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26:2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對健康教育的理解,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是左心衰竭[1],防止和延緩心衰的發生,緩解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死亡率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目的,但慢性心力衰竭病程長且易反復,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與生活,需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本文對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討了針對健康教育需求進行有效護理的效果,現將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1年至2012年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47±4.7)歲,常規檢查后確定40例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具體心功能分級為:Ⅱ級15例,Ⅲ級8例,Ⅳ級17例。
1.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屬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內容及效果等進行調查,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降解問卷的內容及真實回答的重要性,在患者及家屬理解后自行填寫,務必保證問卷的有效,填寫問卷后當場收回,發卷40份,收回40份,答卷有效率為100%,問卷題目多為多項選擇的方式,對最后數據進行百分比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患者及家屬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32例選擇了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80%),醫學專家講座指導30例(75%),健康教育手冊學習21例(52.5%),相關書籍學習19例(47.5%)。
2.2 患者及家屬對健康教育內容的需求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37例選擇需對疾病知識進行了解(92.5%),33例選擇治療效果(82.5%),31例患者選擇治療方法(77.5%),21例患者選擇飲食指導(52.5%),35例選擇服藥注意事項(87.5%),20例選擇運動指導(50%),34例選擇復診時間(85%),18例患者選擇疾病的預防措施(45%)。
2.3 出院后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 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36例患者選擇入院檢查(90%),37例患者選擇電話垂詢(92.5%),34例患者選擇護士家訪(85%),31例選擇免費疾病知識手冊(77.5%)。
3 討論
3.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屬對健康需求的特點 本次問卷調查選擇內容多樣,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更合適的健康教育方式,對健康教育方法的選擇中對醫護人員的指導和專家講座占了比較大的比例,這說明患者還是比較容易接受講與聽的模式,對于有著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保持著信任,也都希望多多了解疾病知識;在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知識、治療方法及效果、復診時間和服藥注意事項有著較高的要求,對飲食和運動指導等要求較低,這說明大部分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關注還在治療方法和效果上,對預防與保健的意識不足;大部分患者出院后對健康方式的選擇為入院檢查和電話垂詢,這表明患者對于自身病情及治療情況的了解方式傾向于直接實用。
3.2 根據健康教育需求提出的護理干預對策
3.2.1 健康教育
觀察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術后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了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和心理狀態制定術后健康教育路徑,并在接下來的護理中嚴格執行健康教育路徑,并對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相應調整,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觀察組患者健康教育路徑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3.2.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個護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住院患者的情緒普遍不穩定,對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恐懼和排斥,對于治療結果以及未來的生活沒有信心,情緒起伏過大可能引發心力衰竭,因此護理人員需根據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對患者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耐心向患者解釋其疾病的現狀,并列舉本院成功案例,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也可以與病患家屬溝通,囑咐他們對患者多加鼓勵與關心,讓患者感受到親人的期望與關心,積極配合治療[3]。
3.2.3 運動指導 作為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的運動一直是患者及其家屬忽視或不能長期堅持的,針對這種情況和患者對健康教育需求的選擇制定相應的運動指導,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和樂意接受的情況下進行簡單有效的運動,注意初期運動需隨身攜帶藥物并有家屬的陪同。
3.2.4 飲食指導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體內血容量增加,因此進食時需注意對鹽分和水分的控制,盡量減少對心臟的負荷,可以根據患者的口味制定多樣化菜譜,主要食物以低熱量、低脂肪、低鈉為主,輔助以新鮮的果蔬,定期檢查記錄患者的體重和24 h內的液體出入量,保證腸道通暢,防止便秘的發生,減少鈉水潴留發生的可能。
3.2.5 用藥指導 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監督與指導,給藥過程中注意向患者解釋用藥的目的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減少患者的恐慌,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按時服藥對于疾病治療的重要性,積極配合醫院治療。
綜上所述,事先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有助于有針對性的制定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并能夠指導護理人員按照既定計劃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護理,使整個護理過程清晰簡單起來,患者對于自身疾病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都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對于患者的預后和減少復發都有很大的意義,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參 考 文 獻
觀念不正確。有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工作實際投入更少。雖然名義上開設了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健康課,配備了專兼職教師,但由于教育者受自身教育觀念的影響,往往會在傳統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沿用一般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結果是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課沒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去咨詢的學生也屈指可數。還有人把心理問題和思想品德混為一談,用德育的方法來對待心理問題。再加上如今中小學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升學壓力大。升學率的高低左右著學校的聲譽,因此在部分有功利心的領導和教師心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可有可無的工作,投入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時間、精力勢,必就較少。
內容不合適。有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為學校的正規課程,當作一門學科來對待。教師在課上系統講述心理學的概念、理論,方式單調、乏味,學生則邊聽邊記,課下認真背書,完成作業,更有學校甚至安排了心理健康課的考試。有的學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因此選擇心理障礙方面的教育較多,選擇發展性問題教育的少,有的學校甚至讓校醫充當心理輔導人員,像醫院里記錄病歷一樣對學生情況進行登記。有些教師、學生也認為只有當心理有疾病時才能去心理咨詢室,這種傾向嚴重阻礙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
人員不規范。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專職人員較少,兼職人員較多。大部分人員沒有經過專業正規的培訓,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知之不多;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以專兼職人員和班主任老師居多,廣大任課教師參與不多;少數教師自身還存在心理問題,這不僅影響教師個人的發展,也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因為有調查顯示,學生不良情緒的80%來源于身邊的長者,這里面當然也包括教師。
沒形成合力。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是在強大的教育合力下達到的。尤其是在心理素質的培養方面。有些家長只希望弦子學業成績優秀,身體健康,而不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些家長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師的事,與自己無關;更有部分家長因工作繁忙,或貪圖自己娛樂等原因而無暇顧及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孤掌難鳴,效果難以實現。
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認識、積極宣傳、落實目標和任務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勢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補充。在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屬于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并非道德品質或政治觀點問題,兩者常有交叉。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二者相互滲透,相得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思想覺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又會促使中學生心理素質進一步提高。《學記》中說:“知其心,長善而救其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改進德育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誠如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克斯基所說:“教育的主要活動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動現象領域內進行的。”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學習一切知識、發展各種素質的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即使成績再好,學生也無法面對社會各方面可能帶來的壓力和挫折,無法經受住各方面的人生考驗。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涉及學生心理問題的惡性案件發生,隨之而來的則是社會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門關于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呼吁。其實我們不需要“一陣風”式的重視,希望心理教育能盡快列入政府主管部門的日常工作計劃,以細水長流式的常規性指導把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長期培訓、進修落到實處,而不要前一陣轟轟烈烈,后一陣偃旗息鼓。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應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四有”新人。這是社會和時展的需要,是對傳統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學生全面發展和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提高教師心理素質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證。人們常說:“教育是一門科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者,是人類文明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道德的啟蒙者,美好心靈的塑造者。”這一切都是在說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確,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培養不出高水平的學生。教師的思想、觀念、意志、個性、特征、對待和處理事物的態度和方法,都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教師充實、豐富的生活內容,快樂的情緒體驗,正確的教育方法會使學生變得活潑開朗、樂觀向上;相反,單調的生活刺激,刻板的教育模式,冷漠的環境氛圍會使兒童個性難以健康發展。因此,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心理素質教育的關鍵和重要保證。同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具備一桶水”,對待知識的掌握是這樣,對待心理素質的培養也是這樣。教師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前提下,才能以身作則。以理服人,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教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各個環節的工作才能實現,因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項系統工程,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教育方式、教育效果評估等方面大膽探索,積累經驗。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而學生學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要完成知識傳授,還要承擔塑造學生心靈的重任,所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課堂,學校各科教學應適當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同時。教師和藹可親的笑容,新穎的板書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而不亂的課堂氣氛,都可以緩解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樂于學習,不產生厭學心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進行心理教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可謂一舉兩得。特別是對身心有障礙的學生,教師要接納、理解、寬容、親近他們。無論是勞動、生活,還是學習,教師對他們都要循循善誘,不厭其煩地耐心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戰勝挫折,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為他們適應社會、自強、自立打基礎。
加強挫折教育,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中國有“百折不撓”之古訓,大凡人生及事業有成就者都不會一帆風順。學生道路都是坎坷不平的。因此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不妨有意識地設置挫折環境使學生經受挫折,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應該多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生活能力,學校也應盡可能多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和體育鍛煉,采取多種方式讓受教育者經受磨練,使學生逐步形成忍辱負重、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良好心理品質。
發揮傳統教育的作用,注重學生的成才環境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補充。中國的傳統教育源遠流長。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儒家教育思想等,如果能恰如其分地應用也不失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應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學生、影響學生,使其懂得人生在各個階段的社會責任感。學校可積極動員和爭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抓住有利時機,凈化美化學生成長的社會環境,利用環境育人,從客觀上消除學生不良健康心理因素的產生。教師應做到觀察細致入微,全面徹底地掌握學生的第一手材料,深入了解造成學生心理不健康的社會背景、家庭背景。找準要害對癥下藥,從源頭上入手,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使學生從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使其能夠正確地面對現實,面對人生,樹立遠大理想,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近幾年來,肺結核病的疫情有上升趨勢,我國作為肺結核高發國家之一,肺結核的防治工作仍然是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肺結核病患者多有消極、多疑、恐懼、悲觀等不同程度的消極心態,對控制肺結核病極度為不利。同時,通過對臨床住院的肺結核病患者的觀察,大部分肺結核病患者沒有接受到正規的及時的有效治療的原因是不懂的肺結核病的防治知識,所以通過對肺結核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對于提高肺結核病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以及減少肺結核的傳染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健康教育內容
健康教育融會于肺結核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通過評估患者情況,制定具體教育計劃,以達到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使健康宣教更具說服力,效果更好。
1.1 入院的健康教育
1.1.1 要讓病人盡快熟悉醫院的環境 責任護士首先要向病人介紹病區的大致環境、規章制度、管床醫生等。并介紹同病房的病友以減少肺結核患者住院時所產生的孤獨感和陌生感,以使病人以較好的心態開始接受治療。
1.1.2 責任護士要向病人家屬宣教病區的探視制度 需由管床醫生向肺結核患者的家屬介紹病人的病情、治療方案,以使肺結核患者家屬對肺結核患者的病情有所了解,從而對管床醫生和責任護士產生信任感。
1.2 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
1.2.1 健康知識指導及消毒隔離知識的教育 組織肺結核患者及其家屬學習有關于肺結核基本知識。并向肺結核患者及其家屬說明肺結核是一種慢性的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只要能診斷明確,到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治療,保證能做到全程、足量、按時的服藥,是能完全治愈的。如果用藥期間自行停藥或者是間斷性用藥,從而產生了耐藥性,就很難治愈的,而且很容易復發,以至于病情惡化而危及生命,同時更是加重了經濟負擔。通過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使病人能按醫囑服藥、接受持續性的治療,能做到積極配合治療。還要仔細的叮囑患者不要隨地吐痰,打噴嚏時一定要用手帕遮住口鼻,以減少肺結核菌結的傳播,這樣既能保護了別人的健康,又可以保護自己不受交義感染的影響。肺結核患者居住的病房必須每天開窗通風,并且要用消毒液擦洗地面、房間的物品.每周兩次要用含氯的消毒液噴灑空氣消毒,這樣能有效的減少房間的病原微生物;衣服、被褥等要勤洗勤換勤曬,已達到日光中的紫外線消毒的衣服、被褥的目的。
1.2.2 生活、飲食的指導與護理 人體受到結核感的染后,是否能發展到活動性肺結核取決于人體的自身免疫力。我們應教肺結核育患者加強營養,多吃高能量、富含蛋白質、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時要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不能抽煙及喝酒等,每天要保證足夠的睡眠,養成規律的、良好的活習慣,做到勞逸結合以增強自身機體的免疫力。
1.2.3 心理的指導與護理 肺結核患者經常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并會引起家庭沖突,仇視社會等問題。所以對于肺結核患者,要積極的進行心理干預,如有必要,可以請心理醫生協助。根據患者的病情,科適當安排患者看電視、聽廣播等,輕易轉移患者對疾病的過分關注,使患者盡可能的接近日常生活,恢復聘問的心態和情緒;同時,也要讓他們認識到疾病的傳染性和各項治療、護理的重要性,以得到病人的積極配合。
1.2.4 藥物知識的指導與護理 肺結核病的抗結核病化療對控制肺結核病起著決定性作用,原則是早期、規則、全程、聯合、適量。需要密切觀察抗結核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責任護士必須要向肺結核患者及其家屬反復強調化療的重要性及其意義,以取得肺結核患者及其家屬配合,要督促患者按醫囑按時服藥,發藥時要看到患者服藥到口,以保證治療效果,堅持到療程完成,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一旦出現不良反應要及時的報告管床醫生以對癥處理,但病人不可自行停藥,絕大部分不良反應給予相應處理后可以完全消失。
1.2.5 隨機性的指導與護理 對于治療時患者提出的問題要及時給與相應的解答,對病情反復變化、情緒及不穩定的病人要采取見縫插針式的教育,指導病人自己掌握與相關疾病有關的健康知識,并要使病人感到實用。
1.2.6 督促病人及其家屬要盡快完成各項指標性檢查 對于反復住院、理解能力欠佳、溝通有障礙、經濟條件困難等原因而不能或不想及時進行所需檢查的患者,責任護士需要反復的強調各項檢查的重要性,同時還需要指導患者如何留取標本。
1.3 出院的指導 肺結核病人化療時間長,出院后家庭成員的督導、服藥及護理很重要,一部分病人因為藥物的副作用、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而自行停藥,從而使肺結核病復發、耐藥而增加治療的難度。所以,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轉歸、文化層次的不同,對患者和家屬做有針對性的講解治療和康復保健的知識,以及出院后的治療和護理的措施,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2 結果
護理人員將住院的肺結核患者作為健康知識教育的對象,把入院的健康教育、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出院指導等貫穿于病人住院全過程。通過健康教育,使肺結核患者對肺結核病的相關知識有了了解,并且與肺結核患者建立了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加深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和尊重,為肺結核患者出院后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對醫囑的執行性的可能得到了提高,做到堅持服藥,定期復查,期間出現新的問題及時就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促進了肺結核病患者能規律、全程的完成足夠療程,從而提高了肺結核病的治愈率,減少了傳染源。
參考文獻
[1] 王爽,郭曉明,等.結核病的再燃和控制新策略[J].醫學與哲學,2004,24(8):23.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9)05-0130-02
1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推進,大學生在思想、政治、學業等方面的進步明顯,成才愿望強烈。高素質人才,既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思想政治素質作為大學生最重要的素質,對其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起著不容忽視的決定作用。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1)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當前,大學生面臨著社會現實與教育理念的沖突,認知與實踐的不協調,目標與理想的缺失,自我與社會認知能力的欠缺等問題,在社會適應、處理人際關系、應付壓力和挫折等方面存在著諸多的不適應。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持續的階段性教育,它具有導向、激勵、評價、凝聚、調節與轉換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大學生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將國家與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希望融入學習過程中,內化為大學生們的精神內核,塑造他們的理想,健全他們的心智,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榮譽感,提高他們的人生哲學境界。
(3)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完整人格的塑造與社會倫理的互動為主要方向,又要有體現民族特質和時代精神的教育內涵。思想政治教育能促進和完善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因此,要進一步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培養他們的倫理情操,完善道德建設,關注精神家園,構建和諧社會。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2.1 自我認知失調
大學生面對的是新的起點、新的生活方式。到大學里才發現人才濟濟,難免會產生心理落差,從優越感、自豪感、自傲到自卑、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壓抑、焦慮、精神壓力大,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的現象。這樣的同學,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和正確的思想引導,到了工作崗位也不能忍受別人比自己優秀,嫉賢妒能,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確地自我選擇和發現,缺乏應有的理智,形成不健全的心理。
2.2 情緒不穩定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現不少大學生情緒不穩定,經常莫名其妙地焦慮、煩惱、浮躁不安。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不愿敞開心扉,自我封閉,溝通不良,形成性格缺陷,人際關系障礙,對一些小的得失耿耿于懷。
2.3 意志力脆弱
意志力是人們為實現一定的目的,主動調節自己的行動去克服困難的心理活動過程,它體現了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性、積極性、能動性,是成才者必備的優秀心理品質。當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成長順利,很少經歷艱難困苦的磨煉,在意志堅韌性上表現較差,無法承擔較大的挫折和考驗。
2.4 心理上自我調適能力差
隨著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市場一方面帶來較多的擇業機遇和較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一部分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適應能力弱,缺乏自我調適能力。面對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打破了心理平衡,對前途無望,認為生存沒有意義。這些同學,有很嚴重的依賴性和惰性,遇到問題和困難不能妥善解決,心理上陷入苦悶、不安、焦慮、緊張狀態。人生難免苦與痛,人生在世,會遇到學習、成才、擇業、交友、戀愛、疾病、死亡等種種挫折與打擊,只有培養大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才能以良好的心態面對。
3 結合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問題是心理界、教育界長期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正確理解兩者的關系,對于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都具有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的對象是人,目的都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學科研究對象來看,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區別的,但兩者又是相互聯系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3.1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健康教育要解決的心理問題往往是交叉存在的實踐表明:大學生中存在的許多問題,諸如戀愛、學習、交友及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某些偏差和困擾,有些看似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問題,其實是由心理障礙引起的,若能從心理教育的角度去做工作,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密切相連的,在分析和解決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問題時,要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
3.2 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高校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表現為:具有比較獨立的、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豁達的處世方式等,而這些都是學生從小就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這些內容為塑造健康心理提供了前提條件。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入,還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為許多產生心理障礙的深層原因往往涉及品德修養、價值取向、理想信念等。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在心理指導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 開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4.1 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大學生當中存在的心理問題,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系統分析和集體咨詢,把理論與學生實際問題相聯系,以實例支持理論,以理論分析實例,使學生懂得什么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是硬性的理論灌輸,而是真正滿足學生知識的渴求。要使人的心理健康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4.2 心理健康教育要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在我國長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些看似是思想意識,道德品質上的問題,其實是由心理障礙引起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僅要用堅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關心國家大事,對國際、國內形勢有敏銳的洞察力,還要堅持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引導學生,還應該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接受系統的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知識與技術的專業培訓。
4.3 高校輔導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樣,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咨詢門診外,日常生活無時無刻不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接觸較多,在現實中,如果大學生有什么心理問題的萌芽出現,最先發現的常常是輔導員。而且輔導員與大學生關系密切、知識背景相似、經歷接近,在大學生心目中,輔導員既是老師也是朋友,容易與學生溝通。同時,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其心理特點不同,問題不一。輔導員對大學生的共同心理特點及他們隨年級高低發生的心理變化都應予以掌握,便于及時調動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4.4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給每一個新生發普及心理健康常識手冊,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的普及教育,采用大學生健康調查表對新生進行心理調查,建立新生心理檔案等工作。可利用各種量表,通過測量建立新生心理檔案,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登記備案,并主動適時地對他們進行心理指導和咨詢,堅持追蹤調查。通過這些活動,既可以讓學生從一入學起就樹立注重心理健康的意識,又可以了解學生過去的心理健康狀況,還可以對大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危機起到一定的防范和干預作用。
4.5 網絡在線咨詢
傳統的心理咨詢方法是用信箱和電話咨詢,可以解除有的同學不愿當面咨詢的顧慮。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引進了網絡咨詢的新方式。現在許多高校心理咨詢中心都開設了自己的主頁,一方面在網上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另一方面則設有在線心理咨詢。在網上在線心理咨詢具有匿名性,同時跨越了時空的限制,可以自在清楚地表達心中的煩悶和抑郁。
4.6 創設積極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文化形態的總和。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載體,它用無聲的話語傳遞大量的信息,對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意識有很大的隱性教育功能。對那些不愿去找心理咨詢機構而又有需求的同學可以為他們多開展一些科普性的講座等措施外,還要擴大校園宣傳力度,比如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日等系列活動。或通過學校的校報、校廣播站、校電臺、校心理衛生協會、校園廣告等校園媒介營造氣氛,形成人人重視心理健康、人人追求心理健康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馬向真.關于高校輔導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2003(2):176-178.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3(c)-0145-02
骨結核是一種化膿性、破壞性病變,由結核桿菌侵入骨或關節引起。大多數骨結核是由肺結核繼發,結核菌通過血液傳播導致骨骼系統的結核,脊柱結核最為常見,其次是膝、髖等處[1]。骨結核是全身疾病在骨骼的局部表現,并不是一種單純病變。骨結核為慢性遷延性疾病,病程較長,導致護理工作壓力大、管理難。本院對骨結核患者實行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重點強調健康教育,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25例骨結核患者,其中,男79例,女46例,年齡19~65歲,平均(37.4±11.8)歲,病程1個月~3年,平均病程(1.3±0.8)年。其中,脊柱結核89例,髖關節結核21例,腕關節結核4例,其他關節11例。所有患者均經手術治療。患者臨床表現:低熱、乏力、腰背部疼痛、血沉加快、身體活動受限及神經壓迫等。按隨機數字表法將125例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齡19~63歲,平均年齡(37.2±11.3)歲,脊柱結核44例,髖關節結核11例,腕關節結核2例,其他關節7例;對照組61例,男39例,女22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37.8±11.9)歲,脊柱結核45例,髖關節結核10例,腕關節結核2例,其他關節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行優質護理服務和健康教育相結合。具體方法如下:(1)轉變護理人員觀念。明確護理工作的目標和內涵,在護理工作中體現人性化服務,讓護士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尊重患者,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從被動的“要我做”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做”。微笑接待患者,主動告知管床醫生護士、病區環境的情況,及時聽取患者的建議和意見。(2)提高護理人員業務水平。加強“三基三嚴”訓練,強化護士的基礎護理技能,對不同資質的臨床護士采用不同的訓練考核內容。(3)明確、細化崗位職責。責任護士對所管患者的病情觀察、基礎護理等工作全面落實。做好術前指導,保證病房有良好環境,加強安全措施。(4)在患者住院過程中貫穿健康教育。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教育,及時與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建立骨結核知識健康宣傳欄,提高宣傳范圍和頻率;告知患者及家屬在飲食、護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項等。飲食上應注意攝入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這對骨結核患者的康復有明顯促進作用,尤其是維生素A的攝入,禁食辛辣刺激類食物,多進食骨頭湯、綠葉蔬菜、雜糧等。向患者講明用藥的時間、劑量、方法、注意事項等,指導患者合理用藥。鼓勵患者保持樂觀心態。
1.3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和對骨結核知識的掌握程度。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自制知識問卷,對患者的骨結核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調查,滿分100分,81~100分良好,60~80合格,59及以下不合格。合格率=良好 + 合格。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6.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和對骨結核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骨結核主要由于結核桿菌侵入骨或關節引起的病變,此類疾病常采用手術治療,其治療過程較長,容易反復,并且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時可能損傷臟器,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2-3]。因此,加強骨結核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工作非常重要。優質護理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在思想和行為上時時處處為患者著想,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低耗、滿意、放心”的醫療服務,用優質護理的質量來提升患者與社會的滿意度[4]。優質護理的核心內容要求護理人員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技能,護理人員知識全面,工作技術過硬,對待患者認真負責是首要的護理指征[5-6]。在骨結核患者中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提高了護理質量,使護患更近一步溝通,有利于骨結核患者的康復。在骨結核患者中大力推行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充分理解護理人員,知曉護理工作中的難點,護患溝通更加順暢;還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屬對骨結核的認知,有利于患者康復[2,7]。健康教育是優質護理服務的一個體現,優質護理服務為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8]。
本研究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重點強調了對患者的健康教育。結果表明,觀察組在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和骨結核知識掌握程度上均優于對照組(P < 0.05)。總之,骨結核患者病程緩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和強調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孟桃李,張麗娟,劉靚,等. 中醫護理干預在骨結核病人圍術期的應用[J]. 全科護理,2012,10(3):229.
[2] 任艷梅. 健康教育在骨結核患者的應用價值[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23):392.
[3] 毛進云. 骨結核的中醫護理體會[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2):219-220.
[4] 吳欣娟. 夯實基礎護理 深化以病人為中心整體護理工作[J]. 中國護理管理,2010,10(3):12.
[5] 劉慶素,安秀艷. 不同人群優質護理觀點調查[J]. 中國護理管理雜志,2007,6(21):21-23.
[6] 金梅. 如何當好優質護理服務中的護士長[J]. 內蒙古中醫藥,2010, 29(24):66.
二、要學生主體與教師引導相發展。長期以來,高中的體育教學,仍未擺脫傳統教學理念束縛。教師沉醉于現有的教法之中,安于現狀,不思創新,課堂結構永遠是:“開始一準備一基本一結束”。記得在一次教師培訓中,廣州體育學院的饒紀樂教授說過,只要學生在有限時間充分運動,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課。認為上體育課沒有必要排著整齊的隊伍集合、慢跑。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及想法,不能讓學生覺得上操場好像上刑場一樣。提出了現在的體育教學有些教師還是以競技項目為主,以增強體質為教學目標。高中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是重視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不能把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簡單地解釋為就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就是上帝”等。素質教育與現代思想要求我們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和“學會健體”,要重視培養獨立從事科學鍛煉身體的能力。
三、要運動興趣和技能訓練相結合。作為基層的體育老師,總有一種迷茫的感覺,總覺得體育課堂改革純理論的東西過多,具體實際指導的、可操作性的東西太少。學生在課堂愛怎么樣學就怎么樣學,只要課堂上學生始終是在歡樂中度過就是成功的好課堂。就說我們學校這次開展的體育教學活動來說,兩堂體育課內容設計都合乎學生的興趣,但是總覺得少了些什么,運動技能蕩然無存,教師和學生輕輕松松在歡笑中下了課。試問學生的能力得到了發展嗎?學生的體能得到了鍛煉了嗎?運動技能是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手段和方法,增進學生的健康是體育課程的主要目標。沒有了運動技能的教學,體育課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木之本”,也就失去了體育課程的本質特征。我們是不是真要天天學生的體育興趣,不進行體育訓練與競賽?理論與實踐總是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像我們現在學校幾乎每個班都有60多人的學生,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一樣,興趣不相同,更何況體育項目種類繁多,有的喜歡打籃球,有的喜歡踢足球、打羽毛球等等。假如依照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玩樂中學習。在學生的心里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堂活動課,在其他老師的眼里這是一堂“放羊課”,像這類課我不敢上,一來讓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務正業,讓學生在操場瘋玩。二來學校的環境有些不允許,一堂體育課,操場上有三四個班就算少了,經常六七個班在場地上。這兒跑去撞到人,哪兒足球踢到人,更別說其它項目。高喊了幾年的素質教育,快樂體育,還是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打轉,四列橫隊集合、慢跑、講解示范等等。要做到與傳統的教學不同,高中體育教學改革后更要重視學生運動興趣與技能訓練相結合。
結果:健康教育后患者對心力衰竭疾病知識的認知情況明顯優于教育前(P
結論:給予慢性心衰竭患者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情況,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慢性心衰竭 健康教育 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4-0258-01
我院為探討慢性心衰竭的健康教育及護理對策,提高慢性心衰竭的治療效果,對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次研究選取的是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慢性心衰竭患者,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50例,女36例,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85歲,平均年齡64.3歲;患者心功能分級為2-3級;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文化16人,高中25人,初中20人,小學15人,文盲10人。
1.2 方法。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不穩定的心理狀態,加之患者對疾病認知的缺乏,因而極易導致患者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要加強對患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以患者的實際需求等為依據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同時護理人員還應耐心的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并且可向患者例舉成功案例,從而逐漸增強患者對抗病魔的信心和勇氣。
第二,運動指導。適當的運動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因此,護理人員應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為其制定針對性的運動計劃,指導患者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進行下進行適量的運動,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囑咐患者及其家屬在初期進行運動時應隨身攜帶藥物,且要有家屬陪同,一旦有異常現象發生應立即就診。
第三,飲食護理。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體內血容量較高,因而護理人員必須要加強對其飲食護理的重視。護理人員應囑咐患者進食時應嚴格控制水分及鹽分的攝入量,從而盡可能減少患者心臟負荷;護理人員應以患者的喜好為依據為其制定相應的飲食計劃,且飲食應以低脂肪、低鈉、低熱量為主,且要囑咐患者食用適量的新鮮水果蔬菜;另外護理人員還應囑咐患者定期進行體量及24小時內液體出入量進行檢查及記錄,從而確保患者腸道通暢,。避免便秘及鈉水潴留現象發生。
第四,用藥指導。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合理用藥的重要性,使患者認識到正確服藥的重要性,從而逐漸增強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告知患者服藥期間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從而盡可能減少患者的恐慌感,使患者積極主動的和醫護人員進行配合。
2 結果
患者健康教育后對心力衰竭基本知識、用藥常識、心理因素、誘發因素、生活方式等疾病知識的認知情況均明顯優于健康教育前(P
3 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其主要是由心肌梗死、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心肌病、炎癥等因素引起的心肌損傷,使得心肌結構及功能發生變化,進而使得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現象[1,2]。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難、乏力等癥狀,該病是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3]。因此,臨床上通常將改善患者心力衰癥狀,降低患者病死率作為治療該病關鍵。然而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較長,且極易發作,因而往往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為有效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給予患者常規治療的同時還應以患者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給予其針對性的健康教育。通過健康教育逐漸改善患者及其家屬對該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使患者及其家屬更好的各醫護人員進行配合;同時給予患者及其家屬針對性的健康教育還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屬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且有助于改善患者及其家屬建立融洽的家庭關系,使患者家屬積極主動的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及幫助,從而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愛護,從而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總而言之,給予慢性心衰竭患者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情況,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心力衰竭;健康教育需求
【中圖分類號】R15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150-01
心力衰竭是臨床上極為常見的危重癥,是多數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幾乎不可避免的結果。近年來,盡管一些心血管病的發病率與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心力衰竭發病率卻在升高。這顯然與人群年齡老年化、冠心病治療水平提高、患者存活率時間延長有關。65歲以上的患者住院最常見原因是心力衰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心力衰竭的轉歸及治愈程度將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為心力衰竭患者做好健康教育,預防發作,保證生活質量就更為重要。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可行性、針對性、實效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特點有 :長期性、反復發作性、疾病復雜性、預后差、直接影響日常生活,消耗一定費用。因此培養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的能力,調節生活習慣,實施自我管理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教會患者自我護理知識和技術有助于患者主動參與,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控制疾病發展,預防并發癥,減少傷殘程度,促進功能恢復,力求最好的預后。
心力衰竭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是指各種病因致心臟病的嚴重階段。 心力衰竭發病率高,五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損害和應力作用:包括收縮期或舒張期心室負荷過重和(或)心肌細胞數量和質量的變化(節段性如心肌梗死,彌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心房肥大和擴大,心室重塑,繼以心室舒縮功能低下,逐漸發展而成。心瓣膜疾病、冠狀動脈硬化、高血壓、內分泌疾患、細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氣腫或其他慢性肺臟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臟病而產生心力衰竭的表現。妊娠、勞累、靜脈內迅速大量補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臟的負擔,而誘發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心力衰竭可引起并發癥,如低鉀血癥:多見于噻嗪類或袢利尿劑連續應用或大量利尿后。要注意的是,出現低鉀血癥時,可改用保鉀利尿劑,每日觀察血鉀變化,血鉀恢復正常后停用; 第二,引起低鈉血癥:多見于大量利尿并嚴格限制Na+攝入的患者,可并發失水和酸中毒;第三,心力衰竭患者不僅要忍受呼吸困難、足踝腫脹、精疲力竭等臨床癥狀帶來的極大痛苦,而且因反復住院,給病人及家屬帶來諸多的不便和沉重的負擔; 第四,心力衰竭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有人稱心衰是“生命的拌腳石”。
盡管現代醫學對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診療技術較前大為進步,但絕大多數心力衰竭患者仍不免因心力衰竭的發作而致殘或死亡。因為治愈出院后,易中斷門診隨訪及常規服藥治療,又不正確給藥方法,不知怎樣選擇體力勞動以及控制鈉鹽攝入等等,增加誘因出現,常出現病情復發。健康教育的效果經由患者自身完成,并且健康教育可使患者自覺控制誘發心力衰竭危險因素(如呼吸道感染、體力勞動過度、情緒不穩定、飲食不合理、中斷服藥等)可以降低復發率及病死率。另一方面,由于新技術、新儀器的廣泛運用,治療的復雜性增加,如能及時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一些衛生知識,主動配合治療可助長正面的保健行為。因此對住院或出院后正在門診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有關心力衰竭常識的系統教育很有必要。
健康教育的形式,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抓好教育時機,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進行教育以符合個體需要。從調查結果可見,患者對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求是多樣化。最希望的是書面資料,因為書面資料可達到圖文并茂,長期保存且隨時可查詢。其次是一對一的個別指導,因為個別指導具有較好的針對性,而且有利于護患溝通。因此護士要知識廣博、善于溝通才有能力勝任此項工作,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交流技巧的護士能使患者產生信任感,于是樂于接受護士提供的保健信息,共同建立指導、合作或參與型的護患關系。要因人而異,根據患者具體需要確定方案并注意隨時評估,不斷調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效突出。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病情發展及轉歸與心理、情緒、社會刺激等因素有密切相關,患者能否維持健康及生活質量提高有重要的相關性,同時還應教會家屬提供情感支持。指導患者應定期復診,不能麻痹大意,按時服用強心藥,教會患者自測脈搏和觀察洋地黃毒性反應表現。間斷使用利尿劑以及必要時加用擴血管藥等。掌握各種服用方法、劑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項,定期復查。指導患者每天測體重、計尿量,評價水腫消退情況,定時測量血壓,同時應教會其對急性發作處理、如何改善睡眠、防改變跌倒的具體方法。根據心臟功能合理制定活動計劃,逐步提高活動量,維持和提高心臟代償功能。
參考文獻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間首次發現的糖代謝異常,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GDM的發生率逐年升高,不僅可以增加孕婦發生早產、胎盤早剝、妊娠期高血壓等不良并發癥的發生幾率,還可能導致分娩時出現新生兒呼吸窘迫、新生兒肺炎、新生兒黃疸等不良妊娠結局,嚴重威脅母嬰健康[1]。由于GDM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和日常管理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提高對GDM對疾病的認識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幫助患者有效地控制血糖,減少圍產期母嬰并發癥的發生[2-3]。該研究通過對4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路徑護理干預,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8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妊娠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于孕32~34周行75 g糖耐量試驗(OGTT),滿足空腹血糖≥5.1 mmol/L,1h血糖≥10.0 mmol/L,2 h血糖≥8.5 mmol/L中任意一條即可確診;所有孕婦均為單胎初產,產檢資料齊全,愿意配合該研究。排除標準:孕前患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者;除外糖尿病合并妊娠者,即孕前已診斷為糖尿病或者有糖耐量減低的情況。將入選患者按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兩組患者年齡、受教育程度、孕前BMI、孕期體質增量、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指導患者進行規律的產前檢查,并發放相關GDM保健手冊,指導患者自我學習管理。觀察組予以健康教育路徑護理干預:①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幫助患者深刻理解GDM的發病機理以及可能導致的不良后果,消除患者緊張情緒,鼓勵患者規范控制血糖。②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血糖儀,定期檢測血糖,一般情況下1周內隔天監測1次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必要時可每天監測。③由專業的營養師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飲食,在控制好血糖的情況下,同時保證孕期營養的需要。④指導患者規律適度運動,增強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⑤飲食和運動干預后,血糖仍不達標的情況下可使用胰島素治療。⑥定期開展GDM保健講座,促進GDM患者互相交流治療心得。
1.3 觀察指標
圍產期結局:剖宮產率、妊娠期高血壓、早產、產后出血、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率及產后傷口愈合情況。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孕前BMI、孕期體質增量、入院時的空腹血糖、孕周、孕產次、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2.2 兩組患者孕期遵醫行為的比較
觀察組定期血糖監測、適當規律運動、嚴格飲食控制,按時產檢等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妊娠期并發癥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孕婦早產、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壓、產后出血、產后感染的發生率和剖宮產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圍產兒并發癥的比較
觀察組出現新生兒呼吸窘迫、新生兒肺炎、巨大兒、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黃疸等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的教育也在不斷發展著變化,新的時期對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要積極進行教育方面的改革,以適應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二十一世紀是高速發展的時期,在大力發展經濟和科技的時候,需要大量的人才,小學階段是建造一個人最基本價值觀世界觀等的時期,是關系到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階段,為了適應時展的要求,我們需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同時還應該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們就分析小學生心理教育中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小學生容易存在的心理問題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案例告訴我們:在開始建立世界觀價值觀的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當小學生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問題,教師能夠及時的予以指導,教導學生用正確的心理和心態去面對問題,避免走極端、避免學生變得消沉。
學生最大的任務就是學習。因此,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習方面的問題,下面我就學生遇到的學習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有專家研究表明,學習是一項比較復雜的腦力活動,因此,在小學生日常的學習中,采用的是游戲和活動相互轉化的方式進行學習,在轉化的過程中,以學習為主,但是學習的內容比較多,包括考試等,太多的內容,學生就難以應付了。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自信心不足等,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容易引起學生的焦慮。現在,小學生的任務比較繁重,加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等比較高,學生的心理會產生比較大的壓力。所以當學習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學生就變得心神不寧,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養成一些壞的習慣,總的來說,因為小學生承擔了太多的學習壓力,造成了思想上比較沉重的包袱,容易形成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重視。
現在,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學校,最看重的依然是學生的成績。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承擔了比較大的壓力,最為明顯的是很大一部分的學生都有考試焦慮癥。同時隨著年紀的不斷增長,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壓力就越來越大,過重的心理壓力給學生帶來了比較大的負擔,導致學生出現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比如一些神經衰弱、抑郁、失眠等現象,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在平常的學習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對學生也有一定的影響。在小學生眼中,老師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再進入小學之前,學生與家長的關系最為親密,進入小學之后,教師成為小學生的“第二任家長”,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教師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來的素養,會被學生直接模仿,如果教師不能夠做好表率,那么學生也會有樣學樣,在成長中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從學校中加強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同時,還要把家庭教育納入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中。在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需要經常進行溝通,構建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系統。在構建學生健康體系的過程中,學校的老師需要和家長不斷進行協調、互補。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資源,同時,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意義。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把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生發展和管理的計劃。
同時,我們需要還需要對老師的培訓和教育。讓老師參加一些培訓等,提高老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控制自己的壞脾氣,減少對學生的心理傷害。同時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密切注意學生的狀態,當發現學生出現心理方面問題的苗頭時,能夠及時做引導,與學生談心、溝通,為學生排憂解難,做學生的知心人,避免學生造成心理問題。
三、結語
新的時期,對學生有了新的要求。我們需要從不同的方面加強對小學生心理的教育,構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因此,作為老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應該多積累一些經驗,并且把一些好的經驗和方法應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去,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老師的教學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促進我國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
參考文獻:
[1]劉倩,李田偉,袁遠.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淺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