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6:59: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行政創新的具體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b)-0-02
近年來,國家加快了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力度,準備利用3~5年的時間,通過制度創新、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對廠辦大集體進行徹底改革。新的形勢,深刻影響了沈冶機械廠辦大集體員工的思想,給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運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提升廠辦大集體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切實解決企業員工的思想問題,就必須適應新形勢,正確地運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1 認真學習,掌握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一個科學的系統,正確運用它去解決問題是一門科學的藝術。要掌握這門藝術,就必須通過認真、嚴謹的態度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必須認真刻苦地學習。學習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應該做到三個“熟悉了解”:一是要熟悉了解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內部結構、分類及其運用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從客觀上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產生深刻的認識,這是正確認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一把鑰匙。二是熟悉了解各種具體工作方法的作用、特點及對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由許多種不同的具體方法所組成的,每一種具體方法又都有不同的作用和特點,分別適用于不同的對象。要用具體的方法去解決具體的問題,就必須對各種具體的工作了如指掌。否則,不知道有什么方法,或不知道哪一種方法能夠解決什么人的什么問題,就根本談不上如何正確運用的問題。三是熟悉了解各種具體工作方法之間的聯系、區別及其規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各種具體方法既互不相同、有著明顯的區別,又相互聯系,能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是因為這種聯系和區別,才使得數種互不相同的工作方法能夠根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需要,有規律地排列成一種新的復合方法。由此可見,深入細致地掌握各種具體工作方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對于正確運用各種工作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 科學分析,正確選擇
某一種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具有解決某一問題的功能,并不等于它能夠卓有成效地解決問題。這是因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在運用中要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只有當它適應外界客觀條件的要求時,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客觀世界是復雜的,制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運用的客觀條件也非常復雜,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去對各種客觀條件進行科學的分析。科學的分析是正確選擇方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科學的分析,就不可能有正確的選擇。要對影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運用的客觀條件進行科學的分析,首先,要認真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例如,廠辦大集體企業員工上訪時,接訪人員就要耐心地傾聽員工反映的問題,認真地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不認真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就不會知道問題發生的來龍去脈和癥結所在,也不可能選擇出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要認真分析問題的性質和嚴重程度。每一個問題都具有不同的性質,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例如,有的問題矛盾已經激化,有的則沒有激化;有的問題已經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有的則處于萌芽狀態。不認真分析這些具體情況,就不知道該用單一的方法,還是用組合的方法去解決。此外,還要認真分析被教育者的基本特點。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不同的人有具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又分別適用于不同特點的人,不知道思想政治工作對象個人的特點,也就無法正確選擇正確的思想方法。最后,要認真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所處的客觀環境。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要在一定的客觀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不同的客觀環境能夠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只有認真分析這種客觀環境及其對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影響,才能選擇到最優化的工作方法。
3 務本求實,不圖虛名
務本求實就是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說實話、干實事、抓根本,徹底解決問題。務本求實要堅持做到四個“不”字:一是不趕時髦。對待新出現的管理方法不囫圇吞棗似地盲目照搬,更不隨大流、趕浪潮,用新方法來裝點門面,堅持在真正學懂弄通之后,才扎扎實實、有計劃地結合實際應用于自己的工作。二是不走“捷徑”。運用各種工作方法時,要堅持科學的工作態度,嚴格按照有關原則規定和實施程序辦事,不用哄騙、欺詐的手段去對待思想教育工作對象。三是不爭“彩頭”。運用方法要著眼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特別是要注意解決一些不為人們重視的基礎性問題。四是不走過場。對于思想政治工作中遇到的“老大難”問題和自己不感興趣的問題,要堅持持之以恒、負責到底的精神,既不敷衍了事做樣子,也不馬馬虎虎收場。
4 秉公處事,不偏不倚
秉公處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道德,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準則之一。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著一定的權力,能不能秉公處事,不僅決定著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能不能得到正確運用,更重要的是它將決定著人心向背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敗。堅持秉公處事,第一,必須堅持原則,公道正派。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果心術不正,不按原則辦事,就不可能正確地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去公正地處理和解決問題。第二,必須一視同仁,不分親疏。思想政治工作者對自己的工作對象不應有親疏厚薄之分和愛惡生熟之別,不能以個人的好惡分等級,更不能以個人的感情做衡量工作的標準,應該一視同仁,平等相待,公正處事。第三,要賞罰公正,統一標準。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處理問題時,無論對上、對下,對熟悉的還是不熟悉的,都必須用同一把尺度去衡量和評判,實施獎懲。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5 靈活運用,有機結合
前言
基于以人為本模式的學校管理創新,主要是以發展人、解放人、激勵人、尊重人、關心人為主要指導思想,將人作為學校管理的主體,大力開發和利用學校的人力資源,為學校組織內外的利益相關者提供服務,從而實現學校管理的最終目的,即發展人、解放人。推動學校管理的進步。
1基于以人為本模式的學校管理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管理方法限制學校管理創新發展:
管理方法對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影響,管理方法的滯后將會限制學校管理的創新發展。目前學校管理中重章法、權利、機構,管理方法也常常使用剛性管理中科學管理方法,強調對教師的監督、控制、定量評價。尤其是通過行政手段,根據行政的職權等對學校進行管理,采用強制性手段,不但沒有改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還限制了管理方法的創新和教職工的管理積極性[1]。
1.2管理制度制約學校管理創新:
學校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據,管理制度存在問題則會制約學校管理的創新。傳統學校管理制度中缺乏常規管理標準,過于重視學校工作的有序性,往往將學校管理工作設計成環環相連的流程、嚴密的程序。雖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工作程序的過分重視促使師生員工浪費大量的精力、時間。同時也限制了教師的創新,長期以往不利于學校管理的創新和發展[2]。
1.3管理理念缺失人本思想:
在學校管理中其管理理念將直接影響管理行為,管理理念中缺失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少數人具有決策權,忽視了被領導者的作用。傳統的學校管理通常根據領導者的意愿制定管理目標、計劃和實施,實際上實現學校管理的目標是實現領導者的意愿。例如,教師的管理、教育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安排等,對學生和教師的興趣特長、愛好、實際需要等很少考慮,缺少管理的民主性;過于強調對師生的管束,傳統的學校管理理念強調管理性,忽視了對學生的教化和引導,對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非常不利。最后表現為缺乏服務意識。
2基于以人為本模式的學校管理創新的具體方法
2.1創新管理方法:
采用量化管理和模糊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師的備課管理進行量化和規范化。在對教師進行考核時對量化指標的選擇應根據教師的特長和興趣等,鼓勵教師完成課題任務,將學生的成績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但不唯一,重視培養學生的素質、思想品德等。另外可以采用隱性管理的方法,注重隱性文化的渲染和熏陶,營造積極進取、寬松、和諧的校園環境氛圍,實現人本式管理。例如在校園中開展栽養盆栽實踐活動,設計不同造型的盆景,營造一種和諧的校園環境,另外還可以設計風格迥異的警示牌等[3]。
2.2創新管理制度:
通過創新管理制度的方法,實現決策民主化,為以人為本模式的學校管理提供保障。充分調動廣大師生根據管理制度進行活動的積極性,根據他們的意愿和需求改變傳統的管理制度,擴大社區、家長、學生、教職工在學校管理中的權利。例如建立民主互動機制,首先營造尊重和理解的工作氛圍,關心教師的福利待遇、個人生活、工作環境等,以此來使教師感受到被尊重,從而提高工作熱情。其次是使教師認識到參與學校管理的重要性,并賦予其監督權,保證學校管理的高效實行。最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設計“校長意見箱”的方式,鼓勵學生提出對學校管理的看法,充分展現以人為本管理模式。
2.3創新管理理念:
創新管理理念,首先在管理中應以學生為本,主要創新內容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如在對學生盡心教學時改變課程結構,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突出課程結構的選擇性、綜合性、均衡性。可以設置選修課和必修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自由選擇,在對學生進行成績評價時也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測評,改變傳統學生管理中以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指標的局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注重教師的發展,在學校管理中提高教師的地位,制定管理方案和計劃時,引導教師提出管理建議,并積極參與到管理中去,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實現學校管理的創新[4]。
3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基于以人為本模式的學校管理創新,從中可以看出傳統學校管理中嚴重缺乏人本思想,對教育的發展非常不利,針對這種情況進行學校管理的創新,融入以人為本模式,提高人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滿足新時期教育理念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
參考文獻
[1]王麗香.以人為本的小學學校管理模式研究[J].才智,2013,33:51.
[2]劉春和.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創新[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08:4-6.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377(2016)06-0259-01
前言:
基于以人為本模式的學校管理創新,主要是以發展人、解放人、激勵人、尊重人、關心人為主要指導思想,將人作為學校管理的主體,大力開發和利用學校的人力資源,為學校組織內外的利益相關者提供服務,從而實現學校管理的最終目的,即發展人、解放人。推動學校管理的進步。
1基于以人為本模式的學校管理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管理方法限制學校管理創新發展:管理方法對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影響,管理方法的滯后將會限制學校管理的創新發展。目前學校管理中重章法、權利、機構,管理方法也常常使用剛性管理中科學管理方法,強調對教師的監督、控制、定量評價。尤其是通過行政手段,根據行政的職權等對學校進行管理,采用強制性手段,不但沒有改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還限制了管理方法的創新和教職工的管理積極性[1]。
1.2管理制度制約學校管理創新:學校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據,管理制度存在問題則會制約學校管理的創新。傳統學校管理制度中缺乏常規管理標準,過于重視學校工作的有序性,往往將學校管理工作設計成環環相連的流程、嚴密的程序。雖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工作程序的過分重視促使師生員工浪費大量的精力、時間。同時也限制了教師的創新,長期以往不利于學校管理的創新和發展[2]。
1.3管理理念缺失人本思想:在學校管理中其管理理念將直接影響管理行為,管理理念中缺失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少數人具有決策權,忽視了被領導者的作用。傳統的學校管理通常根據領導者的意愿制定管理目標、計劃和實施,實際上實現學校管理的目標是實現領導者的意愿。例如,教師的管理、教育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安排等,對學生和教師的興趣特長、愛好、實際需要等很少考慮,缺少管理的民主性;過于強調對師生的管束,傳統的學校管理理念強調管理性,忽視了對學生的教化和引導,對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非常不利。最后表現為缺乏服務意識。
2基于以人為本模式的學校管理創新的具體方法
2.1創新管理方法:采用量化管理和模糊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師的備課管理進行量化和規范化。在對教師進行考核時對量化指標的選擇應根據教師的特長和興趣等,鼓勵教師完成課題任務,將學生的成績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但不唯一,重視培養學生的素質、思想品德等。另外可以采用隱性管理的方法,注重隱性文化的渲染和熏陶,營造積極進取、寬松、和諧的校園環境氛圍,實現人本式管理。例如在校園中開展栽養盆栽實踐活動,設計不同造型的盆景,營造一種和諧的校園環境,另外還可以設計風格迥異的警示牌等[3]。
2.2創新管理制度:通過創新管理制度的方法,實現決策民主化,為以人為本模式的學校管理提供保障。充分調動廣大師生根據管理制度進行活動的積極性,根據他們的意愿和需求改變傳統的管理制度,擴大社區、家長、學生、教職工在學校管理中的權利。例如建立民主互動機制,首先營造尊重和理解的工作氛圍,關心教師的福利待遇、個人生活、工作環境等,以此來使教師感受到被尊重,從而提高工作熱情。其次是使教師認識到參與學校管理的重要性,并賦予其監督權,保證學校管理的高效實行。最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設計“校長意見箱”的方式,鼓勵學生提出對學校管理的看法,充分展現以人為本管理模式。
2.3創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理念,首先在管理中應以學生為本,主要創新內容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如在對學生盡心教學時改變課程結構,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突出課程結構的選擇性、綜合性、均衡性。可以設置選修課和必修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自由選擇,在對學生進行成績評價時也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測評,改變傳統學生管理中以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指標的局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注重教師的發展,在學校管理中提高教師的地位,制定管理方案和計劃時,引導教師提出管理建議,并積極參與到管理中去,充分發揮教師的能動性,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實現學校管理的創新[4]。
3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基于以人為本模式的學校管理創新,從中可以看出傳統學校管理中嚴重缺乏人本思想,對教育的發展非常不利,針對這種情況進行學校管理的創新,融入以人為本模式,提高人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滿足新時期教育理念的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
參考文獻
[1]王麗香.以人為本的小學學校管理模式研究[J].才智,2013,33:51.
[2]劉春和.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創新[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08:4-6.
1.1行政管理人員管理效率意識的缺乏
行政管理人員管理效率意識的缺乏是影響我國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比如:許多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員深受傳統的管理思想與管理方法的影響,沒有對于新的管理方法與管理方式進行深刻的研究與實踐工作,使其仍然運用老思維進行管理,造成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停滯不前。
1.2行政管理體制的不健全
影響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行政管理體制的不健全。比如:許多的高校盲目的對于學生與教師隊伍進行擴招,導致其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很低。這種情況主要從下面三個方面得以體現。第一,學校對于本校中的教師隊伍沒有進行科學的安排管理,使其工作的效率偏低。第二,沒有形成完善的獎懲制度也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使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產生了工作上的疲倦感與不公感。第三,缺乏對于行政管理部門的改革,造成管理工作的繁雜、地位比較低、使得許多優秀的管理人員不愿到行政管理部門工作。
1.3行政管理人員素質不高
行政管理人員素質不高是影響我國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比如:第一,高校對于本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不重視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甚至有許多高校的領導層認為高校的主要任務是重視對于學生知識水平的培養及學生的就業問題,而行政管理工作只是擺設、無關緊要。這種思想的盛行嚴重的影響了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進一步發展。第二,高校對于本校的行政管理人員沒有進行定期的業務培訓工作,使得他們對于問題的處理工作非常不到位。
2我國高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意義
現在,我國的高校都在面臨著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個是生源數量的遞減、另一個是高校之間競爭的加劇。所以,我國的高校對于面臨著的這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積極的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擴大生源。在這些有效的方法之中,提高學校的行政管理效率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這項工作的展開,非常有利于學校對于自身的管理工作進行完善,展示出良好的形象和新精神面貌、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加大對社會的影響力度。
3我國高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
3.1人力資源的科學配置
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對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尤為重要的,主要是由于高校內部工作人員較多,工作素質良莠不齊,部分工作人員過度清閑,部分人員過度忙碌。為了能夠有效解決工作不對等的情況,應結合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合理配置工作人員。對于一些人員較多的部門,可以適當的將工作人員調到其他部門,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防止工作人員工作態度敷衍現象出現。
3.2行政管理全面信息化
行政管理工作全面信息化主要是依托于互聯網,將互聯網作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開展的主要載體,有效傳遞信息,這樣能夠降低工作人員信息傳遞強度,防止不必要的麻煩,提高信息傳遞和共享效率,逐步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朝著電子商務方向發展,實現全面信息化管理。
3.3高校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
高校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更好的推動其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其具體方法有:第一,進行行政管理工作的創新、積極進行行政管理權對于本校內下屬的分校與各個學院下放,使它們可以更主動、更靈活的進行日常行政管理事務的處理工作,不必事事請示校本部的行政管理部門,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二,進一步完善規章管理制度,使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更加完善。比如:建立學校教師治學委員會、學術交流委員會等等機構,可以使學校的教師積極的參與到學校的日常行政管理之中,形成良好的討論與監督氛圍,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民主性與科學性。建立獎懲委員會,對于嚴重違反學校行政管理紀律的個人與組織進行嚴肅處理,對于已經有違法犯罪行為的人員一律送往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制裁。對于有重大管理貢獻與學術貢獻的個人與組織進行重獎,體現出管理的科學性與公平性,全面推動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向前邁進。
3.4加強對于學校行政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
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又一個重要的措施為加強對于學校行政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比如:第一,聘請一些專家與學者定期來校舉辦關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培訓講座活動,要求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必須全員參加,沒有極特殊情況不許請假,有極其特殊情況的、要得到校長本人的書面簽字同意后,才可以準其不參加。第二,在培訓講座過程中、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要與來校的專家與學者進行大膽認真的交流與討論,對于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與思索,并且由此制定出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法,以便于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
3.5增強責任感、使命感以及憂患意識
行政管理人員需要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同時也需要憂患意識,增強危機感、緊迫感。憂患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包含預見意識和防范意識。“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憂患意識的重要表現就是善于從看似平靜的日常工作中預見危機,從有利中發現不利,準確判斷,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當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階段,許多高校都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行政管理人員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并且做好各種應急預案。
4結語
一是創新理念謀劃工作。機構編制工作任務重,頭緒多,人手緊。我們將全面激發改革管理的生機和活力,用創新的思路、創新的舉措、創新的方法來破解工作中的難題和掣肘。樹立“一盤棋”思想,善于運用辯證的思維,處理好行政體制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嚴控機構編制總量與保障重點工作需要的關系,最大限度發揮機構編制資源的使用效率,堅決做到精簡、統一、效能。當前,機構編制工作已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直接面對具體的矛盾問題,直接服務于經濟發展,我們將堅持開門搞改革強管理,積極借鑒各地區的好做法、好經驗,不斷擴大社會參與度。
二是規范管理機構編制。進一步提高機構編制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和精細化水平,更加科學合理的配置機構編制資源。建立完善機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有增有減”的要求,在確保財政供養人員“零增長”的同時,處理好嚴格控制和滿足事業需要的關系,把有限的機構編制資源向基層、向亟需加強的領域傾斜,不斷提高機構編制資源配置效益。找準新時期機構編制工作的定位,當好參謀、出好主意,不斷創新機構編制工作,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方法和路徑。
三是提升部門服務形象。一是建章立制,加強內部管理。進一步完善工作規則,強化“每位同志都是最后一道關口”的意識,把目標任務分解到部門、落實到崗位、量化到個人,激發出人人有分工、處處有任務、“全辦齊上陣”的干事創業熱情,以責任制促落實,以責任制保成效,形成規范有序高效、執行有力的日常管理機制。二是主動服務,提升部門形象。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主動把機構編制融入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去謀劃,設身處地為基層、為部門、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堅持“服務上門、送政策到家”的工作作風,并使之成為工作常態和工作自覺,積極認真溝通、耐心宣傳政策、細致溝通解釋,引導單位積極轉變觀念,優化編制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二、構建“一盤棋”格局,形成“一張網”制度
(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自覺把機構編制工作放在全局中去思考和謀劃。重新修訂《縣機構編制委員會議事規則》,凡涉及機構設置、加掛牌子、職能劃轉、編制調整、人員調整、擬定公務員考錄和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申報計劃事宜,全部提交編委會研究,任何部門都不得擅自審批機構編制和繞過編制部門請示機構編制問題。編委領導對編委會的召開高度重視,每年平均召開編委會6次,編委會的議事決策職能進一步凸顯。構建形成了領導有力、分工明確、協調配合的全縣機構編制工作“一盤棋”格局,真正建立起了編委主任一支筆審批、編委一家行文、編制部門一家承辦的“三個一”審批制度,實現職能配置科學化、機構設置最優化、編制配備精簡化。
(二)建立完善編辦、組織、人社、財政“四位一體”協調配合約束機制,從根本上控制了人員的“進口”,提升了進人用人的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一是堅持空編使用申請制度,嚴把人員入口關。實行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使用空編申請制度。堅持“凡進必考”原則,黨政群機關公務員(參公人員)考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必須先由編制部門逐級申報編制使用計劃;各單位出現空編需調整人員,先由編制部門對其是否空編進行把關,由編委統一研究后,再由組織、人社部門選調人員。通過加強空編使用管理,進一步規范了進人程序,杜絕超編進人。
二是完善人員編制與財政預算聯合管控制度,嚴把財政供養關。不斷完善人員調整審批制度、人員工資傳送審批制度,促使機構編制與財政預算掛鉤的制度和措施得到落實。每年年底財政局編制下年度經費預算,先由編辦對各單位在職人數及離退休人數進行審定,加蓋核定章,財政部門見到經編制部門審定后的工資預算表,才予編制下年度人員工資預算。這一做法已作為一項長效機制固定下來。通過人員編制與財政預算聯合管控,實現了編制與人員供養一體化,堵塞了各環節上容易產生的漏洞,進一步控制財政供養人數,節約了行政成本。
三是規范程序嚴格職數管理,嚴把科級干部配備關。出臺《縣干部選拔任用職數預審辦法》,明確黨政群機關、參公單位、事業單位科級干部的選拔任用,均需進行職數預審。縣委在動議干部時,由組織部門向機構編制部門提出職數預審要求,機構編制部門進行職數、編制的預先審核,組織部門根據編制部門的審核意見選任干部。通過職數預審前置,進一步規范程序環節,有效杜絕了超職數配備干部現象的發生。
(三)活化存量編制資源,內部挖潛統籌優化。
王維安教授認為:金融危機是內部矛盾激化或外部沖擊引起的金融體系動蕩和混亂,在短期內迅速惡化金融指標并對實際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從而使管理當局處于緊張狀態。從1979年日本進出口銀行在北京設立代表處開始,我國一直在積極的參與金融全球化,至今金融開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國已深深融入了金融全球化之中。所以這次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也很大。本文主要針對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行政管理改革走向進行探討,總結如下。
一、建立全國統一戰線
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們要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就必須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完善社會的自治組織結構,培養社會的自治與自律能力,建立政府與社會相互依賴、相互協作的互動關系,建立全國統一戰線。充分發揮第三部門(包括國際組織、志愿者組織以及各種社會組織體)在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向善治目標轉變的必經途徑。因為:第三部門的生產和活動主要是公益性,即為公共利益服務。出于改善我國行政管理之目的,我們要加強對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特別是用比較的方法歸納總結共同的優勢、經驗、教訓,取它之長,補己之短:在實踐中依據金融危機下中國的特殊國情,從實際出發,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
二、真正實現民主管理
公民參與管理是行政改革的一項基本原則。公民不僅是各種公共服務的“消費者”,更是公共服務的監督者,必須在參與管理中實現自己的權利與價值。此外,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看,公民和低層公務員作為最直接、最了解公共需要、受金融危機影響最直接的群體,通過吸收他們參加決策過程與管理過程,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可以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我們的公共行政改革應該考慮到強調包括專家、學者以及民眾在內的各界的參與,發揮他們的積極性,逐步實現管理的民主化。要大力發展和支持政務公開制度建設等行政民主化的實踐,逐步健全人民參與管理、監督公共行政的系統配套制度。
三、政府內部管理效率要提高
3.1加強行政管理機構改革
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經濟負面影響不置可否,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們應該轉變政府職能,沿著轉變政府職能的方向繼續探索下去,以職能需要來設置、裁撤、增刪政府機構。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門職能,科學地設置機構,優化人員結構,將一些職能相近的機構合并,減少過多地政府部門,以解決政府職能交叉重復、效率低下、多頭管理的問題,提高行政效率。其次,要著力減少行政層級,發展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以最新管理技術及信息技術(如電子政務)改進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再次,在機構設置上必須體現各級政府的功能特別。地方政府要根據其管理職能進行機構設置,沒有必要與中央或上級機關嚴格對口,以免造成機構閑置、浪費資源的后果。最后,在調整職能、重設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組織立法,以保證機構的設立、變更、撤銷和行政級別調整,都必須履行規范的法律程序,實現政府機構設置、職能、編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3.2政府績效管理要深化
政府績效管理是借鑒“新公共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西方各國在此領域已積累了較多的經驗。我國在政府績效管理評估工作上才起步,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更需要不斷完善。首先,實現政府績效評估制度化、法制化。制度和法律是實行政府績效評估的根本保障。當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缺乏嚴格、統一的規則,可先考慮制定一個統一的績效評估準則。在準則中對政府績效評估的評估事項、指標體系、評價標準、評估程序和具體方法與工具做出規定,在此基礎上以法律形式將績效評估制度化、法律化。這樣可避免評估在實踐中被折衷而失去其本質特征,出現有形無實的現象。其次,建立起科學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這是建立政府績效評估制的關鍵一步。借鑒“新公共管理”的經驗,實行以結果為導向的目標績效管理:評估的操作方法不能太復雜,以免執行起來過于繁瑣;將內部評估與外部評估相結合,促進評估主體的多元化,評估結果與獎懲掛鉤。再次。將績效評估與管理工作相結合,充分利用績效評估工具來改進政府管理。如控制預算、改進政府工作等等。
3.3政府人力資源管理要繼續推進
“人力資源管理”是借鑒了工商企業的管理術語,對政府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對公務員的管理。根據“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內容,我們應借鑒工商企業的人力管理方法,加強對公務員的管理。首先,必須增強政府公務員的“服務”意識。“新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官員增強服務意識和公共責任感,樹立“顧客”觀念,將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對公民的服務,公民就是“顧客”,提倡顧客導向、政府提供回應,滿足公眾(顧客)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其次,要嚴格貫徹《公務員法》,不斷完善公務員的招聘、晉升、薪資、考核及培訓制度,探討新的、可行的激勵方法。完善公共部門績效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職責與績效標準。借鑒企業管理經驗,引進職業生涯計劃,將績效考核與公務員的晉升、薪資及培訓環節聯系起來;改革培訓體系,展開培訓需求調查,不斷更新培訓內容,以達到通過培訓切實提高公務員技能與素質的目的:改革和完善公務員的薪酬制度,建立獎懲制度。將精神方面的獎懲制度與物質方面的獎懲制度相結合,借鑒工商管理實踐經驗,應適當加強對公務員的物質激勵。
四、結語
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要結合我國國情,敢于創新,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改革措施,從而保證我國行政管理改革健康、穩步地前進。
參考文獻:
二、真正實現民主管理
公民參與管理是行政改革的一項基本原則。公民不僅是各種公共服務的“消費者”,更是公共服務的監督者,必須在參與管理中實現自己的權利與價值。此外,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看,公民和低層公務員作為最直接、最了解公共需要、受金融危機影響最直接的群體,通過吸收他們參加決策過程與管理過程,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可以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我們的公共行政改革應該考慮到強調包括專家、學者以及民眾在內的各界的參與,發揮他們的積極性,逐步實現管理的民主化。要大力發展和支持政務公開制度建設等行政民主化的實踐,逐步健全人民參與管理、監督公共行政的系統配套制度。
三、政府內部管理效率要提高
3.1加強行政管理機構改革
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經濟負面影響不置可否,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們應該轉變政府職能,沿著轉變政府職能的方向繼續探索下去,以職能需要來設置、裁撤、增刪政府機構。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門職能,科學地設置機構,優化人員結構,將一些職能相近的機構合并,減少過多地政府部門,以解決政府職能交叉重復、效率低下、多頭管理的問題,提高行政效率。其次,要著力減少行政層級,發展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以最新管理技術及信息技術(如電子政務)改進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再次,在機構設置上必須體現各級政府的功能特別。地方政府要根據其管理職能進行機構設置,沒有必要與中央或上級機關嚴格對口,以免造成機構閑置、浪費資源的后果。最后,在調整職能、重設機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組織立法,以保證機構的設立、變更、撤銷和行政級別調整,都必須履行規范的法律程序,實現政府機構設置、職能、編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3.2政府績效管理要深化
政府績效管理是借鑒“新公共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西方各國在此領域已積累了較多的經驗。我國在政府績效管理評估工作上才起步,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更需要不斷完善。首先,實現政府績效評估制度化、法制化。制度和法律是實行政府績效評估的根本保障。當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缺乏嚴格、統一的規則,可先考慮制定一個統一的績效評估準則。在準則中對政府績效評估的評估事項、指標體系、評價標準、評估程序和具體方法與工具做出規定,在此基礎上以法律形式將績效評估制度化、法律化。這樣可避免評估在實踐中被折衷而失去其本質特征,出現有形無實的現象。其次,建立起科學的績效評估指標體系。這是建立政府績效評估制的關鍵一步。借鑒“新公共管理”的經驗,實行以結果為導向的目標績效管理:評估的操作方法不能太復雜,以免執行起來過于繁瑣;將內部評估與外部評估相結合,促進評估主體的多元化,評估結果與獎懲掛鉤。再次。將績效評估與管理工作相結合,充分利用績效評估工具來改進政府管理。如控制預算、改進政府工作等等。
3.3政府人力資源管理要繼續推進
“人力資源管理”是借鑒了工商企業的管理術語,對政府部門的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對公務員的管理。根據“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內容,我們應借鑒工商企業的人力管理方法,加強對公務員的管理。首先,必須增強政府公務員的“服務”意識。“新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官員增強服務意識和公共責任感,樹立“顧客”觀念,將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對公民的服務,公民就是“顧客”,提倡顧客導向、政府提供回應,滿足公眾(顧客)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其次,要嚴格貫徹《公務員法》,不斷完善公務員的招聘、晉升、薪資、考核及培訓制度,探討新的、可行的激勵方法。完善公共部門績效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職責與績效標準。借鑒企業管理經驗,引進職業生涯計劃,將績效考核與公務員的晉升、薪資及培訓環節聯系起來;改革培訓體系,展開培訓需求調查,不斷更新培訓內容,以達到通過培訓切實提高公務員技能與素質的目的:改革和完善公務員的薪酬制度,建立獎懲制度。將精神方面的獎懲制度與物質方面的獎懲制度相結合,借鑒工商管理實踐經驗,應適當加強對公務員的物質激勵。
四、結語
二、方法論與法學方法論
根據學者們的考察,“方法”源于希臘語言,意味著在給定的前提條件下,人們為達到一個目的而采用的行動、手段或方式。[2]“方法”提供了“方法論”的體系基礎,而“方法論”則重在說明方法在何種程度上具有恰當性,從而為人們思維提供相應的科學基礎。“方法論是以方法為實踐基礎,通過理論抽象而獲得的有關方法知識體系的說明。”[3]
方法論(Methodology)的必要性在于為人們進行理論研究提供了必備的條件,可以活躍研究主體的思維,是一種科學贏得其學科地位的重要力量。“在正路上行走的跛子會越過那跑在錯路上的快腿。不但如此,一個人在錯路上跑時,愈是活躍,愈是迅捷,就迷失得愈遠。”[4]方法論對于學科的創新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對學術而言,方法上純凈固然是不可或缺的要求,但是所有研究的本質恐怕是發現新方法(它需要研究者的創意),而不是單純適用通常的方法。”[5]方法論的創新往往會推動學科的深層遞進與發展。
各種學問的“研究”,都須以方法論為其基礎,法學研究更是如此。事實證明,方法論的研究不僅是促成法學研究科學化、規范化的動力,也是消解法學教條主義的良方,促動了實然與應然、價值與規范的流轉往返。從學科發展的視角來看,法學方法論是在法學研究進入到一定階段之后,“學科對本身進行的情況、思考方式、所利用的認識手段之反省”。[6]“反省”也即“內省”,其體現了對法學研究的基本立場、研究步驟、分析框架、具體手段的審視,同時也表明了“方法論”與“方法”的分野:任何學術研究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學者們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某種具體的方法;而從方法論的高度予以研究,顯然使學者們超越了技術性的局限,從而達到了理論上的建構,所以“法學方法論則主要是指關于法學研究(或開展和進行法學研究的)方法的理論”。[7]“法學方法論系以一套先設的假定為準據,確定基本的研究立場,從事法學理論之建構,進而以之探討、詮釋、批判法之存在與衍化現象、法之科學技術及法之實踐功能等之研究態度之科學也。”[8]由于方法論在中國是一個較新穎的術語,所以有必要加以進一步辨析。
第一,其與研究某一學科的方法或著簡稱為研究方法是否存在區別?對于法學的研究方法,一般的法理學教材中均設有專節予以介紹,如階級分析的方法、規范分析的方法等等,在行政法學教材中也會涉及到,稱為“行政法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系統分析方法、比較方法、案例分析方法以及經濟分析方法等。[9]在列舉這些方法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將研究方法的總和視同為方法論,就是說方法論不過是代替方法的一個比較動聽的同義語而已。[10]這不僅僅是法學的做法,其他學科也是如此。[11]筆者認為這種“總和”并不應是簡單地羅列,而應是具有一定體系的理論與意識,如國外學者認為政治學方法論是指政治學研究的“過程和假設有關的知識和技術體系”。[12]它的主要內容至少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分析途徑,又稱“理論”(theory),指的是研究政治現象所遵循的通則,即選擇研究問題、研究資料和研究角度的準則,它為法學研究提供一定的分析框架和理論模式;二是研究技術,是指收集并分析有關法律現象的材料所使用的特殊手段,諸如調查研究、內容分析和統計學等。由于中國法學理論發展時間較短,積累不深,所以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方法論有時只能針對具體方法而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方法論應涵蓋分析途徑與技術兩個層面,且以前者為重。[13]
第二,其與法律方法是否存在區別?對于這個問題,有學者進行了詳盡的考察,認為應當區分法學方法與法律方法。法學方法,即法學研究方法,其關注的核心是何謂正確之法這一法哲學的第一個基本命題,有關法學方法的學說便是法學方法論。而法律方法是應用法律的方法,其中狹義上的法律方法的內容為法律解釋,廣義上的法律方法則包括法律推理方法等。[14]我個人比較贊同這樣的區分,法學方法論與具體的、技術性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后者只需在規則、技術的層次上解決如何進行法學研究和如何制定、適用法律的問題,只是法律方法。而前者必然含有“價值判斷”的內容,也就是說,法學方法論是一種主體意識非常明確的法學研究方法和法律適用方法的體系建構。例如,自然法學派采用“價值分析”的立場,以公平、正義等“應然”觀念來解構、批判法律制度,從而使“法律應當是怎樣的?”成為一種立論的根本與分析的基點。同樣,規范法學與社會法學則以實證的態度,分別從規范的角度與社會的角度來證成法律的存在原理。為此有學者建議將法律方法改稱為法律技術,以區分二者。[15]在行政法學界也有將方法問題分為行政法學方法和行政法制方法的做法。[16]
當前,中國法學研究往往較多地把方法論看作是單一抽象的概念或與方法混同,很少對分析路徑進行研究。不過,近年來對方法論的研究開始偏重于法解釋學的論述,這是可喜的一步,但如前所述,其遠遠不夠。
三、行政法學方法論
行政法在形式上缺乏統一的行政法典,且行政法規范又多散見于各種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而同時行政法學作為獨立的學科發育甚晚,所以對行政法學的研究而言,方法論是極為重要的。[17]
(一)傳統方法論(行政行為形式論)
(二)實踐教學是行政管理學課程的性質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學是公共管理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在公共管理學科體系中具有明顯的基礎和導向作用,也是法學、新聞學、檔案學、財政學等與公共組織密切相關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作為一門研究政府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規律的科學,行政管理學的原則、原理有很強的理論性。同時,作為系統總結了國家行政管理的科學方法的學科,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行政管理學“貴在有用”。作為一門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的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行政管理學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必須重視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行政管理學這一鮮明的特征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所在。
(三)實踐教學是解決目前行政管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培養新形勢下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需要持續多年的,導致了我國人才培養的斷裂,因此,隨著高考的恢復,我國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養急需首先補上理論匱乏這一課。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研究行政管理學理論,開設行政管理學課程。行政管理學在研究和教學方法上以政治學作為價值取向,采用傳統的研究型、學術型教學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滿足了當時一個新的理論和課程最初建立和發展的需要。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我國社會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由傳統的研究型、學術型向應用型、操作型人才轉變。據此,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的學科調整中把行政管理從原來隸屬于政治學一級學科轉到了隸屬于公共管理學,突出了行政管理學學科的管理性,即實踐性。從學科的調整可見我國對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變化。那么,作為行政管理學科最基礎的課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和教學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突出其實踐性。但是長期以來,高校行政管理學教學的軟肋就是實踐教學環節非常薄弱,嚴重影響了行政管理學課應有的教學效果,也是導致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體方法
本科教育培養目標、行政管理學的課程特點以及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決定了在行政管理學的教學方法上必須進行優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須堅持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和優化實踐教學,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
(一)課堂實踐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是指以課堂為教學場所,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為了深化和鞏固學生的認知而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課堂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從而深化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的掌握。課堂實踐教學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案例分析法。這一方法是20世紀初哈佛大學創造的,即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案例,通過學生的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行政管理學的實用性特別強,它的重點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導解決現實的社會公共問題,以及這種解決方法在其他相關情形下的推廣。這一特性決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學教學工作中有普遍的應用價值。
2“.角色模擬”教學法。這一方法在于在課堂上人為地營造某種行政管理情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從事相應的具體工作。通過這一方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直觀地去感受、領悟所涉及的問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這一方法比較適用于涉及大量常規細節和現象、需進行較為復雜的綜合方法技能訓練的場合。行政司法、行政執法、公文處理、會議管理、機關物產材管理等內容非常適合運用這種方法。
3.課堂討論。這種方法是在教師講授基礎知識后,為加深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理解,在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學生通過充分準備,師生圍繞一個主題,發表意見,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既可以達到形成共識、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創造性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學中針對“西方公共行政理論歷史沿革及其啟示”“我國大部制改革的困境與對策”“行政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路徑“”深化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路徑”“西方行政改革對我國的啟示”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就應該運用討論的方法。
4.換位教學法。對于一些簡單的章節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備課,然后在課堂上師生身份互換,老師隨機點名,讓個別同學以老師的身份給大家講解,其他同學隨時提問,老師最后作點評。這樣,通過備課、講課,學生把所學習的內容學懂、學透,提高了其自學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5.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就是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并提高綜合素質的方法。任務驅動法包括以下三個環節: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布置教學任務、學生獨立完成任務、教師進行成績評定。“任務驅動”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它使教師由“主角”轉變為“配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實現了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地尋求知識的轉變。這一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的能力。
(二)課外實踐課外實踐是指學生在課堂之外、在學校的范圍內進行的實踐活動。這類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利用學生課下的業余時間,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擴展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指導性自學。這一方法是通過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的方式,讓學生自學來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一種方法。自學的內容大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布置學生閱讀與行政管理學相關的課外書籍,包括經典著作、重要文獻、高質量的專業論文等,其目的是擴大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的教材內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點、非難點的章節,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就能理解的內容。如行政管理學當中的“行政決策”這一章,關于行政決策的定義、程序、類型以及行政決策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在管理學等課程中基本的東西都學過,因此,這部分內容完全可以布置學生自學,教師沒有必要花大力氣來講,只是提示學生在把握的過程中注意決策同行政決策的區別就可以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行政決策體制以及我國行政決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的教授上。自學不僅達到了擴大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和思考的習慣。
2.科學研究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這種職能不單純是要求教師從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導學生參加科研活動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為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適當的科研工作。如以教學中的疑點、難點問題為突破口,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選拔基礎好的具有刻苦鉆研精神的優秀學生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或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團體等,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充分發揮和展示個人的才華。
3.模擬實驗。在校內建立行政管理模擬實驗室,模擬各種行政管理場景和運作,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處于某種管理角色中,從而增進學生對管理知識和方法的認知,培養綜合管理能力。
(三)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指學生走出校門進入到真實的社會中去,實現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社會實踐印證和加深學生的理論認知,把學到的理論向實踐轉化,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社會調查。針對行政管理要解決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利用節假日、寒暑假開展專題調研,在調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會,如行政管理學“行政組織“這一章,可以布置“我國省直管縣改革———以綏中為例“”遼寧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對策”等。人事制度這一章可以布置“遼寧政府雇員制”“遼寧公務員考試制度研究”等。在調研過程中,學生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發袋徇卷、撰寫調查報告等,鍛煉學生的交際溝通、撰寫調查報告的能力。
2.參觀教學法。為了使行政管理學抽象的理論知識感性化,使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同時鞏固驗證已學知識,可以組織學生到政府等部門去實地參觀。參觀法資源鮮活、生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學空間被極大地拓展,教學同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參觀訪問作為課堂教學的直觀印證,對學生的情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非常明顯。參觀一般由校外實踐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整理參觀筆記,撰寫參觀報告。
3.實習。顧名思義,實習就是在實踐中學習,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拿到實際工作中去應用,以鍛煉工作能力。對于應用性極強的行政管理學這一課程而言,實習具有一切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為了保證實習的實效,最好應在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進行。
三、問題思考
課堂實踐、課外實踐和社會實踐等多種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為行政管理學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但是這只是從應然的角度來講的,而在實際上,教學方法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采用必須從實際出發。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行政管理學的實踐教學尚屬探索階段,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合理地運用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構建比較合適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實踐教學方法豐富多彩,并不是說在每個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對每種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個教學內容都可以隨意采用某種教學方法。實際上,每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我們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合理地運用各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在多種教學方法中,從達到教學目標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礎實踐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行政管理學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如實驗、參觀、自學;二是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中層實踐手段,如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討論法等;三是為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而設置的高層綜合實踐手段,如項目驅動、科學研究法、調研、實習等。因此,應加深對各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討,合理地對各種方法進行組合,構建比較合適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
(二)系統地規劃和安排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方法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方式,與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就應該有與之相配套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考核方法。從總體上看,教學方法有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兩大類。作為兩類不同的教學方法,其在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在長期的行政管理學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論講授法,因此,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備了許多經驗,理論講授比較規范和系統。而實踐教學雖然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其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由于多種原因,至今還沒有單獨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法,從而使得實踐教學難以落到實處或者變形走樣。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首先對其進行系統地安排和規劃。如調整和完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增加與實踐性手段相適應的內容;明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總學時中的比例,改變實踐學時隨意性的情況;將實踐教學內容納入到考試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從而使實踐教學得以貫徹落實。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機制教師隊伍是教學質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實踐性教學方法運用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實踐能力,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在目前從事行政管理學課的教師隊伍中,大部分教師是直接從學校到學校,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到了高校從事教學工作,這種情況不僅是在行政管理學科比較常見,在其他學科也司空見慣。實踐教學經驗的缺乏嚴重地影響著實踐教學方法的使用,從而成為提高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瓶頸。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下功夫。如有計劃地讓從事該課的教師到行政部門掛職鍛煉、吸引優秀的行政領導干部加盟等。實踐教學方法的成本比理論教學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實踐教學方法運用的前提,無論是實驗設備的配置、實踐基地的建立和使用,還是調查、參觀以及實習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備的資金物材的支撐,沒有這些條件,實踐教學無法開展。但是,從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這部分投入還有很大差距,部分學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強實踐教學,學校必須在教學的硬件環境上下功夫。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規劃是城市政府對城市空間資源進行宏觀調控、開發引導的重要手段。 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空間資源的合理配置已成為政府經營城市的主要內容, 城市規劃管理也隨之成為城市管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市場化進程逐步加快后, 政府和社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城市規劃管理的時候, 便開始思考城市規劃管理體制如何與時俱進的問題。 城市規劃管理體制創新即分析出城市規劃管理系統的構成及其存在的問題, 從而正確、全面地提出城市規劃管理的創新思路。
一、城市規劃管理的系統構成
城市規劃管理由決策系統、執行系統、反饋系統共同構成的一個大系統。
1. 決策系統。指城市規劃的編制和審批管理, 又稱為城市規劃的制定。 城市規劃的編制是制定的前期工作, 城市規劃的審批是制定的后期工作。
2. 執行系統。指城市規劃的實施管理。 它是圍繞建設工程的計劃、 用地到建設而展開的管理工作, 貫穿于建設的全過程。
3. 反饋系統。即城市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管理, 并將發現的問題向決策系統、執行系統反饋。
本文僅就執行系統與分饋系統存在的問題及創新進行研究論述。
二、執行系統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依據沒有公開
依法行政是城市規劃管理執行系統的準則, 基于一證兩書模式的規劃許可制度, 是執行系統對城市開發建設活動管理工作的主體內容。 盡管目前對工作程序、工作時段有公開規定, 但行政的依據沒有完全公開, 或者還沒有為普通市民提供獲取這些信息的便捷通道, 因此, 項目審批難免有暗箱操作之嫌。
(二)管理人員的自由裁量權過大
首先在行政過程中, 審批的依據沒有充分地向行政相對人公布, 其次是行政依據的本身依據不足。 如涉及到地塊開發的控制性詳細規劃, 指標基本上是由規劃編制人員依據個人經驗確定, 所以也只能作為項目審批時的參考依據, 指標的不確定性恰巧成為管理人員的自由裁量權, 而自由裁量權過多的存在使個別團體受益, 公眾或政府利益受損, 乃至產生滋生腐敗的隱患。
(三)判列式的項目審批降低了審批效率
城市開發控制體系一般分為兩種: 判列式和通則式。通常來講, 通則式管理可以較大程度地發揮政府行政快速、高效的特點, 符合對市場最小干預的市場經濟制度中的政府原則;判列式管理體制則可以使土地使用行為最大程度地歸結到政府行政管理框架中, 使城市建設行為符合規劃要求。但事實上, 由于規劃本身科學性不強和行政人員較大的自由裁量權, 并沒有真正使建設行為滿足規劃要求, 更何況就算是符合規劃, 但規劃本身的科學性也值得商榷。 判列式審批使規劃行政工作量大大增加, 特別是在當前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和機構精減裁員之際, 有限的規劃設計審批人員要晝夜不停地面對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各類開發建設項目, 工作量頗大, 而由于受審批時間之限, 工作質量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三、反饋系統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監督機制尚不健全
城市規劃行政監督應包括城建監督、審計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等內容。目前的建監察主要針對的是項目的批后管理, 對行政主體缺乏監督, 沒有明確技術違規和行政失職責任的追究程序和責任人的具體界定。 同時, 監督也局限于規劃行政部門內部, 自己監督自己, 監督效果不佳。
(二)社會監督機制尚未建立
首先, 社會監督在法律上尚未以實體性內容予以明確。 因此, 市長公開電話、規劃展示等行為實際是法律制度不完備而采取的彌補措施, 而非法定的措施往往隨意性較大。 其次是社會監督在法律上沒有程序性規定, 盡管有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呼吁, 但如何操作, 如何使它真正納入到規劃管理系統中來, 必須要有法律依據。
(三)規劃監督的巡查、處罰力度有待加強
根據現行法規, 規劃部門面對破壞城市規劃的行為只能充當送達者和強制執行的申請者 的角色。在城市建設過程中, 建設項目建成后突破規劃指標的事例屢見不鮮, 其結果往往是 違法風險極低, 違法收益極高, 執法成本很高, 城市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受到嚴重挑戰。
四、執行系統的創新
(一)規范規劃審批權限及程序
在具體項目管理過程中, 應公開規劃審批依據, 在法律規定的幅度內, 限定工作人員的自由裁量權, 明確管理人員的職權范圍、限度和程序, 使規劃審批實現合法性與合理性的有效結合。 公開規劃審批的依據應包括兩部分: 一是行政技術依據;二是行政行為的規定程度。 這個層面的規劃執行管理工作其實就是對建設單位回答三個問題: 許可、不許可、條件許可, 是對建設者、管理者或是其他人最有確定性的答復, 是簡單行政過程。此類問題對行政管理人員的數量、專業水準要求都不高。當需要應付大量建設項目許可審批時,可以將職權適量下放到市級規劃的派出機構, 以減輕市級的工作壓力, 其前提是行政依據的科學合理、行政程序的公開規范。
(二)改善開發控制模式
通則式和判例式的開發控制各有利弊, 不能肯定一種而否定另外一種, 而要尋求兩者的最佳結合方式, 發揮各自優勢, 提高規劃管理效率。一般而言, 對整座城市發展通常以區劃方式進行通則式管理, 對城市發展的重點地區則制定特殊的開發控制要求, 進行判例式管理。 為確保判例式個案審理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需要編制重點地區的城市設計直至法定圖則, 將其納入開發控制體系, 這樣既可以為建筑和場地設計提供明確導引, 也為規劃部門進行設計評審提供客觀依據, 提高評審效率。同時, 要通過法定程序減少規劃審批和規劃指標調整的隨意性。由于城市發展的動態性和不確定性, 城市設計標準或控制性詳規的指標確定后, 并不是非要一成不變, 但也不是說動就動。 對具體項目的規劃指標進行調整, 不是業主提出申請、規劃部門決策拍板 就可以了。作為業主, 首先要提交可行性研究報告, 提出合法又合理的解釋, 然后由規劃部門組織專家論證, 再向社會公布, 征求周邊居民意見, 若無異議, 才可批準實施。
(三)革新規劃管理工具
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及規劃工作量的加大, 城市規劃面臨著信息化、數字化發展的趨勢和壓力。在現階段, 不僅要在規劃編制階段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 對規劃管理也要進行信息化的改造和技術提升, 使規劃信息系統可應用于規劃的編制、審批、跟蹤研究、監督協調以及公眾參與等環節, 以提高規劃信息的利用率、規劃決策的準確性和規劃工作的透明度, 使規劃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時 , 也使規劃管理更公開和更向公眾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