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6:59: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icu常見護理診斷及措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 R37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2-0138-02
隨著多藥耐藥菌(MDROs)甚至泛耐藥菌日益增多,防治多重耐藥菌感染已成為醫院感染管理重要關鍵點[1]。國內研究表明,多重耐藥菌感染與icu病死率密切相關[2]。為控制多重耐藥菌感染,提高醫療質量和患者搶救成功率,筆者對2012年1-12月ICU多重耐藥菌發生情況進行分析,采取聯合防控措施取得較好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2月ICU 252例患者送檢的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等病原學標本累計1085份。252例患者中男171例,女81例,其中年齡≥60歲246例。1085份病原學標本中陽性菌株582株,細菌以G-桿菌為主,其中常見的MDROs菌株393株。
1.2 診斷標準
MDROs診斷依據2012年國家質檢局與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的《醫院消毒衛生標準》[3],醫院感染診斷依據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1.3 鑒定方法
采用法國梅里埃(VITEK2-compact)細菌鑒定分析儀進行細菌鑒定,導入Whonet軟件細菌菌株、耐藥性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多重耐藥菌菌株數量
陽性菌株582株,其中常見細菌種類551株(多重耐藥菌菌株393株),占71.32%,耐藥菌株發生情況見表1。
表1 常見細菌種類、多重耐藥菌數與耐藥率
細菌種類 細菌數(株) MDROs(株) 耐藥率(%)
金黃色葡萄球菌 22 12 54.55
大腸埃希菌 54 52 96.30
肺炎克雷伯菌 311 216 69.45
鮑曼不動桿菌 106 94 88.67
銅綠假單胞菌 58 19 32.76
合計 551 393 71.32
2.2 多重耐藥菌部位分布
393株耐藥菌主要分布呼吸道和泌尿道,呼吸道229株,泌尿道137株,血液5株,皮膚軟組織13株,導管2株,器官/腔隙7株。
2.3 多重耐藥菌與醫院感染
582株陽性菌株發生醫院感染菌株340株(58.41%),551株常見細菌發生醫院感染346株(62.80%),393株MDROs發生醫院感染273株(69.47%)。
3 討論
3.1 ICU多重耐藥菌感染現狀
表1中為ICU常見五種病原菌,在551株常見菌株中,MDROs菌株393株,占71.32%,ESBLs-KPN、PDRAB位居多重耐藥菌前2位,這些MDROs的傳播方式是通過醫務人員的手或通過污染的環境和醫療儀器表面導致接觸傳播[4],很多研究均證實,手衛生在MDROs醫院感染的控制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5]。MDROs醫院感染發生率占69.47%,感染主要見于呼吸道與泌尿道,MDROs不斷增加趨勢,也與ICU患者60歲以上老年人占97.62%易感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加以控制。
3.2 多重耐藥菌防控措施
(1)加強人員培訓:組織醫護人員等不同層次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知識,MDROs流行趨勢、分布特點及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以提高醫護人員對感染防控意識,養成良好的醫療行為習慣;(2)加強ICU進出人員管理:ICU工作人員穿專用工作服,每天更換,家屬限時探視,進入時穿隔離衣,洗手、戴口罩、帽子;(3)嚴格消毒隔離:MDROs必須實施嚴格接觸隔離措施,有條件的盡可能放置于單間,病室門口和床邊掛醒目的隔離標識,醫護人員相對固定,聽診器、口表、血壓計等物品專用,復用醫療器械送消毒供應室集中消毒滅菌,地面、物表每天用含氯消毒劑清潔消毒兩次,經常接觸的醫療設備表面每天用75%酒精擦拭,接觸患者時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時穿隔離衣,吸痰等操作有可能噴濺時,戴防護眼睛或面罩,患者出院后床單進行終末消毒;(4)保持層流空氣潔凈度:ICU層流應請專業的維護人員依據規范進行層流的維護與保養,定時清洗、更換濾網,每月進行潔凈空氣沉降菌監測;(5)重視手衛生:手衛生是預防多重耐藥菌接觸傳播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ICU配置了充足的洗手設施和用品,每床、ICU患者入口及工作人員通道均配備快速手消毒劑,方便工作人員隨時手衛生,提高手衛生依從性;(6)嚴格無菌操作:氣管插管、靜脈置管等各項有創操作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防止污染,并做好各類導管的護理,插管第4天開始評估是否可撥除導管;(7)加強基礎護理:筆者曾對有多重耐藥菌患者的皮膚采樣,發現皮膚上有相同的病原菌,ICU用銀離子口腔護理液為患者進行口腔護理,4次/d,用0.05%聚維酮碘消毒液進行皮膚擦浴,1~2次/d,使用抗菌耦合劑床邊做彩色多普勒;(8)加強多重耐藥菌監測:對新入住ICU患者主動開展病原菌檢測,及時發現多重耐藥菌,院感人員每天對病原菌進行目標性監測,一旦發現有暴發趨勢,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監測分析,查找原因,研究制定落實控制措施,防范醫院感染暴發事件。
參考文獻
[1]陳振華,劉文恩,鄒明祥,等.ICU多重耐藥菌定植調查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0,9(3):155.
[2]王雪文,顧克菊,金珠,等.ICU多重耐藥菌感染流行趨勢及控制措施[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5):411-4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檢局與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醫院消毒衛生標準[S].北京:GB 15982-2012.
中圖分類號:R743;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816X(2016)05-0398-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5.23
譫妄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急性精神綜合征,又稱急性腦病綜合征。卒中是譫妄的重要危險因素,有研究顯示卒中嚴重程度與譫妄的發生呈顯著正相關,出血性腦卒中后譫妄的發生率要高于缺血性腦卒中。譫妄是影響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急診最容易漏診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急診醫護人員不常規對卒中患者進行譫妄篩查并實施相應預防措施,由此成為患者住院留觀期間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的危險因素。目前我國關于急診卒中單元譫妄患者護理管理文獻較少,急診專科護理人員對譫妄的認知水平普遍較低,缺乏指導性的護理指南和譫妄評估工具。因此,本文嘗試探討ICU意識模糊評估法(CAM-ICU)在急診卒中單元譫妄患者規范化護理管理中的臨床應用。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入住我院卒中單元的12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男46例,女14例,年齡28~92歲,平均(67.50±18.20)歲。對照組男49例,女11例,年齡27~94歲,平均(69.50±17.10)歲。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的視、聽力障礙而無法與護理人員交流的患者;(2)RASS(躁動-鎮靜量表)評分-4或-5分及生命體征不穩定者;(3)昏迷患者或家屬拒絕參與研究者;(4)在急診卒中單元停留時間,9AB。
1.2方法:
1.2.1護理人員培訓:科室成立護理研究成員小組,共四組,每組有三名人員,參與卒中單元病房倒班,組長由具有主管護師職稱護士擔當,研究小組總負責人為科室護士長。護士長邀請神經內科專科醫師以專題講座方式對小組成員進行譫妄相關知識普及,臨床帶教過程中運用CAM-ICU譫妄評估表實戰評估。培訓時間為1周,考核合格后參與臨床研究。
1.2.2實施方法:對照組患者在急診卒中單元留觀期間,依據患者病情診斷制定相應常規護理措施,與患者家屬有效溝通,評估固定導管、實施約束和鎮靜鎮痛。實驗組按照CAM-ICU進行初步篩查診斷,根據患者躁動評分加強床邊訪視、評估固定導管、實施約束方式、開展鎮痛鎮靜。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版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護理
2.1常規護理措施:對留觀腦卒中患者進行密切觀察,包括血壓、呼吸、脈搏、體溫等,并做好腦卒中護理常規。
2.2預見性護理措施:
2.2.1實施有效心理干預:管床護士通過與患者家屬溝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醫患床邊交流注重相互尊重,耐心講解入科注意細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解除患者進入陌生環境后產生恐懼或焦慮情緒,從而配合醫護開展專科治療。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424—0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6月~2012年12月歸檔的ICU病人316例,其中,男的169例、女147例,其中重度顱腦損傷68例,實行腹部手術的106例。多臟器衰竭的44例,胸部手術的64例,復合外傷的26例,其他8例,入住ICU時間7~20d,患者在入住ICU之前血常規正常,感染診斷標準按照2001年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試行》。
1.2方法
逐一登記ICU患者的詳細資料,患者年齡、性別、原發病,侵入性診療操作,深靜脈置管、鼻胃管、導尿管、動脈置管等。X線胸片或CT檢查抗生素的使用情況,感染時間部位以及轉歸情況等,由醫院感染科專職醫務人員進行核實。統計資料,整理分類出感染因素。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對以上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平均值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結果
316例患者中,有48例發生感染,其感染率達到15%,具體感染情況見表1.
表1是316例患者中48例感染患者因素的分類,由表可以看出。
本組ICU患者院內感染分布情況,48例院內感染患者中。侵入性診療在院內感染中最常見25例,占52%。抗生素使用15例占31.3%,其它病例8占16.7%。
3 結論
3.1感染的發病原因分析:對48 例ICU感染者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看出,侵入性診療手段是誘發ICU感染的常見因素,其感染發生率占總感染數的52.1%,其次是廣譜抗生素的大量應用,15 例感染患者中 8例屬于此類感染,占16.7%,結合臨床實踐以及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項ICU感染的常見原因:
3.1.1各種有創監測操作多,侵入性診療手段為感染的重要原因。侵入性診療手段,如氣管插管、動靜脈導管等有創操作,不僅可以把外界細菌帶人人體內還能將人體的某一特定部位的細菌帶至其他身體部位:破壞機體的天然最初防護屏障-皮膚,使得病原體更易侵入機體,相關研究成果表明各類侵入性操作誘發感染的概率依次為:氣管插管約為17.54%、呼吸機相關操作約為17.01%、導尿管約為5.69%、動靜脈插管約3.31%,其余侵入性操作均與導管的留置時間長短有關。
3.1.2廣譜抗生素的應用使得醫源性感染增多。由于重癥病房病人病情的需要,在絕大多數下情況都會使用抗生素,而醫院在具體藥物的選擇上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有些藥物的抗菌譜較廣,極容易讓機體產生耐受性,也因廣譜抗生素的長期大量使用破壞了人體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穩定性的破壞增加醫院感染的風險。
3.1.3 ICU醫院感染的常見原因還涉及到患者疾病的復雜性以及嚴重性即個體因素,ICU患者都是來自院內各科室并且合并嚴重的基礎疾病,一些嚴重的疾病使得機體的天然屏障受到破壞,機體抵抗力下降而易致醫院感染,因此年齡較大、年老體弱、病情危重者,這些患者機體免疫力很差,極易導致ICU 醫院感染。
3.1.4隔離消毒工作不到位,病室環境衛生狀況很差。ICU醫院感染在很大程度上與醫療設備消毒滅菌程度、ICU病室環境因素、醫護人員的重視程度有關。消毒隔離是發生ICU感染的外在因素,其可能發生情況是手術前未對傷口進行有效消毒、對醫療器械的消毒不徹底、醫務人員沒有按照無菌操作的規范來進行各項操作、病室的通風情況以及消毒等工作不到位。
4 護理對策
4.1 制定制度,嚴格管理:①建立健全完善的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小組,每個月對ICU環境及院內感染情況進行抽查及分析,對存在的問題,尋找原因制訂有效的防治對策;②制訂適合ICU的消毒隔離制度,培訓、強化并督促全體醫護人員嚴格執行;③嚴格執行探視制度。外來人員進入時必須更換探視服、鞋,戴好帽子和口罩,以免污染病室空氣或帶入病原菌。
4.2 布局合理:筆者病區設有醫務人員通道、患者通道及污物通道三條通道。有足夠的非手觸洗手設備和干手設施。凈化系統的正確維護與環境衛生學監測,每個月均達標,如有超標及時查找原因制定對策。
4.3 加強對ICU護士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①ICU醫護人員入室時應更換專用衣帽、鞋,并戴好口罩;②加強自我防護、防止交叉感染,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③加強基礎護理,預防繼發性感染。
4.4 正確掌握ICU患者的收治范圍:患者一旦病情穩定應盡早轉入普通病房繼續治療,減少ICU住院時間,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4.5 病房空氣質量的監控:每個月進行空氣監測一次,保證空氣的潔凈度,人員流動影響室內空氣的潔凈度[1]。醫護人員上下班、查房時間是空氣及物體表面含菌量最多階段,故進行侵入性操作時應盡量避開這些時間段,做好潔塵和控塵[2]。
4.6 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任何操作均按照規范進行。嚴格掌握侵襲性診療技術的適應證,避免濫用。
4.7 加強消毒隔離,謹防交叉感染:每床單位配備手消液一瓶,操作前后嚴格的手消毒,是減少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獨立的查體用具。嚴格收集醫療垃圾,及時處理醫療垃圾及患者的排泄物等,減少污物在室內停留時間,床邊醫療垃圾每天傾倒3次,床邊垃圾桶須帶蓋并保持關閉狀態。合理安置患者,盡早做病原學檢查及藥物敏感試驗,將存在感染的患者安置在相對集中或獨立的區域或單間病房,管床護士相對固定。患者轉出或死亡必須進行床單位的終末消毒處理(有效氯1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30 min后方能安置新患者。
4.8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濫用:一旦感染控制,應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4.9 預防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如無反指征,患者床頭抬高30°~45°,做好口鼻咽部的清潔護理。做好動靜脈動導管、尿管、引流管、氣管導管等各種管道的正確護理,減少因置留這些管道而造成的感染。加強營養支持,增強抵抗力。
ICU醫院感染的防治任重而道遠,護理人員肩負著防御醫院感染的重大使命。針對危險因素必須加強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措施,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范護士行為,ICU管理制度化,日常工作標準化,才能降低ICU醫院感染率,提高搶救成功率。
1 臨床資料
本組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齡54~90歲,平均年齡72歲。平均住院時間為10天,均為意識清醒患者,最短發生精神障礙的患者為24h,最長的為20天。
2 ICU精神癥狀的常見原因
2.1 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癥狀 感染、心臟病、缺氧、代謝異常等。
2.2 藥物作用 藥物、化學物質的毒性作用、使用影響中樞神經功能的藥物等。
2.3 危重疾病本身 患者自感病情嚴重,產生很強的精神壓力,加之ICU患者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不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本身就會導致煩躁不安、躁動和意識模糊。
2.4 強迫靜臥 ICU患者病情限制其活動,全身被各種管道、導線束縛,加之保護性約束方法的使用,使患者產生挫折感、無能感,易導致焦慮、憂郁情緒的產生。
2.5 ICU特殊的治療環境 (1)ICU內有許多搶救設備和監護儀器,這易使患者產生恐懼、緊張、焦慮等心理反應;(2)持續存在的各種儀器噪音;(3)危重及搶救患者多,特殊治療和護理多;(4)限制探視 無陪護,限制活動及使用約束帶,環境陌生。(5)ICU患者的睡眠時間少、睡眠質量差、生物鐘紊亂,長時間可出現焦慮、定向障礙、錯覺、譫妄等精神癥狀。
2.6 交流障礙 ICU限制家屬探視,加之患者有氣管插管、氣管切開,不能用語言來表達,ICU護士通常忙于治療和護理,而缺乏和患者溝通,患者易產生孤獨和被遺棄感。
2.7 患者自身原因 年齡>70歲發生率高,占住院患者的60%,既往有神經、精神病史也容易發生[2] 。
3 護理措施
3.1 入住前的護理 (1)對擇期手術需入住ICU的患者,在入住前讓患者及家屬熟悉ICU環境;有關各項制度;如何配合各種護理工作等,使患者及家屬消除入住ICU的陌生感、恐懼感。(2)對急診入住ICU的患者,在完成最初診斷、搶救、治療后,應立即穩定患者情緒、消除恐懼感[3]。
3.2 入住時的護理
3.2.1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 及時掌握病情動態信息及心理動態變化。采用自然觀察法,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認真記錄患者的各種異常表現,及時予以處理。
3.2.2 加強溝通交流 護士對患者應有同情心,運用同情心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提高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培養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的理念,有助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的程度;以認真的態度對待患者,尤其是氣管插管不能講話的患者,可采用“規范化手語”:伸大拇指代表大便;伸小拇指代表小便;伸食指表示有痰;握空心拳代表口渴;握實心拳代表疼痛;用手拍床代表想交流。還可用寫字板交流,或用畫板(畫板上畫有和寫有常用的語言,例如大便、小便、有痰、肚子餓、口渴等等),適時與患者交流,準確把握患者通過體態語言傳遞的信息,主動詢問患者,鼓勵患者不要急躁。
3.2.3 做好舒適護理 保持床單整潔,加強基礎護理,病情允許給予采取舒適,定時給予翻身、拍背,按摩受壓處皮膚,及時滿足患者各種合理需要。
3.2.4 安全護理 當患者出現精神癥狀時,要有專人在旁邊陪護,拉上床欄,防止患者摔傷,拉住患者的雙手,避免給氧管、靜脈導管等管道被拔除。
3.2.5 環境改善 把各種搶救設備放在不顯眼的地方,將燈光調暗趨于柔和,拉上布簾,把監護儀的報警音調到最低。工作人員的交流聲音盡量輕柔,避免光和噪音對患者的刺激。必要時允許患者的親屬陪護,為其創造家庭氣氛,盡量滿足患者的歸屬感。
3.2.6 藥物治療和護理 經過心理護理和環境的改善后,患者的精神癥狀仍沒有好轉,應及時按醫囑給予藥物使用,用藥后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護士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睡眠情況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并采取暗示治療、行為治療等心理治療方法促進患者康復。
3.2.7 音樂療法 每天晨間護理、午間護理時播放柔和的音樂或廣播,向家屬了解患者的喜好,盡量滿足患者的喜好。
參考文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共收治病人282例,發生院內感染32例,感染率11.3%,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6~85歲,其診斷標準參照2001年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經臨床表現、胸片、血液檢查、細菌學檢查確診。所有資料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
1.2方法:
282例住院病人由護士進行常規登記,登記內容有:病人總數、新病人數、中心靜脈置管數、氣管切開數、留置尿管病人數、基礎疾病;由科內感染監控醫生對病原學資料進行統計;感染科醫生每日通過化驗室檢查單查出特殊感染者,及時與科室聯系,共同分析原因并整改,對出院病例進行院內感染數量、部位、年齡、病原學等進行統計。
1.3結果:
感染病人中,老年病人16例,感染率5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主19例,泌尿道5例,胃腸道2例,居前三位,基礎疾病以損傷性疾病、腦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引起院內感染者多見。
1.4院內感染病原菌:
32例院內感染常見致病菌為:C-桿菌占60.6%,鮑曼溶血不動桿菌12例,銅綠假單胞菌5例,嗜麥芽窄單胞菌3例,真菌感染5例,G+球菌感染1例,混合性感染3例等。
2ICU院內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分析
2.1病人自身因素:
我科的病人病情重,侵襲性操作多,同一病人可安多種導管,增加感染幾率,病人不能翻身、有效的咳嗽排痰,多需要吸痰,吸痰易損傷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功能降低;不能正常進食,病人抵抗力降低等加大感染幾率。
2.2環境因素:
病室布局不合理,病室內醫療器械消毒不徹底,病室通風換氣不良,造成空氣污濁。
3ICU感染管理措施
3.1健全制度職責,明確分工:
我科的感染監控結構是科主任―護士長―監控醫生―監控護士。結合ICU的具體情況,逐步修訂和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完善醫護人員技術操作流程、行為規范,制定切實可行的消毒、隔離、保潔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醫院感染監控管理組織機構,每月對ICU環境及院內感染情況進行抽查1次。
3.2加強學習,提高感染監控意識:
增強醫務人員的感染控制意識是學習的關鍵。只有醫務人員重視并主動參與感染管理,才能使感染控制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科室定期組織醫務人員學習院內、外以及科內制定的各項感染管理制度、措施及相關的感染預防知識等,以確保各項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實到位。
4ICU院內感染干預措施
4.1常規措施:
進出ICU穿鞋套和隔離衣,戴帽子、口罩,地面每天濕式拖地2次,使用循環風紫外線空氣消毒1次,每天病室通風2~3次,根據我科病室布局不合理,定期輪流對病室進行徹底大消毒,消毒后感染科進行物表、空氣監測;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探視;探視前和離開病室時,應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劑,探視期間盡量避免觸摸病人周圍物體,每天探視時間為半小時,限定探視人數。科內指定專職的感染監測員,對每天的感染工作進行檢查督促,每月進行空氣、物表監測,并及時反饋,對于監測不達標的進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再進行監測。
4.2護理干預:
將感染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安置,特殊感染或重癥感染,隔離于單獨房間。特殊感染者用藍色圓形標簽做出醒目標記,分組護理,盡量減少交叉接觸病人。如無禁忌證,常規應將床頭抬高30度,重視病人的各項基礎護理,減少護理并發癥。
4.3加強導管護理:
留置深靜脈的導管置管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要求,嚴密觀察導管置入深度,專用的導管敷貼可3日更換1次,但敷料出現潮濕、松動、沾污時應立即更換。懷疑導管相關感染時,應考慮拔除導管,并做導管培養。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老年病人,納入標準:①年齡≥65歲;②ICU停留≥24h;③預計存活時間≥24h;5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史、物質濫用史者;②顱腦損傷及顱腦手術病人;③入住ICU時存在譫妄;④存在嚴重的視、聽障礙而不能與醫務人員進行各種方式的有效交流。共納入208例ICU老年病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病人均行ICU 常規監測護理,嚴密觀察病人各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按醫囑規范執行各項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及護理技術操作,同時做好各項特護記錄等。干預組病人在上述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譫妄護理干預方案,具體內容如下。
1.2.1 譫妄護理干預方案的制訂 成立譫妄護理干預小組,定期對小組成員就譫妄相關知識進行培訓,并于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對考核不達標者予以重新培訓。由小組成員共同分析ICU 老年病人譫妄發生的危險因素,確定病程中出現昏迷、不規則鎮靜、氣管插
管和(或)切開、體溫、睡眠質量、合并重癥感染、入院時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制定轉出ICU標準,由責任護士與醫生共同對病人病情進行評估,確定是否達到轉出ICU的標準。譫妄護理干預方案實施期間,每日進行譫妄病例交班和譫妄重癥病例學習,以提高小組成員對該方案的了解及時間能力。
1.2.2 護理內容 ①溝通與定向。具體內容為向病人告知其自己的名字、責任護士的名字、當前時間、當前所處地點、當前的康復階段和今日的治療、護理或鍛煉以及上述配合的意義及具體如何完成。②避免感知剝奪。病人入住ICU 后,協助病人盡快熟悉ICU 環境,讓病人真實感受自己所處的環境,減少病人對陌生環境的恐懼、無助感覺。③失眠護理。實施疼痛管理規范,以減少疼痛對睡眠造成的影響。夜間及午休時,在治療的許可下使用夜光燈,避免長時間光線刺激;每晚23:00巡視ICU,對于部分未能入睡的病人,詢問其未能入睡的原因,并采取相關措施,必要時采用藥物促進睡眠,以維持生物節律,減少ICU病人發生譫妄的危險因素。④活動受限護理。指導病人每日進行適當活動,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氣管插管期間執行每日定期喚醒和呼吸訓練計劃,盡早拔除氣管插管;術后盡早拔除留置導管。⑤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密切監測病人病情變化,定期進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等胸部體療,以預防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持續氧飽和度監測,定期行血氣分析,以及時發現低氧狀況,并采取相關措施以糾正低氧;維持血球壓積高于30%,采取相關措施預防電解質紊亂。⑥家屬支持護理。定期對病人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其對病人當前的治療、護理及康復階段知曉;每天安排家屬探視。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病人ICU期間譫妄發生情況、ICU住院時間,以及譫妄病人譫妄持續時間,并進行組間比較。分別于兩組病人入住ICU 和入住ICU第5天后采用APACHEⅡ評估病人預后。譫妄陽性診斷標準:意識模糊,同時伴明顯精神運動興奮,表現為躁動不安、喃喃自語、抗拒喊叫等,存在豐富的視幻覺和錯覺[2]。
2.討論
譫妄是由多種因素引起、可逆的急性器質性腦病綜合征,表現為急性意識障礙和認知功能、注意力、精神運動行為和情感改變,具有急性發作和病情反復波動的特征,大多持續數小時或數天。研究表明,譫妄是ICU老年病人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譫妄時間每持續多1d,總住院時間可能延長20%,病死率就可能增加10%,且24%的ICU 譫妄病人可遺留長期認知障礙,進而對病人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增加家庭照顧負擔。因此,ICU老年病人的護理和譫妄發生預防已逐漸引起臨床的關注,在臨床工作中規范護理管理,采取措施預防譫妄的發生及對其的治療、護理均極其重要。
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譫妄病人譫妄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病人,提示實施譫妄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譫妄病人譫妄持續時間,對于ICU老年病人譫妄的好轉及治愈具有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ICU 譫妄由于發病隱匿,應加強對ICU 醫護人員關于譫妄認知、評估與處理的教育,以提高ICU 譫妄檢出率,定時檢測、早期干預,有效改善ICU 譫妄的預后。
中圖分類號 R39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6-0062-02
老年患者入住ICU產生的不良心理反應與年輕患者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他們多數是由于慢性疾病急性發作加重入住ICU,他們往往長期遭受病痛的折磨及沉重的醫療負擔,因此,老年重癥患者除了身體疾病之外,不良心理也是影響疾病的重要因素。治療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的心理反應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筆者在對本院ICU老年患者近半年的觀察中發現不良的心理會使患者喪失戰勝疾病的信心,降低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從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以幫助患者克服不良心理反應,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護理工作順利進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6月本院ICU收治年齡超過50歲以上的患者89例,排除患者意識不清等情況,共選出6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齡72歲。60例老年患者的主要診斷中AECOPD15例,肺部感染10例,腦血管疾病9例,冠心病和高血壓10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有機磷農藥中毒2例,酒精中毒1例,昏迷查因5例,其中13例使用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對這些患者實施心理評估后針對其不良心理反應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1.2 常見的不良心理反應分析
1.2.1 恐懼 老年患者身處ICU感受到病房的特殊環境,監護儀器及呼吸機等復雜儀器的使用及儀器發出的報警聲使患者感到恐懼;長年的疾病折磨及沉重的經濟負擔使患者及家屬都倍感疲憊,而ICU病房往往不允許家屬陪伴使患者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恐懼;加上年紀已大病情危重使患者感到離死亡已近,當看到同病室病友死亡或者搶救時患者容易產生恐懼。
1.2.2 焦慮 老年患者入住ICU往往病情危重病程反復。疾病的折磨,環境及治療帶來的不適,擔心疾病預后的心理折磨及沉重的經濟負擔使患者倍感焦慮。由于治療或疾病的原因患者往往無法進行語言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無法表達,使得患者的焦慮進一步加劇。
1.2.3 煩躁不安 ICU的工作繁忙而緊張,加之為了便于監護和治療,ICU沒有“時間性”,燈光常明,不知白天黑夜,不能出聲,不能活動,這種環境容易使患者不安,產生心理壓力[1]。由于病情危重、病程反復、疼痛不適、無法語言交流、無法活動及翻身等,患者往往出現煩躁不安、不配合。
1.2.4 孤獨和抑郁 由于ICU的特殊性使得家屬不能陪伴患者,會使患者覺得被冷落產生孤獨感。因疾病或治療的原因患者交談和活動受限,加上軀體疾病等因素,患者常伴有孤獨、抑郁情緒[2]。
1.2.5 絕望 患者年事已高,身患絕癥經過搶救病情不見好轉、或因疾病致殘,或使用呼吸機忍受機器治療帶來的痛苦。隨著時間的延長和病情的反復,患者容易對疾病的康復失去了信心,產生絕望心理。
1.2.6 依賴心理 患者由于熟悉和習慣了ICU的環境,對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生產了依賴性,不愿離開ICU病房,不愿醫護人員離開病床邊或者離開視線范圍。有的對機器(如呼吸機)、藥物(如麻醉止痛藥)產生依賴。
1.3 應對措施
1.3.1 及時評估患者心理并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了解患者家庭背景、治療經過、家庭經濟狀況、及發病原因,掌握患者不同時段的心理反應及需求[3],及時發現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并且有針對性的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采取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及心理護理使其及時從不良心理狀態轉化出來。
1.3.2 創造良好的病室環境 病房要定時通風消毒,室內溫濕度及光線要適宜,盡量保持環境的相對安靜,病房擺設盡量貼近生活具有生活氣息。
1.3.3 促進患者舒適 功能鍛煉可以預防血栓栓塞、肺部感染、肌肉萎縮、便秘等,提高患者抵抗力[4]。翻身可以促進患者的舒適同時也可以防止壓瘡的發生。通過功能鍛煉及翻身可以使患者感到舒適,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消除恐懼緊張心理。
1.3.4 盡量滿足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醫護人員要關心、體貼患者,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盡量滿足患者的愿望,保持與患者的密切接觸,重視與患者的溝通。在治療過程中,用關切、柔和的語言簡單明了地向患者解釋當時的病情、治療方法,說明治療措施對疾病的重要性,告知這些措施只是暫時的,讓患者相信護士會陪伴在他身邊,增強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
1.3.5 減少患者的恐懼、焦慮和煩躁不安 醫護人員要多觀察患者,鼓勵患者,多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讓他們聽一些讓人放松音樂,盡量讓患者處于放松的身心狀態。每日安排家屬進入監護室與患者接觸,給患者以安慰與支持,讓患者感到被關心和重視。當患者恐懼焦慮和煩躁不安時,鼓勵患者表達出他們的感受、疑慮和要求,讓患者有安全感。
1.3.6 消除憂郁、絕望心理 對于有憂郁、絕望心理的患者,醫護人員要鼓勵他們從心理上振作起來配合治療。給患者講成功的病例,當病情好轉時及時告之,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使患者得到心理安慰[5]。引導患者想象美好的事物,多陪患者聊天,與患者討論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并根據患者的性格特點做一些病情允許患者接受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喚起他們對生命渴望及留戀。
1.3.7 消除依賴心理 對于依賴心理,醫護人員設法消除患者的顧慮。在護理交往中巧妙的讓患者感受到病情正在逐步好轉,身體正在康復,進而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轉出ICU病房的決心。停用所依賴機器和藥物前向患者詳細解說停用理由,他相信自己病情確已好轉可以停用,告訴患者依賴機器、藥物的危害性,動員家屬鼓勵患者,使患者盡早擺脫依賴心理。
2 結果
對60例入住ICU的老年患者進行評估,發現他們均存在一種或多種不良心理。針對不同的不良心理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后取得顯著效果,結果見表1。
3 討論
對老年重癥患者入住ICU的不良心理反應,護理人員應多一些觀察與思考,多一些策略與技巧,多一些理解與關懷,只有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的不良心理反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把心理護理與其他護理方法緊密結合應用,才能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促進老年危重癥患者早日恢復。
參考文獻
[1]敖海清.心理應激相關疾病的研究探討[J].中醫藥學刊,2004,22(8):1414.
[2]金一青.手術前針對性心理護理的應用[J].當代醫學(學術版),2007,21(4):106-107.
醫院感染是當前醫院發展中的重要問題,越來越受醫學界的重視和關注。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發生醫院內感染的危險性比普通病房高5~10倍[1],ICU醫院感染問題不僅影響患者的健康和費用,給患者增加許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負擔,也浪費國家巨大衛生資源,同時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壓力,對我科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34名重危患者的醫院感染進行了分析因素,并探討相應的護理對策,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所ICU住院期間出現醫院內感染的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齡16~73歲不等,28例為昏迷病人,6例為清醒病人。
1.2 院內感染診斷方法根據患者的痰、尿、血液、導管等標本培養結果和臨床表現,并參照國家衛生部醫政司醫院感染監控協調小組制訂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2]。
2 結果
2.1 患者院內感染部位分布(見表1)
2.2院內感染的常見因素(見表2)。
2.3 治療與轉歸
通過治療護理,28例癥狀明顯好轉后轉入普通病房,其中6例未見明顯好轉后死亡,其中4例死于原發病,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院內感染相關因素分析。
3.1 呼吸道感染 ICU患者呼吸道感染在醫院感染報道中占第1位,獲得性肺部感染主要為獲得性肺炎。在我國醫院感染總病例中,其構成比為26%~42 %[3]。發生于氣管插管、氣管切開、人工呼吸機使用的患者,患者意識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氣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氣管內誤吸,存在于咽喉的菌叢很容易沿氣管插管侵入氣管內,加之許多ICU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喪失咳嗽反射的能力,痰液不宜咯出,為細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3.2 尿路感染 在我國醫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20.8%~30.7% ,僅次于呼吸道,主要是細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癥,8O%的醫院內泌尿系感染與導尿有關,與導尿操作不規范,無菌操作不嚴格,導致導尿管污染或將尿道外口周圍細菌植入膀胱有一定關系。據統計留置導尿管>3d的患者發生尿路感染率為31%, 留置>5d的患者有74%發生感染,長期留置導尿管者幾乎100%發生菌尿。
3.3 血管內導管相關性感染 侵襲性操作是ICU造成血行感染的主要原因,特別是血管內治療,如靜脈穿刺、靜脈切開、中心靜脈置管及周圍靜脈置管等因技術操作不熟練,插管部位皮膚破損,破壞了皮膚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進入人體的最大入口,潮濕可以增加感染的發生率。
3.4 切口感染及燒傷創面的感染 內臟菌群的污染和皮膚攜帶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術傷口感染來源,術前沒有進行有效消毒;燒傷患者由于抗生素的普遍應用,耐藥菌株相當復雜,且一旦感染,很難控制,另外病房空氣、物品污染、術前毛發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機會。
3.5 消化道感染據調查,消化道感染的醫院感染發生率為0.3%~0.7%,占醫院感染總例數的12%~21%。,由于鼻胃管大小、營養支持的方法、患者的和胃腸動力是影響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內細菌大量繁殖[4]。特別是ICU的患者,由于廣譜抗生素及多種抗生素的聯合應用,腸道菌群更易失調,更增加了患者對胃腸炎的易感性。
4 護理相關對策
4.1 加強病房及環境管理,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嚴格探視制度,限制探視人數及時間,減少人員流動,減少病區的環境污染。采用紫外線空氣消毒、三氧機空氣消毒、通風換氣、濕式拖地、濕式掃床等護理措施,效果較好,并采取空氣細菌學監控。ICU由于監護儀器和各種治療設備集中,醫護人員流動性高,操作多,很容易通過接觸傳染[5]。因此,應加強危重患者的保護性隔離。在接觸患者或使用器械后,應認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機管道實行嚴格的消毒與滅菌,每周更換呼吸機管道,每天更換濕化瓶水。
4.2 早期發現感染的征象對于病重、年老體弱、年幼及長期患病的易感染人群要作為重點觀察對象。除常規監測體溫外,在進行口腔護理的同時要觀察口腔及咽喉部的變化,檢查各種管道是否為感染途徑,定期消毒并做培養;若有感染存在,及時做好血、尿、便、痰及分泌物標本的留取,血培養的留取應在應用抗生素之前,高熱時采取,陽性率較高。發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并給予處置。
4.3 加強對呼吸道的管理 針對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強對呼吸道的管理,保掙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墜人造成肺炎,喂養過程中盡量減少誤吸危險因素,用小號胃管少量持續喂養,控制胃內容物的反流,對機械通氣患者提倡半臥位姿勢[6]。
4.4 強化泌尿系的護理 在行導尿及留置導尿的護理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消毒正確,避免損傷尿道粘膜,導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導管移動造成黏膜損傷,對長時間留置導尿者,要保持導尿管系統密閉,減少導尿管與集尿袋的分離及頻繁采集標本[7]。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cm,保持引流通暢,定時更換引流管及尿袋,防脫落和污染。
4.5 重視靜脈治療的操作環節 靜脈治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尤其是在放置PICC管和中心靜脈插管時,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深靜脈穿刺部位每日消毒并更換一次性無菌敷帖,觀察局部有無紅、腫、熱、痛等,如有感染現象則及時對導管皮下進行細菌培養。
4.6 合理使用抗生素。近年來,由于抗生素在臨床上的不合理應用,導致患者體內菌群失調,造成耐藥菌株不斷增多,尤其是院內感染的病原菌耐藥性更高[8]。因此,正確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對于護理工作來說,對于痰、尿、血液、導管等標本采集及送檢,顯得非常正確,可以降低假陽性率等,培養出正確病原菌,由此通過高質量的細菌培養檢驗為醫生的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醫院內感染是危害病人健康和疾病康復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預防醫院感染的工作中,護士是護控醫院感染系統的具體實施和執行者.所以應嚴格地執行各項護理規章制度、血管內治療的環節,正確使用護理程序,并加強對ICU的護理管理,有效地配合醫院感染控制,使ICU的感染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參考文獻:
[1] 熊敏,應文娟,楊麗霞,等.重癥監護醫院感染監測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4):47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中華醫學雜志,2OOl,81(5):314―320.
[3] 耿莉華.醫院感染控制指南[I].北京: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416-433.
[4] 曹曉紅,馬巍,湯連志.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的分析及護理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2):179―180.
[5] 徐義.淺談監護室交叉感染的預防EJ].重慶醫學,2004,33(12):1808.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6-0083-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reoperative interview in the prevention of ICU syndrome after cardiac surgery.Method:200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valve replacement were randomly selected,postoperative monitoring time was greater than 72 h,the experimental group(A group) 100 cases,by the ICU nurses for preoperative visit;the control group(B group) 100 cases,without the ICU nurses before surgery,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ICU syndro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ICU syndrome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reoperative visit; Prevention; ICU syndrome
First-author’s address:Mianyang 404 Hospital,Mianyang 621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6.041
ICU綜合征是指在ICU監護過程中出現的以精神障礙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患者臨床表現呈多樣性,輕重程度不一,主要是以精神障礙為主,兼有其他伴隨癥狀如思維障礙、譫妄、情感障礙、行為動作和智能障礙等。心臟手術是外科手術中較為復雜的手術,創傷大、監護時間長,患者常因對手術缺乏了解和對ICU陌生環境的恐懼,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術后不能很好地配合,引起并發癥等,延緩康復[2]。術前訪視是將醫學、心理、社會等知識綜合運用于患者手術期護理的實踐過程,是手術全期護理的重要環節,更是實現使患者獲得高質量護理及順利康復的關鍵[3]。因此,有效的術前訪視非常必要,系統的術前教育和詳細、具體的術前指導是一種重要且有效的護理手段,能夠減輕患者焦慮,是保證手術成功、減少并發癥的關鍵[4]。筆者所在科室對心臟術后患者采取術前訪視措施預防ICU綜合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3年1-12月術前無精神病史及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術后在ICU監護≥72 h的全麻低溫體外循環下行心臟瓣膜置換術的患者200例。200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A組)和對照組(B組),各10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由病房護士及手術室護士做常規術前護理、宣教、訪視,未經ICU護士實施術前訪視。試驗組除由病房護士及手術室護士做常規術前護理、宣教、訪視外,ICU護士實施下列術前訪視,具體內容如下。
1.2.1 綜合評估 術前訪視在手術前1 d下午進行,由ICU責任護士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病史、一般情況、診斷;向主管醫生了解患者的手術方式,向麻醉醫師了解麻醉方法等;并參與復雜手術的術前討論;向病房護士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生活習慣及護理計劃等。在接觸患者前對患者的文化程度、理解、接受能力及認知、病情、麻醉方式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根據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
1.2.2 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訪視者首先作自我介紹,介紹時態度和藹、舉止穩重、端莊,讓患者產生信任、依賴感;選用合適的稱呼,不能用床號替代姓名,語言帶有鼓勵性,既表示理解、同情又表示給予積極的幫助和支持。讓患者產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后面的訪視工作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1.2.3 ICU環境介紹 介紹ICU病房布局,人員配備,工作模式;介紹ICU探視制度及其重要性;介紹術后可能接觸的各種儀器,介紹約束帶使用的必要性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介紹術后患者身上可能帶有的各種管道及其作用與可能帶來的不適感,使患者事先有良好的心理準備。
1.2.4 指導患者運用有效的溝通方式 指導患者術后各個階段如何配合ICU的治療護理工作,特別是麻醉復蘇階段,指導患者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告訴患者在他麻醉清醒至拔出氣管插管這段時間,醫務人員會在他的手上系一搖鈴,如果有任何需要可以輕輕搖一下搖鈴,醫務人員會以科室制作的語言、圖片卡,以提問的方式詢問他的需要,他可以用點頭和搖頭來表達自己,如果他的需要醫務人員都沒有詢問到,醫務人員會拿來寫字板,讓他將想說的話寫出來,及時為他解決問題。教會患者配合醫務人員進行有效溝通,以便順利拔出氣管插管。
1.2.5 深入的溝通交流 耐心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留給患者提問的時間,認真傾聽,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做好解釋,醫務人員在回答患者的提問方面嚴格審慎,不要超越職權,慎重回答非本專業的其他問題。做好心理疏導,教會患者放松心情的方法,讓患者放心。
1.2.6 做好訪視記錄 每次訪視完畢后,將具體情況填寫在訪視記錄本上,如有特殊情況應做好交接班。
1.3 ICU綜合征診斷標準
標準將符合以下條件的ICU心臟術后患者,診斷為ICU綜合征。患者在ICU監護過程中,意識清醒后2~3 d出現以下癥狀之一:思維障礙、行為動作障礙、情感障礙,智能障礙、譫妄狀態。癥狀持續至結束ICU治療后2~3 d,且排除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1,10],其他臨床表現包括頭痛、失眠、夜不眠、晝淺眠、便秘、腹瀉、腰背痛、皮膚異樣感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確診ICU綜合征的比較
試驗組確診ICU綜合征的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日比較
試驗組平均住院(12.51±2.45)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5.73±3.06)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942,P=0.012)。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滿意度為97.0%(97/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0.0%(90/1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031,P=0.045)。
3 討論
3.1 筆者所在醫院ICU綜合征發病原因分析
3.1.1 環境因素 (1)儀器設備多。監護儀對患者心理的影響可引起臥位不適感、焦慮恐懼感、擁擠壓力感和視覺刺激感[5]。(2)噪音大。由于筆者所在醫院ICU為綜合ICU,患者多,病房為開放式的大病房,病床之間僅以床簾相隔,全病房相互影響,噪音大。噪音大,就會刺激患者的交感神經,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導致患者煩躁不安,焦慮感和壓力感加重,疼痛感加劇,使患者感到頭痛、幻覺、入睡困難、晝夜睡眠節律倒轉、抑郁等。(3)由于筆者所在醫院ICU為層流病房,病房沒有窗戶,晝夜燈光照明,缺乏時間感和白天、黑夜的節律感。(4)限制探視無陪護。患者入住ICU后,家屬不能陪護,每天只能探視一次,每次只允許兩個家屬,時間不超過15 min;加上陌生環境和搶救任務的特殊,往往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焦慮、抑郁、敵對等情緒和心理壓力,干擾術后醫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增加術后并發癥,延長疾病的恢復過程,甚至加重病情和引發一些護患矛盾[6];而醫生護士忙于治療、護理工作,缺乏與患者的溝通及交流等。(5)術后早期限制活動及使用約束,對環境陌生,產生恐懼感。(6)頻繁的搶救工作給患者造成的恐懼感和焦慮感。ICU搶救次數頻繁,死亡患者也較普通病房多,而筆者所在醫院ICU病房為開放式大病房,病床之間僅以床簾相隔,搶救患者時不能很好的隔離患者,給患者造成恐懼感和焦慮感。這些不良心理反應可影響疾病的治療和恢復,因此提供全面的心理護理很重要[7]。
3.1.2 疾病因素 (1)手術前后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手術無論種類、大小,外科手術對于患者來說是都是一種嚴重的心理應激源,患者大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8]。包括病情危重、手術帶來的疼痛或軀體損傷,以及對疾病、手術的認識及心理準備不足和對死亡的恐懼等。(2)睡眠剝奪。實驗證明,睡眠剝奪2~5 d后,會出現多疑、焦慮、定向力障礙、譫妄、錯覺等精神癥狀[9]。(3)護理因素。心臟術后特殊治療及護理多,留置在患者身上的各種管道、設備導聯線多等對患者造成不適感。
3.2 術前訪視的目的和意義
3.2.1 注重與患者溝通交流 告知麻醉初醒的患者已在監護室及手術完成的情況;向患者解釋使用約束的必要性,使其消除人格受限的心理感覺;交流方式包括語言交流(不能說話的患者可以配備語言卡、圖片卡、手寫板等),非語言交流(如微笑的面容、鼓勵的眼神、皮膚的接觸等)[10]。在術前訪視時已向患者介紹,麻醉初醒時不能說話,只能通過非語言交流來進行溝通,合理運用語言和非語言交流技巧可縮短與患者的距離[11]。因此在術后麻醉初醒階段患者能夠比較平靜地、很好地與醫務人員溝通。
3.2.2 采取以介紹環境和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為主的術前訪視 手術患者術前普遍存在著焦慮,并隨著手術的日益臨近而逐漸升高[12]。通過術前訪視,不僅可以使患者熟悉術后對自己監護的護士,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訪視時對ICU監護設備和儀器的介紹,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醫院、醫護人員的信任度,能夠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減少恐懼,達到穩定情緒的目的[13]。患者與ICU護士建立起相互了解信任的關系,增強了安全感。通過術前訪視,對將要轉入ICU的患者進行宣教,減輕術后患者對手術后果產生的焦慮不安心理,消除對死亡的恐懼[14],為預防ICU綜合征的發生奠定了基礎。
3.2.3 術前訪視的意義 (1)通過術前訪視,對患者有了全面的了解,根據訪視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筆者所在科室護士通過術前訪視及時了解患者的情況,將訪視情況加以記錄,特殊情況重點交班,術后可有針對性地制訂個體化護理計劃,為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對提高患者遵醫行為、促進患者術后的恢復、增加患者對ICU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ICU護理工作質量有明顯的作用。(2)通過術前訪視,減少了ICU綜合征的發生,縮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從而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費用,節約了衛生資源。(3)通過術前訪視,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增進了護患關系的和諧。
入住ICU的成年患者常發生行為、知覺、認識方面異常,其發生率報道不一,最高的報道可達70%[15]。據研究,ICU患者中有16%并譫妄,約有12%~36%發生抑郁,與一般人抑郁發病率(約4%)相比危險度高[16]。術前訪視的過程本身就是ICU護士將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知識運用于患者護理的實踐過程,提高了護理質量,是實施整體護理的需要也是護理形式發展的需要。ICU綜合征的常見原因在患者入住ICU期間是難以避免的,而醫務人員可以針對ICU綜合征的常見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術前訪視,使患者對ICU的環境、工作模式、探視制度等事先有一定的了解,當患者術后在ICU遇到這些情況時不會因為陌生而恐懼,不會因為不理解而產生抵觸情緒。同時在術前訪視時與ICU責任護士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的護患關系,使患者在術后遇到困難時愿意及時與護士溝通、交流,通過溝通護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為患者解決問題。
本研究顯示,試驗組確診ICU綜合征的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試驗組的平均住院日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試驗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提示術前訪視對預防ICU綜合征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王志紅,周蘭珠.危重癥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65-179.
[2]薛衛斌,蘇潔,楊秀玲,等.加強心臟手術前ICU護士訪視管理及指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21):2690-2691.
[3]羅德生,王慧,方敏,等.術前訪視對預防心臟外科術后患者ICU綜合征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3.
[4]朱勁松,董曉紅.術前護理訪視的現狀及發展簡述[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1,31(11):55.
[5]孫淑蘭.監護儀給患者身心引發的傷害及護理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4.4(2):34-35.
[6]謝間好,鐘梅,陳仕娟,等.ICU術前訪視對食管癌患者術后護理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4):63.
[7]艾艷華.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理念在ICU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5):288-299.
[8]鄧瓊,張芳,張芬.手術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措施[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7(11):1399-1401.
[9]劉化俠.機械通氣患者的不適與痛苦[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4):52-53.
[10]陳蓉,龔曉琪.ICU綜合征的防治與護理[J].現代護理,2006,3(6):101-102.
[11]吳慕琳,張麗萍.術前訪視外科ICU老年患者的效果評價[J].護理雜志,2009,26(5):21-22.
[12]劉喜梅,魏新,梁濤,等.術前訪視對心臟手術患者術前焦慮程度影響的研究[J].護理雜志,2002,19(2):11-12.
[13]趙光昱,林曉莉,羅菊,等.ICU護士對心臟手術患者實施術前訪視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學,2010,16(33):16-17.
[14]萬獻堯,張久之.ICU綜合征[J].中華內科雜志,2009,48(9):779-78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住院治療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所有患者均滿足衛生部制定的重癥顱腦損傷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滿足診斷標準;一周內未接受其他任何藥物或者物理等治療;簽訂知情同意書。根據上述標準共入選100例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排列法將均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3.3±1.2)歲,其中交通事故損傷43例, 高處墜落傷7例。損傷類型包括顱內血腫 11例,腦挫傷11例, 腦干損傷28例;觀察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2.5.1±2.4)歲,其中交通事故損傷44例, 高處墜落傷6例。損傷類型包括顱內血腫9例,腦挫傷15例, 腦干損傷26例。兩組逐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監護及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腦外監護和護理,例如肝腎功能監護、生命體征監護等等,其中護理措施包括預防脫水、感染及各種并發癥護理、腦細胞保護等常規護理。
觀察組化作了哈進行ICU監護,主要監護內容有:(1)生命體征監護。分析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心電圖、呼吸功能、體溫和血氣等方面。(2) 意識及瞳孔監護。包括光反射、神志、肢體感覺、顱神經、運動等。(3) 中心靜脈壓監測采取鎖骨下靜脈穿刺術。(4) 定時監測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和尿滲透壓以及出入水量。(5) 消化功能監護。按照患者具體病情進行針對性護理對策:(1)加強呼吸道管理,確保呼吸道順暢;(2)機械通氣,采取間歇正壓通氣,潮氣量在8~10 ml/kg,呼吸比1∶1.5,氧氣濃度40%;(3)
嚴格按照醫囑指導服用抗感染、抑酸、化痰、循環支持、保護腦細胞和胃黏膜等藥物,同時在藥物使用過程中加大安全巡視力度,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通知醫生配合處理;(4)體溫在38 ℃上者進行亞低溫護理,例如使用冰毯、冰帽幫幫助降溫到35 ℃,持續4―6d后復溫。
1.3臨床護理效果評估標準
按照術后Glasgow評分、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估,(1)良好:恢復迅速,能夠正常生活;(2)中殘:存在一定的部分精神或神經障礙,生活上基本能夠自理;(3)重殘:意識清晰,但是生活需要其他人的幫助;(4)植物狀態:長時間昏迷不醒,臨床體征、癥狀無變化;(5)死亡。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X±s)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分別進行t和x?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效果
護理后,觀察組中良好38例,中殘4例,重殘2例,植物狀態2例,死亡2例;對照組中良好26例,中殘7例,重殘3例,植物狀態4例,死亡10例;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護理并發癥結果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