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7:20: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陶行知的語文教育思想,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 H3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s the current Chinese implementation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key, we must master the methods and went to implement. Education teaching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will be implemented. Training education and kind of flowers and trees, first to kn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ers and trees, different cases to fertilization, watering and cultivation education, this c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ao's
Keywords: tao'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innovation thought method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擔負著這一歷史任務的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偉大使命。本文擬對小學創語文育創新的認識和實施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1 夯實基礎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必要條件
創新并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上掌握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運用創造思維,舉一反三,發現和創造新的知識。即寬厚的基礎知識是一個人創新的必要條件。對一個人來說,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知識,才能發現各種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觸發聯想,產生遷移和連結,形成新的觀點和新的認識,達到質的新的飛躍。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要給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強調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礎性還體現在開展創新教育的定位問題,我們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把目標定在基礎上,如前所述,即以培養學生的基礎創新素質為主,主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造思維等。切不可起點太高,大搞攻關創新和創造發明。
2 還學生以自由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要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首先要解決兒童頭腦、雙手、嘴、空間和時間五個方面,唯有這樣,兒童才能大膽地想象、大膽地思考;其雙手才能在大腦的指揮下大膽地去干;才能大膽地提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拓展感性的視野,擴大認識的眼界,發掘內在的創造力;才能有時間去接受大自然和社會的寶貴知識,提高實踐的能力。可見自由是創新的前提,教師要解放思想,解放學生、創設適應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高度自由的學習環境。還學生以自由,首先要為學生提供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
3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開始
教學過程既是學生的認知過程, 又是學生的發展過程, 主動參與便是學生創造性成長的開始。主動參與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認知、情感與行為各方面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的全部過程中來。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要注意以下兩點。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當一個學生對某種事物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自覺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動參與,并不覺得所從事的活動是一種負擔,甚至會為攻克某一難關而廢寢忘食。可見,興趣是一個人主動參與某種活動的動力機制。教學中, 我們刻意通過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興趣;通過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 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在競賽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渴求欲望,從而能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
(2)讓學生體驗成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然而,學生的這些傾向或心理素質, 最初只具有潛在的而非真實的動機性質, 還沒有特定的內容和方向。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盡量創造讓學生“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的意識。
4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小學語文教育創新的關鍵
創造性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 而且可以產生新穎獨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創造性的見解。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關鍵。首先,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多種思維訓練。在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加強多種思維的訓練,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其次,教師自身要具有創造性。小學語文實施創新教育,教師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才能的學生。創新型教師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學成果, 將其創造性地運用于教育教學之中, 并能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特色,有獨到的見解,教學中能夠發現并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的教師。作為創新型教師,應具有以下基本素質:要擁有新的教育觀念和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與方法; 要有真摯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創新精神和機智的應變才能;具有開放的人格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要具有民主的組織管理藝術, 善于啟發學生的創造活動,鼓勵和喜歡學生的求異、創新等。
總之, 小學進行創新教育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 小學語文教育創新有時這個重點中的重點,是關系到培養世紀人才的百年大計,不是一個簡單而輕松的話題,更不能隨著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廣,需要社會各界與教育界的聯動, 更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長久不懈的努力,使我們的創新教育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滲透
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對小學語文教學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語文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為了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提高教學的成果,就要運用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念,做好創新與完善工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滿足學習的需求。
一、我國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形式化嚴重
對于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并沒有過多的認識,往往都是教師站在主置,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最終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加之在這種沒有創新也沒有讓學生自我表達方法的影響下,使學生只能成為課堂中的配角,最終也就脫離了課堂教學實際,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足,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單一。
2.應試現象嚴重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目的性極強與應試性強的現象,而且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所注重的也并不是素質教育,而是針對考試中所考的內容進行教學,這樣也就導致應試教學現象極為嚴重。其次,教師受到教學任務與指標等方面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更多地關注學習成績較高的學生,而對于一些學困生,卻并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這樣也就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喪失。
二、樹立正確的小學語文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所以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就是要從“真”的理念出發。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在寫作文時就要做好樸實真實、言之有物。避免為了滿足考試的要求而采取大量的名詞名句等。教師也要做好引導工作,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抒發出來,從而提高寫作水平。在教學中還要避免以知識量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要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出發,關注學生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將語文知識轉化為自身的素養。在課堂教學中也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語文組織能力以及運用等方面的能力。這樣也就可以在有效的教學互動中,幫助學生形成具有自身獨特風格與符合語言表達規律的能力。
其次,要做好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工作,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發展。就當今社會來說,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局限在知識的積累,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素養以及創新能力等。所以在信息量快速增長的基礎上,就要運用好現代化的手段獲取更多的資源。通過操作性強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好這一內容,同時也可以實現思維的拓展。也就是說要在掌握一定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明確創新的方向,實現有效的創新。
三、解放自身的思想,實現有效的教學
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地表達自己,提出真實的意見。所以在實際中就要做好傳統教學的創新工作,同時還要保護好這一階段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接觸自然與社會的過程中實現更好的發展。首先,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鼓勵學生進行想象,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總結出感悟與想法。其次,教師要做好課堂的創新工作,可以讓學生走到室外,借助@一環境的影響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語文的感悟。對于教學手段,教師還要做好課堂的設計工作,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目光,如借助幻燈片以及視頻資料等引入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最后,教師還要結合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來進行教學,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比賽等,以此激發學生的表現欲,發揮出學生的天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關系到學生品格的養成。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重要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同時還要貫徹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與理念,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一、生活即教育
教師應將語文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在生活中尋找教育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觀察生活、經歷生活、感受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捕捉知識要素,在生活中獲取教材以外的知識。比如,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并讓學生說出故事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生活。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戶外運動,在戶外的拓展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比如,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學生春游,讓學生親近自然,從而更好地感受生活的樂趣。春游過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日記,記錄下春游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聽、所聞。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春游中,幫助學生記憶有關春天的詩詞,讓學生在美好的大字讓中,更深刻地體會詩詞中的意境。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二、加強重點知識教育
教師在教授新知識時,應讓學生先從感性認知方面掌握基本知識,再從理性認知方面進一步掌握高層次的知識。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一味追求教學進度而忽略教學內容,而是在講解教學內容時,張弛有度,將側重點放在知識的難點和重點上。為使學生充分掌握重難點知識,教師應重復多次為學生講解相關知識,幫助學生由淺至深地鞏固語文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比如,語文課文中有很多難寫難讀的字,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成語等,教師應加強學生在這方面的訓練,讓學生多讀多寫。比如,風塵仆仆的“仆”不要寫成“撲”,變本加厲的“厲”不要寫成“利”,迫不及待的“及”不要寫成“急”。再比如,有些名言警句和經典段落應要求學生背誦,從而加強記憶。
三、因材施教
陶行知先生曾這樣比喻因材施教:教師應園丁培養花朵一樣培養學生。園丁應在認識花朵習性的基礎上給予適宜的水分和養料,并及時為花朵除害,從而幫助花朵快速成長,不至于枯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運用現代技術,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個人特點后,因材施教,從而更好地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另外,陶行知先生也強調說,教師應讓學生成為自己的先生,虛心地向學生請教,因此才能更好地知道學生的能力和實際需求,從而更好地教導學生。事實上,話語中也滲透著教學規律,就是身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才讓學生聽從自己的教學內容,如果無法得知學生的特長和優點,就難以發揮學生的長處,也不能彌補學生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好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及能力,找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還能促進學生提高語文水平。
四、教學合一
教學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另外,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實際上,教學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把教師的指導地位提到一定境界的充分表現。因此,教師的知識水平高,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另外,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教學的根本,教師的教學內容應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而設定,應圍繞學生的知識水平高低而進行。比如,教師可以與學生身份互換,把課堂教學工作交給學生。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識,也能更全面地了解教師的不易。而對教師來說,扮演學生的角色也可以讓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需求,便于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
五、解放教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實現學生解放大腦的目的,幫助學生自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聽從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在相互交流中發表觀點,在課后作業中獨立思考。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高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解放思想,更好地鍛煉信心和勇氣,與此同時,也能讓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比如,教師可以提出開放式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放散思維。再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計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激發學習潛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繞口令中提高反應能力,提高語言的認知能力。
總而言之,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滲透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是促進學生提高語文知識水平的重要途徑。另外,如何將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效貫徹到語文教學中,還需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探討研究,從而更好地幫助小學生掌握和鞏固語言知識,保證小學生從小奠定語言基礎。
參考文獻:
二、教學方法創造之活的追求
“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由行動而發生思想,再由思想而產生新的價值,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所描述的創造產生的過程。陶先生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他在幼兒教育上充分運用了創造教育思想,針對兒童的創造力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頭腦,解放小孩子的雙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這六大解放的核心所在就是“活”字,讓小孩子成為一個“活”的人。我們不妨將陶先生這種創造教育思想運用于改進語文教學方法,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改變以往的“老師大講特講,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固式,由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轉變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用“活”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全身感官系統,用創造教育思想來點燃學生的求知的渴望,點亮學生的思維靈光。如何改進教學方法,首先著手點是教師自身創造思想的開發。“我們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一種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會運動,把持,說官話;一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只會讀書,教書,做文章;一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只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而陶先生所認可的一流教育家應當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強調的正是教育者的創新精神,而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則強調教育者的開辟精神。一名優秀的教師只有自身培養出一股創新精神和開辟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活”用在學生身上。我國教育家季羨林也曾說過:真正優秀的學生,不是從課堂里教出來的,而是由優秀的教師熏陶出來的,只有一流的老師才能熏陶一流的學生。這就需要教師自身博覽群書的同時,積極投身實踐,在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同時,貫通思想,開闊眼界。其次,創造教育是以生活為教育,運用創造教育改進教學方法,自然不能脫離生活實踐。那么如何讓生活走進課堂,將課堂融入生活呢?一是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近距離觀察生活。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及,有條件的學校里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通過視頻、音樂、圖片等方式,依照課文文本創造能引起學生共鳴的生活情境,來調動學生各個感官系統。解放學生思想,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二是積極引導實踐,使學生學會體驗生活。也就是說,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比如說,書上有關于某人的肖像描寫,那么能不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動手畫出呢?不同畫像之間細節的對比,是否可以引導學生體味不同的用詞效果呢?再或者讓學生能不能試著寫一寫身邊熟悉的人呢?荀子曾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一條館訓很能啟發我們的思維:我只是聽,就會很快忘記;我看到了,就會記住;我親自體驗過,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我親自動手做了,才真正學到了知識。因此,與其讓學生聽乏味的演講不如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做筆記,自己寫感想,提倡學生自主研發性學習。三是還原生活本身,感悟生活。語文教學,再怎么精心裝點課件,最基本的著眼點還是生活運用,它需要有一個階梯,通向能使學生課外聽、說、讀、寫的神秘殿堂。語文教材和教師的任務,只能是起示范和引領作用。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一、具有神圣的、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獻給了中國的教育改革,“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先生一生的寫照。陶先生為了“要使全中國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脫下西裝革履,拋棄極其優越的大學教授的職業,穿上布衣草鞋,奔赴鄉村,深入基層為中國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從事著他最神圣的教育事業。他的奉獻精神為現在我們教師投身教育事業提供了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激勵著一代代熱血青年為實現陶先生的未竟目標而不斷奮斗。
愛就意味著奉獻。從古到今,教育在人們眼中都是充滿無私奉獻精神的神圣職業。從物質財富上看,教師是清貧的,但在精神上,他們卻是富有的。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和為祖國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是不能擔當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識大爆發的時代里,我們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以一種奉獻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
二、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真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育人目標,他告訴我們:“真”比一切都重要。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體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實干、忘我為公、一心向農,為民服務,為民謀福利的有用之人。
陶先生用一個“真”字廓清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教育中存在虛假偽善的塵垢,陶行知先生指明了現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質的屬性。我們作為現代教育思想的實踐者,應牢記陶行知先生的話,指導學生求真知,學真本領,養真道德,說真話,識真才,辦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書育好人。因此,教人求真,學做真人,必須從教師自身做起,教師要以真教人、以真待人、以真做人。
三、“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創立了珍貴的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中心。陶行知認為,生活和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揮作用。“社會即學校”來源于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社會即學校”是與“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義的不同說明,也是它的邏輯延伸與保證。因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會生活,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么聯絡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社會即學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對脫離生活、脫離人民大眾的“小眾教育”,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學校和社會的聯系,創辦人民所需要的學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社會為學生的更好的成長創造最好的社會氛圍。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主張,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他還說“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因此,“手腦雙揮”是陶行知創造教育的精髓。他曾經說過:“人生兩塊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這是他創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體現。
陶行知以開拓創新的勇氣,細心探索的科學態度,投身于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創造了一系列創造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教學中,教師必須貫徹理論與實踐結合和學以致用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引導,因材施教。他提出了“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及實踐是創造教育研究領域的瑰寶,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創立了“不要教死書”、“不要死讀書”的教育教學方法
陶行知認為舊社會的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許多弊端,其主要表現是教學領域中存在“重教太過”、“教學分離”等主觀主義痼疾。這種主觀主義的特征是教學過程被演化成簡單的告訴與被告訴的過程。教師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學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復地一味灌輸和強化作業。陶行知指出教學方法必須革新,用新的教學方法取代舊的教學方法。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陶行知先生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這套方法在當時是水平極高的教育教學理論,對近代教育教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是現代教育的奠基人。同樣,他的教育教學理論也適用于現代的教育教學。我們可以從中吸收、借鑒其教育教學思想的精華,用于現在教育教學當中。
陶行知曾經說:“不要教死書”,“不要讀死書”,提倡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他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的責任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學校必須給學生注入生活的動力、活力,使他們能夠單獨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
他認為:“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后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在教育教學當中,陶行知非常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要充分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結合起來,才能做到教和學統一,成為一體。實現教學。他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有主動的追求,要求教師使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他說:“學生的生活,學習,倘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貫穿于全部生活工作和學習之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讓我們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學習陶先生的偉大精神,總結并借鑒他的教育理論,為深入開展課程改革、有效推進素質教育而努力!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2
陶先生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看來,仍然熠熠生輝。我尤其贊同的是陶先生關于“關愛學生”的教育思想。
每一位老師都想做一名充滿愛心的好老師,我也不例外。在平時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踐行著教育家們有關愛的教育的理念。但有時,面對著這群狀況百出的孩子,不得不感嘆一句:“孩子們,想說愛你真的很不容易”
上課鈴響了,教室里仍然鬧哄哄的一片。瞧瞧,這邊幾個男孩子的彈球還沒有決出勝負,還在商量著下一堂課再戰;那邊還有幾個頭靠著頭,研究著手里的卡,誰更厲害;還有幾個愛美的女孩子,正在比劃著頭上的發卡。
在學生作業本上,醒目地出現了你強調了不知道多少遍不能寫錯的字,不能做錯的題。
剛剛講過要保護環境衛生,一會兒功夫,教室里就出現了網亂扔的廢紙。
每天,只要你出現在教室里,不停有學生來向你告狀。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跑過來說一說,讓你幫他評評理。
一天的工作下來,有時會覺得很累,很煩。受自己的心情的影響,想給孩子一個笑臉,想溫柔地對孩子說上幾句,有時都覺得很難。
這一切,是不是說明了我的愛心缺失了呢?我不敢想象,假如我沒有了愛孩子的心情,還怎樣去完成我的教育工作。
在一次的政治學習時,沙校長說的`一席話,讓我有所感悟,他說:“我們有的老師,總是將自己放到與學生相同的高度,喜歡與學生較勁。學生犯了一點錯誤,總喜歡揪住不放,搞得學生不自在,自己也痛苦,那不是自己在懲罰自己嗎?”
其實,更準確地說,是我將學生提高到與我一樣的高度,一切以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課的十分鐘哪能滿足孩子的玩耍的欲望,打了上課鈴再說上幾句又算得了什么呢?每一次開會、學習,校長不也得提醒了幾次,會議室里才能安靜下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學生又怎能做好呢?
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就是在不斷犯錯,不斷改正錯誤。不出現一點錯誤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明白了這一點,還需要對孩子的錯誤大驚小怪嗎?
學生不斷來向你告狀,那說明他信任你,想跟你來交流他的想法,其實,你不需要給他多明確的答復,只要能跟他說說話,孩子就覺得很滿足了。
只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們,老師想說:其實愛你們真的很容易。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3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對于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于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陶先生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看來,仍然熠熠生輝。我尤其贊同的是陶先生關于“關愛學生”的教育思想。
每一位老師都想做一名充滿愛心的好老師,我也不例外。在平時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踐行著教育家們有關愛的教育的理念。但有時,面對著這群狀況百出的孩子,不得不感嘆一句:“孩子們,想說愛你真的很不容易”
上課鈴響了,教室里仍然鬧哄哄的一片。瞧瞧,這邊幾個男孩子的彈球還沒有決出勝負,還在商量著下一堂課再戰;那邊還有幾個頭靠著頭,研究著手里的卡,誰更厲害;還有幾個愛美的女孩子,正在比劃著頭上的發卡。
在學生作業本上,醒目地出現了你強調了不知道多少遍不能寫錯的字,不能做錯的題。
剛剛講過要保護環境衛生,一會兒功夫,教室里就出現了網亂扔的廢紙。
每天,只要你出現在教室里,不停有學生來向你告狀。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跑過來說一說,讓你幫他評評理。
一天的工作下來,有時會覺得很累,很煩。受自己的心情的影響,想給孩子一個笑臉,想溫柔地對孩子說上幾句,有時都覺得很難。
這一切,是不是說明了我的愛心缺失了呢?我不敢想象,假如我沒有了愛孩子的心情,還怎樣去完成我的教育工作。
在一次的政治學習時,沙校長說的一席話,讓我有所感悟,他說:“我們有的老師,總是將自己放到與學生相同的高度,喜歡與學生較勁。學生犯了一點錯誤,總喜歡揪住不放,搞得學生不自在,自己也痛苦,那不是自己在懲罰自己嗎?”
其實,更準確地說,是我將學生提高到與我一樣的高度,一切以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課的十分鐘哪能滿足孩子的玩耍的欲望,打了上課鈴再說上幾句又算得了什么呢?每一次開會、學習,校長不也得提醒了幾次,會議室里才能安靜下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學生又怎能做好呢?
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就是在不斷犯錯,不斷改正錯誤。不出現一點錯誤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明白了這一點,還需要對孩子的錯誤大驚小怪嗎?
學生不斷來向你告狀,那說明他信任你,想跟你來交流他的想法,其實,你不需要給他多明確的答復,只要能跟他說說話,孩子就覺得很滿足了。
只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們,老師想說:其實愛你們真的很容易。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2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但這些就是整個教育的全部嗎?
2、“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
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這場教育改革實驗雖然是科學家發動的,但在教學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師。在課堂里,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地對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在學生面前說:“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訴你。”“我不知道,讓我們一起來做實驗吧。”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3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認真地學習了他的教育思想,讓我的思想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大洗禮。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著變化。我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我們要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我們要虛心地跟一切人學,跟大眾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我們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會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為了使大眾掌握文化知識,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圣的土地上。他們都是我們教師的一面鏡子。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新世紀的創新型人才。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2
偉大教育陶行知是“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將繼續影響著幼兒教育的改革,在幼兒園開展師陶學陶的活動中,進一步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質教育中的現代價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導我們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將教育立為人生大事的信念、畢生奉獻于教育、我們要緊密聯系實際,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觀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導我們的行動,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內涵,才能充分發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化價值,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努力實踐,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讓我最感動的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同時認識到自己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更加明確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繼續努力,以自己的行動來實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導,我要根據托班幼兒心理的發展、年齡的特點,改變傳統的角色定位,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升專業的水平,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尊重幼兒的人格,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用最真誠的心去滋潤孩子,用言行去關愛每一個孩子,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使幼兒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更加地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對待工作要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勇于奉獻,努力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勇于創新,并根據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的老師一起搞好托班孩子的學習、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扎實工作,多關心集體、關心同事,在幼兒園的創建工作中真正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更新觀念,確立創新意識,善于動腦,勤于思考,讓我們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際行動創造出新的成果!
學習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3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不免為這樣一所小學校叫好,因為“這個學校不但教學生讀書,并且教學生做事。”
即使是現在,在人們的觀念中,還是以為學校就是學生讀書的地方,教他們做事,學生家長也認為沒有這種必要,只是認為在這里能夠接受知識即可,這里所講的知識,主要是講書本知識。而燕子磯小學,卻在短短的半歲時間內,使學生從原來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了一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學問,學生在學校里既然肯做事了,會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會做事了,自然也贏得了家長對他們辦學理念的認可,所以這所學校在短時間內規模擴大也應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磯坡上因為經常有人倒垃圾,很不干凈,丁超校長就領學生們把所有的垃圾掃除一空。村民不知道衛生,仍是時常把垃圾倒在這個地方,但村民只要往這里倒,他就會去打掃,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掃一回,后來,鄰居竟然也責備起往這里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磯也就從此干凈了。
語文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訴我們: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對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環境是生活的,教育是為了生活服務,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要從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現實,感受精彩,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孩子去留心觀察。我們的課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現象,也有可能是他們全然陌生的人或事,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感悟能力,尋找生活與語文的結合點,讓學生不僅是在學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領悟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師說,他們在教學時,會收集些和課文類容聯系很密切的圖片,特寫的啊,整體的啊,局部的啊,然后配上些相關的文字資料,通過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述和朗讀,孩子們仿佛站在了相關的畫面前。古代建設的就能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名族的會讓孩子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驕傲和自豪等這樣的生動效果。我旁聽過這樣的教學列子,那位老師在講解《三顧茅廬》時,就搜集了關于《三國》里諸葛亮和劉備等桃園三兄弟的照片,放著幻燈片,還有一段三國的音頻資料,然后在這樣的氛圍下繪聲繪色的講解課文,讓我們旁聽的老師都感受到了當年劉備請諸葛亮的那份堅持的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看著那些生動的照片,閉上眼仿佛耳畔回響著三國那段經典的歷史偉人的對話,加上老師的講解和對歷史故事的描述,誰不全身心的融入到課堂的氛圍里呢。從孩子們那癡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對這段歷史的溶入,可以感受到他們已沉醉于這堂生動的語文課時之中。
二、讓語文教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讓學生親自去參加社會實踐,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并毅然決然地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可見他堅決的態度和立場。他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和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即根據學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來學,從而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進而收獲到口眼手腦并用的功效。同樣,在《新課程標準》中我們也常能看到"體驗"這個詞語,這也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進而學會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
另外在口語交際和習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運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語交際教學中,先給學生創設好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交際,通過親身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變化,進而達到體驗生活的目的,然后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交際,既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又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習作中,則可以通過先活動,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進行聽說訓練,最后寫一寫,孩子有了切身體驗后再去寫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過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方式,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表述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創設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三、再現生活到語文教學中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處處都在使用語文,如你希望用新穎、獨到的廣告語給你的企業宣傳,你希望用別具一格的自我介紹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體、恰當的表達方式溝通你和周圍人的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與生活的"對話",要注重對生活經驗的提煉和再造,要將學生的視野引入到更廣闊的生活空間,進而培養學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現到語文中的能力。我記得我四年級的一個學生在作文里寫到"在熱鬧的河邊草地上,白的羊群們總是很著急的,快節奏的啃著青草,是因為它們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會搶了自己喜歡吃的草嗎?而牛兒們呢,絲毫不在乎,依然悠閑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們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們的幾口多,我才不著急呢',然后小牛總是來回不停的跑,是在互相挑撥牛羊之間的關系嗎,還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專心,就自己靜不下心來呢…"這樣生動的作文片斷是細心觀察了生活的結果,是在作文中再現了生活,我當時當范文在班上朗讀了,不為了這篇作文寫的有多好,就是為了這位學生用心觀察了生活。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樣的生活就是什么樣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青年
(一)基本概念的闡釋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
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具有四種代表性的定義:第一種觀點以陳秉公為代表,認為“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其政治目標和任務而進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和重點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綜合教育實踐”。[2]第二種觀點以邱柏生為代表,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的統治下開展的、意在達成社會成員內的政治認同和政治擁護、影響社會成員的心理與行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總和。”[3]第三種觀點以陸慶壬、蘇振芳為代表,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或政治團體,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以期達到轉變人們的思想,進而用以指導人們行動的實踐活動。”[4]第四種觀點以張耀燦為代表,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表述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階級、社會、組織、群體與其成員,通過多種方式 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動,引導其成員吸納、認同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促進其成員知、情、意、信、行均衡協調發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構的社會實踐活動”。[5]當前教科書里最常用的是張耀燦、陳萬柏從傳統的社會哲學層面做的闡述: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6]
2、青年的含義
在語義學上“青年”是指人十五六歲到三十歲左右的階段。從生理發育的角度認為,青年是生殖力的成熟階段;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認為,青年是由未成熟的兒童世界向成熟的成人世界轉變的人過渡期,是在身體和精神都獲得飛躍發展的重要時期;羅馬尼亞青年研究者F.馬赫列爾從青年學研究,站在整個人類認識和發展史的角度指出:“不僅指一種精神釤,而且是一個生物―心理―社會―價值―歷史的綜合實體。”[7]
(二)青年的特點
1、青年的生理特點
青年時期的生理特征具有突變性,其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即“長身體”。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內分泌機制完善。青少年期間,激素在體內不斷增多,最終與成人接近,加速了青少年生理上的突變。其次,生理機能逐步增強。這主要體現在大腦發育趨向完善上。第三,第二性征出現。青少年由于身體內分泌和物質代謝等各系統功能的增強,特別是性激素和腎上腺素分泌的不斷增加、性機能的成熟,從而引起生理上的一些明顯的變化,男女均出現了第二性征。
2、青年心理特點
第一,智力發展顯著。青少年時期由于大腦機能的不斷增強,生活空間的不斷擴大,其認知能力獲得了長足發展。第二,自我意識增強,獨立性、主動性迅速發展。第三,性意識的覺醒和發展。青少年時期第二性征出現,性機能逐漸成熟,心理上會引起性意識的覺醒。青少年應該正確認識性心理發展過程,并在老師、家長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下健康成長。
3、青年的思想特點
第一,強烈希望實現中國夢。青少年成長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深知國家發展的艱辛和發展成果帶來的幸福,深知自己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興旺緊密相聯。第二,思想活躍,思維方式靈活。第三,崇尚科學技術知識。青少年懂得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個人而言,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他們堅持不懈的學習和實踐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二、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正確的思想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反之,則阻礙發展。本文認為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基于青年的根本需要
人具有自然屬性,滿足自身需求往往是行為的主要動機。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認識青年的根本需要是前提,只有對青年的需要進行教育,才會藥到病除。衡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是否滿足了青年的根本利益"。[8]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正確性、全面性
教育的內容是教育的源頭性問題。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教育內容是否正確、全面,是否利于青年的全面發展。現實中不乏教育者宣傳消極的、的、抵制國家和人民意志的思想,青少年又尚未形成自身完善的價值理念體系,思想不穩定,不能辨別是非,誤導了學生的價值傾向,使學生產生憤世嫉俗,否定一切的心理。
(三)組織青年參加社會實踐是關鍵[9]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青年除了接受理論教育,還要參加社會實踐。當前我國青少年的基本活動范圍在家庭,學校,工作單位之間,對大部分青少年而言學校是主要的駐扎地。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要組織青少年參加社會實踐。多組織青年參加實踐,激發對實體事物的興趣,培養動手能力,學會不同領域之間的貫通。
(四)耐心說服,熱情引導是主要方法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從思想上去改造人,用理論說服教育。針對教育對象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運用科學的理論,耐心說服,認識自身錯誤所在,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自覺能動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育方式多樣化是重要形式
教育者要針對青少年的喜好采取多種教育方式,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比如,組織班集體戶外活動、進行社會調查、開展演講比賽,、歌詠比賽、辯論賽等。這些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提升了綜合能力,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王瑞孫.高峰.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3.
[2]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3.
[3] 邱柏生.張怡.思想教育研究[M].2002.
[4] 陸慶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 4.
[5] 張耀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學轉換. 思想教育研究[M]. 2010年第7期.
[6]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4C-0076-04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是基于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體現。”[1]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雖然“需要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各教育教學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但是更“需要側重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體驗,更多地依靠學生自身在讀寫實踐中的摸索、積累和體悟,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我發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華的過程。”[2]
為此,培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就涉及兩大需要解決的問題: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自我發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華”,以達到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以何“自主探究和自我體驗”的路徑,才能夠促進自身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與發展?
任何教學活動“就是為達到某個特定目標而設計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活動。”[3.]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作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過程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生知識、能力“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以及學生學習的評價者,面對以上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中需要解決的兩大問題,必須調整其語文教學理念及方法策略。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對我們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中調整教學理念及方法策略給了啟示。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包含兩種涵義:一是他主張,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樣做的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么樣做”。二是他認為,“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教和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可見,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中,“做”是核心,做中教、做中學,強調的是“做便是教”,“做便是學”。
“做”即實踐,學生的語文學習及其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離不開自身的體驗實踐。可見,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為我們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確定方法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論支撐:以“教”導“做”,指導和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做”語文;以“做”促“學”,促進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語文。
一、轉變理念,以“教”導“做”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內部動力作用下將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目標轉化為自身需要的過程。內因決定著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學習的目標、性質、過程和結果。但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同樣離不開發展變化的外部條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關注的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解決真實(或創設接近“真實”)的專業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所需要的語文學科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學生的任何能力不可能直接通過教師的教而獲得;學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運用知識的過程,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逐漸形成。同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關注的學生所需要具備的解決真實(或創設接近“真實”)的專業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所需要的語文學科關鍵能力,也不可能通過教師的直接教得到培養,只有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即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不斷地經過自身的語言運用的實踐活動過程,才能得到培養與發展。為此,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必須改變自身單純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樹立“教”是為了“做”的理念,從重視自身的“教”向重視學生的“學”轉變,從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向重視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培養轉變,從重視語文的學習結果向重視語文的學習過程轉變,從重視繼承向既重視繼承又重視創新轉變,以學生語文知識學習和語文能力培養的指導者、引導者和幫助者的身份,借有效方法、途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自覺的語文學習“做”的實踐活動,摸索、積累和體悟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則,逐漸形成能力,最終促進自身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與發展。
以“教”導“學”,重點不是“教”,而是以“教”作為“‘導’做”的一種行為方法,“做”才是“‘教’導”的目標指向;“導”本身也不是目的,而是隨宜點撥,為了更有效地引導、促進學生的“做”。
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過程中,我們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應該“導”學生“做”什么?導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導學生的語文認識規律,導學生的語文思維發展。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是指導和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能力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過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與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基礎能力具有密切相聯性,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基礎能力的關注,也應該是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內容之一。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導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則是教師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原理和方法,通過引導、檢查、評價等活動,科學地指導和引導學生課堂預習、聽課、作業、復習等語文學習活動,調控學生語文學習行為的過程。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經過自身的預習、聽課、作業、復習等學習實踐行為,學會預習、學會聽課、學會作業、學會復習,掌握語文知識經驗,形成語文運用技能技巧,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素養。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是指導和引導學生不斷吸引外部信息,增強主體力量的過程。究其本質是一個指導和引導學生的認識活動。人的認識活動必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基本過程。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導學生的語文認識規律,即指導和引導學生掌握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認識規律,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體驗實踐過程中,學會自覺運用由淺入深的客觀規律指導自己的語文學習;學會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較大范圍內遷移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利用具有共性的一般規律解決不同的實際問題;學會在分析歸納中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概括出本質的語文學習規律,提高解決語文學習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引導者,二者構成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活動的復合共同體,并以各自的思維方式貫穿于培育活動的始終。這就是說,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相對獨立的“教”的思維和“學”的思維存在于兩個截然不同的培育活動主體之中。但是思維具有可引導性,人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易受外界因素的暗示和感染,在外力作用下,人的思維的發展方向、速度和效果都可能隨之發生改變。成功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活動實施過程,教師“教”的思維軌跡和學生“學”的思維軌跡應該是相互滲透、有機交織在一起的。為此,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導學生語文思維發展,就是教師依據思維的可引導性,在對學生的學習思維進行審視、判斷的基礎上,導學生的思維興趣、思維方法、思維品質。較為具體地講,就是指導學生學會發現語文學習困惑、調節語文學習情緒、強化語文學習意志,激發思維興趣;就是指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體驗實踐中,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學會求同思維和存異思維,學會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學會再造思維和創造思維,形成思維能力,逐漸培養自身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和批評性的思維品質。
二、開辟路徑,以“做”促“學”
情境教學理論表明,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際活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背景下,為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而進行的。也就是說,任何語言交際活動都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情境是語言交際活動賴以發生和進行的前提條件。“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面對具體的現實生活情境,分析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4]這就說明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與發展,離不開在具體的現實生活情境中,經歷“分析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一系列的學習實踐活動。
從語文學科教學規律來講,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著眼于語文學科的獨有特點,并要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學習屬性,要堅守語言學習是語文學科學習的核心。為此,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所追求的最終目標,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讓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能從學習語言,到理解、研究語言,最后形成能根據具體的真實情境運用語言的能力。這一過程既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自主發現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整體發展與提升的過程。雖然經歷這一實踐過程的主體是學生,但是要讓具有特殊“生情”“學情”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經歷這一實踐過程時,始終能夠處于主動的學習狀態,并最終真正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構建者,使語文核心素養得到發展與提升,就需要作為學生語文學習和語文知識意義建構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以“做”促“學”的綠色通道的路徑,即創設利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語言運用情境。
以“做”促“學”,“做”是手段、方法,“‘促’學”才是“做”要達到的目的。說明了,以“做”促“學”就是讓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語文學習、運用的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發現語文學習經驗產生的過程,從而在良好的循環實踐體驗中,促進語文學習經驗的積累,促進語文學習“意義”的建構。
為達到以“做”促“學”的目的,利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語言運用的情境創設,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要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任務。學習目標、任務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學習目標、任務既是學習活動的依據,又是學習決定行為的指南,只有學生明白了學習活動的目標、任務及其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產生追求目標、完成任務的欲望與內驅動力,才有可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依據目標、任務,矯正和調整自己學習行為的方向,確保自己的學習活動始終保持正確的目標取向。其次,要考慮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特殊的“生情”“學情”。“人類的實踐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實踐就是知識參與下的實踐,實踐的程度和范圍是受人類知識狀況制約的。”[5]同時,“語文教學需要重視構建共同知識和能力基礎,并且實現學生個體化發展的目的”[6]。由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群體所具有的特殊“生情”,個體間形成了語文學習起點明顯差異的“學情”。所以,只有當我們在情境中展示的語文學習內容,吻合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學習的智能準備,才有可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努力通過自身的“分析情境、l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智力動作”的學習體驗實踐活動,形成語文綜合學習能力;也只有讓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通過“交流結果”的實踐,積點成線、積線成面、積面成體,形成智能合力,才能逐漸改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個體間存在的語文知識、能力差異,最終達到幫助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群體重新形成接近統一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基礎,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再次,要考慮給予學生“做”的方法及其“做”的條件。有人曾將教學情境比喻為“漁場”,要讓學生在這個“漁場”捕獲到“魚”,就得讓學生掌握必要的“捕魚”方法,給他們提供必要的“捕魚”工具。由此推論,作為培育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核心素養載體的情境,要讓學生能去有效地為達成某一目標去實踐、去“做”,就要為其提供運用語言的方法和進行語言學習的技巧,用以形成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實踐的條件。所以,利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語言運用情境,需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明確的學習目標、任務;適宜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生情”“學情”的語言學習材料;必要的語言運用原理和聽說讀寫的方法;語言運用的條件。只有這樣的“情境”,才能充分發揮“情境”在培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在“情境”中通過語言運用的探求、積累和體悟“做”的實踐經歷,得到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得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語文學習、運用綜合能力的提升,真正體驗到語文核心素養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獲得學習經驗,逐漸建構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寧.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
[2]顧之川.論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2016(3).
[3][美]Paul D.Eggen、Donald P.KauchaK.學習與教學策略[M].伍新春,朱瑾,夏令,秦憲剛,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