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0:3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化學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化學核心素養中包含了宏觀辨識與微觀研究、變化理念與平衡思維、證據推斷與模型理解、科學研究與優化觀念、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大維度,具體分析如下所示:第一,宏觀辨識與微觀研究。其可以從多個層次了解物質的多變性,且對物質進行劃分,可以從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了解物質的構成、特點以及變化,以此構建“結構決定性質”的理念,可以在宏觀和微觀彼此結合的觀點下研究和解決現實問題。第二,變化理念與平衡思維。可以了解物質在實際發展中是變化和運動的,了解化學變化需要一定的基礎條件,遵守一定的規則,了解化學變化的特點就是新物質的構成,且存在能量的轉變。了解化學變化存在約束,在實際發展中是可以調節的,可以在多方面、動態化的去研究化學反應,且可以引用化學反應去解決現實問題。第三,證據推斷與模型理解。存在論證觀念,可以結合證據對物質的構成、結果和變化提出更多的假設,結合研究判斷來證明真偽性。構建觀念、結果以及證據之間的邏輯關系,以此結合研究、判斷等形式了解目標的本質特點,構成要素和彼此推論關系,構建模型,可以引用模型解釋化學現狀,突顯實驗現象的特點和規律。第四,科學研究和優化觀念。了解科學研究是實施驗證和發掘科學現象,優化和引用科學現實活動,以此了解和提出更多具備研究意義的問題,并且以問題和假設為基礎,明確研究的目標,設計研究的形式,以此進行實驗探索。同時,在探索中全面落實合作觀念,且在面對“異常”現象時勇于提出自己的觀點。第五,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擁有嚴謹細致的科學觀念,具備研究未知、推廣真理的觀念,對社會發展擁有一定的貢獻。同時,其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化學觀念,可以對與化學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提出標準的價值判斷。
二、在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提升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方案分析
(一)深入發掘,整合教材知識,培育學生問題觀念
現階段,教師在實施化學實驗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學生更愿意依據課本規定進行模仿,缺少自主創新和研究的行為和意識。很多教師更愿意選擇應用現代化教學技術,結合多媒體技術來進行實驗演示,卻忽視了學生自主操作的必要性。這種教學方案對學生而言,并不具備推廣意義,難以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更減少樂學生在現實操作中遇到問題時的思考和解決機遇。
(二)強化化學概念和原理,注重概念教學和原理教學
概念和原理在化學的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對于化學學科的學習,特別是對于高中化學學科的學習,如果缺乏對于必要的概念和原理知識的掌握,就如同缺乏堅實地基的摩天大樓一般總有一天會坍塌。因此,作為高中化學教師來講,在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時也應該注重對于化學基本原理與相關概念的掌握。在相關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對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同時也應該對類型不同的化學反應進行研究,進而讓自己選擇的教學內容與不同類型的的化學反應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例如,在進行化學物質的分類這一框題的學習時,教師列出相關的知識框架圖,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和學習,明確物質分類的基本方法,進而也能夠使學生對于物質分類的概念形成更加明確的認識,進而在生活中培養其分類的意識,甚至包括對于生活垃圾的分類等,這也在思想上培養了學生對于分類的理解,讓學生接受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學生對于相關化學物質的分類知識的掌握,也可以促進學生對于元素、分散系以及相關化學反應類型等概念的理解。高中化學的教學中,注重對于學生相關概念及原理的掌握,不僅能夠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化學知識,同時也可以以此為契機,注重對于學生進行相應的思想教育,進而有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高。
(三)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情境教學成為了一種流行與趨勢。情境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化學,加深學生對化學相關知識的掌握,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更能激發學生探索化學的能力。將化學知識與特定的社會情境相結合,還有利于學生理解化?W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化學知識的能力。比如,在進行鋁單質的性質的教學時,首先應該從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展示大家在生活中常見的鋁制品,如易拉罐和鋁制餐具等,同時請大家各抒己見,試尋求:這些鋁制品,包括鋁制餐具有哪些行為在生活中較為適宜,哪些行為在生活中不適宜?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和應用,讓學生明確作為鋁單質的性質,包括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之后再通過生活場景圖片進行判斷,如鋁餐具進行蒸煮的圖片,讓學生明確這是錯誤的,鋁制品不易蒸煮,同時也不宜長時間存放酸性和堿性物質。這不僅能夠引發學生興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探索小小的鋁制品能有多大魅力的欲望。
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作為一線的英語教師,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我們都耳熟能詳,我們認為核心素養不是對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摒棄,而是進一步豐富內涵。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中包括的五大方面: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逐步過渡為英語學科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我們將它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語用與語感、理解與表達、文化與情感。語用與語感包括:豐富的語言體驗,有效的學習策略,有效的思維方式;理解與表達包括:比較扎實的語言知識,較為熟練的語言技能;文化與情感包括:多元的文化意識,跨文化理解能力,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科情感,良好的語言自覺。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實踐與思考
關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我們經歷了“問題―思考―實踐―反思―提升”的過程。我們主要思考的問題是學生學習英語這門課程應該發展怎樣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整合資源,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
“如何整合課程內容?”是對教學設計的再思考,教學從“知識教學和技能教學”轉向“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加深對學科本質和價值的認識,重視對語篇意義的解讀。在設計活動時,關注內在邏輯和關聯,注意提煉和整合內在的知識結構。因此,提高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是關鍵。
基于我校學生特點和知識水平,針對于高年級的教學內容,
我們也在嘗試做基于篇章的整體開發,應該說有比較豐富的實踐和探索。單元整體開發是以主題為中心,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空g,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習技能,使學生能把所學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發展學生的語感,讓單元內容以語篇的形式整體呈現,而不是零散、片面地出現。教材的有機重組和有效利用是教師利用教材和調試教材來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有效手段。重新設計后的教學內容堅持“基于實際學情”的原則,通過“數字環境下情境教學”與“個性發展”兩條線索雙螺旋發展的設計與開發原則,將語言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自身的生活實際中開展交際活動。
(二)探索利于學生學習的課堂模式
要改變教學方式,教師需要:
1.認真研讀和分析文本,梳理語篇主題意義。
2.確保教學設計情境化、問題化、活動化,體現綜合性、實踐性和關聯性的學習過程。
3.在主題意義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整合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發展,體現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發展思維品質和語言學習能力。
4.從表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
我校英語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通過翻轉課堂、生態課堂、智慧課堂、微課等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思考,做到教學相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同成長,使課堂成為培養英語學科良好學習策略的陣地,成為智慧課堂。
“翻轉課堂”能夠成為時下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其原因是將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傳授知識、學生課后完成作業這一過程進行“翻轉”,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多元的文化意識,通過學習與探索我們初步形成了“學―疑―導―練”的整體操作框架。“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逐漸被廣大教師所認可。我們更加認識到這是“生本課堂”的學習理念和“一對一個性化學習”理念的新型模式,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科情感、良好的語言基礎。借助數字化一對一平臺,讓課堂“生動”起來,教師從主動變為被動,從主導變為引導,改變學生學習思維,讓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一步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提高核心素養的發展能力,就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豐富語言體驗,創設語言氛圍,逐步形成英語學科必備的品格和特點。“一師一優課”評選中,我們組的英語教師就實現了這一重大轉
變。例如程欣老師的一節課,就是課堂改革的真實寫照,并且我校王欣老師、張迎婕老師等也都進行了課堂改革,同時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之,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順應時展要求的體現,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讓“核心素養”理念在英語課堂上落地開花,才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才會構建高品質的課堂!
對于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國家現行之教育制度也許有著諸多的合理與不合理,但不管怎樣這都不是一個普通的教師可以把握的,我們能做到的只能說,合理的盡量去發揚,不合理的根據自己實際的情況盡量去避免。但作為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他個人的教育素養是完全能夠把握的。究竟一個教師應該具有哪些科學素養呢?本人據自己近十幾年的化學學習和教育經歷有如下幾點看法:①基本科學知識;②化學專業知識;③化學科學素質;④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
1 基本科學知識
現代社會各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其聯系日趨緊密,知識高度綜合化。以化學為例,在大學的課程中,由化學衍生出的二級學科:材料科學,其中既有化學的知識又有物理學和生物學,數學等學科的知識甚至社會學與哲學也包含在內,如若失其一端,則整個課程就無法進行下去。
2 化學專業知識
作為一名中學化學教師,有深厚的化學專業知識是最基本的要求。所謂專業知識,一是指化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化學史知識和一定的化學科研與實驗能力;二是指專業提高知識,指化學專業發展的新成果、新知識、新觀點。中學化學教材是以化學基礎知識來培養和形成學生科學方法、科學品質的載體。中學老師必須掌握精深的化學專業知識,必須對中學化學教材能“上通下達”,才能很好地教書育人[2]。新成果、新知識、新觀點為現代科學注人了活力,不了解新成果、不學習新知識、不接受新觀點,原有的知識就會成為一潭死水,而失去原有的生命力,這樣的中學教師將如何勝任信息化時代的教學工作呢?
3 化學科學素養
關于科學素養,我國有學者將其涵括為:科學情感、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實踐意識及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學者認為科學素養包括以下三層涵義:一是科學的世界觀; 二是明白科學與技術的區別,能夠意識到科學技術對社會帶來的重大影響,包括積極的與消極的影響;三是人們運用科學知識用理智的科學態度來改造客觀世界的意識。而化學科學素養的核心是“探索求真”其價值是認識價值,應用價值,和社會價值諸方面。化學教育又是以化學教學活動為主渠道進行教化育人的一種社會實踐。其基本宗旨是遵循時代的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科學素養與化學科技價值觀的培養教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良好的利學品質以及博愛的情懷[3]。
4 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
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在教育科學理論方面具有較高的造詣,才能深入理解和熟練運用教育科學理論,提高化學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是教師立教的根本,是教師教育行為的先導。而現代教育理念又是指那幾點呢?我總結了如下最為重要的五點:
4.1 素質教育理念。這是作為中學教師首先就得具備的理念。現代教育揚棄了傳統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與吸納的教育思想與方法,更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及其內化為人們的良好素質,強調知識、能力與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現代社會也是一個創造知識的社會,只有在素質教育下才能培養出創造和創新的人才。
4.2 全面發展的理念。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宏觀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觀念上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由專業性教育向通識性教育的轉變,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體、美、勞等幾育并舉、整體育人的教育方略[4]。
4.3 以人為本的理念。在今天這個大背景下,社會已經由重視科學技術為主發展到以人為本的時代,教育作為培養和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進社會發展和完善的崇高事業,自然應當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
4.4 個性化與開放性理念。這是一個充滿個性的時代,豐富的個性發展是創造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源泉,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它需要大批具有豐富而鮮明個性的個性化人才來支撐,因此它催生出個性化教育理念。
4.5 和諧的理念。和諧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現在國家正在全力建設和諧社會,而現代教育也主張把教育活動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這一整體既包括教育活動內部的教師、學生、課堂、實踐、教育內容與方法諸要素的親和、融洽與和諧統一。所以,現代教育倡導“和諧教育”,追求整體有機的“生態性”教育環境建構,力求在整體上做到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營造出人才成長的最佳生態區,促進人才的健康和諧發展[5]。
參考文獻
1獲取信息的素養: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完整的信息素養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在認識、態度層面上的,即對信息、信息社會、教育信息化等的認識和態度。二是在能力、操作層面上的,即對信息的獲取、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創造、傳遞的理解和活用能力,這是信息素養的更重要內容。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給美國圖書館學與信息學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提出: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人們在工作中運用信息,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銳性、篩選信息的果斷性、評估信息的正確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應用信息的獨創性。把信息素養作為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滲透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了時代的要求,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特征,也正是課程自身發展的需要,而化學信息素養培養指的是要有意識地將其滲透到化學教學中去,從而達到信息素養與化學學科內容的有效整合。
獲取信息的素養是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考查獲取信息素養的能力,尤其是篩選、評估、交流、應用新信息的能力是化學素養考查的重要緯度。《2007教育部化學學科考試大綱》中明確的四種能力為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2007年江蘇考試說明》的考試內容與要求中,化學學習能力被界定為四個方面,理解化學科學、形成信息素養、學會實驗探究、解決化學問題等,其中“信息素養”被解讀為:(1)能夠通過對實際事物、實驗現象、實物、模型、圖形、圖表等的觀察,以及對自然界、生產、生活和科學實驗中化學現象的觀察,獲取有關的感性知識和印象,并具有初步加工和應用能力。(2)能夠敏捷、準確地獲取試題所給的相關信息,并與已有知識整合,具有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應用新信息的能力。這些考查要素的確定基本上符合國際潮流,也具有前瞻性。
2使用信息的素養:化學命題的重要緯度
在真實的化學場景或研究場景下使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是化學學科素養的重要方面。如何考查中學生使用信息的素養,必須多緯度地思考這個問題。一方面在真實的場景中考查,即傳統的設計評價能力、創新整合能力、協調組織能力等。另一個方面是獨立的理論思考能力,即紙筆測試過程中,對思維的嚴密、深刻、多元、批判、創新、演繹、歸納等綜合素養的考查,這就要求設計高質量的綜合探究題,承擔考查獨立的理論思考能力。這類試題需要考試研究者和一線教師共同研究創造,筆者以三個試題為例進行如下分析。
2.1再現真實化工流程,演繹真實的化學
化學是真實的。化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平時所訓練的試題有“虛假”、“捏造”的痕跡,但是為了形成某種能力,為了達成某種目標,有時大家都在“違心地給學生訓練大量自知無用,但又不敢割舍的試題。這類試題尤其在一些框圖型試題、選擇型試題、計算型試題中比較多見。為了考查以氮和鋁為核心的知識網絡,就讓AIN與水反應;為了考查以鋁和碳為核心的知識網絡,就讓Al4C3與水反應等,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難道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識就不可回避這些傳統的桎梏嗎?不是,其實真實的工業生產中有許多鮮活的情境可以采擷。2006年江蘇高考卷的第17題,針對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提供了一種考查模式。
[例1](2006江蘇高考)苯甲醛在醫藥、染料、香料等行業有著廣泛的應用。實驗室通過下圖所示的流程由甲苯氧化制備苯甲醛。
試回答下列問題:
(1)Mn2O3氧化甲苯的反應需要不斷攪拌,攪拌的作用是__________。
(2)甲苯經氧化后得到的混合物通過結晶、過濾進行分離。該過程中需將混合物冷卻,其目的是________。
(3)實驗過程中,可循環使用的物質分別為_____、________。
(4)實驗中分離甲苯和苯甲醛采用的操作I是___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
(5)實驗中發現,反應時間不同苯甲醛的產率也不同(數據見下表)。
請結合苯甲醛的結構,分析當反應時間過長時,苯甲醛產率下降的原因________。
該試題命題意圖是借助工業生產背景,考查學生讀取信息、分析信息、信息加工的能力。整個試題的設計遵循思維由淺入深的原則,前2問主要側重實驗操作的目的或作用,第3問則是考查信息讀取和分析能力,第4問主要是有機物分離的原理和操作的考查,第5問既有信息分析,又有有機官能團性質的綜合應用能力。這道試題難度屬于中等偏上,難點在于這是一個新的信息情境,甲苯氧化為苯甲醛,而不是氧化為苯甲酸,與學生既有“前知識”產生沖突,而且在表述作用、目的、原理、原因的過程中語言不精煉或不到位,還會被扣分。如:攪拌的作用,很多學生回答為“充分接觸”、“充分反應”等,只是回答到操作產生的直接效果,而對操作產生的目的效果表達沒有到位。這道試題的缺陷是“信息源”使用效率不高。如:錳元素的循環沒有體現,實驗室如何進行油水分離等信息片段未涉及。最后一問的質量還不夠高。
2.2 閱讀最新化學工藝,感受有用的化學
化學是有用的,是好用的。化學世界其實是一個真、善、美的世界。它的“真”體現在真實,如新合成的物質會真實地體現它的價值,新原理會真實地表現它的應用,不僅在反應程度上,而且在反應內涵上。它的“善”體現在自然界中自發的反應幾乎向著人類有利的方向發生,而強加了人為思想的一些反應則不然。光合作用的反應偉大嗎?呼吸作用的反應偉大嗎?它的“美”自不用說。新材料之美、新能源之美、新的化學工藝融合了基礎化學知識的信息,讓學生對化學充滿激情,這也是信息素養考查中應該關注的。下面是我們原創的一道試題:
[例2]超臨界流體(SCF)是指流體的溫度和壓力處于它的臨界溫度(Tc)和臨界壓力(Pc)以上時的一種特殊狀態的流體。它兼具氣態和液態的特征,同時又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質,如無機鹽在超臨界水(SCW)中的溶解度很低,而有機物和氧氣、氮氣以及二氧化碳等氣體則與超臨界水完全互溶等。水的狀態與壓強、溫度關系如右圖示意:
(1)在773K、10MPa時,水的狀態是____,使之成為超臨界水的必要措施為_______。
(2)80年代中期美國學者Modell首次提出超臨界水氧化技術(SCWO),即以超臨界水為介質,用空氣、氧氣等氧化劑將有機廢物氧化成二氧化碳、氮氣、水以及鹽類(SO 、PO )等無毒小分子,反應過程中放熱。該項技術很快在航天領域得到應用,生產火箭燃料的工業廢水中含有少量的偏二甲肼[(CH3)2NNH2],利用SCWO技術,偏二甲肼能迅速被雙氧水氧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該項技術處理廢水時,除了反應徹底、迅捷和廣泛的適用性外,還具有的優點是(填一項)______。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SCWO基本工藝流程如上圖所示。工業上利用SCWO技術對一些難降解的有機廢水進行處理。在處理某些含可溶性無機鹽(只含鈉鹽、鉀鹽)的有機廢水時,常常會出現管道堵塞現象,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若檢測到管道c中的流體的溫度為360K,管道e、d中的流體的溫度為500K,則上述a-h管道中易發生堵塞的管道為_______(填字母)。定期清洗管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超臨界水或二氧化碳是一個研究熱點,以此為載體設計試題能開拓學生視野。這道試題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內容,梯度明顯。第一個問題只要能夠閱讀圖中的相關信息,準確查找到成為超臨界水的兩個必備條件“溫度和壓強”參數即可,但第2問的回答“加壓”就不夠嚴謹了,應該注意關鍵詞“必要措施”,顯然要準確答到“加壓到22MPa以上”才行。第二個問題主要考查信息方程式的書寫,同時考查學生對“綠色化學”的理解。第三個問題要求較高,要能讀懂流程圖,同時兼顧上述信息中的關鍵詞:“出現管道堵塞現象”,關鍵是解決“堵”的原因,只有當水成為超臨界水時無機鹽才會析出。分析a、b、c、d四管道,形成超臨界水的條件不足,而c、g、h溫度會逐漸降低,形成超臨界水的條件也不足,只有f中有超臨界水流過,其原因是在超臨界水氧化反應器中發生放熱反應,使500K的水超過647K,從而使無機鹽析出導致堵塞。最后一問也非常具有實用價值,是一個純粹的工業生產應用問題,處理的方法中只要答到關鍵詞:“降壓或常壓下”、“用普通熱水或冷水對堵塞管道進行清洗”即可。
這道試題測試的結果表明,考生對信息素養試題覺得“不難”但是“難拿全分”,主要是分析信息的深刻性、嚴密性不夠,另外在語言表達上不夠規范,遵循“關鍵詞”的意識不強。這類試題的取材比較廣泛,來源比較豐富,對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考查的最大特點是:沒有高要求的知識背景,但是有較高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加工能力要求。這道題的區分度非常明顯,效度非常好,被測學生感觸很深:新穎、公平,愿意接受這類試題的檢測。
2.3 介紹前沿問題,感受創新的化學
人類文明的進步,化學創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學材料的創造和發明,大大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式,大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化學的創新正改變和影響著世界。讓學生在前沿問題中感受創新的化學,是考查信息素養能力別應該關注的。讓學生知道“綠色化學”,人類才會在地球的家園中走得更遠;讓學生知道“環境問題”,人類才會在享受自然賦予中保護自然;讓學生知道“納米科學”、“導電塑料”、“超導材料”、“超臨界物質”等,就能真正理解我們的生活是因“化學而美好”,而不是因“化學而糟糕”。下面是我們設計的一道關于“納米科技與醫學”的試題:
[例3]隨著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四氧化三鐵納米顆粒在磁性記錄、磁流體、吸波、催化、醫藥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共沉淀法”是制備四氧化三鐵納米顆粒的常見方法,具體步驟為:將一定量的FeCl2?4H2O和FeCl3?6H2O制成混合溶液加入到燒瓶中,在N2氣氛下,滴加氨水、攪拌、水浴恒溫至混合液由橙紅色逐漸變成黑色,繼續攪拌15min,用磁鐵分離磁性顆粒,用蒸餾水洗去表面殘留的電解質,在60℃下真空干燥并研磨,可得直徑約10nm Fe3O4磁性顆粒。
(1)“共沉淀法”中N2的作用是_____,制備的總離子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
(2)在醫藥領域,四氧化三鐵納米顆粒經表面活性劑修飾后,被成功制成磁性液體,又稱磁流體(見圖a)。磁流體屬于____分散系。負載藥物后的該磁流體通過靜脈注射或動脈注射進入人體,在外界磁場的作用下,富集于腫瘤部位,當外磁場交變時,可控釋藥。這利用四氧化三鐵磁流體的________功能。
(3)科學研究表明,Fe3O4是由Fe2+、Fe3+、O2-通過離子鍵而組成的復雜離子晶體。O2-的重復排列方式如圖b所示,其中存在著兩種類型的由O2-圍成的空隙,如1、3、6、7的O2-圍成的四面體空隙和3、6、7、8、9、12的O2-圍成的八面體空隙,Fe3O4中有一半的Fe3+填充在正四面體空隙中,另一半Fe3+和Fe2+填充在正八面體空隙中,則Fe3O4晶體中,正四面體空隙數與O2-數之比為_________,其中有_______%正四面體空隙填有Fe3+,有______%正八面體空隙沒有被填充。
這道試題的第一問是關于制備過程中“防止Fe2+被氧化”的問題和反應原理的考查,只要學生能夠讀懂信息,并注意信息中的有效信息即可順利解題。第二問考查讀圖能力,要能夠看懂“尺寸”比例,知道磁流體的直徑在“膠體”分散系的范圍。同時提取題中有效信息,并結合膠體相關性質,知道作用是“磁性和吸附”兩個作用,很多學生漏填了“吸附”。第三問提供了一個關于四面體空隙和八面體空隙問題。學生不難得出該晶胞中四面體的數目是8個,O2-的數目是4個,兩者之比為:“2∶1”。第二個問題也比較容易,“1/8”即12.5%。第三個問題難在晶胞中的八面體數目,很多學生只能看出中間的獨立的一個正八面體,而不能“識別”其它三個八面體,由于其它三個八面體是“分散”的,因此,要引導學生建立“平均或分割思想”。一種方法是以12條棱中的任意一條為四面體的中心軸線,如“1、6、7、10”構成一個正八面體的1/4,12條棱就形成12個1/4,即三個正八面體。第二種方法是以一個“O2-”為中心,放射出6條射線,即一個“O2-”被6個正八面體共用(一個正八面體占據1/6的“O2-”),6個“O2-”圍成一個正八面體,所以每個正八面體“獨立擁有”的“O2-”數為1個,而一個晶胞中“O2-”數是4個,所有八面體數是4個。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2/4”即“50%”。
這道試題的測試結果表明,學生普遍對空隙數目的推算比較困難,也反映了學生有效提取有價值信息能力還很缺乏。但是這類試題給學生有“耳目為之一新”之感,同時很多學生知道了納米技術在醫學上的作用,更加理解化學學科的實用性、創造性,增強了學科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對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和未來的專業發展大有裨益。
3 考查方向:真實與接軌性兼顧
化學學科素養的考查,應該更多關注信息素養的考查,考查信息素養的關鍵是真實性與接軌性兼顧。所謂的真實性,就是取材要真實、鮮活,不能做“假”。素材可以是工業生產流程的片段,可以是現代工藝流程的演變、革新,可以是生活中的應用等。這類素材的最大優勢是范圍廣,涉及的知識點豐富,融綜合性與探究性于一體。但是,此類試題在改造的過程中,更應該考慮“接軌性”。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與新課程接軌。要讓學生形成探究能力,在試題中就要體現,要讓學生形成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試題設計的過程中要兼顧,二是與學生知識容量和知識背景接軌。離開學生的知識背景,離開學生廣義的知識容量設計試題,那是非常危險的,容易使中學教師任意擴張教學內容。因此在設計此類試題的過程中,要遵“本”(遵守教材、課程標準)、循“綱”(考試說明、教學要求等),不能超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要求。
1.1大學化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設置混亂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它的基礎和核心就是化學實驗,化學實驗本身既超脫于化學理論,然而,它又無法脫離化學理論而孤立存在,它是化學理論的直觀反應與補充,因此化學理論和化學實驗就像是雙生子,二者之間密不可分。要想搞好化學理論教學,就要做好化學實驗教學[3],因此化學實驗教學非常重要。按照化學理論教學的內容,目前的大學化學實驗教學基本可以劃分為五大基礎實驗課程教學體系即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以及高分子化學實驗。一般來說,化學實驗的教學是與化學理論的教學同步,或者是稍微滯后于理論教學[4],這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理論內容之余,通過化學實驗來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掌握,但是這也造成了化學實驗的教學嚴重依賴于化學理論教學的問題。五大化學理論課程為了各自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自身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而與其他相關的學科牽涉不多或很少,這就使得不同學科的化學實驗內容產生不必要的交叉重疊,甚至是產生部分實驗項目目的不明確乃至于遺漏的現象,導致目前的大學化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產生一定程度的混亂。另一方面,由于各個理論基礎實驗教學要求學生掌握理論課程中的要點內容,從而使得大學化學的實驗劃分過細,導致知識分割過窄,實驗內容存在低水平、同一水平的重復,缺乏高層次的循環,使得學生不能有效地通過化學實驗對理論內容進行融會貫通,同時使學生不能掌握嫻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
1.2大學化學實驗教學內容陳舊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大學化學實驗教學內容比較陳舊,絕大部分的實驗項目是很多年前的經典實驗,這些實驗能夠非常好地反映出理論內容的一些經典理論,而且實驗的設計非常完美巧妙,但是這些實驗往往使用的是傳統的研究方法,不能反映當今化學學科的最新進展和發展趨勢,不能跟上時展的步伐,讓學生們以為化學就是“瓶瓶罐罐”的學科,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喪失學好化學的興趣。因此,有必要結合當今科技發展以及化學學科的發展,拓展新的化學實驗,在跟進時展步伐的同時,促進化學實驗教學的進步。
1.3目前大學化學實驗教學手段比較落后
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大學化學實驗教學僅僅依賴于教師在實驗課上的講解,將實驗內容以及操作步驟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直接按照黑板或者課本上的操作步驟按部就班地完成實驗。在這種教學模式中,老師一手包辦制定了實驗目的、實驗內容、實驗步驟,同時老師組織和設計實驗中所需要的儀器、藥品,而學生不需要動腦思考,它們僅僅充當操作工,只需要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即可。這種教學手段不能使學生積極進行實驗,因此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因此不能培養出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5]。
2解決大學化學實驗教學存在問題的途徑
首先,大學化學實驗教學整體上要朝綜合化方向發展。大學化學實驗是隨著大學化學理論內容的發展而逐漸成長,但是由于大學化學理論內容的局限,導致出現實驗片段化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必要設置綜合化的實驗教學內容。所謂綜合化的實驗,就要是設計結合化學學科發展趨勢的實驗內容,這些實驗要結合四大基礎學科,把無機實驗、有機實驗、分析實驗和物化實驗結合起來,在一個實驗中使這些實驗內容得到融會貫通,有助于學生掌握多個不同理論課程的知識要點,并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大學化學實驗教學要建立綠色化學思維[6]。我們都知道,絕大部分化學化工實驗的原料或者產品具有一定毒性或者放射性,所以在化學化工實驗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眾多的環保問題,如化學原料的處理、化工廢料的存放、放射性物質的防護等等。我們在實施化學實驗教學時,要注意向學生灌輸綠色化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課堂的化學實驗中注意環保問題,從小做起,讓學生深刻領會到綠色化學的魅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并且具有環保意識和綠色化學意識。第三,大學化學實驗教學有必要改革目前的教學手段并且建立新的教學手段。現有的化學實驗教學基本上都采用板書式教學,這種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與老師之間充分互動。我們需要繼續發揮板書式化學實驗教學手段的優點,同時我們有必要結合現代教學手段和教育技術,開發化學實驗教學多媒體可見,錄制一系列的化學實驗教學錄像,直接應用于化學實驗教學,這樣既節省時間,又達到教學目的。我們也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建立網上虛擬化學實驗室,可以讓學生在宿舍、在教室隨時隨地做實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7]。最后,大學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需要建立新的實驗教學考核模式。化學實驗考核是一種非常的衡量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的手段。實驗的考核和理論的考核不一樣,實驗考核辦法一定要依據實驗課程特點靈活確定,確保真實地反映學生實驗技術水平。對于大學化學實驗成績,一般要根據學生的平時成績、實驗報告、實驗課堂表現等多種手段給出。
文章編號:1008-0546(2017)07-0061-05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8
一、教材及教情、學情分析
蘇教版化學《必修1》將“鐵、銅的獲取及應用”編排在專題3“從礦物到基礎材料”的第二單元。在學習教材內容“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編寫上來看,首先從回顧初中已學過的鐵、銅的基本性質引入,再重點探究三個知識點:(1)從氧化還原角度分析Fe2+和Fe3+的相互轉化;(2)Fe3+的檢驗方法;(3)Cu與FeCl3反應的應用――制作印刷電路板。經過多個課時學習,學生能夠建立鐵及其化合物相互轉化的知識網絡,例如鐵三角關系、鐵及其化合物的二維關系(圖1和圖2)[1]。金海宏[2]、黃朝霞[3]等老師利用思維導圖和框圖構建進行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對學生新課時的學習和復習有很大的幫助。但在高考題中涉及“鐵、銅及其化合物”知識點主要集中在兩種題型:(1)實驗選擇題(如Fe2+和Fe3+的檢驗、Fe(OH)2制備、Fe3+和Cu2+的水解問題等);(2)化工流程題(其中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書寫為必考內容),這就要求高三學生能學以致用,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升華和提煉才能解決高考題中的相關問題。化學元素觀是化學觀念中的核心觀念[4],筆者根據高三化學一輪復習的教學情況和內容,努力將學生的“元素觀”進行具體化地拓展(圖3和圖4),發展學生的化學學科思維,幫助學生實現化學學科觀念的建構[5-7],實現“元素及其化合物”問題的高得分率。
二、基于“元素觀”的三維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掌握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能從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書寫相關方程式,加強實驗操作技能。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Fe2+與Fe3+的相互轉化、Fe (OH)2的制備、Fe3+與HCO3-的雙水解等問題,運用歸納、總結、類比、實驗等方法促進鐵、銅及其化合物的“價態觀”“強弱觀”“水解觀”的建立。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科價值:鐵、銅是典型的金屬元素,對鐵、銅化合物的學習也有利于其他金屬元素的學習。
(2)認識價值:在已有的元素觀(組成和價態)知識體系上對鐵、銅化合物進行更深層次的W習和討論,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水平。
(3)生活價值:鐵、銅是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的金屬,它們與工業生產、科學研究、百姓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是我們“最親密的金屬”之一。
三、教學過程和設計
1. 引入
【問題驅動1】將FeCl3溶液滴加到淀粉-KI試紙上為何變藍?
【問題驅動2】向FeBr2溶液中通入Cl2為何先氧化Fe2+?
【問題驅動3】 如何除去CuSO4溶液中混有少量Fe3+?
【生1】2Fe3++2I- ■ I2+2Fe2+,Fe3+將I-氧化成I2,淀粉遇碘變藍。(體現價態觀)
【生2】由2Fe2++Br2■2Fe3++2Br-可知,還原性Fe2+>Br-。(體現氧化性/還原性的強弱觀)
【生3】 利用Fe3+的水解平衡原理,Fe3++3H2O■Fe (OH)3+3H+,可以加入CuO、CuCO3、Cu(OH)2、Cu2(OH)2 CO3消耗H+,增大溶液的pH值,由于Cu(OH)2和Fe(OH)3的Ksp差異,可使得Fe3+的水解程度增大直至生成
Fe(OH)3沉淀而不使Cu2+沉淀,最終除去Fe3+。(體現Fe3+的水解觀)
【設計意圖】通過已具備的鐵、銅及其化合物“元素觀”知識來解決三個角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將知識網絡進行延伸,實現由“學”向“用”,由“是什么”向“為什么”的轉變。讓學生從每個問題中體會“具體的”元素觀(價態觀、強弱觀、水解觀),掌握思考和答題的方法。
2. 價態觀
【投影】展示多種相同價態和不同價態的鐵、銅化合物和Fe2+與Fe3+的相互轉化關系(圖5和圖6)。
【設計意圖】根據元素組成找到物質所屬類別,學習物質的通性;根據核心元素的化合價,可判斷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5],而“具體化的元素觀”-“價態觀”直觀地引導學生體會和預測已學過和未學過物質的性質,為下面的鐵、銅化合物參與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書寫做好鋪墊。
【問題驅動1】下列離子的檢驗方法合理的是(D)
A.向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呈紅色,說明不含Fe2+
B.向某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說明原溶液中一定含Fe2+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紅褐色沉淀,說明溶液中一定不含Fe2+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白色沉淀,又觀察到顏色逐漸變為紅褐色,說明該溶液中含有Fe2+,可能含有Mg2+。
【問題驅動2】請同學們分析氫氧化亞鐵的制備原理(圖7)。
【問題驅動3】請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1. 向Fe(NO3)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的反應。
2. FeCl3溶液吸收H2S氣體,得到S單質的反應。
3. K2FeO4是一種新型的凈水劑,利用FeCl3與KClO在強堿條件下可制取K2FeO4。凈水時,K2FeO4與水反應生成紅褐色沉淀和O2(兩個反應)。
4. 銅與稀硫酸不反應,加入H2O2后溶液很快變成藍色。
5. Cu2O在稀硫酸中不穩定,有Cu單質生成,溶液成藍色。
6. 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和NaCl溶液,加熱生成CuCl沉淀。
【 設計意圖】此處設計了三個問題:(1)Fe2+和Fe3+的檢驗;(2)氫氧化亞鐵的制備;(3)含有不同價態鐵、銅化合物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問題1是對所學知識的回顧,目的是做到“溫故而知新”。問題2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通過思考“如何防止氫氧化亞鐵被空庋躉而保持長時間的白色沉淀狀態”的問題,并貫穿復分解反應(氫氧化亞鐵的制備)氧化還原反應(氫氧化亞鐵的不穩定性)電解池(電化學)知識,將問題層層遞進來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問題3目的是理解和感受高考題中有關化工流程問題“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而離子反應方程式又是反應的本質,通過書寫練習引導學生利用“價態觀”來解決問題,將“元素觀”的認知進行具體化和擴大化。
3. 強弱觀
【師】Fe3+和Cu2+都具有氧化性,如何比較二者的氧化性強弱呢?
【生】利用FeCl3溶液腐蝕Cu電路板的原理比較:2Fe3++Cu■2Fe2++Cu2+,在同一氧化還原反應里,氧化劑的氧化性大于氧化產物,即Fe3+>Cu2+。
【問題驅動1】請大家利用這一結論思考一下這一問題。
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鐵粉,充分反應后仍有固體存在,則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C)
A. 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變紅色
B. 溶液中一定含Fe2+
C. 溶液中一定含Cu2+
D. 剩余固體中一定含銅
【生】剩余固體是Cu或Fe和Cu,因為先發生Fe + 2Fe3+■3Fe2+,后發生Fe + Cu2+■Fe2+ + Cu,Fe3+一定沒有剩余,有鐵必有銅,故選C。
【問題驅動2】在FeCl3、CuCl2、FeCl2的混合溶液中,Fe3+、Cu2+和Fe2+的物質的量之比為3∶2∶1,現加入適量鐵粉,使溶液中三種離子的物質的量之比變化為1∶2∶4,則參加反應的鐵粉與原溶液中Fe3+的物質的量之比為(C)
A.2∶1 B.1∶2 C.1∶3 D.1∶4
【生】因氧化性:Fe3+>Cu2+>Fe2+,從離子比的變化可以看出Fe3+有剩余,則Cu2+、Fe2+沒有參加反應,根據反應的定量關系可以判斷C是正確的。
【設計意圖】為了加強學生的“強弱觀”,此處設置了如下的“問題鏈”――根據氧化還原反應的組成: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利用氧化還原反應規律比較不同價態物質的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Fe3+>Cu2+)問題1從定性的角度進行運用問題2從定量的角度分析理解不同的價態鐵微粒間的相互轉化。
4. 水解觀
【實驗探究1】對于Fe2+、Fe3+、Cu2+在水溶液中存在水解情況,所以我們除了要掌握它們的“價態觀”、“強弱觀”,還要考慮它們的“水解觀”。如泡沫滅火器原理是AlCl3與NaHCO3溶液的雙水解反應迅速生成Al(OH)3和CO2,那么FeCl3與NaHCO3溶液混合有什么現象呢?
【現象1】在試管底部生成紅褐色沉淀[Fe(OH)3],有氣體生成(CO2)。
【實驗探究2】將鎂條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有什么現象呢?
【現象2】反應劇烈,有藍綠色沉淀[Cu(OH)2]和大量氣泡生成(H2)。
【生1】根據水解原理――Fe3++3H2O■Fe(OH)3+3H+、HCO3-+H2O■H2CO3+OH-,二者的水解互相促進生成Fe (OH)3沉淀和CO2氣體,即Fe3++3HCO3-■Fe(OH)3+3CO2。
【生2】Cu2++2H2O■Cu(OH)2+2H+,Mg消耗H+反應生成H2,從而促進Cu2+生成Cu(OH)2沉淀,即Mg+Cu2++2H2O■Mg2++Cu(OH)2+H2。
【問題驅動1】已知Fe2+生成Fe(OH)2開始沉淀的pH為5.8,沉淀完全的pH為8.8,FeSO4+Na2CO3■FeCO3+Na2SO4,請回答:制備FeCO3時,選用的加料方式
C (填字母),原因是防止生成Fe(OH)2沉淀。
A.將FeSO4溶液與Na2CO3溶液同時加入到反應容器中
B.將FeSO4溶液緩慢加入到盛有Na2CO3溶液的反應容器中
C.將Na2CO3溶液緩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反應容器中
【問題拓展2】將溶液中的Cu2+、Fe2+、Fe3+沉淀為氫氧化物,需溶液的pH分別為6.4、9.6、3.7。現有含FeClx雜質的氯化銅晶體(CuCl2?2H2O),為制取純凈的CuCl2?2H2O,首先將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圖示步驟進行提純。
(1)加氧化劑的目的為將Fe2+轉化為Fe3+,便于除去,本實驗最適合的氧化劑X是 C 。
A.K2Cr2O7 B.NaClO C.H2O2 D.KMnO4
(2)加入CuO調節溶液的pH來除去Fe3+,pH值范圍為 [3.7,6.4]。
(3)除去Fe3+的離子方程式為 3H2O+2Fe3++3CuO■2Fe(OH)3+3Cu2+。
(4)溶液Ⅲ能不能直接蒸發結晶得到CuCl2?2H2O晶體?不能。
若不能,應如何操作?向CuCl2溶液中通入HCl氣體后進行加熱濃縮、降溫結晶、過濾得到晶體。
【設計意圖】化學學習過程需要通過實驗獲取宏觀現象,并從微觀視角探討其本質,從而得出物質及其變化的基本規律。離子的“水解觀”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它是“微觀微粒”發生“宏觀可觀察”反應的內在動力。通過FeCl3與NaHCO3溶液混合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間“雙水解”的意義。通過鎂條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現象,能幫助學生在已有的認知(Mg將Cu置換出來)基礎上進一步理解Cu2+的“水解觀”作用。通過對問題驅動1(2013年江蘇高考化學第19題)的思考,要求學生能運用Fe2+和CO32-的水解來解決FeCO3的制湮侍狻N侍饌卣2是典型的高考化工流程題的考查,主要考查Fe2+與Fe3+的轉化、利用“水解觀”調節溶液的pH值除雜的原理和溶液中晶體獲得的方法三個知識點,這同時也是對前面知識的綜合總結和應用。
四、教學反思
筆者通過一節課的設計和“45分鐘”的教學,前后經歷了多樣的復雜心情,本著打破傳統元素化合物的復習教學為目標,致力幫助學生建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學基本觀念“元素觀”、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為宗旨。
1. “問題驅動”是“問題鏈”的“具體”呈現
問題鏈是教師在特定的環境下,為實現某一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問題組合。隨著“問題鏈”的呈現,學生或獨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或師生共同探討,將學生的思維一次一次推向,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中既解決了問題,又獲得了知識和方法[8]。
(1)“價態觀”中的問題鏈
Fe2+和 Fe3+的檢驗與轉化[Fe(OH)2的不穩定性] Fe(OH)2的制備(從復分解反應到電解)多樣價態的鐵、銅化合物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
(2)“強弱觀”中的問題鏈
Fe3+的氧化性為何大于Cu2+?若同時加入鐵粉或銅粉有何影響(定性分析)?由定量的反應給予我們什么啟示?
(3)“水解觀”中的問題鏈
FeCl3與NaHCO3溶液的混合為何類似于AlCl3與NaHCO3溶液的混合?Mg與CuSO4溶液反應為何劇烈?制備FeCO3或Fe(OH)2時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除去溶液中的Fe2+、Fe3+?如何從溶液中獲得鐵鹽或銅鹽晶體?
2. “具體化的元素觀”是化學基本觀念的“立體”呈現
化學基本觀念主要包括元素觀、微粒觀、變化觀、實驗觀、分類觀和化學價值觀等。化學基本觀念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大基本要素之一,是化學學科與化學教育有機結合的“阿基米德支點”之一[6]。“具體化的元素觀”是對化學基本觀念的“具體”塑造和“立體”呈現,它是學生在學習“具體”的元素化合物時,通過“價態”、“強弱”、“水解”的角度對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深刻理解,它是一種獨特的視角。通過對鐵、銅化合物的性質有一定的認識之后,還能對它們的化合物的保存、制備、分離、提純、應用有一定的了解,乃至在生產和生活中都能體現它們的化學學科價值。
3. “化學實驗”是化學素養的“直觀”呈現
學生通過化學實驗能夠加深理解某些化學概念,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力,能夠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和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遺憾的是沒有進行學生實驗,采用的是老師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將“FeCl3與NaHCO3溶液的反應與AlCl3與NaHCO3溶液的反應”通過知識的遷移進行預測反應結果,再從實驗結果中發現問題的價值并為之尋找合理的解釋。Mg與CuSO4溶液的反應是在已有的知識體系上進行“拉伸”提高,通過實驗現象分析探討產生的可能因素并得到明確的結論。總之,化學實驗不僅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活動,還能培育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虞琦,倪娟. 基于學科觀念培養的高三一輪復習課堂教學――以“鐵及其化合物”為例[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8):27-29
[2] 金海宏. 思維導圖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復習中的應用研究[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1):42-44
[3] 黃朝霞. 借框圖構建之風揚思維發散之帆 [J]. 化學教與學,2016(12):51-53
[4] 梁永平. 論中學生化學元素觀的建構 [J]. 化學教育,2007(11):10-15
[5] 白建娥,何彩霞. 論促進學生“元素觀”發展的鐵及其化合物的教學[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0):1,5-6
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為了有利于選拔具有學習潛能和創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測試為主導,將在測試考生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基礎上,全面檢測考生的化學科學素養。對化學學習能力做了三方面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2)分析問題和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3)化學實驗與探究能力。高三復習時間短、容量大是不爭的事實,好多老師因此只強調課堂的容量,不去理睬學生是否真正吃透知識點,是否真正明白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新課改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給學生營造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與平臺,從而讓學生在知識的梳理及探求過程中掌握一定解題的思路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起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適應新課改下出題方式的變化和命題難度不斷加大的趨勢。
二、注重研讀教材。掌握思想和方法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方法是解題的法寶。學習化學,必須仔細研讀教材,總結復習規律,掌握一定的化學思想和化學方法。高考中必須掌握的化學思想和化學方法有以下幾點:
(1)整體性原則(學會從整體出發,全面考慮問題);(2)守恒意識(五大守恒內容:質量守恒;電荷守恒;得失電子守恒;原子(或離子>的個數守恒;物質的量守恒);(3)平衡意識(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4)合理性原則(學會運用常識、常理解題,要學會識別社會常理,杜絕不合邏輯的常識性錯誤);(5)綠色化學思想(能源、污染);(6)組成分析(組合與拆分,反應物、生成物的分子組成變化);(7)特征反映(關注典型反應);(8)具體化(可使問題意外地簡單)。這些思想和方法,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滲透給學生:讓學生總結知識點并熟悉知識點內在聯系之后,自主分析、總結。學習必須經歷“眾里尋他千百度”的艱辛,方能得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學科思想和方法的獲得更是要付出艱辛的努力的。
三、注重基礎。構建知識網絡
高考試題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點還是從課本知識點而來,復習時必須回歸課本,扎實基礎。化學知識具有“繁、雜、散”的特點,考生對此存在“易懂、難記、用不好”等問題,因此在復習中應特別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和規律性,注重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高三第一輪復習考查的化學主干知識點為:
(1)物質的量及計算;(2)氧化還原原理的應用;(3)原子結構;(4)元素周期律、周期表;(5)化學鍵;(6)化學反應與能量(熱化學方程式);(7)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8)電解質溶液(pH、離子方程式、水解等);(9)電化學(原電池、電解池);(10)典型的金屬元素;(11)典型的非金屬元素;(12)四同(同素異形體、同位素、同系物、同分異構體);(13)烴及其部分衍生物;(14)糖類、蛋白質、油脂;(15)物質的檢驗、分離、推斷;(16)化學實驗設計。復習時應一一擊破,每一個知識點涵蓋的內容應在第一輪復習時歸納到位。切莫出現知識上的漏洞!用知識點網絡高考化學的全部內容,才能使復習有序、高效。立足課本,抓住基礎,還應使學生明曉高考題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的規律。
引言
學前英語教育教學活動能否得以成功實施取決于師資質量的高低。打造專業的學前英語教育師資是我國學前英語教育得以順利而成功開展的基石。筆者根據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通過調查和訪談,對師資現狀及學前英語專業發展需求進行總結分析。結合大專層次學前英語師資的教學實踐和產學研成果,借鑒國內外教師教育經驗,就學前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進行分析,探索出適合專科辦學層次學前英語教師專業素質培養的途徑和策略。
一、學前英語教師的培養目標
基于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語言學習特點,學前英語教師應能夠采用先進的學前兒童英語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因此,一名稱職的學前英語教師首先應當是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其次應當是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學前英語教育師資的培養目標應當是培養全面掌握學前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具備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綜合應用能力,熟練掌握幼兒英語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能獨立組織幼兒一日教育教學和保教活動,能獨立設計和組織學前英語教育教學活動,并有著崇高的幼兒雙語教育職業理想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二、學前英語教師專業化素質的構建
基于以上培養目標,學前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應從以下四方面建構:專業能力;專業知識;思想道德素質、職業理念,以及職業態度;身心素質。
(一)專業能力。
1.制定教育教學目標的能力。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特點,從宏觀和微觀上把握,制定幼兒英語教育和五大領域教育教學目標。
2.創設和利用教育教學環境的能力。包括制作教具,創設適合幼兒學習的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創設健康、安全、愉快、輕松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的能力。
3.教學能力。即幼兒英語語言教學能力和幼兒園五大領域(社會、健康、藝術、語言、科學)的教學能力。
(1)選擇教材、分析和運用教材的能力。能夠根據手邊教材,分析語言知識點,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
(2)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
(3)幼兒英語教學法的運用能力。
(4)課堂組織和管理能力。
4.評價能力。對幼兒學習效果及幼兒教育相關教育教學的評價。
5.反思能力。
6.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
7.科研能力。
8.與幼兒、家長及同事的溝通和合作能力,良好的表達能力。
9.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能力。
10.游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能力。
11.終身學習的能力。
12.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
13.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具有聽說讀寫譯的中級水平。能用英語流暢地組織幼兒英語教育教學。
14.具備幼兒教育五大領域相關技能,以及唱、跳、彈、畫、說等藝術技能。
(二)專業知識。
1.雙學科知識。首先是幼兒教育學科的相關知識,包括幼兒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知識、幼兒發展知識、幼兒保育知識。其次是英語學科的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英語語言本身的特點和核心問題理論知識,語法和聽、說、讀、寫、譯等綜合知識基礎。
2.深厚的雙元文化基礎知識。
3.職業智能和職業修養;職業道德相關知識;教師法和教育法規知識。
4.通識知識。包括人文、社會、健康等方面的知識。
5.師范類教育相關知識。包括基礎教育相關的基本知識,如教育學、普通話、計算機。
6.教學法知識。幼兒教育五大領域的教學法知識,游戲教學法,以及幼兒英語教學法的相關知識。
7.藝術類理論知識。包括聲樂、樂理、繪畫、琴法、舞蹈創編等知識。
(三)思想道德素質、職業理念和職業態度。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具有崇高的雙語教育職業理想。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幼兒教育工作,充分認識到幼兒教育的啟蒙性、幼兒英語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幼兒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和意義。樹立先進和開放的教育理念,保持教育工作的前沿性、時代性和前瞻性。其次,要有健全的人格;恪守職業道德;遵紀守法,無違法亂紀行為和犯罪記錄。此外,要做到敬業樂業,在幼兒保育和教育工作中,要富有飽滿的熱情、高度的責任心,對幼兒富有愛心、熱心、耐心和細心。熱愛幼兒,關愛幼兒,幫助幼兒,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幸福、輕松。
(四)身心素質。
學前英語教師要具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有穩定的情緒,樂觀開朗的性格,積極向上、豁達、平和的心態,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同時,要具有同理心,能夠正面地理解社會、理解孩子;跟家長、同事、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良好的身心素質能給孩子營造安全、健康、和諧、輕松,充滿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并且能夠影響和引導幼兒,有助于幼兒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培養,幫助幼兒形成開朗、樂觀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素質。
三、學前英語教師培養的策略
(一)優化學前英語教師教育者師資。
學前英語教師教育者自身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師資培養質量。教師教育者只有熟諳幼兒園教育教學的規律和特點,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教學動態,以及最新的教學方法,了解學前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才能從宏觀上把握學前英語教師培養的方向和專業素質培養的策略,引領學生有效地、有針對性地進行規劃和學習,并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指導。由于學前英語教育還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大多數學前英語教師教育機構的培養者都沒有幼兒園一線的英語教育教學經驗,處于“單專業”的教師模式。學前英語教育教學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雙專業”,即既精通學前教育教學又熟練掌握英語語言能力,以及英語教育教學經驗。因此,學前英語教師教育者應是具備“雙專業”的雙師型教師。其應深入幼兒園一線,進行蹲點和調研,并大力提升產學研的力度。此外,有些教師教育者從業前未能接受師范教育,缺乏教育理論的指導,也應加強自身教育教學知識的學習和技能培養,才能在教學和實踐中給予學生專業上的指導。
(二)建構科學的課程體系,培養學前英語教師堅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
1.建立雙學科知識課程模塊,實現學前英語教師職業崗位的個性化要求。
確立以學前教育學學科課程和英語語言學學科課程,雙學科課程為主打課程的課程體系,輔以藝術類課程,人文通識課程,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法和幼兒英語教學法相關課程。
2.重視學生英語語言基礎,突出學生英語語音和口語能力的培養。
重視培養學生深厚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加強學生聽、說、讀、寫、譯語言基本功的培養,尤其要突出學生英語語音和口語能力的培養。用英語流利地組織課堂的專業能力要求學生能用英語思維,順暢地進行交流。此外,學前英語教師是幼兒的啟蒙外語教師,幼兒通過模仿教師的發音,學習拼讀英語。學前英語教師發音的正確與否與幼兒發音的正確與否是成正比的。由此,學生良好的英語語音是非常重要的。
3.增加選修課比例,選修課程成為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
在突出雙學科課程教學的前提下,設置人文、藝術、教育管理、心理素質修養、跨文化交際、雙語教學、幼兒語言學、教育法規等各種類型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突出師范性,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專業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溝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從業過程中形成積極正面的職業態度,提高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
4.突出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
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強調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并重,理論服務于實踐。制訂完善的實習實訓方案。根據每學期開設的課程,安排不同的見、實習內容,并保證見、實習的充足課時量。
在實習、實訓過程中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不但要培養學生分析教材、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育教學的能力,更要強化學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師教育教學中一項重要的能力,教師通常通過反思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強化教學效果、促進教學的目的。可以通過觀摩,對他人的教學進行評課,兼并學生上課、自評和他評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反思,從評價和反思中發現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如教學目的的合理設定,教學目的是否達到,如何選擇教學方法,如何掌控課堂等。反思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想出解決方法,再實踐、反思,從而提高實踐能力和反思能力。
在見、實習過程中,加大跟學生交流、指導、合作的力度。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及時給予學生專業上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和兒童觀,堅定從業信念。不容忽視的是,實習對學生職業情感和態度、職業思想的培養起著關鍵作用。學生在見、實習過程中的挫折感是導致學生畢業后放棄幼教職業的重要因素。在見、實習過程中,學生會經歷茫然、畏難、不知所措、害怕、興奮、富有成就感等情感體驗。在實習初期,由于沒有經驗,而且進入到一個陌生環境,學生很容易產生恐慌、挫敗的情感體驗。大學指導老師與幼兒園指導老師要建立雙向合作,實習前建立溝通,共同為實習指導學生制訂指導計劃和策略。雙方積極反饋,及時為實習學生解決專業上的困惑和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5.重視畢業論文設計,培養學前英語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
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階段是培養學生科研意識,學習科研方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關鍵途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育者要突出科研的意義。引導學生重視科研,并認真教導學生科研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做科研、樂意做科研,在以后的從業過程中能以科研促教學。
(三)重視學前英語教師職業情感、敬業精神的培養。
崇高的雙語教育職業理想是學前英語教師實現專業化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職前培訓對幼兒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影響學生今后的職業選擇。師資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教學新手敬業精神的缺乏,以及學前英語教師的職業倦怠是目前較突出的問題。可通過邀請優秀的學前教育專業人士地講座,以及優秀學員舉力經驗交流會等,重視見、實習過程的情感因素,積極地引導學生。讓學生正面地了解幼兒教育職業和專業的特點。通過選修課,學習交際技能和心理調節技能。培養學生敬業樂業的精神、熱愛幼兒教育事業的情操。另外,可建立“導師制”,指定特定的教師在專業上定期對學生進行指導,引領學生的專業發展,幫助其理解職業特點,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專業素質。
(四)培養學前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和專業素質。
專業發展意識是教師專業化的前提。首先,在新生剛入學時,可通過專業介紹的方式,讓學生清晰地了解專業特點、所需培養的專業素質,從而樹立職業理想,并做好專業和職業規劃,培養專業發展意識,為未來專業發展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其次,發揮校園隱性文化的作用,強化專業發展意識,提高專業素質。社團的英語童話劇表演,英語文化節,幼兒英語教師全能比賽,游戲設計比賽,英語歌曲大獎賽等課外活動,都能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同時,充分發揮校園網絡的優勢,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搜集專業相關的理論和實踐資源,了解國內外學前英語教育改革和發展最新動向、理念及經驗,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專業素養。
(五)建立教育教學資源庫,為學前英語教師將來從業儲備豐富的教學素材。
教師教育者可為學生建立一個學前英語教育教學資源庫。包括優秀的教學案例,藝術作品集,優秀教具整合,幼兒英語歌曲集,幼兒英語童謠集,幼兒英語故事集,西方文化習俗集等,為其將來的教育教學工作儲備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
(六)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考核體系,確保培養高質量、高標準的專業素質。
考核標準和考核方法對人才培養的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培養過程中,采取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讓學生成為主體對象,他們既是評價的參與者,又是評價的合作者。評價可分為自評、他評、師評三部分。評價內容從課堂表現、出勤、小組活動、平時測量、課后作業、期末考試等綜合因素進行考核。技能課程,如語音、教學法等,采取考核證書制,在修滿語音課的所有學時后,進行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頒發合格證書,不合格者無證書,需要再培訓、再考核。考核是否合格跟畢業、就業掛鉤,以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對能否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征求意見稿),2011.12.12.
[2]長沙師范學院內部資料.
[3]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20-0051-03
新的高中課程方案和新的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與傳統的課程方案和高考方案相比,最大的突破和超越就是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自主性,凸顯了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權,而對于一直沒有課程選擇權的學生而言,欣喜之余更多的是茫然:如何選擇合適的課程來發揮自己的潛能?如何選擇選考科目以體現興趣與發展的最優化組合?如何選擇考試節點以獲得最大效益?……新方案的實施在拓展選擇和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學生盲目選擇的可能和風險。因此,學生能否科學、有效地選課就成為了實現深化改革核心價值的關鍵。為此,我們進行了“互聯網+選課走班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互聯網+課程選擇”
1.利用互聯網開發開設校本課程
在實施高中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們利用互聯網進行一系列調查,召開一系列學生、教師、家長座談會。調查數據和座談紀要顯示,原有課程設置已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學校迫切需要架構新的課程方案滿足學生需求。
“努力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是杭師大附中在課程改革中所秉持的核心理念,而其前提需要明確“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結合傳統與現狀,學校群策群力設計了理想附中人形象,并從“人與自我”、“人與工具”以及“人與社會”三個維度,提出了符合學生實際的十大核心素養。我校從核心素養出發,對必修課程進行了校本化開發,開發了技術(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藝術、體育等學科的網絡學習課程以及綜合類網絡學習課程,課程網界面如圖1所示。
學校秉承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架構五大特色選修課程群:以提升學生終身學習素養為核心的學能課程群、以提升學生生態素養為核心的西溪濕地課程群、以提升學生信息化素養為核心的ICT課程群、以提升學生跨文化素養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課程群和以提升學生公民素養為核心的公民課程群,構建可供學生多樣選擇的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完善學校課程體系,以此來實現課程滿足需求,最大限度地凸顯學生的選擇權。
2.利用互聯網調查學生指導選課
我校自2012年起就開始探索適合學生的教育,從尊重學生的差異出發,以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作為載體,結合學生特點和學校特色,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建構適合個人的學習課程系統。2014年新高考方案頒布后,學校順勢而為,成立了學生生涯發展指導中心,建立了學生選課指導制度,指導學生在選擇中學會選擇。我們利用互聯網對我校2014級高一新生進行了《霍蘭德職業傾向測測試》調查,其結果見表1。
通過調查分析,教師能對學生選課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喚醒學生規劃意識,明晰教育與職業的關系,激發學生自我管理與發展的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選擇能力。
2014年9月19日新高考方案頒布后,學校于9月26日利用互聯網對家長與學生進行了新高考方案的了解程度、選考科目的意向、選考時間的意向、選考科目組合以及選擇時所考慮的因素等方面都做了首次細致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無論學生還是家長,都將化學作為科目的第一選擇;35種組合中有34種被學生和家長所選擇,其中政治、生物、技術組合空缺;原有的文綜、理綜組合大大減少,理科少于30%,文科少于10%,文理交叉科目選擇大于60%。然而一次初步數據調查結果可能還缺乏科學性和說服力。2015年4月,學校在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如對家長和學生進行學考方案解讀、開展職業面對面活動等)的基礎上進行了二次數據調查,并對兩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尋找學生和家長在觀念上的變化。
3.利用互聯網發動家長參與選擇
大部分家長還缺乏職業教育的意識,要么僅重視孩子學習成績,憑自己的意愿和理想為孩子選擇專業或職業;要么表面重視孩子興趣特長,卻沒有長遠考慮孩子的職業發展;要么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但也無從下手。因此,新高考方案出臺后,最焦慮與糾結的莫過于家長。學校在浙江省高考新方案公布后,充分利用校園網和杭師大附中公眾微信,及時通報高考方案的變化,發表了“告高一年級家長書”。還將有關高考新方案的專家講座錄像在校園網上并通知家長去觀看,還開設專題講壇、舉辦“家長正能量工作坊”等形式,與家長分享新高考和有關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信息資料。一方面對家長進行高考新方案解讀,消除家長顧慮與困惑,另一方面幫助家長轉變思想,提高家長職業認知力,配合學校對孩子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科學指導。
為了能讓家長與學生走得更近,幫助孩子了解不同職業的性質和特點,與孩子對選擇適合的專業和職業達成共識,學校還利用互聯網,借助家長力量開展“職業面對面”、職業訪談、職業體驗等活動,共同參與指導學生的職業性向分析和目標確定,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個性特長,培訓學生的選擇技能。
通過近兩年深化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探索,我校學生間選課差異度顯著,知識結構明顯不同,學生得到個性化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互聯網+走班教學”
要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必修適合學生的課程,必修有適合學生的教學,必須開展學生分層分類走班教學。為了保障分層分類走班教學的順利實施,我們構建了走班制網絡管理平臺(見圖2)。該管理平臺設置一系列管理欄目,如“考勤管理”、“作業情況”、“課堂表現”、“成績管理”、“家長留言”、“分班管理”、“課表管理”、“導師管理”、“寢室管理”、“系統管理”等。在每個欄目下面又設置若干子欄目,可以說,走班制網絡管理平臺是我們實施分層分類走班教學的有力保障。
學生選擇多樣化,既需要學校課程的多樣化和選擇性,又要求課堂教學的適切性和有效性。隨著浙江省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深化,我校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逐步完善選課走班的課堂教學形態,分步實施分層、分類、分項走班教學,在教學班和行政班并存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選課需求,讓學生在選擇中不斷明晰需求,完善規劃。
1.利用互聯網實施必考學科分層走班教學
2014年,我校高一、高二兩個年級開始實施必考學科分層走班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業水平、學習能力、學習狀態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班進行學習,并根據自己的學習變化情況適時提出調整學習層次的申請。分層走班教學要順利實施,必須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我校構建杭州師大附中走班制管理平臺,從學生分班、分層、課表安排、教師配置、調層等環節進行精細化操作,保障了我校分層走班教學的順利進行。2014學年,高一高二年級共設置必考科目教學班100個。
分層走班并非僅僅是形式的轉變,其實質是教學組織形式變化背后的“因材施教”教學理念的落實。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通過組織“分層走班教學措施的有效性思考”的教學研討會,開展以數學學科分層走班教學為個例的調研活動,進行以“化學學科分層走班教學”為主題的化學組教研展示活動等途徑,從教學目標、備課、作業等幾個側面來探討分層走班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讓教學更適合學生。
2.利用互聯網實施選考學科分類走班教學
根據新高考方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的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含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7門課程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學校利用互聯網完成了一系列諸如家長、學生問卷調查、問卷數據統計分析,設計了四選一的課程設置方案供學生進行選擇。2014年11月底,在家長和成長導師的指導下,學生對首門選考科目做出了謹慎選擇。根據學生的選擇結果,我校于2014年12月1日起實施選考科目分類走班,高一年級共設置選考班13個,學考班35個。
分類走班教學所設置的選考班與學考班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方面都有差異,為了讓任課教師更快了解教學新動態,我校于2015年3月分別組織備課組長和全體教師開展了新高考方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暨高考選考科目考試標準(2014版)》以及變革之應對策略的學習研討活動。各學科備課組組長詳細陳述了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各個科目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所發生的變化,比較分析了學考、選考在難度、題型等方面的區別,同時提出了教學所面臨的困惑和挑戰,并提出建設性意見,為分類走班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利用杭州師大附中走班制網絡管理平臺(見圖3),做到了學生一人一課表,對教學情況進行精細化管理。在這一平臺中,任課教師記錄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考勤情況和導師輔導情況,使教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學生有問題可以給教師留言,家長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孩子在校學習情況,并及時與任課教師溝通。
此外,我校從2006年起就開始嘗試體育分項教學,從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教師的專業特長,培養了學生終身進行體育運動的意識,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015年3月,我校在原有基礎上嘗試音樂學科進行分項教學,讓2014級高一年級學生從爵士、鍵盤、聲樂中選擇一項進行修習,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
三、“互聯網+成長導師”
我校在浙江省深化高中新課改背景下進行的分層分類走班教學,保留了行政班,行政班與教學班同時并存,教育教學管理難度增加。為保障分層分類走班教學的有效開展,保證走班教學管理無漏洞,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構建了教師雙崗管理、學生自主管理和成長導師指導的“三位一體”的分層分類走班教學管理體系,形成了“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比較好地解決了傳統行政班教學及分層分類走班教學實施中“一人對多人,工作難到位”的難點。
在“互聯網+成長導師”的改革實踐探索中,我校以雙向選擇的方式,為每位學生配備成長導師,每位教師為10位左右的學生當成長導師,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學習過程中,成長導師對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科成績、學習興趣、認知水平、學習潛力等方面進行持續關注,幫助學生選擇與其性向、志趣相一致的課程,做到思想上引導、學業上輔導、心理上疏導和生活上指導。
1堅持可持續發展觀,積極主動投入學習
對于偏專業教師的培訓,現在各級部門機構都十分重視,這為我們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但一名教師要真正學到什么,關鍵在于自己,在于事在人為.作為一名物理專業的教師,在學習上要把握三點.
(1)要積極學習物理以外的專業知識,新課程科學教材在傳統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內容的基礎上把課程內容整合為五大部分:“科學探究”、“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作為一名物理專業的教師,對物理內容做到詳熟于胸理所當然,但更要認真學習理解其他學科專業知識.這些知識的來源可以是各級培訓資料,往往其針對性較強.如教材、教學參考書、專業期刊等,要認真閱讀,仔細玩味,在此基礎上,可以廣泛閱覽參考書,或上網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如在學習常見動物的分類知識時,可以進中國動物信息網中動物檢索表欄目.
(2)要認真學習實驗操作,科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以實驗為基礎,其核心理念是探究,而探究中重要內容是實驗.作為物理專業教師,生物、化學實驗操作要特別注意它們的規范性,要特別關注實驗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如用手不能去直接接觸燒堿等強腐蝕性的藥品等等.有關實驗操作規范可以上網看視頻或者多去聽聽優秀專業教師的實驗課,要多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3)要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上好一節生物、化學課,作為教師首先要認真備課,認真做好學情分析,廣泛參考有關教學設計、網上名優教師視頻課、以及PPT等,廣泛汲取有意義的知識,結合學生情況,自己的教學個性,備好課.一般而言,上一堂課,就應該花幾倍的時間去備課.沒有預設的課是不負責任的課,沒有生成的課也不是精彩的課.
2立足于物理專業內容,加強學科內容之間的融合
作為一名物理專業的教師,當然在物理內容的教學上要游刃有余,并且要善于從物理內容出發,加強與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為學生創設足夠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并在教學時尋找思維拓展點,具體可以從兩方面去做.
2.1學習方法科學思維方面的聯系
雖然科學中理、化、生內容各不相同,但學習他們的方法思維卻非常類似,如探究學習,其過程從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尋找證據得出結論交流與評價,不論是物理內容的探究,還是化學生物等知識,都適用,通過探究,加強了學生合作,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
又如一些科學方法方面,在不同內容上都適用,如歸納法和演繹法,在物理內容如固體的熔化通過海波晶體的實驗,歸納出晶體熔化時溫度保持不變的一般規律,由于鐵是晶體,所以又可演繹出鐵熔化時溫度保持不變的特性.
在化學教學上也如此,我們可以通過NaOH的實驗,歸納出堿的通性,由于KOH是堿,所以我們很容易演繹得出KOH有哪些性質.
2.2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
科學與傳統教材一個明顯的亮點是科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緊密聯系的,許多問題的解決需要運用不同的知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教材內不同內容之間的聯系銜接,如證明動物需要呼吸的實驗,如圖1所示:
具體分析:昆蟲呼吸消耗氧氣,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與堿石灰反應,導致A管中氣體量減小,氣壓變小,紅色水滴向左移動.在分析中不難發現動物呼吸作用是生物內容,堿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是化學知識,紅色水滴的移動是由于試管內氣壓變化引起的.由此,我們也發現科學教材上越來越離不開各方面知識的融合.
第二方面為典型習題的練習.
例1在酒店的活海鮮中,我們只能看到一些在淺水中生活的哈蜊、蝦等海生物,卻看不到活著的鯧魚、帶魚等深水魚類,這是什么原因?
解析該題涉及的物理知識是水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深水處壓強很大,生物內容是生物生存與環境相適應,鯧魚、帶魚適合于水壓大的生存環境,一旦脫離深水環境,就無法生存.
例260 ℃的硝酸鈉飽和溶液中懸浮一空心鐵球,當溶液溫度降低到20 ℃時,會出現的現象是
(1)球下沉(2)有硝酸鈉晶體析出
解析當溶液溫度降低到20 ℃時,硝酸鈉的溶解度下降,由于原來是飽和溶液,所以有硝酸鈉晶體析出,并且溶液的濃度減少,直接導致溶液的密度減少,根據F浮=ρ液gV,推斷F浮變小,F浮
3加強對教材的鉆研、不斷開拓創新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熟悉了解科學專業知識,補足補好非專業知識,認真上好每堂課,這只能算基本要求,還需要有強烈的鉆研精神和創新精神,要不斷的磨課,翻閱大量專業書籍和刊物,這也是物理專業教師個人專業化發展的過程.
(1)教無定法,學習優秀教師的教法,借鑒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對提升自己的教學效果固然重要,但有時變成生搬硬套,也不可取.科學教學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比如現在重視探究教學,固然沒錯,但不要動輒探究,一些傳統的方法如講授法還是在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的,對物理專業教師在上非專業內容時尤其要注意.要因材施教,面向每一個學生,去組織教學,積極實施分層次教學,科學課程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體現現代社會對公民科學素養的基本要求,為學生未來的科學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多鉆研教材,多分析學情,多設計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發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