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0: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三年級語文教學策略,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231-01
近年來,隨著城鄉差距的不斷縮小,農村小學學困生問題更加突出,考慮三年級學生特點,以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對解決小學學困生問題具有更加積極的意義。學困生的教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廣泛引起關注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1 農村小學三年級學困生教育問題
所謂“學困生”,一般指要達到課程標準合格要求還存在一定程度困難,學習不努力成績較差,思想不求上進,品德較差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思考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機械記憶,不善語言思維,不愿或不善于開動腦筋,常常回避那些較難的習題,思維上有惰性。小學三年級學生的心理問題以龐村小學三年級為例,在50名學生中,學困生為15名,學困比例竟高達30%。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困生普遍有以下不良心理:一是自卑心理。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缺少自我認同,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選擇逃避等行為表現。二是厭學心理。對學習有較強的負面情緒,或對單科有厭煩情緒,選擇逃課曠課,抵制習作。三是逆反心理。對行為禁止容易反感,學習精力轉移,出現標新立異,吸引注意等其他行為。
通過家庭及學校兩方面問卷調查發現:家長對學生學習經常關注的為67%,偶爾關注的為20%,很少關注的為13%;學生在家庭中經常得到家長輔導的僅為20%,偶爾輔導的為33%,很少輔導的接近半數為45%;學生受到家長肯定和贊揚的比例僅為20%,偶爾表揚的為45%,很少表揚的為33%。學校原因方面,認為老師對其不關心的占20%,偶爾關心的占47%,從不關心的占33%;認為經常受到同學輕視的占27%,偶爾的占33%,從未受到同學輕視的占40%;認為學校學習環境差的占13%,認為有這方面因素的占20%,沒有影響的占67%;認為所學的某一科教材不適合自己,學習難度大的占60%,認為有這方面因素的占20%,認為沒有的占20%。
2 解決學困生問題的對策
我依據在所任教的農村小學做的調查和分析研究,針對發現的問題,筆者從教育教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2.1要降低學習要求,培養學困生的自信心
農村小學學困生厭學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嘗不到學習的成功喜悅,久而久之,他們的自信心受到挫折。因此,老師只有降低他們的學習要求,發現有點滴進步時,就給予適時夸獎鼓勵,讓其品嘗到學習的愉悅和樂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要求的方法很多,比如,在黑板上給學困生出相對容易的題目,回答問題相對簡單,針對學困生情況降低作業難度和作業量,以后根據情況適當增加等等,通過這些方式方法,讓學困生盡快進入學習軌道,增加學習樂趣,重拾學習自信。
2.2要增加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一是采用參與式教學,把高效課堂教學與學困生教學充分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挖掘學困生的學習潛力和學習積極性,讓學困生主動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減少學困生被冷落的可能性,讓學困生體會參與的快樂;二是堅持鼓勵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對學困生應肯定多于否定,表揚多于批評,鼓勵多于責難,讓學困生逐漸贏得自尊,把關注他們的目光從外界的事業引導到學習上來。三是增加課堂習慣約束。充分利用課堂具有強制約束的特點,把學困生習慣培養前移到課堂上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留充足的時間培養學習養成,重點加強學困生的習慣養成,把課堂的教育和教學效能充分發揮出來。
2.3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良好的班級氛圍,是學困生重拾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自覺性和學習能力的良好平臺。作為班主任,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營造良好班級氛圍:一是通過黑板報、格言警句、紅旗榜等形式,從硬件和軟件方面營造氛圍;二是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給學習小組制定階段性目標,著力強調團隊合作,鼓勵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促進,讓學困生在學習小組中得到全面的提升;三是鼓勵勇攀高峰。在班級設置不同的獎項,給學困生設置“學習進步獎”、“學習積極獎”、“提高最快獎”等獎項,獎品從一塊橡皮到一支鉛筆等等,號召全班同學為學困生的進步而鼓掌加油,讓學困生不但品嘗到學習成功的甜頭,更感受到班級的溫暖,激勵他們充滿信心,勇攀知識高峰。
2.4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指導
學困生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老師和家長共同重視學困生的問題,給學困生更多的關愛,學困生的問題才會得到徹底解決。對老師和家長而言,必須加強溝通,尤其是農村小學,更是有溝通的必要性。老師和家長要共同打開天空,多一點語言的關愛,遠離諷刺、挖苦、批評、責罵的語言,多說一些激勵、悅耳的話,多一些中肯的評價,少一些“你不行”、“太差”的全盤否定。要多一點行動上的關愛,多一些暖心的交談,多一些無私的幫助,多一些鼓勵的技巧,教師和家長共同打開學困生的心靈,放飛夢想。最后,考慮農村家庭的情況,教師還要多通過家長會、家訪等方式,在教育指導等方式方法上給家長多一些指導,讓家長們盡快從傳統的認識中跳躍出來,積極投身到學困生的轉化中來,共同幫助學困生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覺性,提高學習成績。
一、對于課標的解讀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與《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號稱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作文,應該更加注重“獨立”、“表達”、“文體”的需要。所謂作文梯度訓練 ,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認知結構水平,采取與之相應的訓練方法,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使之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種寫作教學方法。
二、訓練目標梯度訓練設計
為了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好這門言語交際工具,充分發揮其基礎性作用,為促使學生學好其它學科奠定基礎,為使學生全面綜合發展,中學生作文教學應從初一至初三年級實行作文系列化的梯度訓練,體現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簡單到復雜,由單純向深刻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訓練層次。以下為具體的梯度訓練目標分解:
(一)整體目標
(二)能力目標
。
(三)各年級話題梯度目標
(四)各年級寫作技法梯度目標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作文教學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要不斷地擺脫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跟隨時展的腳步和教學的實際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從而制訂出能夠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的教學策略。
一、立足于閱讀的寫作教學策略
“寫”來源于“閱”,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意識到立足于閱讀的寫作教學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這關系著學生閱讀過程中所積累到的寫作素材的多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安排小學生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進行一定數量的閱讀,只有豐富自身的閱讀量,他們積累的寫作素材才會增多,而立足于閱讀的寫作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樹立寫作教學的目標及其方向
這主要是指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為小學生分析寫作的技巧,在不斷地講解課文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例如,在講解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教材《做一片美麗的葉子》這篇散文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析這篇文章所用的寫作技巧,作者金波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大樹和葉子的外形之美與內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樹”和“葉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啟迪人們要學習葉子無私奉獻的精神。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這一類的寫作方法,通過對事物的描寫推及到對人的思想感情的描寫。
2.培養小學生優秀的閱讀習慣
一個好的閱讀習慣是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必經之路,只有在不斷地閱讀中,積累大量的文字詞語、好句好段及其對文章的內涵理解,才會一點一滴地進步。所以,好的閱讀習慣是學習寫作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要格外重視對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例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教材《小露珠》這篇文章中描寫到:“一會兒,太陽公公披著云霞,爬上了東山,染紅了天空,照亮了大地。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裝點得格外精神――金黃的向日葵,碧綠的白楊樹,紫紅的喇叭花,還有數不盡的鮮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麗的珠寶,顯得更加生機勃勃。”在學習這種描寫非常細微的課文時,小學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做好筆記,不斷地培養學生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二、拓展學生寫作視野的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教師要拓展學生的寫作視野,首先要聯系語文和現實的契合點,幫助學生不局限于課本中。
1.運用生活中的事物突出寫作的感情
比如:“人的一生,最美好,最潔凈,最單純的回憶,莫過于童年舊事了。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童年如一段簡約畫般明朗――春山如黛,垂柳畫橋,白云出[,倦鳥歸巢。在山腳采一束不知名的野花,捉一只鳴叫的蟋蟀,任由微風吹起束起的兩條小麻花辮,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奔向炊煙裊裊的村落。這樣美好的回憶仿佛留在那個叫童年的記憶里,悠長,不復遇見。”這段對童年回憶的描寫是通過對“野花”“蟋蟀”“小麻花辮”“炊煙”“村落”這種簡單事物進行描述而突出作者對童年的感情,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善于抓住語文和現實生活的契合點,引導學生將生活與實際相聯系,針對生活中的事物展開聯想,從而不斷地提高寫作的高度。
2.構建真實的生活場景,引領學生融入寫作教學
這主要是指在F實生活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構建真實的生活情境,利用生活情境與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完善教材,補充語文教材中不足的內容,使其更加具有真實性和現實性。比如,在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教材《石榴》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春天來了,石榴樹抽出了新的枝條,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到了夏天,郁郁蔥蔥的綠葉中,便開出一朵朵火紅的石榴花。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了枝頭。走近看,仿佛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石榴的模樣是否真實,由此來加強小學生的隨筆寫作練習,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地組織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生的寫作水平才會不斷地提高。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創新策略中,教師要以小學語文教材為基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的實際情況,不斷加強學生的寫作訓練,拓展教材內容,增加課后寫作的頻率。只有在小學語文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小學生的寫作水平才會日益提高,實現寫作教學的最終目的。
長期以來,關于如何妥善處理好中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和過渡,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困惑,也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師研討的熱點話題之一。結合近二十年的教學經驗,我從中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脫節的現狀與成因入手,談談做好中低年級語文教學過渡與銜接的幾點方法和途徑。
一.中低年級語文教學脫節的主要表現:
第一、教材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脫節。低年級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較為簡單,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少,教師的講課速度也較慢,往往采取較為直觀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但隨著年級的升高,隨著教材內容的不斷加深,知識點的增多,思維難度也不斷增大。由于課時在增多,教師講課的速度也在加快,老師講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詳細了。
第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脫節。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學習習慣從原來的“被動依賴型”漸漸向“主動自主型”轉變。由于低年級教材較為簡單,教師授課方式較生動,學生還可以被動地獲取足夠的知識。由于學習年段的變化,光靠聽老師講課已不能達到獲取知識的需要了,它要求中年級學生要具備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的能力。如果在小學語文中低年段過渡期間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則很難跟上教師講課的步伐了。
二.造成中低年級語文教學的脫節的原因
第一、學生學習的心理不同。剛入小學的學生,還帶有明顯的幼兒期的特點,這在思維活動上表現得特別明顯。所以,教師對低年級學生實行的是“保姆式”管理――看得緊,管得嚴,扶得多,照顧周到;而對中年級的學生,則逐漸“放手”,照顧相對減少,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較高,更強調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第二、教師心態的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年級的學生個頭在不斷增高,教師開始把他們看成小大人,授課、催交作業等均點到為止,特別強調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如果說,教師把低年級學生看成孩子,需要“媽媽”的督促;那么中年級的學生就是在不斷成長的小大人,漸漸脫離“母親”的懷抱。
第三、教材內容的設計變化。低年級的課本范文,大多以比較簡單的識字為主。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材,把識字和認識客觀事物結合起來,大量運用各種插圖,如看圖拼音識字、看圖學詞學句、看圖填空等。但在中年級的教材中,則出現了古詩詞,甚至是長文章。雖然拼音、新字新詞的學習還在繼續,但是學生會明顯感覺學習任務在不斷加重,范文在變長,內容在變深……
三.小學中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銜接與過渡的途徑
(一)做好學習興趣上的銜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上三年級下冊《燕子專列》一課,教師可以從唱《小燕子》這首歌入手,讓學生感受到春光中小燕子的活潑可愛(給學生創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話鋒一轉,可是,瑞典有一群燕子卻遇到了難題(聽到這里,同學們的心都懸起來了,注意力也被充分調動起來了),現在請同學們一起來學習《燕子專列》這課…如果你是電臺、媒體等,你會怎樣呼吁大家趕快行動起來,尋找凍僵的燕子?(一時間,教室里靜極了,同學們陷入了沉思……)所以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既能創造寬松有趣的教學情境,又能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欲望,使學生在活學、樂學中提高語文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以及自學能力的形成。
(二)做好學習習慣上的銜接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習慣對學生搞好學習來說,是舉足輕重的前提,學好語文必須注意培養學生以下良好的習慣:(1)課前主動預習,課后自覺復習的習慣;(2)課堂上有思路活躍、勤記筆記的習慣;(3)課堂里有大聲答問、大膽質疑的習慣;(4)課堂上有與同學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尋求解決途徑的習慣;(5)閱讀時有隨手查閱字典釋疑的習慣;(6)作文時有先構思、再寫提綱、寫正文以及加后記的習慣;(7)文章寫成以后有讀兩三遍并進行自我修改的習慣;(8)課外閱讀時有隨手摘錄、隨時積累并運用的習慣;(9)有勤于動筆、寫心得體會、記日記的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學生如果能在小學低年段就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那么升上中年段以后就能更快地適應任務較為繁重而節奏較為快速的學習,學起來就會得心應手。我教過的好幾屆學生中,有幾個在小學低年段里成績不是很突出,但學習習慣特別好,學習興趣濃厚,進入中年段以后,他們在學習上如魚得水,在年段里都成為了人人羨慕的尖子生。
(三)做好語文知識上的銜接
眾所周知,藍圖再好沒有磚瓦不行,文章再妙沒有字、詞、句不行。因此,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首先應嚴在字、詞、句上,擴大識字量、掌握漢語拼音是搞好小學中低年級語文教學銜接與過渡的重要前提。比如,二年級時我就讓學生先讀背好詞好句,再試著讓他們在句中尋找好詞,在段中尋找好句,自己覺得好的詞與好的句子或段落可重復讀幾遍。在嚴格訓練、講究效益的基礎上,去開闊學生的閱讀面,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通過看課外書、看報紙、聽廣播等活動。到了三年級,學生慢慢地自己會讀書,會找出一些好詞好句好段了,也會做讀書筆記了,學生閱讀的基礎慢慢地打好了,就應在寫作訓練上加大力度,以讀促寫,以寫帶讀,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綜合能力。
(四)做好教學方法上的銜接
無數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語文學的好壞,是教師“引”出來的,而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學生升入中年級后,對新的學習環境及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很陌生,這時語文教師就要充分起好橋梁的作用。方法上注重深入淺出,激發學習興趣,不僅教他們“學會”,而且讓他們“會學”。 例如:教學《花鐘》一課,在學生找出文章中描寫花開的句子后,我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喜歡這種花?”很多學生無從知道。其實,如果教師將問題進行簡單化,學生就不會被難住。同樣寫“花開了”,作者是怎樣寫的?你能像作者那樣說一說嗎?這樣,既能真切地體會語言的豐富與精妙,還能培養、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把握語文學習的特點,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將語文知識教學和基礎技能訓練緊密結合起來,使“雙基”落在實處,練在需要處。堅持從“循法”到“無法”,讓學生扎扎實實打好基礎,發展思維能力,依托教材提高讀寫能力。學會歸納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三年級學生初讀課文,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并學會歸納,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從故事的講述中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體會發明家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品質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滲透一些高年段的閱讀知識與方法,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歸納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對故事內容進行提煉。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我設計了一道填空題,先讓學生讀懂每一自然段,說出段落大意,然后完成填空題,幫助學生找到思維的著眼點。
老師除教知識外,還應多教方法,不僅“授業解惑”,還應該“授之以漁”,交給學生自己學習的“鑰匙”,讓他們自己去打開語文知識的大門。“做到教是為了不教”。
(五)課外閱讀的銜接
《課標》要求九年義務教育中要完成400萬字的閱讀量,而中學階段只有三年的時間,還得完成九門學科的學習任務,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時間也不富裕,而如果他們能在小學三、四年級就開始進入這個閱讀過程,甚至提前到小學一、二年級就開始進入這個閱讀過程,不僅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良好的學習品質――因為那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求知欲強的時候,又沒有太大的學習壓力,還能避免精力過剩造成的上網玩游戲而耽誤學習的可能。
近幾年,我更是將所教班級的閱讀年齡提前。去年,我接手了一個一年級班級,在學會拼音后,很多孩子在我的倡導下就開始了閱讀。在閱讀中,孩子們不認識的字就看拼音,通過閱讀,他們認識了更多的字。可以這樣說,學生在閱讀中識字,同時,識字又促進了學生更好地閱讀,形成了一個極好的良性循環。可見,閱讀對學生學好語文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教學實踐證明提早閱讀這種學習方法是最好的。我教過的語文學習優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喜歡看書,而且多數是很早就開始進行閱讀的,他們的語文能力與他們的閱讀時間、閱讀量是成正比的。
(六)做好差生轉化的銜接
課程代碼:03329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書院興起于
A.秦漢時期 B.南北朝時期
C.宋代 D.明代
2.現行語文課程標準中前三個學段的階段目標與1993年秋季開始在全國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A.漢語拼音提高了要求,增加了內容
B.重提識字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
C.強調閱讀的興趣、積累和感悟
D.“把聽話,說話”改為“口語交際”
3.語文教材中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有利于思維力、觀察力、想象力訓練的習題,這一做法開始于
A.80年代 B.5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4.北京特級教師馬淑珍在拼讀音節的教學中采用“找朋友”的方法,她所使用的教學策略是
A.聯系兒童的語言讀準拼音 B.通過編兒歌的方式學習拼音
C.通過游戲方式學習拼音 D.利用形象教學拼音字母
5.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以發展其“元認知”,這一做法說明
A.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監控,并及時作出調整
B.學生具有學習的內在動力
C.學生能參與學習目標的制定,自主確定學習進度
D.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上有選擇的權利
6.“作文必須放,放之如野馬,踶跳跑嗥,不受羈絆,久之必自厭而收束矣。此時加以銜轡,必俯首樂從。”這是我國古代哪位語文教育家的觀點?
A.歐陽修 B.謝枋
C.王筠 D.韓愈
7.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口語交際應用的范圍和頻率得到極大提高,由此可見,口語交際教學將
A.有助于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B.有助于書面交際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協調發展
C.改變目前語文教學中只重目治、忽視口耳訓練的現狀
D.有助于思維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8.下列體現綜合性學習特點的一項是
A.復現性 B.個體性
C.被動性 D.群體性
9.屬于口語交際的評價要求的一項是
A.有感情 B.臨場性
C.正確 D.流利
10.旨在提出改進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的教學研究類型是
A.評價研究 B.發展研究
C.基礎研究 D.應用研究
二、判斷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判斷下列各題,在答題紙相應位置正確的涂“A”,錯誤的涂“B”。
11.南北朝時期的《古文觀止》是家喻戶曉的語文選本。
12.從深層原因看,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名稱的變化和政治形勢有關。
13.《幼學瓊林》是明朝人蕭良所編,把常用的詞句、成語和典故用對仗的形式加以分類組合。
14.王日休《訓蒙法》提出:“小兒讀書,若初四句,不必多教遍數,且以教識字為主”體現了“兒童入學集中識字為先”這一傳統識字教學經驗。
15.薩特“閱讀時你在預測,也在等待”這一說法很好地印證了“相互作用”的閱讀模式。
16.實踐證明,中年級觀察作文的形式是素描訓練。
17.語文教學是言語教學,而不是語言教學。
18.中年級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宜用活動計劃、活動總結、專題演講和簡單的研究報告來表達其學習成果。
19.簡答題屬于論文式試題。
20.弗蘭德斯的“互動分類體系”是一種結構性課堂觀察方式。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1.語文教育最初的基本內容,就是學習和________文字。
22.現行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第一條規定: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________和審美情趣。
23.據研究,課程資源大致可以分為________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
24.建國后我國小學識字量的變化呈V字形,1992年8月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規定的識字要求是________個,成為歷史低谷。
25.教師在課外閱讀中的作用是選書、閱讀和________。
26.上海市的吳立崗等提倡的“作文素描訓練”把小學作文教學分為五個階段,即一年級進行口語訓練,二年級進行寫話訓練,三年級進行________,四年級進行半獨立的篇章訓練,五、六年級進行獨立的命題作文訓練。
27.口語交際與書面交際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言語形式上和________中的差異。
28.小學生學習語文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一是課堂教學,即以學習教材為主要形式;二是________,即以體驗學習和自主活動為主要形式。
29.語文教學評價從評價形式可以分為口試、筆試和________等。
30.根據對變量的控制程度,語文教學實驗研究可以分為真實驗、________和前實驗。
四、名詞解釋(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31.語文教學研究
32.口語交際教學
33.聽讀識字法
34.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個性化教學策略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35.簡述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
36.簡述課外閱讀指導的策略。
37.簡要分析作文思想內容積蓄系統。
38.簡述行動研究的實施步驟。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這一階段的教學效果直接決定著以后階段的學習能力。因為后面的閱讀能力必須建立在識字能力基礎之上。所以,整個小學階段,識字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學,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那么,如此重要的內容的教學,如何進行才好呢?下面筆者分享一些看法。
一、密切聯系兒童生活
新課程改革以來,課程理念上一直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語文識字教學而言,其實踐能力就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的識字用字上。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盡量與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感覺到識字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首先,教學材料內容要盡量體理兒童生活性,即所涉及的事物盡量是兒童生活中可見可聞可感的事物。其二,教學活動盡量具有兒童生活場景性。識字教學不要就字教字,應把漢字置于有作用的場景之中,讓學生在生活場景中學習漢字。比如結合跑步的場景,可以上學生認識“跑”和“步”,結合家庭生活環境可以讓學生認識“沙、發、臺、燈、電、視、墻”等等漢字。鼓勵家長在實際生活中幫助兒童識字,比如帶著兒童經過公交站,教他認識站名等。
二、注意把握“識字分流,多識少寫”之要求
新的教材都強調識字與寫字的分流,即一部分要求學生會認,另一部分要求學生會寫。會認的字要多于會寫的字。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識字寫字的不同要求。
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要求認識400個漢字,這些字都是現實書面語言運用中的高頻字,幾乎涵蓋的當前日常書報用字的百分之五十強。到二年級結束時,學生被要求認識1800個字,覆蓋了書報用字的百分之九十多。從此,也即進入三年級后,學生基本上可以實現自主閱讀簡單書報。這里的“認識”分兩個層次,一是會認,二是會寫。后者以前者為基礎。這些字中,一半以上的字只要求學生會認識,即看到字知道讀音和作用,不必會寫。而有一部分則要求會寫,即不僅要知道音與義,還要能準確規范地書寫。因此,整個低年級階段,語文教師要注意根據教材安排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只要求會認的字,盡量不要要求會寫,因為這樣會增加不少負擔于學生。
三、適當借用傳統的識字策略
傳統的語文教學策略中,一些識字策略是可以借b的,并不能一味否定。所以,語文教量在教學實踐中,對傳統的識字教學法應當予以適當的繼續和發展。
第一,韻文識字。上文說過,把漢字作為一個個單一的個體來認識,勢必讓學生感到乏味無趣,教學效果勢必不理想。置于特定的生活場景中,則效果就好很多,學生可以通過生活場景的記憶建立針對漢字的認知網絡,為漢字的學習助勁。
漢字和西方語言所用的字母不同。西文字母主要記音,不記義,而漢字則主要記義,因義而有音。由于漢字的這種特點,用漢字構建韻文就顯得比西文字母容易。韻文由于朗朗上口,易記易誦,所以在漢字識字教學中,適當應用韻文輔助識字教學,可增加識字教學的效率。傳統的《三字經》《千字文》《百家經》都是古人用于兒童啟蒙識字的讀本,在古代啟蒙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讀本都采用了韻文的方式,如句式簡短整齊,且押韻,讀起來順口悅耳,容易讓人記住。在當今社會,這些傳統韻文識字讀本,依然值得繼承學習。當然,在當代社會完全采用傳統的識字讀本已然不適合,但教師卻可以參照古代韻文的方式創作一些識字韻文。比如編一些順口溜,或編一些兒歌,讓學生在誦讀順口溜或兒歌的過程中識得漢字,同時培養漢語語感。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4-013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73
分層預習屬于分層教學的范疇,指的是教師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智力特征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設計并布置不同層次的預習作業。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
一、反思問題
“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利用差異”已成為一種共識。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都努力嘗試差異教學,但是大家的關注點普遍集中在課中以及課后:課中實施分層教學,課后采取補救性措施,很少有人關注課前的準備與鋪墊,課前預習處于一片混亂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預習水平停滯不前
預習不僅僅是單純地掃清字詞障礙,而是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第一次對話的過程,更是一種個性化的情緒體驗(學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時,調動多方面的感官體驗)。目前,大多數的中高年級的預習存在“一刀切”的現象,處于兩極分化的狀態。三到六年級的預習處于一個層次,要么過于簡單,只是給課文中的生字組詞、標自然段、給不認識的字注音;要么過于復雜,除了給課文中的生字組詞、標自然段、給不認識的字注音外,還要查找資料、批注自讀感悟、進行課后拓展等,不顧及學生的知識結構、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差異,造成了中年級的學生厭學語文,高年級的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不消化、學困生吃不了的僵局,學生的主動探究欲望,被我們一點一點抹殺,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預習過程流于形式
我校地處縣城南郊,農民子女多、留守兒童多,生源質量差,許多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預習流于形式,多數學生停留在組詞、標段、解決不理解的詞語、查找背景資料上,忽視對文本的思考和感悟。教師上課講得口干舌燥,好學生易于接受,學困生卻聽得滿頭套,一知半解,連最基本的基礎知識都消化不了。教師教得辛苦,學習效果只能靠機械重復式的課后作業來補救,學生學得辛苦,課堂效率低下,造成了“耗時低效”的局面。
(三)評價預習存在“一刀切”現象
考試成了現行評價學生的指揮棒,分數成了評價學生的標準。教師戴著有色眼鏡“橫向”評價學生,無視學生的智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差異,優等生的一切成了全班學生的評價標準,忽視中等生和學困生的點滴進步,讓這些學生永遠生活在優等生的陰影下,評價預習作業時普遍存在“一刀切”現象,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實施策略
基于以上認識,我在三年級開始,在我們班進行了“預習學案”的嘗試研究。這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教學環節,是老師在講授新課之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完成有梯度的預習作業。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通過“預習―展示―提升”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一)作業分層設計,因材施教
首先,每個學生的起點不一樣,水平參差不齊,層次高低不同,他們所需要預習的作業應該是不一樣的,有些東西是每個學生都要做的,而有些,則是需要學生選擇做的。因此,預習作業也應該有彈性,像套餐一樣,讓學生自主選擇,分層完成。根據學生的差異,我將預習作業分為A、B、C三級。A級作業是針對學有余力和自覺性較強的優秀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進行個性化的自我探究,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B級作業針對的是學習水平中等的學生,主要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鞏固基礎知識,讓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C級作業是針對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差的學生,要求略低于B級作業,主要是掌握基礎知識,注重于讀通課文、自學生字新詞。隨著這項作業的深入開展,級別也在不斷增加。在具體的要求上,將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主出題進行整合,通過必做題和選做題的結合,使預習更大程度的體現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預習作業也應該是有梯度的,由易到難,呈階梯性。
其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三年級至六年級的預習作業以“l兩個梯度三個維度”展現,兩個梯度就是兩個學段,三個維度指“字詞掌握、課文理解、自我探究”三個方面的學習,隨著年級的增長,預習作業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難度逐步加大,自主性的權利也越來越大,另外作業量也是由少到多。
(二)指導分層,授人以漁
南宋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因此,安排預習,教師必須要按照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扶到放,逐步放手。三年級的學生預習的能力不足,教師應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預習,教師可先教給學生預習課文的四字口訣:一讀、二查、三記、四寫,讓每個人記住預習的基本步驟。然后,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和自覺性的差異,制定不同的預習指南。為了讓學生在平時的預習時做到有步驟,可以請學生寫在語文書的扉頁上。長此以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預習能力會逐步提高。這樣到了五、六年級,大多數學生就會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
(三)分層評價,激發學習原動力
分級預習不僅能保持學生對預習的持續的熱情,還能鼓勵學生自我競爭,不斷晉級。如果連續得到五個紅星,學生就可以自動晉級,由C級升到B級,由B級升到A級,縱向評價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既培養了優等生,又轉化了差生。平時,出好的題型,完成得好的作業,有進步的作業,我都在旁邊畫個小紅花,寫上激勵性的語句“你進步了”“加油”“繼續努力”,賞識每一個學生,定期在班內及時表揚,并將每一個學生的點滴進步通過“課堂表現評價表”和“成長檔案袋”記錄下來。這樣做,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使每個學生都有前進的動力。
總之,我們要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探索科學有效的分層預習方法,變革傳統機械的預習作業,嘗試“預習學案”的編制與應用,構建“預習―展示―提升”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在實踐中分層設計、分層管理、分層評價課前預習,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為小學生語文學習過程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一、創造性思維特點及重要性
(一)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創造性思維是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級心理活動,是多種思維的綜合。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獨立性
這種獨立性表現在和別人有不同觀點,敢于懷疑,敢于推陳出新,具體為思維的獨立。創造性思維的獨立性在教育上主要體現在能夠主動否定自己,更新自己所知所想,打破自我的條條框框。
2.多向性
多向性主要是從思考問題的角度出發,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思考看待某個問題。通過多角度的思考得到各種不同問題的答案,然后從這些答案中選擇出最優答案。
3.跨越性
跨越性在教育教學中具體表現為省略聯想思考,能夠直接把某兩種知識聯系起來,在思想上能夠對某幾種知識或事物進行直接轉換。
4.連動性
連動性表現為看到某個問題后,能夠立馬想到相關的問題,然后發現他們之間共同特點和相似之處。
5.綜合性
創造性思維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綜合性。創造性思維把大量的概念、事實和材料綜合在一起,加以概括整理,組成科學概念和系統,能夠對現有的知識或者材料進行深入分析。
(二)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激發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
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目前我國小學素質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課改改革的重點內容。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點課程之一,積極培養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此階段的心智發展。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和推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要以激發創造性思維為教學重點,使農村學生能夠縮小與城里學生的差距,從而實現統一發展。
二、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教學策略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教學策略與城市小學語文教學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教學策略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也存有一定的差異,其具體教學策略總結如下:
(一)充分利用課堂時間
農村小學生讀書不易,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都很好學,那么教師就應該利用學生的好學心理,把握好課堂時間,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地規劃,加入一定激發創造性思維的設計活動,幫助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因為好學,他們一定會把所學到的東西發揮最大的作用,從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二)多聽、多說、多讀、多寫
小學語文的基本能力是聽說讀寫,但是小學生正處于一個低記憶力時期,所以,教師要加強在聽說讀寫上的教學,要積極為小學生創造各種機會,讓他們能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不同的聽說讀寫任務發展發散性思維,從而激發創造性思維。但是農村小學在教學設備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創新,利用各種可利用的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條件。
(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創造性思維的激發需要不斷發揮其想象力,是對某一些事物的質疑與否定,那么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對學生正確的質疑與否定進行肯定,并且從旁協助。小學生處于思維非常活躍的階段,想象力非常強,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激發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小學生的創造力,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上,很多的文字描述都需要靠腦海中畫面的想象來輔助理解。所以說,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應該給予小學生自由的想象空間,鼓勵學生進行正確的質疑與否定,從而使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得到激發。
(四)開展語文活動
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主要通過改變教學方式來實現,一般是以課外活動為主。農村小學生對于自然世界都比較了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開展一系列與語文有關的教學活動,讓課外活動變成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平臺。
(五)案例分析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第三單元的寫作題中,要求是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發現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那么教師正好可以利用這個要求來實現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比如說,在春天組織學生出去踏青、春游,把學生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所有感覺通通用語言描述出來,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三、結束語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激發對于這個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然后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法不斷進行研究和創新。同時,也需要學生和家長的積極配合和關注,這樣才能夠在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礎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重視國家的均衡發展,重視發展經濟、文化事業,對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在不斷增加,可見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素質教育的提出,很好的印證了重視教育的決心,針對小學生的基本特點開展針對性和目標性教學,激發小學生的興趣,能夠吸引小學生的目光,將創新性教學模式與語文知識相結合,有利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而提高語文水平。首先對小學生語文課堂注意力分散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求為后續的教學策略提供參考意見。
一、小學生語文課堂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
1.教學因素
通過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表現來看,小學生存在著課堂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且相當嚴重[1]。小學語文課堂中小學生注意力分散,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為教學方法的選擇,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仍舊以灌輸與填鴨式的方式開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無法集中注意力,進而導致語文教學質量下降。
2.學生因素
除去教學因素之外,小學生自身的特點和管控能力也是導致其注意力分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教學效果平平。小學生生性活潑,自主學習與自我管控能力差,是教學管理中的難點,課堂紀律性差,對教學內容滿不在乎,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興趣不高,對知識學習存在抵觸情緒,是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小學生語文課堂集中注意力的有效途徑
1.開展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提出,旨在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烘托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更為人性化、趣味性的教學模式,以吸引小學生的目光,充分迎合小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通過開展情境式教學來激發小學生的興趣,營造更為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小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語文教學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能夠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根據語文教學中的故事、情節來設定情境,讓小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參與,讓學生將注意力全面集中在語文情境之中[2]。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陶罐和鐵罐》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應創設相應的情境來讓學生充分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分別扮演“陶罐”與“鐵罐”,分角色朗讀課文,并對課文中兩個罐子說話的語氣來揣摩其面部表情,讓學生表現出來,能夠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目光的目的。
2.提倡多媒體教學,豐富課堂內容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代名詞,被應用到各個領域,并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實現社會的現代化建設[3]。為此,在教學中引用多媒體技術,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多媒體設備幾乎都已經得到普及,能增添課堂的趣味性和創新性,豐富課堂內容,能夠吸引小學生的視角,選用小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開展教學,能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在愉快的氛圍中實現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滲透。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南轅北轍》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能夠運用多媒體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文本、圖片、Flas等都可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利用多媒體動畫視頻播放本單元“亡羊補牢”、“南轅北轍”的相關故事情節,將課本中的文本知識轉化為動畫片形式,能滿足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在娛樂的同時能增強學生的語文知識,更具高效性。
3.開展趣味性教學,吸引學生參與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對游戲等趣味性的事物毫無抵抗力,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課堂,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應開展趣味性教學,將趣味性元素與語文課堂建立聯系,讓學生參與趣味互動的過程中吸收和學習語文知識,是語文教學的絕妙之處,是增強學生注意力的最為有效的途徑。
例如,教師可以將日常生活中相聲、小品、游戲等元素融入課堂,為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定會達到吸引學生、集中學生注意力的目的。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時,教師將整個事件制作成動畫形式,對“晏子”的性格特點進行全面的展現,讓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該故事情節進行演繹,可以適當加入創意性的觀點,如肢體動作、表情和道具等,使得整個故事情節刻畫的更為生動、形象。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小學生語文課堂注意力分散原因的分析,其主要歸咎于教學與學生本身,改變小學生自主性差、活潑好動的特點是不現實的,應從語文教學著手,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開展教學,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為了集中小學生的語文課堂注意力,可將趣味性教學、多媒體教學、情境式教學等應用其中沒能讓學生全面參與到課程學習中,讓小學生無暇分散注意力,是集中小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目前,在學業水平測試不斷推進深入的大背景下,各中職院校積極研究對策應對學業水平測試。各學科在命題方向、考試內容、考試形式、成績評價等方面相較于以往考試均有變革。其中語文學科更是由傳統的考查聽、說、讀、寫能力變化為重點側重于閱讀能力的考核。這就要求中職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方法上做出轉變,以應對新的考試形式和考查標準。
根據《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教學內容既要貼近學生,又要關注和引導學生步入“最近發展區”;教學方法既要把控教學過程,又要防止禁錮學生思維探究;教學策略不僅要重視“學得”,更要強調“習得”。
與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相比,學業水平測試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有主要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第一,在教學內容方面,由傳統地通過掌握生字詞、語法來進行語文的學習到愈發注重閱讀能力和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由傳統地語文教學不涉及單純的文化因素到注重語言點和文化點的結合;由傳統地教材覆蓋到考慮學生需求擴大閱讀面,反向選取教學內容。第二,在教學思路和方法上,由測試學生“不會什么”到評估學生“還能做什么”思維的轉變;由傳統地教師傳授到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由傳統地注重聽說讀寫單項訓練到注重語言學習三種模式的培養;把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關聯起來教學,注重教學形式的普適性。第三,在教學策略上,由傳統地課程按教材編排進行到課程以專項單元形式進行;由教師講解式,注重結果到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在創造中學”,注重過程;由傳統地學生的反饋者只有教師到學生互動性反饋、創造性反饋;教學注重個性化和分層,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明確學習重點,學生參與設計制定教學內容。第四,在教學場景和手段方面,由傳統地語境多為教科書中的模擬場景,教學環境受限于課堂到創設真實語境,創造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機會;由傳統地使用傳統教學媒體和工具到更多的利用新型教學媒體和工具融入教學。
根據學業水平測試背景下中職語文與傳統語文教學的比較,我們可以探討出一些對策。
一.日常教學注重結合教材話題擴大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以課本話題為背景,實施拓展閱讀。語文學習要提高閱讀能力,僅僅依靠教材中提供的文本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根據教材文本拓展話題,通過各種途徑選擇相關話題的文章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大量的泛讀,拓展學生的閱讀覆蓋率。材料選取要貼近學習、生活,注重趣味性和啟發性,呈現過程可適當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展開教學。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應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學習需求、學習水平為依據來設定,針對語文教學可分為兩個組成部分:第一,話題的選擇;第二,語言點和文化點的選取。其中選擇與確定話題一要根據學生已有知識以及生活經驗,聯系學生興趣。除此之外,教學設定要參考《標準》和教學大綱,合理進行調整與補充。選取語言點一定要與文化點緊密相關。一個好的話題需要教師協同學生共同設計完成,同時需滿足以下兩個準則:第一,話題必須符合課程標準。第二,話題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體裁要多樣化――敘事類、科普類、議論或說明類、廣告類等。要注重文章的實用性。還要注意知識性、趣味性和目的性相結合。內容的來源至少有以下幾種:興趣、書籍或讀物、社會熱點、文化遺產、傳統文化等,也可結合教師的興趣或專長進行教學設計。很多新教師在選擇話題內容上會面臨如何取舍的問題,關于這部分筆者給出的建議是首先要設定一個話題情景,關系最緊密的作為教學重點,凡是可以融在這一情景中的可作為教學補充。設計中可將話題分為不同等級,等級越高包含范圍越大,內容越多,復習中可據此將話題不斷縮小,結合學業水平測試要求逐步確定學生重點學習內容。同時話題內容設定要注意話題的系統性與關聯性,在一定的組織與邏輯關系中檢驗內容的設定是否合理。
二.日常教學中注重滲透傳統文化,敢于打破學科界限。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將語言文字、民族文學與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語文教學。“通識教育”打破關聯學科界限,融會貫通,藝術,歷史,地理,國情民情,社會熱點等。分析近幾年的測試真題可知社會熱點、傳統文化、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傳統節日以及各種民俗、傳統歷法等方面考題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對學生了解課外知識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敢于打破學科界限,有意識的去聯系、去滲透。