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26: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考歷史知識點匯總,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力的國際單位是牛頓,用N表示;
2、力的圖示:用一條帶箭頭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3、力的示意圖: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質可分為: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場力、磁場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萬有引力而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
(B)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測量重力的儀器是彈簧秤;
(D)重心是物體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點,只有具有規則幾何外形、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其重心才是其幾何中心;
(2)彈力:發生形變的物體為了恢復形變而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作用力;
(A)產生彈力的條件:二物體接觸、且有形變;施力物體發生形變產生彈力;
(B)彈力包括:支持力、壓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接觸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壓的物體;拉力的方向總是沿著繩子的收縮方向;
(D)在彈性限度內彈力跟形變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時,受到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A)產生磨擦力的條件:物體接觸、表面粗糙、有擠壓、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有彈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間就一定有彈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C)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壓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體的重力;
(D)靜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體發生相對運動趨勢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效果和一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則這個力叫那幾個力的合力,那幾個力叫這個力的分力;
(A)合力與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與分力之間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用兩條表示力的線段為臨邊作平行四邊形,則這兩邊所夾的對角線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時,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進行分解;或把力沿物體運動(或運動趨勢)方向、及其垂直方向進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動量、沖量
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時間、速率、功、功率、路程、電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體處于平衡狀態(靜止、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條件:物體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個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者任意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等大反向;
2、在N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處于`平衡狀態,則任意第N個力與(N-1)個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在任意兩個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為零;
第2章直線運動
一、機械運動:一物體相對其它物體的位置變化,叫機械運動;
1、參考系:為研究物體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又名參照物(參照物不一定靜止);
2、質點:只考慮物體的質量、不考慮其大小、形狀的物體;
(1)質點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體視為質點的條件:物體的形狀、大小相對所研究對象小的可忽略不計時;
如:研究地球繞太陽運動,火車從北京到上海;
3、時刻、時間間隔:在表示時間的數軸上,時刻是一點、時間間隔是一線段;
如:5點正、9點、7點30是時刻,45分鐘、3小時是時間間隔;
4、位移:從起點到終點的有相線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線段表示;路程:描述質點運動軌跡的曲線;
(1)位移為零、路程不一定為零;路程為零,位移一定為零;
(2)只有當質點作單向直線運動時,質點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國際單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時間圖象:建立一直角坐標系,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位移;
(1)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像是一條與橫軸平行的直線;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像是一條傾斜直線;
(3)位移圖像與橫軸夾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夾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表示質點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物體在某一瞬間的速度較瞬時速度;物體在某一段時間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標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義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與物體速度大小無關;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為零加速度不一定為零;加速度為零速度不一定為零;
(4)速度改變等于末速減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變與所用時間的比值(速度的變化率)加速度大小與速度改變量的大小無關;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變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國際單位是m/s2
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
1、速度: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速度和時間的關系:vt=v0+at
注:一般我們以初速度的方向為正方向,則物體作加速運動時,a取正值,物體作減速運動時,a取負值;
(1)作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勻變速運動的物體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和時間的關系:s=v0t+1/2at
注意:當物體作加速運動時a取正值,當物體作減速運動時a取負值;
3、推論:2as=vt2-v02
4、作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兩個連續相等時間間隔內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前1秒,前2秒,„„位移和時間的關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時間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數比。
三、自由落體運動: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高處靜止下落的物體所作的運動;
1、位移公式:h=1/2gt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論:2gh=vt2
第3章牛頓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做狀態為止。
1、只有當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時,物體才能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審題、解題能力差。出現答非所問和草草答題的現象,特別是對題目中關鍵字詞的把握不準確。主要表現為對答題內容和范圍分辨不清,要求結合材料分析,學生卻離開材料進行作答等。綜合能力培養還沒有到位,因此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沒有真正形成。
3.非智力因素失分。許多學生沒有“看分作答”和答題序號化、層次化等規范意識。不少學生答題時存在條理不清、書寫不規范、字跡潦草、不善于使用學科術語等問題。
二、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在復習中采取以下措施
1.夯實基礎,提高復習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指導學生加強對《考試說明》中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加強知識的梳理、探究、變通與整合,以基礎知識的掌握促學科能力的提高;對課程內容的重點與難點進行分類匯總,明確知識體系;加強對歷史概念、階段特征、文明演進(歷史線索)的準確理解;對重大歷史事件和現象的本質認識以及對歷史發展過程的規律性總結,培養學生必備的歷史素養和基本的思維方法。要指導學生整理復習的筆記以及練習,依據《考試說明》尋找學習薄弱環節,認真查缺補漏,制定對策,真正把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落在實處。
2.強化審題與解題的指導,提高復習的有效性
加強審題、解題的規范化指導與訓練。在審題、解題訓練中,指導學生找出問題的關鍵詞,按照設問的程序,結合所學知識恰當地運用歷史學科術語條理清楚、邏輯嚴密地表達出來。這樣的規范化指導與訓練對于提高和鞏固復習的成效至關重要,不可或缺。在講評試題時,不僅要講答題思路,同時也要講命題意圖,特別對涉及試題嚴謹性、科學性、導向性等方面的問題一定要講清弄明,不留疑點。要關注細節,在思維的成熟性和答題的規范性上做好文章。學生答題中存在的問題一定要歸類糾正,最好是典型的學生現例最有說服力。
3.加強訓練,及時總結提高,夯實基礎,步步為營,課堂復習與練習相結合,及時反饋鞏固
新的時代要求對高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考歷史命題越來越側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命題以中學生所學歷史主干知識為依托,使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提出不同視角、層次的問題,考查學生“材料信息的釋讀和運用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和“解題的技能(含審題和解題的規范性、技術性等)”。高三是最關鍵的一年,那么,教師如何在四十五分鐘的陣地上,成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設計者,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導,適應新形勢下的高考呢?在多年的高三歷史教學中,我不斷尋求一種既能體現新課程理念,又能適合我校學生實際的歷史教學模式,那就是以學生為主導的問題驅動式歷史課堂復習。這種課堂教學策略可簡稱為“問題驅動”式教學,或者“任務驅動”式教學。
一、問題驅動式教學法在高三歷史復習中的優勢
問題驅動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主動學習與教師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法,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主要目標組織課堂教學的一種模式。它在高三歷史復習中具有以下優勢:
1.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更貼近新課程的理念和能力要求
著名教育家波利亞說過:“學生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在高三歷史課上,把復習的內容蘊涵在任務之中,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入地領會知識的內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同時設想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的方案,并自己探究出解決的方法,完成一個由學生質疑―教師參與解疑―學生釋疑的完整過程。有了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從而在探究的過程中,促成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內容,明確學習目標,同時培養了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及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2.激發興趣,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
高三復習課如果停留在重復原來新課知識點的講授,炒冷飯,那么這樣的課堂復習必然是無味的,學生無趣。學生都喜歡新鮮的事物,復習課上,我們要講出新東西來,要講出高水平來,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采用這樣不同于新課教學的方式,首先,能激起學生的好奇、興趣,學生在第一感覺中不會排斥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次,以學生為主導的問題驅動式高三歷史復習,教師不再是純粹的“講授者”,課堂上不是滿堂灌,而是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的職能由“教學”轉向“導學”。這樣學生的主導地位被充分體現出來,學生也由被動地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和探究,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生愿學、樂學,那么我們的課堂復習教學具有重大的實效性。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高三歷史復習中,我的問題驅動模式教學要求學生針對《考試說明》的知識點自己提問,將復雜的問題轉化成若干個簡單的問題進行探究。在這一復習教學活動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五動”,即動眼、動手、動耳、動口、動腦。“動眼”就是學生仔細研讀《考試說明》的知識點,在觀察研究的基礎上,學生“動手”整理出每個知識點的問題。課堂上“動耳”傾聽老師對某些難懂知識點的分析,“動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在“動眼”“動手”“動耳”“動口”的環節中,充分讓學生“動腦”,這樣不但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更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的運用、分析、歸納等綜合能力在“五動”中得到鍛煉和培養。
二、問題驅動式的基本模式與課例實踐
驅動性的問題可以來自教師的提問,也可來自學生的發問。我采用的驅動性問題的模式主要是來自于學生的提問。其學習模式流程為:學生創設提出探究問題學生主動探究掌握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拓展問題師生深化探究結論。
基本步驟如下:
1.提出問題
每節課上課前,把上一年的考試說明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把本單元考試說明里要求的每個知識點抄下來。然后讓學生課后自主復習,結合教材、輔導書、原有新課的筆記,列出提綱,要求學生對每個知識點提出問題。比如,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2)宗法制。要求學生筆記上整理出來,并在分封制旁邊注明所提出的問題(如分封制實行的目的、內容、作用等等),同時要求學生必須把基礎的問題掌握、熟記。在每個學生整理好后,由每組的組長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統計,整理出每組針對知識點所提出的問題,課前把整理好的每組的問題交給我。我再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根據學生整理出來的問題,有選擇地整理知識點問題,同時把問題歸類,分為基礎性問題和能力性問題。
2.檢測落實問題
課堂上,通過幻燈片展示出學生提出的問題,基礎性問題這一部分知識點新課教學已經學習過,教師不再介紹,課堂上直接進行小測,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落實基礎知識。對于學生提出的能力性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
3.拓展問題
對于知識點的難點部分,學生如果在提問中沒有涉及,這一步驟由老師主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由老師引導學生分析。這樣教師點出教材知識上的重點,撥開學生思想上的迷霧。
4.歸納匯總問題
學生的提問,教師的拓展,形成一個一個的問題,知識在學生頭腦中還是零散的。為此,在一堂課的最后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讓知識形成系統性、邏輯性和完整性,完成知識的建構。如,西周的政治制度包括(1)分封制(目的、內容、作用);(2)宗法制(目的、內容、特點、作用)。知識點拓展:(1)分封制與宗法制有何關系?(2)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點?
三、實施“以學生為主導的問題驅動式復習”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
目前問題驅動式教學,存在許多問題。大部分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課堂上設置大量的問題,提問學生回答。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或是教師思維的局限,有的教師的設問局限于“知識本位”,在提出問題之后,習慣于用標準答案去衡量學生的回答,總是千方百計地把學生導向自己心中的標準答案。這種教學模式,仍然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拓展,而且,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由于沒有抓準提問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也出現了不少提問的誤區。
為了能更好地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適應新課程的理念,我認為問題驅動式教學模式應該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針對考綱所要求的知識點,根據已有的知識水平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但這一教學方式教師如果引導不當,學生質疑的是無效或低效的問題,課堂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就將是一堂失敗的課。因此,作為教學指引者和設計者的我們,必須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式驅動教學中注意幾點:
1.提問的有效性或目的性
問題驅動學習模式的關鍵是問題的設計。問題設計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習效果的好壞,因此問題設計是重中之重。我們要讓學生設計出來的問題應有明確性、針對性。也就是說,問題的設計應該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要根據當堂課的復習內容和復習目標的實際情況確定。引導學生依據課標,依據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來對知識點進行提問,讓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現實的意義。
2.提問的層次性或邏輯性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科學處理“雙基”目標與能力目標的關系,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等原則,引導學生將學習目標分層次,提的問題之間要有著嚴密的邏輯性,一環緊扣一環地提問,從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由于我們學校的學生知識水平有限,思維能力欠缺,提出的問題一般都是基礎性的問題、顯性的知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我們必須引導學生突破基礎知識,挖掘隱性知識,讓知識點得到深化、延伸和拓展,以基礎問題為起點,層層遞進,使一系列問題形成一種爬坡式的整體感。所謂隱性知識,通常是指課本文字沒有直接表述而實際上隱藏在其中的知識內容與知識聯系中。歷屆的高考都注重對隱性知識的考查,因而教師應不斷引導學生立足顯性知識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不斷提高學生開發、挖掘隱性知識的能力,這是適應高考的需要。
3.提問的創新性或獨特性
關鍵詞:
小組合作學習;高中歷史;教學
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課本知識,還應該注重學生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則切實的符合了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因此,如何更好的實現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開展是值得每一位高中歷史教師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概念
1、小組合作學習的含義
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是通過教師布置一定的任務,學生以小組分工的形式進行搜集資料、討論問題及全班匯總交流,再由教師進行總結和評價的一種合作互助的學習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教師發揮的只是引導作用,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中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知識上的成就感。
2、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積極地帶動每一位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去,學生在小組中通過閱讀歷史教學內容及查閱相關的課外資料去討論辨析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更好的進行理解,加深學生的對知識點的印象。同時,學生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其思維能力不僅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而且還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1、小組合作流于形成,學習效率較低
目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由于升學壓力等種種原因,小組合作學習存在著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問題。對于這一學習模式的采用大多也只是在進行教學競賽中,目的是為了讓課堂變得更加新穎,調動和活躍課堂氣氛,但是其實質的教學效果卻不是十分明顯。此外,還有的老師在一堂課中頻繁的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再加上所提出的問題陳舊乏味,使學生對這一學習方式逐漸失去興趣,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就相對較低。
2、教師的專業水平有限
開展高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這對于教師的專業水平具有較高的要求。從目前部分高中歷史教師結構來看,其教學理念相對落后,教學方式陳舊,總體專業水平有待提高,這部分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時明顯表現出接受新事物速度較慢,缺乏教學經驗,在小組成員安排或者是小組合作時間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將直接影響高中生歷史學科的學習效果。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展開的措施
1、更新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首先教師應該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內容應該圍繞學生而展開,讓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中進行有效學習。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的是組織與引導作用,關注學生的討論動態,傾聽學生的發言,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合作技能
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會直接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在以往普遍存在著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能駕馭任何教學內容的誤區,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分時間、場合、內容,這往往不能夠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選擇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式時,應該綜合考慮時間及場合,在堅持難度適宜、突破重難點、具有開放性原則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相關教學內容,并交給學生一定的合作技巧,提高小學合作學習效率。
3、選擇多元的小組合作操作模式
1)小組互助操作模式。該操作模式主要是各小組長根據本組成員的特點,在發揮成員特長的基礎上為其分配相應的任務,當各個成員獨立完成所分配的任務之后,由小組長帶領成員討論任務完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進行任務的總結。使用小組互助模式,有助于高中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點的總結概括,提高學習效果。2)自由討論操作模式。該模式主要是指各小組成員可以根據自身對教學材料的理解,發表各自不同的看法與觀點,再通過討論的方式進行本組觀點的總結,以形成較為統一且正確的觀點。例如在學習秦漢政治相關內容時,教師可采用小組自由討論的模式進行教學,提出“對秦朝挾書律作何評價”等較有針對性的問題供學生進行討論,以幫助學生突破對學習本節相關制度史的重難點。3)創設情境模式。創設情景的操作模式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為小組分派任務,進行相關的情景展現,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加深對相關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例如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章節時,在本章節進行了系統學習之后,教師可以讓小組成員分角色分別扮演不同朝代思想的代表人物進行觀點陳述,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點框架。
4、采用多元的小組合作評價方式
以往對高中歷史小組合作學習主要采取的是單一的終結性評價,顯然這是不夠科學合理的。因此,在現代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采用多元的小組合作評價方式,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將差異性評價與整體性評價相結合,將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以正確、科學的小組合作評價方式來調動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學習歷史學科的自信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選擇多元的小組合作操作模式,采用科學的小組合作評價方式,以更好的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作者:胡美芳 單位:杭州育新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1]蔡永龍.農村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