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0:2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它不斷改變著世界的商業模式和人們的生活習慣,而互聯網與金融的“牽手”,將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精神與傳統金融的相互滲透、結合,通過網絡平臺、軟件終端以及移動互聯網,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搜索引擎、社交網絡、物聯網、智能設備及定位功能等科技手段,有效地連接資金供需雙方,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形成了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業態。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態包括: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
我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近年來陸續進行了商業化轉型,成為涵蓋不良資產經營管理、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的綜合性金融集團。作為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金融給傳統金融機構造成的影響,也間接、類似地影響著資產管理公司。同時,互聯網金融也給資產管理公司帶來了各種機遇和挑戰。
一、互聯網金融下資產管理公司的機遇
在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尋找發展機遇,資產管理公司需引入互聯網思維,運用互聯網技術,整合多元金融功能,創新運營模式,實現業務運作“網絡化”。
(一)借助互聯網資產處置平臺開展資產處置業務
對于不良資產,資產管理公司的主要處置方式是拍賣債權、抵押物或抵債物,借助互聯網資產處置平臺將大大提升處置效率。首先,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渠道。互聯網資產處置平臺以獨立第三方的角度,公正披露處置資產的瑕疵、類似市場成交價格,有益于消除信息不對稱;同時,處置平臺向全社會的潛在投資者開放,可以吸引眾多金融、非金融機構,吸引社會資金。這有助于培育成熟穩定的不良資產社會投資者,活躍投資與交易氣氛,培育不良資產轉讓的二級市場。其次,可以借助互聯網金融資金支持。對于拍賣處置的不良資產,銀行現階段不能提供按揭等金融支持。而銀行系的或地產企業背景的P2P平臺有推出為不良資產抵押物處置提供抵押融資的金融創新產品,有了金融支持,拍賣處置的效率和價格都將得到改善。目前,資產管理公司已與淘寶資產處置平臺開展了網絡拍賣等合作,并取得較好效果。
(二)拓寬融資渠道
目前資產管理公司的融資以銀行授信為主,而互聯網金融產品對銀行存款的分流,一方面使銀行變得“惜貸”,另一方面也給資產管理公司提示了新的融資渠道。
資產管理公司可發揮品牌優勢、爭取網絡理財平臺的低成本資金。資產管理公司可積極與網絡理財平系、溝通,加強對自身身份地位、業務類型、資金運用等方面的宣傳,突出在提升網絡理財資金收益、降低網絡理財資金風險方面的獨特優勢,爭取融到網絡理財平臺的低成本資金,運用于資管業務(作為資管基金的優先級)等。長遠來看,互聯網金融弱化了傳統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資產管理公司可考慮借助互聯網金融,增強直接融資能力、調整融資結構。
(三)開發客戶資源
發揮綜合金融服務優勢、爭取網貸平臺上的優質中小企業客戶。資產管理公司可以通過在線注冊、行業推薦等方式介入網貸平臺、獲取網貸平臺上積聚的中小企業信息,并依據網貸平臺自身的綜合評估結果挑選優質企業。同時,資產管理公司可以通過網貸平_為其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系列產品進行宣傳,展示在助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助推中小企業快速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為廣大中小企業了解公司產品、尋求合作提供渠道。
(四)利用大數據進行客戶管理
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大數據通過搜索引擎,為互聯網金融提供信息基礎。資產管理公司可以通過合作等方式引入電商和網絡合作伙伴,利用互聯網企業掌握的客戶信息和交易信息等大數據資源,建立科學全面的客戶信息庫和動態違約概率評價系統,加強對客戶的信用風險管理。
(五)建立互聯網金融網絡平臺
互聯網金融已促使傳統金融機構在大數據、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平臺、遠程客戶服務等方面做出轉變。比如,各大銀行都改進了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移動支付工具,主要銀行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如建行的“善融商務”、交行的“交博匯”)等。
資產管理公司也可以此為鑒,提升網絡化經營的能力,通過獨自設立或與互聯網金融公司、電商合作的方式,建立互聯網金融網絡平臺。一是可以建立面向客戶、以產品為主的類似于“金融超市”的網絡平臺,開發多種以金融資產交易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實現金融產品的在線推廣和銷售。二是可以建立直接對接中小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業務的平臺。三是可以建立面向客戶的時時交互平臺和數據分析系統,及時處理客戶信息、充分挖掘客戶需求、全面分析客戶資信、大力提升客戶服務能力。
(六)發展互聯網供應鏈金融
目前,供應鏈金融是金融機構的一項藍海業務,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材料供應商、產品制造商、分銷商、電商平臺、物流企業和最終消費者已逐步由線下擴展到線上。供應鏈金融的關鍵在于把握供應鏈中實力強、信用好、上下游企業對其依賴性強的核心企業。資產管理公司可梳理資產收購處置過程中積累的或電商平臺中發掘的優質客戶作為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分析供應鏈中各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發掘業務機會,通過互聯網平臺對有融資需求的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
(七)發展子公司的互聯網業務
資產管理公司集團旗下的證券、保險、信托、基金、資管等子公司,在各自行業中大部分處于中下游地位,他們可充分利用互聯網引發的金融行業變革機會,從不同維度利用互聯網社交方式拓展業務,推進互聯網相關業務的快速發展。此外,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客戶的偏好、需求,對其旗下子公司的各項金融產品進行整合,為客戶提供的定制化的金融服務。
(八)幫助消化互聯網金融體系產生的不良資產
對于互聯網金融發展中形成的不良資產,資產管理公司可以發揮主業優勢、適時收購。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密切關注網貸平臺中出現的“瑕疵資產”,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收集和整理的業務信息,結合自身在不良貸款收購、處置上形成的專業優勢,借鑒美國P2P平臺在不良貸款處置上與資產管理公司合作的經驗,挑選出符合條件的單體或者整體資產適時進行收購、處置。
二、互聯網金融下資產管理公司的挑戰
互聯網金融在快速發展中也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對于資產管理公司,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風險主要來自于:
(一)信用風險
一是國內信用體系不完善。目前互聯網公司尚未介入央行征信系統,相互之間也沒有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互聯網公司信用風險審核主要依托其網絡平臺,信用風險識別手段有限、難度較大。
二是交易主體的合規性沒有有效的驗證方式,加大了信用風險。互聯網金融的交易信息、資金流通都在虛擬的網絡中進行,對于交易主體身份識別(比如銀行卡、手機卡與持卡人身份不匹配率較高)、交易資金合法性(是否涉及洗錢)、信用違約記錄、交易目的核查等信用風險評價要素沒有有效的驗證方式,將加大互聯網金融交易的信用風險。
三是面對互聯網的海量信息,傳統的信用風險分析工具、方法的效率降低,難以作出有效的分析、判斷和評估。
(二)法律合規風險
互聯網金融企業多為跨界經營,涵蓋支付、信貸、擔保、保險、基金理財等多個領域,各業務間存在大量關聯,而目前對這些業務的O管主體處于多頭監管和部分監管真空狀態。
(三)技術風險
互聯網金融面對的是開放的網絡通訊系統、不健全的網絡監管、不可知的電腦病毒和黑客以及不成熟的機密技術,這些使得互聯網金融存在著巨大的技術上的安全隱患,若發生系統故障或受到攻擊,可能會導致交易系統的報錯、癱瘓、金融資料和交易記錄泄露丟失等。
(四)操作風險
互聯網金融基于大數據的應用,如果數據的真實性和數據的處理能力有問題,依靠大數據做出的客戶身份識別、評級判斷就可能出現問題,進而交易就有可能出現風險。此外,交易主體交易過程中的操作失誤,也會降低交易的安全性,給交易帶來不同程度的風險。
三、資產管理公司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風險管理
資產管理公司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剛剛起步,有風險并不可怕,關鍵是能及早預見、提示、披露風險,建立系統的風險管理制度,設計風險的熔斷、控制機制,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
(一)對信用風險的管理
信用風險識別方面,目前資產管理公司已逐步接入央行征信系統,這為其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或與互聯網金融公司合作提供了很大的優勢。同時,需積極探索對交易主體合規性的有效驗證方式,以降低對交易主體信用識別的風險。
信用風險評估方面,要建立面向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信用風險分析和評估方法。以互聯網金融數據庫為基礎,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數據挖掘和分析工具甄選有價值信息,與傳統信用風險評估模型結合,開發綜合性信用分析方法,通過對數據庫信息的整合、深入分析和加工,建立互聯網金融市場評分機制和信用審核機制。
信用風險控制方面,資產管理公司可以采取引入保險公司或擔保公司、建立風險基金、與通過平臺融資的小貸公司或借款人簽訂回購協議等措施,達到降低或轉移信用風險的目的。
信用風險處置方面,當某項互聯網金融業務因交易對手逾期、違約形成不良后,資產管理公司可以采取多種處置手段,進行處置回收。資產管理公司主業是不良資產處置,處理不良資產的方法、手段和經驗豐富,在全國有分支機構,且能在集團內各業務板塊整體協同,因此在信用風險處置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二)對法律合規風險的管理
2010年至今,與互聯網金融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及監管政策有幾十項,資產管理公司在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前需認真梳理、遵守。對于缺少直接對應的法律法規而帶來的法律合規風險,資產管理公司需注意兩條基本防線:
一是把握監管政策的紅線。首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在2015年7月18日聯合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相當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法”,資產管理公司在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時要以該指導意見為準則方向。其次,資產管理公司在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時,不能在互聯網金融經營過程中影響社會穩定,不能因互聯網金融機構侵犯投資者利益而引起、影響社會穩定,不能因互聯網金融機構引起系統性風險,干擾金融秩序。始終堅守不碰監管底線,合法經營,監管部門明確說不能做的絕不做,監管部門沒有明確說不能做的,可以很謹慎嘗試,但是嘗試過程中需跟監管部門保持很好的溝通,主動接受監管,在監管部門提出異議時,及時做出調整。
二是不能觸犯非法集資、集資詐騙的法律紅線。首先,要注意集資的人數及資金金額的上限不能超過法律規定。其次,嚴守自己是只提供信息交流的第三方平臺的職責,堅持不吸儲、不放貸、不擔保、不經手借貸雙方資金或投資資金的原則,與客戶資金劃清界限,由銀行或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賬戶托管和監管、資金劃轉。
此外,資產管理公司需隨時研究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政策導向和監管要求,比如,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10月13日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需及時了解監管動態。
(三)對技術風險的管理
構建健全完善的互聯網金融安全體系,降低技術風險,提高互聯網金融業務運行的安全性。一方面,應當對計算機系統的防火墻、密鑰等安全防護功能進行強化,改善互聯網金融整體的網絡運行環境。另一方面,依據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需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的規定,制定合理有效的技術標準規范,加強對數據安全性、有效性的管理。
(四)對操作風險的管理
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借鑒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及國外金融機構的經驗,制定完善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制度、內部管控制度和業務操作流程等,有效的控制互聯網金融業務中的操作風險,促使互聯網金融業務有序、規范、合理的實施。
四、結語
互聯網金融是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新型業態,有著廣闊的發展潛力和前景,也給資產管理公司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因此,資產管理公司需適應新形勢,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做好各項風險管控,在其中發掘出業務的新藍海,借此提升自身金融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羅明雄,唐穎,劉勇.互聯網金融[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
[2]黃震,鄧建鵬.互聯網金融法律與風險控制[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互聯網金融是將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有機整合的新興產業。互聯網金融以現代互聯網技術作為媒介,為傳統金融業務增添了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色。因此,互聯網金融是對金融模式的創新詮釋。
互聯網金融發展背景。受到我國經濟體歷史因素的制約,中小微企業長期存在融資困難的現象。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商平臺的建立,通過電商平臺可以發現民間潛藏著巨大的閑置資金,以此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必將大放異彩,為中小微企業有效融資提供平臺,為中小微企業發展帶來有利發展契機。因此,互聯網金融是以電子商務平臺的成熟為主要背景產生的金融衍生品。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互聯網技術作為全新的社會生產力為企業帶來了諸多發展商機,互聯網金融是伴隨電子商務平臺產生的金融領域新生力量,互聯網金融具備融資市場的特性。企業資源是企業發展的重要信息基礎,而互聯網金融可以在互聯網中挖掘更多、更優的潛在客戶,具有金融消費者廣泛的特點。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核心。根據互聯網金融產生的背景和其發展現狀,互聯網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風險相生相伴。因此,金融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構成要素。互聯網金融在實現投融資平臺拓寬的同時,將金融風險最大限度的進行了利用、分散、傳遞。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模式的創新表現,因此互聯網金融風險與傳統金融風險一脈相承,以信用風險為核心。信用風險的主要通過貨幣的時間價值表現出來。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互聯網金融風險以信用風險為基礎衍生出多種風險表現形式,主要包括:P2P和眾籌行業在進行肉孜的過程中,由于融資者和投資者之間對信息掌握的不對稱性導致的道德風險或逆向選擇;由于信用中心提供的信息資源存在不對稱性導致的投資者投資行為缺乏理性思考,致使市場信息信號扭曲形成系統性風險。
互聯網風險特殊性。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創新型的金融模式,通過其表現出的金融風險與民間借貸存在的風險具有差異性。民間借貸風險是以熟悉為背景借款主體信用缺失導致的風險,而互聯網金融風險是陌生主體之間信用風險導致的金融風險。融資平臺上的融資主體在提供的信息中存在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以上兩種風險會衍生出系統性風險。所以,互聯網金融風險具有復雜性、系統性、延展性的特征。
基于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殊性,道德層面自發的金融風險約束邏輯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互聯網金融風險起到規避作用,但是在面對互聯網金融復雜化的活動中,尤其是在公開證券發行和資產證券化方面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
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路徑分析
實施強有力的措施,對融資方、投資方、廣大金融消費者進行全方位的群以保護是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的重中之重,關系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關系社會誠信的全面建立,關系精神文明的發展。
金融風險規制邏輯。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改革的必然結果,因此研究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規制邏輯必然以金融風險規制邏輯作為基礎。金融風險規制邏輯主要包括金融風險規制范式和金融法的風險規制邏輯兩方面:
金融風險規制范式。金融多動主要涉及的兩個主體是投資端和融資端。針對融資端,金融法對其進行了嚴格的管制;對于投資端,金融法根據適當性原則提出了較高的準入標準。以上針對融資端和投資端的分管態勢被稱為涉眾型風險規制范式。涉眾型風險規制范式充分考慮了債權、股權的風險存在概率,使投資者投資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向匹配,是以風險控制為主要目的進行的,具有可行性。
金融風險規制邏輯。由于金融風險的不確定性,金融風險規制邏輯在投融資兩個方面,都從較為抽象的、金融資產價格形成過程中投融資風險與收益的不確定關聯,具體化為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與金融資產風險的匹配程度。因此,金融風險的規制邏輯主要目的是實現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金融資產風險向匹配。
互聯網金融的規制邏輯。互聯網金融實質上是解決融資主體由于傳統融資模式融資門檻過高等因素造成的金融市場無法滿足其融資需求的問題,為其提供更為廣闊的融資平臺和多元化的融資方式。因此互聯網風險規制邏輯應該是對金融風險規制邏輯和規制范式的發展。根據金融風險涉眾型規制范式和匹配度規制邏輯,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邏輯應主要針對披露和配置金融風險為手段,使風險規避路徑具有直接、資源集約的特點,達到預期風險控制目標,使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路徑成為扭轉扭曲的金融價格形成功能和金融融通功能的規制手段。
互聯網金融正逐漸成為當今時展的主題。網絡支付、P2P網貸、阿里小貸、移動支付等各種互聯網金融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使得互聯網金融市場模式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但由于存在虛擬化、技術依賴、安全系統保障以及法律法規缺失等問題,對互聯網金融的管理及監控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或將對我國經濟金融安全形成挑戰。本文通過分析、總結當前中國互網金融市場存在的各項風險,提出有針對性的管理及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對策,以促進互聯網金融市場更規范、穩健的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包括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以及各類智能化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載體,實現金融業與互聯網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相互融合,創新金融業態、構建金融業務新模式的過程。2013年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元年”,余額寶的火爆上線引領其高速起步進而全方位滲透。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寶、財付通、快錢支付等)、網絡融資(如P2P網貸、電商小貸、眾籌等)、網絡投資理財(如余額寶、理財通等)和基于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臺模式等。《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6.88億,聯網普及率達50.3%。中國企業計算機使用比例、互聯網使用比例與固定寬帶接入比例,同比分別上升了4.8個、10.3個和8.9個百分點,達到95.2%、89.0%和86.3%。互聯網金融借助互聯網的大面積普及及其技術的不斷完善得到了飛速發展。
在“十三五”期間,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將出現如下三大趨勢:1.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將愈加規范。以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指導意見》為標志,互聯網金融步入規范發展階段。在鼓勵創新,防范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下,相關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將更加具體、規范。2.在金融業對內對外不斷開放的背景下,當前跨行業投資規模正日益擴大,互聯網金融交叉性產品不斷涌現,未來將呈現更多互聯網金融綜合經營模式。3.互聯網金融大眾化帶動業務模式不斷分散化、小額化。我國網民和手機網民用戶規模龐大且增長迅速,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搭建將全面促進全民交易、投融資和理財等。
二、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
互聯網金融既沒有改變互聯網的本質也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因此互聯網金融風險既包括互聯網層面上的操作安全等風險,也包含傳統金融風險。在此雙重風險表現形式下,互聯網金融風險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多元性。互聯網金融模式五花八門且不斷創新發展,風險來源廣泛且多樣;二是復雜性。互聯網金融系統信息量大且龐雜,在當前混業經營的趨勢下,其風險相互交織,愈加復雜;三是連鎖傳染性。互聯網金融將個人、企業資產與活躍的金融交易串聯起來,一旦一方資金遭遇風險,全鏈條的安全性都將受到威脅。而且在應用互聯網支持的技術服務下,網絡網點的微小錯誤都可能傳染到整個互聯網金融系統并造成癱瘓。
根據前文所述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特性,如果不能夠及時識別其風險來源、種類及規模并進行監控和管理,有可能造成多米諾骨牌現象,直接沖擊甚至威脅整個中國金融市場體系的安全和穩固。以下是筆者對當前互聯網金融業存在的各項風險的分析:
(一)信用風險
狹義的信用風險是指在貨幣資金借貸交易中交易對方還款違約的風險,即有關主體在享有債權時,因債務人不能如期、足額還本付息,而蒙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廣義的信用風險是指在所有交易中交易對方背信棄義、違反約定的風險。傳統金融中,通常通過完備的債務人信用評級制度,結合實地調查與標準化分析判斷,評定債務人的信用等級情況,并據此發放貸款。而互聯網金融交易打破了傳統的地域限制和交易對象限制,這雖然帶來了很多機遇,但由于缺乏有效全面的征信管理系統,互聯網金融交易雙方的違約成本較低,相關信用違約風險發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在當前P2P網貸模式中,一方面無能力還款的借款方跑路的情況頻頻出現,另一方面在沒有完善的退出機制下,P2P平臺倒閉也時常發生。
(二)操作性風險
互聯網金融操作風險是指企業員工或金融消費者不熟悉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或未按內控制度操作引發的金融風險或產生的金融損失。互聯網金融企業如未能及時對員工與流程管理存在的缺陷進行管理和改進,未能及時建立其針對操作風險的識別、評估和監控體系,就會引發互聯網金融企業操作風險。然而在互聯網金融交易中,操作主體大多數是客戶,這就極可能出現操作不按照具體的規范和要求的情況,引起資金損失。在現如今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中,消費者已經被四面八方的網絡所覆蓋,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違法犯罪的機會。他們利用廣大消費者對隨時隨地接通互聯網的需求,建立假冒的Wi-Fi熱點,當消費者連接上這些熱點以后,輸入的銀行賬號、密碼或是其他的一些個人信息就都暴露在不法分子的視線中,在不法分子獲取這些信息后,可以輕松地對消費者的資金進行各種操作。此外,也有不法分子通過發送短信等方式誘騙消費者登錄某些網站,從而操作、盜取消費者資金。
(三)信息安全風險
互聯網金融引領著大數據信息時代的到來,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的各項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等均存儲于互聯網系統中,但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對于客戶的信息使用情況并沒有規范的約束機制,客戶信息的安全性無法得到可靠的保證,存在被濫用的風險。一方面,信息的泄露可能對個人和企業的私生活和日常經營造成不便或騷擾,而且一旦信息被惡意使用,甚至可能造成重大經濟財產損失;另一方面,信用信息的泄漏或者被篡改會影響客觀公正的信用評估的進行,進而加劇信用風險的危害。
(四)法律法規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風險是指由于企業業務不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監管規則以及道德規章等,導致盈利水平或者資本充足率水平下降的風險。其風險主要表現為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性與現行法律制度的滯后性之間的矛盾,具體包括以下三點:一是現有的法律法規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難以適用,導致在互聯網金融的交易過程中容易出現交易主體間權利義務模糊,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的穩定發展;二是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時間較短,現有的法律法規不能有效地適用于這一新生事物的需要,比如電子數據有效性的認定、網上證據的采集等,并不完善,當參與各方利益受損、陷入糾紛時,處理起來會非常棘手;三是存在監管缺位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涉及面十分廣泛,與現有的監管體制并不能完全重合,負責管轄的部門模糊不清,出現責任互相推諉。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及監督對策
(一)建立全面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針對信用風險,建立信用風險的管理體系十分重要。首先,互聯網金融企業要加強內部控制的機制建設,建立起相應的風險管理制度,并設立專門的風險控制團隊,將風險控制在其發生的源頭;其次,完善我國個人征信系統建設,以央行征信系統的基礎數據為依據,以互聯網企業的業務數據為補充,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統一信用評價機制和信用管理辦法,同時將企業的信用評級機制引入進來,促進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開展;最后,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加強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傳統金融機構有良好的個人信用記錄,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通過與它們的合作,打通信用評級渠道,來更好地服務平臺和自身的用戶。
(二)多層面、多角度控制操作風險
首先,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應提高自我防范意識。不要隨意把自己的私人信息、銀行卡密碼等暴露在各種網站上,較高的安全意識是必可少的防范利器。其次,從互聯網企業及企業員工來說,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及時對員工與流程管理存在的缺陷進行管理和改進,及時建立其針對操作風險的識別、評估和監控體系。最后,金融機構、電信運營商、公安機關也應從不同角度加強對消費者安全意識的培養教育,如金融機構應完善對業務的風險和常見欺詐行為的警示、完善事中和事后的風險防控機制,電信運營商應該完善通信號碼買賣管理規范、對通信軟件的安全管理規范,公安機關應及時將具有普遍意義的資金欺詐行為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通告教育消費者。
(三)大力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建設,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加大力度:一是整理與互聯網相關的現有法律法規,結合互聯網金融特點加大基礎性立法工作,如明確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的責權利、行業準入門檻、交易行為規范等;二是修訂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的配套法律體系,如修訂現有法律體系中對互聯網金融不適用的條款,完善對互聯網犯罪責任追究的法律規范;三是補充制定有利于互聯網健康發展的行業法規,如互聯網公平交易規則、消費者權利保護以及安全法規等。
(四)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
首先,要理順各類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業務范圍,并在此基礎上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監管對象和監管范圍,在監管模式上應根據我國金融市場特性,建立跨部門的監管機制,協調分業和混業創新監管模式;其次,建立互聯網金融企業信息披露機制。要通過建立日常監督機制,及時、全面的監督指導互聯網金融企業披露互聯網金融信息。最后,要建立懲罰機制,對虛假披露和未按要求進行信息披露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懲罰處理。
⒖嘉南
[1]黃文妍,段文奇.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與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15(08):20-26.
[2]姚國章,趙剛.互聯網金融及其風險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5(2):8-21.
[3]何文虎.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10):45-49.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形式、特征及來源
(一)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形式
互聯網金融風險既具有與傳統金融相同的共性風險,如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又具有互聯網金融特性決定的特有風險,如法律風險、技術風險等。從概念上理解,互聯網金融風險是指互聯網金融機構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由于環境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導致的資金、財產、信譽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形式主要可以歸納為下面幾種類型:[5]1.運營風險互聯網金融的運營風險主要包括互聯網金融機構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信用風險、管理風險以及操作風險。信用風險主要是網絡交易主體由于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出現問題未按要求履約而形成的履約風險。管理風險則是由于互聯網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運營管理、流程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和失誤導致的影響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信譽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其中信譽風險是由于互聯網金融機構信譽不良而引發的經營風險。操作風險是由于互聯網金融機構存在管理漏洞、制度缺陷或人員素質不高,導致的由于互聯網企業的員工操作或是消費者失誤而引發的風險,比較常見的是由對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不熟練或違反內控制度操作而導致的金融損失。市場風險則主要來源于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由于逆向選擇及道德風險給互聯網金融機構帶來的損失。2.技術安全風險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某些缺陷不可避免地會給互聯網金融帶來系統性的安全風險。如網絡的安全隱患、身份認證局限、交易信息泄露、程序設計漏洞,以及軟件設計缺陷、黑客侵入、計算機病毒擴散等都可能導致互聯網金融虛擬交易中信息丟失,從而給交易主體帶來風險。3.法律和監管風險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業態,目前尚未有明確的金融立法和監管條例,也沒有統一的行業自律組織制定相應的行業標準。互聯網金融行業交易主體和交易行為出現問題時,無法可依、無據可循,這導致互聯網金融行業處于無序發展狀態。目前,除了第三方支付平臺之外,其他互聯網金融領域準入門檻較低,大量的互聯網企業參與到金融領域中來,機構數量大幅增加,給互聯網金融帶來巨大風險。以P2P網絡借貸平臺為例,根據網貸之家的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新增加的問題平臺達到419家,是2014年同期的7.5倍。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征
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具有強傳染性、虛擬性、時效性和復雜性。[6]互聯網金融機構是以開放的互聯網作為運營平臺,同時應用大數據技術與信用網絡聯動,一旦某個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網絡節點發生風險都會傳染到整個互聯網金融系統。這種傳染性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特性,能夠突破業態的限制、突破時空的界限,可能帶來極大的損失,甚至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互聯網金融的虛擬性特征決定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發生和擴散也是在網上進行的,具有虛擬和隱蔽性,增加了防范和治理的困難。同時,虛擬化的互聯網金融交易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交易對象、交易過程模糊,增加了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互聯網金融業務對信息系統的安全性要求高,系統的任何漏洞、安全隱患和人為的操作不當都可能帶來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風險,而這些風險因素通常是不易覺察的,具有超復雜性的特征。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來源
互聯網金融行業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幾乎滲透到經濟的每個角落,參與的消費者規模也迅速膨脹。一旦互聯網金融的某個領域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整個經濟領域的系統性風險。因此,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來源進行深入探究,有利于我們提出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治理對策。第一,互聯網金融行業法律法規不健全是制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瓶頸,滋生了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環境。目前,互聯網金融的立法工作在我國還處于初期階段,已有的辦法、文件只是局限于鼓勵或扶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明確、具體的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尚未建立。比如,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來規定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導致互聯網金融企業進入門檻低,企業魚龍混雜,行業無序發展,對于破產或跑路的企業也沒有合適的市場退出機制,影響了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穩定健康發展;由于沒有建立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息披露制度及相關法規,致使互聯網金融主體之間存在著極大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互聯網金融領域信用風險時有發生,大大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第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機構及監管法規的缺失誘發了金融風險的產生。我國目前存在的金融分業監管的形式不適用于互聯網金融行業提供的一站式服務方式,因而,除了第三方支付企業由中國人民銀行發放經營牌照外,其他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一直處于監管空白的狀態,沒有外部約束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在風險和收益的選擇方面,更注重收益,而忽視風險,表現在互聯網金融企業忽視風險內控體系的建設,將經營的重點集中在拓展市場份額、增加企業盈利方面,從而誘發了金融風險。第三,互聯網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于其對于大數據的信息處理和應用能力,而在應用大數據信息技術開展業務的同時,也給互聯網金融行業帶來包括信息安全風險、操作風險等在內的安全隱患。此外,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競爭愈來愈激烈,互聯網金融企業本身的資本實力、技術實力、人員素質、經營戰略和管理能力都將影響企業進行風險管理和駕馭風險的能力。第四,我國的信用體系不健全也是互聯網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之一。傳統金融機構控制信用風險主要依賴的是抵押、質押和保證等擔保措施,而互聯網金融企業很多融資行為是建立在小額、信用、分散基礎上的,在我國信用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無法準確地了解融資者的信用情況,從而最終導致金融風險的產生。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治理對策
為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使互聯網金融行業能夠健康、有序的發展,應針對上述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形式、特點和來源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采取以下的治理對策:[7]
(一)完善法律法規,構建行業監管體系
首先,要制定互聯網金融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明確規范互聯網金融業務交易主體行為的立法、互聯網金融安全性方面的立法、網絡交易標準和規則的立法、制約互聯網金融企業信息披露的立法。同時,要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機構,建立起行業自律組織,建立起監管機構、行業自律組織相互配合的監管體系。監管機構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準入管理,提高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準入門檻,同時行業自律組織要制定統一的行業自律準則,增強行業的自律意識,使行業自律的內部約束與監管的外部約束互相配合,達到防范和治理風險的目的。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等十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監管的五大原則,即“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同時明確了監管主體,即人民銀行監管互聯網支付結算業務;證監會監管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業務;銀監會監管網絡借貸、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保監會監管互聯網保險業務。但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體系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以及互聯網金融行業最終實現規范發展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發展意見》中明確規定,互聯網金融監管采用的仍然是分業監管的方式,而互聯網金融本身具有多元化的發展特征,分業監管是否能夠有效地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還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二)加強互聯網金融安全體系建設
互聯網金融安全體系的建設是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前提和基礎。首先,我國當前互聯網金融的運行環境亟須改善,要加大對硬件的建設和維護、對安全設施的投入,強化對信息系統的保護,也包括提高軟件的設計能力,如互聯網金融門戶網站的安全訪問、身份認證以及分級授權登陸等技術,要通過完善密鑰管理來防范信息技術系統。第二,我國要努力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以防范由于技術引進帶來的妨礙國家金融安全的風險。第三,在宏觀層面上要建立起創新的金融安全評估機制,制定高規格的信息安全標準。
(三)加強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督管理
要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運營和管理進行監控,督促互聯網金融機構建立完善的組織機構和嚴密的風險管理體系,制定詳細的風險防范措施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安全管理辦法。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監督管理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監管機構應對互聯網金融建立動態監控機制和大數據監控模式,監管機構應針對互聯網金融機構業務動態數據建立風險分析模型和程序,主動分析被監管機構的運行狀態,評估其可能存在的風險。二是建立消費者監督管理機制,以發揮互聯網金融參與者的主觀能動性。因為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是消費者最關心和重視的問題,通過建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服務中心可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互聯網金融企業應通過消費者服務中心定期向用戶披露相關業務與產品動態。消費者中心應設立投訴中心,來幫助消費者維權。三是要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
要通過建立完善的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來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應包括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信用信息采集、信用信息的評價與查詢、信用信息的動態跟蹤與反饋。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主要采集對象是掌握互聯網金融機構及用戶信用信息狀況的機構。采集后的信息可用于查詢,信用體系管理機構還應建立起信用信息分析模型,對采集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最后對信息對象的信用狀況作出評價。完善的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的建立將促進互聯網金融有序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2015Q1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2.4萬億.艾瑞網[EB/OL].
[2]P2P網貸平臺排名.網貸之家[EB/OL].
[3]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頁.天弘基金[EB/OL].
[4]何文虎.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10).
[5]熊歡彥,劉劍橋.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風險防范研究[J].金融視線,2014,(12).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金融監管;P2P網貸;監管對策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對中國金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提高了信息透明度,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金融業的開放性和競爭性更強,但同時使得金融系統風險加大,而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一直在舉步不前,從而使得互聯網金融成為風險積聚的行業。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探討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改革的最佳選擇,從而為監管者提供有效的建議和對策。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回顧
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國外學者關注互聯網金融更多的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如Michel(2002)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為投資者提供了機會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大量的風險,從而容易陷入一些騙局,而這些騙局是不容易監測到的。James和Paul肯定了互聯網金融帶來的積極意義,他們認為互聯網金融激活和提高了經濟活力,并認為互聯網金融是24小時服務,提供了其他金融機構如銀行提供不了的持續,但互聯網金融安全性是其主要問題,所以他們認為金融監管應該保證其安全性。由此可見,國外學者在肯定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好處之上,更多的關注是其安全性問題,在這點上,更多的學者認為應該對其進行監管。
國內學者更多的從宏觀角度關注互聯網金融及其監管。陳林(2013)指出,互聯網金融加速了貨幣的流通速度,使得中央銀行制定的貨幣政策實施起來增加了難度,同時他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他建議盡快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于宏凱(2013)也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降低了貨幣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但張曉樸(2014)認為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需要適度,因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有別于其他金融創新的供給性金融創新,并認為互聯網金融對金融系統風險有雙重影響,在某些方面可以降低系統性風險,但也有可能通過某些途徑如特許權價值或者網絡安全等渠道放大風險。曹東(2014)等人認為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金融創新不斷推動了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不斷提高經濟的運行效率,但其同時產生大量的金融風險,只有在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達到博弈均衡時,金融市場才能健康發展。同時國內也存在著傾向于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而放松監管的觀點。毛玲玲(2014)基于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難題的分析,從法律監管的角度提出,完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的數據監測與分析,提高數據的真實性和充分性,并通過建立對應的強制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快互聯網金融技術標準制定來更好的控制風險,達到完善監管的目的。同時,她還提出應建立以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為基點的互聯網金融民事責任體系,并從反欺詐的角度防范和懲治互聯網金融犯罪。謝平和鄒傳偉(2012)指出互聯網金融模式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是現有銀行體系的補充,雖然存在著一定風險,但不能因噎廢食,要對其發展抱有信心。國內外學者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看法既有支持也有反對,不一而足。所以本文認為應該梳理清互聯網金融發展與金融監管模式之間的關系,從保證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角度對監管模式進行改革,以期提出有效的建議和對策,從而促進中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識別
1.與商業銀行相類似的傳統風險。中國雖然未將互聯網金融機構列入金融機構范圍,但是其業務類型本質是金融,發生經營活動時,要面臨著與傳統商業銀行一樣的風險,這些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1)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是金融系統中最突出和最直接的風險。對于商業銀行來說,信用風險是其貸款活動中最明顯的風險,貸款是銀行的主營業務,借款人違約造成銀行壞賬,這就構成了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由于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信用風險總是無法消除的。同時借款人的信用情況也可能隨著其經濟能力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進而導致無法履約,從而產生信用風險。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同樣的存在信用風險。融資者的個人信用情況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時由于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定位上不屬于金融機構,尚不能與央行的征信系統對接,無法獲得正規渠道的信用信息,因而跟商業銀行相比較來說,互聯網金融機構所承擔的信用風險要相對大一些。(2)市場風險。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市場風險主要指的是由于市場價格波動而給商業銀行帶來損失,匯率變動便是其中一個最為明顯的體現。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市場風險的存在是一樣的。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與商業銀行一樣,都是資金的流入流出,所承擔的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是一致的。(3)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無法提供充足有效的資金來滿足市場的流動性需求,也就是說在市場上有資金需求時,銀行不能及時的出售資產或者融資而得到充足的資金,從而出現損失。在銀行的表內和表外業務中,流動性風險普遍存在著。如長期貸款過多,如果出現存款人在某一時間集中提款,則會造成該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出現損失,甚至有可能使該銀行出現倒閉。互聯網金融同樣存在著流動性風險,對于P2P網貸平臺來說,長標過多的話就極有可能出現流動性風險;而對于余額寶類的互聯網基金來說,由于其為吸引投資者將資金存入余額寶而允諾投資者可以隨時將投入的資金提現,但余額寶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貨幣基金市場,如果后續流入資金無法形成穩定的現金流,則會致使投資者無法及時提現,余額寶此時會出現流動性危機。
2.與傳統商業銀行不同的風險。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歸類上尚不屬于金融機構,同時互聯網金融是金融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發展,因而具有一些不同于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即互聯網金融行業獨有的風險。這些風險主要包括網絡安全風險、道德風險、操作風險、運營風險等。(1)網絡安全風險。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安全問題是所有涉及到金融時必須要認真考慮和防范的問題。網絡是互聯網金融的載體,如果忽視網絡安全問題,投資者就有遭受損失的風險。網絡安全問題根據載體主要分為兩類:網站安全問題、軟件安全問題。對于網站來說,尤其是P2P網站,經常會遭受黑客攻擊。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數據顯示,在2015年2月23日到3月1日這一周內,中國境內感染網絡病毒的主機數量高達61.6萬臺。中國境內被篡改網站總數為3355個,境內被植入后門網站總數為961個。(2)道德風險。互聯網金融行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對稱,但對于平臺本身來說,缺乏一定監管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仍存在著大量的道德風險。這種現象在P2P網貸平臺和眾籌平臺尤為明顯。P2P在迅速發展的同時累積了大量的風險,據網貸天眼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2月底,P2P平臺全國共有2568家,其中倒閉478家,剩余了2090家,倒閉的P2P平臺占全國的18.61%。這個數據在面臨經濟下行的狀態下還會進一步擴大。不斷累積的風險使得P2P網貸平臺出現失聯或者無力承擔違約成本而關閉,致使大量投資者出現損失,無法收回本金。而總結P2P網貸平臺倒閉的原因時會發現,道德風險是其倒閉的主要因素。(3)操作風險。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操作風險更多是針對客戶層面的。互聯網屬于新興技術,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互聯網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但互聯網金融近些年才發展起來的原因除了網絡安全問題外,另一個因素是人們學習操作的成本。客戶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轉賬時,經常會輸錯賬號或者收款人信息等,這無疑增加了客戶的使用成本。同時,由于存在著木馬釣魚鏈接,如果使用者不能很好的甄別,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或者P2P網貸平臺時,很容易錯將木馬鏈接當成真的平臺而進行資金的轉入轉出行為,從而遭受損失。所以,操作風險也是互聯網金融在發展時應該考慮的問題。(4)運營風險。P2P網貸模式在中國處在行業初步發展階段,有很多地方都處在摸索階段,從而出現了一些諸如從業人員專業技能不夠、平臺收費不合理、平臺赤字運營等現象,這些問題不斷積累擴大,使得一些網貸平臺出現經營不善的問題,被迫倒閉。
四、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改革建議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賴于其自身的信息低成本優勢,通過資金聚集來克服供需雙方在信息、風險和規模上的不匹配,進而通過拓展客戶范圍來增強其規模優勢。具體而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或方向,就是利用互聯網金融的成本優勢和包容性優勢,其服務對象勢必轉向占絕大多數的底層客戶群體,并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對中國農村和中小企業存在的金融排斥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能性。
1.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短期內,監管當局可以做的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進行動態監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讓監管者、投資者、其他市場主體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運營情況都能及時、準確的了解,從而提高互聯網金融體系運營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避免欺詐、龐氏騙局等行為的發生,推動互聯網金融企業規范發展。同時可以提高投資者對互聯網金融企業整體的認可度,提高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聲譽,為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樣可以幫助監管當局有效制定監管措施,保持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活力。信息披露制度需要互聯網金融企業公開財務數據和風險信息,這一點需要監管當局從法律法規上進行規定,保持其強制性;同時需要監管當局建立有效的信息甄別機制,定期評估互聯網金融披露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建立懲罰機制,對沒有按照規定進行披露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經營暫停、曝光信息等懲罰,確保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2.進行動態持續監管。動態監管要求監管當局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相關運營指標進行持續不斷的監督,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第三方支付和規模較大的P2P網貸平臺尤其需要進行動態監管,從而確保其不發生大規模的違約風險。動態監管強調的是靈活性和持續性,因而定期評估互聯網金融發展狀態,定位其影響和風險水平是動態監管需要做的基礎工作。在對互聯網金融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對風險大的和影響力比較高的領頭羊企業進行比較具有針對性的動態監管,其他相對風險較小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則采取信息披露、行業自律等方式進行監管。動態監管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全面監管將大大加大監管當局的監管成本,也會抑制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活力。動態監管不僅要求針對互聯網金融環境的變化做出監管程度大小的變化,監管方式、監管內容也應隨著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變化而及時做出適應性的變化。
3.健全法律體系。從美德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經驗來看,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是保障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而通過法律對互聯網金融性質界定,明確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確定在互聯網金融交易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杜絕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野蠻生長、無序競爭等現象。互聯網金融引領的金融創新已經沖擊到了傳統的金融機構,促使其進行結構轉型,因而后者也涉及到了互聯網金融的領域。根據統一監管的原則,對這些涉及到互聯網金融的傳統金融機構,無論其在線上還是線下進行經營活動,都應該堅持一致的監管標準,因而修改《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等就有了現實的必要性。互聯網金融發展到今天,尚未有自己行業的發展標準,因而互聯網金融發展多少有些混亂。加快制定行業標準,并賦予其一定強制力,從而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4.以市場為導向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互聯網的創新與發展,要從市場需求出發,把握時代脈搏,把立足點和歸宿點放在方便快捷資金供需雙方進行交易、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上來,從而切實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從中長期來看,很多互聯網金融模式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宜對其實行過于嚴格的監管,以免抑制其發展,扼制了金融創新。因而,在金融監管保證其穩定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引導、鼓勵互聯網金融健康穩定發展。以市場為導向要求監管部門準確把握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奠定基調。定期評估互聯網金融業發展動態,對處在萌芽或起步階段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要放松監管,允許這些企業的試錯行為,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不斷創新,保持金融發展活力。建立相關行業協會,如建立互聯網金融協會是把握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的一個重要手段。互聯網金融協會可以部分替代監管的任務,可以進行行業自律,可以把握行業動態,從而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有效發揮市場導向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林.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3,(11):52-56.
[2]張曉樸.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探索新金融監管范式[J].金融監管研究,2014,(2):6-16.
[3]于宏凱.互聯網金融發展$影響與監管問題的思考[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3,(9):8-10.
[4]周嫣然.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其有效監管[J].福建金融,2014,(5):46-49.
[5]李東衛.互聯網金融:國際經驗、風險分析及監管[J].吉林金融研究,2014,(4):36-40.
[6]陳楠.淺析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J].時代金融,2014,(14):61-65.
[7]李博,董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與發展[J].中國金融,2013,(10):19-21.
[8]曹東,曹巍,吳俊龍.互聯網時代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博弈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2014,(4):59-64.
[9]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10]楊振能.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行為的法律分析與監管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4,(11).
[11]于宏凱.互聯網金融發展、影響與監管問題的思考[J].內蒙古金融,2013,(9).
[12]張芬,吳江.國外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金融與經濟,2013,(11).
[13]趙海榮.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監管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6).
[14]周嫣然.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及其有效監管[J].福建金融,2014,(5).
[15]朱績新,章力,章亮亮.第三方支付監管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中國金融,2010,(12).
[16]戴國強,方鵬飛.監管創新、利率市場化與互聯網金融[J].現代經濟探討,2014,(7).
[17]巴曙松,楊彪.第三方支付國際監管研究及借鑒[J].財政研究,2012,(4).
[18]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9]邱峰.商業銀行直面互聯網金融強勢來襲的沖擊和挑戰[J].柴達木開發研究,2013,(5).
[20]文祖校.加強對金融機構高風險產品反洗錢管控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3,(10).
[21]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7).
[22]邱峰.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和挑戰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
[23]朱晉川.互聯網金融的產生背景、現狀分析與趨勢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3,(10).
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互聯網金融已經憑借其高效、快捷、開放的優勢得到了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體系的規模不斷擴張,極大的促進了金融行業的發展;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互聯網金融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風險和挑戰,網絡技術安全性、法律法規的不健全、監管力度的缺失都嚴重影響了互聯網金融的監控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分析
(一)技術風險。互聯網金融具有一定的虛擬性,但仍需要借助硬件設施完成各項操作,若硬件設備的維護或保存出現問題,就會影響互聯網金融的安全;另外,互聯網金融信息若在傳輸過程中被盜竊,同樣也會引發多種危險;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交易中任何一方出現失誤,都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資金損失;系統安全保密技術不完善,一旦被不法分子攻擊,將對互聯網金融的安全造成威脅。以遠程支付寶為例,在交易過程中可能會面臨釣魚、欺詐的風險。2013年9月,網上銀行木馬病毒“弼馬溫”就曾對網銀數據進行劫持,造成50多萬的網銀用戶感染病毒,部分客戶還遭受資金損失。
(二)法律風險。首先,監管法律確實會帶來風險。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制定的法律法規較少,存在很多法律監管漏洞,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的有效監督。其次,違反法律法規帶來的風險。如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套現風險;P2P網貸領域的非法集資風險;電商平臺的個人隱私泄露風險都會給給互聯網金融客戶帶來風險。最后,跨境司法管轄權法律風險。不同地區,法院的司法管轄權不同,而互聯網金融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具有無國界的特點,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在管轄權方面的風險。在跨國交易中,各國法律規定不同,一旦發生法律糾紛,司法管轄權的爭議就會不可避免。
(三)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在以信用關系規定的交易過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給付承諾而給另一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信用風險主要包括來自資金需求方的信用風險和來自資金供應方的信用風險。
(四)洗錢風險。洗錢是指將違法犯罪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通過各種手段掩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為。通過金融領域洗錢是常見的一種方法,但在傳統金融領域,我國已經有健全的反洗錢監管體制,由于互聯網金融交易虛擬性和隱蔽性的特點,成為新的洗錢渠道。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應采取的對策
(一)提高技術防御能力。開發有高技術含量,自主知識產權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技術,降低因使用國外技術而引發的信息不穩或信息泄露問題,提高安全防御能力;加大對軟、硬件設備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防病毒和防攻擊技術的研發上,更要加大研發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力度;軟件方面,可通過限制登陸的方式進行,減少或消除非法登陸;建立互聯網金融技術標準,統一信息標準,增強體系的協調性以及對外風險的預防能力。
(二)完善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首先,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的法律法規。我國政府應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性,通過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健全,為行業發展提供法律保護。市場準入機制方面可設立不同的準入門檻和監管標準,根據商品類別劃分行業風險;市場退出法律機制方面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加強對風險的日常監測,明確市場退出的監管主體,各監管機構之間要互相配合;制定相關的法律規定,如互聯網金融機構破產條例等。其次,完善風險監管主體法律法規。確定P2P網貸平臺的監管主體,系統規劃監管模式的設立,協調各監管機構的工作;建立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日常技術監管標準,監管機構應定期檢查互聯網金融機構的軟硬件設施。再次,完善金融業務法律法規。完善客戶確認機制、合同約束機制、證據保存機制和糾紛解決機制;完善互聯網證券業務方面的相關機制,包括交易主體認證、交易信息披露等問題。規范電子支付立法相關機制;制定約束P2P網貸平臺的法規,對市場準入、退出和業務交易進行監管。最后,完善保護金融消費者權利的法律法規。制定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法律法規,對交易過程中各個環節作出詳細規定;設立專門的機構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負責處理相關金融投訴糾紛。
(三)完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的建設。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內建立征信系統。通過將具有不良信用記錄和違約的借款人信息放到行業內的信息記錄系統,可以使同行業的企業更快速高效的審核借款人信息。盡快與央行征信系統實行對接。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數據信息還未與央行的征信系統實現對接,如果能實現征信記錄共享,在判斷借款人的信用水平、還款能力時將會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過信息的對接,一旦借款人違約將會有更多的機構能信息共享,可以提高借款人的違約成本,從而降低違約率。
(四)構建反洗錢防御體系。首先,建立和完善反洗錢法律法規。建議明確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的責任權利、行業準入門檻、交易行為規范,修訂和完善反洗錢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大相關立法力度;明確反洗錢的監管主體,理順互聯網金融模式中有關涉及洗錢的業務范圍,在此基礎上明確反洗錢監管主體、監管對象和監管范圍。其次,做好客戶身份識別工作。在互聯網金融交易中,實施嚴格的身份驗證程序識別客戶身份,加強內部管理流程的監管,防范客戶利用虛假信息開立賬戶,從源頭上規避洗錢等違法行為的發生。最后,完善互聯網金融業務交易機制。完善互聯網金融交易的監測手段,設置網上交易金額限制,對超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實行實時監測,實現智能化的數據分析,加大對通過互聯網金融交易洗錢-行為的識別度,為打擊金融犯罪創造一個先進的技術環境。
四、結束語
互聯網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但同時也隱藏極大的風險,客觀認識風險,采取有效的措施規避風險,才能真正發揮互聯網金融的作用。互聯網金融要健康發展,需要企業、國家和社會的共同監督,以此構建健康的發展環境,確保我國互聯網金融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越,徐超,于品顯.互聯網金融:緣起,風險及其監管[J].社會科學研究,2014,03:28-33.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1-056-02
當今社會是一個數字和網絡的時代,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在此背景下,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互聯網金融孕育而生,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金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一、大數據金融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方向
大數據是近幾年互聯網領域出現的熱門詞匯之一,早在2012年瑞士舉辦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大數據就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們討論的熱門話題。在之后的幾年中,大數據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產生的經濟效應也越來越大,現在已被業界公認成為了一種數字信息資產。
那么,什么是大數據呢?大數據是英文big data直譯而來的一個詞匯,也稱巨量數據或巨量資料。360百科把大數據定義為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大數據金融則是大數據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具體來說就是利用大數據的方法,分析金融行業數據,金融參與者的行為模式與風險偏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金融戰略規劃、金融產品設計以及金融服務創新的一種新的應用模式。
當前,互聯網金融正蓬勃發展,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具有自己的發展優勢,如交易比較便利、準入門檻不高、交易成本低等特點。但隨著金融參與者范圍越來越廣,要求越來越高,需求越碓蕉嘌化,互聯網金融服務商需要快速地了解客戶的具體相關信息并做出評價,包括融資需求、投資偏好、個人信用等。實踐證明,傳統的信息采集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對數據的需求,這就需要利用大數據的強大數據資源優勢,通過深度挖掘分析,從而建立形成對客戶的綜合評價體系以及對現有的金融產品或服務進行改進或創新的新模式。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講,大數據金融必將成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
二、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機遇
大數據金融是基于金融行業龐大數據信息的基礎上,借助互聯網技術、云計算以及智能應用等手段,對數據進行深度的挖掘分析,并最終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鑒于大數據金融的上述特征,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機遇:
(一)對金融參與者行為進行分析,搭建綜合分析評價平臺
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對數據依賴度很高的一個行業,產品的研發、服務的完善,都離不開對數據的分析。在這些數據中,參與者行為數據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不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互聯網金融,其提供的服務或產品,最終的落腳點都歸結于客戶,因而,對于客戶的了解程度決定了行業發展的方向。目前,我國雖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但大部分機構包括互聯網金融對這些企業的相關情況缺乏了解,普遍存在惜貸心理,對于個人而言更是如此。這就導致大量潛在客戶的流失,不利于行業的長遠發展。而大數據金融的應用則恰恰可以解決這一突出矛盾。在大數據的支持下,金融機構可以實時得出融資方的信用評分,增加對融資方信用能力的判斷渠道。未來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可以嘗試利用大數據分析建立一個對參與者信用等級、投資偏好、風險承受能力等指標綜合分析評價的平臺。通過平臺可以實時查詢參與者的各項指標,為快速、便捷完成金融交易、控制金融風險提供決策支持。當然,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離不開與傳統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部門以及互聯網金融行業之間包括P2P、互聯網金融門戶網站、第三方支付平臺等的協作。通過合作最大程度共享參與者的行為數據,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大客戶范圍,并可針對不同參與者定制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或產品。
(二)消除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產品最終將轉化為金融參與者資金的支付。對于任何金融產品或服務來說,交易雙方最關注的問題就是信用度。從以前的行業模式來看,在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互聯網金融行業中,金融機構及投資人或其合伙人對于融資方的信用審查和風險承受能力的判斷,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而且獲得的結果未必是可靠的。同樣,對于融資方來說,也需要獲取金融服務方的相關信息,如公信度、經營規模、資金實力等。但由于信息渠道的匱乏,了解到的信息往往比較模糊,結果造成交易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故而容易對金融機構產生不信任感。
將來,互聯網金融行業可以借助大數據的優勢來實現數據分析共享,降低交易雙方對信用及其他信息的調查成本,消除雙方信息的不對稱。隨著未來互聯網應用的日趨深入,各行業信息化的水平會不斷提高,針對各個主體的基本信息數據的采集和共享將成為可能,如,企業銀行交易數據、個人信用卡交易數據、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交易數據、水電煤氣費數據、交通違法信息、P2P交易數據信息以及違法犯罪信息和其他違規處罰信息等。未來大數據金融的應用將會不斷拓展和深化,互聯網金融行業甚至是傳統金融機構將能以最低的成本獲得金融參與者的信用基礎信息,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三)進行金融創新,開拓金融市場
創新是一個行業、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不竭動力。依托大數據金融的優勢,互聯網金融行業可以從產業鏈中挖掘市場潛力,實現創新突破。
目前來看,國內已有許多涉足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電商公司,利用大數據的優勢,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京東金融推出的京寶貝以及蘇寧云商推出的蘇寧小貸等。這些產品有個共同點,就是針對的群體主要是與企業來往密切的供應商。公司通過對供應商的往來結算、合同履行情況以及財務等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供應商的信用度和還款能力,自動確定融資額度,自動發放貸款。
將來,隨著大數據金融的不斷發展應用,從事互聯網金融的企業可以從產業鏈和提品服務上進行創新發展。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依托大數據金融,延伸金融服務的鏈條,從單一的供應鏈擴展到所有關聯的產業鏈上;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不斷擴大服務對象的范圍作為著力點,逐漸把家庭或個人納入到服務對象中來。此外,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判斷服務對象的信用情況、融資償還能力以及投資偏好等屬性,提供不同種類的金融產品或服務,包括融資、投資、擔保以及其他種類等。同時,還可以大膽嘗試向可定制的個性化的金融產品或服務發展,以滿足不同對象的金融服務需求,從而達到不斷開拓金融市場的目標。
三、大數據金融面臨的挑戰與應對
(一)面臨的挑戰與風險
一是給金融監管帶來挑戰。傳統金融監管側重宏觀的穩定,將行業準入、產品監管作為主要的內容。而以大數據為依托的互聯網金融則具有明顯的數據特征,經營重點側重在微觀層面,包括金融服務提供者及參與者的各項信息。如果監管部門依舊按照傳統監管方式,將很難對互聯網金融交易雙方的行為進行有效監控,這樣一來,輕者可能會引發一些金融糾紛,重者則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二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可能會面臨信用風險。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運營中的重點所在。數據是風險管理體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金融服務中,可能會由于一些關鍵數據的不完整或失真,造成對金融參與者信用度或償還能力評判不準確,從而給金融機構帶來經濟損失的風險。
三是可能會造成大數據失靈的風險。大數據應用的核心在于獲取或共享參與者的各項信息,由此會帶來一個突出矛盾,就是涉及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數據的獲取和保護。如果在數據的獲取或應用中不能有效分隔隱私和共享數據,無法對隱私和商業秘密進行保o。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參與者極有可能為了保護自身隱私而放棄金融交易,從而使大數據金融失去效應。
(二)應對措施或建議
一是完善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根據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進行監管創新。要從傳統的側重宏觀領域的監管逐漸轉變到宏觀與微觀并重。一方面,要不斷加大對交易雙方行為的監控力度,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要以宏觀的監管促進對參與者的保護,通過提高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準入門檻、評估金融產品的風險以及加強日常監管等舉措,最大程度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二是建立基于大數據的信用風險分析模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盡可能多地收集與信用風險相關的數據,如融資金額及用途,償還及違約情況、資產情況等。但由于數據的體量較大,以及非結構化的特征,完全收集到每一項數據是不可能的,而且數據的準確性也不能完全保證。因此,有必要對數據進行抽樣和設計,將數據標準化、結構化,尤其對一些實時市場動態數據,如果跟蹤的數據過于龐大和復雜,則容易產生數據不一致、維度過高模型無解等問題。接下來就可以綜合使用各種技術,如大數據分析、計算機技術、應用數學等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建模。通過風險模型的建立和使用,逐步降低信用風險發生的機率。
三是逐步建立完善網絡隱私權保護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關于這方面的法律還比較少,即使有些法律條款做了規定,但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已經很難適應互聯網以及大數據高速發展的形勢。因此,為了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穩定,避免或減少法律糾紛,非常有必要建立或完善網絡隱私權保護的相關法律,加大對消費者隱私的保護,調動消費者參與金融交易的積極性,從根本上解決大數據失靈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吳衛明.互聯網金融知識讀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1互聯網金融內涵
互聯網金融是一個組合體,是傳統金融與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有機結合,傳統的金融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資金的匯聚、支付、轉移、投資和理財等功能。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技術基礎上,客戶通過互聯網金融工具可以免去到金融機構辦事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只要懂得如何在網上進行操作,客戶就能夠足不出戶解決絕大多數的業務,方便客戶的同時也能夠節省金融企業的辦公成本和用人成本,達到一個雙贏的結果。目前,中國已經出現了許多典型的互聯網金融形態,如四大國有銀行的網上銀行、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P2P網絡借貸、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以及金融互聯網門戶等。
2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2.1技術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技術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互聯網金融軟件存在漏洞。互聯網金融軟件是依托于網絡的,當然就是存在被網絡攻擊的可能性。即使是再堅固的防火墻和防御體系,也存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可能,遭到有心人的惡意攻擊即有可能產生技術風險。除此之外,計算機作為互聯網金融的硬件設備,容易受到自然災害或認為的破壞,導致信息的篡改和丟失。二是客戶的身份存在偽造的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客戶身份被偽造以至于資金產生損失。客戶身份被偽造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客戶自身的不小心導致身份信息被泄露,可能是金融機構的防護措施不到位導致客戶身份被泄露,還有可能是被詐騙機構惡意盜取身份信息。三是未經授權的訪問。這種情況下,黑客和病毒程序,比如針對網銀的木馬程序,直接對網上銀行發起攻擊,攻擊成功后就直接盜取客戶的信息,威脅客戶的資金安全。
2.2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就是指金融交易者在合約到期后依然沒有履行按照合約所規定的款項進行還款的義務,從而導致產生經濟損失的風險。在傳統的金融企業中,對于客戶的信用評估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體系,信用評估的結果也較為符合現實情況,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較低。在互聯網金融中,雖然也有一定的信用評估程序,但是相對于傳統金融機構來說,互聯網金融的信用評估較為簡單,程序少,通過率高,行用風險較大。拿支付寶的花唄舉個例子,只要你在支付寶上的芝麻積分達到600分就可以開通花唄,而芝麻積分只要你在淘寶上進行交易就能夠輕松獲得,總體上來看存在較大的信用風險。
2.3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是指在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以及投資者進行業務往來的過程中沒有特定的法律作為依據,或者是沒有按照合同的規定履行合同中的義務而導致不良法律后果的風險。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興事物,自然也不能排除在法律之外。但是現有的法律主要是針對傳統金融行業的,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法律相對來說不夠完善,有很多領域都缺乏相應的法律監管,存在很多灰色地帶和法律漏洞。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主要涉及刑事法律風險、民事法律風險和行政法律風險。
2.4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主要是指互聯網金融企業或機構人員操作不當或者是操作流程存在缺陷等原因導致的直接或者間接的損失。操作風險一旦發生,就會牽涉到交易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可能會無法控制,因此要注重防范操作風險的發生。造成操作風險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金融企業或者機構自身內部的操作程序存在缺陷;二是操作人員的技能素質不夠到位,在操作中存在人為的失誤;三是突然緊急發生的、我們沒有提前預料的事情,卻又無法做出及時的回應。這些原因其實主要還是由于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發展得不夠完善所導致的。
2.5資金安全風險
傳統的金融行業受到中國人民銀行的嚴格管控,由相對完善的規章制度來進行監管。同時,規定了與金融企業或機構規模相對應的存款準備金作為保障,有效地維護了客戶的資金安全。然而在互聯網金融中,在完成交易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資金滯留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手中,而對這一部分資金的使用情況,我們不能完全控制。如果非法投資者將這一部分資金挪作他用,甚至用于不正當交易,產生的風險會導致客戶的財產出現巨大的損失。
2.6洗錢犯罪風險
洗錢犯罪主要就是指將來源不合理的收益,經過一系列程序使其合法化,通過金融行業是進行洗錢犯罪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傳統的金融行業中,已經有了相對嚴謹的程序來控制洗錢犯罪,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聯合各個金融機構進行洗錢監管,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互聯網金融中,由于其獨有的隱蔽性和虛擬性,已經逐漸成為洗錢犯罪的新方式。除此以外,我國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反洗錢犯罪缺少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無法很好的打擊互聯網金融上的洗錢犯罪活動。例如最近由于勒索病毒而名聲大噪、身價暴漲的比特幣,就為反洗錢的監管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與阻礙。
3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存在的問題
3.1現有金融監管制度無法涵蓋所有互聯網金融業務
金融監管的目的是為了維持金融業健康運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減少銀行業的風險,保障存款人和投資者的利益,促進銀行業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能夠確保公平有效地發放貸款,避免資金的亂撥亂化,防止欺詐活動或者不恰當的風險轉嫁。在傳統的金融行業中,已經有了一套完善的監管制度,金融機構的建立和退出都要獲得金融管理部門(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及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審查批準,日常業務工作的進行要受到他們的監督,工作人員進入這個行業也要獲得他們合法的相關資格認證。然而在互聯網金融行業中,監管信息無法完全集中、業務種類復雜、監管方面多,存在監管重疊的同時也存在著監管缺位,監管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
3.2互聯網金融監管主體不明確,執法不到位
互聯網金融行業作為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的交叉領域,專業性程度高,這樣的復雜程度迫切需要設置一個專門的機構來對其日常業務進行專門的監督管理。可是,在現存的監管制度中并沒有這樣的機構。監管重疊與監管缺位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現存的管理制度中沒有明確規定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工作由哪個機構進行。因為監管主體的不明確,所以在執法過程中也就存在了要不沒有人管,要不都來插上一腳的亂象。
3.3監管手段落后,缺乏現代化科技手段
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目標就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來實現大數據、云計算和數據共享,從而提高金融企業或機構的業務處理速度,方便客戶,讓客戶可以隨時隨地處理自己的資金。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客戶的資金和信息安全。隨著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程度加深,互聯網金融中所需要的科技也越來越先進。然而,在現實情況中,我們會發現用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技術和手段與當前在金融行業中的科技水平并不匹配,存在監管手段相對落后的情況。
3.4監管政策和措施存在漏洞
針對互聯網金融行業,政府已經出臺了不少相對應的政策法規和監管措施,但是這些政策制定出來以后改變的機會就很少,一般都會持續好長一段時間。然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又是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業務、新的設備、新的技術投入到使用中,這就會導致監管政策和措施落后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導致金融監管出現空白地帶,危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4加強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的對策及建議
4.1明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
原則具有指導性的作用,在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過程中明確原則可以為監管指明方向。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就明確提出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五大原則。第一,互聯網金融創新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合理把握創新的界限和力度。第二,互聯網金融創新應服從宏觀調控和金融穩定的總體要求。第三,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第四,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第五,處理好政府監管和自律管理的關系,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這些原則的提出,是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一大進步。
4.2盡快構建完善的征信體系,建立信用黑名單
在互聯網金融業務中,兩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匿名性和跨時空性,所以這就要求交易雙方的信用良好,以此來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風險。一旦有一方惡意違約或者實施詐騙行為,就會對另一方造成嚴重的資金風險。更重要的是在互聯網金融中追討資金不像傳統金融中那樣方便和有跡可循,互聯網金融中進行追討非常艱難,絕大多數是無法全額追回的。因此我們要構建完善的征信體系,同時建立信用黑名單,在信用黑名單中的客戶可能會無法進行貸款或者貸款需要相對較高的利率。
4.3培養同時掌握金融知識和互聯網技術的監管人才
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和互聯網的交叉領域,需要兩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在監管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培養同時具有金融專業知識和互聯網技術的專業人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融合兩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及時迅速地發覺互聯網金融業務中所有風險點,利用自身的知識進行監管。除此之外,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迅速,知識體系更新快,互聯網技術變化頻率高,所以即使是已經同時掌握兩個領域的專業性人才,也要注重自身業務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知識的更新。
4.4加強投資教育,樹立謹慎投資理念
互聯網金融產品一般都是虛擬產品,產品形式多樣且專業程度高,如果客戶的自身認識和投資素質太低的話,會比較容易被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的推銷所說服,從而在不是十分了解產品內容、明確收益效果的情況下盲目進行了投資。所以,我們可以為客戶進行基礎的投資教育,傳授一些基本的投資知識,減少客戶被忽悠的情況,幫助客戶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
5結語
在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產品,是金融行業進行改革的必由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對互聯網金融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透徹地分析和研究,完善監管,保障大家的利益。
參考文獻
[1]李安.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特征、監管原則和監管路徑[J].學術交流,2014(08).
[2]李仁森.關于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問題的思考[J].信息系統工程,2015(02).
1互聯網金融內涵
互聯網金融是一個組合體,是傳統金融與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有機結合,傳統的金融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資金的匯聚、支付、轉移、投資和理財等功能。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技術基礎上,客戶通過互聯網金融工具可以免去到金融機構辦事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只要懂得如何在網上進行操作,客戶就能夠足不出戶解決絕大多數的業務,方便客戶的同時也能夠節省金融企業的辦公成本和用人成本,達到一個雙贏的結果。目前,中國已經出現了許多典型的互聯網金融形態,如四大國有銀行的網上銀行、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P2P網絡借貸、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以及金融互聯網門戶等。
2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2.1技術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技術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互聯網金融軟件存在漏洞。互聯網金融軟件是依托于網絡的,當然就是存在被網絡攻擊的可能性。即使是再堅固的防火墻和防御體系,也存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可能,遭到有心人的惡意攻擊即有可能產生技術風險。除此之外,計算機作為互聯網金融的硬件設備,容易受到自然災害或認為的破壞,導致信息的篡改和丟失。二是客戶的身份存在偽造的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客戶身份被偽造以至于資金產生損失。客戶身份被偽造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客戶自身的不小心導致身份信息被泄露,可能是金融機構的防護措施不到位導致客戶身份被泄露,還有可能是被詐騙機構惡意盜取身份信息。三是未經授權的訪問。這種情況下,黑客和病毒程序,比如針對網銀的木馬程序,直接對網上銀行發起攻擊,攻擊成功后就直接盜取客戶的信息,威脅客戶的資金安全。
2.2信用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就是指金融交易者在合約到期后依然沒有履行按照合約所規定的款項進行還款的義務,從而導致產生經濟損失的風險。在傳統的金融企業中,對于客戶的信用評估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體系,信用評估的結果也較為符合現實情況,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較低。在互聯網金融中,雖然也有一定的信用評估程序,但是相對于傳統金融機構來說,互聯網金融的信用評估較為簡單,程序少,通過率高,行用風險較大。拿支付寶的花唄舉個例子,只要你在支付寶上的芝麻積分達到600分就可以開通花唄,而芝麻積分只要你在淘寶上進行交易就能夠輕松獲得,總體上來看存在較大的信用風險。
2.3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是指在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以及投資者進行業務往來的過程中沒有特定的法律作為依據,或者是沒有按照合同的規定履行合同中的義務而導致不良法律后果的風險。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興事物,自然也不能排除在法律之外。但是現有的法律主要是針對傳統金融行業的,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法律相對來說不夠完善,有很多領域都缺乏相應的法律監管,存在很多灰色地帶和法律漏洞。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主要涉及刑事法律風險、民事法律風險和行政法律風險。
2.4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主要是指互聯網金融企業或機構人員操作不當或者是操作流程存在缺陷等原因導致的直接或者間接的損失。操作風險一旦發生,就會牽涉到交易的方方面面,有的甚至可能會無法控制,因此要注重防范操作風險的發生。造成操作風險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互聯網金融企業或者機構自身內部的操作程序存在缺陷;二是操作人員的技能素質不夠到位,在操作中存在人為的失誤;三是突然緊急發生的、我們沒有提前預料的事情,卻又無法做出及時的回應。這些原因其實主要還是由于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發展得不夠完善所導致的。
2.5資金安全風險
傳統的金融行業受到中國人民銀行的嚴格管控,由相對完善的規章制度來進行監管。同時,規定了與金融企業或機構規模相對應的存款準備金作為保障,有效地維護了客戶的資金安全。然而在互聯網金融中,在完成交易的過程中,有大量的資金滯留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手中,而對這一部分資金的使用情況,我們不能完全控制。如果非法投資者將這一部分資金挪作他用,甚至用于不正當交易,產生的風險會導致客戶的財產出現巨大的損失。
2.6洗錢犯罪風險
洗錢犯罪主要就是指將來源不合理的收益,經過一系列程序使其合法化,通過金融行業是進行洗錢犯罪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傳統的金融行業中,已經有了相對嚴謹的程序來控制洗錢犯罪,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聯合各個金融機構進行洗錢監管,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互聯網金融中,由于其獨有的隱蔽性和虛擬性,已經逐漸成為洗錢犯罪的新方式。除此以外,我國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反洗錢犯罪缺少了相關的法律法規,無法很好的打擊互聯網金融上的洗錢犯罪活動。例如最近由于勒索病毒而名聲大噪、身價暴漲的比特幣,就為反洗錢的監管增加了一定的難度與阻礙。
3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存在的問題
3.1現有金融監管制度無法涵蓋所有互聯網金融業務
金融監管的目的是為了維持金融業健康運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減少銀行業的風險,保障存款人和投資者的利益,促進銀行業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能夠確保公平有效地發放貸款,避免資金的亂撥亂化,防止欺詐活動或者不恰當的風險轉嫁。在傳統的金融行業中,已經有了一套完善的監管制度,金融機構的建立和退出都要獲得金融管理部門(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及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審查批準,日常業務工作的進行要受到他們的監督,工作人員進入這個行業也要獲得他們合法的相關資格認證。然而在互聯網金融行業中,監管信息無法完全集中、業務種類復雜、監管方面多,存在監管重疊的同時也存在著監管缺位,監管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
3.2互聯網金融監管主體不明確,執法不到位
互聯網金融行業作為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的交叉領域,專業性程度高,這樣的復雜程度迫切需要設置一個專門的機構來對其日常業務進行專門的監督管理。可是,在現存的監管制度中并沒有這樣的機構。監管重疊與監管缺位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現存的管理制度中沒有明確規定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工作由哪個機構進行。因為監管主體的不明確,所以在執法過程中也就存在了要不沒有人管,要不都來插上一腳的亂象。
3.3監管手段落后,缺乏現代化科技手段
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目標就是運用現代化的手段來實現大數據、云計算和數據共享,從而提高金融企業或機構的業務處理速度,方便客戶,讓客戶可以隨時隨地處理自己的資金。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客戶的資金和信息安全。隨著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程度加深,互聯網金融中所需要的科技也越來越先進。然而,在現實情況中,我們會發現用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技術和手段與當前在金融行業中的科技水平并不匹配,存在監管手段相對落后的情況。
3.4監管政策和措施存在漏洞
針對互聯網金融行業,政府已經出臺了不少相對應的政策法規和監管措施,但是這些政策制定出來以后改變的機會就很少,一般都會持續好長一段時間。然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又是日新月異,不斷有新的業務、新的設備、新的技術投入到使用中,這就會導致監管政策和措施落后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導致金融監管出現空白地帶,危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4加強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的對策及建議
4.1明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原則
原則具有指導性的作用,在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過程中明確原則可以為監管指明方向。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就明確提出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五大原則。第一,互聯網金融創新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合理把握創新的界限和力度。第二,互聯網金融創新應服從宏觀調控和金融穩定的總體要求。第三,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第四,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第五,處理好政府監管和自律管理的關系,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這些原則的提出,是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一大進步。
4.2盡快構建完善的征信體系,建立信用黑名單
在互聯網金融業務中,兩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匿名性和跨時空性,所以這就要求交易雙方的信用良好,以此來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風險。一旦有一方惡意違約或者實施詐騙行為,就會對另一方造成嚴重的資金風險。更重要的是在互聯網金融中追討資金不像傳統金融中那樣方便和有跡可循,互聯網金融中進行追討非常艱難,絕大多數是無法全額追回的。因此我們要構建完善的征信體系,同時建立信用黑名單,在信用黑名單中的客戶可能會無法進行貸款或者貸款需要相對較高的利率。
4.3培養同時掌握金融知識和互聯網技術的監管人才
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和互聯網的交叉領域,需要兩方面的專業知識,因此,在監管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培養同時具有金融專業知識和互聯網技術的專業人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融合兩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及時迅速地發覺互聯網金融業務中所有風險點,利用自身的知識進行監管。除此之外,由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迅速,知識體系更新快,互聯網技術變化頻率高,所以即使是已經同時掌握兩個領域的專業性人才,也要注重自身業務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知識的更新。
4.4加強投資教育,樹立謹慎投資理念
互聯網金融產品一般都是虛擬產品,產品形式多樣且專業程度高,如果客戶的自身認識和投資素質太低的話,會比較容易被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的推銷所說服,從而在不是十分了解產品內容、明確收益效果的情況下盲目進行了投資。所以,我們可以為客戶進行基礎的投資教育,傳授一些基本的投資知識,減少客戶被忽悠的情況,幫助客戶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
5結語
在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產品,是金融行業進行改革的必由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對互聯網金融中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透徹地分析和研究,完善監管,保障大家的利益。
參考文獻
[1]李安.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特征、監管原則和監管路徑[J].學術交流,2014(08).
[2]李仁森.關于中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問題的思考[J].信息系統工程,2015(02).
時下,“互聯網金融”成為金融領域中最火熱的名詞之一。在媒體的“熱炒”之下,“互聯網金融”可謂是賺足了人們的眼球,博得了各界人士的關注。然而它的火熱并非偶然,也非媒體人士單純的熱捧所致,而是因為它實實在在地反映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移動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和云計算等,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目前業內及媒體存在的各種有關互聯網金融的探討,其實也一直處于概念模糊之中,各種模式,千差萬別,很難用一個統一的定義來進行界定。不過,從其字義及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顧名思義,其實它就是在“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之上,構建的一種嶄新的金融模式、金融思維與金融邏輯,即互聯網金融。
一、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一)成本低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臺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二)效率高
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準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如阿里小貸依托電商積累的信用數據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鐘,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三)覆蓋廣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四)發展快
近年來,依托于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以余額寶為例,余額寶上線18天,累計用戶數達到250多萬,累計轉入資金達到66億元。
(五)管理弱
一是風控弱。互聯網金融目前還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具備類似銀行的風控、合規和清收機制,容易發生各類風險問題,目前已有眾貸網、網贏天下等P2P網貸平臺宣布破產或停止服務。二是監管弱。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監管和法律約束,缺乏準入門檻和行業規范,整個行業面臨諸多政策和法律風險。
(六)風險大
一是信用風險大。目前我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還有待配套,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卷款跑路等風險問題。二是網絡安全風險大。目前,我國互聯網安全問題突出,網絡金融犯罪問題不容忽視。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一)建成了初具規模的金融數據通信網
網絡金融的最大特點就是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 的廣泛應用, 而金融數據通信網猶如網絡金融的骨架。從1989年中國人民銀行籌建金融衛星通信網到191年投入運行至今, 已覆蓋全國所有地市和大部分經濟發達縣, 成為我國最大的衛星數據通信網。
(二)傳統業務處理的電子化改造
我國的金融機構開發了一系列的應用軟件和應用系統, 已初步實現了金融傳統業務處理電子化。
(三)新型金融服務項目的開展
1993年底, 我國正式啟動了“三金工程”,即“金橋”工程、“金卡”工程和“金關”工程, 隨后又推出了“金稅”工程等一系列其他的“金”字工程。
三、互聯網金融的安全問題
有關調查表明,目前國內80%的網站都存在安全隱患,其中有20%網站的安全問題還十分嚴重。安全問題已日益成為困擾網上金融交易的最大問題,影響我國網上金融業務的健康發展。網絡金融活動中的安全隱患,主要表現在:
(一)金融裝備落后
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大,由于平臺軟件源代碼末公開,導致我國金融安全的基礎相當薄弱。
(二)網絡系統漏洞
互聯網本身固有的技術體制存在缺陷。基礎的金融網絡系統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防毒軟件功能都不是很強,造成網絡運行不穩定, 病毒入侵、 攻擊,造成數據毀壞丟失燒毀硬件。
(三)交易系統缺陷
目前大多數金融機構的安全狀況都還沒有達到三級安全標準,自行開發、應用的網上交易大多還沒有經過權威部門的檢測以及認證,所以存在安全控制技術落后、防范措施不到位、抗攻擊能力不強等情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