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0:1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現代大學教育中應強化人文精神
“以人為本”是當代社會被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標準,當然也是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價值追求。“人是大學課程實踐的主體,‘人的尺度’是根本的,‘物的尺度’必須服從‘人的尺度’。大學課程實踐目標要以培養完整的人為價值取向,因為人類實踐的最終目的是每一個人的自由充分發展。”[1]“以人為本”的目標應貫穿于現代高等教育的全過程,因此,現代大學教育中需強化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就要對人文價值給予高度的重視,因為“教育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而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2]
“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要落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施上。大學教育有兩大任務,一是教學,二是研究,這兩者最終的目的是關注大學生的成長,促進大學生從智能到人格的健全發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始終做到以人為教學實踐的主體,教學過程要始終以人為中心運作。大學教育的中心在于“立人”,這應該是大學教育中普遍遵循的教育理念,強化人文精神應該成為大學教育的主旋律。
社會是人的社會,而人又是一定社會中的人,良好發展的人和良好的社會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人的發展和完善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和保障。在大學教育中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強化人文精神,就是要使大學生在科學知識、文化素養、思想品質、操作技能以及創新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完善的和全面的發展。近代德國教育家洪堡提出了著名的大學教學理念:大學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二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是“由科學而達至修養”。顯然,科學性智能素質和人文性精神追求,這二者要在當代大學生的頭腦中和諧統一,大學生僅有科學理性的追求是不夠的,還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境界,大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社會的進步也應該是和諧統一的。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大學教育之目的,不僅在于科學研究和專門人才的培養,還在于文化傳統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鑄就和人性之完善。”[3]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必須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己任,教人求真,教人求善、求美,追求科學與人文的和諧共生,完善知識,完善思想,完善個性,從而造就許許多多有靈魂、有頭腦、有專長的現代知識分子,使他們成為民族的脊梁,成為國家的棟梁。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明確指出:“教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每一個人的人格的培養”,“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4]。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絕不能僅僅著眼于知識的傳授,而要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整體進步的高度,正確認識人文教育的重大意義,大學教育應該從全面塑造人出發,以創新教育為立足點,把知識的傳授與人文精神的熏陶結合起來,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造就大批富有創造性、素質全面的高標準人才。
二、高校人文學科肩負著完善大學人文教育的重任
高校人文學科具有雙重職能,作為社會科學,人文學科肩負著使高校學生獲得社會科學知識和智能的重任,此外,人文學科還有一項潛在的,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獨特的職能,即從人文精神方面鑄造大學生愛美向善和求真的靈魂。人文學科對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不可忽視,它能夠在善與美方面正確引導自然科學服務于社會。高校人文學科的意義歸結于一點,即直接指向人的生命意義,以完善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為教育的目標,從整體上提升大學生的生命狀態,使他們的生命價值趨于完善。
高校人文學科在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價值的選擇,以及促使他們的精神境界和智能素養不斷完善方面,肩負著無可取代的重任。此外,人文精神還可從非智力因素方面激發大學生求知的興趣和潛能,使他們獲得更多對社會有益的科技知識。人文學科對人才培養的貢獻,以及人文科學研究的價值性,正如法國著名學者丹納在論述德國人為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作出巨大貢獻時所言:“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誰也比不上德國人:淵博的考據,哲理的探究,對最難懂的文字的鉆研,版本的校訂,字典的編纂,材料的收集與分類,實驗室中的研究,在一切學問的領域內,凡是艱苦沉悶,但屬于基礎性質而必不可少的勞動,都是他們的專長;他們以了不起的耐性與犧牲精神,替現代大廈把所有的石頭鑿好。”[5]
當前的大學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依然是不容忽視的現象,當前的大學教育應強化人文精神,人文學科的改革和完善便可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在德、智、體、美、情各方面健康成長。人文精神不僅是在美的和善的方面,而且也從真的方面改造及完善人們的精神世界,引導人們的知識生產和傳播,使人們在科學進步的同時,也完善了自身。“大學要實現自己的本真理想,就不僅要對學生進行‘何以為生’的知識技能教育,而且要對其進行‘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將‘為學’與‘為人’有機地融合起來。……正如先生所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6]大學者,社會進步之發動機,大學生者,促使國家和民族興旺之棟梁人才。大學教育應在教育的各種領域、各個層面、各個階段,實現智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諧統一,使大學生具備造福于社會的技能和人生追求。高校人文學科應根據社會發展現狀,積極調整和優化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得高校的人文學科能夠不斷優化大學生的精神素質,使其具備健康和優質的知識素養、心理素質、情感意向、價值追求和發展潛力。
三、大學的科學教育應與人文教育諧調發展
傳播知識和科學理念,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無疑是大學的重要職責。但知識與科學無法解決自身存在的意義問題,只有在人文精神的規范和引導下,知識和科學才可能被賦予善的目的。[7] “科學探索如果脫離了人文精神的制約,就可能淪為唯科學主義的俘虜。唯科學主義將道德理想、終極關懷、文化價值、情感體驗和人生意義等人文因素排斥在大學教育的維度之外,從而助長了工具理性和技術功利的傾向。”[8]失去了人文教育,大學教育可能會淪落為唯科學主義和唯技術功利,大學教育便會退化為一種物化活動,結果只能導致科學精神的扭曲。因此,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應和諧發展,二者相互滲透,優勢互補。在大力發展科學教育的同時,應注意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同步發展,要避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之間的失衡狀態,在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則要注意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的協調發展,以及二者的互相促進。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沿襲的“重理輕文”“文理有別”的思想觀念,加深了學科之間的隔膜,其危害是,大學生所學知識圄于專業領域,不能夠眼界開闊和觸類旁通,這便造成了他們狹窄的知識面和保守的思維模式。為了順應當前社會的科技、學術、文化的快速發展,大學教育必須徹底消除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隔膜,以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而且要將二者有機融合。
為了在更深層次和更宏闊的領域加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諧調發展,大學的課程改革應走綜合化的道路,這有利于消除大學現行各門學科之間的隔膜狀態,使得大學生避免“專門化”的局限,做到“通專結合”,強化科學理性和人文精神和諧統一的綜合素質。所謂課程綜合化,一方面,要建設科學的、高水準的課程群,使得各門相關的課程結構為有機整體,這整體應體現出層次性、互補性、綜合性;另一方面,同一學科的各類別課程,如,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要也進行優化組合,此外,以學生的求知進取為中心,還應將各種知識因素、技能因素、研究因素、發展因素加以整合,使其轉化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造潛能。因此,實現了大學課程結構的優化,便可“有利于消除大學現行各門學科之間的隔膜狀態,以便進行自然科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及其交叉學科的相互滲透、融通與整合,溝通課程之間的知識連帶關系,實現課與課之間的交互融匯與遞進提高,從而發揮知識的整體功能……”[9]大學教育通過綜合化的課程建設,能夠有效地培養大學生順應現代社會的綜合素質,并進一步強化其創新思維能力,例如,提高其思維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應變能力、學習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的科研能力等等,“課程綜合化”促使“人才培養綜合化”,如此,課程體系便與社會需求相關聯。在當前的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理科與文科課程應進一步相互滲透,做到“貫通文理”,開闊視野,拓寬思路,“破專己守殘之陋習”,“立融會貫通之學風”。課程綜合化是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能夠諧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它還能夠促使大學的課程結構實現現代性轉型。
【參考文獻】
[1]葉信治.大學課程的“實踐觀點”[J].南京:江蘇高教,2003(1):33-36.
[2]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2-3.
[3]劉曉虹.大學與人文教育[J].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5).
[4]潘光旦.尋求中國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5]丹納.藝術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153-154.
一、前言
人工智能(Arti?cialIntelligence,簡稱AI)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人際互動模式以及學習和教學方式的改變,我國教育部門不斷重視AI技術在基礎教育領域中的融合,以更好地促進中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AI視域下,教師的工作環境將會越來越智慧化,智能閱卷、智能授課和智能評估逐漸成為可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特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個性化指導。同時,學生在課堂上也可以更熟練的使用平板電腦而不是手抄本進行交流。目前,AI技術已經成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不斷推動著教育模式的變革、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育體系的重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入了創新發展的2.0時代[1]。雖然我國AI教育發展水平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尚未在在中小學教育中普及應用,但是我國教育部門已經制定和出臺了相關政策,以推動基礎教育和AI的不斷融合和發展,可以預見,AI技術必將為基礎教育發展賦予越來越強大的智慧支撐,推動基礎教育現代化。
二、AI教育時代中小學教師面臨的挑戰
面對以AI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如何更好的促進學生發展,從適應到引領轉變,實現自身的突破性發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深思的問題。AI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但是在教師層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使AI技術與基礎教育在融合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的挑戰。1.與AI教育相配套的教學方法創新性不足AI教育作為一個高度依賴技術的跨學科領域,AI應用程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教師的角色,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分析他們的學習表現,并根據他們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即時幫助。此外,了解AI技術的能力和特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合適的AI應用程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動機或參與度。新技術影響了教育體制和教學手段,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在使用新技術時要關注教育主體、尊重教育主體,而不能秉持以往舊的認識。但是在現實教學中仍存在盲目學習的典型問題,教師未能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而進行因材施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一刀切”的現象,而不是被個性化對待。2.AI師資力量薄弱AI教育屬于多學科交叉領域,教師一方面要具備心理學、教育學和信息技術等各學科相關知識,另一方面要將這些知識進行整合和運用。目前雖然學生的學習意愿強烈,但是從當前AI的師資來看,具有AI學識的師資力量十分薄弱,教師普遍缺乏完整而系統講授AI課程的能力和知識,部分教師簡單地將AI教育視作機器人教育﹑編程教育、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個別中小學的AI教師是由其他學科教師來兼任,此外,AI教師編制不足、師資質量不均衡也是突出的問題。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是改善AI教學質量的關鍵。3.教師培訓缺乏針對性目前教師已了解到AI在教學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并認可AI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但大部分教師都是停留在簡單的意識層面,在教學實踐中并未真正去落實。雖然存在以上問題,但是大部分AI教育教師沒有接受專業培訓,在講授AI知識時,缺乏深入性,只能浮于表面,有違學科初衷。4.實施路徑單一AI教育作為新興學科,是基于時代最新技術的教育,要求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掌握各學科知識,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性和情境性,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和體驗。但是目前中小學AI教育實施路徑比較單一,在課程設計上,教師主要停留在傳統的信息技術與教學設計層面,學生在課堂學習和實踐中難以系統而深入掌握AI的技術、方法和基本理念。在教授形式上,主要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對AI知識進行講解,而學生實踐和體驗的機會相對較少。
三、AI視域下中小學教師發展路徑
中小學教師如何更好適應AI時代,更好的構建AI教育生態體系,以促進AI與基礎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有以下路徑:1.培養信息素養信息素養的本質是全球信息化,人們需要具備的一種能力。面對AI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小學教師應注重信息素養的培養,信息素養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即信息技術素養和信息意識素養。在信息技術素養方面,中小學教師應呈現趣味性強的教學課件、流暢的運用多媒體、及時反饋學生的問題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激發學生各科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中小學教師要保持對新技術的敏感性。信息意識素養是信息素養中的觀念性成分,是教師對信息的態度、認識層面的關鍵要素,是信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教師在信息意識層面,要積極接受新興技術帶來的學習和教學方式的改變,決定性意義轉變的前提是更新觀念。2.提升職業道德素養恪守職業道德:傳道、授業、解惑是中小學教師的主要職責。隨著AI與教育的融合,智能平板等設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師講授知識、解疑答難和閱卷評分,AI在得到科學利用的前提下,可以成為師生的強大助手,從而大幅提升教與學的效率。教師應積極面對AI技術給教育帶來的便利,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如今AI技術迅速進入中小學生的課堂教學,深刻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模式和師生互動模式,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將AI技術有效整合到課堂,另一方面也要正視AI的使用邊界,AI技術快速發展有可能帶來倫理風險。在中小學階段不乏這樣的例子,有些學生利用課堂上學到的編程知識去充當黑客,或者產生網絡成癮行為,以上學生的偏差行為已經觸及價值觀的層面,對自身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面對AI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要有效的應對信息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深入研究思考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提升學生的誠信意識和社會信用水平。3.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改變傳統單一教學模式:隨著AI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智能化推送等教育產品層出不窮,如果不能科學利用這些技術產品營造適合學生成長的教學生態環境,技術將無法真正促進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AI視域下,教師要接受并適應智能技術給教育帶來的變化,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師角色,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適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學習策略及學習中遇到的學習障礙,利用多樣的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將知識獲取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認知和非認知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和個性化發展。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灌輸式”“注入式”等單一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AI技術實現教學方法多樣化,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樹立教學、體驗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觀,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中小學AI教育在實施路徑方面應該多元化,實現認知、實踐和體驗的有機結合。此外,教師要看到學生的不同進度和情感需求,借助于AI技術,根據學生的發展節奏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做到因材施教,為每一位學生成長提供學伴式幫助。注重培養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自主學習能力:AI視域下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的融合,網絡在線平臺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師要更新自身舊的知識框架,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體系。針對目前存在的教師培訓缺乏針對性的現狀,教師可以加強線上自主學習,學習教學中常用的AI技術和程序。首先,線上學習過程中,面對網絡和AI應用提供的多種類別的學習內容,教師要根據所教學科和所任學段的學生發展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以便信息技術可以更充分地服務于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其次,教師在注重線上學習的同時,也要注重線下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組織課前、課后的學習討論小組,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
四、結語
AI技術的迅速發展,給基礎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必然會帶來較大的沖擊與挑戰,AI視域下,中小學教師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機遇和挑戰,搶抓機遇、迎難而上,努力培養自身信息素養,提升職業道德素養,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在人與機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主導地位,在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浪潮中實現跨越式自我發展。
(1)為部分優秀的學生將來做更深入的研究打堅實的基礎。在面向知識經濟的今天,研究獲取、表示和使用知識的人工智能學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人工智能研究被列為中國高技術領域的重點之一。以專家系統為代表的智能化系統在信息技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高等教育中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和智能化系統的研發,不僅是計算機科學的應用,也是促進各學科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使人工智能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普及和深入,教育重心必須要下移,即從研究生教育向本科教育普及。開展本科層次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在本科高年級開設相關選修課。開展人工智能教育,不僅能夠更好地發揮高等院校的育人和科學研究功能,而且能為學生拓寬專業路徑,擴大自主學習空間和發展個性創造條件,同時也為營造一個使學生不僅有寬厚、扎實的理論基礎,且具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環境。?
(2)為將來從教的學生積聚大量的知識。英國早在1999年,人工智能課程已經作為選修課出現在中學的信息與通訊技術(ICT)課程中。許多中小學還通過機器人競賽活動來激發中小學生學習人工智能的興趣,使學生不僅提高了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多種思維方式,獲得了更多的創新空間。美國現行的中學信息技術課程設置中,將人工智能的內容作為“媒體與技術”層面對12年級學生的要求。澳大利亞的部分中學開設的信息處理與技術課程,人工智能、信息系統、算法和程序設計、社會和倫理道德、計算機系統分別作為5個主題共同構成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在該課程的大綱中規定,人工智能部分的教學內容在高中第3學期為12年級的學生開設,教學時間為10周。?
在我國,多年以來中學奧林匹克信息學競賽中一直包含有人工智能相關的題目,涉及啟發式搜索、博弈、智能程序設計等問題。2003年4月,我國教育部正式頒布《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首次在信息技術科目中設立了“人工智能初步”選修模塊,標志著我國高中人工智能課程的正式起步。?
我國的新課程標準頒布后,教育部評審并通過了分別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廣東高教出版社、地圖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5套高中《人工智能初步》教材,并開發了相應的教輔材料,包括教師用書和配套光盤等。為了配合中學人工智能課程的實施,國內也推出了一些適合中學生學習與體驗的人工智能軟件和網絡資源。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也逐步關注中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開展并將其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選題。一些師范院校適應形勢要求,已為師范生開設了與此相關的選修課程。?
2 人工智能的教育及教學條件現狀?
通過對本人多年的教學過程進行總結,我校的《人工智能》課程教育現狀可總結為如下幾點:?
(1)理論知識充裕。但與實踐相脫節,特別是在智能科學技術的教育教學方面。盡管知識面相當廣泛,而人工智能理論的普及教育以及智能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仍然十分滯后。?
(2)同其它普通高等院校一樣,在本校,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尚未普及,甚至比不上其它院校。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及創造精神。?
(3)缺乏配套實驗教材,實驗教學內容缺乏,無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開設實驗項目,才能使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具有研究性和綜合性。?
(4)對中小學智能教育的深度及教學方式、教學特點缺乏研究。做為師范類院校,我認為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教育的基礎上,要緊抓中小學智能教育的特點對師范類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與培訓。?
相對于教育現狀,我校的《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條件現狀要稍好一些,其狀態如下:?
(1)教材使用國家級規劃教材,此教材非常系統地介紹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應用技術,適合本科及研究生使用。在我們的授課過程中,也會適當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國內其他先進教材,如中南大學蔡自興教授的《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等。?
(2)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我們準備了多種類型的擴充性學習資料,加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包括:課程相關雜志和書籍目錄,以及部分重要的參考文獻,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網絡資源如優秀BBS、新聞組、網址等。 它們包括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本領域研究的前沿動態等。 使用表明,學生非常樂于查閱這些資源。 使學生能通過使用這些資源進行一些人工智能程序設計,探討一些問題,在課堂討論中展示他們的收獲。?
(3)校園網的普及與不斷優化使本課程有優良的實踐性教學環境,能充分滿足教學需要。我們擁有較充足的多媒體教室和網絡教室,為實現本課程教學提供了物質保障。在網絡資源建設方面,全校辦公室、教室、學生宿舍和教師宿舍都以寬帶網相連,這些硬件設備對本課程教學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本課程教學質量得以明顯提高。?
3 人工智能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針對我們現在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我認為存在許多不足,如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內容偏重理論講解等,為此,提出以下教學方法的改革:?
(1)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的學習效果,直接受到學生興趣和參與意識的影響。一般來講,《人工智能》作為一門前沿課程,開始學生學習興趣很大,當開始接觸到抽象理論知識及部分算法時,學生往往感到不易接受。 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 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包括鼓勵學生參與某部分知識的擴充性資料查找,預留一定時間請學生負責對此內容進行講解,布置學生對某個基本成型的實驗進行糾錯及驗證,降低問題解決的難度。學生因此產生興趣從而做更深度研究。?
(2)進行啟發式教學。 我們可以嘗試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求解這些問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決方案,然后擺出教材中的解決方案,并與同學所提出的觀點進行分析和比較,這足以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課堂辯論與交互式教學。 組織課堂辯論,討論的議題可定位為譬如人工智能是否能超過人類智能等有爭議的問題。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展開激烈爭論,激發了學習潛能,明確了學習目標。當然師生間的交流方式還有很多,如郵件互發、QQ留言等,也可在課程網站中的互動平臺進行交流。?
(4)分層次因材施教。 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對每個具體學生的學習進度、課堂作業情況進行及時評估,對學生提出進一步的學習建議和指導, 實現個性化的教學。 對優秀學生探討,可以在教學設計和實驗設計中要求其選作部分探索性、創新性的功課和實驗,以發揮學生個性優勢。對于有意于將來從事中小學教育的學生可以在機器人及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現狀等知識層面對其做問題講解。而那些看似缺乏興趣的學生,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手段如播放人工智能相關電影及科學小片引起其興趣,實行逐步引導的教學過程。?
另外,我們可以嘗試雙語教學。 采用中文教材和講授的同時,注重在課程中的關鍵詞同時用英文表示,并適當指定英文參考短文和英文參考書。使學生能夠接觸國外文獻資料,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獲得更寬廣的知識。我們也可以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將一些人工智能網絡上的虛擬實驗給學生進行課外上網練習,從而使學生了解算法的具體運行過程, 通過參與達到知識的理解,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術。?
根據現有的條件,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和網絡課程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豐富表現形式,利用網絡課程的交互性、情景化等特點,構筑以學生為主體的《人工智能》課程現代教學模式。 對于抽象知識,可通過動畫和視頻演示,通過聲音和圖像展示人工智能的歷史、人物和前景,做到學生直接而深刻地看到知識的內涵外延。網絡課程能較好地實現交互并使學習過程情景化,通過網絡課程的課堂練習和章節練習,教師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學生提出學習建議,從而提高學生的研究力和創新力。我們也可以給學生播放中學《人工智能》課程課堂教學錄像,以使學生看到初高中學生的知識范圍及深度;同時給學生播放現有的《人工智能》科學成果,讓學生看到理論背后的實踐;也可以播放科幻片,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從而有興趣把人工智能作為將來深造的方向。《人工智能》是一門較新的課程,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僅要靠教師,也應增加硬件設備的投入。如果人工智能能采用智能輔助教學系統或機器人輔助教學過程逼真、形象,一目了然,這樣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尤其是提高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人工智能實踐教學設計的探討?
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量開設一些實驗和設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降低理論的抽象度,提升理論的實用性。在近兩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適量加入一些人工智能語言的教學過程。例如,在講解了“野人與傳教士過河”等問題后,我們可以讓學生使用Visual Prolog或者C ?++?對算法進行實現;在講解 TSP 問題的遺傳算法解決案例后,指出編碼方案、初始種群大小、進化代數、交叉率變異率等因素對求解結果的影響,并要求學生通過實驗的方式來分析、理解這些問題,并提出“尋找更有利的解決方案”等問題。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后,為解決這些問題,學生會在課外主動查閱相關文獻、相互討論以實現他們所設計的方案,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善于鉆研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熊德蘭,李梅蓮,鄢靖豐.人工智能中實踐教學的探討[J].宿州學院學報,2008(1).?
二、學校開展科普活動遇到的困難
(一)教育評估體系對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評估的缺失
目前,農村中小學科技教育教師承擔科技活動輔導任務未能被列入本人工作量,屬“額外工作”;科技輔導教師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和榮譽在晉級和評選先進時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門的承認;其次,科技輔導教師在撰寫科技活動學術論文,即使是參加全國或省級論文評審獲獎,其論文在評定職稱時,也得不到主管部門的承認等。上述問題的存在,難以調動科技輔導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二)農村中小學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經費不充分的矛盾,制約了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
多年來,學校的經費上只能維持正常的辦公運轉。搞科技創新的實踐活動需要購買儀器、材料,培訓教師等,每一項都需要一筆不菲的支出。這對于本來經費就捉襟見肘的農村學校來說是不堪重負的經濟負擔。因此,科技活動的開展也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次,想在科技競賽的活動獲得科技創新大獎也只能是“望洋興嘆”了。
(三)農村教師的知識老化和自身動手能力不強
由于教師教學工作任務重、信息閉塞等多方面的原因,許多教師基本上無法了解學科發展的前沿信息,不能掌握必要的組織開展活動的理論和方法,科技輔導教師知識老化,學科單一的弱點,缺少綜合駕馭各門學科知識的能力,迫切需要充實和更新。
三、我校近幾年開展科普活動的探索
(一)領導高度重視,構筑青少年科技教育保障體系
學校領導要切實轉變觀念,像開展新課程改革和藝術教育一樣重視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在人力、財力上給予全力支持。為使科技教育活動落到實處,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科技輔導教師為成員的科技活動領導小組,形成一個領導總體抓、教導處具體抓、各科學任課老師重點抓的科技活動組織網絡。學校還應該廣泛宣傳,使全體教師達成共識,形成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科技活動的良好氛圍。
(二)加大宣傳力度,創設科普文化氛圍
學校充分利用廣播、墻報、黑板報等形式進行科普宣傳,讓學生感受科技的重要性,營造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推動學習型學校建設,促進全體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很受學生歡迎。為了讓學生自始至終都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參加科普活動,在活動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我們以專業為主線,挖掘各種蘊涵于專業教學、生活習慣養成教育中的宣傳陣地,耳濡目染地滲透科普教育,使得科普教育看得見,摸得著,不僅具有雕塑的代表性而且更有實踐功能。
(三)以少年宮建設為載體,推動學校科普活動健康有秩地發展
我校少年宮于籌建于2014年,共投入20萬元,裝備了可供培訓和訓練、活動功能室十幾間。如何將我校科普活動的有秩開展與少年宮的資源相整會,從而解決科普活動所臨的師資、課時和經費缺乏的困難?學校從以下幾個方面,將兩項活動的資源進行整合,確保科普活動在學校有秩的開展:
1.適當調整課程設置。
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出發,每學期定期將七、八年級某個下午三節課程全部調整為:體育、美術、綜合實踐課程,此下午三節課都統稱為活動興趣課。學生根據自己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參加不同的興趣小組。經過近兩年的探索,現我校興趣小組共分為:舞蹈、合唱、美術、聲樂、民族特長、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科技、武術、籃球、國學、蘆笙、嗩吶。
其中,信息技術主要依據學校的電腦室,由信息技術教師負責開展,課程內容為電腦的一些常用軟件的使用和后期電腦組裝的實踐;人工智能的教學內容為簡單機器人的設計和實踐,教師主要是聘請貴州師范大學人工智能社團的在校大學生擔任;科技興趣小組的教學內容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知識的外延,輔導老師為學校老師或貴州師范學院相關社團的在校學生擔任。我校擔任興趣小組的輔導教師,其三節課時量計為教師的工作量,解決了科普活動輔導教師工作量的問題。
2.聘請貴州師范學院的社團擔任我校興趣小組的指導教師。
由于我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和師資結構不配套等方面的影響,擔任科普方面輔導的教師比較少,為解決此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依靠貴州師范學院落戶烏當區這一特殊優勢,學樣主動和師范學院團支部聯系,聘請師范學院相關社團的在校生介入我校擔任興趣小組的輔導員。不僅解決了科普興趣小組缺乏師資的困難,同時師范學生自己帶來的相關教學硬件設備解決了我校無力購買硬件的困難。
3.將少年宮的活動經費用于科普活動的開展。
少年宮每年有一定的活動經費,而聘請貴州師范學院社團學生所需相關的經費學校又無力承擔,如何解決此問題?將科普活動的開展納入少年宮活動建設體系,彌補了科普活動開展經費不足的問題。
地方性高校肩負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國大學的主要群體,其人才培養模式明顯區別于重點大學的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屬于教學型的地方性高校,應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地方和行業人才的需求,根據學校自身的條件,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邵陽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在傳統數學教育專業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的制定和實現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
1.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現狀分析
邵陽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最初的專業定位是為邵陽地區乃至湖南省中小學的基礎數學教育培養合格的數學教師.然而,隨著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日漸飽和與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的初等教育學生生源減少,師范生的就業壓力逐漸增大.此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落后,教育思維單一,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只重視數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實踐教學環節,導致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較差,不能滿足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2.制定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
2.1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掌握數學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具有運用數學知識和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經濟和金融等部門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在生產、經營及管理部門從事實際應用、開發研究和管理工作,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實、素質高、能力強、適應快的創新型和技能型的應用人才.
2.2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培養目標定位,構建了“一個主體、兩個輔助、三個方向、四種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以數學類專業課程為主體,計算機科學技術和智能優化方法為兩個輔助,分為數學教育、金融數學和考研深造三個培養方向,注重學生的專業能力、應用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3.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3.1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創新課程教學模式.
根據專業定位和社會需求,對課程體系構建了“四個平臺,四個模塊”,四個平臺是通識教育平臺、學科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實踐教育平臺;四個模塊是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主干課程模塊、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和能力拓展課程模塊.其中實踐教育平臺通過校內實驗室和中小學校、企業、政府部門等實習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專業基礎和專業主干兩個課程模塊涵蓋教育部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目錄中規定的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分三個培養方向,數學教育方向開設中學數學教材教法、數學史、競賽數學、中學數學課件制作等課程,金融數學方向開設運籌學、數學模型、最優化方法、金融學、保險精算等課程,考研深造方向開設泛函分析、拓撲學、數學分析選講、高等代數選講等課程;能力拓展課程模塊開設MATLAB語言及其應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通訊與網絡、人工智能等課程.
在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方面,靈活運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講授基本理論知識;及時把教研成果和學科最新發展成果引入教學,使學生了解本學科國內外的發展動態,提升學生的學術素養;構建案例教學體系,實行案例分析、建模、優化求解的案例教學模式,結合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準備課件、案例庫、試題庫等網絡資源,開展網絡互動教學模式,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3.2加強數學建模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學生數學建模能力的培養,首先在課程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模式,貫穿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布置與建模有關的課程小論文,并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加入教師的相關科研項目,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其次成立數學建模協會,定期進行培訓和課外輔導答疑,將往屆的數學建模競賽題以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完成,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最后是加強硬件建設,近年來,在學院的支持下,本專業配置了一個擁有120臺電腦的專用機房,為師生上機訓練和數學建模比賽提供了極大便利.
3.3突出實踐教學,注重學生的師范技能培訓.
通過課程實驗、課程設計、數學建模競賽、教師技能比武、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教育見習、實習、畢業實習等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建立包括邵陽市四中、六中、十中、十一中等學校在內的教育見習、實習基地及銀行、企業、政府部門在內的畢業實習基地.在課程設置上,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基礎,變單一的集中實習為循序漸進、形式多樣的系列實習,具體安排如表一.
3.4加強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引導論文選題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重視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嚴把兩道關:選題關、開題關.加強畢業論文題目的應用型,可以將學生的畢業論文更多地和教師的應用型科研項目結合起來,使指導教師的指導更專業,學生科研的方向更明確;鼓勵學生選擇數學建模方向的題目或者將畢業論文和實習、社會實踐等相結合.
4.結語
地方高校數學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結合自身特點和社會需求確立人才培養模式,將課程體系的優化、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實踐教學內容的組織貫穿于教學的每個環節,這樣有利于培養適應地方和行業人才需求,服務于地方經濟的應用技術型數學人才.
參考文獻:
一、邊疆地方高校現代教育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
做好學科專業建設,首先就是明確培養目標,也就是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邊疆地方高校的現代教育技術多設為專科專業,主要培養的是邊疆地方所需的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型人才。不論是本科還是專科,教育技術學科的人才培養目標一直以來都存在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比較“全”,也就是要求所培養的人才是一個“全能人才”,既懂教學又懂技術,既懂科研又懂管理。這樣定位出來的培養目標,必然導致后面課程的設置也是非常全面,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感覺什么都學,但又什么都學不好。針對這種情況,結合邊疆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時重新對專業培養目標進行了定位。本專業培養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和九年義務教育需要的,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及專業素養,具有敬業精神、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的,能夠為地方區域性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服務的從事小學(或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校園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教育影視與多媒體作品制作等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南國農先生曾對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了闡述,他認為“教育技術學專業要培養的,是本學科領域既懂教育又懂技術的創造型人才,主要是四種人:教學人員———中等學校信息技術課教師;技術人員———教育軟、硬件開發人員;科研人員———新理論、新技術、新產品研究、設計人員;管理人員———電教機構、網絡教育系統等管理人員。”[1]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可能完全涵蓋這四種人才,邊疆地方高校應根據地方發展的實際需求來設定培養目標。對于邊疆地區來說,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相對落后,極需能夠從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師,因此將培養目標主要放在能夠從事小學(或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人才培養上,也就是南國農先生提及的“教學人員”。對于專科層次的學生,這種培養目標的定位應該是恰當的。正如王竹立教授在《衰落,還是興盛?———關于教育技術學科前景的爭鳴與反思》一文中指出:我國目前教育技術人才培養分為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層次。應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確定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例如,“一般的中小學需要既能講授信息技術課程,又能從事計算機和網絡設備與平臺維護的技能型人才;在線教育企業和各級教育信息化部門需要懂得教育技術和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論,具有一定的設計、開發與管理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和學術單位需要具有較深厚教育技術理論素養、對教育教學問題有深刻認識和洞察力的研究型人才。”[2]邊疆地區整體教育信息化發展較為滯后,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為目標的課程主要由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來承擔。因此,對于邊疆地方高校來說,培養能夠承擔邊疆地方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師應是現代教育技術專業最重要的培養目標。在這個培養目標中,還涉及到了校園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教育影視與多媒體作品制作等,這與前述并不矛盾,因為教育信息化時代要求所有學科的“教學人員”都要具備這些能力。
二、邊疆地方高校現代教育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整與優化
2020-2021第一學期我校教學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在學校黨總支的堅強領導下,緊密圍繞市縣教育部門工作重點,創新工作思路,繼續落實推進“向班級管理要質量、向年級調控要質量、向規范教學要質量、向教研活動要質量、向歸納總結要質量、向三段學習要質量、向信息化教學要質量”總思路,努力完成本學期既定教學任務。
第二部分主要任務
一、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核心,實施五育并舉,以全力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全面側重畢業年級教學,總結2020年中考備考經驗,揚長避短,優化整合九年級教學師資隊伍,以2021年中考新目標為基準,全面提前教學規劃和階段檢測訓練,全力做好新年度教學及中考備考工作,實現中考上線32%,上線人數360人。
二、持續推進“互聯網+教育”工作,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教學發展”工作,
三、繼續強化備課組實效;全面停止紙質教案設計,推進導學案、預學案,抓實課前課中課后三段,落實教學導學案研究和學生合作學習模式;整合改進教師教學教研模式,積極參加賀蘭一中“互聯網+教育”聯盟各項教研活動,提升教研實效;
四、實施骨干教師考核管理,提升和發揮各級骨干教師教學示范及教學指導作用,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向好發展。
五、全面開展人身安全教育、預防教育、消防避險等綜合安全教育,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質有效。
第三部分 工作重點
一、持續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嚴抓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嚴格執行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不準”;嚴格落實師德師風考核要求,推動師德師風建設上臺階。加強學校思政史教師隊伍建設,召開思政課教學工作專題會議,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國家觀念、民族理念教育,開展人身安全教育、預防教育、消防避險等綜合安全教育。
二是運用考核機制發揮骨干示范作用。結合全縣骨干教師工作實效考核,嚴格執行骨干教師考核方案,以骨干教師示范課、教研講座、試題命題、教學指導、課題研究等活動考核進行量化績效,按效取酬,規范教師隊伍管理,充分發揮優秀教師引領示范作用。
三是開展課堂教學評比活動。根據各年級教學特點,開展各類教學新技術支持下的示范課、匯報課、評比課;舉行第二期互聯網技術背景下虛擬現實技術培訓和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推進“微課制作”、騰訊課堂等線上技術培訓交流學習;促進年青教師信息化條件下的教學技能掌握和教學能力再提升。
四是繼續推進青年教師培養。在已經開展的“互聯網+教學”教學助手運用系列活動基礎上,繼續推進青年教師的培養,在新技術下集體備課、班級管理、教學技術運用、家校合作等方面開展培訓,力求出成效,見效果。
五是樹立風清氣正教育風氣。堅持教學成績和教學實效與績效考核與評優評先掛鉤,突出教學實效,尊崇奉獻精神;倡導爭先創優,積極進取,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共同進步的良好教學競爭風氣。
二、強化常規管理促規范
一是強化教學管理。根據自治區教研室新制定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科課堂教學基本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進一步規范課堂教學要求和評價標準,增強課堂責任意識,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杜絕私自調課、曠課、遲到、早退、中途離堂等現象;敢管敢抓,堅持誰的課堂誰負責,誰的問題誰解決;堅持提前候課制,教師提前1分鐘進教室,不遲到,不拖堂。堅決杜絕教師講課的隨意性和課堂組織失控現象,確保各項教學工作科學、有序進行。
二是加強聽課指導。主管教學的教學副校長學期聽課總數不少于30節,教務主任、教科室主任聽課不少于20節;骨干教師、備課組長聽課15節;其他行政領導學期聽課不少于10節;普通教師聽課不少于10節,青年教師聽課不少于20節,其中一師一優課部級、省級優課15節。
三是加強檢查力度。堅持教務處、年級部檢查雙軌并行,將每天檢查早自習、下午輔導課、晚自習教師到崗情況并與教師考核掛鉤;采取當天通報,一周一匯總,一月一核算的方式,督促教師加強課堂管理。
四是堅持教學研究。定時提請學校黨總支、校委會定時召開教學工作、年級管理、成績分析專題會議,推進七八九年級教學、管理、成績、學情等信息互聯互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補足短板,改進工作,提升實效。
三、推進教學教研出實效
一是提升教研質量。繼續推進和加強備課組建設,推進備課組由教科室、年級部并行管理模式,教科室監督指導引領教研,年級部側重教學質量的統籌實施,行政領導參與聯系指導,名師骨干示范帶動,多措并舉,協同提升、多維一體提升教學教研實效。
二是提升教學實效。抓實課前課中課后三段,落實課堂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實行主要學科教學導案、學案制,進行教師課前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課上練習,當堂復習小結測試,形成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課堂里面能消化,課后復習能鞏固,單元測試來提高有效體系。七年級主要抓好入學新生學習習慣養成,實現小初銜接適應;養成各學科學習習慣;持續推進“互聯網+教育”工作,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教學發展”試點,推進智慧教學實驗;抓實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推進導學案、預(自)學案教學,借助“洋蔥數學”“一起中學”“智學閱讀”、語文詩詞學習視頻等教學平臺開展課前預習及鞏固,全面提升學生學習實效,夯實學科基礎。
三是抓好檢測備考。加大八年級中考檢測生物、地理課目教學,強化訓練,適時調整課時,全力抓好教學,為結課測試打好基礎。抓好各學科的階段檢測、訓練,及時了解、掌握、總結教學情況;嚴把單元檢測、期中、期末等考試試卷命制和質量分析關,試卷必須由年級學科市縣骨干教師命制或審閱;重視考的質量分析,測試成績必須進行年級分析,找差距,尋根源。
四是開展導學案教學。踐行翻轉課堂教學理念,抓實教學三段實效。抓實課前課中課后三段,推進信息化條件下導學案、預學案教學,抓實課前課中課后三段學習實效,有目的的開展各學科比學習、比進步、賽成績,促提升活動。
五是落實聯系制度。將行政領導參與指導備課組活動納入考核;樹立行政領導是聯系指導的學科成績提升責任人的理念,牢固樹立全校上下人人關心教學,人人參與教學,人人服務教學理念。改變行政領導聯系指導學科教研空掛名,不到位,無實效、兩層皮,考好考壞與己無關系的怪現象;
六是遵循實際原則。遵循“低起點、小步子、多活動、勤反饋”的原則,圍繞“教什么,考什么;學什么,講什么;講透、學透、練透、鞏固好”的思路,狠抓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緊扣課本教材不放松,推行高效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語文、英語學科大聲誦讀,主要學科記錄學習筆記的習慣;抓實抓好階段小測反饋,查漏補缺;教師要主動多做標準試題,把握重難點檢測的題型、廣度和走向,以試題有效指導練習,已達到鞏固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七是立足實情,以“慢、穩”為主基調,做好銜接過渡。七年級起始年級,學生來源復雜,新教師多,學生之間學習能力差異較大,同時學生在學習環境、學習方式方法、課程作業、交友處事、心理適應轉變等方面都會存在很多困難,班級管理緊扣“精細、和藹、耐心、肯定、鼓勵、指導、幫助、引領”的原則開展工作;課堂教學緊緊圍繞“低、少、慢、穩”教學主基調,切實做好小初過渡銜接工作,即,課堂難度要求低,講授內容少,作業布置少,課堂節奏慢,課堂整體把控穩;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耐心指導,指導新生學習習慣養成,通過有目的、規范性、引領性活動幫助同學們快速實現小初銜接適應;幫助同學們適應初中課堂學習要求,養成各學科學習習慣,有效提升成績。
八是發揮信息化教學平臺積極輔助作用。借助“洋蔥數學”“一起中學”語文詩詞學習視頻等教學平臺開展課前預習及鞏固,安排晚自習課堂后20分鐘進行“洋蔥數學”視頻預復習,扎扎實實夯實語數英學科基礎。
九是拓展學生時事新聞視野。晚自習6:50-7:30集體收看《新聞聯播》,提升學生了解知曉時事能力,拓展學生時事新聞視野。
十是推行“五育并舉”,實施素質教育。加大體教融合,分年級分場地分內容開展勞動清單教育。配合開展“七比七賽”德育系列活動。
四、推進互聯網運用有創新
一是推進教學新技術遷移。將“停課不停學、離校不離教”空中課堂、網絡教學中實踐成熟的信息化教學模式遷移到實際教學中,在七八年級走讀班級,借用疫情防疫期間 “騰訊課堂”線上教學成功平臺,開展走讀生在家自習輔導活動。進行“智慧課堂”AR、MR虛擬、半實教學技術前期培訓,為“智慧教室”創客教室建設使用做好師資儲備。
二是繼續充實互聯網校本資源。堅持“教學助手”“人人通空間”“云校家”校內及個人空間資源的上傳,開展信息化實驗創新。關注推進董耀華、曹學文名師空間建設,提升質量,創建品牌。
三是持續開展成績測評數據分析。繼續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企業平臺,開展成績測評數據分析。抓實抓好成績分析工作,考必分析,從試卷質量、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等方面進行精準到位、數據到人,樹立大數據分析,信息化助推教師能力提升理念。
四是推進創客活動豐富提質。推進智能機器人課外社團擴面提質,參加區市相關比賽,鍛煉并提升機器人社團整體能力。
五、實現教學成績有提升
一是明確責任目標。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牢牢扭住中考升學360人目標,簽訂目標責任書,將中考指標分解到班主任、備課組、責任領導,促使九年級全體教師“心中有目標,眼里有學生,腦中有方法,腳下有行動”,努力完成2021年中考目標任務。
二是抓好臨界生提升。牢牢抓住100名臨界生,關注激勵優秀生,抓住臨界生,穩定中職群體生。在有限的復習時段內,提升教學復習實效;通過課堂歸納、習題訓練、復習自修、查漏補缺等措施提升升學群體成績。
三是緊盯中考走向。預計2021年全區中考將遵循教育部“學什么、考什么”的方針進行命題轉變,試題回歸課本,趨向生活化、實際化,語文傳統文化、古詩文;關注體育訓練,道德與法治學科時事政治、時事材料分析等方面仍然要加大關注與分析;同時必須加強與縣教研室、區市名校銀川九中閱海分校、銀川二中、唐徠回中的對接交流,掌握跟蹤復習走向。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 計算機輔助教學 教育技術能力目標 校園網絡
在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的技術手段也在不斷的飛速發展,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計算機在教育領域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計算機課程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輔助管理已經進入學校的議事日程。其中計算機輔助教學成為了教育技能的一個重要考核目標。由此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使計算機和網絡步入核心的教學領域,基于行為主義的傳統學習理論為當代認知學習理論所取代,它對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乃至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新的教學模式形成、發展,同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密切相關。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取決教師群體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求教師增強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基于多媒體和網絡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將是教師進入21世紀的資格證書。 學會使用局域、廣域和國際互聯網,應用多媒體、學會電子備課成為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掌握應用遠程教育系統將成為優秀教師的新的技能。
知識經濟時代,專業分工會越來越復雜,教育所涉及的領域也會越來越寬廣,教師的知識結構需要更新,業務水平需要不斷提高,尤其需要人工智能的補充。未來的教師隊伍不但需要有豐富專業知識的教師,需要大量計算機硬件和軟件人員,更需要在多方面都有建樹的通用人才。教師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處于決定和支配地位。教育教學活動是由教師的教育影響和學生的個體發展構成的一種雙邊協同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科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與領導者,肩負著把人類的文化成果、知識體系,傳授和轉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的重任。學科教師掌握著教學目的,決定著教學方向、內容、過程。沒有學科教師參與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很難滿足學科教學的要求。在以前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過程中,大多是采用計算機公司開發的教學軟件,或由計算機教師開發教學軟件供學科教師使用,有時甚至由計算機教師控制計算機輔助教學全過程。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有計算機普及程度不高,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科教師對計算機充滿神秘感。因此在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時,不熟練計算機操作的學科教師往往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其實在計算機輔助教學過程中學科教師仍處于主導地位,因為學科教師要根據各自的教學特點、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備課,教學過程也應完全由學科教師控制。如果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不能由學科教師靈活使用,必然會導致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因此要求計算機輔助軟件必須具有較大的自由度,或由學科教師按自己的思路設計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
根據2004年12月出臺的《中小學教育技術能力目標(試行)》的規定,其中規定了所有的教學人員的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其基本技能項包括了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以教育的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跨越式發展,積極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已是目前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為了使學科教師掌握必要的計算機技術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活動,如果對教師在這方面提出過高的的要求是不現實的,甚至產生負面效應,所以必須根據中小學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分析,歸納出學科教師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時應掌握的基本內容,由淺入深逐步進行培訓,以增強學科教師的信心,使學科教師盡快掌握必需的技能技巧。對學科教師應有如下基本要求:
1、首先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如Windows基本操作,漢字錄入及排版。
2、了解網絡的基本原理和網絡管理的基本方法。
①、要求所有的教學人員懂得應用網上資源,學會查詢、學會復制、學會建立新文件。
②、在專線開通和網站鏡像完成后,及時進行Internet應用培訓,要求教師會使用國際互連網,會在網上搜集、查詢、整合信息,會收發電子郵件,會利用互連網資源進行教學。
③、在網絡資源管理數據庫建成后,要求所有教師會進行網上資源點播,通過網上備課和通過資源重組進行教學。
④、在學校教育網站建成后,要求所有教師建立自己的網頁或班隊主頁,逐步學會進行網上交流和遠程輔導。
3、熟練掌握一種或多種多媒體開發工具。如:Authorware 、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
組織骨干參與素材庫的建設,學習資料數字化處理技術,掌握不同音視頻文件格式的編輯、壓縮、轉換方法。建立起數據量達到500G,以素材為主的教學資源應用系統。基于我校校園網具備的信息高速傳輸,數據多路并發和資源高度共享的特性,我們提出用足、用透、用夠校園網,提出把計算機輔助教學由典型課例變為常規課、家常課。當學科教師工作的科技含量更高,將會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精心運籌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創設最佳教學情景,如何組織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探究和協作,如何通過語言文字、會話和表達,最終建構有意義的知識結構,以及如何對學生認知結構實施定性定量的分析檢測并隨時做出調控的工作。校園信息網絡的建設和應用實踐,推進了教學實驗的進程,加速了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
在提高學科教師的技術能力的時,以培訓為手段,在培訓時給學科教師提供設備和時間上的保證,根據學科的特點,對學科教師進行不同層次的培訓。在培訓學科教師時,由于各學科教學內容的差異,對學科教師的開發技能要求也不同。在語文、英語、地理、歷史、生物等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演示的內容較多。因此,首先要培訓教師如何制作演示類軟件,同時也要培訓這些學科的教師如何制作和利用多媒體素材,如聲音、動畫、圖像等,而在計算機語言、過程模擬等方面的要求則可以降低一些。在數學、物理學科中,對學科教師的要求要高一些,除了掌握演示軟件的制作外,對計算機的圖形變換、編程語言、過程模擬等方面的知識也要作一般的要求,這一要求也符合他們的專業特點,因為他們一般都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在培訓過程中,要求教師在利用多媒體素材和制作課件搜索所需資料的時候養成隨時收集資料并且良好分類的習慣。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給中文應用者提供了縱橫馳騁的廣闊空間,由于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職業需要及文字風格的千差萬別,多數人都需要一個完全按照個人意愿編制出來的詞庫,即具有個性特征的個人專用詞庫,從這以意義上說,從Windows95開始為用戶提供的“輸入法生成器”。實在是功德無量。
Windows98問世以后,由于硬盤與內存容量的不斷升級,以及CPU反映能力的加速,使得在Windows平臺下的自定義輸入法有了更加廣泛的應用空間,而且突破了6.5萬詞條的限制。從理論上說,自定義的輸入法可以做得無窮大。目前我個人使用的《沈沉詞庫》的詞條就已達6萬條。WindowsMe與Windows98是姐妹版,同樣可用自定義的方法來生成自己個性化的輸入法。但WindowsXP卻把原先的“輸入法生成器”取消了,即使把Windows98下的“輸入法生成器”拷貝到WindowsXP,雖能轉換碼表,但卻不能安裝。不論微軟對WindowsXP如何地自吹自擂,但取消“輸入法生成器”,無論如何是失算的。
一、基于計算機漢字輸入的研究
應用需要一些軟件的支持,才能科學,優化,好用.目前不少發明人已擁有一些專用軟件,為有效利用這些軟件資源,節省人力時間,降低研究成本和周期.建議:這些軟件集中起來,統一管理。讓需用者登記申購,一次發放。這樣供,需,管均受益,并助學術繁榮,軟件舉例:
1.靜態重碼率自動收索統計軟件searcherro
2.漢字詞匯自動排序刪除重復軟件
3.各種輸入法教學軟件等
4.計算機降低重碼軟件
5.計算機操作記憶增速軟件.
6.漢語各種專業詞匯庫(20多專業)軟件
7.漢語綜合詞匯庫軟件
8.直接掛接進入windows9x編碼生成器的軟件
二、基于智能規范碼輸入平臺的實現
智能規范碼輸入平臺是有八個編碼方案的復雜系統。由智能規范拼音、智能規范雙拼、智能規范形碼、智能規范數碼和普通規范合碼所組成。其中普通規范合碼包括規范拼音、規范雙拼、規范形碼、規范數碼。智能、普通規范數碼在數字鍵區輸入漢字。平臺初始狀態為智能態。智能規范拼音最大輸入6碼,智能規范雙拼與智能規范形碼為2碼,智能規范數碼為3碼。用快捷鍵相互轉換。智能狀態由轉換符轉至普通狀態時,首字符為數字時碼長最長為6碼,輸入普通規范數碼,首字符為字母時碼長最長為4碼。不足碼長時用空格返回智能狀態。
智能規范碼的用戶范圍是普通人群,特別是中小學生。所以學生版在GBK字符集中異體字與不規范字不參加編碼。由于GBK的字符集里包含了中日韓三國所使用的漢字,所以日本和韓國用的漢字也不參加編碼。普通版為GBK字符集,超集版為GB18030字符集。
智能規范碼輸入平臺采取雙智能輸入的混合輸入方式,可以減少輸入量即減少碼長,減少鍵選率。加快了輸入速度。
漢字不再需要人工編碼,智能非智能輸入方法已有長時的研究和應用,關于智能混合輸入,作者進行嘗試,特點很多,尤其對詞的岐義處理具有一定的特色。可以說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智能漢字輸入平臺生成系統。
三、基于語用統計的智能輸入軟件
1.原理
主要利用語用統計的數據來消化同音字、詞,以及化解歧義分詞。在學科分類中屬于運籌學范疇。
使用概率統計運籌決策的方案很多,文獻[5]通過統計字字相關的同現概率矩陣來完成漢語語用統計庫結構.這個矩陣的大小是固定不變的.只與字符集的大小有關。文獻[5]作者通過搜索了500萬字語料給出了一個3673 X 3673的同現概率矩陣。文獻[4]是基于幾理解和基于語用統計相結合的設計。該設計根據分詞后的輸入語句查找知識庫.用句法、詞法、語義和自定義的規則作為制約對文章進行解析推理,當存在同音詞時。采用最優評價法來確定最佳選擇作為轉換結果。同音詞的評價值需要考慮詞性、同現概率、近期使用狀況等因素。具有最優評價值的選擇即為轉換結果。當具有最優評價值的第一選擇而非日標選擇時,可選用次優選擇或用手工方式進行修正,候補修正或人工修正均被記錄,作為下次轉換時修改計算評價值因素的依據,也就是自學習功能。
2.典型作品
蔡榕先生設計的最優評價函數法拼音漢字轉換系統;
蔣先生設計的Autoway;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夏瑩等研制的智能輸入軟件。
3.優點與存在的問題
優點:(1)對于己經進行過語用統計或者具有相同類型的領域,系統的轉換正確率比較高,或者說語用統計具有偏向性。對每一個用戶而言,在使用過程中,語用統計庫將會從最初的通用型逐漸改變為符合這個用戶語用習慣的專用型。(2)軟件開銷較小,在CPU為486的機器上就能運行。
存在的問題:(1)作為一個整體的同現概率矩陣,不能做到模塊化、積木化。(2)偏重整句處理,當出現轉換錯誤時,需要使用者回頭去糾正,干擾了正常的思維。(3)當前,自動分詞的準確度只能達到98%左右,鍵選率的降低受到限制。
四、基于模板匹配的智能輸入軟件
1.原理
寓漢語語法知識于巨量的短語串中,進而利用這些短語串來消化同音字、詞.以及化解歧義分詞。這種短語串通常稱之為“模板詞”。
這種系統通過模板詞搜索引擎來完成漢語語法體系的組織。需要搜索巨量的語料.獲取巨量的短語串,才有可能大體上包容漢語語法知識。例如:智能狂拼搜索了100億字語料,模板詞庫最大時需要約540MB存儲空間。根據分詞后的輸入語句查找模板詞庫和句法規則庫,然后進行匹配處理。如果匹配結果唯一,則不必再用概率推理;若存在兩個以上的候選結果時,則根據句法規則或概率推斷進一步判定,選出一個最有希望的可能結果作為輸出。
2.典型作品
中文之星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智能狂拼;
黑馬新技術公司推出的黑馬智能輸入軟件;
大自然軟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推出的自然碼2000(句輸入版)。
3.優點與存在的問題
優點:對于幾己經搜索過模板詞的或者具有相同類型的領域,系統的轉換正確率比較高,或者說模板詞庫具有偏向性。對每一個用戶而言,在使用過程中,模板詞庫將會從最初的通用型逐漸改變為符合這個用戶語用習慣的專用型。
存在的問題:(1)模板詞數量巨大,對電腦硬件有一定的要求。486及以卜的低檔機難以使用。(2)對拼音輸入的模板匹配智能輸入軟件而言,通常只支持漢語拼音的26鍵位輸入,注重連續和完整的音節輸入,平均碼長較長,采用簡化拼音輸入時鍵選率較高。(3)偏重整句處理。當出現匹配錯誤時,需要使用者回頭去糾正,干擾了正常的思維。自動分詞的準確度只能達到98%使鍵選率的降低受到限制。
五、基于上下文關聯的智能輸入軟件
1.原理
文獻[5]采用語用統計來實現上下字關聯智能輸入。下面介紹的是一種基于模糊控制理.利用上下文關聯(向上關聯4個詞語,向下關聯1個詞語)的語用環境來智能選擇重碼字。在學科分類中屬自動控制分支非線性控制范疇。將自然語言看成是一個模糊的集合,將漢字輸入系統作為一個非線性控制范疇的模糊控制系統來對待,預學習工具(或者轉換出現錯誤時的手工鍵選信號),相當于一個傳感器,算法程序、漢語知識庫和動態語用統計庫作為非線性調節器,使得系統的鍵選率和平均碼長逐漸趨于最優。例如,青月亮漢字通上文關聯4個詞,下文關聯1個詞,合計上下文關聯5個詞,這一調節機制涉及到許多相互矛盾和相互牽制的受控參數,模糊集合的特征函數從[0,1]區間連續取值,可以較為準確地表現各種語言現象差異,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2.典型作品
青月亮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推出的青月亮漢字通智能輸入軟件平臺GM 3.1
一筆軟件有限公司推出的一筆智能輸入軟件(26鍵位和10鍵位)
字原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101智能輸入軟件TZ8.2/9.1/20000
3.優點與存在的問題
優點:(1)對學習過或者具有相同類型的語料,鍵選率比較低,或者說漢語知識庫具有偏向性。對每一個用戶而言,在使用過程中,漢語知識庫將會從最初的通用型逐漸改變為符合這個用戶語用習慣的專用型。(2)青月亮漢字通作為一種音碼、形碼和筆畫碼二位一體的通用智能處理平臺,支持26鍵位、10鍵位、8鍵位和5鍵位規模的鍵兀集,支持GB18030的27533超大字符集,為各種輸入法增加上卜文關聯智能輸入的后處理支持.讓這些輸入法變得更易學、更好用。(3)采用字段輸入,不使用語句級輸入,使語法規則簡約化,易于知識表達。此舉不但降低了鍵選率,還大大緩解了輸入過程中“回頭看”的問題.基木上貼近了人們的使用習慣。(4)程序開銷積木化,在CPU為486的機器上就能運行。遵從一系列信急處理用的國家標準和規范,特別是與漢字輸入密切相關的兩個標準《GB/T 18031-2000信急技術數字鍵盤漢字輸入通用要求》和《GB(待定)信息技術通用鍵盤漢字輸入通用要求》。(5)旅拼音輸入時,采用人工分詞。在形式上與英文接軌,既可以避免3%的歧義分詞錯誤,也可以兼容簡拼輸入,大幅度降低鍵選率和平均碼長。青月亮漢字通在保證支持完整拼音輸入的同時,尤其提倡使用簡拼輸入(一個音節要么只取音節的首字母,要么就取完整音節)。
存在的問題:(1)字段輸入還未能完全根治輸入過程中“回頭看”的問題,每當終選字詞有錯時,仍然需要近距離的即時修改。(2)對“上下文關聯”機制的人機界,而用戶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因此,青月亮漢字通也允許使用者關閉“上下文關聯”智能輸入,僅保留“上文關聯”機制和恢復逐字、逐詞上屏的輸入方式。
六、結束語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學者提出的“從開發人腦到開發電腦”、“字為基礎、詞為主導、智能處理”,只是指明了漢字輸入技術的發展方向。時至今日,己有近十種輸入法采用了智能化處理重碼的技術。這些智能輸入軟件中有的采用人工智能理論,有的依據概率統計方法,有的依靠自動控制技術,多數軟件設計兩種方法。效果較好的青月亮軟件更是在模糊控制的框架內使用了語法規則和動態語用統計。(下轉第9頁)(上接第4頁)如果像當年“萬馬奔騰”一樣,智能化軟件也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而,則錢偉長教授要求的易學、易用的理想的輸入方法的實現為期己經不遠了。
參考文獻:
[1]俞士汶.中文輸入中語法分析技術的應用[J].中文信息學報,1988(3).
[2]王曉龍等.語句級漢字輸入技術[J].中文信息學報,1996(12).
[3]章森等.語句拼音漢字轉換的智能處理機制分析[J].中文信息學報,1998(2).
[4]蔡榕.最優拼音漢字一次輸入變換法及拼音漢字轉換系統的實現[C].第三屆中文信息處理國際會議論文集,1992,10.
[5]夏瑩等.利用上下文相關信急的漢字文本識別[J].中文信息學報,1996(2).
[6]郭進.統計語言模型及漢語音字轉換的一些新結果[J].中文信息學報,1993(1).
[7]仲興國.多詞組一次性拼音漢字變換[J].中文信息學報,1990(6).
[8]張普.智能化漢字鍵盤輸入法的最重要發展方向[M].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2).
21世紀的課堂是多媒體的課堂,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教育不再僅僅是“粉筆加嘴巴”的傳統模式,現代教育技術必然會引入各學科教學領域,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和計算機管理教學(CMI)已成為世界范圍的教育研究領域和未來教學的發展趨勢。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明確的教學目的,能反映教材內容和相應教學策略程序系統,具有綜合處理圖、文、聲、像的能力,使學習者能通過多種感官獲取知識,增強理解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幫助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難點、疑點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功能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堅持素質教育的基本觀點,就在于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個體的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同時幫助學生具備各方面的基本素質,形成合理的素質結構,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而要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必須立足于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學生不僅要有雄厚的知識基礎,還必須掌握獲取知識技能的方法,形成自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未來社會不斷變化的需要。而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主要功能,在于它能對素質教育目標的實施提供有益的幫助。
我們認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化學教學中具有以下功能:
(1)多媒體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視等各種信息傳輸為一體,具有真實感和很強的表現力,可以激發學習者興趣,引起學習者注意,提高學習者學習化學的興趣。化學多媒體軟件的內容組織上采用了大量色彩鮮明、活潑有趣的音像畫面,有助于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
(2)可以變抽象為具體,模擬微觀世界的化學反應和現象,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生動,便于學習者理解和掌握。化學是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觀運動和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對于化學中運動而復雜的微觀世界,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使學生理解掌握,而借助計算機的模擬手段,可以使學生比較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粒子的運動,從而對化學變化的本質能一目了然。
(3)可以動態地、對比地演示一些化學現象,有效地控制變化的速度,調節快慢,從而便于學習者觀察和思維。有些化學反應瞬間完成,對其過程很難分步觀察與判斷,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模擬控制反應變化的速度,調整教與學的進度,在教師與計算機的共同啟發下,培養學生的能力。
(4)利用多媒體的人機對話、界面友善、超文本、人工智能、可編著工具、方便的外設、虛擬現實等功能,可以使學習者沿著自己的思路,適應自己的需要去發展學習的過程,及時反饋教學信息;可以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增大課堂教學容量,極大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計算機信息貯量大,處理迅速,具有友好的工作界面,方便的人機交互功能,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個別化學習環境,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調節學習進度和難度,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構建問題情境,指導學生獨立地上機學習,并輔之以必要的反饋練習,及時肯定或解答,幫助學生總結學習方法,查找學習障礙,逐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提高課堂效率、增大課堂容量、進行全面即時性輔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點。
(5)多媒體的各種信息傳輸手段作用于學習者,可以同時調動視、聽、說等多種感官,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體系,使學習者在最佳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多媒體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長期保持和獲取知識。
(6)多媒體網絡可以縮短時空距離,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拓展學習者的視野,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風氣。如電子圖書館和網絡的服務,允許用戶把信息(電子郵件)傳給本系統的其他用戶,也可以通過計算機獲得圖書館的信息,其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埃斯特倫所說:“計算機能非常直觀地、多方面地提供學習經驗,這可以使一個年輕人在大約幾個月的時間內達到用傳統教學方式需幾年才可達到的水平”。由于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這些功能,這就決定了它在化學教學中定會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2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現狀
目前,計算機在教學上的應用普遍停留在基礎知識、文字處理、數據庫基礎等層次上,計算機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還處于發展階段。究其原因,一是適合中學化學教學的計算機軟件不多,目前已有的一些已商品化的化學教學軟件也僅停留在初級教學水平,教學針對性不強,而一些水平相對較高的軟件價格偏高,脫離了中學師生的承受能力,因此難以在教學中發揮作用。二是市場上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軟件品種單一、 制作粗糙、交互性差、界面不理想、連貫性差,難以形成系列產品,更難以在全國推廣。三是現階段我國中學教師現代科學技術水平普遍偏低,往往是懂化學的不懂得軟件編制,許多經驗豐富的教師不懂計算機操作和計算機語言,對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焦急萬分但無法實現自己的許多設想;而會編制軟件的人員卻又不甚了解化學教學,即使他們有豐富的編程經驗也很難能編制出一個令人滿意的CAI課件,這種情況就使得課件設計與制作相脫節,因此很難編制出較為理想的教學軟件。
我們認為,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現狀突出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在很多地區存在著資金短缺的情況,很難對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開發。
(2)研究與編制力量分散,隊伍不整齊。尤其是對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研究缺乏整體設想與規劃,CAI課件難以做到質上的突破。
(3)在突破教學難點上還缺乏好的CAI課件。CAI化繁為簡、化虛為實、變亂為明、化難為易等功能開發得遠遠不夠。
(4)加大教學密度、增加信息容量方面的研究做得還不夠。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從目前已知的CAI課件看,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應該加強。
(5)對優化教學過程、反饋教學成果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從目前情況看,在進行計算機軟件研制和教學實踐時,尚不能把握堅持整體觀點、重視多樣化,貫徹綜合觀點、力爭最優化的方法論原理。
我們認為,在當前課程改革不斷走向深入,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背景下,應該采取措施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進一步加強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研究。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要著力發揮CAI的模擬功能、多媒體綜合功能、個別輔導功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計算機為輔助手段開展教學活動,要組織力量進行CAI的專題研究,在一定范圍內,開展CAI課件的開發與協作,多出精品。建議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統籌協調工作,減少個體作坊式的低水平、無序的軟件開發狀況,同時也可以避免由于重復勞動而造成的浪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相關學會在協調、引導的基礎上,在人力、物力上要對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研究工作給予支持,加強經驗交流,做好推廣工作。
3 開展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策略
針對目前開展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現狀,我們認為,必須解決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才能促進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全面深入開展,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3.1 要解決好教育手段現代化的要求與當前設備落后、資金短缺的矛盾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就需要有硬件和軟件的支持。多媒體軟件對硬件的要求較高,設備等需要較大的投資。而目前我國的國情是教學經費不足,教學經費還主要是供給教師工資和學校的日常開支,所以開展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也只能先在經濟較為發達、教學條件較好的地區起步,然后逐步推廣,同時也希望國家能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積極推進中小學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隨著社會進步和物質條件的改善以及計算機的發展,硬件建設問題的解決對學校或是個人來說,也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3.2 要解決好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中的"輔什么”和“怎樣輔”的問題
進行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研究,首先要明確其地位是“輔助”而不是“代替”,不要以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去盲目地代替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
化學CAI課件在課堂上不能替代教師,而是輔助教師進行教學。因此,就不能將化學CAI課件設計編制成課本教材的翻版。就化學學科而言,化學的概念與原理抽象程度較高,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單靠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難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有些有毒、有危險的化學藥品與化學實驗以及常規方法難于實現的化學反應也無法在課堂上向學生演示。因此,從“輔什么”的角度講,化學CAI課件的內容應為用其他教學方法或手段進行時效果不理想或難于實現的教學問題,如化學反應歷程的模擬,原子和分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電子的空間運動與s、p、d電子云軌道的形狀和空間伸展方向,分子結構,晶體結構,離子化合物與共價化合物的形成過程,物質的溶解過程,原電池的形成,有危險的化學實驗,不易觀察的化學實驗,易造成環境污染而學生又必須知道的一些化學實驗,用普通方法不易操作和實現的化學實驗,現代化科研設備與工藝流程等。諸如此類的知識與內容都是化學CAI課件的可以表現素材,這些內容如果能設計編制成質量較高的化學CAI課件,將會使化學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有助于學生把化學中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動態化,使化學教學過程具有更強的教育性、直觀性和活潑性。對于“怎樣輔”問題,則要求化學CAI課件必須具有可編輯功能,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需要進行選用和編輯,可以將其隨意拆分和組合,使制作出的課件符合自己的課堂設計需要,使化學CAI課件的課程內容有機地成為教師所設計的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認為,教師在設計編制化學CAI課件時,還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要注意化學學科知識內容的科學性與可接受性;
(2)要選取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內容;
(3)要注意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加強直觀性與發展學生思維相結合;
(4)不能用模擬實驗代替學生實驗,可以通過CAI課件解決局部放大模擬或微觀變化、宏觀展現問題;
(5)滲透部分教學錄像內容,避免花費很多時間和資金放在制作動畫內容方面;
(6)化學CAI課件應具有較強的交互性、較友好的界面,并具有可編輯功能;
(7)課件設計與編制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要堅持高標準,處理好總體構思與具體設計的關系。
2.3 建立一支合格的編制人員隊伍,并對教師開展操作培訓
要編制出大量好的化學CAI課件,一定要有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編制隊伍,這支隊伍的建立需要有教育行政部門和計算機專業人員的共同努力。要努力做到開發與應用并行、專職與兼職并重、教學人員與研制人員并用,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CAI開發、研制、應用的系統。
要使多媒體在教育教學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專業人員計算機知識的培訓和計算機人才的培養,使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都懂得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了解CAI課件的使用,掌握計算機操作方面的基本技術,這樣才能把多媒體用于教育教學工作中,也才能與編制人員更好地交流,提出對CAI課件的開發需求。同時,要注意培養懂得化學學科專業知識的計算機骨干力量,能夠更多更好地掌握CAI課件開發的技術,努力設計出能把教學工作的需要最佳地表現出來的實用軟件。
3.4 建立各省、市乃至全國的信息交流網絡
從全國的情況看,各地開展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地區、學校硬件建設已基本配套,但缺少適當的軟件,因此設備利用率不高。還有相當數量的地區和學校對化學CAI課件的研究工作相互重復或相近,缺少彼此間的交流與聯合,造成人員與資金的浪費。為了能協調好各地、學校對化學CAI課件的研究與制作,有必要建立起一個市級、省級乃至全國的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研究信息交流網絡中心,定期交流與探討對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計算機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和核心。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高速公路時代,近30年來世界科學技術90%以上的發現、發展都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相連。把計算機引入課堂教學、引進家庭輔導、作為現代化教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加強教學的時代性、競爭性和開拓性,有利于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對他們今后成長為高素質的化學人才將發揮重點的積極作用。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的結合是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研究,促進我國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深入開展,全面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JeffreyFrates,WilliamMoldrup,Computersandlife-AnIntegrativeApproach,p87,Perntice-Hall,Inc.,EnglewoodCliffs,NewJersey07632.
[2]JeffreyFrates,WilliamMoldrup,Computersandlife-AnIntegrativeApproach,p90,Perntice-Hall,Inc.,EnglewoodCliffs,NewJersey07632.
[3]ThomasY.Crowel,Computersinyourlife,MelvinBerger,NewYork(1981).
[4]V.V.AlexandrovandN.D.Gorsky,FromHumanstoComputers-CognitionThroughVisualPerception,WorldScientificPublishingCo.Pte.Ltd,Singapore(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