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26:1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歷史全部知識點歸納,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應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一般習慣于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課本的安排設計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利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照本宣科,講解歷史知識,偶爾提問學生,拓展教學內容,達不到新課標中強調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增長。只注重課本中具體知識點的講授,就事論事分析歷史問題,缺少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初中歷史課堂上,大多數的學生都將記憶教師灌輸的知識、做好課堂筆記視為基本任務,常常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無法主動融入知識的探究中,逐漸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適當添加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思考,增長自身的歷史文化素養。
隨著我國科技力量的逐漸增強,信息技術已經滲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在學校教董濤育的過程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時展的必然趨勢。借助PPT、Flash等多媒體課件,使更多的課外資源與課堂重點、難點通過畫面展示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相應的歷史情景中充分發揮想象力,鞏固知識架構,真正掌握歷史課堂中所要求的知識理解,實現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2 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的運用策略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教學中的知識資源日益豐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種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教學輔助技術,通過制作相關的歷史課件,借助多媒體技術,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歷史學習資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圖片、視頻、聲音等信息有機整合,為歷史課堂增添了生機活力。
首先,教師利用互聯網收集與講授內容相關的信息資源,拓展教學內容,延伸學習深度,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重點。
其次,利用圖示法直觀地將歷史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通過查看歷史事件間的聯系,借助場景理解,理清歷史進程,克服歷史中時間的記憶困難。
再次,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所設計的教學課件,在邊講解、邊演示、邊練習的過程中,實現講課與訓練的同步融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強化重難點的記憶。
最后,由于多媒體技術具有快速顯示與大容量儲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對知識點進行一定的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科學的知識架構。
3 多媒體在中學歷史課堂上的應用體現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應用多媒體,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傳統的教學情境大都以教師描述或者學生想象進行營造,極易引發學生思維分散,使得教學達不到預計的效果。應用多媒體教學,利用畫面的直觀展示、音視頻的視聽沖擊,為學生營造形象生動的學習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間的距離。無論是歷史圖片,還是文獻資料,都使學生更加真實地接觸歷史,發現歷史中的潛在價值,借助場景聯想,強化知識記憶。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學生所接觸的教學信息都來自于豐富的畫面展示,對于中學生而言,極易產生好奇心理,被強烈的畫面感吸引,逐漸轉變為認知興趣,激發出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之中。
如在“三國鼎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音頻播放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吸引學生的注意,引領學生進入戰亂紛飛的三國時代。利用PPT展示地圖上三國的分布,加深學生對于“魏蜀吳”的記憶,在史詩與《三國演義》片段的比較中,使學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著名戰役的歷史作用。借助多媒體技術,化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為主動,通過設問、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多媒體營造的和諧氛圍中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提升自身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
直觀呈現教學內容,快速突破重難點 “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對于教學目標不能保證全部完成,對教材中的重難點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影響歷史教學的進度。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破教學重難點是目前歷史課堂的首要任務。為了實現最大化的教學效益,教師應善于利用多媒體的視聽優勢,直觀呈現教學內容,將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轉換為形象生動的圖像,降低其抽象的表達,發現歷史知識中的別樣魅力。
七年級所接觸的歷史事件大都為古代史,年代比較久遠,同時學生的思維意識還沒有健全,對于重難點知識的掌握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在學生面前直觀呈現教學內容,快速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全面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如在“大一統的漢朝”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比較漢武帝與秦始皇的功勞,通過小組討論,實現點對點間的對比,在綜合考慮政治、教育、文化、經濟、軍事各方面發展的基礎上,理解不同歷史局面的社會進步。
擴大課堂信息容量,實現教學目標 多媒體課件可以將課堂講授的知識無限期儲存,使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可以隨時找到,及時準確進行知識鞏固。不僅如此,多媒體還可以擴大課堂的信息容量,實現教學目標。一般地,在初中歷史教材中,無論是插圖還是歷史簡介都基本沒有改變,長此以往,容易形成審美疲勞,學生產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識積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學過程,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愿意并且主動投入知識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共享性,教師可以選擇更多的課外資源,通過在網絡上搜索關鍵詞,就可以找到很多與之相關的資料,使學生更為廣泛地接觸到歷史的相關知識,拓展學生的學習層面,提高課堂效率。如在“貞觀之治”的學習中,在介紹唐太宗所實施的具體措施中,教師可以多搜集當時的社會調查,從不同層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豐功偉績,或者播放相關的視頻資料,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充分展現其政治清明的歷史局面。
4 結語
總之,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在視聽體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娟.多媒體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學科中的應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6-0100-02
歷史是悠久而漫長的。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在從事多年的歷史教學工作過程中,不僅有著收獲,同樣也有著諸多的困惑。帶著這些困惑我引領學生感受歷史、感悟歷史。看到色彩斑斕的歷史,也品到多滋多味的歷史。現在的歷史教學正在經歷著新一輪課改的沖擊,如何教好歷史,如何學好歷史,讓歷史從服務于學生的高考發展為服務于學生的人生,是歷史教師要做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現今歷史課改的狀態下,越來越多的困惑擺在我的面前,同時也引發我更多的思考。
一、怎樣做好初高中的銜接
初中歷史是編年史,一般情況下,初中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較薄弱,學生、家長、領導都重視不夠。而高中歷史是專題史,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構想是建立在初中歷史課程基礎之上的,高中歷史課程的專題式結構要求有初中的編年史做基礎。但我們現在面臨的狀況是,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知識的儲備不夠,學習方法單一,只靠死記硬背,缺乏獨立分析、概括、歸納知識的能力。初中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的銜接顯得比較困難。學生初中歷史知識基礎薄弱已成為高中新課程推行的一大障礙,課時緊、任務重,高中新課程不得不負重前行,怎么辦?我在這些年的歷史教學中總結出,要做好銜接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轉變歷史學習觀念。在教學中正確引導和端正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態度,以豐富、生動的歷史知識和多樣的課堂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歷史作為人文社會學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習歷史的價值。把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貫徹到位,尤其不能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塊。
2.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作為歷史教師必須樹立自我發展的意識,順應時代的要求,主動學習新課程的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從豐富的歷史書籍,博學的同行和老師中間汲取營養,形成一套自己的歷史教學方法,有一種對歷史教育的熱情和熱愛,把它滲透到歷史教學中去。
3.歷史教學要注意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要依賴豐富的史料、實物,對歷史知識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后得出結論。學生有一個通病:知識點掌握比較零散,弄不清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因而記憶效果很差。要提醒學生注意內容的橫縱向聯系。在教學中可節選某一歷史發展階段,分析、比較這一階段不同區域的發展特點,這就是橫向聯系。而不同階段的相似事件又可以建立起縱向聯系。通過橫縱向聯系,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這就是知識體系。
4.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新課程改革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參與式、探究式學習。要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創設一個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潛能的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
二、怎樣處理好“一標多本”的問題
新課程一標多本,采用專題模塊形式。專題模塊教學,完全改變了以前的章節式編年史的結構,拿到教材,給我的印象就是好像進入了高考的第二輪專題復習,這是很多歷史教師在進入新課改后的共同感覺。現在各地主要使用的幾個版本有岳麓版、人教課標版、人民版、北師大版等等。各地版本雖不同,可高考是以課標為準的,需要處理的知識點是相同的。所以怎樣來處理知識,處理到什么程度,哪些該講,哪些可以省略,都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我認為首要的是必須轉變觀念。應將教科書看作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材料和資源,應將教科書視為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助力工具之一而不是萬能的。這種意識的明確,觀念的改變既是重要的,也是必須的。其次在教學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注重新情景、新意境材料的應用。要利用自己掌握的和不斷充實上來的知識去靈活地、有針對性地應用新材料,多角度、多層次地引導學生去透視歷史現象,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第三、重視課標的指導性和充分利用各教材的互補性。不管使用哪個版本的教材,教師都要研究新課標,發揮新課標對歷史教學的指導作用。否則只是教一個版本教材,那肯定是要吃虧的,因為你可能會由于只教了這個版本的教材而忽略了課標對這部分知識的集中解讀和指導。
三、怎樣更好地處理教材
你可能會問,這還算是困惑嗎?處理的不就是歷史教科書呈現的內容,不就是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考試范圍嗎,把教材內容全部吃透,把考綱考點全部落實到位不就得了嗎。可是這樣的上歷史課,“一講到底”,講的內容非常枯燥,教師“發放”的盡是課本知識,從概念來到概念去,歷史知識并未因教師的講解而變得活起來,與其如此還不如讓學生自己看書。所以這就看出歷史教師面臨的新的危機和問題——能力儲備危機。
圖表學習法,即通過由文字、線條、箭頭等構成的圖表,使知識形成結構、體系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圖表相較于文字而言更直觀形象、簡單明了。在學習歷史事件時,對于其發生背景,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也可以從國際和國內、根本和直接等角度進行分析。如下表:
二、講故事法
歷史課本內容豐富多彩,其中很多故事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這樣,可以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習興趣,了解相關歷史知識,拓展視野,提高語言表述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扮演相關角色,可以使學生對歷史產生親切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學習“英國君主立憲制”時,可以讓學生扮演首相、國王和議員,理清各自的職責和相互關系;在學習“雅典民主政治”時,可讓學生假設自己是當時的一名公民,分析自己必須具備的條件、享有的權利等,體會雅典民主政治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四、記筆記法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筆記可以深化學習內容,理清思路,加深記憶。歷史成績好的學生往往善于記筆記,他們總是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因此,歷史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記筆記的良好習慣。記筆記不能一記了事,課下還應對照課本認真整理筆記內容,直到全部弄懂為止,并經常翻看復習,溫故知新。
五、提問法
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對新知識認知的過程。學生通過認真聽課、認真溫習、認真做作業,許多知識點已熟記在心,但還會有一些難點仍未解決。這就要求學生不恥下問、善于提問,在提問中去掉自己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
六、閱讀課本法
要學好歷史,就要會快速、科學地閱讀課本,取得學習歷史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學生就能學得輕松自如,并逐漸掌握閱讀技巧。因此,歷史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使學生明白什么內容須詳讀精恩,什么內容可粗看了解,什么問題要邊讀邊想,什么問題要讀后再想,并設計有層次性、有針對性的問題,以疑激學、以疑促學。長此以往,學生不僅會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還能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為日后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階級分析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在分析某一歷史人物的本質、意圖,分析某一歷史事件的本質時,要先確定其階級立場,看清其反映、維護的階級利益,再給其定性。在利用階級分析法學習歷史時需注意以下兩點:第一,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第二,不能教條化。歷史是發展的,人是會變化的,因此在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農村中的絕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差,他們第一次接觸到歷史課本,里面的內容五花八門,歷史年代、歷史人物等,他們看了眼花繚亂,上課時無法把握,這就給歷史教師,尤其是農村初中歷史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但剛由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由原先所學語、數、英三門科目增加為現在的七門,科目增多,相對課業負擔重,并且他們的認知、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面對歷史這門其知識繁而雜,時間跨度大、范圍廣的科目,學起來較為困難,普遍存在學習積極性不高,對于學習沒有明確目標,學習較被動,所以他們對于歷史這個“所謂的副科”更是報著無所謂的態度。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農村初中歷史教師必須講究課堂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一、認真備好每一節課
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關鍵在于備課。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上課時才會得心應手。
現行歷史教材側重于對能力的考查,因此對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幾點:一要做到全面。既備學生,即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和學生情況;又備目標,明確教學目標;同時還要備教材和教法,明確課文的重點、難點內容;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和課程類型,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學任務,講好一節課的重要基礎。當前的現狀是相當一部分老師淺化了教材的要求或者是一鍋夾生飯。在課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丟三落四。
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二、精簡課堂內容
農村學校流行這樣一種說法:歷史課教學無所謂基礎要求,只要在考前突擊一下就行了。這是種不負責任的說法,必須端正觀點,重視歷史學科的地位和作用,是農村初中提高歷史課教學質量的前提。要想使歷史在所謂“副科”的夾縫中生存,關鍵在于精簡課堂的內容。
1、抓住每節課的知識點。大至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歷史事件,小至整個歷史事件的原因、時間、背景等。這一個個的點就是學生必須要掌握或了解的東西。如,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問題,大致可以簡化為以下幾個知識點:1、對臺灣的統治的強化;2、對的統治的加強;3、對新疆的管理;4、對西北及東北塞防的加強等,這樣,對多民族的國家政權的鞏固問題就有了完整而清淅的認識。
2、貫穿歷史主線。“線”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通過串線,讓學生把中外古今的歷史事件實際做一個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從而強化學生的記憶,深化知識點學習。如,把秦朝的皇帝、三公、郡縣,兩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釋兵權”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廢丞相、八股取士、軍機處和文字獄,這些事件(點)都串起來,那么就構成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建立、鞏固、加強的發展史,這對初中生來說,理解就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了。
3、展開知識面。“面”是歷史某一時期或階段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是一個橫向的全景圖。如,對的教學過程,通過、、血戰臺兒莊、、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美國攻入日本本土等事件的學習,使學生對的發展就有了一個全景式的認識。學生再不會把這階段的事件與其他事件相混為一談了,也能正確分析出這段國際國內矛盾等,從而做到中國史與世界史合而為一,事半功倍。
三、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1、教師運用語言和情感等激發學生興趣。一般來說,在課堂上,教師運用風趣、幽默、合乎邏輯的技巧語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狀態進入學習角色。歷史中的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優美動聽的歷史故事,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飽滿的熱情將它們敘述出來講給學生們聽,讓學生們從這些語言中感知歷史,以達到喜歡學習歷史的目的。
2、創設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 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
四、掌握靈活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首先,一切從本校、本班、本學科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區別地開展教學工作,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對一個模式,一刀切。
其次,講課時,應準確地把握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以及重點、難點,盡量避免違反科學性的錯誤。特別是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學,更要做到準確、明了、簡潔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許多省市在中考歷史考試中采用開卷形式,這就使得一些學生對歷史開卷考試產生了一些錯誤認識。例如,開卷考試簡單了,不用記歷史知識了,有歷史書抄能考不好嗎?凡此種種。這些錯誤的認識往往導致歷史成績普遍不理想。筆者結合近年來九年級歷史教學實踐,對學生思想上存在的誤區進行分析,就如何應對初中歷史開卷考試提出見解,以拋磚引玉。
一、存在的問題
1.開卷考試簡單。一提到開卷考試, 一些同學就認為平時看不看書無所謂,到時翻書找答案就行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開卷考試的命題中適當引入了開放性試題,這些題目考查的知識點多,范圍廣,綜合性強,答案比較靈活,極具創造性,沒有平時的扎實積累和系統訓練,想在有限時間內單靠查找書本和資料答好試卷,取得理想成績,難度很大。
2.開卷考試不用記憶歷史知識。開卷考試很容易讓一些學生產生基本知識點不需記憶的想法。殊不知開卷考試只是開放了課本及相關資料,時間卻是封閉的、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如果不能處理好翻書與答題的關系,將導致考試作答時因將主要精力用于翻書,使書寫時間不夠而意外失分的情況。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多數學生因翻書導致時間十分緊張,試題答不完,或者倉促完成試題,成績自然不高。
3.多帶復習資料。一些學生認為開卷考試時攜帶的歷史資料越多越好。事實上,在考試過程中部分考生根本來不及翻閱大量資料,即使能找到,感覺也像“大海撈針”。或考生在考試中遇到平時做過的類似題目,為了找“原題”而耽擱時間。
4.重筆記輕理解。學生課堂學習就是記筆記、記答案,把筆記和答案及相關資料不厭其煩、密密麻麻地全部抄在教材的空白處,做到“有備無患”,相反對教師的講解重視不夠。
5.盲目抄書。主要表現在解答主觀性試題上。有的同學答題時不是先審題,而是忙于抄書,看書中哪些段落與試題內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這樣在考試時就會產生誤答、亂答現象,導致失分。
6.只注重課本,不關心時事。隨著開放性試題的出現,許多試題注重結合重大時事和熱點,突出時代性。這類試題在課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由于初三學生學習緊張,因此對時事、社會熱點問題關注較少,在這種類型題目上很難取得高分。
二、相應對策
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學生對開卷考試要有正確的認識,采取開卷考試形式,主要是適應素質教育要求,在減輕學生過重學習負擔的同時,鍛煉并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歷史開卷考試的命題理念是“注重考查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體現歷史課的綜合性特點和獨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試題中滲透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考查,考查學生歷史學習過程和方法”。
2.認真研究《歷史課程標準》和《中考指要》,把握中考方向。《歷史課程標準》是編制教材的基礎,是中考評價的依據,是制訂《中考指要》的依據。因此,研讀《課程標準》和《中考指要》對于把握歷史中考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師生應認真學習《中考指要》,了解考試范圍、內容、形式、題型、分值及能力要求等,并根據《中考指要》對考點的要求學習,這樣復習歷史時才更具針對性。
3.回歸教材,夯實基礎。自實行開卷考試以來,試題越來越靈活多樣,情景的設置、材料的運用都很有新意。但是,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就會發現考查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靈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一直沒有變。只要認真審題就發現大部分試題都來源于教科書,即便綜合探究題也是對基礎知識的加工、組合和拓展,我們在中考復習期間要引導學生回歸教材,掌握基礎知識、主干知識。
4.進行專題復習。專題復習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基礎知識和具備明確知識體系之上的重要步驟。專題復習就是把同類型的知識整合,不僅有助于彌補基礎復習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來教材體系的限制,進行知識遷移和重組,從而提高學生歸納、分析、比較和概括的能力。如復習中國古代侵略與反侵略內容可按時間先后順序歸納為:①戚繼光抗倭;②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③鄭成功;④雅克薩之戰。如此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才不易遺忘、不易混淆,運用自如。
5.精選習題,有效訓練。中考歷史復習任務重、時間緊,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研究考綱,結合熱點焦點,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精心編寫或挑選習題,進行專題或綜合訓練。訓練目的是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應試心理素質。教師應當選擇一些能充分展示學生能力的新、活題型,練習形式多樣化,包括課堂口頭回答、書面作業、單元檢測等,但不能搞題海戰術,以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每次訓練,教師都要認真評閱,分析總結存在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上集中評講,教給學生審題、解題方法,分析錯誤原因,以及今后應注意的問題,做到舉一反三。
(一) 教育理念與新課改的要求不相適應
綜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有不少教師在教育理念上,墨守成規,認為歷史教學就是幫助學生記住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學生能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從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到課后練習都緊緊圍繞教材,把教材看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思考空間很小,“灌輸”的意味很濃,最終導致學生當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
(二) 能力培養與新課改的要求脫節
在現實教學中,有部分教師不能把零散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體系,結果使學生越學越糊涂,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完全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工具。一些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時,往往不顧學生的實際能力,也不考慮教材的難易度,生搬硬套別人的東西,片面追求課堂里的熱鬧,整個教學設計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活動:閱讀、討論、辯論、觀察、表演、分析……忙得學生焦頭爛額。在教師的牽制下,學生一會兒看書,一會兒前后討論、一會兒角色表演、一會兒展開辯論,而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
(三) 課堂應變能力與“創新”要求相背離
新課改下,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的思維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課前設想那樣發展。但由于一些教師在基本功和教學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現與“創新”教育相去甚遠之事。其主要表現:一是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因勢利導,一切教學活動惟教案為是,不敢超越一步,嚴格要求學生探究的結論必須與教師的預設重合。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思維個性的扼殺。二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結果缺乏科學的評判。
二、 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的原則
(一) 改變教學觀念,強化育人功能
如果歷史課堂教學局限在:以談古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那就意味著陳舊的教學觀念仍然在左右著我們的教學方式,教師沒有走出書本。如果歷史教學走出課堂、深入社會、結合實際,仍對學生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是當今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課堂。例如,在教學“”相關書本知識后,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社會,憑借自己的見聞說出:當今世界你還知道那些是?對于今天的違法犯罪,作為新世紀中學生的我們能聽之任之,估息養奸,任其危害?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引導學生回答:珍愛生命,遠離并與其作斗爭,難道這樣的歷史課不是一節德育課嗎?
(二) 課堂形式多樣化、活動化
新的教學理念,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給學生學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環境,激發他們學史的興趣,于是作為課堂導演的老師應積極探索和實踐多種教學形式,改變傳統和死板地按照教學流程進行教學。為此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歷史教師就進行教學革新,組織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樂于其學,學得輕松。但是,課堂活動開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在教學主題上作秀,起到助學的作用而不是課堂教學的全部。例如,“歷史知識大比拼”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因為符合初中學生心理發展特征。能激起學生的課堂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但是教師在設計此類活動、要目的明確、讓學生從中了解悟出其理,不能在活動毫無目的地嘻嘻哈哈又是一節課。比賽過后,師生要進行歸納,比賽的目的、主題也就讓學生一目了然了。所以課堂活動能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學習。
(三)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創新思維
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我們可以采取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比如講點課外知識以擴大知識面;講點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講點歷史變化變遷的原因;開歷史故事會讓學生自己講述歷史;組織學生編個歷史劇等。這樣使學生始終有興奮點,思維一直圍繞歷史轉,從而冒發思想的火花。
三、 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與實踐
(一)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營造能夠給所有的學生以尊嚴的氛圍。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對自己有信心,讓他們感覺到師生是平等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來。如果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他們甚至認為自己沒有希望、很笨,那就沒有效率可言了。
營造讓所有學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圍。在課堂里,應該讓學生感到輕松、活躍、精力充沛,如果學生覺得自己沒有活力,甚至消沉、憂慮緊張,高效的課堂是無從建立的。這里的輕松不是說讓他們隨心所欲,而是能夠輕松地掌握知識和學習的內容。
(二)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1.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空洞抽象的講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實踐活動將使人終生難忘。在講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時,若按書本講解讓學生死記硬背,難理解難掌握。我們不妨讓學生動動手用橡皮或土豆來雕刻漢字,這樣課堂上學生自然會細心琢磨、用心雕刻,興趣昂然、記憶深刻,也很好的體會到四大發明的作用和影響,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我們還可以以歷史教材為依據,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搜集資料、編寫劇本、進行課本劇表演,這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學生在此過程中,自主地再現歷史和感知歷史。
2.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論述“我心目中的秦始皇”,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使學生學會了應該如何科學的評價歷史人物,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后,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例如述說四大發明在人類進程中的影響,把全班分成小組,每組任務明確,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收集信息,最后每個小組把各自的經歷、報告向全班介紹交流,這樣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會產生一定影響。
(三) 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果
到底何為高效課堂呢?通俗的理解就是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投入最少的精力與實踐,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不是通過教師教多少內容,教學態度認真與否來衡量,而是需要通過學生學到多少或者學得好不好來體現。如果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沒有從教學過程中有所收獲,即為無效學習。為此,教師應該如何實現高效課堂呢?
首先,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的課前準備應當位居首位。歷史教師一般在代課過程中班級比較多,根據13―15周歲孩子的心理生理成長經歷來說,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在所難免,同時每一個班級的文化氛圍也會有所不同,為了保證教學思路預設與實際效果同步,我們學校會專門安排集體備課。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同一年級最少兩名教師,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共同備一節,因此在最初備課過程中,教師要先被備知識: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接著要懂得備學生,針對不同的班級,所呈現出的課堂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思想經過交流和碰撞,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在課下教師需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找到問題后就要仔細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如出現的問題是否存在規律,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還是學生身上等。當課后反思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教師再將問題進行集中總結,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其次,打造高效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具備清晰的教學講解思路。
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高度清晰的頭腦,將課文的內容整理出清晰的思路,必須作為一個統領者高屋建瓴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其實在第一階段的集體備課中教學思路應該是明確了的,但是不能否認當大腦思維通過語言轉譯出來又會有一些誤差,比如有的教師一節課會迷失重點難點,如果沒有調整好思路,教師自己對事件的發展過程沒有系統的認識,而是模糊和混亂的,那么在課堂上其傳達給學生的也必定是零散的,跳躍的,照此下去,學生必將在混亂中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展現教師清晰的思路,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巧妙設計板書、表格和圖示的形式來展示,這樣可以縮短學生認識教材的過程,加強對教材框架體系、內容架構的理解,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如在講述《漢通西域及與匈奴的和戰》一文中,很多教師覺得內容不好把握,實際上如果教師能在教材思路上給予梳理,將課文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部分,西漢又分為漢初,漢武帝時,漢元帝時 ,接著是東漢(課文小字部分有講解)我們知道西漢是重點,通過設置表格形式將西漢分為三部分,歸納為和――戰――和的形式完成講解,學生會更加容易理解和學習。又如在設計《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一課思路的過程中,涉及的少數民族政權和歷史事件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把握頭緒,提高學習效率,是本課的難點。我們可以打破課本原有的順序,先將五個政權的建立過程,按時間順序適當的串講,并列出各政權情況簡表;在將這五個政權分為兩個階段,講解政權間的三個議和,再列出一個議和簡表,兩個表格就將兩課的主要內容全部涵蓋在內。
接著,如果教師要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就需要相信學生,以學生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而自己扮演好教學活動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歷史課程標準》里要求:“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說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樣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長此以往,只會讓學生感覺到累,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差強人意。教師應該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筆者一般會將學案提前一天以預習作業的形式印發給學生,學案應當考慮學科間的作業均衡,盡量不占用學生過多時間,一般控制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包括基礎知識填一填,寫一寫,讀一讀等形式,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于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在課后作業中適當結合中考典型題型進行綜合訓練。從八年級開始,基本上是每課都有導學案,課前讓學生先匯報導學案中的學習內容,將難點記錄下課來以便在上課講述中有目的的去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
最后,適當的激勵機制也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點睛之筆。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初中生,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是屬于可塑性最大的時候,如在講課中能適當采用激勵手段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記得在講述《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 中講到詩人李白,有位學生當即吟誦李白的經典詩篇,我及時在全班進行了點評和表揚,之后這個本來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同學開始迷上了歷史課,我還采用由同學們通過查找史料編排歷史劇本的方法讓同學們在編排表演的過程中自主地了解學習歷史知識,評選出的優勝組還會頒發個小獎品。通過類似這樣的課堂設置旨在增強孩子們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
總之,打造初中高效的歷史課堂不僅需要老師課前的精心準備,課上的嚴謹安排,很好的掌控課堂,還需要歷史為學生營造民主、寬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學習氛圍中,展開高效學習,讓我們為此再接再厲。
參考文獻:
[1]曾祥斌.初中歷史教學之困境突破[J].考試周刊,2016,(67).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7-0129-02
1 正確使用教科書
教科書有明晰的規定:課文中的正文和歷史地圖是學業考查范圍;副文和文獻資料、照片、示意圖表不考核。根據這一點, 就可以大大縮小學習歷史的范圍了(有一些著名的人物頭像和著名的建筑也要留心一下,這些內容不多)。
宋體字排印的正文部分,是每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塊。正文內容讓學生全部掌握負擔也不小,這就要求學生分析出正文部分哪些是重點,哪些是理解型的;重點的要牢記,理解型的了解就行了。
楷體印刷的副文部分,用途有幾方面:有的是正文的解釋性材料;有的是正文內容的補充;抑或是對文中一些事件的評述;抑或是思維的延伸;等等。可以借助此塊內容來理解正文,不必作過多的深入學習。
正確的使用教科書,分類進行學習,這一定會讓學生有的放矢,提高學習的效率。
2 統觀全局,整體把握
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排有一些規律,根據規律來確定學習方法。
2.1 以時間先后來編排
歷史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時間為線索來安排事件。無論是上新授課還是復習課,都可以先把學習內容的時間理一下。從課本目錄單元目錄課題目錄入手,弄清學習內容的前后相關知識,這樣有助于形成知識網絡,便于從結構和內容上整體把握。
2.2 一個人物的功績
著名的歷史人物,一定有非凡的功績。了解這個人,學生要能從正反兩方面來切入:積極方面,這個人物什么舉措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消極方面,哪些行為阻礙了歷史的進程,給當時的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
2.3 一件事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意義、作用及影響
歷史事件具有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等六要素,注重事件的意義、作用和影響。歷史課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正是在歷史事件所呈現的現象和意義等方面的了解和分析中來形成。用六要素法來記憶事件的同時深入思考史實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會取得一箭雙雕的效果。
3 多向聯系,對比學習,正確了解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障礙
過去跟現在,橫向與縱向,中國和外國多向聯系著來學習歷史,既可回顧以往又能鞏固眼下。比如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國家是美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核心國家是英國,過去和現在一比,馬上體現出美國的發展超過了英國;同一時段的美國和德國相比可以知道各有所長,而此時段的英法兩國就落后于這兩個國家了;由于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德國成為一戰的發起國已見端倪;而此時的中國還在閉關鎖國。
3.1 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無法明確學習目標
歷史是過去人類社會產生于發展的過程,其學科性質就決定了它的過去性。學生狹義地認為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認為學習歷史的實用性不強,隔斷了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不重視歷史的學習,學習過程中無明確的學習目標。
3.2 缺乏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強
歷史課涉及內容多,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時間跨度大,再加之歷史事件不能親身體驗觀察,社會閱歷的限制等因素,學生的學習靠想象,以形象思維為主。如無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幫助,學生學習無興趣。在學習過程當中學生比較喜歡歷史故事,而不喜歡各種事件的內容和意義,對學習內容感到枯燥乏味和不感興趣。
3.3 未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科能力較差
歷史的學習內容比較多,在學習過程當中,學生主要是被動地接受,靠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習。對一些基本的知識點記不住,常常容易混淆,對課文中出現的史料不能運用所學知識回答解決分析問題,缺乏閱讀理解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同時缺乏一定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總體上歷史學科能力較差。
3.4 存在“輕副重主”的錯誤思想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重視語數外而輕視政史地等所謂的“副課”,課余時間對知識點的鞏固不到位,不重視不愛學,應付情緒比較嚴重,不預習,不鞏固,敷衍了事,甚至有的學生消極對待。加之農村學校課程安排不盡合理,歷史課程安排的少,必然導致歷史成績的不理想。
3.5 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重結果而輕過程”負面現象的影響
在與素質教育相悖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學校衡量教師工作業績的標準在于自身所教學科的成績,而提高學生成績的關鍵在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歷史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學生的主要學習力在于記憶,因此在一些歷史課堂中便少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少了學生的討論、思考、探究,而多了機械式的被動的接受。學生的主要課堂活動在于學生對課本的勾劃及背記,從而導致學生學習心理的應付情緒,以為只要我會背,能記住就行了,對歷史學習興趣不高。
4 如何更好地學好歷史
4.1 幫助學生確立學好歷史的志向,端正學史動機
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學好歷史的志向,從學生的學習心理障礙問題入手,要耐心地引導,鼓勵學生,將學習歷史的目的和遠大的理想結合起來。在課堂上應該展開“為什么要學習歷史,怎樣學好歷史”的討論,使學生重視歷史、尊重歷史,從而端正學生的學史動機。
4.2 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科目感興趣了,他就會愛學這門科目。歷史學科作為一門最基本的社會學科,主要是人類社會經歷過的客觀存在的過程,其學科性質和特點就決定了它的過去性、客觀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只有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接受、理解、歸納、喜歡歷史。
4.3 教學中注重學法指導,優化學生學習方法
歷史的學習是一項系統而龐雜的工程,在學中學習方法的掌握要比學習結果的掌握更加顯得重要。“如何學習歷史,如何學好歷史”是每個學生都應該關注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科學記憶,記憶是學生學好歷史課的前提。在記憶時指導學生要有明確的記憶目的,在理解的基礎上可以采用多種記憶的方法。
4.4 了解學情,因材施教
教學要通過小測試、提問等方式,及時了解學情,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對所學知識作階段性的歸納和總結。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及心理認知水平,針對出現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幫助指導,克服學生的學習障礙。
4.5 及時復習,發揮好歷史學的教育功能
金鄉縣開發區(魚山鎮)中學 申海利
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高效課堂的教學,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初中生對于歷史的學習還處于初級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歷史教學任務除了讓學生知道歷史“是什么”、“為什么”以外,還得培養學生初步的唯物史觀、培養學生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歷史責任感。向教學要質量,向課堂要效率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我在充分備課、合理利用現代教學媒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下面是我通過學習和教學生涯中的心得,與大家分享,以求共勉。
一.預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基礎。
預習這一教學環節雖然不是教學中最主要的環節,但它是一次新的學習的開始。如何讓學生真正的自主預習,這是老師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預習環節的學習,引導學生預習時要因人因內容而異,預習知識要指點到位。不同性格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在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時也要從不同的角度引入;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選取不同的預習方法。
二、充分備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歸納,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是提高課堂效果的關鍵。
要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必須學會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解決好每一個問題。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備課之前先看教參,我認為這種做法有些欠妥。教參提供給我們的只是教學中需要參考的內容,不能形成我們個性的、實用的教案,更不能把教參上的內容照搬下來就成了教案。應該靜下心來,在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認真地研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是個基本的道理。有人認為課文就那幾句話、幾個段落,要學什么內容,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讀的?其實不然,有好多問題自己還沒有弄懂,更談不上自己的感悟了,如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課文的重難點,甚至疑點問題是怎樣確定的?本課需要設計怎樣的教學目標? 等等。歷史課是知識性、人文性、思想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要教會別人,必須首先自己弄明白。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在備課和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的設計再精妙,沒有學生的配合也不會有好的效果。因此備課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我們設計的教法是不是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種教法學法他們運用過嗎?如果有問題在哪里?要充分的考慮進去。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設計,調整重點難點的設置,調整對學生的訓練方向,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歸納,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三、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一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的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產生求知欲,課堂效率就高。每個學生的心靈里,都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關鍵在于老師怎樣去點燃。每當在歷史課上講到有意思的歷史典故時,平常不認真聽課的學生也認真聽課了,甚至還能夠認真思索教師的問題并試著回答。這也讓我意識到,應依據我校學生的特點,首先要讓學生愿意聽我的課,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到學生學會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說,作為一名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比如,創設好的情境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很快的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我在講到“封建集權的不斷加強”時引用學生看過的電視劇《漢武大帝》,讓學生首先談一下漢武帝的主要功績,然后再引入新課,就很自然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求歷史知識奧秘的興趣。當然,在講到枯燥無味的歷史知識時,教師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當然,要恰到好處,以免沖淡了主題。 四、注意角色的轉變,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突出,是高效課堂得以實現的突破。
傳統教育中,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學生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很難有主動探索的機會,一堂課中死氣沉沉的氣氛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要想實現課堂效果的高效化恐怕很難!目前,實施素質教育人人皆知,但仍有不少的教師還在繼續著“填鴨式”的教學,這顯然不合時宜。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即教師不再局限于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去發現問題并能學會解決問題。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教師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與學生在同一平臺上互動研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這無疑能夠使課堂氣氛活躍化,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積極化。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播放的影視圖片來感受歷史,通過學生自己查資料進行演講、表演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肯定學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造性的發揮。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事件的認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雖然減少了教師滔滔不絕的精彩演講,教學效果卻出乎意料之外。
五、及時訓練是鞏固課堂效果的有效環節。
根據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我們的實際經驗,我們知道,當堂鞏固所學知識尤為重要。訓練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可以口答、筆答、自背、互背、檢測等,也可利用多媒體以選擇、填空的形式進行,但要保證訓練的內容、質量、時間。題目考察的內容既要覆蓋全部知識點,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訓練的時間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訓練之后,教師要及時體察學情,反饋矯正,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當堂完成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不但是中學歷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應是中學歷史教師的共識。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依據相應的課程標準編寫,準確地體現了課程標準在三維目標上的基本要求,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歷史等,使學生對歷史有個總體的印象,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而教材也力圖做到形式活潑、圖像精美、文字生動。教師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教學實踐中,首先是要讓學生養成歷史思維習慣,也就是教給學生歷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分析歷史通常采用“三步分析法”,即“為什么”(背景)、“是什么”(過程)、“怎么樣”(影響),這是進行歷史思考和歷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歷史背景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各方面因素,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通過背景材料去具體分析歷史背景。過程是歷史事件的發生經過及其重要細節,教師在講完這些過程后,要讓學生總結自己掌握歷史過程的心得體會。影響是指對歷史事件的評價與定性,也是“三步分析法”的最后環節。
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部分的唐朝歷史時,“為什么”包括藩鎮設立、軍事格局、玄宗怠政、將相不和等因素,通過這樣的分析可以使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了解唐代歷經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及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后由盛轉衰的歷程,掌握唐代的歷史發展脈絡,也更能體會到安史之亂對中國后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是什么”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就安祿山起兵、唐軍抵抗、長安失守、肅宗即位、安祿山被殺、平定亂事等內容描繪出一幅有豐富的故事情節的畫面。在“怎么樣”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歸納出: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受一場浩劫,使唐朝由盛轉衰,使封建社會階級壓迫更深重,唐朝對周邊控制力減弱等具體的影響。通過“三步分析法”,學生逐漸掌握歷史的思維方法,學會從多個角度和從具體的年代出發去思考歷史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教會學生感受歷史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很多學生覺得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比較久遠,很有距離感。教師要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學會感受歷史,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會在特殊的歷史情境下去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形成準確的歷史時間觀念。例如可以在活動課上帶學生去參觀一些歷史古跡、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地的檔案館和博物館等。此外,還可以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走進歷史”,如身臨其境般感受歷史。
感受歷史是希望能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歷史是一面鏡子”就是這個意思。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提煉前人的經驗、教訓,并與當今社會生活相結合,做到歷史與現實的統一。例如,唐、宋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時期,特別是唐朝,更是世界聞名的政治、經濟中心,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落后就要挨打”。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利用歷史的知識來觀察、分析當前的社會熱點,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脫所謂的“歷史無用論”的困惑。
三、教會學生整理歷史
歷史教學的另一個任務就是培養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而學會整理歷史知識無疑是最基本也是最實用的能力。整理歷史知識可以使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形成歷史知識體系。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找出知識點,然后在頭腦里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概括,使教材內容條理化、要點化,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分析歷史并得出歷史規律的能力。學生做課堂筆記并不是要求把教師所講的內容全部記下來,而是要記下教師講課時的板書提綱、重難點和補充的內容,以及自己在聽課時所產生的聯想、新的認識或疑問。教師還要指導學生記下教材中重點的名言、典故、數據等,加深印象,加強記憶。在閱讀指導中,教師要訓練學生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用筆在教科書的重要句、段下標上圓點、直線、波浪線、雙線、加框等符號,或者把學習時產生的心得體會、評論、疑問等記在書頁的空白處。要告訴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可以在書中的空白處標明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以便于課后及時請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