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0: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標準農田土地整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13年9月開工建設的市廟前鎮煙集村等五個村2012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市壩陵辦事處精耀村等三個村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市兩河鎮麥城村等六個村2012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市河溶鎮陳場2012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等四個項目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建設規模4666.66公頃,總投資14256.64萬元,新增耕地78.89公頃,均通過了省廳驗收組驗收,但需提供項目壓蓋情況證明,目前市局已經組織對該批項目現場進行壓蓋情況核實并出具了報告已送達省廳,待省廳最終審核無誤后,下達最終驗收批復。同時,該批項目的財政投資竣工決算評審工作已由市財政局委托的中介機構完成,只待出具正式報告上報。
2014年12月開工建設的2013年度第一批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建設規模6001.50公頃,總投資18141萬元,新增耕地84.68公頃,目前市兩河鎮群合村等6個村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市半月鎮枯樹嶺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市育溪鎮中山村等3個村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和市王店鎮雙蓮村等3個村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二、三標段均已完工,4月26日市政府將組織國土、財政、林業、交通、環保、水利等部門專家進行初驗;王店項目一標段為農業龍頭企業自建試點,2015年4月底才開工建設,已完成標段形象進度的84%。
二、在建項目情況
2015年11月開工建設的市壩陵辦事處2014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項目建設規模4000.00公頃,總投資10748.55萬元,從開工之日起就要求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倒排工期,對各施工單位施工進度計劃進行審核,將土地平整、溝渠、田間道路、泵站等建設錯開農時,督促施工單位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快工程施工進度,目前已完成整個形象進度的55%,農田水利工程的主體已基本完成,保證不影響春耕生產。
三、準備實施的項目
2015年申報立項的市廟前鎮李店村等兩個村2015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市河溶鎮丁場村等兩個村2015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市淯溪鎮曹崗村等兩個村2015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建設規模45000畝,計劃總投資9250萬元,財政局財政評審批復資金9032.28萬元,目前已將財政批復和財評后的規劃設計成果上報省廳,該批項目被省廳納入了省第二批資金下達名單。
2015年7月30日市局批準立項了17個市級項目,建設規模379.0828公頃,擬新增耕地267.7600公頃,投資總額1585.12萬元,涉及5個鄉鎮,目前已跟鄉鎮簽訂了代建合同,各鄉鎮已陸續啟動招標工作,待招標后實施。
四、2016年項目申報準備情況
2016年度我市準備申報市廟前鎮廟前村等兩個村2016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和市河溶鎮前英村2016年度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兩個項目,建設規模10000畝,總投資2200萬元,計劃2016年底開工建設。目前通過公開招標的中介單位已完成兩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工作,并于4月19日通過了市局組織的專家評審,4月25日上報最終成果到市局,計劃4月30日前完成并通過立項報備工作。
五、下個月工作計劃
1、繼續加強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實施管理,做好在建項目管理工作,加快建設進度。
2、組織壩陵辦事處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項目現場建設。
3、完成已通過省廳驗收的2012年第三批四個項目的整改工作,并通過省廳最終下達驗收批復。
什么是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將耕地整理成為“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澇能排、旱能灌”的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高產穩產田。它不僅是土地、勞力資源等“硬件”的建設,也是科學技術等“軟件”的集成。不僅是一項田間工程,即對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實施土地平整、土壤結構改良的一項田面工程,是一個系統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續生產能力的綜合性措施。同時也是建設現代高效農業的基礎保障,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農業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建設高標準農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
少數農民對農業綜合開發認識不足,群眾籌資投勞難以落實。土地治理項目名義上農民是實施主體,實際上是以縣級開發部門或鄉鎮政府為主體組織實施的。由于實施主體和利益主體不一致,農民分散耕種和外出打工勞力多,難以組織其投工投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實施和績效。
2.投資標準偏低
目前項目開發中農田配套設施投資標準偏低,不能滿足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執行的標準是中低產農田改造標準,不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按現行投資標準改造后的項目區,往往會形成所謂的“核心區”和“輻射區”之分。造成輻射區水利工程嚴重配套不足,形成“斷頭路”、“斷頭渠”現象,項目區群眾受益不均。
3.耕地難調,質量退化
延長土地承包期后,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耕地難以調整。按照“統籌規劃、集體資金、連片開發”的原則,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打破原有農田劃塊,重新調準農田分配,往往有些農民不愿接受。另外,在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中,對新增耕地質量要求有所忽視。且大部分采用機械方式開墾,土壤原有結構被打亂,土壤養分含量低。另一方面,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為追求較高的生產效益,進行掠奪式耕作,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綠肥等有機肥料,使得耕地質量大幅下降。
4.資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農業綜合開發總體投入資金有限,農民投入難、地方財政資金緊張,近幾年,國家農發辦規定的畝投資標準難與國家農發辦2004年出臺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標準相對應。由于畝投資標準相差較大,雖然我國許多項目區采取了集中資金、整合投入等措施,但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規模仍然不大,速度依然很慢。
5.規劃設計不合理,注重硬件,忽視軟件
在建設標準農田中,農業綜合開發較普遍重視農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實體工程建設,從規劃設計到實施,均精心布置,工程做得精、細、實、優。與田間工程相比,土壤改良、科技等軟件措施略顯不足,沒有真正達到綜合配套的要求。科技措施等無形投入的不足,高標準農田建設只能算是高標準基礎設施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投資效益的發揮,沒有真正體現高標準農田的目標。有的地方設計未從實際出發,存在著路渠建成后“進水渠不進水,排水渠不排水”的現象。
6.建設有力,運營乏力
在現行的農村分散經營體制下,大部分村鎮經濟基礎薄弱,許多建好的工程由于后期管護工作不到位,高標準農田發展不可持續。一些項目工程在建設當期當年,無論工程的內在質量還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是精品優質工程,一旦后續管護工作跟不上,工程破損擴大,高標準就會轉化為低標準。一些通過土地整理建成的標準農田,也由于后期管護不到位,導致整理好的耕地質量下降,甚至出現拋荒現象。因此,有效管護,持續運營,長久發揮效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三、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建議
1.強化宣傳、提高認識。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擁有充足的耕地資源,而高標準農田是耕地的精華部分,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總理指出:“保護耕地,就是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就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耕地最要緊的是保護基本農田。”目前,不少地方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落后,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建設高標準農田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必須進行廣泛宣傳。
2.建設高標準農田要樹立“高”的理念,不可與中低產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借鑒意義。但高標準農田建設不能與中低產田改造工作畫等號,用中低產田改造的思路來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標準、模式、機制等問題,都需要進行實踐、探索和總結,通過建立實驗示范區來加以驗證。既要充分利用以往中低產田改造搭建的平臺;又要深刻認識高標準農田建設畢竟與中低產田改造目標不一,一定要有新理念、新思路,絕不是增加點投入就能解決問題的。
3.因地制宜,科學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護林、排灌渠道、機井、抽水站、輸電線路等結合起來通盤考慮,全面規范,合理安排,以達到改善和提高農業條件,更大程度地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設施建設。土地平整工程的實施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利于田間機械化作業,有利于水土保持,滿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風要求,便于經營管理;田間道路工程的實施要從適應當地地形地貌條件出發,從方便農業生產與生活、有利于機械化耕作和節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綜合考慮,按照“因地制宜、節約用地、方便運輸、合理布局”的原則進行布設;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實施應有利于改善農田周圍的生態環境,防止或減少自然災害,提高耕地生產能力,促進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加大資金投入,集中資金保重點。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應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自身所具有的綜合性、區域性和按照項目管理的優勢,主動搭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整合平臺,按照“規劃先行,統籌安排,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和“資金渠道不變,統一規劃,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思路,統籌相關涉農項目資金,加強部門和項目間的有機銜接,形成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巨大合力。
5.整合項目,綜合資源。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復雜,任重道遠,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以財政支農資金為引力,以縣區為整合平臺,以涉農項目為依托,堅持綜合開發的原則,堅持規模建設的原則,堅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則,通過建立政府牽頭、部門實施、科學選點、統籌規劃、整合項目、規模開發、綜合資源、分別利用、渠道不變、歸口申報、縣級負責、有序推進、整體驗收、各記其功的項目建設機制,有效整合涉農項目,綜合開發資源,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使之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亮點,結構調整、特色示范的亮點,科學發展、持續利用的亮點。
6.創新機制,處理解決好土地流轉等問題。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在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積極促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同時,充分尊重項目區農民群眾的意愿,讓項目建設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各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應依托資源和產品比較優勢,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處理好糧食生產與發展優勢農產品和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關系,做到藏糧于田。走出一條立足區域優勢和主導產業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加強和改善生態環境,融入到高標準農田建設之中。應正確處理適當提高標準與經濟適用的關系,探索適應市場機制要求的工程運行管護機制和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確保國家投資效益的長期發揮。
7.加強管護利用。要堅持用科學的理念創新建立一種新型的管護機制。一是法律保護,將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法》的有關規定予以重點保護。二是明確管護主體及責任,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應建立統一的、規范的高標準農田工程建設永久性標志牌,標明工程的范圍、面積、主要設施及管護責任單位等。要辦理好移交手續,縣、鄉(鎮)、村層層簽訂管護責任書,落實責任人,建立高標準農田管護長效機制。三是推廣科學技術,搞好開發利用。在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大力推廣先進的、成熟的、品質優良的科研成果,堅持標準化生產,使改造后的農田實現優質高效。
參考文獻:
[1] 張鋼軍, 張恩祿,侯宇.關于推進遼寧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思考[J].農業經濟, 2010,(3).
[2] 江蘇省農業資源開發局土地治理項目處.農業綜合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3).
[3]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問題與對策[J].浙江國土資源,2007,(2).
[4] 2009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 示范工程項目正式啟動,進展順利開局良好[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10.
《規范》要求,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要堅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規范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堅持規劃引導,統籌安排,規模整治,優先在基本農田范圍內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差別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措施;堅持數量、質量、生態并重;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鼓勵農民采取多種形式參與工程建設;以土地整治專項資金為引導,聚合相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主要目標包括五方面:一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完善田間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五是建立保護和補償機制,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持續利用。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基本農田整備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規劃確定的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整理重點縣。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區域、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林區、退耕還草區、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庫水面等區域則禁止建設。
《規范》強調,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項工程。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現每個耕作田塊直接臨渠(管)、臨溝、臨路,保證每個耕作區與農村居民點相連。
《規范》還規定了各項工程的具體建設標準,如耕作層厚度應達到30cm以上,有效土層厚度應達到60cm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數應不低于0.6,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應不高于8%,基礎設施使用年限一般不低于15年等。
中圖分類號:S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4003602
1引言
隨著土地整治被正式寫入2009年中央1號文件,開展土地整治工作已經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科學合理的編制好土地整治規劃是實施好土地整治工程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本文選取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區為研究對象,針對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編制中的重大問題及重點內容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以期對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參考。
2重點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
2.1擴大基本農田面積
第一,在堅決落實上級土地整治規劃確定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的基礎上,結合本縣域自身的資源特點和資金能力,合理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目標,包括建設規模及質量。第二,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內,通過實地調查、潛力分析,結合變更調查和農用地分等定級等成果,將零星分散的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布局,科學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并確定各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內的主要建設任務。第三,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內應合理補充耕地,增加耕地有效面積。目前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多有條田不平整、農村道路冗余占地、田坎系數過高等現象。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應優化耕地溝、渠、路、林網配置,通過農田整理、溝渠整理、農村道路及養殖用地復耕,田坎系數降至20%以下,調整零星地類,完善田間路和生產路的布局,道路盡量采用硬化路面和路肩,減少道路占地和橋涵閘等交叉工程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積。
2.2提高基本農田的質量
第一,提高基本農田區域內的設施水平。目前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設施老化嚴重,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因此應合理利用水資源,建設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增強農田防洪排澇能力,通過農業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內的耕地質量等級。第二,提高基本農田區域內的土壤肥力。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內應結合農業結構調整,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改善管理條件及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安排種植制度,采用輪作、間作等耕作模式,改善耕作條件,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增加土壤厚度,耕作層厚度應達到30cm以上,有效土層厚度應達到60cm以上,改善土壤pH值,發揮耕地最優效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
2.3治理基本農田的生態環境
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為原則,強化高標準農田生態環境建設。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內改善農田水土保持、加強農田林網空間配置,形成“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逐步建成完善的農田生態防護體系,建設農田生態景觀;嚴格控制農田面源污染,推廣應用生物肥、有機肥,營養平衡施肥技術;杜絕對環境有污染的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施用,有效控制農藥及農用化肥污染,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采取措施防治工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對土地的污染,加快污染土地的治理,尤其是重金屬污染治理,逐步減少工農業生產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
3農業用地綜合整治
3.1提高農業生產基礎條件
農用地整理是指采取平整土地、歸并地塊,建設灌溉、排水、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措施,通過綜合整治農用地及其間的零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質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農田集中連片程度,促進農田適度規模經營,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活動。莊河農用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70%以上,因此農用地整理是莊河土地整治的主要內容。農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較大,園地所占比例最小,大面積連片的耕地分布在南部的沿海平原。充分利用莊河天然的水資源優勢,興修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耕地灌排能力,完善田間道路工程,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改造農田林網;加強農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深耕深松、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中低質量耕地等級,同時強化新增耕地質量建設;重點整理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的耕地集中分布區域,建設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設施的、高產穩產的優質耕地,引導建設用地逐步退出,形成集中連片的、耕地質量優良的基本農田補給區域,保證基本農田總量有增不減;推進低效果園和低效林的整治,加強設施農業用地建設,促進農用地的綜合整治。
3.2發展現代都市農業
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做好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力爭建設優質稻示范縣,依靠科技,改良品種,種植優質水稻、果蔬。引導農民采用先進農業技術,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向有機農產品基地發展,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產品質量,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生產,創建綠色品牌。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拓展農業功能,構建農村生態旅游,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化經營,扎實推進地區水果蔬菜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大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將水果的發展與旅游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相結合,充分發揮特色種植業資源優勢,培植龍頭企業,建設集旅游、休閑、農業觀光、娛樂、飲食為一體的水果主題生態觀光園,不斷擴大基地種植面積,提高果品科技含量,加快水果產業化發展。
4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4.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逐步推行散亂的農村居民點適度集中,合理引導農村住宅建設,形成空間布局合理的農村居民點體系。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進行村莊格局調整,鼓勵農民騰退宅基地,合村并點,改造空心村,改變農村居民點分散、無序發展模式,推動中心村建設,鼓勵和引導村莊遷移到中心村,并及時復墾騰退的農村建設用地;通過土地整治,優化村莊布局,改善村容村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實現農村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保護和傳承地方獨特的歷史文脈和民俗風情,保護自然人文景觀和特色村莊,建設特色魅力新農村。
4.2規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將若干擬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即拆舊地塊)和擬用于城鎮建設的地塊(即建新地塊),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等措施,實現耕地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建設用地不增加、布局更合理、節約集約用地等目標的土地整治活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本輪土地整治規劃的獨有特色,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項目建設對土地剛性需求愈來愈大情況下的解決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抓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有利于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保證城市建設用地的指標,科學合理規劃用地結構,實現土地集約化經營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逐步消除城鄉結構二元化。
按照“政府引導、公眾參與、先易后難,逐步實施”的原則,協調各部門規劃,規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優先選擇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工作基礎較好的地區實施增減掛鉤,切實維護農民權益。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穩步推進對散亂、廢棄和低效利用的農村建設用地的整理復墾,合理確定的增減掛鉤試點拆舊區位置、范圍、規模和時序,工礦廢棄地、鹽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廢棄地也可以作為增減掛鉤拆舊區,增加建設用地的供給能力。加大對拆舊區土地復墾的資金投入,加快復墾項目實施進度,規范操作,確保新增耕地質量并按期歸還周轉指標。使用增減掛鉤指標的地塊所產生的土地收入應優先用于農村土地整治項目,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5適度開發未利用地
莊河市擁有60多萬畝的未利用地,包括水域、灘涂沼澤和自然保留地,未利用地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應堅持因地制宜,以“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林則林”為原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創新未利用地開發模式。對于低丘緩坡未利用地,可以采用臺地開發、緩坡式開發等土地開發模式,盡可能少破壞原始地形,以免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在土壤條件好,有水源保障的未利用地區域,優先推進宜耕后備土地開發,增加耕地有效面積;將臨近城鎮的,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未利用地開發為建設用地,以解決建設用地緊張的矛盾;對于成片的草地、水源涵養地,可以發展林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對于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地區的未利用地,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6保障措施
科學嚴格的保障措施是土地整治規劃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土地整治規劃實施應成立土地整治領導小組,建立目標責任制度,動態巡查制度。同時擴大土地整治資金投入和融資渠道,發揮資金整體效益,嚴格把控土地整治資金專款專用,保證土地整治資金健康、安全運行。建立土地整治規劃信息系統,做到“一張圖”管理,注重培訓與學習,全面提高土地開發整理專業隊伍的整體素質。建立規劃公告和建設項目的公示制度,充分征求社會各界意見,隨時接受公眾查詢,讓廣大群眾參與規劃實施的監督,確保土地整治規劃的實施。參考文獻:
[1]張占錄,張正峰.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F3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0-2287-03
Regionalizing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Based on Niche-fitness Suitability Model with Potential Construction
GUO Feng-yu,MA Li-ju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niche theory. The potential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in the aspect of ecology was studied. Taking Lulo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niche and realistic niche was analyzed. A model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niche with 12 indexes from 3 aspects with natural endowments of farmland,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and site condi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county area was regionalized using GI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potential construction; regionalization; niche fitness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非生命學科與新興學科科研發展基金(Fs2009201);河北省科技計劃項目(11237109D)
以河北省盧龍縣為例,在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實質和內涵基礎上,構建基于生態位適宜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模型,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進行合理的分區,旨在為有序引導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使工程設計更有針對性,編制更適合實際的工程措施,從而有效提高縣域耕地等別。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盧龍縣地處河北省東部,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區,位于118°45′-119°08′E,39°43′-40°08′ N,總面積955.82 km2。依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確定的2011年盧龍縣基本農田控制面積為37 297.04 hm2,基本農田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9.02%,占農用地面積的51.43%。盧龍縣是全國116個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近年來基本農田整理項目規模8 474.80 hm2,占基本農田總規模的22.72%。通過整理,區域內基礎設置得到極大完善,基本農田質量顯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2數據來源
研究選取的數據包括盧龍縣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和耕地質量等級補充完善成果,盧龍縣DEM高程數據、地形圖、土壤圖、基本農田劃定外業調查數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2011年經濟統計年鑒、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和農開辦農業水利項目等資料。
1.3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評價
1.3.1生態位適宜度模型生態位適宜度是在Hutchinson的“n維超體積”生態位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指作物的現實資源位與其最適生態位之間的貼近程度,用于表征作物對其生境條件的適宜程度[1,2]。運用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可以認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必須以各種資源條件為支撐和基礎,他們共同構成一個多維的資源條件空間[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所需的各種資源因子構成最適資源生態位空間,耕地的現實資源構成對應的現實資源生態位空間。二者之間的匹配關系,反映了區域耕地現狀資源條件對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適宜性程度[4]。當現實資源位完全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需要時,顯示生態位適宜度為1;當現實資源位完全不能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需要時,生態位適宜度為0。可見生態位適宜度能夠反映區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資源需求與現狀資源生態因子之間是否具有良好的匹配關系[2]。通常情況下,作物對資源環境的要求可分為如下3類:
對于正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標因子資源必須滿足其最低要求,而且越豐富越好,如土壤有機質含量,計算公式為:
xi= 0 si
對于負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標因子資源的現狀值越低越好,如坡度,計算公式為:
x= 1si≤Dimin1-(s-D)/(D-D)?RDiminDimax(2)
對于最適值在某一區間,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好的指標因子,如路網密度,計算公式為:
xi=0 si≤Dimin,si≥Dimax(Si-Dimin)/(Diopt-Dimin)?RiDimin
式中,xi為第i種資源的生態位適宜度指數,Si為資源現狀的測度,Di為對資源要求測度,Dimin為資源要求的最小值,Dimax為資源要求的最大值,Diopt為資源的理想要求值,Ri為資源的保證率。
1.3.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定義,即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高農田基礎設施水平和配套程度,改善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改善農村生態景觀,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促進高標準農田持續利用的系統工程。本研究在考慮盧龍縣農業生產的特點并結合實地調研與咨詢專家的基礎上,遵循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從自然稟賦、基礎設施與施工條件和立地條件3方面選取12個指標因子,構建了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相結合確定指標因子的權重(表1)。
1.3.3評價指標分值計算由于各評價指標的取值范圍和量綱往往不一致,難以直接進行比較分析,所以要將各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使不同性質、不同度量的評價指標具有可比性[5]。根據因素指標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借鑒農用地分等體系中的賦值標準,采用經驗法和專家咨詢法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評價指標分級賦值標準。根據因素指標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可將評價指標分為閾值型因子和數值型因子。對于閾值型指標按照表2進行分級打分,對于數值型指標,可按相關公式計算[6-8]。
1.3.4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評價根據Shefold限制性定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適宜性通常由隸屬度最小的因子決定,當某些因素在數量或質量上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接近某一臨界值時,就成為限制性因素[5,9]。采用綜合生態位適宜度評價模型[式(4)]行指標量化分布的空間疊加,得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綜合生態位適宜度,采用自然斷點法,將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劃分為基本具備、稍加改造、全面整治3大建設潛力類型區[6,10]。
Sp=0min(xi)∈0Sp=xi × wsi min(xi)?埸0(4)
式中,Sp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適宜性指數;xi為某一評價單元指標的生態位適宜度值,wsi為第項指標的權重,n為指標個數。
2結果與分析
盧龍縣基本保護區內共有耕地28 822.24 hm2,通過上述評價可劃分為基本具備、稍加改造和全面整治3大建設潛力類型區。即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區(Ⅰ)、稍加改造區(Ⅱ)和需要全面整治區(Ⅲ)。由圖1可知:
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區(Ⅰ) 面積為11 306.24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39.23%。該區域屬于基本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盧龍縣南部的平原地區和縣城北部潘莊鎮、劉家營鄉、燕河營鎮和陳官屯鄉的平原地區。近期建設的區域面積較大,該地區的基礎條件較好,建設的迫切性和可行性都較高,只需進行較少的投入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稍加改造區(Ⅱ)面積為6 468.57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22.44%。主要分布在下寨鄉、雙望鎮、印莊鄉和潘莊鎮,分布與近期建設區相鄰,反映其建設具有明顯的過渡性以及連片推進性,該地區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稍加改造區域。區域內灌溉排水設施、道路年久失修,基本農田質量有待提高,應針對該地區基本農田的不足,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項目設計與施工。
需要全面整治區(Ⅲ)面積為1 1047.43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38.33%。主要分布在盧龍縣的北部、西南部和東部半丘陵地區,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全面整治的地區。該地區基本農田坡度影響較大,同時基本農田的自然稟賦較差,基礎設施存在灌溉不足、道路缺損等嚴重的情況,由于分布受地形因素的限制連片性以及區位條件都較差,施工難度較大且所需資金較多,因此為高標準基本農田遠期建設區域。該區域的基本農田生態環境脆弱,建設工程應以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同時加強基本農田的質量。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內涵出發,構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生態位適宜度模型,以GIS技術為支撐,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進行研究,將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分為3大潛力區。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區呈現明顯的空間聚集特性,由平原區向丘陵區、半山區依次過渡分布,結果表明生態位適宜度模型能夠有效劃分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適宜度的空間差異性。
本研究指標權重確定采用的是專家打分法,主觀性較大,可能造成評價結果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今后如何確定一個客觀評價系統需要進一步研究。科學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區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主要側重于耕地的自然屬性因素,實際工作中還應考慮社會經濟條件、政策限制等因素。
參考文獻:
[1] 聶艷,喻婧,崔燦. 基于GIS和生態位適宜度模型的園地適宜性評價――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8):1000-1005.
[2] 牛海鵬,趙同謙,張安錄,等. 基于生態位適宜度的耕地可持續利用評價[J]. 生態學報,2009,29(10):5535-5543.
[3] 郭姿含,楊永俠.基于GIS的耕地連片性分析方法與系統實現[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3):60-62.
[4] 李秀珍,布仁倉,常禹,等. 景觀格局指標對不同景觀格局的反應[J].生態學報,2004,24(l):123-134.
[5] 錢輝,張大亮. 基于生態位的企業演化機理探析[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6(2):20-26.
[6] 張志斌,潘晶,李小虎. 近30年來蘭州市人口密度空間演變及其形成機制[J]. 地理科學,2013,33(1):36-44.
[7] 馮銳,吳克寧,王倩.四川省中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22):243-251.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08-10-1
1 建設背景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是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要確保我國的糧食供給能力,不僅要保證耕地的數量,同時更要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產出率。對此,吉林省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投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也是優化利用土地資源,建立高產穩產有效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的有效途徑。
2 松原市概況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地處中溫帶,幅員面積22034平方公里,占吉林省面積的12%,總人口290余萬。松原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長期以來,松原市農民有著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為吉林省的糧食生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不過由于松原市特有的自然條件原因,松原市年降雨量偏少,春旱情況多有發生,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在農業生產中還存在不少問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需要迫切改變現狀,以促進農業生產長遠發展。
松原市地處松嫩平原南部,地勢平坦遼闊,土壤肥沃。主要由松嫩沖積平原、松遼分水嶺臺地平原組成,耕地資源較為豐富,平均海拔高度為130~266m之間。松原市水資源比較豐富。主要的土壤類型有草甸土、黑土、黑鈣土和河淤土等,優越的土地資源,為松原市的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有利的發展條件。
3 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標準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為滿足農田耕作、灌排需要而進行的田塊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應實現田塊集中,耕作田塊平整,耕作層土壤理化指標滿足作物高產穩產的要求。其目的在于經過土地平整、深耕深松后的土地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通過田塊內的局部平整使田塊平整度、規整度有所提高,有利于田間管理及田間機械化耕作。根據松原市基礎條件,經實地踏勘和計算得知,松原市在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過程中,田塊規整程度要達到90%以上,旱地坡度在2級以下,土層厚度達到50cm以上,pH值在6.5~8.5,滿足本地區建設高標準農田標準,適合高產作物生長發育。
3.2 灌溉與排水工程
灌溉與排水工程是為防治農田旱、澇、漬和鹽堿等災害而采取的基礎設施建設,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核心內容。目標是要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即通過灌溉與排水工程設施的配備來達到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目的,從而提高農業生產帶來的收益。松原市水資源相對豐富,灌溉排水條件均可滿足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3.3 田間道路工程
田間道路工程指為滿足農業物質運輸、農業耕作和其他農業生產活動需要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包括田間道和生產路。其服務于一個或幾個耕作田區。為了提高田間作業及管理的效率,要求道路具有較高的通達度和合理的道路占地率。
松原市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工作的相關要求,平原地區田間道路通達率達到100%。道路占地率不高于3%,能夠滿足農業機械化和生產生活便利的需要。
3.4 農田防護與生態工程
農田防護與生態工程指為保障土地利用活動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態條件,防止或減少污染,自然災害等所采取的各種措施。結合松原市的實際情況,該工程主要指農田防護林工程。
農田防護面積比例指各類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持工作建設,受防護的農田面積占項目區認定高標準基本農田面積的比例。根據《標準》要求,依據松原市的具體情況,農田防護面積比例不低于90%,農田防護效果良好。
4 意義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在城鎮化不斷加快的今天,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實現農業生產和農村現代化的基礎。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對田、水、路、林、村等重新規劃,等工程措施,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更提高了農田的抗旱能力和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既提高了耕地質量和土地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農民收入。
中圖分類號 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2-0115-02
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展順利,成效顯著。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項目區土地平整度大大提高,田間道路通行能力明顯增強,田間排灌配套渠系基本建立,農田抗災減災能力增強,農田機械耕作條件大幅度改善,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 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成效
1.1 耕地數量增加質量提升,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蚌埠市五年來共完成93個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規模118 320hm2,平均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87,新增耕地
1 100hm2,此外,通過大力開展高標項目區空心村復墾2.2hm2,改建、新建中心村居民點9 527hm2,促進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布局,項目區新增糧食產能15 099萬kg,蚌埠市糧食連續五年豐產,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藏糧于地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1.2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是配套完善了農田基礎設施。蚌埠市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要求,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新建和改建農田排灌、田間道路、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持工程,不但大大提高農田基礎設施保障能力,而且規范了基礎設施占地,提高節約用地水平,蚌埠市高標準農田的基礎設施占地率平均為6.4%,低于國家規定的8%。二是改善了農田機械作業條件。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共新修或改建田間道2 218km2,硬化田間道1 306km,新建、改建生產路1372km,使項目區道路通達率達到100%,極大改善了農業機械化交通條件;新增機耕機收面積10.7萬hm2,占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90%。三是改善了農田灌排條件。蚌埠市5年來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共新增和改善農田防澇面積10.5萬hm2,占建成總量的88%;新增和改善節水灌溉面積8.1萬hm2,占建成總量的68%。新建、改建各級灌、排(渠)管道、排水溝、灌溉兩用渠道4 310km,新建、改建農用橋6 235座,新建、改建機井6 149眼,新建、改建涵洞、渡槽、倒虹吸12 246座,新建、改建各類水閘3 038座,新建、改建泵站200座,新建輸電配線42.59km。四是提升農田防護能力。蚌埠市93個項目區共建造防護林134.20萬株,新增農田防護面積11.8萬hm2,防治水土流失面積5.9萬hm2。不僅在防御自然災害、防風固沙、保水固土、涵養水分、凈化大氣、減少污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還維護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優化了農田景觀,為項目區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保障。五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蚌埠市通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有效推動機械化耕作和適度規模經營,搭建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培育和l展了20個新型農業經濟體,同時流轉土地7 873萬hm2(通過問卷調查涉及項目區),其中農業企業和種糧大戶流轉土地5 927萬hm2。如2014年度固鎮縣連城鎮良種場高標農田項目,通過土地整治完善了項目區的排水灌溉工程,建成四通八達的田間道路,部分企業和個人對整治后的土地非常滿意,先后流轉土地近66.7hm2,建起了特色葡萄園和綠色有機蔬菜大棚,產品遠銷南京等地。
1.3 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滿意度 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一方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擴大了農民增收的途徑,解放了大批勞動力進城務工。蚌埠市5年來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受益人口達866 830人,通過懷遠縣、固鎮縣調查問卷統計:蚌埠市農民新增土地租金0.91萬元,參與高標準農田項目施工勞務收入3 504.73萬元,土地流轉后剩余勞力進城務工增加收入75 475.65萬元。
在提升農民滿意度方面:蚌埠市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廣泛參與的高標準農田實施機制,引導農民積極參與項目選址、規劃設計方案論證、工程質量監督、項目驗收及建后管護利用等工作,把農民意愿真正落到實處,提高農民對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滿意度。蚌埠市在懷遠縣、固鎮縣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調查問卷活動,通過6 299份調查問卷數據統計:農民對工程建設質量情況滿意度為97.03%,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推進土地整治項目滿意度98.44%,農民生活便利程度提高值93.76%,農民總體滿意度達97.40%。蚌埠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獲得了項目區干部、群眾的高度肯定。
2 主要措施
2.1 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5項制度 一是建立目標考核制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內容納入各縣區政府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二是建立工作例會制度。三是建立高標準農田項目巡查制度。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動態巡查,并制定了《土地整治建設項目巡查制度》、《土地整治建設項目巡查計劃》。四是建立重點督辦制度。對重點項目或進度異常的項目及時開展聯合專項督辦。五是建立信息報備制度。為更好的完成高標準農田項目在線監測監管工作,建立了信息報備平臺,定于每季度第3個月的25日,集中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報備和維護工作。
2.2 建立市級土地整治專家庫 規范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的評審和驗收工作,面向社會廣泛征集農、水、林、財、交通、審計、工程等行業專家,建立土地整治評審驗收專家信息庫。
2.3 通過購買社會服務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 一是公開招標確定項目財務決算審計單位,對項目開展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將審計工作貫穿項目建設始終,有效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和合理性。二是通過招標確定復測單位,開展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竣工驗收復測工作,復測合格的項目再組織市級驗收。三是對高標農田項目建設中的部分單體工程開展第三方質量檢測,針對大型農橋(單跨6m以上)及田間道路(砼),要求必須提供第三方質量檢測報告,有效認定高標項目單體建設質量,為驗收工作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撐。
2.4 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大數據建設 在項目申報、驗收等方面堅持“以圖管地”,充分利用收集的項目信息和數據,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高標準農田項目在一張圖上的分層管理和即時跟蹤,形成高標準農田項目信息大數據,滿足多類別多層次管理需要。
3 建議
(1)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堅持與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化經營相結合。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要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支持貧困村脫貧致富;要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注重發展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美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2)高標準農田項目要實行綜合整治。根據本區域自然資源特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土地利用狀況等因素,差別化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注重“雪中送炭”,不忘“錦上添花”,鼓勵開展高標準生態農田建設,實現高標準農田數量穩定、質量提升、景觀優化,生態良好。
(3)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依法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引導農民采取多種方式參與項目建設。
參考文獻
[1]趙凡.土地整理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J].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2012(7).
[2]吳海洋.“十二五”時期中國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中國土地科學,2013(3).
[3]王洪波,程峰,張中帆.中國耕地等別分異特性及其對耕地保護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1(11).
[4]夏方舟,嚴金明,劉建生.農村居民點重構治理路徑模式的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14(3).
中圖分類號:S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7-0053-02
1 引言
所謂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將耕地整理成為“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澇能排、旱能灌、漬能降”的高產穩產田。以糧食主產區特別是糧食核心產區為重點,集中力量建設永久性高標準農田,有利于形成發展我國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有利于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戰略方針,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 黃河三角洲地區農業綜合開況
墾利縣位于山東省東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縣域呈西南、東北走向,東瀕渤海,西北與利津隔黃河相望,南接東營市東營區東北部與河口區毗鄰。自2004年以來,墾利縣先后有17個國家立項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實施,其中,中低產田改造項目10個,改造低產田11.5萬畝;產業化項目6個;科技推廣項目1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累計搬動土石方1256萬m3,開挖各類溝渠1743條,長1542km;修建各類水工建筑物908座;建成高標準農田防護林網11.5萬畝;擴大灌溉面積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5萬畝;新增糧食產量345萬kg,累計完成投資17174萬元,新增產值34515萬元。通過實施的配套溝渠、建筑物、U型襯砌渠道、暗灌排堿、農村生產便道、機耕道整治維修等工程項目,基本實現了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
3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必要性
下面以黃河口鎮北新片1萬畝土地治理項目為例,按照現有建設投資標準、建設高標準農田標準,對項目區進行分別測算。
3.1現有標準建設內容及效益測算
項目區設計開挖整修溝渠路228條,長148km,土方91.5萬m3;修建各類水工建筑物75座;襯砌渠道4km。整平土地4000畝,技術培訓6000人次,營造農田林網植樹6.24萬株。項目建成后,種植糧食0.3萬畝,棉花0.7萬畝,年可新增糧食產量100kg/畝,棉花(皮棉)15kg/畝,年可新增產值350萬元,年新增利潤159萬元。
3.2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及效益測算
項目開挖整修溝渠路228條,長148km,土方120萬方;修建各類水工建筑物82座,排灌站2座;襯砌渠道15km;暗灌排堿3000畝。改良土地10000畝,修建機耕路12km。技術培訓15000人次,引進優質品種和先進生產管理技術,示范推廣10000畝。營造農田林網植樹15萬株。扶持建設新農村4個。項目建成后,種植糧食0.7萬畝,棉花0.3萬畝,年可新增糧食產量250kg/畝,棉花(皮棉)25kg/畝,年可新增產值786萬元,年新增利潤254萬元。高標準農田建設使農田完全實現自流灌溉,節水灌溉率達到70%,灌溉率達到85%以上;平整土地,修建田間生產路和主干道,達到晴雨通機(車),農業機械化程度80%以上;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農田防護林控制面積達到85%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措施到位,良種覆蓋率達到100%;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
從以上兩種建設的情況對比可知,搞好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區建設,能有效地增加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農民的收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3方效益共贏,有力地推動新農村建設步伐。
4 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幾點思考
(1)建設高標準農田,充分發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是與提高綜合生產能力關系最緊密、作用最直接的一項投入,是通過“藏糧于田”建立糧食安全長效機制的重要途徑。只有將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作為一項既管當前又管長遠的支農政策措施,切實加強輿論宣傳,切實加強領導,給予重點支持和保障,才能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為國家糧食安全強基固本的作用。
(2)加大治堿力度,推廣治堿先進技術。黃河三角州是退海新生陸地,土壤類型主要是潮土和鹽土。多數土地后備資源土壤呈高鹽性,且地勢低洼,地下水埋較淺,僅在1.8m左右,蒸降比為3.5∶1,土壤次生鹽漬化威脅大。加之耕作粗放,肥力不斷下降,特別是速效養分下降迅速,土地逐漸返鹽退化。探索、引進、推廣先進的治堿先進技術是提升農業綜合開發成效的重要措施,通過暗灌排堿、盲溝排堿、深溝排堿,測土配方施肥等方法,逐漸改土治堿,減少土壤含鹽量,增加土壤肥力,真正把中低產田改造成為高標準農田。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我國土地整治改革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2]。國家高度重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工作并頒布一系列相關文件,充分體現了基本農田建設任務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制定了建設全國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相關專項規劃和總體規劃;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設,促進農田在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下仍能產出高質量的糧食[3]。本文以廣東省為例,分析在政策的支持下具體地區是如何因地制宜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1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意義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通過土地整治的措施使農田達到集中連片、高量高質、設施配套、抗災能力強等要求,體現了運用現代化經營方式和技術的新型基本農田,是保證糧食與人均占有量相均衡的基本途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保證糧食高產量和優質量的前提,同時對因自然災害造成糧食不可預計的損害起到較強的抵御作用,為農田的安全形成一個“保護網” [4]。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科學手段。廣東省因地勢、天氣原因每年出現洪澇災害次數較多,造成廣東省的水土流失現象嚴重。為此,多次針對水土流失問題開展了治理工作,但取得的效果不明顯。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對水、村、林、路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改進交通、水利、環保等設施,主要目標是保護農田建設,能有效抵抗災害所帶來的影響,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7]。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創建新型農業模式的前提,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先決條件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實行農田責任制,將農田承包給個體。這種經營方式是土地利用結構較為零散,阻礙了農田規模的壯大。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應該利用現代化科技和新型的管理模式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進程,建設集中連片的農田模式。
2 廣東省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概況
2.1 廣東省建設區劃定形式
2.1.1 劃定原則
廣東省針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劃分原則是以國家土地資源部頒發的關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文件為方向,結合廣東省的實際情況將劃定原則劃分為:集中連片、將農田進行集中化管理;重點整治土地潛力較大、取得效益較為明顯的區域;將國家及各地區基本農田示范區作為參考標準與之相銜接;以不打破行政界限為前提進行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
2.1.2 構建指標體系
結合廣東省的實際情況,開展相關專家咨詢交流會。其主要內容是將廣東省的糧食生產能力、財政支持力度、基本農田的連片性、土地開發價值4個因素作為廣東省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重要考慮范圍,并合理劃分了這些因素的在工作中具體比重。農田連片性占重點建設區劃分指標體系的40%,財力支持占25%,糧食生產能力占15%,耕地政治潛力占20%(潛力因子分為潛力一級、潛力二級、潛力三級跟別對應的量化標準是100、80、60)。
2.1.2.1 連片性
連片性農田進行集中管理,是我國基本農田建設的重要方面。該研究以廣東省2010年1:10000土地利用變更數據為參考,結合縣域行政界線與相鄰基本農田融合起來[8]。在融合的過程中要進行2次操作,第1次是將帶有公共邊的農田圖斑進行融合后,再將空間距離100m范圍內的基本農田圖斑進行第2次融合,每1次的操作過程的前后都要仔細核對面積、圖斑個數等相關數據,保持數據正常化。
2.1.2.2 糧食生產能力
高產量、優質量的糧食出產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基本要求。因而,將地區糧食的生產能力考慮到劃定重點建設區重點范疇內。廣東省于2009年將其中的40個縣(市、區)評為糧食大縣。
2.1.2.3 財政支持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需要重新整治土地資源,依靠現代化農業技術來發展,所以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在資金投放之前要充分考慮并結合廣東省近幾年對建設高標準農田資金安排。
2.1.2.4 耕地整治潛力
確定耕地整治潛力級別可以直接引用廣東省頒布的整治規劃文件中的結果數據。
2.2 基本農田劃定技術方法
基本農田劃定技術方法首先以土地整治的現狀對土地利用的調查信息為基礎,結合土地的實際情況,將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結果對其進行評估、核實;要對基本農田保護片邊界進行綜合確定并將其編號、記錄,提取農田保護片的地類圖斑目前存在的信息;根據農用土地的分等成果提取基本農田質量相對應的等級信息,并按照規定錄入基本農田圖斑屬性與基本農田保護片;建立有效的數據庫并落實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達到基本農田的劃定成果。通過對廣東省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舉措的具體分析,在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發現并解決這些問題對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有著深遠的影響。
3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應注意的要點
3.1 探究地貌地形、水文地質特點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因素直接關系到高標準基本農田規劃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效性。廣東省位于南方,其丘陵地帶與北方的平原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定要進行地質條件的勘察。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這些基本情況之后,才能更加順利的開展工作。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質等這些條件的觀察和分析,是為農田施工建設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據的途徑。在施工前,相關設計工作人員一定要深入到施工現場,做好規劃。要在實踐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勘察結果采用不用的施工方法,制定科學的施工方案。總之,在高基準農田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礎條件的分析和研究,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應該充分結合項目的施工特點,嚴格按照施工標準要求開展工作。
3.2 農田建設要積極對接其他的基礎設施
農田建設與水利工程項目建設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水利工程建設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礎。農田建設項目和水利工程建設的最終目標都是為農業生產和發展服務。在農田建設過程中,應該根據地方擁有的水利工程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建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利工程,盡量避免對其造成不良的擾動和影響。在高基準水利建設和土地整治過程中,將“最后一公里”的任務落實到位,取得最為理想的成績。
3.3 注重施工工程質量的監督與管理
農田建設施工質量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只有確保工程施工質量,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在工程質量控制中,應該做好工程驗收以及施工過程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與項目以及立項等方面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系,調動全體管理以及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在工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實施同步的監督與管理,將施工方與監理方的質量檢驗資料分類建檔進行管理。對施工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工程變更問題進行嚴格的審核。工程變更一定要堅持以工程質量為中心,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同時進行工程變更。質量控制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在實踐中,一定要注重各種細節的管理,及時進行備報案等整理工作,將工程內業管理和外業管理相結合,確保工程質量的總體達標。
參考文獻
[1] 沈明,蘇少青,陳飛香.廣東省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劃定[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0).
[2] 沈明,陳飛香,蘇少青等.省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劃定方法研究――基于廣東省的實證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2,26(7).
[3] 鄧建中,周惠紅.基本農田保護分布圖的編繪及標志牌的制作――以廣州市花都區為例[J].地礦測繪,2012,28(3).
[4] 張滿紅.廣東省基本農田保護工作20年回顧與展望[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1).
[5] 吳曼喬.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牌制作的技術質量實現[J].科技信息,
2013,(13)
[6] 王增剛.GIS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
2不同類型土地整治工程技術
目前,土地綜合整治包括:
①對未利用地的開發利用,如根據需求和現狀將未利用地改良為農地或建設用地;
②對已利用地的綜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產值,如對農地的改良、配套,進行集約化利用,建設高標準農田;
③對現狀土地進行土地市場一級開發支持經濟建設,對污染、災毀及破損土地的整治利用等。筆者基于長期的實踐經驗,結合實際提出了以下不同類型土地整治工程技術。
2.1非農用地轉化為農用地工程
非農用地是指農業用地和暫時難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巖、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農村聚落,大、中、小城鎮,工礦區,交通運輸、名勝古跡、旅游、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等占用的土地。我國非農業用地約占國土中面積的22.9%。農業用地又稱農用地,指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養捕水面、農田水利設施用地(如水庫、閘壩、堤埝、排灌溝渠等),以及田間道路和其他一切農業生產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農用地轉變為農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工程專項規劃的指導下,根據土地的適宜性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對田、水、路、林、村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整治,對土地資源重新配置,可以實現資源的積極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資源集中集約化發展,有效地改善土地生態環境,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非農用地轉化為農用地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是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動。在工程中應遵循因地制宜、系統性、整體性和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內容包括成土、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水利配套、電力、林業、道路等內容。在土地開發工程中應兼顧國家惠農政策,結合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因地制宜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如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生態農業等。
2.2建設用地整備工程
建設用地,是指付出一定投資(土地開發建設費用)、通過工程手段為城鎮村及工礦等各項建設提供的土地。它是利用土地的承載能力或建筑空間,不以取得生物產品為主要目的的用地。據土地所用權特點,建設用地整備工程,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權委托企業,對一定范圍內的現狀土地(包括農用地、建設用地及未利用地)進行統一的征地、清表、整治、平整并進行適度市政配套設施建設,使之達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電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通訊、通氣和土地平整)或“七通一平”(給水、排水、通電、通路、通訊、熱力、燃氣和土地平整),從而符合建設用地標準的過程。建設用地整備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過一定工程、生物或技術手段,使海域、沼澤或土質難以為建設用地所利用的土地達到建設用地的標準。例如,荷蘭、日本、中國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將原有的海域、湖區或河岸轉變為陸地作為建設用地,需要圍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沼澤地區的地基承載力較低,當作為建設用地開發時,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積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載力和改善環境衛生狀況。
2.3污損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損土地是指由人類活動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損毀,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來的使用價值和建設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損毀土地。對污損土地進行改良改造區別于其他廢棄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據“因地制宜”原則,采取不同的技術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復損毀土地,并通過污損土地利用評價,使其達到農用地或建設用地的使用標準。
2.3.1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污染土地是指人類活動或自然因素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環境質量惡化,對空氣、生物、水體或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使其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受到影響的土地。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是利用一定的技術措施,對污染土地進行改造使其恢復到未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按地點可分為原位改良改造技術和異位改良改造技術。原位改良改造技術即對未挖掘的土壤進行改良改造;異位改良改造技術指對挖掘后的土壤進行處理的過程。土地污染改良改造按操作原理主要分為物理改良改造技術、化學改良改造技術和生物改良改造技術[。污染土地的物理改良改造是指通過物理過程的調節或控制,改變土壤的物理性狀,使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將污染物與土壤分離或轉化為低毒或無毒物的改良改造過程。主要的物理改良改造技術有客土和換土技術、蒸汽浸提技術、玻璃化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電動力學技術、熱處理等。污染土地的化學改良改造技術是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學試劑,使其與土壤中的污染物發生化學反應,如氧化、還原、酸堿、中和、聚合、沉淀等反應,從而使污染物從土壤中分離、轉化、降解成無毒或低毒性物質。典型的化學改良改造技術有化學淋洗技術、氧化/還原技術、溶劑浸提技術、施入改良劑或抑制劑等。污染土地的生物改良改造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和發展起來的,主要是指依靠某些生物的活動和具有某些特的微生物,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清除或降解,使其轉化為無毒或低毒物質的過程。它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從而實現污染土壤改良改造的目的。狹義的生物改良改造僅指微生物改良改造,廣義的生物改良改造包括微生物改良改造和植物改良改造,有時也包括動物改良改造。
2.3.2損毀土地改良改造技術。損毀土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土地表土喪失或整個土地毀壞而造成土地第一生產力的喪失。損毀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對損毀土地進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復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設和群落建設兩大內容。生境建設是對地貌的重塑和土壤改良培肥,其核心在于“造地”,為生物群落建造一個良好的生境。群落建設則包括植被重建和引入土壤微生物及動物,其核心內容是植被。對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對于凸型地貌重塑則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礦山開采造成的土地損毀較為嚴重,對于礦山損毀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剝離—采礦—復墾”一體化工程技術,實現“邊開采,邊復墾”的良性循環。
2.4低標準用地提升工程
2.4.1低標準農業用地提升為高標準農業用地工程。高標準農業用地可定義為:一定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設施配套、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耕地,包括高標準基本農田和其他高標準農用地。低標準農業用地變為高標準農業用地工程是通過對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使項目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使其能達到或基本達到:水源覆蓋實現方田化,灌溉實現節水化,秸稈實現還田化,耕作實現機械化,施肥實現配方化,種子實現良種化,田間道路實現沙石化,農田林網實現網格化,田間種植實現規范化,農產品實現無公害化。
2.4.2低標準建設用地提升為高標準建設用地工程。高標準建設用地可概括為: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遵循現有土地利用規劃及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合理布局各業用地,調整優化用地結構,加強監管,通過科學技術增加對存量土地的各種投入,實現邊際投入等于邊際收入時土地使用價值最大化的利用狀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的需求,促使土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得到明顯提高。高標準建設用地建設最終是為實現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而土地集約利用的前提是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結構的優化完善。高標準城市建設要按照城市建設規劃,合理調整城市各業占地布局,嚴格控制大面積囤地現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標準農村建設可按照新農村建設標準,對原有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合理規劃布局,減少或消除農村大片閑置地,消除空心村,做好土地復墾工作。對舊工礦用地進行考證,對廢棄區進行生態修復,拆并不合理采礦區,做好原礦用地生態修復工作。
3未來土地整治工程技術的發展趨勢
21世紀土地整治工程技術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使規劃、設計、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信息、監測及標準規范等不同領域進行有效交叉和融合,通過系統集成與自主創新,使土地整治工程技術得到全面提升。未來的土地整治工程技術將以提高土地質量和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實現從注重數量向數量、質量、生態管護并重的方向轉變。具體發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技術將向的綜合化和集成化發展;土地整治工程技術將全面和深入的應用信息化;利用計算機仿真和模擬土地整治生態變遷;土地整治多源異構數據整合與互操作技術等領域的技術開發和工程化研究;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向生態化、智能化、節水節地型和可視化發展;質量型和生態型土地整治技術將實現針對性、高效性和最優化;土地整治的景觀重塑和恢復工程技術;土地整治監測將從注重數量監測向數量、質量、生態和效益監測發展;土地整治的施工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利用。
3.1農田建設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傳統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進的工程技術支撐,導致農田路溝渠使用壽命短,土地平整質量難以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態環境質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區、不同土地類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對于諸如溝渠、道路設計強度、建設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藝、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顯差異,對一些關鍵景觀斷裂點的修復也缺少精細化的工程技術支撐,這些均影響土地整治的可持續性和工程效益的發揮。因此,研發新的適應農田建設的規劃與設計技術,提出專門的精細化土地平整工程技術,應用激光技術進行土地精細平整作業,自主研發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新材料、新產品與施工工藝,增強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育工程能力等領域將是未來農田建設工程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3.2礦區土地復墾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發達國家把復墾工程作為礦區開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視礦區生態恢復、景觀重塑、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土地復墾、復墾工程與周邊景觀協調以及復墾土地的跟蹤監測與評價。因此,礦區復墾土壤的地表穩定與侵蝕控制技術、土壤結構破壞與污染的重構與修復技術、防治礦山生態災害技術、植被重建與生態恢復技術及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集成技術等是未來礦區土地復墾工程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3.3污染土地修復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發達國家污染土地修復工程主要采用實驗室研究—中試或現場試驗研究—大規模工程應用的基本模式,修復基質由單一的土壤修復過渡為土壤和地下水綜合治理,修復技術涵蓋了物理、化學及其生物修復類型。因此,研發綠色可持續單一修復工程技術、多種修復方法耦合聯用技術、研制專用修復設備和藥劑產品是污染土地修復未來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