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26: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課題研究策略與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可以說,在我們的歷史長河的教育評價體系中,起主導地位的一直是封閉式的、自上而下的量化評價模式,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甄別、獎懲、選拔等含義。《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評價實行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以及有關管理人員、其他教師和家長等參與評價的制度。”教師自評,也就是讓教師成為評價的主體,教師本人在發展性自我評價中處于一種主體地位。課題研究檔案袋制度改變了傳統的教育評價模式,讓教師成為評價的主人。同時,這一制度的出臺,讓我們更加明確地看到,教師評價的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在課題研究中對檔案袋的運用是實現自主性評價的重要而有效方式之一,會讓教師形成一種內在的激勵動機。當全體教師認識到這一點時,評價的效度和信度很快提高,這一課題的開展首先得到教師的支持。
二、確定教師課題研究檔案袋運用的方法
首先,建立教師課題研究檔案袋,教師依據總科研課題與自己的實際水平和班級情況,填寫“子課題申請表。”針對課題研究的背景、目標、方法、實施階段、預期成果等進行設計,并全面反思、評價自己在工作生涯中專業成長及課題研究的路線;為了更客觀體現教師評價的效度與信度,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加入“管理者和同事評價、家長評價”等透明的評價方式,讓教師獲得更加充實、更加全面的評價信息,評價結果也就更有利于教師自我把握專業成長的方向。
其次,在經過評價面談后,教師根據評價結果,調整個人或兩人合作式的課題研究具體目標與計劃,明確課題研究的近期發展目標和長期發展規劃。通過目標的確定,教師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會通過自我約束、自我調整、自我檢測等方式來達到實現課題發展的目標。
第三,教師搜集有關課題研究、自我專業成長的素材,并通過以自我評價為主的形式,促進課題和自我發展。在“教師成長檔案”中,大部分素材來自于課題研究本身,包括:第一類:準備階段;第二類:實施階段;第三類:總結階段。
第四,針對在業務能力強,反思能力強的教師,給他們創造自我展示的機會。教師自主選擇展示的內容,在展示、評價活動中發揚自身的優勢。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在他們給同事展示的同時,給全體教師創造了相互交流、學習、評價、反思的條件,在評價與反思中,教師們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找準改進的方向,獲得課題研究的經驗實現專業成長。
第五,從教師專業成長檔案中的評價指標來看,幼兒園提出的評價標準基本是粗線條形式的。因為每位教師的起跑現都存在著差異,確立個性化的評價指標尤為重要,根據教師制定的自我評價指標,我們針對不同的教師提出不同的個性化評價指標,讓教師充分發揮專長和潛能,更好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主動創新。
三、開展教師課題研究檔案袋研究的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9-0155-03
一、高中數學課堂教師有效提問的課堂觀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使自己的提問更有效果,什么才算更有效的提問策略呢?因此,我們走進了高級教師巢老師的課堂去尋找答案,課后巢老師談到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了解學生,把握重點,研究難點,讓問題與所學知識相呼應,使所提問題有助于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的核心與本質。為此,教師要多了解自己的學生,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應帶著強烈的感染力去提問,同時要熱情地啟發和引導他們,讓學生對你產生濃厚的興趣,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情緒,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我們摘錄了巢老師的一個課堂教學片段,并收集和分析了巢老師課堂上所使用的提問方法和提問策略。
二、課堂教學片段
教師:數列 的前n項和是多少?
學生甲: 。
教師:很好,如果數列變成 ,它的前n項和又是
多少?
教師:請你先把求和的式子列出來。
學生甲: ,下面怎么操作呢?
教師:前面你是怎樣想到變成差的形式的?
學生甲:前面做過的。
教師:你們說 這一式子為什么可以變成 ?那
是因為分子可以寫成(k+1)-k的形式,所以有 。
現在分子的差是2,該如何求數列 的和呢?
學生甲: 。
教師:請你觀察一下,最后通過前后相消還剩下幾項?
學生甲:還剩下4項, 。
教師:但是現在原題的分子式1,該怎么處理?
學生:每一項先乘以2,再除以2。
巢老師給出了一個與本題有關且做過的問題后,學生很快就會解答了,說明學生以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當巢老師復習后又問到原題時,學生就沒有反應了,于是巢老師轉變思路,利用“聯想搜索”的策略提出問題“前面你是怎樣想到變成差的形式的?”從而了解學生能否真正掌握裂項相消的規則,但學生只是生搬硬套,是因為“前面做過的”,由此可看得出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好裂項相消的方法,當題目變了以后就無從下手了。接下來巢老
師利用“提示關鍵點”的策略提問:“你們說 這一式子為
什么可以變成 ?”幫助學生回憶是如何裂項的,接著巢
老師自己說出了原題裂項的關鍵點。提問“那現在分子的差是2,
應該如何去求這一數列 的和呢?”學生
回答用裂項法,但沒有給出結果。于是巢老師再次應用“提示關鍵運算步驟”來問到“請你觀察一下,最后通過前后相消還剩下幾項?”當巢老師回到原題時問道:“但是現在原題的分子式1,該怎么處理?”時,學生輕而易舉地完成了這類問題。
三、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方式
1.創設先入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通過先入情境的創設,使得案例情境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設計的問題由易到難,有層次性,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探究新知識的來龍去脈,尋找知識的本源,從而使學生自主參與面廣、自由度高、積極性高。
2.創設數學實驗情境,引導學生用實驗去解決。
案例1:排列組合知識作為高中的選修內容,由于抽象程度很高而成為“教”與“學”的難點。很多時候我們很難用清晰簡潔的語言把題目講清楚,且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存在差異,從而思維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學生對題目的理解一知半解、模棱兩可。
例如:將編號為1、2、3、4、5的5個小球放進編號為1、2、3、4、5的5個盒子中,要求只有兩個小球與其所在的盒子編號相同,問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放法?情境創設:讓學號為1、2、3、4、5的學生坐到編號為1、2、3、4、5的五張凳子上,要求只有兩個學生與其所坐的凳子編號相同,有多少種不同的坐法?
這里的關鍵就是將抽象問題具體化、生動化,讓學生成為題目中的“演員”,成為問題解決的主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盡管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抽象、枯燥的,但可以從中學到知識,逐步掌握解排列組合題的規律,抓住本質,從而以不變應萬變,靈活運用。[1]
3.創設問題到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維遞進。
案例2:用磚砌墻,第一層(底層)用了全部磚塊一半多一塊,第二層用了余下磚塊一半多一塊,依此類推,每一層都用了余下磚塊一半多一塊,到第十層恰好用完,求原有磚塊的數量?
問題情境1:設第n層用了an塊磚(n=1、2、3、4、5、6、7、8、9、10),原有磚塊有x塊。如果得到數列{an}是公比為1/2的等比數列這一結論,是不完整的,必須進行完整的證明。如何嚴格證明數列{an}是等比數列?必須要找到an+1與an的關系,但比較困難。由于第n+1層所用磚塊數與第n層所用磚塊數都與到第n層時所余下的磚塊數有關,所以引入參數b,得到了下面一種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2:設第n層用了an塊磚,第n層時上次剩下磚塊為b塊,則由題意得數列{an}是公比為1/2的等比數列。這里是用等比數列的定義證明了數列{an}是等比數列,彌補了上述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邏輯的能力,增強思維的嚴密性。
會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數字出版研究所所長王飚,開軟科技集團總裁田雷,中國新聞出版報編委、新媒體部主任程曉龍,分別就課題主報告、技術解決方案和近期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動向進行了闡述,并接受了課題組的質詢及答疑。隨后,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魏玉山對課題總體情況做了總結性發言。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專家評審組對課題成果予以了高度評價,一致認為,相關報告對國內外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了詳細分析,對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進行了深入調研,充分了解了集團公司在數字出版發行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郵政集團數字出版方案,具有較強獨創性。
最后,李永明代表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宣布該課題順利結題,并表達了今后繼續同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相關項目及課題方面進行合作的愿望。
(孟曉明)
《數字出版標準符合性測試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科技部批準立項
本刊訊 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作為項目主承擔單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作為合作單位申請的2012年度“科研院所技術開發研究專項資金”項目——《數字出版標準符合性測試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于2012年5月被科技部正式批準立項。
標準符合性測試是依據具體標準和技術規范,通過實驗室測試技術評測產品、過程與服務,并作出被測對象是否符合標準的權威判斷。在西方發達國家,標準符合性測試不僅是推動標準實施的必要方式,更成為標準發揮產業規范作用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數字出版標準符合性測試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自2011年8月申報以來,受到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該項目的立項有助于我國新聞出版領域標準化工作的深入,對于健全行業標準化工作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目前,新聞出版業已的基礎、方法、產品、服務等各類標準達100多項,涵蓋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領域,但因缺少科學有效的標準符合性測試技術和測試機構,標準之間的沖突問題現在無法有效解決。
本項目以數字出版內容標準符合測試為核心,涵蓋了數字內容生產、加工、傳播等全流程和整個生命周期,主要包含四項內容:一是開展數字出版內容標準符合性測試理論及方法研究;二是制定標準符合性測試相關標準;三是開發符合性測試系統及集成平臺;四是建設數字出版標準符合性測評實驗室并審報相應資質。項目于2012年正式啟動,預計2014年完成。 (李 旗)
京交會英國出版科技集團簽約
在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中,只有將課題研究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才便于研究,獲得成功,其意義在于:
第一、合理分解課題研究內容,有助于找到課題研究的突破口。分解課題研究內容首先要對研究范圍進行限定,確定我們應該研究哪些問題,不需要研究哪些問題,從而聚焦課題研究內容,并由此切入。
第二、合理分解課題研究內容,有助于增強研究的可操作性。研究內容的分解是把一個大問題按照內在的邏輯關系,分解成許多相互聯系的小問題的過程。這是一個由抽象到具體,由理念到實踐,由愿望到落實的分解過程,通過這樣的分解,可以使研究問題的內部邏輯結構更簡明,研究內容更清晰、更具體,從而降低了研究的難度。
第三、合理分解課題研究內容,有助于統籌規劃,整體安排課題研究的進程。每一個研究課題也是一個系統工程,課題組需要做好頂層設計,以對課題研究進行整體規劃與有序的安排。
二、分解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內容的策略
對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內容進行分解,沒有固有的模式。同一個課題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研究子內容。一般來說,從課題研究的核心概念、核心問題入手分解、細化研究內容,是較容易的操作方式。
(一)從教育科研課題的核心概念分析入手,分解課題研究內容
每一個教育科研課題的內部邏輯結構,都可以通過分析該課題的核心概念來梳理,抓住核心概念,就抓住了課題研究的要領。理清核心概念的組成要素,就能夠確立研究內容,制定研究策略,開展研究活動。核心概念亦稱為關鍵詞。一般說來,一個規范的教育科研課題,都能夠找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界定課題研究達成目標的關鍵詞,另一個是界定課題研究實施途徑的關鍵詞。找到了這兩個關鍵詞,理清了這兩個核心概念的內涵,就可以對課題的研究內容進行分解。
例如,郫縣某幼兒園承擔的省級課題“開展民間游戲培養幼兒數學素養的實踐研究”,其中“數學素養”是界定課題研究目標的關鍵詞,“民間游戲”是界定課題研究途徑的關鍵詞。因此,分別對這兩個關鍵詞進行解析,就可以細化為不同的課題研究內容。
查閱相關資料可以發現,幼兒數學素養的內涵,主要包括了點、線、面、體等數的空間及幾何素養,大小多少長短等量的比較素養,數量及其關系素養,數的集合素養等。因此,本課題研究就是從幼兒的年齡特征出發,選擇適合的民間游戲,對幼兒的這幾種素養進行培養。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把研究內容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
“開展民間游戲培養幼兒數的空間及幾何概念素養的策略研究”;
“開展民間游戲培養幼兒量的比較素養的策略研究”;
“開展民間游戲培養幼兒數量關系素養的策略研究”;
“開展民間游戲培養幼兒數的集合素養的策略研究”。
從核心概念“民間游戲”入手分解研究內容。在本課題研究中,開展“民間游戲是培養幼兒“數學素養”的實施途徑。我們知道,并不是每一個民間游戲都可以培養幼兒數學素養,也不是民間游戲拿來照搬到課堂上就可以自然地培養幼兒數學素養的。因此,本課題研究中,要選擇合適的民間游戲,對民間游戲進行合理改編,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民間游戲進行教學。因此,我們可以把研究內容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
“合理選擇民間游戲培養幼兒數學素養策略研究”;
“合理改編民間游戲培養幼兒數學素養策略研究”;
“合理運用民間游戲培養幼兒數學素養策略研究”。
又如,郫縣某學校承擔的市級課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初中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研究”中,關鍵詞“問題意識”界定了本課題研究達成目標,關鍵詞“課堂教學”界定了本課題研究實施途徑。因此,本課題核心概念就是“問題意識”、“課堂教學”。從不同的核心概念入手,就可以從不同角度細化本課題研究內容。
從核心概念“問題意識”著手分解研究內容。本課題研究目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學生問題意識主要有四種表現形式:好奇、懷疑、困惑、探究。由此,我們的課題研究,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懷疑精神、困惑分析能力、問題探究能力。對這四個方面開展研究,就可以細化形成四個方面的研究子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的策略研究”;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懷疑精神的策略研究”;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困惑進行深度思考的策略研究”;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的策略研究”。
從核心概念“課堂教學”著手分解研究內容。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很多,本課題界定為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對關鍵詞“課堂教學”進行分析,“課堂教學”分類的邏輯要素很多,從不同角度解讀“課堂教學”,就會有不同的課題研究內容:
從課堂教學過程著手解讀,可以有課前導入、課堂新授、作業練習、課堂小結等,因此可以從不同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從課堂教學的學科解讀,可以有語文、數學、外語等不同學科,因此可以在不同學科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從課堂教學課型解讀,可以有新授課、復習課、綜合實踐課、活動課等,因此可以在不同課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二)從教育科研課題的核心問題分析入手,分解課題研究內容
教育科研課題的著眼點是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增強課題研究的問題感是課題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每一項課題研究中,課題組都要進行前期調查,了解本課題研究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歸因分析,從而形成幾個主要研究問題。所以,從課題研究的問題分析入手,分解課題研究內容,是細化課題研究內容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需要強調的是,在進行問題歸因時,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對其歸類,不能夠把不同邏輯關系的問題并列成為研究內容。
例如,郫縣某學校開展的省級課題“提升農村學校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校本策略研究”,課題組在前期調查發現,青年教師職業幸福感缺乏的原因有多個方面,把這些原因進行歸類,可以歸納為:青年教師教學能力不足,缺乏職業成就感;青年教師對工作環境不適應,得不到領導、同行、學生的認可,缺乏職業歸屬感;青年教師收入不高,社會地位不高,與他人相比有些失落,缺乏職業認同感。因此,本課題從解決課題研究的問題著手,可以把課題研究內容分解為以下三個方面:
“學校提高農村學校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職業成就感的策略研究”;
“學校為青年教師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升其職業歸屬感的策略研究”;
“學校引導青年教師形成正確的教師職業價值觀,提升其職業認同感的策略研究”。
二、直擊
怎么會不知課題該怎么做呢?為了引領教師們的科研能力,每年我校都會在校內舉辦“優質課題推介會”,請在市、區獲獎的課題組負責人在全校進行課題推介,介紹課題價值、課題研究流程,呈現課題成果。每年教科節,學校都會邀請省、市、區的教科研專家到校做教科研講座,從發現問題、確定課題、制訂計劃、實施研究、反思升華等深入細致地引領。事實上,正是有了這樣的指導,學校教科研工作提升很快,2012年有區級立項課題13個,市級學科教改項目立項課題11項。
那么,這樣由內而外、由下而上的科研引領,為什么年輕教師還是不約而同地提到課題研究不知如何進行的困惑呢?是他們主觀原因造成的嗎?這是我第一時間產生的想法。但真的只是主觀原因嗎?細細反思其實就能發現問題的癥結:學校規劃課題參與人員雖多,但年輕老師資歷和經驗尚淺,很少能被邀請成為課題組成員,即使參與了,也不能成為課題組核心人員,沒有機會接觸課題研究核心工作。我校今年立項的市、區級課題中,教齡五年以內的年輕老師的主持率為零,參與率不到10%。
顯而易見,雖然學校在教科研上取得了不錯成績,有一部分教師通過教育科研獲得了相當進步和發展,必須看到,相當一部分教師只是零碎地參與課題部分研究,對課題整體情況了解不足,對教育科研的感受不深,實際收獲不大。
而我校教齡五年內的年輕老師占全校總人數的25.1%,比例不小。這些年輕老師在課題研究中“被邊緣化”,遲早有一天會引起學校教科研的“斷層”現象。之所以說是“被邊緣化”,是因為他們不是沒有參與的主觀意識,而是缺少教科研整個流程親歷親為的實踐機會,缺少在課題研究中深入摸爬滾打的歷練。致使雖然有校級課題可以讓他們試水,但他們卻覺得無從入手,畏首畏尾,苦惱不已。像這樣被科研邊緣化的老師其實每個學校都有,對于這些老師的教科研引領是當務之急,要讓他們在課題研究中“做起來”,還要“扶上馬,送一程”。
三、尋招
針對存在的問題,學校教科室開始了“尋招之旅”。
第一招,課題開題“庫存版”
萬事開頭難,在學科教改項目研究過程中,尤其是研究新手,研究的開始即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關鍵,更是一個難點。對于總覺得課題研究無從入手的這些年輕老師來說,建立“問題庫”,是解決研究主題確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怎樣建立“問題庫”呢?我們通過“問題掛牌”的形式,對老師們提出的具有研究價值、感到困惑的問題,或具有見解性的問題進行積累。教師可以通過寫個案、教案、日記、課后反思,或者錄像、錄音,或者請同伴聽課,從中發現問題;也可以通過閱讀、參加培訓、網絡,甚至與名師、專業人員的交流,拓寬視野,反觀自己;更可以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現象進行分解,找出哪些是自己的特長、哪些是自己的缺陷,從而總結梳理出自己這段時期內記錄的“真實的問題”,形成問題庫。
但問題并不都能成為研究主題,善于把問題整合歸類,梳理出研究主題才是年輕老師們急需學習的研究方法。我們請老師在“問題庫”中提煉出“我最想掛牌的問題”,并為科研新手設計了《學科教改項目選題思維路徑案例表》(見表1),引導老師學會梳理選題思路,制定研究方案。比如:反思自己的教學,覺得效果不好,這時問題還比較朦朧,如果確立一個“有效教學研究”,選題就太大,不好把握,因為“有效教學研究”涉及因素太多,不可能在一定時間內都研究到,都研究到了也就不是小課題研究了。可以從中選擇―個感興趣、又能把握得了的環節入手,如導語環節、提問環節、板書環節、作業環節……教師通過反思覺得以前某一環節確實做得不太好,并且決心把它做好。如想從作業環節入手,就應該考慮用什么樣的方式研究解決問題,如用“作業評語”作為切入點,確立《作業評語創新,增強作業實效性》課題,就好把握了;如果想從提問環節入手,可以具體到《提問分層操作策略研究》。
研究主題確立后,讓研修班的四十五位老師三人自由組合,開展課題研究,因為成員都是沒有經驗的,從零開始,不存在誰依附誰,無形中都有一種核心感和主人翁責任感,這樣主體意識就被激發出來了。
在保證有問題、有分析、有主題的前提下,課題方案形式是多樣化的,可以是文本式的,無需辭藻華麗,可以是表格式的(見表2),條目清晰。這樣刪繁就簡,就是為了降低難度,讓年輕教師盡快進入實質性研究。
第二招,研究過程“護航版”
1.課題“領辦”
十五個研究小團隊,怎樣管理,怎樣引領?我們摒棄了由學校科研骨干點對點負責的做法,骨干老師們有教學任務,也有課題研究,也要管理班級,再讓他們負責輔導,這樣的輔導只能是蜻蜓點水,起不到什么作用。我們將15個團隊按學科分成三組,由教科室正副主任三位成員分學科“領辦”課題組。這既然是教科室的本職工作,就應該提供全程服務,我們把“為科研邊緣化教師尋招之旅”作為教科室的一個項目研究,跟蹤輔導的過程就是研究個案的過程。
在跟蹤輔導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從“紙上談兵”進入課題研究實質階段,這些老師往往無法可循,對課題研究從何做起,怎樣做等問題心中無底,使研究處于無序狀態。一線教師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動研究。立足點應該是從自己的課堂開始,反思司空見慣的教學行為,關注“困惑”和“話題”,以科研思路發現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思考解決辦法。
所以,在我們提供給年輕老師的研究模式中,“課例研究+學科教改項目研究”的模式是最受歡迎的。老師們帶著研究問題通過輪流上課(親歷實踐驗證)、聽課(觀察同伴驗證),帶著大量現實實踐材料作為研究材料參與研討:闡述自己的主題思考并聽取他人的思考,聽取同伴的主題思考并發展自己的思考,在此通過課例研究驗證自己的預設。在這樣不斷進行的分析診斷研究中,形成深入認識和理解,小組成員經過個案集成分析、策略反思提煉,逐步形成課題成果。
2.QQ“聯動”
十五個研究小團隊分布在三個校區,怎樣做到輔導研討省時高效呢?經常坐下來討論是有效的,卻行不通。校區之間距離較遠,肯定影響工作。于是,看似最平常卻最實效的“QQ聯動”幫了大忙,由教科室牽頭建立研究小團隊的“夢工廠QQ群”,在那上面隨時可以“說說自己的困惑”,一呼百應,大家群策群力,問題迎刃而解。也可以“說說我的看法”,談成功的體會、失敗的教訓,豐富彼此的思想。有了一個團隊,在團隊中自然表露心中困惑與想法,在團隊內部溝通與信息交流中使解決問題的辦法逐漸明朗,QQ群功不可沒。
3.搭臺“唱戲”
這個“臺”就是交流平臺。年輕老師說特別羨慕省市級課題的論證會,有專題匯報,有專家反饋,有鑒定意見,風風光光的。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這樣的機會,擔心自己的課題悄無聲息地過去了。的確,這些課題要在市區立項甚至獲獎還顯得有些粗糙,不太現實,但如果就這樣銷聲匿跡,肯定會消磨老師們的研究熱情。為了讓這些老師在課題研究中不再“邊緣化”,教科室盡可能為他們創設“出頭露面”的機會,為他們鋪就一條條“星光大道”,將每年五月定為“微型成果展示月”,通過課題校級論證會、課題研究故事征集演講、課題研究成果PK、課題研究示范課展評等形式,讓這十五個研究團隊亮出來。
第三招,成果呈現“練兵版”
鑒于“科研邊緣化”老師們的研究經驗尚淺,也是從一線教師課題研究的真實性考慮,在課題結題管理上注重變通,展示靈活。提倡因問題的解決而結束研究的結題模式,沒有固定的結題時間、研究模式和成果呈現形式。相反,學校特別注重研究鑒定的“現場練兵”,結題成果的呈現在教師教育教學的第一現場,結題結論以真實的問題解決效果為基本標準。雖然從紙質化到現場化,教科室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給研究者帶來的是不敢造假的真實研究狀態和成果被轉化和需要的成就感;它給教師們帶來的是看得見、觸得著、用得上的研究成果。
如有一個課題組的學科教改項目“低學段寫字教學隨堂化策略研究”,就是通過“課例現場鑒定會”,由課題組三位老師上課題研究課,課例上三位老師分別體現課題研究的三個點,盡量將研究策略在課例中彰顯出來;課后,由組內一位成員專題介紹問題解決的研究策略,通過“課例展示”和“策略匯報”,由同一個教研組,或同一學段的教研組成員對策略的可行性進行選擇,選擇“策略可行并將該策略運用在教學中”的,加2分;“可行但不會選擇該策略”的,加1分。最后匯總到教科室,算出量化分,作為成果優劣的評斷依據之一。
教科室再將反饋表“策略可行性鑒定表”結果匯總,用圖表式(見下圖),后附原因說明匯總,反饋給課題組,通過“哪些策略研究受老師歡迎,可行性高;哪些策略無人問津”等反饋,課題組可以進行論證,既可以作為課題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又可以作為改進課題研究的依據,還可以梳理出課題后續研究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從成果實際出發,允許教師多做少寫,結果刪繁就簡。可以用經驗總結、高質量的論文、成功的教學反思、典型案例等代替學科教改項目的研究報告。我們相信,強調“做得好”,才能“寫得好”。
我們為科研“邊緣化”老師的尋招之旅,沒有“虛高”的理論支撐,關注的是這些老師在這樣“放低姿態”、不再“玄妙”的策略引領中嘗試用科研改造自己,并且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原創性”成果,屬于自己的“原生態”方法;關注的是這些老師在這樣實實在在的課研服務中,激發起研究熱情,敏感研究的嗅覺,學會研究方法,用課題研究“小作坊”造就教師專業成長的“夢工廠”。
參考文獻:
1.課題名稱
2.課題研究背景及目標
3.課題研究內容
4.課題研究的方法
5.課題研究價值
6.研究條件
7.參考文獻
一、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整個課題的形象與質量。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那么,如何給課題起名稱呢?兩點
1、名稱要準確、規范
2、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
列: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因素的調查與分析研究
二、課題研究背景及目標(也有人是吧背景和目標分開寫的就像最后的范文)
首先,要寫明課題研究的背景,就是根據什么、受什么的啟發而開始這項研究的。因為任何課題研究都不可能是憑空而來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說明為什么要研究這個課題、研究它會有什么價值,又能解決什么問題。第三,要認真、仔細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對本課題或有關問題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范圍、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研究起點,并從中發現以往的不足,確認自己的創意,從而確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這樣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課題研究的的價值、意義,也可以使自己開闊眼界,受到啟發,拓展思路。
而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通過研究,想要達到什么目標?和想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研究的目標一般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么,才會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么,思路也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干擾。
三、課題研究內容
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根據目標來確定這個課題要研究的內容,研究內容要比研究目標寫得更具體、明確。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2、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3、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通過什么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么要用這個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種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們在應用各種方法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每一具體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憑經驗、常識去做。比如,我們要通過調查了解情況,我們如何制訂調查表,如何進行分析,不是隨隨便便發一張表,搞一些百分數、平均數就行了。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五、課題研究步驟和計劃
課題研究的步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性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一階段從什么時間開始,至什么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不僅要胸中有數,還要落實到書面計劃中。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課題研究的管理也可據此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和管理。
六、研究條件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經費和設備條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對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如有關測驗題和問卷題等研究工作與材料、經費預算及設備條件的需要,必須寫清。但要實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寫亂要,要加強管理,監督使用。
七、參考文獻
像下面需要把寫論文時用到的參考文獻一一列舉出來(也可以不列舉類似下面范列)
1、《××××》,作者名稱,××出版社,***年第*版
2、《××××》,作者名稱,××出版社,***年第*版
3、《××××》,作者名稱,××出版社,***年第*版
4、《××××》,作者名稱,××出版社,***年第*版
5、《××××》,作者名稱,雜志名稱,***年第*期
一、課題名稱:
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因素的調查與分析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我校地處山陽縣城西2.5公里處,近年來,經過“雙高雙普”、“教育強縣創建”,學校基礎設施配備完備,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良好,管理機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但是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始終不盡人意:班級管理消極被動,教育教學缺乏開拓創新,先進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使用率低下,教育質量始終穩步不前??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是決定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成敗的關鍵因素。為切實弄清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的因素,探索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策略,幫助學校管理層,調整管理策略,修訂管理制度,充分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故開展此項調查研究。
三、課題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出影響我校教師教學積極性的因素,形成報告材料,交學校校委會,為學校管理構建更為科學化的學校管理策略,制定更富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進學校教育教學事業的科學和諧發展提供依據。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有兩個:一是教師工作興趣、責任心、積極性調查分析與研究;二是影響教師工作積極性因素調查分析與研究。
五、課題的研究方法:
整過研究過程計劃采用調查問卷法、交流座談法和綜合分析法:設計涉及課題內容的相關問題,制成調查問卷,發放給全體教師,然后分析研究,交流座談,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形成結論。
六、課題研究的的步驟和計劃
本課題研究計劃用時一年,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填寫課題評審書,制定研究計劃,上報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獲取資料階段。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交流座談等方式,獲取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的第一手可信性資料;2014年1月至5月,用5個月時間,整理、研究分析調查資料,弄清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的根本原因,形成初步理論材料,印發給研究小組人員及大部分教師,讓他們閱讀,提出意見和建議,進一步確定結論的準確性。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14年6至7月:形成結論階段。將形成的初步材料,結合教師、小組成員提出的意見建議,進一步研究分析,去偽存真,精煉升華,形成一份《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因素調查分析報告》交校委會,作為學校調整學校管理機制,完善學校管理制度的參考資料。
七、課題預期效果與表現形式
教師教學工作積極性是影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和諧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本科課題的研究結果將以報告的形式交學校校委會。本報告的形成,將有助于學校管理層確立更為科學化的學校管理機制,制定更富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進學校教育教學事業的科學和諧發展。
八、課題組織機構和人員
從確立了《小學數學“四領域”預習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的課題開始到現在,我們全體課題組的老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新課題的研究和實驗中。課題組根據課題研究工作的計劃,以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提高預習作業的設計為研究重點,進一步調動課題組成員投身于課題研究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題組教師在各自所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分別在本校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力求通過“四領域”預習作業的設計與探索,尋求一種既能促進學生提高,又能促使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積極探索“四領域”預習作業設計的最佳方法和途徑,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挖掘數學教學的最大效能,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細致、認真的數學學習態度。
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課題組成員以踏實的工作態度潛心學習和研討,不斷探索,不斷反思,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情況作一些大膽的探索、延伸和發展,使我們的這項課題順利地開展。在2012年3月——2015年6月,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一、課題研究的實施情況
(一)課題研究組成員的學習情況
1.加強課題組老師的理論學習。
半年來,課題組老師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郭思樂教授的《教育激揚生命》、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
特別是其中的有效教學三條“鐵律”,以及外國教育專著《第56號教室》等,自費訂閱了《小學數學教學》,《小學青年教師》等期刊,認真閱讀了學校訂閱的各類教育教學期刊及相關網站上的文章,凡看到與課題相關的優秀文章,總是認真研讀。廣泛的閱讀更新了教師的教育觀念,為課題研究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2.定期、不定期開展組內教師的研討交流活動,我們利用方便的qq在網上隨時交流。交流我們在研討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比如“如何指導學生完成前置性作業”,“如何設計有效的前置性作業”,“如何對前置性作業進行檢查、評價”,
“如何讓前置性作業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到一起”,“數與代數領域的教學策略”,“空間與幾何領域的教學策略”,“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教學策略”,“實踐與綜合運用領域的教學策略”等。交流尋找有突破意義和內容重點。
(二)階段性的研究過程
1.積極開展問卷調查工作。為了使課題有效推進,了解小學生前置性作業的現狀,本課題組設計了訪談提綱和《小學數學“四領域”預習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的調查問卷,并進行了相關的調查活動,及時總結了這次調查活動的情況,并完成了調查報告。通過對學生的個案分析,學生寫數學日記,發現了小學生在預習作業方面存在的問題,為課題組做下一步研究做好了準備。
2.課題研究重在過程,課題組成員開展人人上好一堂研究課的活動,全組成員在各自學校帶領一批教師一起探討成敗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前置性作業設
計的方法和途徑。
3.認真整理研究過程和收集資料,對研究結果進行理論分析。適時召開小型的課題研究研討會,調研課題的研究情況,督促課題組成員圍繞課題撰寫課題研究論文、教學隨筆,教學反思,整理研究的資料。如,積累學習資料,學習筆記,前置性作業設計等。
二、課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問卷調查準備不夠充分,調查的目標有些泛化。
2.作業時間、要求一刀切。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同一的內容,期望達到同一的目標,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
3.部分學生預習不到位,作業完不成,存在敷衍了事的現象。
4.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的力度、強度不夠,有后顧之憂,怕影響學生的成績。
5.在課題研究中,我們還發現少數學生缺乏一定的學習主動性,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不能形成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繼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實驗,并加大對課題的管理力度,規范課題研究實驗工作的管理。注意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
2.加強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多讀有關小學數學教學的書籍,讓教師從書中汲取豐富的教育科研理論,從書中學習如何有效運用,使我們通過不斷地學習獲得前進的動力。
古往今來,幼兒都著迷于游戲,游戲代表著幼兒的自由、天真無邪、自然的天性和潛在的能力。“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是我國學前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也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綱要》解讀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點明了幼兒學習的主要特點是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幼兒只有這樣才能學得有趣,學得有效,學得有用。《指南》強調:“要重視游戲,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它伴隨著幼兒的成長,是幼兒完全自主、自發、全身心地投入的活動,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陳鶴琴先生也稱之為“以自動代替被動,是自動的學習,自發的學習”。可見,沒有游戲就沒有發展,幼兒園的結構游戲有很多可挖掘的教育價值,它融操作性、藝術性、創造性于一體,蘊含著有益于幼兒發展的隱形教育潛能。它為幼兒提供了自由的創造空間,沒有約束的游戲環境,幼兒在游戲中隨心所欲的發揮,為他的獨立思維能力、創造性提供了有利的基礎,同時發展了合作能力,審美意識,加深了幼兒對世界的理解。因此,幼兒園科學地組織指導結構游戲的開展,有利于幼兒的發展,有助于幼兒的成長。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課程管理已逐漸被課程領導這一術語所代替,成為當今我國學前教育研究的一個新興領域。所謂課程領導主要指探究學校如何采取措施,以課程為中心,引領和激勵全體教職員工實施課程,完成課程目標,最終實現促進幼兒發展的根本目標。楊明全認為:課程領導是課程研究實踐的一種方式,是指引、統領課程改革、課程開發、課程實驗和課程評價等活動的行為總稱。課程領導不是在控制人,而是在引導人做出高層次的判斷與自我管理,激勵相關人員投入持續成長的生活方式。在課程領導中,我園不斷思索,尋求幼兒園發展特色,實施促進幼兒園科學保教策略,課題研究能引導我們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所以,我園的課程領導立足于幼兒、立足于教師,從實際出發,從結構游戲課程研究開始,去思考幼兒的游戲學習與發展問題。在結構游戲課程中深化研究課題《幼兒園結構游戲的組織與指導策略研究》,從游戲課題這一研究視角進行引領,充分發揮幼兒園游戲的積極因素,運用《指南》指導思想進一步深化游戲課題研究方向,踐行課程領導策略,提升辦園保教水平。主要從如何建構結構游戲課題的愿景和目標,建立課題實踐的組織機構,引領教師專業發展,課題研究卓有成效等維度,淺談踐行結構游戲課題關注的視角。
一、確定課題研究的方向,建構幼兒園結構游戲課題的愿景和目標
課題研究方向的準確把握,是決定幼兒園課題研究的價值取向,是課題發展、創新和優化的過程指向。作為幼兒園結構游戲課程的引領者,在課題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對課題研究的成敗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必須清楚地預計到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應該關注哪些方面,關注什么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園游戲課程的發展。首先,我們檢視幼兒園游戲的發展歷史,由于幼兒園是從私立園專為公立園,發生了體制的改變。先前幼兒園的游戲基礎較弱,教師對如何指導結構游戲還處在茫然階段,于是我們根據《剛要》《指南》的指導精髓:游戲是幼兒極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說明發展游戲指導在幼兒園課程中極為重要,是不可懈怠的。我們提出幼兒園結構游戲課題的愿景和目標:1.樹立正確的游戲觀,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2.主動創設游戲條件,把握游戲中幼兒主體和教師作用的關系。3.尊重幼兒結構游戲的意愿、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等。4.提高教師在結構游戲中的組織及指導策略能力,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發展。接著,制定研究內容:在結構游戲中幼兒確定建構主題,選擇游戲材料,掌握建構特征,構造建構物體,評價游戲成果等需要教師正確的指導策略,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1.各年齡段幼兒結構游戲活動主題的確立研究。2.各年齡段幼兒結構游戲活動目標的制定研究。3.不同年齡幼兒游戲活動材料的選擇研究。4.各年齡段幼兒結構游戲活動過程的指導策略研究。5.幼兒結構游戲活動有效評價的研究。
二、加強研究團隊建設,建立課題實踐的組織機構
(一)建立課題實踐研究的矩陣組織
我園研究團隊的組織機構合理,形成既有縱向聯系又有橫向關系,將集權化與分權化結合起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以研究任務為目標的組織結構。領導層的信息流和教師研究層的信息流交匯在一起,形成共同的課題研究點,共同致力解決幼兒園結構游戲的組織與指導的有效策略。
(二)組成課題小項目的實踐研究團隊
教師根據不同的研究內容、結合幼兒年齡特點、教師的經驗和個人興趣,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自由組合研究團隊,先按教師個人興趣分:游戲集體組與游戲區域組;再按幼兒年齡特點分:大段游戲組、中段游戲組、小段游戲組。(如下圖所示)教師進行團隊研究、協作探索,共同切磋游戲指導中的困惑,解決教育中的疑惑,共同探究創新策略,變個人問題用團隊智慧來解決,提升團隊的課題研究能力。
■
結構游戲實踐研究團矩陣組織指示圖
三、追求卓越,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一)結合《指南》給足教師有關游戲課程新理念的養分
《指南》指出:教師是幼兒園課題研究的設計者、實施者。我們作為課程領導力的核心,幼兒園課程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就應為教師提供充分的課程文化資源養分,讓教師在《綱要》與《指南》精神的指導下實踐、發展。
1.注入基礎營養――向教師推薦各種有關結構游戲的理論書籍,學習當今國內外學前教育理念文獻,以及各種幼兒園結構游戲教育的創造策略,為教師的課題專業成長注入基礎營養,了解新形勢下《指南》對幼兒園游戲指導的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如《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指南》中“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探索”的基本理念;皮亞杰認為:游戲是一種同化,動作是思維的起源,幼兒在不斷地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倍爾指出,游戲是兒童潛在本能的表現。美國心理學家加維認為,游戲應當是由內驅力所策動的一種快樂活動等教育理念。通過學習各種教育理念,使教師理解領悟了幼兒園結構游戲課題是在研究:幼兒力所能及的活動,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幼兒能受挑戰的活動,促進幼兒發展的活動。
2.提供拔節營養――反復研究閱讀,讓教師與課程相知,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游戲觀,“幼兒是游戲的主人”,使教師不再迷戀自己掌控的游戲活動,更多的是觀察活動的進展。讓幼兒成了游戲的設計者,讓他們忙著確定游戲主題、創設游戲環境、規劃游戲布局、分工合作、討論實施方案、評價游戲等,使幼兒沿著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和解決困難,教師則間或斡旋、記錄、觀察整個游戲過程。現在我園幼兒是游戲的主宰者,結構游戲中所有的幼兒都在專注著、忙碌著,幼兒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進行著游戲,充分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使游戲成了幼兒園的特色活動,成為我園課程改革的重要部分。
(二)多形式的課題研討,為教師搭建理解游戲課程理念的平臺
關注課題研究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教師對課題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實施難免良莠不齊,因此,搭建多種形式的園本課題研討平臺,幫助教師理清課題研究思路,為教師搭建交流、分享、思辨的平臺,具有重要意義。
1.問題大家談――定期收集教師教學實踐中的困惑、教學難點和教育問題,在研討會上提出問題讓大家探討,教師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課程教育理念分析自己的觀點,反復揣摩幼兒游戲的指導方法。
2.主題爭辯會――頭腦風暴,思維的撞擊,在一次次的唇槍舌劍中,一次次的辯論分析中,一次次的追問反思中,教師的游戲課題意識漸趨一致:什么是幼兒最想要的游戲?如何去指導?指導什么?觀察什么?發展幼兒什么?
3.展示介紹會――快樂建構,分享智慧。展示介紹會上教師紛紛登臺,將各自班級指導幼兒一物多玩的作品、玩具新玩法、輔助材料的巧用法一一介紹給大家,不同年齡段的各種結構游戲材料的玩法百花齊放,充分挖掘玩具的教育功能,體現了游戲中快樂建構、融洽的師幼關系。
(三)行動研究,踐行游戲課題研究策略
行動研究是連接研究實踐的橋梁,增進教師專業成長并促成反思性實踐,是一種研究思考的方式,它把研究程序與實質行動結合起來,我園游戲課題采用行動研究,旨在改進幼兒園結構游戲的組織與指導策略。教師是幼兒園課題研究的執行者、驗證者、創造者。所以,我們要給足教師游戲課程實踐的空間,運用行動研究方法,鼓勵教師大膽創新,改革游戲的課題思路,探究組織與指導策略,注重指導策略的梳理提升,使幼兒園課題教育的特色精彩紛呈。我園游戲課題行動研究采用以下幾種方法:1.界定結構游戲組織與指導的研究方向;2.分析游戲共同存在教育問題;3.大膽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4.設計游戲課題的階段研究計劃及階段研究方向;5.游戲課程實施,收集研究的過程性材料;6.對有效的組織指導策略進行評價,促進師幼共同發展;7.整理結構游戲的組織與指導的有效策略,匯編教師課題論文、教育案例專集、結構游戲玩具玩法篇、結構游戲主題活動方案集。
四、課題研究卓有成效,階段成果顯著
我園近兩年來的課題研究,在幼教專家的指導和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現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構成園本特色。
(一)構建網絡,規范科研制度――幼兒園教學質量提升了
我們構建了“園長――業務副園長――課題組長――科研組長――組員”的科研網絡,形成了“計劃――實施――展示――總結”的完整過程。兩年來,我們向片區開放展示2個觀摩活動,開展多次園本教研研討活動,每學期整理課題主題游戲活動材料,其中包含課題階段計劃、游戲過程,活動評析,活動反思,成果照片,階段小結等,規范課題管理,匯編了《幼兒園結構游戲案例及解讀集》,其中包含了幼兒的情緒情感、自主性、想象創造力、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培養,教師指導策略的合理運用。我們規范制定了科研考核制度、結構游戲目標體系及幼兒結構游戲評價表,實行了課題組長負責制,課題組長每兩周組織一次課題組會議,學習內化理論知識,討論解決教學問題,總結推廣實踐經驗,全面促進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點燃興趣,提高綜合能力――幼兒發展了
游戲伴隨著幼兒成長,幼兒通過游戲探索環境,從接觸物體中獲得知識并解決問題。幼兒在游戲中是小步遞進地自我發展的,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游戲猶如火花,點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游戲只是手段,促進幼兒發展才是根本,在課題研究中,我們欣喜地發現幼兒對結構游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全園師幼深深地融進游戲課題的行動研究之中。幼兒充分體會到了游戲的快樂、學習的樂趣,快樂建構,幸福分享,幼兒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如在特色區域的插塑比賽中,幼兒獨特的想象,巧妙的構思,生動的形象,親密的合作,為我園結構游戲課程積累了寶貴的操作經驗。在去年“師幼互動,快樂同構”――慶“六一”大型結構游戲活動中,全體師生以年段組為單位共同建構,活動中幼兒的學習探索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創新能力、藝術感受表現力全面發揮。活動結束后幼兒還充當了導游,在講解過程中表現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今后我們將進一步繼承優化,彰顯我園的科研特色,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且思且行,轉變觀念,提升科研能力――教師進步了
觀念認識的升華和探索實踐的深入,使教師在實踐和理論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收獲。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且思且行,就課題《幼兒結構游戲行為解讀與教師指導策略的研究》現階段的實踐與思考作了進一步的研討交流。以生動、有趣的案例展示了幼兒結構游戲中的智慧,介紹了現階段教師對幼兒結構游戲行為觀察、解讀與指導策略方面的實踐與認識。教師圍繞“結構游戲材料投放的適宜性”進行切磋,案例呈現的是教師以研究的視角對主題結構游戲材料進行理性分析和調整的過程,活動中的感悟、對結構游戲的相關問題提出了新看法與新觀點。她們還結合《指南》精神針對幼兒園研究工作的開展提出了體現幼兒自主游戲的新策略、新方案。同時,研究過程中教師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自身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點撥能力、評價能力等得到了顯著提升,對結構游戲的組織與指導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使我園廣大教師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經過一年多的課題研討,全面提升我園結構游戲課題的研究水平,不斷開啟師幼智慧。反思我們走過的科研足跡,今后我們應給予幼兒更大、更多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大膽想象、操作、嬉戲,真正體現“快樂玩、有效學”。教師積極參與幼兒的活動,提升游戲觀察水平,對每位幼兒給予正確的評價,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更和諧健康的發展,讓全園師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幼兒園教育教學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羅德(Jillian Rodd).早期教育中的領導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
[3]馬云鵬,王永勝.校長與課程實施[M].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
[4]李慶平.改造我們的學校[M].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5).
當前,課題研究與學科教研各自為政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使得大多數課題研究的成果停留在紙上而難以轉化為教學效益,同時,許多教研活動卻因缺少課題研究的引領而停留在“就課論課”的低水平重復上。為此,我們一直秉持“研為了教,教需要研”的基本理念。所謂“研為了教”,意指研究的課題只有聚焦教學、服務教學,才能充分發揮對教學的指導作用;而“教需要研”,則指教學需要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來予以潛心研究,方能把握其規律性,提升質量。在此基礎上,我們創新了“以課題研究引領教研活動”的教研策略:一方面,從教研活動中努力提煉課題研究的問題,進而關照并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另一方面,以課題研究來引領教研活動,提升教研活動的水平。最終達至課題研究與有效教研的雙贏。
(一)課題研究源自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是與日常教學關系最密切的活動,大量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大多會在教研活動中暴露出來。因此,教研活動的內容便為課題研究的選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例如,《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指導綱要》和《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頒布以后,如何在品德教學中貫徹落實“兩綱”,就成為了教研的熱點。基于此,我們及時將這一教研熱點轉化為了研究課題。通過研究,我們總結出,保障貫徹落實“兩綱”的重要途徑就是,引導教師們認識到,“兩綱”要求與二期課改理念以及教學中的“三維目標”在本質上是相輔相成、相融相合、相依相從的關系,指導教師們在教學中注意處理好顯性與隱性、低年級與中高年級、教材與生活、認知與情感等四對關系。
又如,近年來,在教研活動中反映出品德與社會學科育人價值落實情況不盡人意的問題。針對此,我們展開了全市的抽樣調查,在此基礎上,提出并展開了《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育人價值研究》的課題,以引導廣大教師切實重視品德與社會學科的育德功能,自覺地在教學中落實其育人價值。不僅如此,在落實育人價值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又發現教師們容易忽視方法和能力的目標,為此集中開展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有效落實方法與能力目標研究》這一課題。
可見,關注一線教研活動,不僅會讓我們的課題研究有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還能使教研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及時通過課題研究而得到有效的解決。
(二)課題研究引領教研實踐活動
當然,研究的課題提出以后,還必須通過教研活動去實踐、檢驗和發展。這也就為提升我們的一線教研水平和質量提供了可能和有效的途徑。
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有效落實方法與能力目標研究》這一課題為例。在這一主課題之下,我們提出了“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方法與能力目標同知識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有機整合的研究”“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方法與能力目標的系統性研究”“國內外相關課程中方法與能力目標的比較”“融合制定三維教學目標中方法與能力目標的確定與表述”“改善學習方式,促進方法與能力目標的有效落實”“方法與能力目標與注重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創造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研究”“教師課堂教學評價中方法與能力目標達成的評價研究”“學生在學習評價中方法與能力目標達成的評價研究”等八個子課題,分配給各區縣的教研小組。各區縣學科教研員再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經初步審定后,再把子課題的實施貫徹到學校的教研活動中,讓廣大教師廣泛參與課題研究,群策群力。這就使課題研究走出了少數人閉門造車的“象牙塔”,真正成為了廣大教師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活動,同時也為教師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建設者與完善者提供了平臺。
如今,我們欣喜地看到,通過課題研究引領教研活動這一策略的實施,各區縣品德教研員以及學科中心組成員的專業素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我們曾在徐匯、楊浦等區舉辦過區中心組教研活動現場展示,可以從中看出他們交流發言的層次和評課的水平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新教研員也在這樣的氛圍中較快適應了本學科的教研工作。現在各區縣的學科教研活動都逐漸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展示與研討相結合,學術意味也越來越濃厚了。
二、拓展時空,創新教研形式
傳統的教研活動一般都采用開會的形式,我們稱之為常規教研。這種常規教研的優點是集中、直接。參與者可以面對面地在同一地點同一段時間里直接交流,有不同意見可以當場研討乃至交鋒,需要形成共識的也可當場形成共識,因而效率比較高。但也因為時間和地點的局限,往往交流和研討不夠充分,影響了教研的質量和成員積極性的充分發揮。近年來,網絡教研大大拓展了教研活動的時空,也彌補了常規教研的缺憾。基于此,我市的品德教研活動努力突破常規教研的單一模式,通過常規教研網絡化與網絡教研常態化,最終創新出“常規教研與網絡教研一體化”的新教研形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一、課題研究的提出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中指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 ]。教學過程中,提問是實現師生溝通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縱觀近年來的語文教學,在課堂上的提問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有些教師認為問題越多,越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越能營造熱鬧的課堂氛圍,越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從上課開始,教師設計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剝奪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擠占了學生閱讀品味文章的時間,這種違背教學規律的提問形式,失去了提問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我們課題組由我主持“高中語文課堂上‘小提問,大智慧’的研究”的研究,對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及策略進行了探討。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善于提問,缺少提問的藝術,無學生提問,學生不敢問,這是目前課堂提問中的突出問題。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可以讓老師們意識到在學習活動中中,教師精心設計提問,創造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同時讓老師對正確的提問原則有所了解,能夠有效地運用各種提問策略,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人本主義學習論認為:課堂提問應該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為宗旨的語文課堂提問。該課題研究是對人本主義學習論的有益補充,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常用的手段,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恰當而生動地適時提問設疑,不僅能捕捉到學生的思想動態,而且對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起著重要作用。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重要渠道。它對教師駕馭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優化課堂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理論:認知心理學關心人們如何獲取、轉化、表征、儲存和提取知識。現代有效教學實踐及其研究越來越強調“設計意識”和“反思意識”,更加關注“學生”關注教學中“人的問題”,也越來越迫切的需要廣大一線教師的參與,巧妙設計問題有助于促進學生有意義的、主動地建構知識,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教師要精心設計將要提出的問題,學會“問什么”
1、教師的問題應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2、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要緊緊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問在關鍵之處。
3、提出的問題要把握尺度,注意學生的可接受性。所提出的問題要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既不能低于學生的水平,讓他們“吃不飽”;也不能過分高于學生的水平,讓他們“吃不了”。
4、提出的問題要注意循序性。教師的提問應先易后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
(二)教師要研究教學的提問方式,學會“怎么問”
課堂提問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合理的提問的方式。
1、直問式
按照教材先后順序、邏輯關系或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順序,為引起學生思考而進行直接提問。
2、逆問式
教師不直接提問,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設。這樣的問法構成了矛盾情境,是訓練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
3、比較式
運用對比、反比、類比等比較式方法進行提問,啟發學生在比較中推出正確的結論,提高學生認識和鑒別事物的能力,養成分析問題的好習慣。
4、創造式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寬原有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可以對語文課文中的人物、情節、場景產生再造想像等。
5、追問式
這種問法是把知識點分解出若干個彼此相關聯的小問題,一環扣一環地向學生發問。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積極思考。
(三)通過研究,我們形成了自己的提問策略
1、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提問的策略
2、要熟練掌握課堂提問語言的策略
3、面向全體和尊重個性并重的策略
4、善于使用等候的策略
5、把握恰當的時機進行有效追問的策略
6、建立課堂有效提問的評價策略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及方法
本課題研究,擬定為二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2年09月~2012年11月)擬定課題設計方案,組織開題報告,組織課題申報、上交課題設計方案。
負責人:任鵬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2年12月~2013年07月)啟動課題研究,課題組長制定階段達成目標,修正研究思路,定期總結交流,階段成果展示,撰寫中期評估報告。
負責人:靳順高劉爽
第三階段:小結階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課題組繼續研究,策劃論文集,撰寫結題報告;邀請領導專家鑒定成果,課題組長撰寫課題結題報告,收集整理論文等。
負責人:董明王燕
結合我校校情,結合實際,結合教育教學研究活動,采取多種方法進行研究。主要方法有:運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比較法等。
(一)文獻法
查找與課堂教師提問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文獻資料,為課題的順利開展提供資料、信息保障。通過對大量相關資料的總結歸納,提煉理論,為課題組提供可參考借鑒的內容。
(二)調查研究法
所謂調查研究法,就是搜集材料并進行判斷的方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法的途徑多種多樣,如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等。在課題研究中我們通過調查學生、家長、教師和社會等,對教師課堂提問的現狀進行了解研究,準確把握課題的走向。
(三)經驗總結法
在本課題整個研究過程中都要注意不斷收集、整理、分析先進的經驗,在課題組內進行理論交流探討,把先進經驗從具體上升到一般,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廣應用。并形成有關的文字或錄音錄象資料。
(四)比較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認識,從而探索教育規律。在本課題研究中,在研究“如何結合課堂實際切實貫徹一些基本的教師課堂提問中應注意到的原則”“如何結合課堂實際實現提問方式的多樣化”“如何結合課堂實際,運用合理的課堂提問策略”等內容時可采取這種方法,以比較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與否是否對教學效果有影響以及有怎樣的影響。
六、課題研究的成果
(一)通過研究,我校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顯著提高。
通過研究,我們學校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明顯改觀,教學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我的課堂教學得到了校、局領導的肯定。課題研究期間,我參加了縣文教局組織的展示課活動,我將自己在課題研究中的經驗融入教學設計中,使課堂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同時,我們的研究,加快了我校語文課題組“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有效互動”的研究步伐。
(二)通過研究,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實驗以來,我們通過對實驗班與普通班學生成績定性與定量的分析對比,感覺到實驗班學生的成績明顯呈上升趨勢。我們通過調研得知,本學期的期中檢測,實驗班的語文成績與與非實驗班相比平均高出4分以上。
七、課題研究的體會:
(一)個人課題研究更新了我的思想觀念,提高了我的科研水平。以往一直覺得課題研究很難,不知道該從何著手。然而,通過此次個人課題研究,我明白了個人課題就是將自己的課堂當作自己研究的陣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解決自身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個人課題就是一種行動研究。
(二)課題研究使我明白課堂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在動態生成型的課堂中,我們要不斷摸索、不斷創新、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價值,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本次課題研究僅僅只是一個開端,教學中還有更多的、更為艱巨的任務有待于我們去完成,還有更多的課題有待于我們去研究。我將繼續學習,努力提高理論水平,積極積累教學經驗,將課題研究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