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6:59: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如何指導學生閱讀,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5-055
數學閱讀能夠拓寬小學生的知識面。由于小學生自身心智發展階段的特點和學習規律,“數學閱讀”的進行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制定要求,引導學生有效閱讀。
一、依據閱讀內容,制定閱讀要求及采用有效的閱讀策略
先生說:“無目的讀書是散步而不是學習。”可見制定閱讀要求的重要性。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時,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出發,根據閱讀內容制定要求,指導學生采用有效的閱讀策略,這樣更易于學生理解閱讀內容,實現閱讀目標。
例如,在帶領學生閱讀“表面涂色的正方體”時,我首先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閱讀內容實際上是在為“長方體與正方體”這一知識點服務,于是將這一章節的閱讀目的確立為能幫助學生鞏固對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概念的認識。我從學生熟悉的物體出發,利用橡皮擦、粉筆盒等正方體或長方體物體,根據“表面涂色的正方體”的閱讀內容開展閱讀指導。除此以外,我還列舉生活中其他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物體,希望學生課后能繼續探索。由于有了自身熟悉的物體作為媒介,借助的工具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操作起來也十分簡便,因此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了動手的欲望,積極性很高。他們不僅鞏固了對長方體、正方體相關概念的認識,也對數學學習和閱讀有了興趣,圓滿完成了閱讀目標。
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需要教師深入研究閱讀內容,明確閱讀的目標,從而細化閱讀要求,保證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閱讀。
二、讀寫結合,手腦并用,使閱讀過程成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宋朝理學家朱熹先生強調,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這一古語在指導學生數學閱讀時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數學閱讀要讀寫結合、手腦并用,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例如,對于“表面涂色的正方體”這一閱讀內容,我要求學生先觀察切割橡皮泥后捏成的正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其他物體,然后根據閱讀環節來完成閱讀內容,最后找出閱讀內容中的問題并寫出答案。除此以外,我還要求學生總結規律,讓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在閱讀的整個過程中,通過提問正方形的棱、面、角等相關知識的問題,讓學生將閱讀內容與之前學習的內容相聯系。這樣,利用閱讀內容來鞏固知識,通過具體直觀的物體,引導學生了解每個概念,能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其中獲得親身經歷,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要在閱讀的時候讓學生做到讀寫結合、手腦并用,通過親身探究實現知識的再創造,教師就要能夠創造恰當的閱讀環節,使閱讀課堂“動起來”,使閱讀過程生動活潑起來,學生在閱讀中不再是死讀書,而是進行思考,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歸納小結,理清脈絡,便于信息的檢索和提取
誠如富蘭克林所言: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讀書不總結歸納,理清脈絡,無異于未讀。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無盡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閱讀筆記,歸納總結閱讀內容,并進行記錄,才能方便今后的信息查詢。
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一直強調筆記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師卻忽視了閱讀內容的歸納小結工作,忽略了閱讀筆記這一重要內容。在帶領學生完成“表面涂色的正方體”這一閱讀內容后,我不僅只是在閱讀過程中注重知識點的鞏固,還要求學生做相關記錄,并在閱讀結束之際,詢問學生記錄的情況,帶領學生完善記錄內容,方便今后及時檢索知識和提取知識,讓學生遇到相關問題時學會查詢。
閱讀是生物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基本源泉,學生能夠采用恰當的方法閱讀教科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好生物學的前提和保證。筆者就此談談在生物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閱讀。
一、課前預習中的閱讀
教師提出細化的閱讀提綱講授新知識前,要求學生先閱讀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教師針對預習的內容提出具體的預習提綱,使學生能抓住重點閱讀,而且每次讀有所得,增加預習興趣。提綱的內容要反映講課的重點或難點。例如,在講授“伴性遺傳”之前,擬訂如下的預習提綱:1.什么叫伴性遺傳?2.寫出正常男女色覺的基因型,男女色盲的基因型,女性攜帶者的基因型。3.為什么色盲患者只是男性多于女性?為什么色盲病一般是由男性通過女兒傳給外孫?4.練習預測后代的色覺遺傳現象。寫出遺傳圖解。5.為什么近親結婚危害子孫后代和國家民族?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在課前按照教師布置的范圍閱讀教材,以便帶著問題去聽課。其目的在于達到聽課時的預習性心理狀態,打好定向注意的基礎。帶著問題閱讀時,在力所能及的解決一些問題,也便于閱讀教材時發現新的問題,以便學生記筆記。上課前教師要對預習進行檢查,這樣即可以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又可以根據學生預習的問題調整自己的講課。
二、課內閱讀指導
1.強調對重點和難點的閱讀。教材中雙基的重點和難點,一般應該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相互討論,以求深入理解,共同提高。課內閱讀的內容要少而精,避免面面俱到,更要防止總是整段閱讀,整段劃書的做法。
2.選擇好閱讀的時機。課堂上既可以在教師講授某一問題后指導閱讀教材,以鞏固知識;也可以在一節課講授新知識的教學結束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有關內容,讓學生熟記重點知識和質疑。
3.注重閱讀理解指導。課內閱讀指導不要泛泛地教材讀一遍,而是要突出怎樣理解和掌握某一部分教材內容的實質或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錯誤理解。如指導閱讀“減數分裂“概念時,教師要強調減數分裂的概念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發生時期,分裂特點和分裂結果。而且要特別注意分裂特點這一部分,促使學生把握減數分裂的核心知識。
4.強調不動筆不看書。指導學生精讀時動筆作筆記,作記錄。即指導學生用各種符號來表示知識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內容,比較重要的內容,特別重要的內容,關鍵性字、詞,重要的段落,用各種符號標出。這樣學生在復習時就能抓住重點,有的放矢。對于書上的難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極其簡要的文字說明。對于教材個別地方必須“前挪”或“后錯”才能說明問題的,可批注在旁以備忘,便于閱讀時隨時查閱。
5.易混淆的內容對比閱讀。人們對某些事物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對比的方法而使認識深化的,通過對比更容易區別和掌握實質。如有些概念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通過對比閱讀以利益掌握和記憶,像DNA和RNA,光反應和暗反應等。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
6.指導學生識圖。教學中有必要指導學生識圖,尤其注意把看圖與閱讀文字內容結合起來理解課文。除了學生第一次接觸坐標圖,生態圖,生理功能圖等新圖式,應指導如何看圖外,教師還應該采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閱讀插圖。例如:要求學生結合插圖回答問題,利用插圖指導學生進行規范化解題,結合相應的插圖進行系統的講授,對照插圖進行顯微鏡觀察,對照插圖去鑒別學過的植物和動物,利用圖標進行栽培和實驗的技術指導,應用插圖考察知識。要求學生模仿插圖繪制生物圖及填插圖等形式練習,養成有圖必用的習慣。
三、課外閱讀指導
課外閱讀的主要目的是鞏固知識,進一步消化吸收知識,歸納整理已學知識。
1.閱讀生物學概念。高中生物學習中,幾乎每節課的教學都涉及到新的生物學概念,由眾多生物學概念構成了生物學知識系統,閱讀時注意對比。找出不同概念的主要區別與聯系。例如應激性與適應性,囊胚與胚囊,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
2.閱讀重點難點。無論是課堂學習的重點還是難點,都是比較集中,一般利用精讀來完成,注意前后章節知識的聯系,深入理解關鍵的字、詞、句,提高學習效率。閱讀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說出重點,難點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正確應用原理方法解題答題,解決生活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鞏固知識,并使知識得以升華和遷移。
名著閱讀初期,學生看見大部頭的巨著會產生畏難情緒。教師要指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一些一、二百頁的小冊子開始讀,逐漸地深入。
2.比較閱讀
目前,我國四大古典名著均有普及本,而普及本很適合初中學生閱讀,讀起來相對輕松容易。可讓學生先讀普及本,再讀原著。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把原著與名著影視作品作比較閱讀。
3.化整為零
名著的閱讀不是短時間所能完成的。許多學生無法應對這一漫長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制訂簡單易行的讀書計劃。如每日根據能力大小讀十到二十頁,把計劃數與實際閱讀數逐日填好。這樣,一個月下來,五百頁左右的名著在不知不覺中就讀完了。
4.讀書交流
定期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會。讓學生把名著帶入課堂,引經據典,各抒己見,交流獨到的感受。同時,要倡導一種新理念:師生同讀,父母子女同讀。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同讀一本書,所獲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讓師生之間、父母子女之間交流讀書感受,益處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師生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的距離,能促進學生心靈和人格的正常培養,更能提高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能力。
大量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各方面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對于初中這一承前啟后的階段來說尤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初中語文寫作、閱讀等基本功是否扎實,更是關系到能否培養學生一生的愛好、培養其綜合語文素養的重大問題。新課標規定,初中階段學生要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作品,并且還提出了課外閱讀建議。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工作,采取多種措施加以引導,讓學生愛上閱讀、大量閱讀,以最終促進語文成績的提高,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
一、教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讀書是有一定的科學方法的,尤其是初中生還沒有開始大量閱讀,對于他們來說很多技巧都需要學
習,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數據和閱讀的不同目的,教授他們不同的閱讀方法。比如,在閱讀科普類書籍時,就要按照科學分類思維來閱讀,從目錄中可以看出作者介紹了26種昆蟲,教師可讓學生以它們的生活習性為中心,將讀到的內容按照這個中心加以總
結,從而形成有效的記憶和歸類。再比如閱讀小說時,不能僅僅停留在精彩的情節上,而是要引導學生通過情節變化來感受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表達情感、控制節奏的,讓他們感受作者是如何用字詞句表達豐富內涵的。
二、教授學生如何提出和解決問題
課外閱讀基本上是在課堂之外進行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著重教授學生如何讀、讀什么,遇到一般的問題該怎么辦等原則性的東西,只有讓學生學會讀、敢于分析,并最終自主獲得滿意的答案,才說明學生學會了如何課外閱讀,這不僅對語文教學有幫助,對學生個人的素質發展也是很有益的。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和敢于質疑。閱讀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是為了接觸更廣闊的的未知世界,如果盡信書的話,還不如無書。所以,要求學生不能盲從和偏信,而是要讓學生多帶著問題看課外閱讀書籍,對于這些問題自己先進行思考并運用多種手段進行求證,無法解答的可交由教師加以指導,而不是僅僅看個熱鬧和故事情節、讓課外閱讀流于形式。比如,筆者在教授學生如何閱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書時,筆者就想著讓學生如何學會提問,就自己預先設了一個提問:文中的老人在出海捕魚時,一次次地放線又收線,在返航的過程中,與鯊魚的一次次搏斗,這些反復的動作,蘊含了老人什么樣的精神呢?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專注于一些字詞的內涵,就能夠認識到:老人一直在堅守自己的信念,體現了一種不畏困難、艱險,執著堅持自己信念的堅韌意志和力量。
三、教授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和參考書
初中生的社會生活閱歷比較淺,很多知識是他們無法直接獲取的,因此要教授他們使用工具書和參考書,養成將疑問統統解惑的習慣,避免閱讀夾生、不能汲取全部營養的問題。比如,在指導學生閱讀古典名著《水滸傳》的時候,就可以將金圣嘆的《水滸傳名家匯評本》介紹給學生,并教授他們在遇到一些難題時如何使用這本書。在閱讀巴金的《家》時,為了更好地理解此書的內容,可以介紹徐開壘著的《巴金傳》,讓學生更全面深刻地掌握民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環境,讓他們對封建社會衰敗過程中的家族矛盾有更深刻的認識。當然,如果這些工具書、參考書不容易被學生接觸,就要考慮使用網絡等更直接的參考形式了,只是因為網絡上很多知識精確度不高,學生面對眾多良莠不齊的知識不能有效鑒別,所以這里沒有專門介紹。
總之,教師不僅要高度重視課外閱讀,還需要對學生嚴加指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課文閱讀中汲取更多的人文素養,學生才能被培養成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全面綜合性人才。
一、教好科普類英語閱讀文章與教師的備課技巧分不開
科普類英文閱讀文之所以難不僅是因為內容對考生來說生疏,而且還因為新名詞、新術語多,語句長而難懂。即使一些我們挺熟悉的詞匯在科普類文章中可能就有新意義,如,family的普通詞義是“家”“家庭”“家屬”“親屬”,但在動物學、植物學中是“科”的意思,如,animalsofthecatfamily(貓科動物)。即使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科技領域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教師自身素質是第一因素外,備課的充分與否,導入是否有技巧性也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對于農村學生而言,在教學這類文章要求學生和你一起互動時,應該鼓勵學生用漢語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可表達的知識面就寬了,知識程度就加深了,這就相應的對英語教師的要求提高了一個檔次,教師除了掌握必要的英語知識外,對一些學科間的滲透也必須有一定的了
解。例如,我們在教授Book3Unit4Astronomy:thescienceofthestars時,教師自己對行星的英語、漢語以及相關的詞,如,circle,thesolarsystem,astronomy等必須充分掌握,不要臨時想不起來或者講錯,這樣就失去學生對于自己的可信性,學生會對你的課嗤之以鼻的,接下來要讓學生聽你的課那就怪了,更不要說培養他們的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了。我上這課時先給學生說:“IhaveadreamthatIcanliveintheworldforever,doyouthinkit’spossible?”這一句話引起學生用漢語、用英語爭先恐后地出起主意來:有的說可以學秦始皇去研制長生不老藥,有的說練太極,一些事先有去預習課文的學生就回答說可以克隆自己,我就抓住那個回答克隆的學生的話題問:“HowcanIcloneanothermyself”或“Canyoutellmewhatiscloning?”自然而然地轉入我要講的話題“cloningisawayofmakinganexactcopyofanotheranimalorplant.”我再問:“Howcanwecloneaplant?”接著就談起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嫁接、扦插等技術來科隆植物的歷史,學生覺得這課很新鮮又是他們本應該知道的知識,不聽才怪……你看課堂不拘一格又不脫離課本,多好是不是?所以這類閱讀文興趣的培養和教師的技能技巧分不開,而認真備課是關鍵。
二、正確指導學生系統地閱讀科普文章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英語教師自身是研究語言的,他們大多數對科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比較陌生。所以,在授課過程中遇到科技類文章時往往是一筆帶過或采用翻譯的方式,只要求學生理解大概的意思,而無法讓學生追根溯源去洞悉一些科技奧秘,學生無法體會到探討科技問題時的愉悅,也就不能主動地拓展自己這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知識的局限又導致學生閱讀時會被一些專業詞匯和句式難倒,因此正確指導學生對生詞詞義進行判斷,一定要認真閱讀原文,分析原文對新發明、新創造、工藝新流程是如何解釋、如何定義的,在此基礎上概括出生詞詞義,根據上下文練好“猜”功,不要一味地靠查找詞典。教師授課過程中,大多圍繞著“感知―識記―理解”的模式進行機械操練,而忽視發展學生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遷移學科知識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師還應該借助多媒體、模型展示、圖示、數字運算等科學方法進行教學。一定要認真閱讀、分析原文對科學發明創造誕生過程的介紹和工藝流程過程的介紹,并且邊讀邊畫,建議借助草圖幫助教學,最終達到正確理解。
一、進行有效地閱讀指導
要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興趣是讓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重要因素,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以影視引導名著閱讀。利用電視等媒體觀看影視作品是激發學生品賞名著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在初中生課外名著閱讀興趣的培養方面做了一點嘗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中我們發現,當電視臺播放某部電視劇時,與之相關的東西便成為初中生感興趣的熱門話題,與它們有關的書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傳閱的熱門書籍。因此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我嘗試從初一進校后就開設影視活動課,把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影視作品搬進課堂,讓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先有直觀形象的感受和大體的了解,消除對作品的陌生感,從而激發他們閱讀名著的興趣。我還將于丹的《論語心得》也請進教室,讓學生通過直接聆聽作家以及一些專家學者的論述來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觀看第一講后,有的同學在周記中寫道:“對于《論語》,我一直認為它是高不可及的,必須得仰望它。而經過于丹教授的解讀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它,感受到它是這樣的貼近生活。今天盡管我只讀了其中的幾則,但它所散發出來的陣陣芳香,讓我收獲的人生啟示卻是深遠的。”
2.閱讀要勤于思考。閱讀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靠思考,有許多知識需要記憶,但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學生錯誤地認為語文閱讀就是背和記,一絲教師的閱讀指導也有過度偏重記憶的現象,也有的教師精心設計閱讀訓練,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記憶,使那些本應成為思考訓練的設計變成了知識記憶。教師的閱讀指導一定要想方設法促使學生“跳起來摘到桃子”,質疑是學生閱讀中思維訓練的一種基本形式,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質疑,敢于質疑,提出問題,主動思考,解決問題。
3.寫好讀書筆記,注意知識的積累。寫讀書筆記是積累知識的最好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必須做好筆記,因為一個人光靠大腦是不夠的,時間一長記憶的東西就會遺忘。為此,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根據內容分類記錄名著中的成語、名言、重點句子、描寫生動優美的語段等。
語文教學中,課內閱讀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范例,目的在于讓學生從閱讀中掌握基礎知識和一定的學習方法,逐漸形成閱讀技能,而名著閱讀是學生知識的擴展和豐富,它要求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和掌握的學習方法去實踐應用,并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因此,加強學生名著閱讀指導,拓寬閱讀面,擴大閱讀數量,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發現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要善于引導,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閱讀,并有所收獲,逐漸形成習慣。
二、以活動推動閱讀名著
1.開展閱讀名著大比拼的競賽活動。內容包括名著研討會,文學名著語段誦讀、文學名著讀后感展評、文學名著課本劇表演等,為同學們搭建交流讀書心得和讀書成果的平臺。以展、賽、評促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增長知識,提高文學的鑒賞能力,從而更有效地推動學生課外閱讀名著活動的開展。
2.通過日記、周記、墻報、黑板報等方式寫讀書心得。鼓動學生寫生活日記,這不僅是學生多練筆,勤練筆的好辦法,而且對鍛煉學生的意志和毅力,也有很好的作用。讀書時隨手記上它,對消化理解所讀的作品有許多好處。利用板報、手抄報、學習園地介紹讀書心得,對學生的閱讀會起到促進作用。
3.開設讀書活動課。我們學校每一個班級都建立了圖書角,為開設讀書活動課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每個學期初,根據學校開列的書目,我要求學生每人至少提供一本名著,存入班級圖書柜里,由專人負責,每周開設一節讀書活動課,來閱讀經典名著,以創設閱讀名著的濃厚的氛圍,推動名著閱讀的開展。
三、采取多種形式籌集讀物
一、自主發現
教師應進行語言訓練,最終形成能力并遷移運用,引導學生將發現、獲得的語文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并把它應用于聽、說、讀、寫之中,即將語文知識轉化為活的語文能力,在發現中學習,在學習中發現。
如教學《春》一課,在學生初讀課文后,屏幕上出示問題組。問題一:找出你認為寫得好的語句,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問題二:你覺得春天還像什么?仔細思考,聰明的你還能用別的比喻來贊美春天嗎?
(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每組推薦一人在全班發言。)
生:經過我們小組的精心挑選,我們認為“‘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這句話寫得最好。撫摸是一種溫暖、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慈愛。春風本是無形的,而作者筆下的春風卻是有情有感的。
師:精心挑選,果然不同凡響。
生:“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我們覺得這句寫得最好,作者用反復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其期待春天的心情是多么殷切。寒冬季節,誰不盼望春天的到來呢?
師:(點頭)作者引發了讀者的情感共鳴。
生:“樹葉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睛”,這是側面寫春雨,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法相同,我們認為這一句寫得特別好。
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圍繞教學目標獨立閱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獨立的探索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要據已有的經驗提出假設,又要循文明像,感受景物特點,搜集資料進行比較,驗證自己的假設。因此,這一過程實質上是學生獨立研究問題、發現知識的過程。
二、自主感悟
閱讀教學中的感悟是一種心智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教導點撥下實踐語言的活動,它是學生自己做事、自己講話,任何人都不能包辦代替,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需要足夠的空間、時間,用心品味、揣摩文字內容,感受語言文字魅力。只有充分地自主感悟,學生才能心有靈犀,學有所得。
再如教學《春》一課時有這樣的片段。
師: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對春天的贊譽之情,欣賞一首音樂。
(播放樂曲《春江花月夜》,學生閉目傾聽,感悟。)
師:在悠揚婉轉的音樂聲中,我們思緒翻飛、浮想聯翩。學完這篇課文,同學們定會有所感受,一起來談談好嗎?
生:《春》一文開頭寫盼春,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也終于擬人,結構上非常完美。
生:作者像一位丹青高手,通過細致觀察,用含情的畫筆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物,賦予了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彩。
生:我不這樣認為,作者并沒有把春天的特點都寫出來。春雨一下就是“三兩天”,我們都是好玩的孩子,淅淅瀝瀝的春雨帶來了很多不便,路滑又多霧,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這不同的“聲音”猶如石塊投入平靜的水面,蕩出了一圈圈漣漪。不少同學紛紛“聲援”。)
師:“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出現不同理解是正常的,況且這位同學說得也不無道理,很有創見,我提議以熱烈的掌聲向他表示鼓勵。
自由感悟是由漢語言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漢語是表情達意的主觀思想的體現。要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一定的導法、學法中自我醒悟、自我體會文化底蘊。教師還要珍視學生真實的獨特感受,真正把突出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教育落到實處。
三、自主思考
熟讀精思是語文教學實踐的精華。不經過思考的大腦是沒有開墾的草地,邊讀邊想是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思就沒有疑,就不能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更談不上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帶著問題讀書思考,可以增強閱讀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如教學《風箏》一課時在“合作探究”環節中可這樣設計: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行為的書,為什么說“不幸”?
2.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的句子,說說反映了什么主題?
3.我懂得游戲意義后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么?
4.待小弟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時為什么“我”不覺得輕松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04-059-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伸入,教師的教學手段豐富多彩,特別是借助多媒體已成為熱門,公教課更不用說。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被忽略和淡忘了,但我認為傳統教學手段不可丟,其中閱讀教學法在新課程在化學教學中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閱讀是人們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學生如果沒有閱讀能力,不能正確理解書中的字、詞、句的含義和化學概念,即使是課堂上聽懂了但不能從閱讀教材上去深入理解和鞏固,很快又會模糊和忘記,到做練習時又不會做。在強化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加強學科閱讀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本人根據自己在多年的化學教學中,就如何指導學生閱讀化學課本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指導學生科學地課前閱讀
課前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但初中學生往往自學能力較差,認為自己看一遍書就是閱讀了,常常不能抓住重點,也不能發現問題。因此,上課時,仍然是“漫無目的”不能起到閱讀的作用。課前閱讀首先要了解、記住章節標題和課文中的小標題。標題是內容的概括,了解了標題,就知道章節中提出討論的是哪些問題。然后把預習的課文(包括插圖、表格、實驗裝置)從頭到尾的通讀,邊讀邊思考,初步了解教材內容,并在閱讀不懂的地方做下記號,作為上課專心聽講的重點。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在學習閱讀前,給學生列出本節課的閱讀提綱和要求,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閱讀要跟思考問題相結合,這樣閱讀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二、課堂細讀,培養學生學會抓住重點和關鍵
課堂閱讀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出的一種要求。指導閱讀法主要有設疑、導讀、講析、歸納等幾個要點。對于淺顯的內容,盡管學生通過閱讀已有初步印象,但未必能概括、綜合,老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讀一下,再用自己的話歸納要點,并分析其原因。在教師的點撥下,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最關鍵的字、詞、句,歸納、綜合、理解。化學基本概念的文字閱讀。著重在引導學生進行字和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概念用語幾個方面的閱讀。(1)化學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應引導學生字斟句酌地讀,要讓學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嚴密性和準確性,不得任意刪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確其中的化學涵義,實質上是要了解概念產生的條件與要求。(2)概念之間的區別。對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問題,可以通過閱讀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學討論,加以判斷。有些概念往往羅列在一起,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加以區別和聯系,也只有對化學概念進行類比,才能加深對化學概念的認識。
閱讀概念時不能隨便忽略任何一個不理解的詞或字。閱讀不宜過快,一帶而過,閱讀時需要細嚼慢咽。有的甚至需要反復閱讀直到充分理解。甚至有的化學閱讀需要寫一寫,把關鍵的字詞寫出來,這樣可以加快或加強記憶。通過學生的精讀、細讀,進行篩選,以達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操作占課文的很大篇幅,學生在觀察教師演示實驗時往往只注意實驗現象,而忽視實驗操作。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以下幾個內容:(1)實驗內容;(2)實驗所需要的儀器和藥品;(3)實驗裝置圖的原理;(4)實驗要求的條件;(5)推測實驗時的正確現象,并回答:a、化學實驗的原理;b、實驗結論;c、對實驗中各種化學現象的解釋。當然,有關實驗圖的閱讀必須與實驗的操作結合起來,要把閱讀教材與觀察實驗現象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初三學生由于剛開始接觸化學,往往把描述現象和結論混為一談,他們往往只注意理論,而忽視實驗。要指導他們勤于觀察,提高觀察能力,特別是要使他們能迅速而敏銳地注意到有關事物的各種極不顯著,但非常重要的細節和特征。
三、課后粗讀,培養學生注重復習的習慣
復習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一環,而閱讀又是復習的一種有效方式,也可采用回憶的方式,這種閱讀是閱讀所學過的知識,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加強記憶學會比較、歸納、總結。若教師僅僅是指定閱讀內容,學生閱讀的效率不高,沒有興趣。若老師把要閱讀的內容設置成相關的練習。
四、在閱讀過程中我認為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做出簡要的標記或筆記。對重要的概念、論述以及關鍵的字、詞、句等,要學生以勾、畫、圈、點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標記。或者寫出簡要的讀書筆記,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7-0076
指導學生閱讀是中學化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法之一。它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來獲取知識,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學習興趣和習慣的一種教學方法。
閱讀能力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因為閱讀是由多種心理因素組成的復雜的智力活動,它包括感知覺、思維、認識、記憶、語言等。所以,從根本上說,閱讀能力是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和語言能力等的綜合。
教學實踐證明,沒有閱讀能力的學生,就不能正確地理解書中的字、詞、句的含義和化學概念,就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從而導致學生缺乏閱讀教科書的興趣。這種學生,往往是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課堂聽講和課后做作業都很吃力。即使是在課堂中聽懂了,但也不能在閱讀教科書中深入理解和鞏固。所以,有經驗的教師狠抓學生的學習質量,都是首先從指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抓起的。筆者所在的綿陽中學實驗學校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教學方法,就是把“讀”作為這個方法的基礎。
一、指導學生閱讀化學教科書
化學教科書是學生用以加深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基本工具,也是學生獲取化學知識的重要源泉之一。
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首先要指導學生閱讀化學教科書。指導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指導學生在預習中閱讀教科書
首先,教師要向學生講清預習意義。預習的意義在于能使學生初步了解教材內容及自己不懂的問題,從而帶著問題去聽講。這樣,學生就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懂的問題上,從而學得快,記得牢。同時,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便于做到精講重點、難點和關鍵。在化學緒言課中,教師向學生適當介紹化學教科書的結構,有助于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其次,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要了解、記住章節標題和課文中的小標題。標題是內容的概括,了解了標題,才能理解章節中提出討論的問題。然后把預習的課文(包括插圖、表格、實驗裝置)從頭到尾通讀,邊讀邊思考,初步了解教材內容,并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作為專心聽講的重點。
再次,教師在指導預習中,當學生閱讀能力較弱時,要提出預習提綱、預習思考題及練習題,引導學生預習。當學生預習習慣尚未養成時,要注意培養、嚴格要求、督促檢查。
2. 指導學生在復習中閱讀教科書
首先,教師要向學生講清復習的意義在于進一步理解、消化、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使記憶牢固。
其次,學生在復習時,應結合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閱讀課文,并逐字逐句仔細分析、反復思考、劃出重點、提出中心、理出脈絡,把前后知識聯系起來組成提綱,也就是要做好閱讀筆記。這樣眼看、腦想、手寫,就容易掌握系統知識,把知識化為己有,從而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目的。
3. 指導學生學會閱讀不同類型教材的方法
中學生在閱讀教科書時,經常會有呆讀死記定義和結論的現象。為此,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學會有區別地閱讀不同類型教材的方法。
例如,在閱讀化學基本概念、化學基礎理論和基本定律時,學生要從豐富的化學現象出發,反復思考產生這些概念、理論、定律的事實根據,掌握主要觀點,并學會運用化學詞匯解釋化學現象,推理得出概念、原理、定律,研究它們有哪些應用及應用范圍。在閱讀物質及其性質變化的內容時,要聯系觀察的實驗現象,系統地比較各物質性質的異同,透過現象,了解本質,掌握化學變化規律,并根據結構、性質、用途、制法的內在聯系掌握物質知識。在閱讀插圖、儀器裝置及圖表等內容時,要弄清原理,理解如何運用,并能繪畫。在閱讀元素符號、分子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基本概念、重要定律和公式時,要盡量在理解的基礎上練習書寫、運用和熟記。在加強記憶中,要充分運用心理學揭示的遺忘速度先快后慢的規律,對某一記憶對象除了及時復習外,還要合理安排繼續重復復習的次數和時間。可以最初安排的次數多一些,間隔時間短一些,以后逐漸減少復習的次數,拉長時間的間隔。
4. 在指導方法上的注意事項
(1)教師要從化學緒言課開始,自始至終要求學生預習和復習,不斷鞏固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的能力和習慣。
(2)教師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閱讀。在指導方式上,教師要循序漸近,逐步提高要求。例如,開始可采用在課堂上師生共同閱讀的方式,教師結合講解,指出教材上的重點內容(包括重要的圖表、儀器裝置)和中心內容,推敲定義的關鍵字句,分析教材敘述的邏輯性以及章末的內容提要等,使學生學會邊閱讀邊思考。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采用布置閱讀任務或其它作業的方式,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養成其獨立閱讀教科書的習慣。另外,有的教師根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具體計劃各年級自學能力的培養步驟。例如,一位教師擬定的具體計劃是:高一年級,在教師指導下,能比較順利地閱讀教材,體會各段教材內容的意義,并能結合教材解答一些問題;通過課前預習,不僅要能提出問題,還要能對教材內容進行初步的歸納和概括;聽課和復習以后,能寫出知識小結和學習體會。高二年級,學生學完每章或每一單元教材后,要能將所學的知識聯系對比,綜合概括,寫出質量較高的學習小結或復習要點。除閱讀教材外,還要能查閱參考資料,解決疑難問題,做好課外讀書筆記和讀書卡片。
二、指導學生閱讀參考書
中學生在閱讀教科書的基礎上,看一些參考書,既可以鞏固加深課內的學習,擴大知識面,又可以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培養閱讀習慣和興趣。
一直以來朗讀就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是目前有一種普遍的現象是朗讀水平較低,普遍有唱讀現象的存在。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發職責。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陶冶情感。教師應該立足于整體,引領學生心臨語境,有效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即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一、通過教師的范讀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是容易興奮、容易激動,喜歡模仿,模仿性比較強,如果他們親耳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學起來就容易得多,讀起來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學生的朗讀水平與教師的示范朗讀密切相關,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激發小學生的朗讀興趣,一定要重視教師的范讀的積極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有聲有色的范讀來領路,如果教師只是講應該怎樣讀或不應該怎樣讀,學生是很難學好朗讀的。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讓學生模擬入境,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通過朗讀來營造課堂氣氛,讓學生進入意境,正確聽出切奏、停頓和速度,輕后果緩急,努力使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了老師的啟發和示范,孩子們都能爭先恐后地練習起來,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氣氛一下子就達到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教師在范讀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首先自已必須聲情并茂的朗讀,反復研究朗讀的語氣、語調,發揮出最佳的水平,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讓學生聽了以后,產生強烈的想讀好的欲望,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達到以讀促讀的目的。
二、利用情境,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努力為小學生創設氛圍,促進小學生們積極主動的進入情境。情境教學,是指在小學語文朗讀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不同的特點,同時要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和模仿能力強的特點,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交融的氛圍,建立師生之間、認知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可以讓學生們充分的“動”起來,在小學語文學習課文時,對文中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模仿和表演,促進學生們準確把握重點字詞的能力。這樣,孩子們朗讀時才能感情投入,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真正感悟到語言美、意境美。小學生們的情感活動積極主動的參與認知活動中來,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充分的利用情境可以使學生盡快進入閱讀的角色中,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質量的關鍵。
三、教師運用有效的朗讀評價用語,進一步提高學生朗讀水平
當小學生朗讀后,語文教師要給予正確的評價,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正式指出:“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為了更有效的促進小學生們的朗讀水平不斷地提高,正確的朗讀評價是不可缺少的,可是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經常用到“你讀得很好!”“讀得挺好的”“你讀得不怎么好”等經常說的朗讀評價語言。但是這樣的朗讀評價語言發揮不到有效的作用,不具體、特別籠統,真正有效的朗讀評價用語是當學生讀得好時,要知道好在什么具體地方,針對具體的地方給予適合的表揚,當讀得不好時,也要發現讀不好的地方在哪,然后不但要給予適當的改正,還有給予一定的鼓勵。只有這樣小學生們才能真正明白和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對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真正起到促進的作用。另外,教師一定要注意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評價時,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朗讀差異,面對學生朗讀的優缺點時,對學生做出具體化的評價,一定要多給予鼓勵的語言,少給予批評的語言。在對小學生們的朗讀進行評價時,應該重視評價的多元化,不能只由老師一個人決定,除了教評價學生,還應該實施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交互的策略。教師為學生提供積極主動參與的機會,使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了,激發學生朗讀的熱情,提高學生朗讀的水平。
四、指導學生掌握好語氣、語速
在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生動有趣的小故事,一般是對人物對話及人物心理的敘述,能夠很好地體現人物的特點,所以,要引起教師的格外重視,抓住這些心理描寫對小學生進行指導。朗讀時感情的表達受到語速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所影響,高興時用高昂的語調,悲傷難過時用低沉的語調,學生能用合適的語速語調朗讀課文,說明對課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依據教材,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抓住重點有感情地范讀,有目的地指導朗讀,學生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是引導者,還是學生們的欣賞者,不但能使學生從正確的朗讀去理解課文,還能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在整個閱讀活動中,要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教師努力調節課堂氣氛。促進學生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 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促進學生養成獨立閱讀的能力,適應未來科學迅速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