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26:0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課堂同步訓練,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從2018年我省高中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我縣各校都在積極探索適合新課改要求的教學方法,許多學校采用“走出去”、“引進來”、上網學習查資料、分年級學科開展教研活動等方式,研究適于本校本班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大多學校教師課堂上體現了課改的理念,但是各個學校情況不同,各位老師課堂操作課改力度及取得效果效果參差不齊。教學改革方面,教師普遍接受山東模式,以“學案導學”為載體,課堂上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討論、合作、探究、展示、點評、質疑,教師適時點撥和總結。二中作為全國60所新課改樣本校之一走在全縣高中的前列,許多課堂“活”了起來,學生爭先恐后,積極思維,大膽質疑,課堂上不僅通過討論合作解決了教師預設問題,還會出現一些生成性問題,引起教師的思考,促進教學相長;教改方面做得比較好的還有四中和進修學校,教學模式已初具形式;三中和輝高的教學模式正在展開;一中雖然有導學案,但編寫欠仔細,使用也不太到位。
各校每年級每周都分學科教研活動,各校開展情況又不盡相同,有些學校有些學科教研活動內容具體翔實,備課組長確實起到了帶領本學科老中青年教師獻計獻策、交流經驗、共同促進的作用。在這方面輝縣高級中學抓的非常扎實、到位。我在輝高視導期間,恰遇物理組教研活動,我全程參與了高二物理教研活動,李龍喜老師組織,首先總結反饋上周課程情況,然后對前一天的公開課從內容到教法做了討論與交流,探討了本節課值得推敲的問題及課堂設計的優點、課堂操作的亮點、閃光點,又計劃安排了下階段的教學進度及測試。還有進修學校,王遠志老師帶領高一物理教師搞教研教改,他們結合本校學生情況,吸取山東昌樂二中的“271”高效課堂模式和山東兗州一中的“循環大課堂”模式的精髓,正在探索適于自己學生的教學模式,我聽了吳秀萍老師的創新課,課堂容量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模式已初具雛形,這是集體教研的結晶。但有些學校的某些教師教師教研活動很被動,流于形式,對教學改革之掛在口頭上,甚至采取排斥、冷眼觀望的態度,希望有關學校采取措施,盡快行動起來。
二、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物理新授課存在的問題
1、許多本該達到解釋水平的課,不少教師卻變為記憶水平的課,“滿堂灌”或“滿堂問”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師把教學混同于學科習題的機械訓練和簡單強化,學生的思維水平明顯下降。
2、許多探究性教學的課,教師常常通過解釋或讓學生記住這種最簡捷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是講解”,達不到學生親自投入的思維水平。
3、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不夠。這說明教師備課時只考慮教材內容,只想到如何教,沒想到學生如何學;只考慮教的程序,沒有考慮學生的初始狀態(知識儲備、基本能力、可能出現的認知障礙等)和學生學習的程序。這樣必然導致教學的針對性差,部分學生聽不懂課。
4、社會上流行的高中物理同步訓練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自信心。現在社會上流行的高中物理同步訓練是一些經歷過一步到位的教師們參與編寫的。高中一年級的同步訓練是歷年高考物理試題的分類匯編,這樣的同步訓練嚴重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成績中等以下的學生做這些習題時,經歷多次失敗后,必然對學習失去興趣,對自己失去信心。個別教師說,課本(教材)可以不帶,上物理課必須帶同步訓練,事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章末習題就是很好的同步訓練。人教課本章末習題具有經典性、全面性、典型性、可變性等特點。
5、物理課堂上的具體問題。
(1)一些教師對所教的物理概念、規律理解不透。教師備課時對概念、規律鉆研不深理解不透,必然導致對知識的講解手段笨拙、方法單一,進而對學生理解知識造成較大的學習障礙。
(2)教師的課堂語言存在一定問題。語言欠推敲造成語言不嚴密、隨意性和廢話多,對學生理解知識造成了一定的干擾。有的教師課堂用語雖然沒有語病,但語言枯燥無味,缺乏引導性、啟發性,不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
(3)板書板畫問題嚴重。板書板畫亂,邏輯關系不對,板書過多或過少,板書沒有起到畫龍點睛、引起記憶和思考的作用。這也反映出教師備課功夫不夠,沒有真正吃透教學內容。
(4)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所提的問題沒有價值,該提問的不提問,不該提問的卻提問;問題沒有啟發性;沒有在關鍵處設問;難度大的問題提出后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二)高考物理總復習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高考物理復習資料本身存在的問題。現在市場上物理高考復習資料(或稱復習用書)的品種數不勝數,已是百花齊放、優秀和糟粕共存時期。一些出版社在利益的驅動下隨意組織人員編寫物理高考復習用書,一些行家開玩笑說:“現在編書比看書快”。認真分析一些高考復習資料可以發現下列問題:
(1)邏輯錯誤。全書的謀篇布局和書中的某些單元有邏輯錯誤。
(2)對高考TingVoA綱學習研究不深刻,一些高考不考的題目在復習資料中屢見不鮮。
(3)編寫體系不符合掌握知識、方法和能力提升的程序。
(4)不符合新課改精神,不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2、高三物理教師處理復習用書時存在的問題。
(1)部分高三教師教復習資料,而不是用復習資料。從課堂教學上看,教師基本上照復習資料原樣搬到黑板上。知識點的復習,照復習資料上的講,沒有一點新鮮感,沒有對知識群體進行高度的歸納、概括,沒有把書念薄,課后學生基本沒什么印象。習題課所用例題基本上都是復習資料上的例題,教師基本上按復習資料上的求解程序講解,這對于已經預習了的學生有什么益處呢?
(2)資料多,習題作業多,導致學生自主學習、歸納概括時間少,影響學生正常發展。學生整天整夜地聽課做作業,沒有自行反芻的時間,不能很好地將學科知識內化為科學能力。
3、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具體問題。
(1)對原教材中的知識、方法等不整合或整合不夠。對學生清晰地記憶知識、掌握方法帶來一定的困難,直接影響復習教學質量的提高。具體表現為:復習課上成新授課;知識點的復習課上成了知識羅列課,枯燥無味,課堂上學生不參與觀察、思考和動手。
(2)習題課教學質量亟待提高。一些教師備課時,著急看資料上的答案或解題過程,這樣給備課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但是必然導致下列問題的出現:
①就題講題缺乏提升。
②例題組織性、目的性和中心性不強。組織習題課的例題時,沒有考慮發揮例題群的整體教育功能、中心教育功能和目標功能。
③例題講解不透,學生收獲少。教師講了很多例題,學生遇到以前沒有做過的類型題仍然不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把例題講透。對于一個很有價值的典型例題,教師首先要真正把它分析透了:從審題到最后求出答案,師生配合放好“慢鏡頭”,即把每一個細節的狀態、過程和所遵從的規律細致地呈現給學生。這樣學生就對解決某類問題有了一個全面細致的整體認識。但這還不夠,還要將該例題進行有效變換,例如進行設問的變換、條件的變換和模型的變換等,這樣我們對一個有價值的典型例題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分析綜合、啟發講解,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師生的協作互動、學生積極地參與觀察、高質量的思維和動手,這就叫做“講透”了。
④習題課上教師不知道(或不注意)在解題的關鍵處設問,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解答習題的切入點或突破點等都是解決問題的關節點,在這些關節點處本來可以很好地訓練、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但是教師沒有想到,用其細致的講解代替了,使學生感覺題目不難。這就造成了一聽就明白,一做就不會的后果。
⑤習題教學不注意分類推進。習題課教學也要講求分類推進。若不分類推進,必然導致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聽得懂無興趣,中等生費點勁能聽得一知半解,差等生聽不懂。
(三)、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問題的解決策略與方法
根據當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如下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的措施與對策:
1、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
教育質量的好壞在于學生學什么、怎樣學、學了多少。當前教育質量觀的誤區是過分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結果,忽視了這些結果是如何獲得的。這樣的教育質量觀對教學管理以及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產生了不良的導向作用,教學中出現的忽視學生的生命與健康、忽視學生的尊嚴與權利、忽視學生的個性與差異的現象往往被較好的學業成績以及較好的升學率所掩蓋而得不到有效的制止。
2、物理教師要成為學習型、研究型人才。
物理任課教師要有目的地學習哲學、學生認知心理學、物理教學論和有關課堂教學設計的書籍。在理論的指導下研究自己和同行的物理課堂教學。通過學習、研究和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并有意識地經常反思,必然會加速提升自己的物理課堂教學的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
3、對物理同步訓練、物理高考復習用書進行改造。
選擇質量比較好的同步訓練和高考復習用書為藍本組織優秀教師對其進行刪、改、增、減。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可以經過若干年完成。
4、開展形式多樣、扎實有效、有計劃有組織的物理課堂教育教學的科研活動。
例如,開展課堂教學設計比賽和研究活動,開展板書比賽和板書研究活動;開展課堂教學如何設問的研究活動;開展應用書本知識解決問題的研究活動。
5、促進學生有意義地接受學習,減少機械學習
由于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仍是當前課堂教學的主流,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減少機械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6、引導學生加強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
開展嘗試探究活動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策略,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應是讓學生在體驗和創造的過程中學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接受學習、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往往是交錯融通組合在一起發揮作用的,在接受學習中可能有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成分,在體驗學習中也會融入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因素,而探究學習中同樣會有接受學習與體驗學習的成分。由于各自比例不同,側重不同,從而形成多種多樣的學習模式。,因此,根據學習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采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7、豐富學生學習方式,促進經驗、理性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當前,國際教育技術界正在倡導混合學習,所謂混合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目前國際教育界的共識是,只有將這二者結合起來,使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取最佳的學習效果。
8、改革對學生的評價。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作用已顯得越來越重要,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和學習心理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要求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初中教育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培養知識型的人才向培養能力型的人才轉變。因而學校教育的趨勢也應當由教師主導學生學習的過程轉變成為由學生主導學習的過程,多留給學生更多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完成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軌。因此,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也就應運而生,以“學”為中心成為網絡環境下全新的學習模式,成為信息化社會終身學習的必然需要。網絡環境下的教師角色也應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的學習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主義的幫助者,應具備現代化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思想和方法,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來優化教學過程。作為一名基礎實驗教師,我非常榮幸能參加課題的研究過程,網絡信息技術條件有地區差異,我校地處山東省青州市,家庭網絡普及率還不高,本文僅就如何利用文曲星家校新干線進行課堂網絡自主學習來探討。文曲星家校新干線的自適應學習在課后練習的范疇里,而其內容同步輔導、同步測控卻很適合放在學生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上,我將個性化學習和課堂練習相結合,將新干線應用于新授課的課堂教學。相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網絡給與學生一個嶄新的平臺,學生以一種嶄新的形式挑戰自我,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熱情與學習水平,收到良好效果。取得了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家校新干線評測系統下網絡自主學習課堂,首先要具備三個一:一次同步輔導;一次網絡課堂練習;一次同步測控。過程簡述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同步輔導學習新知識點;然后教師利用課堂練習來掌握學生學習效果,并做重點講解;最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同步測控,進行個性化,自適應練習。
一、同步輔導,知識要點一目了然
在新授課里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都包括在同步輔導欄目里,欄目設計條理,知識點全面,完全可以作為學案應用于課堂,很多東西比教師備課還要細,做的還要全面。傳統課堂里一些知識點教師講完,部分學生可能還未聽懂,而新干線的同步輔導內容全面,知識點的講解簡單明了,沒有看懂或者聽懂的學生可以自己查找不懂的知識點進行學習,在學法指南里典型的例題講解,詳細,精確。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的學習。完全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
當然,受到初中學生的自學能力的限制,知識點不可能單靠學生自學來掌握,教師必需合理的加以引導,對知識難點加以點撥,使大部分學生更容易理解。也就是說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教師的主導地位依然重要。
二、課堂練習,輕松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
傳統的課堂練習,教師出題并整理好答案,由學生練習,并與答案對照,或者找幾個學習較好的同學將正確答案展示給其他同學。習題講解沒有層次性和針對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傳統的課堂練習教師無法快捷的掌握學生的練習情況,因此無法有重點有針對性的講解練習。造成學習效率低下。
新干線中的課堂練習,教師隨時可以看到每個學生的做題情況,最高分,平均分,題目的正確率,甚至那名同學做錯了那道題,教師都是一目了然。教師最大限度的掌握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教師就能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輔導,多數同學做錯的題教師重點講解,少數同學做錯的題通過小組互助解決,教師的工作量大大減少而工作效率卻大大提高了,從而也使學生學習效率最大化。
新干線給教師提供了完備的組卷系統,題目緊跟教學大綱,緊扣知識點。最方便的是教師可通過新干線方便的搜索習題,按知識點搜題,按照題目類型搜題,教師組卷成為一項很輕松的工作。教師不再為拿著一堆習題書找題而苦惱。教師還可以將一些習題收藏,比如一些學生錯誤較多,或者一些考試中的典型試題收藏,以供以后練習用。
三、同步測控,因材施教
傳統課堂教學里教師滿堂灌和大量練習題的教學模式,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新干線中同步測控的試題少而精,每套題的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學生在完成練習后,可查看練習答案,解析過程,并可以把錯題記錄錯誤原因后收藏,供以后復習之用。學生根據自己的做題情況查看自己的薄弱環節,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要負責解答個別學生提出的疑問即可,大大減少了教師的教學任務,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教學資源研究的背景與實用現狀
(一)研究背景
本課題的提出有其現實背景,包括相關教育實踐探索背景和理論研究背景兩個方面。教育實踐探索背景,主要指的是由素質教育目標掀起的全面的教育改革。開發輔教學資源,應積極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新型的輔教學資源,應該有利于實現教學方式由強調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轉變,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由夯實“雙基”向追求“三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轉變,并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理論研究的背景是指輔教育資源的學術問題,很少受到教育理論界的關注。在教育實踐中,對教輔給予理性思考的人也甚少。較早見之于報刊研究“教輔”方面問題的文章,是伴隨“素質教育”的社會呼聲、于1996年廣西教育學院學報(第四期)發表的呂瑞榮《教輔刊物應在素質教育中擺正自己的位置》一文。該文指出:“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起著特殊作用、不可低估其影響力的教輔刊物,應該在素質教育中居于怎樣的位置,以便適應當前教育形勢的轉變,并切實為素質教育服務,是我們教輔刊物同仁必須認真思索的問題”。后幾年,也有業內人士發表了對教輔建設性的看法,但從總體上看,目前國內對教輔的理論研究還相當不足。
(二)實用現狀
教學資源問題已成為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一個較大的障礙,也是新教材使用中教師感到困難最多的問題。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從總體上說還不夠豐富,特別是符合課程改革要求和理念、真正能夠應用到課堂教學的、適合網絡環境特點的優質教學資源嚴重匱乏;教學資源的應用也還不夠廣泛;基礎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投入相對不足,制約了教學資源質量的提高和規模的發展。
教學資源庫實際價值的核心還是資源的質量,包括資源的技術質量和內容質量。分析當前我國教學資源的質量不盡如人意的現狀,突出的問題還是優質資源的數量比較匱乏、教學觀念相對滯后、資源類型不夠豐富。使用比較普遍的資源,仍然是基于傳統概念上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即以“傳授和演示”為主要方式的教學資源,具體分為以下四類。
1.教學素材類資源
教學素材類資源一直是目前市場上各種資源庫的主體。圖片、視頻影像、課件、電子教案等素材類資源成為中小學教學資源的主要內容。素材類資源在今后仍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2.主題類學習資源
主題類學習資源是利用計算機通用工具軟件,幫助教學資源創造者,利用素材資源,以某一學習主題為核心組織起來的相關資源。它可以隨時靈活地擴展、增加、更新教學內容,也可以記錄學習過程,評價實施教學過程,還可以幫助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和進度。這是傳統媒介載體資源難以具備的優勢。在國外,主題類學習資源已經成為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式并得到充分的使用。我國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利用這種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促進課程改革。
3.網絡課程類學習資源
網絡課程類學習資源是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和進度,圍繞一個完整的教學單元實施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總和。網絡課程是系列化、系統性的資源。以往比較普遍地采用傳統的視頻(電視)技術制作這類課程資源,例如,課堂實錄、名師課堂等。但利用視聽技術制作的網絡課程,難以形成資源系列化、資源多樣化,更難以隨時靈活地更新、擴展,傳統的視聽教育技術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網絡課程類學習資源”。
4.學生學習輔教學資源
本課題首先面對的就是助學讀物尤其是教輔圖書的種種現實問題。
下面是一組關于中學使用教輔資料需求和作用的調查數據[1]。
(1)對于中學使用教輔資料需求的調查數據
對教師的調查
教輔資料對學習的作用
必須有,量不能少
必須有,量不能多
有一點即可,最好在一本中挑選
有一點即可,最好是單元試題
不需要
調查結果
12%
36%
44%
5%
3%
對學生的調查
教輔資料對學習的作用
必須有,量不能少
必須有,量不能多
有一點即可,最好在一本中挑選
有一點即可,最好是單元試題
不需要
調查結果
3%
47%
11%
31%
8%
(2)對于中學使用教輔資料作用的調查數據
對教師的調查
教輔資料對學生的學習作用
幫助很大
有一定的幫助
稍有幫助
沒有幫助
調查結果
45%
37%
16%
2%
對學生的調查
教輔資料對學生的學習作用
幫助很大
有一定的幫助
稍有幫助
沒有幫助
調查結果
36%
52%
11%
1%
從這一組調查數據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師生對教輔是十分需要的,要求要適量而且是精品;師生認為教輔對學習是有一定幫助的,有時幫助還很大。另據統計,我國570家出版社,約530家都出版教材教輔。而無論是出版單位還是選題品種、發行數量,教輔都遠遠超過教材。可見教輔的開發與使用都是頗具規模的。
但教輔出版數量巨大的背后卻是教輔質量存在嚴重的問題。從選題立意到編校水平,都讓人憂心忡忡。歸納起來,這些圖書有三大問題:一是新瓶舊酒、墨守成規;二是七拼八湊、變本加厲;三是隨心所欲、無理無據。與新課程的理念相去甚遠,甚至背道而馳。比如,“三個維度”的體現,完全看不到──從書名到立意、到體例、到文字。這些助學讀物中的大多數,不論是其所包含的教學理念還是具體的內容,都超不過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基礎教育和教育出版的發展水平,甚至還不及當時我國某些教育科學研究成果及某些一線教學改革的先進性;而只是書名的花樣翻新、版式的不斷變化和印裝的別出心裁。更令人難以容忍的是,有些讀物,即使是用最傳統的眼光、用最常規的標準去要求它,也是非常不合格的。這說明一個問題,這些讀物嚴重缺乏學術支撐,甚至缺乏起碼的常識。新課程追求高境界的教學,高境界的教學呼喚高質量的教輔,高質量的教輔必須依靠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必須依靠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對其開展嚴肅的學術研究。從實用角度講,應加快開發和制作符合課程改革精神、適應不同地區、不同要求的基礎教育教學資源。
二、輔教學資源開發研究的現實意義
新課程中輔教學資源的開發研究,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反思反省及評價能力的提高,對學生志向、情感、興趣、智慧、人格的健全發展,對新課程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課題研究針對課程改革中新舊課程、新舊教材體系轉化的矛盾,通過輔教學資源來解決課程教材在繼承與創新的碰撞中給教學帶來的實際問題,避免不良影響,促進學生得到應有的發展。
課題研究針對新課程理念的先進性與教師整體水平相對滯后的矛盾,通過輔教學資源來彌補師資參差不齊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
課題研究針對新課程改革的快速推進與教學資源建設相對落后的矛盾,通過輔教學資源建設,解決學生學習資源相對欠缺的問題,促進學生得到更加完善的發展。
課題研究針對教學改革與考試改革不配套的矛盾,通過輔教學資源解決學生個性心理發展以適應社會化要求的問題,促進學生在內在素質提高的基礎上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力。
課題研究針對學校教學與學生認知心理發展不對稱的矛盾,通過輔教學資源,解決學生認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促進學生認知心理的順利發展。
課題研究針對傳統教輔存在的弊端,提高助學讀物的學術品位,促使輔教學資源步入正常的發展軌道。
課題研究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掌握知識、提高學科能力和培養學科素養三者難以并重的矛盾,通過輔教學資源來解決促進學生建構學科知識、積累問題情境經驗、提高心智操作水平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學科能力得到均衡的發展。
課題研究能夠針對新、舊學習方式之間的矛盾,通過輔教學資源以體現學習的自身訴求,實現“三維”總目標,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心智水平、情感態度的全面發展。
三、研究的主要方面和成果
教學資源呈現多元的形態,對不同形態的教學資源的作用和價值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課程改革要求改變以教科書為唯一教學資源的現象,建立以書籍、實物、影像、軟件、網絡等為載體的教學資源系統。基于此,我們把課題研究的重點集中在課堂教學資源、課外學習資源、網絡學習評價資源等方面。
(一)《課程標準情景要素》教學資源庫的研究
課題針對課程標準中涉及的教學活動、探究案例等學習情景素材,策劃開發制作一套適合教師新課程課堂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教學資源資料──《課程標準情景要素》各學科教學資源庫。
《課程標準情景要素》是為使用新課標教材的教師提供的優秀的不可代替的教學資源,以文字、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形式展現各學科課程標準中涉及的許多新的知識內容、探究案例、現代科技、社會活動素材等,其中包括大量教師不易收集到的教學資源素材。其主要特點是:通過具體而生動的情景化過程來闡釋抽象的知識內容;用縮小的手段展示宏觀的知識內容;通過放大的形式再現微觀的知識內容;通過動態化的過程來演示靜態的知識內容。
關于教學資源(不包括教材)的研發,目前從國內外現狀來看,尚處于自發階段,或者說還未把教學資源研發作為教材改革的戰略性補充部分。因此,從自覺研發的角度而言,教學資源庫這一研究課題具有開創性和補白性。
幾年來課題組深入實驗區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在調研的基礎上,課題組提出了多元教學資源觀,認為課程資源從形式上可分為傳統資源(如教材)和現代信息技術資源(視頻、動畫等),從內容上分有情境性資源、知識性資源、情感性資源。只有建立立體多元的教學資源,才有助于教師完成課程標準的要求,實現課程目標。為此課題組和實驗區教研員、教師共同確定了
轉貼于 各學科新課程急需的視頻、動畫等資源,在實驗區教師研制的腳本指導下,由專家、教研員、電教專業人員組成的攝制組走遍了全國許多的科研單位、實驗室、工廠、礦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出了一批新課程急需的、高質量的視頻素材。視頻素材有如下四個特點。 1.來源于教師,以服務教學為宗旨
本研究從開始就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國家級實驗區進行了各個學科新課程資源需求的調查,從中篩選出最急需的素材,進行了視頻的拍攝和制作。可以說我們收集的視頻素材都是一線教師在進行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所急需的。我們的教學資源還有了專門的配套指導書,“視頻點擊”為教師講述視頻的過程和重點,“素材集錦”為教師提供此視頻的文字背景材料或其他不能用視頻表達的資源,“應用建議”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用這些視頻或文字資源提出建議。這些新型教學資源必能真正為新課程教學服務。
2.貼近新課程,體現新理念
此次課程改革著力體現生活情境性,注意引導學習方式的改變,同時課程目標調整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課題組注意了這三項改變,視頻素材來源于生活實際、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對社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記錄和分析,為實現三維目標,我們收集了科學發展歷史事實、科學家生平、歷史事件、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為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我們拍攝了最新的科學實驗設備、高科技工廠等。視頻素材本身要凸顯情境性、過程性、真實性和探究性,體現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的時代要求,符合新課程理念的需要。課題組的全新資源觀,使我們的視頻素材具有了新課程的特點,符合新課程的要求。
3.利用高科技,采用新手段
課題組研制的素材使用了現代視頻拍攝、制作手段,利用慢速和高速拍攝技術、顯微攝影技術,利用電腦動畫和非線性編輯手段,制作出了許多可“再現”的學生無法在實驗或生活中看到的現象,為課堂教學增加了許多的感性認識。
4.制作陣容強,專業顯身手
本課題組由課程專家、教研員、教師、專業電教人員組成了強大的制作陣容,第一次采用了聯席會議制度,課程專家、教師介入拍攝和制作的全過程,課程專家與電教專家聯手成就了我們的課題成果。
(二)網絡在線學業評價研究
課題旨在探討如何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科學地實現學生學業能力評價以及教師教學特質評價。課題組從命題、組卷、測試、診斷等評價的關鍵環節著手,架構高質量的題庫、卷庫,提供智能路徑,幫助教師構建優秀、科學的教學評價流程,并利用心理測量學理論進一步挖掘學生成績數據背后的信息,力圖對學生個體、群體學業能力及教師教學水平做出全面診斷。
課題組基于世界上最先進的數據挖掘技術、網絡技術、教育心理測量學技術,開發研制出網絡在線學業評價系統,這是國內首個客觀診斷學生學業能力和教師教學特質的大型網絡在線教學評價系統。
學業評價系統融合了傳統的教育經典測量學理論和現代的項目反應理論,使教師在傳統的評價緯度之外有了更加豐富、深刻的評價方法和尺度;創造性地構建了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學校評價、學區評價等多級多主體的評價模式;通過從科學、高效、智能化的個性化組卷到成績分析、評價報告的教學評價流程,充分挖掘學生成績數據背后的信息,實現了對學生個體、班級、年級、校際以及跨地區等多層多范圍的學生學業能力的系統、客觀、科學的衡量與診斷,從而為全面提升教師業務能力提供了輔助工具,為因材施教提供了客觀依據。
網絡在線學業評價系統包括三個模塊:考試中心、評價引擎和數據倉庫,以保證安排考試──選卷組卷──錄入成績──評價報告──數據跟蹤流程的順利完成。
(三)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新課程中輔教學資源的功能
輔教學資源是經過編者精心設計的學科課程資源,就其實質而言,是學科課程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教科書的補充,它是對學科課程及其教科書的解構、演繹、配合、強化、延伸,應凸顯以下功能:目標明確與細化功能;知識梳理與擴展功能;技能訓練與強化功能;方法點撥與實踐功能;思情啟迪與促進功能;教改憑借與推動功能。
教輔資源的功能直接關系到教輔在素質教育過程中的實際效果和地位,也關系著教輔自身的價值和生命。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教輔資源的功能,乃是教輔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課題對教輔功能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課程背景下,教輔對于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作用。
教輔資源必須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前提,否則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自主學習(意義學習)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而言,概括說,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學習,即學習者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一種學習方式。優秀的教輔,應能激發和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也才能促進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綜合學習與創新性學習。
要實現輔教學資源促進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作用,必須做到:在談論感興趣的話題活動中學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在表演活動中學習;在藝術欣賞與體驗活動中學習;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在交流研討活動中學習;在合作互動活動中學習;在轉換角色活動中學習。
第二,教輔中的反饋與評價,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
所謂反饋(feedback),指的是某一控制系統在把信息輸出之后,又將其作用的結果作為新信息送回原控制系統,用以調整和糾正它所輸出的信息。在教學中運用反饋原理,是將教學過程也看成是一個信息控制系統,在教學控制系統中,不斷地將教學信息輸送給教育主體,再從教育主體得到信息反饋,通過反饋信息以改進和調整教學控制過程的方法。在學習中運用自我反饋原理,是要科學地建立起自我反饋學習模式。在學習和訓練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學會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多種學習過程信息,促進學生對學習訓練過程進行反思,引發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完善認知結構、掌握學習方法、拓展思維,以及深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促進更有效地學習。
采用“自我反饋”策略,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我反饋,提高自我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避免學生過分依賴教師,逐漸自主地學會學習。自我反饋,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自我監控能力。對學習的自我監控和調節,是學生運用元認知進行自反饋、并通過反饋調整自我意識的能力。皮亞杰認為,元認知的自調能力的強弱,與學習進步的速度有很大的關系,高效的自調能力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自我反饋的基本內容有三方面。一是自我觀察,是指學生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及行為表現作為被觀察的對象,這是對自身學習狀況及學習結果的最初級的認識。二是自我分析,是指學生把自身在學習過程中所觀察到的情況加以分析、歸類。三是自我評價,它是建立在自我觀察與自我分析的基礎上,是指學生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進展情況、學習效果、學習方法、情感體驗等要素進行科學而可靠的評估。
所謂“同步反饋”中的“同步”的含義是:與練習的過程“同步”;與課程階段性進程同步(與每章、每單元涉及的課程主題配合);與課程教材內容同步(與每課每節教學內容配合);與每課的訓練階段欄目同步(與欄目板塊配合);與學生學習心理興奮點同步(與學生解題思路配合)。
(四)教具學具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教具學具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運用教具、學具進行教學、實驗、探究活動,具有真實、具體、直觀、形象的特點,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有助于學生掌握探究方法和技能,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智慧,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學具的使用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一個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知識轉向主動探索、主體實踐、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與“學”之間產生互動作用,并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加強主體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課題組設計開發了與新課標小學數學、美術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具學具。教具的設計思想是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教師的教法創新、直觀演示、引導學生充分從事教學活動提供輔教學工具,解除自制教具的煩惱;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師生互動、拓寬思路創設廣闊的平臺;教具新穎、便捷,科學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強,與教材內容密切結合。
通過本課題研究,一方面關注了開發教具學具的理論研究,體現教具學具開發的科學性。另一方面,本課題著重研究教具學具的教學實用性,注重理論轉化為實際操作的可能性,使研究的成果具有即時性的應用價值。
(五)配合新課標教材的學生教輔圖書研究
就教師而言,一套優秀的教輔,能起到傳播新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減輕教師的備課負擔,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作用。就學生而言,與教材緊密配合的教輔可以鞏固課堂學習的效果,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提升課堂學習的質量。
作為輔教學資源之一,狹義的助學讀物主要指同步輔導、同步訓練類教輔。在教輔出版界,習慣上分別把它們叫做“講”的教輔與“練”的教輔。教輔策劃者常常同時設計一講一練、相互配合的教輔,人們又把它稱做“1+1”的講練結合的教輔出版模式。從助學讀物的本質上講,就是要幫助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本課題研究從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的角度,就這幾類教輔的編寫原則做出分析。
1.同步輔導的設計原則
同步輔導是配合教科書逐課逐單元編寫的以解析性內容為主的助學讀物,它就像一位無聲的教師陪伴在學生身邊,為學生耐心、細致地分析和演繹教科書。同步輔導書既可以在課前預習使用,也可以作課后復習使用,還可以在課堂上直接使用。編寫同步輔導書應該體現以下要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教科書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表達能力;有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有助于學生擴展閱讀。
2.同步練習的設計原則
同步練習是配合教科書逐課逐單元編制的訓練材料。一般情況下,同步練習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拓展;教師也可以將同步練習在一定程度上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同步練習是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我評價”的重要陣地,能夠最直接地發揮對學生的引導作用。當然,作為載體,如果沒有先進的設計思想,也容易將學生引進“機械訓練”的死胡同。立足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同步練習設計應該體現目的性、實踐性、啟發性、系統性、簡約性、趣味性以及正面性。
3.講練結合的設計原則
講練結合形式的教輔可以具有同步輔導與同步訓練的功能,也可以是綜合性的講解與練習,是近期廣為流行的一種助學讀物。編寫講練結合輔導書應該針對其使用功能,確定較為靈活的編寫設計原則。
鑒于上一學期期末考試中出現的,書本知識不懂查找,或根本不知道相關知識點在哪里的情況,我在本學期采取了督劃、助歸納、背誦、小測的形式。課堂上,每講一個知識點,都要求學生當場在課本上劃下來,對于可能出現的問答題,要求學生在要點邊上標注序號,并將可能出現的問法,要學生在旁邊寫明。并在課下,讓組長檢查學生書本的標注情況。而每一堂課上的知識點,都要求學生在下一節課之前要背誦下來,并且,在下一節課的課前幾分鐘,全班小測。小測的情況,當天公布,沒過關的,隔天或下一節課之前,找組長背誦。這樣,既保證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結構的了解,也使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解答和組織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更方便學生在開卷考試時,能快速地查找到相關知識點。
(1)選配培訓場地及設備選用一間普通教室做為教學訓練場地.另配攝像機一臺,三角架一個,彩色監視器一臺,用于訓練過程的拍攝和播放.
(2)確定訓練目標向參訓學生說明訓練目的、方法及內容.
(3)觀摩學習觀看不同類型優秀課的影像資料,播放歷屆學生精彩的或有典型意義的教學實況錄像,并做適當點評.
(4)編寫教案試講前,每位學生根據訓練計劃選取一小段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并編寫教案.
(5)模擬訓練按照順序,實習生依次上臺試講,其余學生模擬中學生在臺下聽講,并與“教師”互動.指導教師將“教學”全過程拍攝下來.
(6)觀看錄像,尋找不足當一名學生講完后,隨即播放他的教學錄像,觀看后進行評價.評價包括自評、互評、教師點評三種方式.
(7)重新教學,提高效果試講人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教案進行修改,對教學環節重新設計,重新組織教學.新課程實施技能培訓主要以說課、小組討論形式進行.以新課標下的中學生物課堂“創設情景導入新課—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成果質疑深化—梳理知識歸納整合—強化訓練、鞏固練習”、“三、五高效”、“導學式”等教學模式為例,選擇中學生物如生物的特征、反射弧、細胞膜的結構、當代科學的新進展、種子的萌發條件、植物的營養繁殖、光合作用、家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過程等具體教學內容,,通過“說”、“分析”每一教學環節,培養學員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實踐探究的能力.
二、培訓中需注意的問題
1、理解新課程標準內涵
課堂教學技能模擬訓練前要向學生系統介紹基礎教育生物課程改革的理念、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以及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設計、課程評價方式等,讓學生深入理解新課程改革的本質、內涵和具體要求.
2、體現新課程理念
本次課程改革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既改變以往教育體系中學校教育過分注重知識的灌輸而輕視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培養的現狀,不僅重視書本知識的積累,更重視現實生活能力的發展、獨立的創造性格的養成;改變以往教育中“嚴格程式化的規則”,強調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無論學生的年齡、性別、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都要受到同樣的重視,其特點都能得到尊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改變生物教學死記概念和原理的做法,讓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下學習,最終學會運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參與公眾事務的討論或作出相關的個人決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中走出來,在教學設計、技能運用中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在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所以在技能模擬訓練中,無論是課程的設計還是技能的運用,都應當是在新課程理念引導下的實踐行為,而且在反饋、評價環節也要對教學方式是否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進行討論.
3、提倡鼓勵性評價
評價是課堂教學技能訓練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等不同形式的評價可提高受訓者教學效果的觀察鑒別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但在評價過程中要注意在客觀嚴謹的同時又要充分肯定優點,以激發學生的訓練熱情,充滿糾正錯誤的信心,避免產生教學畏懼心理.
4、充分利用典型示例
課堂教學技能培訓工作量大、用時長、教學課時不足,利用觀摩示范課特別是同班學生的典型課例,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習熱情,提高訓練效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高中語文讀本。
2、中小學自讀課本。
3、高中教材。
4、高中英語閱讀訓練。
北京教育出版社:
1、暑假作業。
2、新課堂同步訓練。
3、健康教育。
4、體育與健康。
5、信息技術課本。
6、心理與健康。
新球出版社:
1、新課標歷史。
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的基礎工具性學科,其課堂教學呈現為一種以課文為憑借,以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和發展智力為內容的綜合性訓練結構。這決定了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課堂模式在操作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前提測評,要做到集中測評和隨機測評相結合,準確把握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調控教學,及時補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布魯姆提出了影響教學效果的三個主要變量:認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學的質。他認為,這三個變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分別占50%、25%和25%。前提測評的目的,在于對學習新課的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進行診斷性檢測,檢測學生學習新課的知識、技能基礎和情感基礎,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償學習,使學生進入學習新課的最佳狀態。小學語文教學的綜合性訓練結構,使得教學過程比較復雜。其它學科,如數學,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往往比較單一,要么集中于一個知識點上,要么是互相關聯的幾個知識點,前一個知識點是后一個的準備,而后一個知識點是前一個的發展,其前提測評集中進行比較好。
小學語文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總是好幾個,涉及的訓練點多、面廣,既有詞句段篇訓練,還有聽說讀寫訓練。訓練過程是以課文中心思想為中心的環形訓練內容的推進,而在各個階段又各有所側重。這樣,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課堂教學中,前提測評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往往不可能集中進行。因此,小學語文目標教學的前提測評,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進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學進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測評與隨機測評相結合,及時進行補償矯正。
二、認定目標,要分層認定,貫穿教學始終,充分發揮其導向、激勵、調控等作用
“認定目標”這個環節,我們過去稱為“展標”。為了更加準確地體現目標教學的特點,改用了“認定目標”。“認定目標”指的是學生知道自己在這一節課中學習的目標。這一環節,對學生自己來講是一個認可的過程,是使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成為為自己學習定向的目標的過程。為了充分發揮認定目標對教與學的導向、激勵、調控作用,我們認為認定目標可以按照這樣幾個層次進行:
1.起動認定,粗知目標。
就是在新課開始前組織認定目標。此時認定目標,學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對這一節課的學習起定向作用。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認定過程,激勵學生為達標而學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數。
2.同步認定,細知目標。
就是隨著新課的進程,適時告訴學生正在學習或將要學習的目標。這是進一步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的導向和激勵,也可以根據同步進行的反饋活動,調控教學。這時的認定目標,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與教學活動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認識了。
3.小結認定,深知目標。
就是在教學結束前,結合教學小結,對照教學目標對學生達標情況進行一個簡要的評價。這次認定目標,是從整體上對教學目標的概括,既是對本節課教學的再一次導向,又是對必要的矯正、補救活動的激勵。小結認定應該實事求是,不走過常
三、導學達標,一要扎扎實實搞好語言文字訓練,二要按學科特點構建學科達標模式,分段達標
前一點是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弊端講的。當前小語教學中教師講得多,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少,嚴重影響了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語言這個工具只有在語言實踐中才能為學生所掌握。扎實搞好語言文字訓練,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素質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同時,目標教學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要求95%以上的學生都能學會,都能達標。只有使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積極參與語言文字訓練,才能達到這一要求。因此,依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從全體學生的實際出發,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扎扎實實搞好語言文字訓練,是導學達標這一環節的出發點。
目標教學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體現了目標教學的理論,適用于各個學科。在具體操作上,基本模式的學科化和課型化,主要體現在“導學達標”這個環節上構建的學科達標模式。
構建小學語文學科達標模式,要遵循這樣三個要求:
1.要以目標教學的基本理論為指導。這主要是:
――教育觀。目標教學是義務教育的教學新體系。義務教育應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主動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應是創造適合于學生的教育。
――學生觀。學生是有獨立人格的、有巨大發展潛能的、有個性差異的人。人的智力存在著差異并呈正態分布,但是學生的智力水平與學業成績之間不存在必然的正相關。能力傾向預示著學習速度,而不是可能達到的學習水平或復雜程度。因此,只要提供足夠的時間與適當的幫助,95%的學生都能夠學好,并達到掌握的水平。
非智力因素影響、制約學生的學習,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情感、態度對達標有重要影響。后進生的出現,主要是由學習過程中失誤的積累造成的。
――教學觀。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創造適合于學生的教學方法。我們的教學應由學生的學適應教師的教,轉變到教師的教適應學生的學上來。用葉圣陶先生的話來講,就是“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是教學觀的根本變革。
――評價觀。教學評價的功能不只在于給學生評分、劃等,而在于為改善和優化教學過程提供信息和依據,是改善教與學的手段。因而,教學評價重在評過程,不只在于評結果。
――質量觀。教學質量不再是只看學生學業成績的高低,而是主要看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與促進全面發展的程度。也就是要看實現后進生轉化、中等生優化和優等生發展的情況,要看學生在認知、技能和情感諸方面的全面達標。
.必須遵循小學語文教學的規律。這主要是:
――學生學習語言的認知規律。如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的“雙向”心理過程:都要經過由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由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兩個階段。再如,學生作文是由事物到認識,再由認識到表達的雙重轉化的心理過程。
為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教學方面入手就是要徹底改革多年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索、創新能力和實踐意識。在實施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中,許多教師對“訓”和“練”的關系,以及對訓練過程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方面,產生了一些片面的認識,對新教材不知如何教,從而出現了一些“放任自流式”的做法,致使課堂訓練不能得到預期效果,學生的數學能力得不到提高,下面,談幾點我的認識。
一、“訓”和“練”的關系
要正確處理“訓”和“練”的關系,需先從認識什么是“訓練”入手。所謂訓練,就是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其具有某種特長和技能。應該說,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獲取知識的訓練過程更重要。這個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過程,是提高學習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過程,再者,訓練過程不是無目的、無計劃的練習,應該包括教師的“訓”和學生的“練”兩個方面。教師的“訓”就是按照大綱的要求,根據訓練內容重點安排好訓練程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指導、點撥、釋疑,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練”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學生的“練”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各方面的訓練,通過練習,掌握方法,提高認知水平,形成技能。
要正確處理好“訓”和“練”的關系,教師必須深入吃透新課標,要明確新課程大于新教材,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對教學環節的安排,教師要清楚每一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訓練新課標規定的哪種能力要求,如何完成這些要求,在練習中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如何啟發誘導、逐步解決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練”有目的,“練”有興趣,:“練”有提高。
二、在課堂訓練中,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以“訓練”為主,教師的提示、指導和講解即教師的主導作用顯得至關重要。課堂上教師必須發揮“導”的作用。在“導”字上作文章,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
“導”是一個過程,是教師多方設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訓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把需要掌握的知識設計成若干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傳授給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己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導”的過程是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的過程。這里主要探討教師在課堂上用提問與講授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提問是每一個教師課堂教學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師問什么,怎樣問是應特別重視的問題,課堂上問題的設置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講授一個定理可設計若干不同的問題,可有若干不同的問法,但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問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準確掌握大綱所要求的尺度,明確所學知識在本書中的地位和作用,恰當地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才能問有所思,問有所答,學生思維積極活躍,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課堂上的提問,一般應注意一下幾點:
1、 問題必須與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緊密相連。
2、 問題必須明確、集中、有層次、有啟發性。能引起學生有效思考。、
3、 幾個問題之間有密切的邏輯關系。
4、 問題必須難易適中,讓學生“跳著摘到果子”。
講授同樣是課堂教學所必不可少的。我們反對滿堂灌式的講,并不是不要教師講,由于受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在思考的過程中,某些問題不能作出正確的解答,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講,要“精”講,教師的講是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啟發。
三、在新課改中,還應不斷實施分層教學
現在的教育急需重建兩個關系,即教服務于學,師服務于生。這是由“地心說”到“日心說”的撥亂反正,是對課堂的徹底顛覆。
要重視、完善、借助“以學評教”的評價系統。不從學生身上去檢驗教學效果,不把學生看在眼里,課堂永遠不會高效。要讓: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漸進化,漸進梯度化。
要善于利用學,把任務下放給小組組長,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當組長,都有不同的角色體驗。
無限放大展示,敢于直面問題。所謂高效,同步開N個窗口,同步展示,及時反饋。老師的作用只是體現在“兩頭”上,煽風點火,做學情調查,現場做出決策。
不要糾結于教學進度,圍繞反饋來做,要做好“學生對子”之間的測評,要把作業量減下來,當堂的問題當堂畢,課外盡量別留作業。
學生不會學是事實――沒有培養訓練過自學能力學生如何會學,如果純依賴“喂”,給雙“筷子”自然也不會吃。學是核心,案是設計,引導學習的方案就是導學案。導學案就像學步車,能讓學生由“學步”到“奔跑”。導學案只是輔助手段,最終的目的是學生會學。
導學案有四個步驟:第一個是出示目標,這節課學什么,一目了然。學生接到導學案,哪些題會哪些不會,學會不懂的。二是圍繞目標制定的學法指導,以前是備教材,現在是備學情,備學法。編導學案就像老媽做飯,她知道哪個孩子喜歡吃什么,所以做的飯菜可口適宜。建議教師用八成精力來編導學案,把一成的精力放在課堂上。導學案要有重點提示,要有具體的學法指導,不“喂”了,連“筷子”都不給,怎么讓學生吃呢?導學案的奧妙在“分層”,在因材施教上,教師下再大功夫都不為過。
第三是學習過程設計,必須設計,必須是自學,展示,反饋。學又分為:獨學、對學、群學,一切的好課堂都是這樣的流程。利用好黑板,高效課堂神奇就神奇在黑板上,它像超市的貨架子,要想實現“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必須多設置黑板,讓學生有充分展示的舞臺。成人都愛面子,學生更樂于表現。你讓學生展示,他哪怕什么都不會,也會向人請教。無限放大展示,一人一塊黑板,我就看你在黑板的展示,不會,抄一遍也是學習。靠講,永遠沒希望!要分層教學,給學生具體的學法指導,放大展示,利用好學習小組,互相找問題,老師上課就是看“錯號”,研究出現的問題。高效課堂就是學會不會的,圍繞問題研究問題。會的不學,都不會也不學,一上課就是處理問題。
第四是研究達標測評問題,描述我所主張的課堂學習。要求學生有“三寶”:“活頁夾”、“雙色筆”、“糾錯本”。把圈出來的問題解決掉,你治好你的“胃病”,我治好我的“鼻炎”。你學你的,我學我的,他學他的,各人忙乎自己的事,干嗎讓一百分的學生還在做基礎題?分層要求,分層學習,分層達標。如何設計學習過程,課堂只有一個任務,“學會不懂的”。未來的想法,課堂變成“一個黑板呈現一個題”,上課學生扎堆,不會哪個扎哪個堆,解決完了自己的問題,再去解決其它的問題。那才是真正的高效!
新課改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改革第一步帶來的是思想的變革,思維的轉變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見解偏差,下面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一、語文課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躍而忽視了基礎
新課程以來“課堂氣氛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質量的標準。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場,我們許多教師在教學時采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只從表面上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從基礎知識入手,語文基礎知識是語文的基石,沒有基礎知識的訓練,語文教學的創新發展也就失去了意義。活躍的課堂氣氛固然重要,但這并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應把靜態的語言文字訓練轉化為動態的實踐活動,這樣就會使語文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融為一體。
二、語文課堂不應過分強調個性而忽視了有價值的合作學習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注意語文課堂教學,提倡教師發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的表現。而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的獨特體驗,對學生的回答加大表揚,沒有否定之詞,這樣不能更好地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我認為課堂上應給學生一些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從而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
三、語文課堂上不要過分重視討論探索而忽視背誦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過去有一階段將背誦閱讀,視為死讀書,讀死書,被課堂所拋出。學生根本就沒有讀背之實,沒有積累就沒有運用,沒有大量的讀背,就沒有語文素質的提高,只有多讀多背才能培養語感。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學習的參與度,讓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既掌握技巧,增強體育素質,又培養意志力,使學生在身心健康、運動參與和社會適應等各方面得到同步發展,這是體育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那么,如何提高課程的參與度,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呢?
一、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讓每位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是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教學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滲透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讓學生自覺地參與課堂,高效率地完成課堂上的互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可以從引導學生關注、收看體育新聞節目,比如,奧運會、世界杯等大型國際賽事,讓學生感受到體育賽場上運動員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提高學生對體育項目的認識和關注,這必將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
單調重復的訓練項目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失去課堂參與的興趣,更容易對體育課產生反感甚至厭煩的心理,特別是運動素質較差的學生。比如,教學長跑時,很多學生都有畏懼心理,但一說到籃球,大部分學生都會喜歡,這時,教師可以整合教學內容,將枯燥的跑步融入充滿樂趣的籃球教學中,通過限時運球的方法既鍛煉意志,又提高運球技能,使學生得到鍛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體育活動中,在鍛煉中享受樂趣,而不是唯有疲憊和汗水。
三、明確課堂學習目標,讓訓練更具有針對性
學習活動要帶著目標,不能無的放矢,體育教學更是如此,如果將體育學習目的與學習成果緊密聯系起來,學習的成果會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首先目的明確,學生便會自然而然地投入體育學習中去,會更有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例如,有些教師隨意更改課堂計劃,一節課既讓學生擲鉛球又跳遠,這樣在體育課結束后學生不僅表示十分疲憊,厭學,同時,對學習內容的要點不夠清楚,說不出自己在這節課當中有什么收獲。教師在組織活動前可以向學生明確教學目的和需要掌握的技能,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有計劃地開展針對性訓練,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是教師課堂教學必須做到的。
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享受訓練的樂趣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活潑好動是避免不了的,他們對新鮮的運動項目充滿好奇,但往往訓練一段時間后,學生又表現得無趣。所以,教師要注意變換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他們在訓練活動中享受樂趣。例如,在組織籃球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安排學生進行投籃運動,然后布置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定數目的投籃練習,通過分組競賽的形式,哪個小組投籃命中率較高,對于完成規定次數且命中率較高的小組可以去學習運球和傳球練習,這樣一節課結束后,學生從投籃到傳球都練習一遍,學生不僅掌握了要領,同時在分組競賽中享受訓練的樂趣。當然,教師也可以創新教學模式,可以采用“視頻觀摩―知識講解―徒手訓練―實物訓練―實戰演練”的模式,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體育運動與人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初中階段是學生掌握知識,增強體育素質的黃金時期。作為教師,不僅要重視體育課堂教學,更要創新教學方法,努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讓傳統的被動鍛煉變為主動積極參與,在獲得運用技能的同時,身心都能得到同步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