點,有限的警力沒有按工作需要“沉到基層”,而是“浮在上面”各警種之間缺乏協調。二是因為派出所一年到頭忙于“搞突擊”、“打戰役”,而其關鍵的社區管理工作幾近“荒廢”,因而造成工作長期處于被動應付的窘境。
2、未成年人、流動人口犯罪問題突出。目前在多數城鄉結合部地區,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嚴峻:一方面,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率不斷提高,未成年人成為違法犯罪的重要主體之一。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趨勢。在未成年人犯罪中14-16歲人員已占相當大的比例。與過去16-18歲居多的狀況有很大改變。從犯罪主體來看,城鄉結合部犯罪的另一個特點是外來人員犯罪問題突出。隨著城鄉結合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在推動城鄉結合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流動人口犯罪也逐步成為城鄉結合部社會治安突出問題之一。
(二)城鄉結合部居民的土地流轉問題
1、農用地過度非農占用,耕地流失嚴重。城鄉結合部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農民數量激增。而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血濃于水的關系”:失去了土地就意味著失去了重要的收入來源,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2、土地產權界定范圍模糊,土地征用范圍過寬,“公共利益”不適當擴張,導致責、權、利的邊界不清。這就為各級政府借土地所有者的名義來隨意低價征用農民的土地打開了方便之門,使農民在現實中缺乏充分享有自己土地權利的能力。現行的法律極大的濫用了農民的土地征用權,對農民的土地損失越來越大。
(三)城鄉結合部的教育和文化問題
1、城市中小學的門檻過高往往超出城鄉結合部村民承受能力。作為城鄉結合部農民的子女戶口不在城市,而在農村。因此城鄉結合部居民的子女想要進入當地學校上學,需繳納較高的旁聽、贊助等額外費用。
2、現有的中小學條件難以容納新增加的大量生源。雖然小學新生入學人數有縮減趨勢,具有接受農民工子女入學的條件。但是由于城市公辦學校通常是分散在各個城區的,而打工人員卻聚集在城市邊緣的城鄉結合部,區域內的公辦學校資源緊張,造成公辦學校無法接收全部打工人員子女來借讀。
三、實現城鄉結合部良性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一)城鄉結合部社會治安問題解決的思路與對策
1、理順管理體制、提高管理能力
盡管我國目前不可能完全取消城鄉二元管理體制,但是可以在城鄉結合部率先進行管理體制改革,推行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對那些尚未完全具備城市化要求的城鄉結合部村鎮,可以導入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并作為管理體制的主體,特別是要按照城市發展的總體要求,把這些村鎮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構成、產業布局等納入城市建設整體規劃之中。
2、實行群防群治
充分發動群眾,把宣傳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貫穿始終。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群防群治工作深入人心。二是要建立群防群治工作的激勵機制,激發廣大群眾維護社會治安的積極性。三是普及群防群治知識,提高群防群治技能,規范化培訓相關社會治安從業人員。
(二)嚴格規范土地征用與管理政策
1、國家要進一步明確土地產權,保護農民的合法財產。國家權力要從維護農民利益的角度出發,界定農民的土地產權,平衡各方的利益分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到社會公平。
2、進一步明確征地目的,限制和縮小農業用地的征用范圍。通過法制的方式嚴格限定公共利益的征地和一般經營性項目用地,嚴格約束政府濫用公共權力侵害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是一項急需解決的問題。
3、建立和完善農業土地流轉的市場體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規范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搞活土地流轉市場,允許農村土地使用權采用協議轉讓、入股、股份合作等方式進行流轉為中心的城鄉結合部土地產權制度改革。
(三)實現城鄉規劃及文化教育一體化
1、在城鄉結合部地區建設過程中,要以城鄉一體化發展為發展理念,統籌安排城鄉結合部的空間資源和城市功能,促進城鄉布局與結構的調整優化,按照城鄉結合、功能合理和方便生活的原則,做到城鄉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和同步發展。
2、實現城鄉文化教育的一體化。打破學校按照“屬地原則”入學的界限,只要是適齡兒童,按照學校的條件能夠進入城市學校的,學校不應該加以限制。使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居民融入到城市文化環境中;通過開展社區文化建設等多種多樣的活動,來適應城市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等,消除當地居民對外來人口的排斥心理,促進城鄉居民的融合。
參考文獻
前 言
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推進,公安機關作為國家重要的機關之一,其自身職能已經從單純的打擊犯罪,維護社會治安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上升到了確保和有效體現黨的執政地位的新高度,將自身的職能責任與廣泛的社會責任相融合。由此,不難看出,在整個公安機關的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機關的生命所在和靈魂體現。隨著經濟發展的浪潮襲來,我公安機關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也主要體現在停滯在以前的思維模式上難于前進及一定程度的消極怠惰,由此就需要我們不遺余力找出造成公安人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進一步推進的重要原因,由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在推進公安機關人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盡到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公安機關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當前我公安機關總體上在對思想教育這項工作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這并非是因為公安機關人員本身思想認識不到位或有意懈怠,長期以來,公安工作主要針對社會治安維護及人民生命財安全保護、其他不法犯罪行為的制止等,難免對思想教育工作的靈魂性高度沒有科學性的認識。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側重的將自身主要精力放在了完成和完善自身傳統職能工作中,而無意間忽略了對思想教育工作的身體力行。
(二)部分人員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畏懼
在體制的交替和轉換中,我黨積極調動了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正在使各機關和職能部門完善自身職責,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大眾。難以避免的是,在對公安機關職能的完善和加強的進程里,部分人員不能夠及時的理清處理體制交替中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調理性,從而導致了一定程度上對思想政治工作的畏懼。具體表現為開展工作報告時機械單純的背套話、背條文、缺少建設性提議等等。
(三)政工隊伍中存在思想滯后的問題
在當前公安工作發展進程中,由于部分老一輩政工干部思維上因為年齡及自身工作習慣,不能夠十分及時的進行新體制下先進思想的推進工作,這難免造成了下屬及整體政治思想上不同程度的遲滯。
二、問題原因探尋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單純教條化
教條化教育只是單一的把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予以灌輸甚至填鴨,這樣的優勢在于使得機關內部的公安人員能夠在短時間內充實自己的政治思想,提高覺悟,并且在整體上趨于統一,體現整體的精神風貌。而與此同時,其明顯的弊端在于不能夠靈活的將既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當前及各個地方、下屬機關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很難從中通過分析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最優的方式。長此以往的教條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極其容易造成公安機關人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過是老套的理論繁復的教育,只要背會熟記了理論就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等偏激的想法,由此在自身工作中就往往將主要精力放在傳統職能工作中而忽視了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和與時俱進覺悟的提高。同時,由于教條式的理念,也使得在新舊體制的交替過程中,公安機關部分人員在自己有建設性意見及創新的同時畏懼開口說話,畏懼提出建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其不能肯定自身的創新行為的正確性,這就極易造成理論更加趨于老舊,形成惡性循環。
(二)在教育的方式上存在分野
在當前不少公安機關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絕大部分是采用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定期召開思想政治學習會議,并要求機關人員要做好相應的記錄和心得等等,由此容易導致政工干部對思想政治工作內容的挑選能力則逐漸降低。例如一直沿用且已經被廣大公安機關人員熟記于心的基本理論及套路,實際上可以在會議中適當縮減比例,同時進行與自身相結合的實例分析,抑或在階段的劃分上要做到合理性,避免機械的按教育內容、章節、時間等機械的劃分。而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教育方式上的長期分野也造成了政工干部不能及時更新與時俱進的思想,出現不同程度遲滯的現狀。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推進公安機關思想政治工作
(一)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統領
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在長期歷史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適合我國當前發展現狀及長遠發展的科學理論。公安機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應當緊密跟隨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只有如此,才能夠將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合理、充分地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使得公安機關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夠本著科學、持續進行的觀點進行。
(二)加大思想創新力度,發掘建設性意見
中圖分類號:TE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0-0295-01
油區治安保衛工作,是油田采油廠生產運行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勘探開發建設中發揮了維護生產秩序、為油田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但近年來受社會環境和內外部多種因素影響,油區治安出現一些更為復雜狀況,使綜合治理和油區保衛處于顧此失彼、防不勝防、疲于應付的緊張狀態。面對這一狀況,有必要對油田綜合治理和保衛工作進行新的謀劃定位,以加強力量配置,強化組織運行,明確策略措施,實現油田綜合治理和保衛工作新時期的新作為,為油田發展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1 采油廠治安保衛工作現狀及面臨問題
目前, 油區社會治安存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盜油、盜氣、盜電、盜竊油田生產物資及處理復雜工農關系所引發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
1.外部治安環境方面。
一是因偷盜原油的暴利誘惑,帶來破壞油田生產、偷盜搶劫、非法銷用原油的行為將長期存在。二是因法制保障不完善,導致油區治理難度大的狀況將一時難以改變。三是涉油違法犯罪行為方式手段不斷提高,活動方式越來越隱蔽,致使防范打擊難度不斷增大。
2.綜合治理和保衛工作方面
一是對采油廠綜合治理和保衛工作定位認識存在不到位的情況。工作運行中還存在片面思維,還存在重事后打擊輕提前防護、重油區治理輕油區管理、重設施投入輕后期維護的現象。二是綜合治理和保衛體制建設方面存在不順暢,時常出現既多頭交叉領導、又失控漏管的現象,力量投入不少,但難以形成合力,整體聯動效果不理想。三是油田內保規劃布局的系統性、整體性不強。各單位在力量投入、物防設置、技防裝備上,標準不一、系統各異、互不兼容,缺少專業化管理。單位之間、區域之間、專業力量之間出現空白帶、漏失點,給涉油違法犯罪行為以可乘之機。四是油區保衛隊伍建設方面的問題。由于護衛隊員來源復雜,既有油田正式員工,也有企業員工和勞務派遣工,更多的是由勞務公司輸出的臨時工,這部分人占據了主體地位,其雇傭意識比較濃厚,臨時觀念比較強,使用管理的難度比較大。
2 創新強化采油廠治安保衛工作的建議
2.1 采取聯防聯治措施,解決油井分散難題
近幾年來,油區地方政府不斷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對因盜油和土煉油現象而影響投資環境的加大了治理力度。油田企業與地方政府采取聯防聯治措施,從而達到雙贏。聯防聯治就是與地方政府、公安部門以及村莊進行合作,按油井及輸油管道的管轄對油井、輸油管線進行治安承包,雇傭當地村民進行看管。另外,與地方公安、聯防等專門力量進行聯合,采取打防結合措施。地方公安、聯防等執法行政部門在地方威信高,力量強,具有較強的威懾力,只有與他們結合、共同治理打擊,才能長治久安。打擊是手段、防范是根本。防范可采取人防、技防、物防等方法,可利用油井監控器、防盜井口等高科技手段提高防范能力和效果。
2.2 加強夜間人員的值班力量
基層采油隊可優選身強體壯、反應靈敏、崗位素質高的男職工上夜班。提高對不法盜油分子的震懾力。在此基礎上,抽取得力人員組成夜間業余巡邏小組,進行交叉和不間斷巡查,提高應急處理盜油事件的能力,為夜間井站值班人員保駕護航。對這部分人員可采取增加“夜餐”、“補助”、“值班費”等形式,提高他們的待遇。同時,對他們抓獲盜油分子和繳獲盜油車輛等要進行考核獎勵,鼓勵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也可把當過兵的專業人員進行分配和充實到夜間巡邏隊中。相對來說,他們素質高、能力強,與不法分子沒有過接觸,有利于這項工作的開展。
2.3 強化專業巡邏人員素質,建立長久高效的運行機制
專業巡邏隊員是油田企業油區治理工作和維護油區穩定的重要力量,其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油田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健康發展。所以,提高他們素質是一項長期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油田巡邏隊員招收、更換頻繁,培訓工作急需跟上,素質亟待提高。可采取培訓、交流等形式,加強訓練,也可采取軍事化或半軍事化管理,嚴格要求他們,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
油田企業不能把他們當作臨時工看待,要把他們當作自己職工的一部分,提高他們的主人翁地位。專業巡邏隊的主管部門要加強隊員的政治學習和思想教育。另外,企業要列出專門資金,配備先進的交通和通訊設備,出臺和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激勵機制和工作計劃。考核激勵機制和工作計劃要采取近期工作目標及重點與長期工作目標及重點相結合的辦法,明確重點和目標。定期組織油區案情分析會、討論會、經驗介紹會,可采取一案一評、一案一獎罰的方法,對工作表現好的要及時進行表揚獎勵;對長期以來工作突出的要給予重獎,同時要授予相應的榮譽稱號。巡邏隊等基層領導要經常召開務虛會,不斷總結油區治理規律,要制定巡邏守候和盜油案發處理預案,增強機動性和靈活性,開創油區治理的新局面。
2.4 織密巡邏網絡,鏟除“油耗子溫床”,避免油區盜油案件反彈
油區巡邏是打擊盜油分子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手段,但僅依靠專業巡邏隊員進行走馬觀花式巡邏和單兵作戰式巡邏,勢必會出現漏洞和縫隙,只有探索先進巡邏方法,采取無縫隙巡邏,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才是油區治理和避免反彈的有效措施。應采取夜班值班人與基層業余巡邏小組,以及企業采油礦專業巡邏隊聯動,形成較為嚴密的巡邏網絡,并錯開巡邏時間,對油井和輸油管線進行交叉巡邏,形成前一撥剛走、后一撥又到的局面,達到讓不法分子望油興嘆的目的,長此以往就斷絕了不法分子的盜油念頭。
2.5 要對油區農民群眾進行遵紀守法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提高維護油區治安的自覺性
油田企業應與地方政府聯手開展法制教育,宣傳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到家喻戶曉。同時,對于破獲的盜油案件要作為反面教材,大張旗鼓地進行披露宣傳,警示油區群眾,震懾不法分子,營造持久、良好的油區治安環境。
2.6 加強油田職工隊伍內部管理
一是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職工法制意識,增強遵章守紀、遵紀守法的自覺性。二是要加大懲處力度,對那些里勾外聯、監守自盜等行為堅決予以嚴肅處理,嚴懲不貸,清除內部隱患。抓住幾個反面典型,形成警示。三是創新隊伍管理模式,加強保密性,探索內部監督約束制度,促進履職盡責。通過多方面工作,形成全員關心綜合治理和保衛工作的濃厚氛圍,群防群治,群策群力,上下努力,為油田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
3 結束語
社會工作旨在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社工人員”是負責社區服務工作開展、落實的執行人,重要性不言而喻。積極構建一支素質優良的社工隊伍有益于提高社會工作質量,擴大我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維護社會治安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一、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以及挑戰
1.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
首先,從全局角度看來,現階段我國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讓人可喜的成績,與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相關的制度不斷完善,社工人才隊伍已經初具規模。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工人才隊伍建設起步時間較晚,發展時間較短,相關的評價、管理、激勵機制還不夠健全,而這無疑會給我國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帶來阻礙。其次,從社工人才年齡、性別、組成等角度看來,社工人員中女性數量居多,青年數量居多,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可占70%左右,然而很少有社工清楚自身的崗位職責,而這無疑會影響社工工作的實際效果、影響社工能力的有效提升。
2.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挑戰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環境日益復雜,我國社區治理問題不斷暴露。由于社區服務質量未能契合人民群眾的需求,以至于百姓對公共服務產品不滿問題日益嚴重,百姓對于公共服務事業的重視度有所下滑,而@無疑影響了社工人才隊伍的建設,降低了社會組織的活力。對于新城街道而言,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挑戰主要有三:第一,社區內人員結構不斷復雜。拆遷征地以及新居民的不斷涌入以及老齡人口數量的增加使得社工服務工作的內容不斷增加,為保證服務質量,社工人才必須擁有更為全面的素質才能夠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第二,社工服務的需求不斷多樣化。社會的不斷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對公共服務事業的要求,尤其是居民養老、公益創投、環境治理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這恰巧是現階段我國社區服務治理之中普遍匱乏的。第三,社區服務管理行政化發展問題嚴重。由于社區服務管理扁平化發展不到位,行政化管理問題依舊嚴峻,居委會工作形式主義問題嚴重,硬性指派任務居多,卻鮮有能夠在服務社會群眾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的項目。
二、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路徑
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在具體落實時需要充分的考慮實際情況、科學構建。對于新城街道而言,建設社工人才隊伍可以從如下四點出發:
1.強化社工人才的培養力度
首先,充分考慮社工隊伍的年齡、文化等情況,為之設計科學合理的培訓內容,如新城街道開設了“社區干部夜校”,此舉不斷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提高社工人員的素質。其次,努力構建學習型社工培養氛圍,為社工提供深造的機會,鼓勵社工深造提高自身學歷、素質,如2015年推行的新城街道“三年社工行動計劃”,鼓勵45周歲以下社工人員積極參加全國社工考試。再次,善用高校教育資源培養優秀社工人才,在充分考慮街道、區社會組織培育中心資源的基礎上,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經驗傳授,開闊社工人員的眼界,豐富社工人員的經驗。最后,充分發揮“社工互監”作用,幫助社工人員及時發現自身問題,在積極改正問題的同時有效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
2.合理的安置社工人才崗位
首先,充分調查社工人員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盡可能為社工配置最適宜的崗位,在發揮社工優勢的同時盡可能地調動社工服務的積極性,全面提高社工服務質量以及社工服務的主動性。其次,構建科學的跨界訓練機制,努力將社工人員培養成各項全能的綜合型人才,以確保社工在進入社區之后能夠快速的進入角色,快速的完成相關的管理服務工作。最后,積極構建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工“三社聯動”機制,以社區為基點開展大面積的社會服務工作,在提高社會對社工服務認可度的同時,為社工事業發展、社工隊伍壯大創造良好條件。
3.科學的評價社工人才素質
首先,完善人才晉升機制,擬頒布《新城街道社區設置專職專業社工崗位的實施方案》,為社工人員發展、晉升提供明確的制度指標,以鼓勵社工人員進步,提高社工隊伍整體素質。其次,建立科學的社工人員評價機制,結合街道社區干部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以及開展社會組織培育及公益項目創投比賽等,從社工服務工作質量、社工服務工作態度、社工服務技能等角度出發全面評價社工人員,幫助社工人員掌握自身的缺點與不足,進而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質。
4.構建良好的人才激勵機制
首先,構建社工人才發展職業規劃設計,引領社工準確認識自身的職務,進而能夠在提高自身的同時為建設社會主義事業貢獻綿薄之力。其次,大力推廣“價值計酬”理念,完善制定了《新城街道社工技術職務考核工作辦法》,合理化社工的薪資待遇,構建良好的薪酬保障機制,從精神鼓勵、經濟鼓勵兩個層面出發幫助社工人員感知歸屬感,進而使之能夠無后顧之憂的全身心投入社區服務。最后,在人才聘用方面,優先錄取高學歷、實踐經驗豐富的基層社工專業人才,并為之提供豐厚的薪資待遇,以招聘錄用為契機激勵社工人員進取。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社工人才隊伍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相關者不懈努力才能夠實現的。在具體落實時,相關人員一定要充分的考慮社工人才隊伍的現狀,要善于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從加大社工人才培養力度、合理安置社工人才崗位、科學評價社工人才、構建良好的社工人才激勵機制出發,以全面提高社工人才素質、打造優質的社工人才隊伍,進而為社工事業的良性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董淑玲,王冉,丹紅. 社工人才建設的現狀與路徑[J]. 教育觀察(上半月),2017,01:82-8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52
[中圖分類號]D63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04-0-02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流動人口最多的國家。城市流動人口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其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對流動人口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工作是開展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目前,傳統流動人口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期發展需要,城市流動人口管理必須順應時展潮流,消除傳統管理模式上的弊端,推動人口管理工作有序開展。本文從流動人口的現狀展開分析,闡述流動人口管理中出現的服務意識淡薄、管理手段滯后、各部門協調效果不佳等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措施。
1 流動人口的概念及現狀
1.1 流動人口的概念
流動人口就是指離開其戶籍所在地,以工作、生活為目的在另一個城市就業居住,但并未獲得當地戶口的人。目前,我國流動人口的主體為從農村轉移來的進城務工、經商的勞動力,他們舍棄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規范,不斷學習并接受流入城市的生活方式及社會規范。
1.2 流動人口現狀
流動人口一直是我國獨特的人口群體,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流動人口規模、頻率也呈現不斷增加狀態。相關數據表明,我國流動人口數量自2012年的2.36億增加至2013年的2.45億,上述流動人口中約有80%是由農村流入城市,多數人并未完全融入城市社會,導致城市呈現新的二元結構。流動人口作為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存情況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流動人口管理不夠規范,各個層面均存在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大城市,多數流動人口文化水平較低,他們遵循“哪里賺錢去哪里,什么工作掙錢干什么”的行為準則,一般沒有明確的就業取向。這些流動人口多數從事體力勞動,整體收入水平較低、工作強度大,在流入地區無法享有同等待遇,市場出現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情況。同時,少數流動人口對流入地區認同感較低,無法快速融入當地社會,違法犯罪率居高不下,這種現象嚴重威脅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因此,如何有效維護流動人口的合理權利和利益,規范流動人口管理工作,成為做好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的重點。相關部門可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探索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流動人口管理模式,對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快速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2 流動人口管理中常見的問題
2.1 流動人口服務意識淡薄
綜合分析我國關于農村流動人口各項文件可知,許多部門對流動人口存在重視管理、輕視服務的風氣,說明我國社會并未形成尊重、重視流動人口的良好氛圍。目前,某些地區管理部門和市民存在排斥、歧視流動人口的思想,無法客觀、公正的看待、評價流動人口為所處城市和社會經濟做出的特殊貢獻。單一地將流動人口看作社會不穩定因素,把現實社會治安管理中各項不良問題歸咎于流動人口。基于這種思想的影響,流動人口無法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的權利,例如:流動人口在子女教育、住房、醫療保險等方面遭受不公正對待,嚴重損害流動人口的正當權益。當地社會管理部門對流動人口權益受損案件缺乏重視,案件進展緩慢,流動人口想要維護合法權利道路艱難。從住房問題的角度來說,目前,我國流動人口多數從事服務業、制造業,大部分流動人口是夫妻或舉家在外生活,因此,住房需求明顯增加。從子女受教育角度來說,多數流動人口子女只能在師資條件差、教育資源少的民工子弟學校接受教育,造成這類群體子女接受教育不公平的現象。部分流動人口子女雖然有機會進入地區公辦學校上學,因不具備本地區戶口,需要交付昂貴的借讀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流動人口的經濟負擔。
2.2 流動人口管理手段滯后
目前,流動人口管理信息系統已無法滿足新時期治安管理工作的需求,多數地區并未創建流動人口和臨時居住地區信息管理系統,流動人口信息無法及時錄入網絡系統并隨時更新,導致有關管理部門無法及時掌握流動人口相關信息。流動人口信息網絡并未建立全面的共享機制,無法更好地為政府制定決策提供有效依據,更談不上為流動人口提供最佳的服務。各個管理部門無法及時掌握流動人口各項信息,加大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的難度。多數流動人口由于逃避登記辦證,導致其信息無法在公安機關管制視野中,管理漏洞助推流動人口犯罪案件頻繁發生。
2.3 缺乏完善的流動人口管理法規
法律是約束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準則,也是管理流動人口的基礎保障。目前,我國關于流動人口的文件包括:1980年和1989年《關于進一步做好城鎮勞動就業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控制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以及2000年《關于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工作的意見》等,上述文件并非專門針對流動問題設立的,在具體操作中大量問題并未涉及其中。同時,我國各個地區推行地方性的流動人口管理法規,缺乏國家范圍內統一的管理規則,這種情況使各個地區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存在差異或發生抵觸,導致流動人口管理過于混亂。此時,可由國家政府牽頭制定統一規范的流動人口管理相關法規,為流動人口管理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據,解決因流動人口引發的各類社會問題。
2.4 流動人口各管理部門協作效果不佳
流動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公安、教育、計劃生育、交通及城建等多個部門,只有各個部門相互協作,才能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目前,我國流動人口管理按照部門綜合劃分原則,分工管理,無法實現合并統籌,嚴重影響流動人口管理效果和效率。有些部門開展各項工作均以自身利益出發,在工作中相互推諉責任,對流動人口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同時,流動人口管理中相關部門缺乏統籌協調,不同區域或部門之間銜接不緊密,缺少統一的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的標準,造成流動人口管理效果不理想。例如:我國戶籍制度歸屬公安部門進行管理,勞動力自一個地區遷移至另一個地方,如果已有戶籍制度無法適時改革,流動人群必然面臨住房、計劃生育等問題。同時,戶籍制度限定流動人口子女無法享受與當地戶口學生同等的教育資源,成為影響流動人口子女成才的不良因素,導致城鄉矛盾更加明顯,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3 改善流動人口管理現狀的方法
3.1 加強各部門的協作
流動人口具有數量大、涉及面廣、問題繁雜等問題,僅僅依靠公安部門進行管理效果并不理想。隨著新時期社會形勢的改變,對流動人口管理工作進行改革創新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流動人口管理各個職能部門應相互協作,建立綜合治理機制,加強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聯動,與管理新模式相互配合為流動人口提供最佳的服務。以流動人口戶籍所在地及所處城市為據點,創建流入和流出地雙向管理機制。采用網絡共享交流平臺,明確流動人口流出、流入地區雙方權責。各個地區定期進行溝通、交流信息,實時掌握流動人口最新動態,達到無縫對接管理流動人口的效果。同時,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管理工作,建立合理的行政參與機制,從而調動各企業、人民群眾、社會組織各方監督管理積極性,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群眾積極參與監督的管理機制。
3.2 加強流動人口信息化管理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各種新科技逐漸應用到流動人口管理中。如果各管理部門網站不及時進行維護、更新,依然存在計算機數據庫陳舊、未能及時更新數據等情況,就無法達到理想的信息化管理效果。因此,管理部門必須借助信息化手段,根據流動人口生產生活情況開展調查,全面掌握流動人口居住、教育、就業等各項信息,為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提供決策支持。同時,管理部門要及時更新計算機硬件,并設計一系列軟件系統,借助網絡信息共享平臺,創建完善的信息采集、交換、共享機制,達到多個部門相互連通、實時共享信息,提升流動人口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效果。流動人口管理系統集合就業登記、住房租賃、計劃生育及子女教育等多項管理功能,能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地區之間、各個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實現對流動人口的綜合管理,不斷提升我國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能力及水平。
3.3 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和管理意識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流通人口隊伍日益擴大,但流動人口的社會地位并未有所提升。雖然流動人口中違法犯罪比例遠遠高于常住人口,但不得不承認,大多數流動人口屬于遵紀守法的良好公民,這些人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針對有關部門和市民對流動人口排斥、歧視等情況,各個級別政府先要轉變公眾對流動人口的錯誤認知,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流動人口日常管理工作中;還要認識到流動人口大規模流動是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要客觀看待流動人口在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中做出的突出貢獻,意識到流動人口也是這個城市的一員,他們同樣享受中國居民所具有的合法權益和待遇。此外,相關部門在思想層面上要由“管理”至“服務”進行轉變,重視并保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從而更好地維護流動人口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正當權益。
3.4 制定統一的管理法規
現階段,多數流動人口管理法規為部分省市地區出臺的地方性管理規范,這些法規是由地方管理部門針對所處地區情況出臺的文件。因地方保護主義和錯綜復雜的人情關系的影響,這些法規主旨在于維護當地人口的權益,極少涉及流動人口利益方面的問題。流動人口在流入城市遭受不公平待遇導致其對該城市感情冷漠,無法快速融入社會,對該地區社會穩定和諧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需要國家層面制定規范統一的流動人口管理法規,明確規定流動人口管理部門、人員、職責等內容,為規范管理流動人口提供法律支持。
4 結 語
如果流動人口超過人口總數的一定比例,相關部門無法做好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流動人口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力量。因此,必須根據流動人口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管理法規、管理手段、服務意識等方面改善流動人口管理情況,維護社會治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毛名康.我國流動人口居住區社會服務管理探析[J].科學導報,2014(9).
[2]袁敬偉,朱h.創新城市社區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2013(3).
[3]侯雷.城市公共安全視閾中的流動人口問題應對:從管控到服務[J].行政與法,2014(2).
[4]裴蕾.烏魯木齊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現狀及問題分析[J].新疆警察學院學報,2015(3).
[5]曹引芳.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維護流動人口合法權益[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7).
[6]皇甫閃.維穩視角下的流動人口及特殊人群的管理問題初探[J].昌吉學院學報,2015(1).
[7]胡超瀚,楊子瀟.對新疆省流動人口管理現狀及犯罪預措施的分析[J].科學與財富,2015(19).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逐漸轉變,人們的思想也不斷變化著。如今新世紀的秧歌采用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形式,一改傳統秧歌中動作單一重復、形式陳舊單調、隊形呆板愚蠢等問題,根據《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要求和實際情況,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確定了以秧歌的形式推出新型健身項目,對傳統秧歌進行了大膽創新。為了區別于傳統秧歌,反映體育特有的健身功能,故確立新的健身項目名為健身秧歌。首先,動作風格上,在不改變主體風格的前提下,加入一些對比性動作,打破“可預見性”的審美原則,營造一種變化莫測的氛圍,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其次,為了增強健身效果和秧歌舞蹈的表現力,加大了動作的幅度,這是是秧歌現代意識的又一個重要表現,目的是使其能夠更好的適應現代人的欣賞水平和藝術追求。另外,在裝扮上也改變了以前臉上涂滿大紅胭脂的做法,而是輕妝淡化,既生動的展現了當代中老人的精神風貌和神采,又美觀大方,不失時代感。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將長治市市區部分秧歌隊成員和相關社區作為調研對象,總計400人,其中20人為秧歌隊相關負責人員。
1.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實地訪談法、問卷調查法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長治市中老年健身秧歌發展現狀分析
2.1.1長治市秧歌健身群體基本情況的調查分析
從鍛煉時間和強度方面分析,參與鍛煉的活動時間多為六十分鐘。由于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對自身的保養和調理越來越好,能夠主動去健身以得到更好鍛煉,使得健身時間能夠得到基本保障。但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社會、自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能夠進行系統鍛煉的次數受到制約。開展秧歌運動的主要時期集中于春、夏、秋,每周活動次數約為2~3次,冬季的次數基本只在每周一次。
2.1.2長治市秧歌健身群體參與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
分析參與者對參與目的可知,選擇強健體魄的占41%,休閑娛樂的占21%,興趣愛好的占15%,拓展人際關系、康復、其它的分別占13%、5%、5%。分析原因為,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逐年提高,增強體質的愿望越來越大,且很多中老年人認為多參與健身秧歌能夠強健體魄,這也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部分人認為參與秧歌鍛煉能夠幫助自己康復身體,通過采訪證實了健身秧歌的確具有緩解心臟負荷,降低血壓,緩解骨質疏松和風濕等癥狀的作用。
分析參與者對參與態度顯示,選擇強健體魄的占35%,仍然占據首位,這說明多數人把健康放在第一。經濟投入小的占32%,可見老年人在選擇健身運動時,仍考慮到經濟問題,因此我們認為這也是秧歌運動適宜在中老年人中普遍開展的原因。選擇秧歌動作簡單易學的占13%,因為人年紀大后接受新事物、求知欲望、學習能力都不如以前,所以秧歌健身更適合中老年人。其余因素的存在比例均不高,說明其不是主要因素,只是有間接作用的外在因素。
另一方面,從外在影響因素分析,組織和管理以及場地環境是影響健身秧歌參與的兩個重要外在原因。分析數據可以看出,健身秧歌活動需要合理的管理,相關部門應該對健身秧歌隊伍進行系統整合編排,并為運動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適宜穩定的場所,堅決不能讓影響社會治安和穩定的不利因素存在。另外,秧歌健身的順利開展提需要政府提供適當的經濟投入,以緩解參與者的經濟壓力,鼓勵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秧歌健身的運動中來。如有專業的指導人員對參與者進行指導和培訓,此類運動會更富有號召力和健身意義。
2.1.3參與者對健身秧歌現狀及發展前景看法的調查分析
分析參與者對組織形式滿意度可見:參與者對健身秧歌目前情況基本滿意,對健身秧歌的活動時間、次數、場地及隊伍管理也基本持肯定態度,對秧歌隊定期進行指導及隊伍間相互交流與比賽表現則出無所謂的態度,深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老年人認為秧歌動作較簡單,故對培訓的興致較低,并且老年人參與秧歌健身目的基本是為強健體魄,故不愿浪費時間參加繁瑣的比賽,因此通過比賽的形式進行健身秧歌的推廣不可行。
分析參與者對活動場所的態度可知,大多數參與者都選擇公園或廣場作為活動場所。并且參與者對活動場地的要求很低,方便、寬廣、穩定的場地就能夠開展健身秧歌運動。更多的人選擇公園或廣場,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場所不僅可以滿足以上幾點要求,還擁有觀眾數量多,活動氣氛好,可以提升中老年人積極性這些優點。
3.建議
3.1加強政府對健身秧歌的引導作用,優化健身秧歌的發展環境
長治市健身秧歌的興起和壯大與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引導息息相關,而健身秧歌文化僅僅是體育文化這個大范圍中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因此,我們可以將健身秧歌運動和其他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例如太極拳、中國武術等等。力求打造長治健身秧歌文化品牌,發展含有地方特色的健身項目,并加強管理,形成效益,在發展旅游文化的同時兼顧秧歌文化,努力將健身秧歌發展為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性健身項目。
3.2創新健身秧歌表演形式,帶動相關產業齊頭并進、共同發展
健身秧歌運動在良好的管理下必然走上正規道路,健身秧歌作為社會新興健身模式的典范,要循序漸進地發展,不能急于求成。從社會的角度分析,健身秧歌是維系社區組織的重要紐帶,是促進全民健身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全面緩解壓力的重要措施。從產業運營方面分析,健身秧歌更適合以俱樂部或其他產業化方式出現和進行,這樣既減少政府開支,又能夠壯大健身秧歌的群眾隊伍。
健身秧歌是一種集體性的運動,它能夠密切社會不同群體的人友好交流,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助于穩定社區環境,甚至可以維系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使社會充滿活力。所以健身秧歌進社區,是未來社區、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并可以與網絡化社區接軌,有利于促M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參考文獻】
[1]邵月.論健身秧歌的產生、發展及健身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
[2]方媛,季瀏.我國老年人體育鍛煉動機研究述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183-185.
[3]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37-38.
[4]楊小鳳,衛志強,李建國等.體育院系社會體育專業健身秧歌課程的教學方法研究[J].體育科研,2006,25(2).
[5]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
1.1推行鄉鎮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成效,實現了從鎮包辦到村民自治的轉變。由于計生工作重心下移至村一級調動了村級組織抓計劃生育工作的積極性,村級干部由過去被動應付變為主動管理,鄉鎮也從圍繞工作任務向圍繞群眾利益轉變;從靠社會制約、行政手段向群眾自我管理、自主選擇轉變;從單純地落實育齡婦女節育措施為主向進村入戶引導和幫助群眾進行少生快富共同奔小康轉變。
1.2增強了村民對計劃生育工作民主管理意識,鎮、村兩級充分利用計生網絡和計生協會組織有效開展計劃生育國策、避孕節育、生殖健康等方面自我教育和培訓,并為村民制定各項服務制度,讓群眾民主參與、民主監督計劃生育工作,使群眾參與村級計生民主管理意識大大增強。
1.3加大了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力度,通過建立計生協會聯系戶制度、形成村級計生民主管理格局,使村級計生組織在管理流動人口、落實育齡婦女長效措施和做好隨訪工作時做到底子清、信息靈、措施及時、杜絕計劃外生育,真正提高了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的成效。
1.4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村級計劃生育民主管理和自治章程為村居工作提供了示范,通過鄉鎮計劃生育工作的落實,群眾會自覺地把計劃生育與社會治安、土地管理、發展經濟、尊老愛幼等相結合,制定統一村規民約,落實強有力激勵措施,推動各項民主管理工作進程,促進村級經濟發展共同走上富裕道路。
2.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存在的問題
2.1一些鄉鎮計劃生育工作出現“上熱、下冷”現象,村級經濟好的村開展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容易,干部群眾樂于接受村民自治效果明顯;村級經濟薄弱的村開展計劃生育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組織名存實亡,干部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計劃生育優先優惠政策難以兌現,計劃生育自治措施難以落實
2.2鄉鎮計劃生育工作組織不力,有的由于沒有集體企業和家庭企業,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靠勞動力輸出,為了脫貧致富,不少年齡輕、有文化、能力強農民基本上外出務工經商,而且部分村干部選舉后也會外出務工經商,還有部分在家的經濟頭腦相對缺乏,一些村書記、村主任對親自抓負責總責認識模糊,認為計劃生育專干事,所謂親自抓就抓專干;部分村班子軟弱管不起來,所謂負總責就看考核,很少俯下身去抓重點解難題。
2.3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由于村級經濟薄弱村民只關心自已經濟、溫飽等生產、生活問題對計劃生育村民集體事情參與積極性不高,認為參加座談會、配合調查、參與查孕查環等都干部事、多余事;認為只要自已不違反政策別人是否遵守法律法規都與已無關,出現對違反計劃生育現象不勸阻、不報告熟視無睹現象。
3.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房地產業的運行和發展涉及眾多的相關產業,顯示出很強的相關性。房地產業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支柱產業,占GDP的比重在10%以上。在我國,房地產業對全國GDP的直接貢獻率和間接貢獻率約占15%,帶動一大批關聯產業發展,初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然而,房地產業也呈現出投資過熱,價格過高的現象。盡管,政府一次次出臺新的政策對房地產價格進行調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房價上漲的速度,但是,我國的房價依然遠遠超出了老百姓的購買能力。
因此,認識和掌握房地產市場價格特征、制約因素及其變化規律,將有利于我們分析房地產市場,進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實現房地產業與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平穩、協調發展。
2.1.房地產自身因素
所謂房地產自身因素,是指構成房地產實物、權益和區位狀況的因素。因此,房地產自身因素又可分為實物因素、權益因素和區位因素三類。
1.房地產實物因素
(1)土地實物因素
(2)建筑物實物因素
2.房地產權益因素
擁有一宗房地產,實際上就擁有了一定范圍的空間。但擁有者在該空間范圍內并不能隨心所欲地利用,而要受到許多方面的限制。因為房地產是構成環境的重要因素,其利用不是孤立的,存在“外部性”,會影響周圍和社會公眾的利益。
3.房地產區位因素
房地產區位因素是一個綜合性因素,如果對其進行分解,可分為位置、交通、周圍環境和景觀、外部配套設施等方面。
2.2.人口因素
現在的中國人口已經超過13億,隨著時間的增加,社會的進步,人口就越來越多,但是領土面積是不變的,所以房地產的需求是不會減弱,反而會增加,這樣的話房地產的價格不會降低。
2.3.經濟因素
①利率因素。利率升降對房地產價格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們主要從成本、需求和預期收益三個方面來分析。從成本的角度來看,貸款利率的升降會增加或減少房地產開發的投資利息,從而增減房地產成本。從購買需求的角度來看,如果購房貸款占購房資金的主要組成部分,那么貸款利率的升降也會增減購房者的成本,進而對購房需求產生抑制或促進的作用。
②物價因素。房地產價格也是物價的一種。但是由于房地產具有特殊性,因此其價格與一般商品物價的關系也較為復雜。一方面,物價的普遍波動表明了貨幣的購買力的變化,另一方面,房地產價格的增長,又會引起貸款抵押能力的增加,刺激投資和消費,使得一般物價上漲。因此,房地產價格和一般物價之間有著相互的因果關系。
③居民收入因素。居民的收入因素是影響社會消費投資的重要因素,我們知道,邊際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會逐漸減小,但由于房地產的價格和一般物價相比屬于高價商品,因此,收入對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具有特殊性。
2.4.社會因素
影響房地產價格的社會因素,主要有政治安定狀況、社會治安狀況、城市化和房地產投機等。
一、政治安定狀況
政治安定狀況是指有不同政治觀點的黨派、團體的沖突情況,現行政權的穩固程度等。一般地說,政治不安定則意味著社會可能動蕩,這會影響人們投資、置業的信心,從而會造成房地產價格低落。
二、社會治安狀況
社會治安狀況是指偷竊、搶劫、、綁架、殺人等方面的刑事犯罪情況。房地產所處的地區如果經常發生此類犯罪案件,則意味著人們的生命財產缺乏保障,因此會造成該地區房地產價格低落。
三、城市化
城市化也稱為城鎮化、都市化,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城市化是一個必然過程。衡量城市化水平應當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大方面,但至今尚無公認的能全面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復合指標和測度方法,因此 一般采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這個單一指標來測度城市化水平。一般地說,城市化意味著人口向城鎮地區集中,造成對城鎮房地產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會帶動城鎮房地產價格上漲。
四、房地產投機
房地產投機是指不是為了使用或出租而是為了再出售(或再購買)而暫時購買(或出售)房地產,利用房地產價格的漲落變化,以期從價差中獲利的行為。房地產投機是建立在對未來房地產價格預期的基礎上的。
2.5.國際因素
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國際經濟、軍事、政治等環境如何,對房地產價格也有影響。影響房地產價格的國際因素主要有世界經濟狀況、國際競爭狀況、政治對立狀況和軍事沖突狀況。
(1)世界經濟狀況
世界經濟狀況,特別是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狀況,對房地產價格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世界經濟發展良好,一般有利于房地產價格上漲。
(2)國際競爭狀況
房地產是不可移動的,不像汽車、小麥等可以移動的商品能在國與國之間進行貿易,開展競爭,從而價格相互影響。所以,這里所說的國際競爭,主要是指國與國之間為吸引外來投資而展開的競爭。當競爭激烈時,為吸引投資者通常會采取低地價政策,從而會使房地產價格低落;但如果在其他方面采取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來投資者進入,則對房地產的需求會增加,從而會導致房地產價格上漲。
(3)政治對立狀況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制度和政策的對立。
(4)軍事沖突狀況
一旦發生戰爭,則戰爭地區的房地產價格會陡然下落,而那些受到戰爭威脅或者影響的地區,房地產價格也會有所下降。因為房地產不可移動,一旦發生戰爭,避難時無法隨身攜帶;如果遇到空襲或其他戰爭上的破壞,則繁華城市有可能瞬間化為廢墟,所以,在遭受戰爭威脅時,大家爭相出售房地產,供多于求,房地產價格勢必大幅度下跌。
3.房地產的價格變化
3.1.對物價水平的影響
因為房地產的價格波動對物價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所以必須維持物價水平的穩定。如果房地產的投資放緩,對物價的總體是可以控制的,為了維持物價的平穩,必須加強對房地產的管理和控制。
3.2.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房地產在現代經濟中是一種財富的貯存方式,比如人們不會手持現金而回購買房地產作為財富儲存,所以從這一點展開對于宏觀經濟影響重大。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都是財富的衡量市場,因此經濟波動往往是從這兩個市場中發生并擴展到整個經濟的。這只是一種經濟周期理論的一個環節,分析房地產對于宏觀經濟的學者很多,所以可以繼續探索。
4.影響房地產銷售的因素
4.1.交通情況
現在人類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交通的方便程度對房地產的銷售有非常大的影響,因為上班族每在工作日的時候每天都要上班,但他們住在一個交通發達的地方會比較舒服,減少時間,以免上班遲到那樣。所以交通與房地產的銷售是成正比的,交通好的地方,銷售就比較理想;交通不好的地方,銷售就會冷淡點。
4.2.周邊配套齊全
同樣的道理,如果那里的房子鄰近學校,市場,商業百貨,醫院,遠動場所,娛樂場所的話,房子的價格會高點,同樣銷售情況也比較好點。所以周邊配套越齊全,房子的銷售就會越理想。
4.3.周邊環境
由于汽車的普及,環境也就越來越差,空氣質量也就比較差,人們不得不追求好的空氣環境,所以當房子在好的空氣環境,人們對其吸引力就會增加,對它關注就會密切。同樣這對銷售的情況是有積極的作用。
5.我國房地產價格控制對策建議
一、金融機構方面
1、銀行準備金利率的上調。
2、銀行利率上調。
3、嚴控貸款審核條件。
二、稅收方面
1、取消原稅收優惠政策。
2、房產稅的潛在增收。
三、交易登記方面
1、限制外地人在當地的購房套數。
2、嚴控預售環節,對開發商預售價格異常、捂盤惜售、提前預售、暗箱操作等行為施行延緩銷售、停售等行政強制措施。
3、施行預售價格調整報備與控制,嚴禁開發商隨意調價。
四、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建設投入以及相關試點工作的推進。
7.小結
總之,國家一定要加大力度對房地產的嚴格調控,防止房地產的價格波動太大;作為企業一定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能亂地提高房地產的銷售價格,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作為銷售者不能盲目地跟風,要認真了解情況,清楚地知道房地產的一些重要知識,在購買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